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中歷史學科特點范文

高中歷史學科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歷史學科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中歷史學科特點

第1篇:高中歷史學科特點范文

關鍵詞:高中 歷史教學 結合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教育培養(yǎng)體系與社會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逐步呈現(xiàn),加之“就業(yè)難”、學生擇校觀念強等客觀原因,教育界正開始著一場變革。作為教師,更要認清形勢,在傳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教學方法優(yōu)點的同時,對學生開展形式多樣、不拘一格的教育,讓學生能夠全面提高綜合素質,而不只是學會書本上的知識。

一、圍繞高中歷史學科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高考是學生唯一的出路。在學校內部,現(xiàn)在還有不少教師甚至領導仍然抱有這樣的態(tài)度:歷史是副科,重點還是要學好數(shù)理化。筆者認為,這樣的分析是不正確的,歷史學科所能帶給學生的是穿越時空的概念,是浩蕩璀璨的天地,很多光靠紙上談兵的學科不能給學生帶來這么寬廣的天空。

總之,讓學生有興趣是關鍵。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上所描述的內容無非是為了論證這一點。常言道: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F(xiàn)代的高中生信息來源已經愈加多元化,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都會給他們帶來大量的信息。歷史教師要做的就是教授給學生歷史知識,讓他們能夠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辨析是非,形成自己理性化思維的頭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了延伸,自然形成了對學科的學習興趣,很多以后學習中出現(xiàn)的困難也變得迎刃而解。

二、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去展開教學

所謂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去展開教學,除了因材施教的需要,更多的是依據(jù)教學實際需要去進行。眾所周知,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和社會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進步,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也促使教育必須主動尋求變化,再去照本宣科地沿用傳統(tǒng)的一套教育教學方法已經難以滿足現(xiàn)代教育的需要,更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

高中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行為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人生觀、世界觀正在逐步形成,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的同時也不乏獨立自主的個性化特征,因此,對現(xiàn)在的青少年展開教育本身就是一件極具挑戰(zhàn)性的事情;加之近年來高中學校擴招的影響,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也越來越參差不齊,給教學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筆者認為,現(xiàn)在高中的學生普遍呈現(xiàn)出早熟、性格獨立等特征,他們喜歡展示自己,渴望被人欣賞,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肯定。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把握好場合,對學生實施評價時不盲目地批評學生,也不去過分地夸耀學生,在給予鼓勵性評價的同時,給他們心靈適當?shù)拇碳?,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學到的知識只是皮毛,遠不到在社會生活中游刃有余應用的地步。這樣即便學生理解失誤,對教師產生了質疑或者不欣賞的情緒,只要最終能達到教學目的,讓學生找到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成績,教師這個“黑臉”唱得就值。

除此之外,在課堂講授環(huán)節(jié),還要跳出書本的圈圈,讓學生真正“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把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相關人物以及最終結果走向和對人類歷史產生的影響畫出一個大圓。這樣,圍繞學生的身心特點去展開教學,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會高漲,一定會收到超越“一言堂”的絕妙效果。

三、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曾經說過,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應用。當今社會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原因,除了所學專業(yè)與社會需要脫節(jié)外,還有大學生自身素質下降的因素。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不能怪學生,還是多年來應試教育體系下的知識教育結構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今后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所學知識有用、在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這樣,學科的價值和作用得以體現(xiàn),教育的本質也將得到呈現(xiàn)。

例如在實踐教學中,以前往往會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很多東西,在每節(jié)新課開始前還會提問一部分學生,這樣的模式以后就可以加以變化。成年人都知道,在社會上,溝通和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誠實信用是一個人能夠有所作為的關鍵。圍繞這兩點能力的培養(yǎng),歷史學科就可以做很多。筆者認為,可以將以前讓學生死記硬背的部分轉為復述,除了時間、地點、人物名字等關鍵要素需要記憶外,其他的可以轉為復述形式,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演講能力,同時更能富有感情地更高效地掌握知識。再者,在學習一些歷史人物時,如李白、杜甫、岳飛以及國外的一些總統(tǒng)或軍事家等,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讓學生了解他們,學習他們青少年時代如何努力去提高自己,知道他們成大事的根本,真正將這些歷史人物作為自己心中活生生的鏡子,去學習他們做人的精華,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培養(yǎng)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這樣,也真正走向了“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第2篇:高中歷史學科特點范文

關鍵詞:網絡 多媒體技術 歷史教學 整合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22-0-01

1 前言

多媒體技術的出現(xiàn)與普及,有效推動了教育的進步,并已經成為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方式?;诰W絡環(huán)境下的多媒體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整合,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媒體技術本身的復雜性,以及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掌握能力上的差異,造成當前多媒體課件歷史學科特點不明晰、盲目使用多媒體技術等不合理現(xiàn)象。因此,為能夠進一步規(guī)范歷史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有效利用,充分發(fā)揮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文章從三方面分析了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多媒體技術與高中歷史教學的整合。

2 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正確認識歷史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應用間的關系

在信息化時代中,歷史教師應當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轉變傳統(tǒng)落后的教育觀念,結合當前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利用多媒體課件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實現(xiàn)從單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向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的轉變,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但是,歷史教師也要清楚地認識多媒體技術的輔助地位,而不能完全依賴于多媒體技術,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也不能完全取代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具體應用多媒體技術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①要堅持目的性原則。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其目的就是提升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實現(xiàn)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②堅持輔原則。多媒體技術實際上只是用于輔助教學,實現(xiàn)教學形式多樣化的一種重要技術,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當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中的板書、模型等教學方式有效結合,促進教學的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③堅持藝術性原則。計算機網絡中豐富的數(shù)據(jù)資源為教師教學提供了充足的選擇,歷史教師應當有效利用網絡資源,將多媒體課件制作得更加完美,配合不同色彩、聲音、視頻、文字等,首先從形式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④堅持長期持續(xù)共享原則。計算機網絡中存在著多種歷史教學相關知識,歷史教師對海量信息的篩選也體現(xiàn)著教師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因此,在資源收集方面可以建立多媒體資源庫,通過資源共享加強學科內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并通過對資源庫的不斷更新與補充,為師生提供更多、更新的歷史專業(yè)知識,實現(xiàn)多媒體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3 加強歷史教師信息素養(yǎng),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效果

