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一地理必修知識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靈魂是種子,它可以在知識之水的澆淋下長成參天大樹,也可以在知識之水的浸泡下發(fā)成一顆綠豆芽。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一人教地理必修一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一人教地理必修一知識11、天體系統(tǒng)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態(tài)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xiàn)象和“極光”現(xiàn)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qū),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qū),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jié)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jié)變化的規(guī)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jié)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一人教地理必修一知識21、巖石分三大類: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巖(變質作用)。
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huán)。
2、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xiàn)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xiàn)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huán)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qū)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qū)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huán)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qū),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huán)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fā)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的地區(qū),為濕潤地區(qū)。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鋒面系統(tǒng)(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
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tǒng)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xiàn)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tǒng)。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tǒng)是沒有的)。
7、水循環(huán)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huán)(大循環(huán))、陸地循環(huán)(水量很少)、海洋循環(huán)(水量最大)
(2)各環(huán)節(jié)的名稱:蒸發(fā)、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tài);聯(lián)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
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yè)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一人教地理必修一知識31、地理環(huán)境包括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中的作用:聯(lián)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xiàn)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生物,生物又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huán)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huán)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fā)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fā)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guī)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1)地域文化:物質基礎是地理環(huán)境;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范圍:可大可小,可單、多要素;
狀態(tài):一定時期相對穩(wěn)定,不斷變化;
舉例:耕地:南水北旱;飲食:南甜北咸;民居:華北四合院、黃土高原窯洞,傣家竹樓。
(2)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最能體現(xiàn)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建筑空間布局;
美國:中心摩天大樓,外圍建筑高度逐漸下降,立體化發(fā)展,現(xiàn)代城市布局;
歐洲:市中心為廣場、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別小,高層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圍,體現(xiàn)了歷史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的融合;
建筑結構:圍墻,中國: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圍墻;西方:很少有圍墻,園林;中國:講究含蓄、顯而不露、內向、封閉;西方:整齊劃一、對稱、和盤托出、外向、開放;
建筑風格:中國:宮廷式建筑:紅墻、黃瓦、飛檐、樓臺殿閣、突出皇權的地位;
西方:噴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
2、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2
(1)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能量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循環(huán)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shù):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的外部結構:指太陽的大氣結構,從里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周期約為11年)。
