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網絡課堂的建議范文

對網絡課堂的建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網絡課堂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網絡課堂的建議

第1篇:對網絡課堂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傳統(tǒng)課堂教學 網絡教育 觀念角度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0-0014-01

若把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網絡教育比作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話,那么兩者的關系應是共存且互補的。網絡教育不應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替代品,更不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終結者。

首先,不能過分推崇技術而貶低傳統(tǒng)課堂教學,那樣會因為信息技術而異化了教育的真正目標。我國目前的網絡教育僅僅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不論是從其普及率還是影響力來看,都不能替代傳統(tǒng)課堂教學。同時,也不能只看到網絡教育的不足,而否定網絡教育存在的意義。當前,我國的網絡教育的確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只重視硬件不重視軟件、只重視形式不重視內容、只重視物不重視人,造成了教育與技術的背離與失衡越來越嚴重。要解決上述問題,應從解決觀念問題入手。

一 建立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繼承觀

隨著因特網的飛速發(fā)展,網絡課堂教學會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在教學模式上發(fā)生深刻的變革,因此有人把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缺點總結為:填鴨式、沒有個性化教學、無法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等。但是,經過網絡教學一番炒作后,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依然是在扎實穩(wěn)健地開展中。事實上,數百年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主流地位從未動搖過。傳統(tǒng)的面對面教學方式的相對優(yōu)勢包括:避免網絡課堂學習中學習的隨意性過大的問題;避免學生脫離教學目標,造成網絡癡迷;能夠促使學生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有利于系統(tǒng)的傳授科學知識;有利于師生之間面對面的直接情感交流;有利于教師教育人格魅力的培養(yǎng)和學生相互協(xié)作精神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在校園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等等。因此,傳統(tǒng)課堂教學還是有很多優(yōu)點的,需要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繼承,使之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二 建立網絡教育的學生主體觀

網絡教育的基本特點是以人機交互模式為主,有利于突顯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適合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也適宜培養(yǎng)出創(chuàng)造性人才。在網絡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既是課堂的中心,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由知識的灌輸者和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知識的促進者和幫助者。在網絡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得到充分發(fā)展,他們能體驗到探索帶來的樂趣。教師不再是一直板著面孔灌輸知識,學生也不再是不可選擇地接受,真正地實現(xiàn)了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從而在和諧的氛圍中討論、爭辯和探究。但是要注意的是,這種學生主體觀并不能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從教育本質上來說,教育是具有階級屬性的,是依存于一定社會文化的。從教育的過程來看,不論是教學方向、教學內容或教學進度,都必須讓知識更占優(yōu)勢、經驗更豐富的教師來把握。所以說,不能以所謂的師生平等和學生主體性為由來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 恰當應用兩種教育模式的優(yōu)勢互補觀

網絡課堂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都各有其優(yōu)點與不足,應將兩者相互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形成新的網絡課堂教學模式。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應該從網絡課堂教學模式中得到啟發(fā)。在網絡課堂教學中,從技術方面要加強教師對整個學習過程的主導作用,同時要縮小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和物理距離。通過使用電子網絡教室軟件的網絡教室監(jiān)控和遠程遙控等功能,來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進一步提高網絡課堂教學的交互性,通過靈活使用網絡電子教室的語音廣播、語音討論等軟件功能來加強師生間和學生間的情感交流,從而進一步改善網絡教學的效果。網絡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能夠恰當的補充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缺憾;而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優(yōu)點又恰好能彌補網絡課堂教學的缺點。傳統(tǒng)教育與網絡教育的優(yōu)勢互補,是中國教育信息化健康發(fā)展的必經之路。

四 建立網絡教育發(fā)展中的開放合作觀

我國的網絡教育存在著校際壁壘、區(qū)域界限、利益爭奪等方面問題,在客觀上阻止了各校的網絡教育之間的合作與聯(lián)盟,這違背了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因此,必須通過整合全社會的網絡教育資源,來改變現(xiàn)有各自為戰(zhàn)的惡性競爭環(huán)境與理念?;ヂ?lián)網教育必須依賴網絡之間的聯(lián)合共進,網絡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也依賴于全體教育系統(tǒng)工作者們的合作與開放。只有在平等共享的網絡教育信息平臺下競爭,才是真正的有序競爭;只有包含著合作的精神,才能充分發(fā)揮網絡資源的優(yōu)勢。

綜上所述,網絡課堂教學和傳統(tǒng)課堂教學各有優(yōu)勢和不足。將兩種教學方法有機地融合起來,發(fā)揚傳統(tǒng)課堂教學在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優(yōu)勢;同時發(fā)揚網絡課堂教學在提高教師備課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要求下恰當地運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就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第2篇:對網絡課堂的建議范文

論文摘要:文獻檢索課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情報意識、獲取文獻信息能力的課程。通過網絡教學資源的界定及結構模型闡述,提出了在網絡環(huán)境下文獻檢索課網絡教學資源中的多媒體課件、網絡課堂改革創(chuàng)新的內容及策略。

文檢課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技能方法課,其教學內容是文獻檢索的基本知識及各類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手工檢索及計算機檢索的技能,運用各種手段從浩瀚的信息資源中快速檢索到所需文獻。因此,對網絡環(huán)境下文檢課的教學資源具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學資源是文獻檢索課課程建設的重點。

1文獻檢索課網絡教學資源的界定及結構模型

1.1文獻檢索課網絡教學資源的界定

按照我國的《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guī)范》的界定,網絡教學資源主要涉及到各類網絡媒休素材、網絡題庫、試卷、網絡課件、網絡課程、教學案例、常見問題解答、資源目錄索引以及文獻資料等。

(1)媒體素材。媒體素材是指傳播教學信息的基本信息單元,可分為五大類:文本類、音頻類、圖形圖像類、動畫類和視頻類。

(2)網絡題庫。題庫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測量理論,在計算機系統(tǒng)中實現(xiàn)的某個學科測試題目的集合,是在教學模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教育測量工具。因而所有學科的網絡題庫都應遵循經典測量理論,都要嚴格按照經典測量理論的教學模型開發(fā)題庫管理系統(tǒng)、組織試題。

(3)試卷。試卷是用于進行多種類型測試的典型成套試題。

(4)課件與網絡課件。課件是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運用媒體信息的整合技術,對一個或多個知識點實施相對完整的、應用于教學過程的教育軟件。根據運行平臺的不同,課件可劃分為網絡課件和單機運行課件。網絡課件應該能在標準瀏覽器中運行,并且能夠通過網絡教學環(huán)境實現(xiàn)共享:單機運行課件可通過網絡下載后在本地計算機上運行。

(5)網絡課程。網絡課程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呈現(xiàn)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以及通過網絡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既要有完整的教學內容,又要通過計算機網絡實施整個教學活動,是網絡課程區(qū)別于其他網絡教學資源的重要特征。網絡課程主要應包括兩個組成部分:一是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二是計算機網絡支撐環(huán)境。

(6)教學案例庫。案例是指由各種媒體元素組合表現(xiàn)的、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和教學意義的代表性事件或現(xiàn)象。案例庫中的案例至少應包含實事描述、相關背景資料、分析與評價、相關應用領域、教學建議等組成部分。

(7)常見問題解答。針對某一具體領域最常出現(xiàn)的問題,給出全面的解答。

(8)資源目錄索引。列出某一領域相關的網絡資源地址鏈接和非網絡資源的索引。

(9)文獻資料。文獻資料是指有關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規(guī)、條例、規(guī)章制度,以及記錄重大事件的文章、書籍等。

1.2文獻檢索課網絡教學資源的結構模型

網絡時代信息的存儲和傳播都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具體地說,是利用數字化技術處理的聲音、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信息,經過轉換器抽樣量化,由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因此,網絡時代教學資源的概念則是指那些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設計、開發(fā)、存儲與傳播,基于信息化環(huán)境傳遞的教學資源。硬件資源主要有衛(wèi)星接收設備、寬帶校園網、在線平臺、計算機設備和多媒體教室等;軟件資源范圍就更寬泛主要有: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課件、網絡課堂、VBI數據廣播、IP課件、計算機網絡資源等類別。同時,還應包括上述資源應用與技術服務等工作。結構模型如圖1;

2網絡時代教學資源的創(chuàng)新意義及內容

2.1理論意義

對網絡環(huán)境下文檢課教學資源進行研究,豐富了文檢課教學的內涵,使單一以教材為主的教學過程變得多樣化、多元化,是文檢課順應時代潮流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有利于該課程發(fā)展方向的探討,同時為我國文檢課向信息素質教育轉變奠定理論基礎。

2.2實踐意義

對網絡環(huán)境下文檢課教學資源進行研究,有利于文檢課的教學實踐,使之更好的適應時代的要求;對多媒體課件的時代性開展研究,有利于使教學課件真正發(fā)揮輔助教學的作用,克服傳統(tǒng)教材的局限,更好的改進教學效果;對網絡課堂的研究可以增進同行學術交流,擴大教學資源共享的規(guī)模。

