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物理理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醫(yī)學涉及生物物理學知識非常廣泛。為便于學習、掌握可把臨床醫(yī)學常涉及的生物物理學知識歸納為三類。其一,解釋各種生物物理現(xiàn)象的知識,包括闡明現(xiàn)象的實質、變化過程、規(guī)律和成因或機理等。其二,分析各種物理(嚴格講應是生物物理)檢測結果的知識,包括所檢測的生物物理信息的產生、產生機理、變化規(guī)律和采集方法,檢測手段及圖象形成的生物物理原理,檢測圖象的分析、歸納而獲取結論。其三,闡明各種物理因素的生物效應的知識,包括物理因素的性質、所激發(fā)的生物效應及其變化規(guī)律,生物效應產生的機理,對疾病的治療作用,對機體的危害緣由和防護等。
2要求知其所以然必須開物理課
科學知識可分為理論知識和經驗知識兩大類。生物物理學也不例外。常說對事物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其實前者就是只要求掌握其經驗知識,而后者則要求掌握其理論知識,從理論上把握事物。亦即不僅能認識其表象,還能闡明產生表象的內在實質,揭示表象運動、變化規(guī)律的機理。要求醫(yī)生能從理論上把握臨床醫(yī)學中常涉及的生物物理問題,就必須開設物理課,否則是不可能的。要求醫(yī)生從理論上解決醫(yī)學中涉及物理的問題越多越深,所需具備的物理相關知識越廣越深,自然物理課學時應越多。一直以來只講授純物理知識,不結合講授在醫(yī)學中的應用,即不結合闡明醫(yī)學中的生物物理問題,要學生自學解決是很困難的。應該既講授物理理論也講授必要的生物物理知識,才能做到學以致用。學生掌握臨床醫(yī)學常涉及的生物物理知識能適應如下四個方面的需要。其一,行醫(yī)需要。有了相關生物物理知識才能從理論上全面、準確、深刻分析、理解、掌握行醫(yī)過程中涉及物理問題的醫(yī)學理論、技能和方法,才能高屋建瓴,在理論指導下,以清晰的思路,全面思考,準確診斷、有效治療。其二,科研需要。臨床各學科多有涉及生物物理的課題。沒有相應的生物物理知識只能望而興嘆。反之則如虎添翼,可以在更寬的知識領域開展科研,為醫(yī)學科學發(fā)展作更多貢獻,提升人生價值。例如秦任甲教授就發(fā)現(xiàn)長期以來人們只從血流動力學角度分析和利用超聲多普勒血流頻譜圖,這里存在個缺陷??赡苁怯嘘P人員不具備血液流變學知識所致。他率先提出,應該加上血液流變學才能全面、準確分析和充分利用頻譜圖的豐富內涵,可以把頻譜圖作為有效手段來研究在體血管紅細胞向軸集中的規(guī)律,并指導同行開展合作研究取得成果。其三,提高需要。工作中必然會遇到許多尚未掌握的涉及物理的醫(yī)學問題。這就得靠自學更寬更深的物理、生物物理知識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技能。在校所學將成為自學習提高的基礎。其四,思維需要。人的思維不外乎邏輯(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都是人在各成長階段學習積累起來的。大學是人的思維知識和能力形成的十分重要的階段。在學習、運用物理學、生物物理學過程中,在知識拓展的同時使物理的形象思維和數(shù)理邏輯思維得到尤其強的培養(yǎng)提高。數(shù)理邏輯思維是邏輯思維的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物理的這些思維能力的增強,使之在學醫(yī)、行醫(yī)和醫(yī)學研究中終身受益。一流名校能安排物理課近百學時,甚至還結合講授生物物理知識就是認同上述觀點的佐證。其決策者和努力學習物理的學生都是有遠見的。這正是一流名校要求學生從理論上掌握物理、生物物理,培養(yǎng)高水平醫(yī)學人才的體現(xiàn)。
3只求知其然則可開可不開物理課
3.1可憑生物物理經驗知識行醫(yī)
大量事實表明,一般醫(yī)生都是憑借物理、生物物理經驗知識而非理論知識來理解、闡明、處置醫(yī)學中涉及物理的問題。其在三類生物物理知識上的表現(xiàn)為:其一,對醫(yī)學中涉及物理的現(xiàn)象即生物物理現(xiàn)象不理解,無從解釋或者粗略地,含糊地理解或解釋。也有以打比方的方式來認識或闡明。例如用粥的濃稀來說明血液黏度大小,流阻大小,而導致血壓高低,極少見有醫(yī)生能用泊肅葉定律等相關知識做出理論解釋。其二,當用生物物理檢測進行診斷時:對他人的檢測,一般只憑檢測醫(yī)生的文字結論做出診斷,有時查看檢測圖象也只機械地與自己記憶中的正常圖象對比而作診斷,并不理解圖象是怎樣形成的,甚至不理解結論是怎樣依據(jù)圖象分析而獲得的;對自己的檢測,一般都憑借自己對檢測到的生物物理信息與記憶中的正常信息對比而作診斷,至于為什么能產生這樣的信息未必明了。其三,利用物理因素進行治療時,一般只知道某種因素或方法有療效或只會治療操作,對其療效產生的物理機理或不知或不全知。這些表明:一般臨床醫(yī)生的物理知識還只是經驗性的,并未上升到理論。但一直以來臨床醫(yī)生就依賴這樣的經驗知識不也診治好許許多多疾???其中許許多多不也成為專家、主任和教授等高級醫(yī)生?這只能說要求不高時,醫(yī)生不一定非要多么寬深扎實的物理和生物物理理論功底才能行醫(yī)。事實上臨床教師,甚至生理學教師課堂講授和相關醫(yī)學書籍對許多涉及物理的問題也只講現(xiàn)象,并未從物理、生物物理理論上把產生現(xiàn)象的緣由闡明清楚,仍然只停留在經驗知識層面上。學生也只能承認如此,達不到理論認識的高度。這樣行醫(yī)必然缺乏物理、生物物理理論指導,對診治涉及物理問題的疾病往往思維明晰不起來,只能憑經驗了。按以上所述,醫(yī)生所需物理、生物物理知識的寬深程度伸縮性很大,高則要求具有較寬深扎實的功底,能適應前面提及的四個需要,成為物理理論型醫(yī)生;低則只要求具備中學物理基礎,對行醫(yī)過程中遇到涉及物理的問題能有所了解,成為物理經驗型醫(yī)生。
3.2對學生的物理要求依培養(yǎng)目標而定
就原則而言,對物理課的要求和學時安排都是由決策者根據(jù)各自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需要而確定的。但實際決定時必然受到決策者對物理、生物物理在專業(yè)中的作用和地位;醫(yī)生所需物理、生物物理寬窄深淺的認識程度的影響。鑒于各院校決策者的這種認識難免差異,醫(yī)生應具備的物理、生物物理的寬深程度伸縮性又很大,不同檔次院校培養(yǎng)目標顯然不同,導致其物理課學時明顯不同。一流名校為八九十學時以上。二流省(市區(qū))屬醫(yī)科大學為六七十學時。三四十學時以下的出自三流學院,除去10來學時的實驗課,還能比高中物理加深拓寬多少內容呢?據(jù)悉,還有學院把這門課改為任意選修課,選修者不到5%,等同于取消。不排除有些院校對物理、生物物理在專業(yè)中到底能發(fā)揮怎樣的作用,需要安排多少學時為宜,并未作深入的調查研究,其學時數(shù)是隨意或參照同檔次院校而確定的,帶有一定盲目性。巧的是各院校安排學時多少與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高低是相吻合的??傊b于醫(yī)生所需物理、生物物理的寬深程度伸縮性很大,對各院校的學時安排不必厚非。
4改革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物理教學內容
4.1改革目標
無論培養(yǎng)物理理論型還是物理經驗型醫(yī)生,只要開設物理課就應該改革純物理的教學內容。一直以來絕大多數(shù)院校都只開物理課,講授純物理知識,絲毫不結合講授醫(yī)學所涉及的物理問題———醫(yī)學物理學問題。其結果必然導致:無的放矢,所學純物理知識不會應用,學而用不上等于不學;不僅使學生得不到把物理知識應用于闡明醫(yī)學物理學問題的訓練,還會造成醫(yī)學物理學知識斷層,很難適應前面提及的四個需要;使學生看不到所學知識的應用情境,使歷屆學生產生“物理無用論”,求知欲望低,學習不使勁,所學知識似懂非懂,很難用于理解學醫(yī)和行醫(yī)過程中遇到的物理問題。改革目的:必須破除思想上長期形成的只講授純物理知識,絲毫不與醫(yī)學中的應用相結合,改革也只增刪純物理知識,絲毫不納入最為實用的醫(yī)學物理內容的定勢思維,克服過去教學內容脫離醫(yī)學實際的現(xiàn)象。安排適當?shù)膶W時數(shù),以臨床常涉及的醫(yī)學物理學內容為主,輔以必要的物理學基礎,形成新的教學內容體系,以適應臨床醫(yī)學較高要求的需要,較好發(fā)揮物理、醫(yī)學物理在臨床醫(yī)學中應有的作用。
4.2改革途徑之一
沒有醫(yī)學物理學解決不了醫(yī)學中涉及物理的問題。不開這門課就如同過河斷了橋或知識斷了層,物理學很難跨越斷橋或斷層直接闡明醫(yī)學中涉及物理 的問題。開物理課主要為學習、運用醫(yī)學物理學打基礎。只開前者而不開后者就是無的放矢。物理學與化學,醫(yī)學物理學與生物化學在醫(yī)學中的作用與地位十分相似。設想只講授化學知識而不講授生物化學知識,學生能掌握醫(yī)學中涉及化學的知識嗎?有條件的應該開設物理和醫(yī)學物理兩門課,實現(xiàn)基礎知識與應用知識較完美的結合。這應該是物理教學內容改革的首選途徑。
4.3改革途徑之二
對于不便把物理課和醫(yī)學物理課分開開設的院校可以把兩者合拼開出。以臨床常涉及的醫(yī)學物理知識為主,輔以相關物理基礎。這門教材也可稱為醫(yī)學物理學[2]。學時多少都可以開。這樣就把基礎理論與醫(yī)學應用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有的放矢,學以致用,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效果提高,知識結構改善,增進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改革困難所在
5.1缺乏闡明醫(yī)學物理問題的知識
要把臨床醫(yī)學常涉及的物理問題納入教材并非易事。這些問題許多尚未能從理論上獲得闡明或者透徹闡明,還有待研究解決,構建起這些問題的較完整的理論知識,否則無多少臨床常涉及的物理問題可講授。不信,可從三個方面考察:其一,查閱生理學、心血管內科學等醫(yī)學基礎和臨床書籍;其二,聽聽醫(yī)學基礎和臨床教師講課。書中所寫,教師所講,涉及物理的許多問題都只陳述現(xiàn)象,或借實驗數(shù)據(jù)、圖表闡明,或籠統(tǒng)、粗略交代,或打比喻解釋,甚至含糊講授。這些充其量說也不過是醫(yī)學物理學的經驗層面上的知識,未能從本質上,機理上,亦即理論層面上闡明問題,回答不了為什么?其三,查閱期刊論文,可發(fā)現(xiàn)生物物理學的研究火熱得很,很多,但屬于臨床醫(yī)學常涉及的物理問題卻很少??偛荒芙滩乃鶎?課堂所授結合醫(yī)學的內容盡是經驗知識吧?這就必須對寓于人體各臟器的臨床醫(yī)學常涉及的物理問題逐個加以研究,構建起闡明逐個問題的一系列理論,形成豐富的臨床醫(yī)學常涉及的醫(yī)學物理學知識體系,可供選擇講授。要達到如此,要經歷很長時間,付出許多艱辛勞作。秦任甲自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一系列論著成果。這還不夠,得依靠同行廣泛參與才能構建起這個知識體系。
5.2醫(yī)學物理問題如何通俗化
科研構建起的醫(yī)學物理的一系列論文形式的理論知識,還只是具備了課堂講授的素材。必須按照教材而非一般參考書的要求,使復雜、繁瑣、深奧、數(shù)學表達太深、醫(yī)學基礎要求太多等等而造成教師難以講授,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盡可能通俗、簡明、淺顯、形象、直觀,做到教師好教,學生好學。這些講起來容易,面對一個個具體問題要加以處理好時一定會遇到不少具體困難的。只要充分發(fā)揮群體的智慧,不斷深入探索,總有一天人們會造就一本內容豐富,基礎和應用知識恰當結合,適用的開創(chuàng)性教材。
5.3教師缺少醫(yī)學物理知識
當人們用望遠鏡觀測銀河系以外的星系時,可以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星系光譜都存在紅移或藍移現(xiàn)象,并且越遠的星系其光譜紅移值越大。根據(jù)多普勒效應:星系光譜存在紅移說明星系正離我們遠去,星系光譜存在藍移說明星系正向著我們運動。需要指出的是越遠的星系紅移值也越大,看起來所有的星系都好象以銀河系為中心向外爆炸形成的一樣,越遠的星系離開我們的速度也越大。鑒于此有人提出宇宙大爆炸假說:認為宇宙是由150億年前發(fā)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人類居住的銀河系則是宇宙的中心??墒侨藗冊谟^測銀河系和河外星系時,卻并沒有發(fā)現(xiàn)銀河系有什么特別之處。有人據(jù)此懷疑宇宙大爆炸假說;也有人從星系的演化推算出宇宙的年齡大于150億年;還有人認為若宇宙大爆炸假說是正確的,那么宇宙輻射在各個方向上就會表現(xiàn)出各向異性;更有人擔心宇宙的膨脹沒有盡頭,遂認為宇宙的膨脹和收縮是交替進行的……。但不管怎樣,大部分人還是相信“眼見為實”,由星系光譜的紅移現(xiàn)象承認了宇宙大爆炸假說。更有人把紅移現(xiàn)象與宇宙背景輻射和宇宙元素豐度并作宇宙大爆炸假說的三大支柱。那么宇宙是否發(fā)生過爆炸并仍在向外擴張,年齡是否只有150億年呢?非也!