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3自然資源和自然環(huán)境
(1)氣候資源的特點:普遍存在性,數(shù)值特征,變率大
開發(fā)利用:氣候資源與農業(yè):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yè)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fā)資源與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yè)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建筑風向與盛行季風區(qū):工業(yè)布局在垂直于季風區(qū)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guī)劃已知最小風頻:工業(yè)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fā)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xiàn)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云、霧和暴雨出現(xiàn)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2)海洋資源
海洋漁業(yè)的形成和分布: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漁場的來了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形成條件在溫帶海域,季節(jié)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yǎng)鹽類;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漁場的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鉆井平臺)、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海洋空間的利用。
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qū)域;
海洋環(huán)境的主要問題,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于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yè)生產的廢物;海洋環(huán)境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yè)城市附近;
保護海洋生態(tài)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主要來源:沿海工業(yè)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污染區(qū)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防治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關鍵詞】初高中地理銜接;教育教學方式
地理課程涉及到很多方面,有自然方面、資源方面、地球方面等,學生從初中時期開始接觸地理學習,然而初中地理課本上的內容相對來說都是較為淺層和簡單的,教學和考試對于地理這一門課的要求又不是特別高,導致教師在教學時都停留在較為淺層的知識,不會去深入講解,導致學生對于地理的學習不夠深入。而一進入高中時期,高一的地理涉及到地球運動這一塊,其難度可以說在整個高中地理教學體系中都算偏難的,學生學習地理的難度一下子就提高了,這對于他們來說難以適應難以接受,所以地理教學就會比較困難,教學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對于地理老師來說,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初高中的銜接是很有必要的,通過教師適當?shù)某醺咧械乩磴暯咏逃?,學生能夠對初高中地理學習難度的提升有一個慢慢接受的過程,這樣他們學習起來就會更加輕松,對于知識也比較容易接受,這對于學生的地理學習是很有幫助的。本文筆者作為一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就對初高中地理銜接教育的方法做了一些自己的探討。
一、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意義
學生有很多門課要學習,他們很難自己掌控每一門課的學習節(jié)奏,特別是在剛剛從初中升入高中的階段,學習的內容、節(jié)奏和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改變,很多學生難以適應突然改變的學習狀態(tài),容易出現(xiàn)手忙腳亂的狀況。地理是一門有一定的難度的課程,而且一升入高中之后地理的專業(yè)性和課程難度都有了一個不小的提升,這對于學生來說很難在一時間接受,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在學習的內容上、學習方法上等做好初高中地理的銜接教學的工作,幫助學生在地理學習上建立起一個由淺入深的過渡階段,這是地理有效教學的需要,也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關懷。
高一時期的學習在高中三年的學習中是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的,高一時期學得好,學生就會對這門課程抱有一定的興趣,在今后的學習中學習起來就會更加有效果。可以說,高一時期的學習起著一個打基礎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高一時期做好地理課程的初高中銜接教育有利于學生增強對地理科目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地理學習的節(jié)奏,同時也也有利于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積極性的調動,能夠使地理教學得到有效開展,這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是大有幫助的。
二、初高中地理銜接教育有效方法探討
1.做好知識上的銜接
高中地理雖說較之初中地理在內容上有了很大的增加,難度上也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就教材的內容來說,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在很多知識點上都是有一定的共通性的。因此,對于高中地理教師來說,熟悉地掌握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的內容體系,做好知識點上的銜接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就地球運動這一塊的知識點來說,其實初中的地理教材上就有所涉及了,只不過到了高中以后,這一塊的知識點在難度上有所加深的,涉及到的知識點也更加廣泛了,但是對于赤道、地月運動、經緯度這些知識學生初中時就已經有所學習和了解了,高中時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的相關知識和學生初中時學習的知識之間是有著很密切的聯(lián)系的,因此教師在進行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初中學習過的知識的遷移,這樣能夠使學生學習起來更加容易,也能夠使學生覺得高中地理沒有太大的距離感,課堂教學效率也會有所提高??傊?,教師在進行高一地理的教學時要注重對知識點的遷移,來降低教學難度,提升教學效率。
2.做好教學方法上的銜接
