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識范文

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識

第1篇: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 甘肅學前兒童 藝術教育 目標

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并使其在思想、情感、行為等方面發(fā)生變化的過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是人類社會進步所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也是兒童發(fā)展的需要,它是以藝術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陶行知曾說:“人人都說小孩小,其實人小心不小。”寓意學前兒童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學前兒童是如何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呢?對于成人來說,最簡單的表達方式莫過于語言了,但學前兒童還不具備成人所具有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我們經(jīng)常看到學前兒童手舞足蹈、涂涂畫畫和擺擺弄弄,學前兒童正是通過這樣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藝術便成了學前兒童表達自己內心情感世界的一種符號?!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求學前兒童通過感受他們周圍事物的美來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美,進而用他們對藝術的獨特表現(xiàn)方式展現(xiàn)周圍事物中的美,從而實現(xiàn)對藝術的審美體驗。由此可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目標的確定直接關系著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成敗。

目前,我省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整體性的幼兒園藝術教育和分散式的家庭藝術教育兩種形式,其中主要以整體性的幼兒園藝術教育為主。近幾年來,我省為了全面貫徹落實《甘肅省幼兒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指導意見》精神,開始有計劃地推動學前藝術教育“示范性幼兒園”建設。在城鄉(xiāng)各類幼兒園中建立和扶持一些辦學方向端正、辦園行為規(guī)范、管理上層次、教育質量好,并具有良好社會信譽的幼兒園作為示范性幼兒園,發(fā)揮輻射帶動作用。省教育廳組織專家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甘肅省示范性幼兒園評估標準》為依據(jù),經(jīng)教育廳研究決定,對蘭州城關區(qū)保育院等18所各項辦園指標基本達到標準的幼兒園,命名為“甘肅省示范性幼兒園”。此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我省幼兒園藝術教育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省政府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重視。盡管如此,由于我省地處西北邊陲,屬于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就整體而言學前兒童教育相對滯后,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發(fā)展更加滯后,主要表現(xiàn)為管理體制很不完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特別是幼兒園的藝術教育,在培養(yǎng)目標方面存在著很多問題,亟需改進和完善。依據(jù)國內經(jīng)濟較發(fā)達地區(qū)和城市的先進經(jīng)驗,我省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目標應從四個方面改進。

一、以提高素質為目標,充分發(fā)揮音樂藝術的綜合效應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幼兒藝術教育的目標,幼兒藝術教育中多學科地綜合是幼兒藝術教育的關鍵。傳統(tǒng)的幼兒藝術教育重視藝術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創(chuàng)造潛能的開發(fā);重視藝術活動的結果,忽視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單科教學,忽視藝術活動形式之間以及與其他領域的有機整合。毋庸置疑,社會對未來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學到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較高的道德文化素質、較強的專業(yè)素質、健康的心理和強健的體魄,同時具備適應新的環(huán)境的能力,同時還能在新環(huán)境中不斷學習、創(chuàng)新和自我發(fā)展。我省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要改變過去偏重技藝的傳授內容,要從幼兒的家庭生活和興趣出發(fā),將那些貼近幼兒生活,幼兒熟悉并喜歡的事物通過游戲的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吸引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力,從而激發(fā)學前兒童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促進他們身心和諧發(fā)展,從而整體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

當代著名的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認為:兒童在學習音樂時,將音樂活動和舞蹈動作、形體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以身體奏樂,并把音樂移植于軀體之中”,加深幼兒對音樂知識的體驗,進而增進其情感。這種將音樂教學與情感體驗整合的方法,無疑給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內容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參考。音樂本身就是綜合性的藝術,它融知識性、趣味性、情景性和審美性于一體,培養(yǎng)幼兒感受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我省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應將音樂的綜合效應和藝術教學活動的策略有機結合并起來,使學前兒童對音樂的認知、體驗、情感、行為、能力的培養(yǎng)統(tǒng)一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學前兒童的音樂興趣和音樂潛能,為以后的學習興趣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以師生平等對話為基礎,充分體現(xiàn)對幼兒人格的尊重

在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內容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師生平等對話法。只有積極營造寬松自由的氛圍,幼兒才會“隨心所欲”,他們的藝術火花才會源源不斷地涌出。雖然幼兒是脆弱的、敏感的,然而又是有人格尊嚴的。教師言行舉止中表露的輕視,甚至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就會扼殺幼兒藝術的萌芽。所以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要特別注意傾聽來自幼兒的聲音,而且要聽懂,這不僅是對他們幼小心靈的傾聽,而且也是對他們人格的尊重。實踐證明,教師在與學前兒童的相處中,自始至終以朋友的身份與幼兒平等對話,幼兒就沒有了思想上的壓力,他們身心就會完全放松、完全自由,整個氣氛和環(huán)境中就沒有了可供參考的現(xiàn)成答案,空中唯一飄蕩的是師生不斷奔流而出的藝術靈感。

我省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培養(yǎng)目標和方法要充分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做法,在幼兒教師動情的參與和熱情的鼓勵下,培養(yǎng)幼兒的藝術興趣,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其實,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是非專業(yè)的藝術教育,它的目標不是培養(yǎng)小畫家、小演奏家、小舞蹈家、小演員,也不是為了少數(shù)有藝術天賦的幼兒而存在,而是為了培養(yǎng)所有幼兒對藝術的興趣,通過藝術活動萌發(fā)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xiàn)美的情趣,通過藝術活動使幼兒的認知、情感、智力、創(chuàng)造力得到健康發(fā)展。因此,幼兒教師和家長只有以平等的身份在溫馨和諧的環(huán)境中與幼兒“對話”,才能真正地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激發(fā)他們的藝術興趣。

三、以社會生活情景為前提,適宜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

奧爾夫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幼兒本性”。這種從幼兒本性和主體性出發(fā),鼓勵幼兒積極地自我表現(xiàn)和努力創(chuàng)造的理念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內容只有貼近幼兒的生活,反映幼兒的需求,才能培養(yǎng)幼兒對藝術和生活的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幼兒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聆聽,逐步感受生活和周圍環(huán)境中與藝術表現(xiàn)相關的要素,才能更全面和更深刻地領略藝術、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才能增強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例如,在活動中利用電視廣告詞,“牙好,胃口好,吃飯噴噴香!”“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呀,收禮就收腦白金呀,腦白金!”等,讓幼兒進行有關廣告設計的音樂教育,用藝術的手法表現(xiàn)和創(chuàng)編廣告,使藝術活動更加生動活潑、輕松愉快。

學前兒童也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fā)展的個體,他具有滿足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權利。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是整體的,因此,幼兒的發(fā)展具有整體性,具有全面發(fā)展的潛能。藝術教育的任務就是促進這些潛能的充分發(fā)展,并使幼兒獲得全面的、和諧的發(fā)展。據(jù)此,我省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內容應適宜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積極促進幼兒健康的心理過程和健全的審美心理、使幼兒全面、和諧地發(fā)展,發(fā)揮他們的潛能。

四、以游戲的方法為主,組織和安排教學活動

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游戲的內容最易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對幼兒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把游戲引到藝術教學中,開展藝術游戲活動,有利于激發(fā)幼兒的藝術興趣,培養(yǎng)幼兒的藝術情感,幼兒在藝術游戲活動中能夠自由自在地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想法。游戲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并培養(yǎng)幼兒對美的敏感性;此外,幼兒通過藝術游戲的活動,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表現(xiàn)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用游戲的方式進行藝術教育是一種融生活理想、生活情趣于一體的教學娛樂活動,在游戲中學習藝術是激發(fā)幼兒藝術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在教幼兒畫“龜兔賽跑”畫時,先讓幼兒聽故事,然后帶他們去飼養(yǎng)室觀察兔子、烏龜,回到教室后再讓幼兒戴上頭飾玩“龜兔賽跑”的游戲,然后再讓幼兒動手畫。由于前者的鋪墊,幼兒的畫面顯得真實、生動,幼兒在繪畫時心理輕松、感覺不到任何壓力,使幼兒在游戲中探索,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各種感官,發(fā)揮了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綜上所述,由于學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獨特性,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目標不可能像中小學藝術課程那樣有嚴密的邏輯體系,它更多的應是培養(yǎng)幼兒全面的素質和健全的審美心理。依據(jù)培養(yǎng)目標在內容的編排上要適宜學前兒童身心發(fā)展水平,既是貼近幼兒生活的,又是幼兒力所能及的,以此達到培養(yǎng)學前兒童審美情趣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其實,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的、幼兒所熟悉的審美教育資源,如春天的小草、秋天的落葉、雄偉險峻的山川、秀美柔和的江海湖泊、精致典雅的園林田野等,都是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內容,讓幼兒去尋找“自然界中的歌聲、繪畫、舞蹈”,學會用藝術的眼光觀察自然,認識自然界中的各種藝術要素,使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培養(yǎng)目標盡可能地同幼兒生活和社會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讓他們把美的體驗和真實情感融入藝術活動之中,從中體味到現(xiàn)實生活的美好。

參考文獻:

[1]印小青.學前兒童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6,(8).

