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我心中的魯迅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三年級時,在一本教輔資料里,第一次看到魯迅先生,那時我不以為然,認(rèn)為魯迅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作家。“反正世界上已經(jīng)有了那么多的作家,多一個少一個對我來說無所謂。”這就是我當(dāng)時的想法,打他那雙明亮、睿智、犀利如鷹眼的雙眼,已經(jīng)在我心中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到了四年級,我總是“魯迅、魯迅”的叫著,總來不知道加上一句“先生”因為我不知道這一句“先生”對于魯迅的意義。知道的,只是他的原名“周樹人”也許是爸爸的推薦,也許是同一姓周的緣故,我暗暗的對魯迅先生進行了查找,我僅僅是加在他身上的各種頭銜,如是他竟然是中國人骨氣的象征,我不禁對他肅然起敬,以后叫的時候,我恭恭敬敬的加上了一句“先生”
到了六年級,學(xué)了關(guān)于魯迅的一組課文,不僅加深了對魯迅的認(rèn)識,還更加加深了對魯迅的敬意。他那濃墨寫的“一”字胡,竹枝似的手,就連那手上的卷煙,也彌久留香。
魯迅,原名周樹人,別名周樟壽,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是中國現(xiàn)代無產(chǎn)階級的偉大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革命家以及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的奠基人,讀完他的自傳,這個陌生的偉人在我心中的形象逐漸清晰起來。
我心中的魯迅是謙虛的。魯迅他在別人面前從不會夸耀自己,但你在他的自傳里卻找不到任何炫耀自己的語句,反而,作為知名作家的他,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成果只是一筆帶過,如“我在留學(xué)的時候,只在雜志上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边@個“不好”,著實體現(xiàn)出了一代偉人魯迅的謙虛品質(zhì),正如他所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由于他的謙虛,他才在人生的最后幾年筆耕不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晌?,有一點兒成績就大呼小叫、四處炫耀著自己芝麻般大小的成績!難怪總是進步不大??!
在我心中,魯迅是珍惜時間的。他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時間,緊張地工作。他愛惜時間,總想在較少的時間內(nèi)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經(jīng)說過:“節(jié)約時間,就等于延長一個人的生命?!彼粌H愛惜自己的時間,還愛惜別人的時間:他從來不遲到,決不叫別人等他,就是下著大雨,也總是冒雨準(zhǔn)時趕到。
在我心中魯迅是關(guān)心愛護青年的。要不他怎么會誠心誠意地為一名遭人歧視的青年工人推薦好書?怎么會接待來訪青年五百多名?怎么會親自給青年回信三千五百多封?
讀完魯迅的自傳,我覺得他被稱作“中華民族革命的主將”被人民稱為“民族魂”確實是當(dāng)之無愧。
我回眸我的成長之路,似乎多了些灰塵的不明,少了些斫痕的深刻,一路走來,已過了幾度春秋冬夏,卻從未品味成長路上的所得所失。
我那緊閉的雙眼是林海英為我開啟的。吹去《城南舊事》表面的灰塵,回味英子的童年,“英子,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挺一挺就過去了”,當(dāng)爸爸的花兒片片飄落,伴隨著畢業(yè)的驪歌,英子長成了,不在是小孩子了。成長之中總有些離別憂傷、生死悲歡,墮落嗎?沉淪嗎?回眸英子的成長,我看到是堅強。
我心中的困惑與迷惘是為我擦去的。翻開《我的母親》一頁,又體味小時侯母親為其舔去病眼上的翳痕,一個“真”字寫出了母親對兒子多少的關(guān)愛,對孩子那無怨無悔的愛意,我們的成長是與父母的付出與哺育分不開的,成長的點點滴滴浸透了母親的血和淚。回眸成長,才發(fā)覺忘記了很多很多……
