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化學反應速率習題范文

化學反應速率習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反應速率習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化學反應速率習題

第1篇:化學反應速率習題范文

關鍵詞:高中;化學反應速率;探究實驗;實踐和設計

化學反應速率主要是站在化學動力學角度對化學反應進行研究,課程所涉及的內(nèi)容較為復雜。對大部分高中生而言,這一課程的學習成效都不是特別好,學生根本不知從何處下手,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一定影響。怎樣對反應速率的探究實驗進行實踐和設計已經(jīng)成為了眾多化學教師所關注的重點內(nèi)容。

一、化學反應速率概述

教材中關于化學反應速率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其概念內(nèi)涵、影響因素以及定量表述等。在高中化學(必修2)當中,化學反應速率的學習就從定性提升至定量,這在很大程度上為高中化學(選修4)中對微觀角度下的化學反應速率學習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發(fā)揮著承上啟下作用。該研究的教學價值在于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該實驗,切身感受溫度和催化劑對反應速率所產(chǎn)生的影響,將定性描述上升至定量表述,使其能夠運用溫度、催化劑以及濃度等對反應速率進行調(diào)控,并能夠?qū)ζ浼右越忉尅M瑫r,培養(yǎng)學生以事實為依據(jù),并得出相關結論的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

二、高中化學反應速率教學中探究實驗的實踐和設計

在這個階段的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化學學習基礎,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理解和消化與化學速率相關的知識,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通過改變反應條件,對反應結果進行調(diào)控,使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到不同化學速率所帶來的影響。該探究實驗的實踐和設計一共分為概念引入、概念理解和概念應用者三大環(huán)節(jié)。第一,概念引入環(huán)節(jié)。在該環(huán)節(jié),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在教學素材和問題設計方面,可以通過實驗小競賽的方式進行,先選出六名學生,并將其分為三組。第一組學生用Mg和稀硫酸制備氫氣,第二組學生用Zn與稀硫酸制備氫氣,第三組用Fe與稀硫酸制備氫氣,這三組所用的稀硫酸的濃度是相同的。在實驗過程中,反應物的用量應該與顆粒的大小控制在一個相近的水平上。最先收集到一試管純凈氫氣的小組為勝利者。第二,概念理解環(huán)節(jié)。這環(huán)節(jié)有包括三個階段,具體如下。在第一階段,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對化學反應的速率進行定性描述。在教學素材和問題設計方面,可以收集一些腐爛的水果、生銹的鐵以及爆炸等各種反應速度快慢不一的圖片作為素材資料。素材收集完成之后,便進行問題設計,例如,可以通過實驗中的哪些現(xiàn)象判斷化學反應速度的快慢?此時,學生的認知還處在感性認識階段。在第二階段,主要就是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各種因素進行探究。在問題設計方面,可以參照如下標準,哪些因素會對化學反應快慢造成影響?這些因素又會對化學反應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在實驗探究方面,可以以雙氧水的分解反應作為例子,對溫度和催化劑這兩個因素對該反應快慢的影響進行探究。實驗探究完成之后,再加入一個思考和交流環(huán)節(jié),從具體的實際事例出發(fā),分析影響反應快慢的各種因素,總結出一定的規(guī)律。此時,學生的認知開始上升至理性和定性的階段。在第三階段,教學目的主要是對化學反應的速率進行定量表達,這是在物理運動速度表達公式的角度上對化學反應速率的相關概念和表達進行討論研究。此時,學生的認知處于定量階段。第三,概念應用環(huán)節(jié)。該部分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運用和反應速率相關的知識,解釋實際問題。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問題設計就集中在習題設計當中。具體習題設計可作如下參照,已知氯酸鉀(KClO3)在進行分解時,會釋放出氧氣(O2),生成KCl,但是其反應的速率很低。請設想,能夠通過何種方式加快其反應的速率。上述三個環(huán)節(jié)就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思路,例如,在對第二環(huán)節(jié)的第二階段進行分析時,實驗具體情況如下所示。雙氧水在實驗過程中被作為分解的素材,實驗對教材的內(nèi)容稍微做了一下改動,教材中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探究被放到了催化劑之后,這主要是因為,大部分的學生都知道二氧化錳(MnO2)能夠?qū)﹄p氧水分解產(chǎn)生催化作用,但是對三氯化鐵(FeCl3)溶液作為催化劑的情況并不熟悉。另外,除此之外,還存在著不少影響雙氧水分解的其他因素,怎樣同時對這些因素進行處理就是在實踐進行之前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變量控制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實驗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在探究不同催化劑對雙氧水的分解速率的影響時,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比較頻繁,如下所示。教師:哪些主要因素會對雙氧水的分解產(chǎn)生影響?學生:催化劑、溫度和濃度等。教師:三氯化鐵溶液和二氧化錳都能夠?qū)﹄p氧水的分解產(chǎn)生催化作用,除開催化劑這一影響因素,怎樣對其他影響因素進行處理?原因為何?學生:對其他條件加以控制,使其始終保持在相同狀態(tài),這樣能夠有效避免其他因素對速率的影響。

三、結束語

除了這一實驗外,教師還引導學生做了溫度影響實驗和上述環(huán)節(jié)一當中的實驗小競賽。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參與興致都非常高,大部分同學的學習熱情都被調(diào)動起來了。變量控制的實驗方式讓學生成功地完成了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因素的探究,使其原來所掌握的知識得到進一步的整合和驗證。直觀的實驗現(xiàn)象和與教師的切身互動讓學生對反應速率的知識有了更加系統(tǒng)和準確的理解。而教師在此過程中,也更加明晰了實驗教學思路,和學生的課堂互動也使得化學課堂變得更加靈活,進而大大提高了實驗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孫黎穎,張國華.化學實驗“探究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的教學改進[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4,22:42-46.

[2]楊宏偉,周丹丹,劉冬巖.高中化學3套教材“化學反應速率”實驗內(nèi)容的分析及教學建議[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2:138-139+142.

