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泰山的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厚積薄發(fā) 拓展比較 凸顯自我
詩是文學中的文學,是一種唯美的藝術。詩情畫意般的美好生活總是為人們陶醉向往。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衰。當孩子們還在呀呀學語,口齒不清的時候,他們就會在大人的要求下,得意地背誦“床前明月光……”??墒窃谒麄冏x了小學,上了中學以后,幼時的那種對古詩詞的興趣卻與日俱減。他們只是因為考試有古詩詞填空及鑒賞題,才硬著頭皮去學去背。學生詩情失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重新尋回學生失落的詩情?于是筆者反思了當前初中古詩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初中古詩詞課堂教學現(xiàn)狀分析
(一)照本宣科,枯燥無味
很多教師視野狹窄,文化底蘊欠豐厚,完全埋沒在瑣碎的日常教育教學中。備課只是一味地啃教參、摳書本,面對除此以外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知之甚少,無法超越教科書和教學大綱的要求,以自身的深厚的文學功底去激起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和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在言簡意豐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對作者、背景、解題、釋詞、譯句等進行照本宣科的講解,課上得枯燥無味,學生興味索然。
(二)一首一首,費時低效
教師教學古詩詞,通常都是一首一首孤立進行的,每首古詩詞之間似乎毫不相干,沒有什么緊密聯(lián)系,知識點被零星無序地分布于每首古詩詞當中。因此,學生腦海中形成的有關古詩詞的知識是零碎、雜亂,易混淆,一知半解的。教師這種就課文教課文的方法,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難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一覽眾山小”,學生的學習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自然也就難免費時低效了。
(三)讀讀背背,閱讀疲勞
自古以來,讀和背就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致使部分教師把學習古詩詞的過程簡化為單純的背誦積累,學生缺少思維的積極參與,容易產生閱讀疲勞。結果是學生機械重復地讀,熟讀了,會背了,默寫起來別字多;背了這首,又忘了那首。殊不知古人讀書,常作搖頭晃腦之狀,是入情入境的吟;而今人讀書,是有口無心地念,其效果自然也就大相徑庭了。
二.改進古詩詞課堂教學的具體舉措
基于上述對古詩詞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的思考,我閱讀了一些相關著作,并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的要求,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實踐,以我正教的人教版八年級上的杜甫詩三首中的《望岳》為例,談談我在教學古詩詞方面的一些改進的做法:
(一)厚積薄發(fā),課堂顯魅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堂精彩的課的準備就是要閱讀,每天不間斷地閱讀,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教師只有通過平時的廣泛閱讀,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學識、擴大自己的視野、增長自己的智慧,從而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做到厚積而薄發(fā),才能使課堂煥發(fā)光彩,彰顯魅力。例如在對作者的認識時,筆者慣例的介紹是: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生于鞏縣,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他杜少陵。他是唐代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他本人被尊稱為“詩圣”,著有《杜工部集》。
這些資料隨便的一本教輔資料上都有,雖然筆者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來回答其中的知識點,然后自己再加以補充、課件呈現(xiàn),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都不高。這也難怪,什么唐代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詩史”、“詩圣”這些內容他們不是早就滾瓜爛熟了嗎?
于是,筆者自問:除了這些我還了解杜甫的什么?我對杜甫的認識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嗎?杜甫的父母是誰?他出身在一個怎樣的家庭?他有兄妹嗎?他自己又有幾個孩子?他是怎樣走上仕途的?他常跟哪些人來往?他和李白是好朋友嗎?他也愛喝酒嗎?……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雖然這些問題并不與教學有很直接的關系,但如果教師對這些回答了然于胸,并選擇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在課堂上適時適度的補充一二,那么,這無疑就會激起學生對作者更多的求知渴望,并會大大提高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
后來我在上課之前先問學生:“杜甫和李白是好朋友嗎?”這一問學生可傻了眼,大部分同學紛紛開始猜測。別怪學生不知道,我也是查資料才知道的,問了周圍的同事們,他們也不知道。等到上課時,筆者聲情并茂地介紹杜甫與李白的深厚友誼:天寶三年(744),考進士不第后一直游歷四方的杜甫在洛陽與比他年長十一歲李白首次相識,兩人一見如故,促膝長談,把酒論詩,相攜同游梁宋齊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雖然第二年,他們在山東兗州石門分手后就從未見面,但兩顆偉大的心靈仍然心心相印,相互牽掛,且常有詩歌寄贈?!肮P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就是杜甫對李白由衷的褒揚?!抖鸥υ娂房梢砸姷蕉鸥懡o李白的贈詩多達十幾首,可見他們至真至誠的情誼。聞一多先生認為,李杜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相遇,并把這次相遇比作“太陽和月亮的相碰”。一代文豪郭沫若在晚年還為此寫了一本書――《李白與杜甫》。筆者在介紹完這些后并順勢推薦學生閱讀此書。
這些資料是我閱讀查找、搜集積累的,當我以這種拓展學生熟識素材中未知領域的方式向學生展示杜甫與李白的深厚友誼時,無疑就在學生面前打開了詩人的另一個陌生的世界,學生們傾聽的十分入迷,表現(xiàn)了極大的好奇與興趣,而且想更多地了解詩人。當然,筆者在下次教學認識杜甫時又會從有關杜甫絕非尋常的家世、杜甫走上仕途的途徑等其它方面進行認識,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杜甫的興趣,而且豐富了詩人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詩人其它詩歌的理解能力。
詩人杜甫說自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筆者說為人師者若讀書破萬卷,則上課亦如有神了。以上僅以詩人杜甫之一角舉隅筆者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使沉悶之課堂煥發(fā)生機,顯課堂無窮之魅力的做法。教師至少應當對教科書中經常涉及的重要詩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社會交往、思想性格、主要作品等有統(tǒng)籌的認識,使自己的閱讀積累與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有成千上萬個接觸點,并且經常自問我認識他們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嗎?正如孟子所言:“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二)拓展比較,課堂現(xiàn)活力