2.3網絡時代文檢課教學資源的改革內容

隨著現(xiàn)代技術引人教學實踐,資源共享己逐步實現(xiàn),為文檢課教學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空間。教學資源作為文檢課課程建設的基礎也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首先是教材由傳統(tǒng)的印刷型教材逐漸向新型立體化發(fā)展,出現(xiàn)網絡教材:另外,由于本門課的新穎性使得電子型教學資源成為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媒體課件、教學網站作為網絡環(huán)境下新型的教學資源,己成為高等學校文獻檢索課教學廣為使用的工具。

3文檢課多媒體課件在教學實踐中的意義

隨著多媒體技術、網絡通信技術、電子文獻資源的迅猛發(fā)展以及現(xiàn)代教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開發(fā)和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己成為現(xiàn)代教育重要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以培養(yǎng)學生信息意識和情報利用技能為目的的文檢課,作為一門重要的“方法課”,更適于引人多媒體課件教學。采用文獻檢索課多媒體教學課件有如下重要意義。

(1)有利于提高文檢課的教學效果。

傳統(tǒng)的文檢課教學氛圍、教學媒體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教學效果,而多媒體教學課件以其圖文聲像并茂的表現(xiàn)形式、人機交互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把原本抽象、枯燥的數據和內容形象化、動態(tài)化,增加了教學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與認知潛力,突破傳統(tǒng)教學單一模式,達到教學雙方知識與信息“良性互動”,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2)有利于促進文檢課教學方法的改革。

多媒體教學改善了教與學的關系,使教師作為教學設計和指導者的角色更加突出;而學生在學習中也有了一定的主動權,能夠按自己的知識和習慣愛好選擇學習內容,控制學習進程。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從教與學的角度出發(fā),研制促進學生提高理解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多媒體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必將給現(xiàn)有的文檢課教學注人新的活力。

(3)有利于促進文檢課教學內容的更新。

文檢課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運用,要求教師不僅熟練掌握計算機,尤其是多媒體技術,而且要能運用多媒體手段設計和實施教學、科學的選擇和編制教學軟件、指導學生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專業(yè)學習。因此,教師需要對文檢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深人的思考研究、選擇和調整、補充和更新,針對特定的教學目的制定出相應的計劃,制作出符合教學實踐需要、受學生歡迎的課件,這些措施有利于促進文檢課教學內容的更新。

(4)有利于擴大文檢課的教學范圍。

文檢課多媒體教學課件基于Web-based多媒體遠程教學的結構特點,支持TCP/IP協(xié)議,可運用于多媒體綜合教室、用HTML語言建立一個Web界面的“文檢課教學系統(tǒng)”,并將系統(tǒng)掛在本館的主頁上,學生或其他讀者可以通過校園網隨時上網查閱信息,而不局限于教師課堂上的講解。這無疑會擴大當前有限的文檢課教學范圍,有效實現(xiàn)文檢課的遠程教學,提高文檢課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4文檢課多媒體課件的設計思想及基本結構

多媒體課件的開發(fā)大體分為以下四個流程:策劃階段、素材收集、整理階段、制作階段、調試應用階段。流程結構圖見圖2。

4.1文檢課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要求

(1)文檢課要用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

目前,大多數課件都是任課教師自己制作Pow-erPoint幻燈片,將圖片、網頁以及文字添加到幻燈片中,授課中只能前進,難以后退,更不能實現(xiàn)跳躍交互,極大的制約了教師授課的靈活性。由于這些課件不能逼真的連續(xù)演示整個檢索過程,從而影響了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難以保證教學效果。因此文檢課課件制作軟件的選擇要有一定的標準,要盡量采用高級多媒體技術、先進教學設備制作的課件。Au-thorware是目前最流行的功能強大的多媒體制作工具,用它制作的課件交互性好,畫面精美。

(2)優(yōu)質的文檢課課件要做到通用共享。

優(yōu)質的多媒體課件技術含量高,制作難度大,令廣大文檢課教師望而卻步,掌握高難度多媒休制作技術的圖書館,應該研制通用型文檢課多媒體課件,供廣大文檢課教師使用,既可節(jié)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便于課程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還能增強課程的競爭力。

(3)常用多媒體課件開發(fā)平臺。

目前,進行多媒體課件開發(fā)的工具非常豐富,如Ma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 , Flash , Direetor,微軟公司的VisualBasie, powerpoint, FrontPage,以及國內的方正奧思、易思等多媒體編著系統(tǒng)和一些高級語言,都可以用來進行課件開發(fā)。

5文檢課網絡課堂改革創(chuàng)新策略

5.1網絡課堂的定義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布((現(xiàn)代遠程教育技術標準體系和11項試用標準(簡介)V1.0版》中指出,網絡課堂是通過網絡表現(xiàn)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持環(huán)境,其中網絡教學環(huán)境指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工具、教學資源以及在教學平臺上實施的教學活動。

5.2網絡課堂的特征

(1)開放性。

網絡課堂基于網絡教學,其教學內容可根據教學需要隨時進行更新,特別是多媒體素材庫的更新,使教師能方便地調整和更換網絡課堂的體系和內容,這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單純的多媒體課件教學無法實現(xiàn)的。

(2)交互性。

網絡課堂的交互性不僅有傳統(tǒng)的人、機交互性,更重要的是實現(xiàn)了人與人在網絡上的交互性,即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可通過網絡實現(xiàn)人與人網上教學的交互,打破了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間相對孤立的狀態(tài),這種交互性是近乎實時的、而且可以利用多種渠道實現(xiàn),如電子郵件、BBS、基于網絡的協(xié)作學習系統(tǒng)、網上在線交談等等。

(3)共享性。

網絡課堂已不是一種單機學習模式,也不是簡單的共享教師的授課內容或是串聯(lián)多個教室或實驗室的授課學習共享模式。網絡課堂可通過鏈接等多種方式引人豐富的動態(tài)學習資源,從而實行遠程教育,使多個地區(qū)、多所學校之間學習資源得到共享。

(4)協(xié)作性。

網絡課堂的學習具有單點和多點學習的特性。通過網絡課堂可以讓教師和學生通過討論、合作、競爭等協(xié)作形式完成一個明確的學習任務。

(5)自主性。

網絡課堂的學習不同于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學生可以自主的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實現(xiàn)了學習的異步性和自主性。這也是終身教育能夠順利實施的重要因素。

(6)評價的及時性。

在傳統(tǒng)的遠距離教育中,對學生進行評價是件非常困難的事,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學習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通過網絡上的電子題庫和自動評價系統(tǒng),可使學生及時得到有關自己學習過程的反饋及有針對性的診斷,使得學生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

5.3文檢課網絡課堂改革創(chuàng)新

5.3.1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

(1)開發(fā)的文檢課網站能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在交互性上加強,創(chuàng)建輕松的學習、交流環(huán)境,真正成為師生進行交流的平臺,該平臺既可以單獨作為獨立的模塊使用,也可以作為系統(tǒng)使用。

(2)有經驗的高校應編寫網站的制作思想、方法和注意事項,為其他高校起一定的示范引導作用,并可以將這些制作經驗應用于其他學科,增進網絡課堂的實際價值。

(3)將教師需要重復完成的工作通過網絡的形式加以簡化,如可以通過“作業(yè)平臺系統(tǒng)”、“在線測試系統(tǒng)”等功能將提交作業(yè)和考試考核等工序通過網絡完成,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

除此之外,為達到更好的使用效果,網站還需要在藝術性、知識性等方面下工夫。

5.3.2制定網絡課堂評價原則

教學網站的評價與教學不可分,同時也不能與計算機技術相脫離,所以其評價有一些特殊性,其原則一般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性原則:指網站所涉及的內容必須是正確的,即使學術上有爭議的問題,也要給予公平、公正的反映和評述。

(2)教育性原則:指網站要有明確的教育目的和任務。也就是說,一個網站是為實現(xiàn)特定的教育教學目的而設計,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制作。

(3)教學性原則:指網站要有恰當、合理的教學策略,在方法、方式上,能夠滿足教與學的需要。

(4)技術性原則:指網站在其制作和編輯技巧上要達到特定的標準,滿足運行流暢、跳轉靈活等計算機軟件的標準。

第3篇:對網絡課堂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 網絡課堂 大學英語教師 影響與挑戰(zhàn)

自從第三次產業(yè)革命以后,全世界逐步邁入了信息時代,信息產業(yè)化的高速發(fā)展影響到了全球范圍內的各個領域:工業(yè)、服務業(yè)、商業(yè)及教育業(yè)等,大學英語教學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網絡課堂應運而生,大有與傳統(tǒng)課堂齊頭并進之勢,在這種形勢下,英語教師改如何改進以順應時代的變化?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我提出自己的一點點心得,以期拋磚引玉。

