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高校開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生命教育教學之間存在著教育理念上的共同性。生命教育教學的本質在于堅持人本理念,同時還體現為引導生命、提升生命。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其宗旨在于以生為本,通過幫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來塑造人、完善人和發(fā)展人。對于生命教育教學而言,從認識人的自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生命教育探究廣西幼兒師范高等??茖W?!〈魇狼偕卣髦郑尭咝W生在生命的體驗過程中了解生命的價值和把握生命的意義,以此來認識生命與自我、生命與自然以及生命與他人和生命與社會,其中還包括從關愛個體生命到關愛自然、他人和社會,使生命個體在命意義實現過程中能夠有效提高質量和價值。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應當立足于人,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按照生命內在需求、成長規(guī)律,積極引導他們認識個體價值及其個體在社會中的作用和意義,在優(yōu)化和發(fā)展個體生命中不斷構建美好社會,并以此為基礎促進學生生命的整體提升。生命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雖然所走的路徑和采取的手段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但是二者的出發(fā)點、落腳點等,均為生命個體,即具有教育理念層面的一致性,所以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可行性得以體現。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中蘊藏著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二者之間具有相通內容。在高校生命教育教學實踐中,應當將教學重點放在生命價值教育以及生命歷程教育之中。當前,高校出現大學生做事漠視,甚至踐踏生命等現象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但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因素就是他們對生活、生命的意義喪失信心。因此,為了能夠有效防止出現漠視生命現象,最為重要的就是積極引導高校學生正確認知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并在此基礎上樹立高校學生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正如馬克思所言,全部人類歷史的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對于每一個人而言,生命僅有一次,人類生活的意義在于使生命活得更有價值。
二、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策略
基于以上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分析,筆者認為將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借鑒生命教育理念,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實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以高校學生綜合發(fā)展為目標,但因為受到傳統(tǒng)教育教學體制和教育觀念等的影響,目前很多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依然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模式,因此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和方法等都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對于生命教育而言,其主要思想強調的是教育應當以人為本,尤其是生命健康和全面成長,重點在于生命經驗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有效地實現,同時還確立了生命中心主義教育觀,從而超越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生命在教學中的工具性,突出生命的目的性和整體性。第一,基于生命教學思想,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生命教育過程中,其思想觀念中強調的是人的生命是包括情感、認知和意志在內的統(tǒng)一整體,同時也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主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應重點著眼于當前高校學生整體發(fā)展,使學生在心靈、心智等層面得以發(fā)展,從而使他們成為平衡、效率以及成熟和快樂的個體。通過生命教育思想的借鑒,可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設目的的實現,幫助學生正確認知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而使他們能夠真正地認識到人是生而平等的、生命是可貴的,從而使學生能夠敬畏、尊重和愛護生命,并在此基礎上積極發(fā)展生命,體現生命的價值。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培育當代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熱情,使他們的心靈能夠逐漸成熟起來,這對學生的生命健康及個體的全面成長和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借鑒生命教育教學思想,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多元化。在高校生命教育實踐中,所強調或者秉承的是生命化內容、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的生命成長密切相連。通過借鑒生命教育思想,可以有效地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豐富和多元化發(fā)展,并且有效地促進教學內容的生命化發(fā)展。教學內容向著生命化方向發(fā)展,即教育教學過程中,其內容與大學生的生命經驗,甚至整個人類群體以及生命經驗密切相連。為了能夠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更加的豐富和細化,在教學過程中建議將理論課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命經驗結合在一起,傳承人類文化,反映生命生存以及發(fā)展要求。第三,借鑒生命教育教學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和方法進行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生命教育思想的借鑒,主要倡導的是個性化、體驗式教育模式,同時這也是當前國內現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方法多樣化的具體體現。據調查,由于我國高校長期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實踐中,上述教育教學方法的作用還未真正地發(fā)揮出來,無法有效解決教學工具化以及知識化問題?;诖耍P者認為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應以生命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樹立生命觀,同時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育目標、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加強自我教育、個性化教育。
(二)契合人本教育理念,確保生命教育觀的科學合理化。從本質上來講,生命教育即主體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全人”教育;實踐中,教育的本質主要是為了能夠有效塑造健全的學生人格,課堂教學的目的也是為了能夠促進生命發(fā)展。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忽略了學生發(fā)展中的內在需求,甚至完全脫離了實際情況,因此課堂教學難見成效。在現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應當堅持“人本”理念,尊重和體現當代高校學生的生命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摒棄傳統(tǒng)的教育重知識、重科技的現象,重視對高校學生健康成長的培養(yǎng)、對生活的體驗。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當讓廣大學生認識到為何而活,而不是只局限于傳統(tǒng)的機械性地對知識的學習。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立足實際,將生命教育始終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個體的主體作用,加強人性化教育和人文關懷;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加強溝通、談心,并且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動向、喜歡在課堂上擴展哪方面的知識等,從而使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真正意識到自己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有這樣才能對生命的價值更為直接和深刻的認知與體會。
(三)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求,明確生命教育的目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教學的根本的目的是培養(yǎng)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說到底就是研究生命教育的真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過程中,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以及生命情感,對學生文明生活素樣的形成意義重大。因此,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效地融入生命教育教學方面的內容,應包含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強化基礎生命教育教學,重新審視和珍視生命。從生命觀層面來看,筆者認為生命觀就是活著的理性狀態(tài),也是一個人得以生存的基石;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全方位滲透去理解人的生與死,理解生命歷程中各種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和現實,可以使高校學生能夠真正地去尊重生命、對生命敬畏;當挫折出現時,一定要勇敢面對,并且使學生能夠尊重生命。二是加強精神層面的生命教育,即欣賞、感悟和享受生命。對于個體而言,活著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應當有意義地活著,要活出自己的價值。正如馮建軍所言,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的追求是生命教育的最終目標,只有實現該目標,才能使個體的生命價值真正得以實現,成為獨立、自由以及有尊嚴的價值主體。通過該種方式,才能有效提高高校學生的效能感,使學生同一性更加的清晰,對生命價值的價值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能夠自覺追求美好人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比如中國近代史綱要教學時,可選擇典型的歷史人物及其事跡,著重講解在硝煙戰(zhàn)場上的舍小我、愛大我的精神;或者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手段,播放相關視頻,通過真實場景再現的教學方法,渲染生命的意識,讓學生切身體悟到革命前輩們的生命意義以及生命價值,從而使學生能夠得到情感層面的熏陶,并在此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踐化課堂 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化教學因其較強的實踐性、靈動性為眾多高校思政教師提倡與踐行?!蛾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則明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切實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
