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天文學新概論范文

天文學新概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天文學新概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天文學新概論

第1篇:天文學新概論范文

2、《宇宙簡史》,作者:彭羅斯 ;

3、《極簡宇宙史》,作者:弗加爾法德;

4、《果殼中的宇宙》,作者:史蒂芬霍金;

5、《宇宙的琴弦》,作者:布賴恩格林;

6、《大設計》,作者:史蒂芬霍金;

7、《天文學概論》,作者:蘇宜;

8、《通向實在之路》,作者:羅杰彭羅斯;

9、《宇宙》,作者:卡爾薩根;

第2篇:天文學新概論范文

關鍵詞 文科物理 文科物理課程 文科物理教材 文科物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O4-4 文獻標識碼:A

1 文科物理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科技迅猛發(fā)展與社會不斷進步,世界范圍內的問題和矛盾展現(xiàn)出復雜化和多樣化的新特點。人們對跨學科、跨領域人才的迫切需求,促進了文理互滲和交叉學科的急速發(fā)展。然而,文科向理科的滲透是較為順利的,理科向文科的滲透、交叉和發(fā)展卻困難重重、不盡人意。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博士曾指出,為避免出現(xiàn)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危機,當前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是消除現(xiàn)代文化中的兩種文化(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間的隔閡,而加強這兩方面的交流和聯(lián)系,最合適的是大學。從物理學的重要性來看,“物理學作為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和最成 熟的自然科學,對科學世界觀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最直接的,物理學的方法是科學方法的典型代表?!北本┐髮W劉華杰教授也曾指出:“目前我國文理分裂比較嚴重,造成文科生學習科學的困難,但已經有很多大學開設文科物理課程。嘗試為對物理學感興趣的文科生提供了一個空間和平臺?!庇纱丝梢?,在大學文科學生中開展文科物理課程并且對現(xiàn)有的文科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開設文科物理的意義:第一,“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茖W素養(yǎng)是公民應有的基本素質之一。第二,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養(yǎng)水平。教育是影響我國公民科學文化素養(yǎng)的主要因素。開設文科物理,提高文科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普及科學常識,教授科學的研究方法迫在眉睫。第三,科學的理念比知識更重要。開設文科物理課程,不僅是傳授物理知識,更是培養(yǎng)科學的理念,文科物理課程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理念貫穿整個課程,旨在培養(yǎng)一種理念,交給讀者科學方法,提高科學素養(yǎng)。

2我國高校文科物理教育的發(fā)展情況

西方發(fā)達國家自上世紀中期意識到物理教學對學生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開始重視學生物理知識和物理科學方法的學習。我國開展文科物理教學起步晚,始于上世紀90年代。表1更清楚、更直觀地展示國內開展文科物理教學概況。如上海交大的《天文學史》則是對人文學院開設的,講授從古代到近現(xiàn)代天文學的發(fā)展歷史,同時也兼及介紹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 中國人民大學的《物理與科技發(fā)展》立足于物理學基礎知識簡介與其在現(xiàn)實生活、科研實踐,以及工業(yè)化進程中的應用。該課程著力于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使選該選修課的同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物理學中的邏輯思維,演化方法獲得一定的掌握。

同時,表2列舉了我國當今通行的文科物理教材情況。如北京大學的《演示物理學》采取以演示實驗方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感悟物理學的精髓,使學生對物理學獲得一個初步而準確的整體印象,作為今后自身擴展科技知識的基礎。

3我國文科物理教材的特點

眾所周知,人文精神和科技進步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兩翼。當今的文科大學生,除了專業(yè)知識之外,亦應具備科技背景,這是新一代應具有的素質,也是適應社會發(fā)展,迎接挑戰(zhàn)的需要。目前各高校文科物理教材教材建設步伐加快;教材內容多樣化;側重科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物理思想與人文精神有機結合,現(xiàn)擇兩本點評:

吳宗漢的《物理學概論:文科大學物理教程與實驗》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概述了一些基礎知識如力學概述、熱學與能源工程、電磁學、相對論與量子論、原子核與基本粒子的等。第二部分為21世紀前沿科技選編,介紹了混沌現(xiàn)象、材料科學、信息技術、宇宙成因探索等內容。第三部分介紹了物理實驗中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梢钥闯?,該書主要偏向概念性介紹,照顧到文科生的知識基礎,目的是拓寬學生知識面,獲得科學方法論的教益與啟迪。

吳大江的《文科物理學教程:物理概念與科學文化素養(yǎng)》具有如下鮮明的特點:(1)內容編排科學。在闡述物理基礎知識方面,明晰了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應用,繼承并發(fā)揚了理工科精品教材中知識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嚴謹性等特點。與此同時,強調物理文化,突出物理學中的科學方法和創(chuàng)新思維。(2)將經典理論與其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中的應用緊密結合。同時,引入案例教學,以生動的素材增加趣味性和故事性,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3)教材以物理模型、例題分析、知識拓展為主線貫穿始終,力求促進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全書深入淺出地闡述基本現(xiàn)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增加了典型例題。解題時,調物理過程、解題思路、抽象思維、形象思維、辯證思維以及科學方法,以便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自學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4)在弘揚中華數(shù)千年科技文明的同時,本教材結合物理學在中西方兩種文化融合方面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努力將注重基礎理論和知識傳授的傳統(tǒng)和學習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的理念結合起來。

葛德彪的《文科物理教程》主要包含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概論;相對論基礎;量子論基礎。該書主要特色:(1)考慮文科大學生的數(shù)學基礎較為薄弱,所以盡量略去了復雜的數(shù)學推導,注重物理概念和定律背后的深刻含義的挖掘,注重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相融合、物理知識與物理學史相結合、基本定律與科學思路相配合。(2)適當插入物理學史、物理學家、物理理論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和科學哲學的介紹,以實現(xiàn)啟迪思維能力、激發(fā)探索精神和提高綜合素質的目標。(3)壓縮經典物理內容,擴大近代物理比例,打破了傳統(tǒng)的內容安排的格局。在大學物理內容改革上大大地向前邁了一步,真正體現(xiàn)了“優(yōu)化經典,加強近代”的改革目標。(4)將三次技術革命與物理學的關系納入到正式內容中,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認識物理理論與科技進步之間的關系。(5)精選思考題和習題。思考題和習題的選擇注重基本問題的理解和基本解題方法的訓練,盡量避免難題和偏題,緊扣每部分教學內容的典型題,適當控制題目數(shù)量,不貪多求大,力求簡潔精悍。

4對我國文科物理教育的思考與探索

文科物理是高校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對體現(xiàn)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別對提高非理工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起著重要作用。如今,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了文科物理的公選課、通選課,可見文科物理越來越受到了學校和老師的重視。在文獻中,作者通過對中南大學的學生樣本的調研,發(fā)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文科物理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很多文科學生對學過的知識理解不深,往往沒過多久就全忘了。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物理知識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是成為21世紀文科高素質人才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通過對我國文科物理教育狀況的調研與分析,本文對我國文科物理教育有了以下幾點思考:(1)注重文科物理的逐步轉化?,F(xiàn)在的文科物理越來越注重多樣化,我國文科物理正在從簡化理科大學物理逐步轉化為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融合物理思想與人文精神。(2)注重人文教育,實現(xiàn)文理結合。文科物理正在不斷的向與人文教育息息相關的方向發(fā)展,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發(fā)展更能夠吸引文科學生的興趣,也更容易被文科讀者所接收,不僅增加了內容的趣味性,降低對物理知識的要求,強調現(xiàn)實中的、藝術中的物理。(3)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授人以漁。文科學生對物理的學習不需要用到太多專業(yè)知識,關鍵是如何將物理應用到自己專業(yè)領域。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物理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和思想文化功用,向學生傳播著名科學家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判斷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參考文獻

[1] 楊娟.文科類大學物理課程的設置及教學研究與實踐[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

[2] 吳宗漢.物理學概論:文科大學物理教程與實驗[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3] 吳大江.文科物理學教程:物理概念與科學文化素養(yǎng)[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 葛德彪,張世全.文科物理教程[M].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0.

第3篇:天文學新概論范文

關鍵詞: 戴震 西學中源 江永 乾嘉學派

明清之際迄于乾嘉時期,朝廷上下倡導經世致用之學,為西學的融入準備了環(huán)境和條件。乾隆朝復以政府之力振興中國舊學。一時學者又轉而尊古排外,學術思潮為之一變。面對如此轉變,“西學中源”說成為了乾嘉學術界的主流,得到了當時士人學者的廣泛認可。戴震作為乾嘉學派的杰出代表,面對西學傳播的低谷期,戴氏通過考據(jù)、古籍印證等方法將西學中式化,披上了中國的傳統(tǒng)學術外衣,使得西學能夠去其“異類”標簽,傳播開來。在把西學融入中源的過程中,戴震嚴謹求實的自然科學精神為后代學者樹立了典范,也為現(xiàn)代西學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一、莫衷一是:“西學中源”的起源

“西學中源”說的起源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各家有其合理之處。關于“西學中源”說之起源問題,目前學術界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其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西學中源”說最早起源于明朝的遺民學者,如江曉原在《試論清代“西學中源”說》中認為最先提出“西學中源”思想的是黃宗羲等遺民學者,后經康熙、梅文鼎等人提倡發(fā)揮,阮元等推波助瀾,在有清一代影響深遠。劉鈍的《清初民族思潮的嬗變及其對清代天文數(shù)學的影響》認為“西學中源”說萌發(fā)于明末清初特定的文化政治環(huán)境中,首先是少數(shù)懷念明朝的漢族知識分子借此申揚民族大義,后被清朝統(tǒng)治者利用作為維護其王道正統(tǒng)的思想武器。徐海松在《清初士人與西學》一書中將“西學中源”思想的發(fā)端上推至熊明遇,認為繼熊明遇后,方以智、王夫之、王錫闡、黃宗羲等遺民學者紛紛支持“西學中源”說。另外一種觀點則主張“西學中源”說出自某些開明的愛好西方科學的學者,并且認為“西學中源”說成為了清代時遺民學者貶抑西方歷算學的工具。如王揚宗通過撰文《康熙、梅文鼎和“西學中源”說》、《“西學中源”說在明清之際的由來及其演變》和《明末清初“西學中源”說新考》,表明對此觀點的支持。韓琦在《白晉的研究和康熙時代的“西學中源”說》一文中探討了康熙在“西學中源”說的產生與傳教士白晉的傳教策略和《易經》之間的聯(lián)系。此外,劉鈍在其《中國早期的“西學中源”說從“老子胡化”到“西學中源”——“夷夏之辨”背景下外來文化在中國的奇特經歷》一文中,指出早期“西學中源”說和耶穌會傳教士的傳教策略有著微妙關系。

