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學微課程設計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體系;構建
基金項目:江蘇省“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專業(yè)資助項目(2012139);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APD);課題組成員:王鄭、黃新、荊肇乾、薛紅琴、曹世瑋、林少華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1月13日
一、前言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作為一個有著60余年歷史的專業(yè),目前全國高校的辦學點達到156個,年招生超過萬人。隨著“生態(tài)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任務也從主要解決城市和工業(yè)用水的供給和排放,即以滿足“量”的需求為主,轉變?yōu)橐愿纳扑|為中心、水量與水質問題并重,滿足實現水的良性社會循環(huán)的目標。南京林業(yè)大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設置在土木工程學院,2001年開設土木工程專業(yè)(給水排水工程方向),2007年以給水排水工程專業(yè)獨立招生,2011年通過江蘇省教育廳組織的給水排水工程學士學位授權點審核。我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結合學校在資源、環(huán)境、生態(tài)學科的優(yōu)勢和特色,創(chuàng)辦具有林業(yè)大學特色、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江蘇省重點專業(yè)。
二、南京林業(yè)大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定位
南京林業(yè)大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緊密圍繞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按照“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面向國家、市政給排水行業(yè)與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為引領,以品牌專業(yè)建設為契機,以內涵建設為重點,以專業(yè)規(guī)劃為抓手,做強優(yōu)勢,補齊短板,努力提升專業(yè)的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為培養(yǎng)人格健全、基礎扎實、善于創(chuàng)新、勇于擔當、開放胸懷的高素質人才,推動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奠定專業(yè)基礎。
本專業(yè)培養(yǎng)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具備扎實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基礎、計算機和外語應用能力,掌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理論知識,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并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yè)生應具有從事給水排水工程有關的工程規(guī)劃、設計、施工、運營、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研究開發(fā)能力。在加強數學、化學、力學等基礎理論教育的基礎上,突出實踐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使其獲得注冊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并具備相應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理念。
三、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理論課程體系構建
南京林業(yè)大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理論課程體系建設上以《高等學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yè)規(guī)范》為基礎,2016版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課內教學總學時為2,076學時,總學分為127學時,學生畢業(yè)總學分要求為175.5學分。其中,通識平臺課內學時為660學時,其中必修課為468學時、選修課為192學時,課內學分為40學時,其中必修課為28學分,選修課為12學分;專業(yè)教育平臺課分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特色課,其中專業(yè)基礎課必修和選修學時分別為728學時和192學時,專業(yè)特色課必修和選修學時分別為368學時和128學時。2016版人才培養(yǎng)方案理論課時從數量到對應的課程知識點涵蓋了《高等學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yè)規(guī)范》116個知識單元、485個知識點和429個核心學時的要求。
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將原二年級開設的專業(yè)基礎課《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合并成《工程力學》(B)(64學時),將原二年級和三年級開設的《土力學》、《土木工程材料》、《給排水工程結構》合并成《土建工程基礎》(48學時),將原三年級開設的核心專業(yè)課《給水工程》、《排水工程》(上、下)調整為《水資源利用與保護》(32學時)、《水質工程學》(1、2)(48學時、64學時)和《給水排水管網系統(tǒng)》(48學時),將《建筑給水排水工程》的學時從32學時增加到48學時。開設《城鎮(zhèn)防洪與雨洪利用》、《水工藝設備基礎》和《城市水系統(tǒng)運營與管理》等R堤厴課程。在《水質工程學》(1、2)、《污水深度處理與回用》和《景觀水工程》等專業(yè)課程教學過程中增加生態(tài)水處理的教學內容。課程教材盡量做到選用“十三五”出版的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以及高等學校給水排水工程學科專業(yè)指導委員會要求的教材,同時進一步按照“十三五”期間出版的規(guī)劃教材組織教學內容。
在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圍繞學生的需求發(fā)揮教學的主導作用,激發(fā)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進而促進他們將外在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素質和能力。積極開展雙語課程、微課、MOOC等嘗試,目前相關專業(yè)老師已經建設有雙語課程《水力學》與《水處理生物學》、《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與《水力學》微課,新穎的教學方法對于提升學生對于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為科學考察學生理論課程的學習效果,教師對學生的考查也從單一的考試向綜合測試轉變。在課程考查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測評學生的知識學習狀況,而且要考查他們對新知識的認識能力、探求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因此,教師按照一定的比重,分別考查課程學習中學生的知識理解和記憶效果、相關專業(yè)知識的計算能力、課堂參與情況,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投入到新的學習之中。通過此舉,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學生平時作業(yè)成績不計入學生總評成績,這樣能避免平時作業(yè)成績不能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作業(yè)的抄襲。
四、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一)加強實驗室建設。建立比較完善的分課程實驗室和綜合實驗室,實驗教學做到小班教學,使人人都能動手參與實驗。在滿足《高等學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yè)規(guī)范》對實驗環(huán)節(jié)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我校將《水分析化學》課程改為32學時的理論學時和32學時的實驗實訓課,分別計2學分和1學分(實驗實訓課程32學時,計1學分),對于高中階段化學知識掌握比較薄弱的學生,對于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將水質工程學實驗并入《水處理實驗技術》(32學時),使用任課老師參與編寫的出版教材,按照水質工程學的實驗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實際參與操作,強化水質工程處理方面的知識。
(二)實習方面。進一步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按照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做到所有專業(yè)基礎課、重要專業(yè)選修課及專業(yè)特色課都在校內外建有對應的實習、實訓基地,滿足學生對取水工程、給水處理工藝、污水處理工藝、工業(yè)廢水處理工藝、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消防工程等的認識實習和實訓實習的需要。
(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方面。鼓勵學生進入專業(yè)學習以后就能聯系老師進行創(chuàng)新課題實驗,對于高年級同學在學校的引導下,鼓勵他們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嘗試,結合江蘇省及學校每年組織的申報和資助的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鼓勵大二、大三的學生積極申報,構建部分優(yōu)秀本科生的科研訓練平臺。通過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訓練,促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鼓勵和支持大學生盡早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fā)和社會實踐等創(chuàng)新活動,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畢業(yè)設計(論文)方面。鼓勵將本科畢業(yè)設計(論文)與各類大學生科研訓練課題相結合,讓學生在原有課題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如果不是科研類的論文研究,學生盡量選擇畢業(yè)設計,且畢業(yè)設計要有針對性,最好是針對具體工程(或者假題真做)。對于雙向選擇選題模式,備選題目一般應多于學生數的10%,確保一人一題。對于畢業(yè)設計,從圖紙數量和說明書頁數上做了最低工作量的要求(在學校規(guī)定排版格式基礎上)。鼓勵本專業(yè)和其他專業(yè)的學生組成畢業(yè)設計(論文)團隊,進行帶有交叉性質的畢業(yè)設計(論文)。
(五)課程設計方面。將《水質工程學》(1、2)的課程設計均設置為2周時間,加大課程設計工作量,如在給水廠設計中,就要求學生使用V型濾池,而不是使用教科書中講述的普通快濾池,鍛煉學生查閱設計手冊和計算案例書籍的能力,從而使設計更貼近工程實際。將《給水排水管網系統(tǒng)》的課程設計分成《o水管網課程設計》(1周)和《排水管網課程設計》(1周),對于兩類管網的計算提出具體的計算要求。在學生課程設計過程中,他們的學習潛質和積極性都被極大地調動起來,通過完整的課程設計,能顯著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五、適應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完善課程教學大綱
南京林業(yè)大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體系對于專業(yè)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課教師要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指導下對課程內容進行系統(tǒng)優(yōu)化,哪些內容是學生要掌握的,哪些是要理解的,哪些是要了解的,不能因課程的合并或者教學時數的減少,而簡單地將教學內容進行隨意的刪減,應該采取改革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在規(guī)定的學時內完成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為此,我校土木工程學院按照新的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修訂了38門課程的課程教學大綱,每門課由一位任課教師執(zhí)筆,一位老師審核,再集體對所有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討論,然后進行修改后再進行討論,經過反復的討論修改,最后確定下來。教學必須完成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教學效果達到大綱標準要求,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也在教學大綱里面進行了明確。
主要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給水排水工程學科專業(yè)指導委員會.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專業(yè)的建設與發(fā)展[J].給水排水,2013.39.4.
