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我們都是孤獨的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或者他們天生喜歡孤獨,喜歡一個人靜靜的感覺,喜歡那種在黑暗角落的感覺,喜歡獨行在夜都市中;或者他們只是一群敏感的家伙,不愿與人糾纏,更害怕受到任何的傷害,只有孤獨才能保護他們脆弱的靈魂;或者他們曾受到過傷害,所以開始失望,不再信任人和事;或者……
2、孤獨會讓你從一個獨立的角度發(fā)現契機和弊端。因此當孤獨時常光顧你的時候,不要沮喪,真確理解孤獨你會變的更加豐富。
3、身的孤獨可以用心的豐富創(chuàng)造而緩解。而心的孤獨,則必須學會適當宣泄,文人寄情與山山水水,斗酒詩百篇,名留千古。商者沉浮與商海,賺得家產萬貫,富甲四方。弄權者馳騁與政界,勵精圖治,造福四方,其實他們就是孤獨中成就了的人。
4、因為我善于調節(jié)自己的心態(tài),所以我不會覺得孤獨。
5、落紅是孤獨的,它隨著風兒飄落,沒有定向……沒有了昔日的火紅與艷麗,沒有了昔日的高貴與典雅,告別了昔日的喧鬧,變得孤獨了。
6、因為孤獨,失去了快樂,沒有了人生的意義,那樣不美?;蛟S,說這話哲人是特別的一個吧。
7、孤獨是美麗的,置身于孤單之中,你會把全身心放松,感到從來沒有過的清新與寧靜,如果在此刻放上一曲輕輕的音樂,捧著一杯淡淡的咖啡,就像整個世界都沉睡了。
8、孤獨,總會令人聯(lián)想到一個形影相吊的情景,事實上,它猶如長著刺的玫瑰,盡管長著刺仍舊是玫瑰,撥開冷峻的外表,我們可以看到潛藏的一泓清泉。
9、孤獨是清泉,可以滋潤幸福的花草;孤獨是陽光,可以溫暖幸福的心靈;孤獨是火把,可以點亮幸福的燈盞。
10、雖然多年來一個人生活,但他并不感到孤獨。
11、當一片枯葉從枝頭搖落,在空中從容地劃出生命的軌跡,這是美;當一只白鷺在煙霧繚繞的水面上緩緩飛翔,一直飛向煙霧深處,這是美……但它們都是孤獨的。是孤獨賦予它們奇幻的色彩。
12、在孤獨中我們看到了真實的自己,學會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
13、庸者無聊,天才孤獨,人人都有寂寞的時光,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
14、孤獨,在人們心中總是與凄涼悲傷眼淚聯(lián)系在一起的??墒枪陋毷前盐杖松淖钥仄鳎粋€人擁有了孤獨,就能從容的駕馭組自我,塑造自我。
15、人人懼怕孤獨,但從來都不會去享受孤獨,他們不明白,孤獨也是一種生命的歷程。
16、孤獨的時間長了,也就再也無法回到人群中了。習慣孤獨,喜歡孤獨,愛上孤獨,這一切是那樣的理所當然。
17、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區(qū)別在于孤獨形式有異。有些人是置身于一個人跡罕見的境地,()所以孤獨。有些人心靈達到某種難覓知音的境界,而倍感孤獨。
18、孤獨是一種別樣的幸福,在每個寂靜的時刻,我都會忍不住去品味孤獨的真諦。
19、孤獨讓人懂得了理解。孤獨讓人懂得了追求;孤獨讓人懂得了珍惜。
20、孤獨是一種美。不知道又是哪位哲人說的,不過我并沒有什么意見。雖然我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孤獨,但是我知道孤獨的人很難接受人們的憐憫和同情。
21、孤獨是生活賦予我們的一劑苦口的良藥,可以醫(yī)治世俗染于我們的各種瘡痍。
22、當孤獨成為一中習慣,當生活再也少不了孤獨,人生也似乎無法改變了。所以,最終還是喜歡與孤獨為伍。
23、總覺得午夜仍在聽收音機的人是孤獨的。夜深了,而這些人的靈魂卻是清醒的。他們能夠清楚地感覺到靈魂深處的那份漂泊無依,那份孤獨。
關鍵詞:青年;孤獨;社會聯(lián)系;道德教育
提出,青年要志存高遠、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開拓,在火熱的青春中放飛人生夢想。對于當代青年生活的反思和人文關懷是青年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奮斗事業(yè)的重要條件。網絡及其他一系列的現代化生活環(huán)境給現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日常生活體驗帶來了歷史性的改變,孤獨感就是其中之一。孤獨、心理疾病、成功焦慮癥、消費主義等正成為一種互相糾纏的個人身體和精神癥候群,它需要我們在青年的價值觀引導教育中引起重視。
一、認識孤獨
孤獨感是有違人性的為人所共同厭惡的感覺,禁閉與隔離是人類歷史上常用的殘酷懲罰手段。沙爾在《社會中的孤獨》中提出,社會中的孤獨“是一種普遍又極端的社會分化,它導致社會架構中的個人彼此孤立,導致他們無法有效溝通”,卡喬波等認為孤獨是“缺乏社會聯(lián)系”。華爾士把克服孤獨上升到人性之核心的高度,他認為社會存在著愛的膠合力,它使人不再孤獨,這是“人性的本質的核心”??▎滩ǖ日J為盡管遺傳、個性、個人生活史和生活境況使每個人體驗孤獨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是孤獨包含著“普遍的結構元素”??▎滩ǖ冗€通過實驗發(fā)現了孤獨自身以及與孤獨相聯(lián)系的若干人性因素,“缺乏自尊、敵意、悲觀、焦慮、對負面評價的恐懼”占據了全部因素的一半,其他幾個因素(比如抑郁的傾向、羞澀、內向和神經過敏等)都是人的性格因素,而前者則主要是社會性的情緒生產。歷史上,人所藉以擺脫孤獨的手段,主要包括親情、愛情、友誼和宗教等。從西方文化傳統(tǒng)看,孤獨最早與愛情之間有密切關系,亞當和夏娃之間關系建立的主要驅動力就是亞當那無邊的孤獨,故而有人認為“愛情從某種意義上說起源于與文明俱來的‘孤獨’”。
在分析古希臘創(chuàng)世神話、猶太人的基督創(chuàng)世神話和印度神話時會發(fā)現,傳統(tǒng)社會中的孤獨感是人與他人友愛和結合的最關鍵因素,“從這三種文化的創(chuàng)世神話中可以明顯看出的是,害怕孤獨并渴望擺脫這種情形,乃是促使我們走向與他人結合成一體的關鍵核心”。阿里斯托芬的“尋找另一半自我”也是在講述孤獨和愛情之間的關系。因此,愛情是治療孤獨的一劑良藥。同時,友誼也在一定的社會時期內被認為是克服孤獨的重要方法之一。大量的社會學研究證實,友誼可以把一個人帶入集體生活,帶入公共生活,帶入友愛的新境界。有西方社會學家指出,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孤獨和隔膜的時代”,“孤獨是自由主義最顯著的心理特征”。