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是影響多媒體技術與歷史教學整合的又一重要因素。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二者的整合,有效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效果,歷史教師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還要與現(xiàn)代化教育接軌,掌握心理學、教育學以及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真正實現(xiàn)自身信息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為此,首先,學校應當為教師的進一步培訓提供經費上的支持以及時間上的保障,從而為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基礎;其次,應當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加強與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學校的交流與學習,并借鑒他們的整合經驗,結合本校實際,實現(xiàn)二者的有效整合;最后,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多媒體課件設計大賽、多媒體教學競賽等,并給予成功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推動歷史教學的教師物質上的獎勵,以此鼓勵教師不斷提升其在多媒體技術與教學實踐的整合能力。

4 結合歷史學科教學目標,突出歷史學科特點

歷史對人類五千年的發(fā)展過程進行了清晰的記錄與詮釋,并從中探索人類發(fā)展的規(guī)律。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充分地認識歷史發(fā)展進程,掌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與特征。歷史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一面鏡子,通過學習歷史知識,高中生應該做到以史為鑒,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并最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歷史教學也應當在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技術的基礎上,突出歷史學科在知識體系構建與歷史思維訓練上的學科特點,借助于多媒體技術解決學科重點與難點,幫助學生順利完成歷史學習目標。為此,首先應當利用多媒體進行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歷史記錄的是已經發(fā)生的影響社會發(fā)展的重大事件,這些事件與我們當前的生活有著較大的差距,通過設置情境,有利于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歷史,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例如,在講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課程時,歷史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紀錄片,或者是搜集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相關照片,以此引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此外,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xiàn)歷史資料,讓學生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深刻地感受與理解史實的發(fā)展與形成過程,幫助學生解決歷史學習中的難點。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枯燥的歷史知識轉變?yōu)槁暻椴⒚膭赢?,實現(xiàn)了歷史教材中的知識活化,增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感悟。

5 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對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下的多媒體技術與高中歷史教學整合進行研究,指出了整合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并通過實際案例證明具體整合措施與整合效果。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第二中學,河北唐山 064000)

參考文獻:

第3篇:高中歷史學科特點范文

關鍵詞: 2010年江蘇省高考歷史試卷 重視考查基礎 實踐“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為本

綜觀2010年江蘇省高考歷史試卷,與2009年相比,不難發(fā)現(xiàn)這張試卷更接近中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水平,更能促進中學歷史教學的進步,更能實現(xiàn)新課改的課程目標。

一、重視考查基礎,能真實反映中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

在目前江蘇省的高考方案下,一方面,學生放在歷史學科上的時間明顯減少,要求他們深入地學習歷史顯然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由于教材編寫體例的問題,學生頭腦中的歷史知識時序性不強、聯(lián)系中斷,可以說學生歷史學習的整體水平在下降,如果試題過于強調知識的運用,信息過于隱蔽和模糊,就必然會導致中學歷史教與學走入偏與難的誤區(qū),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但2010年江蘇省的試題,不會讓學生覺得書本上的知識學了沒用,不會讓中學歷史老師認為歷史是無法教好的。

1.重視對基本歷史知識的考查。2010年的江蘇歷史試卷,客觀題部分基本上考查的是主要章節(jié)中的主干知識,不偏不怪,因此對于其中的大部分試題學生有一種熟悉的感覺,題干給學生提供的信息也比較明確,淺顯易懂,如果能夠仔細審題,便能順利篩選出答案;主觀題部分,除了選測部分B【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的第(1)問和C【探索歷史的奧秘】的第(2)問主要是依據(jù)材料來回答之外,其余每一題的每一小問都要運用已學過的基本知識來解答,題目中用了“結合所學知識”、“列舉相關史實”等之類的話來提醒學生。

2.強調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要想考高分,還必須會“用”歷史知識,會多方位、所角度地提取歷史信息,會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如,第22題的第(1)問:“第一種說法主要是從哪一方面審視?”如果學生不認真、完整地閱讀題目中的信息,找到“第二種把理解為20世紀社會革命中的1900―1913年階段”這句話,并認識到其中的第二種是從“社會革命”的角度來認識,就很難解決這一問題。

二、實踐“過程與方法”,引導中學歷史教學方向

“過程與方法”這一課程目標的提出是這一輪課改的一大特色,但從我在教學實踐的觀察來看,課堂教學中真正體現(xiàn)這一目標的并不多,一方面是因為教師的思想沒能真正地實現(xiàn)轉變,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具體操作的難度較大。但2010年江蘇省的歷史試題在實現(xiàn)這一目標方面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如,第22題的第(3)問:“運用上述視角認識的影響?”第23題第(2)問:“對圖像研究者來說,繪畫作品并不簡單地只是用于觀賞,而是用來‘解讀’。圖③為工業(yè)化時期的宣傳海報,判斷其所含信息是否準確,并說明理由。與其他圖像史料相比,宣傳海報有什么特點?”第24題的第(3)問:“從研究性學習中史料與結論的關系看,研究歷史最重要的原則是什么?”等等,試題中大量地出現(xiàn)考查這一目標的內容,不僅告訴學生學習歷史是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服務的,而且提醒中學老師重視“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設計與教學,并提供了示范。

三、以學生為本,展示歷史學科特色

1.命題平穩(wěn),有助于學生的發(fā)揮。2010年江蘇省高考歷史試卷總體上是比較“正”的,學生拿到這張試卷時會覺得自己有辦法、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這樣能使學生緩解考試時的緊張心理,保持一種良好的考試心態(tài),積極展開思維活動,正常地把自己平時的學習水平穩(wěn)定地發(fā)揮出來,考試不應以考倒學生為目的。

