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學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課堂講述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時,通過結合案例進行教學,以便加深學生對法學理論知識的認知和了解,更重要是增強學生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這種方法被稱為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最早是由美國法學院使用。經調研發(fā)現,在提升現代法學教學質量方面,案例教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為什么在法學課程中要應用法學教學
案例教學具有具體性、實際性,在法學課堂引入這種方法,利于把知識性較強的法論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生活中,使學生理解法學理論知識,同時也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對法學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2.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法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嫻熟運用法學知識和原理去分析解決相關法律問題。因此在法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要求有三點:一是掌握教材。因為教材能為學生提供系統(tǒng)的法學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法律基礎理論。二是熟讀法律法規(guī)。因為法律法規(guī)可以使得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法律實際情況。三是學習分析案例。因為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可以使學生將法學知識和法律法規(guī)綜合運用通過邏輯去分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使得學生體會所學法律法規(guī)應用的環(huán)境和時機。
2.2培養(yǎng)自主思考
在傳統(tǒng)的法學課堂上,授課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或者主導者,通過灌輸式的講授向學生傳遞知識,學生只需被動接受,無需自主思考。案例教學是啟發(fā)式教學,它恰好可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和缺點。在法學課程中,授課教師通過法學案例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者學生個人發(fā)言。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變?yōu)橹鲃铀伎?。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小組討論方式可以使學生通過討論、辯論對案例問題的認識從不清晰到清晰,對案例問題的理解從淺顯到深刻,對案例問題給出的解決辦法從不完善到完善。這使得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形成嚴謹的法律思維,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
2.3增強互動性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里,授課教師具有權威性,學生對教師的觀點不能質疑和批判。但是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如對現在社會中出現的幼兒園教師虐待幼兒實踐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教師可以針對案例發(fā)表觀點,學生也可以就案件發(fā)表個人觀點。在討論和辯論中,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最終使得學生掌握運用法學知識分析案例、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案例的模式
案例教學法有多種形式,在法學課堂上授課教師可以依據講授的知識點的特征選擇適合的形式進行教學。
3.1模擬法庭
學生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如檢察官、被告及被告律師、原告及原告律師等,以司法實踐中的法庭審判為樣例,進行模擬審判。這一形式被稱為模擬法庭。授課教師在講述訴訟知識點時,可以應用這一形式。模擬結束后,教師對模擬狀況進行總結和點評,讓學生進入司法庭審模擬狀態(tài),感受真實的審判過程,使得學生對訴訟程序的印象深刻。同時,在模擬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便針對重點及難點進行講解和分析。
3.2課堂講授
授課教師在對法學知識點進行基礎上加入法律案例講解,并對案例進行分析論證。這一形式被稱為課堂講授。課堂講授形式對授課教師有較高的要求,如在案例的選擇上應該有重點、有目的選擇,選擇發(fā)生在近幾年的案例,選擇難度由淺至深的案例。通過這一模式可以較為迅速地幫助學生掌握課程知識點,并且通過法學案例與理論知識的相互綜合,便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3.3課堂討論
授課教師在講解完課程知識點后,針對教學知識點選擇合適的案例提出相關問題,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在討論結束后,教師對討論進行總結和點評。這一形式被稱為課堂討論。在法學課堂中使用這一形式,授課教師選擇討論的案例要明確選擇案例的選擇是為教學服務,是通過案例來闡明知識點。教師在總結和點評過程中,應該對案例中涉及的問題進行有理有據的分析,運用法律依據將案例中的法律知識點講透徹,使得學生能夠真正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4網絡教學
授課教師通過網絡向學生傳遞法學知識點和法學案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一形式被稱為網絡教學。教師使用網絡作為輔助工作進行教學,在課程開始前,通過網絡將法學理論知識點及問題發(fā)給學生,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查閱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在課程之后,教師也可利用網絡向學生布置案例分析等作業(yè)。
3.5媒體教學
授課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如電子教案、媒體視頻播放工具向學生傳遞法學知識點和展現應用法學的場景。這一形式被稱為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教學工作不但可以提升教學效率,而且可以生動形象、圖文并茂地展現法學案例和庭審等場景,這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4應用案例教學法的關鍵點
在法學課程中如何成功的應用案例教學法?有哪些關鍵點需要關注?筆者從以下幾點進行闡述。
4.1授課教師在課堂的定位是關鍵