第2篇:化學反應速率習題范文

關鍵詞: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是教師總結經(jīng)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都非常重視教學反思在自己教學中的作用,現(xiàn)在很多教師也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zhì)量。這種反思能揭示教師教學行為背后隱含的規(guī)律和教學理念,能夠促使教師將教學理論、專業(yè)知識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技能,進而提升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對一堂課進行多方位的反思是提高教學技能、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jié)的內(nèi)容,這節(jié)內(nèi)容在舊教材中是化學反應平衡一章的一部分,是化學平衡的基礎和鋪墊,在新人教版的課本中獨立出來成為一節(jié),這樣教學內(nèi)容被分解而減少,教學難度降低。因此,對該節(jié)在教學前的難度定位應基于對化學反應速率概念的認識、理解和體會,不應引申太多。也因為知識點減少導致課堂容量減少,所以教師可以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完成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在物理學科的學習中已經(jīng)儲備了物體的運動速率這一概念知識,對“速率”這一概念表示的物理意義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了解,對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化學中的反應速率概念和物理學中的進行對比,通過思考、討論等活動讓學生找出兩者的相似處與不同點,從而加深他們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強化他們運用類比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鑒于教材內(nèi)容的特點和學生知識結構的情況,在“化學反應速率”這一概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避免灌輸式的概念教學模式,應基于學生實際,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采用類比的教學方法,通過概念的描述和學生的探究活動最后得出結論,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在前期的備課中,教師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和困難,做好相應的引導工作,做到課前對自己的教學過程有一個清晰而理性的思考與安排。

前期的準備工作完成后,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教學過程中應變的重要性,設計一些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突況和學生可能提出的偏離教學主題較遠的問題,提前準備應對措施,及時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教學主題上來,以使教學沿著預設的軌道運行。在教學“化學反應速率”這一概念時,教學前雖然構思了學生的思考、交流、提問及學生間討論等可能的活動,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能還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對物理學中“速率”的概念掌握不是很熟練而導致交流、討論不活躍時,教師應該如何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地思考;怎樣解決討論過程中出現(xiàn)的爭議以及如何合理分配各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時間。面對這些問題,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迅速做出反應,避免產(chǎn)生干擾教學主題的因素,并把握學生思維中出現(xiàn)的閃光點,使教學任務保質(zhì)保量的完成。

教學活動結束后的反思工作能使教師發(fā)現(xiàn)教學中未能解決的問題,提高后續(xù)教學的質(zhì)量,發(fā)展自身的專業(yè)技能和教學水平。本次教學活動結束后我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反思:

首先是成功之處?!盎瘜W反應速率”是一節(jié)概念講解課,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模式,會使課堂死板,教學氣氛比較沉悶,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而采用類比法和活動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但完成了本課時的學習任務,還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科學方法探究未知領域的好習慣,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增長了知識,體現(xiàn)了集體合作的力量。其次是不足之處。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不能靈活運用類比法,不能言簡意賅地得出結論,很多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僅停留在課本的文字上,不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能自己通過觀察、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影響了探究活動的效果。另外,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注重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活動的過程,也疏忽了對部分參加討論不積極的學生的引導和隨機點撥,導致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是很好。

第3篇:化學反應速率習題范文

問題1:增大反應物的濃度,正反應速率是否一定增大?

由ν的速率方程表達式可以分析,當增大CO濃度時,雖然正反應速率沒有變化,但逆反應速率卻減小了,因此平衡正向移動,與借助平衡常數(shù)進行的推斷沒有矛盾。

借助邏輯推理,我們可以認為,“若只增大某反應物的濃度,在不能引起正反應速率增加時,必定會引起逆反應速率的減小,以使平衡正向移動?!?/p>

實際上,各種化學反應的速率隨溫度的變化關系是比較復雜的,除滿足Arrhenius公式的反應外,還存在著其他類型的反應速率與溫度的依賴關系。大致可分為如下圖所示的幾種情況。第Ⅰ種類型的反應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加快,它們之間呈指數(shù)關系,符合Arrhenius公式,這類反應最為常見。第Ⅱ種類型的反應,在低溫時反應速率較慢,基本符合Arrhenius方程。但當溫度到達某一定臨界值時,反應速率迅速增大,反應以爆炸的方式極快地進行。在第Ⅲ種類型中,在溫度不太高時,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到達某一溫度后,速率反而下降。這類反應常見于多相催化反應和酶催化反應。第Ⅳ類型的反應,速率隨溫度升到某一高度后下降,但在某一溫度后再升高溫度,速率則又迅速上升,此時可能發(fā)生了副反應。第Ⅴ種類型的反應是反常的情況,即隨著溫度升高速率反而下降。這種類型很少,NO氧化成NO2的反應屬于此種類型。文獻表明,2NO+O2=====2NO2的反應不是基元反應,總反應的活化能為-40kJ?mol-1。若根據(jù)Arrhenius公式,當Ea

問題3:增大反應物濃度,平衡一定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嗎?

嚴業(yè)安:我們先看一道習題,“在一個裝有可移動活塞的容器內(nèi)進行如下化學反應:

反應達到平衡后,保持容器內(nèi)的溫度和壓強不變,向反應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S2氣體,平衡將向哪一個方向移動?”

對于這個問題,認為平衡將向右移動的人不在少數(shù)。我們來分析一下,在恒溫恒壓條件下,向反應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S2氣體,容器的總體積將增大,這樣盡管CS2的濃度將增大,但H2、CH4和H2S的濃度將減小??梢娎美障奶亓性硎菬o法判斷平衡移動方向的。

基元反應的Ea>0,總反應的Ea一般大于0。溫度升高,ΔT>0,k2增大,反應速率增大;速率增大的程度受Ea的影響,Ea越大,速率增大的幅度越大。溫度降低,ΔT

由上圖可以看出,不管對于吸熱反應還是放熱反應,吸熱方向[(a)的正向或(b)的逆向]的活化能總是較高,溫度改變對該方向速率的影響較大。例如,對于放熱反應,E+

問題5:催化劑為什么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卻不能改變化學平衡狀態(tài)?

嚴業(yè)安:山東科技版《化學反應原理》第61頁指出:“催化劑通過參與改變反應歷程、降低反應的活化能來提高化學反應速率。需要注意的是,催化劑不能改變化學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不能改變平衡轉(zhuǎn)化率?!奔尤氪呋瘎ζ胶庖苿記]有影響,通常解釋正、逆反應速率得到同等程度地加快,因此正、逆反應速率相等,平衡不發(fā)生移動。

化學反應速率應為正、逆反應速率之差(ν0=ν+-ν)。催化劑可以加快總反應速率,即正、逆反應速率之差要增大(ν>ν0),須使正反應速率的增幅(Δν')大于逆反應速率的增幅(Δν)才能實現(xiàn)。這樣如果在平衡狀態(tài)時引入催化劑則使正、逆反應速率不等[(ν++Δν')>(ν+Δν)],平衡不就發(fā)生移動了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以一個基元反應為例進行簡要的推理。對于基元反應OP:

由于任一基元反應的逆反應具有相同(但反向進行)的反應路徑,所以當加入催化劑時,正、逆反應活化能的下降均相等(都為ΔE),所以正反應活化能為E+-ΔE,逆反應活化能為E-ΔE,如下圖所示。

加入催化劑后正、逆反應速率分別為:

可見,引入催化劑通過降低活化能確實能夠加快反應速率,而且正、逆反應速率得到同等倍數(shù)的增大。對于平衡狀態(tài),ν+=ν,正、逆反應速率的增幅相同,正、逆反應速率仍然相等,即ν′+=ν′,反應仍處于平衡狀態(tài)。而對于非平衡狀態(tài),ν+>ν,正反應速率的增幅更大,即(ν′+-ν+)=(ν′-ν),總反應速率加快。

總之,催化劑可以有效地加快反應速率,縮短達到平衡的時間,但對平衡狀態(tài)沒有影響。

問題6:什么是濃差電池?濃差電池有幾種?