[2]高等學校給水排水工程學科專業(yè)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yè)規(guī)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論文摘要:初中數學“課題學習”是《課標》中最富有特色的內容,它反映了數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要求,理解和把握“課題學習”的意義,對于開展數學課題學習將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從“課題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有利于轉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四個方面闡述了初中數學課題學習活動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作用。
所謂數學“課題學習”,就是將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法體現在數學學科教學中,使教學過程變成一種“科研”或者“微科研”的過程,讓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參與體驗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初中數學“課題學習”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中最富特色的新增內容,在“實踐與綜合應用”部分的7~9年級以“課題學習”的方式來進行,強調了以“課題”為標志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墩n標》中的“課題學習”反映了數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要求,因此,理解和把握“課題學習”的意義,對于開展數學課題學習將是非常必要的。
1.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
興趣是學習的源泉,然而資料顯示,我國學生一般都欠缺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課題”形式呈現數學學習內容,會使數學走出傳統(tǒng)的“抽象與玄妙”,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得傳統(tǒng)抽象的數學學習變成有意義的活動參與,數學知識不再僅僅是一個具體的對象、一個客觀的事實、一打抽象的公式,而是一種由學習共同體建構的、基于情境的、有意義的活動。通過對課題的探究,學生將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兩個重要的基本觀念:數學是一個整體——其各部分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數學與其他學科、人類生活也是緊密相關的,數學的研究課題可以來源于不同的學科領域和生活實際,數學知識與方法又能夠被用來解決其他領域中所面臨的許多問題,這無疑有助于學生對數學及數學學習形成一個較為客觀、合理與全面的認識。數學課題學習的這種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學習方法,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對數學的興趣,學生隨著它進入數學的世界,感到新奇與興奮,必然會以最高的熱情投入到數學知識的發(fā)現和學習中去,在數學實驗中感嘆數學的奇妙并加深對數學的深刻理解;在數學建模中感受數學應用的廣泛,體驗學習數學帶來的自信和成就感。
2.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
數字時代的知識時刻在更新,學校和教師顯然不可能為學生準備足夠的生存與發(fā)展所需的知識,必須使學生具備不斷獲取新知的能力,即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還要“會學”,即學會學習,為終身教育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做準備。就數學學習而言,應更注重于要求學生具備正確的數學觀念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具備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科學地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具有堅忍不拔,頑強進取的良好個性品質。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必須使他們具有自主學習的實踐。數學課題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活動,通過數學課題學習,學生可以學會搜集資料、利用信息,學會制定方案、實施計劃、學會自我調整和自我評價并形成自己的學習策略。
3.有利于轉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
“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與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备淖儗W生的學習方式,就要致力于把數學學習過程之中的發(fā)現、探究、猜想、質疑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課題學習是以研究性學習為基本學習方式的活動設計,數學課題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方法和經驗等解決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和綜合性的問題的過程。而綜合應用數學解決問題必將給學生的學習方式帶來改變,因為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他們親自實踐,并在實踐中多角度的認真思考;需要他們互相合作,并在合作中準確表達各自的想法;需要他們不斷嘗試,并在嘗試中尋找策略或提出新的問題;需要他們運用各種工具(包括技術手段),并且對這些工具進行合理的選擇;需要他們互相鼓舞,共同堅持完成。因此,開展此類活動有利于轉變學生固有的單一學習方式,使學生單純的接受性學習轉變?yōu)榻邮苄詫W習和研究性學習相結合,使研究性學習成為學生數學學習中一種常規(guī)的學習方式。
4.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當今時代,人們需要隨時接受新觀念,適應新變化,發(fā)現新模式,解決新問題,這就需要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就數學學習來說,由于課題學習不一定有常規(guī)解法和唯一的結論,不能靠簡單的模仿套路去解決,這就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類比、歸納、猜想等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深刻性和獨創(chuàng)性,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另外,在課題學習中,學生會更多的接觸實際問題或現實課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解決,使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得到加強,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5. 結束
“課題學習”追求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得和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活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或創(chuàng)造性數學活動的經驗,學會數學的思維,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感悟數學的精神,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以及數學與外部世界之間的聯系,初步學習研究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正確的數學態(tài)度。因此,數學課題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必將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思明,白永瀟.數學課題學習的實踐與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14.
[2]馬復.關于高中數學研究性課題學習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6,23(10):10~11.
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計算機軟件的知識體系變得越來越龐大。與此同時,現代企業(yè)對軟件工程師的項目實踐能力、團隊工作與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于項目開發(fā)應用的工程教育,促使學生進行更多更深的理論知識和更高的能力與素質的培養(yǎng)。所以,我們需要對傳統(tǒng)的課程體系、教學理念和學習方法作出重大變革以應對這樣的挑戰(zhàn)。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必須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因此,針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計算機相關專業(yè)日常教學中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強、缺少綜合能力訓練內容、作業(yè)抄襲、新知識與新進展反映不理想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將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設定合理題目,將課程設計與項目開發(fā)緊密結合,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競爭性和成就感等,提出了新的教學模式。也可以將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同學組織起來,承擔一些項目和課題。教學實踐證明,新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同時也避免了作業(yè)抄襲現象的發(fā)生,強化了學生的自信心。另外,也對新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與建議。
一、工程教育理念與方法
工程教育包含構想(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操作(operate),教育深入到工業(yè)產品從構思、設計、實施、運行到結束生產周期整個過程,是麻省理工學院和和幾所瑞典大學在瓦倫堡基金會的資助下,經過4年的跨國研究和探索后于2004年提出的一個工程教育理念。工程教育首先定位培養(yǎng)什么人和如何培養(yǎng)人這兩個方面出發(fā)探索工程教育問題。工程教育的是為讓學生盡快進入企業(yè)工程環(huán)境而將學生置身于在企業(yè)真實產品生產周期中,在產品的構思、設計、實施和運行過程的工業(yè)環(huán)境中接受工程教育,將學生在工程環(huán)境下,快速掌握工程應用的實際的技術、深入研發(fā)新產品和新系統(tǒng)的開發(fā)和運行、理解技術的研究發(fā)展周期。工程教育工程是教育改革一種較好的思路,能夠掌握現代工業(yè)系統(tǒng)開發(fā)的主要技術的現代工程師所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以工程實際開發(fā)設計為背景環(huán)境,建立的課程體系相互聯系、相互支撐,讓學生在實際工程應用的實踐環(huán)境中取得豐富的設計、制作和主動學習的經驗,促進學生能力和素質的綜合成長。CDIO工程教育模式可以在課堂上有效建立互動的、啟發(fā)式的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能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實踐教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既要遵循該課程的傳統(tǒng)理論知識,又要符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對項目支撐課程的要求。
二、工程教育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
工程教育培養(yǎng)模式是一種建立在架構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新方法。架構理論認為: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工程教育模式是讓學習者在一定的工程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借助他人的幫助,自主學習快速成長的經歷。在企業(yè)提供工程環(huán)境下,獲得的充分實踐的探究式學習模式。在這種環(huán)境下,企業(yè)安排的項目,驅動著學生,在遇到不懂的知識需要通過查詢資料文檔和上級領導進行溝通,這種方式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同時還可以提出了導師負責制的項目開發(fā)驅動教學模式,根據企業(yè)對軟件技術人才的需求,以教師承擔的項目為教學課題,以分組團隊協(xié)作的模式,由帶隊導師負責學生的項目任務的安排,技術培訓和監(jiān)督管理。此外,還可以通過校外軟件實習基地為教學研發(fā)場所,委托師資力量強的教學機構以專題培訓、技術講座、實戰(zhàn)項目輔導等多種教學模式相組合的方式為教學手段,使得學生在項目的驅動的環(huán)境下進行學習和開發(fā)。以上的工程教育教學模式是在項目開發(fā)為主線的情況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相互學習,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讓學生學會與項目主管溝通,使得學生在工程環(huán)境下快速成長。CDIO工程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全面的改革。它具有明確的培養(yǎng)定位、詳細的培養(yǎng)目標和全面、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方法指南。眾所周知,教育改革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努力、逐步提高。有明確目標的系統(tǒng)性的改革為改革少走彎路、提高效率、持續(xù)改進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1.構建完善課程體系