1.星系光譜紅移原因
20世紀初,當人們用望遠鏡觀測銀河系以外的星系時,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星系光譜都有紅移現(xiàn)象,并且越遠的星系其光譜紅移值越大。有人認為星系光譜紅移是因為星系正在離我們遠去,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所有的星系都是以我們銀河系為中心向外爆炸后形成的,越遠的星系離開我們的速度也越大;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在彼此分離,并且越遠的星系相互分離的速度越大。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銀河系正處在爆炸中心,足以值得我們自豪的是:銀河系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星系—因為它是宇宙的中心。更讓我們驚奇的是,銀河系自身也在不斷運動著,然而無論它運動到哪里,它始終是銀河系的中心。我們解釋不了銀河系為什么是宇宙的中心,因為銀河系也和其它星系一樣,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有人以為,銀河系處于宇宙的中心是一個巧合,雖然銀河系從上個世紀至今一直在不斷運動,但它走過的距離和整個宇宙空間的尺寸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銀河系目前仍然處在宇宙的中心,這種看法未免有些牽強。因為人們在觀測近處的星系時,發(fā)現(xiàn)近處的星系并沒有相互分離的趨勢,并且也沒有證據(jù)表明近處的星系正在以某一個中心為起點向外膨脹。因此“銀河中心說”頗值得懷疑。還有的人雖然承認宇宙大爆炸假說,但不承認“銀河中心說”,他們不認為銀河系是宇宙的中心。這種觀點同樣也是站不住腳的。我們可以這樣分析:如果宇宙大爆炸假說是正確的,那么宇宙中所有的星系必定在以某一個中心為起點向外膨脹,星系之間彼此互相分離。目前我們觀測到近處的星系并沒有相互分離的趨勢,并且也沒有證據(jù)表明近處的星系在以某一個中心為起點向外膨脹。倘若我們不是在宇宙的中心而是處于偏離宇宙中心的任一點處,因為在我們周圍的星系都沒有相互分離的趨勢,也沒有以某一個中心為起點向外膨脹,這樣一來,倘若宇宙中任一點處的星系都沒有相互分離的趨勢,那么整個宇宙也不可能在膨脹,即宇宙大爆炸假說是錯誤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今天,“地心說”和“日心說”都被證明是為科學,難道我們還要重蹈覆轍提出“銀河中心說”嗎?愚以為,我們應當承認這樣一個假設,那就是:銀河系按目前的速度運動下去,100萬年,100億年以后,我們仍然會發(fā)現(xiàn)自己處在宇宙的“中心”,無論我們處在宇宙的任何地方,中心也好,邊緣也好,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宇宙中越遠的星系光譜紅移值也越大,就好象我們處在宇宙的“中心”一樣。事實上,這個“中心”是光子在宇宙空間中的傳播特性引起我們視覺上的錯誤,“眼見”未必“為實”,我們不能過分相信“眼見”的東西。
紅移現(xiàn)象是否由觀測者自身的運動引起的呢?不是的!如果紅移現(xiàn)象是由觀測者自身的運動引起的,那么我們將觀測到與我們相向運動的星系光譜將發(fā)生藍移而與我們相背運動的星系光譜將發(fā)生紅移,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再者,雖然我們“坐地日行八萬里”,但這個速度和光速比起來實在算不了什么,不至于影響觀測結果。換句話說,我們在觀測星系紅移值時,觀測者自身運動速度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紅移現(xiàn)象說明光子與觀察者之間的相對速度變小了。產生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第一是星系正離我們遠去,第二是光子在穿越宇宙空間時速度變小了。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導致星系光譜紅移。我們認為導致星系光譜紅移的原因是后者。光子在穿越宇宙空間時會與各種粒子(比如引力子)相互作用從而使其速度逐漸減小。當然單個粒子與光子作用時間極短,引起光子速度的改變量也是極其微小的,以致于我們觀測不到。隨著光子穿越宇宙空間距離的增大,與光子作用的粒子數(shù)目也逐漸增多,光子速度的減小量也越明顯??梢酝茰y:光子在穿越一定的宇宙空間距離后速度將減小到零。由于光子速度為零故相對我們的能量也為零,這樣的光子當然不會被我們觀測到??梢娪霉鈱W法觀測宇宙空間尺度時有一個極限:150億光年(也有人認為是200億光年)。在這個尺度以外的星系發(fā)出的光子由于在沒有到達地球時速度已經降低到零,所以這樣的星系不可能被我們觀測到,至少目前還沒有辦法觀測到。也有人認為,紅移現(xiàn)象是由光子頻率減小引起的,即認同第一種可能:認為星系正離我們遠去。這種觀點聽起來很有道理,卻經不起分析。我們知道,星系離我們遠去時會引起光子頻率減小,但各種不同頻率光子的頻率減小量應該相同,反應在星系光譜上,各種不同頻率光子的紅移量應該相同。因此,不論星系離我們多遠,星系光譜雖然發(fā)生紅移但不應該變寬,但事實上遠處星系光譜卻被拉寬了(星系光譜不會變寬是指星系光譜中任意兩條譜線的距離恒定,雖然它們都發(fā)生了紅移,但它們移動的距離相等,因此各譜線之間的距離不變)。而且能量越小的光子紅移值越大,能量越大的光子紅移值越小。不同頻率光子的頻率減小量不同,說明紅移現(xiàn)象不是由光子頻率減小引起的。即第一種可能站不住腳。假設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是靜止的,宇宙空間中的物質是均勻分布的,那么光子穿越宇宙空間時的速度衰減量僅與其通過的空間距離有關。光子穿越的宇宙空間越長,其速度衰減量也越大。這樣星系光譜的紅移值僅與其離我們的距離有關,離我們越遠的星系紅移值也越大,就好象越遠的星系正在以越快的速度離開我們一樣。這也正是哈勃定律所揭示的:星系遠離銀河系的速度ν與距離成正比,ν=H*D,其中H為哈勃常數(shù)。實際上宇宙中各星系都在不斷運動著,宇宙空間中的物質也并非均勻分布的,造成星系光譜紅移的原因也很多,所以光譜的實際紅移值要考慮許多情況。
2.譜線紅移與光子速度衰減
光子與宇宙空間中的粒子是如何作用的呢?可以設想,宇宙空間中存在許多比光子質量小得多的粒子(比如引力子)。由于光子在與粒子作用后仍然是光子,可以認為光子僅與粒子發(fā)生了彈性碰撞。既然是彈性碰撞,我們知道,二者質量越接近光子損失的能量越大。由于光子的質量遠遠大于引力子的質量,所以在不同頻率(質量)的光子中,頻率(質量)較小的光子損失的能量較大。于是經過同一段宇宙空間以后,在不同頻率(質量)的光子中,頻率(質量)較大的光子損失的能量較少,頻率(質量)較小的光子損失的能量較大,例如紅光損失的能量比紫光損失的能量多。由于不同頻率(質量)的光子在宇宙空間運動時都損失了能量,這樣整個星系的光譜將向紅端移動,但由于紅光損失的能量多向紅端移動的距離大,而紫光損失的能量少向紅端移動的距離小,于是整個光譜被“拉寬”了。如果不同頻率(質量)光子的能量損失率相同,雖然它們都產生紅移,但是它們紅移的距離相等,這樣星系光譜雖存在紅移但不會被“拉寬”,星系光譜存在紅移而且被“拉寬”說明兩點:第一光子在穿越宇宙空間時速度會衰減,第二不同頻率(質量)的光子速度衰減率不同。顯然,由于不同頻率(質量)光子的能量損失率不同,各種光子的速度衰減量差異將隨著空間距離的增加而增大,這樣星系光譜被“拉寬”的程度與其離我們的距離有關,離我們越遠的星系其光譜被拉寬的程度也越大。另外,星系光譜被拉寬時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能量大的光子被拉寬的程度小,能量小的光子被拉寬的程度大。也就是說,越靠近紅端光譜被拉寬的程度越大,越靠近紫端光譜被拉寬的程度越小??紤]到星系引力場的影響,實際情況還要復雜一些。
上面我們談到光子在宇宙空間運動時速度會逐漸減小,這和人們熟悉的“真空中光速不變”的看法相矛盾。實際上宇宙空間并非真空,即使宇宙空間是絕對真空它還存在引力場。換句話說,光子在真空中速度變不變的問題,實際上是光子受不受引力作用的問題。如果光子不受引力作用,那么真空中光速不變,但這樣一來不論星體的引力再強,對光子都沒有影響,從而宇宙中也不可能產生“黑洞”了,而現(xiàn)在的黑洞理論基礎將不復存在;假如光子受引力作用,則就不應該有“真空中光速不變”的結論。有人對此這樣解釋:宇宙空間中各星體的引力分布在不同的方向上,它們的作用力相互抵消,因此光子在宇宙空間中的速度不變。這種解釋也是站不住腳的。我們知道在太陽系內,引力的方向是指向太陽的;在銀河系里引力的方向是指向銀河系中心的,所以局部的宇宙空間引力總是有一定的方向的。我們認為光子作為一種物質實體,它的速度并非一成不變的。無論在真空中還是在介質中,它的運動速度都會越來越小。所以,光速不變只是一個神話,光年也不能作為距離單位,因為光子在前一年中走過的路程總比后一年中走過的路程長。
3.光子在引力場中的運動
星光在通過太陽附近時會受到太陽引力的作用而發(fā)生彎曲,說明光子也會受到引力的作用。其實光子也有質量,當然會受到引力作用了。通常我們認為:引力場中物質的加速度僅與引力場的強弱有關,而與物質的質量無關。如在地球表面不管是1噸的物體還是1千克的物體,其每秒獲得的速度增量都是9.8米/秒。但引力場中光子的加速度與其質量有關:質量越小的光子加速度越大,質量越大的光子加速度越小。既然光子也受引力作用,那么很自然,光子在離開引力場時必然會被減速,在進入引力場時必然會被加速,在垂直于引力方向(或其它方向)運動時受引力影響其運動軌跡也會發(fā)生變化。既然光子在離開引力場時會被減速,而且質量越小的光子速度衰減量也越大,那么星體發(fā)出的不同頻率的光子就有不同的速度。一般而言,星體引力越強,其發(fā)出的光速度也越小;當星體引力足夠強時甚至可能使一部分光子擺脫不了星體引力的束縛,產生黑洞現(xiàn)象。對同一星體而言,在它發(fā)出的光中,質量大的光子速度大,到達地球的時間也越早;質量小的光子速度小,到達地球的時間也越晚。我們通常認為不同頻率的光同時到達地球,這其實是錯誤的。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用實驗來證實。當星體發(fā)生爆發(fā)或其它異常時,總是能量較大的X射線或γ射線先被我們觀測到,其次才是可見光,然后才是紅外線。雖然理論上如此,但在實際觀測中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因素及別的解釋使大部分人不相信這一點。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們可以用一個實驗來證實我們的觀點。在離我們很遠的宇宙飛船上以兩種不同能量的光子同時發(fā)出一種信號,這兩種光子的能量差異越大它們到達地球的時間差異也越大。實際上考慮到不同能量的光子在同一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我們應該想到不同頻率的光子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也不相同。由于光子在穿越宇宙空間時速度逐漸減小,并且質量小的光子速度衰減得快,可以想象,在經過一段相當長的距離以后,質量小的光子速度已經衰減到零而質量大的光子速度不為零,這樣我們就只能觀測到質量大的光子。若星體離我們更遠一些,則我們只能觀測到質量更大的光子……,隨著空間距離的增大,最終我們將看不到遠處星體發(fā)出的光,這個距離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認為的宇宙極限--150億光年。人們在觀測宇宙時總有一個錯誤想法:由于真空中光速不變,所以不管離我們多遠的星系,只要足夠亮就可以被我們發(fā)現(xiàn)。事實上宇宙空間并非真空,光子在其中穿行時速度會逐漸減小,所以任何星系發(fā)出的光只能傳播一定的距離,也正因為如此,不管我們在宇宙中任何地方,始終只能看到有限的宇宙空間。換句話說,目前我們能夠觀測到的宇宙空間的尺度實際上是光子在宇宙空間中傳播的最遠距離。
4.光子在宇宙空間中的運動
實際上光子在宇宙空間運動時并不總是做減速運動。在光子離開星體時它要掙脫引力的束縛而作減速運動,當它脫離星體的引力場在空間自由運動時,也作減速運動;如果它進入另一個星體的引力場向著該星體運動時,就會在該星體的引力作用下作加速運動。光子就這樣減速--加速--減速--加速……不停地穿越宇宙空間,直到其速度為零。倘若星體離我們很近而引力又很小,從該星體發(fā)出的光速度衰減量不大,但進入銀河系時光子的速度增加量有可能很大,當光子的速度增加量大于其速度衰減量,或者說大于剛離開星體表面時的速度,在我們看來該星體光譜就發(fā)生了藍移。忽略距離因素,由于星體自身在不斷運動,這樣它相對銀河系引力場的強弱也可能發(fā)生變化,所以其光譜也可能有規(guī)律的發(fā)生紅移或藍移。通常情況下,宇宙空間對光子的減速作用總大于加速作用,所以星系的光譜以紅移的居多。
光子在引力場中速度變化的問題許多人恐怕不相信也不能理解。一些人認為光子沒有靜質量,況且光子是一種波,在引力場中的運動規(guī)律和宏觀物質不同。其實持這種觀點的人把光子神話了,弄的不可捉摸了?,F(xiàn)在大多數(shù)人都接受了“黑洞”的概念,認為當一個星體的引力足夠強時甚至連光子也逃脫不了,因而是漆黑的一團。這里實際上指出了光子也會受到引力作用。既然光子也受引力作用,那么它在引力場中的加速與減速自然就可以理解了。稍后我們將看到,引力作用是造成衍射現(xiàn)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5.類星體
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宇宙中離我們越遠的星體能量越大,通常類星體離我們的距離都在10億光年以上,并且遠處星體發(fā)出的光中能量較大的光子占有很大的成分。有人把這作為支持宇宙大爆炸的依據(jù),認為:若宇宙中物質是均勻分布的話,則在我們銀河系或其周圍就應該有象類星體這樣的高能星體存在。為什么我們在近處發(fā)現(xiàn)不了類星體呢?一些人看見遠處的星體發(fā)出的光中含有大量的X射線或γ射線成分,就推測此類星體存在著目前尚不為我們知道的能量源。這種觀點未免有些片面。實際上宇宙中大部分恒星的能量都差不多,能量特別大的和能量特別小的只是極少數(shù),恒星的能量呈中間多、兩頭少的分布態(tài)勢。從遠處的恒星發(fā)出的光,在經過漫長的宇宙空間以后,能量小的光子由于速度衰減率大而停了下來,不被我們觀測到;只有X射線和γ射線才能到達地球。所以我們觀測到該星體的光子中,X射線和γ射線占有很大的成分,以致于我們誤認為這類星體只向外發(fā)出X射線和γ射線。實際上這類星體也向外發(fā)射可見光和紅外線,但是可見光和紅外線由于速度衰減到零故我們觀測不到。這就導致我們觀測到極遠處的星體,其顏色通常是藍色或紫色,事實上可能和該星體的真實顏色相差極大。這說明我們看到的星體的顏色未必就是星體的真實顏色,星體的顏色是由其自身能量狀況和離我們的距離決定的,星體離我們的距離越大往往使其顏色中的藍色和紫色成分增加。另外,我們認為類星體離我們非常遠,是因為類星體的紅移值很大。也就是說我們沒有直接證據(jù)表明類星體真的離我們很遠??紤]到光子在引力場中的運動,我們知道:當星體的引力足夠大時,其發(fā)出的光子速度衰減量也較大,因而該星體的光譜也將發(fā)生較大的紅移。這就是說,引力因素也可以使星系光譜產生紅移。倘若星體引力足夠大又離我們很近,由于星體紅移值較大,往往導致我們認為該星體離我們很遠。舉例來說,假設有一個引力較大的星體處于銀河系的中心,由于該星體引力很強,導致它發(fā)出的光子速度衰減量極大,我們在觀測其光譜時就會觀測到很大的紅移值,根據(jù)該星體很大的紅移值我們就會認為它離我們非常遙遠,絕不會想到它就在銀河系中心。
如何解釋類星體離我們那么遠而其發(fā)射的X射線和γ射線又是如此強烈呢?只有兩種可能。第一,類星體的能量非常大,向外發(fā)出的X射線和γ射線非常強;第二,類星體離我們并沒有原先認為的那么遠,類星體光譜的紅移是由類星體的引力造成而并非由距離因素造成的。我們認為兩種因素都有。因為如果類星體離我們非常遠,那么我們觀測到其向外發(fā)出的X射線或γ射線就不可能很強;倘若類星體的能量不是很大,它的引力場也不可能很強,不足以使其光譜產生較大的紅移。這說明:星系光譜發(fā)生紅移可能是距離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引力因素造成的,紅移值大的星體未必就離我們遠。那么,如何區(qū)別星體的引力紅移和距離紅移呢?對觀測者而言,由距離因素造成紅移的星體發(fā)出的光不可能很強,而由引力因素造成紅移的星體發(fā)出的光往往很強,特別是X射線或γ射線的成分多。類星體的發(fā)射光譜和吸收光譜的寬度不同,通常吸收光譜的寬度比發(fā)射光譜窄,為什么呢?我們知道,吸收光譜是由于光子經過大氣后產生的,這說明類星體周圍也存在氣體。光子從高溫星體內部發(fā)出以后,總會有一部分光子沒有被氣體吸收而直接射向宇宙空間,這些光子形成發(fā)射光譜;還有一部分光子在與氣體作用后,頻率(質量)大的光子損失的能量大,頻率(質量)小的光子損失的能量?。还庾与x開類星體在宇宙空間中運動時,則是頻率(質量)大的光子損失的能量小而頻率(質量)小的光子損失的能量大,總的看來各種不同頻率的光子速度差異減小,所以其光譜紅移值也較發(fā)射光譜小。實際上類星體的吸收光譜還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寬度。
6.黑洞與星體引力
最初在人們考慮黑洞時,認為它的引力強到連光子也逃脫不了,因而是漆黑的一團,黑洞是宇宙中物質的墳墓。后來人們認為黑洞可以向外發(fā)出X射線和γ射線。同樣是光子,能量大的可以逃脫,能量小的逃脫不了,說明(黑洞的)引力對光子的作用是不一樣的。事實上我們知道當星體的引力逐漸增強時,總是質量較小的光子逃脫不了,質量較大的光子則可以擺脫星體的引力,并不是所有的光子全部被吸入星體中。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狹義上的黑洞僅指引力強到可見光不能脫離的星體,即在可見光波段觀測不到的星體;廣義上的黑洞指引力強到使一部分光子不能脫離的星體,即在某一能量較小的波段觀測不到的星體,這里廣義上的黑洞甚至可能非常亮,可以被我們肉眼看到,但在紅外線波段或能量更小的波段卻觀測不到。從理論上講,“黑洞”并不黑,至少它可以向外發(fā)射X射線和γ射線或能量更高的光子,完全不向外拋射粒子的黑洞是不存在的。那么宇宙中黑洞存在嗎?當然存在了。當星體離我們足夠遠,以致于該星體發(fā)出的紅外線速度衰減為零而不被我們觀測到時,它就像一個“黑洞”;若星體離我們再遠一些,可見光不再為我們觀測到,只能觀測到X射線和γ射線,這時它就是漆黑的一團,成為名副其實的黑洞;而宇宙中150億光年以外的星體對我們來說是完全徹底的黑洞,因為我們完全觀測不到它們。除了因空間距離造成“黑洞”現(xiàn)象以外,星體的引力也可以造成黑洞現(xiàn)象。黑洞現(xiàn)象并不是我們原先想象的那樣:“當星體的引力足夠大時,所有的光子都被吸入星體中,整個星體變成黑暗的一團”。當星體的引力逐漸增大時,它對光子的束縛作用也逐漸增強。星體的引力足夠大時,紅外線光子將擺脫不了星體引力的束縛,而可見光、紫外線則可以擺脫星體引力的束縛;星體的引力再增大時,可見光將擺脫不了星體引力的束縛,而紫外線則可以擺脫星體引力的束縛;若星體的引力再增大,可能只有γ射線放出。應該明確指出:黑洞現(xiàn)象是與星系光譜的紅移緊密相連的。若某一星體的光譜不存在紅移現(xiàn)象,則它一定不是黑洞;若某一星體的光譜存在紅移現(xiàn)象,則它可能是黑洞也可能是距離因素造成的。
總的來說,我們對黑洞的認識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認為黑洞的引力足夠強,所有的光子都不能擺脫黑洞的引力,因而整個星體是黑暗的一團;第二階段認為黑洞可以向外發(fā)出強烈的X射線或γ射線,人們認識到黑洞的引力對不同能量光子的作用不同;第三階段也就是現(xiàn)在正在探索的階段。應該明確指出:與黑洞現(xiàn)象緊密聯(lián)系的因素有兩個,引力因素和距離因素。以往我們在考慮黑洞現(xiàn)象時往往只考慮引力因素而忽略了距離因素,這就導致我們認為整個宇宙空間僅有150億光年,對150億光年以外的宇宙空間,認為看不見的就是不存在的。