[2]杜青芬.回歸生活的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研究.2009.

[3]邊霞.幼兒的藝術與藝術教育(博士論文).2000.

[4]邊霞,劉麗玲.關于藝術教育若干問題的對話[J].學前教育研究,2003,(1).

[5]高華.幼兒藝術教育綜合性的實踐研究(碩士論文).2005.

[6]黃瑾.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7]臧琳佳.奧爾夫教學法與學前兒童音樂教育[J].藝術教育,2008,(3).

[8]楊曉萍.學前教育回歸生活的課程教育理念[J].學前教育研究,2002,(4).

[9]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主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10]許卓婭.學前兒童藝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第2篇: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識范文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名詞,它集各種藝術類別于一體具有綜合性、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目前我國學前教育范圍里的藝術教育通常包括了音樂、美術、舞蹈等科目來實現(xiàn)的的。幼兒藝術教育的本質是通過藝術教育活動,使幼兒獲得審美體驗,進而激發(fā)幼兒熱愛藝術,更重要的是使幼兒在進行藝術教育的過程中獲得生命的體驗和人格的成長。但現(xiàn)實的幼兒園藝術教育卻與違背了藝術教育的本質,反而出現(xiàn)了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思想內容的說教,其教學方式單一、注重模仿忽視創(chuàng)造、缺乏學科的綜合遷移、忽視兒童個體差異和過分專業(yè)化等一系列問題。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是幼兒藝術教育的啟蒙,所以我們強調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一定是有趣的、生動的、發(fā)展的。同時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是關于審美的一種普及性教育,所以我們的教育目的是把幼兒培養(yǎng)成一個具有藝術素養(yǎng)的欣賞者,而不是具有專業(yè)素質的歌唱家、畫家、舞蹈家等。我們期望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不只是藝術知識與技能的簡單傳輸,而更多的是以陶冶幼兒的情感和生命教育為情感目的,培養(yǎng)幼兒綜合運用音樂、美術、舞蹈等各類藝術的綜合能力,進而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幼兒的生活質量。

二、咸陽周邊農(nóng)村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問題與策略

目前,就咸陽市農(nóng)村地區(qū)來看,農(nóng)村學前藝術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意識層面上的問題

1、認識較模糊,功利化思想嚴重。目前很多幼兒園為了招生,打著藝術教育的招牌,但卻對藝術教育的認識模糊不清。以當下流行的奧爾夫音樂為例,功利化思想驅使很多幼兒園盲目跟風,從中國人傾向“洋貨”的心理入手,盲目引進外來東西,以此吸引家長的眼球,提高招生率。但實際上,很多幼兒園對奧爾夫音樂并不是很熟悉,認識并不深入,只是派種子教師外出培訓了幾天而已。任何一種教育,它都有它萌芽、成長的環(huán)境,評價教育最根本的是是否與當?shù)氐恼巍⒔?jīng)濟、文化相適應,是否能促進受教育者的發(fā)展。咸陽地區(qū)的兒童藝術教育只有結合實際,減少功利化思想,深入研究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用教育質量來創(chuàng)教育口碑,提高招生率。

2、力求精英化,追求貴族化。由于中國國民整體文化水平的落后,認為只有貴族人才進行藝術教育,其費用是昂貴的,因此很多人給藝術冠上了貴族化的帽子;也由于社會的競爭越來越大,人們迫于壓力,將藝術的學習當做今后生存的一項技能,因此出現(xiàn)了學藝術就要做藝術的精英這樣的思想。這些都是對藝術的曲解,對學前藝術教育的曲解,真正的學前藝術教育是大眾化的、平民化的。對于咸陽農(nóng)村地區(qū)出現(xiàn)的藝術教育貴族化思想問題,筆者強調經(jīng)濟條件不同,生長的環(huán)境不同,這些只會影響藝術教育的實施方式和材料的選取,但其平民化、大眾化的理念是不會動搖的。以風景畫為例,咸陽市的幼兒園則可以咸陽湖的風景為資料,而咸陽周邊的農(nóng)村則可以田野、鄉(xiāng)村為風景資料,這樣一來,不僅做到了大眾化的效果,更突出了當?shù)氐奶厣???傊變航處熞Y合實際,多開發(fā)資源,多利用周邊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學前藝術教育。

(二)農(nóng)村師資力量薄弱

筆者進過調查與分析,并結合自身的所見所聞,發(fā)現(xiàn)咸陽地區(qū)的藝術教師的師資分布很不均衡,城市師資雄厚,鄉(xiāng)村師資薄弱。調查顯示:城市的幼師年齡一般都在25-35歲之間,而鄉(xiāng)村的幼師年齡大約在18-30歲之間;城市幼師的崗位流動較小,鄉(xiāng)村的幼師崗位流動大;城市幼師的學歷一般都是大專本科居多,鄉(xiāng)村幼師的學歷一般都是高中、大專,甚至是家庭主婦;城市幼師的工資較高,鄉(xiāng)村教師工資較低。造成城鄉(xiāng)師資差異的很重要的因素是城市優(yōu)越的待遇和便利的生活基礎設施。因此,政府應努力提高鄉(xiāng)村幼師的工資待遇,利用政策傾斜來吸引大學生來鄉(xiāng)村就業(yè);同時學校也要對大學生進行走進鄉(xiāng)村的思想教育,二者齊頭并進,實現(xiàn)城鄉(xiāng)師資平衡,共同發(fā)展壯大。

(三)家長支持性不足

對于兒童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城鄉(xiāng)家長的態(tài)度也是不一致的。一般情況下,80后、90后家長的育兒觀相對來說都是比較開放的,城鄉(xiāng)家長對兒童藝術教育的態(tài)度應該是大致相同的。但是由于咸陽周邊的很多農(nóng)村的孩子是留守兒童,都是有爺爺奶奶照看,因此對于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80后、90后的年輕家長認為對兒童進行早期的藝術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他們鼓勵孩子學習藝術。而年齡較大的爺爺奶奶們則認為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是沒必要的,只有文化知識的學習才是必要的。對于出現(xiàn)的鄉(xiāng)村爺爺奶奶們落后的學前藝術教育觀,我們提出以下策略:第一,政府要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經(jīng)濟,為廣大年輕人提供就業(yè)崗位;第二,大力開展主題宣傳活動,如留一個人陪孩子等主題,呼吁年輕的爸爸媽媽們至少留一個人陪孩子;第三,農(nóng)村幼兒園要定期與家長溝通,對家長進行再教育。

(四)幼兒藝術能力較弱

第3篇: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高職教育;學前教育;學前兒童文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139-01

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yè)是培養(yǎng)兒童教師的搖籃,在針對學前教育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時,學前兒童文學作品的講解和學習是必備環(huán)節(jié),但兒童文學作品的講解也需要一定的方法,本文將針對高職語文課堂中兒童文學的教學方法展開討論。

一、明確兒童文學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性

兒童文學作品的特點就是通俗易懂,適用于幼兒進行閱讀,是兒童成長的必備精神食糧,學前兒童文學作品包括兒歌、兒童詩、童話、故事、散文、戲劇等幾種類型。在對兒童進行教學活動時,一名好的教師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但根據(jù)調查顯示,現(xiàn)在全國絕大多數(shù)進行學前兒童教學的任課教師都沒有接受過學前兒童文學相關內容的學習。如果一個進行學前兒童教學的任課教師對兒童文學沒有基本的知識儲備,那么對兒童進行學前教育的目的和行為就毫無意義,因此,在高職課堂中進行學前兒童文學的教學和作品的講解尤為重要。

在高職的課堂中進行學前兒童文學作品的講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任課教師可以通過對學前兒童文學作品的講解加深學生對學前教育的理解,為研究嬰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其次,任課教師可以通過適當?shù)慕虒W方法對學生進行學前兒童文學作品的分析和講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文學素養(yǎng),促進更多的學生投入到學前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中,為研究童話對幼兒想象能力的成長和兒歌對嬰幼兒語言能力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最后,文學素養(yǎng)是一個人綜合素質中的必備環(huán)節(jié),任課教師可以通過在高職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學前兒童文學作品的講解,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從而使學生可以在未來成為一名合格的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者,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素質提高來培養(yǎng)出更多的高素質的兒童。

任課教師需要讓學生充分明確學前兒童文學的重要作用,才能幫助學生在今后更好的擔任一名學前教育工作者。

二、針對學前兒童文學教學的方法

1、仔細研讀教材,選取優(yōu)良教材

在教學過程中,教材的選取也是成功教育的一個必備環(huán)節(jié),因此任課教師在開展學前兒童文學的課堂教學時,首先要選取適當?shù)慕滩?,因為我們主要是研究兒歌、兒童詩、童話、故事、散文、戲劇等作品類型對嬰幼兒能力的發(fā)展影響,因此要保證教材中的內容可以將學前兒童文學的特點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同時也能夠適合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只有選取了適當?shù)闹v解教材,學生才能夠對學前兒童文學的學習產(chǎn)生充足的興趣,并且能夠從教材和課堂的學習中學習到知識,繼而才能夠為研究做好充分的準備。

