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改造我們的學習教案范文

改造我們的學習教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改造我們的學習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改造我們的學習教案

第1篇:改造我們的學習教案范文

1 利用遠教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生來講,在導入中,枯燥的講解,或者煽情的演說,都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也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果在學習課文之前,老師能利用各種方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以后階段的深入學習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學實際中,我們從遠程教育資源中選取教學需要的圖片、視頻等資料,豐富課堂內容,則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樣緊緊吸引學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英語課程標準》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英語課程的基本理念。學生也只有真正實現了自主學習,他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才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學習,其具體表現為——我要學。這是基于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的需要。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主要表現為學習興趣。

現代遠程教育網上的“課程資源、學習指導、課堂實錄、媒體展示”等各種資源,抽象的事物可以形象化,復雜的問題可以簡單化,顏色變化可以多樣化,還可以展現普通教學無法演示的宏觀,微觀世界,并能儲存大量音頻、視頻文件等;還可以使問題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從而誘導學生在感情和行為上積極參與媒體的活動。在全方位的影響下,增強學習興趣,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就會越學越愛學,學習的責任也就能真正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學生的學習才是一重真正的自主學習。

2 利用遠教資源,創(chuàng)設更具直觀性和感染力的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往往需要創(chuàng)造與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使他們耳濡目染,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的優(yōu)勢,利用創(chuàng)設的情境,扶放并行,引導學習探究,給他們“動眼看、動耳聽、動口說、動腦想、動手做”的機會,精心設計,突破重點難點。

3 利用遠教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遠教資源的運用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利用遠教資源,充實了教學素材。遠教資源上大量的圖像,文字,視頻資源,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例如:老師們可以用“學科資源”上的優(yōu)秀教案進行備課,大膽的對原有資源重新編輯、改造、升華,從而更有效的組織利用資源,制作出更符合實際教學的多媒體課件,用進課堂,更加激發(fā)了學生們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如我在英語復習時,利用課件動畫素材制作課件,創(chuàng)設了情景,把內容很直觀的表現出來,在播放時同學們一下子明白了原來復雜零濫的知識,枯燥的語法,頭疼的書面表達,如此有趣。例如英語語法知識的學習,如果僅僅依靠教師的講來讓學生學習,很顯然是枯燥無味,利用遠教資源,合理整合制做課件,則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例如:〈Go for it〉七年級unit 5是學習現在進行時態(tài),下載一些圖片進行動畫制作,通過說句子,讓學生領會現在進行時態(tài)的意義,視頻展示句子時,將謂語部分用醒目的紅色加以強調,留給學生的映像極為深刻。再出示一些動畫讓學生用現在進行時態(tài)描述,這樣,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效果也很好。

4 運用遠教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活動

第2篇:改造我們的學習教案范文

一、主要工作回顧

1、倡導學習之風

本學期,數學組大興讀書學習之風,讀課標、讀教材、讀理論以促進教師自覺將新課改理念融入課堂,指導教學改革活動。

2、狠抓常規(guī)教學管理

要求每位教師要認真制定教學計劃,務必做到:認真?zhèn)湔n、上課、布置和批改作業(yè)、輔導差生。分管行政加強了全冊教學計劃、課時教案撰寫的指導、檢查和修改督促工作。數學組的常規(guī)教學資料從規(guī)范和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教研室的集體視導中也得到了較高評價。下期擬針對其中的不足,進一步給老師們提出完善要求。

3、繼續(xù)組織好雙周一次的業(yè)務學習。

本學期數學組業(yè)務學習的重點是探索如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不管是教材分析、理論學習、觀摩教學、業(yè)務競賽均圍繞目標展開,教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面仍一如既往,延續(xù)了我組教研之風的優(yōu)秀傳統。

4、繼續(xù)完善素質教育質量監(jiān)控機制,強化質量意識。

重視教學質量分析,鼓勵教師把教學質量分析納入到日常教學工作中去。爭取每次測試后,都進行客觀、全面的分析,縱橫比較。如試題的難易度、學生做題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由此反映出教學中的問題進行認真分析,明確改進的方向。畢業(yè)會考及三年級監(jiān)控考試及其它年級期末考試成績較好,班級與班級差異不再明顯。

5、研究實效課堂,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為了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和實際的問題,從而樹立研究課堂、改造課堂、把握課堂、享受課堂,向每節(jié)隨堂課要效率和質量的意識,本期我們開展了全體50歲以下教師參與的校際隨堂賽課、展示課活動。本次活動參與面廣,歷時較長,成效較高。此次活動我們邀請全體教師作為評委,發(fā)放評分表,統一計算平均分的形式決出成績。此項舉措在提高了活動本身公正性和透明性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老師們的參與積極性和主人翁意識,得到較好評價。為將活動進一步引向深入,賽課活動后,又單獨針對此次賽課活動舉行了診斷分析會,分析會上也是人人發(fā)言,坦誠相諫,鄧老師的引領更為分析會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6、大膽走出校門,擴大學校影響。

本期得到學校和教研室提供給的兩次外宣機會,一次是參加在山西長治舉辦的第三屆“杏星杯”教學藝術大賽,一次是5月30日長生學區(qū)的課堂展示。兩次活動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和效果。我在參與這兩次活動的同時,總是不時時機地向兄弟學校、上級業(yè)務主管部門宣傳我們的數學組,我們的彈小,也算是為學校建設添磚加瓦。一位長生小學的張主任對我們數學組校本教研工作的印象是“實在有效,不擺花架子”,這是對我們工作的一個側面肯定。