2.滲透方法,體現(xiàn)歷史學科的價值。試題通過提供文字、圖片(宣傳畫)、示意圖、柱狀圖等大量的、各類的材料來引導學生通過對信息的搜集、分析、比較、判斷來解決問題,為學生認識、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提供了方法和借鑒,也體現(xiàn)了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既能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又能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xiàn)出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在拓展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形成基本的公民素養(yǎng)方面的價值。

盡管2010年江蘇省高考歷史試題仍然有一些瑕疵,但它強調基礎與能力相結合,突出中學歷史學科中的主干知識與學科特色,考慮到了中學生的認知水平,這些必將有助于中學歷史教學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參考文獻:

第4篇:高中歷史學科特點范文

關鍵詞 高中歷史 創(chuàng)新能力 培養(yǎng) 措施

歷史學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獨特的特點,一方面,歷史學科所講述的都是已經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具有很強的客觀性、不可逆性以及單一性。另一方面,高中歷史教材中對過去的歷史予以了客觀的評判和結論。所以,高中歷史要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改變傳統(tǒng)學生死記硬背的局面,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學會從不同角度、層面和立場去分析歷史。

一、創(chuàng)造自然和諧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

創(chuàng)造輕松自然、和諧民主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盡量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安全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放開心扉,大膽發(fā)言,積極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不會受到其他人的笑話和議論。教師對學生優(yōu)異的課堂表現(xiàn)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教師對學生設計的每一個教學問題,都要盡量讓學生客觀地去分析、歸納和總結。并讓學生們暢所欲言,自由表達自己觀點。充分樹立學生門的問題意識,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問則疑,疑則思”。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具體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合理安排課程進度,實現(xiàn)縱深化教學,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潛力。只有如此,學生的思維才變得活躍起來。在輕松自然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才能完全敞開心扉,開放思維,主觀自我意識才能真正回歸主體,學生才能夠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有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二、構建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首先, 教師要實現(xiàn)教學的多樣化和科學化,既包括教學內容,還包括教學方式。多樣化就是指,要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單調的灌輸式教學局面,要充分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尤其是多媒體教學的合理運用,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而科學化就是指,改變學生以往死記硬背的局面,讓學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全面把握知識。比如,新教材中的《》一課,就有意識地留下了對客觀評價的空白,轉而利用課后“結合史實, 談談你對的評價” 的練習題提出了這一問題。由此便需要教師和學生在具體教學活動,立足于客觀的歷史事實,進行全面的分析、比較、歸納和總結,并最后得出統(tǒng)一的結論,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

其次,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學生為次的師生關系,避免由此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和厭學心理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教師要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確立一種良好互動的交流方式,創(chuàng)造一個民主、互動的課堂學習氛圍,對學生的不同觀點和看法,教師要耐心地聽,并予以指導,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盡量達到一種教學相長,共同促進和發(fā)展的理想境界。

最后,改革學生學習方式,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學生屬于一個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過程,在具體課堂上,學生要集中注意力,將教師所講同自身的認識進行比較,及時提出自己遇到的問題。高中歷史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時刻注重對血神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結合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開展各種研究性學習活動,包括小組討論、辯論、撰寫歷史論文、進行社會調查、編演歷史劇等等。

三、提倡自主探究式學習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合理地運用探究式自主教學,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教育,進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探究式學習,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全面樹立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團隊意識、自主意識以及責任意識,自主探究式學習具有明顯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特征。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自主探究式學習能夠為擴展學生思維空間創(chuàng)造豐富的教學情境,比如,問題型學習情境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正面思維,提高學生思維想象力。那些相對復雜的問題情境則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思維靈敏性以及思維空間寬廣性,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以及學生具體問題的分析、綜合以及抽象等心智能力的全面提高。

通過精心設置一系列探究式問題,來對學生的思維寬廣性、敏捷性以及批判性進行訓練,進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順利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的創(chuàng)新教育。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真正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教育和素質教育,在學生全面認識和深入理解歷史知識的基礎上,有效提高他們的思維活躍度,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構成素質教育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新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全面認識其在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崔秋鳳.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J].中國校外教育,2010(05).

[2]杜孝學.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0(21).

[3]李冰.在歷史教學中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J]. 科技信息,2010(22).

[4]王利瑩.對英語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育的一些認識[J].教育教學論壇,2011(15).

第5篇:高中歷史學科特點范文

一、把握核心知識

“人”“時間”“空間”是歷史的三元素,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把握核心知識,包括人物知識、時間知識和空間知識。(1)人物知識。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在教授人物知識時,其最終目標不僅是讓學生記住很多中外歷史名人及其事跡,還要讓學生能從個體推廣到整體,即準確把握“人物”和“人”?!叭恕眲?chuàng)造了人類的歷史,“人物”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和影響力,社會歷史的潮流中“人”決定了社會發(fā)展的方向,以人為本,所有歷史時間都以人的生命、權利和人民的利益、愿望作為衡量標準。(2)時間知識。高中階段歷史教材的安排有一定的時間順序,掌握時間知識是學生學好歷史知識的最基本要求,有助于學生自我構建知識框架。結束一個階段的教學后,教師就要幫助學生構建一個小的、系統(tǒng)的歷史時間框架,讓學生能從自己構建的框架中明確了解中外發(fā)展史,最終在復習階段整合各個時間框架成一個整體,對歷史知識有個明確的認識。(3)空間知識。歷史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不僅是一個時間總計,還是一個空間統(tǒng)計。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知識時,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意識,能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進行劃片,從而讓學生對所學的歷史知識有個立體的認識。