初中時期的教學方式和高中時期是有一定的不同的,初中時期教師更多地采用比較直觀和感性的教學方式,教師的引導性更強,而高中時期老師會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在教學的方式和形式上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對于剛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說,地理學科難度的驟然增加就讓他們學起來很吃力了,教學方式的突然改變更加會讓學生難以跟上地理教學的進度,在地理學習方面出現(xiàn)一些困難。因此,對于高中地理教師來說,在地理教學方法上做好初高中的銜接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安排高一地理的教學方法,既考慮到難度的加深,又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方式的改變上循序漸進,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課上增加自主探究的時間,并且引導學生去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
3.引導學生做好學習方法的銜接
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對他們學習的成效也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初中時期學生被動地學習更多,高中時期更加要求學生要自己掌握學習的節(jié)奏,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學會自主學習。學生自己可能無法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地理學習上就會遇到困難,這就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一些引導、提供一些幫助。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地理學習的節(jié)奏,學會更多地自主探究和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地理學習方法。例如,在上季風和洋流這一塊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整理知識,在上課前就可以搜集資料用圖解的方式整理出季風和洋流的知識,并在老師上課講過后進行鞏固和完善。
三、總結
總而言之,對于地理教師來說,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工作是很有必要的,這能夠幫助學生進入高中地理學習的狀態(tài),同時又能掌握學習的節(jié)奏,不會跟不上學習的難度和進度。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找到適合的高中地理的教學方法,做好初高中的地理教學銜接工作。
【參考文獻】
[1]崔炳忠.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策略,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08)
1. 教學媒體的基本性質中,安東尼?貝茨有以下觀點:不同媒體有不同的專長,焦點是在給定的條件下,運用何種媒體最合適,如何根據教學目標去選擇有效媒體。
2.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本是思想: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結構的過程,相關認知結構通過“圖式、同化、順應、平衡”進行。圖式是指動作或活動的結構或組織,是已有的認知結構;同化是指主體將環(huán)境刺激信息納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圖式之中,以加強和豐富原有的認知結構;順應是指主體已建立的認知結構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變原有認知結構或創(chuàng)造新的認知結構,以適應環(huán)境的需要;平衡是主體的發(fā)展趨向,主體主動趨向于與環(huán)境平衡。由此可見同化只是數(shù)量上的變化,不能引起圖式的改變,而順應則是質的變化,創(chuàng)立了新的圖工或調整原有的圖式,平衡則強調了主體在認知發(fā)展建構過程中的主動性。
3. 現(xiàn)有教育體制下對教學的要求:更多地關注學生通過本學科課程內容的學習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進行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4. 學校及學生自身的升學壓力,提高學生的應試水平,能恰當把握各種課程要求所包括的知識點。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下掌握知識、運用知識。
根據以上討論,總結出對各教育媒體應用的幾點粗淺認識,現(xiàn)提出以供大家交流。拋磚引玉,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1.對于教學難點的知識,建議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難點知識在建構主義認知結構中一般屬于“順應”的部分,即要求改變原有的圖式或創(chuàng)立新的圖式。在學習中學生往往表現(xiàn)為“想不到,理解不了”。最好的方法是創(chuàng)設同樣或類似的情境。讓學生具有情境體驗,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而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無論在表現(xiàn)力、重現(xiàn)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大優(yōu)勢。不僅如此,多媒體技術通過創(chuàng)設虛擬情境或虛擬實驗環(huán)境,讓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等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感性認識,為建立新的圖式奠定基礎。提高學習效果。在這里我想指出的是,盡管如此,仍然不贊同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在一堂課中,甚至是在一個階段的教學中大量堆砌圖文、呈現(xiàn)聲音、影像等內容,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造成喧賓奪主,影響學生對整個知識結構及考試所要求的知識深度的把握。高中地理必修中,這一部分知識如地球自轉與公轉的地理意義、日出方位的判斷、三圈環(huán)流等。
2.課程標準中重點知識的教學,該部分的教學重點應落在對知識深度的挖掘上。注重對考點的分析,出題者所表現(xiàn)出的意圖的分析、考核方向等,并在教學中選擇經典的題型對學生進行精講精練?,F(xiàn)代多媒體技術與傳統(tǒng)媒體的作用基本上可以相當。小黑板甚至是用粉筆在課上進行舉例的效果與用多媒體技術投放的題目是一致的。當然,二者各有優(yōu)勢: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的題目在內容上、形式上都會比傳統(tǒng)教學媒體的更加優(yōu)越。但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對于教師的“教”的連貫性卻有更大的優(yōu)勢。高中地理必修中,如農業(yè)區(qū)位論、工業(yè)區(qū)位論、城市區(qū)位分析、交通線區(qū)位分析以及區(qū)域發(fā)展分析等等。