嚴業(yè)安:濃差電池是指電池內(nèi)物質(zhì)變化僅由一物質(zhì)自高濃度向低濃度轉(zhuǎn)變且伴隨著吉布斯自由能轉(zhuǎn)變成電能的一類電池。表觀上,濃差電池是一種物質(zhì)轉(zhuǎn)移的物理過程,但這種物質(zhì)轉(zhuǎn)移是通過電極反應間接地實現(xiàn)的。由于負極和正極反應性質(zhì)相同,故任意濃差電池的標準電動勢Eθ皆為零。根據(jù)產(chǎn)生濃差的物質(zhì),濃差電池可分為電極濃差電池和電解質(zhì)濃差電池。

(1)電極濃差電池。電極濃差電池由兩個材料相同但濃度不同的金屬電極或氣壓不同的氣體電極構成,電解質(zhì)溶液中相應離子的濃度相同。

a.氣體電極構成的濃差電池

兩個負載有不同壓力的氫氣的Pt片插入一定濃度的酸性介質(zhì)中構成的濃差電池:

Pt,H2(p1)H+(a)H2(p2),Pt

電池反應:H2(p1)H2(p2)。對于自發(fā)進行的電池反應,p1>p2,表觀上,高濃度氫氣(p1)轉(zhuǎn)化為低濃度氫氣(p2)而產(chǎn)生電動勢。

b.金屬汞齊電極構成的濃差電池

兩個濃度不同的金屬鈉汞齊材料插入一定濃度的Na+溶液中也構成的濃差電池:

NaHg(a1)Na+(a)NaHg(a2)

電池反應:Na(a1)Na(a2)。對于自發(fā)進行的濃差電池反應,a1>a2,表觀上,高濃度鈉汞齊(a1)轉(zhuǎn)化為低濃度鈉汞齊(a2)而產(chǎn)生電動勢。

(2)電解質(zhì)濃差電池。電解質(zhì)濃差電池由兩個材料和濃度相同的金屬或金屬微溶鹽,或兩個材料和氣壓皆相同的惰性金屬,插入濃度不同的相同電解質(zhì)溶液中構成。

a.金屬電極構成的電解質(zhì)濃差電池

如AgAgNO3(a1)AgNO3(a2)Ag。電池反應為:Ag+(a2)Ag+(a1)。對于自發(fā)進行的電池反應,a2>a1,表觀上,高濃度電解質(zhì)離子Ag+(a2)轉(zhuǎn)化為低濃度電解質(zhì)離子Ag+(a1)而產(chǎn)生電動勢。稱該濃差電池為陽離子可逆的濃差電池。

b.金屬微溶電極構成的電解質(zhì)濃差電池

如Ag,AgCl(s)HCl(a1)HCl(a2)AgCl(s),Ag。電池反應為:Cl(a1)Cl(a2)。a1>a2時,電池反應自發(fā)進行,E>0。稱該濃差電池為陰離子可逆的濃差電池。

c.氣體電極構成的電解質(zhì)濃差電池

如Cl2(p)Cl(a1)Cl(a2)Cl2(p)。電池反應:Cl(a1)Cl(a2)。a1>a2時,電池反應自發(fā)進行,E>0。該電池也是對陰離子可逆的濃差電池。

在物理模型上,電極濃差電池為“單液濃差電池”,而電解質(zhì)濃差電池為“雙液濃差電池”。對于雙液電解質(zhì)濃差電池,如果兩電解質(zhì)不通過鹽橋相聯(lián),則濃差電池的總電動勢為濃差電池電動勢與液接電勢的代數(shù)和??梢杂名}橋減小液接電勢,也可以通過兩個電池的反接形成濃差電池,同時又避免液接電勢。

例如,要構成金屬微溶鹽電極的電解質(zhì)濃差電池,可以用兩個金屬微溶鹽電極分別與鈉汞齊電極構成電池,然后將兩個電池反向串聯(lián):

(-)Na-Hg(aNa)NaCl(a1)AgCl(s)Ag-AgAgCl(s)NaCl(a2)Na-Hg(aNa)(+)串聯(lián)電池的總反應為:NaCl(a2)NaCl(a1)。

問題7:濃差電池的電能是如何產(chǎn)生的?

嚴業(yè)安:根據(jù)熱力學關系有:ΔrGmθ=-zFEθ,根據(jù)吉布斯方程式:ΔrGmθ=ΔrHmθ-TΔrSmθ。兩式合并得zFEθ=-ΔrHmθ+TΔrSmθ。

可見,原電池電功的能量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電池反應的熱效應,即系統(tǒng)本身的能量變化;其二是來自系統(tǒng)的熵變與溫度的乘積,這部分是環(huán)境與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如果ΔrSmθ>0,環(huán)境向系統(tǒng)提供能量,系統(tǒng)的能量增加;若ΔrSmθ

凡凈結果由一物質(zhì)從高濃度狀態(tài)轉(zhuǎn)入低濃度狀態(tài)產(chǎn)生的ΔG而獲得電動勢的電池稱為濃差電池,其標準電動勢Eθ=0。在濃差電池中,雖然反應熱效應ΔrHmθ=0,但是由于電解質(zhì)離子從濃度大向濃度小的方向擴散,是自發(fā)的熵增加過程(ΔrSmθ>0),隨著離子的擴散,系統(tǒng)不斷從環(huán)境吸收能量,同時用它作電功。

