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防治眼病中醫(yī)導引概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防治眼病中醫(yī)導引概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防治眼病中醫(yī)導引概述

摘要:通過對防治眼病中醫(yī)導引文獻進行梳理,發(fā)現(xiàn)古代文獻中記載了大量的防治眼病的中醫(yī)導引,具體可分為散式導引、套路式導引、四時相關導引、按摩相關導引,部分導引體現(xiàn)了中醫(yī)辨證論治、天人相應的特點??蛇M一步整理挖掘還原經典的防治眼病的中醫(yī)導引,滿足廣大群眾對于防治眼病的保健需求。

關鍵詞:中醫(yī)導引;眼?。痪C述

1古代防治眼病中醫(yī)導引分類

對于文獻中有明確的功法名稱及整套功法內容的列為套路導引;對于散在的,大多無具體名稱的,列為散式導引;對于導引時間提出明確要求的,如與節(jié)氣或一日之中的時辰相關的歸屬于四時相關導引;主要以按摩為主的,列為按摩相關導引。其中按摩是指主動的自我按摩,若只單純的意念行氣則不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圍。

1.1散式導引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是儒、釋、道三教合流之時(亦稱“三教論衡”),對醫(yī)學的影響,具體體現(xiàn)在把儒、釋、道諸家在醫(yī)學上的成就匯總于一編,如《諸病源候論》不載方藥,而載養(yǎng)生方導引法,極具特色[4]。隋代巢元方主持編撰的《諸病源候論》集隋以前的導引法于一書,繼承和發(fā)展了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的中國導引法。該書記載常見眼病38門,其中的目風淚出候、目暗不明候、目茫茫候專載相應的養(yǎng)生方導引法,多為調身配合調息。目風淚出候中的4個散式導引具有祛散風邪的作用,與原文病因病機描述中的“風邪傷肝,肝氣不足”[5]153相對應,體現(xiàn)了中醫(yī)導引具有辨證論治的含義。除目諸病中有導引外,其他頭面風候、風頭眩候、風虛勞候、鼻息肉候、耳聾候記載的導引功法也有助于防治眼病。宋代蒲虔貫《保生要錄》的調肢體門中列舉了系列散式導引法,包括手足、兩臂、頭項、腰胯等部位的活動,具有“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壅滯”之功[6]?!短鍖бB(yǎng)生經》著者及成書時代不詳。有學者認為,鑒于《隋書•經籍志》及《諸病源候論》中皆未著錄或稱引過該書,而大約從唐后期開始道教內丹術漸興,所以該經匯集成書于唐中前期的可能性較大。并且認為《太清導引養(yǎng)生經》作為現(xiàn)存的道教導引專經,不僅在道教導引法中有冠壓群芳之勢,而且在整個中國古代導引法發(fā)展史上的地位亦舉足輕重[7]。該書中多處條文涉及防治眼病的導引,如寧先生導引養(yǎng)生法中5條,彭祖谷仙臥引法1條,王子喬八神導引法2條,其中大多數(shù)條文涉及的防治眼病的條文與《諸病源候論》中內容一致。如手抓項邊脈這一動作,在《太清導引養(yǎng)生經》中寧先生導引養(yǎng)生法中描述為“臥,引為三,以手掐項邊脈三通,令人目明”[8]4,彭祖導引圖中描述為“……以手掩兩耳,以指掐兩脈邊五通,令人目明,發(fā)黑不白,治頭風”[8]38,《諸病源候論》中描述為“臥,引為三,以手抓項邊脈五通,令人目明。臥正偃,頭下卻亢引三通,以兩手指抓項邊大脈為五通。除目暗患。久行,令人眼夜能見色。為久不已,通見十方,無有劑限”[5]154。見于《道藏精華錄》的《古仙導引按摩法》[9]有與南北朝時陶弘景所著《養(yǎng)性延命錄》《太清導引養(yǎng)生經》內容一致的情況,明目方法與后兩部書內容多一致,如其中的導引法內容與《養(yǎng)性延命錄》中的導引按摩篇第五內容一致。明代羅洪先的《衛(wèi)生真訣》記載了49個中醫(yī)導引法,具有明確的主治范圍,涉及病證30余種,其中3個功法和目病相關[10]。張果老抽添火訣,治療三焦血熱,上攻眼目昏暗。功法描述為正坐,用手摩熱臍輪后按兩膝,閉口靜坐,候氣定為度,運氣九口。彭祖明目法,與《諸病源候論》功法描述一致,為伸左腿、屈右膝、壓左腿上一勢和雞鳴時熨目一勢。曹仙姑觀太極法,治療火眼腫痛,為身體動作與行氣相結合。運睛保健,可以明目、改善視力。明代龔居中的《痰火點雪》提及,“雙目輪轉十二數(shù),緊閉即開,大睜逐氣,每夜行五七次,翳瘴自散,光明倍常”[11]。清代馬齊的《陸地仙經》[12]66和邵博強《無藥療病法》[13]也提及運睛除眼翳明目功能。清代徐文弼的《壽世傳真》提及“兩手相叉抱項后,面仰視,使手與項爭力”[14]3有去目昏的作用。