根據工程化思想,從專業(yè)知識的結構和所需能力培養(yǎng)入手,建立科學的工程化的課程體系是十分必要的。課程體系大綱包括專業(yè)知識、職業(yè)能力、團隊合作和工程綜合能力四個層面,對現代企業(yè)工程師應該具備的知識和能力,以課程體系的方式逐級細化設置,形成具體對教師和學生都具有明確意義的課程體系,提高實踐教學的比重。比如可以在計算機相關專業(yè)的教學計劃中,設置以下的編程語言的教學計劃。對于大一、大二的低年級新生,設置《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C++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高級C++應用程序設計》(包括WIN32SDK和MFC框架應用的高級應用設計),在大三、大四高年級的學生根據個人的愛好可以就多個工程應用級的C++學習方向進行學習,可以是游戲DirectX方向、GDI圖形圖像設計、dotnet框架的管理信息系統(tǒng)、驅動程序的開發(fā)等企業(yè)級應用開發(fā),和企業(yè)進一步溝通,確定訂單式培養(yǎng)計劃,將企業(yè)應用需求引入到培養(yǎng)計劃中來。因此,為每一門課程(包括每一個項目)制定課程教學大綱,課程大綱明確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規(guī)劃如何使學生學到這些知識和能力,如何考查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并明確教學、實驗、作業(yè)/項目的安排。大綱中除了列出本門課程的知識點之外,還根據本課程所承擔的能力目標。以教學大綱的形式具體細化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將培養(yǎng)目標根據專業(yè)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分配到每門課程,各門課程根據自身特點承擔相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通過改革教學方法給予學生一體化的學習經驗、構建他們的知識和能力體系。
2.教學方法的轉變
在教學方法上,引導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擺脫對老師的依賴,提高自我思考能力,突出通過實踐動手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鞏固知識概念。鼓勵老師進行教學改革,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比重,將課程設計和實驗課并入相關的課程內,使得代課老師承擔一定比重的實驗課,任課老師也成為了實驗課的教師之一,對于實驗課的內容要認真規(guī)劃和企業(yè)工程實踐盡量結合,讓學生在校園里就處在工程教育氛圍中,教師盡可能統(tǒng)籌安排課程內的實驗,做到大綱詳盡,實驗細節(jié)細致入微。從大一開始就注重對缺少實踐動手能力學生的培養(yǎng),針對課程安排豐富的綜合性實驗和課程設計,讓每一位學生自己動手、自主完成并全身心投入。適當的壓縮教師授課學時,改革教學方法,設立場景教學,鼓勵學生采用一邊聽一邊實驗一邊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設置豐富的設計-實現項目,利用課堂和現代學習場所或實驗室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踐性和團隊合作精神。
3.課程設計與項目開發(fā)緊密結合
針對一些專業(yè)課程,增加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可以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科研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贑DIO培養(yǎng)模式是將所學知識和實際的工程項目相結合,對于核心課和專業(yè)選修課的的課程設計中引入工程教育的理念,通過貼近工程應用的課程設計可以讓學生接觸實際工程應用開發(fā)的方法,盡量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因此,從教師的角度,搞好課程設計的關鍵,應設計好題目并做好課程設計的準備工作,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積累儲備知識,跟蹤主流技術。教師出課程設計題目的時候,選擇貼近企業(yè)實際工程項目,同時結合所學課程、學生掌握的知識情況,為了提高課程設計的質量,總結以往學生的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常出現的問題,提出循序漸進式的課程設計指導教學方法,將往屆學生中課程設計中的優(yōu)秀作品和設計思路去啟發(fā)應屆學生,本屆學生在往屆學生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設計開發(fā)。
4.通過競賽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每年舉辦各種大學生應用技能競賽包括“創(chuàng)新杯計算機應用能力大賽”、“CAD計算機輔助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和“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等競賽,提供了培養(yǎng)學生應用能力的一個舞臺。比賽的題目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提高,旨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參賽團隊協(xié)作精神。競賽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發(fā)揮平臺,對于學生個人綜合實力的全方位考核,同時挖掘學生的個人潛質。針對比賽各二級學院積極組織、認真準備,分別進行賽前培訓、集中訓練和賽前選拔工作。同時,根據大賽的項目和內容,對于現有的教學計劃進行修訂,對于課程內容也要不斷優(yōu)化,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使得教學內容貼近工程應用,對于日常考核方法進行改革,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方法,積極申請專項資金建設特色實驗室,通過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對現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優(yōu)化,為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通過參加比賽,不僅培養(yǎng)了大學生對科技活動的參與興趣,鍛煉了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也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參加競賽時,積極做好賽前準備,進行賽前訓練和選拔工作,在指導過程中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努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營造寬松的研討氛圍,使學生在良好的學術氛圍中,共同提高,互相促進,團結協(xié)作,爭取取得好的成績。
5.畢業(yè)實習實踐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培養(yǎng)
校外教學實習基地選擇的代表著應用工程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實踐場所,畢業(yè)實習實踐環(huán)節(jié)的選擇和建設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選擇有一定實力的企業(yè)和師資良好的校外實習基地,建立廣泛的多種多樣的校企合作關系,以便讓學生學習和體驗軟件產品的從需求、規(guī)劃、設計和測試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校外實習基地是工程實踐場所,它提供了一系列廣泛的設施,包括企業(yè)的職場工作環(huán)境、團隊協(xié)助開發(fā)項目的工作環(huán)境和工程化的任務實施管理方式?;诠こ探逃牡墓こ虒嵺`場所的包括以下基本特征:學生動手學習和自主學習產品的開發(fā)和設計、通過學習掌握系統(tǒng)的開發(fā)過程和熟悉企業(yè)工程產品的設計流程,為學生們提供了學習多學科知識的平臺;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個人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學會與小組的交流,也引導學生逐步適應社會交往和學習社會知識。此外,學校將畢業(yè)實踐環(huán)節(jié)變成直接走出校門走入訂單企業(yè)中去,提前到企業(yè)的環(huán)境去鍛煉,使他們從擇業(yè)觀念、就業(yè)技能進一步的改變,完成其從學生到職業(yè)人角色轉換,以及從學校到社會的人生環(huán)境的自然過渡。根據學生在企業(yè)工作的崗位設定畢業(yè)論文題目,讓他們在鍛煉的同時,完成畢業(yè)論文的設計。這樣間接的促進學校工程教育模式的發(fā)展,為教育模式的轉變積累經驗。他們的課程設計的方向和題目也在進一步的影響教學方式的轉變。學院制定詳盡的管理方法和實施細則,在政策上給予傾斜,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就業(yè)找工作和畢業(yè)論文的相互影響。
一、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yè)培養(yǎng)具備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等方面的知識,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分析測試和加工成型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fā)、工藝和設備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本專業(yè)學生主要學習高聚物化學與物理的基本理論和高分子材料的組成、結構與性能知識及高分子成型加工技術知識。
學習課程
聚合物加工原理、聚合物成型工藝、聚合物流變學、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
畢業(yè)生具備的專業(yè)知識與能力
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的方法;
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組成、結構和性能關系;
掌握聚合物加工流變學、成型加工工藝和成型模具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
具有對高分子材料進行改性及加工工藝研究、設計和分析測試,并開發(fā)新型高分子材料及產品的初步能力;
具有應用計算機的能力;
具有對高分子材料改性及加工過程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就業(yè)方向
該專業(yè)畢業(yè)生可到石油化工、電子電器、建材、汽車、包裝、航空航天、軍工、輕紡及醫(yī)藥等系統(tǒng)的科研(設計)院所、企業(yè)從事塑料、橡膠、化纖、涂料、粘合劑、復合材料的合成、加工、應用、生產技術管理和市場開發(fā)等工作,以及為高新技術領域研究開發(fā)高性能材料、功能材料、生物醫(yī)用材料、光電材料、精細高分子材料和其它特種高分子材料,也可到高等院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yè)的20所大學
二、復合材料與工程專業(yè)
復合材料與工程專業(yè)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質、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掌握新型復合材料生產原理和生產工藝、能勝任無機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復合材料等生產企業(yè)基層管理工作和實際崗位操作,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用得上、留得住”的應用型人才。
專業(yè)特色
該專業(yè)既重視學生數學、力學和材料科學的基礎理論培養(yǎng),又重視學生的工程能力訓練,并對有關專業(yè)課實行教學內容的國際接軌。課程設置注重基礎理論與工程的結合、自然科學知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校會設有工程設計制圖課程設計、工程訓練、下廠實習、畢業(yè)實習、畢業(yè)設計和畢業(yè)論文等實踐環(huán)節(jié)。實驗有高分子物理實驗、高分子化學實驗、復合材料制備與加工實驗、材料性能測試實驗等 。
就業(yè)方向
本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可畢業(yè)生可以就業(yè)于與復合材料相關的汽車、建筑、電機、電子、航空航天、國防軍工、信息通訊、輕工、化工等有關企業(yè)和公司,擔任工程研究 人員、工程師和營銷管理人員,從事設計、研發(fā)、分析、生產、測試、評價、營銷、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高等院校、研究設計院所從事科研教學工作。
開設院校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南京工業(yè)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長江大學、中北大學、河北工程大學等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模式建設