第4篇:化學反應速率習題范文

無機及分析化學不是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兩門課程的疊加,教學內(nèi)容豐富,概念和理論知識較多,各章節(jié)之間的獨立性較強。因此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幫助學生轉(zhuǎn)變學習方法及思維方式無疑是大一第一學期開設這門課的關鍵。在內(nèi)容的安排上,前兩章首先回顧高中的一些化學基礎知識,并介紹了誤差及數(shù)據(jù)處理,稀溶液的依數(shù)性和膠體溶液。然后,第三和四章主要介紹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及化學平衡,讓學生掌握反應三要素:反應方向即吉布斯函數(shù)變,反應快慢即反應速率常數(shù),反應限度即反應平衡常數(shù)。第五章主要介紹物質(zhì)的結構,離子鍵及共價鍵理論和晶體結構。第六、七、八和九章分別介紹酸堿平衡、溶解沉淀平衡、氧化還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及其對應滴定分析法,讓學生掌握測試固體或溶液中某種元素含量的分析測定方法。最后,第十、十一和十二章主要介紹一些簡單儀器分析法及原理,例如:第十章吸光光度法,不僅要介紹該方法的原理朗伯-比爾定律,還要介紹目視比色法、示差法和標準曲線法三種常用的吸光光度法分析法。內(nèi)容上總體上是先講理論原理,再介紹知識點,將理論原理融入生產(chǎn)實踐中,使學生較快地掌握化學理論,再通過課堂上的一些練習題,使學生加深教學內(nèi)容的記憶,知識更加系統(tǒng)。這樣不僅可以將無機和分析化學知識點有機的融合,還可以將理論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在一學年的學習中,總共80學時,第一學期學習前六章共計48課時,第二學期學習后六章共計32課時。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精選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掌握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并具備較寬的知識面,為后續(xù)課程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教師要熟悉該課程的教材,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合理制定教學大綱和教學培養(yǎng)方案,精煉教材的內(nèi)容,對于中學已經(jīng)學過的化學知識或者與專業(yè)聯(lián)系較少的理論知識可以簡略講解。比如:第四章的化學反應速率和反應平衡,化學反應速率的定義,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以及化學平衡的移動;第八章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配平,得失電子,氧化劑和還原劑等概念知識。這些知識點中學都已經(jīng)涉及過,教師在授課時只要簡單介紹即可。對于能源化學工程專業(yè)而言,水煤漿的開發(fā)和利用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點,也是煤炭清潔利用的重點。因此,對于第二章分散系的內(nèi)容應該詳細講授,再介紹水煤漿分散系。

2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學好無機及分析化學,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第一,在無機及分析化學這門課的緒論課上,主要介紹化學的作用及學習方法。第二,闡明化學與人類生活之間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第三,無機及分析化學是化學、化工類相關專業(yè)的基礎課,其作用無論是對以后的專業(yè)課學習還是將來從事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第四,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多講一些貼近生活的例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介紹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時,舉例說明,夏天食物容易變質(zhì),我們可以將食物放進冰箱中保存,以防止變質(zhì)。這是通過降低溫度,達到降低食物變質(zhì)的速率。汽車尾氣CO和NO是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物,從熱力學的角度講,CO+NON2+CO2可以發(fā)生,但是遺憾的是,在通常狀況下,該反應進行的非常之慢,以致不能有效地去除車道內(nèi)的CO和NO。因此,有必要對化學反應的速率問題進行研究,必須考慮外界因素對反應速率的影響,由此可引出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第五,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介紹一些與知識點相關的科技發(fā)展新動態(tài)及前沿知識,以此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方法

現(xiàn)階段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而在實際教學中,各種教學方式應該相互結合、取長補短。根據(jù)我校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團隊多年來教學中的經(jīng)驗,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增加課堂討論。針對一些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搜集資料,進行課堂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讓學生走上講臺。讓學生走上講臺不僅可以體驗教師備課的準備過程,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第三,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微觀概念及理論形象化。例如,在物質(zhì)結構基礎這一章,學生一般較難理解,如果用多媒體課件和化學軟件以動畫的形式去展現(xiàn),課程內(nèi)容會更加形象、生動。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第四,對于公式推導,應該板書推理過程引導學生理解。在教學中應避免盲目使用多媒體教學,要將多媒體與其他教學手段結合起來,才會使學生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并能較好的應用公式。

4培養(yǎng)學生能力

為了調(diào)動能源化學工程專業(yè)學生對無機及分析化學基礎課程的興趣,可以積極組織各類化學競賽活動。我省有各類化學競賽,例如:化學視頻大賽,化學實驗競賽和趣味化學競賽等。近年來,教育部門堅持開展國家級、省部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有望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推動全民創(chuàng)新。此外,為了鼓勵和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激情及能力,我們學校也開展了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該項目均是由學生親自撰寫項目申請書,申請答辯ppt,中期考核表,結題報告和結題答辯ppt等資料。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還為學生日后工作和學習培養(yǎng)科學合理的方法和實踐能力提供了基礎。

5適應專業(yè)要求

能源化學工程專業(yè)的技術性和實踐性較強,在無機及分析化學的教學中,要把握專業(yè)的特殊要求,認真學習我校能源化學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深入研究教學大綱,充分了解無機及分析化學在整個專業(yè)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明確教學過程中的內(nèi)容和重難點。例如,化學熱力學和化學動力學章節(jié)的內(nèi)容應該詳細講解。這部分內(nèi)容對于能源化學工程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可以更好地理解能源轉(zhuǎn)化及利用過程中的一般規(guī)律,為高效、低碳環(huán)保使用能源奠定基礎。

6結論

第5篇:化學反應速率習題范文

【關鍵詞】化學概念 教學模式 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147-02

一 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以全面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教學目標由單一的知識目標轉(zhuǎn)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相融合的教學目標體系。在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中落實三維目標,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化學概念的理解;從過程中學習研究方法,體驗過程,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變主動;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提升學習化學的興趣,形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價值觀。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者互相聯(lián)系、互相融合、相互促進,才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在目前的中學化學概念的教學過程中,常見的教學方式是教師直接給出概念的定義,然后憑教學經(jīng)驗告知學生在解答習題時應注意的事項,最后舉例、講解相關習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反復的記憶、練習、辨別來認識概念,但這樣的概念學習過程往往要借助“題海戰(zhàn)術”,一方面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還會造成學生對概念“十竅通九竅,一竅不通”的局面——看老師解題時覺得已經(jīng)理解,做起題目來卻無從下手。這是學生不能真正地理解化學概念的結果。這樣的教學既不利于學生學習知識,更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fā)展。

二 教學模式建構

教學總模式:

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實際,該模式可分解為如下幾類:

1.傳授型模式

該模式針對簡單、易理解的概念而設計,是以一定情境為背景,直接告知新概念,通過閱讀關鍵字來習得,后通過適當練習,加深對概念的認識。具體操作過程:情境——感知——理解——交流反思——整合應用。如結構式概念的學習:(1)情境。從甲烷的電子式、氯化氫的電子式的書寫引出結構式的概念。(2)感知。按要求寫出相關電子式和結構式。(3)理解。用短線表示一對共用電子的圖示。(4)交流反思。對存在的疑問進行交流。(5)整合應用。給出乙烷、乙烯的電子式,寫出相關的結構式。

2.探究型模式

該模式是以若干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對相關未知內(nèi)容進行猜想和假設,通過實驗進行探究,通過討論,共同得出結論,獲得知識。該模式主要適用于能夠引出多種假設概念的發(fā)現(xiàn)學習。具體操作過程如下:情境——問題——猜想與假設——驗證——得出結論——整合——交流——應用。

例如,在化學反應速率教學中:(1)情境。列舉鞭炮爆炸,煤、石油、天然氣的形成,感受化學反應的快慢。(2)問題。化學反應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如氫氣和氟氣在黑暗中一接觸就發(fā)生爆炸,而氫氣和氯氣在光照條件下才發(fā)生爆炸。新鮮水果和蔬菜在冰箱中存放得更久。工業(yè)合成氨一般在壓強2×107 Pa~5×107Pa。未熟的香蕉常用乙烯作為它的催熟劑。(3)猜想與假設?;瘜W反應速率與物質(zhì)本身的性質(zhì)有關,同時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也有影響。(4)驗證。通過對比性實驗驗證。(5)得出結論。濃度、溫度、壓強這些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情況。(6)整合。應用多媒體動畫展示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對物質(zhì)在微觀層面上的影響情況,從而使學生能在微觀層面上對概念進行理解。(7)交流。對概念不理解的部分與老師或同學進行交流。(8)應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保存方法。

3.歸納型模式

該模式通過歸納若干特殊事物的共同點,引發(fā)包攝性更廣的上位概念的過程。具體操作操作過程如下:情境——問題——抽象本質(zhì)——明確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交流反思——整合應用。

如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過程中:(1)設置問題情境。鐵絲在氧氣中燃燒、金屬的冶煉、欄桿的銹蝕等都是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占生活生產(chǎn)的所有反應的60%。那究竟什么樣的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呢?(2)問題。CuO+H2=Cu+H2O這個反應是什么反應?是單純的還原反應嗎?氧化劑、還原劑、化合價有什么共同變化特點?對比反應:Fe2O3+CO=3Fe+3CO2。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化合價有什么變化特征?(3)抽象本質(zhì)。得出結論:氧化和還原不可孤立存在,氧化劑化合價都是降低,還原劑化合價都是升高。分析化合價升降的本質(zhì)原因。(4)明確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氧化還原反應有電子得失(或偏移)的反應,表現(xiàn)為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發(fā)生變化。(5)交流反思。與初中所學的氧化還原反應概念對比。(6)整合應用。判斷下列反應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Zn+H2SO4=ZnSO4+H2,2NaHCO3=Na2CO3+CO2+H2O。

4.演繹型模式

該模式從學生已知的概念出發(fā),推導學習在該概念范圍下個別的、特殊的概念。具體操作過程如下:情境——聯(lián)系上位概念——演繹推理——交流反思——整合——應用。

例如,在物質(zhì)的量的概念教學過程中:(1)情境。探討C+O2=CO2反應表示的意義。引出物質(zhì)的量是聯(lián)系宏觀和微觀的橋梁。(2)聯(lián)系上位概念。聯(lián)系常見的物理量及其單位,如長度、質(zhì)量等物理量,激活舊的知識。(3)演繹推理。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物理量和單位出發(fā),演繹出表示微觀粒子的物理量——物質(zhì)的量及其單位摩爾,并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nèi)容。(4)交流反思。讓學生交流摩爾這個微粒集體的基數(shù)是如何定義的,摩爾、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與6.02×1023之間是什么關系。(5)整合。摩爾是物質(zhì)的量的單位,每摩爾物質(zhì)都含有NA個微粒,NA為12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shù),約為6.02×1023個微粒。(6)應用。對“物質(zhì)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本質(zhì)及其應用范圍進行變式練習,將其進一步整合到物質(zhì)的量及其單位的知識體系與認知結構中。

三 感悟和思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又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材料,通過實驗或生活經(jīng)歷等來創(chuàng)設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在教學前要預先估計和了解學生的已知。由于學生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生活背景、生活習慣、生活經(jīng)歷等不同,通過聊天或討論,可初步了解學生可能存在哪些前知識,在課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學時留點時間讓學生理解概念。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定的過程性,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可能是看了就會,說了就懂,要留一點時間,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對新概念進行整合。

參考文獻

[1]劉恒茂.淺論形成并掌握化學概念的六種方法[J].化學教學,1996(9)

第6篇:化學反應速率習題范文

【關鍵詞】高中化學 學生 發(fā)散性思維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B-0114-02

發(fā)散性思維又稱擴散性思維、輻射性思維、求異思維,是一種從不同方向、途徑和角度去設想,探求多種答案,最終使問題獲得圓滿解決的思維方法,其實質(zhì)是思維材料和知識的遷移。它包括了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獨創(chuàng)性和精致性。發(fā)散性思維要求學生放開眼界,對已知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從而收到“一個信息輸入,多個信息產(chǎn)出”的功效。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讓學生積極參與化學課堂活動,高中化學教師應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時間、教學方法上合理分配布局,巧妙設計構思,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通過溫故、聯(lián)想、求同、存異、理解和發(fā)散,提高思維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吃透教材,鞏固“雙基”,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教科書的知識是所有考察內(nèi)容知識衍生的基礎,因此要善于利用教材,鞏固“雙基”,。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例如,催化劑教材這樣下定義:催化劑是能改變其他物質(zhì)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zhì)量和化學性質(zhì)都不改變的物質(zhì)。筆者設定如下的情境來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催化劑是否參與了化學反應? “改變”其他物質(zhì)的化學反應速率是指加快反應速率還是減慢反應速率?本身的質(zhì)量不變是指始終不變還是指反應過程中也可以改變?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總結,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再如,氣體摩爾體積的定義是:單位物質(zhì)的量的氣體所占有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從字面上很難理解其中隱含的深義。因此筆者啟發(fā)學生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思考:氣體摩爾體積對固體和液體是否也適用?占有的體積是多大?物質(zhì)的體積跟什么因素有關?標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是22.4 L/mol那么其他狀態(tài)下是多少?只有標況下才有氣體摩爾體積嗎?學生逐一思考,抽象的理論有了實質(zhì)的再現(xiàn)。采用發(fā)散的思維方法,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才能去糟存精,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歸納總結,形成知識網(wǎng)絡