在法學課程中使用教學案例法,教師必須準備定位,否則將會影響教學效果及質量。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模擬法庭和課堂討論形式下,教師的定位是指引者,指導學生討論案例,避免偏離討論方向和目標;及時回答學生的質疑和相關知識方面的回答,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這利于學生縝密分析案例并給出合理的結論。由此可以看出,在在運用案例分析的教學中,授課教師處于引導地位,同時也是一位導演,是一位策劃者,是一位主導者。在運用案例分析的教學中,學生在這一由討論到辯論再給出結論的過程中也會受益匪淺,因為這一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法律邏輯推理能力、把握案例關鍵點的能力、區(qū)分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的能力。
4.2選擇案例是關鍵
為什么要在法學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法?是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是為了課堂教學方式多樣?這些都不是根本目的。教會學生將特定的法學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聯(lián)系起來,通過運用法律知識、邏輯能力、思維能力去解決社會中的法律糾紛,這才是根本目的。這樣的教學目的要求教師選取的案例必須有價值,能夠連接前后的法律知識點,具有典型性,具有系統(tǒng)性,具有難度。首先,選取的案例應該包含較多的法律理論和法律規(guī)范,以培養(yǎng)學生在具備法學理論基礎上可以解剖案例,以切實地提高學生的法律職業(yè)能力。其次,選取的案例要有時代性。與學生實際生活貼近的法律案例,具有時代性的法律案例,易于學生融入法律案例情景,進而通過案例掌握司法實踐出現的新問題。最后,選取案例要結合教學對象。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結合課堂教學目標選擇不同難度等級的法律案例進行教學。
4.3平衡理論知識和案例教學時間是關鍵
在法學課程中,講述法學理論知識的時間和案例教學的時間改如何分配?全部課堂時間用來進行案例教學是不合適的,這樣不利于學生掌握法學理論知識。全部課堂時間用來講述理論知識也是不合適的,這會導致學而不用的結果。因此,時間應如何分配是一個教學關鍵點。經調研統(tǒng)計,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普通的案例教學時間應該占據總課時時間的四分之一。對于特殊的法學知識點,如訴訟法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授課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增加案例教學時間,給予學生較多的時間討論案例,以培養(yǎng)學生成為學以致用的人才。
5結語
文學,一般是指以語言文字對社會客觀現實進行形象化表現的一門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也包括搭建在文學作品基礎之上并具有特定文學功能的電影、電視等藝術形式。文學作品通過塑造形象,真實、具體、典型地再現社會生活,是一定時期內社會生活的集中、形象化的反映。法律主要指有權機關合法制定的成文法,但又不局限于此,還包括在特定階段或一定范圍內實際具備“法律”功能的文件、原則和規(guī)范,如民間的習慣法在民事法領域是民法淵源之一。法律是一種“他律”,是人類理性思考的結晶,其嚴密的邏輯性、語言的學術化、思維的明晰性等,成為法律條文構成的顯著特征。相對于經濟基礎,法律和文學作品皆屬于上層建筑,都是人文學科的核心內容之一。法律是一個科學的世界,文學是一個人文的世界。經典的文學作品的基本價值均是通過揭示人性來實現的,而現代法治型的法律也是把人作為表現的邏輯起點,以其內在固有的價值觀念熏陶人、教育人。文學與法律有著復雜的關系,文學可以一定程度上還原法律現象。從文學視角認識法律,能夠使人們對法律的認識更為深刻;從法律視角研究文學作品能夠較好地發(fā)掘出作品更深層次的內涵,而其更為重要的一個功能是可以對涉及法律的諸多現象進行一定的還原,引用涉法文學對法律社會學、法律思想史、比較法學、民法學、刑法學、法理學、犯罪心理學的教學有很大幫助。文學作品具有虛構性的特征,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學具有法學學科所不具有的認同感和親和力,用文學的方式來彰顯的法律正義比以法學的形式來表現更容易讓普通民眾所理解和接受。法律作為文學作品形式表現出來,實際上是通過對廣義上的法律解釋來完成法律的任務。文學作品屬于具象邏輯思維,不同的正義觀念都能得到表達:每個角色通過溝通和對話闡釋自己對公平的主張,突破傳統(tǒng)的思維定式,而不僅僅是法官一個人的表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伸張法律正義的目的。法律為文學研究提供新的視角。法律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與政治、道德、宗教、歷史、心理、美學等意識形態(tài)密切相關,從而為文學提供了廣闊的描寫天地和豐富的素材。文學中的法律傳達了作者對所處時代的法律的全面認識和反映,涉及到法律中立法的指導思想、制定、執(zhí)行等諸多內容。在中外文學史上,文學對法律的回應普遍存在。翻開《史記》,不難發(fā)現,作品中涉及到很多法律內容,如《陳涉世家》提到:“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失期,法皆斬”,此段文字反映了秦朝刑事法方面的規(guī)定。又如馮夢龍的《醒世恒言》第八卷的《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是一起典型的民事和刑事結合的案件,反映了我國古代司法審判的重“人情”輕“法理”的特點。從法律的視角對涉法文學進行闡釋,才能發(fā)掘其豐富內涵,如馮象的《木腿正義》、朱蘇力的《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tǒng)戲劇為材料》和余宗其的《魯迅與法律》都對此作了積極的探索。
二、文學作品的運用對法學教學的重要意義
文學作品在法學教學中的運用,通常是指在教學中結合法學課程的內容,將文學作品中與法律相關的內容運用到法學教學中,讓法律知識與原理同文學作品相互關照,實現較好的教育效果。在當前要求提高法學教育的實效、推進法學教育的轉型這一背景下,法學的教學方法是其主要突破點,而將文學作品引入法學教學,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因此,在法學教學中運用文學作品具有深遠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強化學生的現實認知、熏陶其人文品格
現代社會變革促使物質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與此不相適應的是當下人文精神的日漸衰落和價值關懷的日漸勢微。文學關注人,法律同樣關注人。文學是人學,法學也是人學,文學要尊重人性,法學也要尊重人性。不尊重人性的文學作品,其生命力不能長久,同樣,不尊重人性的法律,是一種不符合自然法則的強行法,即使勉強制定出來,也難以推行。即使短期內得以推行,其后遺癥也遲早會顯現出來。文學對正義的崇尚,對邪惡的鞭撻,這點和法律精神相通。法學教育不僅是職業(yè)教育,也是人文教育,法律人應當具備人文素養(yǎng)。文學作品張揚人的自由與人性的尊嚴,一般都展現著人文關懷,因此,在法學教學中運用文學作品闡釋法律現象和法律制度,可以使學生潛在地加深對人性的理解,樹立未來法律人深厚的人文關懷情懷。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拓寬思維視野
在法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文學作品較為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在生動、輕松的氛圍之中增強其理解能力、培養(yǎng)豐富的想象能力,以此更好地掌握法學知識,避免講授式教學極可能出現的沉悶、乏味氛圍。此外,文學作品所反映的法律現象有可能會極大地超出書本理論知識的范圍,這比較有助于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性、發(fā)散性、批判性等法律思維方式,增強對實踐問題的理論分析能力。