2、讓學生認清學前兒童文學的地位

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數(shù)已經(jīng)成年或者接近成年,因此學生在思想上對學前兒童文學的認識并不完備,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會輕視學前兒童文學學習在幼兒教育中的關鍵作用,會采取一種不認真的態(tài)度進行學習。所以,任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學前兒童文學的教學和學前兒童文學作品的講解之前,需要先將學前兒童文學在學前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發(fā)展階段中的重要作用講解給學生。學生明確了學前兒童文學的重要地位,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前兒童文學的學習中,進而促進自身的素質提高。研究兒歌對嬰幼兒語言能力成長的影響和童話對幼兒想象能力的成長起到的作用需要學生能夠明確嬰幼兒各項能力的基本情況以及充分把握兒歌和童話等兒童文學作品的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在高職課堂教育中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

3、兒歌對嬰幼兒成長的影響

兒歌,又可以稱之為童謠,是指針對兒童特點而特別創(chuàng)作的傳唱性的歌謠,可以讓兒童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想象的歌曲作品。兒歌不僅具有符合兒童年齡特征的風格和特點,還具有民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風格,瑯瑯上口,可以讓兒童很容易接受。因此,兒歌作品可以說是結合了詩韻藝術和受眾年齡特點的通俗文學體裁的作品,因此兒歌對嬰幼兒能力成長的影響意義深遠。

(1)奠定語言學習基礎。兒歌的特點是簡單易學、朗朗上口,可以讓幼兒在短時間內學習到一些平常接觸不到的語言知識,能幫助幼兒進行學前的語言學習和相關詞匯的積累,同時兒歌也可以傳遞部分簡單的生活信息,可以為幼兒的語言基礎學習奠定基礎。

(2)激發(fā)幼兒語言學習興趣。兒歌是一種具有押韻、韻律等特點的作品,通過簡單的情感表達激起幼兒對日常生活模仿的興趣,同時兒歌的創(chuàng)作符合幼兒世界觀和認知能力的事物,通常會從幼兒身邊的生活入手,讓幼兒能夠關注生活,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更加主動學習兒歌語言。

(3)提高幼兒的語言交流能力。兒歌是幼兒之間交流的共鳴,可以引起大多數(shù)幼兒群體說唱一首兒歌,幼兒在集體傳唱中能夠感受到集體感。同時在和其他同學游戲或者生活中,幼兒也可以通過對部分兒歌的傳唱,相互傾聽、模仿和矯正,可以提高幼兒的語言交流能力和情感溝通能力。

4、童話對幼兒想象能力的影響

成人世界里的絕大多數(shù)內容是幼兒無法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成人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時,不能從自身的生活出發(fā)。而童話故事中的環(huán)境相對活潑、輕松、單純,可以讓幼兒很好的接受,因此,必須要重視童話對幼兒成長的影響。

(1)童話可以讓幼兒更好的學習到道理。童話通常都是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向幼兒表述有利于幼兒成長的道理,讓幼兒在一個相對簡單、單純的環(huán)境中感受到真、善、美、假、惡、丑,了解到是與非。童話可以把抽象的道理、是非的分明和強烈的愛憎情感更加生動、活潑的表現(xiàn)出來,從而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第4篇: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藝術專業(yè);學前兒童心理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0)05-0037-03

一、問題的提出

一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覺悟、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及扎實的教育理論基礎?!秾W前兒童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yè)重要的教育理論基礎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不可或缺的專業(yè)必修課。然而,在一些開設藝術類專業(yè)的院(系),比如音樂舞蹈系,《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教學效果卻不太理想。筆者擬以所執(zhí)教的長沙師范學校音樂舞蹈系為例探討有關《學前兒童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問題。

二、現(xiàn)狀分析

筆者在音樂舞蹈系從事《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教學工作已6年有余。回顧多年的教學工作,我發(fā)現(xiàn),影響音樂舞蹈系《學前兒童心理學》教學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習方法的特殊性

音樂舞蹈系下設音樂教育和舞蹈表演兩個專業(yè),所開設的課程主要是技能技巧課,涉及的學習內容大多比較具體、形象,正是這一專業(yè)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生學習方法和教師教學方法的特殊性?!?〕

技能技巧類課程的教師多采用示范和練習相結合的方法實施教學,其形式主要是分組教學或個別教學,較有利于師生溝通,也有利于因材施教。而學生也主要是在反復練習中理解、領會并鞏固技能技巧類課程的知識及技術要領的。而《學前兒童心理學》作為一門基礎理論課,相對于技能技巧類課程來說,內容抽象得多,由于受教學內容的限制,教學方法往往以講授為主。另外,基礎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形式往往為大班教學,有時甚至是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合班上大課,人數(shù)多達數(shù)百人。一個教師要同時面對數(shù)百個學生,很難談得上有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和開展因材施教。對于藝術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課程與技能技巧類課程,在內容、形式和方法上都顯著不同,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2.學習動機的特殊性

音樂舞蹈系學生普遍存在著不重視基礎理論課程學習的傾向。筆者曾對音樂舞蹈系65名學生作過調查,學生認為學習基礎理論課是為了提高自身專業(yè)素質的學生只有6人,僅占9%;而認為學習基礎理論課只是為了考試過關的學生卻有54人,占到了83%;大部分學生認為,只要自己有較好的專業(yè)技能,不愁將來找不到工作,至于基礎理論課程學習的好壞,對今后前途的影響不大??梢?音樂舞蹈系多數(shù)學生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課程更多的是受外在動機支配,缺乏持久的動力。〔2〕

3.學習態(tài)度的特殊性

音樂舞蹈系多數(shù)學生選擇藝術專業(yè)的原因是他們在文化課學習上的先天不足,而正是這種先天不足,使得他們往往把自己學業(yè)成績的不佳歸因于自己學習能力不高,覺得自己難以應付文化課課程的學習任務,從而產(chǎn)生了在文化課學習上的習得性無助,具體表現(xiàn)為情感上的心灰意冷、自暴自棄;行為上的逃避學習,產(chǎn)生諸如抄襲作業(yè)、無故曠課、上課心不在焉等情況?!?〕

許多音樂舞蹈系學生在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這門課程時產(chǎn)生了心理矛盾: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的專業(yè)特殊,無需具有太高的基礎理論素養(yǎng);另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的學習能力不如別人,產(chǎn)生了學不好基礎理論課的自卑心理。這種矛盾心態(tài)體現(xiàn)在學習上,直接導致了《學前兒童心理學》等基礎理論課程課堂氣氛沉悶,參與度低。

三、改革建議

1.改革教學內容,建設校本教材

藝術專業(yè)學生的文化基礎通常相對薄弱,進入專業(yè)學習階段以后,學習內容又以具體形象為主,因而不太習慣抽象化的思維方式。然而,目前《學前兒童心理學》教材大都體系陳舊、內容僵化,并且理論性過強,缺乏實際案例,再加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材的依賴性又比較強,因此無形中更加大了學生領會學前兒童心理學基本理論的難度,并直接導致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低下。筆者調查還發(fā)現(xiàn),目前大多數(shù)《學前兒童心理學》教材幾乎不介紹普通心理學知識,在課程內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缺陷,如果教師僅僅用這樣的教材來授課,學生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有關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知識。〔4〕

因此,要想提高藝術專業(yè)學生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效果,我們首先要改革教學內容,開發(fā)既能滿足幼兒教育工作實際需要又符合藝術專業(yè)學生學習特點的校本教材。筆者認為,該教材應包含以下三方面內容:一是普通心理學的一些基礎知識;二是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內容可重在學前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應盡可能反映當今國內外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三是根據(jù)理論密切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在著重闡述學前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的基礎上,適當加入一些有關心理測量的內容。

2.結合專業(yè)特點,豐富教學方法

如前所述,由于受教學內容的限制,《學前兒童心理學》的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摒棄講授法,而藝術專業(yè)學生學習的特殊性又告訴我們課堂上不宜作過多的講解,因此探索新的適合藝術專業(yè)學生學習特點的更為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很有必要。

(1)自我分析法。作為一門研究“人”的科學,心理學學習的初期階段需要學習者進行大量的自我剖析。在學習普通心理學及學前兒童心理學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心理學理論知識剖析自我,回顧自我成長歷程及分析期間的各類發(fā)展規(guī)律,是激發(fā)他們學習熱情、幫助他們理解理論知識、提高心理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學科感情的重要途徑。

(2)角色扮演法??筛鶕?jù)各年齡段幼兒不同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讓學生在課堂上模仿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揣摩幼兒的心理特點,以幫助學生理解幼兒心理現(xiàn)象。