7.恒態(tài)宇宙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光子的速度能夠降低到零,那么宇宙中會不會堆積越來越多的光子呢?不會的!光子作為物質的一種存在方式,它不是永恒的,在一定條件下光子可以轉化為別的物質,也就是說光子是有一定壽命的。任何一個光子不可能永遠存在下去,它必將轉化為別的物質形式。宇宙中的物質無時無刻不在運動,所以宇宙中不會堆積越來越多的光子。雖然我們目前并不知道光子是如何轉化為別的物質的,但我們依然相信整個宇宙是穩(wěn)定的、恒態(tài)的,而局部宇宙則可能是不穩(wěn)定的,處于演化過程中的。同樣的道理,整個宇宙也不會被光子均勻照亮。由于光子在宇宙空間中運動時速度逐漸減小,所以任何星體發(fā)出的光只能傳播到有限遠處。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始終是有限的。如果想觀測更遠的宇宙空間,一個方法是派出宇宙飛船,另一個辦法是在宇宙空間中建立許多中轉站,在光信號速度未衰減到零以前接受、放大、轉播它。理論上講,只要中轉站的數(shù)量足夠多,我們就可以看見任意遠處的宇宙空間。
8.浩瀚宇宙
假設我們能夠乘座一艘高速飛行的宇宙飛船遨游太空,在剛離開地球時,我們可以觀測到150億光年的宇宙,離我們越遠的星體其紅移值也越大,遠處的星體放出強烈的X射線或γ射線。隨著我們飛行距離的增大,我們會發(fā)現(xiàn)銀河系的紅移值越來越大,并且其顏色逐漸偏藍,而原先我們觀測到呈藍色或紫色的星體顏色逐漸偏紅,最終銀河系將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外。當我們飛到離銀河系150億光年的地方,我們發(fā)現(xiàn)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宇宙范圍仍然有150億光年;而原先我們認為正在以很大速度分離的星體或膨脹的宇宙空間并沒有膨脹。無論我們飛到哪里,始終只能看見15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也始終能夠看見15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宇宙是無限的;并且我們始終是宇宙的“中心”,因為所有的星體看起來所有的星體都好象以我們?yōu)橹行南蛲獗ㄐ纬傻囊粯?,越遠的星系(紅移值越大)離開我們的速度也越大。我們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的,物質的存在是永恒的,對某一特定的物質形態(tài)有其產生和消亡的過程,但整個宇宙不存在產生和消亡的過程,它是自始至終存在并且不會消亡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宇宙是無限的,不會僅僅只有150億光年的空間。
從上個世紀以來,人們已經探索到了上百億光年的宇宙空間,然而這只不過是蒼海一粟。也許還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人類才能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但只要天下有志之士攜手合作,這一天定會早日到來。
二、淺談光的衍射
通常情況下光總是直線傳播。但當光線經過足夠窄的窄縫時將形成明暗相間的衍射條紋。由于光子不帶電,在電磁場中不偏轉,所以光子的衍射不是電磁力作用的結果,而是引力子與光子作用產生的。光子與引力子作用不是一個簡單的碰撞過程,而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在光子與引力子相遇的一瞬間它們形成一個混合體,這就打破了結合前光子內部各部分的平衡,混合體內部存在著排斥力和凝聚力兩種作用。若排斥力占主導作用,則混合體將在極短的時間內“裂變”放出引力子;若凝聚力占主導作用,則混合體將形成一個新的光子。那么滿足什么條件的混合體(光子)才是穩(wěn)定的呢?經典電磁理論指出:所有光子的能量均為某個最小能量的整數(shù)倍。也即所有光子的質量均為某個最小質量的正整數(shù)倍,只有這樣的光子才能穩(wěn)定存在。當然這并不表明能量為某個最小能量的非整數(shù)倍的光子就不存在,只不過由于它們極不穩(wěn)定,在形成后瞬間就“裂變”生成能夠穩(wěn)定存在的光子,目前我們還沒有觀測到或注意到這類光子罷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與原子核一樣,所有光子的質量均為某個最小質量的正整數(shù)倍,說明光子也有一定的內部結構,某些質量的光子由于極不穩(wěn)定,在其形成后瞬間就“裂變”生成能夠穩(wěn)定存在的光子,這就造成穩(wěn)定存在的光子質量的不連續(xù)。言歸正傳,由于引力子質量遠遠小于光子的質量,所以光子不可能吸收一個引力子形成新的光子(因為這樣的光子是不穩(wěn)定的)。但是若在同一時刻,光子與許多引力子相互作用,而這些引力子質量之和又大于最小光子的質量,光子就有可能吸收質量和等于最小光子質量的引力子數(shù)目而形成新的光子。舉例來說,若最小光子的質量是引力子質量的10萬倍,那么當同一瞬間有15萬個引力子作用于光子時,光子只可能吸收10萬個引力子,另外5萬個引力子不被光子吸收,僅對光子產生微小的沖量。倘若在同一瞬間有9萬個引力子作用于光子,那么這9萬個引力子都不會被光子吸收,它們僅對光子產生微小的沖量。光子可能吸收的引力子數(shù)目只可能是10萬的正整數(shù)倍。只有光子吸收引力子形成新的光子才能全部吸收引力子的沖量,否則的話,光子僅受到極小的沖量。
現(xiàn)有一個寬度為α的窄縫,絕大多數(shù)光子經過窄縫時雖然與許多引力子作用,但大多不會形成新的光子,這樣大部分光子僅以極其微小的發(fā)散角投射到屏幕上,形成寬度略大于α的中央亮紋。由于衍射條紋是對稱分布的,所以我們只討論一半。拿中央亮紋以上的條紋來說,這些條紋是由縫中心到縫頂部經過的光子偏轉形成的。從縫中心到縫頂部經過的光子,若吸收10萬個引力子則形成穩(wěn)定的新光子,而新光子由于全部吸收了引力子的沖量因而向上發(fā)生較大的偏移,從而在屏幕上形成寬度為0.5α的第一條亮紋。從縫中心到縫頂部經過的光子,若吸收20萬個引力子則它向上的偏移量是第一條亮紋偏移量的兩倍,形成第二條亮紋。同樣形成第3條、第4條、第5條……第n條亮紋。中央亮紋以下的亮紋也是這樣形成的,并且中央亮紋的寬度約為其它亮紋寬度的兩倍。由于從縫中心到縫頂部引力逐漸增大,所以與光子作用的引力子數(shù)目也可能逐漸增多。假設在離開縫中心向上的極小位移處,在該處最多只可能有10萬個引力子與光子發(fā)生作用,那么經過該處的光子最多只可能偏移到第一條亮紋處。換句話說它最多只可能對第一條亮紋的形成做貢獻,對第2條、第3條、第4條……第n條亮紋都沒有貢獻。由此在向上某處經過的光子最多只可能吸收20萬個引力子,但也可能吸收10萬個引力子,故經過該處的光子對第1條、第2條亮紋的形成做出貢獻而對第3條至第n條亮紋都沒有貢獻……;從縫頂部經過的光子可能吸收10萬*1、10萬*2、10萬*3……10萬*n個引力子,所以從該處經過的光子對第1條、第2條、第3條至第n條亮紋的形成都有貢獻。這樣形成的亮紋亮度依次為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第n條。若縫變窄,則在離開縫中心向上的極小位移處,光子最多可能有20萬個引力子,經過該處的光子對第1條、第2條亮紋的形成都有貢獻,這樣就減小了第1條、第2條亮紋亮度的差異。也就是說,縫越窄條紋亮度越向兩邊分散,縫越寬條紋亮度越向中央集中。當縫很寬時,條紋亮度幾乎全部集中在中央?yún)^(qū)域,兩邊的光子數(shù)幾乎為零。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由于光子并不是一種波,其偏離直線傳播(衍射)現(xiàn)象是由引力子引起的,所以光的衍射現(xiàn)象與縫的寬度無關。物體在陽光下的陰影邊緣常常較模糊,這說明光子在經過物體表面時受到引力作用而偏離了直線傳播。理論上來說只要光子的運動方向和引力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光子就會偏離原來的運動軌跡,并且引力場越強光子彎曲的程度也越大。星光在經過恒星以后通常會發(fā)生彎曲,有時我們甚至能夠看到星體后面的其它星體發(fā)出的光。
三、論電子結構與原子光譜現(xiàn)象
1.電子發(fā)光
原子是如何發(fā)光的?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明白光子是由原子的哪一部分發(fā)出的。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電子組成的,原子核的結合能很大,不可能發(fā)出光子,所以光子只可能是電子發(fā)出的。在化學反應中伴隨著電子的得失,常常有能量(光子)放出,光電效應、激光現(xiàn)象及其它一些實驗也證明了光子是由電子發(fā)出的,所以可以肯定原子發(fā)光其實是電子發(fā)出光子。既然電子可以放出光子,那么光子必然是電子的組成部分,或者說電子有一定的內部結構,光子是其組成部分之一;由于光子不帶電,說明電子內部電荷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因為如果電子內部電荷是均勻分布的,則光子就應該帶電。原子中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距離很小,它們之間的靜電力很強,因為電子內部電荷分布不均勻,所以在原子核強大的靜電力作用下電子內部電荷將重新分布,甚至可能發(fā)生裂變,這就為電子放出光子創(chuàng)造了條件。當電子裂變放出光子后,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結合的更加緊密,在適當?shù)臅r候可能吸收一個光子,這就為電子吸收光子儲存能量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電子正是通過不停地吸收、放出光子來和外界交換能量的。稍后我們將看到,原子正是通過電子不斷吸收、放出光子來和外界完成能量交換的。一般來說,電子質量越大其內部各部分結合的越松散,在靜電力作用下越容易發(fā)生裂變;電子質量越小其內部各部分結合的越緊密,在靜電力作用下越不容易發(fā)生裂變。與原子核“幻數(shù)”相似,總有特定質量的電子的結合力相當大,比其它質量電子的結合力大許多,這些特定質量的電子往往對應于某些穩(wěn)定的軌道。
有人認為物質發(fā)光是由于物質中的原子或分子受到擾動的結果,認為光子是由原子或分子發(fā)出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光子是一種物質實體,或者是由原子核發(fā)出的,或者是由電子發(fā)出的,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選擇。說光子是由原子發(fā)出的,這是一種不確切的說法。
2.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磁力作用
兩個相距一定距離的異種點電荷在靜電力作用下必然會吸引在一起,因為靜電力作用在兩點電荷連線上。而原子核和電子不會吸引在一起。這就啟示我們在原子核和電子中必然存在一種其它作用力。這個力就是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磁力。我們知道,在通以相同方向電流的兩條平行導線間會產生磁力作用,在磁力作用下它們將彼此吸引,原子核和電子的相向運動正相當于通以相同方向電流的兩條平行導線,在它們之間也將產生磁力作用。靜電力的作用總是使電子獲得指向原子核的向心速度,而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磁力則使電子獲得切向速度,并且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相對速度越大,它們之間的磁力也越大。當原子核和電子之間彼此相對靜止在一定遠處時,在靜電力和磁力的共同作用下,它們并不會吸引在一起。因為靜電力使電子獲得向心速度,磁力使電子獲得切向速度,電子并不是沿著直線靠近原子核,而是沿著螺旋線靠近原子核。開始時螺旋線的半徑為無窮大,電子作直線運動;一旦電子相對原子核的速度不為零,磁力開始起作用,電子的運動軌跡開始發(fā)生彎曲;當電子與原子核靠近到一定的距離時,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靜電力恰好等于電子作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此時電子處于平衡狀態(tài),螺旋線變成了圓。同樣在電子離開原子核時也是沿著螺旋線運動的。在靜電力作用下,電子總要盡量靠近原子核,在磁力作用下,電子有遠離原子核的離心趨勢,正是在這兩種力作用下,電子處于穩(wěn)定的平衡狀態(tài)中。電子在原子核中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時,它的軌跡是圓。因為當電子的軌跡不是圓時,它總要受到磁力的作用,這個力使電子的切向速度增加、運動軌跡向圓靠近。而電子受磁力作用時它的運動軌跡就要發(fā)生變化,就不是穩(wěn)定的,只有當電子的軌跡是圓時才不受磁力的作用,所以說電子在原子核中的穩(wěn)定軌跡是圓。太陽系中的行星在太陽引力作用下,其運動軌跡可以是圓或橢圓,但在原子系統(tǒng)中,電子在原子核靜電力作用下,其穩(wěn)定軌跡只可能是圓而不可能是橢圓。
3.基態(tài)電子的穩(wěn)定性
處于基態(tài)的電子為什么是穩(wěn)定的?為什么不會被原子核吸收?人們通常認為:做加速運動的電荷會向外輻射能量.如果電子在原子核中做圓周運動,則它就有加速度,必然會不斷地向外輻射電磁波,隨著電子能量的減小它將沿著螺旋線落入原子核中,這樣整個原子就是不穩(wěn)定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于是人們推測電子在原子核中不可能做圓周運動。我們認為以上推斷是錯誤的,電子的確在原子核中做圓周運動,其理由如下:第一,電子輻射電磁波并不是一個只出不進的過程。電子時刻不停地向外輻射能量,也在時刻不停地吸收光子,這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過程。如果電子吸收的能量大于其輻射的能量則原子的溫度升高,如果電子吸收的能量小于其輻射的能量則原子的溫度降低,倘若沒有外界能量輸入,原子總會由于向外輻射能量而降低溫度,只要物體的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就會向外輻射電磁波。第二,電子在原子中的質量并非一成不變的。一般而言,電子離核越近質量越小,離核越遠質量越大(這一點我們稍后證明)。第三,電子和原子核之間并非只有靜電力作用,還存在磁力作用。正因為磁力作用的存在使電子在靠近原子核時切線速度不斷增大,從而使其離心力逐漸增大,以致于可以與靜電力抗衡維持電子在原子核中的穩(wěn)定。
這里需要我們證明隨著電子離核距離的減小,離心力的增加速度大于靜電力的增加速度。設電子穩(wěn)定時質量為M,速度為V,與原子核相距R,原子核電量為Q,此時靜電力F正好等于電子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離心力大于靜電力,所以此時電子作離心運動,將回到距核R的軌道上。同樣當電子受到遠離原子核的擾動后,靜電力F大于電子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電子將向原子核運動,最終要回到距核R的軌道上,這里不再證明。
另外我們認為,做加速運動的電荷會向外輻射電磁波這個提法不夠確切,應該說做加速運動的自由電荷會向外輻射電磁波,而電子在原子核中做圓周運動時不會向外輻射電磁波。兩者有什么區(qū)別呢?我們知道,在原子核和電子結合成原子的過程中要向外放出能量,即自由電子要在原子核靜電力作用下裂變放出光子才能夠成為原子中的電子,原子中的電子和自由電子是有區(qū)別的。自由電子的質量大于原子中的電子的質量,自由電子各部分結合得較為松散,受到外界擾動(有加速度)時會向外輻射電磁波;而原子中的電子質量小,各部分結合得較為緊密,受到外界擾動(有加速度)時未必會向外輻射電磁波,只有當外界擾動(加速度)足夠大時才會裂變輻射電磁波,所以電子可以在原子中做圓周運動而并不向外輻射電磁波。
4.穩(wěn)定軌道的形成
對于處于基態(tài)的電子來說,每秒會有許多光子與其作用。這些作用有指向原子核的,也有指向核外的。電子在吸收一個或幾個光子以后質量增加,形成新的電子。我們先考慮指向核外的擾動。設電子在吸收一個或幾個光子以后質量增加為M+Δm,與原子核相距R+Δr,我們知道,一定質量的電子總有與一條特定軌道與之對應,比如電子的質量為M時其軌道半徑為R,那么當電子質量為M+Δm時就可能停留在半徑為R+Δr的軌道。但這里我們少考慮了一個條件,那就是質量為M+Δm的電子的結合能。我們知道電子在每秒內會受到許多光子的擾動,假設質量為M+Δm的電子運行在半徑為R+Δr的軌道上,若它受到一個指向原子核的擾動,離核距離變?yōu)镽+Δr-r,此時原子核靜電力對它的作用增強,若它的結合能小的話則電子立即裂變放出光子重新回到其原來的軌道R上;如果質量為M+Δm的電子內部的結合能非常小,以至于受到微小的擾動時立即裂變放出光子,那么它在半徑為R+Δr的軌道上停留的時間也趨近于零,換句話說半徑為R+Δr的軌道根本不存在;如果質量為M+Δm的電子內部的結合能非常大,以致于受到很大的擾動時它才裂變放出光子,那么電子就能夠在半徑為R+Δr的軌道上停留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就是原子的平均壽命。假設有一群電子處于同一激發(fā)態(tài),由于每個電子受到的擾動情況不一樣,有的電子受到的擾動大有的電子受到的擾動小,而只有電子受到足夠大的擾動并運動到離核足夠近的地方才會裂變放出光子,所以電子裂變回到基態(tài)的時間也不一樣。處于同一激發(fā)態(tài)的原子的平均壽命和兩個因素有關:一是電子的結合能,二是電子受到的擾動。電子內部的結合能與原子核“幻數(shù)”相似,只有特定質量的電子的結合能才是很大的,所以電子的軌道也是特定的、不連續(xù)的,其它質量的電子由于結合能很小,裂變時間極短,所以它們不可能穩(wěn)定停留在原子中,也形成不了穩(wěn)定軌道甚至根本就沒有軌道。我們再來考慮指向原子核的擾動。設電子在吸收一個或幾個光子以后質量增加為M+Δm,與原子核相距R-Δr,此時原子核對電子的靜電力增強,電子立即裂變放出質量為Δm的光子,由前面的證明我們知道,此時電子的速度增大,離心力大于靜電力,電子最終將停留在半徑為R的穩(wěn)定軌道上。也許有人會懷疑,這樣看來電子可能存在的穩(wěn)定軌道豈不是唯一的了?實際上由于電子在原子核外有幾個不同的穩(wěn)定質量,所以它也有幾條穩(wěn)定軌道,一定的質量總是與某一條特定軌道相對應。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電子在原子核中的穩(wěn)定軌道往往對應于電子結合能極大的質量,結合能小的質量由于在原子中不穩(wěn)定因而不會形成穩(wěn)定軌道。
5.電子結構與不同躍遷軌道