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庇斜容^才有鑒別,而學習古詩詞總是離不開對詩詞的鑒賞。教師要善于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拓展相關的教學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怎樣把這首詩與那首詩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通過比較,對相關的知識進行整合,由此及彼,求同求異,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增加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從而使學生在比較中明了詩詞作品各自的個性特點,幫助記憶,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認清事物的本質,認知古詩詞鑒賞的一般規(guī)律,達到古詩詞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比較閱讀的范圍非常廣泛,既可以是詩中的一個重點詞語,也可以是詩中的某一句詩,但更多的是整首詩與詩之間的比較;既可以是同一詩人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是不同詩人的同題作品,但更多的是不同詩人的不同作品的比較;既可以著眼于作品的內容基調,也可以著眼于作品的形式技巧,但更多的是從題材、體裁、背景、主旨、技巧、風格等多角度進行比較。比較閱讀的素材應盡量以教科書以內的素材為主,以免增加學生的負擔。例如,筆者就對《望岳》進行了多角度的拓展比較,加深了學生對詩詞作品內涵的領悟。
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與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比較。這兩句話的題材是相同的,描寫的都是泰山,但杜甫是在泰山腳下的感慨,而孔子是在泰山頂上的感慨。這兩句話都富有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都贊頌了泰山的雄偉高大,都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意思。但主旨不同,孔子的話實際上是指人要用超越自我的崇高的心境來看待人世間的紛擾;而杜甫的話是想象自己不久登上最高峰的自豪感。
杜甫一生寫過三首《望岳》,但筆者在教學時并不與其它兩首《望岳》進行比較閱讀,因為很明顯,這樣的比較閱讀難度太大,容易使學生產生畏懼情緒。筆者把這首詩與本課中的另一首《春望》以及與本冊李白的《渡荊門送別》進行比較閱讀。
杜甫的《望岳》與《春望》的比較。這兩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不同,創(chuàng)作時間已相距十多年,其間經歷了“安史之亂”,因此詩人抒發(fā)的感情也不相同?!锻馈肥且皇渍芾碓?,詩人借景說理,由泰山的高峻挺拔、神奇秀麗入手,抒發(fā)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人生感悟,觸發(fā)理性的思考,具有哲理的思辨色彩。此時,我還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這類寫景說理詩,如《登鸛雀樓》、《題西林壁》、《觀書有感》等?!洞和穭t是一首抒情詩,詩人借景抒情,由“山河在、草木深”的慘景,抒發(fā)了感時憂國、思親悲己的人生感慨。
杜甫的《望岳》與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的比較。這兩首詩創(chuàng)作背景相似,都是詩人二十多歲時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的遠行之作。其次,景象都十分壯麗。但是在表達的思想感情上杜詩重在述志,而李詩卻重在思鄉(xiāng)。
王維《使至塞上》與李白《送友人》的比較,陳與義《登岳陽樓》與杜甫《登岳陽樓》的比較,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與劉禹錫《望洞庭》的比較,劉禹錫《秋詞》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比較……可以比較的古詩詞不勝枚舉,經常地比較閱讀,就可以做到溫故知新了。
(三)凸顯自我,課堂添動力
美國學者大衛(wèi)?博金斯說:“我們并不缺少知識,我們非常缺的是運用知識,缺的是思考性學習?!狈此嘉覀兊墓旁娫~課堂教學,并不缺少背誦積累的知識,非常缺的是運用知識凸顯自我。雖然學生背誦古詩詞一些優(yōu)美的詩句,但這些詩句似乎與學生的精神成長毫不相干,它們既不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也不能豐富學生的語言,只是作為被記憶的知識在考試的填空題中發(fā)揮作用。筆者以為只有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把語言作為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工具,喚醒學生對生活的思考以及對自我的審視,讓學生體會到智慧創(chuàng)造的樂趣,課堂才會激發(fā)一種自我需要的驅動力。筆者就對《望岳》層層剖析,力求使文本與學生自我緊密聯(lián)系,以促進學生主體的內在發(fā)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詩中的最后兩句無疑是最為人們所傳誦的,為什么呢?因為它道出了一切想有所作為的人們所共有的情懷,引起了人們的共鳴。那么學生對這兩句話有什么領悟呢?只要努力戰(zhàn)勝困難,就能攀登人生的高峰。這已經是標準答案了,很多老師需要的就是這種教條式回答。然而仔細想想,學生的這種回答與學生的自我觸發(fā)還是相距較遠,學生并不因此而變得勤奮。于是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的高峰是各種各樣的,那么詩人有沒有努力登上他詩的高峰呢?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學生思考:那么你有沒有努力登上你學習的高峰呢?此時,學生們都面露愧色。這樣,筆者通過挖掘文本與學生的內在聯(lián)系,不僅有助于文本對學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而且有助于學生對作品深層內涵的把握。
知識由于得到運用而得到發(fā)展,筆者在古詩詞教學別重視學生的主觀性表達訓練,經常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語句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進行改寫、擴寫、引詩句入文,意境再創(chuàng)造,人物活動再現(xiàn)等訓練,以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文中學生雖然不曾親見泰山“陰陽割昏曉”之壯景,但一明一暗的景象卻在生活中隨時可見,“割”又是學生所熟悉的動作。因此筆者就讓學生圍繞這句話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想象描寫。學生們開始靜思默想,在經過自己的一番思維之后,不僅使學生已有的知識得到運用,而且對這句話記得更牢,懂得更深。例如有一位學生描寫如下:
晴空萬里,陽光鋪灑在巍峨高大的泰山南面,那奇形怪狀的石頭,挺拔多姿的松柏,呈現(xiàn)出一片明朗的色彩;而在茫茫無際的泰山北面,卻是陰森昏暗,迷蒙一片,不見天日。為什么這泰山南北形成了一明一暗截然不同的兩種景象呢?原來是泰山上那高聳入云的山峰把陽光割斷了。
綜上所述,筆者從三個方面改進了古詩詞的課堂教學,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冷漠態(tài)度,尋回了學生失落的詩情??傊?,教師要不遺余力地使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最終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陳明選,沈偉.《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教學技能應用》[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意境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詩格》中,“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即作者在詩中所要描繪的客觀景象;“情境”,即作者在詩中所要表達的主觀情感;“意境”,則是“物境”與“情境”的融合,即客觀景象與主觀情感的融合。在意境中,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具體表現(xiàn)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清代王夫之對此有十分精妙的闡釋:“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在長期的教學中,筆者根據意境的特點,引導學生抓住“妙詞佳句”,品味詩的意境美,從而使學生受到審美熏陶。
一、巧抓詩中“景句”,品味其意境的圖畫美
許多古詩都借景抒情,情寓景中,情景交融,既為人們勾勒出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又較好地襯托出作者的情感,形成一種獨特的優(yōu)美意境。所以,我在詩歌教學中,引導學生巧抓詩中“景句”,品味其意境的圖畫美。