二、主要經驗

常規(guī)管理一定要“細”,體現“人性化”。比如教學計劃或教案的修改意見要實,語氣要委婉,督促落實一定要勤,要嚴。這樣做好做實一年或一學期的工作,帶來的可能是幾年的輕松管理。

三、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付出才有回報”,在全體老師們的拼搏、奮斗下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時我們也發(fā)現了我們的不足:

1、我們的理論水平仍存在著欠缺,老師對自己的豐富經驗及心得少于總結或是論文缺少生命活力。在下學期我們將更進一步鼓勵教師多多地閱讀教育刊物,多寫寫教學故事、教學反思以進一步提高理論的素質,以理論來指導、武裝我們的實踐。

第3篇:改造我們的學習教案范文

小學的信息技術課普遍不被重視,在小學課程教學中偏安一隅,自生自滅。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實施全憑執(zhí)教老師的自覺,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可想而知。初一學生來自不同的小學,甚至不少的學生來自鄉(xiāng)村小學,信息技術基礎普遍較差,甚至是零基礎。在立足學情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fā),以信息技術中考為方向,以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為目標,以教材為綱,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改造。本學期主要學習了打字練習和計算機的硬件組成、windows7系統的操作。信息技術課長期得不到重視,絕大部分家長也視電腦為洪水猛獸不讓孩子接觸,孩子的動手能力非常差,在學校每周一節(jié)的信息技術課也得不到保障。本學期用了一半的時間進行標準指法的打字練習,想要給孩子終生使用電腦打下一個良好的習慣和基礎,可由于練習時間沒有保障,效果不太理想。通過對計算機硬件和Windows7操作系統的學習,學生大體上明了硬件和軟件的作用,以及一些通適行的操作,能對文件及文件夾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并掌握對它們的基本操作。

要上好信息技術課,就要正確引導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認識。很多學生覺得信息技術課就是用來放松的、換換腦筋的,并沒有視其為真正的課堂。首先向學生講清楚信息技術是中考的一個科目,也是伴隨我們一生的必修課,特別是在我們這樣一個信息社會,掌握好信息技術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更是如虎添翼。

為了保證學習效果,本學期嚴格課堂管理,無論是課堂紀律,還是衛(wèi)生保持都做得不錯。學生進入機房不準攜帶任何零食;課前檢查機器和衛(wèi)生,認真填寫上機記錄;老師講課時專心聽講,不準隨意說話,對實際操作時無所適從的學生及時提出批評并要求他們站著聽課、及時關注他們接下來的操作情況,持續(xù)關注并跟蹤指導;離開機房時,學生統一把凳子放到桌洞下面以保持機房的整潔,對違規(guī)者由值日班長通知本人并扣該生的量化管理分。

幫助學生養(yǎng)成做筆記的習慣。信息技術課本并不是每人一本,而課本與我們學生的學情也很不合拍,每周一節(jié)課知識點不容易得到鞏固,因此,信息技術課堂筆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本學期我要求學生每人一個專用的硬皮抄作為信息技術筆記本,不帶筆記本不準上機。一開始很多學生都是臨時拿一個打草本來應付,經過

兩三個星期的整頓,本子的問題解決了,但怎么記的問題又來了。小學時,他們沒有記筆記的習慣,對課堂重點內容也不會整理,我對課堂筆記的格式提出來具體的要求,對需要記錄的重點內容及時提醒,并向學生展示特別優(yōu)秀的課堂筆記,引導他們從書面、格式到內容都逐步規(guī)范。為了讓學生重視課堂筆記,在每節(jié)新課之前,先讓學生用一分鐘的時間閱讀上節(jié)課的筆記,然后合上筆記,等待老師提問。

寬嚴相濟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方式,老師既要板起面孔嚴格要求,又要放下身段與學生互動。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嚴格課堂紀律是必須的,適當的懲戒室必要的,但也不能總是虎視眈眈的一副冷面孔,對學生也要適度的獎賞和鼓勵,不要吝嗇你的贊美之詞。通過贊賞拉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敢和你交流、愿意和你交流、喜歡和你交流,進而體驗學到知識的快樂。有安靜舒心的學習環(huán)境,有充滿愛意的師生交流,有老師的贊賞和鼓勵,學生才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才會向往你的課堂。

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講課思路,認真上好每堂課。課前設計的教學內容、教學思路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常常不能很好的吻合,也是正常情況,但我們不能一條道走到黑,每堂課下來我都會做及時的調整,并記錄在教案上。一個年級12節(jié)課下來,邊教邊改,到最后不能保證每節(jié)課都是精品,但起碼能做到這節(jié)課很流暢,上起來很舒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聽了山大附中王占欽老師和本校吳志芳老師的課,對他們的信息技術課由衷地板贊嘆。他們對課程精心設計,既讓學生既學到信息技術的操作知識,又把具有本地特色的情感教育融入課堂,實在難能可貴。在他們的啟發(fā)之下,我也盡量把情感教育試著融入課堂,讓學生在學到信息技術的同時,對生他、養(yǎng)他的腳下的這塊土地有更多的了解、更深的感情,真正把區(qū)委、區(qū)政府提出的“愛我家鄉(xiāng)、奉獻定陶”落到實處。

做好教學工作之外,學校辦公室主任和電教管理員的工作也耗費了我大量的時間。辦公室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總總 ,繁雜而瑣碎,加班加點是工作的常態(tài);電教管理員的工作就是救火隊員的工作,無論是教室的一體機、老師的計算機,還是學校的網絡,哪里出了問題都要在第一時間解決,盡量減少對學校工作的影響;每個星期天都要檢查、批閱綜合組老師的隨筆和教案,統計一個星期的考勤情況。