一、教育理論基礎的改變

在教育改革之前,我國的課堂教學就其根本而言屬于傳統(tǒng)教學,理論基礎主要是行為主義。布洛克(Bullock,1982)認為,行為主義的基本主張是:客觀主義――分析人類行為的關鍵是對外部事件的考察;環(huán)境主義――環(huán)境是決定人類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強化――人們行動的結果影響著后繼的行為。行為主義的客觀主義觀反映在教學上,認為學習就是強化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的鏈;教育者的目標在于傳遞客觀世界的知識,學習者的目標是在這種傳遞過程中達到教育者所確定的目標,得到與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為主義者根本無視在這種傳遞過程中學生的理解及心理過程。行為主義學派主張心理學只研究外顯行為,反對研究意識和內部心理過程。他們把個體行為歸結為個體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反應系統(tǒng),即所謂“刺激―反應系統(tǒng)”,學習的起因被認為是對外部刺激的反應。但是他們不關心刺激所引起的內部心理過程,認為學習與內部過程無關,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為和預測行為,從而也就能控制和預測學習效果。這就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根據這種觀點,人類學習過程被解釋為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而教師的任務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的任務則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因而在這種理論支持下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的特點是: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主動的施教者,并且監(jiān)控整個教學活動的進程;學生是知識傳授對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

而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從70年代末,以布魯納為首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將前蘇聯(lián)教育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思想介紹到美國以后,對建構思想的發(fā)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維果斯基在心理發(fā)展上強調社會文化歷史的作用,特別是強調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fā)展中的突出作用。另外,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對正確理解教育與發(fā)展的關系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所有這些都對當今的建構主義者有很大的影響。當今的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他們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建構主義提供了一種與傳統(tǒng)的客觀主義不同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由于建構主義學習活動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且是真實的,因而學習者就更具有興趣和動機,能夠鼓勵學習者進行批判型思維,更易于提供個體的學習風格。因而,建構主義在教學中的應用正在帶來一場教學或學習的革命。

二、對計算機知識的需求

早在網絡課堂出現(xiàn)之前,多媒體教室就已經走入了學校,基于此,廣大教師對計算機早已是耳熟能詳,而備課中常用軟件,例如: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更是信手拈來。然而,多媒體教室歸根結底仍然是傳統(tǒng)教室的一種,學生仍然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傳遞,更加現(xiàn)代化和高科技的計算機仍然是一種展示工具;而在網絡課堂當中,計算機成為了學生手中的工具,他們自主操作計算機來進行自主學習。這就造成了簡單的教學課件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對教師的計算機知識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趯W生的自主操作性,網絡課堂一般都是構建在網頁甚至是網站的基礎之上,目前大型出版社一般都為各個教材提供了教學網站,然而網站的內容基本仍然是源自于課本,在網絡課堂剛剛起步之時也許能夠暫時滿足學生的需求,但逐步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教師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來適應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學生群體,學習架構網頁、網站甚至開發(fā)課件都是有可能的。國內已經有很多成功的先例,蘇州大學與美國倫道夫―梅肯女子學院合作開設的“在線英語閱讀訓練”就是一個基于網絡的泛讀教學課件,其中就有網上討論區(qū),要求在學生完成閱讀之后針對該主題進行討論,學生的反應非常熱烈。還有很多其他成功的個案,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三、教師角色的轉變

1.傳授者變成指導者

正如前邊提到的,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純粹的知識的傳授者,每堂課上都給學生灌輸大量的信息,而學生只是機械地、被動地接受這些信息;而在網絡課堂當中,教師站在了指導者的位置,給學生創(chuàng)造適當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引導學生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再幫助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目標。正如古話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边@兩者孰優(yōu)孰劣,自是不言而喻。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臺電腦鏈接到網絡可以讓人們了解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當學生面對如此大的信息量的時候,往往是茫然而無目的的,教師需要結合課本內容對信息資源進行編輯整合,整編出對學生有用的資源,豐富課本的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有利的英語學習情景,使學生將課本中學習到的知識實際運用起來,真正充分合理利用網絡資源。

3.課堂上的評估者

在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是整堂課的不容置喙的掌控者,師生之間是絕對的被服從與服從的關系,因此,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只能通過考試來測試,這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終結性評估,而在網絡課堂當中,教師站對學生進行指導之后,大部分時間是在平等的位置上對學生的學習進展進行觀察,這就是正在逐漸走上主導位置的形成性評估。前者關注的是結果,是在一個學習階段的末期對學生進行測試和評價;而后者關注的是過程,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關注學習進展,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成果隨時進行評估和指導,可以避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走彎路,因此這種評估方式正在被教育界大力推廣。

四、結語

總之,目前的實驗表明網絡課堂的推廣仍然是弊大于利的,只要我們及時修改觀念,學習新的技術,一定會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嶄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趙文書.計算機輔助英語寫作教學:手段、方法與效果[J].國外外語教學,1999,(4):32-35.

[2]陳顥.重構教師角色的理想[J].人民教育,2004,(3-4):33-34.

[3]張波.網絡教育――中國教育未來之路[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2.12.

[4]柳棟.網絡教學的定義[J].惟存教育――理性思考,2002.4.

第4篇:對網絡課堂的建議范文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yè)學院,中國 北京 100176)

我校自2012年始進行了英語分級教學的改革,即對經管學院的非英語專業(yè)的年級實施A、B兩層的分級教學。到目前為止分級教學已有三年,總結和反思這三年的分級教學實踐的得失成敗可以為今后的教學實踐和改革提供可靠的改革思路以及方法和手段。本文主要就以下4個方面探討對分級教學的認識并提出符合學生學習水平和教學實踐的想法和措施。

1分級教學目標的確立既要體現(xiàn)教學要求更要符合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理論上講這兩者應是統(tǒng)一的關系,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存在對立的情形。學校從教學目標出發(fā)要求學生通過高職高專英語A和B級考試以獲得相應的證書;但有一部分學生入學基礎很低而且對英語學習缺乏良好和積極認識,這就使得以硬性要求的過級考試和與之相關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得到學生的配合。這也是為什么實施了分級教學而通過率并無明顯提高的主要原因。

權衡一下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和學習要求,我認為首先應認真地了解和對待學生的需求,激發(fā)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和熱情,從而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并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如果以考試為杠桿和唯一目標,這勢必會使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陷入困境。同時教學與學習的過程將受到很大的制約和影響。實踐表明,為了應對每次的過級考試,每個學期都要拿出至少三分之一的教學時間進行考前輔導,這無疑影響了正常的教學進程,破壞了教學的統(tǒng)一性和連續(xù)性。每個學期的考試壓力和枯燥的復習式學習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更無興趣可言,期望值逐學期降低。我們作為教師應客觀冷靜認真地對待此種問題,也是對學生負責和對工作負責,所以有必要對目前的分級教學進行調整。

2分級教學的實施要有科學的詳細的可行的教學目標做指導

分級教學的意義和目的應是實行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通過有效地學習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提高和進步。遺憾的是,我們的分級教學缺乏全面細致而有效地調查研究,沒有制定詳細的分級教學目標,這直接影響到教師教學中存在盲目和應試的弊端,給課堂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和負面影響。建議全面細化每個學期的教學目標,可以通過摸底考試的情況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的教學班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A,B級的教學目標要保證學生經過一學年的學習達到英語B級的考試要求,并在最后一個學期爭取達到英語A級的要求;C級的教學目標要降低難度,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形成正確和有效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鼓勵學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并增強學習的信心和信念,這部分凡是最終通過B級考試的學生應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的制定應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緊密相關,否則就是紙上談兵。David Nunan 指出“第二語言的學習中學習者參與學習不是由于他們可能會使用外語,而是因為外語學習可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認知,情感,人際關系和跨文化交際的技能,知識和態(tài)度?!边@表明了外語學習的本質和意義,基于功利的學習違背了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和扭曲了教學思想,必然對學習效果產生負面的影響。我們應該利用分級教學的優(yōu)勢,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內容,幫助他們達成學習愿望,從學習中獲得自信和成就感。

3改灌輸式的教學為指導性的教學

分級教學可以在更大程度和更高層面上發(fā)揮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的積極性,因為制定的教學目標更符合學生的實際學業(yè)水平,從而可以采取更為積極有效地教學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學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我認為應該在以下7個層次開展學習指導,幫助學生明確目標,激發(fā)動力并獲得行動力。1)學生的人生目標;2)語言學習目標,交際網絡和社會角色;3)客觀需求,語言使用模式和個人資源的利用;4)語言掌握的熟練程度和學習語言的困難;5)主觀需求:包括學習策略的選擇、情感需求、學習行為的偏好,學習進度及對改錯的態(tài)度;6)獲取目標的信息;7)與發(fā)展學生學習策略相關的信息。如果我們利用分級教學的機會,充分指導學生學習語言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學生自然會受益匪淺,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都到一定的提高。

4網絡課堂應成為英語分級教學的重要陣地

計算機和網絡高速發(fā)展使我們認識世界和學習方式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積極建設和發(fā)揮網絡課堂的優(yōu)勢使學生最大程度上按需學習,形成自我激勵的學習方式,真正意義上推進學習向更高層次邁進。建議組織師資力量開發(fā)網絡學習資源課件或引進一些網絡課堂的資源,可以根據分級情況,規(guī)定學生每個學期完成與之級別相應的網絡學習內容,通過相應的測試并計入學期考核。網絡課堂的學習要求學生逐步養(yǎng)成積極自主有效的學習行為,并全面帶動和促進課堂的教學和學習。

高職階段的英語學習由于課程設置的限制及學生學習水平和能力的制約一直是徘徊不前,難以有較大的突破和進展,面對困難和被動的局面,我們更應要理性和客觀地制定優(yōu)化的課程和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分級教學的思路應該使英語教學更具特色和針對性,并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特長和帶動教師的積極性,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促進英語教學的全面和良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Krashen,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1982.

