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詩歌欣賞 品味字詞 明意悟情
一、把握詩詞語言的靈活性,再現所繪之“象”
古代詩人為在極短的篇幅里展現所繪之景,常常改變了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詞能化腐朽為神奇,增加詩歌語言的形象美感。古人慣于活用詞語,如形容詞、名詞、動詞等,使意象鮮活生動,增強詩詞的美感。例如,何遜《臨行與故游夜別》中的“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背=ā额}破山寺后禪院》中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敝馨顝稘M庭芳》中的“風老鶯雛,雨肥梅子。”等等,以上各句中出現的“暗”“悅”“空”“綠”“紅”“老”“肥”,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寫出了意象的動態(tài)美,也寫出了形態(tài)美。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的“綠”字既表現了一種動態(tài),又表現了一種狀態(tài),還表現了一種鮮明的色彩。再如,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七)中的“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線”,“糝”字本是名詞,是指米飯粒,在這里用作動詞“拋撒”。詩句的意思是:像米飯粒似的楊花拋撒在路上,像鋪了一層白色的毛氈。可見這些活用的字詞,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增強了詩詞的流動美,增強了詩詞的表現力、感染力。
古詩詞中,詩人惜字如金,但有時卻又把相同的字反復用,即疊詞現象。疊字用來描繪意象,可以使意象更鮮明。如《詩經?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李白《秋浦歌》中的:“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表f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中有:“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倍鸥Α兜歉摺分械模骸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喬夢符的《天凈沙》:“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边@些詩句都運用了疊詞,不僅寫出了景色的特點,而且創(chuàng)造雙聲迭韻的音樂美,也表達了纏綿不盡的情思。
二、注意詩詞語言的概括性,體會所造之“境”
金開誠先生指出:詩詞賞析始終離不開一個“想”字??梢哉f,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離開了想象也就無所謂意境。在詩詞鑒賞中,根據詩詞所規(guī)定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象,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比如,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茫茫天地,廣闊寂寥,這披蓑戴笠的又不染世塵的獨釣老翁,冷峭孤寂中又帶著一份倔強,嚴寒肅殺能奈我何。讀到這短短的十個字,眼前便是一幅畫,連天江雪,一片潔白,極目遠眺,蒼山悠遠。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那釣翁獨坐孤舟上,寂寞之中又帶著無比的高潔。運用讀者的想象入情入境,這是詩詞欣賞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其實,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選擇,將帶有情感的意象巧妙組合,營造如詩如畫的氛圍。例如,黃庭堅的《寄黃幾復》中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上句回憶從前的京城相聚之樂,下句抒寫別后多年的相思之情。用“一杯酒”“桃李春風”,就概括出了昔日朋友相會的歡樂情景。又用“十年燈”“江湖夜雨”概括了多年來漂泊他鄉(xiāng)的孤寂與艱辛。其中的“桃李春風”和“江湖夜雨”詩句意境遠超過這8個字的字面意思,耐人尋味。
古詩詞受到格律的限制,要用極儉省的語言表情達意。所以在竟象組合時,甚至可以省略起連接作用的詞語。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标懹蔚摹稌鴳崱分械模骸皹谴寡┕现薅?,鐵馬秋風大散關?!睖赝ン蕖渡躺皆缧小分械模骸半u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意象就是名詞的連綴,一個個名詞看起來好像是孤立的,但這些“象”是借助了“意”聯系起來的,讀者展開聯想和想象就可以使畫面豐盈起來。再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薄伴T掩”和“黃昏”之間省去了聯系詞,可以理解為“門掩于黃昏”,意思是在黃昏時分將門掩上,也可以理解為“門掩了黃昏”,意思是將黃昏掩于門外??傊x到的都是閨中的寂寞、失望和惆悵。吳世昌先生也說,“讀詞須有想象”。只有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讓精神進入暢游的狀態(tài),進入詩境,體悟詩情,參悟其理。
三、關注詩詞中的點睛之詞,把握所抒之“情”
詩詞的語言含蓄、精練,往往一個詞就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在欣賞詩詞的過程中,要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發(fā)現那個最能傳情達意的字眼,由字及句及篇地深入地領會詩歌的意蘊。
比如,柳中庸《聽箏》:“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句中“獨”寫出了孑然枯坐、愁對孤燈的形象,“空”表現離人遠行、漂泊無憑的情景;兩個字渲染了一種孤寂、凄清的氣氛,抒發(fā)了人內心的憂郁和思念。又如,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中:“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fā)多?!本渲小袄稀弊诌\用擬人的手法,融情于境。不僅是洞庭湖被秋風吹老,詩人自己也被無情的時光吹老,寫出了詩人因秋風而生白發(fā)的悲秋之感,遲暮之感。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詞講究詩中有畫的意境,語言描寫富有色彩感和畫面感。所以欣賞時,要抓住能表現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與要襯托的情感:如杜甫的《絕句四首》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錯落有致,有靜景有動景。又如杜甫的“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放眼望去,漫江碧波蕩漾,有白翎的水鳥,掠過江面。兩岸青山草木蒼翠,朵朵鮮花紅艷無比,就像燃燒著火焰,一派江南的旖旎風光。江碧鳥白,碧白相映;山青花紅,青紅競麗。江、山、花、鳥四景,碧綠、潔白、青蔥、火紅、四種顏色,就是一幅絕美的風景畫。但這樣的美景中詩人不過是個過客,用樂景反襯下兩句的思鄉(xiāng)之情。
總之,詩歌是四大文學體裁之一,它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它具有精煉性、跳躍性、抒情性、含蓄性。而鑒賞詩歌,就是要由詩歌的語言入手,由詩人所運用的富有表現力的絕妙字詞入手,進而把握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的主題。有意識地在誦讀和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金開誠文集.