王維的《使之塞上》一詩,作者于開元二十五年,在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崔希逸勝吐蕃后,以監(jiān)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一路上,作者心情十分愉快。當看到特有的北國風光時,作者欣然而作。
于是在教學這首詩時,我在熱情洋溢地交代本詩寫作背景后,讓學生有感情朗讀全詩,并讓學生找出寫景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北國風光,再畫出簡筆畫。學生在語言描述及其筆畫時,都以大漠、秋天為背景,以征蓬、歸雁、長河、落日為空間實體,組成一幅塞外風光圖,從而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其意境奇特,氣象博大,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lián),描寫塞外景象,開闊鮮明,氣勢雄偉,不愧為千古名句。
再如,膾炙人口的小令《秋思》,只有28個字,卻能以巧妙的構思,摹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而且創(chuàng)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值得體會。為此,我在教學中先讓一學生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象:小令中描寫了幾種景物?勾勒出一幅怎樣的圖畫?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然后互說,并選代表上黑板勾畫,一幅幅秋郊夕照圖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在秋的夕陽下,在棲息著烏鴉,纏著枯藤的老樹旁的一條古道上,一位浪跡天涯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卻不知走向何方。圖的蒼涼之情,哀愁的情調使學生俱生憐憫之情。
二、巧抓詩中“情句”,品味其意境的情操美
詩歌的意境不僅能讓人感受到圖畫之美,而且能讓人感到情操美,尤其是詩中直抒胸臆的詩句,能使情操得到直接陶冶。因而,我巧抓詩的“情句”,引導學生品味其意境的情操美。
文天祥《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使人們對偉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肅然起敬。這是對學生進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最直接的“情句”。所以,我以這一“情句”為切入點,讓學生感悟:如果你當時面對文天祥這種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并決心為民族而捐軀這一感人情境時,你想說些什么,在今天你讀到這樣震撼人心的詩句,你又有何感想?學生說,假如我當時在場,如果是他的同道,我一定會當即向文天祥表示,和他一樣為民族大義而慷慨赴刑;如果是他的敵人,會對文天祥說,你是位真英雄,憑這一點,我要放了你。
同樣,在學習夏完淳的訣別詩《別云間》時,為使學生從這首充滿血淚的詩句中體會到一個與學生年齡相仿,年僅17歲的英雄對國家的一片丹心。我在引導學生領會詩意后,采用分別上臺朗誦表演,其他同學評點的方法,反復讓學生體會其意境,學生從朗誦與表演中深刻體會作者在詩中所寄寓的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為之奮斗而視死如歸的精神,陶冶了學生情操,增強了學生的民族精神與責任感。
三、巧抓詩中“妙詞”,品味其意境的藝術美
古詩不僅語言精煉,而且構思精巧。有的詩,只要抓住猶如整個詩的眼睛的某一個“妙詞”,即可把握全詩。
杜甫的《望岳》,雖然整個詩句中沒有一個望字,但全詩處處圍繞一個望字,從望的不同距離,分別構造出不同的意境。為此,我讓學生聯(lián)系寫作背景及注釋,初步了解詩意,然后讓學生展開討論,哪一個“妙詞”是全詩的“詩眼”,為什么說它是全詩的“詩眼”?學生經過合作探究,發(fā)現(xiàn)題目中的“望”字是全詩的“詩眼”。全詩都緊扣這個“望”字,首聯(lián)“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是遠望泰山;頷聯(lián)“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是近望泰山;頸聯(lián)“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是仰望泰山;尾聯(lián)“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凝望泰山。從研討中,同學們對尾聯(lián)“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冊小”尤為贊嘆,認為這兩句,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而且也表現(xiàn)出詩人的心胸氣魄。認為自己作為祖國的未來建設者,也應該具有這樣的心胸氣魄。
學習此詩后,我又讓學生應用本詩抓“妙詞”,抓詩眼的方法學習《錢塘湖春行》,同學們在應用學法中發(fā)現(xiàn),白居易的這首詩在構思上與《望岳》有異曲同工之妙。全詩以題目中的“行”字為線索,從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終。并以“春”字為著眼點,寫出了早春美景給游人帶來的喜悅之情。尤其是中間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寫出了自然美景給人的感受。從結構上看,從描寫孤山寺一帶景色到描寫白沙堤一帶景色,中間的轉換不露痕跡,銜接非常自然。
四、巧抓詩中“佳句”,品味其意境的哲理美
為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我還注意發(fā)掘古詩意境中富有哲理美的“佳句”進行品析,并將其巧妙地滲透在一定的情境中,從而給學生以人生的啟示。
教學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時,我沒有將“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蘊含的哲理直接灌輸或強加于學生,而是在學生領會詩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分組討論:“請聯(lián)系時代背景及詩的上下句,探討‘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所包含的哲理,我們生活中應該持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學生通過聯(lián)系與品析而領悟:詩人在詩中抒寫長期貶居生活的艱辛和對世事滄桑,親朋凋零的傷感,含蓄地表達了內心的不平。但詩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以沉舟的旁邊千帆過往,病樹前面萬木向榮”來開導自己,從而振作精神面向未來。同樣,今天的學生也應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對待暫時的困難。
例如:(2009年上海)
登高
杜 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問題:詩歌的前四句描繪出一幅________的畫面。
解析:古詩詞往往采用觸景生情、寓情于景等方式構思行文,一般是寫景敘事在前,抒感在后,所以對作者所繪之景一定要通過認真細致地觀察,準確把握住景物景象的特征,這將有助于對作品內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參考答案:深秋空闊浩渺
二。情感美感的揣摩
例如: (2009年浙江金華)
送客詩
嚴 維
明月雙溪水,清風八詠樓。
昔年為客處,今日送君游。
注釋:嚴維:唐代詩人,浙江紹興人,年輕時曾在金華安正書院習文。
問題: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金華具有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詩詞抒發(fā)的感情一般有感時傷懷、離別之情,友情、愛情,愛國思鄉(xiāng)之情,贊美祖國大好河山,抒發(f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等等。做好此類題目,要抓住寫景敘事的特點來揣摩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和審美取向。
參考答案:表達了詩人對金華的贊美、熱愛以及留戀之情。
三。意象意境的體味
例如:(2009年山東濟寧) 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回答問題。
[雙調] 清江引?秋懷
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里,問我歸期未?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1)曲中寫了哪些秋景?