第5篇:對網絡課堂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學生;聽評課;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2-0048-02

教師聽評課活動是教師之間交流教學觀念,點出優(yōu)點,指出不足,提供改進策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主要途徑之一。不可否認,教師是這個活動的組織者與主要參與者,也是我們關注的主要對象,但我們往往會忽視到另外一個不可以忽視的人群――學生。

1學生角色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邊活動,教師不能是“主演”,而應是“導演”[1]。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他們即是教師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受體,也是教師教學效果的體現(xiàn)所在和最終目的,學生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偨Y學院近幾年開展的教師聽評課活動經驗,我們發(fā)現(xiàn)在教師聽評課活動中學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2教師聽評課活動的開展過程

教師聽評課是學院對聽評課制度的堅持執(zhí)行,對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對青年教師,能有效促進其成長。聽評課制度包括聽課、觀摩評課、參與評課、被聽課、被評課等內容,如下圖1.評課活動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調控技巧、總體印象等方面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2]

聽評課制度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結合教研室、教學團隊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條件,尋找最佳的新教師成長的途徑。在聽評課活動的開展中,結合其他教學制度進行細節(jié)把握,形成教學團隊共同合作與競爭的良好氛圍,有效解決新教師工作伊始出現(xiàn)的問題,不斷培養(yǎng)其發(fā)展意識,促進成長,保障學院整體教學質量。[4]

3學生在教師聽評課過程中的作用

教師在聽評課中除了同行教師以及專家的指導建議與意見外,還需要學生這一課堂主體的反饋與評價才能綜合各方面的信息、了解自己的不足與優(yōu)點,有效進行全面改進。學生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四點:

3.1課堂互動與課堂教學效果體現(xiàn)。

課堂互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構成教學活動的人(即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信息傳輸而形成的具有穩(wěn)定依賴性的教學交往活動,[5]它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開展的有效形式。課堂表現(xiàn)是教師聽評課活動的教師的主要表現(xiàn),教師通過課堂中與學生的互動向專家或同行教師展示自己的教學理念,技能,是其他教師聽課的主要內容,也是他們評課的基礎。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對課堂的整體把握,反映出優(yōu)勢與不足。

同樣,通過學生的課堂反應以及對學生用進行問卷調查(《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表》),從觀察與調查兩方面來了解學生對這堂課教學的成效反饋,是聽課教師從課堂中獲得的主要信息與評價來源。

3.2交流。

隨著網絡發(fā)展多樣化,教師與學生的課后交流方式越來越多,網絡課堂是由學校提供平臺,教師在上面為學生提供課程的基本信息、布置課后作業(yè)、進行問題交流討論,是教師與學生課后交流的一個主要平臺,也可稱為是“第二課堂”。

課后交流被教師應用于被聽課之前、被評課之后,被評課之后是關鍵。教師上課之前通過網絡課堂公布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做好課程預習工作,便于開展教學活動。在被評課之后,授課教師結合其他教師對自己的評價與建議,考慮新的思路,醞釀與實施新的策略,然后通過課后交流,在教室里與學生面對面的討論課程教學方法與策略的有效性與可執(zhí)行性;在平臺上,通過網絡平臺與學生特別是部分不喜歡當面交流的學生展開對話,了解他們的想法與建議。同樣,各種課堂外的繼續(xù)教學方式如討論題、思考題也通過天空教室或者課程網站的課后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來開展。

3.3教材評價。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選擇一本適合授課對象的教材,對教師教學內容的有效授予是十分有效的。教材是專家或同行教師對被聽課教師評價的主要內容之一,通過授課教師對教材選擇的實用性和適合性,以及課堂授課過程中,對教材的運用能力與表現(xiàn)來評價教師,也是反映教師對課程的理解與把握情況。

學生對教材的評價,是教師在專家或同行教師教材評價之外的主要信息來源,主要通過教師當面交流與發(fā)放教材評價表進行,從學生的角度來評價教師對教材選擇的適合性以及運用的有效度。

3.4信息反饋與評教。

教學信息反饋是每周學生對教師上課信息的課堂表現(xiàn)通過文字敘述表達出來,經教務處收集、匯總分類發(fā)送至各教師所在學院,最后到教師,這是學生對教師課堂表現(xiàn),上課效果的有效、及時地細節(jié)評價以及對他們需要待改進的地方提出建議和意見。任課老師可以針對反饋信息提出解釋,在下次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交流。有效地做到一次課一次反饋與溝通,保障了本門課程的教學與學習效果。在聽評課活動中,教師通過學生教學信息反饋,做好備課準備,在被評課環(huán)節(jié)結束后,可以根據教師建議和意見結合學生的意見與建議,做出有效的改進,提高教學水平。

學生評教是學生總結教師在對該門課程一學期授課的總體情況、效果,而做出的最終的量化的評價,是教師聽評課活動評價的效果最直接、最客觀的指標之一。

4結語

我們知道課堂教學的重心不是教而是學,聽評課不僅要聽評教師的課堂教學得失,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來評判、引導教師的教學 。在教師聽評課活動中,我們不僅要關注教師的反應與收獲更要學生的作用,以及他們在聽評課活動中的的收獲與成長。

參考文獻

[1]吳玉條.師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http:///newsInfo.aspx?pkId=65699.2009.11

[2]陳晨,錢成敏,馬洪君.聽評課制度與新教師成長[J].科教導刊,2010(11)

[3]陳晨,馬洪君l楊華,吳建秋. 聽評課制度對青年教師教學水平促進作用的實證分析[J].時代教育,2012.09

[4]陳晨,錢成敏,馬洪君.聽評課制度與新教師成長[J]. .科教導刊,2010(11)

第6篇:對網絡課堂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虛擬課堂;網絡教學;教師援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236-03

一、虛擬課堂教學援助機制的理論前沿與研究進展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國際上興起一大批對網絡教學和虛擬課堂研究的理論成果,突出體現(xiàn)在學習援助與支架理論、教師接近行為與臨場感理論、社會臨場感理論和學業(yè)求助理論等等。其中學習援助與支架理論研究了學生在社會環(huán)境下如何學習和獨立思考,教師和學生之間如何提供學習援助的途徑。TharP和Gallimore等人認為提供支持的程度因學習的形式、內容和復雜性而不同,可采取教師將任務目標模塊化或對任務與策略給予直觀解釋的形式提供支持。Bonk(1998,2000)在研究中提及了網絡課堂上的認可、質疑、直接指令、案例分析、稱贊、任務建構、尋求解釋、推動探索和對話提示等行為對網絡教學和虛擬課堂的重要性。教師接近行為理論指出教師的接近與援助是縮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身心距離的非言語行為。Christophel(1990)等研究了教師的贊美、幽默、近距離和眼神接觸等行為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度有關。LaRose and Whitten(2000)研究了文本、音頻和視頻三種不同介質環(huán)境下,教師如何使用不同類型的接近行為,指出了網絡環(huán)境下如何彌補接近行為的不足。社會臨場感理論最初主要是基于學生在網絡課程中如何與老師及其他同學進行社會和情感聯(lián)系。研究表明,學生的臨場感是他們參加網絡課程滿意度的重要衡量指標。unawardena and Zittle(1997)發(fā)現(xiàn),社會臨場感較高的學生更傾向于使用表情符號和書面體的輔助語言建立傳統(tǒng)面對面交流中存在的臨場感和接近性。Swan(2003)擴展了這一研究,發(fā)現(xiàn)問題學員在網上討論時使用了大量涉及情感,凝聚和交互的語言指標,網絡環(huán)境下教師不僅要突出社會臨場感并使其任務模塊化,而且要創(chuàng)建一種課堂文化鼓勵學生有效利用。學業(yè)求助理論指出策略性求助和應急性求助是重要的自我調節(jié)工具,它與高等教育中的學術成果和學習滿意度有關。Karabenick等人(2003,2004,2006,2007)區(qū)分了正式的向導師求助和非正式的向同學、家人求助。研究發(fā)現(xiàn),策略性求助有利于學習者提高學習動機,加強自我監(jiān)管,有較高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二、網絡課堂中的教師援助與學習績效的實證研究