(三)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單純的法律條文、法律理論的學習比較枯燥乏味,法律與現實生活聯(lián)系緊密,純理論性教學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文學作品中存在較多地描述特定歷史時期的法律制度內容,如《水滸傳》中重要人物之一林沖,他的經歷足以說明宋朝刺配刑等刑罰使用的有關情況,《西游記》中的“倒換通關文碟”無疑與今天的出國“簽證”相類似。在法學教學過程中,善于發(fā)掘文學作品中所涉及法律知識的情節(jié),并對其展開一定的分析,用通俗的語言引導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因此,將“法律與文學”相結合,對文學作品進行法律闡釋起到的課堂效果,是單一的法律規(guī)則教育所無法相比的。
三、法學教學中運用文學作品應注意的有關問題
文學作品浩如煙海、舉不勝舉,雖然許多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法學教育價值,但法學與文學畢竟是不同學科,其思維方式等都存在較大的不同之處。因此,文學作品的運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并不是所有文學作品均能夠運用到法學教育教學中,當然也不是每個法學知識點都需要借助文學作品來進行學習。具體來講,在法學教學中,運用文學作品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運用文學作品要適時
“適時”就是引用文學作品時要注意把握時機,按照教學內容,需要引用時才相應地進行引用。在法學教學中引用文學作品需要服務于教學目的,具體來講,是重點分析,并以此過濾出作品中所包含的法律信息,而不是進行藝術賞析。因此,如何選擇文學作品至為重要,對此,主要是要注重作品與教學內容的關聯(lián)性,應本著“源于教材,服務于教材”的原則適時引用。此外,選取文學作品還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能力等,引用作品不能太艱深、太生澀。盡量選擇富有藝術魅力、學生比較熟悉的文學作品。為此,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熟悉相關文學作品的內容,并有效地收集對相關文學作品進行深度分析的文章,了解作品的法學價值。
(二)運用文學作品要適當
所謂“適當”,通常是指需要注意運用的準確性,即所引用的文學作品應對理解教材內容的內接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之作用,讓學生可以較為直觀地進行理解。文學作品雖然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但文學的真實是藝術的真實,不是實際生活的真實,通常是對生活的提煉,因而,作品中的法律生活和真實的法律現實存在著一定距離。因此,教師要努力提高文學素養(yǎng),在廣泛閱讀有關史料的情況下進行分析、比較,對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極易產生誤導的作品不宜進行引用。
(三)運用文學作品要適度
“適度”,是指引用的文學作品應少而精。對文學作品的展示、分析、講解等占用的課堂時間不宜過長,引用的內容應符合教學內容,不應太多,不要較多地去追求趣味性、迎合學生的好奇心,不能沖淡了教學重點,應盡量控制時間,做到心中有數,詳略得當。因此,文法結合是教學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不能為了極力追求教學的生動效應而喧賓奪主,影響主要教學目標的實現,甚至將法學課上成文學鑒賞課或文學史課。
四、結語
我國的高校知識產權法學教學起步較晚,與國外發(fā)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產權法學教學師資嚴重缺乏。
一方面,高校專門從事知識產權法學教師嚴重不足,多則十幾人,少則幾個,甚至存在由民法學教師兼任的現象;另一方面,知識產權法學教學內容涉及面寬,專業(yè)性強,對教師的知識與素質要求較高,純粹法律出身的教師無法勝任法學教育,因而無法擔負起知識產權人才培養(yǎng)的重大責任。
(2)知識產權法學教學目標過低。
目前,高校畢業(yè)生逐年遞增,很多畢業(yè)生面臨著就業(yè)難的現實壓力。法學專業(yè)出身的畢業(yè)生,想要從事律師職業(yè)必須通過國家的司法資格考試,取得基本的入職資格。而每年通過司法考試的人數有限,其難度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就業(yè)形勢下,迫于現實壓力,很多高校法學專業(yè)只能降低教學目標,法學教學目標層次過低,進而影響到教學質量,使知識產權教學也被桎梏。
(3)知識產權法學教學方法亟須變革。
知識產權法學是法學專業(yè)的14門核心課程之一,一般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如理論講授法、案例分析法等,但這些教學方法也存在兩種教學誤區(qū):純理論化教學和純實務化教學。在知識產權法學教學中應將理論知識與案例分析結合起來,才能發(fā)揮它應有的效果,讓學生牢固掌握。
二、高校知識產權法學教學的改革舉措
(1)擴大知識產權法學專業(yè)教師隊伍,提高教師質量和素質。
我國有十多所高校設置知識產權專業(yè),但存在知識產權專業(yè)教師不足、其他法律專業(yè)教師兼任、教師的知識與素質跟不上知識發(fā)展等問題,最直接的解決方法就是擴大知識產權法學專業(yè)教師隊伍,招聘一些專業(yè)的知識產權教師,及對教師進行培訓和學習。同時教師也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擴大知識面,適應知識產權的發(fā)展和科技的發(fā)展。
(2)不斷創(chuàng)新,使知識產權法學教學內容與教材體系相統(tǒng)一。
知識產權法學教學應重視教學內容的合理設計與變革,使教學內容與教材體系相統(tǒng)一,確保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與新穎性。為此,在知識產權法學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基礎理論的講授,使課程具有一定的底蘊,也要加入一定的案例分析,引入最新的理論成果,使理論知識與實踐案例完美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和知識產權的獨特魅力。
(3)改進高校知識產權法學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1.1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
本次調研中,女生占絕對主體,占樣本量的86.87%,男生僅為13.13%,再現旅游專業(yè)學生性別現狀。少數民族學生占總調研樣本量的33.13%,主要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和滿族。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學生反映喜歡的教學方法依次為:實習法、直觀演示法、現場教學法和實驗法,不喜歡是讀書指導法、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法和練習法,見表1。其中,實習法的喜歡度高,新疆教育學院學生對直觀演示法的喜歡度高達17.86%,實驗法在8.33%~14.41%之間;讀書指導法、任務驅動法的喜歡度較低。教育學院對教學方法的喜好度幅度差距最大,在17.86%~0%之間。新大學生最為接受的方法為直觀演示、實習、討論法和參觀教學法,新財大最為接受的是現場教學、直觀演示和實習法,新農大喜好實習、現場教學和參觀教學,教育學院的學生喜歡直觀演示、實習、現場教學法和實驗,烏職大接受現場教學、直觀演示、實習和討論法。
1.2六門專業(yè)核心課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