筆者贊成“西學中源”說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這種“西學中源”說主要是就天文歷算領域而言的,后來才漸漸推廣到其他領域。在天文歷法皆有造詣的方以智和黃宗羲是“西學中源”說的早期代表。全祖望先生的《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及《鮚琦亭集》(卷十一)中曾提及到這樣一句話:“嘗言勾股之術乃周公商高之遺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竊其傳?!惫识S宗羲的思想可見一斑。后經康熙帝的提倡,“西學中源”說在中國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以下筆者就部分當時各家學者,尤其是乾嘉學者對“西學中源”說的態(tài)度進行闡述。

二、戴震等乾嘉學者們的論爭

乾嘉時期,在封建專制與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早期文明并存、文字獄的慘禍與西方知識東漸交匯的大背景下,“西學中源”說得到了學者的廣泛支持,“在乾嘉學界取得主流地位”①。乾嘉學者擅長的是回歸典籍,對很多學術問題都要進行考據(jù)。通過對傳統(tǒng)的整理和研究,乾嘉學者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歷算學在宋元時期取得的成果比起明清之際傳入的西洋歷算來未遑多讓。這大大刺激了這些學者的民族自尊心,他們認定中算必優(yōu)于西洋歷算。因此乾嘉學者在論述“西學中源”時往往不乏對西學的貶低,并且當時的部分學者對“西法實取于中國,前人論之已詳。地圓之說,本乎曾子,九重之論,見于楚辭”②這一說法表示支持。在對待西學的具體方式上,乾嘉學者談西學多以中源為依歸,研究西方也往往要借用中法,否則將會被認為崇洋,遭到學界主流的冷落。

乾嘉學者對西學有著不同的看法。早期的梅文鼎和江永雖都是對西學比較開明的學者,但在張之洞看來,梅文鼎屬于中西融合派而江永則是主張西學的。③梅文鼎撰寫了《交食》、《七政》、《五星管見》、《揆日紀要》、《恒星紀要》等書介紹第谷式的西方天文學。他還借鑒西方天文儀器的原理制成璇璣尺、揆日器、側望儀、仰觀儀、月道儀等多種儀器進行研究。對于梅文鼎的成果,筆者認為梁啟超對其的評價最為中肯——“我國科學最昌明者,惟天文算法,至清而尤盛。凡治經學者多兼通之。其開山之祖,則宣城梅文鼎也。”④這既肯定了我國天文歷法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又對梅文鼎為發(fā)展天文歷法而努力研究表示贊許。然而江永較之梅氏則比較徹底地主張西學。正如徐道彬所論:“事實上,江永的《歷學補論》、《推步法解》、《中西合法擬草》就是直接采用西方本輪、均輪之說,不是‘附會’,而是毫無隱諱?!雹菡沁^于崇尚西學這一做法加之沒有認清時代的要求,因此在崇祖法古的時代卻一味地為西學奔走呼喚的江永,自然四處碰壁。

“戴震的老師江永可能是那個時代中最確信西學的人,這種態(tài)度深刻地影響了戴震?!雹藿姥芯课鲗W的方法和思想對戴震的學術修養(yǎng)和研究頗有影響。正所謂“學而優(yōu)則仕”,江永和其他傳統(tǒng)的儒者一樣渴望出仕。但江永卻在仕途上不及戴震成功。正如錢大昕所論:“宣城能用西學,江氏則為西人所用而已?!卞X大昕對江永不識時務,盲目宣傳西學的評判真可謂一針見血。對于江永的做法和結局,其弟子戴震看得最為清楚。他推崇江永研究西學的成就,但在思想上卻與保守派站在一邊?!捌鋵W術地位的迅速確立,與他在‘西學東漸’的學術變革時期,適時地順應了朝廷的文化心態(tài)有關。”⑦

師承江永的戴震是乾嘉學術的杰出代表,可以說江永對戴震日后在學術界的發(fā)展影響很大。時代的復雜性“形成了有清一代的種種畸形發(fā)展,它們都成了戴震及其后學的人生命運的路標和學術方向的底蘊”⑧。戴震在西學的沉寂時期,以另類的手段來處理“西學中源”的問題,既切合統(tǒng)治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西學以另一種形式得到繼續(xù)研究和發(fā)展,這一做法在當時的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戴震雖然只是個案,但卻可以折射出大多數(shù)傳統(tǒng)士大夫在文化碰撞時期的心態(tài)。

眾所周知,戴震作為以考據(jù)為特長的乾嘉學派的代表,其印證、考據(jù)的能力必有過人之處?!按魇贤ㄟ^古籍印證、數(shù)學考據(jù)之法,由中國歷算知識與西域、西洋各種時間記錄的比較考證,頗具理據(jù)和說服力。”⑨對此,我們可以說無論在音韻、校勘等國內傳統(tǒng)知識還是在對待西學方面,戴震始終堅持把考據(jù)作為一種“接受”的手段。

戴震把考據(jù)作為接受西學的手段的這種方法并非他的首創(chuàng),而是這個時代的風氣使然。這一說法可從梁啟超處得以證明——“清儒所尊之途徑,實為科學發(fā)達之先驅。其本能一蹴即幾者,時代使然耳?!雹獯髡鹋c其他學者不同的是,他能夠在前人的基礎上以“中學”替換“西學”的特有方式,使人耳目一新。這種替換不僅僅是戴震簡單的把來自西方的科學知識術語換成古籍或經典中的傳統(tǒng)術語,其所反映出來的更深一層次的信息是戴震已經接受了西方的知識并且“為我所用”。筆者認為戴震之所以會用傳統(tǒng)語替換西方術語,其原因有二:要么戴震自己沒有意識到自身“雖遍校古經,然其自著歷算書,則仍宗西法”;{11}要么就是他清楚只有靠這種方法才能使得自己的學術思想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得以被人接受。

考據(j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戴震由于早期對西學已經有所了解,加之對時代現(xiàn)實的清晰認識,故而戴震堅持用考據(jù)的方法來論證西學的合理性,使得西學能夠在乾嘉時期站穩(wěn)腳跟。在“西學中源”方面,戴震在天文歷算方面所做的工作比較突出。明代開明官員和學者使得整個清朝前期都比較注重天文歷算的發(fā)展,戴震受其影響很大。正如梁啟超所述:“自明徐光啟、李之藻等廣譯算學、天文、水利諸書,為歐籍入中國之始,前清學術頗受其影響,而范圍亦限于天算?!眥12}梁啟超甚至認為明末的歷算學是中國知識和外國知識的第二次接觸碰撞。{13}這說明戴震在研究天文歷算方面的學術成就可能不僅僅是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知識的優(yōu)勢,同時也有可能是西方科學知識的影響而造就的。

戴震不僅僅是經學家、哲學家,同時也是自然科學家?!按髡疬€立足于治經而研治數(shù)學,因而把自然科學和傳統(tǒng)經學結合起來?!眥14}這主要從戴震入四庫館后所輯校的各種算書可以看出,如《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孫子兵法》、《海島算經》、《五曹算經》、《數(shù)術記遺》等算書。此外,戴震不僅輯校傳統(tǒng)古籍算書,自己還在算學方面有所著作。正如梁啟超所論:“自其中年,即已成《原象》、《歷問》、《歷古考》、《策算》、《勾股割圓記》等書?!眥15}值得一提的是在《策算》一書中,戴震為了區(qū)別中國籌算和西洋籌算,把西洋的籌算改稱“策算”。當然戴震在闡釋西學時所下的不僅僅是在于改名這種表面功夫而已,他還通過列舉《周易》、《論語》、《考工記》和漢書律歷志等經籍中的例子來說明其合理性,這是戴震最常用且擅長的手段。如“古漏刻之法,晝夜百刻。每一刻為六十分,以十分為一小刻,分隸十二辰,每一辰刻二小刻。梁天監(jiān)中,改用九十六刻,每一辰惟八刻,始變古法,旋廢不用。今歐邏巴以晝夜為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四刻,合之凡九十六刻,蓋本于梁天監(jiān)中所改者耳?!眥16}受“西學中源”思想的影響,戴震始終相信西方的科學知識起源于中國,其《與是仲明論學書》云:“中土測天用勾股,今西人易名三角、八線,其三角即勾股,八線即綴術。然而三角之法窮,必以勾股御之,用知勾股者,法之盡備,名之至當也?!眥17}數(shù)學史家錢寶琮也認為戴震所著的《勾股割圓記》、《迎日推策記》等書所敘述的都是西學思想,但是戴氏卻用古人傳記文體來論述,好讓讀者認為這些思想在中國自古有之。{18}

綜上可見,戴震雖然堅持“西學中源”說,但是他并不排斥西學。他的天文、算學、歷法等著作,在喚起人們重視傳統(tǒng)學術的同時,對西學也傾注了大量心血,并且吸收了西學的一些內容。相對于江永和梅文鼎,筆者認為“超勝”一詞用于此有其合理性。戴震的做法其實是在前期梅文鼎等人“西學中源”的觀點上加以實證和深化。徐道彬認為如果梅文鼎的中西融合方法能使中土人士頷首,那么,戴震“易以新名,飾以古義”的自我作古之法,與朝廷的文化本位思想甚為契合。這既是對西學中源的強調又是超越前人的表現(xiàn)。{19}故而乾嘉大家之一的阮元稱戴震“蓋自有戴氏,天下學者,乃不敢輕言算數(shù),而其道始尊。然而戴氏之功,又豈在宣城之下哉!”{20}毋庸置疑,戴震等堅持“西學中源”思想的乾嘉學者在著力發(fā)掘、整理和研究傳統(tǒng)天算學以論述西學的合理性時,也使眾多的中國儒士了解到了中國傳統(tǒng)科學的優(yōu)秀成果。乾嘉學者擅長考據(jù),他們能夠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作為手段去發(fā)掘西學在中國古代中的痕跡,雖然并不是全部乾嘉學者都贊成“西學中源”思想,但是作為時代的風氣,大部分站在前沿的學者都會認識到西學要想在中國站穩(wěn)腳跟首先要去掉“異類”的標簽。戴震作為乾嘉考據(jù)前沿者在把西學納入中源的過程中,從天文、算學和歷法等方面著手,經過詳細地考究,找出西學和中學的交接點,然后轉換成傳統(tǒng)的術語,這樣西學的“非我族類”的標簽便明顯削弱了。無疑這有利于化解學界對西學的排斥情緒,促進西學的傳播。

根據(jù)當時學者對西學的不同態(tài)度,筆者認為“西學中源”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中國的落后和西方的先進之間的沖突,更應該注意到的是當時整個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和西方的科學觀念的沖突。這應是“西學中源”產生的根本所在。乾嘉時期的學者談論西學多以“中源”為憑借,研究西法也往往脫離不了對中法的陳述,否則容易被視為崇尚西學太過,江永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戴震作為乾嘉學派的杰出代表,面對西學日漸滲透的局面,他通過考據(jù)傳統(tǒng)的自然科學如天文、歷法、數(shù)學等知識,使得西方的科學思想得以憑借中國傳統(tǒng)的外衣在中國覓得一席之地,其高明之處在于利用考據(jù)使得中學中融入了西學的內容。對此,筆者很贊成梁任公的評價:“戴震全屬西洋思想,而必自謂出孔子”。{21}雖然戴震在各學科的考證方法上難免限于保守,但是其究根窮底的精神卻很值得后世學人學習。同時,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經典闡釋學的輔工具,訓詁、考證等學科日漸興盛起來。這不僅為現(xiàn)代學術的誕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為現(xiàn)代西學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注釋:

①趙暉.西學東漸與清代前期數(shù)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35.

