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計算機信息管理范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信息管理范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計算機信息管理范文

計算機信息管理篇1

【摘要】以寧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課程為研究對象,運用FAHP評價法對專業(yè)課設置的合理性進行分析評估并給出結論,此方法對高等職業(yè)院校相關專業(yè)的課程體系結構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FAHP;課程結構;評價分析

在當今這個科技信息飛速進步的時代,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發(fā)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已經廣泛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掌握基本的計算機軟件開發(fā)及技術應用方面的專業(yè)理計算機信息管理篇1

論知識,對未來適應生產、管理和技術服務一線需求有著重要的作用,而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就是為了學習這些知識而設立的專業(yè),該專業(yè)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處理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職業(yè)必備素質。但作為計算機學科中一個設立比較早的專業(yè),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也跟著時代進步在不斷發(fā)展。就本專業(yè)目前進入社會的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情況,主要的工作崗位有信息系統的使用管理、信息系統開發(fā)管理、項目管理專員、數據庫系統設計、程序員、軟件測試員等,各類用人企業(yè)普遍認為,本專業(yè)的畢業(yè)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軟件開發(fā)的綜合知識運用與動手實踐能力略有欠缺。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開設的各門專業(yè)課程與企業(yè)用人及職業(yè)標準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需要論證本專業(yè)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和實用性。合理且實用的課程體系必須具有一套合理的、操作性強的評價方案,這是整個課程體系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高等職業(yè)院校一項重要的教學管理工作。課程體系的設置可以直接影響學生的認知結構,如何論證課程體系設置是否科學可行,是否能夠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吸收和消化新的知識,是否能夠便于教學大綱的實施,是否有利于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并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需要對課程體系進行評價。合理且良好的課程評價體系能對整個課程架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監(jiān)督和評價,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因此本研究將從寧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入手,基于FAHP評價法來分析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來論證專業(yè)課程設置是否符合學生在畢業(yè)后的就業(yè)需要,以及是否符合用人企業(yè)的工作要求。

1FAHP評價法介紹

模糊層次綜合評價法(FAHP)是一種將模糊綜合評價法和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在體系評價、效能評估,系統優(yōu)化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模型,一般是先用層析分析法確定因素集,然后用模糊綜合評判確定評判效果。模糊法是在層次法之上,兩者相互融合,對評價有著很好的可靠性。[1]如果此方法能很好的驗證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課程體系的評價標準,那么此課題將具有很好的推廣意義。用同樣得方法可以論證其他類似學科的專業(yè)課程體系是否科學、合理。如果評價結果達不到“比較滿意”的標準,那么就需要進行課程論證,及時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使學科教學更加符合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需求,因此,課程體系結構的評價研究,對于優(yōu)化課程結構,提升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普通問卷調查收集課程設置滿意度數據

本文將以學院“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的專業(yè)課程為例,來構建和實現專業(yè)課程的評價指標。按照課程性質可將本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分為四類,即職業(yè)素質課程、職業(yè)基本能力課程、職業(yè)核心能力課程以及職業(yè)拓展能力課程,其中職業(yè)素質課程主要政治類課程、體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類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計算機應用基礎、大學英語、專業(yè)英語、高等數學、大學語文、大學生軍事理論、閱讀賞析等課程,職業(yè)基本能力課程包含計算機網路基礎、計算機組裝與維護、電子商務基礎、UML、管理信息系統、JSP、網頁美工設計等,職業(yè)核心能力課程包含動態(tài)網頁制作、數據結構、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庫及應用、JAVA程序設計等課程,職業(yè)拓展能力課程包含網站設計、項目設計與開發(fā)等課程。進一步掌握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課程設置的實用性,了解課程設置對學生未來就業(yè)是否有一定的幫助,本人對學院教務處、信息系、網絡管理中心以及寧夏師范學院計算機專業(yè)相關老師共計48人發(fā)放了調查問卷,對學院2014級和2015級計算機信息管理班共計86人發(fā)放了調查問卷,問卷中對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各門課程開設的學時以及課程所安排的學期進行了介紹,設置了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課程表。另外本人還深入到5家企業(yè)就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課程設置進行了問卷調查,對5家公司的共23名管理人員及技術開發(fā)人員發(fā)放了調查問卷,最后分別就教師、學生、企業(yè)三部分人群的探討結果和調查問卷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了匯總,統計數據如上表1。綜上分析,參與問卷調查的教師、學生、企業(yè)管理人員及技術開發(fā)人員對本研究中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課程的設置滿意度和認可度較高,對總體課程設置比較滿意,其中企業(yè)管理人員及技術開發(fā)人員建議學校應結合就業(yè)實際增加實踐教學課時,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能夠將專業(yè)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3構建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課程評價指標