1.2套路式導引

1.2.1自按摩法

晉代支遁的《太清道林攝生論》中的自按摩法十八勢包括頸、肩、上肢、胸、背、腰、下肢等全身運動十八勢。雖名為按摩法,實為導引法,有“延年續(xù)命,百病皆除,能食,眼明輕健,不復疲乏”之功[15]。唐代孫思邀《千金要方》把它稱為“天竺國按摩”。唐代《攝生纂錄》、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等也轉載與此類似的套路功法[16]。

1.2.2六字訣

六字訣最早記載于《養(yǎng)性延命錄》,書中提及“肝臟病者,頭眼疼痛,愁憂不樂,呵氣出之”[8]97;《諸病源候論》中提出為“肝臟病者,愁憂不樂,悲思嗔怒,頭旋眼痛,呵氣出而愈”[5]92。但唐代孫思邈的《衛(wèi)生歌》中稱:“春噓明目”[17];唐代胡愔的《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中肝病的六氣法也為“治肝臟用噓,法以鼻漸長引氣,以口噓之……自然去肝家虛熱,亦除四肢壯熱、眼暗、一切煩熱等”[18];明代冷謙的《修齡要旨》提及延年六字訣中的噓肝氣訣,“眼中赤色兼多淚,噓之立去病如神”[19];《壽世傳真》“春噓明目木扶肝”[14]15。另外,清代《養(yǎng)生秘旨》提及“又看何臟腑受病,如目病,即念噓嘻二字”[12]119。由以上文獻可以看出,六字訣中的呵、噓、嘻字均有防治眼病的作用。

1.2.3五禽戲

《養(yǎng)性延命錄》還提及五禽戲,吳普行之,年九十余歲,耳目聰明[8]102。

1.2.4治眼九法

《陸地仙經》附有一套專門治療眼病的導引功法——治眼九法,包括梳、擂、勒、撮、攀、揉、運、轉、閉法[12]70。

1.2.5赤松子坐引法

《太清導引養(yǎng)生經》《攝生纂錄》、南宋曾慥的《道樞》均載錄了赤松子坐引法。《攝生纂錄》中記載坐式六勢,以跪式和平坐為基礎體位,伴隨手臂動作,最后記錄此功法有令人耳目聰明、延年益壽之功[20]707。吳志超認為這是一種套路式的健身法[21]。