②阮元.疇人傳.疇人傳匯編.上冊:4

③張之洞.書目答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65-267.

④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8.

⑤徐道彬.論戴震與西學[J].自然科學史研究,2010(2):129-141

⑥劉墨.乾嘉學術與西學[J].清史研究,2005(3):53-62

⑦徐道彬.論戴震與西學[J].自然科學史研究,2010(2):129-141

⑧李開.戴震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7.

⑨徐道彬.戴震學術地位的確立與“西學中源”論[J].清史研究,2010(3):51-65

⑩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6.

{11}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368.

{12}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16.

{13}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9.

{14}李開.戴震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26.

{15}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367.

{16}戴震.戴震全書[M].第2冊.合肥:黃山書社,1994:274.

{17}戴震.戴震全書[M].第6冊.合肥:黃山書社,1994:371.

{18}見:錢寶琮.戴震算學天文著作考[A].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M].第9冊.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145.

{19}徐道彬.論戴震與西學[J].自然科學史研究,2010(2).

{20}阮元.疇人傳(卷42).戴震.疇人傳匯編.上冊:542.

{21}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9.

參考文獻:

[1]劉墨.乾嘉學術十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

[2]江曉原.試論清代“西學中源”說[J].自然科學史研究,1988,7(2).

[3]劉鈍.清初民族思潮的嬗變及其對清代天文數(shù)學的影響[J].自然辨證法通訊,1991(3).

[4]徐海松.清初士人與西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第4篇:天文學新概論范文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教育;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學前教育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G652;G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1-0045-02

從20 世紀80年代以來,《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的發(fā)展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的《幼兒常識教學法》;20世紀90年代《幼兒科學教育》;21世紀初至今《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我國幼兒科學教育從常識教育過渡到科學教育,幼兒教師在科學教育教學實踐中面臨諸多問題,這一現(xiàn)象成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且極具研究價值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培養(yǎng)幼兒園教師的學前教育專業(yè)應走在科學教育改革的前沿,承擔起這個重任。

一、幼兒園對科學教育的要求

隨著幼兒園的科學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和發(fā)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能夠了解、掌握、分析最基本的自然常識、科學常識,而且要求教師能夠把掌握的科學知識用最淺顯、最明了的,可以讓學前兒童接受、理解、并可以通過實踐的方式探究而習得,同時還要與孩子們日??梢越佑|到的事物結合到一起。為了實現(xiàn)以上目標,我們必須通過各種渠道,彌補學生科學素養(yǎng)偏低的現(xiàn)狀。學前科學領域活動的引領,只有教育教學的理論及技能還遠遠不夠,學生還必須要有濃厚的科學底蘊才能很好的勝任,尤其是幼兒園一日常規(guī)中各個環(huán)節(jié)所隨機觸及的科學內涵。

二、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科學素養(yǎng)偏低的成因分析

(一)高師對學前教育專業(yè)科學類課程設置不足

以某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yè)為例,開設的課程有普通心理學、教育原理、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鋼琴、舞蹈、美術實踐、樂理視唱練耳、聲樂、學前衛(wèi)生學、幼兒園教育活動與指導、幼兒園課程論、0-3歲嬰兒保育與教育、特殊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學前教育史、兒童彈唱、書法、幼兒教師禮儀基礎與口語訓練、幼兒教育政策法規(guī)、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綱要》解讀、兒童行為塑造與矯正、幼兒游戲與指導、幼兒園教育評價、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組織與管理、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哲學、比較教育學、學前教育前沿及熱點問題研究、學前教育改革研究、幼兒園環(huán)境與玩具制作等等。在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課程中,科學教育課程只有一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開設在第四學期,只有32學時。在課程體系中根本沒有系統(tǒng)的科學教育課程,致使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難以適應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實施的要求。

(二)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招生對象,必然造成學生科學基礎薄弱

在目前,多數(shù)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只招收文史類學生,有很多高校的招生對象還有一部分的幼兒師范的學生。在初等教育階段,他們接受的主要是文科課程教育,這就造成學生理科知識結構的嚴重不足和缺失。雖然在初等教育階段他們曾經學習過理化生等課程,但是并不系統(tǒng),不能構建他們自己的自然科學知識體系,不能對自然科學有全面的認識和深入的理解。在我國初等教育階段有關天文學、宇宙學等方面的常識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對于文科學生來說更是基本涉獵不到。加之文理分科之后,在高考的重壓下,學生對既有的一些自然科學知識也缺乏鞏固和提高,上了大學之后,連最基本的自然科學常識都知之甚少了。更不用說對現(xiàn)代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知識,特別是前沿知識,學生們更是一無所知。在以某校學前教育專業(yè)本科學生進行的調查問卷,從調查結果看,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對最基本的科學常識和基礎知識知之甚少。在訪談中,多數(shù)學生對畢業(yè)后從事幼兒科學教育感到非常的困惑和畏懼。

(三)學生缺乏獨立開展兒童科學教育的能力

學前專業(yè)學生在設計和指導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定位不準確、選題不恰當、表述不清晰、材料準備不充分、環(huán)境利用不能有效支持開展活動、活動設計與指導過于注重知識灌輸而輕實際操作、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有效解決突況、不能正面準確回答相關科學問題、不能把科學教育有效的與幼兒園的日常工作和幼兒的日常生活充分融合等問題。因此學生在畢業(yè)實習時,幾乎都會回避科學教育類的課題。

(四)學前教育專業(yè)生源缺乏性別平衡的意識

絕大多數(shù)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招生性別比例上嚴重失衡,男女生招收比甚至小于1:30,以至于讓人逐漸產生了學前教育專業(yè)是女生專業(yè),幼兒教育只需要女教師,男人不做“孩子頭兒”。而事實是男生在科學教育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因此嚴重的男女比例失衡也大大的影響著我國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質量。

三、關于培養(yǎng)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幾點對策

自從2001年《綱要》頒布以來,對于學前科學教育在價值取向、構成和內涵上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徹底改變了長期以來的重知識掌握的幼兒園常識教育,學前科學教育轉向以探究為核心,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幼兒教師培養(yǎng)模式,把知識習得模式轉變?yōu)榧寄苣J?,這不僅包含了科學知識的學習,也包括了學生從教能力的培養(yǎng)?!秾W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應轉向“反思性實踐家”的課程理念和培養(yǎng)模式,即實踐反思模式――強調幼兒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過程是幼兒教師自身發(fā)展的積極建構過程,強調幼兒教師應以“行動”、“實踐”為平臺,將書本的、外顯的、公共性的知識通過實踐生反思轉化為內在的、高度個性化的、經驗化的個人知識。[2]

(一)構建合理的科學教育體系

很多西方國家,在師范教育采用“3+2”模式,即在前3年開展學士學位課程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系統(tǒng)學習數(shù)、理、化、生、天文學及科學常識等,合格者可以獲得學士學位。如果要從事教育工作,必須要經過2年的教育類課程的學習和實習并通過嚴格的資格考試,才能獲得教師資格。又如,新西蘭設立了幼兒科學教育專業(yè),其錄取對象為有著優(yōu)異理科背景知識的綜合性中學畢業(yè)生,在進入本科教育的第一年將要參與為期半年的幼兒科學教育專業(yè)的篩選考核,只有通過考核的學生才能順利進入學前科學教育專業(yè)。之后接受自然科學領域的教育包括物理、生物、地理、化學、天文等幼兒科學教育涉及的各個領域的知識以及學科的知識。而在我國,高中三年文科學習的學生,進行大學后他們更多的在學習教育學、學前教育學、藝術技能、各幼兒領域教學法等方面。[3]在我國,要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必須讓學生接受比較系統(tǒng)科學類課程的教育,如文科高等數(shù)學、自然科學概論、科技發(fā)展與社會、科學與探究等課程。

(二)激發(fā)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由于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偏低,對于自然科學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學習科學課程的基礎,因此,在開展科學類課程的教學中,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為目標。具體可以結合科學課程內容開展探究式學習,把教學重點從教師對知識的講解轉向對既有自然科學發(fā)現(xiàn)過程的“模擬”。教師在課堂里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演示或證明,而是提出問題,然后充當學生的“助手”,向學生提供分析和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各種材料、設備以及其他服務,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科學教育多樣化、生活化,豐富學生的科普知識

1、組織科學興趣小組,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根據(jù)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的不同興趣和愛好以及幼兒園的實際需要組織科學興趣小組,利用第二課堂的時間開展各種科學實驗、科學小制作、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作等等。另外,鼓勵學生走進實驗室,讓他們自己動手探究感興趣的問題。

2、進行科普知識講座,普及學生的科普知識。為學生舉辦科普知識講座,在講座中可以介紹自然科學知識及其發(fā)展過程、前沿科學動態(tài)、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以及未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科學問題等。鼓勵學生大量閱讀科普書籍,以彌補他們對現(xiàn)代科學知識及其發(fā)展狀況方面知識的空白。

3、開展各種有關科學知識的活動,加深對科學知識和概念的理解。組織開展與科學知識相關的各種競賽,科普知識競賽、一站到底、科技創(chuàng)新大比拼、科普論文競賽等,在各種活動及競技的過程中,學生的科普水平會得到很大的提高,以實現(xiàn)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掌握及運用得到加深、鞏固和提高的目的。

4、開展多種科學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到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梢越M織學生到化工廠、制藥廠等地進行參觀、學習,到動物園、植物園、科技館等地參觀、觀察,到幼兒園去見習、觀摩科學教育課,與幼兒多接觸以發(fā)現(xiàn)幼兒日常涉及的自然科學知識,思考如何將學到的科學理論應用于幼兒園的科學教育工作之中,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水平及對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適應程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秦金亮.“全實踐”理念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yè)實踐整合課程探索[J].學前教育研究,2006(1).

