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古代詩歌特點范文

古代詩歌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代詩歌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古代詩歌特點

第1篇:古代詩歌特點范文

一、提倡多讀

誦讀強調遍數多,這也是古詩歌誦讀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南宋朱熹說:“讀之,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比~圣陶說:“吟誦的時候,對于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課程標準》強調古代詩歌的啟蒙教育應突出誦讀性,在反復的誦讀實踐中模仿、嘗試誦讀方法的不同變化,去積累誦讀的經驗。所以,我在小學語文古代詩歌教學中重點要求學生學會誦讀,讓學生把誦讀看成是一種樂趣和享受,而不是一種累贅和負擔,通過讓學生一遍一遍地誦讀來感悟詩意。

二、注重方法

朱自清曾經說過:“熟讀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所以,教師要指導好學生怎樣進行誦讀,即誦讀的基本表現形式。強調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暢、有感情地去誦讀課文,讓學生放聲讀。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詩歌特點予以指導,使學生明白讀的要求和目的,表達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心理變化,注重停頓、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變化之間的微妙關系,要能分辨語氣的輕重;使聲音有緩急,合乎原文意思的發(fā)展。

三、升華美感

第2篇:古代詩歌特點范文

關鍵詞 小學 古詩誦讀 教學

誦讀是我國古代語文學習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學工作者應充分重視這一方法的運用。

一、誦讀是對小學生詩歌啟蒙教育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最早的詩歌是人們口頭吟唱的,詩歌中的音樂因素和其他文學體裁相比,有著更為積極的意義。音樂性是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征。音樂美又被稱為韻律美、聲韻美,表現為押韻、平仄、句數、字數、停頓節(jié)奏、雙聲、疊韻、疊字等語音特征的有規(guī)律的反復所形成的聽覺上的審美感受。

周振甫在《論誦讀》中總結了誦讀的種種好處,他說:“讀時分輕重緩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應,足以幫助對文章的了解,領會到作者寫作時的情緒;懂得音節(jié)和情緒的關系,到寫作時,自會采取適宜的音響節(jié)奏來表達胸中的情意?!鼻宕掏㈧裾J為:“古者之于詩,有誦有歌,誦可以盡人而學,歌不可以盡人而能也?!苯它S仲蘇認為:“誦就字義言,則為讀之而有音節(jié)者……”朱光潛說:“歌重音樂的節(jié)奏而誦重語言的節(jié)奏?!本C合各家的理解,我認為誦讀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jié)奏地讀,反復地讀,熟練到脫口而出,自然成誦。方智范分析到:“誦讀是我國語文教育優(yōu)秀傳統(tǒng)中一種有益于積累、有效提高語文能力的好方法,應當適當提倡。誦讀是反復朗讀、自然成誦,尤其適用于優(yōu)秀詩文等聲情并茂的作品。誦讀比簡單的朗讀更有助于從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誦那樣具有表演性。這一方法有助于積累素材、培養(yǎng)語感、體驗品位、情感投入,達到語文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目的?!?/p>

二、誦讀的作用是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體會詩歌的語言和韻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20世紀30年代初,夏丐尊等專家說:“讀,原是很重要的,從前的人讀書,大多不習文法,不重解釋,只知在讀上用死工夫。他們朝夕誦讀,讀到后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苯鼇韺W生們大家雖說在學校里“讀書”或“念書”,其實讀和念的時候很少,一般學生只做到“看”而已。我認為語言學科,不該只用眼和心,須于眼和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讀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

蕭滌非說:“律詩本是一種具有音樂性的詩體,詩人完成一首律詩,往往不是用筆寫出來的而是用口吟出來的。對于一首律詩特別是象《秋興八首》這樣的七律的鑒賞,更需要下一點吟詠的工夫。這倒不是單純?yōu)榱诵蕾p詩的音節(jié)的鏗鏘,而是為了通過抑揚亢墮的音節(jié)來更好地感受作者那種沉雄勃郁的心情。前人評《秋興八首》謂‘渾渾吟諷,佳趣當自得之’”這雖然是針對律詩的特點而言,其實何嘗不可以看作誦讀古代詩歌的共同特色。這種方法似笨拙,實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jié)奏等都銘刻到自己的腦海中,一輩子也磨洗不掉。因而才可能對它們耳熟能詳,而理解得十分透徹。

三、展開誦讀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詩歌特點予以指導

首先,誦讀強調實踐性,注重讀的過程,遍數多是其基本要求。課程標準從“過程和方法”的維度出發(fā),強調古代詩歌的啟蒙教育應突出實踐性,在反復的誦讀實踐中模仿、嘗試誦讀方法的不同變化,再積累誦讀的經驗。這個過程不同于以會背為目標的檢測。南宋朱熹說:“讀之,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葉圣陶說:“吟誦的時候,對于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所以他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一遍地讀來入調,一遍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

其次,誦讀還要強調誦讀的目的性。誦讀的基本表現形式是朗讀?!坝闷胀ㄔ捳_、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列在了每個學段閱讀目標的第一條。朗讀是指放聲讀。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詩歌特點予以指導,使學生明白讀的目的和要求,表達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心理變化,注重對具體讀法的指導,注重停頓、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變化之間的微妙關系,即課程標準所說的“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币恍<覍Υ艘灿幸恍┚俚恼撌觥H缰熳郧逭J為,“熟讀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痹诶首x時,“要能分辨語氣的輕重;使聲音有緩急,合于原文意思的發(fā)展。”這些論述是有指導意義的。

再次,誦讀的訓練要注意層次性和多樣性。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隨著理解領悟能力的增強,學生的誦讀技巧會越來越高,老師必須根據這些特點確定學段的誦讀的不同要求和訓練方法;組織課堂的誦讀實踐要適應學生的趣味,采取多種訓練方法給學生示范和引導。

總之,誦讀是和情感體驗、語言積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指反復多遍,最終爛熟于心的讀。學生吟誦詩歌,抑揚頓挫,韻味無窮,有意識地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音律的美,詩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參考文獻:

[1]曾祥芹,《閱讀技法系統(tǒng)》,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135

[2]程廷祚,《詩論十五》,道光丁酉年刻本《青溪文集》卷二

[3]黃仲蘇,《朗誦法》,上海,上海開明書店,1936.126

第3篇:古代詩歌特點范文

一、比較題目,明確詩體

一說題目,可能對高中語文教學來說會顯得膚淺,似乎沒有切中要害。為此,我?guī)е蓱]反復思考,結合學生的語文基礎,在2014屆的高考復習中做了如下嘗試:

首先,我按照詩歌題材劃分標準,明確了詩歌的主要類別:詠物詩、寫景詩、送別詩等,以2013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為主,讓學生看題目,分類別,進而分析其可能抒寫內容。學生發(fā)現像遼寧卷《竹軒詩興》、江蘇卷《醉眠》、浙江卷《歌舞》等都是寫景詩,或實或虛地表達了詩人多方面的情感訴求;像天津卷《送廓之秋試》、福建卷《送何遁山人歸蜀》則是送別詩,詩中主要表達送別的良好祝愿,進而借題抒發(fā)自己的心中塊壘。而其余的,像課標全國Ⅰ卷《鵲橋仙》、湖南卷《釣船歸》、江西卷《水調歌頭》等都是詞牌,雖沒明示內容,但學生由“鵲橋、釣船、鷓鴣”這些有意之物象可以聯(lián)想到可能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其次,由題目的差異,感知詩歌體裁的變化。在比較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個別詩題雖是寫景傾向的,但實際上有詠物的特征,像課標全國II卷《次韻雪后書事(其一)》幾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主要通過環(huán)境描寫和詩人的動作描寫烘托環(huán)境,渲染感情,從而表現梅花的精神,把詩人復雜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以表達落寞惆悵、若有所失的感情。而有關酬和詩像重慶卷《鷓鴣天酬孝峙》、四川卷《九日和韓魏公》,則主要通過詩人自己的形象、身世的敘寫來表達精神形象和思想情懷。

通過比較,學生對詩歌有一個初步定位,基本明確了答題的大體方向,使他們有了一種踏實感,有了操作的規(guī)范性。

二、比較意象,明確情感

不同的詩歌題材,采用的常用意象是大同的;而相同的意象又會因為詩歌表情達意傾向性的差異,在具體的詩句中又會呈現出不同的詩意聯(lián)系序列。

同為寫雪,在課標全國II卷《次韻雪后書事(其一)》中主要是渲染梅花生存環(huán)境的苦寒,突出梅花的凌寒傲雪,間接表現梅花高潔孤傲的精神品格,進而促使詩人聯(lián)想到大宋金甌殘缺,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中原未復,國勢岌岌可危的時局,因而難免落寞惆悵,對國勢充滿深沉的擔憂。但在浙江卷《歌舞》中則主要是突出勞動人民生活饑寒交迫,與統(tǒng)治階級溫暖奢的糜爛生活形成鮮明對比,在2010全國課標卷《雨雪曲》中,也主要是以雪描寫邊地荒涼苦寒的環(huán)境,這兩首就都沒有第一首那么多的寄寓了。

如此比較之后,學生在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觀點態(tài)度時,就能有效運用所掌握的思想感情術語,有針對性地分析意象意境,有層次性地落實詩人所表達的豐富情感。

三、比較作者,明確背景

為了有效地解讀詩人所表達的感情,就需對作者知人論世,這也是高中詩歌鑒賞教學的一個重難點。通過教學實踐,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時代不同作者的流派風格、語言特點,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生活態(tài)度、題材取向等,則能增強詩歌學習的有效性。

2013年北京卷選考李白的《古風(其十)》,2012年安徽卷選考楊萬里《最愛湖東晴后雪》,兩位詩人時代不同,流派風格也有明顯區(qū)別,就所選詩而言,《古風(其十)》以懷人言志為主,借魯仲連的英名偉績表現其卓異的謀略和清高的節(jié)操,從而表達了詩人自己熱愛自由、渴望建功立業(yè)、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理想情懷,這充分體現了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李白的天馬行空、浪漫奔放,詩風的豪放灑脫、清新飄逸,語言的流轉自然,宛若天成。而《最愛湖東晴后雪》寫景抒情為主,這也充分展現了楊萬里詩歌獨有的魅力。作為南宋“中興四家”之一,楊萬里的詩作大多描寫自然景物,詩風平易自然、構思新巧,語言淺近明白,清新幽默,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通過比較,學生明白了兩位詩人雖然都善于學習民歌,語言都有清新自然的特點,但詩風又著實有著顯著區(qū)別,這不能不說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詩風流派使然。

第4篇:古代詩歌特點范文

1.高一階段,培養(yǎng)興趣,了解詩歌特點

對不喜歡詩歌讀不懂詩歌沒得高一新生來說,培養(yǎng)學習詩歌的興趣是關鍵的第一步,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一些嘗試來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1.1 重視誦讀

誦讀是詩歌教學的基本切入點?!缎抡n程標準》指出:"加強誦讀涵詠,在誦讀涵詠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的確,學生通過誦讀可以陶冶性情,開闊胸懷,增強理解,還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對語言詞匯細致入微的體味能力。有時,教師一次深情的示范性誦讀就能改變學生對詩歌厭煩的態(tài)度。有時,伴隨著一段溫和意境的音樂,學生用和諧自然、悅耳動聽的聲音將詩文的情調完美展現,就是一種美的享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誦讀比賽,朗讀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讀形式多樣,可配音樂,可配舞蹈,可幾人合作朗讀,形式多樣,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獲得美的感受。

1.2 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中學生都很喜歡流行歌曲,對歌詞過耳不忘。其實古典詩歌中有很多也是歌詞,只不過是詩人所處那個時代的歌詞。許多流行歌曲的歌詞意境優(yōu)美,與古典詩歌的內容、技法都有相通之處。我在進行詩歌教學時,經常引入流行歌曲的歌詞,目的就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分析留心觀察的技法、情感,再與古典詩歌比較,尋找共同之處,消除學生學習詩歌的畏難情緒,拉近學生與古典詩歌的距離。比如,柳永的《雨霖鈴》描寫了戀人分別時的難分難舍,上片通過長亭、寒蟬、驟雨、蘭舟等意象渲染了離別時的感傷。下片虛寫,設想分別后的情景,再次表現對戀人的依戀,不忍分別。