孤獨是這個時代中“被現代人遺忘已久的大課題”[6],孤獨感是今天一系列社會因素帶給青年人的心靈感受。網絡等電子媒介把全世界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電視機、電話和國際互聯(lián)網不斷制造大眾看客似的聚集的感覺,我們隨時可以跟遠在天邊的親友或陌生人交流敘話,現代科技讓我們實現了“天涯若比鄰”的夢想。當代人的遙遠意識不斷被重塑,地球村讓我們感覺跟全世界的人的距離真的很近,但是這種生活卻很容易變成孤獨的生活?!拔覀儾粌H存在于一個陌生人的國度,同時也是一個充滿著孤獨感的陌生人的國度”。大眾在一種由技術和現代政治構筑的人性空間中時刻面臨著孤獨風險。當今社會盛行一種快速開始和快速結束的淺層互動,與深度的人際互動相比,前者傾向于把別人視作手段,而后者是把別人視作目的。人每天海量地接觸著陌生人,禮貌式教養(yǎng)是基本的互動技能,但這種互動在精神上是膚淺的。深度的人際互動是一種心靈的互動,是真心實意的互動,而這種互動在今天被認為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而它才是具有慰藉心靈之意義的精神互動。生活化的喧囂熱鬧更多的是孤獨的狂歡?,F代社會自我標榜的“宅男”“宅女”的“宅”一族的崛起是青年“孤獨一族”的崛起,他們“宅”在自我世界里,在網絡中借助消費等游戲式的生活進行淺層次的交往,這種以消費和消遣關系為基礎建立的人際網絡使人感覺不到友愛,而只是一種孤獨心理的淺層次的慰藉。
二、青年人緣何孤獨
(一)壓力壓力是青年人不斷產生孤獨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壓力是你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客觀事實。壓力來源于你必須適應的變化,從物質世界里最極端的危險,到墜入愛河或者獲得期盼已久的成功的喜悅”。青年人的生活情境瞬息萬變,他們需要隨時對自己的生活作出反應。有學者把現代青年人的壓力歸納為四個方面,第一是生活環(huán)境中的需要適應的事件,如天氣和噪音等;第二是社會壓力源,如求職、人際沖突、財務問題和失去親人等;第三是生理性壓力,如青春期更年期焦慮、鍛煉不足、營養(yǎng)不良、睡眠不足、衰老疾病和抑郁等心理壓力等;第四是具有個性特征的對外部解釋理解差異帶來的壓力等[8]。社會通過大量的社會交往和聯(lián)系讓人卷入更復雜的生活中,青年的很多壓力都是現代文明和生活方式帶來的。
(二)核心家庭的產生青年的孤獨感與工業(yè)化社會塑造的現代家庭以及由此產生的就業(yè)、居住等一系列社會性的生活安排有關。吉登斯通過對英國這一典型的現代國家的研究發(fā)現,傳統(tǒng)的家庭生活模式和其道德的情感撫慰功能正在出現危機,婚姻的推遲、離婚率的升高、大量單親家庭的出現、拒婚人群的擴大以及家庭規(guī)模的最小化,使很多人出現了因家庭撫慰功能降低而產生的孤獨。吉登斯驚呼,家庭正在把英國人送進一個“孤獨者的國家”?,F代家庭以規(guī)模非常小的核心家庭為主,這意味著傳統(tǒng)的以家庭為基礎的情感互動正悄然發(fā)生變化。核心家庭經常遠離龐大的親屬網絡,不能夠像傳統(tǒng)的家庭那樣利用較大的親屬關系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支持和慰藉,快速的人口流動推動家庭越來越趨向于簡單化,“便攜式”家庭幾乎成為現代家庭的標準。馬斯洛認為,“我相信我們社會的流動性,傳統(tǒng)團體的瓦解,家庭的分崩離析、代溝,持續(xù)不斷的都市化以及消極的鄉(xiāng)村式的親密,還有美國式的友誼的膚淺加劇了人們對接觸、親密、歸屬的無法滿足的渴望以及對戰(zhàn)勝目前廣為蔓延的異化感、孤獨感、疏離感的需要”。
(三)電子交流方式對生活的控制對電子交流方式的依賴也是青年孤獨感增強的重要原因。在線交流降低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社會含義,在線交流的私密性的提高伴隨的是親密性、生動性的降低?!耙蛱鼐W的大量使用和孤獨感之間有著顯著的相關關系”,空前便捷的聯(lián)系帶給人大量的孤獨感,人在機械的交流和以跳動的符號支撐的看似豐富的交流中越來越缺少親近感,且逐漸走向疏遠。卡喬波等把不親自出席的,人與人之間的,依靠電子技術的聯(lián)系稱作社會交往的零食,并認為這些社交零食永遠替代不了心靈的正餐。人的心靈需要的是有意義的聯(lián)系。當人們越來越依賴虛擬技術條件下的聯(lián)系并沉迷于這種密切聯(lián)系的興奮中時,社會已經陷入精神風險。
(四)無聊無聊是現代性的產物,無聊的蔓延使它成為一種極具影響力的文化現象,它幾乎是現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專利?!翱梢詳嘌裕簾o聊是伴隨著現代性而凸顯出來的典型現象”。無聊具有強大的、隱秘的、摧毀性的力量,人的整個意義系統(tǒng)會被無聊吞噬。孤獨與無聊相伴,無聊是現代青年孤獨的重要原因。無聊不是指無所事事,而是感覺不到生活與做事的意義,這種意義很大一部分是由社會提供的,無聊的蔓延是社會意義系統(tǒng)出現了故障?!拔乙呀泴F代的無聊定義為‘個人意義的缺失’”,“要想真正地理解人類存在,必須以根本的意義缺失為基礎”[2]95,它與孤獨時常源自同一個社會原因,而且無聊感會生產和強化孤獨。
三、孤獨的道德后果
在人的社會化和價值觀形成過程中,“孤獨是我們最擔心的價值觀事情”[13],孤獨的思考對理解人類生活的基質至關重要。現代資本主義的生活被不斷指責正陷入空洞、盲目、蒼白、愚蠢、病態(tài)和危險之中,而“孤獨只是疏離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用來緩和人與人之間敵意的一種手段”,“孤獨的人自我縱容、自私、鴕鳥主義和逃避社會責任”[14]。孤獨不僅以隱蔽的方式影響人的身體和心靈的健康,更為嚴重的是它對社會的發(fā)展構成持久的威脅。
(一)孤獨帶來冷漠和疏遠
孤獨是人精神異化的一種表現,孤獨不僅給個體帶來身心困擾,而且困擾著社會的發(fā)展。孤獨在根本上是有違人的天性的,孤獨可以摧毀人的道德感受力,會威脅到一個人的基本生活,例如使人產生精神疾病,甚至出現自殺這一否定自我生命意義追求可能的傾向。長期的孤獨會讓一個人逐漸喪失愛的能力,“摧殘人的精神的,不是死亡、疾病、磨難和貧窮,而是對孤獨和在這個世界上得不到愛的恐懼”。
孤獨的人的基本特征通常是冷漠和疏遠。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在別人眼中往往是冷漠、難以接近甚至心胸狹隘的,而不是熱情或者對他人和社會充滿了渴望的。孤獨的人切斷了通過他人建立自我意識,并在生活與社會中建立社會認知的通道,他對社會和他人的認知是失調的,他也隔斷了依據外部反饋和互動去調節(jié)自我行動與意識的反應過程,孤獨的人內心面臨無邊的惶恐。孤獨的長期作用,會使我們對所有的社會聯(lián)系感到失望并對交往生活失去信心,因為孤獨會破壞人的意識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產生錯誤的社會認知,而這種破壞最終會扭曲人與人之間正常的社會聯(lián)系。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孤獨的人會更傾向于難以原諒別人,難以對別人敞開心扉。心理學家加德納和布魯爾通過心理實驗發(fā)現,人的自我通常包括三個方面,即個性孤立的自我、社會的與他人有關聯(lián)的自我和集體的自我,當一個人陷入孤獨時,他作為一個人就是不完整的,他囚禁了后兩種自我,同時使第一種自我的生活也陷入了沉寂和無聊。