第5篇:天文學新概論范文

關鍵詞:通識教育;課程內容;知識領域

作者簡介:黃寶強(1969-),男,江西臨川人,南昌工程學院鄱陽湖研究院,副教授。(江西 南昌 330099)鐘菊芳(1972-),女,江西龍南人,南昌航空大學土木建筑學院,副教授。(江西 南昌 330063)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0年度課題(課題編號:10YB18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5-0073-02

通識課程是實施通識教育的重要載體和主要途徑之一。[1]通識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必然反映到高等教育的通識課程中來。[2]實施通識教育的主渠道和重心在通識課程體系的設計和通識課程的建設。而要將通識教育的理念轉化成具體的課程編制和設置,首先要面臨的是通識教育內容選擇的問題。[3]以泰克西納的知識領域劃分對南昌工程學院的通識課程進行考察,通過對開設的通識課程的知識領域分布情況進行分析,探討通識課程內容知識面的覆蓋情況,檢查當前學校所開設的課程是否充分和合理,為通識課程體系的建設和通識課程內容的選擇提供依據(jù)。

一、泰克西納知識領域劃分的理論依據(jù)

泰克西納(Joseph T. Tykociner)知識領域劃分是20世紀美國學者泰克西納提出的對課程研究領域的知識分類方法。該分類方法將人類所有系統(tǒng)化了的知識劃分為互相聯(lián)系的12個領域。

1.藝術(The Arts)

本領域通過發(fā)展那些用符號代表知覺和認識活動的系統(tǒng)來促進信息交流。包括建筑學、自然美化、用符號表示舞蹈、文學、動作的藝術、音樂、戲劇、繪畫、書畫刻印藝術、雕塑、工藝設計、藝術評論等。

2.信息的符號(Symbolics of Information)

本領域包括語言學、邏輯學、數(shù)學、信息論等。

3.物質能(Hylenergetics)

本領域包括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質學、礦物學等。

4.生物學領域(The Biological Area)

本領域的基本科學為植物學、動物學、分類學、形態(tài)學、細胞學、遺傳學和生理學。

5.心理學領域( The Psychological Area)

本領域與培養(yǎng)一個人發(fā)展健全的個人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如“人類認知”、“個人心理健康與健康家庭”、“腦科學導論”、“心理學概論”、“心理、行為與文化”、“組織管理心理學”、“心理衛(wèi)生學概論”等。

6.社會學領域( The Sociological Area)

本領域的基本科學為社會學、群體的行為研究、人類生態(tài)學、人口統(tǒng)計學、社會制度學和人種學。

7.演進領域( Exeligmology Area)

本領域探討過去事物的科學,包括關于世界總體的演進、人類總體的演進以及社會及其文化的演進等內容。主要是一些歷史課程,特別是人類社會及文化歷史的課程。

8.未來領域( Pronoetics Area)

本領域包括農學、藥學、技術和國防,是非常專業(yè)的領域。

9.調節(jié)領域(Regulative Area)或稱“社會控制論”(Social Cybernetics)

本領域的基本科學為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和行政學。

10.傳播領域( Dissemination Area)

本領域包括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職業(yè)指導、圖書館學、新聞學和大眾通信。

11.探究領域( Zetetics Area)

本領域的功能在于探索所有領域的生長問題。

12.統(tǒng)合領域( Integrative Area)

本領域的功能在于對所有領域進行綜合。包括哲學的、愿望的以及普通系統(tǒng)論的。

這12 個領域是個動態(tài)系統(tǒng),仍處在不斷探索過程中。根據(jù)其功能可以將這12 個領域歸納為5個“系”:

第1個系包括第1 領域和第2 領域,其功能是通過發(fā)展那些用符號代表知覺和認識活動的系統(tǒng)來促進信息交流。

第2 個系包括第3、4、5、6 領域,其功能是提供關于世界上的各種事實及其相互關系的知識。

第3 個系以第2 個系為基礎,包括第7、8、9、10 領域,其功能是擴展人們過去的知識,并應用從第2 個系獲得的結果來提供和建立未來,并對從過去到未來的條件加以控制。

第4 個系是探究領域,其功能在于探索所有領域的生長問題。

第5個系是統(tǒng)合領域,其功能在于對所有領域進行綜合。

二、南昌工程學院通識課程的知識領域分布情況

下面以南昌工程學院2011~2012年學年下學期開設的通識選修課程為例,對課程的知識領域分布情況進行分析。該學期共開設通識選修課程112門。按照泰克西納的知識領域劃分方法對所開設的課程進行劃分,結果如圖1所示。

藝術(The Arts)32門,占總課程的28.5%。

信息的符號(Symbolics of Information)11門,占總課程的9.8%。

物質能(Hylenergetics)11門,占總課程的9.8%。

生物學領域(The Biological Area)3門,占總課程的2.7%。

心理學領域(The Psychological Area)5門,占總課程的4.5%。

社會學領域(The Sociolgical Area)4門,占總課程的3.6%。

演進領域(Exeligmology Area)2門,占總課程的1.8%。

未來領域(Pronoetics Area)2門,占總課程的1.8%。

調節(jié)領域(Regulative Area)或稱“社會控制論”(Social Cybernetics)17門,占總課程的15.2%。

傳播領域(Dissemination Area)23門,占總課程的20.5%。

探究領域(Zetetics Area)0門。

統(tǒng)合領域(Integrative Area)2門,占總課程的1.8%。

三、分析與討論

1.各領域額課程分布很不均勻

從南昌工程學院通識教育課程知識領域分布來看,課程最多的是領域1,有32門,占總課程數(shù)的28.5%。其次是領域10和領域9,分別有23門和17門。其余9個領域只占課程總數(shù)的35.8%,其中領域11沒有課程,領域7、8和12分別只有兩門課程,領域4有3門,領域6有4門,領域5有5門。領域1、9、10這三個領域占課程總數(shù)的64.2%,說明學校開設的課程中有較多的文學、藝術課程以及社會關系課程。領域1和領域9也是很多名校開設比例較高的課程領域。南昌工程學院領域10開設課程比例很高。相反,在一些名校,這個領域的開設比例一般低于5%。[3]但是領域7,反映歷史傳承的課程卻只有2門,與名校注重開設歷史課程,尤其是注重探討人類社會及歷史文化類課程相比有較大的差距,如北京大學該領域開設的課程是所有領域中最多的,占總課程數(shù)的25.7%。[3]與通識教育注重“文化”和“歷史”傳承相比,在歷史課程的設置和開發(fā)方面應該加強。

西方國家的大學對自然科學領域比較重視,領域2和領域3的課程一般都超過10%,對生物學領域也有比較高的要求。南昌工程學院領域2和領域3的課程比例都達到了9.8%,而生物學領域的課程僅有3門,說明在自然科學方面的重視程度還有待加強,要加大生物學領域課程的數(shù)量。

2.部分開設的課程仍然是以理論性的為主,反映出課程設置的功利性和適實用性

111門課程中以“××學”、“××概論”、“××基礎”的課程有32門,這些課程還是以傳授理論性的知識為主,與通識教育的目標不一致。西方大學很多是跨領域的、以問題為中心的、綜合的課程,如“Screening Modern China:Chinese Film and Culture”、“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ribbean Societies:Socioeconomic Change and Cultural Adaptations”。[3]但是,南昌工程學院這類課程是少之又少。有部分課程是不適宜作為一門課程來開設的。如英語報刊閱讀、大學生應急救援知識、健美、橋牌、炒股入門與技巧、考研數(shù)學一復習與例題選講、計算機二級C等級考試輔導、考研數(shù)學復習策略與選講、心理成長游戲等。通識必修課有“大學計算機基礎”?!坝嬎銠C科學概論”這門課的開設值得商榷。而將考研數(shù)學一復習與例題選講、考研數(shù)學三復習與例題選講、計算機二級C等級考試輔導、考研數(shù)學復習策略與選講等輔導性課程作為通識選修課來開設也是不合適的。

3.有部分課程是技能型、常識性的課程

課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技能課,如面向大眾的移動通信技術、網(wǎng)頁設計與制作及flas、多媒體技術基礎、現(xiàn)代通信技術基礎、通信在航海中的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生活中的信息技術、電子商務基本知識及網(wǎng)頁制作、電子商務基本知識及數(shù)據(jù)庫、三人制籃球、跆拳道、快樂乒乓球、短式網(wǎng)球教學。這些課程的設置反映了課程設置的功利性和盲目性。有些課程的理論深度不夠,在分類時很難將課程歸在哪一個領域,如三人制籃球、跆拳道、快樂乒乓球、短式網(wǎng)球教學、大學生科研訓練、考研數(shù)學一復習與例題選講、計算機二級C等級考試輔導、考研數(shù)學復習策略與選講。另外,還有一些常識性的課程,如奧林匹克運動、大學生應急救援知識、電工儀器表在實際應用上的實用和測量等。

4.真正能夠體現(xiàn)通識教育思想的課程并不多

綜上分析,根據(jù)通識課程的目標對所開設的課程授課內容、教學目標進行分析,真正能夠體現(xiàn)通識教育思想的課程并不多。這些課程有39門,只占全部課程的34.8%。代表性的課程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人格修養(yǎng)、《圣經》與西方文化、中西文化比較、美國社會與文化、環(huán)保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等39門課程。

四、啟示

1.加強通識課程的建設和改造

通過以上分析,能夠符合通識教育目標的課程只占總課程的34.8%,可見南昌工程學院的通識課程建設還任重道遠。西方國家和我國著名院校通識課程的設置明確了通識課程設置的方向。一方面要加大對新課程的開發(fā)和建設,特別是要加大歷史課程和生物學方面課程的開發(fā)力度。重視原著經典課程的開發(fā),增加對中國古典名著以及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有關倫理、道德、理性內容的經典著作課程建設,加強學生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修養(yǎng)。

加強STS(Science in Society,“社會中的科學”)這類融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于一體的課程建設,在課程中做到學科之間滲透與交融交融。開設如“計算機課程與社會”、“能源與社會”、“生物技術與倫理”等課程,將兩種或三種以上科目結合在同一課程之中。也可以對現(xiàn)有的一些課程加以改造,使之與通識教育的目標契合。如“紀錄片創(chuàng)作與欣賞”、“影視作品賞析”等課程如能加入特定的社會關系、環(huán)境或生態(tài)問題或文化元素的評析,并將課程名稱與課程內容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將會是理想的通識教育課程。“英美概論”如果能對英美兩國的文化、歷史、社會變革進行對比、分析的話也將是一門很好的通識課程??蓪ⅰ澳茉锤耪摗比谌肷鐣W的知識,開設“能源與社會”課程。還可以將一些純技術性的課程,如“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與網(wǎng)絡安全、倫理道德、法律等結合起來,形成跨學科的課程,也是通識課程改造的一種思路。此外,還可以嘗試結合“兩課”進行改革,對一些內容進行壓縮和調整,以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為目標,融入有關愛國主義、構建和諧社會、社會公德、家庭價值觀念、公民權利和義務、民主與法的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公正、正義、民主、自由、平等、個人責任感等,擴大通識教育的課程范圍。

2.要加速建成一批通識核心課程

學校教務部門應根據(jù)通識教育的目標、能力結構和課程結構等規(guī)劃建設一批通識核心課程,帶動其他通識核心課程的建設和發(fā)展。可以在現(xiàn)在開設的課程中選擇一批課程內容與通識教育目標吻合、體現(xiàn)學校特色的、跨學科性、開設時間長、各方反映較好的課程(如“水利概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人格修養(yǎng)”、“環(huán)保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等課程)作為核心課程進行建設。

“水利概論”是為了體現(xiàn)學校以“水利為特色”的辦學特色而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通識課程。該課程不應該是停留在水資源和工程等層面概論,而應該包含水利工程、水文水資源、水資源危機與人為活動、水利工程的歷史、水利工程與社會發(fā)展、水利工程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水文化、水教育、水利經濟、人水關系以及倫理等多種內容,是跨工程、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文學、美學、哲學、歷史等學科在內的一門綜合性課程,不但要使學生對大江大河、水利工程以及建設歷史有所了解,還應使學生思考在水利建設開發(fā)、水資源利用等方面與環(huán)境保護發(fā)生沖突時人類應該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倫理上的思考)。還應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水文化的熏陶。所以說這門課程的意義非凡。要建設好這門課程,使之達到教學目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據(jù)了解,現(xiàn)在該課程采用分專題的講授方式,分設6個專題,每個專題有不同的老師主講。講授內容包括水循環(huán)與水危機、中國的水資源與水利發(fā)展、水旱災害及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和水利工程等。采用專題授課方式值得肯定,但是從授課內容來看,應該說與設置這門課的目的還是有一定距離的,而且這門課定位于“專業(yè)基礎課”也是恰當?shù)?。應該按照通識教育課程的目標對其建設改造,使之真正成為“通識教育課程”的旗幟。建設得好的話,該課程還可以成為一門校本課程。

參考文獻:

[1]趙菊珊,婁延常.大學通識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9,(5):106-110.