寫人的作文貴在抓住所寫人物的特點來寫,這一點上,魯迅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楷模。你看魯迅先生對藤野嚴(yán)九郎、潤土、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人物的描寫,無不是如此,而且篇篇經(jīng)典。為什么魯迅能對他們刻畫得如此成功呢?因為這些人都是魯迅先生熟悉的人,魯迅先生熟悉這些人的生活。
千人千面,各不相同。寫人要學(xué)習(xí)魯迅先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點、語言特點、行動特點的方法來刻畫人物,寫好細(xì)節(jié),這樣才能寫出精彩。寫物,要使自己具有畫家的本事,要養(yǎng)成細(xì)致觀察的習(xí)慣和快速描繪的能力,這樣才能寫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在學(xué)習(xí)寫作的時候,他的老師――著名作家福樓拜,讓他住進賓館,天天觀察對面飯店里進進出出的各色人物并作細(xì)致描述,結(jié)果使莫泊桑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寫熟悉的生活,寫熟悉的人和事,還要學(xué)會選材,要懂得圍繞作文的中心來選材,并不是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寫入作文中的,要有所選擇,有所舍棄,選擇那些和你所要表達(dá)的主題有關(guān)的事情來寫,選擇那些最能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點的事情來寫,而不要選擇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攙和其中,信馬由韁地去寫,這樣寫的作文就跑題了。
但是選擇幾件事來寫不能平均用力,一路寫來就成記流水賬了,應(yīng)當(dāng)有重點地去寫。對能表現(xiàn)中心的事件要詳寫,大寫特寫,和中心關(guān)系不大但是又不能不寫的地方要簡要地寫甚或一筆帶過,這樣就叫做重點突出,詳略得當(dāng)。
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寫人的文章結(jié)尾時一定注意以對這個人的評價或印象結(jié)尾,不要因為里邊記了這個人的某件感人的事,把結(jié)尾寫成“他做的這件事雖然過去好久了,可是還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之類的話,記事的作文結(jié)尾時也不要寫成“從這件事里可以看出他是怎樣怎樣的人”“他就是個這樣的人”之類的話,要想出給人印象深刻的表達(dá)方式。附例文:
父親,我真誠地謝謝您
蒙陰縣蒙陰鎮(zhèn)實驗學(xué)校 八(1)班 尚文娜
記憶的長河中,父親的形象猶如一朵美麗的浪花總是泛在記憶的最高處,伴隨著我克服困難,戰(zhàn)勝挫折……
身材高大魁梧,但過度勞累使父親很瘦,臉部凹凸不平,眉毛黑而密,以保護那雙不平凡的眼睛,他的眼睛是犀利的傳達(dá)感情的通道。在記憶之匣中,父親的形象如此。
父親不是很嚴(yán)厲,在生活中很細(xì)心,我心里想的父親全知道。一次我沮喪著臉回家,父親見狀,親切地問:“怎么了?”“沒怎么,累了?!蔽翌^也沒抬地說。父親笑著說:“你能騙得了我?是不是有什么不開心的事?”我說:“我和同學(xué)鬧矛盾了。”我把事情的經(jīng)過一五一十說了,父親聽了后,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雖說錯不在你,但是做人要寬容,你要理解他。”經(jīng)過父親的一番“澆灌”,我學(xué)會了寬容。
有學(xué)者認(rèn)為,二十世紀(jì)是魯迅的世紀(jì),二十一世紀(jì)是的世紀(jì);某“80后”作家更聲言,二十一世紀(jì)還讓魯迅代表中國人,實在太落后。
當(dāng)紹興把“魯迅品牌”炒得火熱時,當(dāng)知識分子呼吁破除“圣人迷信”時,當(dāng)新一代聲言“對魯迅沒好感”時,魯迅的遺愿是否正在實現(xiàn)?10月中下旬,我隨溫州市第二期初中語文骨干教師素質(zhì)教育研修班到上海、紹興、杭州聽課考察。恰好在紀(jì)念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不是很愿意緬想那些且沉且重的問題,我只是記下我心中的先生,以此來紀(jì)念先生。