心理學家通過實證研究還確證,“孤獨的普遍結構與布魯爾和加德納的構成自我的孤獨的三個基本量關系密切”,個性的、聯(lián)系的和集體的自我使人分別產生三種社會聯(lián)系,即獨立聯(lián)系、相互聯(lián)系和集體聯(lián)系,通常情況下三種聯(lián)系高度互動,使人感到生活的快樂與意義,而當陷入孤獨時,人往往只能體驗到一種簡單的聯(lián)系,生活就會陷入沉寂。孤獨者對社會的道德認知和自身調節(jié)行動會同時出現問題,孤獨的人習慣以社會疏遠的預設去看社會,同樣的生活經驗,孤獨的人感覺到的更多的是冷漠、排斥和拒絕,而不是友好和善意。孤獨的人隔斷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傳導機制,它傾向于冷漠、敵意和社會抱怨?!肮陋殹屛覀冊趯で鬁嘏突锇榈耐瑫r,在想接近的人面前表現得無情而刻薄”,“孤獨的人無論做什么、看什么,他們遠比其他人更關注其中的社會聯(lián)系和社會排斥”。孤獨還是現代人心理和社會性情感創(chuàng)傷的主要源頭??▎滩ǖ韧ㄟ^實驗證實,現代社會“針對人的身體即情感的‘襲擊活動’中,孤獨是罪魁禍首”,孤獨是現代社會人的精神困擾的“毫無疑問的主角”。
(二)孤獨威脅公共生活
“社會”概念在人的孤獨感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精神健康學、心理學等學科中,“社會孤立”都是一個關鍵概念。孤獨的人不僅主動地減少社會聯(lián)系,削弱信任與幫助他人的傾向,而且還會拒絕來自外部的關懷。大量研究證實,孤獨感越強的人越傾向于拒絕他人在物質或者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持,孤獨看似是個人的精神事件,但是在事實上卻對社會生活、社會道德狀況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人的情緒與心理高度依賴自我調節(jié)功能,社會的壓力使人不斷感覺到排斥感。孤獨使人的道德認知出現偏差,孤獨的人不僅無法很好地付出友愛,也難以恰當地認同和接受他人的友愛。當人們感到孤獨時,他對外界的整體反應容易陷入極端,或是遲鈍和麻木,或是忽然過激亢奮,孤獨者不僅對壞事的反應更激烈,對好事的體驗也變得遲鈍。孤獨的人還常常懷疑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能力。心理學家羅鮑邁斯特和特吉認為,孤獨是一種被社會排斥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會阻礙我們展現許多人類最為關鍵的特征”。孤獨對友愛的傷害還表現在孤獨使人體會不到友愛的滿足感,使人愈發(fā)遠離友愛,孤獨者對世界的基本的反應是自我保護,而不是關懷他人和對外開放自我。長期的孤獨生活會改變青年的世界觀。
孤獨者以自己的心靈世界去解讀外部的世界,他覺得社會與他人除了讓他煩惱擔心之外,沒有給他多少美好的東西,沒有讓他更加幸福,對外的防備讓他疲憊和懊惱。這種心理使孤獨者不僅疏遠世界,而且長期的孤獨生活還會讓他傾向于仇恨這個世界,進而更加疏遠他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被社會拋棄的感覺。孤獨常常導致一種封閉的生活和一種憤世嫉俗的世界觀,它會進一步削弱我們對他人和外部世界的信心,讓我們愈發(fā)與人疏遠,而這很可能會讓感到孤獨的人最終被他人和社會真正地排斥。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足和孤獨感的增強會影響社會性的團結。孤獨不僅是社會領域的事情,它也是公共生活的后果。普遍的社會聯(lián)系構建的友愛是個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激情與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而孤獨恰恰相反,孤獨是一種缺乏社會聯(lián)系的狀態(tài),它會讓生活陷入可怕的寂靜和無意義的狀態(tài),孤獨會將個人和社會的精力和創(chuàng)造力消耗殆盡,切斷社會聯(lián)系給予我們的無窮的滋養(yǎng),遮蔽社會交往和友愛對個人創(chuàng)造性之間的協(xié)同。
四、對孤獨的道德教育應對
青年人的心理困擾除了通常被理解為個人困擾并以個體治療方式解決之外,今天還必須從公共的視野來思考?!耙涝S多個人困擾不能僅僅當作困擾解決,而是必須按照公眾問題和歷史形塑問題來理解。要知道在公共論題中,人的意義必須通過將這些問題和個人困擾及個人生活問題相聯(lián)系才能顯現出來”,公共的政治同時也必須以更具生活化的眼光去關照看似個體性的問題。在亞里士多德的道德觀中,他認為孤獨是要盡可能地從生活和社會中清除出去的,“在論及友誼在人的幸福中所扮演的角色時,他如此寫道:以為孤獨的人能擁有至高的幸福,未免荒唐;沒有人會選擇擁有一切孤獨的生活。人是政治的動物,天生要過共同生活”。
由于孤獨是對社會聯(lián)系的測量,所以克服孤獨,通過集體和組織的情感支持使物種保持強壯,使它們的行動邏輯中具有更多信任、利他和利群的道德性是物種的重要的行為原型邏輯,越是高等的動物這一點越是明顯。在任一社會狀態(tài)下,每個人在心靈深處都會體驗到一定的孤獨和無助,這是人精神成長的基本養(yǎng)料,它促進著人的道德感的成長,但是這種孤獨與無助超過一定程度就會使人陷入恐懼、絕望與冷漠。因此孤獨體驗中也蘊藏著道德建設的契機,因為當人決心擺脫孤獨時,常常會被迫轉向與外部的關系,他們會就近建立親情、友情和其他社會性的友愛,比如開始更多地參與公共生活。走出孤獨的泥沼需要主體和社會的努力,孤獨的生產者也同時攜帶著打開孤獨的鑰匙?,F代社會是教育的時代,孤獨的克服還高度依賴教育,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等體制力量的支持。孤獨者最需要愛,孤獨者看似獨立實則是缺乏依戀,感受孤獨的人需要生活和精神上的引領,同時需要一種強大的社會結構性力量去引導人們走出孤獨。
積極健康的精神生活有助于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發(fā)展?!皞€人在精神上的現實豐富性完全取決于他的現實關系的豐富性”。戰(zhàn)勝孤獨還需要每個人主動地去建立與他人之間的聯(lián)系,從最基本的禮貌、尊重和信任一直到堅固的友愛關系的建立。社會生活中的積極的感受,包括交往的快樂、孤獨減少的輕松等,都是克服和減少孤獨的一劑良藥。
[參考文獻]
[1]約翰•卡喬波,威廉•帕特里克.孤獨是可恥的[M].焦夢津,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華爾士.愛的科學[M].郭斌,李文,譯.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
[3]林之樹.動蕩的伊甸園[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130.