本次調研的教師均為中青年,女性占主體,占樣本量的67.57%,碩士占較大比重,學士和博士比例相當,講師和副教授比例幾近92%,教齡多樣,少數民族教師占總調研樣本量的32.5%,主要有維吾爾族、回族和哈薩克族。綜合來看,各院校教師在各課程中至少采用三種教學方法,講授法均有提及。新疆教育學院《旅游規(guī)劃與開發(fā)》講授法所占課時比例高達90%;《旅行社經營與管理》采用的教學方法較多樣,5—7種;新農大在每門課程中均采用任務驅動法,且比例較高,尤其是酒店管理專業(yè)核心課高達70%。橫向比較來看,教育學院講授法在每門課程中所占比例均較高,40%~90%之間,新財大和烏職大相對其他院校,各門課程采用的教學方法較多元化,見表2(本表僅列舉三種教學方法)。
1.3六門專業(yè)核心課學生喜好的教學方法
學生調查表中,請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和偏好,填寫6門課程中采用的教學方法。本文僅選擇所占比例較高的4種教學方法,為此,每門課程中教學方法比重加和小于1。統(tǒng)計發(fā)現,學生非常期待多元教學方法,講授法必不可少,在不同院校不同課程中所占比例差距較大,旅游規(guī)劃與開發(fā)課程中,講授所占比例在10.48%~38.89%之間。
1.4教師教法與學生喜好“教法”的比較
根據表2和表3,學生期待教師采用多樣且合適的教學方法及課時比例。相對來說,新財和烏職大的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較為被學生認可、接受,新大教師要靈活運用講授法,新農大應弱化任務驅動法的使用,教育學院需降低講授法所占課時比例?!秾в螛I(yè)務》中,教師常采用的教學方法數量明顯少于學生期待的。學生期待的講授法、直觀演示法均所占課時比例較高,分別在22.50%、10.47%以上,新疆教育學院教師的講授比例高達70%,遠高于學生期待的29.96%;烏職大體現就業(yè)導向,教師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所占比例45%,但學生不買賬,不認可該法?!堵糜我?guī)劃與開發(fā)》采用任務驅動法教學的有新大、新農大和烏職大,新財大學生期待任務驅動法。新農大任務驅動法在教師教學和學生期待該法中比例分別為25%、8.2%,說明學生認可該教學方法的同時,希望所占課時比例降低,新大的學生基本否定任務驅動法。新財大講授法、案例教學法占總課時的50%,學生希望教師能使用任務驅動法。教育學院常用的教學方法只有兩種,且講授法為絕對優(yōu)勢,學生期待通過練習法、討論法、案例和直觀演示將其內容具體化、直觀化?!堵糜问袌鰻I銷》中,學生偏好的講授法和案例教學法所占課程比例幅度差距較小,分別在17.95%~27.91%、16.48%~10.64%之間。新大和新農大學生期待教師使用讀書指導法,且比例在10%左右,說明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輔導。采用任務驅動教學的新農大和烏職大應稍降低其比例。相對來說,教育學院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多樣。從調查看,《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是高校中采用教學方法最多的課程,并與學生期待的較為吻合。其中,講授法、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教師均有采用,除教育學院外,其他4所高校還選擇了實習法。這樣看來,烏職大采用的教學方法及其比重最為學生青睞。新大和新財大采用情景模擬法,其他三所院校通過參觀教學法讓學生了解旅行社業(yè)務操作流程。新農大教師講授法所占《餐飲管理》的比例僅為15%,其他4所院校均在40%左右,除新農大外,其他院校均采用案例教學法。新大采用直觀演示且比例高達40%,學生希望降為8.16%;教育學院采用練習法,比例高達40%,學生希望采用直觀演示和參觀教學法,且占課程比重分別為15.09%、11.33%。新農大、新財大、烏職大均有任務驅動法,且比例依次為70%、21.67%和15%,學生對該法的認可度非常低,在6.12%~0%之間。由此,新農大急需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新財大應弱化講授、討論和任務驅動,強化現場教學、實習和練習的比重,新大應適當增加任務驅動法?!肚皬d與客房管理》是學生喜好教學方法重復率最高的課程。除講授外,學生均提及實習法、現場教學法、直觀演示法的運用,案例教學和練習法出現頻率也較高。新大學生期待的講授比例接近30%,其他院校在17.31%~11.11%之間;烏職大現場教學比例需降低,教育學院要大幅降低講授,增加實習比例。
2.總結與不足
2.1總結
本文通過對新疆五所代表性高校旅游管理學生的問卷調查發(fā)現,實習法、直觀演示法、現場教學法較受學生歡迎,學生對讀書指導法、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法較為抵觸。六門專業(yè)核心課中,講授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法、任務驅動法教師采用較多,學生期待教師運用更多樣的教學方法,同時優(yōu)化各種教學方法所占課時比例。相對來說,新財大和烏職大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較為被學生認可、接受,新大需要根據課程性質適時適量選擇講授法,新農大教師應弱化任務驅動,教育學院要降低講授比例。目前,教師教學方法使用和學生認可的教學方法存在較差異大的是《旅游規(guī)劃與開發(fā)》,《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是教師采用最多教學方法的課程,并且與學生期待的教學方法較吻合,《前廳與客房管理》是學生期待的教學方法相同度最高的課程,主要有講授法、實習法、現場教學法和直觀演示法。
2.2不足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體會.
一、實施問題討論法的基本條件
1.教材內容方面
不是所有教材內容都能用此方法來上課的,凡是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而新知識又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加以分析、歸納就能總結出新知識的教材,就能用此方法教學.
問題討論式教學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靈活、綜合應用概念規(guī)律,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慧品質.進行同一知識的教學,應用問題討論式教學要多用一些教學時間,因此,只有理解和應用那些內涵較為豐富的概念和規(guī)律的課題或分析處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具有較普遍意義的課題,才宜于采用問題討論式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所以,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應用于部分綜合應用知識的新課、練習課和復習課中.
2.學生方面
學生必須改變過去那種“老師講、認真聽就行了”的思想和習慣.學生必須意識到:上課的過程就是自己主動學習的過程,相信自己在老師的指導下會學,且能學會.因此,采用這種教法,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分析、動口、動手、動腦,敢于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敢于爭辯,直至把問題搞清楚,學會學懂為止.
問題討論式是以討論為主的教學結構,它不同于在其他教學方法中只把討論實施于局部的、個別的問題,而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它應動員絕大多數學生積極參加討論,否則討論將流于形式.只有條件成熟的討論,才能使絕大多數學生受益,否則將會過多地延緩教學進程而收效甚微.