(3)案例分析法。由教師或學生在課堂上就具體案例進行分析,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幼兒心理現(xiàn)象的能力。

(4)合作學習法。在合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上,以主題形式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以促進學生相互啟發(fā),相互學習。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還可以采用一些直觀、具體、形象的方法輔助教學,如利用教學錄像、視頻、掛圖等,變單一的言語傳授為圖像、語音、符號、動畫等多媒體方法綜合傳遞,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記憶效果。

3.融洽師生關系,提高學習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其知識技能的獲得和學習成績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正相關。如前所述,很多藝術專業(yè)學生對自己在基礎理論課學習方面碰到的困難歸因不當,這是他們在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課程時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這種歸因也大大降低了他們學習該課程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要想改善藝術專業(yè)學生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這一課程的效果,很重要的一點是提升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筆者認為,要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首先要改善課堂上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切忌表現(xiàn)出高高在上的權威態(tài)度,應更多地以指導者或合作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及時給予鼓勵或回應。可有意識地發(fā)揮藝術專業(yè)學生想象力豐富、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優(yōu)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以形成師生共同討論的良好氛圍。

其次,要改變學生的錯誤歸因。比如,當講到“能力”這個概念時,我們針對藝術專業(yè)學生的心理特點,把重點放在能力的個體差異分析上,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藝術專業(yè)學生在基礎理論課的學習上與其他專業(yè)學生的差異并不證明他們比其他專業(yè)學生的學習能力差,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進一步堅定只要肯付出、相信自己、不怕失敗,就一定能獲得豐厚回報的信念。

我們知道,信心是學習的基礎,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更是學習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對于藝術專業(yè)《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教學,只有在深入研究學生學習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改革措施,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邵瑞珍,皮連生,吳慶麟.教育心理學(修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吳增強.學習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鄒曉燕,楊麗珠.堅持主體性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8-10.

〔4〕汪薇.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教改設想〔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56-58.

〔5〕張霞.對師范院校體育藝術專業(yè)《心理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撫州師專學報,2001,(3):29-31.

Reflections on Reforms of the Course of Psychology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Art Major

Hai Y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hangsha Teachers’ School, Changsha, 410100)

第5篇: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學前兒童;戲劇教育;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4-0236-01

一、戲劇教育的價值

20世紀90年代,“教育生命化價值取向的提出”[1],體現(xiàn)了人們對傳統(tǒng)教育的反思,對生命化教育的不斷思考,對教育變革的新認識。而2015年3月2日在天津召開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推動學校美育工作,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為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地變革與發(fā)展指明方向。

眾所周知,“藝術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培育人文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2],而兒童戲劇恰恰是一種順應兒童天性的綜合性藝術,它融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等藝術式樣,塑造舞臺形象,反映兒童生活,呈現(xiàn)出綜合性、立體性、直觀性的藝術特點。這種藝術特性,使得兒童戲劇不僅是一門藝術學科,同時也是多元藝術教育的最佳整合工具。南京大學董健先生就曾說過,“在所有的藝術門類里,戲劇是離人最近的藝術,戲劇教育是最便捷、最適當?shù)娜宋乃刭|教育”。[3]戲劇教育的目的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專業(yè)的表演培訓,而是把戲劇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媒介,讓兒童浸潤在戲劇活動中,以戲劇的方式,喚醒兒童的生命本性,讓生命在活動中本能的感受、體驗和創(chuàng)造,使生命得到自由的釋放,推進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

二、戲劇教育的現(xiàn)狀

與歐美西方國家相比,戲劇教育在我國的發(fā)展可謂是步履蹣跚。雖然早期教育部門已經(jīng)關注到藝術教育的重要價值并在學校教育中開展,但其內容往往局限在音樂和美術課程,忽視了戲劇的重要作用。直到1995年,劇作家李嬰寧出席第二屆國際戲劇與教育聯(lián)盟會議,之后在學校、社區(qū)、圖書館等地方推廣戲劇教育活動,使得戲劇教育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南師大張金梅博士在借鑒西方兒童戲劇教育經(jīng)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思考著學前兒童戲劇教育的內容、組織形式和教育策略等問題,嘗試建構一種適合本土的學前兒童戲劇教育模式。索麗珍等人也對幼兒園實施戲劇教育活動的價值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兒童戲劇教育的探索與實踐,而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還出現(xiàn)了以戲劇為特色的幼兒園。

三、戲劇教育的實踐

作為全國最早組建的三所幼兒師專之一,我校始終關注學生的職前教育和從師技能的培養(yǎng)。從2009年開始,在學前教育專業(yè)開設《幼兒戲劇表演與指導》課程,課程旨在對學生進行戲劇藝術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表演能力和指導幼兒表演的能力。經(jīng)過幾年的嘗試和摸索,該課程已經(jīng)打造成我校的特色課程。這個“特”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模式。教學時圍繞幼兒戲劇基礎理論、鑒賞、創(chuàng)編、表演、指導表演五項內容進行項目任務的設計,創(chuàng)造出具有本專業(yè)特色的實戰(zhàn)訓練體系。在實施過程中考慮到任務的相互聯(lián)系和難易程度,按“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個工作步驟組織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從理論到技能訓練再到技能運用,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通過一個個有主題、有內容的專題項目,提高了學習熱情、團隊協(xié)作、從教技能等等。

(二)教學方法。教學時以行動導向為指導,以項目驅動教學法貫穿課程始終,同時還選取“情境教學法”、“案例解析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多媒體組合教學法”等輔助教學。如教學中設計“超級模仿秀”、“故事大王就是我”、“單打獨斗”等多種情境,引導學生運用肢體動作和語言去創(chuàng)造、想象、體驗,提高學生的戲劇專業(yè)素養(yǎng)和技能。

(三)考核評價。教學中打破傳統(tǒng)的評價方法,采取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形式。過程性考核占總成績的50%,包括出勤、作業(yè)、特色基本功訓練、項目表演、主持人訓練五項內容。終結性考核占50%,學生分組表演幼兒戲劇,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要擔任導演、編劇、演員,還要制作道具、服裝,最終完成期末的匯報表演。

參考文獻:

[1]陳蓉暉,劉霞.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生命化價值取向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53.

[2]陳世明.圖像時代兒童戲劇的發(fā)展方向[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6):136.

[3]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99.

作者簡介:

第6篇: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識范文

1.學前兒童主體意識與學前兒童道德意識

人先天不同于動物,在基因中就獲得主體性遺傳,具備主體潛能。皮亞杰認為認知結構是人主動建構起來的;蒙特梭利認為幼兒具有人的完全意義,還具有自發(fā)的吸收性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能力即吸收性心智,這是人類的一種自然性。兒童的認知是兒童作為實踐主體,以自己的經(jīng)驗為基礎,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

在教育實踐中,學前兒童的主體性是不容置疑的。他們已經(jīng)有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實踐,現(xiàn)代媒體和信息化交流方式更拓寬了其視野,尤其進入幼兒園,接觸到伙伴、教師、集體、環(huán)境等社會實體后,以學習的方式經(jīng)驗、以直觀的方式認識,初步理解自然與社會,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盡管不是自覺意義上的。他們以自己接受與否,選擇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用強烈的集體榮譽感要求自己、要求他人。學前兒童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更迫不及待地表現(xiàn)自己的存在、力量和價值。其實,學術界雖然沒有明確承認學前兒童擁有主體意識,但是,在方法論和教育實踐中卻鮮明主張雙主體理論、主體性教育思想,呼吁實現(xiàn)學前教育中兒童主體地位的回歸。

道德意識潛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是人的自然稟賦,人的生物性中包含著合作和自我犧牲的傾向,人在最原始的內心深處就有與人聯(lián)系的迫切渴望。可以說,道德意識作為潛能存在于每個人的自然機體中,是人的社會性本能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原始的道德意識占道德意識的一小部分,而且只是一種潛能,必須經(jīng)過社會實踐才能實現(xiàn)。學前階段是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最佳時期,“教子當在幼,養(yǎng)正當于蒙”,應該及時讓生物學意義的道德種子萌發(fā)、生芽,生成社會意義的道德之樹。

2.學前兒童主體性在道德啟蒙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第一,學前兒童的主體性構成了學前兒童參與道德啟蒙活動的本質特征和根本屬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為教育內容,以指導人們形成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為目標,也就是塑造思想,因此它的對象必須具有主體意識。否則,就喪失了實踐根據(jù)和實踐價值。

第二,學前兒童的主體性構成了道德啟蒙教育的本質。道德啟蒙教育是學前兒童道德意識的自我確立和自我完善。道德意識是主體意識與對象意識在道德世界的統(tǒng)一,它的確立與完善只能由主體自身完成,其他都是條件準備。

第三,學前兒童的主體性決定了道德啟蒙教育的思維方式、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和教育模式。道德啟蒙教育必須以學前兒童為中心,以他們的主體性特點作為開展工作的依據(jù)。在道德實踐中,要尊重學前兒童的主體地位,強化其主體意識,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從而形成主動的、有責任的道德意識。