(2)作者描寫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意象: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chuàng)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xiàn)的主觀情意。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guī)律可循的,如“梅”就帶上了清芳高潔、傲雪凌霜的意趣。意境是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fā)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通常的意境特點有:恬淡自然、雄渾蒼勁、孤獨冷寂等等。對意象意境的積累和把握,對分析鑒賞古詩詞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圍及作者的心境都是大有裨益的。學會對意象、意境的準確把握,才能迅速觸摸到作者的心靈世界,進而解詩答題。
參考答案:(1)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秋雨(2)渲染出一幅蕭瑟的秋景。表達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難歸的思想感情。
四。表達技巧的鑒賞
例如:(2009年貴州遵義)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夜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問題:作者運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解析:詩詞的表達技巧是一個含義很廣泛的概念,包括內容方面的動靜結合,選材方面的虛實結合,結構方面的伏筆照應等等。在詩詞鑒賞中,主要應該掌握抒情方式、表現(xiàn)手法和修辭方法。抒情方式有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有烘托(襯托、反襯)、用典、虛實結合、欲揚先抑等。常見修辭方法包括比喻、擬人、對比、夸張、借代、設問、反問、雙關、對偶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表達技巧在多數情形下并非單一使用,往往是綜合地運用。具體做題時,我們應準確分析,靈活運用。
參考答案:運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間接抒情)的方法,抒發(fā)了作者的傷春之情。
五。字詞的品味
例如:(2009年浙江紹興)
雨過山村
[唐] 王 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問題:古典詩詞講究煉字,末句中的“閑”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解析:古典詩詞語言簡潔,很講究煉字。注重對詩詞語言特色的品味是詩詞鑒賞較高的要求,對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要求很高。常見的語言特色有清新自然、平實質樸、含蓄雋永、生動形象、簡潔明快等。字詞的品味題答題要點:①留心該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體會該字在詩中創(chuàng)設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該字傳達的感情;④組織答案時,要選擇恰當的詞語,以強調其妙處,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動”、“形象”、“傳神”等等。
參考答案:妙在它不從正面著墨,而從側面落筆,以“梔子花”的“閑”來反襯人們的“忙”,巧作對照,情趣盎然(或: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蠶婦們去中看梔子花的閑適自在)。
六。名句的賞析
例如:(2009年湖北襄樊)閱讀古詩《望岳》,回答問題。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詩中加點的“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 樣,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
(2)名句恒久遠,千古永流傳。請談談你對千古傳誦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理解。
詩歌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詩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力度不斷擴大,詩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更成為中考的必考內容。如何提高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成為我們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1.反復誦讀,激發(fā)想象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基本功,古詩詞的語言之美、節(jié)奏之美、音韻之美和意境之美,只有通過"讀"才能領略到其中神韻。多讀古詩詞,能使學生在優(yōu)美的詩歌語言和境界中陶冶情操,增長知識;多讀古詩詞,能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文學形象,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1.1讀懂意思,體會其節(jié)奏和韻律之美,進而體會其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個"喜"字掩飾不住詩人對春雨的喜愛之情:"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種酣暢淋漓的"喜"讓讀者也喜笑顏開。再如《望岳》中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把自己勇于攀登人生頂峰的遠大志向與雄奇蒼莽的泰山合為一體。而王維的《使至塞上》,通過描寫大漠風光的壯美蒼涼"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出了戍邊將士生活環(huán)境的惡劣,抒發(fā)了詩人內心的孤寂感及戍邊將士的愛國之情。
1.2抓關鍵詞語。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之句,句中的"碧草"、"春色"、"黃鸝"等,都是寫美好景色的。但一個"自"字,寫出了碧草無人觀賞;一個"空"字,點明了黃鸝的白白歌唱,這兩個字表現(xiàn)出濃重的凄涼孤寂之情,因而春色也就不再是美好的了,所以就不能認為這兩句寫的是春天美景。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因為"在天涯"而成為"斷腸人",相思之苦躍然紙上。
1.3由表及里,領悟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繪的生活圖景和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讀者可以從詩人筆下具體可感的事物逆知詩人內心的情緒。如宋人雷震有一首《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遠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這是一首描寫夏季山村風光的小詩。遠山夕陽倒映在水草青青、碧波蕩漾的池塘里。歸村的牧童橫騎在牛背上,自由自在地吹著短笛,雖然無腔無調,卻也別有情趣。細細品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全詩清新優(yōu)美,生活氣息濃,是一幅優(yōu)美的山村晚景圖。而在這幅圖中蘊含著的,是詩人愉悅的心情和對山村風光的熱愛。
2.品味詩詞,體驗語言之美
古詩詞的語言非常精煉,可謂字字珠璣。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使春天一下子變得鮮活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之"敲",刻畫出僧人夜歸的畫面。又如名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的"生"和"入"兩字,詩人將自然景物擬人化,寫得勃勃生機,同時表示時令的更替,暗示時光的流逝,蘊含自然之理。
古詩詞的語言經常是虛實結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抽象的"愁"化為人人盡知的滾滾江水,令人感到這個"愁"是無法承載的。或者動靜結合,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花落、月出、鳥鳴的"動",突出了春澗的幽靜。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前兩句寫"動",繪出一幅絢麗的圖景;后兩句寫"靜",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但也"靜"中見"動"。李白的《望天門山》更是高妙,以"天門中斷楚江開"寫出了水神奇的"動",力量巨大;又用"碧水東流至此回"寫出了山雄奇險峻的"靜",強大力量的靜;然后又用"兩岸青山相對出"寫"靜",靜中有"動";"孤帆一片日邊"來寫"動",動中有"靜";動靜相襯,即有力量的對抗,又有寧靜與和諧,真可謂運筆如神!還有雅俗結合的,如白居易《憶江南》詞,"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能不憶江南",用語通俗;而"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用語典雅。不用雅,寫不出江南之優(yōu)美;不用俗,便失去了親切感和獨特的向往之情,可謂相得益彰。
3.把握時代,走進作者心中
例如:(2009年上海卷)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問題:詩歌的前四句描繪出一幅___________的畫面。
解析:古詩詞往往采用觸景生情、寓情于景等方式構思行文,一般是寫景敘事在前,抒感在后,所以對作者所繪之景一定要通過認真細致地觀察,準確把握住景物景象的特征,這將有助于對作品內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參考答案:深秋空闊浩渺
又如:(2009年浙江嘉興卷)
曉過鴛湖 查慎行
曉風催我掛忱符,綠漲春蕪樣欲平。長水塘⑧南三日雨,菜花香過秀州城。
[注釋]查慎行(1650~1727),海寧人。鴛湖:嘉興南湖。②蕪:叢生的草。③長水塘:原嘉興城外的一條河道,通南湖。④秀州:即嘉興。
問題:這首詩的一、二句描繪了怎樣的美麗景色?