二、提高核心能力

素養(yǎng)的形成離不開能力的提升,學生的能力既包括與生俱來的,也包括后天培養(yǎng)的。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記憶能力,因為學生對歷史學習方法的認識是死記硬背,教師則需要協(xié)同學生找出記憶的途徑和方法。例如,在學習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時,教師可就宗法制和分封制等對學生進行反復刺激,加深學生對基本內容的了解,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也可以讓學生在理解這些知識的內涵上進行記憶。理解能力,歷史知識的掌握不僅需要學生進行記憶,還要對已記住的知識進行理解,抓住歷史事物的實質,從本質上把握歷史知識。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時,不僅要讓學生會解釋什么是“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還要讓學生能對這些政策進行轉換和推論,知道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的原因。應用能力。學生要能把在學校所學的歷史知識在新的情景中遷移應用,否則就是做無用功,因為只有能夠運用的知識才是有用的知識,而對于高考來說,就是要求學生能根據(jù)題目的特定要求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例如,關于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tǒng)的鐵腕政治人物秦始皇,學生不僅要知道他“華夏大一統(tǒng)”的豐功偉績,還要知道他的“鐵腕”手段,更要會運用唯物史觀做出全面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

三、端正核心態(tài)度

第6篇:高中歷史學科特點范文

經過分析歷年的高考歷史真題發(fā)現(xiàn),高考歷史命題的立意變化了四次。即高考歷史命題立意從最初的歷史知識命題立意,到歷史學科能力命題立意,再到歷史學科素養(yǎng)命題立意,最后到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命題立意。如下頁圖所示。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體包含五個方面,分別是: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

1.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lián)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歷史是跟時間緊密相連的,過去發(fā)生的事實是歷史,現(xiàn)在發(fā)生的事實就能成為未來的歷史。同時,歷史也跟空間有聯(lián)系。目前,人類的活動主要分布在地球上。地球上又可分為許多國家,每個國家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活動不同,故每個國家的歷史也不同。實際上,這一核心素養(yǎng)與全球史觀相聯(lián)系,要求同學們用全球觀念、整體的觀念來認識歷史。對某一具體歷史事實進行認識時,同學們要將歷史事實放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

2.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并據(jù)此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我們研究的歷史事實都是在過去發(fā)生的,在時間上具有不可逆轉性。我們要做的是通過對一些歷史資料進行嚴格的檢驗和縝密的邏輯推理來努力再現(xiàn)歷史事實。所以,這就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是歷史資料,另一個是邏輯推理。在平常的學習過程中,同學們應該注重在引用可靠歷史資料的同時進行縝密的邏輯推理。這一核心素養(yǎng)與認真、嚴肅、求實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相對應,要“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

3.歷史理解

歷史理解是指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認識。在平常的學習過程中,同學們要從實際出發(fā)客觀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的歷史事實。要想正確理解歷史事實,同學們應具有豐富的想象力,突破時空界限,感悟和理解歷史事實。

4.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jù),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歷史解釋是以歷史理解為基礎的,因此要想正確地解釋歷史事實應先正確地理解歷史事實。

5.歷史價值觀

第7篇:高中歷史學科特點范文

[關鍵詞]歷史故事 課堂 穿插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160112

歷史是一門融合了知識性、文化性與傳承性的學科,回看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和傳承,每一段文明的演變都是通過歷史故事的形式而流傳的。歷史故事不僅是歷史事件和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歷史課程知識的重要補充。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引入歷史故事教學法,能夠融合歷史史料和課程內容,增加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感性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提高。

一、選用歷史故事的原則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發(fā)展、探索和主動建構,高中歷史故事教學法在強調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歷史故事將原本單調的文字知識加以形象化和充實,增強了歷史學習的趣味性和探究性。然而歷史故事的表現(xiàn)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是所有的歷史故事都適合用于課堂教學之中,這就要求教師在選用歷史故事時遵循一定的原則。

首先是真實性原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選用的歷史故事要以史料為依據(jù),對能夠反映時代特征的神話傳說或文學作品中的歷史故事要經過仔細的研究,去偽存真。其次是針對性原則。所選用的歷史故事要符合高中歷史學科特點和高中生的認知水平,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便于接受和理解。再次是生動性原則。歷史故事的選用要能夠吸引學生的探究興趣,既要有生動的情節(jié),又要有新鮮感。教師要充分利用歷史故事的細節(jié)之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最后是精簡性原則。高中歷史課堂時間短,筆者所在地區(qū)文科選修班一周5課時,教學任務重,教師在選用歷史故事時要盡量精簡,在課前對歷史故事情節(jié)做好刪減,文言文還要做好翻譯,為實現(xiàn)高效歷史課堂做足功課。

二、歷史故事教學的主要策略

1.開篇設置懸念,巧用故事導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運用故事教學法,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前引入與新課內容相關的歷史故事,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在對故事細節(jié)進行描述中教師可以巧妙設置懸念,讓學生帶著對故事的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學習選修改革模塊《商鞅變法》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授課之前引入“商鞅逃亡時被拒絕住宿”的故事,通過多媒體圖文并茂的形式增加歷史故事的直觀性和生動性,展示商鞅為秦立法,卻為當時的奴隸主貴族所排斥,而且在晚年逃亡時又因自己所頒布的法令不能住宿。商鞅雖死但秦法不敗??梢栽谥v述這個故事時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會出現(xiàn)“商鞅雖死,秦法猶存”的現(xiàn)象?商鞅變法對秦朝統(tǒng)一六國有什么影響?學生帶著問題完成對課程內容的自主探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有效性。

2.穿插歷史故事,調動課堂氛圍

高中歷史一堂課的教學時間一般在45分鐘左右,而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一般在25分鐘左右。高中歷史課程本身的敘述性和知識性特點,使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保持。教師可以根據(jù)所教授的內容特點,在課堂教學中穿插歷史故事,運用歷史故事的新鮮感和趣味性調節(jié)課堂氛圍,讓學生保持學習的注意力。歷史故事的合理穿插會給原本單調的歷史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它讓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一課時,考慮到學生之前已經學習了,教師可以將與進行比較學習,增進學生對性質和意義的理解。在課堂講授時,教師可以引入“巴黎和會無理拒絕中國人民正義要求”的故事,通過幻燈片展示當時中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關于山東問題的決議等材料。講到發(fā)生和取得初步勝利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1919年5月2日至3日在北京發(fā)生的歷史情景。通過歷史故事的穿插,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性和探究性,提高了課堂效率。