關鍵詞: 顏色詞 巧解 詩歌題
色彩是神奇的自然現象,依附在各種物質的軀體上,裝點大千世界,使這個世界變得絢麗多姿。在大自然中,人們能感知和分辨的色彩種類很多,最常見的色彩有紅黃藍綠灰白黑等。它們當中的每一種又可分為若干種具有細微差別的不同顏色。古詩詞中,詩人詞人們借助豐富多彩的色彩詞匯描繪了畫面,營造了不同的意境氛圍,寄托著人們的各種情感。阿?巴巴耶娃說:所有顏色你是數不過來的,但是應該會分辨它們。在高考詩歌鑒賞解題過程中,如果我們能抓住詩句顏色詞理解分析,就能正確解答問題。
一、巧用顏色詞繪畫面
詩歌鑒賞題中,畫面題的最常見提問方式是: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答這類題離不開的是詩歌中的意象,而意象往往離不開色彩,因此,抓住詩句中的顏色詞,畫面就出來了。
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作者描寫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黃色在綠色的襯托下顯得格外亮麗,自由自在的白鷺在一碧如洗的青天上飛翔,白色在藍色的映襯下特別賞心悅目,綠、黃、白、藍四種鮮明的顏色構成了絢麗的畫面。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通過藍綠的江水映襯出紅日下的江花的描寫,顯得鮮明亮麗、明艷迷人,色彩對比極為強烈,勾畫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江南美景。
高考實例:(09年全國卷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次石湖書扇韻
姜 夔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1)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答案:(1)描繪了一幅山環(huán)水繞、村閣隱然、浮萍泛綠、藕花飄香的恬靜優(yōu)雅的隱居風光圖。分別寫了溪橋橫躍、曲水彎流、樓閣隱約、浮萍漂碧和藕花飄香。從視覺與嗅覺等角度渲染出閑適雅寂的石湖風景。
解題指導:這二十八個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僅描繪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圖卷,而且傳出了畫筆難于表現的情韻??梢韵胂蠼绠斈晔亲煸L石湖的?!皹蛭饕磺ù濉弊匀皇墙纤l(xiāng)特有的景色,同時自遠漸近,顯現出范氏別墅的方位。湖上煙波浩渺,湖岸林蔭繁茂,憑什么認得“水通村”呢?“岸閣浮萍綠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邊滯留著綠色的痕跡,便是村中平靜的池塘里飄流出的浮萍。正像武陵漁人發(fā)現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尋到桃花源一樣?!皠e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個多么深邃的所在。
二、巧用顏色詞明意境(氛圍)
意境是作者描繪自然景物而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目的是讓讀者“臨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及作者的情感。概括意境的詞語往往是四個字兩個詞,如恬淡閑適,華美壯麗,清新自然,安謐閑靜,雄偉壯闊,明快高曠,慷慨激昂,寂靜肅穆,清遠含蓄,寧靜幽深,雄渾開闊,雄奇瑰麗,恢弘高遠,浩瀚遼闊,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朧渺遠,空靈高遠,空蒙迷茫,蒼涼悲壯;優(yōu)美迷人,清新明麗,清凈幽遠,寧靜恬淡,清凈悠閑;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這些往往和色彩有關,因此,詩句中的顏色詞顯得特別重要。
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白色的鳥在碧波上顯得更白,紅花在含黛的青山中更顯火紅。作者以濃彩重墨渲染出一派怡人風光,景象清新,賞心悅目,卻為下文漂泊的傷感做鋪墊。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與陸游的詩有異曲同工之妙。紅綠相間,肥瘦相映。大片綠襯托少量紅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美麗的景色。只不過這里的紅瘦卻指嬌弱的紅花經不起暴風雨的襲擊,大部分零落了,使人傷感。
高考實例:(2014大綱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1)詩人眼中常山道人隱居地周圍環(huán)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答案:幽靜。沿途是莓苔,遠望白云繚繞,近看芳草當門。白云、靜渚、春草、閑門都營造出靜謐的氣氛。
解題指導:此題考查的是詩歌的意境。我們在概括意境特點的時候,首先,要抓住詩中的主要意象。其次,從品味關鍵字詞入手把每個意象綜合起來提煉意境的特點。再次,進行必要的聯想、想象,體會詩中這些意象構成的意境給我們的感受。最后,選擇準確的詞語概括。再來看這首詩,“莓苔”給人幽靜的印象,“白云”、“芳草”、“靜渚”、“閑門”則充滿靜穆淡逸的氛圍,一切都顯得恬靜自然、和諧默契,不受絲毫紛擾。抓住這些內容就把握住了這道題的命脈。
三、巧用顏色詞探情感
客觀的自然色彩在詩詞中一定會滲入作者的主觀情感。聞一多先生的《色彩》一詩寫道:生命是張沒價值的白紙/自從綠給了我發(fā)展/紅給了我熱情/黃教我以忠義/藍教我以高潔/粉紅賜我以希望/灰白贈我以悲哀/黑還要加我以死亡/從此以后/我便溺愛于我的生命/因為我愛他的色彩/美國學者阿恩海姆在《色彩論》中說:“色彩能有力地表達情感……綠色喚起對自然的爽快想法,而藍色則像水那樣清涼?!奔热蝗绱?,詩詞鑒賞中,抓住顏色詞,就可能準確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讀一首詩,首先看它描寫了什么景象,呈現了一種怎樣的色調,并由此推及內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的色調,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陰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調,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有時可能相反。這色調往往是用顏色詞體現的,因此,在詩詞鑒賞中,抓住顏色詞,就可能準確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謝I《登山曲》:天明開秀,瀾光媚碧堤。一個“碧”字寫出了晴朗的一天到來了,山崖就像美麗的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一泓清水,波光蕩漾,水邊長堤含青滴翠,惹人喜愛,游人到此定會流連忘返,表達了喜悅之情。蔣捷《一剪梅》中“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一“紅”一“綠”,將春光漸漸消逝與初夏來臨這個過程充分表現出來。這是時序的暗示。但細加品味,芭蕉葉綠,櫻桃果紅,花落花開,回黃轉綠,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人呢?綠肥紅瘦對人來說意味著青春不再、盛世難逢,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