第6篇:天文學新概論范文

關鍵詞:圖式理論;大學英語;詞匯教學

以圖式理論指導大學英語的詞匯教學,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學生的心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發(fā)揮教師組織者、協(xié)作者以及啟發(fā)者的作用;教師應把握對學生學習指導的“度”;提出任務,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圖式理論運用于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正式對于建構主義英語教學模式的一種詮釋。

一、語境聯(lián)想和高頻詞

以傳統(tǒng)的詞匯書背單詞會出現(xiàn),單詞孤立、記憶效果欠佳等問題。但如果把抽象難懂的詞放到句子、短語甚至是短文中,通過已知的上下文里的熟詞、短語、表達方式及個人的常識和經驗,再配以個人的邏輯聯(lián)系及推理,那么生詞的意思就會不言自明,對詞的理解也會更生動、更具體。所以語境法策略其實就是指以上下文中出現(xiàn)的短語、句子和上下文的邏輯關系來推測或是聯(lián)想新詞的意思,最終達到掌握新詞詞義,聯(lián)想記憶單詞的目的。例如在句子Thebiologistdidnothavetheproperequipmentortheskilltohandletheeggs.中,假設學生不熟悉“proper”這個詞。學生就可以根據(jù)語境法猜測詞義。句子意思是:生物學家沒有?設備或是處理蛋的技術。句子意思是基本完整的只是差一個形容詞修飾設備這個詞,根據(jù)經驗和推測可以聯(lián)想到這個單詞的意思就是“合適的;適當?shù)摹钡囊馑?。另外再注意下翻譯出來的句子,就會發(fā)現(xiàn)翻譯的句子有個問題,那就是關于egg這個詞的翻譯。Egg一詞大家都知道的意思是“蛋”,在句子Mybreakfastisanegg.中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蛋。但在句子Thebiologistdidnothavetheproperequipmentortheskilltohandletheeggs.中,把egg翻譯成蛋顯然有些不合適。Egg一詞屬于一詞多義詞,作為名詞它還有“卵子;家伙”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應該翻譯為:生物學家不但沒有合適的設備也沒有處理卵子的技術。一詞多義是英語和中文的一大區(qū)別,也是學習英語者需要掌握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在課堂學習的時候或是通過教科書記憶單詞的時候,老師或是教科書列出的往往是某個單詞運用最廣泛的意思或是該詞在具體的課文中的意思。而實際運用的情況是,在其他的語境中卻要選擇該詞的次要意思,這就很有可能給學生的學習帶來障礙,理解造成困難或者是誤解。一詞多義的聯(lián)想記憶就是要對一個單詞的多個意思通過前后文的語境語義進行聯(lián)想,尋找溝通一個詞的多個詞義間的線索,最終達到以多個意思間的聯(lián)想記憶詞匯的目的。通過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以語境分析法,對句子、段落或是文章中的生詞用圖式理論,體會文中的言外之意,認真推理,靠情景聯(lián)想確定詞義。

二、形態(tài)聯(lián)想和構詞法

形態(tài)聯(lián)想和構詞法是英語詞匯記憶的又一有效途徑,其關鍵是要按照單詞的結構及其詞根、詞綴有意識的劃分、分析和組合單詞。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單詞以其結構進行劃分,在已知詞根(圖式)的基礎上,通過構詞法中的綴合法組合出新的詞匯。以舊詞根及舊詞的掌握促進新的新詞匯的理解和記憶。以一個初級簡單單詞astronaut(宇航員)為例,該單詞由astro+naut組成,“astro”的意思是star星星。由此教師可以寫出和“astro”這個詞根有關的系列詞匯,比如:astronomy天文學,astrology占星術,astrospace宇宙空間,astral星狀的等詞匯。老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把擴展詞匯的變形寫出來,比如astronomical就是astronomy的形容詞詞性,astrological就是astrology的形容詞詞性等。由此教師又可以引導學生記住:以“my”,“gy”結尾的單詞多是名詞,要把這樣的單詞變?yōu)樾稳菰~要變y為i再加cal。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個詞根就可能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及探索的好奇心,以此為基礎學生就可以搜集更多關于這個詞根的單詞又或是可以總結發(fā)散出來的單詞具有的共同特征。學生就可以在理解單詞結構,意思的基礎上較為輕松的記憶單詞。

轉化、合成和綴合是三種最基本的英語構詞法,在英語詞匯的構成中最為重要,占有很大的比例。這些構詞法之所以可以實現(xiàn)其價值是因為其基礎是圖式,他們都是在已知圖式的基礎上形成的。新的圖式形成之后,我們還需要對新獲得的信息進行積極地組織和加工以形成新的理解和認識,達到記憶的目的。只有激活已有知識(已有圖式),豐富內容圖式,再加上聯(lián)想記憶的方法重現(xiàn)已學過的知識,更深入的理解已學過的知識,最終才能獲取新的知識。例如:(1)轉化法:即給熟詞添加了新的意思。這種方法中國也有,所以并不復雜。比如上文提及的單詞egg,眾所周知的意思是“雞蛋”,但這個詞是個一詞多義詞,在其他的語境中它可以表示“卵子”又或者是很少用的到的意思“壞蛋”。英語中還有些詞詞性會發(fā)生轉化,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詞man,一般該詞都是用的名詞詞性表示的意思是“男人”。但是它可以轉化為動詞,意思是“給……配備人員”。(2)合成法:其構成是兩個或是更多熟悉的詞合在一起即“熟詞+熟詞”,其形式比較簡明,意思也可以通過兩個熟詞來猜測。比如:housework是house+work意思是家里面得工作,也就是家務;astrospace是astro+space意識是星星的空間,也就是宇宙空間;man—made是man+made意思是人做的,也就是人造的。(3)綴合法:也叫詞綴法,是派生法的一種,得名與它的主要部分詞綴。詞綴數(shù)量巨大,讓人眼花繚亂,要突破詞匯大關必須在詞綴上下功夫,學會這種“熟詞+新的成分”的構詞方法。比如fore—就是個常見的前綴,它的意思是“前”,我們就可以以此派生出新的詞匯:forefoot(獸的)前腳;foreground(圖畫的)前景;foreword前言,序言;foresee預見,預知等。

以圖式理論為指導的詞匯學習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學習者記憶詞匯。它強調記憶不是一個死記硬背的過程。人們記憶事物時,應通過積極的思維理解記憶材料本身,并找出識記材料與已有知識經驗的聯(lián)系,對其進行重新組織和加工,以納入已有知識系統(tǒng)中。這樣的識記保持時間長,且較容易提取,其效果大大優(yōu)于機械識記。從這點看,利用圖式理論的詞匯記憶方法符合人類記憶規(guī)律,對于學習者記憶詞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作者單位:四川外語學院重慶南方翻譯學院)

參考文獻:

[1]陸國強.現(xiàn)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

第7篇:天文學新概論范文

關鍵詞: 中職學校 數(shù)學情趣 數(shù)學課堂教學

由于當前的教育競爭,無論是生源的數(shù)量與質量,中職學校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大部分的中職學生數(shù)學基礎較差,對學習數(shù)學沒有動力,存在“學數(shù)學是為了考試”,“畢業(yè)后很少用”和“不如專業(yè)課實用”等的觀念。近幾年中職學校的數(shù)學教學觀有了較大的改變,很多中職學校認為數(shù)學課是文化基礎課,應該開設,但內容要簡化。這導致了大部分教師采用“概念+練習”,“公式+例題+練習”為主要形式的教學設計,完全忽略了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使數(shù)學課堂教學常常被認為是單調、呆板,缺乏生機的。這些內因和外因,使學生產生了較大的厭學情緒。所以如何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是中職數(shù)學教師的艱巨任務和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

毋用質疑,數(shù)學課堂教學成功,是學生克服厭學情緒的關鍵。在新的課標下,正確運用情趣創(chuàng)設原則指導教學,可以使課堂迭起,妙趣橫生,從而克服教學中的隨意盲目和呆板機械,從根本上改善數(shù)學學科枯燥乏味的負面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諧師生感情,為素質教育鋪路搭橋。所以課堂是否有情趣,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那么,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怎樣溶入數(shù)學情趣呢?