一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底的一天,我偷偷地溜出大學(xué)的校門,乘汽車到了上海。上午十點鐘我把行李拋到表兄家,便來到魯迅公園。我沒有問人,只是憑著直覺朝深處走去,竟很順利地來到了魯迅墓前。
空中飄灑著微雨。墓地四周十分安靜。只有兩個青年人坐在墓穴前面的矮石欄上,邊抽煙邊竊竊私語。我在墓地一側(cè)的紫藤架下坐下,打量著他們。我看出,他們之所以來到這里,只是要找一處安靜的地方商議點什么。他們不久便起身走了。于是我也站起來。走到他們坐過的地方。我看見,在覆蓋著墓穴的花崗石上,有幾口濃痰,幾個煙頭。我想清除,但又覺得多余。魯迅先生生前蒙受過多少明里暗里吐來的濃痰,有意無意扔來的垃圾,都沒能將他弄臟。至于死后,他真正的墓穴在我們的心中,而那里,是無法玷污的。
我又回到原來的地方靜靜地坐著。其間,來過一群日本游客,男男女女,都是中年人。他們滿臉肅穆、謙恭,連說話也輕聲細(xì)語,有的人還連連鞠躬。我看著他們,心里忽然很緊張,惟恐他們發(fā)現(xiàn)了那濃痰和煙頭。
那一刻,我感到了羞愧。
那天,我在那里坐了很久。奇怪的是,我?guī)缀跏裁匆矝]有想。偶有水珠從紫藤葉上滴下,落進脖子里,帶來一點涼意。
那是我第一次到上海。
二
回想起來,初次接觸魯迅,是小學(xué)階段。那是八十年代末,我也不過十來歲。那是在小學(xué)課本上讀到的《三味書屋》,當(dāng)然當(dāng)時是似懂非懂,或者說全然不知。現(xiàn)在留下的記憶,只有那刻在書桌上的“早”字了。初中時我課外閱讀了《秋夜》?!霸谖业暮髨@,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碑?dāng)時無端地覺得,這樣的重復(fù),有一種奇異的美,并且想,要是自己在作文里也這樣寫恐怕要被老師作為行文羅唆的典型而加以批評的。許多年以后,一位“七月派”詩人在文章里說他就是在中學(xué)時讀了《秋夜》開頭的幾句,從而對語言藝術(shù)產(chǎn)生興趣,最終成為一名詩人的。我一下子便相信了他的話,并且對他憑添好感。
大學(xué)躊躇滿志要報考重點大學(xué)的政法系,但最后只能可憐兮兮地進電大讀中文。讀中文讓人看不到前途,大家都無精打采的,我便常常偷偷地溜出校園,利用節(jié)約下來的錢出去游玩。但這期間我還是從新華書店買來了《魯迅雜文集》,本裝的,共二十本。我讀了其中的幾本,但那時仍不能領(lǐng)會其妙處,但讀有些篇章,卻使我時時如受電擊……
那幾年讀魯迅,常常會在空白處寫下幾句感想。在《吶喊?自序》中,魯迅寫道:“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倍以谂赃厡懙溃骸皬睦ьD人家而變得小康,在這途中亦可見世人的真面目。”當(dāng)時寫下的感想,后來都覺得淺薄、可笑,便都涂掉了,獨有這一句,仍然保留著。
這幾年,我的家庭在多年的困頓之后,開始有了些起色,于是,看見雙雙冷眼變成熱眼、副副兇臉轉(zhuǎn)成笑面?,F(xiàn)在想來,當(dāng)時之所以一讀魯迅便被強烈吸引,或許與家道的這種變化有關(guān)。這雖然與魯迅少年時的遭遇相反,但于察見人情世態(tài),效用則同。
三
有位西方人說過:一個人選擇或拒絕某種哲學(xué),并不是觀念本身的原因,倒是源于氣質(zhì)。我對此深以為然。所謂思想上的差異,其實常常是氣質(zhì)上的排斥;所謂學(xué)術(shù)上的爭辯,往往不過是心靈的交鋒。在人文領(lǐng)域,所謂純學(xué)術(shù)的分歧,純理性的思考,我相信并不存在。
在對待魯迅的態(tài)度上,也如此。我多次聽到那種看來挺有學(xué)問、似乎不乏思想的人,用不屑的口氣說魯迅沒有多大價值甚至毫無價值。每當(dāng)這時,我都默然無語,并不想爭辯什么。我只是感到,在這個時候,我與他,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動物。我看著他,像一頭猩猩看著一只猴子,或者說像一只猴子看著一頭猩猩,反正都一樣。
每當(dāng)這種時候,我總深切地感到,魯迅只能是我的魯迅。這樣說,或被視為不敬,或被視作矯情。但我確實覺得,與人爭論魯迅是否有價值,是對自身心靈的侮辱。當(dāng)一本書、一個人,對于自身生命有重大意義,這種意義甚至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所謂思想啟迪的范圍時,你是不必與人就此爭論什么的。一個人有必要與人爭論自己的傷口是否在痛,自己的心臟是否有用,自己的母親是否偉大么?