第四,學前兒童的主體性造就了道德啟蒙教育的學科意義和社會價值。在主體與客體的對象性關系中,主體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前者表現(xiàn)為主動,即主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體會自由、快樂;后者表現(xiàn)為自制,即克制自己做他人否定的事情,體認責任、規(guī)則。道德啟蒙教育就是幫助學前兒童模仿與學習尋找肯定與否定在社會道德規(guī)范下的內在統(tǒng)一。

二、學前兒童道德啟蒙教育的養(yǎng)成

道德意識建構于主體的習慣,既是社會風俗習慣的普遍化和一般化,也是個體自身習慣的養(yǎng)成。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習慣……德育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雹?/p>

1.學前兒童的人格養(yǎng)成

人格是道德主體對自我的定義,以區(qū)別于其他的道德主體。它是道德啟蒙教育的心理基礎和內在根據(jù),獨立存在于精神文化維度里,從心理層面構筑個體的道德規(guī)定性。在道德實踐中,主體根據(jù)自己的人格歸納、整理道德體驗的表象材料,形成有序的道德意識。人格潛伏在思想最深處,是隱性的、原始的道德意識,而道德意識則是顯性的、成熟的人格表現(xiàn)。人格以其穩(wěn)定性主導著道德意識的傾向,養(yǎng)成學前兒童理想人格是道德啟蒙教育的首要任務。

人格養(yǎng)成首先在于日常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根據(jù)結構心理學理論,外在的言談舉止可以直接轉化為內在的人格特征,所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②。個人的生活習慣還會引起他人評價,反過來影響個人的人格。中國傳統(tǒng)“小學教育”就是從灑掃、應對、進退開始,從勞動、接人待物、日常禮節(jié)方面培養(yǎng)兒童人格的自覺性。

其次,在于生活方式的養(yǎng)成。正如生產(chǎn)方式?jīng)Q定社會意識,生活方式?jīng)Q定人生觀、價值觀?!拔粽呒q為象箸而箕子怖?!雹刍诱J為商紂王有了象牙箸就會想犀玉杯,用牙箸玉杯當然不可能吃普通飯菜,必然追求豹胎美味,吃到豹胎的人當然不可能穿樸素的衣服、住簡樸的房屋。為了錦衣珍饈、玉殿高臺,必然要搜刮民脂民膏,為禍百姓?!肮驶右娤篌缫灾煜轮湣?。④

再次,在于心理傾向的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傾向,要求勤于主動學習,樂于接受新鮮事物,還要有獨立意識和思考能力。同時,良好的心理傾向要與遵守社會規(guī)則、服從社會規(guī)范結合起來。

最后,在于人際習慣的養(yǎng)成。人際習慣有天然性趨向,表露出一種內在自然力。但是,環(huán)境影響、后天矯正,一樣會改變先天趨向。尤其要養(yǎng)成學前兒童和諧習性,消除對抗性心理習性。對抗心理成為人格習性,人際關系就會不可逆轉地惡化,最終可能會仇視社會。

2.學前兒童的道德素質養(yǎng)成

相對于人格的混沌狀態(tài),道德素質則表現(xiàn)出清晰的理性特征。道德素質是道德主體對社會環(huán)境的根本承諾,是道德認識和道德水平的綜合反映。學前兒童道德素質教育主要在于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的養(yǎng)成。

家庭美德是個人全部道德素質的基礎,培養(yǎng)社會公德和職業(yè)道德的必要條件。弘揚家庭美德是養(yǎng)成道德素質的關鍵,對社會安定團結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私德”相對,人在社會公共生活中還必須遵守社會公德,遵守人與人之間在公共生活領域交往的規(guī)則。只有遵守社會公德,才會被社會接納。兒童的學習就是塑造“社會人”,社會公德的養(yǎng)成顯然是學前兒童的必修課。

3.學前兒童的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

社會出于穩(wěn)定與秩序的需要,衍生出行為規(guī)范,調整成員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具體地體現(xiàn)和延伸著社會關系和社會價值。行為規(guī)范是道德主體的自我約束,是人對社會規(guī)則的客觀實踐,在個人的現(xiàn)實性上就是主體對自己行為的選擇。行為規(guī)范有成文的,以法的形式強制要求人們必須嚴格遵守;有不成文的,如風俗習慣、道德規(guī)范甚至部分法律規(guī)范和宗教規(guī)范,也要求人們遵照執(zhí)行;還有的只反映了社會情緒的喜愛或厭惡,沒有上升到道德、準則的高度,僅作為“應該”或“最好”的建議,并不給人以外在的壓力或束縛。無論哪一種行為規(guī)范,人都不可能先天認知,只能后天養(yǎng)成。學前兒童道德啟蒙教育主要是針對后兩種不成文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

三、學前兒童道德啟蒙教育的心理過程

1.認識過程

學前兒童處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長黃金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富有學習和創(chuàng)造能力。教育的責任就是協(xié)助兒童發(fā)揮自身潛能進行自我發(fā)展,這就是教育的真諦。

學前兒童抽象思維尚不夠健全,囿于感性認識。對于他們而言,詞語與其說是邏輯概念,不如說是符號,而且是感性的、可經(jīng)驗的符號。啟蒙教育不能成人化,抽象的道德和社會理念只會造成兒童思維混亂,灌輸只能教會孩子撒謊。

經(jīng)驗直觀是學前兒童的主要認知手段,他們直接通過感知認識事物,通過實踐把握世界。兒童是最積極的“實踐者”。實踐會幫助他們完成感覺、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等認識過程。同時,學前兒童的認識直接、孤立、靜止、片面,反思僅停留于直接的、表面的因果。他們只能接受啟蒙式教育,而且必須是直白的正面教育。

學前兒童傾向于借助想象力把思維與存在統(tǒng)一起來,用簡單的認知結構暫時應付復雜的外部世界。擬人性是幼兒認識過程最為有趣的特點,他們仿佛信仰萬物有靈論,賦予萬物思想和靈魂,想象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樣有知覺、有意識,也賦予世界以人性的尊嚴與人性的光輝。學前兒童比成年人更加遵從自己的經(jīng)驗和理解,反而造就了豐富的想象力和自由創(chuàng)造性。

2.情感過程

在認識的過程中,客體一定會引起主體意識的波動和感染,出現(xiàn)情緒、態(tài)度等情感過程。學前兒童知覺與感情尚未完全分化,總是以情感的經(jīng)驗直觀世界、把握世界,表現(xiàn)出無遮掩的人性。情感過程最能夠激蕩學前兒童的心靈,學前兒童道德啟蒙教育在本體論上應該是一種情感存在和情感力量。

學前兒童在認識過程中會用主體意識灌注對象意識,直接地讓世界統(tǒng)一于自己,實現(xiàn)與世界的情感交流。針對學前兒童情感過程的教育應該是正面的教育、愛的教育,而不能讓他們通過否定恨來反思愛。否則,我們就在不善于反思的兒童心中培育了恨的種子,兒童將來的情感走向會令我們大吃一驚,就像馬克思感嘆的:“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p>

3.意志過程

意志是主體對自由的實現(xiàn),反映了主體運用本質力量對客體施加作用,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自由是道德的基礎。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被約束。自由是對享有權利的尊重,但不是放縱。

自由必須被限制在義務里面,以不侵害他人的自由,換取他人尊重自己的自由。所以,真正的自由是有規(guī)則的自由。自由還是自我約束。自由意志在選擇時,遇見了這樣的二律背反:我是自由的,自由是無限的,所以我選擇;可是選擇的對象和結果都是有限的,所以選擇不是自由的。選擇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意志侵犯了自己的自由,減少了自己的自由。所以,意志是自我意識,也是自我控制。

道德啟蒙教育的意志過程最關鍵的就是讓學前兒童學習選擇,并學習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后果。

4.審美過程

審美是人把握自然、把握社會尤其把握自己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知、情、意的統(tǒng)一,是一個評判的過程、主觀的心理過程。在審美過程中,主體與客體形成一種超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tài),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統(tǒng)一上追求真理、追求發(fā)展。在這個主觀的心理過程中,主體對客體不再強調客觀的認識,而偏重于主觀的理解。所以,審美過程同時也是一種預期、理想和超越,從而促使人生超脫世俗的平庸和鄙陋,“詩意般地棲居”①。

學前兒童知、情、意等心理過程的特點,使其審美過程傾向于直觀的優(yōu)美,很難理解反思踐踏生命的丑陋而獲得的崇高。在兒童看來,戰(zhàn)士英勇殺敵與惡狼吃羊,都是對生命的踐踏,并沒有本質的差異。