高考實例:(09年重慶卷)閱讀下面的曲詞,回答問題。
【折桂令】問秦淮
孔尚任
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2)“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案】通過“白鳥”、“綠水”、“嫩黃花”、“新紅葉”等描繪了初秋景色。又通過“飄飄”、“滔滔”、“有些蝶飛”、“無個人瞧”等表達了因昔盛今衰引發(fā)的冷寂落寞之情。
四、巧用顏色詞辨技巧
古詩詞的鑒賞,不外乎兩大方面,一是詩詞的情感,二是詩詞的表達技巧。詩詞中顏色詞的運用體現了詩人的別具匠心。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人岑參用南方的春景在春風的吹拂下,千萬樹梨花競相開放比喻北國的雪景,這一貼切和新穎的比喻既描繪了白雪銀裝素裹的嬌態(tài),又突出了北國雪景的壯觀;“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詩人把江花的“紅”用“火”來比喻,使人馬上感到紅色的暖與熱,而這種暖與熱的襯托使江花更紅。“春來江水綠如藍”寫的是對初春江水的視覺感受,詩人用“藍”強化對“綠”的感受,從而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春景圖;“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運用夸張手法,青絲變白發(fā),悲嘆人生短促;“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運用通感,青松的顏色是濃綠,于是詩人感到“靜”和“冷”,色覺具有了膚覺與聽覺效果;“春風又綠江南岸”,形容詞“綠”活用為動詞,寫出了春天生機蓬勃的景象……
高考實例:(2008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問題。
〔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
周德清①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②。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1)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答案:①比喻,如將長江比做白練,將江帆比做疾箭,將下泄的山泉比做閃電,將天上一字排開的飛鴻比做一條線等。②對偶,如一、二兩句對偶,三、四兩句對偶,五、六兩句對偶等。③比擬,如說新月“學”扇。
關鍵詞:每日一詩;積累;有效訓練
古詩,是美文學,是文學的精華,是學生高尚的精神伴侶。古詩之于我們,在于能給人以豐富的美的享受:讀之可以娛目,吟之可以娛耳,味之可以娛心?!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在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古典詩歌鑒賞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學生在鑒賞詩歌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深厚,可以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豐富精神,陶冶性靈,厚實文化底蘊,激發(fā)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那么,怎樣提高學生古詩鑒賞能力呢?筆者認為關鍵在于平時積累,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筆者以課前三分鐘為主陣地,開展古詩詞鑒賞活動,將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訓練貫穿到平時的“說、讀、聽、寫”中,收到較好效果。
一、“說”“讀”結合
每天以課前三分鐘為主陣地,組織學生賞析詩歌。全班按學號輪流,每日一生,每日一詩。要求學生課前精心準備,并且課前要把詩抄在黑板上,上課前三分鐘讓輪到的學生上臺賞析,其他同學及時記下詩歌,及時記下詩中最突出的“欣賞點”(諸如詩歌的語言特點、結構、思想感情、表現手法、風格等),如齊己《早梅》“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律,先發(fā)望春臺?!?/p>
這首詩最突出的欣賞點是“一”字。為什么不用“數”而用“一”?因為題目是“早梅”,“一”字才能確切地表現出梅花一枝獨放,凌寒獨自開的傲雪形象,用“數”字就顯不出“早”字了。又如杜甫的《絕句兩首(二)》“江碧鳥逾白,青山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边@首詩的欣賞點是表現色彩的詞,“青”“欲燃”,“碧”“白”,對比鮮明,“燃”字,形象地表現了山花爛漫,色彩鮮艷的特征,不著“紅”字,但比“紅”字更形象、生動、逼真,萬綠叢中紅花簇簇的美麗圖景如在眼前。“欲”字寫出了花開的過程,極具動態(tài)感,賦予靜的花動態(tài)的美。再如賀鑄的《青玉案》:“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边@首詞抒發(fā)了作者下野后不被人們注意的慨嘆,內心顯得落寞、悲涼。作者疊用三個精警、新奇稍帶夸張的比喻:“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種“閑愁”充塞天地,既多且廣,綿綿不絕,不可消釋,寫法上化虛為實,真乃神來之筆。
每日記下的詩歌,要求學生會讀會背。最好是當堂成誦,當堂不過關的課外擠時間背誦。平時鼓勵多讀、多背誦優(yōu)秀的詩歌。流傳到今天的詩,大多語言精練,言簡意賅;想象新奇,意境幽遠;音律和諧,辭格豐富。有的淡筆白描,有的清麗婉約,有的風格豪放自成一家……這一首首名篇,一行行佳句,唯讀得多,背得多的人才能體味和養(yǎng)成屬于自己的鑒賞能力,才能有自己的一番心得。朱自清說過:你讀過三百部詩,一句也沒有背下來,還是別人的,倒不如背一本詩,背了才是你的。不錯,讀詩要講究背功,背既是積累貯藏的過程,也是提升感悟能力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詩,需要咀嚼涵詠背誦才能讀出自己獨到的心得,“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吟”。
二、聆“聽”提高
這一環(huán)節(jié)既包括課前三分鐘學生在講臺講,其他同學邊聽邊記,學習積累鑒賞詩歌技巧的過程;也包括老師適時選取精典的詩歌賞析給學生聽的過程;還包括老師向學生介紹常見的詩歌鑒賞方法的過程,讓他們在聆“聽”中學習、領悟詩歌鑒賞的基本技巧,從而學以致用,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利用課前三分鐘逐步向學生滲透一些詩歌鑒賞知識。