1.英語教師援助機制的核心目標和行為分類?;诮處熢南嚓P理論,我們將網絡課堂條件下,教師援助機制的核心目標突出定位在兩大類:培養(yǎng)認知能力和增強情感交互。在培養(yǎng)認知能力的環(huán)節(jié)上,教師的角色主要包括:一是教學設計和管理,包括課程設置,教學目標設置,學習時間安排等;二是溝通交流,如對網絡教學各項任務的討論,學習中的分歧及消除等;三是教學要求。即教師提供焦點問題、討論重點、學習的總結及答疑解惑等;四是參考任務,就是教師提供可選擇的學習資源和針對性較強的學習策略。在增強情感交互的環(huán)節(jié)上,教師的主要任務包括:一是在不同介質環(huán)境下,教師能夠熟練地使用適宜的語言及非行動,如在文本環(huán)境下使用贊揚、肯定,在語音環(huán)境下使用疑問、幽默,在視頻環(huán)境下使用手勢、微笑,通過語言、表情和形體姿態(tài)來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距離。二是幫助學生在網絡課程中與教師以及同學進行互動聯(lián)系,增強社會現(xiàn)實性和個體情感。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網絡禮儀,逐步適應網絡討論中使用涉及情感性和互動性的語言,如致謝、稱贊、問候和建議等等。教師有義務為虛擬課堂設置必要的臨場感,創(chuàng)建生動靈活、互動有趣的課堂文化,并作為模塊化任務納入到任務型教學體系中。

2.教師援助機制的實證檢驗。我們選取某高校的網絡外語教學課作為分析樣本,共六個教學班級參與實驗,跟蹤調查的時間期限為一學期。調查數據的主要來源是:第一,六位教師有關課程的帖子和公告。第二,對每位授課教師的訪談。包括學生在課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給予學生的援助方法,教師對于網絡課程氛圍的看法,對于學生求助的認識。第三,每周實地觀察虛擬課題教學過程和討論記錄。了解學生討論交流模式、學生之間以及師生間交流的頻率以及帖子內容。第四,隨機選取學生的訪談。包括:他們在網絡課程中遇到的問題、如何獲得幫助、對教師支持的看法、對網絡學習氛圍的看法等。第五,學生的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第六,其他歸檔文件,包括教師的教學大綱和任務書、學生作業(yè)、周測試成績,等等。經過一學期的實際跟蹤調研,基本情況顯示:第一,授課教師都會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支持,最常見援助形式是對自主學習的認可與表揚;第二,教師在使用援助手段過程中受自身偏好影響較大,每個教師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具有較大差異性;第三,普遍缺乏規(guī)范化的援助標準和體系。例如,對任務型教學方法中任務模塊的制度與使用,針對不同階段學生援助計劃的制定,以及構建臨場感,等等。這些方面需要在技術和制度上給予規(guī)范提高。

3.網絡援助下的教學問題、效果。根據跟蹤調研情況,我們從教和學兩方面總結歸納網絡教室援助的教學問題與效果。從教師的角度看:第一,網絡課堂中教師支持的層次參差不齊。在實驗樣本中,很少有教師會反駁或引導學生的逆向思維,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第二,網絡教學中對學生思維方法的引導存在嚴重缺陷。在引導學習思維方法上,基本不使用思維導圖。只有一個班級從中心問題出發(fā),在不同的分支和層次上進行延伸,把復雜的學習內容簡潔明了地呈現(xiàn)出來。第三,任務型教學普遍被運用,但對任務模塊的構建重點分歧較大。有的班級主要創(chuàng)建的是時間表,督促學生按時完成學習任務,有的班級主要是圍繞學習目標的制定,有的班級采取各種方式細分學習任務和縮小學習范圍。從效果看,后者反響最好,而前者則因為任務目標不明確受到埋怨。第四,情景設計與互動環(huán)節(jié)有待提高。通過訪談得知,大部分班級并不重視教學過程中的情景設計。第五,教師援助與學習成績呈現(xiàn)較強相關性。從學習成績看,期末考試中,學習成績明顯低的班級也是學生學習參與度較低,師生互動較少,網絡活躍性較差的班級。第六,學生求助的原因多樣化,但學生求助反饋及師生互動程度影響了教學效果。調查顯示,學生尋求幫助的原因有多種,其中課程任務方面占17%、時間安排占36%、解疑釋惑占33%、網絡技術問題占5%、學生情感問題占2%、學習資料獲取占4%、其他方面占3%。

三、完善網絡教學中教師援助機制的基本策略

為進一步完善網絡教學的教師援助機制,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師生情感交互,需要強化以下策略。

1.區(qū)分網絡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功能的差別。虛擬課堂中,教師施加的影響更強,教師行為對學生的影響力更持久。教師應扮演比傳統(tǒng)教學更多的角色,包括高質量課件設計者、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學習績效的評價者、課堂活動的協(xié)調者、學生學業(yè)和思想的導師,等等。虛擬課堂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還需有熟練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既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職能,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功能,既要掌握思想文化的前沿動態(tài),也要適時適度利用多媒體。

2.完善教師援助的平臺支持。應進一步結合計算機、信息技術和傳媒技術的發(fā)展,豐富提供包括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動畫在內的多媒體教學資源,進一步豐富資源庫的功能,更多采用與學生有關或者學生自身能夠參與的資源和素材,加強學生對教學資源平臺的參與程度。教師可考慮使用各種可能的技術手段協(xié)助學生。充分利用帖子與公告、電子郵件、電話、QQ聊天、視頻音頻、博客等傳播工具,豐富虛擬課堂環(huán)境,增強教師支持平臺的快捷性。

3.重視師生互動與臨場感的構建。網絡多模態(tài)環(huán)境下,師生互動具有許多技術和環(huán)境上的便利性,應該充分利用。教師應增強與學生的互動,關注學習小組的動態(tài)與進程,在網絡語言上,使用友好的問候,使用第一人稱,表達情感和心情,保持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及時監(jiān)測小組動態(tài),邀請學生主動尋求幫助,積極鼓勵內向學生參與等,應重視課題的情景設計和學生的角色參與,使學生具有學習的熱情和沖動。

4.組合使用教師援助策略。網絡教學不可能依賴單一的支持手段,應該綜合使用各種支持手段來評估和改善教學。在認知支持層面上,應該提升對學生支持的層次,變知識的交流為思想的交流,變熟悉和掌握為闡述和解釋,引導學生思考更有挑戰(zhàn)性的話題,深化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技巧;在任務構建方面,應完善任務的要求、完成任務時間、任務階段性、任務的細分以及完成效果等,使教學有的放矢;在思維導圖構建方面,充分使用和完善思維導圖設計,推動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和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Karabenick,S. A.Perceived achievement goal structure and college student help seek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96(3):569-581.

[2]Kitsantas,A.,& Chow,A.College students’ perceived threat and preference for seeking help in traditional,distributed and distance learning environment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07,48(3):383-395.

[3]Kozanitis,A.,Desbiens,J.,& Chouinard,R.Perception of teacher support and reaction toward questioning:Its relation to instrumental help-seeking and motivation to lear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08,19(3):238-250.

[4]Bonk,C.J.,Hara,N.,Dessen,V.,Malikowski,S.,&Supplee,L.We’re in TITLE to dream:Envisioning a community of practice,The Intraplanetary Teacher Learning Exchange.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0,(3):25-39.doi:10.1089/109493100316201.

第7篇:對網絡課堂的建議范文

蔡松吳苗凡金聰偉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革新,新型網絡技術Wi-Fi誕生,傳統(tǒng)通訊工具發(fā)展成為功能強大的上網載體,為網民規(guī)模的擴大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大學生作為追求時尚與新興事物的代表性群體,對Wi-Fi上網的接受程度以及使用率極高。本項目以杭州市濱江高教園區(qū)在校學生為研究樣本,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結合半結構式訪談,分析校園Wi-Fi上網對大學生學習產生影響的因素以及影響程度,探究相關解決方法與應對策略,為高校校園Wi-Fi管理與合理配置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 大學生;校園Wi-Fi;學習影響

0引言

Wi-Fi成為手機上網的最主要接入方式。第3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手機在上網設備中的使用率高達83.4%,首次超過傳統(tǒng)PC設備。Wi-Fi相比傳統(tǒng)手機上網方式更受手機網民偏愛,成為手機網民首選接入方式,占比55.3%,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形成這一態(tài)勢,主要源于Wi-Fi沒有流量限制且穩(wěn)定性強,能極大滿足用戶的網絡需求。

手機網民的學歷水平相對較高。我國網民結構中,20-29歲年齡段的青年人占比最大,其中20%以上是大專及本科學歷學生。大學生受教育程度高,對網絡運用熟練,對Wi-Fi上網頗為青睞。

本文以校園Wi-Fi上網對大學生學習影響進行實證分析,探究更合理的校園Wi-Fi管理辦法,為校園移動網絡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建議與意見。本次調查共發(fā)放325份問卷,問卷有效率為85%,即有效問卷共276份。