參考答案:描繪了春天的早晨嘉興城外春風和暢、春水蕩漾、春草繁茂的景象。
二、情感美感的揣摩
例如:(2009年浙江金華卷)
送客詩 嚴維
明月雙溪水,清風八詠樓。昔年為客處。今日送君游。
【注釋】嚴維:唐代詩人,浙江紹興人,年輕時曾在金華安正書院習文。
問題: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金華具有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詩詞抒發(fā)的感情一般有感時傷懷、離別之情,友情、愛情,愛國思鄉(xiāng)之情,贊美祖國大好河山,抒發(f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等等。做好此類題目,要抓住寫景敘事的特點來揣摩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和審美取向。
參考答案:表達了詩人對金華的贊美、熱愛以及留戀之情。
又如:(2009年山東濰坊卷)
漢江臨泛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問題: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表達了詩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三、意象意境的體味
例如:(2009年山東濟寧卷)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回答問題。
雙調 清江引?秋懷 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1)曲中寫了哪些秋景?
(2)作者描寫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意象: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chuàng)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xiàn)的主觀情意。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guī)律可循的,如“梅”就帶上了清芳高沽、傲雪凌霜的意趣。意境是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fā)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通常意境的特點有:恬淡自然、雄渾蒼勁、孤獨冷寂,等等。對意象、意境的積累和把握,對分析鑒賞古詩詞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圍及作者的心境都是大有裨益的。學會對意象、意境的準確把握,才能迅速觸摸到作者的心靈世界,進而解詩答題。
參考答案:(1)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秋雨。(2)渲染出一幅蕭瑟的秋景。表達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難歸的思想感情。
又如:(2009年浙江溫州卷)
除夜作 (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注釋】①除夜:除夕之夜。
(1)第一句詩中的“寒燈”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館中怎樣的氛圍?
(2)作者心情“轉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全詩,用自己的話回答。
參考答案:(1)凄清(孤寂、凄涼、清冷)。(2)一是除夕之夜獨自一人寄居旅館,二是對故鄉(xiāng)親人無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華易逝。
四、表達技巧的鑒賞
例如:(2009年貴州遵義卷)
如夢令李 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夜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爸?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問題:作者運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解析:詩詞的表達技巧是一個含義很廣泛的概念,包括內容方面的動靜結合,選材方面的虛實結合,結構方面的伏筆照應,等等。在詩詞鑒賞中,主要應該掌握抒情方式、表現(xiàn)手法和修辭方法。抒情方式有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有烘托(襯托、反襯)、用典、虛實結合、欲揚先抑等。常見修辭方法包括比喻、擬人、對比、夸張、借代、設問、反問、雙關、對偶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表達技巧在多數情形下并非單一使用,往往是綜合運用。具體做題時,我們應準確分析,靈活運用。
參考答案:運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間接抒情)的方法,抒發(fā)了作者的傷春之情。
又如:(2009年杭州市卷)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1)(2)兩小題。
城南 宋?曾鞏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注釋 路東西:分東西兩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寫出了“雨”怎樣的特點?
(2)詩的三、四兩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都寫小草,且有異曲同工之妙。請就此作比較賞析。
參考答案:(1)雨量之大,雨勢之猛。(意思符合即可)(2)白居易的詩以“野火”襯托青草頑強的生命力;曾鞏的詩則通過與“桃李花開盡”作對比,突出了青草難以摧毀的精神。
五、宇詞的品味
例如:(2009年浙江紹興卷)
雨過山村 唐 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特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閉看中庭梔子花。
問題:古典詩詞講究煉字,末句中的“閑”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解析:古典詩詞語言簡潔,很講究煉字。注重對詩詞語言特色的品味是詩詞鑒賞較高的要求,對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要求很高。常見的語言特色有清新自然、平實質樸、含蓄雋永、生動形象、簡潔明快等。字詞的品味題答題要點:①留心該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體會該字在詩中創(chuàng)設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該字傳達的感情;④組織答案時,要選擇恰當的詞語,以強調其妙處,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動”、“形象”、“傳神”,等等。
參考答案:妙在它不從正面著墨,而從側面落筆,以“梔子花”的“閑”來反襯人們的“忙”,巧作對照。情趣盎然。(或: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蠶婦們去看梔子花的閑適自在)
又如:(2009年陜西卷)
湖上徐元杰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蕭鼓幾船歸。
問題:說說詩中“亂”字的好處。
參考答案:“亂”字不僅形象地描繪出紅林深處傳出的此起彼伏的鳥鳴聲,還表現(xiàn)出黃鶯上下飛舞,穿梭于林間枝頭的動感。
六、名句的賞析
例如:(2009年湖北襄樊卷)閱讀古詩《望岳》,回答問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預,一覽眾山小。
(1)詩中加點的“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山了泰山___________的形象。
(2)名句恒久遠,千古永流傳。請談談你對千古傳誦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理解。
解析:古詩詞中有許多名句或富含哲理、或飽含真情,由于它們文質兼美。含義豐富。所以廣為傳頌。對“名句的賞析”如擷英咀華,韻味無窮。具體做題時,要結合語境,抓住句子的主要特色去分析。
參考答案:(1)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偉”)(2)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或“這句富有哲理的話表達了作者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或“這句話抒發(fā)了詩人的壯志情懷:昂揚向上、積極進取、勇于攀登、俯視一切……”若從詩句字面含義去理解也可。)
又如:(2009年山東淄博卷)閱讀張養(yǎng)浩的《山坡羊》。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關鍵詞: 語文教師 語言藝術 策略
著名捷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fā)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隱含了教師語言的重要性。語言,是教學信息的載體,是傳導情感的媒介,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工具。特別是對普通教學中的語文教師而言,語言更是能夠體現(xiàn)語文這一學科特點及優(yōu)勢的聚集點。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假如在語言旁邊沒有藝術的話,無論什么樣的道德訓誡也不能在年輕人的心靈里培養(yǎng)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來?!罢Z文學科是一門以言語性為主的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言語形成和言語技能為主要立足點的學科,而具有‘言語性’特征的語文教學不能不因言語藝術而真正藝術起來”。蘇霍姆林斯基在專門論述教師要有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時說,你將在自己的整個教育生涯中當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與藝術結合起來,而且,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必須是掌握了語言藝術的人,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必須是能創(chuàng)造語言藝術的人。
那么,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具有哪些策略呢?這是一個在語文界長期討論的問題,而一直以來,也有很多語文教育研究者提出了許多好的觀點及建議,在此,我也就舊題新論,談談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策略。
一、教師語言要體現(xiàn)情感性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與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振信息的基礎上進行,這兩者組成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的主要因素。蘇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孩子們不僅用理智,而且用心靈來感知周圍世界,他們深深感到詞語的感彩,詞語似乎變成了點燃思維火藥的火花,在思維課上,孩子們不只是聽,而且用感官去感知詞語。……我感到我的工作中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充滿了豐富的思想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那些時刻,是詞和思想在孩子的心靈中匯合成湍急的洪流的那些時刻?!碧K霍姆林斯基道出了語言詞匯的情感性不但給教師帶來了幸福的時刻,而且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思維。這也給我們的語文教師以啟示:課堂的語言要帶有豐富的情感才能使學生感動入情。正如白居易所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
多數人都知道于漪是“情感派”語文教學名家,這無非是因為她在課堂上總是采用充滿豐富情感的語言。她在教學《雨中登泰山》一文時這樣導入:“同學們游覽過祖國的名山大川嗎?那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的長江黃河,那千姿萬態(tài),氣勢磅礴的三山五岳,孕育著我們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們,民族的自豪感就會充滿心頭。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的泰山,就是這樣的一座山,歷代多少文人墨客寫詩撰文謳歌贊美。杜甫的五律《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詩中那‘一覽眾山小’的境界令人神往,只有攀登絕頂,才能領略到無限風光,今天,我們學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請作者為向導,帶領我們去攀登那高聳雄偉的泰山吧!”