高中教材的詩歌編排也是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由現代詩歌過渡到古典詩歌。很多學生喜歡寫現代詩,教師就應當鼓勵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并予以指導。要想寫好古典詩詞,必須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韻、對仗等基本知識學生自己去學、去掌握,無疑比老師單純地灌輸效果來得強。教師可、可以在作文課上讀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也可以向??驁笊缤陡?。這些都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高二階段,積累知識,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和技巧

經過高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克服了畏難情緒,熟悉并了解甚至喜愛古典詩歌。在此基礎上,以教材中的古典詩詞教學為例,引導學生積累掌握有關詩歌鑒賞的系統(tǒng)知識,啟發(fā)學生體會思考如何鑒賞詩歌。比如,在進行詩歌教學時,一般要首先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創(chuàng)作背景,這就叫"知人論世"。反復誦讀詩歌,展開聯(lián)想,再現詩歌描述的畫面內容,這叫審視意象,掌握言內意。體會作者在詩詞中抒發(fā)的情感,挖掘詩歌內涵,這叫把握意境,掌握言外意。教師反復示范,學生自然就能熟知并運用鑒賞詩歌的方法了。還要鼓勵學生收集掌握詩歌中常見的意象,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敏感性,甚至形成"套板反應"。如"月亮"代表著鄉(xiāng)愁、別情;浮萍、浮云代表漂泊無依,等等。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掌握歸納古代詩歌常見的流派,作品中抒發(fā)的情感,以及常見的表達技巧。常見的表達技巧包括修辭手法、表達方法和抒情方式。掌握這些鑒賞古代詩詞的基本術語,學生就能準確規(guī)范的組織語言,對于提高閱讀鑒賞古典詩詞的能力有意義[1]。

3.高三階段,專題復習,掌握詩歌的解題技巧

新課程高考考綱對詩歌鑒賞有兩個要求:一是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二是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圍繞考綱,考查題型主要分為六種:(1)分析想象類;(2)分析意境類;(3)分析主旨類;(4)表達技巧類;(5)語言煉字類;(6)分析詩眼類。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總結回答這些題型的步驟和模式。還要通過適量的練習檢測尋找學生答題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知識漏洞,并把這些作為教學重點[2]。

經過高一、高二階段的知識積累,很多學生在審題時細心巧妙,能夠敏銳地捕捉題目所流露的信息,指導答題,提高答題準確率,如咀嚼詩題、關注作者、利用注釋。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因此,賞詩要先賞題,題目是文章的靈魂和主旨,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蘊含許多重要信息。詩題可以揭示詩歌內容,可以表露詩人心緒,可以展示詩人創(chuàng)作思路。掌握了這些具體的解題技巧,無疑會事半功倍,提高答題準確率。

參考文獻

第5篇:古代詩歌特點范文

摘要 歷史上的蒙古族是在馬上論英雄的民族,就像蒙古族古代諺語“蒙古人擁有馬,有了馬就會得天下”中所說的那樣。蒙古人一旦失去馬,就會失去精神的動力;沒有了馬,就不會產生優(yōu)美動聽的蒙古民歌,他們的臉上就不會再有燦爛的笑容,也不會唱出蒙古民歌。馬的形象在蒙古詩歌和民歌中隨處可見。本文從題材入手,概括性地闡述了不同題材類別的蒙古族民歌中的馬文化形象,并且從長調和短調的這一民歌特點出發(fā)對音樂形態(tài)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蒙古族 民歌 馬形象 音樂文化

中圖分類號:J642 文獻標識碼:A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富于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一直游牧、生息于南起長城、北抵大漠、東達興安嶺、西越賀蘭山的這片蒼茫大地上。每當提起它的名字,人們便會想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古歌謠。廣闊無垠的草原,浮現出這個“馬背上的民族”曾經叱咤風云、縱橫歐亞、英勇善戰(zhàn)、氣吞山河的偉岸雄姿。

既然蒙古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那么可以說,“馬”在蒙古族的全部生活即在勞動和社會交往以及戰(zhàn)爭中都扮演著雙重或多種角色,發(fā)揮著多種重要的作用。因此,蒙古民族像一切游牧民族一樣,對馬有著深刻的情感,把它當作親密的伙伴,并把馬背當作蒙古民族成長的搖籃,因而馬是蒙古族文化藝術的主要表現對象之一,并且成為了歌頌傳唱的文化載體。

一 蒙古古代“神化”的馬及其審美觀念

蒙古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正如蒙古族諺語所說的那樣:歌是翅膀,馬是伴當。無論外出放牧、搬遷轉場,還是傳遞信息、探親訪友,甚至婚嫁等等,都要騎馬去完成。馬在他們的生產和生活中占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他們也因此與馬結下了特殊的感情,他們十分愛馬,甚至視馬為珍寶。在他們的心目中,馬是很神圣的動物。

對于蒙古族音樂藝術來說,不僅馬的奔馳節(jié)奏是蒙古族審美節(jié)奏感覺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蒙古族音樂旋律的節(jié)奏型,同馬的奔馳節(jié)奏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很多歡快的音樂的節(jié)奏及其節(jié)奏感就是馬步奔馳的節(jié)奏,而且從很多英雄史詩可以看到馬的兩種本質特征:一方面,神馬有其歷代蒙古文學藝術共有的美及其尺度,另一方面又有其時代所獨有的人化和神化的本質特征。這種把馬加以人化和神化的思維加工方式,既是古代薩滿教世界觀的藝術呈現,亦是時代的必然產物。所謂“神化”,就是賦予馬超自然的和人的本質力量。