一、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的依據
首先,實踐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途徑。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是高等院校教學中居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它與理論教學既有密切的聯系,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既是理論學習的繼續(xù)、補充和深化,也是傳授學習方法、技能與經驗的教與學的過程,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其次,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yǎng)計劃的重要內容。在任何高校的專業(yè)教學計劃中,實踐教學內容是必不可少的,從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內容、學時、學分分配情況可以反映出一個學校的教學指導思想、辦學定位和培養(yǎng)人才服務面向等。
二、“三層次、六模塊”實踐教學模式結構
三層次:基礎層次,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基本操作技能為主;提高層次,以吸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綜合把握和運用學科知識的能力為主;綜合層次,以探索性、設計性實驗及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畢業(yè)設計(論文)為主,突出學生創(chuàng)造性、探索性能力的培養(yǎng)。
六模塊:基本實驗模塊,指驗證性、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培養(yǎng)基本實驗技能、方法和手段;專業(yè)技能訓練模塊,根據專業(yè)特點進行的技能訓練,如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微格教學訓練、管理實務等;專業(yè)實習見習模塊,指課程實習、生產實習、專業(yè)考察、社會調研、野外實習以及各類見習等,目的是拓展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強化學生的專業(yè)意識;科研訓練模塊,指課程論文、課程設計、學年論文,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和科研能力的訓練;綜合實習模塊,指教育實習、畢業(yè)實習,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社會實踐模塊,以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適應能力,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結合專業(yè)特點不斷改革實踐教學內容
學校不斷進行實踐教學內容的補充,各系按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制定或修訂實踐教學大綱,根據專業(yè)特點,對本專業(yè)的實踐教學內容和模式進行調整和補充。理、工科類專業(yè)堅持基礎知識、基本能力與專業(yè)技能相結合,突出專業(yè)核心能力與綜合能力培養(yǎng),使學生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質。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發(fā)實踐教學質量源泉
實踐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與結構。首先,學校制訂了相關政策,加強實踐教學師資培養(yǎng)力度,加強對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工程師、技師引進工作,改善實踐教學師資結構,使我校實踐教學師資力量得到不斷壯大。其次,建立實踐教學激勵和約束機制,充分調動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加強了參與實習實訓、畢業(yè)論文等重要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政策傾斜,引導數量更多、素質更高的教師參與到實踐教學的改革中去。為我校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隊伍保障。
五、加強校內外基地建設為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
實踐教學基地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必備的硬件設施條件,是對大學生進行技能訓練的基本保證。升本建院以來,學校一直強化校內外實習實訓、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充分利用和有效融合社會資源,積極推進實習基地建設工作,克服了地域、經濟上的重重困難,本著“立足東莞,服務東莞”的辦學理念,結合東莞本地的產業(yè)特色,與本地企業(yè)聯合構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多個,并有實際合作項目和內容。專業(yè)實習基地既有政府部門,也有大中型企業(yè)、公司等單位,通過數年的建設,逐步形成了校內外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分布合理的實踐教學基地群。
六、創(chuàng)造條件條件激發(fā)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積極性
(1)提供制度保障。學校出臺并實施了《促進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活動管理辦法》等,為學生盡早參加科研、創(chuàng)新活動和提高職業(yè)技能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2)改善實驗條件。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增加實驗教學儀器設備,為學生盡早參加科研創(chuàng)新活動提供物質條件。加強開放實驗室建設力度,為本科生從事科學研究和開展自主創(chuàng)新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
(3)設立學生科研項目。學校從2008年至今,總投入上百萬元,支持學生開展各項科研、實踐、創(chuàng)新活動。
(4)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活動。學校舉辦各種學科競賽以及以科技文化藝術為主題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月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全國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大賽等各類科技競賽活動,對獲獎學生給予一定物質獎勵和相應的課程學分。豐富多彩的科研和創(chuàng)新活動孕育出多項成果,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加強實踐教學,建立適合我校的實踐教學模式是我校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我們真正落實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評建結合、重在建設”二十字方針的具體舉措,作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始終把“努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作為學校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方向,努力為社會發(fā)展和經濟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基于我國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本文簡要介紹了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互動模式的概念及意義,重點分析了互動模式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應用,以期為廣大高職英語工作者提供理論幫助和實例參考。關鍵詞: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互動模式;具體應用[摘要]從高等職業(yè)院校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為出發(fā)點,分析了計算機網絡教育在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增強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幾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互聯網;計算機網絡教育;實踐能力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計算機成為當代大學生們學習、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使知識能夠方便快速的傳播?;ヂ摼W中匯集的豐富網絡資源和交互式多媒體信息,為網絡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手段。目前,許多國家已相繼建成了自己的遠程教育網絡,使人們在全球范圍內通過互聯網實現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科技合作和遠程學習,從而促進了國家的科研和教育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技術工人類的人才,他們不需太多理論知識而主要依靠技能和經驗在生產服務第一線從事現場工作。而發(fā)展計算機遠程教育,有利于課程設置的靈活化及多樣化,同時也實現了優(yōu)秀教學資源、教學思想的共享。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或更適合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需要來選擇課程,自主能力大大加強。高職院??梢蚤_設豐富的選修課程,使得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和創(chuàng)新精神,處理好知識和技能的關系。因此,大力發(fā)展計算機遠程教育,有利于這種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分析問題
學校使用的教材有些并不是最新版的,有些知識都快過時了,學生學習了這些教材上的知識不能跟社會接軌。而作為職業(yè)院校更應注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所學的知識要能為今后的技術應用能力打下基礎,我們更應該使用計算機遠程教育來改革單一的學科型課程模式,讓學生能盡快地接觸到專業(yè)領域的最新成果,而網絡就是傳播新知識的最快方式。近幾年出現了很多很好的網絡遠程學習平臺。網上還有一些很好的自學網站、論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yè)去找相應的課程。慕課,是為了增強知識傳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協(xié)作精神的個人于網絡上的開放課程。課程包括每周一次的講授、研討問題以及閱讀建議等。每門課都有頻繁的小測驗,還有期中和期末考試。考試通常由同學評分,一些學生成立了網上學習小組,或跟附近的同學組成面對面的學習小組。這種學習方式能很好地檢測學生自學的效果。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看似沒有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但是針對特定的目標人群、傳遞特定的知識內容。一個微課自身仍然需要系統(tǒng)性,一組微課所表達的知識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課能幫助學生針對自己學習的難點來觀看教學視頻,節(jié)省時間效果好。發(fā)展計算機網絡教育,首先要對老師進行在職培訓和繼續(xù)教育,然后學校要進行相應的教學組織形式改革,改革要遵循“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導學為輔”的指導思想。加強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自主性,加強網上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積極開展網上實時與非實時相結合的教學活動,包括課件點播、在線答疑、網上考試等方式,積極開展教師與學生的網上交流,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在此基礎上可以以課程為單位,組織必要的面授輔導。廣東省推行的由考試管理中心自主研發(fā)的計算機基礎在線網絡教育平臺給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在網絡自主學習平臺上,教師能實時更新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上傳教學資源以及上傳技術介紹資料,甚至可以直接網絡資源給學生自主學習,現在網絡自主學習平臺上已有非常充足的教學資源,每個學期平臺上的資源都會相對應的更新,教師可以直接使用里面的教學資源,或者可以在校內共享自己的教學資源;而學生可以自主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影響。這樣,學生處于主導位置,真正把學習還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性地學習,不需要每個知識點都學。在線教育網絡平臺一改以往的理論課堂,讓學生在人機互動中獲取知識,學生在線上實時互動,老師將學生的學習情況盡握手中。而且,在網絡自主學習平臺上,學生能在答疑中心與教師、同學進行溝通,教師能在網頁上即時回答學生疑問,其他同學也能參與討論。高職院校始終要不忘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最終要求,逐步完善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和管理制度,確定各專業(yè)下各門課程實踐教學的目的內容、組織形式、實施辦法、考核標準等;認真落實課程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積極開展專業(yè)實習活動,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多數學生可以在集中實踐環(huán)節(jié)中結合工作實際選題,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畢業(yè)論文。