1校園Wi-Fi覆蓋情況分析

空間上集中覆蓋。根據調查,濱江6所高校并未在空間上實現(xiàn)校園Wi-Fi的全覆蓋,覆蓋區(qū)域幾乎都在教學樓、圖書館和體育館等固定場所。此外,校園Wi-Fi都不對外開放,均采取身份權限識別機制,以保證在校師生正常登錄使用。

時間上無限覆蓋。濱江6所高校基本實現(xiàn)校園Wi-Fi的24小時開放,但開放也是相對的,部分學校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對校園Wi-Fi的管理采取一些限制性的手段,如上課期間,學校會控制校園Wi-Fi網速和信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園Wi-Fi的時間覆蓋率。

2大學生校園Wi-Fi使用現(xiàn)狀分析

2.1校園Wi-Fi的主要使用群體分析

低年級學生成為校園Wi-Fi的主要使用群體。據調查,校園Wi-Fi的使用人群主要為大一和大二的在校學生,占比71.01%,其中35.87%的學生是在課堂上使用校園Wi-Fi上網的;大三學生所占比例相對較小,占比7.61%,大四學生更少,僅1.81%。導致這一現(xiàn)象原因有:

首先,學生自我約束能力逐漸增強。剛踏進大學校門的大一學生,沒有了老師和家長的約束,也沒有了漫天飛舞的作業(yè)和試卷,整個人就會放松下來,自我約束能力也就不強。而隨著年級及年齡的增長,自我約束能力也隨之增強,主動性和自覺性提高,課堂上使用校園Wi-Fi上網的頻率也就減少。

其次,學業(yè)壓力與就業(yè)壓力增強。讀四年的本科學生,大三要開始考慮專業(yè)方向、畢業(yè)論文的設計與答辯以及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與規(guī)劃;而讀三年的??粕鷦t要考慮實習與就業(yè),壓力更大。因此,大三大四學生更重視課堂教育以及課余時間的利用,合理安排時間,以提高工作與學習的效率。

2.2大學生使用校園Wi-Fi時長與上網地點分析

校園Wi-Fi的使用時長與學生的專業(yè)類型無直接聯(lián)系。校園Wi-Fi網速較快,信號穩(wěn)定且可免費使用,因此深受在校師生的歡迎與青睞。調查顯示,63.41%的學生使用校園Wi-Fi時長平均每天達2小時以上,僅36.59%的學生使用校園Wi-Fi時長少于2小時。各專業(yè)學生所占比例相當,學生使用Wi-Fi的時長與專業(yè)類型并沒有直接必然的聯(lián)系。

校園Wi-Fi的使用時長與性別無關。濱江高校使用校園Wi-Fi的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別為50.36%和49.64%,使用時長小于2小時的男女生比例分別為19.93%、22.10%,使用時長大于2小時的男女生比例分別為50.36%、49.64%。各時段男女比例都很接近,無明顯差異,因此校園Wi-Fi使用時長與性別沒有必然聯(lián)系。

學生使用Wi-Fi的地點較集中。51.23%受訪者都選擇在教學區(qū)使用校園Wi-Fi,教學區(qū)成為Wi-Fi消費的主要陣地。由于大部分學校校園Wi-Fi都只覆蓋了教育區(qū)、圖書館等學生學習區(qū)域,并未在休閑區(qū)域內實現(xiàn)網速信號優(yōu)良的Wi-Fi配置。受校園Wi-Fi空間覆蓋范圍的影響,學生除了上課期間在教室使用校園Wi-Fi以外,在課余時間也大都會選擇教室作為Wi-Fi使用陣地,畢竟在休閑區(qū)域內沒有校園Wi-Fi,即使有校園Wi-Fi,信號不穩(wěn)定,網速也較差。

2.3大學生使用Wi-Fi上網的動機分析

2.3.1娛樂心理

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使用校園Wi-Fi上網,主要是因為覺得老師講課內容頗為枯燥,想找些事情做以娛樂心情、打發(fā)無聊時光。他們主要選擇玩手機游戲、登陸社交門戶網站及聊天工具、看視頻、看小說。調查數據顯示,這一現(xiàn)象在高校教育中頗為普遍,該人群所占比例竟達到65.01%

2.3.2求知心理

在信息時代,傳統(tǒng)的傳播媒介已經遠遠滿足不了正處于求知黃金階段的大學生需求,發(fā)達的互聯(lián)網絡信息包羅萬象。無論學生在課堂上還是課余時間遇到問題時,即可連接高速快捷的校園Wi-Fi,通過手機搜索引擎獲取相應信息。調查顯示,搜索引擎在學生校園Wi-Fi應用中占比15.24%,說明傳統(tǒng)教育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高校課堂也必須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網絡相融合,隨時更新信息,才能達到知識有效傳播的效果。

2.3.3求新心理

大學生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群體,而互聯(lián)網所具有的即時性和和高速性信息,能滿足他們的求新心理。調查發(fā)現(xiàn),瀏覽新聞資訊在校園Wi-Fi上網應用內容中占比19.75%,僅次于社交聊天。

3校園Wi-Fi對大學生學習影響分析

3.1校園Wi-Fi對大學生學習的積極影響

綜合問卷調查與訪談結果,校園Wi-Fi的合理利用確實能為學生的學習帶來不少好處。

(1)校園Wi-Fi的設置使校園內學習資源與互聯(lián)網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許多學校圖書館學習資源可能只允許學校內網訪問、下載并共享,也有一些文獻資源網站在校內網訪問時才能免費分享資源。當參加各類競賽、畢業(yè)論文設計等,學生都需要大量

參考文獻,校園Wi-Fi的設置則為學習資源的使用提供了便利。

(2)校園Wi-Fi促進了同學、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當老師、同學都不方便面對面交流時,利用校園Wi-Fi進行網上學習交流,降低了交流成本,提高了學習效率。

(3)校園Wi-Fi的合理使用促進學生有效掌握(下轉第252頁)(上接第130頁)課堂學習知識。手機搜索引擎隨著各大品牌手機搜索APP的推出、手機瀏覽器等多渠道推廣,逐漸為學生所青睞。手機搜索引擎在大學生校園Wi-Fi上網應用中占比15.24%,學生在校使用搜索引擎主要用來查詢與專業(yè)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加深對專業(yè)知識的了解。

3.2校園Wi-Fi對大學生學習的消極影響

校園Wi-Fi雖然利益無窮,但上網猶如一把“雙刃劍”,為大學生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隱藏著許多不利影響。因此,如果相關管理者不能合理配置與管理校園Wi-Fi,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不盡的麻煩與消極影響。

綜合所有消極影響的結果就是學生學習成績下降。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調查中,17.03%的學生反映校園Wi-Fi雖然提高了學生的出勤率,卻降低抬頭率,導致聽課效率大打折扣。部分學生來教室上課的理由是教室里有免費Wi-Fi可蹭,而不是真正為了聽課。為此,有些高校的老師為了防止這一現(xiàn)象的發(fā)生,采取了強制性手段——上交手機或者是屏蔽整個教學區(qū)的信號等。然而這些做法雖然有一定效果,但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可以說有些不妥當。

(2)若教室校園Wi-Fi信號好網速快,部分同學則會聯(lián)網,做課堂學習無關的事情,降低學習效率;然而教室Wi-Fi網絡信號不好,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對于需要網絡課堂教學的老師來說,網絡是必不可少的,若教室只有寬帶,而沒有校園Wi-Fi,則無法使學生進行現(xiàn)場資源的查找與共享,對教育質量的提高是一項大的挑戰(zhàn)。

(3)當校園Wi-Fi網速太慢或信號不穩(wěn)定,而又急需用時,會致使學生心情煩躁,喪失耐心及熱情。

4相關建議

4.1對管理者的建議

管理者須詳細了解校園Wi-Fi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優(yōu)化Wi-Fi配置與管理,以提供更完善的網絡服務,為貫徹落實網絡課堂教育提供堅實基礎。具體建議如下:

(1)管理者可開拓出適合大學生的個性Wi-Fi使用方案套餐。根據大學生使用Wi-Fi動力,使用時間分布,管理者可開拓不同的使用方案套餐。例如使用的時間控制,訪問限制,地域限制,提供不同方案套餐,在幫助大學生學習的同時為其提供休閑娛樂的無線。另外從無線費用的角度出發(fā),在免費使用時限的基礎上,適當收取無線使用費用,一定程度上消除學生無線濫用的現(xiàn)象。

(2)結合教務課程需要,在固定教學區(qū)配置信號優(yōu)網速佳的校園Wi-Fi,而在非需區(qū)域則不配置校園Wi-Fi但配置校園寬帶。從無線定點配置的角度,配置適合不同學習場合的無線,結合課程老師的意見,控制學生無線使用,但切莫采取強制性的不合理措施。

4.2對學生的建議

作為學生,應該清楚認識到校園Wi-Fi對自己的利與弊,正確合理地安排時間,合理利用學校提供的Wi-Fi網絡資源,切莫沉溺于網絡,荒廢學業(yè)。與此同時,做好人生規(guī)劃,為為未來的職業(yè)道路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宮小淇,高娃,李晨光.大學生“手機依賴”現(xiàn)象的調查及對研究[J].學園,2013(34).