古代英雄史詩和神話傳說中的神馬及其審美觀念,不僅具有其劃時代的本質特征,而且以藝術方式形象地展示了其時代的蒙古民族的世界觀和其族屬本質力量以及審美觀念。所以說,在蒙古族民歌中出現了大量的以“馬”為題材的歌曲,如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影響的蒙古族民歌《小黃馬》。

二 題材分類視角及蒙古族民歌中的馬形象

蒙古族的音樂、舞蹈、史詩無一不和馬結下不解之緣,離了馬,蒙古文化就會顯出巨大的空白,尤其是蒙古族民歌,大部分都與馬有關。馬帶給游牧民族最早的生產生活的資源,它是游牧民族生命源泉;是游牧文化發(fā)展的動力;是蒙古民歌中內在靈性的光芒。

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qū)的獨特風格,堪稱絢麗多姿,異彩紛呈。因此,可以根據題材把蒙古族民歌分為狩獵歌、牧歌、贊歌、思鄉(xiāng)曲、禮俗歌、短歌、敘事歌等。其中不同題材類別都包含著馬文化形象。

狩獵歌:來源于原始狩獵歌舞,內容大多直接模擬古代獵人們的勞動生活或模仿各種飛禽走獸的動作神態(tài),有時是寓言性的動物敘事歌。

牧歌:以歌唱草原、贊美駿馬、贊美生活、對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為其主要內容。

贊歌:其內容主要是歌頌蒙古族歷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贊美家鄉(xiāng)的山川湖泊等,多在那達慕大會或其它集會、慶典等特定場合演唱。贊歌的曲調簡潔有力,節(jié)奏規(guī)整鮮明,較少華彩性裝飾音。旋律的起伏不如草原牧歌大。演唱形式有獨唱、齊唱、重唱與合唱。有些古老的贊歌,還有簡單的和聲。這樣的民間合唱蒙古人稱之為“潮爾”,由兩名男歌手演唱,男低音唱出粗獷的固定低音,男高音則演唱悠長的曲調。

思鄉(xiāng)曲:是蒙古族民歌中極為普遍的一種形式,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蒙古族有句諺語:“出生的土地賽黃金,喝過的井水如圣水。”由此可見,他們無比依戀自己的故土,崇尚自己的家鄉(xiāng)。這一審美心理,與其他民族相比,顯得更加強烈,這一點在蒙古民歌里有著充分的體現。

禮俗歌:是在特定場合演唱,帶有生活風俗性、實用性的民歌,如宴歌、婚禮歌、安魂曲等。宴歌主要演唱于節(jié)日集會、招待賓客的飲宴場合?;槎Y歌在婚慶上演唱,曲調熱烈、歡快。這類歌曲數量大,難度高,風格多樣,主人們愿意聘請那些有名望的歌手在結婚儀式上演唱。安魂曲是在舉行葬禮時演唱的,曲調悲切哀婉、莊重肅穆,多為齊唱或合唱。摔跤歌是在那達慕大會上舉行摔跤比賽時演唱的。每當雙方摔跤手跳躍出場時,由男高音歌手領唱,其余人以固定低音式的和聲予以伴唱。這些禮俗歌中,都體現了馬的不同形象,并且用音樂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短歌:也稱短調民歌,是最早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民歌體裁。泛指那些節(jié)奏鮮明、節(jié)拍規(guī)整的民歌,簡單靈活,易學易唱,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主要在東部蒙古族中盛行。愛情歌曲在短調民歌中占有極大的比重。

敘事歌:敘事歌的曲調簡短,結構方整,帶有濃厚的說唱性。蒙古族敘事歌曲所詠唱的大多是真人真事,并以人的名字為歌曲命名,其演唱形式均為自拉自唱,用四胡或馬頭琴等樂器伴奏,演唱者也可以根據情節(jié)或刻劃人物的需要,隨時插入評述性的對白,其旋律的說唱性和內容的情節(jié)性形成了其本身的藝術特點。這種長篇敘事歌曲中,馬形象雖然不是以一個主角的形象出現,但它們卻是以英雄人物或主要人物的親密伙伴的形象來體現的。

三 以馬為題材的民歌之音樂形態(tài)特點

蒙古族歷來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民歌可分為“長調”、“短調”兩大類。因此,本文從這兩個方面分析和論述以馬為形象的蒙古民歌的音樂形態(tài)特點。

1 長調民歌中的馬形象及其音樂特點

蒙古長調可稱為游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愛是長調的根本主題,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愛就沒有人類世界,更不可能產生藝術。但因各民族生活習慣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及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等,對愛的表達方式也自然會不一致。蒙古族表達的愛包括了很多方面:情人之間的戀情;親人之間的親情;朋友之間的友情,等等。因此,馬往往是以人的朋友的形象出現的。蒙古族的生存環(huán)境歷來是地廣人稀,加之游牧的獨特生活方式,使他們對愛有著自己的思考,對愛的表達也有著獨特的方式。長調民歌即是在這種愛的原動力作用之下產生與發(fā)展的。因此,長調民歌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這種愛的本質與內涵。

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其高亢悠遠的風格宜于敘事,又長于抒情,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所以說長調是草原上的歌,是馬背上的歌。長調民歌主要流行于東部牧區(qū)以及陰山以北地區(qū),特點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節(jié)奏自由舒緩,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前面所說的牧歌、思鄉(xiāng)曲、贊歌等大多屬于長調。長調一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演唱者需要根據生活積累和對自然的感悟來發(fā)揮,演唱的節(jié)律各不相同;長調歌詞絕大多數內容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云、江河和湖泊。

蒙古民歌因地區(qū)不同而風格各異。錫林郭勒草原的長調民歌,聲音嘹亮悠長,流行的有《小黃馬》、《走馬》等。呼倫貝爾草原的長調民歌則熱情奔放,代表之作有《遼闊草原》、《盜馬姑娘》等。像這些長調歌曲都是從不同角度體現馬形象與旋律的完美結合。