三、結論
綜上所述,發(fā)展計算機遠程教育,探求新的職業(yè)教育模式,能夠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益,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培養(yǎng)出更多的職業(yè)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淑艷.淺談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在高職高專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5):125-126.
[2]趙潔.高職院?!队嬎銠C基礎》課程教學的探討[J].武漢航海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4):27-29.
論文摘要:新加坡中學數學教師教育課程具有6個特點:中學數學教師培養(yǎng)模式的高層次化;課程設置系列化、綜合化、專題化;突出與中學數學教育的接軌;強調理論和實踐的整合;教育類課程比例高,教學實踐課時足;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其先進的經驗對于我們構建數學教育類課程體系的基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以及基本的課程體系框架具有極大的啟發(fā)意義。
當前,教師專業(yè)化已成為世界教師教育發(fā)展的潮流。具體到數學學科,數學教師的專業(yè)化就是指按照專業(yè)化的標準,教師的數學教育專業(yè)理念、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專業(yè)技能、專業(yè)精神、專業(yè)情感等不斷增強和完善的過程。“師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師專業(yè)化問題”,教師專業(yè)化的關鍵是體現教師專業(yè)特色的課程設置問題。隨著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fā)展和師范畢業(yè)生就業(yè)競爭的空前激烈,教師職業(yè)對數學教師雙專業(yè)性的要求更高。而在亞洲各國中,新加坡數學教師職前教育無疑很具特色。
1新加坡中學數學教師教育及課程體系
1.1中學數學教師培養(yǎng)模式的高層次化
隨著問題解決在國際數學教育界的廣泛認可與重視,以及“現實數學”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的興起,新加坡中學數學的課程內容、基礎教育目標、教育理念得到不斷更新和發(fā)展,數學教師教育模式及其課程設置近年來多次進行調整和改革。中學數學教師的培養(yǎng)已從本科教育學士,發(fā)展成為“中等教育研究生文憑”(ThepostgraduateDiplomainEducation(secondary)PGDE(s)),層次較高。即培養(yǎng)模式呈多元化并向高層次發(fā)展。中等數學教育專業(yè)研究生招收立志從事中學數學教育、非教育專業(yè)的本科畢業(yè)生,在第五年專攻教師教育專業(yè),重點是進行數學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這類似于美國的“4+1”培養(yǎng)模式。
1.2中學數學教師培養(yǎng)的多樣化與綜合化
采用PGDE(S)這種一枝獨秀的培養(yǎng)模式說明新加坡對中學數學教師的資格要求很高。要想成為一名中學數學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數學功底,還必須專攻一年的數學教育專業(yè)以獲得中等數學教育研究生文憑。而且,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視學科的綜合化趨勢,本科階段要求研修兩門專業(yè),對來自不同專業(yè)并且申請獲準進入PGDE(S)培養(yǎng)項目的本科畢業(yè)生,教育部將依據他們在本科階段的主輔修專業(yè)背景實施雙科教育,以便他們能執(zhí)教數學和其它一門中學課程。這種高起點,寬口徑的培養(yǎng)模式,從學術性和師范性兩個方面保證了中學數學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育質量。
1.3課程設置與分析
從橫向上看,新加坡中學數學教師教育課程由核心課程、限定選修課和自由選修課3類構成;而從縱向上看,它又由教育研究、課程研究、教育實踐、語言與書寫技能四個系列組成。每個系列下又分若干專題。
教育研究系列是所有師范生的公共課,含有教學設計、學生發(fā)展與學習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學與課堂管理四門核心課程。選修課程則內容豐富,主要開設有:學法指導、學習動機與心理學、教與學的評價、教學設計與計算機應用、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理解與教學、有效思維與學習的策略、對天才學生的理解與幫助、危機處理等二十多門限定選修課,以及IT在教學和評價中的應用、激勵學生的學習與思考、作為一名教師意味著什么等14門專題性任選課。這些課程的開設旨在開拓師范生的視野,豐富其教育教學理論知識。
“課程研究系列則由兩門執(zhí)教學科的課程與教學研究組成。其中數學課程與教學研究要求必修數學教師必備的數學基礎、數學的教與學1、數學的教與學2三門核心課程”。特別地,數學基礎旨在強化師范生對所教中學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并且以自學和研究中學數學的方式完成,不占學分,但是作為必修課,期末需通過一個與中學數學國家級考試對應的測驗。
從課程內容的主體結構不難發(fā)現,數學的教與學1—2是建立在現代認知心理學基礎之上,并集數學學習論、課程論、方法論于一體的高度綜合化課程,其課程理念隨著數學教育理論的發(fā)展,已從2O世紀80年代初過于關注教育心理學知識的學習,發(fā)展為90年代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與反思并重,并在理論的學習掌握、內容選取、教學策略方法的應用與實踐時間的分配等方面做了較大的調整與改革。
其中,教與學1包括中學數學的教育目的,中學數學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結構,數學概念的形成及學習原理,數學思維策略、問題解決與數學交流,課堂教學設計與IT技術應用等理論性專題。課程主題則由圍繞中學數學大綱中的具體課程課題開展的學習困難診斷及教學設計和分析等實踐性專題構成,以引導師范生們在中學數學課程所涉及的算術、代數、測量與幾何、函數與圖形、概率與統(tǒng)計、三角、集合、矩陣、向量、微積分等具體課題中,一一檢驗和考查自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學習分析和診斷各專題學習中學生的困難,討論與之相應的教學策略以及信息技術手段、教學方式的選擇應用等。特別地,對于中學數學大綱中的核心課題、問題解決與方法策略的教學研究則滲透和貫穿在上述領域的各專題之中。
數學教與學2則為數學教與學I的發(fā)展與深化課程,主要由數學教學測量與評價和模擬實習等專題構成。教學方式包括學生上模擬課前與指導教師和小組同學進行的研討,以及模擬課后指導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開展的反思、改進、討論等多樣化活動,目的是促進師范生將理論學習與具體課題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并在實踐中檢驗、反思和改進他們所學理論和在上述專題研討中形成的教學設計與思想,發(fā)展他們對教育教學工作內涵、方法、技藝的豐富性、專業(yè)性、復雜性、創(chuàng)造性等認識,教學模式由傳授一訓練性向反思型實踐轉變。
教育實踐是新加坡數學教師教育課程中的核心和主要部分,在為期一年的教育研究生計劃中長達1O周,不占學分,由專設的等級進行評定,其中有1周于上學期到中學見習與觀摩,其余9周于下學期在中學全方位的開展教學實踐,并在專業(yè)化實踐中學習、反思和成長。
教學語言與書寫技能系列均由選修專題構成,大多不設學分,旨在提升師范生的口語交流能力和溝通、書寫技能。
綜合上述介紹,新加坡中學數學教師培訓課程體系具有以下鮮明特點:
一是課程設置系列化、綜合化、專題化。一方面,重視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關注教師應有的高等、初等數學知識背景;另一方面,特別強調數學教師教育專業(yè)課程,突出數學教育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與引領作用,突出教育實踐在教師成長中的重要地位。這種模塊課程設計使每個學生在修業(yè)年限內的數學學術水平和教育專業(yè)水平都達到較高要求,保障了數學教師教育的雙專業(yè)性,也解決了“學術性”與“師范性”之爭的問題。
二是突出研究性教師的培養(yǎng)。PGDE(s)數學教師培養(yǎng)模式的根本性目標不是培養(yǎng)一般的教學型數學教師,它通過對學生數學知識水平的高要求,利用基礎性教育課程和深化拓展性教育課程系列的有機結合,以及廣泛的開展反思、改進、討論、研究的實踐活動,極大地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對數學教育的理解都實現從操作型向概念型轉化,為學生將來向學術型、科研型教師轉化奠定基礎。
三是突出與中學數學教育的接軌。在課程設置上,強化師范生對所教中學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重視對中學數學教材的理解,關注學生解決中學數學問題的能力,立足于中學課堂展開教學研究,緊跟中學數學教育理論的發(fā)展趨勢和基礎數學教育改革。這種緊密圍繞中學數學內容及其認知規(guī)律、教育目標與教學要求等來建構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現了中學數學教師培養(yǎng)的針對性,有助于提升學生在數學學科與數學教育學科兩個方面的專業(yè)知識、能力和水平。
四是強化理論和實踐的整合,注重合作學習與個人反思的作用,重視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反思性意識的培養(yǎng),教學模式由傳授一訓練型向反思型實踐模式轉變。
五是教育類課程比例高,教學實踐課時足。從整個大學教育學習教育類課程的時數上看,比例上已占總學時的20%,絕對課時遠遠高于其它各國的教學課時。包括模擬實習在內的教學實踐時間充分,考核方式靈活。
六是重視教育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在課程設置上,既有通識性的教育技術選修課程,又設有數學學科專業(yè)的多媒體學習模塊,這大大有助于提高學生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的能力,更能從根本上讓學生樹立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觀念。
2我國普通師范學院數學教育類課程設置的問題
比較中新兩國中學數學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結合普通師范院校數學教師教育培訓中的實際情況,我國的數學教師教育凸顯出以下主要問題:
2.1課程結構單一,課程層次單調,課程形式簡單
長期以來,數學教育課程設置只偏重數學專業(yè)課程,忽視教育類課程,除了開設通識性的教育學與心理學,一般只開設數學教學論課程,沒有后續(xù)課程,也沒有相關課程的輔助。理論課、學術課偏多,實踐課、實務課極少。學生普遍把它們作為一般的考試課程,違背教師專業(yè)能力結構的發(fā)展規(guī)律,嚴重制約著學生從師任教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也深刻影響著他們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升,以及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落實與達成。
2.2缺乏與中學數學教育的真正接軌
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師教育更多的是進行膚淺的應對,如開設數學新課程標準學習,或要求教師將新課程理念滲透到《數學教學論》教學中;面對中學數學教材,既沒有相應的中學數學解題研究,也沒有相應的中學數學教材分析研究,更沒有中學數學知識的銜接研究等。單一的《數學教學論》包打天下,缺乏圍繞基礎教育改革、中學數學教學目標、中學數學內容來設計課程的觀念。
2.3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難以真正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教師即研究者”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內涵。高師院校偏重數學專業(yè)課程,忽視教育類課程,教育類課程單一的現象使得教學理論與中學教學實際相脫離,與中學數學教材相割裂。師范生不了解教育理論的用處,不清楚教師講授內容的背景,不了解教育學科內容的實際價值。他對數學與數學教育的理解停留于操作水平上,即使就業(yè)后隨著教齡的增長,在數學教學水平提高后,其數學學術功底明顯缺乏后勁,教育科研方面的弱勢就逐漸顯現出來。
2.4教學技能培訓形式化,教學實踐薄弱
高師普遍開設有模擬實習、觀摩見習等技能培訓活動。但由于指導教師的缺乏,不少從未接觸過中學數學教育的高師教師濫竽充數的擔任指導教師,難以有效的開展實踐、反思模式的專題培訓。這樣的培訓更多是一種形式或一個過程。而在教育實習中,由于中學數學教師受到升學率的巨大壓力,不少實習生象征性的上過幾節(jié)習題課或講評課,沒有真正的體驗數學概念教學、公式與定理教學、復習課教學等這些典型的數學課。盡管有6—10周不等的實習時間,其真實的實習時間又有幾何呢?而即使在這樣的課時數下,教育類課程所占的比例也僅僅為5%,遠遠低于新加坡。
2.5有計算機技術,無多媒體與數學課程的整合觀念與能力