四、學前兒童道德啟蒙教育的引導藝術

德育是主體的心理體驗和意識生成,學前道德啟蒙教育應該以引導為主要方法。

1.學前兒童道德啟蒙教育的傳統(tǒng)理論與傳統(tǒng)方法

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視兒童為被動的教育對象,視兒童心靈是可以任意涂畫的白板,灌輸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手段。教師向兒童傳達思想戒律,兒童則像機器一樣錄制教育內容和教育過程。整個教育缺乏民生與科學精神,嚴重制約了兒童的自由發(fā)展,不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形而上學的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割裂了自身與其他學科內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也把思想政治工作從生活中孤立出來,學校(幼兒園)獨自承擔起兒童的教育工作。教師的教育經(jīng)常與家庭或社會的價值觀相左,兒童迷惑于其間的矛盾,無法從中取舍,最終形成不正確的道德觀。

2.學前兒童道德啟蒙教育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

學前兒童道德啟蒙教育應該既獨立于其他教育學科,又與其他學科相互交融。因此,需要重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用合理的內涵和相應的外延,指導我們探索學前兒童道德啟蒙教育的新思維。

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說,就是培養(yǎng)主體性道德素質。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有序地引導清理道德體驗的無序性,以理性思維整理感性道德經(jīng)驗,以自覺的道德意識替代自發(fā)的道德表象。學前兒童道德啟蒙教育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協(xié)助孩子發(fā)揮自身生命潛能,健康地發(fā)展。

學前兒童道德啟蒙教育必須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尊重主體的自由意志。理性的、抽象的道德理念要讓位給經(jīng)由反省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人的自我建構。教育尤其要將個人轉型為主體,覺醒其自我的自由和責任。

學前兒童道德啟蒙教育必須還原德育的學科本質,將其置于歷史進程中,尊重自然、尊重社會,去除物化的非歷史的概念,轉換到批判、反思、自由等人性的歷史的概念?;謴蛯W前兒童主體地位,尊重其主體意識,使其自覺體認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學習社會批判、權利意識和公共參與,堅持自我價值和社會正義,朝著道德覺醒和人性尊嚴方向發(fā)展。

學前兒童道德啟蒙教育要統(tǒng)合思想與行動、理論與實踐,讓他們在道德實踐中領悟道德力量和道德真諦。因此,要積極統(tǒng)籌各類主體,分析并批判壓制學前兒童的社會結構,讓學前兒童生活、生長在真實、統(tǒng)一、開放、公正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會因為學校(幼兒園)、家庭和社會的分歧而導致兒童思想的迷茫和人格的分裂。

3.學前兒童道德啟蒙教育的創(chuàng)新性方法

實踐證明,道德啟蒙教育必須尊重學前兒童的生命規(guī)律,尤其是學前兒童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學前兒童的特定能力和特定行為對環(huán)境特別敏感,這些能力和行為正處于發(fā)展的最佳狀態(tài),有的放矢地引導和教育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德啟蒙教育更要遵循學前兒童的心理特征,有效地引導其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學前兒童處于如饑似渴的社會學習階段,社會模仿是主要學習方法,因此,言傳不如身教。道德啟蒙教育應該堅持正面教育,學前兒童更能體會對方的滿意、高興,與其告訴他們對錯,不如直接表達主觀感受。當然,學前兒童的道德啟蒙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反復體驗、練習和實踐。

第7篇: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作品分析法 學前教育科研 意義 操作程序

作品分析法是指研究人員有目的地為研究對象確定一個主題,研究對象按照預定程序完成作品,研究人員再通過對研究對象的活動作品進行分析,獲取研究所需要的信息,從而對研究對象的發(fā)展做出評價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一、作品分析法在學前教育科研中的意義

(一)深入了解學前兒童信息,并做出準確判斷的一種重要研究方法

每一種研究方法都有其獨特的優(yōu)越性和局限性,因此,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往往根據(jù)研究的需要,科學而合理地選擇和使用研究方法,以一種或兩種研究方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以這種研究方法的優(yōu)點去彌補其他方法的不足。

與其他研究方法相比,作品分析法由于其間接性的特點,更容易排除因學前兒童防范心理所帶來的信息失真。

學前教育科研中有時受時間、環(huán)境條件、人力資源等因素的限制,或由于研究的特殊需要,不能進行現(xiàn)場考察。那么可提出一個主題,讓學前兒童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上交作品。通過他們所完成作品的質量,分析其所具有的方法技術和能力水平。由于完成作品的過程大多需要一定的方法與能力的參與,因此,各種探究方法與能力的評價幾乎都可以運用作品分析法。如對幼兒續(xù)篇故事進行分析,可以分析幼兒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幼兒思維和言語的發(fā)展,也可以分析幼兒的興趣和理想的發(fā)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可以通過幼兒繪畫作品的好壞體現(xiàn)出來,動手操作能力可以從幼兒泥塑、積木、積塑作品中做出判斷。作品分析法的優(yōu)點是可比性強,同一主題,幾個學前兒童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后便可見出高低。而且,在研究過程中,作品分析法是以學前兒童的作品為中介,推斷學前兒童的探究能力水平與心理特征的發(fā)展,實施研究時,學前兒童通常不知道老師要求他完成作品的意圖,其注意力集中于作品的完成過程中。這樣可以達到放松學前兒童防范心理,獲得真實信息的良好效果。

作品分析法獨有的特點和優(yōu)越性,在研究過程中可以彌補其他研究方法的不足,從而實現(xiàn)研究過程的最優(yōu)化。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根據(jù)需要收集學前兒童作品,間接地了解他們的情況,從而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學前兒童整個變化過程、學習特點、長處與短處、對所學事物掌握的深度及廣度等方面的情況,以便更好地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取得更好的教學效益。因此,作品分析法是深入了解學前兒童信息,并做出準確判斷的一種重要研究方法。

(二)提高研究人員教育科研素質的重要途徑

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問題層出不窮,需要廣大學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積極參與學前教育科學研究,使用作品分析法,從而促進研究者的教育科研素質的提高,這樣不但推進了學前教育改革,提高了學前教育質量,而且可以為幼兒園領導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jù)。因此,運用作品分析法對于不斷提高研究者的教育科研素質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作品分析法在學前教育科研中的操作程序

作品分析法在學前教育科研中的基本操作程序可分為五個步驟:

(一)明確具體研究目標

在給學前兒童布置主題之前,研究人員應首先根據(jù)課題研究的目標,明確本作品分析的具體研究目標,即通過作品分析想獲得學前兒童哪些方面的信息。在作品分析法中,具體研究目標的表述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知識的運用水平與特點,技能的熟練程度與特點,相關心理特征的表現(xiàn)與特點。具體研究目標確定后,再選擇最佳實現(xiàn)目標的方法。作品分析具體研究目標必須服務于課題研究目標。

(二)確定分析指標

作品分析指標應從具體研究目標中剖析出來。其過程與其他的研究方法一樣,可以以由總到分,層層深入的形式先確定一級指標,再確定二級、三級指標。

(三)選擇作品抽查方法

作品分析法一般適宜在班級內進行研究。通過分析既要獲得共性的認識,發(fā)現(xiàn)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要獲得個性的認識,找到特殊性,從而將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綜合起來加以研究。因此,可以在研究過程中,根據(jù)不同時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作品抽查方法。

1.總體檢查。對全部學前兒童的作品進行檢查。這是繪畫作品分析和手工作品分析常用的方法,用于分析學前兒童掌握學習內容的狀況與技能發(fā)展特點。

2.分類抽查。分類抽查常用于語言、繪畫、手工作品分析等。分類抽查首先確定分類標準及類別,再從每類中隨機抽取部分學前兒童作品進行分析。

分類抽查屬于形成性分析,所謂形成性分析是指為了能夠更準確地掌握學前兒童活動發(fā)展的信息,在學前兒童活動的發(fā)展過程或完成任務過程中不定期地進行分類分析,以便更好地實施和改進后面的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抽查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研究人員應根據(jù)研究環(huán)境、時間、研究對象等實際情況靈活使用。

(四)實施操作

實施操作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布置任務、分析作品、填寫指標項目及分析表。具體來說,這個階段又可分為兩個步驟:

1.向學前兒童布置任務,規(guī)定完成作品的時間

根據(jù)研究設計,向學前兒童布置所要完成的作品及正確完成作品的時間期限。在布置任務時,研究者不應將研究的目的告訴學前兒童,只是將作品的操作性任務交代清楚即可,以避免暗示效應所帶來的信息失真。學前兒童在了解任務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個體主體性,形成不同風格的作品。不確定的范圍越大,學前兒童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越大,作品分析的內容就越具體,以利于全面、深入了解學前兒童的發(fā)展狀況。

作品的完成時限一般不宜過長,應根據(jù)制作任務的內容、性質與難度科學設定。如果規(guī)定的時限過長,在作品制作的前期,學前兒童會因認為時間充裕而放松情緒,在上交作品之前又匆忙完成,這種前松后緊的情況不利于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研究者也難以據(jù)此準確地分析作品的制作水平以及學前兒童的相應特征。