3.善用故事拓展,做好課堂總結

第8篇:高中歷史學科特點范文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形象思維;途徑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1-0328-02

受到高考功利主義的影響,教師在高中的歷史教學中所注重的是學生對歷史知識點的把握,卻不太在乎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將對歷史文化的學習變相的轉變?yōu)槌鷷r期,任務事件,歷史意義的直接背誦。在常年的重復操作下,學生的思維不在活躍,評價自己的直接標準就是卷面分數(shù)是否達標,這樣的學生,這樣講話的思想體系是不適應社會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對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也是百害而無一例。這種僵化的教學模式下培養(yǎng)不出有獨立人格的社會主義新時代下合格的接班人,更難以在激烈的浪潮沖擊下獲得長足發(fā)展。而這最為明顯的就是在教學方法中忽略了對學生形象思維意識的培養(yǎng)。

1.形象思維獨有的學科特征

形象思維指的就是通過更加生動具體的想象來反映和把握客觀事實。相比與感性思維,形象思維對事物的規(guī)律性把握有著更加精準的判斷,所以形象思維實在感性思維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有著更加理性的認識。根據(jù)學科特點的不同,形象思維與文學藝術之間也有著較為分明的區(qū)別。比如說,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文與藝術可以以生活為原型進行直接的藝術創(chuàng)作。但是形象思維就沒有這樣明顯的優(yōu)勢特征,形象思維在對客觀主體進行把握時更多地是來源于文獻資料,考古遺跡,口耳相傳的民間軼事以及歷史文物。所以兩者之間在時間空間的把握上就有較大的區(qū)別。除此之外,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人員最終所追求的是對藝術真實的把握,對于創(chuàng)作原型可以根據(jù)創(chuàng)作題材或者創(chuàng)作效果進行必要的在創(chuàng)作,不必拘泥于原始形象,所以在創(chuàng)作上有著更大范圍的選擇性。但是形象思維就與此大不相同,形象思維在意的是歷史的真實,力求與客觀實際保持一致。雖然可以進行必要的在創(chuàng)作,但是對客觀事實不允許有不正當?shù)纳米源鄹摹?/p>

2.形象思維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歷史不可假設在它的不可逆性,任何人面對客觀事實的存在都無法祈求重來,因為歷史在時間空間上的不可逆性導致我們從文字典籍中看到的只是歷史的一角,無法對其一觀全貌。通過對歷史殘片的大量研究企圖得出規(guī)律性的見解是一葉障目,所以我們對歷史的見解只是在經過前人加工之后的思想構建,而這與真實的歷史事實并沒有本質上的聯(lián)系。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對形象思維的意識培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高中歷史科目的教授上需要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高中歷史教材在編寫上具有較強的知識性,老師在講解時也更加偏向于考試重點的講解,很容易導致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流于表面,在這種枯燥的學習模式中學生很容易喪失學生興趣。所以老師在進行歷史事件的講解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播放與課文相關的歷史事件,背景資料來進行歷史科目的學習。形象思維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感性基礎,所以在老師采用激發(fā)學生形象思維的方式來進行授課時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梢杂^看歷史古跡,歷史圖片,影像資料等具象化的教學途徑來豐富教學方式,維持學生對科目的長久興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被一部煽情的電影所打動,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而流淚,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而惋惜,在實際意義上說,一部好的電影,好的故事,好的歌曲就是一個好的教學途徑,因為它的美激發(fā)了人們的情感共鳴以至于在長時間中都對之念念不忘。所以他們的教育意義都遠遠大于專業(yè)的期刊雜志,因為他被廣泛的民眾承認和接受。其中形象思維的存在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形象化,具體化的影視形象能夠被人記憶的更為深刻,相比于抽象化的客觀實體則不容易被人們所理解。比如說,學生對歷史事件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跡,,性格特征,歷史意義在短時間內能夠記得很深刻,但是間隔一點時間后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早已忘掉了大半部分。所以形象思維的建立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刻的理解客觀事件。

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最為關鍵的就是教師能夠對歷史形象進行別出新意的再創(chuàng)造。然而一切的創(chuàng)造都來源于豐富的歷史積累,能夠對歷史事件有著深刻的理解,所以這一切的基礎都在于教師本身的知識素養(yǎng)是否足夠扎實。在培養(yǎng)學生形象化思維時教師需要有著理論知識,完備的知識結構,幽默風趣的語言表達,結合多渠道的講授方式就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意識。滿腹經綸遠遠不如腳踏實地帶給人的安心。一民優(yōu)秀的人名教師需要具備較高的知識涵養(yǎng),以負責任的教學心態(tài)來參與日常的教學工作,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雙向互動中及時解決學生在教學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將對學生的成績期待更多的轉化為是對學生思維意識的重視,一日復一日的教學工作中真正以自己的切實行動來指導學生的行為特征。

3.結束語

在高中歷史的教學課程中,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維的意識,建立自己獨立的人格,能更好的適應復雜多變的生存環(huán)境,而這一切的基礎是保證學生對學科的興趣,積極主動地深入到教學之中為自己而學,而不是浮于表面,缺乏分析與判斷。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基礎就是構建形象思維意識,以更加直觀生動的表現(xiàn)形式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再富有趣味的教學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塑造獨立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但是,總的來說,形象思維教學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需要完備的教學體系,專業(yè)的教學人才,先進的教學思想與寬容的教學環(huán)境,所以,加強對學生形象思維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教職員工的全力投入也需要學生的全力配合。

參考文獻:

[1]王春霞.試論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教法研究

[2]高麗紅.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下旬).2011年3期

[3]張耀.淺談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成功?教育.2013年3期

第9篇:高中歷史學科特點范文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學科能力培養(yǎng)一直是中學教育界高高舉起的大旗。20世紀80年代起,適應著教育改革的推進,教育界圍繞能力培養(yǎng)展開了大討論。怎樣定義能力、怎樣界定不同學科的能力和特點以及能力培養(yǎng)的實際操作方法等,一時成為熱議的話題。盡管對于能力和學科能力的認識還沒有形成最后的一致,但它無疑極大地吸引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推進了對能力問題認識的深入。