對于處于同一激發(fā)態(tài)的一群電子而言,設電子的質量為M+Δm,它們可能會有不同的躍遷軌道,放出的光子的能量(質量)也不同,但總是躍遷到離核近的電子放出的光子的能量(質量)大。電子從激發(fā)態(tài)回到基態(tài)的過程并不是先放出光子再回到基態(tài),而是先回到比基態(tài)更近的地方放出光子然后才回到基態(tài)。當電子回到離核R-Δr處時,在靜電力作用下電子裂變放出質量為Δm的光子,此時離心力大于靜電力,電子將回到半徑為R的穩(wěn)定軌道上。那么電子為什么會有多條躍遷軌道呢?這說明處于同一激發(fā)態(tài)的電子內部結構(結合力)不同,有的結合力大,有的結合力小,結合力小的光子在離核較遠的地方裂變,放出的光子能量也較??;結合力大的光子在離核較近的地方裂變,放出的光子能量也較大,電子的躍遷方式是由其內部結構決定的。同一質量的電子可能有多種裂變方式,再次向我們說明電子具有內部結構,在考慮原子光譜時一定要考慮電子的內部結構。處于激發(fā)態(tài)的電子在向基態(tài)躍遷時會發(fā)出光子;把原子的內層電子打掉以后外層電子會放出光子并向離核更近的軌道躍遷。這些現(xiàn)象啟示我們:電子離核越近質量越小,電子離核越遠質量越大。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電子質量越小其內部結合力越大。因為離核越近電子受到的靜電力越大,而電子能夠穩(wěn)定存在說明其內部結合力越大。在同一個原子中,內層電子的質量小于外層電子的質量;同一個電子離核越近質量越小。
人們發(fā)射的人造衛(wèi)星可以設定軌道,其軌道變化可以是連續(xù)的,但對原子核中的電子來說,其軌道變化則是不連續(xù)的。怎樣理解這一點呢?讓我們做一個假想實驗。把兩個帶異種電荷的點電荷放置在一定遠處,并且假定它們之間除了靜電力以外不在受到其它力的作用,則最終它們將互相吸引在一起。無論怎樣改變這兩個電荷的質量、電量,結果都是相同的。這說明:用宏觀電荷不可能模擬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作用力。說到這里,好事者馬上就會解釋,因為宏觀電荷物質波的波長極短而電子物質波的波長較大,所以用宏觀電荷不可能模擬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作用力。換一個角度來說,宏觀物質和微觀物質是有區(qū)別的,用宏觀物質不能模擬微觀物質。但區(qū)別究竟在哪里?一個是宏觀物質而另一個是微觀物質,這個解釋近乎無聊了。還是讓我們來仔細分析為什么用宏觀電荷不可能模擬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作用力。我們知道,在靜電力作用下,電子和原子核開始時相向運動,而后在磁力作用下沿著螺旋線相互靠近,正是由于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磁力使電子獲得了繞原子核運動的切向加速度,并使整個原子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那么,兩個宏觀點電荷之間的運動軌跡為什么是一條直線呢?這是因為宏觀電荷的荷質比遠遠小于原子核和電子的荷質比,在靜電力作用下宏觀點電荷獲得的最終速度也小得可憐,因此宏觀點電荷之間因相對運動而產生的磁力也微乎其微,近似于零。所以宏觀點電荷在靜電力作用下表現(xiàn)為相向運動,其運動軌跡接近直線。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雖然靜電力作用在兩個電荷的連心線上,但是僅在靜電力作用下,電荷的運動軌跡不一定就是直線,兩個電荷的荷質比越小,其運動軌跡越接近直線,反之則越接近曲線。那么,如果宏觀點電荷的荷質比足夠大甚至可以與原子核或電子相比時,是否可以用宏觀點電荷模擬原子核和電子相之間的作用呢?也不能!如果宏觀點電荷的荷質比足夠大,甚至可以與原子核或電子相比,那么這樣的兩個異種電荷在靜電力作用下會沿著螺旋線相互接近,最終會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但由于宏觀點電荷的質量不會發(fā)生變化,因此最多只能形成一條穩(wěn)定軌道,而不可能象電子那樣在原子核中有多條穩(wěn)定軌道。
在多電子原子中,各電子間有什么主要區(qū)別呢?有人認為離核越近的電子能量越低,越不容易失去;離核越遠電子能量越高越容易失去,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區(qū)別。多電子原子中各電子間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它們的質量不同。離核越近的電子質量越小,離核越遠的電子質量越大,同一個原子中沒有兩個質量相同的電子存在。在氫原子中也是電子離核越近質量越小,離核越遠質量越大。
6.原子的吸收光譜和明線光譜
在原子的吸收光譜中,只有特定能量的光子才被電子吸收;在原子的明線光譜中,同樣也只能發(fā)出特定能量的光子。于是人們認為電子只能吸收或發(fā)出特定能量的光子。我們知道,只要物體的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就會向外發(fā)射電磁波,物質的發(fā)射光譜是連續(xù)光譜。那么其它能量的光子是由哪一部分發(fā)出又是如何發(fā)出的呢?顯然還是由電子發(fā)出的,因為原子核不可能發(fā)出光子。當我們用電子束轟擊汞原子蒸汽時,可以發(fā)現(xiàn)當電子的能量為某些特定值時,汞原子強烈地吸收其能量;對于其它能量的電子汞原子只吸收其一部分能量。汞原子只吸收電子束的能量實際是汞原子中的電子吸收電子束的能量??梢?,原子中的電子可以吸收各種能量(質量),但對特定的能量(質量)吸收能力十分強。在原子的吸收光譜中,電子可以吸收各種能量的光子,只不過大部分光子被電子吸收后與電子的結合能并不大,受到微小的擾動后立即放出光子,由于該過程極短,所以當連續(xù)光通過原子蒸汽時,大部分光子被吸收后又很快放出,看起來似乎沒有與原子作用,只有極少數(shù)具有特定能量的光子與電子的結合力極大,這類光子被吸收后要保持一段時間才可能放出,故吸收光譜會出現(xiàn)幾條暗線。至于原子的明線光譜,與其說是明線光譜還不如說原子的發(fā)射光譜中有幾條線特別亮。這是因為處于激發(fā)態(tài)的電子比別的能量狀態(tài)的電子穩(wěn)定,停留的時間較長,所以在一群原子中處于激發(fā)態(tài)的電子數(shù)目總比別的狀態(tài)的電子數(shù)目多,因而它們發(fā)出的光也更亮一些。事實上原子的發(fā)射光譜不僅僅是明線光譜,明線光譜只是原子發(fā)射光譜中極個別的具有代表性的光子,原子幾乎可以發(fā)出小于一定能量的任何光子。電子在原子中時刻不停地吸收各種能量的光子,由于電子與絕大部分光子的結合力都不大,所以電子也在時刻不停地放出各種能量的光子,因此物質的發(fā)射光譜往往是連續(xù)光譜。
許多人都認為原子只能吸收特定能量的光子,原子也只能放出幾種特定能量的光子,因為他們看到原子的吸收光譜中僅有幾條特定頻率的暗線,而子的發(fā)射光譜也僅僅是幾條特定頻率的明線而已。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我們不妨這樣分析,若原子只能吸收特定能量的光子,則只有特定能量的幾種光子對物體具有明顯的熱效應,并且每種物質的敏感光子不同。實際上并非如此。我們知道,紅外線具有顯著的熱效應,對任何物質都是如此。此外,物質的發(fā)射光譜是連續(xù)光譜,這也說明原子或分子的吸收(或發(fā)射)出的光子是廣譜性的。為了充分理解這個問題,需要作進一步的說明?,F(xiàn)代物理學指出:氫原子吸收的光子能量只能是13.6/n*n電子伏(這里n取自然數(shù)),也就是13.6、3.4、1.5……電子伏,并且認為對于10電子伏、3電子伏這樣的其它能量的光子不會被電子吸收。我們認為:電子吸收的光子能量是連續(xù)的,對于10電子伏、3電子伏這樣的其它能量的光子同樣會被電子吸收,只不過電子吸收這些光子后,電子和光子的結合能不夠大形不成穩(wěn)定的軌道,所以電子又很快放出該光子,由于作用時間極短,以致于我們誤認為電子沒有吸收光子。換一個角度來考慮,當大量的原子吸收了能量連續(xù)的光子時,由于大部分電子與光子的結合力都不大,所以這些電子在極短的時間內(設為t)就會裂變放出光子,而能量為13.6、3.4、1.5……電子伏的光子與電子的結合力很大,所以電子裂變放出光子的時間也很長,如果這個時間是100t,則電子放出相應的光子也比其它光子亮100倍;如果這個時間是1000t,則電子放出相應的光子也比其它光子亮1000倍……,這樣,在原子的明線光譜中自然就形成幾條特殊的亮線了。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在原子的發(fā)射光譜中,任意一條譜線的亮度與處于相應激發(fā)態(tài)的原子的平均壽命成正比,原子的平均壽命越長,譜線的亮度越大;原子的平均壽命越短,線的亮度越小。當然這有個前提,那就是被原子吸收的連續(xù)光譜中各種能量的光子是平均分布的。
7.熱現(xiàn)象的本質
由于電子時刻不停地受到光子的擾動,不斷地吸收各種能量的光子,也不停地放出各種能量的光子,所以電子在原子核中并不是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它的運動軌跡也不是正圓。一般來說,溫度越高,電子受到的擾動越大,其運動軌跡偏離圓形的趨勢越明顯;溫度越低,電子受到的擾動越小,電子的運動軌跡越接近圓(只有在絕對零度時,電子的運動軌跡才可能是正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原子模型可以看作是盧瑟福的行星模型和電子云模型的結合:溫度越高,原子模型越接近行星模型;溫度越低,原子模型越接近電子云模型(但在某一瞬間,電子在原子核中有確切的位置)。溫度的高低反映了電子偏離穩(wěn)定軌道程度的大小,單個原子(分子)也有溫度。電子偏離圓形軌道的程度越大,表明該原子的溫度越高,電子裂變后放出的能量也越大。所以溫度升高時物體發(fā)出的電磁輻射向短波方向移動。對于溫度一定的物體來說,它內部包含了大量的原子,這些原子中的電子由于受到的擾動大小不同,它們裂變放出光子的質量也不同,但大致滿足正態(tài)分布,即發(fā)出的光子中能量特別大的和能量特別小的都是極少數(shù)。由前面的論述我們知道,電子在原子核中的能量大小并非定值:電子離核越遠電勢能越大,離核越近電勢能越小。與宏觀電荷一樣,電子的電勢能是其與原子核距離的函數(shù),電子和原子核間的作用力服從庫侖定律。溫度越高,電子離核越遠,電勢能也越大,因而也越容易失去;溫度越低,電子離核越近,電勢能也越小,也越不容易失去。
什么是熱現(xiàn)象呢?這似乎是不是問題的問題。人們通常認為:熱現(xiàn)象是大量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反映,溫度越高分子的平均速率越大,溫度越低分子的平均速率越小。果真如此嗎?我們知道,太陽時刻不停地向外拋射高能粒子,這些粒子的速度接近光速,宇宙中其它恒星也在不停地向外拋射高能粒子,所以在宇宙空間任何地方,都有許多高能粒子正在做雜亂無章的運動,這些粒子的速度通常都接近光速或亞光速。這樣看來宇宙空間的溫度應該很高(至少比恒星內部高),宇宙空間應該是很明亮的。但事實上,宇宙空間是漆黑的一團,溫度只超過絕對零度一點。這說明粒子運動速度大未必溫度就很高,物體的溫度不是由組成它的原子(分子)的平均運動速度決定的。溫度升高,原子(分子)的平均速度增大。但反過來,原子(分子)的平均速度增大并不意味著溫度升高。我們知道,只要物體的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就會向外輻射電磁波,而物質向外輻射電磁波的原因是電子受到擾動后在靜電力作用下放出光子,并且光子受到的擾動越大放出的光子能量也越大,相應的物體的溫度也越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原子是儲存熱量的最小單位,單個原子也有溫度,因為它可以儲存熱能。但單個的帶電粒子如質子、電子在不受外界任何擾動時,即便速度再大也不會向外界釋放能量,因此它們都不能儲存熱能,因而也沒有溫度。應該看到,原子(分子)的高速運動所具有的能量僅僅是動能而不是熱能,和宏觀物體一樣,速度大未必溫度高。宏觀物體的速度與其溫度無關,原子(分子)也是如此。一個原子(分子)的速度比其它原子(分子)的速度大,只能說明它的動能大,儲存的熱能未必就多。熱能僅儲存于原子核和電子形成的原子體系中,兩者中缺少任何一個都不能儲存熱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紅外線(微波)加熱而不用紫外線,紫外線的熱效應遠遠小于紅外線(微波)。這是因為紅外線(微波)光子的質量小,和原子中電子的結合力大(包括內層電子),而紫外線和原子中電子的結合力小(它幾乎不與內層電子作用),所以紅外線往往容易被物體吸收,其熱效應當然比紫外線強。
再進一步考慮,什么是熱現(xiàn)象呢?熱現(xiàn)象和溫度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我們認為:對一個物體而言,倘若它儲存了熱能它就有溫度,并且它儲存的熱能越多它的溫度就越高,反之則溫度越低;倘若物體沒有儲存熱能則它就沒有溫度或者說它的溫度是絕對零度;倘若物體不能儲存熱能,則用溫度來衡量該物體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知道,原子是儲存熱能的最基本單位,原子的熱能實際上是儲存在電子中的。單獨的原子核、單獨的電子都不能儲存熱能,所以單獨的原子核、單獨的電子都沒有溫度。同樣的道理,光子也不能儲存熱能,它僅僅是熱能的載體,因為單獨的原子可以儲存熱能,所以單獨的原子有溫度,但由于單獨的光子不能儲存熱能,所以單獨的光子沒有溫度,不同能量的光子之間只有能量的差異而沒有溫度的差異,用溫度來衡量光子是毫無意義的。倘若光子也有溫度,則在太陽系中離太陽越近的空間溫度就應該越高,離太陽越遠的空間溫度就應該越低,事實上完全不是這么回事。
8.電子的質量-結合能曲線表
奧地利位于歐洲中部,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鐵路、公路、水運和空運四通八達,這無疑給來自四面八方的外國商人和游客提供了不小的方便。
奧地利社會福利制度非常完善并實行全國社會保險和救濟制度, 主要有醫(yī)療、失業(yè)、退休和事故四大類保險。是歐洲社會福利最好的國家之一。目前人均國民收入2萬多美元,平均2人擁有一輛小汽車。
近幾年,奧地利與我國的經貿、科技、文化與民間交往不斷增加。 據(jù)我國海關統(tǒng)計,去年兩國貿易額高達6億多美元,據(jù)說,今年的貿易 額有望大幅增加。奧國的主要出口產品有鋼鐵、機械、交通工具、化 工制品和食品。進口商品多為能源、原材料和消費品。
隨著我國與奧國經濟往來不斷增加,前往奧國訪問的商人逐年遞增,與奧地利商人接觸,必須特別注意各種禮節(jié)。因為奧國商人相當 正式、嚴肅。在從事商務活動時,尤其要注意頭銜。比如:外商若把部長誤稱為處長,那么在以后的商談中,準會麻煩百出。如果與奧地利人通信更要細心,務必正確無誤地冠上他的正式頭銜。如果他的名片上同時印有幾個官銜,要提前問清楚,哪一個是最重要的。另外還 要加上“博士、教授、工程師、經濟學家”等頭銜。
無論拜會公私單位,均需提前預約。參加商務談判一定要守時。 見面或分手時,切記與每個人親切握手。如應邀去吃午餐,千萬不要 搶著付錢,否則會認為你瞧不起他們,最好找機會回請一次午飯。若應邀吃晚飯或餐后聽歌劇、看戲,并不需要回請。但如請你去家里做客,切記帶上一束鮮花,以示對主婦的尊敬。
在商務交往之中,商務伙伴之間合作的成功,是值得有關各方慶幸與慶賀的一樁大事。實事求是地說,在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之中、涇渭分明的利益關系之下以及變幻叵測的商界風云之內,商務伙伴之間的合作的確來之不易,因此,它備受有關各方的高度重視。舉行熱烈而隆重的交接儀式,就是在商務往來中通常用以慶賀商務伙伴們彼此之間合作成功的一種常見的活動形式。
交接儀式,在商界一般是指施工單位依照合同將已經建設、安裝完成的工程項目或大型設備,例如廠房、商廈、賓館、辦公樓、機場、碼口、車站、或飛機、輪船、火車、機械、物資,等等,經驗收合格后正式移交給使用單位之時,所專門舉行的慶祝典禮。
舉行交接儀式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既是商務伙伴們對于所進行過的成功合作的慶賀,是對給予過自己關懷、支持、幫助和理解的社會各界的答謝,又是接收單位與施工、安裝單位巧妙地利用時機,為雙方各自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而進行的一種公共宣傳活動。
交接的禮儀,一般是指在舉行交接儀式時所須遵守的有關規(guī)范。通常,它具體包括交接儀式的準備、交接儀式的程序、交接儀式的參加等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以下,就分別對其加以介紹。
首先要作好交接儀式的準備。準備交接儀式,主要要關注下列三件事:即來賓的邀約、現(xiàn)場的布置、物品的預備等等。
來賓的邀請,一般應由交接儀式的東道主——施工、安裝單位負責。在具體擬定來賓名單時,施工、安裝單位亦應主動征求自己的合作伙伴——接收單位的意見。接收單位對于施工、安裝單位所草擬的名單不宜過于挑剔,不過可以對此酌情提出自己的一些合理建議。
在一般情況下,參加交接儀式的人數(shù)自然越多越好。如果參加者太少,難免會使儀式顯得冷冷清清。但是,在宏觀上確定參加者的總人數(shù)時,必須兼顧場地條件與接待能力,切忌貪多勿得。
從原則上來講,交接儀式的出席人員應當包括:施工、安裝單位的有關人員,接收單位的有關人員、上級主管部門的有關人員,當?shù)卣挠嘘P人員,行業(yè)組織、社會團體的有關人員,各界知名人士、新聞界人士,以及協(xié)作單位的有關人員,等等。
貨幣越南盾Dong。外國人在當?shù)赝顿Y的資本利潤可以完全匯出。
越南鄰近我國,華僑較多,廣東菜館在這里早有開設,越南人受廣東口味影響較深。主食以大米為主,喜歡喝中國茶和咖啡,喜歡吃魚、蝦、鮑魚、海參、魚翅、瘦肉和雞,也愛吃狗肉。吃飯時菜要多,口味宜清淡。不喜歡吃辣,喜吃糖、醋和蠔油,烹調上喜炸、清蒸、燒鹵等。當?shù)卮笮头?、圓站糯米棕子獨具特色。普通餐具為中式碗、筷、盤、勺等。
越南人禁忌多:不要隨意摸別人的頭部,包括小孩。當村寨路口懸掛有綠色樹枝時,是禁入的標志,外人不得進入。南部高棉人忌用左手行禮、進食、送物和接物。越南各族人民的生活,都離不開竹子。竹筍,是越南人喜吃的菜肴。竹灰,往往用作食鹽。越南被人們稱為“竹子之邦”。
按照越南的傳統(tǒng)習俗,臘月23日,是越南民間敬送灶君回西天的日子。從23日開始,就算進入了春節(jié),臘月下旬為盤古節(jié)。
財務咨詢從理論上說是管理咨詢的一種,剖析財務咨詢的內涵首先要深刻理解管理咨詢的涵義。咨詢,傳統(tǒng)意義上講是指征求別人意見、求助于人或給人出主意、提建議、定計謀之意。管理咨詢既可以被看作一種專業(yè)服務,又可以被視為提供實際咨詢和幫助的一種方法。對管理咨詢較為權威的定義是:“幫助管理者和組織,通過解決管理和經營的問題,鑒別和抓住新機會,強化學習和實施變革以實現(xiàn)組織目的和目標的一種獨立的專業(yè)性咨詢服務。”
目前,財務理論界較為明確地提出的財務咨詢的概念是:“財務咨詢是指具有財務與會計及相關專業(yè)知識的自然人或法人,接受委托向委托人提供業(yè)務解答、籌劃及指導等服務的行為?!惫P者認為,財務咨詢的涵義應當是十分寬泛的,無論是接受委托提供專業(yè)服務的財務咨詢,還是從屬于全面管理提供咨詢服務的附屬性財務咨詢,都應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可以將財務咨詢大體定義為:咨詢公司、證券公司、投資銀行等專業(yè)機構及其專業(yè)人員,為客戶、投資者等服務對象提供的有關資產管理、證券投資等財務方面的管理咨詢服務,即一切有關財務的咨詢服務活動都是廣義上的財務咨詢。
二、財務咨詢的理論地位和功能
理論上,財務是本金的投入與收益活動,在“大財務”的框架下,財務理論體系可分為國家財務、企業(yè)財務和家庭財務,這主要是基于財務主體及其特性的不同劃分的。從另一角度,可將各財務主體(國家、企業(yè)和家庭)的理財活動按其業(yè)務性質分為自主理財和委托理財。其中,自主理財又可分為自主決策理財和咨詢決策理財。同時,自主決策理財也非真正靠自己的能力單獨決策理財,財務咨詢常常潛移默化地影響并培育著理財主體自主決策的能力。因此,財務咨詢在財務理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別是隨著管理咨詢業(yè)的獨立發(fā)展并逐漸成為一個新興行業(yè),以及大量專業(yè)財務咨詢公司的不斷涌現(xiàn),更加凸顯了財務咨詢在實踐方面的重要地位。
財務咨詢無論是對宏觀經濟運行,還是對企業(yè)、個人理財活動都具有重要意義。它具有以下功能:
在宏觀方面,財務咨詢可以引導理性投資,優(yōu)化社會經濟資源配置。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在“看不見的手”的支配下,財務主體盡其所能追求財務利益最大化,但由于會受到信息、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其財務行為難免會出現(xiàn)盲動性、滯后性,這不但會造成財務主體利益受損,而且對國民經濟產業(yè)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非常不利。財務咨詢服務于微觀經濟主體,彌補其能力的不足,減少其決策的失誤,客觀上減少了投資者的盲目性,校正了市場反應的滯后性偏差,有利于優(yōu)化全社會資源配置。而且,在目前情況下,國內企業(yè)將直面全球競爭,財務咨詢將是企業(yè)在低效的管理水平和有限的人力資源條件下,提升財務運營能力、綜合管理能力、綜合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其現(xiàn)實意義非常重大。
在微觀方面,財務咨詢可彌補企業(yè)、個人等財務主體自身知識結構、運營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有助于解決經營和管理中遇到的問題。財務咨詢專業(yè)人員可以為客戶鑒別、診斷和解決財務各相關領域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客觀、專業(yè)的分析,幫助客戶識別并抓住各種新機會。更為重要的是,財務咨詢給客戶提供了一個認識、學習財務知識技能的機會,對于提高客戶能力、促進其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三、財務咨詢的業(yè)務定位與基本分類
財務咨詢的業(yè)務范圍非常廣泛,咨詢業(yè)務既包括實物性資產咨詢、證券性資產咨詢,又包括財務主體籌資、投資及日常管理等業(yè)務咨詢。具體地,在國外,財務咨詢業(yè)務通常包括財務估價、經營資金與流動資金管理、兼并與收購、投資項目分析、會計制度設計、預算控制、外匯管理等;在國內,財務咨詢業(yè)務通常包括設計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設計會計電算化實施戰(zhàn)略、財務分析、代擬經濟文書、培訓財務會計人員、記賬、稅務服務、個人理財幫助、資產評估、投資咨詢服務等。
客戶所需咨詢業(yè)務性質不同,決定了各種財務咨詢的服務目標、服務方式等方面必定存在差異,由此也就產生了不同的財務咨詢類別。就目前開展財務咨詢業(yè)務的現(xiàn)狀而言,財務咨詢按業(yè)務性質、服務目標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行業(yè)投資評價型。該類財務咨詢類似于會計師事務所等提供的社會鑒證業(yè)務,咨詢服務的目的是提供客觀的、不帶有利益色彩的建設性觀點。專業(yè)咨詢人員以調查、搜集的數(shù)據(jù)為基礎,進行深入分析,并根據(jù)現(xiàn)有分析對未來做出預測。并且以誠實、專業(yè)服務為基礎,恪守“三公”原則,即不賣產品,也不推進部署,只是提供獨立的分析。該類財務咨詢業(yè)務一般由專業(yè)性的財務咨詢公司開展。2.財務整體服務型。該類財務咨詢側重于為客戶提供專業(yè)、全面的服務,獲取由于出讓知識、腦力勞動而應得的利益回報。專業(yè)咨詢人員主要提供一整套有關企業(yè)、個人財務運作與管理的規(guī)劃、策劃等服務,十分注重市場細分化差別,在提供整體服務的條件下強調業(yè)務領域專長,根據(jù)企業(yè)、個人需要,可以量身定做方案并提供貼身服務。該類財務咨詢業(yè)務一般由專業(yè)財務公司、綜合性管理咨詢公司、證券公司及部分提供咨詢業(yè)務的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開展。
3.附屬增值服務型。該類財務咨詢的目的是擴大主營業(yè)務,專業(yè)咨詢人員運用一系列理財工具,為客戶提供專業(yè)、全面的財務分析和理財建議,并兼顧產品銷售。該類財務咨詢業(yè)務主要由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個人理財中心”等部門提供。
四、證券投資咨詢
財務咨詢涵蓋范圍極為廣泛,其中證券投資咨詢作為其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無論對廣大投資者的投資行為還是對資本市場的發(fā)展,都影響重大。
在西方發(fā)達國家,資本市場建立之初就產生了投資咨詢業(yè)務的萌芽。1920年,全球第一家投資咨詢公司在美國的波士頓成立,證券投資咨詢業(yè)也便開始發(fā)展起來。我國證券投資咨詢業(yè)正式發(fā)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證券市場初步建立時便已經起步,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跨越式發(fā)展,逐步形成了一個具有廣闊前景的新興行業(yè)。
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發(fā)展,證券投資咨詢業(yè)蓬勃發(fā)展起來。目前,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證券投資咨詢業(yè)呈現(xiàn)出兩大發(fā)展趨勢,一是咨詢業(yè)務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并存,二是咨詢業(yè)務的專業(yè)化與全面化兩極發(fā)展。在此兩大發(fā)展趨勢的影響下,我國證券投資咨詢業(yè)發(fā)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目前,困擾證券投資咨詢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保持咨詢業(yè)務的客觀、獨立,如何防范道德風險等。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上能絕對客觀、獨立地為客戶提供建議咨詢的機構不多,如證券公司提供投資建議的股評專家很難逃離“股托”之嫌;會計師事務所等鑒證行業(yè)提供附屬性財務咨詢業(yè)務,很難開脫其利用社會鑒證地位捆綁咨詢謀取私利之嫌。特別是,美國安然事件暴露出的證券投資咨詢業(yè)務黑幕,促使美國政府向各證券公司罰款10億美元,并擬將其咨詢業(yè)務剝離,全力發(fā)展為中小投資者服務的咨詢機構,以保證市場的健康發(fā)展。
一、財務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應具備的條件
1.財務理論起點應具有內生性。財務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應該是財務理論的基本內容或基本要素,它是財務理論體系中其他理論建立的基礎,即作為邏輯起點應當具備高度的內在邏輯性。只有這樣,它才可能成為整個財務理論研究的主線,從而使該理論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推演性。
2.財務理論起點必須能夠連接財務系統(tǒng)與理論環(huán)境。企業(yè)的財務體系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它不僅要從資本市場上獲取信息和資本,還要在資本市場上為其多余的資本尋找合適的投資渠道。這要求財務系統(tǒng)不僅要立足于微觀的財務主體,還要立足于宏觀的理財環(huán)境,財務理論的研究起點應成為財務系統(tǒng)和財務環(huán)境之間的橋梁。只有這樣,財務理論體系才能根據(jù)環(huán)境的變化作出調整,并指導理財活動。
3.財務理論起點必須能夠聯(lián)系財務理論與財務實踐?,F(xiàn)代財務理論研究不僅注重規(guī)范性研究,更注重實證性研究,從而使現(xiàn)代財務理論更具實踐性和可操作性。財務理論和財務實踐之間的關系決定了財務理論的研究起點不僅要在財務領域起到出發(fā)點和統(tǒng)馭的作用,還必須將財務理論和財務實踐密切聯(lián)系起來。而且這個邏輯起點只能是惟一的,即財務基礎理論、財務應用理論和財務實踐的邏輯起點是一致的。否則,多個邏輯起點只會引起理論結構的混亂和不連貫。
二、當前財務理論研究邏輯起點觀點的評述
1.環(huán)境起點論。環(huán)境起點論認為:財務管理目標、內容及方法的變化,是理財環(huán)境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現(xiàn)代財務理論研究必須適應現(xiàn)財環(huán)境變化的要求,以現(xiàn)財環(huán)境作為其研究的邏輯起點??疾煳鞣降呢攧绽碚?,其發(fā)展與外部環(huán)境尤其是金融市場的發(fā)展密切相關。但由此把環(huán)境作為財務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是不合適的。其內在的缺陷表現(xiàn)為:第一,任何一門應用學科,其目標、內容和方法都受環(huán)境影響頗深,那么由此斷定任何應用學科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都是外部環(huán)境顯然是錯誤的。實際上財務環(huán)境只是研究財務理論的一個背景。第二,理財環(huán)境只是財務理論形成和發(fā)展的外部條件,而不是現(xiàn)代財務理論本身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素。因此,將其作為邏輯起點難以給財務理論的深層次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三,理財環(huán)境復雜多變,以此作為邏輯起點來構建財務理論結構,是極不穩(wěn)定且難以成型的。
2.假設起點論。假設起點論認為:任何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和發(fā)展,都是以假設為邏輯起點的,因為它為學科的理論和實務提供了出發(fā)點和基礎。一門獨立學科的理論研究當然需要一些合理的假設,財務假設理論也是財務理論結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問題。假設的重要性不可否認,但是以財務假設作為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財務假設是人們根據(jù)客觀環(huán)境作出的主觀設定,因此其科學性和合理性主要取決于財務運行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假設起點論難以克服理財環(huán)境的復雜多變所導致的缺陷,從而不利于現(xiàn)代財務理論的研究和發(fā)展。其次,該理論較多地借鑒了會計理論的研究思路。但過去一直以假設為邏輯起點的會計理論研究,也逐漸放棄了這種觀點,而改用實務性的會計目標作為邏輯起點??梢?,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對其理論起點的確立不能僅考慮方法和邏輯上的成立,更要強調其實務性,即對實踐的指導意義。
3.本質起點論。本質起點論認為:財務本質體現(xiàn)了財務的內在規(guī)律性,并具有客觀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由此而進行財務理論體系研究和發(fā)展是科學的、合理的。其實,長期以來我國的財務理論研究都是以“財務本質”為起點,逐漸闡述財務的概念、財務管理的對象、原則。方法和任務等。這一觀點無疑符合我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維習慣,強調了財務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特性。但是財務本質是一個純粹的理論范疇,側重于財務基礎理論的研究。盡管它完全可以作為財務基礎理論的研究起點,但作為應用理論的邏輯起點則顯得牽強,因為財務本質并不具備溝通財務理論與實踐的特征。
4.目標起點論。目標起點論認為: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為,只有確立了合理的目標,才能實現(xiàn)高效的管理。這種觀點突出了理財目標在財務理論結構中的作用,也是理財理論趨于務實的一種表現(xiàn)。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企業(yè)的活動范圍已不再受到國家和地區(qū)的限制而走向全球化。為了抵御風險,搶占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yè)走上了多元化的經營道路。加之信息技術、交通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也為跨行業(yè)、跨地區(qū)、跨國界經營提供了條件。對于從事多種業(yè)務的企業(yè)來說,有關各種業(yè)務的信息,常常與有關企業(yè)整體的信息一樣重要。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上就出現(xiàn)了有關分部信息披露的制度規(guī)定。英、美是最早提出分部財務報告要求的國家。1965年英國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編制分部財務報告,1967年英國公司法首次做出公司應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規(guī)定,1990年英國原會計準則委員會了SSAP第25號《分部報告》;1976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SFAS14"企業(yè)分部財務報告",1997年FASB對此進行了修訂,并了新的SFAS131"分部報告";1981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了IAS14"按分部編制財務資料",并于1997年重新進行了修訂。1994年以來,我國的證監(jiān)會、財政部也陸續(xù)了一些分部報告方面的規(guī)定,但總體上說,這些規(guī)定比較零散,操作性也不強。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規(guī)范企業(yè)分部報告的編制和分部信息的提供,我國財政部于2001年11月印發(fā)了《企業(yè)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基本上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了一致,有利于同國際會計慣例接軌。本文擬從理論上和實務上對分部報告做一些簡要的探討。
二、關于分部報告的立足點和目標
信息使用者對跨行業(yè)、跨國界集團公司財務信息的需求,導致了合并會計報表與分部報告的產生和規(guī)范。從各國的實踐情況來看,對合并會計報表編制、披露的相關制度規(guī)定早于對分部報告的有關規(guī)定。合并會計報表通過對集團內企業(yè)間的內部交易進行抵消,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整個企業(yè)集團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合并會計報表的缺點在于盡管它可以展示出集團的全貌,但它所表達的集團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僅是對各個經營分部的盈利水平、增長趨勢和風險情況的簡均,未能反映出集團對各個經營分部的依賴程度,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對集團整體風險與報酬進行更精確的預測。正因如此,作為對合并會計報表解釋與補充的分部報告就應運而生了。合并會計報表與分部報告之間是一種綜合-分解-再綜合的關系。首先是合并會計報表在抵消內部交易的基礎上對各個經營分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進行簡單綜合,接著是分部報告按風險與報酬標準(IASC的做法)或內部管理框架(FASB的做法)對合并會計報表進行分解,最后是信息使用者在分部分析的基礎上綜合形成對企業(yè)整體經營情況、未來前景的判斷。從這一意義上說,企業(yè)集團的合并會計報表是企業(yè)分部報告的立足點[]。明確了這一立足點,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征求意見稿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包括征求意見稿第3條"如果母公司的會計報表和合并會計報表一并提供,則只需在合并會計報表的基礎上提供分部報告信息"以及第23條"企業(yè)應列示按報告分部披露的信息和在合并會計報表或企業(yè)會計報表中的總額信息之間的調節(jié)情況";明確了這一立足點,也有利于我們更準確地把握企業(yè)分步報告的目標,即企業(yè)分部報告的編制和披露要建立在對整個企業(yè)作出更合理判斷的基礎上,分部及可報告分布的確定、分部報告主要項目的確認與計量、分部信息的披露等都只是作為一個過程、一種手段而存在,分部報告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對整個企業(yè)集團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發(fā)展趨勢作出更好的評估。
三、關于分部報告的信息質量特征和披露原則
分部信息涉及的最主要質量特征是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對于相關性,IASC的看法是"當資料通過幫助使用者評估過去、現(xiàn)在或未來的事件或者通過確證或糾正使用者過去的評價,影響到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時,資料就具相關性"。我國對相關性的定義比較寬泛,CPA輔導教材《會計》對相關性是這樣定義的:"相關性原則所說的相關,是指與決策有關,有助于決策,如果會計信息提供以后,對經濟決策沒有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關性"。對于信息的可靠性,F(xiàn)ASB認為是可證實性和如實描述。可靠性原則在我國又稱為客觀性原則。對于可比性,F(xiàn)ASB認為它包含三個方面的意思,一是企業(yè)之間的可比性,二是各期間的一貫性,三是報表項目間的一致性。而我國一般所講的可比性僅包括第一個含義。保持各期間的一貫性在我國稱為一貫性原則。至于報表項目的一致性,目前還未納入到我國的會計信息的一般原則中去。一般說來,信息的有用性是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的效用函數(shù)。在該效用函數(shù)中,相關性、可靠性與可比性并非是相互獨立的變量,因此,為了保證效用最大化,人們不得不經常在這三者之間進行權衡,作出取舍。分部報告準則制訂者和信息使用者也同樣面臨這一問題。最初分部劃分是參照政府或其它權威機?怪貧ǖ謀曜夾幸禱蠆販擲嘟械?,考聣q酵恍幸搗縵蘸捅ǔ甏籩孿嗤?,信息使又i咭材艽庸ど壇靄鎩⒄臣譜柿系戎謝袢⌒幸底純齙男畔?,因此,这种划分标准有利企覍т进行比较,繗⑷性较强?捎諦幸當曜紀矸?,蒂Z鹿竟芾淼本衷諢址植渴貝嬖諍艽笞災魅?,F(xiàn)ASB也承認"盡管對企業(yè)經營活動進行分類有多種體系,產業(yè)分布的確定主要還是依賴于管理當局的判斷",分部信息可比性的提高是以降低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作為代價的。為此,1997年FASB了SFAS131,要求對分部的劃分采用"管理法",即讓企業(yè)分部報告與內部報告保持一致,企業(yè)在對外報告中所劃分的分部,應該與向企業(yè)高層管理部門(或董事會)報告時所做的劃分相一致。FASB認為"管理法"能夠提高投資者對公司經營活動中出現(xiàn)的風險和報酬的洞察力,能夠"直面"企業(yè)經營者是如何進行經營管理、如何有效利用資源、如何抵御風險的,即提高了分部信息的相關性。同時,以企業(yè)內部管理框架作為劃分標準也保證了信息的可靠性。盡管"管理法"可能降低了分部信息在不同企業(yè)間的可比性,但它仍然可以做到:各期間的一貫性、報表項目間的一致性及分部間的可比性。兩相權衡,"管理法"?撓諾閌敲饗緣摹T詵植康幕直曜忌希琁ASC及我國的征求意見稿采用了"風險和報酬法",即按業(yè)務或地區(qū)承擔的不同風險和報酬作為劃分依據(jù)。"風險和報酬法"也兼顧了企業(yè)的內部管理框架,"企業(yè)的內部組織和管理結構及其內部對董事會和總經理報告的制度,通常是確定企業(yè)面臨的風險的主要來源和性質以及不同的收益率的基礎,從而也是確定哪種報告形式是主要的,哪種報告是次要的基礎"(IAS14,1997,第27段)。筆者認為,"風險和報酬法"理論上雖然較完美,但可行性較低。實務中,企業(yè)很難界定各種業(yè)務或各個地區(qū)的風險和報酬,分部的劃分依賴于管理層的主觀判斷。而且,審計師也無可操作的標準對分部的風險和報酬進行驗