系統(tǒng)記憶,形成知識網(wǎng)絡是高中階段必要且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解題過程中善于總結、歸納、聯(lián)想,找出同類習題的解法,相似題型的累積可以發(fā)現(xiàn)知識點的變通與應對方法。例如,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時,可以通過“元素單質(zhì)氧化物(氫化物)以及水化物存在、性質(zhì)、用途”等為主線來學習。對于具體的某一種物質(zhì)的學習,可以通過“結構性質(zhì)用途制法”為主線進行思考掌握。同時,通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將元素化合物知識組建成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找出規(guī)律,加強記憶。

又如,對于有機物的學習,可以通過掌握官能團的性質(zhì)來分類記憶。如掌握了乙烯的性質(zhì)就可以掌握所有含C=C的物質(zhì)的性質(zhì)。通過醇、酚的性質(zhì)比較,以及苯、甲苯的性質(zhì)比較等,來理解連接不同的烴基對官能團的性質(zhì)有什么影響。熟悉了各種官能團的性質(zhì)就可以把握各類有機物之間的衍變關系及相互轉(zhuǎn)化,從而將知識連接成網(wǎng)絡。如掌握“鹵代烴醇醛羧酸酯”這一主線的變化來掌握有機物之間的衍變。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將零散的知識結成網(wǎng),串成線,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多角度、多途徑地思考問題,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目的。

三、“一題多變”和“一題多解”

四、開展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五、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第二課堂是主課堂教學有益的、必要的補充,它彌補了教材的不足、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從植物的花、葉、根中提取花青素,制成酸、堿指示劑;通過測定卷煙中一些有害成分,了解卷煙的危害,等等。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用注射器、輸液管、廢藥瓶制成可控性固、液發(fā)生器;用蠟燭、鐵絲制成甲烷、乙烯的球棍模型;用土豆和鐵釘制成電池等。通過這些富有創(chuàng)意的探索實驗,學生的個性特長、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fā)揮,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總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的方法和機會很多,如果經(jīng)常訓練,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大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不斷地提高化學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陳龍安.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教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9

[2]郭卓群,等.化學教學心理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

[3]袁金坤,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4(1-2)

第7篇:化學反應速率習題范文

預計三支試管的顏色變化分別是( )。

A.Ⅰ、Ⅱ、Ⅲ均為磚紅色

B.Ⅰ、Ⅲ為無色;Ⅱ為磚紅色

C.Ⅰ、Ⅲ為藍色;Ⅱ為磚紅色

D.Ⅰ、Ⅲ為磚紅色;Ⅱ為無色

大多數(shù)學生錯選了B項,說明這部分學生對實驗所用的斐林試劑的作用原理的理解存在錯誤。斐林試劑的作用原理是:CuSO4溶液與NaOH溶液反應生成Cu(OH)2沉淀,而Cu(OH)2呈藍色,具有氧化性,與還原糖中具有還原性的醛基反應,生成磚紅色的Cu2O。該反應原理在高中生物學科和化學學科中都出現(xiàn)過;實驗所用的CuSO4溶液與NaOH溶液也是高中化學實驗中的常見試劑。在講評這道題時,筆者轉(zhuǎn)換了教學思路,讓學生從化學的角度來思考:斐林試劑的有效成分是Cu(OH)2,它呈現(xiàn)什么顏色?它被還原糖的醛基還原后的產(chǎn)物又是什么顏色?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化學知識,很容易想到Ⅰ、Ⅲ溶液為藍色,Ⅱ中發(fā)生了氧化還原反應,生成了磚紅色沉淀。

在這道題的處理中我意識到,從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其他學科的角度來解釋生物學科的難點知識,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問題分析解決能力。高中生物中的“細胞的物質(zhì)基礎”“細胞代謝”部分涉及了大量的生物化學知識,在教學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1.從反應速率角度解讀溫度對酶活性的作用曲線

酶是“細胞代謝”部分的重要概念。酶是活細胞產(chǎn)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大多數(shù)是蛋白質(zhì),少數(shù)是RNA。酶發(fā)揮作用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溫度、酸堿度等都會影響酶活性(酶對化學反應的催化效率稱為酶活性)。

以往學習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時,筆者通常讓學生設計實驗步驟、預期實驗結果;然后給出具體的實驗數(shù)據(jù),讓學生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酶活性隨溫度的變化趨勢;最后引導學生繪制出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曲線。這樣教學,學生雖然能識別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曲線,但不理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變化趨勢和最適溫度時酶活性最大。此時,可結合化學反應速率的相關知識對此進行如下解釋:當溫度升高時,與一般化學反應一樣,酶促反應速率加快。同時,由于大多數(shù)酶是蛋白質(zhì),隨著溫度的升高,蛋白質(zhì)逐漸變性失活,引起酶促反應速率下降。如果用酶促反應速率對反應溫度作圖,在這兩方面的作用下,酶活性隨溫度的變化曲線為鐘罩形(如圖1),即當反應溫度達到最適溫度之前,隨反應溫度升高酶活性增加;當反應溫度達最適溫度時酶活性最大;當反應溫度超過最適溫度后,酶活性隨反應溫度增大而降低(曲線的最大值為酶的最適溫度)。這樣結合化學知識進行講解,學生一目了然,教學效果非常好。

2.從化學組成角度比較脂肪和糖原

“糖類和脂質(zhì)的種類和功能”是高中生物“細胞的結構基礎”部分的一個重點內(nèi)容。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zhì),脂質(zhì)中的脂肪是細胞內(nèi)良好的儲能物質(zhì),糖類和脂肪均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習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將糖原和脂肪進行比較的選項,比較的方向包括等質(zhì)量的糖原和脂肪中各種原子比例的高低、完全氧化分解時釋放能量的多少等。

【例1】 (2010年全國高考新課標卷第2題)下列關于呼吸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無氧呼吸的終產(chǎn)物是丙酮酸