以上例子不僅體現(xiàn)了教師語言藝術的精妙之處,而且體現(xiàn)了教師的情感教育作用。這也正如恩斯特?卡西爾所指的:“語言的真正任務不是要描述事物,而是要激發(fā)人類的情感,它們并非只是傳遞觀念或思想,而是要促使人們去行動?!?/p>
二、教師語言要體現(xiàn)幽默性
近十幾年來,現(xiàn)代教學論一直在探討如何把“苦學”變成“樂學”的問題,竭力主張教師要善于“寓教于樂”,使學生“樂學”。于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成為諸多教師的至理名言,這里也就是涉及教學的趣味性的問題。前蘇聯(lián)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美國兒童讀物作家錫德?佛萊施曼指出,教師要想在講臺上大講特講五十分鐘而不引起學生的緊張情緒和厭煩心理,這實在太困難了。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幽默性、戲劇性的調節(jié)手法,借以緩沖一下單調和沉悶空氣的壓力,使教師和學生都能放松一下神經。他還說,如果幽默被引進課堂中,兒童們就會活躍起來,他們會學得更快、記得更牢。美國著名大眾心理學家特魯?赫伯也指出,學生渴望教師把枯燥的學問講得妙趣橫生。“據有關中外大量的調查表明:‘學生喜歡什么樣的老師’,其中一條就是‘喜歡說話生動有趣富于幽默感’”。
例1:
特級教師于永正教學《草》一課時,在鞏固階段創(chuàng)設了“背課”給家人聽的情景。于老師先后扮演了媽媽、爺爺、奶奶三個角色。下面就是“背”給“奶奶”聽的一個片段:
生:奶奶,我背首古詩《草》給你聽好嗎?
師:那么多的花兒不寫,干嘛寫草啊?
生:(一愣)因為……草很頑強,野火把它的葉子燒光,可第二年又長出來了新芽!
師: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師:“離離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聽不懂?
生:“離離”就是很茂盛的樣子。這句話是講草原上的草很茂盛。
師:還有什么“一歲一窟窿”?
(眾人笑)
生:不是一歲一窟窿,是一歲一枯榮??菔歉煽?榮是茂盛,這句話是說一年里,春天草長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師:哦!聽懂了,你看俺孫女多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
由上可見,幽默的魅力,不僅可以消除學生的疲勞,緩解緊張的情緒,而且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重要的是于老師輕松、幽默的教學語言表現(xiàn)了他“樂教”的態(tài)度,“樂教”才能真正促成學生“樂學”,所以現(xiàn)代教學過程應是“樂教”與“樂學”的和諧共振。
三、教師語言要體現(xiàn)風格化
“教師的教學語言既需要具有學科共同性的,純正的語言形態(tài),又需要有個人風格性的靈動的言語情態(tài)”。這句話要求語文教師既要具有規(guī)范性的、正確性的、教育性的語言,又要具有個性化的語言。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風格是因人而異的,教師的個性不同,其教學語言的風格就會不一樣。而且,“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個性對個性的影響,所以要求教學語言應體現(xiàn)出教師的精神力量與個性特點”。學生是活生生的,具有獨立個性特點的個體,語文教師也是如此,不應該成為機械的知識傳聲器,盲目地模仿別人,套用現(xiàn)成的語言。而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形成具有鮮明個性的語言風格。正所謂“言為心聲”,“言如其人”。名震全國的語文教學名家于漪、錢夢龍、魏書生,三人風格各異的教學語言就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例2:
《茶花賦》這篇散文是一首歌頌偉大祖國的贊歌,祖國,一提起這神圣的字眼,崇敬、熱愛、自豪,這些美好的感情就會充盈我們的胸際。我們偉大的祖國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史,有九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
例2的語言詞采豐華,情真意切,宛如詩畫,是于漪老師的語言。于漪老師以抒情的語言風格領先,她善于借用古詩,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整齊的韻律和悅耳的聲音,把作品中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情感語言,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心靈,滿足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例3:
師:……(拿幾張報紙)這是一本書嗎?
生:不是,是報紙。
師:為什么它不是書?