中新兩國都十分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強調將多媒體計算機技術運用于數學教學,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陀^而言,當代師范生計算機技術嫻熟,占有技術優(yōu)勢。但在學生的課件制作作業(yè)和真實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多數所謂的多媒體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就是以多媒體代替小黑板,或課件放映代替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與其標榜為一種整合,不如說是一種趕時髦。
3新加坡教師教育課程的啟示
目前,我國的數學教師教育課程的基本結構是普通文化課程、數學專業(yè)課程、一般教育學科課程、數學教育學課程、教育技能與實踐課程幾方面的結合。由于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數學教師專業(yè)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給予現代教師以嶄新的角色定位。為了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需要,實現高師教育目標,我們必須更新教育觀念,關注師范生的整體專業(yè)發(fā)展,統(tǒng)整其教學能力結構,培養(yǎng)具有研究能力和富有個性的教師,以確保高師畢業(yè)生在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中“適應未來、創(chuàng)造未來”。借鑒新加坡教師教育的先進經驗,我們提出構建數學教育課程群的指導思想:以現代學習理論、課程理論、教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為依據,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思想和教育部的相關文件為指導,以促進師范生的數學專業(yè)化水平為宗旨,以提升師范生的教學能力為核心,立足于對基礎教育改革的適應性和自身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堅持學術性與師范性的統(tǒng)一,構建新的數學教育類課程群體系。
根據基礎教育的發(fā)展需求和高師培養(yǎng)目標,我們以“高師學生教學能力構成”為核心,結合對在校師范生、部分往屆畢業(yè)生以及中學數學教師的問卷調查和座談反饋,借鑒新加坡課程改革經驗,并研究分析與思考,構建與實施理論層面、實踐層面、反思層面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數學教學論課程群體系設置。從理論和觀念上引導學生“入門”,從教學技能和教學能力上促使他們“上路”,從科研意識和思路上幫助他們“開闊眼界”,從而促成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本課程改革被四川省教育廳確定為重點課改項目。在課程設置上我們關注以下重要因素:(1)數學教師專業(yè)化的可持續(xù)性——為研究性教師奠定基礎;(2)數學教師的雙專業(yè)性——數學知識和數學教育齊頭并進;(3)與中學數學教育的接軌——保證數學教師專業(yè)化的針對性;(4)學生就業(yè)面試內容——教師數學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動力;(5)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現代數學教師專業(yè)化的特色。
在課程設置中我們堅持以下三個基本原則:(1)優(yōu)化課程結構。在原有只設一門必修數學教學論課程的基礎上,按專業(yè)基礎課、專業(yè)課、專業(yè)任選課和活動課的結構設置課程。增開了面向師范院校數學專業(yè),符合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要求和師范生今后從師任教實際需要的9門選修課程與活動課程。新增的選修課都屬于任意選修課,為學生提供了自己判斷、作出選擇的機會,符合以人為本、和諧發(fā)展的人文精神。(2)完善課程層次。在原來只有理論層面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了加強學生動手操作、應用實踐,促進鍛煉提高教學能力的應用層面、實踐層面課程。新增的應用、實踐層面課程彌補了過去在知識理論學習和中學教育實習之間缺少的操作應用中介環(huán)節(jié),有利于教學能力的形成與培養(yǎng)。(3)豐富課程形式。在原先只偏重學術課程的基礎上,增加的這幾門不同層面的選修課程都主要是偏重應用、實用,側重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改革性實務課程。新增的實務性課程注重貼近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走向,便于師范學生了解基礎數學課程改革,熟悉中學數學教學實際。:
面向師范生實踐性知識發(fā)展的“現代教育技術”新課程強調情境性與實踐性統(tǒng)一的學習,翻轉課堂的引入使延長學習時間、提高學習品質的實踐性知識學習成為可能?;趯ΨD課堂的理解,結合“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需求,構建了基于“學習手冊”和“學習資源包”的翻轉教學模型,并對其教學效果進行了調查,在此基礎上又對翻轉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 翻轉課堂;現代教育技術;學習手冊;學習資源包
【中圖分類號】 G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5)03―0061―06
一、公共課頑疾:學習結果難以遷移
“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員,一直是提高師范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核心課程,甚至是唯一一門涉及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課程。在21世紀數字化學習時代中,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師范生在真實的教學工作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表現卻并不樂觀,2011-2012年我們對全國四所院校四年級實習生所做的調查表明[1]:
第一,師范生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模式顯得單一。在通用軟件工具的應用方面,師范生主要將其作為傳遞知識的圖片展示工具、音視頻播放工具和實驗演示工具,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還沒能改變傳統(tǒng)課堂的結構;師范生對學科專用工具,如物理學科中的數據挖掘器、數學學科中的幾何畫板、化學學科以及生物學科中的虛擬實驗軟件等的應用尚不充分,甚至從未想過在教學中應用此類工具,無法促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產生交集。
第二,師范生不能運用系統(tǒng)化教學設計方法對教學進行準備。師范生對教學目標的表述和教學重難點的篩選往往是出于對教學內容本身的考慮,而非對學生學習需求的分析;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師范生往往比較注重對知識點和教師活動的設計,而對學生活動與學習資源的設計相對較少,甚至沒有;在媒體資源的選用上,師范生往往只考慮媒體資源本身的優(yōu)勢,卻忽略了媒體資源與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適切性。
顯然,師范生在跨出校門之前還沒有在教育技術能力上做好充分準備。這其中的原因很復雜,既有實習生對實習學校文化的適應因素,也有師范生自身持有的學科文化的制約因素[2],當然也包括師范生在校期間的課程學習遷移的因素。而且,課程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在提高學生能力素養(yǎng)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師范生即將跨出大學校門時卻回憶不出“現代教育技術”這門課程究竟講了什么[3],作為課程的實施者,我們的確應該深刻地反思:“現代教育技術”究竟應為師范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做好哪些準備?師范生在這門課程的學習期間究竟應該經歷怎樣的學習過程?
二、新技術契機:解困“現代教育技術”
新課程的實施難題
反思多年來“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我們認為“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始終沒有解決教育技術意識在師范生頭腦中的確立以及教育技術知識與技能在師范生教學實踐中的調用的問題。這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中教育技術理論與教育技術實踐的脫節(jié)、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割裂有著密切的關系。事實上,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技術與學科的割裂都是課程設計者對教育技術知識性質認識偏差造成的,他們沒有認識到教育技術知識其實是一種帶有動態(tài)性、情境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特征的復雜知識,對它的運用需要教師以充分認識技術特性和深刻理解教育系統(tǒng)為前提條件[4]。教育技術知識是教師實踐性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學習并非是教師講授、學生練習可以完成的?;诮處煂嵺`性知識生成機制,教育技術知識的學習需以問題為中心,在解決問題的行動與反思中不斷形成與發(fā)展教育技術信念。教育技術公共課需為師范生建立學科教育技術問題情境,促使師范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5]。在師范生還不具備學科教學實踐的前提下,師范生對教育技術的學習需要在具有學習腳手架的環(huán)境中,以體驗學習、設計學習、案例學習為主,主要體現在師范生在課堂中對教育技術理論知識與技術技能的應用。翻轉課堂的出現使得基于教育技術知識性質的課程設計成為一種可能。翻轉課堂最顯著的特點是重新建構了學習的過程,將傳統(tǒng)課堂翻轉為“課前學習”與“課堂研究”緊密結合,實現了“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的顛倒[6][7]。這樣的顛倒對于筆者所在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意義重大,尤其表現為:
(一)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時間
根據對在校師范生的調查結果,自2013年末開始,筆者所在的學校大幅縮減了教師教育課程系列的課時,從原來的18周直接減為9周,這意味著原本36學時的學習時間只剩下18學時。課時50%的縮小意味著教師課堂講授與系統(tǒng)總結的時間嚴重不足,學生在課上與教師和同伴的交流與互動時間大幅縮水,這對于原本打算基于教育技術知識性質的課程改革著實是個致命性的打擊。
翻轉課堂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可以把邏輯性較強、概念清晰、結構良好的內容講授從傳統(tǒng)的課上移至翻轉后的課下學習,這就使得在不減少基礎知識容量的基礎上,增加學生學習時間成為一種可能,尤其對解決師生之間、同伴之間的充分對話具有重要意義。并且,當將這些內容錄制成微視頻發(fā)放給學生后,學生也可以實現自定步調學習。
(二)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
在充分認識教育技術知識性質的基礎上,我們對教育技術公共課的目標、內容、實施方法與學習評價在課程設計上做了重大改革。教育技術新課程的設計尤為強調學生在學科教育技術應用情境中對教育問題、學習問題、教學問題、評價問題、研究問題和教師發(fā)展問題的解決,它改變了傳統(tǒng)上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教與學方式,避免將“教育技術”公共課變成“計算機基礎”課程的高級研修班。目的是解決以往學生學會了技術,卻不能領會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方法的問題。這樣的課程需要學生在課堂中對理論知識進行運用,以解決真實的問題,翻轉課堂恰好能滿足這樣的課程需求。它可以使學生的教育技術理論、教學設計過程與技術工具操作的學習前置,將技術在教育、學習、教學、評價、研究和教師發(fā)展中的作用方式和意義價值的研討放在課堂內。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關于教育技術理論、方法與策略的對話可以變得更為深入和充分,學生對教育技術意識的形成和教育技術方法的內化成為一種可能,學習品質也將得到很大提高。
三、嘗試翻轉:設計與試行
“現代教育技術”新課程
根據對教育技術知識性質的認識,結合在2011-2012年全國三所本科師范院校學生的調查結果與研究結論[8],我們設計了全新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并配套開發(fā)了學生“學習手冊”和“學習資源包”。2013-2014學年首先在F大學的M學院對2011級思政教育專業(yè)的80名師范生試行了新課程。
(一)“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目標與主題設計
師范生階段的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目標是“拓寬視野、提高意識、強化教師作為教導者階段的學科教育技術實踐能力”。因此“教育技術”公共課在完整的課程體系中,只是一門承上啟下的中介型核心課程之一,其核心目標是促進師范生對技術與教育、技術與學習、技術與教學、技術與評價、技術與研究、技術與教師發(fā)展之間關系的理解,為學科教學實踐首先建立“教育技術信念”。圍繞這個目標,我們設計了六個學習主題,分別為 “技術與教育”“技術與學習”“技術與教學”“技術與評價”“技術與研究”和“技術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二)“現代教育技術”翻轉學習支持系統(tǒng)的設計
在新課程中,我們希望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然而,對于這樣一群還沒有實際教育教學經驗的師范生而言,在沒有腳手架的前提下,問題解決是難以完成的。而且翻轉學習又把知識學習過程放在課堂之外,對學習支持系統(tǒng)設計有極高要求。因此,在“現代教育技術”翻轉學習中我們著重對學習材料篩選、組織和呈現方式設計,為每一個學習主題開發(fā)了包括“學習手冊”和“學習資源包”在內的翻轉學習資源。
1.“學習手冊”的開發(fā)