對歷史學科能力和能力培養(yǎng)的認識經歷了不同階段。20世紀80年代之前,國內中學歷史教育的目標以對知識的掌握和思想教育為主,強調的智育任務中包含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對“基本能力”的表述也不很清晰,只是作為一種比較泛化的要求,將能力培養(yǎng)作為智育任務里的一部分。進入8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yǎng)的觀念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包括歷史學科在內的各個學科,在強調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開始提出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于是,歷史教育的“三項任務”被提出來,即歷史知識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并列成為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至于這里所說的“能力”,當時的概念還是比較籠統(tǒng)的,僅僅提出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比較和概括的能力”。盡管如此,能力問題的提出還是引發(fā)了一場有關能力培養(yǎng)的熱烈討論,很多討論參加者自覺不自覺地把能力與歷史學科聯(lián)系起來考察,列舉了種種屬于歷史學科范圍內應有的能力,對歷史學科能力的關注由此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這場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90年代末的大討論最明顯的結果是,在下面的問題上達成了廣泛的共識:中學歷史教學需要從簡單的知識要求轉向知識與能力并重,歷史學科能力培養(yǎng)是中學歷史教育的首要任務。這種共識的最高意義在于,它不僅把知識與能力聯(lián)系起來,而且把能力與歷史學科聯(lián)系起來,使能力培養(yǎng)有了堅實的依托和明確的方向,使越來越多的人明白了,只有從學科的角度去理解能力、研究能力、培養(yǎng)能力,能力才更真實、充實,才能做到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盡管在更深更細的層面上,如歷史學科能力應該包括哪些方面和內容,怎樣在教學中體現(xiàn)和培養(yǎng)它,似乎還不完全一致,但在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向上――即與高考要求的銜接上――是一致的。正是在此后,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編寫的“考試說明”中,開始對能力考查提出了明確且逐步細化的要求。這些要求與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是相通的,因此對中學歷史教學起到很好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2001年和2003年,教育部相繼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就普通高中的歷史課程的設置理念和內容要求,課程標準指出,它“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和規(guī)律,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這一課程目標體現(xiàn)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按照課程標準的解釋,“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能力”,是指“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和“運用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梢哉f,新課標吸收了以往歷史學界討論的成果,明確提出了歷史課程需要培養(yǎng)和訓練的能力內容,并把它納入到國家課程標準中。但是,也應該看到,新課程標準并不強調學科體系,為了突出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還著意淡化不同學科的特征,特別是在高中歷史課程上,力求打破以前的知識結構,以專題方式取代通史方式安排學習內容。與此相適應,新課程標準中也就刻意避免了“歷史學科能力”的提法。但在實際教學中,尤其是在為高等院校選拔合格學生的高考當中,歷史學科能力和對這種能力的要求又明顯存在,回避不了。這樣,在新課程標準下,需不需要提出和培養(yǎng)“歷史學科能力”,以及歷史學科能力都包括什么,好像反而不那么清晰了。

這并不是說新課標的目標與培養(yǎng)歷史學科能力相對立,只是說目前一些對歷史學科能力的誤讀多多少少與對新課標的理解有一定關系。在不強調學科體系的新課標語境下,對歷史學科能力的關注沒有十年之前高了。一提到歷史學科能力,似乎就與“高深”和“專業(yè)培養(yǎng)”聯(lián)系在一起,似乎它不再是中等教育課程應該承擔的任務。如此等等,均屬誤解。

歷史學科體系與歷史學科能力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作為成熟的學科體系,它應該包括指向明確的研究對象,經過驗證并得到認可的理論指導,完備的系統(tǒng)知識和知識結構,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清晰的學術積淀。這些內容確實沒有必要全部落實到中學教育中,出現(xiàn)在教材里和課堂上。但不必全部體現(xiàn)并不是不要體現(xiàn):如果名稱叫做“歷史”的課程卻沒有包含歷史學科的特質和重要內容,至少是名不副實的,也會缺乏與其他課程的區(qū)別性。新的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歷史課程內容,盡管內容選擇和編排方式還有待商榷,但無法否認的是,其中包含了一些歷史學科的要素和知識結構,利用這些要素和知識結構可以完成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的任務。換言之,現(xiàn)行的課標和教材,還是能夠為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搭建相應的平臺,課標、教材與學科能力培養(yǎng)之間實際上存在著相互連通的橋梁。關鍵是看實踐者能不能發(fā)現(xiàn)和把握住其中現(xiàn)成的關聯(lián)點。

課標中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與價值觀”內容的規(guī)定,只有與歷史學科聯(lián)系起來考慮才有意義,像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獲取歷史信息、歷史思維、“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等要求和目標,也只有用歷史學科的概念和規(guī)范加以框定才能具體落實和更具說服力。試想,如果歷史唯物主義不落實到具體歷史史實的認識分析上,如果在信息、思維、貫通、關聯(lián)前面抽掉了歷史內容,歷史這門課程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反過來說,正是由于歷史和歷史學科的獨特性,才使理論、思維、意識、方法等,從抽象變成了有血有肉的具體實例,從概念變成了切實可行的操作,進入學校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不僅是歷史,其他學科在中等教育中的存在,皆因如此,概莫能外。

對歷史學科能力產生“高深難”的誤解,是沒有認識到任何能力都是有層次的。在心理學上,能力屬個性心理特征表現(xiàn),被分為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抽去了學科內容和要求的能力,對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特殊能力并不有利,客觀上使能力培養(yǎng)有出現(xiàn)“殘缺”之虞。同時,既然是個性化心理特征,能力也就有了高低之分,全偏之別。每個人的能力不一樣,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隨著心智的變化,能力也有變化。在不同的教育階段,能力培養(yǎng)目標也會呈現(xiàn)階梯狀上升趨勢。按照現(xiàn)代教育規(guī)律,教育的程度越高,學科性向越明確,專業(yè)劃分越細致,對相應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高等教育強調的學科特征和學科能力要求,自然比中等教育要“高深”;但這并不意味著后者壓根就不用提、不能提學科能力要求了。中等教育有自己的學科能力培養(yǎng)的范圍和量度。它的目標肯定不是培養(yǎng)“大師”級的學科能力,而是讓學生初步接受學科的能力訓練,掌握初步的學科能力技能,為其進一步深造奠定一定的學科基礎。