研究以“寧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課程”為例,來構建和實現專業(yè)課程結構的評級指標體系,把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的課程分解為四大模塊,即職業(yè)素質課程(K1)、職業(yè)基本能力課程(K2)、職業(yè)核心能力課程(K3)、職業(yè)拓展能力課程(K4)。

4實證分析

根據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將評價值分成三個等級,按照M1、M2、M3分別表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和不滿意。運用層次分析法來計算各項指標的權重,并進一步得出其他指標的相對權重。在對課程體系進行模糊評估時,設定90分及以上為非常滿意,75到90之間為比較滿意,75分以下為不滿意,分析課程評價等級,若結果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則通過,若結果為“不滿意”,則該課程設置需論證整改。以研究中的教師、學生和企業(yè)人員作為調查對象,發(fā)放問卷共計157份,回收157份,計算出樣本對各門課程的M1、M2、M3下的調查對象總數,并確定評判矩陣R。結合層次分析法得出的各指標的權重w,利用U=w﹒R對專業(yè)課程體系設置進行模糊評估[2],得出四個課程模塊的值分別為K1=78.9,K2=84.7,K3=83.2,K4=91.3,結果顯示職業(yè)素質課程(K1)、職業(yè)基本能力課程(K2)、職業(yè)核心能力課程(K3)的評價結果為“比較滿意”,職業(yè)拓展能力課程(K4)的評價結果為“非常滿意”,綜合四類課程的評價結果,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的課程設置處于“比較滿意”階段,由此可以看出,本專業(yè)課程設置比較合理,符合高等職業(yè)技術學院的教學要求。

5結語

課程設置是否合理是專業(yè)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衡量一個專業(yè)甚至一個學校教學與學術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在教學改革中屬于難點內容[3]。一套良好的課程體系結構,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夠得到社會及企業(yè)的認可,而且便于教學實施和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將來更好的走上相關的工作崗位。本研究以寧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yè)的課程設置為例,運用FAHP評價法依據該專業(yè)課程設置的課程數據進行分析論證其課程設置的合理性,以此來推動課程結構優(yōu)化,提升教學質量。

作者:李紅霞 單位:寧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

計算機信息管理篇2

0引言

計算機基礎教育是高職院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90%以上的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設置的課程,其目標是在各個專業(yè)領域中普及計算機知識、推廣計算機應用,使所有大學生成為既掌握本專業(yè)知識,又能熟練使用計算機,進而靈活運用計算機解決專業(yè)問題的復合型人才。這是一項平凡而意義重大的工作?!坝嬎銠C基礎普及教育”于1984年提出,至今已三十年。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產業(yè)的飛速發(fā)展,計算機的應用已滲透到社會各行各業(yè)、方方面面,并改變著人們學習、工作、生活方式,同時,行業(yè)對計算機基礎應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承擔教育、推廣、普及任務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如何突破傳統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社會需要的計算機基本能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立足對重慶某一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計算機基礎學習情況”的調查,以期找出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為高職學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提供第一手資料和有價值的理論參考。

1現狀調查

為了保證抽樣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提高調查的可信度,我們抽取了高職院校七個非計算機專業(yè)的500名學生(以下簡稱學生),按照專業(yè)人數比例進行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個別訪談為輔。通過問卷調查,了解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對計算機的認識、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習目的及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評價等情況;通過訪談,進一步掌握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提出建議。問卷即發(fā)即收,最大限度地減少費卷。共發(fā)出問卷500份,收回480份,其中有效問卷465份,有效率為93%。