證,使得企業(yè)能以"不同的風險和報酬"為借口而任意操縱分部的劃分,從而降低了分部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同時,若按"風險和報酬法"劃分的分部與企業(yè)內部報告所做的劃分不一致,則將提高分部報告的編制和提供成本,武斷的分配和估計可能進一步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明顯的,沒有可靠性和相關性為基礎的可比性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在我國目前會計人員素質普遍較低及會計信息失真較為嚴重的情況下,采用"風險和報酬法"可能得不償失。此外,要引起注意的是,國際會計準則主要是用來協(xié)調各國會計準則的,它本身并不直接用于指導企業(yè)會計處理,因此,國際會計準則更多強調可比性而不是可操作性。相比之下,F(xiàn)ASB的財務會計準則操作性要更強一些。
分部信息的披露受制于"效益大于成本"原則。FASB認為,有效信息的收益包括資本配置和計價的優(yōu)化與信息使用者保護兩方面。有效信息的成本包括處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訴訟成本和競爭劣勢。各國在對分部信息披露進行規(guī)范時,都努力使有效信息的凈效益(信息收益減信息成本)最大化。如為了減少信息披露的競爭劣勢,英國在其SSAP25《分部報告》中規(guī)定:"根據(jù)董事會意見,如果這些信息的披露將會對公司的利益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那么這些信息可不必披露,但這些信息沒有披露的事實必須予于聲明。"FASB在采用"管理法"對分部進行劃分時,也部分地出于對"效益大于成本"原則的考慮,認為"公司內部設立的利潤中心對分部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處理很有幫助,有利于降低信息的生產成本"。而我國的征求意見稿在分部披露信息的內容上雖然較好地做到了"簡明扼要"和"充分披露"相結合,但"效益大于成本原則"體現(xiàn)并不明顯,企業(yè)為分部信息披露的成本很大,這可能會不利于分部會計準則的實施。進一步講,美國70年代開始的一些實證研究表明,對信息進行管制的結果并不一定具有帕累托法則意義上的社會福利最優(yōu)(本斯頓,1973;周,1983)。管制的成本是巨大的,而沒有證據(jù)表明管制的效益明顯(巴斯塔波,1977)。因此,無論是從分部報告準則的更好實施,還是從信息的凈效益最大出發(fā),分部報告準則的制訂都應該多從愛護企業(yè)角度出發(fā),降低企業(yè)遵守準則的成本。例如,規(guī)定企業(yè)在特殊情況下就分部信息披露的免責條款等。
重要性是分部信息披露的另一個約束原則。FASB對重要性的定義是"根據(jù)周圍的環(huán)境,會計信息的遺漏或錯報很可能會改變或影響依賴這一信息的理性人的判斷"(1980)。重要性原則同信息相關性、可靠性關系很密切。在會計中,一般認為重要性原則是財務會計的一個限制性或修正性慣例。根據(jù)重要性原則的要求制訂具體的重要性標準是會計規(guī)范的重要內容。各國以及IASC在對企業(yè)可報告分部的確認上,都對分部的重要性做出了量化的規(guī)定。例如,F(xiàn)ASB規(guī)定,當分部的營業(yè)收入、損益或可辨認資產只要有一項達到了企業(yè)集團的10%上,就應確認為一個可報告分部;IASC及我國征求意見稿規(guī)定,所有報告分部的外銷收入合計應不低于整個合并收入的75%,否則,應增加可報告分部的數(shù)量,但同時又規(guī)定可報告分部的數(shù)量以不超過10個為限。這些都是重要性原則具體的量化指標。
分部報告的信息披露原則和質量特征是一種制約和反映的關系,具體見下圖:
普遍性約束條件效益大于成本
|
|
分部信息的質量特征—相關性——————|——————可靠性—
||||||
||||||
業(yè)風報|如可
績險酬|實驗
理評預|反證
解估測|映性
|
|
可比性
———————|———————
|||
|||
分部間可比前后期一貫分部報告項目一致
-------------------------------
"確認"的界限-----------重要性------
-----------
四、關于分部報告的披露內容
征求意見稿要求企業(yè)應就報告分部分別主要報告形式和次要報告形式進行披露。其中主要報告信息披露的內容包括分部收入、分部費用、分部利潤、分部資產和分部負債,還包括分部信息與公司合并數(shù)字之間的調節(jié)情況、分部會計政策及分部間轉移交易及定價基礎等項目。從定義及構成內容上看,分部收入、分部費用、分部資產和分部負債在確認和計量上保持了一致,例如,征求意見稿規(guī)定,若利息收入未計入分部收入,則利息費用也不應計入分部費用,相應的利息資產或利息負債也不能計入分部資產或分部負債。這樣就滿足了可比性的第三個含義"報表項目間的一致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正確理解和分析分部信息。
在分部費用的構成內容上,財政部關于《企業(yè)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的說明中認為:"營業(yè)費用是指企業(yè)在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過程中發(fā)生的費用,是與分部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的費用,因此宜將其計入分部費用"以及"發(fā)生的營業(yè)費用有的可以直接計入,有的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分攤計入"。征求意見稿沒有指出若營業(yè)費用沒有合理分攤基礎時的解決辦法。我國《企業(yè)會計制度》中的營業(yè)費用指"企業(yè)銷售商品過程中發(fā)生的費用,包括運輸費、裝卸費、包裝費、保險費、展覽費和廣告費,以及………"。由于營業(yè)費用構成內容比較廣泛,有些項目可能不宜計入分部費用,例如廣告費。實務中,企業(yè)經常為整個集團的品牌而支付巨額的廣告費用,這些費用若強行分配給各分部,必然導致主觀、武斷或不為財務報表外部使用者理解等情況[1]。因此,筆者認為,若沒有合理的分攤基礎,應該允許企業(yè)分部費用中不包括營業(yè)費用,但企業(yè)應就該事實提供說明。
五、關于分部報告的財務分析
對分部報告進行分析無疑是必要的。信息使用者必須十分了解有關報告基礎的定義、共同收入與成本的分配方法、內部轉移價格的定價方式等情況,否則,他們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分析分部報告的前提是正確理解分部報告。分析分部報告的目的一般是為了評價企業(yè)的經營和財務風險、利潤的來源以及未來的發(fā)展前景。分部報告的財務分析應結合"管理當局分析和討論(MD&A)",并在對各報告分部經
營業(yè)績單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由于對分部的分析主要是為了評價企業(yè)整體的風險和報酬,分析方法應以比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為主。具體的分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通過對各報告分部的外銷收入與內銷收入的比較分析,了解各個分部的收入對外部客戶的依賴程度。
2.計算各個分部的外銷收入、外銷利潤對整個企業(yè)銷售與利潤的貢獻大小,以確定各個分部的相對重要性。
3.計算和比較各個分部的收入、利潤及資產增長率水平,揭示整個企業(yè)增長率變動原因。
4.計算和比較各個分部的資產收益率與銷售利潤率,以確定各分部的相對獲利能力,并同企業(yè)整體獲利能力進行比較。
5.通過計算企業(yè)總資產在各個分部的百分比分布及各個分部資產變動趨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企業(yè)管理層有關的資本配置決策和各分部的重要性。
6.應用百分比分布分析各個分部的本年新增的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支出,以及計算各分部的資本支出對折舊費、攤消費的比例,更好地了解企業(yè)有關資本的投向情況、企業(yè)對各個分部的支持力度和各分部資本支出現(xiàn)狀與需求。
7.計算和比較各個分部的資產周轉率,以確定每一分部資產管理效率以及各個分部對整個企業(yè)資產管理效率的影響。
8.利用因素分析法對分部的資產收益率進行分解,以分別確定分部銷售利潤率和資產周轉率對資產收益率的影響,并解釋各個分部對企業(yè)整體資產收益率的影響。
此外,上述分析還應結合各分部所處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區(qū)域經濟條件、產品生命周期、主要客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甚至國內外的政治發(fā)展情況等各種因素,以確定這些環(huán)境因素對各分部發(fā)展前景以及對整個企業(yè)的預期報酬與承擔的風險產生的影響。僅僅利用企業(yè)定期的財務報告是不夠的。
分部報告的編制、利用在我國還處于不斷摸索階段??梢灶A見,隨著《企業(yè)會計準則--分部報告》的實施[1],分部信息披露將對促進社會主義資源配置起到積極作用,但也會在具體實施中暴露一些問題,這些需要得到廣大會計理論與實務工作者及證券監(jiān)管部門的重視,并在實踐中逐漸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FASB-131,IASC-14(1981),IASC-14(1997),SSAP25
2、《企業(yè)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江蘇財經信息網(wǎng).2001.11
3、《分部信息披露:制度比較與會計難點》.丁兆軍、盧文彬.《會計研究》.1998.10
4、《關于企業(yè)分部財務報告》.桑士俊.《會計研究》.2000.2
5、《國際會計準則第14號的新舊比較》.朱海林.《會計研究》.1999.2
6、《論改進企業(yè)報告》.陳毓圭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年
7、《會計準則研究--借鑒與反思》.曲曉輝等著.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
[要害詞]他物權,公示方法,登記要件主義,登記對抗主義
物權的設定是交易的基礎,物權的變動則是交易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兩者都是交易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因而正確選擇物權變動模式直接關系到交易秩序的建構以及交易安全的保護問題。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物權法理論主要是以所有權為中心而展開對物權變動的討論,而忽視了他物權設定的非凡性。在我國物權立法中,明確他物權設定的原則對于確定他物權設定的規(guī)則與效力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他物權設定模式的非凡性
傳統(tǒng)物權變動理論都是以所有權變動作為研究的重心,沒有充分考慮到他物權設定中的一些非凡性。從比較法上看,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立法模式主要有三種,即意思主義、形式主義和折中主義。一般認為,這三種模式性質上屬于物權變動模式。由于他物權的設定也屬于物權變動的一種類型,所以它既適用于所有權變動,也適用于他物權的變動。1以所有權為中心構建物權變動模式,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所有權是所有物權變動的基礎與核心,一切交易都是以所有權的界定為前提,交易的最終實現(xiàn)可能導致所有權的變動或者權能分離,所以所有權的變動基本概括了物權變動的目的。另一方面他物權變動有可能會導致所有權內容與效力的變動,他物權的設定是在所有權之上設定了負擔,并使所有權的權能發(fā)生分離。
他物權的設定是指基于法律行為而在他人之物上設定限制物權。其特點在于:首先,他物權的設定原則上以他人之物為客體。由于所有權是所有人一般地、全面地支配其客體的物權,而他物權是所有權權能與所有權相分離的產物,因此他物權的客體是他人之物。2原則上,所有人無需在自己的物上為自己設定他物權,除非發(fā)生了他物權與所有權的混同而消滅他物權將不利于所有人,此時所有人才對自己的物享有他物權。3當然,有些國家(如德國)物權法,答應所有人在自己的物上設定抵押權即所有人抵押制度,但這終究是一種例外情形。4其次,他物權的設定必須原則上要有設定行為,并且需要完成一定的公示程序。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他物權的設定必須基于當事人的合意即雙方法律行為,例如抵押合同、質押合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等。只是在極少數(shù)情況下,存在通過單方法律行為設定他物權的情形,如以遺囑設立居住權。另外,在實施一定的法律行為之后必須完成一定的公示方法才能最終完成物權的設定。上述他物權設定制度的非凡性,與所有權變動制度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別。而這些差異使得他物權的設定在立法模式上與所有權變動有所不同:
1關于是否存在設定的問題。他物權的設定是他物權產生過程中的一個獨有概念。在物權法中,只有他物權才存在設定問題。因為他物權的產生是一個權利從無到有的過程。雖然他物權的設定基于雙方當事人的合意而在他人所有權的基礎上產生,但是他物權不是一種繼受取得,而是原始取得。而所有權的取得并不是一種設定行為,通常都是通過轉讓、繼續(xù)等方式繼受取得,或者通過生產、添附等方式原始取得。一般來說,所有權并不必然依靠于他人的物權而產生,換句話說,并不是在他人所有權基礎上再另外設定一個所有權,因為根據(jù)所有權絕對的排他性原則,不可能在同一個物上出現(xiàn)兩個所有權,所以也就不存在所有權設定問題。而他物權恰恰是建立在他人所有權之上的,必然存在設定問題。
2關于所有人意志的體現(xiàn)。他物權的設定是所有權權能分離的結果,所有權的存在是他物權設定的前提,這就決定了他物權在設定過程中應當最大限度地尊重所有權人的意志和利益,不經過所有人同意而直接依法產生他物權是極為例外的情形,必須有足夠充分的理由。易言之,在物權法定原則的范圍內,所有權人的意志對設定他物權的類型和內容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明確這一點對于理解我國許多他物權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土地使用權內容包含了國家禁止土地閑置以及在閑置情況下非法改變土地用途,不少人認為這種改變屬于國家行政權的行使,實際上這些條款表明的是國家作為所有人設定他物權時要體現(xiàn)其意志。而所有權的類型和內容都是相對單一固定的,因此所有人的意志在所有權的內容和類型中并無決定作用,而直接受制于法律規(guī)定。這種法律規(guī)定在各國的立法中也并無太大差異。
3關于依法律行為而產生物權的問題。他物權設定是產生他物權的重要方法,他物權的產生既可以基于法律行為也可以基于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如法定抵押權、留置權等他物權均基于法律的規(guī)定直接產生,無需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或合意。但總的來說,基于法律行為而設定他物權是他物權產生的常態(tài),而依法律規(guī)定產生他物權則屬于例外情形。就前者而言,因為他物權是在所有權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所有人的意思表示原則上就不能產生他物權,所以他物權的設定應當采取“合意(或意思表示)加公示”的方式完成。假如他物權的設定完全依法律規(guī)定,不僅漠視所有人的意志,而且會損害所有人的利益,導致財產秩序的混亂,也不能發(fā)揮物盡其用的效果。正是因為此種原因,所以法律行為在他物權設定中具有極為廣泛的適用范圍。
在所有權的取得中,不存在依法律行為設定所有權的情況。依據(jù)法律行為發(fā)生所有權變動,實際上只是所有權的移轉問題,此乃所有權繼受取得的一般原因。所有權移轉的法律行為與設定他物權的法律行為在性質上是有區(qū)別的。一般而言,所有權移轉的法律行為大多是買賣等典型的交易行為,主要受合同法調整;而設定他物權的法律行為,盡管也要適用合同法的一般原則,但設定行為是與物權的產生直接聯(lián)系起來的,所以它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合同問題,還應該受到物權法的規(guī)范。例如,就抵押合同而言,它既是設立抵押權的前提條件,抵押合同又經常確定了抵押權的內容,這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合同,所以在擔保法中也規(guī)定了抵押合同,即歸屬于物權法內容。雖然我國物權立法和實務尚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但設定他物權的合同具有導致他物權產生的直接法律后果,與一般的債權合同應該是有所區(qū)別的。因此物權法應當就農村承包經營合同、地役權的設定合同、抵押合同、質押合同等作出非凡規(guī)定。