B.有氧呼吸產(chǎn)生的[H]在線粒體基質(zhì)中與氧結合生成水

C.無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參與。該過程最終有[H]的積累

D.質(zhì)量相同時,脂肪比糖原有氧氧化釋放的能量多

教材中只介紹了1克糖原氧化分解釋放出約17kJ的能量,1克脂肪可以放出約39kJ的能量。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記住這組數(shù)據(jù)是困難且沒有意義的。對此,筆者采用了這樣的教學策略:介紹脂肪的化學本質(zhì)――甘油三酯,然后讓學生閱讀高中化學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中的油脂部分,學生由教材中脂肪酸的分子式可以知道脂肪中碳原子、氫原子所占比例較大。學生再閱讀教材中的糖類部分,由淀粉、纖維素的分子式[C6H7O2(OH)3]n可知,多個多糖中碳原子、氫原子所占比例較小,氧原子所占比例較大,糖原和淀粉、纖維素均是由葡萄糖脫水聚合形成的,應用類比推理法可知糖原也有以上性質(zhì)。在燃燒時,糖原和脂肪中的碳原子與氧原子結合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氫原子與氧原子結合最終生成水,等質(zhì)量脂肪因為氧原子含量較少,故需要更多氧氣,生成的水多,釋放出的能量也多。與糖原相比,每克脂肪儲存的能量更多,是良好的儲能物質(zhì)。這樣,學生對相關知識理解就顯得輕松、容易多了。

3.結合化學知識選擇實驗材料及設計實驗方案

“實驗與探究能力”的一個考查方向就是考查學生對教材實驗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的理解,并能將這些實驗涉及的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

【例2】 (2013年江蘇省高考生物卷第23題)為了探究溫度、pH對酶活性的影響,下列實驗設計不合理的是( )。

A.實驗① B.實驗② C.實驗③ D.實驗④

方案①中,新鮮的肝臟研磨液含有過氧化氫酶,可以分解過氧化氫,其活性受到溫度的影響,但溫度在影響酶活性的同時也在影響反應物過氧化氫,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知道過氧化氫受熱分解,可以判斷A不正確。方案③中,蔗糖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因此無法達到實驗目的。方案④中,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等還原糖,但該方案中選擇斐林試劑來鑒定還原糖是不合適的。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學教科書選修5“乙醛的性質(zhì)”部分,學生學過以下方程式: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

該反應所需的氫氧化銅在化學教材中有明確的制備方法:在試管里注入10%NaOH溶液2mL,再滴入2%CuSO4溶液4~5滴,振蕩。由此可知:該反應需在堿過量的條件下完成,因此用斐林試劑來檢測不同pH下還原糖的產(chǎn)生量是不合適的。

綜上可知,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化學知識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注意“度”和“量”。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化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識,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遷移能力,因此要注意“度”和“量”。文中例1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理解脂肪的各種原子比例與糖原的區(qū)別,應用的化學知識是學生在化學課上學過的,學生容易接受;而等質(zhì)量糖原和脂肪為什么所含能量不同則涉及了分子勢能等問題,沒有必要在高中生物課堂上講解。

第二,要熟悉學生的理科知識結構。教師在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中要選擇好切入的時間和內(nèi)容。如果學生沒有有關的化學知識儲備,生物教師卻運用了這些知識,可能會增加學生的理解障礙。這就需要生物教師熟悉生物教材和化學教材有關內(nèi)容的編排順序和學生已具備的理科知識結構,找好新知識的“生長點”,創(chuàng)設好問題情境,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問題分析解決能力。

參考文獻

第8篇:化學反應速率習題范文

一、新教材中的整合要以課標為指揮棒

新課程中的每一節(jié)都有一個教學中心和難點,所有的素材選取、情景導入、教學方法的選擇、突破口的選取、教學設計無不以課標為指揮棒,在教學準備時就應首先圍繞教學中心和難點考慮應選取哪些素材做為本節(jié)課的素材,突破口以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切入點,在多個學案、練習的取舍中編輯適合學生和本節(jié)中心的教學內(nèi)容,優(yōu)化教學、精細化教學,做到活而不亂,模型化而中心不散.跳出茫茫課件和題海.對于教學內(nèi)容模塊和模塊之間可完成順序的調(diào)整、(前置或后移)、適當合并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新教材中的整合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探究學習和合作性學習,凸顯學生自主學習的個性魅力

探究學習、合作性學習、自主學習簡單地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qū)W生的內(nèi)在學習潛質(zhì),但就這兩年來對新課程的教學實施,我認為它可以訓練學生的預習能力、提煉知識的能力、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適當壓縮授課時間,提高上課效率;同時通過分組學習、獨立預習、討論學習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火花、彰顯學習品質(zhì);激勵學生的成就感、訓練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及對化學學科方法的體驗.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固化學習過程.

例變量分析法探究實驗: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見表1-1-1-4)

結論

(1-4)探究其他條件不變時 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的增長,教師很快發(fā)現(xiàn)了學生中間的學習奇葩,樹立標桿,學生的效仿學習能力大大的提高.最終構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重建教學課堂,改變教師工作方式,訓練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三、新課程中教材的整合不是簡單地加和和拼湊,不是無邊的加寬和加深

要以落實三維目標、學生思維的螺旋式上升、高考考綱為指揮棒和度,不能無邊的加深加寬.具體在教學中一般應據(jù)年級和課標分段教學,課余可留有余地,做到“要聽后事如何且聽下后分解”,不能一股腦的一次到位講得全面透徹,由于學生的認識水平在不同的階段有所不同,當學生的認知水平?jīng)]有達到相應的水平時,既使老師絞盡腦汁地講,學生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產(chǎn)生怯懦和厭煩心理;所以教師要深刻的把握每一模塊要落實的課標要求,全面了解必修與選修、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關系,理清教材中各個欄目的功能、地位、作用,重視它們使用的高效性.既:是銜接而不是拔高,是知識的過渡不是拓寬,是鋪墊不是貫穿,是引領不是一步到位;是融合不是超前;是放手讓能力較好的學生進行自主和超前學習.

四、新課程中教材的整合要嚴格地以訓練學生的思維為終極目標,重視學生學法培養(yǎng)

化學教學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例如元素化合物模塊知識,我的教學體會是重視學生的學法指導,以實驗為載體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驗證假設,以探究性活動獲取知識,以學生構建概念圖做梳理知識的主線索,完成知識的自我提煉、歸納整合.在整個過程中訓練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五、新課程中教材的整合要突出化學實驗及其整合

實驗教學多年來一直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學生對于實驗描述、觀察、設計方方面面技能極弱,高考失分率多.究其主要原因?qū)W生做過的實驗少;實驗開出效率低;大多數(shù)是老師演示實驗,而化學本身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且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很濃.所以對新教材的整合我認為就是要改變教師對實驗的處理方式,要實現(xiàn)三個轉(zhuǎn)變,由教師動手到學生全員動手的實驗性質(zhì)的轉(zhuǎn)變,由學生分組來完成,極大地提高學生對實驗的興趣;二由普通實驗到探究實驗的探究性學習的轉(zhuǎn)變,體驗假設、提出問題、探究、獲的結論的科學獲取結論的過程;三增加實驗設計形式的轉(zhuǎn)變,力求實驗方式多樣化.使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yǎng)得到提升.例如在完成原電池反應、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反應熱及其測定等教學時,這種途徑效果極佳.