3.課程標準中難度一般但在學科知識體系地位重要的知識,從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平臺來看,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能很好的滿足這一要求,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建構知識體系搭建平臺。但從提高教學效率來說,傳統(tǒng)教學媒體由于主要是教師在講、演、練,所以與教師能很好的融為一體,學生的目光及注意力始終在教師上,從而有利于教師對課標中知識運用的引導。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當然能更好的達到這一目標,但會花去更多的時間,而對于教學工作來說,時間是寶貴的有限的。在所花費時間相同下二者的差異實質上是學生建構的知識與應對高考能力之間的差異,即知識掌握了與能不能在考場上準確、快速的進行答題二者是不能等同的。在筆者看來,知識的掌握是完成答題的基礎,但要想能在考場上馳騁,獲取理想成績則必然要進行相應題型的訓練和與試題同能力要求的模擬講練。教師在這方面充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與教師已結合的渾然一體的傳統(tǒng)媒體也就具有了突出的位置。例如高一地理必修中陸地水的分析、礦產等。
一、對思維導圖的基本認識
提及思維導圖,我們通常認為它就是一種有助于記憶、學習和思考的思維地圖。通過思維導圖,可以有效擴散大腦思維,因此思維導圖已經被越來越為廣泛地應用在課堂教學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關于思維導圖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的探討和分析
思維導圖的確可以應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但是要想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積極效果,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踐:
1.思維導圖的具體應用一定要立足教材,充分考慮教材的適用性和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歸根結底,思維導圖就是一個歸納的過程,只不過這種歸納是由難至易的,因此教師在實際應用思維導圖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教材的內容是否宜于引用思維導圖,否則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甚至還會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以高一地理教材中地球運動、大氣運動和氣候類型、氣候變化等教學為例,這些內容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對于高一的學生而言,學習起來有極大的困難。基于內容的實際特點,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大膽嘗試思維導圖。但是,對于像“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這樣非常簡單的內容,往往是不需要應用思維導圖的。為此,教師也要不斷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立足實際的教學內容,準確判斷是否需要應用思維導圖以及思維導圖的難易程度等。
2.思維導圖可以應用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應用一:新課的導入在學習新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的實際內容,將相應的關鍵詞摘要和學生可能存在的疑問作為思維導圖中的主要枝干提煉出來,然后逐步擴展開來。這樣既可以檢查學生的預習程度,同時也可以有效探尋學生對這部分教學內容最為感興趣的知識點是哪些,便于教師有側重點地展開教學。應用二:課堂教學中的導入眾所周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都有這樣的一個習慣:將教師的板書內容做筆記。大量的文字讓學生顧此失彼,甚至是只顧做筆記,而忘了去聽教師講課。如果教師能夠結合教材的實際內容,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xiàn)內容,不僅可以大大縮短學生做筆記的時間,還有助于學生的自主探究。應用三:思維導圖有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記憶是一個不斷加深的過程,大量的實驗結果顯示,個體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所有的知識點完全記住,而且大腦的記憶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即記憶———遺忘———再記憶———再遺忘這樣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在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似乎就是記憶的容器,教師往往都是采用“填鴨式”的方法,恨不得在短短的課堂45分鐘將所有的知識點都導入所謂的記憶容器中去。然而,這種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的遺忘程度也非常高。但如果能采用思維導圖的話,結果就不一樣了。首先,支架式的圖形本身就可以讓學生更加快捷地找到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進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去記憶。其次,思維導圖所展示的不僅僅是一些簡單的信息,更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學生雖然可能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去理解、去思考,但是一旦完成,就很難遺忘了。所以,思維導圖有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進而為全面提升地理學習的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3.教師要引導學生盡快建立自己的思維導圖。隨著素質教育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學生已然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但是教師的主導地位也是不容忽視的。為此,在高中地理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嘗試建立自己的思維導圖。當然,教師需要注意的是,思維導圖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xiàn),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最初的起始階段,教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比如在進行“氣候變化”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候,教師可以稍微給出一些提示,如氣候為什么變化,怎么變化,影響因素等幾個關鍵詞,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建立思維導圖。值得注意的是,討論后的思維導圖不一定是合理的,更不可能是完全準確的,所以教師要注意加強引導,讓學生自己找出思維導圖中欠合理之處,進而做出修改。等到學生逐漸熟悉了思維導圖的建立過程之后,可以讓學生獨自去嘗試建立思維導圖。
三、結語
思維導圖較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固然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但也并非是完美的,因此教師要立足教材,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進而有選擇性地應用思維導圖,真正將其積極效用充分發(fā)揮出來。
參考文獻
[1]劉讓德,楊曉英.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12(12).
[2]梁曉康,廖銳星,楊美珠,周合兵,莫海洪.思維導圖在高一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人教版《地理1(必修)》第一章為例[J].地理教育,2013(08).