1.2.6健脾胃法

清代《養(yǎng)生秘旨》記載了一整套健脾胃功法,可治療“不寐、多思、手心熱、耳鳴、目眩諸火證”[12]127,主要包括兩手按摩、調息等動作。

1.3四時相關導引

《黃帝內經》最早提出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指導養(yǎng)生防病,其中四時五臟的內容可用來防病治病。在導引方面,有具體要求在一年中的某節(jié)氣或者一日之中的某個時間點進行中醫(yī)導引養(yǎng)生?!娥B(yǎng)性延命錄》中記載的防治眼病的導引有:夜半至日中時正偃臥,瞑目握固,閉氣不息,能閉氣數(shù)至二百五十,華蓋明,華蓋明則耳目聰明,舉身無病[8]96。握固,即屈大拇指于四指下,有固精明目的作用,此式需在一日中某一時辰操作,動作以調身和調息為主。宋代陳摶所著的《二十四氣坐功導引治病圖》將24種導引功法,按一年24個節(jié)氣,作了全面的安排[22]。功法為針對各脈“是動則病”及“所生病”,每2節(jié)氣配用1條經脈,其所選用的功法即疏通或強化該經脈,以防治相應的時疾。其中雨水、驚蟄、谷雨、小滿、芒種、立秋、寒露、立冬、大雪9個節(jié)氣所治的疾病中均有眼病相關癥狀,主要癥狀為目黃、目痛。雨水節(jié)氣坐功為“每日子丑時,疊手按髀,拗頸轉身,左右偏引,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23],有治療目銳眥痛的作用。據研究考證,《二十四氣坐功導引治病圖》與《太清道林攝生論•自按摩法》《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靈劍子•導引勢》有著明顯的繼承關系[22]。《靈劍子•導引勢》據考證為宋代道家凈明派所作[24],其中記載春補肝臟三勢,即兩手摩面、兩手相叉掩項后、兩手相重按髀,皆有補肝明目功能。

1.4按摩相關導引

主要包括熨目、揩目、梳頭、點按穴位等。早在《莊子》中就提到“眥搣可以休老”。可見古人很早就開始利用眼周按摩來預防眼部疾病?!娥B(yǎng)性延命錄》的導引按摩篇提出手掌相摩熨目和指按目四眥兩法都令人目明?!吨T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攝養(yǎng)枕中方》也提及摩手熨目有明目功能。宋代周守中的《養(yǎng)生類纂》中指出以手背揉眼明目[25]?!秹凼纻髡妗酚涊d了大指背擦熱揩目能保煉神光,永無目疾[14]4?!鹅`劍子》書后《附靈劍子導引子午記一卷》,書中涉及防治眼病的有兩勢描述更為具體,分別為捏目四眥和摩手熨目,摩手熨目乃用兩手掌側立,摩掌如火,有硫黃氣乃止,開目熨睛數(shù)次[20]670-671。本法在養(yǎng)生保健書籍中多有記載,被廣泛傳播?!稊z養(yǎng)枕中方》還提及按揉睛明穴有明目功能。櫛發(fā)有祛風明目之功,在很多書籍中都有記錄,如元代丘處機的《攝生消息論》、宋代劉詞的《混俗頤生錄》、明代沈仕的《攝生要錄》等。除目四眥、睛明穴之外,《道藏》中的《枕中記》、清代祝登元的《心醫(yī)集》中引《太素丹經》以及《壽世傳真》中都提及用手按眉后之穴、用手心及指摩目顴、手旋兩耳、手逆乘額上從眉中復上也可使目清明。清代天休子的《修昆侖證驗》提及按摩目四眥、眉心、山根,有退翳之功。此外,《混俗頤生錄》記載“每晨睡覺暝目叩齒三七下,咽津,以手掌相收,令熱熨眼”[26],也有祛風明目之功。

2討論

中醫(yī)導引法是中醫(yī)“治未病”的重要內容,在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愈后防復3個環(huán)節(jié),均可發(fā)揮重要作用[27]。通過對古籍中防治眼病的文獻進行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眼周保健按摩外,較多的中醫(yī)導引法未得到較廣泛的傳承與應用。從保健功效分析,中醫(yī)導引除具有明目功效外,還有祛風清熱止痛等功能,可以防治多種眼病。不同的導引,功效也不一樣,有的功效較專一,如彭祖明目法、運睛除眼翳等,其他一些套路導引主要是全身保健的同時具有明目的功能。其中《諸病源候論》是中醫(yī)散式導引的集大成者。已有學者根據《諸病源候論》編創(chuàng)“視疲勞防治五步功”[28],是對古法今用的嘗試。通過梳理也發(fā)現(xiàn),中醫(yī)導引文獻有反復傳抄的情況,因此,存在同一功法而多個版本流傳的情況,需要進行細致梳理。推廣普及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知識和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技術與方法是發(fā)揮“中醫(yī)藥+”優(yōu)勢的重要方面[29]。希望借助中醫(yī)藥信息化技術,對古代中醫(yī)導引文獻進行整理,對于經典的防治眼病中醫(yī)導引進行還原,并利用融媒體技術進行推廣和傳播,以滿足廣大群眾對于防治眼病的需求。

作者:徐麗麗 孫曉峰 孫海舒 王映輝 李宗友 單位: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藥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