[4]大衛(wèi)•艾爾金斯.超越宗教:在傳統(tǒng)宗教之外構建個人精神生活[M].顧肅,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75.
[5]本杰明•巴伯.強勢民主[M].彭斌,吳潤洲,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85.
[6]梁永安.譯者序:孤獨的時代不孤獨的思考[M]//菲利普•科克.孤獨.梁永安,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16~17.
[7]菲利普•津巴多.害羞心理學[M].段鑫星,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56.
[8]瑪莎•戴維斯等.放松與減壓手冊[M].宋蘇晨,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40.
[9]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M].趙旭東,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20.
[10]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程朝翔,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50.
[11]莫妮卡•T.惠蒂,阿德里安•N.卡爾.網絡愛情:在線關系心理學[M].何玉蓉,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5.
[12]拉斯•史文德森.無聊的哲學[M].范晶晶,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3]喬爾•M•卡倫,李•加思•維吉倫特.社會學的意蘊[M].張惠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49.
[14]菲利普•科克.孤獨[M].梁永安,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159.
[15]C•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M].陳強,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245.
人是要有朋友的,要到社會上去交際的,不能孤獨,除非迫不得已,除非他是冷血動物。
社會上,在平常的時候,他們只是平淡的人。在氣憤的時候,他們全都看不順眼。在孤獨的時候,才會知道,任何一個人都是可以幫助自己的人。
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真正理解朋友的重要。而且不單單是朋友,或許任何一個人豆科以幫助自己。
孤獨,普通人無法承受,孤獨,是寂寞,沒有交際能力的表現,孤獨,也代表著世界上沒有可以交的朋友。
我們是人,心里流著的是熱騰騰的血,是有血有肉的!我們需要人,需要朋友。在開心的時候,是朋友陪伴自己,使自己開心。在悲傷的時候,是朋友幫助自己排憂解難,消除自己的憂愁。
或許你的仇人也是你的朋友。他曾經給你帶過煩惱。但是,有了他們,有了吵吵鬧鬧,生活才會熱鬧起來。不像鄰居之間從不交往,互相就是高大的防盜門,讓人們無話可談。
現在的高樓大廈更是,讓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少交往,只有防盜門。不像過去的四合院,大家開開心心,熱熱鬧鬧,在一起有聲有笑。完全成了一家人,融成了一體。
顧名思義,《孤獨六講》是一本講述孤獨的書。蔣勛先生說:“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該書總共分為六輯:殘酷青春里的野獸般奔突的“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于躊躇滿志終于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于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綁的“倫理孤獨”。蔣勛先生還說:“《孤獨六講》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他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將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融為一體,直面人心最脆弱、最惶恐的部分。
現代人時常把孤獨掛在嘴邊,孤獨儼然比流感更具傳染力,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沾染過。吊詭之處在于,最害怕孤獨的現代人內心往往最孤獨?,F代化發(fā)展對人類而言,直觀的正面影響是個體意識的形成和獨立人格的確立,但隨之而來的孤獨便也成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群居動物本性使然,當人們感受到孤獨時,第一反應是回避它。這樣能從中解脫嗎?答案顯而易見,逃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更何況是人與生俱來的孤獨。
“孤獨沒有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的,是因為你害怕孤獨?!?/p>
提及孤獨,人們都避之若浼,仿佛一旦被貼上了孤獨的標簽,就被社會打入了冷宮。于是,人們被孤獨感驅使著去找尋遠離孤獨的辦法,但想要打破孤獨的舉動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群體文化致使我們不敢特立獨行,受儒家文化中庸之道的影響,沒有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人們想方設法和大眾趨同,努力和社會環(huán)境融合,但大家忘了如果是為了溝通而和別人溝通時,所有的語言都會顯得不合時宜,所有的玩笑都變得異常蒼白且生硬。緊接著,人們會陷入無法和別人相處的虛無之中,一遍遍提醒自己要打破這種孤獨,最后卻越來越孤獨。畢竟,一個人如果不會和自己相處,必然也不會和別人相處。這也說明,一切由所謂孤獨感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都是自找的。
孤獨不是洪水猛獸,并不需要我們惶恐地遠離。人們之所以害怕,大多是混淆了孤獨和寂寞。書中也提到: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fā)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tài)。害怕孤獨的人,就會寂寞。城市像是由鋼筋、水泥構筑的圍城,人們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每個人小心翼翼地為生活而奮斗。隨著科技和社會不停地發(fā)展與變遷,世界早已不如當初木心先生詩中所描繪那般“車馬郵件都慢”了。在這個充斥著快餐文化的時代,人們其實很難擁有真正的孤獨。手機產業(yè)的革新,讓即便相隔萬水千山的人也能在小小屏幕里相見;社交媒體的壯大,使每個人身邊都有一群點贊之交。但快速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里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有時候站在繁華街道旁,看著道路上人來人往,人們會覺得城市比沙漠更為蕭索。每個人離得那么近,卻全然不知對方心事。與孤獨處在一個完全對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人們卻不甘寂寞,努力地找尋人生另一個半圓,渴望和另一半相識、相知、相愛,在里認識更加真實的自己與對方。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在《會飲篇》中寫下寓言: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的一個不完整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s不一定找得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這正好說明了孤獨是人類的本質,也如馬克思的那句話――人生而孤獨。
竊以為在蔣勛先生眼里,大部分現代人或許是失敗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沒有經歷過戰(zhàn)爭與革命的慌亂,保持著平凡可貴的理念,把生活過成一灘毫無波瀾的水。這樣的人,連生活都缺乏熱情,拿什么談孤獨與美學?