4.關于意思自治原則的適用。雖然我國實行物權法定原則,對于他物權的類型和內容予以固定,但是當事人就他物權的具體內容仍然享有很大的協(xié)商空間。只要他物權的設定主要涉及當事人雙方的私人利益,而不過多地關涉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法律沒有必要對當事人的決策作出過多的干預。這是因為,一方面,他物權的變動原則上是意思自治的產物,只要不損害第三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當事人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意思于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決定是否設定某種他物權。另一方面,只有通過所有權人和他物權人的具體約定,才能明確他物權的具體內容。他物權是在所有權基礎之上產生的,它既是所有權權能分離的結果,也是對所有權的限制,因此在法律沒有非凡規(guī)定時,只有當他物權人與所有權人達成合意時才能導致所有權的權能與原所有權人發(fā)生分離,也才能形成對所有權的限制。所有權人基于自己的意愿而對所有權作出限制,他物權的設定符合其意思,因此要求他物權設定存在合意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所有權人的利益。此外,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也可以使他物權人借助于物權設定合同有效地制約所有權人,如通過約定他物權的期限可以防止所有權人提前撤銷他物權。所以,存在他物權設定的合意,能夠既尊重所有人的利益,又維護他物權人的利益,并最為充分地提高對物的利用效率、物盡其用,實現(xiàn)當事人利益的最大化。
5.關于對公示方法的要求。所有權的取得包括原始取得和傳來取得。原始取得通常是指不以他人既存的權利為依據(jù)而取得物權,例如物還沒被任何人取得,而直接由所有人基于生產等方式而取得。5這就決定了所有權的取得并不要求采取某種公示方法。而他物權的設定除了法律有非凡規(guī)定之外,6通常要求應當完成特定的公示方法。就動產物權的變動而言,動產所有權的移轉和動產他物權的設立都要采取交付的方式,但對于交付的內容要求并不完全一樣。動產所有權的移轉可以采取現(xiàn)實交付、簡易交付、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等觀念交付方式。而動產他物權的設定原則上只能采取現(xiàn)實交付方式,即只有在完成了占有移轉之后才能設定動產他物權。
熟悉他物權設定的非凡性,無論對于完善我國物權變動的立法模式,還是對促進物權理論的發(fā)展都不無意義。一方面,目前學界對于物權變動的討論大都以所有權為中心而展開,集中于以所有權的變動為原型進行討論,從而忽視了他物權設定的非凡性,這就導致理論上過度強調物權法定原則,忽略了在他物權設定中意思自治的作用,尤其是沒有充分地強調所有權人的意志在他物權設定過程中如何得到具體體現(xiàn),不利于充分保障所有人的意志和利益。另一方面,在物權變動的模式選擇上,我們只是考慮到了物權變動的一般模式,而這種模式主要是以所有權為參照系設定的,這就難以顧及他物權的非凡性。例如,物權的變動模式應當法定化,從所有權的取得方式應當法定化來說這一點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是在他物權的設定當中,因為通常要通過法律行為來實現(xiàn),要注重他物權設定合同對物權法定的補充,假如一概強調物權變動的法定化,非凡是內容的法定,就有可能在他物權的制度設計方面不能充分考慮到他物權設定合同中所應當具有的意思自治空間,將物權的變動完全變成了法律干預的領域,極大地損害財富的創(chuàng)造功能。第三,他物權設定合同與所有權移轉合同具有較大的區(qū)別,二者作為物權變動構成要件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且要分別適用不同的法律規(guī)則,明確這一點對于完善物權立法不無意義。例如,我國物權法草案中規(guī)定動產所有權的轉讓和動產質權的設立都要采取交付的方式,交付可以采取現(xiàn)實交付和簡易交付、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方式。7此種規(guī)定有欠妥當,因為觀念交付的方式可以適用于動產所有權的轉讓,但不應當適用于動產質權的設立。因而對動產所有權的取得和動產他物權的設定不作區(qū)分,不利于我國物權立法的完善。
二、他物權設定要件之一:合意
他物權設定原則上要有設定他物權的合意。8所謂合意是指當事人就是否設定他物權以及他物權的內容等方面達成一致的意思表示。法律在他物權的設定方面給予了當事人較為廣泛的意思自治和行為自由,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方面:第一,對于是否設定他物權和設定何種他物權,當事人具有廣泛的選擇余地。各國物權法上都承認了相當數(shù)量的他物權,答應當事人自由選擇加以設立。他物權的類型越多,當事人發(fā)揮特定物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方式也就越多。第二,他物權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也應由當事人決定。在現(xiàn)代物權法中出現(xiàn)了物權法定的緩和趨勢,主要體現(xiàn)在法律答應當事人通過其合意確定物權的具體內容,例如我國擔保法就答應當事人就抵押物的名稱、數(shù)量、質量、抵押擔保的范圍等內容進行約定。9盡管物權立法中有關某些物權內容的規(guī)定絕大多數(shù)是強制性的,不答應當事人通過協(xié)議加以改變,但是物權法定并不絕對排除當事人的約定,相反,當事人對于物權內容的約定,可以彌補法律規(guī)定的不足。第三,就公示方法的選擇,原則上當事人設定他物權時不得選擇公示方法,例如設定抵押必須采取登記的方式,質押必須采取交付和移轉占有的方式,然而由于動產擔保的發(fā)展,當事人在動產擔保的公示方法上已經享有廣泛的選擇自由。第四,在他物權的實現(xiàn)方式上當事人也享有越來越多的自由。例如,抵押權的實現(xiàn)是否可以直接通過執(zhí)行程序拍賣變賣,而不通過復雜的審理程序,應當答應當事人通過合同約定。再如關于抵押權的實現(xiàn)是采取變賣還是拍賣的方式也可以由當事人在抵押合同中約定。當然,強調他物權設定的合意并非要否定物權法定原則,也不是說他物權完全應由當事人意思自治決定,而只是意味著當事人有權在物權法定原則的框架內實現(xiàn)意思自治。物權法定主義本身并不排斥當事人在物權設定和變動方面的意思自治,此種意思自治的存在也不構成對交易安全的妨害。因為,當事人的約定不能排除法律關于物權的種類以及基本內容確定方面的強行性規(guī)則,當事人也不能自由地創(chuàng)設與物權法規(guī)定的不同基本類型,且物權法定主義中還包含了對公示要件的要求,通過與公示要件的結合,他物權設定的合意并不會損害交易秩序的安全。
承認他物權設定的合意并不是說此種合意就是物權行為或者物權行為的組成部分。設定他物權的合意與物權行為的不同之處表現(xiàn)在:設定他物權的合同屬于債權合同的一種具體類型,它仍然包含在債權合同之中,應當適用合同法的一般規(guī)則。就這一點來看,它與物權行為是不同的。所謂獨立于設定他物權合同的物權行為,其實不過是設定他物權合同的履行行為而已。我國物權立法從未承認在債權合同之外存在著所謂物權合同,無論是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還是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它們都集中在一個合同當中,物權變動只是債權合意得到實現(xiàn)的結果而已。在債權合同訂立的同時并不單獨存在一個所謂的物權合意,更不發(fā)生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不過,強調設定他物權合同與物權行為的區(qū)別,并不意味著否認二者法律效果之間的區(qū)別。如前所述,設定他物權合同應當適用合同法的一般規(guī)則,但是否發(fā)生他物權設定的物權變動效果,則需要根據(jù)物權法的規(guī)則做出判定。還需強調,由于設立他物權的合同具體體現(xiàn)為一方處分財產、另一方享受利益的法律效果,它將導致所有權的某些權能的讓渡,因此設定他物權的合同也不同于普通的債權合同。
從現(xiàn)實意義上來說,強調他物權設定需要當事人的合意,意味著他物權的設立不應采取由行政機關單方審批的形式來完成,即僅通過審批是不能設立他物權的,這對于完善他物權設定的立法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存在著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他物權的設定不一定要強調設定他物權的合意,只要完成了一定的公示方法仍然可以產生他物權。這種觀點對我國物權立法產生了影響。以海域使用權的設定為例,海域使用治理法第19條規(guī)定:“海域使用申請經依法批準后,國務院批準用海的,由國務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登記造冊,向海域使用申請人頒發(fā)海域使用權證書;地方人民政府批準用海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登記造冊,向海域使用申請人頒發(fā)海域使用權證書。海域使用申請人自領取海域使用權證書之日起,取得海域使用權?!庇纱藢е铝藢嵺`中海域使用權的設定大都采取審批加登記的方式,只要申請人向有關部門提交申請書,獲得批準并辦理了登記手續(xù),就可以獲得準物權。實際上,假如承認海域使用權是一種類似于土地使用權的他物權,那么僅僅有政府審批而沒有合同是不能導致他物權的設定的。雖然自然資源的使用應當受到政府的監(jiān)管與控制,這一點與普通的他物權確有不同,但是,以審批取代他物權設定的合意并不是科學合理的,在審批之外還應當要求政府作為民事主體,與海域使用權申請人訂立海域使用合同,其主要理由在于:
1審批代替合意將使得由此設立的權利不再是民事權利,而轉為行政權利性質。審批本身不能形成合同,其本質上是一種行政行為。審批機關的批準不是完全建立在與他人協(xié)商的基礎之上的。假如以審批代替合同,那么由此設立的權利內容將完全由行政機關決定,行政機關可以隨意撤銷權利或變更權利人,此種權利會變得很不穩(wěn)定。而且由于登記機關與審批機關經常是同一的,當事人與批準機關之間沒有合意,權利人就根本沒有辦法控制登記的變更,更無從保護自己的他物權。
2有了設立物權的合意可以為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留下空間。這樣,一方面可以強化當事人之間的平等協(xié)商地位,反映他物權設定的民事性質,即使是政府作為設定人一方,也應該與另外一方處于平等的法律地位,不能夠凌駕于另外一方之上。要嚴格區(qū)分政府對他物權行使的監(jiān)督職能和在他物權設定中的合同當事人地位。另一方面,要求設定他物權必須具有雙方當事人的合意,有利于政府最大限度地通過合同實現(xiàn)其監(jiān)管職能,充分發(fā)揮國有資產的效用。反之,假如完全以審批取代合意,單憑政府部門一方的批準行為即可設立他物權,將無法最大限度發(fā)揮他物權的效用。
3欠缺他物權設定的合意既無法確定他物權使用的方式、范圍,也無法對權利進行界定。作為一種物權類型,他物權的內容及其期限等必須有所明確,假如沒有合同具體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極輕易發(fā)生各種不必要的糾紛。例如就海域使用權而言,其用途各不相同,方式也不盡一致,這些用途、方式又很難在證書上有所體現(xiàn),因此必須通過合同來具體界定。還有一些權利按其性質對轉讓的條件有所限制,而沒有合同就無法嚴格限制這些轉讓條件。
4沒有合同就無法確定違約責任。審批機關取消或更改權利人的他物權之后,他物權人無法追究該機關的違約責任;反之,一旦權利人不使用或者不合理地使用自然資源,則審批機關也只能采取行政處罰,而不能追究其違約責任,由此將在物權法體系中混淆違約責任與行政處罰的關系,對第三人的利益造成不測損害。例如,依據(jù)我國現(xiàn)行法,假如土地使用權人不按照出讓合同的約定對土地進行開發(fā)利用,有關主管機關可以收回該土地使用權。當土地使用權人已經將土地使用權抵押給第三人時,假如將該收回行為的性質認定為違約責任,那么第三人的抵押權不受影響;反之,假如將其理解為行政處罰,則第三人的抵押權也將一并歸于消滅,這顯然不利于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5沒有當事人的物權合意而經行政機關的審批行為直接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方式將不可避免地損害權利人的利益,可能會導致公權力任意侵害私權的現(xiàn)象。例如,根據(jù)我國漁業(yè)法,漁業(yè)權的設定與轉讓不需要當事人的合意而只能通過行政機構的審批,漁業(yè)權人與漁業(yè)治理部門發(fā)生糾紛時只能通過行政訴訟的途徑才能得到救濟。10當行政人員造成漁業(yè)權人損害時,受害人就很難通過民事訴訟得到救濟。
6以審批代替物權的合意既不利于他物權有效進入市場,發(fā)揮物的最大效用,也輕易產生各種腐敗行為。他物權本質上是一種財產權,只有在交易中才能實現(xiàn)其價值的最大增值。他物權設定的合意可以最好地體現(xiàn)他物權的市場價格,形成資源的最優(yōu)化配置。而采取審批的方式,完全由行政機關自行決定何人取得他物權,既無法使這些他物權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xiàn),導致國有資產實質上的流失,也會引發(fā)各種腐敗現(xiàn)象。
三、他物權設定要件之二:公示
“在物權法中,物權變動效力之產生具有雙重構成要件:一個法律行為之要素與一個事實的且能為外部所熟悉的程序?!?1所以強調他物權設定的非凡性,除了需要明確合意的重要性外,還要看到公示在設定他物權中的重要地位。與所有權的變動相比較,他物權的設立過程更注重公示要件,理由在于:一方面,他物權是在他人之物上設定的權利,不像所有權一樣屬于一種完全的物權,他物權設定本身便構成了對所有權的限制,此種限制的范圍和內容都應當公示,以便使第三人知悉,否則將危害交易安全。例如抵押權的產生將導致抵押物所有權之上形成一種負擔,任何人購買此財產時,就必須了解其上之負擔,否則很可能會遭受欺詐;另一方面,他物權類型眾多,在決定其權利的內容上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空間也較大,因此只有通過適當?shù)墓痉椒ú拍茏尩谌酥獣蕴囟ㄘ敭a上存在的他物權類型以及該類型的他物權所對應的當事人利益關系,如此方能使他物權人享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還要看到,既然他物權是絕對權,權利人得向任意第三人主張權利,則該權利必須具有適當?shù)男畔⑻峁C制,這就是公示制度。“物權的絕對性與物權之目的相適應,物權的權利狀態(tài)及其變動,對任何人而言均應清楚可見。非常明顯,債的關系僅涉及當事人雙方,產生基于知情的請求權,因為它不對當事人發(fā)生效力,本質上也不涉及當事人利益,故而不需要對外表現(xiàn)。與此相反,物權應受任何人尊重,須能為第三人所知悉。故而,物權法中有公示原則或者得知悉原則。故此,動產的占有,土地及土地上權利的公開登記,即土地登記,使得物權輕易為人所知悉。”12
法律對物權變動的效果的產生,并不僅僅滿足于當事人單純的法律行為上的意思表示,而必須要滿足一定的公示要件,假如比較他物權的設定與所有權的取得,可以看出他物權設定在公示方法上更為嚴格。盡管在法律上,所有權的取得方法原則上應當法定,任何所有權的取得必須要符合法律的方式,但這并不意味著任何所有權的取得都必須完成一定的公示方法。有人認為物權應當公示就意味著對于自己打造的家具、制造的陶器都必須公開讓別人知道,這事實上是毫無必要的,因為所有權完全可以通過各種事實行為取得,而不需要公示。所謂物權應當公示,主要是指所有權的變動以及他物權的設定等事實應向社會公開,使第三人知道,而并不要求所有權的取得都要公示。即使就不動產所有權變動而言,由于目前我國仍強調對權利人的保護,因此在一些不動產所有權變動雖未登記的情況下,法律也給予受讓人以保護。例如,在商品房買賣合同已經履行完畢且買受人實際占有了該商品房時,即便未及時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買受人依然對該商品房享有具有物權效力的權利。13有些學者將此種權利稱為事實物權。14
在采取公示要件主義的情況下,假如當事人之間僅就物權的變動達成合意,而沒有完成公示要件,當事人之間在性質上仍然只是一種債的關系,并沒有形成物權關系,不能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
在他物權設定過程中,公示方法的選擇取決于權利的客體,在他物權設定中應當針對不同的客體選擇不同的公示方法。下面討論三種不同的情況:
1動產他物權設定的公示方法
假如他物權的客體為動產,那么原則上應當采取交付的方式,但對于某些非凡的動產物權也可以采取登記的方式,如民用航空器抵押權、船舶抵押權等。15就動產的公示而言,之所以公示的方法原則上采用交付的方式,理由在于:在大工業(yè)生產的背景下,動產均為批量生產的產品,因而不具有典型的或者獨一無二的特征,此動產與彼動產很難區(qū)分,在交易中也可以相互替代,這就決定了以登記作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在實踐中存在較大的困難。不過需要注重的是,隨著間接占有等觀念交付方式的出現(xiàn),占有的公示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考慮到他物權設定對公示的強烈要求,因此以交付作為公示只能以實際占有的移轉作為公示的要件,而不能將占有改定等非直接占有移轉的交付方式運用于他物權的設定當中。例如,在動產質權的設定中不能采取占有改定的方式,因為此種方式一則導致質權人喪失了實際占有的權能,二則將對交易安全構成威脅。16所以最高人民法院的《擔保法解釋》第88條規(guī)定:“出質人以間接占有的財產出質的,質押合同自書面通知送達占有人時視為移交。占有人收到出質通知后,仍接受出質人的指示處分出質財產的,該行為無效。”再如,雖然理論上動產質權的設定也可以采取指示交付的方式,但由于這樣可能會出現(xiàn)將來質權人無法請求返還該質物的情形,因此實踐中以這種方式設定動產質權的情形極為少見。17這就是說,在他物權的設定中經常需要的是現(xiàn)實交付,因為只有在現(xiàn)實交付之后才能形成權利繼受人的實際占有,并形成一種新的權利外觀。18所以,假如沒有實際占有,也就沒有完成權利的全部公示。
2不動產他物權設定的公示方法
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原則上采取登記方式。如前所述,就所有權的取得而言,未必都要采取登記的方式,而就不動產他物權設定而言,一般應當采用登記方式,例如土地使用權設定應當采取登記的方法。假如沒有登記,當事人之間只能夠產生債權的效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確定我國物權法上不動產他物權設立的公示方法時,應當考慮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背景。由于中國農村仍然是一種社會學意義上的熟人社會,彼此對對方的不動產狀況較為了解,采用登記作為公示方法的必要性相對較低,尤其是登記的成本過高,對于農民而言仍然是一種不小的負擔,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于農村土地以及土地之上的一些物權(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的設定和移轉,不需強制性要求必須采用登記的方法。當然從長遠來看,隨著農村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也會進入市場流通,此時物權將會發(fā)生變動,就有必要規(guī)定登記作為公示方法,以加強對交易安全的保護。這就形成一個兩難的狀況,一方面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背景決定了我們難以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等他物權的設定進行登記,另一方面又要答應和放松對這些權利進入市場的限制,如何協(xié)調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我國物權立法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難題。我認為,物權法可以不必強行要求當事人設定承包經營權等他物權必須采取登記的方式,但應當鼓勵當事人在交易承包經營權時,自愿采取登記等公示方法,尤其是可以考慮登記對抗說,賦予受讓人一種對抗轉讓人的物權,從而保持財產關系的穩(wěn)定性。在今后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逐步從登記對抗主義過渡到登記要件主義,使我國不動產物權變動模式在登記要件主義的原則下達成統(tǒng)一。19