(一)抓住意境與意象
意象是浸染作者感情的物象。鑒賞詩歌時必須先明確,作者是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的,所以讀詩要讀懂意象。另外,我們須明白傳統(tǒng)的審美習慣,古詩詞中出現的意象有它們固有的意義。如松竹梅是歲寒三友,象征人高潔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鳥象征自由;楊柳,傷別懷遠;梧桐,是凄涼、凄苦、悲傷的象征;猿猴:哀傷凄厲;雞、狗,生活氣息,田園生活濃郁;西風:表現落寞、惆悵、衰敗、游子思歸的情懷;孤雁:表達思鄉(xiāng)、思親;燕子:表現春光美好,傳達惜春之情,也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也表現時遷,抒發(fā)昔盛今衰,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
(二)、了解表現手法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平時要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如烘托、抑揚、用典、虛實、象征,以靜襯動、以動襯靜等,有助于披文入情。另外還必須掌握一些修辭方法及作用。如比喻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夸張是為了強調突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擬人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對偶能增強詩的音樂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也增強了詩句的形式美(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三)、通曉典故
運用文學典故是古典詩歌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詩歌中的典故通常包括歷史故事、傳說、神話故事、小說和詩文掌故。古典詩歌中的典故被詩人或正用或反用或明用或暗用。典故往往給今天的讀者造成不少麻煩,不把典故弄清楚,就打不開詩意的竅門。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查清、理解詩歌所用典故的出處及含義,搞清作者用典意圖,即作者想通過典故表達什么思想感情,進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如:李白的《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①。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②。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③。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④。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⑤。
“閑來”二句:古代傳說,姜尚未遇周文王時,曾在磻溪(今陜西寶雞東南)釣魚,伊尹見湯之前,夢見自己乘舟經過日月之邊。這里把兩個典故合用,表示人生變幻難測,世事茫茫,渴望得到重用。長風破浪:出自《南史•宗愨傳》:“宗愨少時。叔父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通過黃河冰塞、太行雪滿表現世路的坎坷艱難,最后仍抱著幻想,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理想施展抱負,雖然苦悶但不失去信心,給人以激勵。
(四)、知人論世
《孟子萬章下》云:“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币鉃橐私庖粋€人寫的詩書,就要了解這個人,了解他所處的時代特點。我們指導學生讀古詩、鑒賞古詩,就必須讓學生學會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及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詩人生平經歷、詩歌風格。
如:辛棄疾《江郎山和韻》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尋不可干。
正直相扶無倚傍,撐持天地與人看。
作者辛棄疾一生致力抗金,收復河山,但屢遭當權者猜忌,仕途坎坷。這詩是他流放江西多年,在重受宋光宗召見,赴京面圣時經過江郎山時所做。由此可見詩人心情復雜,對此次面圣頗有期盼之感,但也多少流露出對朝廷某些當權小人的擔憂。詩人的夙愿是抗金,重建大宋河山。了解這個背景,“正直相扶無倚傍,撐持天地與人看”抒發(fā)了什么感情,這個問題就好理解了:詞人追求卓立,正直的品質;表達了詞人渴望建功立業(yè),重建大宋河山的夙愿。從詞中可讀出詩人雄奇的膽略與坦蕩無畏的氣魄。
(五)、品味詩歌語言
詩歌的語言形象凝練,富有節(jié)奏感、動態(tài)感、色彩感,言簡意賅,耐人尋味。古人講究煉字煉句,“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一詩千改始心安”(袁枚)。許多千古流傳的詩句正是詩人推敲錘煉的結果,指導學生鑒賞詩歌時,必須讓學生抓住詩人運用的富有表現力的妙字佳句,有助于學生了解詩歌的意境、主題。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按猴L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詩人最初用“到”,后改為“過”,又改為“入”,再改“滿”,最后定為“綠”,“綠”字為什么好呢?“綠”能讓人感受到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機,讓人聯想到春風吹過,綠遍江南大地的美景,把看不見的春風轉化為可視可感的鮮明的視覺形象。詩人此時正奉召回京實施變法之際,詩句用“綠”描繪的生機盎然的景色與詩人喜悅的心情和諧一致。
三、“評寫”深化
“寫”是“說、讀、聽”的深化。最初對古詩詞的鑒賞,同學們往往借助于名家的賞析文章,如他們往往參考《唐詩三百首鑒賞》《宋詞三百首鑒賞》。一學年后,同學們對古詩詞接觸多了,對古詩詞有了“感覺”,筆者就向同學們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課前寫好100-200字左右的詩歌鑒賞文字,在課前三分鐘上臺脫稿講;有時,筆者選擇簡單的古詩,要求學生在課前三分鐘寫簡短(一百字之內)的賞析文字。這樣,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名家牽著走——自己摸著石子過河——學會輕松獨立地走。由于長期積累,學生對古詩詞的悟性提高了,鑒賞水平也相應提高。平時要求學生每讀一首詩之后,將自己對詩歌某一方面(如遣詞造句、結構、表現手法、思想內容等)有獨到的體會馬上記下來,鼓勵學生發(fā)現詩中獨到的“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下面摘錄幾段學生的賞析文字。