就以獲取歷史信息為例,這是歷史學科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按照教育部考試中心編寫的“考試說明”,在“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要求中,就分成了“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三個層次,不同層次體現(xiàn)了同一能力的不同要求。即便是“論證和探討問題”中的“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運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和“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要求,也是針對高中學生的能力程度的,并沒有提出諸如文字訓詁、史料辨?zhèn)闻c考證等要求。至于像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那樣“釋證錢柳之詩以論史”那種對史料的解讀和挖掘①,更不屬于高中歷史學習的能力要求范圍了。作為對能力要求程度的標示,歷年高考試題是一個明確的例證。這就是說,對學科能力要求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宜隨意夸大,敬而遠之。

歷史學科能力固然重要,但在新課標之下,它還不是歷史教學要達到的全部目標,或者說不是最高目標。教育部在近十年前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就把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定位在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基礎學科”,尤其指出“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基礎和載體”。由教育部最新制定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則指出:“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睔v史課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人文性,即“以人類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yǎng)”②。同時,在“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兩部分中,都明確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并把其作為宗旨和出發(fā)點??梢?,僅僅把高中歷史教學定位在能力培養(yǎng)上是不夠的。在新課標的新一輪實踐中,已經把學科能力與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聯(lián)系起來。

把學科和素養(yǎng)結合起來,已經是中學很多學科教學中提出的要求。人文學科在這方面可謂一馬當先。像語文素養(yǎng)、政治素養(yǎng)、地理素養(yǎng)等提法不僅明確寫入高中課標,并且已經開展了相應的討論研究?!度罩破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關于課程指導思想中指出:“高中語文課程要充分發(fā)揮其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獨特功能,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yǎng),并為學生的不同發(fā)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痹谡n程目標上規(guī)定“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就是“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及整體素質”?!镀胀ǜ咧姓握n程標準(實驗)》關于課程性質的規(guī)定中有:高中思想政治課要引導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fā)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逼浠纠砟钪幸灿小傲⒆闼枷胝嗡刭|的提高”的表述。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就是“培養(yǎng)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

不同學科對本學科素養(yǎng)的解讀和理解對我們認識歷史學科的素養(yǎng)具有借鑒意義。就“語文素養(yǎng)”,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雷實教授認為,它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xiàn)出的‘比較穩(wěn)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崔巒把其定義為“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內蒙古包頭師范學院韓雪屏教授對“語文素養(yǎng)”進行了結構分析,認為它主要由四個層次構成,“一是顯性言語行為,如聽說讀寫;二是支配言語行為的智能因素,如語言知識等;三是參與和支配這些行為的直接心理因素,如語文動機、情感和態(tài)度等;四是言語行為的內外背景,如言語主體的思想品行修養(yǎng)等”,其中顯性言語行為浮于語文教學的表層,其他三層都隱匿在水下,從而構成語文素養(yǎng)的“冰山模型”①。

對“地理素養(yǎng)”的認識也是見仁見智。有的認為地理素養(yǎng)是一個人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地理知識與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識、地理情感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有的指出,地理素養(yǎng)就是一個人能夠從地理學的觀點來觀察事物且運用地理學的技能來解決問題的內在涵養(yǎng)。還有的把地理素養(yǎng)定義為,經過地理學習后所養(yǎng)成的能夠從地理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個人修養(yǎng)。一般來說,地理素養(yǎng)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地理學習行為、地理學習態(tài)度以及地理學習目的等。地理素養(yǎng)的構成主要包括地理知識、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觀點等構成要素②。

這些關于學科素養(yǎng)的討論,為認識和理解“歷史素養(yǎng)”提供了很好的“他山之石”。那么,“歷史素養(yǎng)”應該怎樣定義,它的主要內涵又是什么呢?

從詞源、釋義的角度,對“素養(yǎng)”一詞有多種解釋。一是指修習涵養(yǎng),即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漢書?李尋傳》中有:“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yǎng),不可以重國?!倍侵钙綍r所供養(yǎng),《后漢書?劉表傳》:“越有所素養(yǎng)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眾來?!比侵杆刭|與教養(yǎng),即養(yǎng)成的正確的待人處世態(tài)度。四是指平時所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等等。這里的“素”,不僅僅是“平素”那樣的時間、過程概念,而是指一種長時間積淀下來的內在的品質或者素質,它的構成包括知識、能力、品德、思想觀念和方法等;“養(yǎng)”則包含了后天的教化、培育、修習、陶冶等含義。這就意味著,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既是個人的天賦、勤奮、悟性發(fā)揮作用的結果,也是接受外界引導、教育、訓練的結果。因此,在中學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特別是人文學科的素養(yǎng),不是“額外負擔”或“多此一舉”,而是分內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職責。這完全契合推進素質教育的教育方針,也是當今所倡導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素質教育理論等在教育實踐中的進一步落實。

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是空泛的,它必須與具體知識的灌輸,具體能力和特定的思維方法的培養(yǎng)相結合,通過諸多具體的事例和反復的專門訓練而獲得一定程度的積累,才能有的放矢,立竿見影。這就是為什么素養(yǎng)一定和學科聯(lián)系在一起的原因。當然,盡管我們可以泛泛地說“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等等,但它們也都是由一個個學科素養(yǎng)集合融匯而成的。

具體到歷史學科,它所呈現(xiàn)的歷史素養(yǎng),是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獲得的歷史知識、能力、意識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能夠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富有個性的心理品質。