一、數(shù)學史的引入

教師都有這樣的經驗:學生如果能知道數(shù)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就能較好地掌握知識。數(shù)學知識的產生與發(fā)展必有前因后果。數(shù)學老師不僅要透徹地了解所教的那一部分內容,而且要從宏觀上來認識數(shù)學知識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從而能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進而能教之所以然。事實證明,如果教師在教授一些常見的數(shù)學概念、理論和方法時,能夠指出它們的來源、典故及歷史演變過程,將會使學生興趣盎然。

例如:數(shù)列對學生來講是全然陌生的概念,若直接講例題小結概念,學生也能聽得懂,但印象不深。而通過對數(shù)學史上的名題“裴波那契的兔子繁殖問題”引入數(shù)列概念,能引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課堂情趣。教師在講授對數(shù)概念前,先講一些“對數(shù)發(fā)展簡史”,能使學生對“對數(shù)”學習的難度明顯降低,對學習對數(shù)的興趣明顯提高,對學習對數(shù)的目的更加明確,對對數(shù)產生的過程更加清楚。講解復數(shù)概念若從復數(shù)發(fā)展的歷程組織教學,可使學生對數(shù)的概念的認識更加充分、更加準確、更加深刻。學習立體幾何時,讓學生討論歐幾里得的數(shù)學觀;學習解析幾何時,讓學生討論笛卡兒的數(shù)學觀與解析幾何的誕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觀。

“數(shù)學史不愧是出色的教育指南”。為了使課堂更有情趣,結合教材內容,適當引入一些相關史實是很有必要的。學生一方面能開闊視野,知識面得到不同層次的擴展,另一方面會產生旺盛的求知欲。很多學生對數(shù)學課不感興趣,關鍵是我們沒有用好的方法去激發(fā)出他們求學的好奇心。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得多讀點數(shù)學史,上課時信手拈來,這樣就會使學生對我們佩服有加。

二、數(shù)學學科的發(fā)展前沿知識介紹

一門學科總是在不斷地發(fā)展著,對于數(shù)學這一門學科來說,現(xiàn)在已經越來越與其它的學科不斷相互滲透。在課堂中引入數(shù)學這門學科的最新動態(tài),特別是介紹一些與實際應用及與生活聯(lián)系比較緊密的知識。例如:衛(wèi)星發(fā)射與軌跡方程的關系;對數(shù)的運算法則在天文學上的使用;數(shù)學與計算機的給合(包括程序的設計、組合數(shù)學在計算機信息技術安全中的運用);用數(shù)列思想處理復利、分期付款、經濟增長等問題;用線性規(guī)劃解決經濟活動中的最優(yōu)問題。它們能使學生懂得數(shù)學并不是一些枯燥的數(shù)字,其實這些數(shù)字的背后還有更美麗的曲線和更多的精彩。我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穿插了一些類似的知識。很多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些學生驚嘆數(shù)學有這么多的東西能與生活聯(lián)系這么密切。由此,在課堂上適當?shù)亟榻B數(shù)學學科的發(fā)展前沿知識,可使學生對數(shù)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極大的熱情。

三、啟發(fā)式教學的運用

孔子是啟發(fā)式教學的創(chuàng)始人,曾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之說。“憤”是經過積極思考想,想弄明白而沒有弄通的抑郁的心理狀態(tài)??鬃诱J為在這樣的條件下,教師才可去引導學生把問題弄通,即去“啟”?!般笔墙涍^思考,想要表達又表達不出來的困難境界??鬃咏ㄗh在這樣的條件下教師才指導學生把想法表達出來,即去“發(fā)”?,F(xiàn)代啟發(fā)式教學是創(chuàng)設一種學習的環(huán)境,讓學生更好地展開學習行為的過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jù)學習過程的客觀規(guī)律,通過引導、指導、開導、啟示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積極地學習和思考,并投入實踐的一種教學方法。啟發(fā)式教學不僅是教學方法,而且是一種教學思想、教學原則和教學觀。其特點是通過啟發(fā)調動學生潛在的內因進行學習,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tài)轉入活躍狀態(tài),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意愿,成為實際學習活動的動力。

啟發(fā)式教學的關鍵在于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要新穎,有吸引力。教師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熟悉學生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創(chuàng)設學生能夠質疑的情境氛圍,能激起學生對自己原先的態(tài)度、目標與知識的挑戰(zhàn),從而引發(fā)真正的探究興趣。例如在教授“概率”時,可以設計“懸念情境”:一上課我就故作神秘地對學生說:“在你們中一定有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學,你信嗎?”學生紛紛表示懷疑,可是通過驗證,果然有。學生都很驚奇,很想知道其中的奧秘,進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形成自主參與探究的欲望。又如學習等差、等比數(shù)連后,教師可提出問題:“有沒有等和、等積數(shù)列呢?如果有,它們又有什么性質?”引導學生把問題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解決的過程延續(xù)到課后,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求異探新的精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只有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才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到這門課程的學習當中來。興趣的培養(yǎng)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把數(shù)學藝術化,情趣化。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引入一些數(shù)學史、把數(shù)學實際應用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利用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把學生帶進對數(shù)學的興趣當中,由興趣把學生帶進數(shù)學,點燃思維火花。

參考文獻:

第8篇:天文學新概論范文

關鍵字:風水文化、景觀設計、影響因數(shù)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所謂的風水理論就是我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和傳統(tǒng)居住理念共同作用的產物,研究風水不僅是模仿古代人的生活模式,而是模仿他們的思想,從精神層面上更加接近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從而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具中國風味的景觀環(huán)境。現(xiàn)如今,景觀藝術設計在人文領域和地域領域已經不能太代替,景觀設計是人們對自身的生產環(huán)境進行的一項深層次設計,關于景觀設計的概念,從廣義上說,景觀設計包括有城市規(guī)劃、城市設計、風景區(qū)規(guī)劃等,而從狹義上說,景觀設計要是指園林設計、街頭綠地設計、庭院設計、居住區(qū)綠化設計、城市廣場設計。從總體上看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共同完成了人類整體生存的外環(huán)境。

二、風水學

1、風水學的含義

“中國風水學”不是“算命”、“看相”,不能與之混為一談,從廣義上,它是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宇宙星體學、氣象學、環(huán)境景觀學、建筑學、生態(tài)學以及人體生命信息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一門自然科學.其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環(huán)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中國古代科學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經上下五千年的實踐、研究、歸納和感悟,形成了著稱于世的東方科學―――中國風水學.

2、風水學的宗旨

周密地考察自然環(huán)境(即擇地)即是順應自然的天理,但并不等于聽天由命.那如何順應自然之理(分析天地之理)和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如風水中講立向格局、得天時、地利、人和,使其達到天人合一)等等問題正是研究風水的重要課題。

風水所論之氣,有樸素的唯物論色彩.氣是構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它變化無窮,變成山,變成水,在天空周流,在地下運行,滋生萬物。

風水把氣分為生氣、死氣、陰氣、陽氣、土氣、地氣、乘氣、聚氣、納氣、氣脈、氣母等,認為不論是生者還是死者,只要得氣才能有吉兆.因此,風水的宗旨就是理氣.助尋找生氣.我認為有生氣之地應該是:避風向陽,流水潺潺,草木欣欣,鶯歌燕舞,鳥語花香之地.這個氣不同于空氣之氣.近年來,射電天文學家研究結果提示,它屬于宇宙間的微波輻射,也包括星體的電磁輻射.這是風水學中最基本而又顯神秘的內容。

風水定律:“山環(huán)水抱必有氣”,何以水抱必有氣?原來水最容易吸收微波。

“氣”遇水則界,水收攏了豐富之氣的緣故。方位,即易經八卦四正四隅八個方位。人體場,因人的性別、生長、祖居、運勢而異。

基于以上的了解,我們可知中國風水學是為人類的衣食住行服務,通過觀察地形、風向、水脈、山形等自然環(huán)境因素結合人們的心理需求來規(guī)劃、建造一個和諧的、天人合一的優(yōu)美環(huán)景觀設計學。

三、景觀設計

1、景觀設計的范圍和內容

景觀設計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大到對自然環(huán)境中各物質要素的評估和規(guī)劃,以及對人類社會文化載體的創(chuàng)造等;小到對構成景觀元素內容的環(huán)境節(jié)點細部的創(chuàng)造性設計和建設.景觀能夠傳遞給人美的信息,帶給人美的感受.按其工作的范圍可分為宏觀景觀設計、中觀景觀設計和微觀景觀設計.在這三個層面的景觀設計內容中,有的側重對自然景觀元素的規(guī)劃設計,有的著重創(chuàng)造人文景觀,也有的將自然和人文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雙重屬性關系的景觀面貌。

由此可知,景觀設計學也是為人們服務的,為人們創(chuàng)造美好的環(huán)境,但它更具有現(xiàn)代意義,體現(xiàn)在保護和恢復環(huán)境,更關注土地和人類戶外空間的問題,解決土地、人類、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與健康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

四、風水文化對景觀規(guī)劃的影響

風水信仰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作為“世界園林之母”的中國自古就有著對園林規(guī)劃的獨特見解,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風水理論從古至今無論對城池、宮殿、乃至私宅、陰宅的選址、建造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其實質就是中國古代人民經過長期生產生活的實踐.對人的生存的基本條件的研究既古人研究如何營造優(yōu)良環(huán)境并把環(huán)境質量與人生幸福問題相結合的科學,相當于中國古代的景觀規(guī)劃設計。

以下介紹風水文化景觀設計中的園林景觀設計和城市景觀設計的影響。

1、風水文化理論對園林選址影響

園林選址是造園之前對環(huán)境的選擇是必做的準備工作,也就相當于”相地“。中國古代園林選址遵循的原則與風水選址差不多如出一轍:第一,理想的園林要求水或山必有一個的也就是俗話說的”或依山林,欲通河沼“與風水所說“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禍福最為重要”有很多相似之處,不同的是,風水主要是以自然的山水環(huán)境為目的,然而園林是以選擇自然天成的山水環(huán)境為基礎,還需要大量的人工加以裝飾。另外,如果園林比較小便可以制造假的山水那就是所追求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第二:我們認為理想的園林應該是幽靜比較偏僻的地方。然而風水選址也是著力追求一種比較幽靜的空間,這就要求后面有靠山的屏障,左右有砂山相環(huán)抱前面有朝案為拱,出入循水口穿行。在這種幽靜空間,可以說是”藏風聚氣“。第三:理想的園地應該是“蔭槐挺玉”、“雜樹參天”、“繁花覆地”,就是要有草有樹木圍繞 :這也與風水所要求的“草木繁茂如是者,氣方鐘也未休”一脈相承。由此可得到中國古代園林不僅借用了風水的”相地“別稱,而且也借用了風水相地的一些經驗,而且它們的相地主要目標也是一樣的,都是尋求“風景吉秀之地”。比如:清代北京著名的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頤和園,圓明園等大型皇家園林都是受風水的重要影響。

2、風水文化對造園與表現(xiàn)方法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的造景表現(xiàn)手法有借景、對景、點景、補景等,,其中借景與對景受到風水理論的影響較大,而且中國傳統(tǒng)園林最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就是對景與借景在《園治》中曾記載“蕭寺可以卜鄰,梵音到耳;遠峰偏宜借景,秀色可餐。紫氣青霞,鶴聲送來枕上”這完全可以與風水思想相符合,風水和造園理念中都有把帶有“紫氣”、“青霞”的地方,看做是很有吉祥意義的瑞祥之地。例如:皇家園林頤和園無論是前山還是東堤,或者是泛舟昆明湖上,都能看到西山,玉泉山的景色,其中無錫名園寄暢園就類似于借錫山、惠山的景致,是園林借景手法的典型例子。 風水與對景對景大多是通過營建園林建筑來完成的。這種對景的表現(xiàn)手法也是從風水理論中變化而來的。其中風水理論中的“朝山”、“案山”就是園林中的對景,“朝山”、“案山”就是四神中的“朱雀”,位置在前,與主山相對,這些則相當于園林中的近對;那些離得太近又不太高的山稱:“案山”,另一些里的遠且高的山則稱其為“朝山”,這些則相當于園林。