3.教師方面
首先必須破除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要有民主的思想和民主的作風;要有群眾觀點,相信自己的教育對象通過討論、分析是能自己學會的;還要能放下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只有融洽的師生關系,才會有融洽的討論氣氛.此外,教師必須備課,精心設計討論題和教學過程,還必須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
二、實施環(huán)節(jié)
1.提出問題和創(chuàng)設情境
提出合適的討論題目和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是問題討論式教學的準備環(huán)節(jié),是討論得以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也是使討論能收到實效的關鍵之一.
合適的題目應具有以下幾種特征: (1)具有典型性和針對性.(2)設問生動具體.(3)深、難、廣度要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相適應.(4)具有程序性和啟發(fā)性.(5)題目要與允許的討論時間相適應.
2.組織討論
這一過程是教學過程的重點和核心.其任務是引導學生以問題順序為中心開展討論.通過學生獨立或相對獨立的討論、質疑和辨析,解決所提出的問題,為加深學生理解概念和規(guī)律、掌握其應用,完善認知結構,發(fā)展思維能力提供生動而現實的事例和經驗.
討論的組織形式要與討論的層次相適應.對于低層次的討論,可以直接由全班討論;對于中、高層次的討論,可以采用先課堂小組議論或課外準備,然后全班集體討論的方式.
3.歸納小結
這是強化認識、出成果的環(huán)節(jié).歸納小結的內容一般包括理解概念、規(guī)律的要點和分析問題的思路方法兩個方面,可以由主持人提出小結性問題,也可以由主持人(教師或學生)直接作出精辟的結論,由參加討論者作出結論.歸納小結的目的在于加深并強化全體學生的認識,對討論中出現的各種意見去粗取精,提煉精華,形成全體學生的共同認識.這對于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發(fā)展思維能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小結時,屬于知識性的結論,要既科學,又邏輯嚴謹,要從學生語言過渡到教材上的語言.
1.1在教學觀念上有所創(chuàng)新
中專數學教學觀念的創(chuàng)新,既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觀念,也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數學的觀念,只有教與學同時創(chuàng)新,才能實現中專數學教學的目的。目前,教學觀念的創(chuàng)新是中專教師的重要任務,除了教學思路的革新外,更應該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找到學生不愛學數學的要根源,想方設法消除學生對數學的抵觸情緒,激發(fā)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1.2在教材上有所創(chuàng)新
現在中專學校廣泛采用的中專教材已延用多年,有些內容已顯陳舊,已與現實生活略顯脫節(jié),所以應根據中專教學的目的適當的改良和壓縮中專數教材的內容,對應用性強的內容可以寫得詳細些,對于應用性不是很強的部分應適當刪減,做到詳略得當。這樣教師在教學中也能根據教材內容劃分詳略,既能提高對重點內容的掌握效果,也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1.3教學內容上有所創(chuàng)新
中專學校的學生因所學專業(yè)不同,所以對各學科的掌握程度也不盡相同。就數學課程而言,文科學生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理論即可,而對于理工科的學生來說,則要根據其專學其他學科的設置來決定數學課程內容的深度和難度。這就要求中專教師要認真分析研究各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內容和特點,合理確定數學教學的內容,力求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為其他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打好基礎。
1.4在教學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
數學課程教學較其他基礎學科而言枯燥得多,這就對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讓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有所領會,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對學習數學提起興起,變被動主動。要求教師除了課堂講授外,還要盡可能的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引證一些學習數學方面的真人實例。同時,可以在數學課堂上開辟“模擬課堂”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提前預習本堂所學內容,模仿老師對其他同學進行講解。然后教師對學生進行補充和講評,并以此作為學期數學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
1.5在考試形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
數學考試不同于其他學科考試,它多是以計算結果作為判定好錯的唯一依據,即使每一步都準確,只計算結果不正確,也得不了多少分,或者根本就得不到分。這種傳統(tǒng)的數學考試方式對中專學生來說是有不妥之處的,因為中專數學的教學目的不是要考查學生的計算準確性,而更側重于對解題思路和方法的掌握上。計算結果不正確往往是因為考生的一念之差,并不能真正說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能真正起到教師通過考試掌握學生學習成果的作用。這就要求中專數學教師應在數學考試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平時應盡可能的采用多種考核方法相結合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平時課堂設定多種多樣和考核項目,并以課堂考核成績作為評定學生學期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1.6強化數學知識的應用性
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是目前我國中專數學教學面臨的嚴重問題,因此,應當重視中專數學教學知識的應用性。讓數學從學生的專業(yè)出發(fā),從社會生活實際的需求出發(fā),更大的發(fā)揮數學教學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中專數學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探究數學知識的實踐性,將理論數學變?yōu)閼脭祵W。