1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教學現狀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教學是指在課堂中教師指導學生緊緊圍繞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理解的實踐活動,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為目的的教學形式。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教學靈動性強,形式豐富,包括課堂討論、辯論、演講、案例分析、模擬教學、撰寫論文和心得體會等等,這些參與性極強的課堂實踐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為提高,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也有利于授課教師緊密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跟蹤指導,切實解決學生的困惑和難題,增強這門課程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當前,實踐化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面臨著某些困境和難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就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做簡要分析。
2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大學生主體意識欠缺
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是實踐活動的本質體現。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調動學生主體意識,是課堂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大學生主體意識欠缺存在以下幾方面客觀原因:
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堂教學有待規(guī)范。在大部分高校中,實踐課堂具有較大的自主性,直接影響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感興趣及有責任壓力者會較投入,反之則使自己成為旁觀者。二是社會上不良思潮的影響。受不良社會思潮影響,部分學生認為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被洗腦”,對課程表現一種抗拒的態(tài)度,導致部分學生缺乏參與實踐的積極性,難以發(fā)揮其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思維性。三是大學生對自身的主體意識價值認識不到位。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大學生剛及成年,他們在思維上趨向獨立自主,對自身的現實中主體意識有一定的認識,有了突出自我、投入社會的愿望。另一方面,大學生在某種程度上還需要依賴他人,特別是在大學前的教育長期處于被動和服從狀態(tài),認為學校教師是主體,自己是客體,是接受教育的對象。因此,難以找到主人翁的感覺,在課堂上也就難以表現出自主意識、自覺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2.2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運行機制尚待健全和規(guī)范
機制的規(guī)范和保障是任何一項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教學以其生動活潑的方式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可是在落實中卻遇到諸多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健全的運行機制作為保障。
首先在于考核評價體系的缺失,導致實踐化課堂教學活動缺乏有效指導。教學評價是教育評價的一種,是教學活動進行價值評判的過程和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沒有教學評價的教學活動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實踐化課堂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被眾多高校所認同,也組織開展了一些舉措,但也僅限于此,并沒有制定相關的實施規(guī)范和保障機制,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教學的開展達不到教學的實際要求,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不如人意。
其次在于實踐化課堂教學管理有待規(guī)范。一是對學生的管理方面。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采用的大班教學方式使授課教師在課堂實踐中難以對每個學生做到具體的指導和管理,少部分學生本來積極性就不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況下,往往采取置身事外的消極態(tài)度。二在教學組織管理方面。當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尚缺統(tǒng)一的教學管理模式,對于如何進行這項工作的問題,各教師各行其是,沒有形成嚴密的計劃方案,課堂實踐教學的形式及內容沒有得到合理安排,不僅達不到理想的預期效果,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充分調動,課堂實踐教學的功能性被大打折扣。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教學沒有得到學校各級職能部門的密切配合,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高校沒有能夠提供足夠的設備設施、場地、音響、電腦設備這些輔助工具,音像資料、圖書資料、信息資料等等更新補充工作也不夠及時。課堂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有待完善。
2.3 思想政治理論實踐化課堂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度”難以把握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方面強調注重課堂教學實踐性,另一方面則不能沖淡理論內容的教學。理論是指導實踐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也是簡單的;拒絕理論指導的實踐是愚蠢的。然而現實情況是在教學中常常出現了顧此失彼的局面,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在教學中較好達到兩者兼顧,是眾多授課教師糾結的問題。
思想政治理論實踐化課堂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內容組織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課程內容組織的缺陷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難以順利開展的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內容的過于抽象或過于形式使學生難以理解,教師要花費多過的精力去講解,減少了學生課堂實踐鍛煉的機會,達不到原有的目標;有些內容過于繁瑣且針對性不強,不夠簡明的理論內容給大學生的學習造成了相當的難度,出現了學生既不愿意學習理論更不愿意投入課堂實踐的狀況。
二是在于教師自身現場實踐指導技術有待提高。學生是實踐化課堂的主體,離開了教師的組織、引導和啟發(fā),主體將不容易把握在課程中的思路及方向。在實踐化課堂教學過程中,各種情況和問題會隨時出現,容易偏離課堂教學中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如何化解問題,做到及時的、有效的引導,是相當一部分授課教師尚需加強的素質。
3 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教學實效的對策
3.1 著實抓緊增強大學生主體意識的作力度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逃課;問題;對策
中國分類號:G633.2
引言
當前,逃課現象在大學高校里已經是司空見慣,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逃課現象更加嚴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逃課現象,不僅造成資源的閑置浪費,影響到正常的教學秩序,也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探討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逃課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逃課的現狀及問題
據網上關于大學生逃課現象的調查統(tǒng)計,在回帖的近兩千名學生中,曾經存在逃課現象的就占96%以上,僅有不到4%的學生未逃過課,可見,大學生逃課現象在大學里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生常逃的一門課程。為此,筆者對武漢音樂學院的大學生進行了一次隨機問卷調查,調查結果令人堪憂。據調查結果顯示,超過45%的大學生認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純粹是為了拿到學分;有16%的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未來發(fā)展沒有用;僅有不到10%的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比較感興趣。目前,大學生上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著顯性逃課普遍、隱性逃課嚴重等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來預防大學生逃課已經迫在眉睫。
二、預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逃課的措施
1.完善學校管理,優(yōu)化思政教育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學風
高等院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主要場所,完善其各項管理,不斷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有助于良好學風的形成,而良好的學風對于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著積極的作用。為了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減少學生逃課現象就必須不斷完善學校管理,優(yōu)化思政教育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學風,為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提供一個與之相適應的環(huán)境。
一是廣大教師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各門課程中去,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自覺加強思想道德的修養(yǎng)。二是要多利用校園網、學生QQ群等新媒介,傳播主流價值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設一個活潑、生動的環(huán)境。三是學校要積極構建“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三位一體”、“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大思政平臺,營造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政治覺悟。只有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得以提高,才會對思想政治學習產生興趣,自然也就不存在思政理論課逃課的現象。
2.推進思政理論課課程改革,增強課程吸引力