某同學七年級時賞析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是盛唐名篇,被王國維推為唐七絕的壓卷之作。我喜歡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詩人自上而下,描繪遠景,寫得雄奇高遠。黃河奔流于西北高原,從下游看好像從白云飄蕩的天際傾瀉而下?!?/p>
一同學八年級時賞析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是一首情意綿綿、感人肺腑的送別詩,詩人通過對送別環(huán)境的刻畫及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首聯寫景,兩句對偶,不著“送別”二字,但依依惜別之情流于筆端?!皺M”字寫出青山的靜,“繞”字寫白云的動,動靜結合,用詞準確而傳神。尾聯寫離別時的場景,惜別已到“落日”時分,萬般無奈,朋友間揮手作別?!笆捠挵囫R鳴“一句,借離群之馬的鳴聲來寄托他和友人的離情,斑馬的鳴聲回蕩在青山白水間,令人回味?!?/p>
此同學主要從詩的思想感情和寫法角度進行賞析,通過“評寫”深化了對詩歌的理解。
又如一同學九年級時賞析杜甫的《旅夜書懷》,小作者知人論世,抓住本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主要特點進行賞析,自有其獨到的理解。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在成者辭去節(jié)度使參謀職務,加上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凄孤無依,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詩中通過寫景展示他眼前的景觀和情懷,象江岸細草一樣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靶谴蛊揭伴?,月涌大江流”寫景雄渾壯闊,遼闊的平原,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反襯出詩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沛流離的凄慘心情?!M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這是詩人‘感懷’,有點名聲哪里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這是反話,杜甫的休官,主要是遭排擠,這里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這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自己飄然一身象廣闊天地間的一只沙鷗,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輾轉江湖,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不定、孤苦無依的感傷,字字血淚。”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提高初中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關鍵在于平時積累。以課前三分鐘為主陣地,開展古詩詞鑒賞活動,在“說、讀、聽、寫”訓練中,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逐步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yǎng)也漸漸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也有了長進。因為多“讀”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說”給每一位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機會,不僅鍛煉了他們的膽量,也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聽”讓學生取長補短,提升自己的鑒賞水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寫”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訓練,可以說,每日一詩,每天進行這樣的訓練會收到一石多鳥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1.正面襯托。不直接描寫所要寫的事或人,通過別的事或人,從正面來進一步顯示所要寫的事或人。如在蘇軾的《念奴嬌》中,作者以壯闊雄偉的江山來襯托風流人物的業(yè)績,用絕代美女“小喬”、勢崩山川的赤壁之戰(zhàn)以及在鏖戰(zhàn)中的許多英雄豪杰,從各個方面來襯托周瑜的英雄氣概。
2.反面襯托。用凄苦寫快樂,用美好寫悲哀。在張孝祥的《六州歌頭》中,作者以“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以邊界不平常的平靜來反襯自己內心的憤懣不平。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人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智锕?jié)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前六句寫紈扇之光彩旖旎,后四句寫恐扇之衰,由前面之盛反襯后面之衰,表現出一種難以擺脫的怨情。杜審言《渡湘江》“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用“花鳥”反襯“邊愁”,因為當時詩人正在流放赴邊疆途中,鳥語花香只能更加引起他遠去邊疆的哀愁。
3.烘云托月。杜甫《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一寫陸地,以星光遙掛如垂來烘托,愈顯出平野的茫無際涯;一寫江水,用月光似奔涌傾瀉來烘托,愈顯出大江的浩瀚渺茫。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用“盡”、“迥”、“開”的渺茫遼闊的景色,旁敲側擊地襯托出樓高,雖沒有直接寫樓高,但樓高已自見。辛棄疾《青玉案》突出運用襯托手法,前面極力鋪張描寫元宵之夜的燈火華麗輝煌,各種各式的華燈爭奇斗艷,達官貴人和美女也盡可能講究排場,裝飾華麗地去趕熱鬧。但這些都是為了反襯下文描寫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