[2]繆紅燕,劉相臣,吳祥輝.TAM模型視野下大學生移動學習行為的調查研究[J].學術探索,2014(2).

[3]CNNIC.第3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2014(7).

[4]CNNIC.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調查研究報告[R].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2014(8).

第8篇:對網絡課堂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 網絡信息 拓展 教學 空間

網絡,在這里特指校園局域網和互聯(lián)網。所謂校園網是指利用網絡設備、通信介質和適宜的組網技術與協(xié)議及各類系統(tǒng)管理軟件和應用軟件,將校園內計算機和各種終端設備有機地集成在一起,并用于教學、科研、學校管理、信息資源共享和遠程教學等方面的計算機局域網絡系統(tǒng)。在網絡中實現(xiàn)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網絡服務器(文件服務器)、網絡通信設備和工作站(微機)及用戶終端設備。所謂網絡環(huán)境下,就是通過建立一個主題學習網站,構建虛擬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學習情境,學生與教師在網絡平臺上實現(xiàn)基于豐富資源的交互式學習。也包括利用網絡進行信息檢索與搜集的學習活動。

全球范圍內正掀起一個建設網絡信息高速公路的熱潮,即建立一個能夠給用戶提供大量信息,由通信網、計算機、數據庫以及各種日用電子設備組成的完備網絡。校園網絡建設也正向這個方向發(fā)展。

1、任務設計

1.1積極建設教學網站,開辟網絡課堂

教學網站的制作不強求其精美絕倫,但要求簡潔大方實用,只要把學生想要的知識信息表達出來即可。網站的內容主要由以下幾方面來組成:

1.1.1教師的授課教案

1.1.2教師課堂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內容

1.1.3課后練習題、復習指導等相關數據

1.1.4學習參考書籍

1.1.5設立一個學習論壇,提供師生在線的互動式課堂

1.1.6提供學生交互式的輔助教學課件

1.1.7鏈接相關學習網站

通過以上內容的設計,使得教師的教案、習題及教學參考書等都公布于眾,從兩個方面來講: 其一是有益教師專業(yè)知識的再提高和改變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其二是有利培養(yǎng)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將學生轉變?yōu)橹鲃訉W習者。

1.2公開教師電子信箱,確保師生溝通

利用電子郵件其快捷、方便和學生喜歡的特點,可以和學生經常保持聯(lián)系,聽取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和疑問,從而使教師全面了解掌握自己的教學全過程,可以讓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在與學生的共同探討中尋求一種更適合本校學生的教學方式。

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有益于學生,也得益于教師。沒有哪一位教師是完美的,只有在不斷的摸索與探究中提高,才能無愧于人類工程師的美譽。

1.3利用聊天工具,暢談教與學

據筆者調查,學生們普遍都有自己的QQ號,它是目前最流行的聊天工具了,想讓我們的學生更好的參與學習,教師也必須要掌握這個聊天工具。從而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達到一種更好的教學效果。

2、資源收集

基于網絡的學習資源不受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通過計算機網絡可擴展至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甚至是全世界,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性的學習資源,每個學習者可以在任意時間、 任意地點通過網絡自由地學習、工作。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每一個人不管貧富貴賤都有可能得到每個學科第一流老師的指導,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權威的專家請教,都可以借閱世界上最著名圖書館的藏書甚至拷貝下來,都可以從世界上的任何角落獲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資料。

基于網絡的學習資源的類型主要可以分為二類:

2.1本地資源:指教師在上課之前把學生需要的部分資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網上,供學生參考使用。

2.2遠程資源:指可以利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上Internet收集的資源。

基于網絡的學習資源能為學習者提供圖文音像并茂的、豐富多采的交互式人機界面,能為學習者提供符合人類聯(lián)想思維與聯(lián)想記憶特點的、按超文本結構組織的大規(guī)模知識庫與信息庫,因而很容易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并為學習者實現(xiàn)探索式、發(fā)現(xiàn)式、研究性學習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3、優(yōu)化輔導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并不排斥教師的輔導作用,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通常要求學習者自己做出決定和自己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指導和建議更多的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的,它只在學習者需要的時候才出現(xiàn)。教師可以幫助學習者最大限度的使用自己的認知資源和知識,作出適當的決策。

3.1由于網絡資源的極大豐富,教師在篩選學習資源、組織學習資源、傳遞學習資源方面的主導性作用特別重要,要引導學生查找有益資源,避免漫無目的的無效勞動。

3.2加強個別輔導。個別輔導可以在學生和教師之間通過留言簿、電子郵件等非同步方式實現(xiàn),也可以通過校園網的聊天室實現(xiàn)同步的交流輔導。前者不受時空、地域的限制,后者學生可以隨時向教師請教,得到教師的即時講解,就像面對面一樣。

網絡教學是學校未來教學的一個必然趨勢。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普及和提高,單機教學遲早要被網絡教學所替代。多個單機一經形成網絡,用戶可隨時訪問網絡上所有微機終端的軟件,實現(xiàn)資源共享。這樣既可集中管理教學,又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在當今教學經費緊張、教學任務繁重的情況下,以教學、辦公為中心建立起一個校園局域網勢在必行。校園網將真正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和教育信息化。校園網的建立必然使學校突破空間的圍墻、時間的界限,極大的擴大教學規(guī)模和節(jié)省教育投資;校園網的建立必然實現(xiàn)跨越校界、省界乃至國界的資源共享;必然能促進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推進教材內容、方法、手段和教育模式等全面深刻的變革。

參考文獻:

[1]王竹林等.校園網組建與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來賓,付晨樸.網站規(guī)劃建設與管理維護[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3.

第9篇:對網絡課堂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WebQuest;大學英語;網絡課程;設計

WebQuest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探究學習方式,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問題(專題)為載體,以學習者為主體來培養(yǎng)其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學探究能力。如果我們努力探索WebQuest的規(guī)律,將WebQuest與網絡課程有機結合,無疑會彌補網絡課堂不足,促進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2004)中提出的“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fā)展”之目標。

一、網絡課程的內涵及特點

(一)網絡課程的內涵

按照《現(xiàn)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guī)范》的定義,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xiàn)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huán)境。

高校網絡課程在組成結構上應盡量適應網絡化學習模式的要求,實現(xiàn)學習資源共享、多向協(xié)同互動、自主學習、實時反饋轉變。其內容應該包括“教、學、考”三方面,這既是教師的課件也是學習者的學件,還應當體現(xiàn)對教學活動的支持和學習效果的追蹤和監(jiān)控能力。既要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的需要,為學習者營造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空間,又要通過在線交流平臺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協(xié)作化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網絡課程的特點

1.超時空性。網絡課程通過互聯(lián)網連接的特點保證學習者可通過網絡終端隨時隨地地獲取,其學習時間和空間不受限制。

2.資源共享性。網絡教育資源是一種以電子網絡為載體和傳輸媒介的數字化資源,可供網絡用戶隨時訪問。

3.便于合作性。網絡課程的學習可不受時空的限制來進行交流和研討,學習者可利用適當的軟件工具支持協(xié)同學習與研究。

4.多向互動性。學習者既可以在自身利用網絡資源學習時產生人機雙向互動,也能與教師、同伴、專家對話而產生“人―機―人”之間多向互動。

二、WebQuest的內涵及特點

(一) WebQuest的內涵

WebQuest是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教育技術系的伯尼•道奇 (Bernie Dodge)博士和湯姆•馬奇(Tom March)于 1995年創(chuàng)建的一種以網絡為協(xié)作平臺,基于探究的專題學習模式。一個WebQuest必須包括緒言、任務、過程、資源、評估、結論等關鍵屬性。還可以有諸如小組活動、學生角色扮演、跨學科等非關鍵屬性?;?WebQuest的研究性學習方式主要是在教師設計的網頁中為學習者構建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學習者確定主題后,以小組協(xié)作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最后予以評價。

WebQuest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探究學習方式,其實質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指導的網絡環(huán)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基于豐富網絡資源的研究性學習;基于任務驅動的研究性學習;注重評價的研究性學習。

(二) WebQuest的特點

1.資源信息的豐富性和可取性。學習者可以根據特定任務在互聯(lián)網上有效地收集、解釋和分析信息。

2.任務相對統(tǒng)一性和開放性。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者都要以特定主題為任務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并且其探究活動的過程是開放性的。

3.任務驅動性和協(xié)作性。教師通過特定任務的構建來驅動學習者分析利用各種網絡資源,通過獨立或者協(xié)作方式找出解決任務的方法。最終使學習者對問題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并通過新的方法建構知識。