“學習手冊”是學生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支架,它由“研析活動”“設計實踐”和“技術體驗”三部分構成,以任務驅動方式引領學生的自主學習?!把形龌顒印痹O計是讓學生經歷教育技術真實案例的解析過程,內化教育技術的應用價值,提升教育技術意識?!霸O計實踐”設計是讓學生經歷復雜的教學設計過程,體會教學設計的系統(tǒng)性與創(chuàng)造性,感受技術在教學、評價與研究中的應用方式?!凹夹g體驗”的設計是讓學生體驗教學工具、學習工具、評價工具、研究工具和反思工具的使用,拓寬學生的教育技術視野。以“技術與教學”這個學習主題為例,在“學習手冊”的“研析活動”階段,我們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教學技術運用解析表,輔助學生建立技術與教學之間關系的認知。
圖1 “學習手冊”中“研析活動”設計示例
2.“學習資源包”的開發(fā)
“學習資源包”是學生在課外完成“學習手冊”中各項任務的完整學習支持系統(tǒng),包括“理論學習資源”“教育技術案例”和“技術使用指南”三部分,這三部分的呈現以微課視頻和文本化資源為主。其中,“理論學習資源”主要涉及六個學習主題的若干核心概念、理論、原則和方法,如技術與教育主題下的教育信息化、技術的本質、教育技術發(fā)展史等;“教育技術案例”主要涉及六個學習主題的真實教育教學案例;“技術使用指南”主要涉及“學習手冊”中“設計實踐”和“技術體驗”環(huán)節(jié)中關于技術的基本應用、整合應用和創(chuàng)新應用的操作指導,如技術與教育主題的數字故事和時間線工具(用于表達教育技術發(fā)展史)、技術與學習主題的智能輔導系統(tǒng)、教育游戲、搜索引擎、百度百科、百會在線等。“技術使用指南”有別于一般的“工具書”,“技術使用指南”開發(fā)的目的是引導師范生如何在教學中使用技術,而不是單純地學會操縱技術。在“技術使用指南”中,我們對資源設計遵循如圖2所示的過程,學生在翻轉課堂之前初步領會技術應用的意義與作用方式,學會技術使用的基本操作。
圖2 “技術使用指南”的指導過程
(三)“現代教育技術”翻轉教學“二階三步”模型的設計
“現代教育技術”翻轉教學模型主要劃分為兩個階段、三個步驟,如圖3所示。其中兩個階段是指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這兩個階段;三個步驟是指課程設計階段的課前準備、課程實施階段的課外自學和課程實施階段的課內導學。
第一個階段是課前教師的準備階段,教師根據課程目標設計“學習手冊”、開發(fā)“學習資源包”,并將這些內容放在網絡平臺上?!皩W習手冊”的設計主要圍繞學習內容的篩選和學習任務的組織展開,“學習資源包”的開發(fā)主要涉及學習資料的整理、案例的改編和微課視頻的錄制。第二個階段是翻轉教學的實施階段,主要分兩個步驟完成:第一是學生在課外根據“學習資源包”的輔助,自主完成“學習手冊”上的各項學習任務。學生必須在截止日期之前觀看視頻,學習資料,并在平臺的論壇模塊完成學習任務,反饋學習疑點或難點。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則時刻通過平臺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指導,并收集學習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發(fā)現學習難點;第二是學生帶著“學習手冊”完成過程中的疑惑或未能解決的問題進入課堂,在課堂上教師針對學生的疑惑或問題組織全班討論、示范講解,并根據任務類別,組織學生作品展示或模擬教學,完成學習內化。以“技術與教學”學習主題的設計實踐任務為例,在課堂學習時間內,教師根據學生課外完成任務的情況,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學設計案例,讓設計者進行模擬教學。其余學生則對這些案例的適切性和過程設計的合理性進行評價并提出建議。最后,教師根據課前搜集的學生學習難點和疑點,結合課內模擬教學的問題進行課堂總結,并指導學生修改課前設計的作品。
圖3 “二階三步”翻轉教學模型示意圖
(四)翻轉教學注意事項
翻轉課堂不同于傳統(tǒng)的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項:① 課程學習的時間大大拓展,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時刻激發(fā)和保持其動機。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中,我們主要依靠“學習手冊”中各項學習任務的設計來激發(fā)學生的動機,在設計上始終保持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之間的緊密聯系;② 課程學習尤其依賴于學生的基本信息素養(yǎng),教師需要首先明確學生處于何種信息技術水平,學生在接觸課程時首先需要熟悉網絡平臺的基本操作。我們在第一次課中并不直接涉及課程內容本身,而是對學生實施信息技術水平和教育技術基礎知識的測驗,并在測驗后組織學生熟悉網絡平臺,建立個人學習賬號;③ 課程對教師的工作量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需要提前一個星期將設計好的學習手冊和學習資源包上傳至平臺;④ 微課的設計與制作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信息素養(yǎng)要求和教育技術能力要求,教師需要不斷研究微課設計與制作技術。
四、檢視結果:“現代教育技術”
新課程教學評價
我們對“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改革仍在繼續(xù),目前對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是基于第一輪設計研究的結果,這一輪設計研究仍處于預研究階段。為了獲得學生對這種課程改革的認可度的評價,我們選取2013-2014學年選修這門課程的2011級思想品德專業(yè)師范生作為調研對象,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對這個專業(yè)共80名學生進行課程實施效果的調查,回收有效問卷79份。問卷統(tǒng)計結果表明,學生普遍認可這次的課程改革,對以自主研究和問題解決為主的學習方式表示認同,但還不能夠完全適應這種學習方式。
(一)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問卷結果表明,87.7%的學生不僅能夠正確認識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角色,還能掌握教育中技術的應用(方法);86.3%的學生認為會在教學或學習中經常使用課上接觸過的各種技術。學生在學習后對信息化教學一般性知識了解有了顯著提高(如表1所示)。
表1 學生在課程學習前后對信息化教學的認識
[\&平均值\&人數\&標準差\&標準誤\&Sig.\&Pair 1\&學習前\&2.0886\&79\&.45825\&.05156\&.003\& \&學習后\&3.2785\&79\&.59779\&.06726\&]
(二)學生對課程學習方式的評價
問卷結果表明,學生對這門課程中的學習方式表現為還不太習慣:41.3%的學生態(tài)度中立,僅有42.5%的學生認為這種學習方式基本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如表2所示)。但是表3的結果卻有81.2%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程的學習方式值得其他課程借鑒。這說明雖然多數學生還不能習慣于這種學習方式,但他們卻認同這種學習方式。
表2 學生對課程學習方式的習慣程度
[\&頻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計百分比\&Valid\&完全同意\&4\&5.0\&5.1\&5.1\& \&不同意\&8\&10.0\&10.1\&15.2\& \&中立\&33\&41.3\&41.8\&57.0\& \&同意\&34\&42.5\&43.0\&100.0\& \&Total\&79\&98.8\&100.0\& \&Missing\&System\&1\&1.3\& \& \&Total\&80\&100.0\& \& \&]
表3 學生對課程學習方式是否值得其他課程借鑒的看法
[ \&頻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計百分比\&Valid\&中立\&15\&18.8\&18.8\&18.8\& \&完全同意\&15\&18.8\&18.8\&37.5\& \&同意\&50\&62.5\&62.5\&100.0\& \&Total\&80\&100.0\&100.0\& \&]
通過調查得知,雖然多數學生認可了這種學習方式,但是他們對這種學習方式還不能適應,68.8%的學生認為課業(yè)負擔比他們預期的要沉重許多。
(三)學生對課程學習資源的滿意度
學生對我們在課程中為其設計的各種學習資源的總體滿意度較高,尤其喜歡“技術使用指南”。學生對課程總體的評價與對“技術使用指南”的評價之間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如表4所示),學生對“技術使用指南”的評價結果對其課程總體評價結果產生顯著差異。此外,問卷結果還表明對技術學習存在障礙的學生特別需要“技術使用指南”的幫助。
表4 “技術使用指南”的滿意度結果對課程總體評價的影響
[“技術使用指南”滿意度\&頻次\&平均值\&方差\&最小值\&最大值\&F\&Sig.\&對大部分內容都不滿意,只對一小部分感興趣\&3.00 \&2.67 \&0.58 \&2.00 \&3.00 \&5.15 \&0.01* \&大部分還可以,但不滿意其中一小部分內容\&43.00 \&3.47 \&0.67 \&2.00 \&5.00 \&基本上全部內容都能夠令我滿意\&34.00 \&3.85 \&0.82 \&2.00 \&5.00 \&Total\&80.00\&3.60 \&0.77 \&2.00 \&5.00 \& \& \&]
五、結語與反思
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設計之初,我們從數字化學習時代教師能力需求角度,以教育技術知識性質的認識為前提,對課程內容選取、結構組織和活動安排老師做了規(guī)劃,但還沒能清晰、完整地在頭腦中勾勒出有關學生學習過程設計的線條,這給我們實施基于“學習手冊”和“學習資源包”的“現代教育技術”新課程帶來諸多困難。首先,教學課時無法保證,教學任務難以完成。由于面向師范生實踐性知識發(fā)展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要求課堂中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課堂中不再是教師系統(tǒng)的講授,而是學生基于問題的自主或同伴合作學習,學生在不具備系統(tǒng)知識基礎的前提下,以往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中2課時的內容至少需要花費4課時的時間才能完成。其次,學生對問題的研討無法深入。同樣受到學生基礎知識的限制,在課堂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關于教育技術實踐問題的討論和教育技術案例的研究往往難以深入,造成教師很多時候替代了學生的主動思考。
2012年前后在國內悄然興起的翻轉課堂熱潮重燃了我們對課程改革的希望,我們試著把翻轉課堂引入基于“學習手冊”和“學習資源包”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翻轉教學無形中延長了課程學習的時間,解決了課時嚴重缺乏的問題。同時,由于翻轉課堂特別強調課前對微課視頻的利用,因此也可以彌補學生課前知識基礎匱乏的缺陷。經過對翻轉課堂的行動與反思,我們認為翻轉教學的課前準備絕不僅僅是微課視頻的設計與制作。翻轉教學的設計仍不失教學設計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與創(chuàng)造性。系統(tǒng)性表現在翻轉的教學需要從學生學習需求出發(fā)設計教學目標,并圍繞教學目標確定教與學的過程,包括課外學習活動與課內學習活動的有效銜接,尤其是確立微課在翻轉教學中的定位。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中微課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講授視頻,學生更喜歡的是“技術操作指南”中的技術示范類視頻。這兩類微課視頻基于翻轉教學的目標有著不同的應用時機,理論知識微視頻主要用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而技術示范類微視頻則一方面用于課外自學;另一方面則用于課內學習輔助。當學生在修改作品時,技術示范類微視頻往往更能發(fā)揮視頻的重現功能。完整性表現在翻轉教學設計不等同于微課設計,它仍然應該是完整的學習活動與學習資源設計。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中,既包括對“學習手冊”中任務設計,又包括“學習資源包”中資源與工具設計,也包括課內研討、示范與展示活動設計。創(chuàng)造性作為設計活動的基本特征,類屬于設計活動范疇的翻轉課堂設計自然繼承了這一屬性。
此外,在“現代教育技術”新課程中試行翻轉教學,也讓我們體會到翻轉教學實際上對學生和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學生而言,具有自我導向、自定步調和自我監(jiān)控特征的課外自主學習與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學習存在根本差異。學生即使在情感上接受了這種新的學習方式,但在短時間內仍然難以適應。正如我們課后對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的接受度較高,也希望其他課程能夠借鑒翻轉學習,但是在翻轉學習面前,學生還是表現出了畏難情緒。與接受學習相比,不斷地完成連續(xù)性的任務被學生認為是“超負荷”的課業(yè)負擔,從而降低了學習積極性。相應的,對于“現代教育技術”這門課程的授課教師而言,教師的障礙不在于信息技術的應用,而在于學習任務設計與課內學習活動組織。事實上,在翻轉課堂試行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們感到最難解決的難題是如何在翻轉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和學習參與度。因此在后續(xù)研究中,我們會更加關注這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3][4] 楊寧. 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發(fā)展:目標層次、影響因素與培養(yǎng)策略[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2] 楊寧,包正委,董玉琦. 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的影響因素模型探析――基于四年級師范類實習生的深度訪談[J]. 電化教育研究,2014,(5):103-107.