4.互相襯托。如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以“直”之空闊反襯“圓”之蒼茫,再以“圓”之蒼茫反襯“直”之空闊,兩相互襯,相得益彰。在互相襯托中,有以大托小,將大者作為小者的背景。如李白《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以小者“孤帆”為局部,襯托在天邊大背景上;黃庭堅《達觀臺詩》“不知眼界闊多少,白鳥去盡青天回”,以小者“白鳥”為局部,襯托在“青天”大背景上。有以小襯大,將
大者坐落在小者的某一方位上。如梅堯臣《依韻和原甫月夜獨酌》“北斗柄高天漸轉”,似整個天空圍繞北斗轉,北斗為軸心不動。有以大托小和以小襯大一起使用。如張耒《和周廉彥》“新月已生飛鳥外,落霞更在夕陽西”,“新月”、“飛鳥”、“落霞”、“夕陽”互相襯托,構成美妙的晚景。
5.以景襯情。有以“樂景寫哀情”,如杜甫《絕句漫興》(其一):“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到江亭。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寧。”雖然周圍景色是美麗的,但詩人心情卻是優(yōu)愁的,因此望江中春*是“無賴”,見花開是“造次”,聽鶯語嫌“丁寧”。杜甫《絕句》(其二“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前二句狀寫了江、山、花、鳥四景,景象清新,極寫春光融洽,是為了反襯下面詩人思鄉(xiāng)之情的深厚和愁苦。岑參《山房春事》(其二)“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不寫梁園頹敗來表心中沉痛,而是訴說無知花樹依然開出當年繁花,春*不減當年,更可反襯出詩人心中的吊古傷今之情。孟云卿《寒食》“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前一句寫江南美景,后一句狀心中悲苦,在悲苦的處境中面對繁華似錦的春天,悲感其哀。元稹《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庇么禾焓㈤_的紅花反襯白發(fā)宮女的凄寂心境,突出了宮女被禁幽的哀怨。李商隱《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痹娙艘源禾斓慕k麗,反襯自己凄苦的身世,使其隱痛更加難以去懷。王詵《蝶戀花》:“小雨初晴迴晚照。金翠樓臺,倒影芙蓉沼。楊柳垂垂風裊裊。嫩荷無數青鈿小。似此園林無限好。
流落歸來,到了心情少。坐到黃昏人悄悄。更應添得朱顏老?!泵鎸χ車上仓畼肪?,詞人卻“心情少”,可見其哀之深。寫景設色愈富麗,愈反襯出詞人傷心黯淡之情。朱淑真《眼兒媚》:“遲遲春日弄輕柔,花徑暗香流。清明過了,不堪回首,云鎖朱樓。
午窗睡起鶯聲巧,何處喚春愁?綠楊影里,海棠亭畔,紅杏梢頭。”全詞極寫清明前后的鳥語花香,用春光明媚反襯詞人的愁怨。李彭《春日懷秦髯》:“山雨蕭蕭作快晴,郊園物物近清明?;ㄈ缃庹Z迎人笑,草不知名隨意生。晚節(jié)漸于春事懶,病軀卻怕酒壺傾。睡余苦憶舊交友,應在日邊聽流鶯?!鼻鞍氩糠謽O寫春*美好,以反襯詩人的極度苦悶心情。
有以“哀景寫哀情”,如李商隱《代贈》(其一):“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用“樓上黃昏”、“如鉤殘月”、“蕉心不展”等所見凄傷之物,反襯出詩中女主人公因不能與情人相會的愁思。晏幾道《臨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用“落花”、“微雨”等凄清的景物反襯愁人黯然神傷,用燕子雙飛反襯愁人獨立。
(二)比喻
1.明喻。明顯地以彼物比此物,在彼物與此物之間多用喻詞連接。明喻雖說較顯露,但也不乏奇警、新鮮、形象之句。如李清照《醉花陰》中的“人比黃花瘦”,用黃花高雅細弱的特點,形象地展示了人的狀態(tài)和神情;秦觀《鵲橋仙》中的“柔情似水”,用悠長的流水,寫出了兩人的情意深長;李商隱《宮辭》“君恩如水向東流,得寵憂移失寵愁”,以流水比君王的恩寵,流水是流動不定的,君王的恩寵也是變化不定的;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西湖之美,通過比喻,形象地表現出來。
2.暗喻。以此物暗比彼物,明說此,意在彼,但二者間在某方面有相通之處。在李清照《醉花陰》中,作者明寫黃花的堆積、僬悴、無人堪摘,暗比自己落魄、憔悴、無人理睬。在辛棄疾的《水龍吟》中,作者明寫登臨之處已“落日樓頭”,暗比南宋局勢已日薄西山。元稹《離思》(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用經過“滄海”、“巫山”后對別處的水和云難以看上眼,暗喻夫妻之間感情之深,猶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云,不可能再對其他女子看上眼。馮延已《采桑子》“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用雙飛舞的蝴蝶和燕子,暗喻對對情侶;其《蝶戀花》“幾日行云何處去”,以“行云”暗喻行蹤飄蕩的浪子。王安石《次韻平甫金山會宿寄親友》“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風吹水雪崩騰”,用片片碎金比喻林中斑駁月光,用積雪崩落比喻江中白浪,生動形象。
3.借喻。以此物來代彼物,直接借比喻的事物來代替被比喻的事物。如:蘇軾《念奴嬌》中的“卷起千堆雪”、柳永《望海潮》中的“怒濤卷霜雪”,都是以“雪”形容白色浪花,?陸游《釵頭鳳》中的“滿城春*宮墻柳”比喻作者與唐琬間的鴻溝;賀鑄《鷓鴣天》中的“梧桐半死清霜后”,是用半死的梧桐,借比失偶的自己;崔國輔《怨詞》(其一)“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借惜羅衣喻指惜人,羅衣與人本是不相同的兩種事物,詩人借羅衣“秋來不堪著”,喻指宮女好景不長、朝不保夕的遭遇;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詞人將眉喻為山,將鬢喻為云,將腮喻為雪,別具一格;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形象地寫出了愁之長、深,并不斷添加,沒有盡頭,可稱為喻愁的名句;林逋《點絳唇》“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用無處不生的萋萋春草,比喻不可抑制、無時不增的離情;歐陽修《漁家傲》“愿妾身為紅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為花底浪,無隔障,隨風逐雨長來往”,用“紅菡苔”、“花底浪”比喻情人之間的親密關系,無論風雨多大也無法阻攔,可謂別具一格。
有的詩詞是通篇作比,其中或明喻為主,或暗喻為主,或交叉使用。如郭璞《游仙詩》(其五):“逸翮思拂霄,迅足羨遠游。清源無增瀾,安得運吞舟?圭璋雖特達,明月難暗投。潛穎怨青陽,陵苕哀素秋。悲來惻丹心,零淚緣纓流?!鼻鞍司渚渚溥\用比喻:一、二句用善飛者和善行者欲飛欲行,比喻有才能的人希望施展其才;三、四句用重浪才能使大魚游動,比喻客觀環(huán)境對有才能的人施展才華的重要;五、六句用圭璋、明月需人賞識,比喻有才能的人如無人賞識,則如明珠暗投;七、八句用植物成長與時機關系,比喻機遇對人才成長的重要;最后兩句抒發(fā)生不逢時的感嘆。陶淵明《飲酒》(其四),也是通篇運用比喻手法,以鳥的失群離所而托身孤松,比喻自己因誤落塵網而歸隱田園。姚寬《生查子》“郎如陌上塵,妾似堤邊絮。相見兩悠揚,蹤跡無尋處。酒面撲春風,淚眼零秋雨。過了別離時,還解相思否?”