甚至連一般意義上的談?wù)?、贊美都不必。每?dāng)遇到有人并無貶意甚至是語含敬仰地談起魯迅,我也不想多說什么。我總疑心,他的魯迅與我的魯迅并不同。這并非說我對魯迅的理解有多么深刻。
或許有人會說,你是一個魯迅的盲目崇拜者。我想說,崇拜這個詞,太俗氣了。
四
魯迅離開這人間已七十年了。七十年比他在人間停留的時間還要長。在工作后的九年里我曾三次到紹興去看望先生,去尋找他走過的路。
不久前的一天我又到了上海,又來到了魯迅墓地。晚上墓地前面的草坪上,一群人在跳舞,不知懸在何處的喇叭噴吐著流行歌曲,但夜色中的墓地仍然是靜謐的。剛剛下過雨,我本想坐到十年前坐過的地方,但紫藤架下的木條椅上盡是水滴,連花崗石欄上,也濕漉漉的。但我還是坐下了。
與十年前相比,這次的心境自然不同。在這曾經(jīng)給過魯迅先生那樣多痛苦的人間,我又輾轉(zhuǎn)了十年,讀過一些書,碰過一些壁,見過一些人“怎樣地吮血、賣友,怎樣地造謠、告密、誣陷,怎樣地見風(fēng)使舵、舔痔嘗糞”,目睹過當(dāng)年令魯迅那樣悲憤難言的事情怎樣更大規(guī)模地重演……
我想,今夜的我不是十年前坐在書桌旁的我,今夜我心中的魯迅,也不是十年前的魯迅。
坐在魯迅墓地,我突然有一種強烈的渴望,想把他離開人世后發(fā)生的一些事情,一一對他講述,像對一個離鄉(xiāng)多年的人講述故鄉(xiāng)的事。我想,先生也一定非??释肋@一切。當(dāng)然,我還有許多問題,想向先生請教。我想像著,先生坐在藤椅上,手里拿著煙,身體微微前傾而我則慢慢地敘說著。我想對他講,講“”,講今天中國社會的情形。當(dāng)然,我不會忘記告訴先生,他在“”中怎樣被打扮成英雄般的小丑和小丑般的英雄;我也不會忘記說“易招怨”的故風(fēng),后來有怎樣的境遇;我也許還會順便提到,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含王朔),吮吸起當(dāng)年的一口濃痰,再次向先生吐去……
然而,這只是我的幻想。先生不可能聽到我說的這一切,也不可能面對面地為我解疑釋惑。那一瞬間,我第一次體會到什么叫黃泉路斷。
但轉(zhuǎn)而又想,如果先生真的坐在我面前,我是否應(yīng)向他講述這一切,是否應(yīng)該讓先生再次發(fā)現(xiàn)“歷史如陀螺”的慨嘆……
那一夜,我沒有忘記細(xì)看一眼覆蓋著墓穴的花崗石。
黃泉路斷。
或許是剛下過雨吧,上面很干凈。
2006年10月于先生
??我走過許多的馬路,筆直的,彎曲的,平坦的,起伏的,而我心中的馬路,只是家鄉(xiāng)的馬路。馬路,顧名思義是給馬走的路。按現(xiàn)在的情況,馬路早就不允許馬走了,而且在而今的時代中,馬的作用越來越小,即使是“千里馬”也只能望著飛機、汽車、摩托嘆氣。只有富的流油的閑人,才能自由自在的牽著馬去啃草。所以所謂的馬路,其實早該改成“人路”。
??大城市的馬路如迷宮般讓人頭暈?zāi)垦?,同時給人的感覺就是鄰居家的孩子,與自己沒有什么解不開的關(guān)系。它們不是我的馬路。
??家鄉(xiāng)的馬路原來都是小路,在這里,充分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那句“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正確性。這些小路,最初可能就是幾個人在莊稼的縫隙中走出來的,后來走的人多了,也就把那片莊稼踩成了路。于是,牲畜拉著木制的車輛也開始在上面通行,牲畜里面有馬,所以就成了馬路。
??家鄉(xiāng)是中國的一個小小的分子,就像一粒沙在海灘上一樣。家鄉(xiāng)的路和別的地方的路其實也沒有什么不同,彎彎曲曲的,不知道通向那里。莊稼長起來,路也就隱藏了起來。當(dāng)然,它只是在欺騙陌生人而已。而且,也絕對沒有什么惡意。
??人的感情不是無緣無故來的,也不會無緣無故的去。對于心中的路也是一樣。那樣的一段路,印證了我的成長歷程,記載了我人生的一段段歡笑與淚水。不同的路上,寫著不同的我。白駒過隙的人生,只需要不長的幾段小路就可以裝盛。
??世界在變,中國在變,家鄉(xiāng)的小路也在變。短短的幾年,家鄉(xiāng)的小路就變成的鋪著瀝青的平坦的大路,一個個喝了油的鐵家伙興奮的在上面風(fēng)馳電掣,載來了一個又一個的新氣象。一對對衣著鮮亮的青年男女,極親密的在街上走著“醉”步。人們管這叫“軋馬路”,這詞大概也是隨著瀝青馬路傳來的。
心中的夢想是我前進的磁石,人生是鐵。
當(dāng)你終于有一天看到,花兒渴望風(fēng)來助愛授粉,風(fēng)卻過大吹落了幾朵花瓣時,小苗渴望雨來滋潤,雨卻過大淹沒了大片禾苗時……才知道世間萬物原本都不能只有一種結(jié)局的,有那么多美夢終難成真,夢想和現(xiàn)實在為人生設(shè)計著兩種方案。得得失失,失失得得,在這反復(fù)的交替中,走過了一天天一年年。人類就這樣從遠(yuǎn)古直到今天。