對于革命孤獨,蔣勛先生提出了一條非常新穎的理論:革命跟詩有關,跟美學有關,而它最后導致的是一種巨大的孤獨感,因為唯有孤獨感會讓人相信烏托邦。
革命者自己營造出的烏托邦國度,多半是現實里無法完成的夢想,總是會受到世俗之人所嘲笑,因為他是孤獨的。革命者通常年輕,你很難見到年事已高的老人或執(zhí)筆或演講或斗爭來進行革命,他們被現實打磨成最適合的狀態(tài),他們在歷盡滄桑之后選擇了務實,早已喪失向社會宣戰(zhàn)的力氣,盡管他們曾經也是血氣方剛的少年,也曾為了夢想奮不顧身。
革命者選擇這條路并非僅是因為不滿現狀,或者說對現實不滿是孤獨的具體表現,巨大的孤獨感迫使他們通過革命來消解或完成內心的孤獨。例如,書中所提到舍棄爵位、土地、財產,毅然出走的大文豪托爾斯泰,痛苦于貴族身份和沉淪糜爛的貴族生活而帶來的不安與焦慮,他選擇進行一場自己的革命,以消解孤獨為名,出走為始。當他舍棄一切踏上征途時,這場革命便演變成和當時的階級制度所斗爭,在黑暗的沙皇時代,超越現實的革命毋庸置疑是失敗的。蔣勛先生將革命者定義為“某一程度現實世界的失敗者”,所以托爾斯泰的失敗是件順理成章的事情。書中談烏江自刎的楚霸王項羽,談投汨羅江自盡的屈原,談刺秦王的荊軻。無一例外,他們都失敗了,但他們的失敗驚天動地,至今還被人們談論和歌頌。后來,蔣勛先生將革命者視為一個懷抱夢想而夢想在現世里無法完成的人。夢想越是無法完成,越具備詩的美學性。不論是項羽、屈原或是荊軻的告別畫面,都讓我們看到一個革命者孤獨地出走,而他們都成了美學的偶像。
“完成美學的詩需要孤獨感,可是現世的繁華難以保持孤獨感。所以我說‘革命者’是現世的失敗者,因為他們沒有成功而保全了革命的孤獨?!?/p>
革命者的孤獨是源自于他們對理想追求時的精神潔癖,為之奮斗是內里由匱乏走向圓滿而完成孤獨的過程,孤獨感是革命事業(yè)的催化劑。那么,當同樣擁有理想的現代人談孤獨的時候,都談些什么呢?
現代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渴求和他人對話,他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是被孤獨支配的那一個。咖啡店里,你一句我一句沒有冷場地聊著八卦;大排檔里,勾肩搭背地對酒當歌、談人生理想,這兩個場景描繪了大部分年輕人的簡單而充實的社交生活。他們善于交談,善于調節(jié)氣氛。如果問他們經歷過的趣事,他可以滔滔不絕地講上半天,但如果問他們多久沒和自己對話了,可能答不出來。這樣的年輕人總是和別人對話,卻從未問問自己最近過得好嗎。他們不缺朋友,寂寞跟他們毫不沾邊,但他們是孤獨的。他們更不缺夢想,道理談起來一大套,但為什么無一例外地想盡辦法逃避孤獨?我思索了很久,細想起來這應該源于內心的匱乏感。如果到公共場合閑逛,人們會發(fā)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個獨自行走的年輕人,幾乎都戴著耳機玩手機。我問過幾位好友,除了喜歡聽音樂外有其他原因嗎。有人說,想和他人進行一個區(qū)隔;有的說,為了裝作有事可做;還有人說,不想被打擾。歸根結底,人們不想被別人覺得自己孤獨。
然而,在這個社會里,每個人都急著說話,但誰也沒把話說完,那他什么時候是最孤獨的呢?當我們深陷群體之中,能感受到最深刻的孤獨。因為只有和他人相處,才會發(fā)生對立的情況。設想一下,如果你和幾個好友聊天,他們不明白你所談為何,你的慷慨激昂、侃侃而談卻迎來他們面面相覷的沉默,此刻不被理解的你必定是孤獨的。即使我們與最親密的人擁抱在一起,我們還是孤獨的,在那一剎那就讓我們認識到倫理的本質就是孤獨,因為再綿密的人際網絡,也無法將人與人合為一體。
被愛環(huán)繞的人不敢孤獨,愛是無法對抗的,我們可以對抗恨,很難去對抗愛。親人朋友擲地有聲地發(fā)問:“你擁有這么多關心的人,為什么會孤獨?”被倫理綁架之后,孤獨感顯得格外昭彰,人們仍然不被理解,仍然孤獨。但孤獨是需要正視的,無論它帶來了什么,人們都必須去面對。在社會掙扎的每個獨立個體,像是一把碎片,需要不停的拼湊,才能組成完整的形狀。這段痛苦難熬的時光,就是完成孤獨的過程,正如書中最后所提,在破碎完整中找回自我。
“孤獨的同義詞是出走,從群體、類別、規(guī)范中走出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更大的勇氣?!?/p>
現代人最缺的就是勇氣,在溫室里長大的花朵永遠耐不住沙漠里的風沙。接納孤獨,是找回自我的第一步。最后,人們也許會發(fā)現,木棉花的骨子里其實住著一棵仙人掌。
蔣勛先生談了六種孤獨,看似大相徑庭的幾個因素,構成個體生命最圓滿的孤獨狀態(tài)。他在新版序中寫道:“我想在一個城市的角落孤獨坐著,看人來人往,看忙碌于生活中的眾生,有片刻孤獨,坐下來,為自己泡一杯茶,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做自己的朋友,更愛自己一點。你要足夠完整,才能健康地去愛其他的人,去照顧和負擔其他的人?!?/p>
從高一到高二,已是一年過半,卻感覺是一場旅行,是孤獨的。
記得高一時,同學之間互不熟悉,天天都是埋頭做作業(yè),把自已喬裝成一個“ 假忙人”,這樣似乎就聽不見外面的喧鬧,感覺自己并不是一個融入不進別人圈子里的人。可心從來騙不了自己。目光也騙不了自己,總往門口張望,期待有某個人呼喚自己,我們可以勾肩搭背地從樓道走過,就可以順理成章地一起去聞那桂花香。九月,已是桂花開的時期。家里也有許多桂花樹,早前,有許多小伙伴一起去摘桂花,我們搗碎它,裝在瓶子里,說好做成香水等來年桂花再開。而今,與身邊的人只是陌路,來來往往的人并不熟識,只能趴在桌子上,一遍遍地算那道怎么也算不出來的數學題,孤獨,肆無忌憚地侵蝕著我,讓我最后繳械投降。
政治老師說,喜歡群處而獨處是內心孤獨的人是空虛的。是的,不知道自己的精神力量在哪,一顆心不知往何處安防,仿佛抽掉全身的內骨,最后也只??諝ち恕?/p>
時間久了,也學會如何生活,而不是如何度日,在班上空閑時,心情不錯了寫作業(yè),有什么想說的用筆記錄下來,去操場溜達幾圈,書店買買雜志……何樂而不為?所謂孤獨,有時也許只是自己給自己套上了一層枷鎖罷了,限定了自己是孤獨的,于是外面的風景也就看不見了,兩只眼睛和心也就成了擺設。