詞中有六句使用比喻,如將郎和妾比為飄蕩無跡的塵與絮,借春風比酒后臉上情態(tài),用秋雨比喻淚珠等。姜夔《疏影》用五位女性來比喻梅花,把梅花人格化。梅堯臣《送門人歐陽秀才游江西》:“客心如萌芽,忽與春風動。又隨落花飛,去作西江夢。我家無梧桐,安可久留鳳。鳳巢在桂林,烏哺不得共。無忘桂枝榮,舉酒一相送?!比娡ㄆ\用比喻,含蓄蘊藉,意味悠長。梁棟《野水孤舟》:“前村雨過溪流亂,行路迷漫都間斷。孤洲盡日少人來,小舟系在垂楊岸。主人空有濟川心,坐見門前水日深。袖手歸來茅屋下,任他鷗鳥自浮沉?!痹娙艘杂旰笠八扔鲊虏豢墒帐?,以行路間斷比喻困難重重,用濟川不果喻抱負難以實現,用鷗鳥浮沉喻有志之士只能隨波逐流。雖不言國勢,其國勢頹微已見其中。
(三)擬人
擬人即將事物人格化,這是詩詞中常見的手法。如韓愈《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薄安輼洹痹瓰闊o情物,在詩人筆下能“知”能“解”還能“斗”,與“楊花”、“榆莢”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人此中來?!痹娙藢⑻一ㄌ娲汗?,又把春光擬人化,可以躲進山中,讓人無法尋找,似有小孩頑皮惹人性格,天真可愛。溫庭筠《望江南》“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將自然界的夕暉寫成“脈脈”含情不斷,將流水寫成“悠悠”含恨無窮,借以表示思婦的凝愁含恨。鹿虔雇《臨江仙》“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藕花被賦予生命和濃烈感情,不僅相向而泣,還暗傷亡國,淚濕香紅。歐陽修《玉樓春》“游絲有意苦相縈,垂柳無端爭贈別”,游絲和垂柳原是無情之物,但詞人筆下游絲在苦苦纏繞著人不讓離去,又埋怨楊柳怎么沒來由地爭著把人送走。歐陽修《啼鳥》,則通篇賦予啼鳥以人之性情,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李覯《殘葉》通篇將殘葉賦予感知,寄以詩人自己情感。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將“一水”、“兩山”賦予有生命的形象,親切動人,傳誦千古。黃公度《乙亥歲除漁梁村》“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領略春”,詩人將雪、柳賦予人的性情生命,借此表達了自己的鄉(xiāng)愁。方岳《春思》:“春風多可太忙生:長共花邊柳外行。與燕作泥蜂釀蜜,才吹小雨又須晴。”通篇將春風擬人化,先總寫其太忙,再從不同方面寫極忙之狀,富于動感,極有韻致。王禹偁《點絳唇》“雨恨云愁,江南依舊稱佳麗”,直接將“雨’’賦予“恨”,“云”賦予“愁”,將“江南”稱為“佳麗”。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花圃圍欄上的充滿愁感,蘭花上露珠迸出淚珠,也是為了表達詩中女主人公的愁感,詞中賦予薔薇以人的體態(tài)和動作、人的靈魂和情感,使讀者實難分辨哪里是花,哪里是人,真是進人了物我交融的境地。
(四)重疊
1.單對疊字,用以表示重復、連續(xù)。如柳永《雨霖鈴》中“念去去千里煙波”的“去去”,表示走了又走;姜夔《揚州慢》中“年年知為誰生”的“年年”,表示連續(xù)多年。用以形容事物、情理:如范仲淹《漁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滿地”的“悠悠”,形容笛聲之悠揚;柳永《雨霖鈴》中“暮靄沉沉楚天闊”的“沉沉”、辛棄疾《摸魚兒》中“脈脈此情誰訴”的“脈脈”等都是疊字的運用。敦煌曲子詞《菩薩蠻》:“霏霏點點迪塘雨,雙雙只只鴛鴦語。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黃。盈盈江上女,兩兩溪邊舞。皎皎綺羅光,輕輕云粉妝?!痹~中句句用疊字開頭,用得貼切自然,毫不生硬,并產生了濃厚的生活氣息,不僅很好地表現了內容,還使聲調諧婉。
2.用疊音詞形容或補充所狀之物,使讀者加深印象。如無名氏《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抒。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十句中有六句用了疊音詞,全詞情趣盎然。謝姚《游東田》:“戚戚苦無悚,攜手共行樂。尋云陟累榭,隨山望菌閣。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痹娭腥庍\用疊字,增加了詩的形象和音樂美。何遜《下方山》“鱗鱗逆去水,彌彌急還舟”,用兩組疊音詞,狀寫詩人心潮的不平靜。王褒《高句麗》“蕭蕭易水生波,燕趙佳人自多。傾杯覆盌漼灌,垂手奮袖娑娑”,后兩句“漼漼”是形容涕淚齊下,“娑娑”是指舞姿輕揚,都是對前二句的形象化的描寫和渲染。雍裕之《江邊柳》“嫋誠古堤邊,青青一樹煙”,“嫋嫋”形容江邊柳的輕柔婀娜之態(tài),“青青”形容其蔥蘢蒼翠之色,寫出了柳的輕盈和春的秀麗。
3.兩對以上的疊字,表達某種強烈的感情或者表示強調、連續(xù)等。如李清照《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表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秦觀《鵲橋仙》中的“又豈在朝朝暮暮”都是屬于疊字的妙用。
4.重沓與重疊交替出現,造成一種回環(huán)優(yōu)美的句式。如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逼渲小包S鶴”、“去”皆為重沓,“悠悠”重疊,但讀者不僅不感到重復,反而感到巧妙。毛文錫《醉花間》:“休相問,怕相問,相問還添恨。春水滿塘生,鵜鷓還相趁。昨夜雨霏霏,臨明寒一陣。偏憶戍樓人,久絕邊庭信?!薄跋鄦枴敝仨常蚌敝丿B,將復雜的感情表現得曲折而又詳盡。
(五)精警