風(fēng)吹落花瓣,花兒明年還要開;水淹沒了禾苗,禾苗明年還要栽。
永恒的不是如意而是追求,如果只有甘甜,你的人生也會變得單調(diào)、乏味,人生路上的挫折使你更能體會到成功時的快樂。
人生不是一種顏料的堆積,而是一塊多彩的調(diào)色板。
得到了應(yīng)該得到的不要狂喜,沒有收獲夢想的也不要嘆息。
我們知道美德有很多很多種,“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是一種清廉的美德;“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是一種躍居首位的美德;“一日行一善”是小的美德;“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大的美德;“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文人不屈的美德;“我自橫刀向天笑”是武人寧折不彎的美德。
然而什么是美德呢?古今無數(shù)的圣人猶如在空中閃亮的星,為我們樹立了“德”的榜樣。然而也就像星一樣,他們被世人萬代傳頌,美德和偉業(yè)散發(fā)著燦爛的光芒,照耀著后人,卻總讓我感覺那么遙遠(yuǎn)。盡管我對他們滿心崇敬,卻不知道渺小的自己能否與那樣的美德有何關(guān)聯(lián)。
有一天我看了一本雜志,上面有一封父親寫給未出生孩子的信,文章很短,里面卻有一句讓我忘不了的話:“爸爸只希望你做一個好人……”
從此這句話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同時也慢慢化解了我心中的迷茫,我漸漸意識到所有的美德都有同一個源泉就是良心。美德就是要憑良心做該做的事,為正確的東西付出努力,為每一個愛你的人認(rèn)認(rèn)真真的活下去。
盡管簡單,盡管質(zhì)樸,但這卻絕不是凡夫庸人的道德。能夠真正把握住良心的人,就不會難理解屈原的剛毅,關(guān)羽的忠義,魯迅、朱自清的錚錚鐵骨,因為他們和許許多多其他偉人一樣,也是憑著一種良心、一種精神在特殊的時候做出了特殊的選擇。
因此我覺得,在某種意義上,所有的好人普通在這一點上和圣人們有了可通之處,即使凡人們遇不到那種要他作出生死抉擇的情況,也應(yīng)該憑著道德良心,想一個真正的人那樣生活。
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那些一生能夠遵循這一原則去生活的人,應(yīng)該也就可以稱圣了吧?
有人說,這世界上有很多種人,有站著的人,有躺著的人,有跑著的人,有醒著的人,有醉著的人,有奴顏婢膝的人,有剛正不阿的人……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聲聲叫著夏天……”隨著這悅耳動聽的音樂響起,我漸漸從書海中走了出來,開始聆聽這令人動情的音樂。這優(yōu)美的旋律,勾起了我對童年的深戀。慢慢的,我開始陶醉在這曼妙覺悟的樂聲中,心靈與之共鳴。它也拉動了我心里的那根弦,拉引了我對童年的回憶。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渺小之物必細(xì)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不錯的,兒時的我?guī)е闷嫘呐c樂趣去觀察生活中的一切,去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也曾像魯迅小時候那樣,有自己生活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我也常常在我自己家中的那片園子里,與蚱蜢一起跳躍,和青蛙一起對唱,與百蟲爭鳴。當(dāng)我玩累了的時候,還會直接躺在地上休息,用帽子遮擋太陽,創(chuàng)造出一片“黑暗”,與蟲蟻共眠。有時,當(dāng)我醒來,發(fā)現(xiàn)天已向晚,該起身回家吃飯了,于是我就依依不舍地同我的蟲朋蟻友告別了……
在我的童年時,我不僅有動物朋友,我還有很多活潑可愛的人類朋友。我們常常在一起談天說地,其實只不過是一些生活小事罷了,但我們確實快樂。這種樂趣超過了在初中生活里,我與同學(xué)品《三國》、論《水滸》英雄時的快樂。我感到了“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滿足,也想“斯世當(dāng)以同懷視之。”
初中緊張無聊的生活沖淡了兒時之趣;一身的任務(wù),也讓我無法再享童年之樂。我也意識到,現(xiàn)實已把結(jié)局注定——我的童年已去,它已如夢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