3、風水文化對城市住宅選擇的影響

住宅風水一直是我們國人積極追求與推崇的,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文明發(fā)展歷史,老百姓對風水的選擇一直有其獨特的見解,而通常我們研究住宅風水多半是相對獨立的民間住宅來起源的,而對現(xiàn)代化的高樓林立的大都市的住宅風水其實并沒有多少的文獻研究,記載的內容也相對較少,古人曾將住宅分為三類:一曰井邑之宅;二曰曠野之宅;三曰山谷之宅。八字算命城市住宅即屬于第一種井邑之宅。《陽宅集成》卷一“看龍” 條目中有詩云:“萬瓦鱗鱗市井中,高連屋脊是來龍,雖曰旱龍?zhí)焐现粒€須滴水界真蹤?!贝思窗衙芗噙B的萬家屋脊看作蜿蜒起伏的龍脈,那么“滴水界”的水又如何論呢?《陽宅覺》中講到:“城市之中,萬家比戶,雖有來龍,則為公共之物,可驗大局之興衰,不關一家之禍福。此等之宅,又不以脈脊論龍,周易算命只以街巷割截論氣……收來氣之法,蓋以街巷作水論?!?《陽宅會心集》則更明確說明:“一層街衙為一層水,一層墻屋為一層砂,門前街道即是明堂,對面房宇即為案山?!庇谑蔷陀辛耍骸傲㈤T前不宜見街口,顧宅后不宜有直脊?!敝f,相當村宅風水環(huán)境選擇的:門前水流不宜直沖過來,屋后龍脈要蜿蜒起伏不僵直。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風水學與建筑學和環(huán)境學都是分不開的,是利用環(huán)境改造環(huán)境,利用環(huán)境改造人生,從而使人們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也就是說,人可以改造環(huán)境,但是,環(huán)境也可以改變人生。城市住宅風水的選擇和農村住宅風水的選擇一樣,從大的方面講,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大環(huán)境,就是住宅的周圍環(huán)境,包括住宅小區(qū)周圍的山區(qū)、河流、道路等。第二是中環(huán)境,是指小區(qū)內部的環(huán)境,包括小區(qū)的地形、地貌、周邊環(huán)境的布局、綠化以及山水景觀的布置對小區(qū)的影響等。第三是小環(huán)境,主要是指住宅的內部結構,包括房型、門、主、灶的位置等等。具體的講,就是在龍、穴、砂、水這四個方面對住宅風水的影響。

五、現(xiàn)代風水學與景觀設計學的結合狀態(tài)

現(xiàn)代的新的“中國風水學”,要將傳統(tǒng)風水中的樸素真理與其合理的科學理論成分,與現(xiàn)代景觀設計學互相銜接,詮釋更好的為人類服務。

山清水秀,避風向陽,會讓人神情愉悅;流水潺潺,草木欣欣,會使人留戀忘返;鶯歌燕舞,鳥語花香,會使人心曠神怡.環(huán)境景觀對人類產生的種種物理、生理、心理效應.這一切會使我們身心更加健康,思維更加清晰敏捷,創(chuàng)造靈感格外活躍.從而利用景觀設計學來設計、營造景觀,包括水景方位、大小、流勢走向,山景培砂,植物培植,林木生旺位,林木樹種,植物五行生旺,園區(qū)道路分布走向等,達到風水學中山水得位得體,山水交融,以合乎生態(tài)自然宇宙氣機規(guī)律,而起到和諧協(xié)調,人與自然共生共存。

六、結束語

中國的風水理論比較重視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其中比較強調的就是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順應大自然,以至于創(chuàng)造良好的居住與生存環(huán)境,去贏得天時地利與人和,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這種和諧觀與景觀規(guī)劃的理論與現(xiàn)代生態(tài)理論的新思潮是息息相關的。其實,關于建筑、以及生態(tài)中的風水學,仍然為現(xiàn)在的景觀設計和城市規(guī)劃學者所使用。由此可得出一個城市規(guī)劃的設計者在為城市的建筑、道路項目規(guī)劃的時候,是否影響城市的”龍脈“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考慮因素。

參考文獻:

[1] 丁圓:《景觀設計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期

[2] 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tài)與感知》,《科學出版社》,1998年21期

第9篇:天文學新概論范文

關鍵詞:易經;文獻學;發(fā)展走向

Prospects of Yijing philological study for the 21rt century

Abstract: The study of Yij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today’s study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21rt century, it is the first question to be thought for the philologist to develop the philological study of Yijing and other ancient books. This paper attends to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inpidual opinions in view of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is subject.

Key words: Yijing; Philology; developing trend

近兩年來,全國各大報刊雜志上,有關21世紀經濟全球化與中華民族文化走向的討論性文章紛呈并出。的確,這正是我們現(xiàn)時代的熱門話題和重要話題。眾所周知,我國已經在21世紀的第一個年頭正式加入了WTO,這意味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正式步入一個新階段,融入了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行列之中。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和深入,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也必將會加速其各自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取長補短、升華吸收的過程?!吨芤住饭沤浭俏覈糯囊徊空俭哂脮?,其《易傳》是一部充滿豐富哲理的古代哲學著作,它們保存了大量珍貴的上古社會史料,漢代以后一躍而成為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因而被賦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代表的身份,并成為歷代學者長期研究的對象,為全世界的華人和各國漢學家們所研讀,形成了一股彪炳燦爛的“易學”熱潮。20 世紀以來,對《周易》以及與其相關的歷代易學著作的研究,在國內外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和長足的發(fā)展,可以預見的是,在這個新的世紀里,易學的研究自然將會不斷取得新發(fā)展、新成果。易學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現(xiàn)代多個學科門類,如哲學、歷史、語言學、天文學等。同樣,它也是當代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的學者非常關注的治學對象。作為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的學者,我們對易學著作的研究,顯然更多的關注于易學文獻本身的爬梳和整理,執(zhí)著于通過運用目錄、版本、??薄⒂栐b、編纂、辨?zhèn)?、輯佚等一系列文獻整理研究手段,為其它相關學科層面的研究提供基礎性的研究資料。因為不論是中國學者還是外國學者,只有立足于研究對象文獻整理的基礎上,然后才能進行哲學的、歷史的以及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關于21 世紀易經文獻整理工作的發(fā)展走向,我們認為,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體現(xiàn)和反映。

一、易經文獻學學科理論體系的初步建構和發(fā)展

中國文獻學這樣一門學問,大概至遲從春秋中期孔子整理以六藝為主的古代典籍開始就已經存在,但由于我國傳統(tǒng)文獻研究重實踐輕理論的原因,作為一門學科的文獻學卻產生很晚。目前所知最早的以“文獻學”命名的,是20世紀30年代鄭鶴聲、鄭鶴春所著《中國文獻學概要》[1]一書。此后近半個世紀卻處于沉寂狀態(tài),直到20世紀80年代,研究才繼之而起,各類文獻學著作層出不窮。這些著作,有的屬于古典文獻學著作,有的屬于現(xiàn)代文獻學著作,有的屬于文獻學總論性質專書,還有的屬于??莆墨I學。據(jù)筆者所見,僅??莆墨I學就有張君炎《中國文學文獻學》[2],單淑卿、張春玲等《中國經濟文獻學》[3],劉躍進《中古文學文獻學》[4],謝玉杰、王繼光等《中國歷史文獻學》[5],張伯元《法律文獻學》[6],等等。由此可見,晚近20多年來的中國文獻學研究已取得了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近來,有的學者還對中國文獻學學科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了辯證的思考和分析,并從學科本身發(fā)展建設的角度,深入論證了學科改革和發(fā)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如馮浩菲教授先后發(fā)表了《我國文獻學的現(xiàn)狀及歷史文獻學的定位》[7]、《試論中國文獻學學科體系的改革》[8]等系列論文,就此提出了一系列中肯可行的意見。馮先生還頗具卓識地指出:“??莆墨I學的發(fā)展,無疑將會啟迪、激發(fā)專題文獻學、專書文獻學的研究。也就是說,不難預料,21世紀前20年,不僅會有大批的、配套的??莆墨I學著作出現(xiàn),還會有大量的專題文獻學、專書文獻學著作相繼問世。”[8]從如上所述中國文獻學相關的各級學科體系建設情況來看,作為專書文獻學性質的易經文獻學,以及與之相關的易經各專題文獻學,已具備了進行學科體系初步建構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對易經的研究,歷來是我國學者研究的一個重點。從現(xiàn)有的史書《藝文志》或《經籍志》記載情況來看,易學文獻是相當豐富的;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周易》的研究也有了長足的進展,研究著作時有出版。從目前所知的情況來看,易經文獻當不下3000部。從適應本學科研究發(fā)展的需要來看,建立易經文獻學及各專題文獻學的必要性也愈益明顯,如果能夠在盡可能全面吸收和反映前人研究狀況的基礎上,建構一門專書文獻學意義上的易學文獻學,顯然會有利于促進易學研究的深入發(fā)展,并可能激發(fā)和引導當代易經研究自覺、有序地發(fā)展下去。基于上述所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兩方面原因,我們認為,易經文獻學學科理論體系建構的任務,就迫在眉睫地壓在了當代文獻學理論研究學者的身上。同時,我們還相信,21世紀也必將出現(xiàn)多部日益完善、成熟的易經專題文獻學著作。

二、對易學文獻的經學和經學史研究將會成為新的研究重點之一

20世紀以來,由于受西學東漸的影響,傳統(tǒng)國學特別是傳統(tǒng)經學的研究一度受到排擠和非議,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整個國內的政治形勢和學術環(huán)境不適宜也不允許經學研究問題的提出,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作為中國古典文獻學重要分支的經學的深入發(fā)展。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開放政策的持續(xù)和深入,國內經濟形勢的日趨繁盛,以及與國外學人學術交流的頻繁不斷,學術思想也漸趨自由和先進,因此我們認為,在新的世紀里,回顧和總結檢討有關易學中的經學問題,組織相關學者重新考察論定有關易經部分經學研究中的一些是是非非,諸如《周易》經傳的作者、成書年代和性質等問題,做出總結性的評說,應該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注意到,20世紀以來,國內一些學者對經學及經學史中的一些問題作了較深入的探討,以易學史研究為例,臺灣學者高懷民《先秦易學史》、《兩漢易學史》,徐芹庭《易學源流》(上、下),簡博賢《魏晉四家易研究》,大陸學者如蕭漢明《船山易學研究》、廖名春等《周易研究史》、林忠軍《象數(shù)易學發(fā)展史》、徐志銳《宋明易學概論》、劉玉建《兩漢象數(shù)易學研究》等,各自從不同角度探討易學史,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學者在研究中,更注意到將易學學術思想史和社會史的研究結合起來,他們往往透過學術發(fā)展背景的社會層面因素,探討論證經學問題的是是非非,然而,我們必須指出,文獻學者僅僅滿足于通過對文獻的大量爬梳來論述問題這樣一種思維角度還是不夠的。一方面,社會政治、生活、教育等時代潮流中的各種因素,無疑在影響著易學的傳播、研究和發(fā)展,這已為許多學者的研究所證實,無須在此贅述。而另一方面,當易學的傳播和研究(當然也包括其他儒家經學分支學科)在社會各階層意識中占據(jù)一定的主導地位時,它必然要反過來廣泛而深入地影響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民風、習俗等各個領域的具體方面,甚至還可能影響到統(tǒng)治者的治國方略的制定和實施效果,因此,對后一方面現(xiàn)象的研究,就不能不引起當代學者的關注和重視。根據(jù)目前情況來看,當代易學文獻學者對此方面考慮不足,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研究更談不上。所以我們相信,未來的易學經學史研究,將會在這方面出現(xiàn)更多的閃亮之作,并在另一層面更加深入地推動易學文獻本身的研究。