即用精練的語言表達含義深刻、豐富的情理,使人讀后感到意味深長,回味無窮。例如有工整對偶的警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保淌狻朵较场罚┯幸饩成钸h的警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有將物理和人事等量齊觀的警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保ㄌK軾《水調歌頭》)有寄希望于想象的警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有充滿深刻哲理的警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保ㄇ赜^《鵲橋仙》)有比喻極為新鮮、形象的警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保ɡ钋逭铡蹲砘帯罚┯性竿c現實相違的警句:“心在天山,身老滄洲?!保懹巍对V衷情》)有化用典故的警句:“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辛棄疾《摸魚兒》)警句常常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而被廣泛引用。
(六)點染
所謂點染,即借用畫家手法,先點明中心物象后,再從各個方面進行渲染。如歐陽修《少年游》“欄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晴碧”句為點,指明春草之廣闊,“千里”兩句為染,前句從廣闊的空間加以渲染,后句從時間上加以渲染,都是極言春草之無根、之豐盛。陸游《初發(fā)夷陵》:“雷動江邊鼓吹雄,百灘過盡失途窮。山平水遠蒼茫外,地辟天開指顧中??→X橫飛遙掠岸,大魚騰出欲凌空。今朝喜處君知否?三丈黃旗舞便風。”先總寫船過三峽時驚心動魄的情景,再從江面的壯闊、江面的奇景等方面進行渲染,展示了一幅長江圖。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詞人先點出“風景異”,再從雁無留意、四面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羌管悠悠等方面渲染其“異”。柳永《雨霖鈴》被認為是“點染”的成功范例。上片“念去去”先點明這次分別是去而又去,遠而又遠,再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三樣景物來渲染。下片“傷離別”是點,下面“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染,渲染出一種凄清意境。柳永《望海潮》上片先點出“錢塘自古繁華”,再從“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等進行渲染。
(七)興起
“最早的所謂興,是借一物來引起他物,像借關雎來引起淑女,詩里先寫關雎后寫淑女,兩者都寫?!保ㄖ苷窀Α对娫~例話》,中國青年出版社)后興的意義擴大,比和興開始混淆,故稱比興,但其“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特點沒有變。鄆炎《見志詩》(其二)“靈芝生河洲,動搖因洪波”,“靈芝”生在河流的洲渚之中,常受洪波沖擊,詩人以此寄寓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無名氏《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用“興起”的手法,表示劉蘭芝、焦仲卿彼此顧戀之情,以此籠罩全篇氣氛。曹植《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萁”(豆莖)曬干后用作柴火來煮與自己同根生的豆子,訴說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鮑照《擬行路難》(其四)“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以瀉水于地起興,以水流方向的不一,來說明人生窮達的各殊,從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揭示出深刻的哲理。北朝樂府民歌《折楊柳枝歌》:“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前二句以生長緩慢的棗樹起興,隱喻姑娘年復一年沒有出嫁,永遠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李益《鷓鴣詞》:“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前二句用斑竹和鷓鴣起興,斑竹也稱“湘妃竹”,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因舜南巡而死,淚下沾竹,詩人以此表達思婦思念情郎的愁緒;鷓鴣常相對而啼“行不得也哥哥”,觸動了思婦的愁懷。劉禹錫《竹枝詞》(其二)“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詩人借紅花易衰表示對男方是否易變心的擔優(yōu),用“水流無限”表示自己由上句而產生的煩憂無法擺脫。辛棄疾《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全詞運用比興,表愛國情思。詞人借眼前景“清江水”、“無數山”,將家國之悲、今昔之感托景而出,極為深沉頓挫。
(八)夸張
夸張是詩歌的重要因素。藝術的真實不同于生活的真實,但藝術是從生活中高度概括而來,所以更能表達事物的本質。李延年《北方有佳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對佳人的美好作了極度的夸張。潘閬《酒泉子》“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成功運用夸張,突出了潮水的聲勢和弄潮兒英勇善水的氣概。一些被夸張的事物看似不可信,卻真實地表現了作者要表達的內容。如李益《宮怨》“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字面上好像講宮漏接了大海,怎么也滴不完,夜長無期。這當然不可能,但卻更真實地表現了愁人知夜長的深切愁苦。陸龜蒙《新沙》:“渤澥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后海鵑知。蓬萊有路教人到,應亦年年稅紫芝?!睂懝偌覍r民敲骨吸髓的賦稅剝削;渤海邊上出現了一片沙荒地,但官家卻比海鷗更早發(fā)現這片新荒地,打起榨取賦稅的算盤。雖極度夸張,卻又合情合理。
(九)雙關
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上說甲,實際卻指乙。其主要形式有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