除我國農村現(xiàn)實生活的非凡性以外,應當在不動產他物權設定中采取嚴格的登記方式。這就是說,不動產他物權的設定原則上都應當采取登記的公示方法,否則不能夠取得物權的效力。例如,關于地役權是否需要登記以及登記的效力問題,學者之間存在不同的看法,物權法草案則規(guī)定采取登記對抗主義。20我認為,地役權的設定與農村不動產的市場化以及城鄉(xiāng)差別等問題不存在本質的聯(lián)系,且城市和農村都有設定地役權的需要,因此,不能簡單地以在農村設定他物權具有非凡性而否定登記的必要性。地役權作為一種典型的他物權,只能在不動產上發(fā)生,假如不采取登記的方法,不能使第三人知悉土地上的負擔,將導致交易秩序的混亂。雖然地役權大多在農村發(fā)生,且主要在供役地和需役地之間,許多情況下不涉及第三人,但是,考慮到在城市由于不動產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對不動產權利行使的限制,也有設定地役權的必要,尤其是城市中的地役權跨越地域廣大,如鋪設管線等,突破了不動產“相鄰”的條件限制,假如采取登記對抗主義,當事人就不會積極辦理登記,從而使得地役權的效力弱化。因此,地役權的設定采取登記要件主義,21有利于區(qū)分地役權和一般的債權并能夠真正產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至于登記要件主義是否導致對權利人的保護不足,我認為,即使合同雙方沒有辦理登記,也不妨害在當事人之間發(fā)生債權的效力,而依照登記對抗主義給予當事人一個不能對抗第三人的地役權是沒有必要的。
3權利他物權設定的公示方法
以權利為客體而設定他物權,比較非凡。對于權利質權的設定,大多數(shù)國家均要求除了設定合意之外,還需履行對債務人的通知義務。德國法上是通過將權利設立合意和登記相結合的方法來設立,如在債權上設定權利質權,22從而一方面明確設定權利他物權的原因關系,另一方面保護交易安全。根據(jù)我國擔保法的規(guī)定,權利物權的公示方法是多樣的,有交付權利憑證、登記、背書等多種方式。我們認為,考慮到權利作為客體的非凡性,只有采取類型化的方法,根據(jù)不同權利的特點來確定公示的方法。
公示方法是他物權設定的要件之一。按照物權法定和物權公示原則,公示方法屬于物權法的范疇,是否完成公示,原則上不應當影響到交易本身,而只是影響到物權的設立和移轉。就大陸法系關于公示效力的規(guī)定而言,無論是采取意思主義還是形式主義,無論是采用登記要件說還是登記對抗說,都要求將公示本身與合同的效力區(qū)分開。易言之,無論是否辦理登記,都不應當影響合同本身的效力,只不過影響到物權變動的效力而已。長期以來,我國立法和司法部門對物權變動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觀念與做法,即為了強調登記的效力,而將登記與設定和移轉物權的合同本身的效力聯(lián)系在一起,未經登記不僅導致物權不能發(fā)生變動,而且將導致合同本身不能生效。23例如,擔保法第41條規(guī)定,當事人以本法第42條規(guī)定的財產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據(jù)此,未辦理登記手續(xù)將導致抵押合同無效。此種做法明顯混淆了合同的效力與物權變動的效力。事實上,公示本身是以合意的有效存在為出發(fā)點的,其指向的目標是物權變動,但其本身不能決定合同的效力,在我國物權立法中應當嚴格區(qū)分公示的效力與合同的效力。二者的相互關系如下:首先,公示是以合意為前提的,合同規(guī)定了物權變動的意思,但這種意思必須通過公示的方法對外披露出來,才能最終完成物權變動的后果。而物權變動的公示又必須以合同所規(guī)定的物權變動的內容為依據(jù)。一方面,在基于法律行為發(fā)生的物權變動的公示中,沒有合意的公示是不能發(fā)生物權移轉的效果的。例如,當事人一方向另一方交付某種財產,假如雙方之間并不存在著合同關系,債務本身并不存在,則此種交付不過是一種錯誤的交付,不能形成物權移轉的效果。另一方面,從原則上說,當事人的合意也不能直接產生物權變動的后果,即使物權變動只是在當事人之間發(fā)生的,不涉及到第三人,不能認為單純的當事人意思可以直接產生物權移轉的效果。24其次,公示方法的采用也可以體現(xiàn)他物權設定合同的內容。例如,抵押登記的內容與抵押合同關于抵押期限、被擔保的債權數(shù)額、抵押物的范圍應當是大體一致的。因此公示的內容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與合同對于物權內容、類型的約定相一致的,合同約定的內容乃是公示的基礎。第三,合同的約定內容通過公示的形式獲得了物權效力,從而
具有對抗不特定第三人的對世性。
當然,在實踐中有可能出現(xiàn)合同約定和公示內容相背離的情況,例如,抵押登記的期限與抵押合同約定的期限不一致,或者登記的擔保的債權范圍與抵押合同約定的債權擔保范圍不一致,此時,公示的公信力就有可能發(fā)生作用。這就是說,假如公示的內容與合同的約定不一致,那么,第三人只能信賴公示的內容,而不能信賴合同的內容。因為只有公示的內容才是公開的信息,第三人可以查閱,而合同本身不具有公開性,第三人不可能知道合同的內容。因而,對于第三人對公示的信賴、基于因公示而產生的公信力應當予以保護。不過,在確認其公信力的前提下,假如不影響第三人的利益,也可以答應當事人基于合同的約定而要求重新辦理變更登記。
四、設立他物權應采的模式:登記要件主義
關于物權變動模式,在大陸法系國家歷來存在著意思主義和形式主義之分。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僅憑當事人的債權意思即可產生物權變動的法律后果,在此之外無需其他任何要件。25在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的基礎上,產生了登記對抗主義,認為物權變動僅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而發(fā)生,登記僅為對抗要件,換言之,假如不進行登記,已經變動的物權不具備完全的對世效力,只能夠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物權變動的后果,但無法對抗第三人。26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是指,物權變動除了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之外,還需要一定的形式。也就是說,要發(fā)生物權變動,除了要求當事人之間應當具有債權合意之外,還需要履行登記或交付的法定形式。27就不動產物權變動來說,必須要采取登記作為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假如未履行法定的物權變動要件,只能夠在當事人之間產生債權效果,而無法產生物權變動效果。這兩種模式可以說各有利弊。
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究竟采取了何種立法體例,對此學理不無爭議。從現(xiàn)行立法來看,主要采取要件主義作為一般原則,例如土地治理法第12條規(guī)定,依法改變土地權屬和用途的,應當辦理土地變更登記手續(xù)。28在我國物權法制訂過程中,對于物權法究竟應采納何種物權變動模式,學者間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有學者認為,我國實際采取了登記要件主義,即債權形式主義;29也有學者認為我國實際上采取的是登記對抗主義,即意思主義。30從物權法草案的規(guī)定來看,根據(jù)草案第9條的規(guī)定,在不動產物權的變動模式上原則上采取登記要件主義,但針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地役權等規(guī)定了登記對抗主義。這種模式是考慮到我國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社會背景而做出的選擇。然而,我認為,就不動產物權的變動模式而言,對于所有權的變動模式與他物權的設定模式不加區(qū)別,也并不完全妥當。這并不是說要就所有權的變動與他物權的設定設計兩套完全不同的模式,但是一定要考慮到其間的不同之處,并根據(jù)其不同的特點選擇科學的不動產物權變動模式。
就不動產所有權的變動而言,不必要采取完全的登記要件主義??紤]到實踐中大量的房屋都沒有辦理房屋登記手續(xù)而辦理了轉讓,假如固守登記要件主義,完全否認轉讓的效力,很可能出現(xiàn)在買受人受讓房屋很長一段時間以后,出讓人因房屋價格變動而惡意違約,要求收回房屋的情形,這就會使得長期形成的財產秩序受到沖擊。所以,有必要在法律上對此種轉讓的效力也予以承認,即使沒有辦理登記,這種轉讓也應當認為是合法的。對于是否發(fā)生物權變動的問題,可以根據(jù)城鄉(xiāng)的差異而分別考慮。一方面,對于城市的房屋而言,原則上未登記不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效果,但受讓人因交付而取得的占有權仍然應當受到保護。此種占有權雖然不是物權,但仍然應當具有對抗轉讓人和第三人的效力。此種效力并非完全來源于債權,也來源于合法占有權。另一方面,農村房屋的轉讓則可以考慮適用登記對抗主義。只要在房屋買賣合同成立之后,出賣人向買受人交付了房屋,就應當答應買受人享有一種對抗第三人的權利。
就不動產他物權的設定而言,則應當原則上采取登記要件主義,只是在例外情況下采取登記對抗主義。法律為了強制當事人辦理登記,將登記作為一種強行性的規(guī)范確立下來,假如當事人之間就他物權的設定只是達成了合意,而并沒有完成一定的公示要件,當事人只是設定了債權,而并沒有設定他物權,也就不能產生他物權設定的效力。所以,在我國當前的物權立法中,就他物權的設定原則上采取登記要件主義,但考慮農村的非凡情況,可以作出適當?shù)睦庖?guī)定。對不動產他物權的設定原則上采用登記要件主義,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
1有助于維護交易安全和信用?!靶问街髁x立法例,以登記交付為物權變動之生效要件,不僅有保障交易安全之優(yōu)點,且使當事人間就物權關系之存在與否以及變動之時期明確化,此項當事人間之內部關系與對第三人之外部關系亦完全一致?!?1就他物權的設定而言,因為他物權是在他人的物上設立的權利,而不是在自己的物上設定的權利,其設定直接關系到第三人的利益以及經濟秩序,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強化登記在他物權設立中的重要地位,顯得尤其必要。假如沒有登記,就很輕易產生占有人就是權利人的外觀,無法向第三人展示權利上的負擔以及權利的實際狀況。只有通過登記才能知曉其享有何種權利,才能對交易安全進行周密的保護。而他物權的設定直接關系到第三人的利益以及經濟秩序,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強化登記在他物權設立中的重要地位,顯得尤其必要。假如采取登記對抗說,登記成為一種任意性的規(guī)范,則當事人就有可能因為不愿意承擔登記的成本而不辦理登記,這就使得他物權的設定不能公開透明,物權的財產關系因而處于紊亂的狀況。
2有利于明晰產權,提高對不動產的利用效率。登記要件主義最大的優(yōu)點就在于使物權關系變得明晰、透明、公開,防止出現(xiàn)產權權屬爭議。而登記對抗主義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一方面認可不通過公示方法的采用就可以發(fā)生法律變動的效果,另一方面,交易關系的第三人又可以在采用登記方法以后,以前手未經登記為由主張物權變動無效,就會導致產權關系不明確。32此外,由于我國物權法將規(guī)定一些新型的他物權,如地役權、居住權等,這些權利類型在現(xiàn)在的實踐中還極少發(fā)生,隨著物權法的頒布,它們將逐步增多,因此有必要在其涌現(xiàn)之前就明確此種權利的狀態(tài),以此保證他物權的設定和流轉。所以,從制度設定一開始起,就應當規(guī)定登記要件主義與之配套,否則無助于產權的明晰和交易安全。還要看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對不動產的利用效率提高,在同一不動產上設定的他物權出現(xiàn)多樣化的趨勢,例如一塊土地,可以在其上設定地上權、地役權、空間利用權、礦藏資源開發(fā)權、地下空間使用權,并且土地使用權也可以按期限分割,分別設定十年和十年之后的土地使用權等。他物權形態(tài)復雜性是物權法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同樣對明晰產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減少因他物權復雜性和多樣性所產生的糾紛。這些都要求采納登記要件主義,向人們提供一種登記的激勵機制。33
3有利于保護所有人的利益。強化登記在他物權設立中的地位,也是界分他物權和自物權的一種重要方式。只有通過對權利內容的登記,才可以使第三人知悉權利的實際內容是對他人之物享有的權利,還是對自己所有之物實際享有的權利。這樣,不僅僅宣示出他物權人,同時也宣示出不動產所有人,從而防止他物權人惡意處分所有人的財產。目前,就我國實踐而言,只對極少數(shù)不動產他物權,如有關土地使用權的設定采取了登記要件主義,而對于其他他物權的設定并沒有嚴格地規(guī)定公示的方法,這與我國物權法不完善、登記制度不健全有很大的關系。在物權法確認了完整的他物權體系之后,應當相應地規(guī)定登記要件主義,要求他物權的設定必須采取登記方法。34當然,對他物權的設定采取登記要件主義只是一般原則,并不妨礙法律對現(xiàn)實中的一些非凡情況做出例外規(guī)定,例如根據(jù)現(xiàn)行的立法和實踐做法,對于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并不嚴格要求辦理登記,在此情況下也可以成立他物權。35我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農村不動產市場商品化程度較低、流轉性不強造成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法律會不斷承認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的可流通性,以后在條件成熟時,不妨逐步推行登記要件主義。
注釋:
[1]參見王軼:《物權變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頁;溫世揚等:《物權法通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頁。
[2]參見劉保玉:《物權體系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頁。
[3]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7條。我國物權法理論界認為,在所有權與其他物權混同而其他物權的存續(xù)與所有權人或第三人有法律上的利益時,其他物權可以例外地不因混同而消滅,從而發(fā)生所有權人在自己的物上享有他物權的情況。參見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9頁。
[4]依德國民法之規(guī)定,所有人抵押權可區(qū)分為原始(原有)所有人抵押權與后發(fā)(后有)所有人抵押權。原始所有人抵押權是指抵押物的所有人為自己設定抵押權,或者為并不成立的債權設定抵押權。后發(fā)所有人抵押權是指抵押權有效成立之后,因抵押權與所有權發(fā)生混同或者因抵押權實現(xiàn)之外的事由使得抵押權擔保的債權消滅后,抵押權并不消滅而歸屬于所有人的情形。參見前引2,劉保玉書,第82頁。此外,德國法中也承認需役地與供役地同屬于一人時,亦可設定地役權。參見[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張雙根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23頁。
[5]參見前引1,王軼書,第2頁。
[6]例如,根據(jù)我國物權法草案,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并不要求必須采取登記的方式。
[7]參見物權法草案第27、29、30、31條。
[8]除非法律有非凡規(guī)定(如取得時效、善意取得、法定他物權等),否則他物權在設定和變動時都必須依靠于當事人的合意確定他物權的范圍和內容,采取合意加登記的模式。
[9]參見擔保法第39、46條。
[10]參見漁業(yè)法(2004年修訂)第6、7、11、13、43條。
[11]前引4,鮑爾·施蒂爾納書,第62頁。
[12]SchwabPrutting,Sachenrecht,28.Aufl,Muenchen,1999,S.15—16.
[13]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設工程價款優(yōu)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2002年6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25次會議通過:法釋〔2002〕16號)。
[14]孫憲忠:《論物權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頁以下。
[15]參見前引1,溫世揚等書,第153頁。
[16]參見郭明瑞:《擔保法原理與實務》,中國方正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頁。
[17]姚瑞光:《民法物權論》,第284頁。
[18]參見陳華彬:《物權法研究》,金橋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86頁。
[19]我國物權法草案第9條規(guī)定,不動產物權原則上采取登記要件主義,但同時規(guī)定了幾種例外。
[20]參見物權法草案第168條。
[21]但在德國區(qū)分供役地和需役地的登記,對于需役地的登記要求并不嚴格,因為需役地使用人或者所有權人僅僅享有權利而無負擔。參見前引4,鮑爾·施蒂爾納書,第722頁。
[22]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154條第3項,第873條。
[23]參見前引1,溫世揚等書,第152頁。
[24]例如,我國物權法草案規(guī)定動產抵押采取登記對抗主義,是否辦理登記由當事人自由選擇。
[25]參見前引1,王軼書,第18頁。
[26]肖厚國:《物權變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屆博士論文,第125頁。
[27]參見前引1,王軼書,第31頁。
[28]司法實踐的傾向是采取登記對抗主義,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擔保法的司法解釋》第49、59條明確規(guī)定了登記對抗主義。
[29]參見前引1,王軼書,第18頁。
[30]參見武欽殿:《論交付和登記在我國房屋所有權移轉中的地位》,《法律適用》2004年第2期。
[31]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臺灣三民書局2003年版,第94頁。
[32]參見前引1,王軼書,第45頁。
[33]參見前引26,肖厚國文,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