2.收集學前兒童作品并進行分析

對學前兒童的作品進行分析時,首先應以填寫第一階段確立的指標內容為主,這樣做可以保證不同作品之間具有橫向可比性;其次應分析作品所具有的特色。

(五)研究資料的統(tǒng)計與分析

當所有的作品統(tǒng)計與分析完畢后,研究人員按照教育科學研究的原理對前一階段的分析表等研究資料再進行分析與綜合、抽象概括、具體化。

(六)得出結論

在對研究資料進行分析與綜合、抽象概括、具體化之后便可得出科學的研究結論。

在運用作品分析法的一輪研究結束后,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問題,而這些新問題即成為新一輪運用作品分析法所要研究的問題。這樣不斷循環(huán),使研究不斷深入,不斷產(chǎn)生新的研究成果,進而推動學前教育科學研究向前發(fā)展。

三、作品分析在學前教育科研應用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完成作品內容的正確性

作品分析內容的正確性是指學前兒童完成作品的正確程度,是學前兒童知識經(jīng)驗水平與應用水平的集中反映,是作品分析法最重要的指標。通過對內容正確程度的分析,研究人員可以清楚地了解學前兒童在教學過程和自我學習過程中對知識、技能、重點、難點、關鍵點的掌握程度,從而判斷學前兒童的發(fā)展水平,同時將信息反饋給教師,使教師不斷反思,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完成作品的時間與作品質量的關系

完成作品的時間一般情況下能反映學前兒童的能力,能力強的孩子正確完成作品所用的時間相應比其他孩子正確完成作品的時間要少;反之,則比其他孩子多。但是,完成作品時間的判定必須建立在正確完成作品的基礎上,并且與總體平均時間做比較,不能盲目以完成作品的時間來判斷孩子的能力,也不能簡單地將完成作品的時間多少與孩子能力強弱畫等號。

(三)完成作品的形式反映學前兒童的心理特征

形式是作品表現(xiàn)主題的方式,反映著學前兒童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對任務完成方式的理解與掌握程度,體現(xiàn)學前兒童的技能水平。例如,在藝術教育活動“花”中,有的幼兒用蠟筆畫出花,有的幼兒用鉛筆畫出花,有的幼兒用剪刀剪出花,有的幼兒用手撕出花等;有的幼兒的作品是一朵花,有的幼兒的作品是一束花;有的幼兒的作品是單顏色,有的幼兒的作品則顏色豐富多彩。由此可見,同一主題,不同的孩子選擇完成任務的形式不盡相同,反映出孩子獨特的心理活動與心理特征。

(四)通過作品分析可以概括出學前兒童的個性心理特征

古人云“字如其人”,就是說,通過寫的字可以窺視出一個人的個性特點;“文如其人”,通過一個人的文學作品同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某些心理特征。因此,通過作品分析可以分析出學前兒童的能力和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

在作品分析法的實際運用過程中,以上幾個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研究人員應加以綜合考慮。

總之,由于學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以及教師教育科研素質發(fā)展水平的制約,在學前教育科學研究中,觀察法、作品分析法是非常適用的研究方法。作品是學前兒童內隱的,但又不能很好表達和表現(xiàn)的知識、技能以及心理特點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通過作品分析就能獲得所要的信息。因此,作品分析法是廣大學前教育工作者應當掌握和廣泛使用的一種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陶保平.學前教育科研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6.

[2]張燕,利婭.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5.

[3]王堅紅.學前兒童發(fā)展與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

第8篇: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學前兒童 圖畫書 閱讀 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1-0192-02

一、學前兒童圖畫書閱讀現(xiàn)存的問題

目前,學前兒童的圖畫書閱讀被廣泛關注,但由于諸多原因的限制,圖畫書閱讀活動的開展情況并不樂觀。在兒童閱讀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忽視了孩子的長期發(fā)展,忽視了美感與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甚至是扼殺這些能力。

1.圖畫書自身的問題

圖畫書作為一種新興而獨特的兒童文學類型,正在逐漸受到教育工作者及學前兒童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當前市面上的圖畫書種類繁瑣,質量參差不齊,個別圖畫書質量堪憂。故事內容乏味,畫面單調,不適合學前兒童閱讀等情況屢見不鮮。

2.教者及教學方式的問題

2.1在教育機構當中,學前兒童的圖畫書閱讀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支持。但是,一部分幼兒教師對于兒童閱讀活動缺乏科學的認識,對圖畫書了解甚少,不能給予學前兒童積極正確的圖畫書閱讀指導和幫助,大大降低了圖畫書教的質量。

2.2教師的教學組織形式陳舊,教學方法單調,對良好閱讀氛圍的營造不夠重視。閱讀活動中,教師對圖畫書內容的呈現(xiàn)手法形式單一,缺乏整合性。這樣的閱讀不利于激發(fā)學前兒童的讀書欲望。

2.3家長參與閱讀教學的積極性不高,不能為學前兒童營造快樂的家庭閱讀背景,家庭的閱讀氛圍不足以激發(fā)學前兒童的圖畫書閱讀興趣。

二、學前兒童圖畫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1.提高圖畫書的質量,增強可讀性

1.1圖畫書應具有直觀性,鮮艷的圖畫加上淺顯易懂、趣味性強的文字,帶給兒童感官上的直接刺激。

1.2圖畫書閱讀的對象是兒童,因此,圖畫書的創(chuàng)作應在了解兒童心理的基礎上進行,堅持兒童本位的創(chuàng)作理念, 使經(jīng)典圖畫書在創(chuàng)作主題、 情節(jié)構建、審美趣味上都體現(xiàn)出兒童視角、兒童審美的明顯特征。

2.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2.1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課堂,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并進行親子共讀,可以使孩子的閱讀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同時,家長要增強自身對閱讀的重視,以身作則,帶領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閱讀的快樂。更要適時幫助他們解決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使孩子愛上閱讀,并把閱讀變成一種習慣。如果一個家庭閱讀氛圍良好,且有比較豐富的圖畫書供孩子閱讀,就是一個充滿溫馨與啟迪意義的環(huán)境,且給孩子的心靈帶來美的享受。

2.2營造良好的幼兒園閱讀氛圍

幼兒園要布置豐富的閱讀環(huán)境,使兒童主動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要設置一個能滿足兒童自主自愿體驗閱讀的閱讀區(qū)。更要創(chuàng)設溫馨自由的閱讀環(huán)境,讓兒童就如在家看書一樣的愜意,讓兒童自由選擇與各種材料接觸與各種人交往、操練、擴展自己的語言經(jīng)驗。教師要創(chuàng)設支持性的閱讀環(huán)境,對活動室的墻飾、門窗、桌柜等都精心設計,圖文并茂,還要提供大量適合學前兒童自主閱讀的材料,積極鼓勵幼兒選擇時間段自主閱讀。

3.選擇合適的圖畫書

教師應該對于學前兒童的閱讀活動具備科學的認識,深入理解圖畫書的內涵, 為學前兒童選擇優(yōu)質圖畫書,一定要投其所好,要符合學前兒童主體的自身發(fā)展水平,遵循其心理特點。

3.1選擇有童趣的圖畫書

早期閱讀教學中,興趣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因此,圖畫書的題材必須要引起幼兒的興趣,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幻想。教師要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契合兒童的心理,選擇有趣味性和游戲性,色彩鮮艷、畫面夸張的圖畫書,選擇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和有留白的圖畫書,給幼兒更多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空間。

3.2選擇符合學前兒童年齡特征的圖畫書

總的來說,對于年齡偏小的幼兒,圖畫書結構是關注的重點,他們更加容易被書中的圖畫所吸引。所以,應當選擇圖畫多文字少,甚至可以選擇沒有文字的圖畫書。隨著年齡的增長,學前兒童對故事內容敘述的關注逐漸加重。所以,要選擇故事情節(jié)比較連貫和豐富的圖畫書。另外,圖畫書的選擇要具有多樣性,選取題材多種,具有游戲情趣和情感渲染的讀物。

4.豐富圖畫書的閱讀形式

教師應尊重學前兒童的主體性,重視兒童的自主理解。根據(jù)不同幼兒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利用一切有利于學前兒童提高閱讀能力的方法進行閱讀指導。

4.1自主閱讀

首先,應鼓勵幼兒隨意閱讀,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可以在閱讀區(qū)投放多樣化的閱讀材料,供幼兒自主選擇,留給幼兒大量的自主閱讀時間,讓幼兒隨意翻閱,隨時閱讀。

4.2討論閱讀

在閱讀討論中, 學前兒童可以將自己閱讀圖畫書后的感受和想法自由表達出來,也可以與同伴進行交流。討論閱讀可以幫助幼兒深入地理解故事, 體悟故事的深層含義, 加深或修正自己對故事的理解。

4.3創(chuàng)意閱讀

學前兒童善于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新, 能夠以他們特有的思維方式解讀圖畫書的意義。教師要能夠賞識兒童的發(fā)現(xiàn), 為兒童提供創(chuàng)意閱讀的機會。讀圖、猜讀、表演、繪畫等都能作為圖畫書閱讀的形式。