推進思政理論課課程改革,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開放式教學,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才能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及方法論變得富有時代感和新鮮感,才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中接受知識,實現教學目標。思政理論課的教師,要走近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將其融入到理論教學內容當中,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變得生動化、形象化、生活化。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大學生關注的、事件等社會熱點話題來作為課堂的開始,通過現實中的實際事例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的結合,使學生自己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其效果要比強硬灌輸好得多,同時又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判別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3.提高思政理論課教師水平和素質,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水平,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得政治理論課變得嚴謹卻不失活潑,富有感染力,自然可以有效遏制學生逃課。作為政治理論教師,首先要保持敬業(yè)奉獻的精神,如果一名思政老師不熱愛自身的工作,上課敷衍了事,學生也不可能喜歡上該老師的課。其次,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同時要保持學科知識的與時俱進。只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儲備,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得心應手,才能深入淺出地講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作為政治理論教師,要不斷摸索和創(chuàng)新教學技巧,靈活地運用教學力法和教學手段,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變得形式多樣、富有活力。首先,教師可以巧妙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引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學會思考、激發(fā)其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要借助計算機等新媒介,用聲音、圖像和視頻等方式將枯燥的理論知識生動地表現出來,從而吸引學生的眼球和學習熱情,使抽象的、深奧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讓學生更容易接受。
4.完善思政理論課評價體系,實現課堂教學、考勤管理、課外實踐三結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于其他課程,對思政理論課的考評不能只注重理論成績,而忽視對學生思想道德和行為的培養(yǎng)。因此,必須要不斷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改變當前逃課日益嚴重的現狀,實現課堂教學、考勤管理、課外實踐的三結合。
一是要完善課堂教學的評價。可以通過成立專門的督察小組,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對教師的授課情況進行檢查,嚴格要求教師的授課質量;引入競爭機制的職稱評價方式,讓每一個教師增強責任感,充分發(fā)揮其長處。二是要完善學生考勤管理。注重平時考察所占比例,實行平時表現和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從而確定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評成績。平時表現主要包括: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情況、出勤情況、作業(yè)完成情況等。同時,要將學生的課外實踐納入考評項目,從多方面對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進行考評,多了解學生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實踐中的整體狀況,在考查學生的理論學習情況的同時,又可以考察其平時的表現情況。
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逃課現象屢禁不止的背后,既有學校管理的缺失、教師工作的失職,也有學生自身紀律觀念淡薄等多重原因。預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逃課,是一項長期而又復雜的工作,需要學校加強管理、教師提高素質、學生加強自律等多方努力。本文提出了諸多預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逃現象的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但在實踐中如何具體落實,還有待進一步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戴云.高校本科學生逃課現象探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06).
[關鍵詞]網絡技術、研究性學習、思想政治課
2001年6月,《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頒布,進一步明確了“加快構建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目標;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確定了基礎教育的改革目標,研制了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毒V要》明確規(guī)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而網絡技術為主導的信息技術教育和研究性學習又成為其中的亮點。
研究性學習,是指以學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學習為基礎,從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的專題,獨自自主開展研究,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從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最大的特點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改變傳統(tǒng)教與學的方式,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的層面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使被動地接受轉向主動地探究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以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我們享受極大的信息資源的同時,學習手段、學習過程、學習方式也發(fā)生了大大的改變。網絡技術教學就是以網絡技術為物質手段,學生自主化學習,對需要的網絡信息進行查找、篩選、核實、分析、研究,用網絡信息為自己的學習服務,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yǎng)科學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學會解決生活中與網絡技術學習有關的問題。基于網絡技術的研究性學習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整合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分析
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具有可能性與現實性。研究性學習,網絡技術都是教育科研領域兩個嶄新的課題,探究二者在特定學科教學中的關系,對于更好的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素質教育發(fā)展均具有積極意義。
1、國家教育行政強制力與政策指導為開展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國家教育部決定,研究性學習成為《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重要內容,列為必修課,教育部還專門印發(fā)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學校從2001年9月開始實施,對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特點,學習內容的選擇與設計,實施、評價、管理,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區(qū)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網絡技術應用的進程,探索如何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適應經濟全球化的信息時代的人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開帷幕。
2、網絡技術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必要的環(huán)境條件和豐富的教育資源
許多地區(qū)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其中教育資源的匱乏顯得尤為突出。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chuàng)造能力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
研究性學習需要更為集約豐富的共享資源,包括需要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豐富的導師資源,導師資源可以通過專門師資培訓和能力應用培訓實現,而信息資源可以通過網絡實現。網絡作為信息技術的核心與主導,在應用教學中具有如下特點:
①集約化的豐富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智慧資源,是課程實施的堅實基礎。
②網絡資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廣泛傳播性的特點。
③網絡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建構主義在強調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過程的同時,強調學習者的“協(xié)作”和“對話”,可以使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入,認識更全面;而且,資源的共享和時空的超越決定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更多自由選擇機會。
④網絡化學習的特點。網絡化學習具有圖文、音頻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界面;網絡能為學生提供符合人類聯(lián)想思維與記憶特點的、以超文本結構組織的大規(guī)模知識庫與信息庫,學生可以查閱和訪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種信息源,必要時可以從該信息源復制、下載所需的軟件和資料。
3、以網絡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
傳統(tǒng)教學中,教科書和教師的教案成為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主要來源、途徑,依據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這種建立在“以教師為中心”靠灌輸傳授的教學模式中,學習的過程被理解為被動的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這種教學、學習模式的優(yōu)勢十分明顯,卻又存在嚴重的弊病:忽視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的知識接受器的地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壓抑。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的新的學習方式,它注重學生動手實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教與學的傳統(tǒng)方式的改變,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相長教學環(huán)境,有效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網絡技術本身就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學習的師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提高學習效率。
可見,無論是研究性學習,還是網絡技術教學,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重視教學、學習主體(學生、教師)的主體性、主動性,崇尚學習過程的自主、創(chuàng)造。
二、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整合的探討