1.1絕大多數學生網齡時間較長,且使用計算機時間越長對計算機課程的興趣越低

從表1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學生在大學以前就已經接觸過計算機,而僅在大學才接觸計算機的學生還不到10%。這反映了計算機早已走進了學生生活,學生對計算機應用也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通過進一步調查顯示,不同時期接觸計算機的學生對目前計算機基礎課的興趣情況也不同。中學以前、中學時期、大學時期接觸計算機的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分別占30.7%、48.5%、76.2%,這表明對計算機使用時間越長的學生對當前計算機課程的興趣越低。

1.2大部分學生較好地掌握了應用性強的計算機知識,并且還想學習更高水平的實用性知識

從表2可以看出,學生選擇“office辦公軟件”(54.7%)、“網絡基礎”(54.1%)和“操作系統應用”(45.8%)的比例較大,而選擇“計算機組成與工作原理”(28.3%)、“數據庫基本知識”(19.8%)的比例較小,這表明學生對實用性較強的模塊掌握的比較好,而對理論性模塊掌握的比較差。當問及“您還想學哪類計算機知識”這一問題時,偏向想學實用的知識的學生較多,如選擇“Flash制作”和“圖像處理技術”的學生分別超過了半數,選擇“網站制作”的學生也占到近一半。這也反映了大部分學生對實用性強、復雜有難度的計算機知識技能更感興趣。

1.3大部分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的目的定位較高

從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學目標集中在通過計算機基礎課的學習掌握更多的軟件使用方法,為以后的工作做準備以及達到熟練應用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的程度,僅有10.7%的學生學習目標是通過計算機等級考試,6.6%的學生為了通過計算機掃盲。由此可見,很多學生已不能僅僅滿足于為了考證或者對計算機應用的初級了解,這也就對計算機基礎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大部分學生認為當前計算機基礎課的實用性不強

從表4可以看出,不到45%的學生認為計算機基礎課程實用性很強或強,而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實用性的評價較低,這一方面反映了計算機基礎教學目標定位較低,不能滿足學生對本課程的期待和要求;同時也反映了計算機基礎課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沒有真正充分體現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踐性、應用性強的特點。

2問題探究

通過調查發(fā)現,當前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在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2.1教學目標定位較低,不能滿足學生、社會的實際需求

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對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的要求還主要以能否通過全國計算機一級考試為教學目標和出發(fā)點。但從2008年以后明顯發(fā)現,進入大學前已經有部分學生持有計算機一級證書,這說明他們已經學過并掌握了大部分計算機基礎知識。因此,對于這部分同學而言,計算機基礎課重復的教學內容陳舊、乏味、沒有吸引力。當前的課程目標也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更多的學生希望通過計算機基礎課的學習,獲取更廣泛的計算機技能,而不僅局限于拿到計算機一級證書。同時,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行業(yè)人員的計算機基本水平和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能僅停留在計算機操作的初級階段。如現代建筑企業(yè)要求作為合格的建筑從業(yè)人員,必須熟悉現代信息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狀況,能夠綜合使用這一技術提高現場施工效率,并且能夠在使用的過程提出指導性、操作性強的建議。因此,學校必須根據學生的專業(yè)需要和當前社會的要求,重新設定課程目標。

2.2教學內容設置單一,不能滿足社會對專業(yè)人才素質的要求

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重難點集中在一些計算機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簡單的office、excel等操作技能訓練,多年來幾乎一成不變。實踐證明,計算機基礎課教學與專業(yè)課教學一直存在著“斷鏈”的現象,這種孤立于各專業(yè)進行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沒有將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更好地融合進去,不能有效地實現用計算機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和提高專業(yè)技能,從而使學生形成較完善的知識結構和達到較高的應用水平,最終導致很多學生“學而不會”、“會而不通”、“通而不精”。