因為,孤獨是人類的本質。
這一觀點早在柏拉圖的作品中就已被提出,而中國人對孤獨也有著獨特而深刻的見解?!对娊?王風?黍離》中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蘊含著一種“即使我說了,你也不懂”的孤獨感。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屈原的《離騷》飽含著孤憤,蘇軾則在黃州心酸地體悟“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成功的武俠小說中,絕世高手們也都會有孤獨感。古龍在《楚留香傳奇》中寫道:“孤獨是山峰給征服者唯一的禮物?!苯鹩顾茉斓墓陋毲髷?,僅僅聽名字就讓人感到“精神上的孤獨和荒涼”。
孤獨與生俱來,無處不在。人到世上注定要體會孤獨。如今的青少年普遍都會感到“別人不懂我”,這“不懂”就是孤獨的體現。于是,大家都害怕孤獨,逃避孤獨,甚至想要消除孤獨。他們覺得孤獨是一種殘缺,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孤獨是個人的一種體現,一個人只有發(fā)現了自我,才能發(fā)現孤獨。儒家思想就欠缺對個人的重視,它強調的是集體,“修身”也只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個人是基礎,假如忽視了個人的孤獨,整個社會都是空的。有人說:“這是集體熱鬧、個人孤獨的時代?!碑斕亓ⅹ毿袨闀r代所不容,孤獨也就為世人所摒棄。
然而,蔣勛先生卻渴望孤獨,珍惜孤獨。他認為孤獨非但不是殘缺,其中還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孤獨是對自我的認識與成全,“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就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綜觀成就顯著的那些名人們,他們都與孤獨為友,并且樂于與孤獨為友。司馬遷、竹林七賢、梵高等等,他們無不在孤獨中迸發(fā)出生命的光彩?!八姓軐W的思考都是孤獨的”“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蔣勛先生如是說。
—題記
辛棄疾言“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們的唉聲嘆氣,豈不是無病嗎?
每一顆心都是孤獨的,可每顆孤獨的心都不敢靠近,因為害怕傷害與被傷害,而在黑暗中徘徊。于是大多數的人,隱藏著一顆孤獨的心,在繁華喧囂中尋求表面的熱鬧??粗勑︼L生的人群,看著一張張笑的很牽強的面孔,我只是對自己說:“熱鬧的是他們,我什么也沒有?!?/p>
“高山流水”注定只是曇花一現,“管鮑之交”流傳的也只是佳語。
孤獨是詩,一首漫長而晦澀的詩。我只有在生活的磨礪下,慢慢去體味它的意思。琢磨它的真諦,試著把首詩詮釋的更完美。
喜歡獨守這份寂寞,喜歡品味這種孤獨。
關鍵詞: 《心是孤獨的獵手》 孤獨 孤獨意義
《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對孤獨的解釋是:“孤獨,一種缺少親密社會關系而產生的不愉快情緒。孤獨感和獨處狀態(tài)不同。失去親人或喪失友誼會產生孤獨感,即使有許多人在場相慰往往也無濟于事。另一方面,并無孤獨感的人有時卻有強烈的獨處需要?!边@意味著,人注定是孤獨的,不論生老病死,人只能自己面對,他人難以分擔,而個人情感的不被理解和難以找到共鳴就更不必說。因此,孤獨是人類的普遍情懷,尤其是那些對孤獨及其帶來的痛苦最為敏感的作家們??ㄉ?麥卡勒斯在經歷了婚姻的迷茫后寫下了其代表作《心是孤獨的獵手》,出版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這部小說有著醒目的時代印記,“文化革命、社會革命、思想革命”是二十世紀重大事件的內核,這種思想和社會結構的動蕩使一些敏感的知識分子感到行動的動機模糊,生活的動力消解,無所適從,身份喪失,于是在一些人看來,二十世紀人的心中充滿了黑暗的恐懼和西西弗斯式的無奈和絕望??梢哉f,對精神隔絕心理和孤獨心理的思考貫穿了《心是孤獨的獵手》這部小說。
大多數人都會在某個時期有痛苦、磨難、失落、受挫或者失敗的經歷,那段時期是如此令人不安又是如此曠久彌長,我們可以把它稱為“靈魂的黑夜”??v觀《心是孤獨的獵手》全篇,一直都被孤獨的意念緊緊糾纏。它講述的是以聾啞人辛格為核心和四個各不相同的小人物之間的故事,這四個人物分別是喪妻的咖啡店老板比夫?布蘭農,酷愛音樂的房東小姑娘米克?凱利,黑人醫(yī)生梅迪?柯普蘭和工人運動積極分子杰克?布朗特,他們都有著自己的追求和目標,然而卻不被人所理解,他們萬分地孤獨,常常被孤獨的陰影所籠罩;聾啞人辛格和他的好朋友斯皮羅相依為命,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為他們聽不見也不會說話,過著仿佛與世隔絕的生活。然而斯皮羅卻瘋了,被送往瘋人院,辛格只有一人過著孤獨難耐的日子,可幸的是還有朋友的精神寄托;而那四個與世格格不入的小人物也逐漸在辛格這里找到他們自己的精神寄托,以此來回避內心,這里就形成了一個鏈子。阿爾伯特?加謬的《西西弗斯神話》中有一句話用來說明現代人的絕望心境:“在真正意義上,只有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自殺?!痹谒蛊ち_死后,似乎是一種對身份缺失的恐慌,對生活動力枯竭的絕望,辛格選擇了自殺,至此,貫穿全文的那條無形鏈子也就徹底斷裂了。而那四人失去精神寄托,又回到了他們原先的隔絕狀態(tài)。