生:因為少。
生:一堆報紙也不能叫書。書是有封面的,報紙沒有封面。
師:(拿一練習本)這不是也有封面嗎?但就不叫書。
生:書是裝訂成冊的著作。
師:對!書是裝訂成冊的著作……這是書的定義。現(xiàn)在你們給教科書下個定義。
生:教科書是用于教學的裝訂成冊的著作。
……
例3的語言凝練硬朗,深邃縝密,循序漸進,是錢夢龍老師的語言。錢夢龍老師以誘導的語言風格著稱,他善于創(chuàng)設教材中沒有的語域,忽而迂回曲折,山重水復,忽而又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在“頓悟”的效益中,使學生的求異心理得到滿足。
例4:
師:(讀《范進中舉》節(jié)選)同學們聽兩遍,討論一下。然后回答。
生:……
師:答得比較正確,我沒什么補充的了。我再給同學們讀一段,大家分析一下。
師:(讀《紅巖》節(jié)選)回答時先舉出哪些是細節(jié)描寫,然后分析刻畫了什么。
生:……
師:大家必須記住細節(jié)描寫就是對人物的細微動作的描寫,用這種寫法來刻畫人物性格。咱們試一試,分組寫一段細節(jié)描寫的文字。……
……
例4的語言平易中和,干脆利落,似如商討,是魏書生老師的語言。魏書生老師以商量的語言風格取勝,他善于“平等式”地與學生交談講課,常常以親切的、真誠的、自然的語言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
以上三者的教學語言風格雖是各領,卻有異曲同工之妙??梢?不同的教學語言風格給予學生不同的審美感受,從而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應,語文教師獨特的教學語言風格在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著名作家孫犁在《好的語言和壞的語言》一文中開首便說:“作家想在作品里表達一個思想,創(chuàng)造一個人的形象,他的最根本的工具,便是語言(文字)。”這句話可作為所有語文教師一生的良言。杜甫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蔽蚁?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具有他們這樣的信念與情懷,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藝術,這也是新世紀優(yōu)秀語文教師所應有的長遠追求。
參考文獻:
[1]林惠生.讓語文教學在科學中走向藝術[J].中學語文,2005,(3).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了多種背誦方法,以提高學生的背誦興趣,讓不喜歡背誦的學生喜歡背誦,讓喜歡背誦的學生更愛背誦。
一、角色記憶法
角色背誦法并不是簡單地分角色而已,而是通過教師言簡意賅地對文本角色進行分析,讓學生愛作家所愛、恨作家所恨,為高效背誦奠定基礎。
如在背誦《氓》之前,筆者先分析人物性格:“氓在求婚時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摯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顏漸衰,愛情隨風而逝,氓無情地拋棄了妻子。這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家伙。而女主人公卻是一位勤勞善良又不失堅強的勞動婦女?!苯涍^這樣點撥后再提出背誦要求,女同學顯得很積極,流露出對女主角的深切同情和對男主角的無比憤恨,背書聲音理直氣壯,好像把在座的男同學當成了氓,并要為女主角鳴不平!男同學先是一臉無奈地看著女同學,忽然轉過神來,也把所有的女同學當作女主人公,對著女同學大聲地背起來。這樣,學生很快就進入了角色,背誦情緒高漲,氣氛熱烈。之后,筆者還讓男女同學來一次角色反串,背誦效果格外好。
又如《寡人之于國也》一課,因為文中對話較多,筆者讓學生進行分角色背誦。課文從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的疑問開始,接著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提出應對“民不加多”的根本措施,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筆者稍點撥了一下課文,再著重分析梁惠王和孟子兩個角色,學生不再盲目羨慕高高在上的君主,而是由喜歡梁惠王轉移到喜歡孟子。因為在那離亂痛苦的時代,貪婪和殘暴主宰著這個世界??吹降模菓?zhàn)場上的廝殺,荒原上的尸骨;聽到的是侵略的鐵蹄聲、百姓的……孟子為了蒼生社稷于諸侯之間奔走呼告,建言獻策,如果他沒有高超的論辯藝術、深邃的政治思想和心懷天下蒼生的滿腔熱忱是不會讓君主接納自己的政治思想的!是孟子的機敏和雄辯打動了梁惠王,也是孟子身上的那股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和論辯藝術打動了學生!這樣,他們在背誦中融入了對角色的愛憎情感,背誦效率大大提高。
再如背誦《荊軻刺秦王》中“易水訣別”一段:“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惫P者先引導學生仔細體會人物的動作和語言,使學生充分認識荊軻的忠信、執(zhí)著、剛強、渾身充滿正義感的俠義性格和高漸離豪放灑脫、講義氣的個性后,再讓學生上臺表現(xiàn)荊軻和高漸離的動作和語言,學生顯得特別積極。
角色記憶法,彰顯個性,民主開放,學生在背誦時氣氛活躍,輕松有趣,比較適合背誦故事性強或以描寫人物為主的古詩文。
二、繪畫記憶法
一首首優(yōu)美的詩就是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背誦賞析古詩文也是引導學生去欣賞畫。教師要為學生背誦古詩文營造有趣、新鮮、輕松、愉快的氛圍,讓他們陶醉在畫卷中。對于教材選錄的許多名篇佳作,筆者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欣賞課文后面一幅幅意境深遠的黑白畫配圖。在教學生背誦詩歌的時候,筆者往往是從欣賞畫面開始的。如上課時,筆者說的第一句話改變以往“孩子們,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的慣例,代之于“孩子們,今天我們來欣賞一幅優(yōu)美的山水畫”,以充分利用教材為提供的豐富素材,帶領學生從畫中走進入文本。這樣,背誦就容易得多了。但是,教材中還有很多要求背誦的古詩文沒有插圖,怎么辦?筆者仍然不讓學生死記硬背,而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把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變成美麗的畫面,透過畫面領悟詩人寄托的感情,從而達到迅速背誦的目的。根據結構特點,詩文一般分為前后兩部分,而前半部分大都描寫景物:有的清新明麗,如石上清泉、山間明月;有的蕭條悲涼,如凄風冷雨、斷橋殘月;有的雄渾壯觀,猶如奔騰的黃河、巍峨的泰山;也有的虛無縹緲,不可觸摸,猶如夢中駝鈴、天上人間……把詩歌變成有聲有色的畫面不是人人能做好的,所以,筆者對學生說:“不求繪畫有多專業(yè),水平有多高,只求不脫離詩歌內容,不遺漏意象,能畫出一點詩意就不簡單了!”課堂上,不論是擅長繪畫的還是不擅長繪畫的,一個個都認真描摹。有的畫得快,將自己的作品和前后左右的同學比較起來;有的畫得慢,但仍不放棄,一邊對照詩歌一邊勾勾畫畫,生怕少畫一個內容;有的對自己的畫不滿意,重新又畫……課堂上總會傳來歡快的笑聲。筆者就趁此機會選出好的作品讓大家欣賞、評價,不少學生在課堂繪畫的過程中就能背誦詩歌!