關鍵詞:工業(yè)地域;不同版本;教材;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4-002-01
隨著學科發(fā)展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陸續(xù)出現(xiàn)除人教版而外的幾個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打破教材壟斷,實行“一標多本”,有利于促進我國基礎教育教材編寫水平的提高。讓更多的地理科學家、教育教學專家參與中學教材編寫,深入研究地理教學。本文選取高一地理必修二《工業(yè)地域的形成》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和山東教育出版社四家出版社組織編寫的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下的新教材(以下分別簡稱為人教版、湘教版、地圖版和魯教版),在教材對課標的呈現(xiàn)方式、框架結構及內容編排、圖像設計和選取方面和案例選擇、學生活動設計及編寫四個大的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提高教師對教材的分析和運用能力。
一、不同版本教材對地理課程標準的呈現(xiàn)
本部分內容的課標要求是:分析工業(yè)區(qū)位因素,舉例說明工業(yè)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fā)展特點。四個版本教材對課標的呈現(xiàn)方式基本上歸納為四種:文字,圖片,案例,活動。不同版本教材所使用的文字描述,圖片內容、形式,案例,活動內容大有不同,編排方式也大不相同。但是,四個版本的教材,均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并以不同的方式劃分、選擇和組織不同的區(qū)域呈現(xiàn)課標所要求的全部內容。
二、不同版本教材的框架結構及內容的編排分析
人教版教材的章節(jié)按照地理要素和產業(yè)部門編排,章節(jié)總量相對較多,其它三套教材按照地理課程標準內容的“黑點”編排,章節(jié)題目和章節(jié)順序基本與《地理課標》一致。人教版教材只設置一級標題,本部分內容單獨成一節(jié),包括二個小框題,而其他三個版本則成一個框題,包含若干小子目。其中穿插案例2 珠江三角洲音響生產的工業(yè)集聚,配置相應圖及相應活動進行知識檢測與運用。屬于探究型的活動。在講解工業(yè)分散與工業(yè)的地域聯(lián)系時,則引入福特汽車全球化生產的例子,并采用極富地理特色的圖片進行呈現(xiàn),是一大特色。湘教版教材也只設置二級標題,本部分內容包括四個子目,并且與其他幾個版本相比,將“開發(fā)區(qū)與專業(yè)化產業(yè)區(qū)”,“工業(yè)與環(huán)境”二個內容也加入到其中。每個內容至少對應設置一個活動,活動多且類型多樣,是四個版本教材中活動設置的最多的。但是,其活動與其他版本教材活動相比,活動設計比較多樣,進一步劃分為“思考”、“探究”、“實踐”等三個子類型,這樣大大拓展了教材活動的類型和內容?;顒拥臄?shù)量和比例是四個版本中最高的。如講解工業(yè)的聯(lián)系一塊內容時設置的活動:“從‘投入-產出’角度分析工業(yè)區(qū)位”屬于思考類型的活動。而活動:“讀圖3―26珠江三角洲經濟區(qū)專業(yè)鎮(zhèn)分布圖,分析珠三角經濟區(qū)專業(yè)鎮(zhèn)興起的原因及特色”,則屬于探究類型的活動。
中圖版教材欄目數(shù)量多,標題分級細,共設置三級標題,一級標題是紅色黑體字,二級標題用綠色斜黑體字,三級標題一般用圓點標注,顏色與該級母標題一致。小標題便于學生理清思路,層次結構十分清晰。小欄目種類繁多,有“思考”、“討論”、“閱讀”、“活動”、“學習指南”等多個欄目。中圖版教材最大特色在于圖的數(shù)量和類型比較多,并且,圖與相應文字緊密配合,以圖為例,配合文字呈現(xiàn),生動形象,又富于趣味性和增強說服力。如利用廉價勞動力,左側相應呈現(xiàn)沿海紡織企業(yè)的圖幅。如闡述工業(yè)地區(qū)時,相應采用遼中南工業(yè)地區(qū)的例子,并呈現(xiàn)該工業(yè)地區(qū)的相關圖幅。這是中圖版教材區(qū)別于其他版本教材的一大特色和亮點。
魯教版教材也只設置一級標題,正文穿插圖片,每一框題后設置知識窗,拓展知識,了解相關熱點內容,并安排活動,對所學內容進行運用和檢測。魯教版教材的閱讀與湘教版不同,但是,魯教版知識窗內容與該部分教材內容息息相關,配套更好,更合理?;顒硬糠謨热菖c中圖版活動選取的工業(yè)地區(qū)相同,通為遼中南工業(yè)地區(qū),但是所考察的知識點不盡相同。
三、不同版本教材在圖像設計和選取方面的比較
四個版本教材沒有使用任何一幅完全相同的圖,圖像類型都比較豐富多樣,使用了地圖、景觀圖、實物圖、統(tǒng)計圖表等多種類型的圖。有利于學生地理讀圖能力、空間能力、形象思維等多種能力的訓練。就“圖像設計”而言,中圖版的圖像數(shù)量多、圖幅大,易于閱讀,利于更好地呈現(xiàn)課標的內容。人教版語言精練,枝干關系明確,案例典型,圖幅數(shù)量最少。湘教版多采用單要素分布圖,圖型較為獨特。魯教版圖型也較為活躍,與內容契合緊密。同時,中圖版與魯教版教材的活動都選取了遼中南工業(yè)區(qū)作為典型探究工業(yè)地區(qū),所使用的地圖基本一樣,只是受排版的影響,圖例的位置有所差別。
表1 不同版本教材使用的圖幅數(shù)量
版本 人教版 湘教版 中圖版 魯教版
圖幅數(shù)量 3 5 8 6
四、不同版教材在案例選擇、活動設計和編寫方面的比較
四個版本的教材對于同一內容的呈現(xiàn),沒有選擇完全相同的案例,雖然中圖版與魯教版都有選擇遼中南工業(yè)地區(qū)作為活動案例,遼中南工業(yè)區(qū)的案例十分典型,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有利于學生分析和理解案例的背景。但是二個版本教材設置的問題及分析的內容不完全相同。如,都是講解工業(yè)的地域聯(lián)系,人教版選取福特汽車的全球化生產為案例,中圖版則選取一般汽車的生產為例,闡明不同部件產品間通過某一共同事物產生聯(lián)系,各具特色。
學生活動最多的要數(shù)湘教版教材,還有中圖版教材。比如,四個版本教材中,人教版教材福特汽車的全球化生產,中圖版及魯教版遼中南工業(yè)地區(qū)的案例活動,湘教版聯(lián)系環(huán)境保護的探究活動,中圖版日本工業(yè)地域的變化,都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好的活動,值得我們借鑒過來用于課堂教學。湘教版教材活動更加活躍,類型多樣,不僅僅局限于問答,更加貼近實際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以及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性。