4.4情意化閱讀

圖畫書閱讀,對促進學前兒童的情意與美感教育是有益的。圖像以直觀的方式給讀者一種直接的感染力, 而這種感染力又往往是豐富的, 難以言表的。兒童被圖畫渲染的氛圍所感染, 發(fā)之于心, 形之于色, 或大笑, 或悲傷, 這些就是最好的情意表達。教師要留給兒童充分的心理空間,與兒童共同去感受畫面所表達的情緒。

5.提供充分的閱讀時間

幼兒園要制定廣泛的閱讀計劃,重視閱讀活動的設置,使閱讀活動成為幼兒園的主要活動,提高閱讀活動的時間比重。把閱讀活動整合到科學、語言、藝術等活動中,通過游戲性的閱讀活動設計,使學前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愛上閱讀,并主動閱讀。另外,應當創(chuàng)設出更多讓幼兒自主選擇和閱讀的時間,讓他們自由的選擇喜歡的圖畫書,自主的交流討論故事內容和情節(jié),并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1]韓映虹、王靜.不同閱讀方式下 5-6 歲幼兒無字圖畫書閱讀的眼動研究 [J]學前教育研究,2013(9)

第9篇: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理念;實施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6)02-0023-03

2012年9月,教育部頒布實施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仔細對比《指南》和2001年9月頒布實施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藝術領域的內容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與《綱要》相比,《指南》中藝術領域的內容有很多值得關注的變化?!案惺芘c表現(xiàn)并重”就是其中一個最為突出的變化,它為我們明確樹立起一種并不陌生,但卻常常被忽視的兒童藝術教育理念。

一、《指南》中“感受與表現(xiàn)并重”的兒童藝術教育理念

在《綱要》中,藝術領域的目標表述為:1.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huán)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2.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和體驗;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xiàn)活動。仔細分析上述目標就會發(fā)現(xiàn),盡管其中也包含了感受、欣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等藝術方面的要求,但是,這些詞匯卻并沒有被單獨提出來。

而《指南》中的藝術領域目標表述則不同。在《指南》中,藝術領域被明確地分為兩個子領域:(一)感受與欣賞;(二)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在“感受與欣賞”這個子領域中有兩個目標:1.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2.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在“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這個子領域中也有兩個目標:1.喜歡進行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xiàn);2.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能力。

可以說,《指南》中藝術領域目標表述上的變化,突出體現(xiàn)了“感受與表現(xiàn)并重”的兒童藝術教育理念。筆者認為,這一兒童藝術教育理念的確立對于當前我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實踐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

從理論上講,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內容應包括欣賞和創(chuàng)作兩大部分,二者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一樣互為支撐、互相補充,從而使兒童在藝術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然而,在實踐中,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卻呈現(xiàn)出創(chuàng)作一枝獨秀的局面。以幼兒園美術教育為例,我國城鄉(xiāng)的絕大多數(shù)幼兒園只開展繪畫、手工等創(chuàng)作活動,而很少開展甚至從不開展美術欣賞活動。即使有些幼兒園實施了美術欣賞活動,其狀況也是不容樂觀的,存在著諸多背離美術欣賞教育規(guī)律的做法,如將美術欣賞等同于科學認識活動,或者講些與作品有關的趣聞軼事,或者把欣賞等同于讀歷史、講故事,而忽視了色彩、線條、造型和構圖等美術自身的獨特意味。

實際上,與創(chuàng)作活動相比,感受與欣賞活動更具有普遍性的意義。因為不論是對于人類總體來說,還是對于每一個學前兒童個體而言,從事藝術欣賞活動的機會和能力都要遠遠大于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的機會和能力。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xiàn)實中,專門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一直都是少數(shù)人的“專利”,而絕大多數(shù)人參與藝術活動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就是進行欣賞活動??梢钥隙ǖ卣f,大多數(shù)兒童未來都不會成為藝術家和表演者,但他們必然都要接觸到藝術,而且藝術與生活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接觸和談論藝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正如當代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貝內特?雷默所說,不管一個人的藝術能力有多大,他欣賞藝術的能力總是高于其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能力。所有沒有生理缺陷的健康兒童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藝術品對話,參與到藝術欣賞活動中來。

總之,《指南》將藝術領域明確地分為兩個子領域實際上就是要讓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同歸其本義,確立“感受與表現(xiàn)并重”的兒童藝術教育理念,提醒教育者在提升兒童藝術表現(xiàn)力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對兒童藝術感受力的培養(yǎng)。形象地說,就是要讓兒童藝術教育真正擁有鳥之雙翼、車之雙輪,從而促進兒童藝術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二、落實《指南》藝術教育理念的一個有效路徑――欣賞與創(chuàng)作結合

在兒童藝術教育實踐中,若想將“感受與表現(xiàn)并重”的兒童藝術教育理念落到實處,一個有效的路徑就是將藝術欣賞活動與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相結合。欣賞與創(chuàng)作的有機結合既可以兼顧對兒童藝術感受力和藝術表現(xiàn)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有助于破解廣大幼兒園一線教師在藝術教育中面臨的兩難境地。

臺灣學者陳武鎮(zhèn)對美術教育的兩難境地曾有過形象的比喻,他說:“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學生極易成為教學內容與教師偏好的奴隸,難以掙脫,有幸掙脫,亦已身受傷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開花結果,卻常見學生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學習的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獲。”其實,這種兩難的境地不僅表現(xiàn)在美術教育,也存在于各個門類的兒童藝術教育實踐之中。當我們深入幼兒園時,就會發(fā)現(xiàn)不少幼兒教師都認為自己面臨一種兩難的選擇:既不敢教授兒童藝術技能,害怕影響了兒童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又害怕兒童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tài),缺少自我表現(xiàn)時所必需的技能技巧。對此,一些幼兒教師覺得無所適從,不知應如何在兩難的境地中加以抉擇??梢哉f,這既是幼兒園一線教師的難題,同時也是其理解和落實《指南》精神時普遍關心的一個熱點問題。

與其他領域相比,藝術領域有其自身的諸多特殊之處。其中一個獨特之處就是藝術表現(xiàn)需要必要的技能技巧,這是一個確確實實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以美術活動為例,兒童需要學會使用筆、紙、顏料、墨汁等工具材料,換言之,兒童需要學習掌握如何將這些工具材料轉變?yōu)楸憩F(xiàn)“媒介”的技能技巧,這就是美術活動的一個獨特之處。對此,“本質論”美術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當代美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艾斯納曾明確表達過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美術的表現(xiàn)不是堆積顏料或粘土,而是要使用它、控制它,并且要知道何時以及如何利用制作過程里所發(fā)生的偶然效果;表現(xiàn)乃是把材料轉變?yōu)槊浇?,假如轉變的過程受到阻遏,那么這種轉變就不可能發(fā)生;至于如何把顏料、粘土等材料變?yōu)楸憩F(xiàn)的媒介,這就需要通過學習來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

在藝術領域的學習中,人們常常通過模仿這種方式進行藝術技能的學習。那么,兒童是否可以不通過模仿學習而自然地形成某種技能技巧呢?對此,我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尹少淳在其著作《美術及其教育》中指出:這是一種顯得過于理想化的觀點。他認為,任何發(fā)展都必須在借鑒和吸取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在這一過程中,模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即使教師不干預或不指導,兒童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模仿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兒童的模仿和學習就帶有極大的隨機性和偶然性。也就是說,兒童的藝術學離不開模仿,不是有意識、有選擇地模仿,就是盲目、隨機地模仿。因此,尹少淳提出,教師應盡可能多地提供模仿的對象,以擴大兒童的選擇范圍和機會。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欣賞活動應與創(chuàng)作活動結合進行。這樣既可以兼顧對兒童藝術感受力與藝術表現(xiàn)力的培養(yǎng),同時又有利于擴大兒童的選擇范圍和機會,讓兒童進行個性化的、內容和形式更加多樣化的模仿學習。必須明確的是,這樣的模仿學習絕非那種嚴重模式化的、千人一面的模仿學習,而是建立在豐富表象和自由選擇基礎之上的模仿學習,它既有助于兒童學習掌握藝術知識與表現(xiàn)技能,又有助于促進兒童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因此,可以說,欣賞與創(chuàng)作結合也是幫助廣大幼兒園一線教師破解兩難境地的一個有效路徑。

如果教師在組織繪畫、手工等創(chuàng)作活動時,能夠結合欣賞一些優(yōu)秀的中外美術作品,或者在開展美術欣賞活動時,能夠引導兒童嘗試使用作品中的一些形式要素進行繪畫或手手工創(chuàng)作,那么,欣賞與創(chuàng)作的有機結合必然會使兒童獲得更加豐富多樣的表象,并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學習藝術作品中的某些藝術表現(xiàn)手法。長此以往,必將促進兒童感受力、表現(xiàn)力、藝術技能與創(chuàng)造力等諸多方面的協(xié)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