2結束語
法律英語教師的來源:一種是專業(yè)的英語教師,他們對法律專業(yè)知識沒有深刻的研究,當遇到專業(yè)性法律問題時往往無法很好地解答;另一種是法學專業(yè)教師中的英語水平較高者。這類教師對于法律知識的掌握很牢固,對法律英語中的法律問題體會更為深刻,但他們的英語水平往往有限。
二、改進法學專業(yè)法律英語教學的思考
1.明確教學目標,量化考核標準
當前,應樹立法律英語學習服務于司法實踐的目標。學生通過法律英語學習,應具備讀懂英語語境下的法律問題以及用英語表達法律意見的基本能力。實現這一教學目標:一是法律英語教學要以學生日常的專業(yè)課程學習內容為依托,讓法律英語教學與法律專業(yè)知識學習實現相長的效果;二是教學內容可以按照課程分門別類地安排,讓學生了解每門課程的法律英語應用;三是可以通過英語案例教學、法律英語公文寫作、法律英語辯論式教學等,使法律英語教學內容貼切實踐運用。隨著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的考核標準設定也就有了方向性。考核的標準設定應當以法律英語的應用能力為中心??己藰藴蕬c教學目標相一致,要引導教學目標的實現。具體的考核標準包括:法律文書的英文寫作水平、英文案例的中文翻譯水平、對英文表述法律問題的理解能力、部門法中專業(yè)術語的應用能力等。這些考核標準的設立與學生法律專業(yè)知識密切聯(lián)系,能夠激發(fā)法律專業(yè)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同時也能體現法律英語的應用價值。
2.改進教學內容,推動教材改革
一是法律英語教材的編排應當遵從由淺入深的一般學習規(guī)律。法律英語這門課程有其自身的特點,該課程學習既不同于大學英語課程,也不同于法學專業(yè)課程,具有相當的專業(yè)性。第一次接觸該課程的學生,都存在一個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因此,在教材的編排上,也應當首先了解法律英語的學習內容及其重要性,掌握法律英語的學習方法,進而逐漸由專業(yè)單詞學習到常用句式掌握再到對文章的理解。二是法律英語教學的開展應當尊重從已知到未知的認識規(guī)律,應當依托于法學專業(yè)知識。法學專業(yè)學生經過長期的專業(yè)學習,掌握了專業(yè)術語,并形成了一套法學思維。而法律英語學習正是這些法學術語與法學思維的英語再現,由中文的法律知識學習引導法律英語知識學習是可行的辦法。對于法律英語課文的學習,學生要憑借自己對法律知識的理解體會法律英語知識的含義。三是法律英語教材的選編應當與法律專業(yè)知識掛鉤,增強法律英語的應用性學習。在法律英語教材的編排上,應當以法學知識為依據,開展相應的法律英語教材設計,使學生在法學知識與法律英語知識之間找到學習的關聯(lián)點。學生的法律學習是以部門法為專題的,法律英語課文的編排也應據此分類。比如,可以將法律英語教材以部門法劃分章節(jié),每一部門法的學習從相關單詞的掌握、專業(yè)句式的學習、法律知識的介紹到法律文書的撰寫等,由淺入深進行編排。
3.變革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思路
教學方法方面應當改變現有的“灌輸”式教育,采取“教師為引導、學生主動學”的教學方式。一是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增強教學內容的應用性??梢园咐浇虒W、辯論式問答、法律文書撰寫等方式開展。在教學初期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yè)詞匯,讀懂法律英語中常用的專業(yè)句式,講解法律英語的背景知識。二是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充分依據學生已有的英語基礎,帶動法律英語的學習;增強法學專業(yè)課程學習與法律英語學習的關聯(lián)性,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同時,引導學生成為法律英語學習的主體,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三是采取案例式教學方式,使學生成為教學的積極參與者。案例式教學將學習內容以案例的形式體現出來,讓學生在讀懂案例的同時,體會法律英語在實務中的真實運用過程。讀懂案例之后,教師應鼓勵學生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案例分析。法律實務中存在著不同形式的法律文書,法律文書是法律意見的一種文本表達方式,而讀懂法律文書也是培養(yǎng)學生涉外法律運用能力的基本功。在法律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不同形式的英語文書作為法律英語的學習資料,在引導學生讀懂英語法律文書之后,可以嘗試讓學生撰寫簡單的英語文書,如英語法律合同等。增強法律英語的應用性學習,無疑是賦予法律英語課程價值的最好方式。
4.組建專業(yè)化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
一、激發(fā)動機,培養(yǎng)學生思維意向品質
動機是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因和動力,心理學家布魯納把“動機原則”作為一個重要教學原則,認為教學必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兒童是有個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先決條件。興趣可以產生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源之一,有了興趣,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教學“相遇問題”時,為了掃清學習障礙,上課開始,教師可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先由兩位同學從教室的兩端面對面地行走,設問:“①這兩位同學行走的方向怎樣?②兩位同學行走的結果如何?……”這樣通過生活實際的直觀演示,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時”等抽象概念,積極主動地參與對新知識的探求。其次是加強思維方法的指導。小學生對程式化的教學方法感到枯澡,要注意把學生熟悉的事物同所學知識聯(lián)系起來,變抽象為直觀。如,通過“學號是質數、合數的學生分別站起來”的游戲,使學生形象地領悟質數與合數的區(qū)別,又如,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讓學生把紙筒沿豎向剪開,展示出長方形,學生通過直觀操作,很快推導出圓柱側面積計算公式。三是通過變換那些用來說明概念的直觀材料或事例的形成,使其中的本質屬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質屬性時有時無。作這樣的變式練習,能使學生思維活動從偏見與謬誤中解脫出來,從而靈活地應用一般的原理、原則。例如題組:
(1)一桶油漆,第一次用去1/5千克,第二次用去這桶油漆的4/5,剛好用完,這桶油漆有多少千克?
(2)一桶油漆,第一次用去4/5千克,第二次用去這桶油漆的1/5剛好用完。兩次一共用去多少千克?
(3)一桶油漆,第一次用去1/5,第二次用去4/5千克,剛好用完,這桶油漆重多少千克?