2.3教學組織形式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目前在高職院校中,計算機基礎課程包括理論課和實踐課。理論課大都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多存在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現狀。而去機房進行實際操作,往往是讓學生完成理論課布置的上機任務,教師不再系統講解操作步驟。這種理論和操作相脫節(jié)的教學形式,造成學生上課聽老師講授的內容能聽懂,但在機房進行實操時卻無從下手,或者把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順利完成作為唯一的上機實踐任務,不能靈活地處理變化的問題。

3解決方案

經過分析,筆者認為應該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等方面著手對計算機基礎課進行改革。

3.1適度拓展、提高課程教學目標的定位

“計算機基礎教育實質上是應用教育”,這個定位毋庸置疑。然而,很多高職學校對其的理解過于狹隘,把計算機基礎課教學與國家計算機一級考試混為一談,導致其以計算機等級考試為指揮棒,將課程作為取得一級證書的“敲門磚”、“考題庫”,這顯然扭曲了應用教育的實質和價值所在。筆者認為必須適度拓寬和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目標,通過市場調查與學情分析,以社會需求和學生期望為依據,將使學生能涉獵、掌握更多的計算機軟硬件操作技能、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納入到教學目標體系中,突破計算機一級考試的局限。

3.2構建彰顯專業(yè)特色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技能體系

調查表明,學生已不滿足于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如計算機組成與工作原理、操作系統應用、office辦公軟件、網絡基礎等的學習,這就從側面要求將社會對學生計算機水平的要求、學生的學習期望融入課程體系建設中,統籌編排應用廣泛的計算機知識,如網絡安全技術以及網頁制作、圖形圖像處理等,形成以能力為中心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體系。這就要求在知識的選擇上,第一,要貼近實際,制定工作任務單,將真實的工作項目帶入課堂,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實踐中來,使他們實地感受、親歷工作情景,增強學習興趣;第二,要關注專業(yè)。事實表明,多數高職學校計算機基礎課教學與各專業(yè)是脫節(jié)的,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都上同樣內容的計算機基礎課,無疑會塑造一批具有相同知識塊“模子”。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筆者建議以計算機基礎知識技能為基點,不同專業(yè)知識為切入點,實現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各專業(yè)知識技能的融會與掌握,達到計算機基礎知識技能與專業(yè)知識有機結合,從而提高學生運用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解決專業(yè)問題的能力,形成更為完善的、彰顯專業(yè)特色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體系。

3.3直接從應用入手組織教學

高職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活動。在調查中也發(fā)現,學生對計算機應用知識掌握得很好,也期待學到更多的實用性知識和技能,這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謀而合。因此,計算機基礎課教學要始終貫徹“應用”這一主導思想,在教學組織上,立足“應用”,提出能力目標,模擬真實的工作情景,運用“案例引導+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建立“導入———揭示———延伸——檢測——回歸”幾環(huán)節(jié)構成的“視點結構教學模式”,從而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理念,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①(教、學為主)案例引導(引入、揭示環(huán)節(jié)):授課前,教師篩選設計相對完整、真實的教學案例,指向教學目標;揭示、操作教學案例,提煉知識點,使學生能夠清楚而明確地構建知識結構。②(做為主)任務驅動(延伸、檢測、回歸):教師詳細總結案例操作中的知識點和操作技巧,著重指出實際操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布置類似案例,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獨立完成任務,經過這一步讓學生在實踐中綜合運用已學的知識和技能。師生分別對結果進行評價和總結。在以上的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教學模式的實踐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學中做,做中學。

3.4擴大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自由度

在各科教學中,基本上都是采用單向的推送的方式,課程有什么知識,學生就學什么知識。本研究調查已發(fā)現,在進入大學前,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相關知識的掌握度參差不齊。如果能依學生對計算機掌握的水平自行選擇學習內容,擴大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自由度,相信能夠調動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鑒于此,學校可在開課前設計計算機基礎測試方案,對新生進行測試,有條件的學??赏ㄟ^開發(fā)計算機基礎知識在線考試系統,讓新生在正式上課前利用本系統進行測試。考試合格的,根據興趣可以選擇繼續(xù)學習計算機基礎課模塊,也可以選擇其他與本專業(yè)相關的計算機基礎課模塊進行學習,有效形成學生主動接受有意義的學習的氛圍。