長調民歌具有遼闊、奔放的草原氣息,主要在放牧時演唱,有時也在宴席、婚禮和那達慕大會演唱。長調民歌的音樂特點為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優(yōu)美流暢,旋律起伏較大,節(jié)奏自由而悠長、舒展,氣勢寬廣,多采用復合式節(jié)拍。歌詞多以兩行為一段,在不同的韻步上反復疊唱。詞曲結合則“腔多字少”,常用甩腔和華彩性拖腔,以各種裝飾音點綴旋律。除獨唱外,還有齊唱、對唱、伴唱,乃至“潮爾”合唱等演唱形式。長調民歌在一些長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據演唱者的情緒自由延長,從旋律風格及唱腔上具有遼闊、豪爽、粗獷的草原民歌特色。長調演唱藝術不僅有它獨特美學本質及其風格,而且具有獨特而科學的歌唱技巧。

總體來說,長調在演唱上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延長音中的連續(xù)嗽音和顫音,猶如駿馬嘶鳴,適于表現洋溢的激情,使音樂帶有華彩性;二是旋律中向下三度或四度的輕聲下滑,就像婉轉清揚的馬頭琴聲,適于抒發(fā)內在的情感,為音樂增添了抒情性??梢哉f,兼有華彩性和抒情性,是長調民歌的一大特色。

2 短調民歌中的馬形象及其音樂特點

短調民歌分布很廣,以伊克昭盟、哲里木盟、興安盟等地尤為集中。短調民歌包括古代的狩獵歌,近、現代的短歌、敘事歌和一部分風俗歌(宴歌、婚禮歌)等,有時還伴有舞蹈。其特點是結構短小、勻稱,節(jié)奏規(guī)整。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民歌篇幅較短小,曲調緊湊,節(jié)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一些。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其特點是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

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多用漢語演唱。短調歌曲的演唱比較接近口語,裝飾不多,以樸素見長。這類民歌往往帶有很強的敘事性,有些蒙古族長篇史詩就是用短調演唱的。它的旋律很美,句尾拖腔、襯腔很多,帶有抒情性。敘事性與抒情性的結合,是短調民歌的一大特點。所以,不僅蒙古人喜歡唱,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歡唱這種“山曲兒”。

草原民歌的共性是表現出草原牧民的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情感與性格。蒙古族是一個世界性的民族,它分布在亞歐大陸。他們的詩歌、民族演唱形式仍保留了游牧民族的原始遺風。作為中國少數民族的蒙古族,它的詩歌及民歌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為有著幾千年輝煌歷史的游牧民族,蒙古族人民生活的疆域遼闊,人文歷史豐厚,豐富多彩的詩歌及民歌長調,浩如煙海,形成了一條草原上特殊的文化帶。同樣是草原,在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或新西蘭、澳大利亞、南美洲草原就沒有這種聲音,唯有蒙古高原這塊偉大神秘的土地上,產生了這種神圣的天籟之音。

在我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中,蒙古族民歌以其豐富的內容、獨特的草原風格大放異彩,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很多藝術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風,使蒙古族民歌得到進一步的整理、保護、傳播。馬、草原、蒙古人這三種因素,構成了草原上的天人和一、和諧完美的情感交融,創(chuàng)造出了讓世人矚目的獨特草原音樂文化。

然而,隨著蒙古族人民傳統(tǒng)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昔日的草原正在逐漸變成農區(qū)、城市,蒙古族特有的音樂逐漸失去了其賴以存在的自然環(huán)境。另外,由于現代交通、通訊業(yè)的發(fā)達,各種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guī)模向草原深處滲透,草原“文化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變化。

2005年11月25日,“蒙古族長調民歌”和“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雙雙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其中“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中國首次與外國(蒙古人民共和國)就同一非物質遺產聯(lián)合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并通過的項目。中蒙兩國聯(lián)合申遺的成功,足以體現蒙古族民歌作為一種文化遺產不可估量的藝術性,表明了它具有世界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滿都夫:《蒙古族美學史》,遼寧民族出版社,2000年。

[2] 孟馳北:《草原文化與人類歷史》,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3] 榮蘇赫、趙永銑等:《蒙古族文學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4] 鄧光華等:《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第6篇:古代詩歌特點范文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現狀;對策

古典詩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抹亮麗的彩虹,在我中華文明幾千年的詩歌王朝里,歷史曾鋪陳出眾多璀璨的詩歌瑰寶,并涌現出眾多才華橫溢的詩人以及眾多的詩歌派別,可以說歷史賦予了詩歌以真實感,而詩歌則給予了歷史閃耀的光環(huán)。徜徉在詩歌的王朝本身就是對歷史的再度審視,我們以敬畏的目光注視著先輩們走過的足跡,這些遺留下來的經典成為了我們民族的驕傲,熱愛它,欣賞它,傳承它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精神向往,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古代詩歌的教學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此過程中,該如何將這份寶貴的遺產發(fā)揚光大是我們悲歌教育者該去思索的問題。

一、中學古典詩歌教學現狀

身為一線高中語文教師,我深知詩歌教學的難度,很多的學生在詩歌鑒賞課上漠視詩歌知識的積累,甚至是不屑一顧,因為從根本上對于詩歌的學習充滿著麻木情緒導致他們沒有對詩歌的濃厚感情,我們老師的教學也就無法正常的開展,也就是說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是不容樂觀的。學生對于最基本的基礎知識的掌握都沒有到位,我們的教學效果更是微乎其微。