21世紀是人類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的世紀,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實際教育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新技術使人類進入了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它們消除了距離的障礙,正十分有效地參與整個明日的社會”。的確,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給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戰(zhàn);如何適應社會信息化的發(fā)展,隨時代步伐,著力教育改革,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另一方面,全國上下興起以改革課程為中心的基礎教育改革方興未艾。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經續(xù)漸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基礎教育的研究熱點。傳統(tǒng)的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只注重確定知識傳授,“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培養(yǎng)的學生是一種繼承型、“知識”型人才,而非創(chuàng)造型、實踐型人才。研究性學習,使學習的組織、單位、學習內容、形式、學習的周期、評價,教師與師生關系等教學元素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向中國傳統(tǒng)教育模式與方法沖突,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
1、我國傳統(tǒng)思想政治課教學與現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課的內容,體現了國家、社會對學生個體的發(fā)展需要,從學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理解國家社會對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來看,必須強調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即應當充分重視學生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充分考慮學生今天能否適應社會生活。思想政治課本身又具有開放性、綜合性、時代性、前瞻性和社會性特點,與時代和社會息息相關,與個人成長息息相關,從這個角度上出發(fā),思想政治課的組織與教學應該是開放的、發(fā)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個體(學生)融進教學環(huán)境,接觸生活、社會的過程。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與塑造完整人格,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社會、國家是一致的,而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為考試而學,為考試而教”,教學的基礎性在歪曲目的驅動下徹底毀滅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
傳統(tǒng)思想政治課與機械“倒灌”的教學方式教學,師生關系被禁錮在輸入與輸出的簡單系統(tǒng)性,缺乏反饋、信息,學生思維僵化,實踐能力差,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能力意識薄弱,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機械的“知識”型人才。
從20世紀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國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改革更是層出不窮,改革的焦點集中在課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現“教育戰(zhàn)略熱”和以“新國民精神”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環(huán)境,我國教育以服務實現中華民族現代化為根本目標,教育改革和發(fā)展出現了如下趨勢:從傳統(tǒng)教育走向現代創(chuàng)新教育,從產學研分離走向產學研一體化,從學歷型社會走向學習型社會,從教育國家化走向教育國際化,從封閉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從教師的知識傳承走向引導創(chuàng)新,從辦學體制單一走向多元化,從集中統(tǒng)一模式走向非均衡發(fā)展模式。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在新世紀的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改進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理念,讓學生適應以新科技革命為主導的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的來臨具有深遠而中大的意義。
2、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的整合與思想政治課的改革一致。
(1、)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的時代性。在中學各門學科中,思想政治課與社會變革的聯(lián)系最為緊密,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隨時關注時事、政治理論的新動向,研究性學習主張?zhí)骄可鐣睿苎杆俣苯拥刂苯恿私馍鐣?、生活的變化,學習的過程和終結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現和評價,保證學習內容的更新,時代性得以體現。而網絡技術的運用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網絡巨大的信息量,使網絡技術教學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開展學習活動,網絡的同步新聞、滾動信息保證了學習者涉足知識的時效性。
(2、)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開放性的要求。一方面,當代中學生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較多地接觸日新月異的現實收獲和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中學德育教學注重培養(yǎng)完善人格,發(fā)展個性,而德育教學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核心和基本點。無論是中學生接觸社會社會、了解時事,分析問題,培養(yǎng)完善德育,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通過政策粉絲、社會調查,具體通過研究性學習和網絡技術開拓視野,發(fā)展興趣,完善人格。
(3、)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實踐性的要求。研究性學習本身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它要求在指導學生對研究專題(課題)的選擇和研究方案的設計,著眼強化學生實踐意識,提高學習直接經驗并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積極感性體驗的機會和途徑,如社會調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熱點問題研究等等;而網絡技術教學尤其是泛義上的信息技術教學,同樣需要較強的社會實踐活動,從教育、教學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學習網站建立,資源庫、網絡平臺營運,都需要學生親自動手,親自參與其中,充分體現實踐性。
(4、)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綜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課的綜合性體現在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和教學要求、目的上的綜合性。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所涉及的面都是相當廣泛的,既可以是傳統(tǒng)學科,也可以是新興學科;既可以是科學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單科性,也可以是綜合性,充分照顧不同學習主體、學習內容的具體學習條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素質和綜合行為素質,在這個層面上,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另外,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在思想政治教學學習評價體系改進,與具體相關學科融合與綜合,推崇人本主義理念上,具有積極的意義。
3、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在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具體運用
(1、)基于網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實施過程。根據研究性學習特點與網絡技術教學的要求,基于網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實施的流程可以分為:研讀(初學)教材——確立課題——制定方案——指導并開展研究——成果表述與評價,共五個階段,具體實施簡單介紹如下:
研究教材。這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它決定著以后學習開展的內容、手段、過程,甚至最終的成果表述。按照經驗,研讀(初學)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誦、表演、圖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進行。通過研讀教材,使學生對教材對所需要再深入學習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能明確教材中的難點和疑點,從而研究課題奠定學習基礎。
確立課題。選擇課題應當以課本知識為依托,關注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趨勢與走向。一般說來,不同的學習內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確定課題可以教師選題,學生選題等形式進行。在實際的操作中,無論是教師選題還是學生選題,教師應當著力指導學生側重一個方面作為研究方向,依據具體、可行、新穎、現實的原則,確立學習課題。
制定方案。在確定研究學習課題之后,學生依據分組,各個課題小組結合自己的課題構思、目的、目標等,查詢資料、調查訪問,確定自己課題小組的具體研究內容,寫出課題研究方案,教師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應當及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形成完整的各課題小組子課題的研究方案,以便進行課題的開題論證與評審。
指導并開展研究。在前面的幾個準備環(huán)節(jié)之后,便進入了研究性學習的實質階段,既開展學習活動。首先要向學生介紹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文獻法、調查法、咨詢法等,以網絡技術為主要手段,開展學習。其次,要求學生制定一個學生目標,學生就可以上述目標和方案進行自主研究學習。在獲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對已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和綜合。研究成果的表達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教師要教會學生用恰當的方式表達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與評價。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討的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水平會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見的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論文、多媒體、表演、展覽,成果可以同網頁(校園網)展示,體現網絡技術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優(yōu)越性。
(2、)基于網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整合實例。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的學習形式不僅是開放的,而且還是多種多樣的,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最好是由學生從顯示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課題,教師可以指導,也可以推薦課題,凡是與思想政治課相關的內容,都可以大膽地運用兩項教學技術,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實施研究性與網絡技術教學。