作者:何瑞英 王亞青 單位:重慶城市職業(yè)學院

計算機信息管理篇3

大學生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是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大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其目標是讓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技術和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專業(yè)領域中問題的意識與能力。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模式最初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后來發(fā)展為課堂講+課下練的模式,再到現在的課堂重點講、網絡自主學習和實踐練習相結合的模式。教學內容主要是計算機理論和Office操作軟件的學習,因為課時不足帶來的問題,計算機理論知識主要讓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平臺以自學的方式完成,Office操作軟件只是在課堂上講解重難點,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完成實踐任務。通過調查得知,學生知識層次差異較大,大部分學生網絡學習效果低下,學習內容和專業(yè)課融合太少,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普遍不高。為了深化教學改革的內容和力度,切實提高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提升大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對高職院校大一學生的計算機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了調查,以了解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大學生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內容,探究了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1調查結果分析

對地方高職院校的大一學生就計算機信息技術知識掌握的程度,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參與調查的人數為672人。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85.71%)在高中階段上過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只有極少數學生(3.87%)在高中階段沒有開設這門課程,也有一些學生(10.42%)雖然在高中階段開設過這門課程,但是并沒有以上課的方式進行系統的學習。對于Office辦公軟件中的最常用的Word、Wxcel和PPT,只有22.62%的學生表示基本上都能掌握,大約一半的學生表示每個軟件只會一點點內容,極少數學生(7.29%)表示完全不會使用。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在高中階段接受過信息技術課程的課堂學習,對于office辦公軟件的基本操作知識,大部分學生表示學習難度不大,盡管低級操作技能比較容易學會,但是多數學生表示有必要在課堂中進行系統的學習。在對學生的訪談中了解到,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學習情況不太樂觀,內容抽象,難以理解,尤其是對二進制數據與其他格式的數據之間進行轉換、原碼和補碼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間的轉換、高級語言編程、數據庫等內容,表示不容易理解和掌握,需要教師進行詳細、直觀的進行案例講解。至于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能力,多數學生表示盡管能在網上查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但是對于自己專業(yè)的相關內容檢索、高級檢索技巧、信息篩選和加工能力等都有所欠缺,少數學生表示不知道如何進行檢索,而且也很少通過網絡進行查詢對學習有幫助的內容。總之,學生在高中階段接受的信息技術課程學習內容較為淺顯,學生掌握的學習內容或者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傳統的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面對面上課模式和學習方式,已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學習要求和學習目標,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能力普遍較差,教師需要對課程的多種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等進行創(chuàng)新和融合,基于每個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能力和學習能力。

2教學模式探究

2.1分層教學模式

分層教學模式基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避免學生由于個別差異而進行“一刀切”教學所帶來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將學生分成若干類別或層次,進行有針對性教學組織與活動,或者根據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將教學內容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分解成難易程度不同的知識點,進行分層遞進教學。分層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真正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理念,促進了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已有不少高職院校實施了分層教學模式,常見的分層教學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班級為分類的分層教學,另一種是以“培養(yǎng)目標”為分類的分層教學。實施哪一種分層教學方案可以根據學校的專業(yè)特點和課程特點進行靈活選擇。如果單純地按照某一種分層教學方案來實施教學,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些難度,如單純按照班級分類,把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分在不同的班級里進行分層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但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消極作用,而且班級管理也有些困難,影響教學效果。以“培養(yǎng)目標”為分類進行的分層教學,主要是按照升學和就業(yè)兩個大方向進行分層教學,然后再根據同一方向的學生差異進行班級分層教學,兩個大方向的分層教學一般是按照不同的培養(yǎng)目標實施不同的教學體系和教學要求。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公共基礎必修課程,一般要求全院學生在大學一年級時進行統一上課,不宜采用第二種分層教學模式,但是可以在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進行分組分層合作學習,把高水平的學生和低水平的學生分在同一個組內,進行互助學習,不但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量,也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評價。