圣人求缺,凡夫求全。圣人離我們太遠,我們只求不斷完善我們的工作,克服我們的缺點。錢鐘書曾說過,“一個人的缺點就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它向樹上爬,就把后部供大眾瞻仰。可恕不知,這紅屁長尾巴本來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對自己的缺點,自己最清楚。

第4篇:改造我們的學習教案范文

如果說課堂是孩子們汲取知識的海洋,那它必然應該是水波浩淼、氣象萬千的??勺哌M某些課堂,我們看到教師的教案上永遠有一個標準答案,學生的思維永遠有一個牢不可破的框框;我們看到模式墨守成規(guī)、方法一成不變;我們看到無上的權威、嚴厲的說教,以及無條件的接受和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服從。于是,孩子們失去了海洋。課堂,是指向過去的世界,還是面向未來的時代?是以人類已經積累的知識為本,還是以人的發(fā)展為本?是以單通道方式向學生進行灌輸,還是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學習、學會動手、學會發(fā)展、學會探究?每一個答案都是后者,每一個答案都要求我們完成第一種改造:變“死”的課堂為“活”的課堂。

課堂是教師耕耘的責任田,但更是學生收獲的莊稼地。課堂的主人是學生,你我都不能取而代之??晌覀兂3?吹浇處煘橹鹘?,學生成道具的戲劇時時在課堂上演。我們何必高高在上?我們何必板起臉孔?我們何必去牽著學生的鼻子?我們何必永遠只會說指令性的話語!難道面對前人知識、文化、智慧的精華,教師與學生是不平等的嗎?這樣的教師角色,體現不出教師勞動的創(chuàng)造本質,也貶低了你我的生命價值。其實,在課堂里,老師、文本、學生之間應該是一種平等的對話。我想,學生歡迎這樣的教師:聞道有先、授業(yè)有道、解惑有法;學生喜歡這樣的課堂:平等、民主、自由。所以讓我們一起來完成第二種改造:變“教師的課堂”為“學生的課堂”。

“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薄白x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書中乾坤大、筆下天地寬?!鼻叭嗽缇透嬖V我們書本和實踐是不能割裂開來的。我們要完成的第三種改造便是:變“書本的課堂”為“生活的課堂”。讓家事國事天下事伴隨著風聲雨聲讀書聲走進寒窗;讓書本上的鉛字,跳躍成大自然的花紅柳綠、鳥獸蟲魚;讓孩子們求知若渴的目光穿越過去和未來,關注個體和社會。不可想象:教育如果遠離了學生鮮活的生活世界,怎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拋棄那些無聊的讓孩子討厭的練習吧,多讀,多寫,多實踐,讓我們營造一個真正的“大課堂”!

我們在課堂里辛苦跋涉,從冬到春,從秋到夏,且行且思,知道唯有改造課堂才具有生命的活力!

第5篇:改造我們的學習教案范文

關鍵詞:教師;教案;專業(yè)成長

收稿日期:2007―11―28

作者簡介:牛震乾(1980―),男,甘肅省會寧人,甘肅天水師范學院教育學院講師,教育學碩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基本原理的研究。

教案是指教師以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教師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經驗、教學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與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合理組合和安排各種教學要素,為優(yōu)化教學效果而制定的實施方案。它既可以是教師的一種授課方案,也應是教師成長的“檔案袋”,通過教案教師可以積累教學案例,反思教學中的困惑和不足,綜合分析解決教學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其專業(yè)發(fā)展。

教案作為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為廣大教師熟悉,但由于傳統的教學過程過于機械化、模式化,加之教案逐漸成為常規(guī)管理的手段和評價教師日常工作的一種參照,教案與教師的教學生活正逐漸脫離,許多教師一提起教案便有很多意見和抱怨。面對此種狀況,重新審視教案與教師的關系,理解教案在教師專業(yè)成長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教案:伴教師步入教學之路

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經歷一系列的發(fā)展階段。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對這一問題進行過研究,并提出各自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階段理論。其中福勒和布朗(Fuller&Brown)關于教師關注階段的研究頗具代表性。他們根據教師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的成長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關注生存階段。處于這個階段教師非常關注自己的生存適應性,他們時刻關心著這樣的問題:學生喜歡我嗎?同事們怎樣看我?領導是否覺得得不錯,等等。一般來說,師范生和新教師比老教師更關心這類問題。第二個階段是關注情境階段。當教師感到自己完全能生存時,他們將越來越關注學生的成績。在這一階段,教師所關注的內容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課,他們總是關心諸如班級的大小、時間的壓力和備課材料是否充分等與教學情境有關的問題。一般來說,在職教師比師范生更關心這一類問題。第三個階段是關注學生階段。當教師順利地適應了前兩個階段后,將進入第三階段――關注學生的階段,教師將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認識到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兒童有著不同的社會和情感需求,教學材料可能適合學生學習,也可能不適合學生學習。由此可見,教師在成長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需要,這些需要將會影響他們的課堂行為和教學行為。