本文以“加入WTO對我市經濟發(fā)展的影響”為例,對在網絡技術教學條件下的研究性學習作一簡單敘述。
[1]研究課題的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了解“入世”對我市經濟結構、文化結構、社會結構的影響,尤其是讓學生通過網絡搜索、網絡信息處理與現實生活的體會,著力解剖“入世”后,同學們身邊的微妙變化和對未來形勢的展望。
[2]研究課題的具體實施:
階段一:準備和指導。專門安排一節(jié)課,介紹該課題的研究意義、程序,對于開展研究性學習較晚的學校,可請校外的專家或其他有經驗的人員做一個專門講座,對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知識做必要的輔導。同時,向同學們展示有關利用網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學理解和增強實驗信心。
階段二:設計方案,開展研究。首先,讓學生通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我國為爭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入世”我國在經濟、教育、社會等領域將實現怎樣的改變與為“入世”條款做怎樣的承諾。其次,了解本市的經濟基本概況,尤其是對本市歷年經濟的發(fā)展,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屬于什么產業(yè)結構、出口和對外貿易占全市的經濟總量是多少、國有企業(yè)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資料進行匯總,開展研究(研究的方法這里不作贅述,可參考有關開展研究性學習常規(guī)方法進行),得出結論,在研究的基礎上,寫出研究報告。
階段三:評價與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應該先進行自評,總結整個研究過程的不足與成功;然后,有條件的學校通過校園網上的論壇、BBS、留言板進行交流,也可向有關媒體(如報紙、雜志、有關網站)投稿,盡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課題的評價:
根據有關學者的觀點,在對課題研究報告的評價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評語式與定量的記分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評價的根據可以依據課題的目的、研究過程的積極性、成果的價值與創(chuàng)新等指標來進行。
(正文字數:6300字)
【參考文獻】
[1]張健徐文龍,《中國教育新走向——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展望》,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劉婉華羅朝猛,《聚焦研究性學習——從理論到實踐》,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陸宏馮學斌,《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理論與實踐》,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2000年1月;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2001年9月;
[7]黃秉剛,《網絡環(huán)境下的研究性學習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鄭曉鋒,《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雜貨內研究性學習》,《歷史教學》,2002.2;
[9]李海北,《談網絡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開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興松,《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方案》,《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2.Z1;
[11]畢作勤劉強王緒東,《研究性學習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中國教育學刊》,2003.4;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取得成功,在學科建設、教育理念的更新、課程設置與教材的改進、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等方面,我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取得了較大進步。
一、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及問題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有待改進。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是連接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信息橋梁。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缺乏系統(tǒng)性。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這四方面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其中政治教育是核心。我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堅持以意識形態(tài)教育為主體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缺乏針對性。有些教師沒能根據學生的思想情況,沒有充分研究他們所關心的熱點問題、感到困惑的疑點問題,更沒有系統(tǒng)地通過運用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學生所關心的熱點問題和現實問題,結果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方法難以適應時展的要求。
在現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硬性灌輸。硬性灌輸的表現是教育者單向地向受教育者傳授知識和價值理念,忽視受教育者的理解程度和實際感受,受教育者被動地接受教育內容。二是忽視實踐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是單純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教育,而是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夠使學生將基本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由于安全和經費的考慮,一些學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積極性不高,實踐教學活動流于形式。
(三)教師隊伍建設的水平有待提高。
教師隊伍建設水平與思政課的主渠道地位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專職教師數量不足。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數量不足,大班上課的現象比較普遍,制約了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二是教師綜合素質亟待提高。這里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理論修養(yǎng)、教學科研能力、人格魅力等方面。三是部分教師缺乏教學熱情。高職院校中部分老師由于教學時間較長,導致了一種教學上的疲態(tài),同時,因科研壓力較小,缺乏一定的動力,致使他們在給學生上課時沒有充沛的熱情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種教與學的惡性循環(huán)。
二、增強和改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對策
(一)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比較研究,這不僅是社會發(fā)展變化的需要,也是學科本身發(fā)展的要求。世界各國高校對大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般不用“思想政治教育”這個名稱,而是使用公民道德教育、生活教育和通識教育課程等說法。發(fā)達國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豐富多樣,對我國具有借鑒意義,如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包括:公民教育、歷史教育、經濟交易、法制教育、宗教教育、性教育、生活教育等;而英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則包含公民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此外,發(fā)達國家也很注意在各學科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這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課程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功能,通過多種手段和不同媒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教育和隱蔽滲透[1]。要改變單一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除了課堂講授法外,還可以選擇討論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社會實踐教學法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為我們所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教學,可以超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的限制,使大學生有機會體會和觀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巨大變化,有助于他們確立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從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引導力。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素質。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是立場堅定,綜合高素質較高的教師。對于高職院校教師的個人素質提升主要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二是高尚的師德有為人師范的品行和個人魅力。三是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基礎。四是將理論教育與客觀實際相結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實施教學。這些要素涵蓋了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努力方向和目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隊伍應該是一支由教學領軍人物、中青年帶頭人、骨千教師構成的隊伍,既包括廣大骨干教師,也包括專業(yè)領軍人物和學術帶頭人[2]。
三、結語
總之,增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只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地位的認識,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綜合運用多種適應時展的要求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整體素質和教學能力,科學設置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方式,借鑒國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經驗,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參考文獻:
[1]陳正良,金正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思考——基于寧波大學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調研[N].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6).