4.虛擬與現(xiàn)實的結合。WebQuest以Internet的虛擬空間為基礎來分析和評價各種資源,以提出解決現(xiàn)實世界問題的有效方法。

三、WebQuest建構的大學英語網絡課程設計的理論依據

Jonassen (1999)曾指出,學習是意義建構,強調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目標指引性、任務真實性、不斷反思性和互動合作性。一般認為,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和人本主義思想(Humanism)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的重要理論基礎。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cognitivism)的進一步發(fā)展,其理論內容豐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情景、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個要素。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則認為:學習者自身具有學習的能力;當學習符合學習者自身的目的時才會有意義;當學習者負責任地參與學習過程時,就會促進學習;涉及學習者整個人的自我發(fā)起的學習,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學習;同伴學習和小組學習,可促進學習。因此,學習者的建構知識意義的能力在決定其獲取知識的多少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借助于迅猛發(fā)展的計算機技術,正可以發(fā)揮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有一定難度的教學任務,對學習者實施針對性地語言知識教學,在有效的合作活動中培養(yǎng)學習者對知識的建構、解釋和社會交際能力。網絡課程要體現(xiàn)多媒體化、個性化、合作化、交互性和開放性特征,除了教學系統(tǒng)設計理論以外,還要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支撐。要重視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體現(xiàn)學習者的認知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能體現(xiàn)學習者自主學習性和協(xié)作學習性。而基于Webquest的網絡主題探究學習,有機結合了“支架式(導言)”和“拋錨式”(任務驅動和預設資源)的教學方法,體現(xiàn)了建構主義思想,強調“在用中學”“在解決問題中學”。

WebQuest和網絡課程在教學設計理念上的諸多一致為兩者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結合提供了新思路。大學英語學習者的交流、協(xié)作和競爭在網絡環(huán)境中可以得到真實的體現(xiàn)?;赪ebQuest的大學英語網絡課堂應圍繞學習者的思維發(fā)展和認知能力的提高來設計,注重學習者的主體認知作用,突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并充分發(fā)揮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撐作用,創(chuàng)造語言學習者自主學習氛圍。因此,大學英語網絡課程在設計上應突破簡單的語言知識演示型模式,要體現(xiàn)語言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和運用語境;重視問題與回答方式的設計,提高學習者的主體參與程度;加強對學習者的引導和幫助,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提供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實現(xiàn)軟件的超鏈接結構,啟發(fā)學習者的聯(lián)想思維。將WebQuest的設計與網絡課程的有機結合將極大促進當前大學英語網絡課程設計和利用中的不足,實現(xiàn)大學英語教學向個性化、主動式和協(xié)作性方向的轉變。

四、基于WebQuest的大學英語網絡課程設計

(一)基于WebQuest的大學英語網絡課程的設計目標

基于webQuest的“網絡課程”的設計目標應符合網絡教學和英語學習規(guī)律,充分體現(xiàn)英語課程的特點;應充分發(fā)揮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技術優(yōu)勢來設計開發(fā)各類英語資源,為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提供最優(yōu)化資源。在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的具體設計上,既要運用先進的教與學理論指導進行教學設計,又要充分應用WebQuest設計學習平臺來設計適合英語網絡教學新模式,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習者能力的目的。

(二)基于WebQuest的大學英語網絡課程的特點

1.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專業(yè)性、規(guī)范性

課程教學內容無科學錯誤,教學實例有實際代表性、學科相關性;各種資源都要符合教育資源相關標準和學科專業(yè)標準等。具體而言,大學英語網絡課程里的內容應該是規(guī)范的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做到既是語言知識的傳授體,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傳播體。

2.資源的豐富性、共享性

課程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一定量的額外參考資料;課程內資源的共享性既是課程學習者之間的內部資源共享,又能做到外部資源共享。要充分利用Internet的資源優(yōu)勢,為學習者提供盡可能多的與英語學習相關的音頻、視頻和文本資源,又要有合理的外部資源鏈接功能;不僅僅是教師的管理平臺,也是學習者相互交流、上傳與搜索英語學習資源的寶庫。

3.問題(專題)式

問題是實施探究學習的起點,是發(fā)現(xiàn)知識的開端,學習者圍繞著課程中既定的問題(專題),或在課程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最終實現(xiàn)內化知識,學會應用,實現(xiàn)創(chuàng)造。英語語言文化知識的學習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只是聽說讀寫譯的技能訓練,但實際上卻蘊含諸如語義、語用、文學、文化等諸多深層次問題。尤其是特定英語語匯在不同語境中的運用和翻譯是中國學習者所迷惑的,而中西文化的比較更是學習中的一大難點。這些都可以通過問題(專題)讓學習者進行不同層面的探究,從而真正理解語言的運用,文化的實質。

4.開放性

探究學習的過程和教學方式都開放的?;趙ebQuest的網絡課程可以應用于課堂教學,也可以用于學習者課外自學;網絡課程可以是課堂教學的輔助,也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更可以是課外學習的平臺。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已從單純的教授向交際運用過渡,課堂已成為師生互動的舞臺。而英語學習者的層次和需求是多方面的,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網絡課堂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時少,需求多的供需矛盾。從而讓學習者轉變學習觀念和模式,從被動的“讓我學”到主動的“我要學”。

5.自主探究性與合作探討性

基于webQuest的網絡課程能突出體現(xiàn)學習者學習的自主性,滿足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習者自主探究資源的能力,滿足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自我選擇、甄別和管理。英語語言文化知識所涉及的內容廣泛,學習者本身對語言知識的需求千差萬別,而教師的課堂教學僅僅只是大學英語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的引導,要借助“多媒體(multimedia)”來進行“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教學,以更“貼近學生生活(relevant to students’ lives)”和“貼近職業(yè)市場(career-oriented)”。這一過程的實現(xiàn)無疑需要學生在文化情景下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討,以滿足個人對知識的需求。

(三)基于WebQuest的大學英語網絡課程的設計策略

1.學習情景的設計

任何知識都具有情境性,知識在不同情境具有不同的意義。因此,為了讓學習者能夠理解英語語言文化知識的真正意義,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遷移,要借助多媒體圖、文、聲、像并茂的優(yōu)勢呈現(xiàn)形象直觀、生動活潑的真實情境,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者的觀察和思考能力;以問題導入,創(chuàng)設引入思考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者的好奇心和探求心理,培養(yǎng)學習者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習者協(xié)作學習設計

協(xié)作是網絡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征。在基于webQuest的大學英語網絡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通常要借助各種通信工具(如電子公告版、聊天室、網絡協(xié)作學習平臺和電子郵件等)進行協(xié)作交流。這種協(xié)作學習模式不應局限于寫作和翻譯方面的技能訓練,還應應用于口語合作練習中。

3.教師作為意義建構指導作用的體現(xiàn)

基于webQuest的大學英語網絡課程在設計與開發(fā)的過程中必須兼顧和融入教師的導向作用??梢酝ㄟ^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重難點、教學安排、學習要求、學習指導與建議等的詳細說明和教師同/異步答疑、助手同步幫助(智能)來體現(xiàn)教師的指導作用。尤其重要的是,教師在學習情景的創(chuàng)設和相關討論主題的設計上更應體現(xiàn)建構作用,明確學習目標和過程,使網絡課堂不僅實現(xiàn)人機對話,更重要的是進行人際交流。

4.知識意義建構過程的呈現(xiàn)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對知識意義的自主建構過程,意義建構是學習的目的,它要靠學習者自覺、主動去完成,教師和外界環(huán)境的作用都是為了幫助和促進學習者的意義建構。計算機和網絡作為一種外在的媒介是實現(xiàn)學習者意義建構的一種有效橋梁,它必須以實際有效的資源內容為核心來促進構建過程的實現(xiàn)。基于webQuest的大學英語網絡課程必須要有符合大學英語學習者知識水平的資源素材,要符合英語語言學習的內在規(guī)律。

5.網絡課程中的評價設計

網絡課程的學習評價是網絡教學活動中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檢查網絡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特別是在學習者自學活動中,評價不僅可以檢驗學習效果,還可以激發(fā)學習動機,激勵學習熱情。評價結果作為一種反饋信息,可以使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者及時知道學習者的學習情況,為教與學的行為提供客觀依據,并可據此修訂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指導;學習者也可據此變更自己的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學習評價的目的就是要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隨時可得到反饋調節(jié)的可控系統(tǒng),使教學效果越來越逼近預期的目標。基于webQuest的大學英語網絡課程尤其應注重學習者探究的實際效果,講究學習評價。這種評價可以是單獨的個人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全體評價或教師評價,或者是匿名的(網絡游客)評價,也可以是多種方式的組合評價。無論采用何種評價方式,學習者本人都應意識到評價本身的反撥作用。

參考文獻:

[1]于晶莉,韋明.談高校網絡課程建設的問題與思路對策[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06,(5)54-57.

[2]陳煉.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的新途徑―――網絡主題探究教學(WebQest) [J].山東外語教學,2005,(3)58-60.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Z].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