從以上福勒和布朗關于教師關注階段的研究可以看出,教師職前教育只是為其以后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打下了一個專業(yè)知識以及教育理論知識的基礎,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具備了“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而在教學實踐中首先學會“教”――這一教師必需的能力之一,則是在學校的實踐教學中通過就業(yè)經驗逐步獲得的。國內外學者關于專家型與新手教師的研究發(fā)現:①新手教師在對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和管理中常常是盲目而不科學的。主要表現在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組織上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點、難點和關鍵;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他們不善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認知活動,不重視向學生傳授策略性知識,只注重向學生傳授描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而專家型教師則能依據自己豐富而高度組織化了的實踐知識來設計自己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能巧妙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有效地組織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認知活動過程之中,同時能利用與自己所教學科有關的教學法知識,向學生闡明概念并教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思維策略。

可以看到,剛入職的教師在教學初期并不能將自己所學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和具體的教學情景結合起來,很少能靈活地運用教學策略并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行為進行調整,他們更注重自己的某個具體教學行為是否成功,卻忽視了對學生反應的思考。一位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教師這樣說道:“現在的教學中較高一點的要求就是為了把知識向學生交代清楚,其他東西很少去體會。”在這種情況下,教案能幫助新手教師把自己的教學藍圖用“文本”形式表現出來,對新手教師而言寫出較為詳細的教案有利于理清思路、沉著應對,減少教學時的不確定感,找到一種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這樣做符合他們在教學初期的實際需要,教案能幫助新教師在工作初期克服因適應工作環(huán)境而帶來的盲目和慌亂,給他們以勝任教學工作的自信,從而能順利地步入自己的教學之路。

二、教案: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檔案袋”

教師工作是一種專業(yè)工作,所謂專業(yè)工作即是指教師職業(yè)具有自己獨特的職業(yè)要求和條件,教師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論武裝,有自覺的職業(yè)規(guī)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和專業(yè)自。那么,教案在教師專業(yè)成長過程中有什么樣的作用呢?

首先,教師研制教案時對課堂教學進行預先設計促進了教學工作的科學性。教學活動是一種科學的活動過程,課堂教學總是要遵循一定的教學規(guī)律展開。在上課之前,教師必須要對具體的教學目標、學生知識能力的初始狀態(tài)、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時間作一全面的考察。這種全面的考察必將反映在教師設計教案的過程中。因此,教案的研制過程實質上是教師對自己組織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結構的規(guī)范和優(yōu)化過程,從對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到對實施過程的檢驗再到最后對教案的評價修改,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的科學化過程。應當指出的是,這一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逐步發(fā)展提高的過程,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自己的教案,要把教案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自己體會到的一些新的想法充實到教案中來,修正不符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策略,逐步使自己的教學成為一個較科學的活動過程。這樣,在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工作能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其次,教師可以利用教案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學?!敖處煵粌H是別人研究成果的消費者,教師更應該成為研究者”是伴隨著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引入的最響亮的口號之一。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背景下,作為教學工作主體的教師只有不斷研究自己的教學工作,才有可能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促進自身的發(fā)展。教案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一種預設,是課堂教學進行的一種理想化的設計文本。但是,實際的教學情景中存在著諸多不可預知的因素,這些不可預知的因素有時是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解決的,有時在課堂上解決不了,需要在課后進行研究、分析、總結。教案能幫助教師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以自己的教案為“載體”,分析問題,嘗試解決問題,最后在課堂上對行動結果進行反饋和評價。通過教案研究自己的日常教學,不僅有利于單個問題的發(fā)現和解決,更適合同一類問題的系統分析和解決。

第三,教案還可以促進教師形成自覺的反思意識和良好的反思能力。教師的反思能力是其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也是現代教師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G..J.Posner)曾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是膚淺的知識。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教師善于從經驗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那些心照不宣和不言而喻的個人信念、預先設定,往往潛藏在歷史深處,日常教學中處處依托之,往往習以為常,不再追問,成為思維的盲點”。②教師對反思自己教學的一個重要層面是反思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益,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探索新的突破口。“反思不是一種沒有著落的口號”,而需要依托一定的反思材料,反思的結果也需要凝成一定的“物化形式”。寫教學后記是教師的一種課后反思活動,把教案作為一種反思文本符合教學后記及時性、驗證性的特點要求。因此,大多數教案都在后面附有“教后感”或“教后反思”部分。而這一欄該寫什么、怎樣寫,又有什么作用?筆者曾對101名甘肅省省級骨干教師進行了關于教案問題的問卷調查,在接受調查的101名老師中,有42位老師覺得寫“教學后記”只是“應付一下檢查而已,沒什么可寫的”,占到接受調查教師總數的將近41%。其實,“教后記”是教師積累、總結經驗,發(fā)現問題的憑據,對于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就認為:“我們的教學工作,猶如永不休止地登陟高山群峰,寫'教后'則好似一位古代詩人描寫其登山感受所言:一登一陟一回顧。一登一陟,站得高,眼前境界就開闊起來:一回顧,看到自己艱辛走過來的路就分外親切,信心倍增,抖擻精神攀登更高的山峰”。③“教后記”的寫法不拘一格,通過廣大教師的總結和作者自己的體悟,下面具體介紹幾種寫“教后記”的內容和方法:

1.記載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包括實際教學效果與備課設想的差距,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對原有計劃的變更情況、知識傳授的效果如何等內容。

2.記載教法情況。記錄這堂課中教法的成功之處與存在的問題,教學步驟所作調整的原因,以便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以后的教學。

3.記載學法指導情況。教師著重對學生預習、自學、閱讀、總結、思維訓練的指導方法進行記載,找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4.記載課堂上的突發(fā)事件及處理情況。