這種變換敘述形式的練習,盡管問題敘述不同,但學生通過仔細審題,很快便能理解這幾道題的實質都是求這桶漆油的重量,從而培養(yǎng)了積極思維的意向品質。
二、增加含熵信息,提高思維密度
如果信息本身一部分已被認知,還有一部分不確定性(熵)不能消除,這類信息就稱為“含熵信息”。學生學習就是接收信息——消除不確定性的過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處處“講深講透”,學生得不到“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那么充斥這節(jié)課的便是“飽和信息”,便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其產生內驅力,學生的思維就得不到發(fā)展。思維的是一個信息傳遞、接收和貯存、加工的過程。因此,要激發(fā)思維活動,必須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控制,有計劃,有目的地傳遞含熵信息,從而提高思維密度。
1.以內部言語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數學課堂教學,要讓學生能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提出思維要求,而且要留有一定的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在教學中,讓學生先想一想再去做。使學生言語與行動逐步起著自覺調控作用,促進思維的“內化”,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例如:“五(1)班現有學生49人,男女生人數的比是4∶3,五(1)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對這樣的應用題,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試著做,而不是由教師直接教給解法。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可以找出多種解法。
解法一:4+3=749×4/7=28(人)……男生
49×3/7=21(人)……女生
解法二:4+3=749÷7=7(人)
7×4=28(人)……男生
7×3=21(人)……女生
(附圖{圖})
(附圖{圖})
解法四:先求出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再求男、女生各多少人。
3÷4=3/449÷(1+3/4)=49×4/7=28(人)……男生
28×3/4=21(人)……女生
再讓學生把思考的過程和方法說出來:解法一是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法二是用歸一法;解法三是用倍比法;解法四是用分數解。這樣的教學,學生有充分思考的機會,在“想一想”的過程中,內部言語得到了發(fā)展,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2.以內部言語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F代教育觀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即思維活動的教學。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通常是以語言為載體表現出來。俄羅斯心理學家加里培林關于智力形成的學說提到,智力活動始源于物質活動,以語言為中介,內化為“人腦”的內部言語。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在操作學具時,要把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結合起來,也就是從“外化”到“內化”,在操作中使“操作”與“思維”緊密結合,從而發(fā)展學生的內部言語,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進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教學中,可以安排三個層次的操作,即三個層次的思維訓練。第一層,操作后問: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分別和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為教學公式中“除以2”奠定基礎;第二層,讓學生抽象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積都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第三層,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別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自己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講出是如何推導的,公式中“底×高”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除以2。這樣引導學生緊扣操作活動中的“想一想”進行獨立思考,不僅發(fā)展了內部語言,而且使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得到了較好的訓練和培養(yǎng)。
三、訓練主體思維,優(yōu)化思維品質
數學既能鍛煉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又能鍛煉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主體思維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層次上向縱、橫兩個方面發(fā)展,向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發(fā)展,達到對事物全面的認識。為此,教師應重視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揭示數學問題的實質,幫助學生提高思維的凝練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先對問題作整體分析,構建數學思維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問題的實質。當問題趨于解決后,由此及彼,系統(tǒng)地研究相關的問題,做到解決一題就可解一類題,即觸類旁通。以對應用題的訓練為例,教師要善于從橫向、縱向、逆向、系統(tǒng)等多層次、多方向上進行演變、擴展、加深,才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既不增加學生負擔,又能提高教學質量之目的。
1.縱向延伸。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溝通前后聯(lián)系,弄清知識由淺入深,逐步深化的遞進層次結
(附圖{圖})
1/4,第一次修了多少千米?解答后再縱向延伸:如果改變題目的條件,怎樣解答,如果改變題目中的問題,又怎樣解答。
2.橫向展開。學生解題后,還可以橫向展開,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多種途徑進行解題(此種方法多適應于練習課與復習課)。例如:“修一條1800米的路,3天修了120米,照這樣計算,修完這條路共用多少天?”可以這樣引導學生:①以1天修的路程數表示效率;②以修1米所用的時間表示效率;③以修120米所用的時間,或以3天修的路程表示效率等方法進行解答。
3.逆向回轉,理解結論。訓練學生從順、逆兩個方向思考問題,有利于提高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和靈活性。例如:甲乙兩車從A、B兩地相向開出,乙車每小時行60千米,比甲車多行1/4,求甲、乙兩車一小時共行多少千米?解答之后,再把解題結果作為已知條件,引導學生逆向編題。如:甲乙兩車一小時共行108千米,乙車每小時比甲車多行1/4,求甲、乙兩車每小時各行多少千米?顯然,這道題的難度要高于前一題。
對本科高校的學生來說,學習《文學概論》讓人感到頭疼,對新建本科高校來說,教與學困難更大。要想提出切實可行的教改手段,先要理清教學中所要面對的矛盾。
1.1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課程性質矛盾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初步具備從事教育、文秘、宣傳、管理等相關職業(yè)所需要的基本素養(yǎng)和基本能力,特別是能說會寫與交際能力,能夠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需要,并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這一目標看似簡單,可要實現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從課程性質來說,《文學概論》是一門理論課程,重點在于傳授給學生具有邏輯體系性的文學基本概念、原理及規(guī)律,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意識、理論思維能力。劉安海、孫文憲等認為:“與文學史、文學批評和其他文學課程不一樣,文學理論是一門基礎理論課程,理論課程由于其自身的理論性,而理論又都是來自實踐的,其表述的概念、范疇、命題、框架又都是抽象的、概括的、系統(tǒng)的,其論證又都是歸納的、演繹的、論證的、推理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將理論品格的課程性質和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目標結合起來,避免出現重理論輕實踐或重實踐輕理論的現象,實現理論化實踐,確實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這是非常棘手的問題。