2.2專題教學模式

專題教學(Project-BasedLearning)簡稱PBL,也被翻譯為“基于項目的學習”、“專題導向的教學”、“以專題為基礎的教學”或“基于主題的學習”。專題教學的主要理念是以建構主義、認知主義、多元智能理論等為理論基礎,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真實的教學情景,配合生活或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以主題為主要形式,以主動建構為活動主線,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發(fā)展。主題也稱為問題或者專題,內容覆蓋多學科領域,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多種學習和研究技能,培養(yǎng)解決問題、生產或創(chuàng)造某種產品所需要的實際能力。在專題教學過程中,由于專題教學內容一般涉及多個學科,因此需要多個學科老師共同組成一個專題研究小組,學生在專題活動中學習一系列和專題相關的各種知識和技能。這種專題教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穿插于不同學科之間,認識并掌握各學科的特性與共性,并對各學科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整合,最終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由于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以實踐應用、技能操作為主,要求掌握的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專業(yè)學習,在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中實施專題教學模式,把教學內容和專業(yè)內容結合起來組織“主題”,讓學生在“主題探究”的過程中既可以學到信息技術知識,又可以學到專業(yè)知識,可以有效地實現深度學習和促進專業(yè)的學習,但是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對信息技術內容以專題的形式進行合理分類,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知識,確定主題內容的廣度與深度,這對計算機信息技術老師的知識能力和教學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是近幾年興起的新型教學模式,隨著微視頻網站的興起,微課程的應用研究受到重視,隨之,通過網絡觀看微視頻進行輔助學習,然后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集中討論和答疑的學習方式,成為教育者關注的熱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預先把課程內容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需要以知識點講解、案例分析、操作演示等形式錄制成視頻,傳送到網絡中,讓學生在課下借助網絡學習技術,觀看學習視頻,預習學習內容,然后在課堂學習中,以做作業(yè)、師生討論、輔導答疑等形式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需要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水平,自行選擇一定的時間進行個別化學習,通過自主學習,記錄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上通過咨詢其他同學或老師解決學習問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讓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了知識的促進者和指導者,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學習變?yōu)橹鲃觽€性化學習,在課堂學習中更是增強和加深了師生之間的交互和交流。但是對于教師來說,需要充分考慮到如何利用課堂時間進行高效的教與學,還需要認真選擇或制作合適的教學視頻。對于學生來說,需要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適應個性化學習方式,并積極地在課堂中通過協作學習參與問題的探究和互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可得到有效的利用,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把可把該課程分為理論知識和操作知識,事先把操作內容根據知識點按照由淺入深的次序進行分解,通過錄屏軟件錄制操作步驟,讓學生通過學習平臺觀看學習視頻,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和操作,課堂上主要通過輔導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這樣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理解程度和學習水平有選擇的有目的地進行學習,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果。至于理論知識,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學習資源,向學生推薦相關的優(yōu)質學習資源和學習案例,并提出相應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思考,在課堂中進行討論和探究,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2.4混合學習模式

混合學習模式是由何克抗教授于2003年提出來的,隨后引起各界專家、學者的熱烈探討和研究,近幾年已經被廣泛應用在教育、培訓等領域?;旌蠈W習模式是多種學習模式的有效組合,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性質和學習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運用不同的學習理論、不同的學習技術和學習工具、學習方法等來實施教學,以提高教學效果。主要是網絡學習和傳統學習的優(yōu)勢相結合,讓學生通過面對面教學、網絡實時學習和自定步調的自主學習,達到最優(yōu)化的學習效果[2]。如今,基于網絡學習平臺的學習方式已經很普及,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學習平臺,結合課堂教學開展混合學習。由于混合學習模式強調情景學習和活動學習[3],來促進深層學習的實現,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是混合學習的核心內容。這就要求教師根據知識點的深淺程度把課程內容設計成一系列可操作的具體的活動任務。這些活動可以由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平臺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師可以把理論知識和操作知識進行有機的結合,把學習任務設計成主題活動,讓學生在主題活動中學習基礎理論,掌握操作技能,可以有效地促進深層學習的效果。

3總結

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綜合運用以上多種學習模式實施教學,并結合本校學情,充分利用各種學習模式的優(yōu)勢進行教學設計,以達到最優(yōu)的教學結果。

作者:肖金芳 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