5.記載自己通過施教所獲的體悟。記錄自己在教學中最滿意的地方在何處,還有什么不足,從實踐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課堂管理(課堂秩序的制定與執(zhí)行、問題行為管理等)與輔助教學行為(動機的激發(fā)、師生交流、強化、教師期望的表達等)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在教學中對某個問題又有什么新的體會,這些切身體驗能不能與更廣泛的教學理論聯系起來等。

總之,寫“教后記”的方法多種多樣,各不相同??梢允悄骋环矫娴模部梢允瞧渌麕追矫娴摹5谟涊d上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既要重視教學的成功之處,又要找到教學中的失誤,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和業(yè)務素質,優(yōu)化課堂教學,并能給教案一個精彩的結尾。

最后,教案是教師教學風格的文字載體。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藝術總是帶有鮮明的個性。教師的教學風格是“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貫的教學觀點、教學技巧和教學作風的獨特結合和表現,是教學藝術個性化的穩(wěn)定狀態(tài)之標志”。④現代教學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

一般而言,具有個性的教學一般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是教師對教材的深層次的領悟。對教材的理解,一般有四個階段,即“懂、通、透、化”。教師只有對教材的理解達到“化”境,才會對教學內容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把握,做到教師就是教材,教師就是學生認識的對象。其次是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的個性化,必將落實在富有個性化的課堂教學設計上,而這種個性化的課堂教學設計勢必體現在教師的教案之中。教案是“教師綜合考慮、備課備人結果的文字概括,集中地體現了教師教學的設計思路、方法技巧和藝術風格”。⑤教案要形成并體現出教師的教學個性,要求教師從個人對教學內容獨特的理解出發(fā),根據教學的科學原理,推斷出學生學習教學內容最佳的學習方式,并以此為基點,設計出相應的教學過程。如有的教學內容適合于學生自主式學習,教師就應該設計出“自主式”教學過程;有的教學內容適合于學生合作學習,教師就應該設計出“合作式”教學過程。

所以,教師研制教案一方面是為了加強課堂教學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另一方面也應該是積累資料,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教學的過程。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教案并不單純是教師寫在教案本上的那個書面計劃,教案的研制是教師根據自身的價值取向、知識水平、個性差異來重組和改造、增減課程內容,“活化”教材的過程。這其中包含了教師對教學的理解、對學生特點的把握,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和探索,辛勤勞作的過程。

對教師尤其對骨干教師而言,教案對其專業(yè)成長起一種助推的作用。有了教案,教師可以較為自信地走進課堂,同時設計教案也可使他們了解、熟悉教學活動的過程和基本要素,直至最后能依據自己豐富而高度組織化了的實踐知識來設計自己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

注釋:

①肖川.論中小學專家型教師的基本特征與培養(yǎng)[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55~58.

②柳夕浪.新課程實施背景下教學制度的反思和重建[J].教育研究,2002,(1),80~83.

第6篇:改造我們的學習教案范文

【關鍵詞】粗略 ; 精心 ; 靈活 ; 彈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2-0042-02

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學理念實踐到課堂教學中來,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那么,新課程下教師該怎樣備課的問題將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所以,傳統的備課方式已經受到嚴重挑戰(zhàn),新的教學理念呼喚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正是這種“生本”思想的構建,同樣是備學生備教材,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行為將賦予“備課”新的含義,“彈性化”教學方案的設計,將使課堂不再成為“教案劇”出演的舞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新局面從此展開。

一、 粗略預設彈性教案

傳統的備課是施教前的精心設計,一旦物化成教案就一勞永逸,反復使用。課堂上教師總是希望學生按教案設想作出答案,若不,就努力引導,想方設法將學生拉回預設好的軌道,直至達到預定答案為止?!八馈钡慕贪赋闪恕翱床灰姷氖帧?,支配、牽動著“活”的教師與學生,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顯然,那種像劇本一樣的課堂教學方案怎么也無法做到有效的師生互動。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的過程,在這里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展。這一切具有不可與定性,所以備課的本質特征是生成性。隨著教學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chuàng)造的火花不斷迸發(fā),這一切需要備課不斷調整,不斷生成。不能讓學生圍繞死的教案轉,要在調整中獲得新的發(fā)展,在超越預定目標中獲得創(chuàng)新。所以備課不能是定案只是預案。教案的設計不是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為了使其生成性發(fā)揮得更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在生成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里和物質環(huán)境,關注、支持、引導學生的主動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滿足他們自主活動、自發(fā)學習的需要。這就為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知識面,包括反應機智。在考慮教學活動方案時,多幾種假設,多設想幾種課堂發(fā)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實施過程中,能夠對孩子的不同反應有所應對,化被動為主動。另外,當發(fā)現孩子有了真正感興趣而且有價值的事物和現象時,教師應大膽打破原來的計劃,調整教學活動內容,當發(fā)現原定的活動時間、進度不符合實際情況時,教師不要拘泥于原定計劃,可以順應事情的自然發(fā)展,因勢利導??傊?,課堂是動態(tài)的課堂,課堂教學中需要預設,但決不能緊緊依靠預設,要隨時審時度勢,根據課堂的變化而變化。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由此可見,好的教案宜粗不宜細,宜“活”不宜“死”。