課堂實踐過程中,我們老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沉浸在詩歌的濃濃氛圍中時,我們的學生卻是一臉的錯愕,無言相對,這樣的教學狀態(tài)時不會有效果可言的,當下的高考中,詩歌鑒賞的分值比重愈見加重,所以我們學生定不可小覷詩歌課的巨大作用,其實詩歌課的教學目標非常清晰,但是基于應試教育的角度來看的話,還是有些強加給學生知識的功利性,首先是學生的學習精力嚴重的不足,本來學生就不重視語文教學,而其中的詩歌鑒賞就更加的被冷落了,所以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變成了簡單的機械式、填鴨式學習,只注重對于字、詞和句子的分析,分數的取得代替了詩歌本來的美感,教師更加看中的是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分數,而忽視了對于詩歌鑒賞的學生的主觀的過程,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焙茱@然,我們的高中生根本就不是詩歌的“好之者”和“樂之者”,他們只是在用一些最愚笨的方法照背固定答題模式,忽視了詩歌整體的美感,通常學生對整首詩歌并沒有一個整體的意象把握,而是為了做題來做題,真正的成為了古人的“好讀書而不求甚解”。這樣的現狀持續(xù)下去的話,我們民族傳統(tǒng)的文化精髓將無法傳承下去,通過對現狀的分析尋求解決的途徑是我們每個教育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二、中學古典詩歌教學對策探究

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詩是文學的精華,一切純文學都有詩的特質,好的藝術都是詩,”“要養(yǎng)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從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它種類的文學?!惫诺湓姼璧膶W習靠的是學生自己對詩歌產生一種獲取情感、鑒賞詩歌的能力,在這種意境的熏陶中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在一種悄無聲息的境界中獲得精神的提升,同時也可以增進自己對于語言的情感,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也能得到提升。就目前的高中生學習詩歌的現狀來看,學生大都是應試教育的附屬品,他們?yōu)橹呖嫉姆謹刀Φ乃烙浻脖衬切┧^的套路,這樣詩歌的美感就被應試教育重重壓在下面,成了阻礙詩歌學習的一道屏障,一首首內涵豐富,情志兼美的詩歌被肢解成一道道詩歌鑒賞題,學生學起來便覺枯燥乏味,毫無興趣可言,這樣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相反會對其產生壓制。詩歌是一種濃縮的藝術,浸染著作者的感情和事物的豐富美感,我們的教育應以還原這種美感作為終極目標,使詩歌的內在韻味凸現出來,我們現應該以中學生的自身特點為基礎,總結出適合學生的詩歌教學方法,使之既能被學生喜愛接受,又能提高古典詩歌教學效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詩歌教學應在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精選重點,鑒賞研讀??赏ㄟ^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首先,要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其次,采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最后,還要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努力提高審美能力。

1、在誦讀中品味詩歌

朗讀教學法是一種適合各種年齡階段的學生的詩歌學習方法,在古代很多的詩歌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所以說,詩歌大都具有一種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特質,詩歌的這些特點就為我們的朗讀教學的開展奠定了基礎,有句古話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歌更是需要我們去吟誦的,在反復的吟誦過程中產生對詩歌中作者的感情共鳴,體會作者的思想境界,從而發(fā)現詩歌真正的藝術魅力,也能對詩歌的審美情感有一定的提升,正如坡也所說:三分詩七分讀。在詩歌教學中一定要加強誦讀。這樣學生才能走進詩歌,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獲得美的享受,提升自己的詩歌鑒賞能力。

2、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新課程教學思路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來進行教學活動,詩歌學習的過程本來就是學生自己在品讀中把握詩人的情感和詩歌意境的過程,這需要我們的學生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意識,自己展開想象的空間來依靠詩歌把自己帶回到那個神秘的時代來體味詩歌的美感,在課堂上如果我們的老師不進行這樣的換位教學,在自己的滿堂灌教學中無形中就已經帶有自己的觀點或情緒,這不僅影響學生的想象力,也對學生的鑒賞心理過程產生制約。我們應該給學生們充分的聯(lián)想的空間,使古典詩歌散發(fā)出應有的神韻。

3、營造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

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的前提就是學生要對所學習的東西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上,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該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詩歌的氛圍,是我們的學生產生學習詩歌的情趣,因為審美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活動,首先有美的吸引,才會有審美行為,活躍課堂氣氛、別樣的教學形式,都能讓學生在一種全新的課堂環(huán)境中尋求到自己主觀上的亢奮因子,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深悟美。老師可以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主觀性作用,利用多媒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將畫面的視覺和音樂的聽覺沖擊引進課堂,結合詩歌特有的美麗語境,讓學生感受詩情畫意的美妙,從而達到在情感上審美的最佳教學效果。

結語: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任重道遠,需要我們教育者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來使我們的中華瑰寶得到有效的傳承,放棄應試教育帶給我們的些許誘惑,輕裝上陣,做一個怡情于詩歌中的引導者。

參考文獻:

第7篇:古代詩歌特點范文

個中緣由,高者自有高見。在我看來,教師的觀念有待進一步轉變。我們不能滿足于浮于表面的“活”課堂,而以“帶給學生充實的精神生活”為根本目的,給學生帶來理智的挑戰(zhàn),認知上的沖突,內心的震撼和無言的感動,為學生主體性的張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方向保證,也促進學生全方位地接受各種有效信息。

那么,我們該怎樣把學生的地盤交給學生呢?

(一)以學生實際需要設計課堂結構 在當今社會,終生教育的觀念已深入人心。我們在制定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坐標時,視界不妨放長遠些,不要為了某些形式上的東西而影響了學生深入探討的興趣,不如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在課堂上有所取舍。如在學習《祝?!愤@篇課文時,針對課文社會環(huán)境描寫較典型的特點,而學生對社會環(huán)境的認識比較膚淺,不妨作專題研討社會環(huán)境與人物塑造之間的關系,并逐步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課本轉向課外。圍繞此話題,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只要能自圓其說,即給以充分的肯定。討論至最后,大家尤有意猶未盡之感,求得了真正有效的學習。

(二)指導學生多渠道收集、篩選有效信息 當今信息社會為實施開放性教育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教育時空觀發(fā)生了重大改變。書本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如何指導學生最大可能地獲取、使用有效信息?