[關鍵詞]農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5-0049-02
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將人文科學通過知識傳授和環(huán)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yǎng),成為人的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格?!比宋乃刭|教育與科學技術教育相互融合是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必然要求,是現代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林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用人文素質教育彌補科學技術教育的不足和缺失,可以使教育到達使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互補兼容、統(tǒng)一協(xié)調,因此加強農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文素質教育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一、注重人文素質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農林院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加強和提升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實現農林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人文素質教育有助于大學生自由全面發(fā)展,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大學生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首先,兩者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人文素質教育是以完善人的心性和靈魂為目標,是以塑造大學生道德情操和道德價值觀為目標的。
其次,兩者的教育內容是融通的,在內容上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人文素質的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發(fā)揮,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的思想啟迪、人格塑造和行為指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加強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拓寬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視野和內涵,通過課堂教學、環(huán)境熏陶、社會實踐等多種環(huán)節(jié),寓教于美、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接受教育內容,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最后,注重人文素質教育可以提升農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文關懷。農林高校的大學生就業(yè)形勢日趨嚴峻,就業(yè)壓力日益增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明顯增多。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增強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用疏導的方法取代單純的強制性說教,在教育過程中保證對大學生自尊心的維護和被理解的情感需求,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文化素質教育有利于農林高校適應時展
隨著全球經濟時代的發(fā)展,國家越來越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人文素質的理念向社會生活各個層面廣泛滲透。農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根據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使大學生具備較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合作精神,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人文素質教育是各種專門人才賴以確立人格、氣質、修養(yǎng)的基礎。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專業(yè)人才,但同時需要大學生具有對真理追求的勇氣和科學精神。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提升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使大學生能夠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
一個國家的興盛,有賴于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大學生肩負起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偉大歷史使命,人文素質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結合,通過政治教育的引導和人文教育的感化,可以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個人的成長只有與祖國前途、民族復興、集體榮譽聯(lián)系在一起”。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素質基礎上的。不論學什么專業(yè),大學生都應該了解國家的文化和歷史,依靠文化的積淀。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大學生的精神力量,幫助大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自覺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與祖國的發(fā)展和未來聯(lián)系起來。
三、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人類奮斗的理想目標。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指大學生有健全的人格,各種素質、能力協(xié)調發(fā)展。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基本目標,農林院校應該注重在傳授專業(yè)知識基礎上,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和提升,使大學生成為一專多能的高素質和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人文素質教育在大學生全面發(fā)展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培養(yǎng)綜合性、高質量的人才是知識、能力、素質的高度和諧與完美統(tǒng)一。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可以使農林院校大學生具備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品質,擁有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大學生思維和智能的發(fā)展和精神世界的豐富,有利于促進學生自身全面發(fā)展。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大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使大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農林高校大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取向
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思想觀念、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受到社會價值多元化的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失衡,出現道德缺失的現象。一些大學生存在功利主義、自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傾向,一些大學生缺乏理想信念、價值觀扭曲、心理脆弱、社會責任感淡薄。面對大學生的價值困惑,農林高校應該注重人文素質教育,將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滲透和貫穿到大學生的成長歷程中,引領大學生正確理解世界和社會發(fā)展的動態(tài),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規(guī)范和價值導向,自覺地用科學精神改造主觀世界,用理性精神評判事物,樹立和堅持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使大學生科學地認識世界、認識中國,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出發(fā),去理解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增強實現中國夢的歷史責任感,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力軍。
“大學的真正成績應該在于它使學生有可能、或者說它迫使學生在一生當中有一段時間完全獻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學,也就是獻身于他個人道德和思想上的完善”。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是人生價值的取向,人生價值的取向是人文素質中最深層次的因素,占有主導地位,對人生價值的理解決定了大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道路。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明辨是非,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培養(yǎng)大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感,陶冶情操、錘煉人格、凈化心靈。
五、人文素質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 認同 同一性 差異性
“認同”一詞源于拉丁文idem(即相同,the same),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簡金斯在考察“認同”一詞的英文含義時賦予了“認同”一詞“同一性”和“獨特性”雙重含義,即“認同”一詞中既包含“相似”(similarity),又包含“差別”(difference)。筆者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出發(fā),對這一過程中認同的同一性和差異性進行考察,并在此基礎上探究如何構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認同。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認同的同一性