六、新教材中要重視練習的整合 ,沖出題海戰(zhàn)術

縱觀新舊教材,習題紛繁雜呈,有的過于陳舊,習題的宗旨是檢測當堂教學任務完成、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解讀學生獨立學習的個性品質(zhì)的,服務與教材的習題應該在數(shù)量、梯度、形式、比例、新穎度上多下功夫,比如在形式上應有填空、圖表處理、圖像繪制、說明解釋題、計算題、綜合大題.一般一節(jié)課習題應有7-8道即可,寧缺毋濫.

第9篇:化學反應速率習題范文

關鍵詞:情感態(tài)度;知識和做人;關愛學生

新課程中提出了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很多教師只在盡力做好第一項目標,有經(jīng)驗的教師同時會注意第二項目標:傳授學習和解題的方法。至于第三項目標,不少教師可能根本沒有考慮在備課計劃中。

一、反應速率誰決定 自主學習最可信

新接高三的第一堂課上,問了一個問題:高二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中,我們學過了化學反應速率及其影響因素,請大家回想一下,在影響速率的眾多因素中,你認為哪個是最厲害的?

先有意挑了學號靠后的學生回答,答案五花八門:溫度、催化劑、濃度、壓強,最后叫了一位學號靠前的女生答道:“反應物本身的性質(zhì)”。

反應物本身的性質(zhì)對反應速率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比如,銅與鹽酸不反應,再升溫、加壓、加催化劑也沒有用。為什么?因為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銅排在氫的后邊!學習不也是這樣嗎?父母在物質(zhì)上的支持,教師苦口婆心地勸學,班主任語重心長的關心,這些全是外因,真正對你的學習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你自己的努力。外部條件再優(yōu)越,你自己不想學,那就絕對學不好!這個問題的提出和這一番話,令學生深受啟發(fā),我清晰地看到,這些學生的眼中閃爍著光彩。事實上,在兩個月后全區(qū)統(tǒng)考中,他們給了幾位任課教師一個驚喜。不必說教,不必命令,用化學知識讓學生主動學習。

二、擦抹黑板是小事 小事反映大道理

每天都有值日生負責擦黑板,有次去早了發(fā)現(xiàn)一個值日生先用黑板擦擦一遍,再用干抹布擦,最后用雞毛撣子撣一遍;擦完黑板,他開始收拾講臺,粉筆、黑板擦全部放入盒子里,并且先后用濕抹布和干抹布擦一遍桌面。于是我抓住了這個機會,對全體同學說:這位值日生把擦黑板這件小事做到了極致,令人贊賞。正如擦黑板不僅僅是擦黑板,課后復習也不僅僅是做題目。對比、歸納已學過的舊知識,整理錯題、好題、新題,做配套的習題加以鞏固,預習新的知識并提出問題,才是一整套自主學習的方式。

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要追求這種極致,若你能將一件小事做得全面細致無可挑剔,那你就一定能出類拔萃。飯后洗碗,難道真的只是洗碗嗎?筷子要洗,鍋要洗,灶臺要擦,廚房地面還要拖干凈。等大家走上工作崗位,上司讓買一些辦公用品,A同學就近到一家店里,不管牌子和價格輕易完成任務;B同學在時間允許的范圍內(nèi)先調(diào)查一下,除了上司提出來的,還有沒有其他需要添置的辦公用品,然后貨比三家對比價格和品質(zhì),買最合適的。試想一下,哪種做事的風格更能得到上司的欣賞?聽了這番話,學生若有所悟地點頭微笑。

三、化學價鍵如何成 同學友情最永恒

有一年在高一,上課前有兩個同桌的男生動起手來,被喝止后帶著一肚子氣聽講。那一課剛好學習化學鍵,我先以NaCl的形成為例講了離子鍵,又以HCl的形成講了共價鍵。課堂最后問了一個問題:在與他人相處中,你愿意學習H還是Na?此問一出,全班同學面面相覷,很不理解。

我意味深長的娓娓道來:H和Cl各自拿出自己的一個電子,形成了共用電子對,和平共處,電子沒有得到或者失去,大家都滿足了穩(wěn)定結構,這是一種和諧合作的精神。而Na更大方,它把自己最外層的電子給了Cl,這是無私奉獻呀。如果同學們暫時做不到Na的無私,就學習一下H吧,至于共用電子對偏向誰,這又有什么關系?關鍵是我們已經(jīng)合作了,各自都穩(wěn)定了。人生在世,并不是人人都有機會進行合作的,而成為同桌更是多少年才修到的緣分。說到這里,學生都明白了,一起望向打架的那一對同桌,這兩個男生不好意思地紅著臉低下頭。

有時候嚴厲的指責批評不能化解誤會與矛盾,但幾句和所學知識有關的比喻卻令人恍然大悟。

四、離子反應抓本質(zhì) 不比著裝比學識

有些學生心思不放在學習上,而是比著裝是否名牌、是否時尚,嚴重地破壞學習的氛圍,令班主任頭疼。于是我在講離子方程式的時候,請了那幾個學生上黑板改寫幾個不同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結果都得到同樣的離子方程式。首先我對他們的正確解答表示贊賞,然后請其中一個述說由此得到的離子方程式的意義:不但能表示一個反應,還能表示一類反應。最后我進一步升華:硝酸與氫氧化鈉,鹽酸和氫氧化鋇,硫酸和氫氧化鉀,這些看上去不同的化學反應,實質(zhì)上都一樣,都是氫離子和氫氧根生成水。所以無論外表如何變化,你還是你,本質(zhì)并沒有變。你的朋友家人不會因為華麗的衣服才認定是你,只是因為衣服里邊的人是你才認你。后來這個班的學生不在衣著上攀比了,開始比學習。

總之,化學課堂上有很多知識都能和生活、價值觀、人生態(tài)度聯(lián)系起來。作為化學教師,我們可以協(xié)助班主任,做好學生的管理工作。因為教書育人不是班主任一個人的義務,每個教師都有責任進行思想教育。我們的化學課堂上,恰到好處地滲透情感教育、人文關懷,可以為化學教學增添魅力。有些化學知識也許會隨著高考結束慢慢淡忘,但是一些經(jīng)典話語可以永遠留在學生心中,這些是比化學知識更加智慧的人生寶藏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