[5] 楊寧. 面向實踐性知識發(fā)展的教育技術共同課設計與實施[R]. 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信息技術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屆學術年會交流材料(2014).
[6]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 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7] N. Hamdan, P. McKnight, etc. A review of flipped learning[EB/OL]. http:///cms/lib07/VA01923112/Centricity/Domain/41/LitReview_FlippedLearning.pdf.
[8] 楊寧,包正委,董玉琦. 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發(fā)展要素及路徑分析[J]. 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186-191.
【摘 要】從職校的角度分析當前教學熱點翻轉課堂,并對教學中引入翻轉課堂提出意見,力圖通過翻轉課堂探尋轉變職校教學的途徑,實現優(yōu)質高效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教學模式;必要性;準備條件;微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08-0068-01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 Model)的由來大致有:20世紀90年代哈佛大學教授埃里克·馬祖爾開發(fā)的同儕教學是翻轉課堂的初探。2000年,美國莫琳·拉赫、格倫·普拉特和邁克爾·切格力亞發(fā)表了論文《翻轉課堂:創(chuàng)建全納學習環(huán)境的路徑》,翻轉課堂被正式提出。翻轉課堂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林地公園高中,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采用錄制講課視頻的方法幫助缺課的同學是翻轉課堂的雛形。翻轉課堂到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定義,許多學者依據自己的理論或實踐經驗給出了翻轉課堂的內涵:顛倒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的順序的教學。翻轉課堂被認為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1.知識傳播階段。這一階段研究翻轉課堂的學者觀點基本一致,教學視頻既可以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親自制作也可以是通過網絡搜索,但網絡上的教學視頻很難同時符合科學原理并達到教學目標,所以教學視頻一般都是由教師親自錄制。學習者在看完教學視頻之后必須完成練習,以檢測學習理解程度,對于不能完成的任務可以請教同學,也可以利用交互工具提交給老師。
2.知識內化階段。這個階段依據實踐者有不同的實施方式,一是教師在備課前要收集學習者的問題,總結出有探究意義的問題,依據選擇問題的異同對學習者進行分組,組織協(xié)作學習,在探究過程結束后要進行成果交流展示。二是教師在課前收集的問題,在課堂上幫助學習者分組討論,如小組協(xié)作依然不能解決問題,則由教師進行剖析講解。
二、職校實施翻轉課堂的必要性與意義
1.翻轉課堂切合職校教學的專業(yè)性和行業(yè)性特點,是傳統(tǒng)班級授課制的有力補充。職校課程由于專業(yè)性和行業(yè)性的特色較強,很多課程需要大量的觀摩、實驗、實踐的要求,如果能把這些內容制作成微視頻,讓學生回家在網上自行播放學習,自行暫停和反復回放沒看懂的內容,勢必會增進學習的效果,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和興趣。
特別對于實訓課等課程類型,如果能將課堂學習的實驗演示內容事先做成微視頻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有了這個基礎后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減少演示的時間而把重點放在有選擇的指導學生上,這就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2.翻轉課堂更好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符合職校學生的身心特點。職校學生的學習水平差異是比較大的,翻轉課堂可以滿足分層教學的要求,特別對學習困難學生有利。翻轉課堂具體實施起來的要求是課前學生在家觀看視頻自學,課內教師針對學生看視頻后產生的問題進行指導,同時學生參與小組討論、教師一對一的指導這些形式使得學生間、師生間的互動比以前更多了,這使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學生不僅在課外自己掌控學習(隨時、隨地、隨意學習微課程),同時在課內成為課堂的主體和中心;教師則退居其后成為課堂的組織者、解惑者、學生學習的“拐杖”。微課程的設計成了關鍵。雖然要費一番心思有一定難度,但是,成功的微課程一旦制作完成就成為共享的財富,使廣大師生獲益。
3.翻轉課堂的理論基礎就是使大多數學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制與個別化輔導與矯正之間的沖突,導致了學生為了跟上班級群體教學進度不可能按自己的時間和節(jié)奏進行學習, 最終學習效果難以落實。翻轉課堂解決了這個矛盾,通過課外的在線學習,學生有伸縮的時間變量和學習的自主進度控制,學習落后的學生通過更多的時間來彌補能力傾向(反映在學習速度上)的不足。另外,課堂內的頻繁的反饋和個別化的矯正性幫助,各種形成性評價手段的運用, 不僅達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也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興趣和毅力。
4.翻轉課堂促進了職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翻轉課堂試點中有人錯誤地認為既然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回家或在校自學了,那么教師在課堂上會比原來要輕松了。但實際上教師的工作發(fā)生了側重,從原先的知識傳授偏向了知識的內化,教師要通過學生自學后的反饋信息發(fā)現學生遇到的困難并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在課內采取個性化的手段幫助學生內化知識,這是對教師的更高要求。教師從教書匠轉變?yōu)榻虒W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和學生一起去理解和探究,這必然會收獲更多的樂趣。當學生學得更好、更會學習了,教師也就更樂教了,這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
三、職校實施翻轉課堂時需要做的準備
1.在翻轉課堂教學中重視教師的作用。在翻轉課堂的教學中,盡管教師在課堂上“不再講課”,但對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安排,包括微課程的設計制作、學習問題的歸納總結、學習時間的安排、課堂活動的組織以及與學生通過教學平臺進行互動交流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也都還需要教師進行控制設計,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仍然起主導作用。
2.實施翻轉課堂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持。學校應該從硬件到軟件方面為翻轉課堂的實施提供保證。硬件方面,如配置高性能服務器、增加校園網絡的帶寬以保證微課程在網絡中的流暢播放;在課后準備專門的計算機教室,為家庭中缺乏硬件條件的學生提供學習環(huán)境;為進行翻轉課堂教學的教師提供相應的設備支持,以保證微課程的制作質量。軟件方面,如在校園網中提供成熟先進的教學平臺,保證教師微課程的以及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對學生進行有關翻轉課堂的整體培訓,讓學生能夠使用相關的信息技術進行微課程的學習并開展協(xié)作化學習,以盡快適應這種新型教學模式。
3.翻轉課堂引起教學評價方式的改變。在翻轉課堂中,無論教師的教學方式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很大改變,翻轉課堂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掌握學習理論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通過獨立探索與小組協(xié)作的形式進行學習, 教師通過微課程進行知識的傳授,利用教學平臺與學生交流互動,并在課堂上組織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在制定翻轉課堂的評價標準時,要考慮:①微課程;②師生互動交流;③學生小組協(xié)作、探究性學習;④知識的吸收內化等。
4.翻轉課堂帶來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整合。翻轉課堂的課前學習主要通過網絡微課程教學的方式開展,微課程是翻轉課堂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師基本上需要自己制作微課程進行教學。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對于同一課程設計的微課程往往會引起不必要的重復設計,造成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微課程的質量差異對教學效果也有著直接的影響。有鑒于此,在推廣翻轉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名校、名師為基礎,遴選教學基本功扎實、有心理學悟性、通曉網絡環(huán)境下可視化教學特點、善于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師擔任微課程的設計者,甚至可以借助專業(yè)的教學產品設計團隊、部門來設計優(yōu)質教學資源,并通過共享整合的方式使優(yōu)質教學資源進入實施翻轉課堂的學校。
翻轉課堂是一種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模式,它的出現顛覆了傳統(tǒng)教學的固有模式,是現代信息技術發(fā)展條件下教學改革的重大突破。作為與時展同步的教育者,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研究的階段,而應將之更多地應用于教學實踐當中, 從而為我國的現代職業(yè)教育改革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曾貞.反轉教學的特征、實踐及問題[J].中國電化教育,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