首先,要確定一個明確的研討方向——這個要求提得要切合實際,并能激起學生研討的興趣。如在上我國古代戲曲有關課文之前,布置學生在網上和圖書館收集有關我國古代戲曲的特點及發(fā)展的一些資料。學生經過課上討論,交換信息,增加了認識。

其次,在學生課堂活動中建立起一定的檢查衡量體制。課堂交流所獲信息之后,由學生評論哪些信息是相當有價值的,哪些只能作為參考,并闡述自己的理由,教師作適當的點撥。如有同學在課上評價陶淵明及其詩歌時,以他一首田園詩歌為例,提出“陶淵明是農民”這樣的想法,那么他的歸隱生活是否是農民生活?當時同學們均心有疑竇。筆者鼓勵學生課后查閱有關資料,并參考其詩歌特點。同學們紛紛提出不同的見解。

(三)依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我激勵來制定評價體制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育說到底就是培養(yǎng)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使學生終生受益。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旨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全方位的能力,其能力提高在于平時的磨練與體驗。而一張試卷很難判定學生的真實的語文水平,分數只是一定的參考。我們在課堂就要注意觀察,學生平時在聽的過程中是否進行思考,口頭表達是否清晰,閱讀課文是否流暢,寫文章是否有條理、有文采、有深度。只有教師強調這幾方面的重要性并以此為評價標準之一,學生才會有意識地改進。再者,幾乎每位學生都有一種內在激勵的要求,在開放式課堂中成為學習動力的主要來源。學生在自主活動中獲得了更大的自由,體會到了思考與交流的快樂,同時也在交流中增長了見識,體會到了自己的不足。然而,由于惰性所致,所受外界的干擾也不一,因而自我激勵的程度也有所區(qū)別。課堂上主要表現在參與交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問題認識的深刻性和全面性,思想感悟的嚴肅性和獨特性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帶著欣賞的眼光去充分感受、充分體驗、充分挖掘,并適時作適當鼓勵,為學生自我激勵提供良好的外在環(huán)境。

第8篇:古代詩歌特點范文

關鍵詞:高考 詩歌閱讀 設計

高考作為我國高利害的公開考試之一,對學生有的影響深遠,而高考試卷的要求就變得更高,才能更合理地評價學生的水平。在語文試卷中,詩歌閱讀是必考部分,近幾年,古詩閱讀的設計似乎形成一個固定模式,導致學生的古詩學習較為局限,有些學生甚至在追求詩歌閱讀的通用答題模式,可想而知,這種設計模式會讓學生的學習陷入一個誤區(qū)。是否有更好的、更合理的詩歌閱讀設計方法,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一、大陸高考詩歌閱讀設計分析

回顧一下當前我國高考詩歌閱讀常見的設計思路,以2014年高考語文新課標卷為例。

示例一 2014年新課標Ⅰ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阮郎歸

無名氏①

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綠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②。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遲③。

[注]①作者以作秦觀。

②諱愁:隱瞞內心的痛苦。

③劫:圍棋術語。

8.詞上半闋的景物描寫對全詞的感情抒發(fā)起了什么作用?請結合內容分析。(5分)

9.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情緒?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闡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離騷》中表現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難生活,并因此流淚嘆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難》中“______,______”兩句寫山勢高險,即便是善飛的黃鶴、輕捷的猿猴都很難越過。______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鳥以抒發(fā)自己的悲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p>

示例二 2014年新課標Ⅱ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8~9題。

含山店夢覺作[唐]韋莊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宿漁家[宋]郭震

幾代生涯傍海涯,兩單間屋蓋蘆花。

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注]①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人(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吳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聲,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祥。

8.韋莊在詩中用什么方法表現情感的?請簡要分析。(5分)

9.兩首詩都寫到“燈前”,這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莊子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的兩句是“______,______?!?/p>

(2)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詩經過大段的反復回旋,最后境界頓開,用“______,______”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樂觀和自信。

(3)在《赤壁賦》中,蘇軾用“______,______”兩句概括了曹操的軍隊在攻破荊州后順流而下的軍容之盛。

課標卷Ⅰ詩歌閱讀設計依然采用常見的模式,一首古詩鑒賞題和補寫題的形式。課標卷Ⅱ詩歌閱讀鑒賞題采用不同的設計形式,圍繞“燈前”這一共同意象選取2首詩歌作為閱讀材料。補寫題呈現形式有一定改變,加大了難度,不是單純地考察學生背誦和回憶,需要加入自己對詩句的理解。鑒賞材料依舊是出自唐詩宋詞,是學生不熟悉的古詩詞;補寫題來自課本、課程標準或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必背篇目。詩歌閱讀考察的內容主要側重詩歌的內容、意象、情感、表達技巧和重要名句等,重在評價學生準確提取重要信息、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運用所學表達技巧的能力等。題目答案一般是固定的。

二、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詩歌閱讀設計分析

香港于2009年實行高中新學制,學生結束三年制高中教育后,參加中學文憑考試,這相當于我國大陸的高考。了解一下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詩歌閱讀的設計。

示例三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詩歌閱讀設計(節(jié)選自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樣本試卷)

根據《秦風?蒹葭》與下面三首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甲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李白《望天門山》

乙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劉禹錫《竹枝詞》

丙我們底戀啊,像雨絲,

在星斗與星斗間的路上,

我們底車輿是無聲的。

曾嬉戲于透明的大森林,

曾濯足于無水的小溪,

――那是,擠滿著蓮葉燈的河床啊,

是有牽牛和鵲橋的故事

遺落在那里的……

遺落在那里的――

我們底戀啊,像雨絲,

斜斜地,斜斜地織成淡的記憶。

而是否淡的記憶

就永留于星斗之間呢?