二、精心構建彈性學案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動態(tài)中的教學有了許多不確定性。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有教學方案的設計,還要為學生構建彈性學案,即在教學方案中設計好知識的“坡度”,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下時間和空間,為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創(chuàng)造條件,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所謂“面向學生”包含了四層意思:一是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二是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三是強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四是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就是說,作為教師,要做到“目中有人”,“目中有不同的人”,“目中有每一個人”。我們的教學對象各有所長,程度不一,目標的達成有快有慢,教學對象的客觀性,決定了教學策略的靈活性,注重學生全體,注重每一個學生的理念需要實施分層教學,分層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學生自卑、驕傲等消極心理,使所有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嘗試成功的喜悅,大大增強自信心。而分層備課是分層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所以,在預設性備課時,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把他當做一種資源開發(fā)和利用。具體做法是,根據上中下三個層次設計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每一個教學程序,制定出每組學生,每一教學內容應達到的目的要求。除了將學生分層之外,還可分層設計問題,分層布置作業(yè)等。總之,要從“個性化教學策略”角度,在因材施教上想辦法,盡量使課程與教學目標“活”起來,使他們適用于不同的學生群體與個體,特別是對弱勢學生,教學策略應成為一種能推動他們在“緩坡”上“小步子”前進的力量。如特級教師盛新鳳在教學《秦始皇兵馬俑》的“軍陣”一段時,設計了四項學習任務:(一)想當文學家的同學研究作者的觀察順序和寫作順序;(二)想當導游的同學練習說導游詞;(三)想當軍事家的同學畫張軍陣圖;(四)想當播音員的同學試著讀出軍陣的威武雄壯。這樣,大多數學生都能揚長避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哪能沒有興趣呢?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每位學生的潛能,讓所有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探索活動,各盡其長,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三、靈活處理彈性教材

以往應試教育強調“以本為本”,“以綱為綱”,因為考試永遠不會超“范圍”,這無疑使教學處于相對封閉狀態(tài),嚴重制約著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由“教書匠”向“教育家”轉變,而善于靈活處理教材則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一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說:“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因為教材編寫雖有一套體系,但他們面對的是虛擬的學生,所以,它既具有完整性的特點,又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教材使用與處理上要把握好依循與改造的關系,把握好利用教材資源與開發(fā)課內外資源的關系。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用教科書教”的過程,“用”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應把教材看做一個可參照的藍本,是在此基礎上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而不是簡單的執(zhí)行與傳遞。這說明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備課時教師是教材的理解者、參與者、實踐者。備課時要鉆進教材之中,有自己的解讀和思考,否則,教師就只是教科書的“傳聲筒”,知識的“販賣者”。另一方面,教師要敢于跳出教材的范圍,立足于教材之上,超越教材?!敖滩臒o非是個例子”(葉圣陶語),既然是例子,說明教材并非教學的全部,教師要摒棄那種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義”,靈活變通教材中與學生口味不相符的或滯后于學生發(fā)展的內容,及時關注時展新動向,吸取生活中的教材,把它及時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盡可能地由教材的“復制者”轉變?yōu)榻滩牡摹皠?chuàng)造者”。對此,新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教師本身即是課程!

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主要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捕捉課堂教學資源。新視野下的課程資源可以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溝通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找準教學內容與生活的結合點,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要學會觀察,學會傾聽,隨時捕捉教學過程中的各種信息為我所用。二是整合和豐富教材,即按照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對教材進行增、刪、改、換。增加引發(fā)學生思維的資料和訓練能力的活動;刪去某些枝葉與次要的內容;改變教材的呈現順序以利學生自主探索;更換內容、例證和練習以適應學生能力水平和興趣愛好等??傊?,作為教師,一定要在不斷地感悟、融合、創(chuàng)新中轉變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確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高瞻遠矚,把握教材編制的命脈,用好教材,科學的處理好教材,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系統,所以不再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無論是教師的教案,學生的學案,還是師生共用的教材,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都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和彈性靈活的成分,教學目標必須潛在和開放地接納始料未及的體驗,才有可能讓課堂充滿生機。為其如此,粗略、精心、靈活、彈性是教師備課的關鍵詞。

參考文獻

[1]《給教師的建議》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J]1983年.2(002):4

第7篇:改造我們的學習教案范文

素質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關注學生作為人的發(fā)展。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則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發(fā)現、探究、認知等活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探索精神,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過分夸大“教”和過分倚重“學”都必然導致教學的失敗。要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真正成為有機結合的統一體,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必須在教育教學中構建學生主體,進行自主學習。

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構建學生主體呢?

一、從教學觀念上構建學生主體

首先,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學習現代教育、教學思想。要在行為上實現以學生為主體,那么思想的改造必須先行一步,達到“知行統一”。中國教育暢行幾千年的“師道尊嚴”正被現代的、先進的教育思想所替代。 師生關系正朝著平等、融洽、交流、合作的方向發(fā)展。教師只有先從思想上弄清自己的職責,做學生學習過程的導游,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領略學習過程中的美景壯觀,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再者,教育的主體是人,一切教育、學習的過程主要是靠受教育者獨立完成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這一點,從而改變“依賴式”、“接受式”學習習慣,逐步養(yǎng)成“主動探究”的良好習慣。

二、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學生主體

首先,教師備課應體現學生主體。這就要求教師要站在學生“學”的角度編寫教案。使教案既有教師導的過程,更多的是學生自主認知、進行探究的過程。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是學科對象的主動自覺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學中我們應該提倡“童言無忌”,提倡兒童“思維無”,讓兒童暢想暢言,精神上處于一種自由、放松的狀態(tài)。要徹底改變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減少過多的講授,更多地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思考、去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對于學生的作業(yè)、學業(yè)評價不再是居高臨下的“主觀式”的評語,而是平等交流的“談話式”語言。對于缺點和錯誤,要運用“教師啟發(fā),自主發(fā)現”的教育形式,達到改正的目的。只有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都把學生的學放在首位,學生主體才能得以構建。