在對有關易學的經學史研究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學者特別強調和關注的對象,更多是歷朝歷代經學研究具有較大影響的易學文獻,如鄭玄《周易注》,王弼《周易注》、《周易略例》,朱熹《周易本義》等一類二次文獻乃至三次文獻的研究,強調研究對象的代表意義。當然,我們并不反對對易學研究主流代表人物的文獻進行深入探討,但同時似乎還應對一些在當時乃至其后影響不深的易學文獻進行梳理、研究,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出各個階段易經研究的實際狀況。此外,還應加強對其它相關文獻中潛在的易學思想的研究,例如從漢代揚雄《方言》、許慎《說文解字》、劉熙《釋名》的釋詞內容,可以抽繹出揚氏、許氏、劉氏各自所接受的易學思想,深入了解易學在當時的影響因子??傊@一方面的研究,為我們今后的易學文獻研究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

三、《周易》文獻本身的訓詁研究工程的進一步加強和開展

對《周易》文獻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但訓釋翻譯卻是其中的基礎性工作,只有懂得詞義、句意,然后才能展開其它方面的研究。由于目前所面臨的經濟全球化以及與之相伴而來的文化全球化進程,當代學者的治學理念紛繁多樣。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必將推動傳統(tǒng)人文科學治學理念的變革。因此,今后《周易》文獻的訓釋研究,其學術思想將更趨開放自由,更趨進步。另外,21世紀即將誕生的《周易》訓詁著作,在訓詁體式上,也必將體現(xiàn)出多樣化的態(tài)勢。傳統(tǒng)的傳注類、考證類、目錄類、工具書類、論說類,也還會很大程度上予以保留和發(fā)展。

近半個世紀以來,對出土文獻的整理、訓釋工作有了很大的進展。有關《周易》的出土文獻資料,同樣也需要考校釋讀和訓詁。目前已知的易學出土文獻,有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六十四卦和《易傳》,及卷后佚書五種;有1977年安徽阜陽漢簡,存《周易》近600片,其中與今本不同的卜筮之辭約400片。上一世紀,在二者的考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僅馬王堆帛書《周易》文獻,其考釋材料就有:《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義》、《馬王堆漢墓文物》、《易傳》中的《易之義》、《二三子問》、《要》等釋文,以及重新整理的《系辭》釋文。另外,目前保存在上海博物館的戰(zhàn)國楚竹書《周易》則是迄今為止時間最早的一部易書。這些古寫本文獻的出土,無疑為今人考證古書的時代及真?zhèn)?、校補古書的訛脫及釋讀古書文義提供了可靠的最新證據(jù),顯然大大地推動了易經文獻學的深入研究和發(fā)展。由于前兩者已有考釋著述出版,因而對后者的考釋和整理,則應是21世紀《周易》訓詁工作的一個重點課題。

在重視出土文獻訓釋工作的同時,我們認為,不能夠忽略傳世易經典籍的訓詁工作。我們注意到,在20世紀里,對《周易》的注釋,有的以義理為主,有的以字詞句的訓詁為主,有的以象數(shù)為主,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態(tài)勢。以聞一多為代表的新訓詁義疏一派,試圖通過科學的考訂訓詁,勾稽古史資料;高亨先生的《周易古經今注》、《周易大傳今注》,則繼承了清代樸學方法,致力于經、傳的訓詁。其他如李鏡池的《周易通義》、徐志銳的《周易大傳新注》、黃壽祺、張善文的《周易譯注》、周振甫的《周易譯注》、宋祚胤的《周易譯注與考辨》、劉大鈞、林忠軍注釋的《周易古經白話解》[10]、《周易傳文白話解》[9]等,都是較有影響的代表作。當然,當代一些學者還注意從義理、象數(shù)角度對易經進行訓釋。以義理注《周易》,當以金景芳、呂紹綱的《周易全解》、潘雨廷的《周易表解》等為代表作。以象數(shù)解《周易》,當以尚秉和先生的遺著《周易尚氏學》等為代表。另外,當代學者劉大鈞先生也特別重視開展象數(shù)易學研究,其出版的第一部重要專著《周易概論》[11],在探討易學各領域內容的同時,強調指出,作為易之本源的象數(shù)易學絕不可棄,并積極倡導象數(shù)與義理兼顧的研究方向。劉先生還在其主編的《象數(shù)易學研究》系列叢書第一輯《前言》中指出:“恢復象數(shù)易學研究,將其納入現(xiàn)代人的研究視野。從整理易學經學史的角度入手,對象數(shù)易學中的一些專人、專題,進行專門研究,以求述其條貫、明其通例、釋其凝滯而伸其亡闕?!保?2] 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作為易學之根的象數(shù)之學的研究,澄清了人們對象數(shù)易學的一些偏見和錯誤認識。以上這些充分說明,對易經文獻的訓詁研究,其內容是多方面的。為了推動易學文獻學的深入發(fā)展,就目前現(xiàn)狀來看,迫切需要一部分學者對歷代訓詁著作做一番鉤稽爬梳工作,編撰出一部反映歷代易經訓詁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著作《易經詁林》,并力求做到編撰體例完善、內容豐富、視野開闊宏通。這應當是現(xiàn)代學者總結前人《易》學成果的基礎工作之一,其意義是重大的。

就目錄類訓詁著作而言,由于它是治學入門的第一步,因此,此前的一些學者已為我們做了一些基礎性的工作。如程啟槃的《歷代易學存目》及《現(xiàn)存易學存目》,沈竹礽《自得齋目睹國朝易學存目韻編》,廬松安《易廬易學書目》[13],山東省圖書館編《易學書目》[14],等等。此外,當代也有一些學者正在編制20世紀易學文獻目錄。然而隨著視頻和音頻媒體的日益發(fā)展,對研究資料進行快速檢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要求目錄類著作不再滿足于以紙質文獻為載體,而應適應于信息科學發(fā)展的需要,通過特殊的計算機軟件輔助,建立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絡傳播的電子目錄庫,并成立專門易學網(wǎng)站,為從事易學研究的人員提供便利的檢索和查尋,這也成為當代文獻學者目前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

四、撰寫易學普及性讀物,以加強易學基礎知識的普及推廣工作,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易學文化本身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強調自身的社會政治功能,強調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學以致用的特點。因此,擺在21世紀文獻學者面前又一個重要的、刻不容緩的任務是,如何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強調在民眾、特別是大學生中間的易學基礎知識的傳播,實現(xiàn)對易學文化的揚棄,清除社會上對易經文獻片面的、錯誤的認識,并在這種易學傳播的過程中,力求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當前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實現(xiàn)新的“經世致用”的文化功能。

我們注意到20世紀80年代劉大鈞先生曾撰寫《周易概論》[11]一書,該書既是一部重要的學術專著,同時也在特定條件下、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普及易學文化基礎知識的意圖。此外,1990年由學苑出版社出版、周止禮撰寫的《易經與中國文化》[15]一書,也對易經文化的傳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另外,20世紀也出版了少數(shù)今注今譯性質的普及性入門讀物,如孫振聲《白話易經》,南懷瑾、徐芹庭合著的《周易今注今譯》,等等。但80年代末以來,《周易》研究已經更加深入,對某些問題的認識,也更加深刻,諸書的某些內容有待完善和補充;而從傳播的角度看,也不是單靠上述幾部讀物就能完全達到普及的目的的。因而,易學普及性讀物的撰寫和出版,也將是21世紀易經文獻學者所需從事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當代文獻學者對于研究和文化的普及決不能存厚此薄彼之心,相反,當前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更需要廣大文獻工作者們投入相當精力從事易經知識的普及工作。

五、各種傳統(tǒng)《易經》文獻的外文譯注工作將會得到加強

由于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互動趨勢的沖擊和影響,中國古典文獻學者自然就肩負著讓本國傳統(tǒng)文化走出國門,進而影響別國的重任。對于其他國家學者而言,要接受和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必須要學習中國的各種儒家典籍,這其中當然要包括各種易學文獻在內。據(jù)筆者所知,全世界的易學組織不下于七十個,這充分說明易學研究在21世紀的前景是廣闊的,《周易》文化的傳播顯然有助于促進全人類的文明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易經》傳統(tǒng)文獻的各種外文譯注,將會成為精通各種外語的部分中國學者的主要用武之地。我們相信,本國學者對易經文獻的外語譯注,必將在譯注傳播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方面,比之外國學者的譯注本更有長足之處。據(jù)筆者所知,目前,已經出版了一些易學文獻的外文著作,既有《易經》本身的譯注成果,也包括當代學者研究成果的外文翻譯,如劉大鈞、林忠軍先生注譯的《周易傳文白話解》被翻譯成英文版,《易經全譯》還被翻譯成法文版。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海外易學文化的傳播,也推動了易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另外,隨著信息科學的日益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的文化傳播媒體,這一傳播手段也有助于加快外語譯注的工作進程,使易學成為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

以上,我們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就21世紀(尤其是前20年)易經文獻的研究趨勢,談了個人一些不很成熟的看法。當然,從事易經研究的文獻學者,其今后的研究方向決不只是體現(xiàn)在以上五個方面,諸如歷代易經文獻的輯佚、編撰、辨?zhèn)巍姹镜闹匦驴加喌?,雖然20世紀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仍有待于繼續(xù)深入全面的探討。我們期待更多的易經研究學者對此進行深入的思考,參與到這種討論中來。

參考文獻

[1]鄭鶴聲,鄭鶴春.中國文獻學概要[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2]張君炎.中國文學文獻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單淑卿,張春玲,等.中國經濟文獻學[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1.

[4]劉躍進.中古文學文獻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5]謝玉杰,王繼光,等.中國歷史文獻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6]張伯元.法律文獻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馮浩菲.我國文獻學的現(xiàn)狀及歷史文獻學的定位[J].學術界,2000,(4).

[8]馮浩菲.試論中國文獻學學科體系的改革[J].文史哲,2002,(1).

[9]劉大鈞,林忠軍.周易古經白話解[M].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

[10]劉大鈞,林忠軍.周易傳文白話解[M].濟南:齊魯書社,1993.

[11]劉大鈞.周易概論[M].濟南:齊魯書社,1986.

[12]劉大鈞主編.象數(shù)易學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1996.

[13]廬松安.易廬易學書目[M].濟南:齊魯書社,1999.

相關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