“認同”在英語中既可表示為identity,又可表示為identification,當作后一種表示時,是對社會道德規(guī)范、準則、德性等的認同,也就是一種社會認同。這種社會認同趨向于一種群體觀念,一種作為社會群體的成員所具有的共同觀念,如的科學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認同的一致性就表現為師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施教和受教的過程中達到社會認同的趨同。
1.師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認同的目標價值的同一性
哈貝馬斯曾對社會認同提出質疑,提出了“現代社會有沒有一種認同”的問題,也引起了很多學者的思考。毫無疑問,現代社會價值取向的多樣化對認同的同一性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但任何獨立的國家、民族及社會群體都會有一種主導的價值取向,取得了這種主導價值取向的一致,也就達到了認同的同一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幫助大學生真正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通過掌握基本理論,并學會運用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和分析問題,逐步樹立科學的政治信仰、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及理性的價值判斷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就是受教育者完成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價值觀念的認同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目標與達成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價值觀念的認同在目標價值上是一致的,雙方都是指向大學生的社會成長。
2.師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認同的同一性的決定條件
師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同一性首先取決于教師的社會認同。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施教過程實際上反映了教師對社會的主流價值、文化等思想觀念的態(tài)度及對其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是經過教師的理解加工后的實踐性知識。教師在傳授學生關于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之前,必須有一個相應的社會認同的過程,教師的社會認同的態(tài)度及對社會主流規(guī)范、原則、觀念與行為的認可、接受、實踐的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社會認同。
師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同一性其次取決于教師的傳授能力。這既包括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又包括教師的實踐能力。教師通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理論的闡釋讓學生形成理論思維,通過理論思考進行價值甄別和判斷,探求理論意義并導向理論認同。同時,教師通過實踐中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社會認同進行引導和強化,使之逐漸內化為自我需要,達到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一致。
師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同一性還取決于學生的主動自覺。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只是“引導者”的角色,而“‘引導’這種形態(tài)具有間接性、暗示性和促進性,其特征是學生主動自覺地進行某項活動,并得到長足發(fā)展”。[1]沒有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教師的社會認同就不能內化為學生的社會認同,雙方社會認同的一致便無從談起。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認同的差異性
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認同的差異性的表現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認同的差異性表現為教師個體認同的差異性、師生認同的差異性及學生個體認同的差異性,它們集中反映為不同的社會認同態(tài)度。即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不同的社會認同態(tài)度、同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師生不同的社會認同態(tài)度及不同學生所表現出的社會認同態(tài)度的不同。至于不同的教師由于知識背景、社會環(huán)境、認知水平、行為方式等不同,對具體內容的闡釋度的不同、對學生社會認同的引導方式不同及施教過程與學生的受教過程不同步所表現出的“授”與“受”的偏差、“教化”與“修養(yǎng)”的偏差等只是認同程度上的差異,不是認同的差異性的問題。
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認同的差異和差異性的認識
第一,認同既包含著同一性,也包含著差異性,它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與此的同一性也就構成了與彼的差異性。正如簡金斯所說,一個人的前后同一性或一個群體的成員之間的相似性,同時也構成與“他人”或“他們”的差別。[2]
第二,認同的差異是可以并需要通過引導和整合使之趨于一致的。正如歐文?拉茲洛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專家研究報告中指出的,“在一個多種文化的星球上,產生于多樣性的那種差別需要整合來加以平衡”。[3]認同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它是多樣性和豐富性的來源,但“多”并不代表“雜”,需要在尋求一致中進行有序整合,即“同質異構”。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認同構筑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認同構筑過程,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消解認同的差異性,強化認同的同一性的過程。這一消解和強化過程,既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引導促進,又需要受教育者的主體參與,只有在雙方不斷的互動實踐中才能完成這一認同過程。
1.在內向性與外向性統(tǒng)一的過程中不斷強化認同的同一性
這種內向性與外向性的統(tǒng)一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外統(tǒng)一:一方面是教師自身向內的消化與向外的輸出的統(tǒng)一,另一方面是學生主體向內的接收與向外的踐履的統(tǒng)一。
教師層面的內外統(tǒng)一既要求教師的理論修為和教學藝術,又要求教師的身體力行,特別是對教師的個人修養(yǎng)和個人魅力提出了要求。因為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是完成社會認同的基礎,沒有這種認可和信任關系的建立,便不會導向主流價值觀念的社會認同的過程。這一論點在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那里得到了印證。他在《社會心理學入門》一書中指出:“認同的關鍵成分是吸引,即被認同者對個人的吸引。”“如果一個人發(fā)現某個團體或個人在某一方面對自己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他就會由于喜歡該團體或個人而傾向于接受其影響,并采取與之類似的準則和態(tài)度――不是為了獲得獎賞或免受懲罰,而只是為了和那個人一樣。”[4]
學生層面的內外統(tǒng)一既強調學生個體的情感內化,又強調學生個體的行為外化,即情感上將社會所倡導的主流行為方式、態(tài)度觀念、價值標準等內化為自己的內心信念,并通過模仿等形式使其外化并與之趨于一致,形成穩(wěn)定的心理和行為習慣。這種不斷內化的心理過程和外化的模仿過程就是認同的過程。
教師層面的內外統(tǒng)一和學生層面的內外統(tǒng)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教師的內外統(tǒng)一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內外統(tǒng)一,而學生的內外統(tǒng)一又有利于深化教師的內外統(tǒng)一。在師生雙向的內外統(tǒng)一的不斷互動中,認同的同一性得到了強化。
2.在一般性與特殊性統(tǒng)一的過程中不斷消解認同的差異性
這種一般性指的是目的層面上的建立在相同文化特質基礎上的主導價值的共同性,而特殊性指的是實踐手段層面上的多樣性和內容結構上的豐富性。
美國學者曼紐爾?卡斯特在其《認同的力量》一書中指出,“認同是在文化特質或相關的整套文化特質的基礎上建構意義的過程”[5],認同的差異性來自于認同主體所理解和建構的意義不同。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要不斷消解認同的差異性,就要不斷建構起師生雙方共同的意義感、價值感和地位感。這種共同的意義感是基于相同的文化特質的,比如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公民身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
任何社會共同體(無論是民族還是國家)在生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都有特定的主導價值觀來整合社會觀念,凝聚精神力量,這種主導價值觀是社會構成的“黏合劑”。建立在文化特質上的價值目標是統(tǒng)一的,不是分散的,但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可以是多樣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多樣性,通過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的豐富不斷滿足學生的多樣性需求,另一方面,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導性作用,通過教學過程的滲透來整合和平衡不同的價值訴求,引導其不斷接近主流價值觀念。
不斷消解認同的差異性,需要尋求主導價值上的一致,但同時,這種一致并不是機械的、僵化的,而是在對不同的價值訴求的動態(tài)整合中形成的。價值主體的多樣性呈現出不同的價值取向,要求不同的手段和方式進行有序整合,達到與主導價值的一致。因此,主導價值的一般性并不否認價值取向的多樣性,而價值取向的多樣性帶來整合手段和方式上的特殊性。在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不斷統(tǒng)一中,不斷尋求主導價值的一致,建構起相同的意義感,逐漸消解認同的差異性。
參考文獻:
[1]余玉花.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張向東.認同的概念辨析[J].湖南社會科學,2006,(3).