歷史素養(yǎng)的基本要素仍然是知識、能力、意識和價值觀。知識是基礎,特別是歷史學科,任何認識和結論的得出都要在建立在堅實的史實之上,而從歷史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社會和人生,沒有歷史知識作為思考的原料和進行比對的參照,也不可能真實、準確和有實效。從歷史素養(yǎng)的高度看,歷史知識既是具體的,也是整體的,既是獨立的,也需要前后貫通、上下相連、左右相逢,既要保證知識的完整和獨特,也要對它進行消化、加工、提煉。如果說,以前我們注重的是怎樣把知識“喂”給學生,囫圇吞棗也好,細嚼慢咽也罷,總之進到嘴里胃中就行。那么現(xiàn)在,培養(yǎng)素養(yǎng)就還要再進一步,要關注知識的消化,關注它是不是發(fā)生了有益于吸收、轉化為有益于生命的“酶化”①。把“死”知識變活,把活知識變靈,是知識“酶化”的主要目的。因此,知識+知識的“酶化”,是歷史素養(yǎng)要求的知識觀。

歷史素養(yǎng)所要求的能力和歷史學科能力是一致的。正因為如此,歷史學科的能力培養(yǎng)是歷史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學科能力如何,決定著歷史素養(yǎng)的程度。對歷史學科能力有很多種描述和分法,但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應該是:準確描述與區(qū)分歷史史實的能力和進行歷史思維與按照歷史規(guī)律進行闡釋的能力。前者著重于史實的存真和歷史脈絡的厘清,追求真實以及對歷史存在的敏感;后者著重于在運用史實基礎上的思考和對歷史的說明、解釋,言之有據(jù),論從史出。實際上,這是鍛煉和培養(yǎng)如何科學地、而不是隨心所欲地對待歷史和運用歷史的能力。這種能力之中也融入了應該具有的歷史觀和對待歷史的唯物主義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因此,具體的能力要求(不管是考試說明中規(guī)定的十二項能力還是其他的能力細分)背后,都是在塑造學生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學會了正確地對待歷史,也就學會了正確地對待現(xiàn)在和未來。

歷史素養(yǎng)所要求的歷史意識,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學習歷史的價值有明確的意識。為什么要學習歷史,學習歷史有什么益處,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并不是所有學習過歷史的人都很清楚和明確的。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應該不斷灌輸給學生這樣的意識,即歷史中包含著人類文明成果和取之不盡的經驗教訓,從它那里可以擴展視野,增添認識問題的厚度,使思維從單線條進化為復合式、思辨式的思維模式;學習歷史不僅可以知道很多“故事”,更關鍵的是,可以從這些“故事”中增長智慧,逐漸練就一雙明辨世事的慧眼。在應試教育和急功近利的教學方式下,這樣的問題被忽略了,淹沒在“掙分”“升學”之中。于是,學習歷史更深遠、可以影響人的一生的意義,被淡化甚至被抽掉了。當然,不是只有歷史學科具有這樣的“功能”,但歷史學科的這種“功能”別的學科無法取代。

歷史意識的另一個方面,還包含思考問題的角度與習慣,價值衡量的標準以及情感文化認同等。對一個問題,習慣于從具體材料出發(fā),著眼于社會發(fā)展的宏觀大勢,結合古今中外的經驗教訓,遵循諸如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對立統(tǒng)一、矛盾轉換的辯證思路,就是具有歷史意識的實際表現(xiàn)。同時,看重人類文明成果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敬重并自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以歷史信息和文化傳承的積淀作為衡量標準,也是歷史意識在價值判斷上的反映。在情感文化認同上,歷史意識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具有幾千年多民族、多種文化交融發(fā)展歷史的國家,各民族之間的血肉聯(lián)系只有回放到歷史中,只有用歷史來檢驗來印證才更有說服力。同樣,今天的中華文明和炎黃文化,只有用其形成的歷史進程才能更準確地詮釋它的博大精深和兼容并茂。只有具有了歷史意識,才能更透徹地發(fā)現(xiàn)并認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才能體會出像“血濃于水”這樣的詞匯中蘊含的人文精髓和歷史寓意。

在歷史素養(yǎng)中,情感價值觀的培養(yǎng)就不可或缺。只不過這里的情感價值觀不是抽象的要求,而是滲透在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全過程。如上所述,知識的傳授本身就是求真、證實的過程,知識的“酶化”也是希望它發(fā)生轉化和升華,影響接受者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歷史素養(yǎng)所要求的能力,是在塑造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歷史意識中,和情感價值觀密切相關的內容更多??梢姡楦袃r值觀不是靠“單獨”培養(yǎng)而形成的,離開具體史實,很難真實穩(wěn)固。

歸根結底,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還是一種心理品質,只不過是借助對歷史的認知和闡釋――即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過程――表現(xiàn)出來。這種心理品質表現(xiàn)為:對歷史史實的敏銳性,即發(fā)現(xiàn)和捕捉問題敏捷并具有批判性思維;歷史知識的準備性與連貫性,即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并能有效準確地加以調動;思維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廣闊性、獨特性等連續(xù)的思維品質,即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和解釋不是停留在表面,以比較寬廣的歷史視野,探究歷史事物發(fā)展過程內在的動因和規(guī)律,并利用已掌握的史實和的分析方法提出見解與看法。這樣的心理品質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yǎng)成的,也不是應試教育能夠完全做到的。一旦把歷史教育規(guī)定為一成不變的“模式”,把具有豐富內涵的歷史思維歸納為某種“定勢”,歷史素養(yǎng)所依賴的心理品質也就無法得到持續(xù)提升,素養(yǎng)培養(yǎng)很可能最終變成一鍋“夾生飯”。

有必要指出,歷史素養(yǎng)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養(yǎng)成的,并且需要一個從低到高逐步培養(yǎng)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學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培養(yǎng)階段。歷史素養(yǎng)的內容并沒有超出中學歷史教學的范疇與框架,很多要求已經貫穿和落實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了。歷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的主要環(huán)境與條件就是課堂教學和探究實踐,它的根實際上深植于日常教學之中,認為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與中學歷史教學格格不入的看法是沒有根據(j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