教材中有很多詩歌,如《秋興八首》(其一)、《登高》、《詠懷古跡》(其三)、《閣夜》、《旅夜抒懷》、《蜀相》、《書憤》、《夜歸鹿門歌》、《登岳陽樓》、《蜀道難》、《揚州慢》、《念奴嬌?赤壁懷古》、《虞美人》、《歸園田居》、《蘇幕遮》、《水龍吟》、《永遇樂》等,都適合用此方法幫助學生快速背誦。
三、有獎激勵法
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課堂上可多開展有獎背誦活動,營造背誦氛圍,讓學生感到背誦的快樂,比如開展個人背誦比賽、男女同學背誦比賽、小組背誦比賽等活動。
如《滕王閣序》《陳情表》這類文章,筆者就是采用個人背誦和集體背誦的活動形式實施教學的,并且每次活動都評比出“背誦之星”和“進步之星”。物質獎勵法提高了學生的背誦興致。獎品不限大小,可以是一顆糖、一支筆、一本小書等等。實踐證明,任何獎勵都會調動學生背書的熱情。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古代文人筆下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的美,調動學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折所描繪的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之中,去接近自然,感受自然。以水為例,那奔騰不息的大江,煙波浩渺的大海,那絢麗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常常使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因為它是那樣的變幻多端,那樣富有生氣。李白筆下的“水”多氣勢磅礴,一瀉千里,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孤帆遠影碧空尺,惟盡長江天際流”;王維筆下的“水”多清新秀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筆下的“水”,美麗如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蘇軾筆下的水綺麗可愛,“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作者的筆下,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樣的鮮活,那樣的清明透徹,那樣的可愛。此外,那些名山秀岳、遼闊草原、迷煙雨、小橋流水、落葉殘花,無一不向人們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這里,老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因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具體的情境可以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通過圖片、音樂等直觀教具,創(chuàng)設出一個優(yōu)美、清新的自然環(huán)境,盡可能的使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這樣一個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之中,去細心體會大自然帶給人的美感,并且讓這些美感逐漸在學生的心靈中沉淀下來,對自然環(huán)境的熱愛之情,也就會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感受詩文中畫面的美以外,還應進一步深入探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古人能寫出這些意境悠遠的詩文呢?大自然在這里充當了一個什么“角色”呢?引導學生思考自然與人的關系。要讓學生懂得,在古詩文中,自然成了詩人抒感的重要對象,成了詩人情感外化的表現(xiàn)體,缺少了自然環(huán)境,作者就無以抒發(fā)自己的感情,無以激發(fā)自己創(chuàng)作的激情和靈感,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無“?!?,則不能抒發(fā)作者“吞吐日月”、一統(tǒng)江山的豪情壯志;李清照“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沒有那亭亭荷花,驚飛的鷗鷺,就不能表達她對生活那份執(zhí)著的熱愛;沒有“枯藤老樹,古道西風”就不能抒發(fā)那天涯孤旅之情……可以說,是環(huán)境孕育了詩人,是詩人賦予環(huán)境以生命。
在古詩文中,環(huán)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對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豁達的心情還有重要的作用。壯麗秀美的自然環(huán)境,能促使作者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社會,并且能夠給作者帶來不少生活哲理的啟迪。對這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引導學生去探討、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對奔流不息的大河,發(fā)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告誡自己和弟子莫要虛度時光;杜甫登臨泰山,“一覽眾山小”,建功立業(yè)的壯志油然而生;周敦頤觀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來表達不同流俗的高潔品格;范仲淹登岳陽樓,觀“巴陵勝狀”,則“心曠神怡”,達到“寵辱皆忘”的人生境界。“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這些詩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在這里,學生對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愛”,由“喜愛”到“關注”,由“關注”到“思考”,層層遞進,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環(huán)保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關鍵詞:傳統(tǒng)詩詞;高中語文教學;精神滲透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yǎng),也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語文課堂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tǒng)精神”的重任。
語文教學中古詩文為傳統(tǒng)文化的植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早在遠古時代孔子就把詩教引為學生必修的六門主科之一,指出詩有“興、觀、群、怨”等多種功能;歷代教育家也十分重視詩教??梢哉f,在古詩文教學中以傳統(tǒng)文化育人,對促進學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將大有裨益。我在教學過程中,逐步認識到應充分發(fā)揮古詩文教學“立德、啟智、怡情”的教化功能,把語文教學與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結合,以此來完善學生的心靈世界。
一、在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中凸顯道德教育,增強學生心靈世界的厚度
司馬光說:“才是德之資,德是才之帥?!眱?yōu)秀的道德品質對人的一生都起著統(tǒng)帥的作用,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發(fā)展方向。我們應在古詩文教學中融入道德教育,把傳統(tǒng)文化作為德育教育的源頭活水,從而真正實現(xiàn)我們所貫徹的素質教育的目標。
孔子面對奔流不息的大河,發(fā)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告誡自己和弟子莫要虛度時光;杜甫登臨泰山,作出“一覽眾山小”的詩句,建功立業(yè)的壯志油然而生;周敦頤觀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表達了自已潔身自愛、絕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范仲淹登岳陽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直抒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我們應引導學生去體會那種俯仰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崇高的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情感。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充分挖掘教材中古詩文的優(yōu)勢,收集整理相關詩作,然后組織學生開展專題學習活動。如屈原的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低吟;顧炎武的一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呼;岳飛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愛國豪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膽忠心;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報國之慨……我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去感悟、去交流這些經典名句,讓詩人的人品和詩情激蕩學生的心靈,引發(fā)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學生被詩人、偉人的愛國熱忱、獻身精神所感染、所激勵,一顆顆愛國主義的種子播撒在了他們純真的心靈里,“由此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成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座右銘。以詩詞為德育載體,宛如春風化雨般于“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不自覺地受到了深遠的影響。
二、以傳統(tǒng)文化啟智,開掘學生心靈世界的深度
所謂的傳統(tǒng)文化,就是融合了古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的文學形式的表現(xiàn),“詩關乎情,亦關乎智”。古人用形象、生動、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著深刻的道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詩句清晰明朗地表述了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原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則說明了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結果,形象地詮釋了“變”與“不變”的哲理。在古詩文教學中,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
1.引導學生去感受詩人筆下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的美,調動學生去想象,讓學生置身于作者所描繪的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之中。如《山居秋暝》,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身的生活實踐,利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來喚起學生內心的視象,全方位地調動起感官,將詩中的景、物、情變成可以“看到”“聞到”“感觸到”的客觀景象,想象詩中各種景物所組成的美好畫面,然后啟發(fā)學生用美好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內心感受,達到“情之于中,形之于聲”的境界,從而使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2.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詩歌中的意象極為豐富,甚至同一意象會有不同的感情抒發(fā),這就為學生提供了最佳的研究素材。以最常見的“水”為例,我引導學生收集與“水”有關的詩句進行辨析,在合作探究中,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李白筆下的“水”氣勢磅礴,一瀉千里,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王維筆下的“水”清新秀麗,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筆下的“水”大氣深沉,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蘇軾筆下的水綺麗可愛,如“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這些內容豐富了學生的認識,開啟了他們的智慧,也給了他們以全新的閱讀體驗。
在學生“獨特體驗”的形成和深化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的積累,習慣方法得到了有效的改進,心智和精神得到了最有效的充實。
三、以傳統(tǒng)文化怡情,拓展學生心靈世界的廣度
文學教育是種審美教育,說到底其又是重情感教育。情感是生命的源泉。文學教育重感性,重直覺,重形象思維,就人的培養(yǎng)而言,離開情感的熏陶,生命就不再激情、張揚,人就不會再有靈性和創(chuàng)造力,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德育、智育了。在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中,審美教育一直若隱若現(xiàn)地存在著。《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