[3]歐文?拉茲洛.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專家研究報告:多種文化的星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規(guī)范性和靈活性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首先,規(guī)范性是基礎和根本,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必須要遵守思政教學的大方向,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必須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一致;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宗旨保持一致;教材大的框架和基本內容不改變。只有在規(guī)范性的指導下才能更好地進行靈活性的操作。其次,靈活性是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規(guī)范性的要求,即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與宗旨。概言之,沒有規(guī)范性,靈活性便會失去方向;沒有靈活性,規(guī)范性也很難具體落到實處。如何把握兩者在具體教學的尺寸和力度,這就根據不同院校和教師的具體情況了。
筆者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時間雖然不長,但深感教學過程中規(guī)范性和靈活性兩者結合的重要性,以下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和積累,就它們二者在具體教學中的結合談一下自己的淺見,以求教于學術界和教育界的方家善士。
第一,的指導思想是規(guī)范性的根本,要貫穿五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從根本上講,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對他們進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教育,就是要讓他們學會如何應用的基本觀點、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只有把握住了這一根本指導思想上,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目的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在具體的教學中,必須始終遵循這一根本指導思想,來著力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來進行法制教育和國史國情教育等方面。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各門課程皆有其特色,比如在《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課”)這門課當中,我們可充分地讓學生參與課堂,進行各種關于理想信念的主題演講;在培養(yǎng)職業(yè)精神教育中,我們模擬具體的招聘情景,或者要求學生組成一個小團隊模擬各種企業(yè)項目的策劃和執(zhí)行;在法制觀念教育中,我們組織和開展模擬法庭,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把靈活性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第二,嚴格按照“05方案”精神,落實五門課程的學分和課時,在這兩個方面,絕不打折扣。遵循中央指定教材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對于五門課程所規(guī)定的章節(jié),在具體的教學中絕不刪減,真正意義上做到規(guī)范性管理和規(guī)范性教學。在具體落實學分和課時方面,筆者認為教師可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做一定的適當調整,比如《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課”)一共有6個學分,在具體的教學中即可分為4個理論學分和2個實踐學分;在五門課程的內容和章節(jié)上,亦可作詳略得當的調整,比如《基本原理概論》(簡稱“原理課”)第六、七章、《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簡稱“綱要課”)下篇相關章節(jié)與《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有相似或相同的內容,筆者認為,為了避免教學內容上的重復,可把“原理課”、“綱要課”的相關章節(jié)略講,重點放在“概論課”上來進行講述。這樣的靈活性處理,既可以在“概論課”中把相關內容講實講透,又可以讓其他課程騰出更多時間進行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擔,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1],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教學方式。高校在推廣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實踐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應對措施,不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教學質量。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不重視實踐教學
很多高校不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只是開展理論教學課堂,沒有把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
2、缺乏規(guī)范的實踐教學大綱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活動內容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教學大綱,在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即興組織實踐活動,沒有實踐教學大綱的指導,具有很強的隨意性[2],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效果差。
3、實踐教學活動組織難度大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主要利用學生的課外時間,在校內和校外進行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在組織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難度,存在著場地的選擇、活動經費、實踐內容、教學目標等[3]多方面的問題。
4、實踐活動缺乏有效性
很多高校要求學生在假期完成實踐活動,但是對于學生如何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活動,如何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活動,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和指導,導致很多學生在社會上隨便找個單位蓋上章就向學校交差了。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應對措施
1、重視實踐教學
首先高校的領導和教師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給學生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最終目的是教育學生運用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來指導現實生活實踐活動,能夠用有效的理論知識,豐富自己的思想,更好地去發(fā)展和生活。高校不能僅僅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要保證在校內有足夠的思想政治實踐教學課時,將實踐教學真正落實到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在實際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中,還可以向課外進行延伸。
2、教育部門規(guī)范實踐教學大綱
教育部門要規(guī)范各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大綱,仔細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計劃等多個細節(jié)。實踐教學的教學目標是鞏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教學知識,使學生能夠運用這些知識指導現實生活實踐活動,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有針對性,關注社會中的一些熱點重點話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另外,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參與的學生比較多,組織和管理起來都存在一定的難度,教育部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大綱,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活動的切實可行性,保證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3、組織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
(1)校內實踐教學
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大綱,在學校各院系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例如,校園思想文明活動、思想政治辯論大賽、班級思想政治主題活動等,在活動中,教師積極地進行思想政治指導和教育,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
(2)校外實踐教學
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大綱,動員學生在假期積極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活動。大學生最終都會走向社會,寒暑假是他們接觸社會最好的機會,教師可以加強和學生的互動交流,制定多個有意思的實踐主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選擇實踐主題,保證他們可以完成實踐活動。另外,學校還可以集體組織思想政治實踐教學活動,在假期思想政治教師和學生一起去實踐,例如,學校的三下鄉(xiāng)活動、志愿者支教活動、社會服務等實踐活動,教師在實踐活動中加強指導,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的質量。
4、加強監(jiān)管實踐教學的過程
學校要加強監(jiān)管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活動,要詳細了解學生的實踐活動內容和實踐活動過程,教師對于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及時進行指導和幫助,將學生的完成情況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的一部分,最后都要記入總成績中,提高學生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意識,激發(fā)他們的實踐主動性和積極性。
5、學校加大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投入
學校加大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投入,主要包括學校要設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保障經費,為多種實踐教學活動提供資金保障,積極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活動場地,和校外的一些企業(yè)建立校企聯(lián)盟,可以讓學生真實的去感受職業(yè)氛圍,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水平。另外,提高思想政治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的模范作用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通過在職培訓和崗前教育等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師的培訓活動,激勵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組織和指導水平。
結束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yǎng)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的重要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針對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大膽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顧曉靜,黃方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規(guī)范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31).
[2]劉偉.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考核評價的理論探索[J].前沿,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