三、從教學方法上構建學生主體。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呢?我以為激發(fā)興趣是自主學習的誘因。

在教學活動中,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就根本談不上“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只有當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語文課堂變得生動、輕松起來。因此教師就要著力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首先,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平等民主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讓學生想象馳騁,感情激蕩,思路縱橫,乃至異想天開,自然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發(fā)創(chuàng)造的潛質。教師可以大膽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發(fā)言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其次,精心設計好導語,課始就吊起胃口。一堂課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于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tài),一席好的導語尤為關鍵。據說魏書生上課前,先讓學生猜一猜今天上哪篇課文,為的是激發(fā)一下興趣。我在上《太陽》時,上課伊始先讓學生畫一畫自己心中最最喜歡的太陽。由學生想怎么畫都行,讓學生在畫太陽中經歷一番獨特的體驗。通過繪畫導入新課,激發(fā)了興趣,活躍了思維,開啟了想象,學生學習課文自主性更強了。

另外,開展一些學習競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生有爭強好勝的特點,競賽時往往處于緊張、興奮的心理狀態(tài),能高效地進行知識傳遞和吸收。分組討論問題開展比賽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我教《將相和》后,開展一個“小小人物評論會”,既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又培養(yǎng)團結協作能力。教學《草船借箭》時,安排學生分男女兩組開展復述比賽,分片段抽簽進行,大家情緒高漲,越比越放得開。不少同學對人物的神態(tài)、語氣把握十分準確。

還有,建立一個激勵評價機制。激勵性的評價,能給學生以幫助,給學生以鼓勵,給學生以信心。評價中既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及變化發(fā)展,既關注水平,更要關注學生情緒態(tài)度。老師的評價如“很有自己的見解”、“你肯動腦筋”、“分析得很準確”、“讀得真仔細”等。這些激勵性評價創(chuàng)設了一種讓學生心理安全的教學氛圍。

課堂是屬于孩子們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大膽質疑,使“有疑----釋疑”的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參與、自能探求知識的過程,才能孕育學生創(chuàng)造的能量,點燃創(chuàng)造的火花。

第8篇:改造我們的學習教案范文

關鍵詞 形式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4-0008-02

《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指出:高中課程選擇必須遵循基礎性原則,即學生必須掌握經典知識并靈活運用;注重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欲、積極探索的精神、堅持真理的態(tài)度和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時強調:課程實施要結合不同學校具體校情、學情,積極創(chuàng)新、嘗試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發(fā)展學生個性。現就近年來,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已在全國各地風行,我校也在積極嘗試、開展的“30+15”教學模式,略表拙見。

一、“30+15”形式的內涵

1.“30+15”形式的定義

改變先前老師教學為主學生聽講為補充的模式,采取老師授課引導三分,剩下七分由學生支配并進行小組協作探討。具體時間分配:“3分”,即課堂上老師進行教學講解時間不超過15分鐘;“7分”,余下時間學生進行難題協作討論與解決。

2.“30+15”形式的特點

縮短老師教學時間,使課堂不會顯得冗長沉悶。增加師生的互動時間,改善學生被動學習,當堂展示提高課堂效率,調動學生對數學的熱情。本模式最大特點在于師生間的互動,所以這“七分”的運行極為重要。

3.“30+15”形式的目的

讓課堂氣氛輕松些,自由些,快樂些。釋放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改變被動學習的模式,進一步推動課堂向高效發(fā)展。

4.“30+15”形式具體流程

(1)導入新課

課前教師拋出問題,并指明需要重點自學的部分,讓學生帶問題進行自學課本。具體可分配5-10分鐘,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以達到有效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及自學能力,在這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期間教師可利用空檔時間進行重點輔導及問題追蹤。本部分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①問題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盡可能的淺顯。②明確指出要進行答問,避免“無負擔”而導致部分學生不投入地忽悠過去。③對于學習困難學生,老師應適當進行鼓勵,走親民路線,防止“架子”存在。

(2)精講精練

結合學生的突顯問題及課標的要求對教材進行詳細講解,重點引導學生用類比的數學思想來解題,時間約10—15分鐘。學生因剛“碰壁”而經老師講解后“柳暗花明”,這樣開竅的感覺促使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求,有利于下一步驟的進行。本部分教師應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及易錯點,通過詳細解說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疏通掌握。針對普遍存在的易錯點可結合相關習題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不需急于給正確答案,可先進行爭論提升氣氛,再讓學生說明自己觀念而作進一步分析,這樣不僅能夠了解到學生的掌握情況,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的進行。教師也可對例題進行改造,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3)檢測達標

通過完成課堂作業(yè),檢測學生是否都當堂達到了學習目標,將所學知識通過訓練,內化為操作能力。學生能像考試那樣,獨立完成作業(yè),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巡視,了解哪些同學真正做到了“堂堂清”,時間安排約15分鐘。

注意點:①課堂作業(yè)要典型、適度和適量;②課堂作業(yè)起點要低,分必做題和選做題;③對后進生要給予肯定,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④按10分或100分標準對本節(jié)課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讓學生全部參與檢測,當堂評判。把每一節(jié)小測都當作考試來對待,把每一次考試都當作高考來對待。

二、確保實現“30+15”課堂教學的方法

(一)狠抓集體備課,避免集體備課成了“教案之和”

備課是做好教學的前期準備,更是教師從事教學的基本功。備課組的設置,可以集思廣益,讓不同層次的教師在討論過程中相互啟發(fā),但也有可能出現集體備課“一包到底”的現象。所以我們要摒棄傳統的備課模式,避免備課成網上資料“拼盤”的同時,還要避免集體備課成了“教案之和”。理論是要與實踐相結合的,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本班的實際掌握情況,在集體備課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匠心獨運”,因材施教地采用最為合理而有效的方法施教,防止出現“千人一面”的格局。