參考文獻:
⒈“地理必修Ⅱ”在高中地理課程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1)從內容來看,“地理必修Ⅱ”主要是側重人文地理。但是,地理必修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qū)域地理的聯(lián)系與融合”,不主張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離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講授純粹的人文地理。
(2)與地理必修Ⅰ、Ⅲ和選修的關系。從知識結構來看,“地理必修Ⅰ”是“地理必修Ⅱ”的基礎?!暗乩肀匦蔻蟆笔窃谇皟蓚€模塊學習基礎上的一個高層次綜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體地理現(xiàn)象和問題的綜合體。人文地理學習中獲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塊中得到應用。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湖南省衡東縣第一中學(以下簡稱“我?!保┻x修的兩個選修模塊中,選修Ⅲ(旅游地理)與人文地理有直接關系。但是“地理必修Ⅱ”與選修模塊的關系不一定是基礎與提高的關系,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認為選修模塊可以在必修模塊中間開設,二者是互為基礎的關系,這樣既避免重復,又提高學生對地理課的學習熱情。
⒉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特點
(1)注重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改變過去繁、難、偏、舊的教材內容,而設計具有時代性、基礎性的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特別強調增強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學生們真正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對終生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知識。例如在《人類面臨的主要環(huán)境問題》中運用大量的圖片和文字展示人類面臨的主要問題,既直觀又詳盡,讓學生能更深刻的認識環(huán)境問題,從而加深認識保護地理環(huán)境重要性的認識。
(2)新課改教材的一個亮點是“活動”板塊,這些凸顯了地理學科實踐性的特點。新課改課程中的“活動”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往往是學生可觀察、可感受、可操作和可評價的。例如:在《地球的運動》中介紹正午太陽高度角時,教材通過活動設計,圖文結合感受太陽高度的概念,并利用活動從數(shù)學的角度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如何計算正午太陽高度角,將難點簡單化。
(3)新課改地理教材中的討論部分為學生學習搭建了交流平臺,促進學生求異思維發(fā)展。大量的討論問題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在已掌握的地理知識基礎上,能夠在每一個問題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上提出新的問題,產生新的見解,并與同小組的同學討論,不但可以充分體會到交流與探索的樂趣,更能增強思維能力的嚴謹性和表達能力的完整性,從而減少在老師引導下的思考學習束縛。
(4)新課改地理教材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圖表等材料形式可以提高學生認識圖文結合的能力。針對學生讀圖能力不足,湘教版教材在每個章節(jié)中穿插大量圖片,形象、直觀、生動地將地理現(xiàn)象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為學生觀察、思考提供了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參照物,掌握讀圖技巧。同時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例如必修Ⅲ的第三章,整個章節(jié)都是介紹現(xiàn)代技術在地理中的應用,從觀念上改變傳統(tǒng)地理的局限。
二、新課改教學方法初探
⒈靈活處理教材,注重有機結合,從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傳統(tǒng)的地理課堂教學,所有的教學任務全部是在教室里由老師引導完成的。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所學的地理知識與實踐應用嚴重脫節(jié)。因此在新課改的思想指導下,將地理課程學習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將知識技能學習與個性發(fā)展融合起來。
(1)重視實踐教學 。新的教學模式強調地理學科的特點,變閉合式課堂教學為開放式課堂教學。具體的做法有:組織學生依據所學的地理知識,觀察當?shù)氐淖匀慌c人文地理現(xiàn)象的變化及特征;開展地理要素單向調查;啟發(fā)學生寫地理調查報告和小論文;指導學生收集與地理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和新聞等,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利于拓寬學生地理知識技能實用性范圍。