1.2教學內容與教學安排矛盾
《文學概論》課程選用的是國內很多高校使用的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該教材主要按照艾布拉姆斯“世界、作品、作者、讀者”四要素建構理論體系,共有十六章,體系完整、內容龐多。而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理念下的該課程教學時數一再壓縮。原先是一學年每周4學時,共為144學時,后來壓縮一半,一學期每周4學時,共77學時,現在減少到一學期每周3學時,共54學時,幾乎為原來的零頭課時了。在這么有限的教學時數里如何講解這么多的內容,還要保證學生學有所懂、學有所悟,還能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實際文學現象和問題,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消除臃腫、消化精髓,是沒辦法有效開展教學的。
1.3學生的認知狀況與課程要求矛盾
在近幾年所教授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中,女生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80%左右。根據某高校認知方式的測定,通過棒框測驗和鑲嵌圖形測驗,表明男女在場依存上存在差異性,男生更傾向于場獨立性,女生傾向于場依存性,而場依存者偏愛非分析的、籠統(tǒng)的或整體的知覺方式。也就是說,女生占多的學生對零星的片段式的理論內容接受效果較好,但對邏輯性和思辨性強的文學活動的系統(tǒng)理論知識把握起來很吃力。此時,《文學概論》在傳授理論方面已很吃力了,需要結合大量的文本和文學現象幫助學生消化理論知識,但該課程是在大一下學期開設的,學生缺乏一定的閱讀積累,對經典文本閱讀得更是不多。正如陳學廣教授所說:“文學理論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因學術含量高、學生缺乏相應的接受基礎而導致這門課程成了學生最不受歡迎的課程。”教學是教與學兩方面的任務,作為教師,面對學生這樣的認知特點以及課程學習基礎要求,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以期達到更好地教學效果。
2改革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實踐品格養(yǎng)成
針對以上分析的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段膶W概論》教學存在的問題與矛盾,按照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規(guī)格要求,結合學生實際狀況,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2.1注意文本解讀的生動性,促進學生閱讀實踐品格的養(yǎng)成
據不完全調查,目前的學生不讀外國作品的很多,現當代文學作品選上的很多作品也不讀,以前在課堂上探討作品學生反應積極,現在不提前布置,根本在課堂上交流不起來。所以針對目前這種現狀,不是理論講解得深不深,透不透,而是如何促使學生閱讀,以期更好地積淀文化素養(yǎng),更好地理解來自于文學實踐的理論內容。在文本的選擇上,大家都說要選擇經典文本,這是理想化的,對于不愿多讀書的學生來說,再經典的文本也是廢紙。但一味地降低標準無原則地去遷就學生也是不負責任的,只能采取泛文本選講辦法。一些經典作品提前布置學生閱讀,然后再在課堂上講解?;蛘咭恍┙浀湮谋疚┟钗┬さ亟庾x,誘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促使他們更進一步地深入閱讀原作。比如《茶花女》,沒有讀過原著的同學看到這樣一部小說,會有什么樣的猜測和期待?讀過原著的同學,對這部小說從內容到敘事技巧有什么樣的看法?有人說,這是一部很頹廢的小說,你怎么看?諸如此類,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能有意識地結合作品消化所學的理論知識。另外,要注意文本選擇的當下性。經典文本總是經過一定時間的考驗和積淀的,內容和形式都是極好的,但往往超出了現在學生的接受范圍和審美視域。如何增強課堂的互動性,提升講解的領悟力,也要考慮選擇一些學生喜歡閱讀的郭敬明的《小時代》、韓寒的《三重門》、電影《杜拉拉升職記》、《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在文本的講解上,不能簡單的用文本印證理論知識,那樣,學生既聽得沒興趣也很煩。這就要求教師自身要下功夫,弄清楚文本跟所講理論知識的結合點,慢慢啟發(fā),循序漸進,用生動的口頭語言加上惟妙惟肖的肢體語言誘使學生進入情境,通過文本主動思考理論的由來和結論,提升理論思考能力和實踐認知能力。
2.2采用專題講授、課堂討論等方法,促進學生表達實踐品格的養(yǎng)成
理論的講解充滿枯燥和玄深,如果教師一人獨霸話語權,即使說得天花亂墜,時間長了,聽的學生也會昏昏欲睡的。54個教學時數,那么多內容,要求每一節(jié)課都要精心準備,不僅教師準備,學生也要準備,只有課上和課下相結合,教師教和學生想相結合,學生表達與教師點評相結合,才能向課堂教學要質量。要根據所講授的內容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目的在于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表達能力。比如文學是什么?這一塊內容要精講,教師作引導,學生結合以前的閱讀經驗探討文學應該具有哪些品質,然后再共同探討理論,結合具體作品理解。比如,梨花體、羊羔體、一些先鋒作品等,文學與非文學之間的區(qū)別到底有哪些,最后概括出文學應該要具備的一些特質。關于文學作品體裁這一章節(jié)內容,提前讓學生分為四組,每一組課下就四種體裁各選代表性作品研讀探討,課堂上交流每一種體裁作品的特點以及閱讀時要把握的重點,這樣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更好地閱讀。文學接受方面,可以讓同學們結合各自的閱讀實踐談個人的感受,該如何理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己在閱讀時有沒有再創(chuàng)造?究竟達到哪一種接受狀態(tài),進而激發(fā)同學帶著問題閱讀,帶著思考追問,并適時布置作業(yè)讓他們練筆,提高口語和文字表達能力。
2.3樹立授人以漁意識,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品格的養(yǎng)成
創(chuàng)造是文學的生命力,創(chuàng)新能力也是當代大學生的重要能力之一。經歷過中學時代教育的學生接受的都是應試教育,如何符合規(guī)范,如何得高分是首要考慮的,而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被扼殺在搖籃中。沒有想象力的文學世界是蒼白的,沒有感悟力的文學閱讀是乏味的,沒有質疑的聲音、沒有理論轉換的文學概論的教學也是空洞的。大學時代的課堂要讓學生有充分平等、民主交流的機會。對文學作品如此,對文學理論也如此,理越辨越明。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引導學生把教材當成參考,不存在金科玉律,絕對的真理。要調動學生努力去思考,努力去探索文學世界。特別是當下的一些文學現象和文學問題,要引導學生追問,讓灰色的理論發(fā)出生命的綠色。比如,在后現代思潮的推動下,解構文學經典成為一種傾向。一些經典著作的改編你認為怎么樣?影視文學和小說之間的區(qū)別?在全球經濟化時代,有人認為文學陷入商業(yè)危機,文學的審美性該如何堅守等該怎么看?漢語言文學學生中女生占據大多數,對于女權主義、女性身體寫作等問題該如何理性認識等等。要讓學生在理性思考的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析問題的能力,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保有求索的精神。
2.4采用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促進學生寫作實踐能力的提升
“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教人發(fā)現真理”。理論品格是《文學理論》的固有性質,但更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性、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所以,傳統(tǒng)的一張試卷是不能很好的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有效地和平時考核相結合。把課堂回答問題的和課下完成一定作業(yè)的成績作為評定學生平時成績的依據,這樣可以啟發(fā)學生在課堂上多思考。課下的作業(yè)不是簡單地做習題,而要結合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熱點問題和文本賞析以小論文和習作的形式練筆,加強學生寫作鍛煉。期末試卷要改變原先純理論試題的狀況,增加實踐性試題比例,用活生生的文學現象來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比如說結合網上流行的趙麗華的梨花體詩,讓學生思考她的是否是詩,并闡釋文學的本質屬性。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和共鳴現象等,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材料結合自己的寫作和閱讀經驗加以分析,結合一部經典作品,讓學生采用批評方法闡析,讓學生用動筆寫作的方式來展現其解決現實文學問題的能力,提升理性思維能力。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