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

流滿人世了……。鄭愁予《雨絲》

(a)《蒹葭》與《望天門山》在體制上有何不同之處?試略加分析。

(b)四首詩歌內容均與河流有關,試從每首詩摘舉一例以證。河流對各首詩歌的主題產生什么作用?試分別說明之。

(c)有人認為“文學源自現實,卻比現實更具感染力”。試以《望天門山》《竹枝詞》或《雨絲》任何一首,證明此說法。

香港詩歌閱讀設計選取4首詩歌作為評價內容,以課內詩歌為基礎,匯集其它材料,同一主題(如示例二所選材料都與河流有關)讓這些看似毫無關系的內容產生內在聯(lián)系,這種方法將更多的材料整合為一個整體,匯集古今的多首詩歌,使得閱讀內容更為豐富,而且課內詩歌以不呈現的方式出現,需要學生平時的積累。重在考察學生對不同時期詩歌特點的掌握、詩歌主題的理解以及詩人所選的特定意象與主題的關系。允許學生的答案有一定的開放性。

三、分析總結

香港和大陸的古詩詞閱讀設計思路存在明顯的不同,我國高考古詩詞閱讀設計或許可以在以下方面進行嘗試。

第一、構思方面,比較閱讀的方法更能夠加深問題的難度,更有利于考察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中將學生的認知過程劃分為6個維度,即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我國當前詩歌閱讀重在評價學生記憶和理解這兩個維度的能力。如何考察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是試卷設計者必須深思的一個問題。今年課標卷Ⅱ也在進行一定的嘗試,認識到需要改變詩歌閱讀的固有設計思路,使設計不拘于模式的限制。

第二、選材方面,兼顧課內課外、古今中外。雖然現在的閱讀設計兼顧課內課外,但是不難發(fā)現,課內材料一般是出自課程標準、考試大綱要求學生必備的內容,課外主要選自唐詩宋詞。這種設計思路的弊端之一是會導致日常教學對中外現代詩歌的忽視。比較閱讀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納2首或2首以上有共同點的詩歌,豐富閱讀的材料,拓寬學生的視野。

第三、任務方面,設計應該更為豐富?;貞浱囟ǖ拿?、理解詩歌的內容、情感和表達技巧這些任務的設計重在考察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考察學生其它較高層次能力的任務也非常重要,比如香港詩歌設計中分析《蒹葭》和《望天門山》兩首詩歌體制的不同,分析某首詩歌與某個觀點之間的一致性(香港C題)等等。又如課標卷Ⅱ區(qū)分“燈前”這一意象表達的不同情感。

第9篇:古代詩歌特點范文

【關鍵詞】探究;中職語文;詩歌教學;新模式

回顧十多年以來中職語文教學生涯,令人最頭疼的是文學作品中的詩歌教學,如果按照傳統(tǒng)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分析,學生聽,學生總是會產生厭倦或不感興趣的行為,即使教師從精練的詩句中將詩人形象及其意境分析得天花爛墜,學生也會一無所獲,一問三不知。這是因為教師一味地自己在煽情,學生根本沒經過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更不用說領會其中的精華。由此,我逐漸摸索出適合中職學生學習詩歌的有效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教師只是穿針引線組織教學的配角,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學習積極性高漲,在老師精心設計的教學任務下,在教師教學評價的激勵下,學生積極參與意識增強,競爭合作意識也在增強,正是在這樣的氣氛中,師生教學相長,其樂融融。教師也會帶著愉悅的心境積極充分地準備下一堂課的學習任務。下面結合中等職業(yè)規(guī)劃教材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第二篇《李白詩二首》第一首《將進酒》的教學,談談我的一點認識。

1. 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我更多地關注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

我在讓學生第一節(jié)課了解了作者及其詩歌特色、本首詩的寫作背景、題目含義、糾正字音、從整體上理解掌握字詞文意的基礎上,第二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放在體會詩人在詩中表現出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古代詩歌的興趣和能力上。通過名句賞析,學習詩人李白樂觀自信的人生態(tài)度,讓學生揚起自信的風帆,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去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2. 現代語文觀念中提倡語文教育要多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特別是對一些散文、詩歌類的課文

在學習古代詩文的過程中,誦讀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在課堂中采取誦讀教學法,采取各種形式的朗讀,欣賞音頻、自讀、齊讀、個別朗讀等,然后在此基礎上對詩歌進行賞析,感悟李白在詩歌中體現的浪漫與豪邁的感情,體會李白放蕩不羈的性格,領會作品中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愁與樂觀自信交織在一起的情感,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欣賞能力。

3.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一個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的角色,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

對于學生來講,因為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社會經驗和教師不同,所以他們對詩文的理解也和教師存在著差距。而對詩歌的欣賞,并不是說要我們教師把自己所領悟到的詩歌當中體現出來的思想感情,詩歌的藝術特色灌輸到學生的腦海中,而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欣賞。學生主動學習加上教師的引導,既可以理解整首詩的內容、特色、思想,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和欣賞能力。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將進酒》這首詩的學習過程中學習鑒賞古詩歌的方法。

4. 創(chuàng)設情境,精心設計任務,激發(fā)學習興趣

運用多媒體工具,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提出本節(jié)課的任務目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到教師設計的任務上,使學生的學習與實際問題緊密聯(lián)系起來。所提出的任務既要圍繞教學內容把所要學習的知識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任務當中,又要符合每個學生的興趣和個性需要,這種教學才是受學生歡迎的,學生才能完全根據自己內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教師精心設計的任務進行分析,并進行適時的自我評價,使形成性評價貫穿學習始終。

課堂上將課程內容融合于理清情感脈絡、名句賞析、探究主旨及藝術手法四個項目中,每個項目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要實現一個項目,則有很多子任務,每一個任務的確定,都是根據學生的現有狀況,以前知識掌握程度以及教學內容確定的。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教師注重任務之間的銜接,設好過渡語,引導學生學習,完成教學任務。

5. 解決任務,培養(yǎng)自主探究和合作意識

任務驅動教學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協(xié)作學習,完成預定的學習任務。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讓學生討論交流,通過對不同觀點的闡述,以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6. 任務評價,全面提高,培養(yǎng)自信

當學生完成任務后,通過適當的效果評價,可以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信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促使學生進行反思、內化。同時讓學生從學習成就中體驗快樂,從而培養(yǎng)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對教師而言,可借此了解學生對教學任務掌握情況,還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或學習能力的提高程度,從而為下一步教學設計提供準確的信息。

7. 學生分組,進入角色

把不同學習能力、學業(yè)水平及具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分到一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優(yōu)勢互補。在設置角色人物時,不設固定小組長,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發(fā)揮積極主動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任務只有小組中個別幾個成員完成的情況,同時也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