(二)推崇“學案”,但要避免“學案教學=同步練習”

一份好的教學學案,可以幫助學生有計劃、有目標的主動學習,要制定好學生學習目標,使學生能夠有目的的對指定的內容進行預習,并完成“自主預習”,這一點對課堂的幫助是極大的。主體性和導學性是編制學案最基本的原則,但現實中普遍存在著“學案教學=同步練習”的觀念,這樣的“題?!边M一步導致了課堂的沉悶。我認為學案教學應堅持學生為主,善于“幫學生節(jié)省時間”,或利用部分課堂時間處理學案,緩解學生的壓力。

“30+15”教學模式有四個關鍵標志:一是流程和時間的分配,二是評價是否及時、是否有激勵性,三是學生是否進行了自主學習,展示交流是否充分,合作是否有效。四是重難點是否突出突破,檢測是否到位。老師就像學生腳下行走的獨木橋,如果我們不穩(wěn)固,他們便會搖晃不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便要制定好我們的計劃及措施,讓學生在橋上快樂沒有負擔的行走。

參考文獻:

第9篇:改造我們的學習教案范文

一、備課不只是為了單純傳授教材知識,而且是為了同時達到對語文課程的建設和開發(fā)。

在傳統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備課只有大綱、教材、教參意識,一節(jié)課的教案往往只是知識點和標準答案的羅列,而課程的建設和開發(fā)意識淡薄。在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的目的成為以“學生為本”、以“育人為本”,追求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發(fā)展。而人的發(fā)展,離不開教育資源的占有,如何利用好語文課的課程資源應成為我們在使用新教材備課過程中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語文課程資源我們應該有廣義的理解: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

備課過程中如何實現對課程資源的建設和開發(fā)是一個選擇、探索、合作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對教材內容處理應該比較靈活——可以取舍,可以調整順序。選用的教育資源可以是媒體提供的,亦可以是師生自身的親身體驗和感受;可以是需要教師準備幾周時間的,也可以是即興發(fā)揮的;可以是古典名詩詞賦,也可以是現代流行小說、通俗歌曲……所以,語文新教材的備課應該是一種粗放型的、柜架式的,它應是單元教學設計,而不是只備45分鐘,它應更機動、可變。當然,這種教學設計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厚的語文功底和駕馭資源的能力。

二、備課不只是教師個人的單邊活動,而且是師師合作和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

在傳統的教學中,備課過程的獨立性極強,教師只考慮怎樣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尤其是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合作、交流,從而造成個人為戰(zhàn)、“孤芳自賞”的狀況。在新的課改背景下,語文教材與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方面,語文教師必須適應這種變化,加強知識的學習,培養(yǎng)自己跨學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師之間應學會合作、交流,學會資源共享。語文教師要經常擠時間和同科及其它學科教師坐下來,靜心談一談,在一起共同學習,獲得、交換、共享各種信息,從而豐富自己的信息量,為備課做準備。

三、備課不只是為了45分種的課前準備,而且是為了完成個人教學經驗的總結和獨特教學風格的形成。

在傳統的教學中,備課只是簡單的對45分鐘過程的記錄,是簡單的課前準備,用完后,很少反思和補充,甚至丟在一邊,無人再理。在新的課程改革后,語文教材成為師生對話的文本,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載體,成為一個完全開放的系統。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應不斷拓展、補充、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每一位語文教師應注意積累和總結教學過程中的資源和經驗,不斷豐富自己的教育信息,及時地將教師之間思想碰撞的火花、授課過程中的靈感記錄下來,將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從中受到的啟發(fā)記錄下來。尤其是教師和學生為課堂教學收集的各種教育信息,更應分類按順序整理起來,裝訂好,以備后用。新課改要求每一位教師應逐步構建一套適應時代要求的教育教學經驗,不注意平時的積累總結是不行的。

具體的做法是,語文教師可以用活頁紙備課,以便隨時增添內容,歸類整理裝訂。教案紙可以設計成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授課過程的準備內容,另一部分是與之對應的課中改造與創(chuàng)新的內容。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應及時反思教學過程,將師生在課堂上交往、對話和合作中生成的新知識,教師從學生身上受到的感悟及由此生發(fā)的想法、疑點記錄在教案紙上。這個過程是真實的教學實錄,也是教師整理教學思路、總結經驗從而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的準備進程。

四、備課中應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個體需要。

在傳統的教學中,“語文是工具學科”的觀點對語文教學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語文教師備課重在備知識傳授和標準化答案,忽視了學生的實際語文水平和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以致出現了課本上的范文被教師肢解得支離破碎、講解得味同嚼蠟,講課幾乎占用了全部課內時間,課外時間又幾乎被大量重復統一的訓練題擠滿的現象。在這種統一的目標要求下,學生完全喪失了學習的自覺性,個性亦湮沒在題海之中。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應該是一門最具個性化的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學習基礎、個性特點、興趣愛好不同會出現很大的差異性,每個學生會有不同的需要,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學生多一些具體的了解、多一些尊重和寬容。

其實,只要我們的語文課堂是開放性的,有可變的余地和選擇的空間,學生就會有飽滿的熱情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設計不同的問題,啟發(fā)誘導學生,并要求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于問題結果多做假設和猜測。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體現層次性,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個性存在差異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