與安逸舒適的時光對比,痛苦和迷惑的經歷反而更可能使人了解自己的靈魂深處,黑夜是一場精神磨難,仿若置身于懸崖邊,如果你竭盡全力要擺脫黑夜,你可能就無法領悟它給你的啟示,但若你能泰然自若地在懸崖邊感悟黑夜的饋贈,你將收獲非凡的人生經歷。麥卡勒斯并非一個悲觀主義者,盡管她一生數次陷入精神崩潰并嘗試自殺,但她的一生同樣也在進行著與死神的艱難搏斗,與病魔抗爭了20多年,她熱愛生活,熱愛家人和朋友,麥卡勒斯喜歡做一個愛者,并懷著一顆極度敏感的心去感悟世界。她反復進行著孤獨意念的思考,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直覺似的生命哲學,而這套生命哲學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她力圖掙脫出靈魂的黑夜的結果。小說中的人物過著孤獨痛苦的日子,他們對現實生活感到不安,對目前的生活提出疑問,可是他們心中的那份對生活的美好向往,那種新的突破和渴望給了我們希望,因為這種孤獨意識使他們有了對絕望的反抗,有了對人類的摯愛,對人生的摯愛,對人生真諦的不懈探求。
早在1941年麥卡勒斯就坦然接受了她的生活將永遠孤獨的事實,可是她還是會有意無意地竭盡全力去消解孤獨。小說中的人物借助酒精、音樂和信仰來排解他們心中無盡的孤獨。工人運動積極分子杰克總是一副醉醺醺的樣子,他很迷戀酒,也很貪杯,他是一個激進的工人運動分子,親眼目睹了整個世界的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謊言的基礎上,階級間的對立和不平的事實讓他厭煩,他想建立真實的制度,可是卻得不到他人的理解,隔絕由此無情地產生。因感到沮喪和失落,他試圖尋找補償,他渴望同伴,常常獨自流連于比夫的小酒館。正是憑借酒精帶來的快樂和麻醉,杰克暫時忘記了煩惱,沉溺在內心是清醒的仿若“世人皆醉我獨醒”中,而壓抑已久的孤獨得到消解。音樂沒有國界,它有利于消除孤獨、愁悶等憂傷情緒,同時也拯救了小姑娘米克的靈魂,米克的一生都與音樂綁在一起。信仰是個人的精神堡壘,它賦予了人以無窮的精神力量,強者的孤獨會因自身信仰的卓爾不群而獲得獨立人格,獲得人生的創(chuàng)造力。杰克為勞苦大眾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工作條件鳴不平,黑人醫(yī)生梅迪終身致力于黑人的解放事業(yè),他們帶著熱烈的信仰通過對孤獨的生命體驗和人生感悟,表現對社會人生的束縛的反抗。小說中的人物或通過借助酒精麻醉自己,或通過音樂暫時忘卻孤獨,或沉溺于信仰來寄托孤獨的情感,從而消解孤獨。
通過對孤獨的消解,小說中的人物常常具有一種深沉的精神力量,可以說孤獨是他們生命的本質,在小說中最有力量的人就是那些孤獨的人,因為他們以巨大的思想張力透視著整個世界和人生。在孤獨意識的生命體驗和人生實踐中,他們擺脫不了紛繁的事務性瑣事,卻保持一種清醒的意識,一種懷疑的精神。黑人醫(yī)生梅迪的追求是高尚的,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黑人事業(yè),他的追求來自于他清醒的認識和對種族的深厚感情。他是個清醒的智者,自己的困難和經歷,以及對周圍的觀察,使他意識到種族主義是黑人苦難的根源。他的孤獨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自己人民的麻木,二是種族主義的存在,換言之,也正是由于他敢于對那個不公的社會提出質疑才會有如此清醒的意識,而這種意識也是他孤獨的根源,這讓他深刻感受到了世界和人生的荒涼,可這孤獨讓他感受到的荒涼的同時又賦予了他開展自我拯救的精神力量。這樣看來,孤獨意識在小說中具有不可思議的審美意義。單單看孤獨這一個詞語,人們可以聯(lián)想到一系列的有形或無形的東西,一個形單影只的人是孤獨的,又或是讓人想起人類那無盡的心靈世界。在孤獨這種冰冷的意象色彩中,小說中的意向語言被表現得出神入化,因為那是用整個生命精神釀成的,傳達出了真實的寂寞情感和孤獨意識,哪怕是在陰沉幽冷的孤獨意識中也孕育著揪人的熱量。無疑,孤獨是美的,是一種沉郁的美,一種哲理的美,一種雋永的美。這種美,讓人心靈戰(zhàn)栗而又發(fā)人深省,曲折綺麗而又輕柔飄忽,成功地傳達出了一種象征與朦朧的藝術美。對于比夫、米克、梅迪和杰克來說,辛格的死是一個謎,是一個沉痛的精神打擊,在與心靈的對應當中,孤獨意識展現了散文詩特有的藝術之美。麥卡勒斯對失去精神寄托的四個人物都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呈現給讀者的是一種精神力量,小說結尾處梅迪說:“我相信現世的公正……相信對我們的公正,對我們黑人的公正。”對杰克的描述:“無論如何,他在前進。這一切都會重新開始……他心中有希望,也許他的旅程軌跡很快就會呈現?!边€有關于小米克的:“如果一件事有意義,就肯定有用……沒錯!沒問題!有用。”我們也可以在比夫身上看到一線光輝:“當他最終回到屋里時,清醒地調整了自己,準備迎接早晨的太陽?!毙≌f的最后使人感到一股深藏在心靈深處的生命潛流在奔突,在明與暗、過去與未來、生與死之際,從而顯現出人類心靈的深度、生命的力度,也透露出人們不懈地探求人生意義的思想光芒,以及追求卓越藝術美的光芒。
孤獨給人帶來了痛苦,是生命中最深刻、最黑暗、最迷惘的時刻,仿若靈魂的黑夜;但它同樣也賦予了人以無窮的精神力量,就像一個在懸崖邊舞蹈的靈魂癡迷地創(chuàng)作他自身追求完美的舞步,正是那種精神力量賦予了他巨大的人生創(chuàng)造的力量,才能在邊緣地帶顯現出生命的奇葩。麥卡勒斯說她的內心世界是一個精彩的孤獨的區(qū)域,里面只有簡單的小說和內心思考,隨同小說中的人物經歷愛、痛苦、絕望,以及最后那煥發(fā)希望的“生命的活力”。麥卡勒斯在人生的黑夜中將孤獨的心靈體驗化作人生的基本經驗,并貫穿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將人類孤獨意識建構在文本中,由此來傾訴生命的孤獨情懷,將個人的孤獨上升到人類普遍的情感和哲學高度,為我們提供或淡泊或悲愴或舒緩的藝術審美感受。
參考文獻:
[1]荊其誠.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2]張爽.卡森?麥卡勒斯小說創(chuàng)作心理與人物心理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
【關鍵詞】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孤獨;說話
劉震云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分為兩部分:“出延津記”和“回延津記”,寫了兩個普通小人物的故事。普通人的生活是平淡無奇的,劉震云卻在這平淡無奇中揭示出了普通人內心的孤獨,因為孤獨,小說中的兩位主人公一直在尋找“能說得上話的人”,“孤獨”與“說話”貫穿小說的始終。小說將近跨越了百年,百年之中,風云變幻,物是人非,不變的卻是內心的孤獨與找尋,無法磨滅的是內心的“孤獨”與“說話”。
一、《一句頂一萬句》中的“孤獨”與“說話”
《一句頂一萬句〈出延津記〉》的主人公楊百順的故事可以說是一部“改名史”,從做豆腐起,到殺豬,到染布,到信主破竹子,到沿街挑水,到去縣衙門種菜,到賣饅頭,再到去寶雞,他的名字隨之從楊百順到楊摩西,到吳摩西,再到羅長禮。楊百順因著迷于羅長禮的“喊喪”而引出一系列的故事,也由此品味著他人生的孤獨,為了內心的孤獨有所寄托,他一直在奔走,一直在找尋“能說得上話的人”。后來能與養(yǎng)女巧玲“說話”,巧玲卻在跟他去找吳香香時被人拐走,他又踏上了尋找巧玲的路,一路上他又繼續(xù)品味著內心的孤獨。
《一句頂一萬句〈回延津記〉》的主人公牛愛國是楊百順養(yǎng)女巧玲也就是后來的曹青娥的兒子,牛愛國在情感上的遭遇從妻子與人、私奔到出去假找與楊百順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牛愛國也是懷著內心的孤獨在一直漂泊,他也一直在找一個能“說話”的人,從馮文修到杜青海,到李克智,到與章楚紅,到后來奔赴延津,最后為了一句話而繼續(xù)奔波。牛愛國為一句楊百順臨終前要對巧玲說的話,一句章楚紅沒說出的話,一句他要對章楚紅說的新話而一直奔波,這幾句話是什么我們都不知道,也許這幾句話是同一句話,也許這其中的一句便是頂一萬句的那句話,也許……
“話,一旦成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命的頹廢,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隨形地產生了。”楊百順和牛愛國便是如此,他們接觸到的那么多孤獨的人也是如此。
二、《一句頂一萬句》中的人物消解孤獨的方式
在人生的旅途之中,孤獨是一種必然,我們總會與之不期而遇。面對“孤獨”,我們無處可避,但是我們又無法忍受那種全然的孤獨帶來的痛苦。于是,尋找消解孤獨的方式便勢在必行,“說話”便成了《一句頂一萬句》中不變的主旋律,成了《一句頂一萬句》中消解孤獨的主要方式。
“說話”不僅僅是語言上的簡單溝通交流,更是一種心理上對彼此的認可。不管是楊百順還是牛愛國,他們都是因為與妻子“說不上話”而導致家庭破裂,繼而踏上漂泊的旅途,尋找“能說得上話的人”。一切都與“說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因為沒有“能說得上話的人”,他們陷入孤獨,因為“孤獨”他們尋找“能說得上話的人”?!罢f話”是“孤獨”的罪魁禍首,卻也是消解孤獨的重要方式。
《一句頂一萬句》中的故事情節(jié)繁雜,人物眾多,然而這些繁雜情節(jié)中的眾多人物最終歸結到對一句話的尋找。因為難以忍受全然的孤獨,他們歷盡艱辛,他們一路漂泊,找尋“能說得上話的人”,找尋能慰藉心靈的那“一句話”。“一句頂一萬句”,這“一句話”在《一句頂一萬句》中就是決定生死的關鍵,就是生存的目的,就是支撐主人公活下去的理由。為了“說話”,《一句頂一萬句》中的人物敢于拋家棄子,敢于承擔世俗的批判。一切的一切,都只為消解內心那無法磨滅的孤獨。
“說話”是一種傾訴,是一種對“孤獨”的宣泄,是一種最基本的精神需求。為了消解內心的孤獨,他們找人說話,尋找“能說得上話的人”,而之所以尋找,是因為生活中那個“能說得上話的人”還沒有出現。他們飽嘗艱辛,只是為了“說話”,只是因為無法忍受內心的孤獨,而去尋找一個“能說得上話的人”,尋找一種消解孤獨的方式。
《一句頂一萬句》中的時間大約跨越了百年,劉震云在這百年的時間中描述了一個關于人的內心秘密的歷史,一個關于“孤獨”與“說話”的故事。小說以楊百順和牛愛國的故事為主線,圍繞“孤獨”與“說話”這兩個問題展開,引出了一系列故事。兩個人同樣為了擺脫內心的“孤獨”而踏上尋找能“說話”的人的路程,一“出”一“走”卻是為了相同的目的,“孤獨”使他們不停地漂泊,使他們遇到了那么多“孤獨”的人。如果說“孤獨”是這部小說永恒不變的主題,那么“說話”就是這部小說的核心內容。“說話”這個最普通最平常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的行為在劉震云的筆下被演繹成了一部波瀾壯闊的百年史詩,一部關于人的內心孤獨與疲憊的巨作。
無法磨滅的“孤獨”與“說話”,百年的歷史變遷磨滅不了人內心的“孤獨”,改變不了人為了擺脫“孤獨”而找人“說話”的漂泊,“孤獨”與“說話”將簡凡的個人故事與對百年歷史的敘說有機結合在了一起。不管是出走還是返回,都是對他們內心“孤獨”的宣泄,經歷了無數“說得著”和“說不著”的人,他們飽嘗了人生的艱辛,品味著人生的“孤獨”。小說圍繞尋找“能說得上話的人”來構建,一直在強調尋找,結尾以牛建國尋找一句話而結束,一句楊百順臨終前要對巧玲說的話,一句章楚紅沒說出的話,一句他要對章楚紅說的新話,這幾句話是什么,這幾句話是不是同一句話,哪一句是頂一萬句的那句話,我們都無從得知,這是劉震云給我們留下的一個謎。這個謎由“孤獨”與“說話”引出,這個謎也引發(fā)我們對“孤獨”與“說話”的思索。
我們一直奔跑,我們努力尋找,然而最終誰都無法阻止命運轉盤的轉動,誰都無法擺脫如影隨形般的孤獨,我們依然載著“孤獨”踽踽前行在尋找“說話”的路上。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