(2)課堂教學應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現(xiàn)象,甚至可以利用突發(fā)事件,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聯(lián)系生活中的實際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的活躍,因為都是生活中看到或了解的一些地理現(xiàn)象,這樣會給所有的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言的機會,也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地理學習中來。比如在介紹《文明旅游》時就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聯(lián)系各自的經歷來學習和思考這部分內容。在介紹《地球的內部結構》時,可以用生活中的常見事物來聯(lián)系地理學中的知識,如利用煮熟的雞蛋剖面和地球的內部結構剖面類比,讓學生迅速的理解地球的內部分層。在介紹《大氣溫度》時,可以聯(lián)系一句古詩詞:“高處不勝寒”,讓學生了解離地面越遠氣溫越低。生活中的實際有時候能讓復雜抽象的知識變的簡單而易懂,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將初中地理與高中地理有機結合。初高中地理知識內容有很大差別,但有許多初中知識上的連結點初中是高中地理的基礎。初中地理知識以區(qū)域地理、地理景觀的描述為主,而高中地理知識的系統(tǒng)性、理論性及地理概念的抽象性都要比初中地理內容突出。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平臺,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化,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該注意循序漸進,滾動提高,克服學生慣性的“死記硬背”現(xiàn)象而造成學習方法上的不連續(xù)性。積極加強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掌握高中地理學習的學習方法,使地理素質教育的連續(xù)性得以強化。
⒉轉變觀念、積極引導,從構建新型師生關系中要學習效益
傳統(tǒng)課堂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被動地聽,也就是所謂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把學生變成了機械式的被動接受者。這樣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導致教學效果低下,所以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
(1)教師主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新課改之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要從把問題拋給學生要求學生回答,轉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根據需要采用導學案教學的模式,使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根據教師設計的學案,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然后,根據學案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學生可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見解,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研究學習,增強了師生互動,而且大部分的教學過程是由學生分析完成的,老師只起了一個引導示范的作用,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真正體現(xiàn)以“生”為本,教學效果非常顯著。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去看、去說、去做、去想。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只發(fā)揮點撥作用。把傳授變?yōu)閷W,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實現(xiàn)師生互動。為了活躍課堂,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主動參與發(fā)言,特別是提出不同的見解,可以用問題導學或者即興活動的形式展開。比如,在設計問題時需要考慮學生所回答的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否建立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之上,每一個學生的發(fā)言是否會引起其他學生的思考;學生的參與是不是主動、積極,是不是學生的自我需要;學生的交流的狀態(tài)、思維狀態(tài)如何,不能滿足于學生是否都在發(fā)言,而要看學生有沒有獨立的思考見解。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
(3)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教學。地理教學涉及豐富多彩的知識內容和廣闊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觀,因此,地理教學有雄厚的直觀性基礎和趣味性的知識點。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廣泛采用現(xiàn)有的地理標本、掛圖、錄像、幻燈、多媒體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或自行創(chuàng)新設計豐富多樣、切實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學手段富于變化性。采用直觀教學,易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共鳴,使學生的學習始終保持在積極、自覺、主動的良好狀態(tài)。
(4)教師之間搭建交流平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團結就是力量!我們要求每個地理教師開放自己,加強與組內其他教師之間的專業(yè)切磋,協(xié)調和合作,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教研組建立相應的制度,如集體教研制度、集體備課制度、聽課評課制度、教師幫帶制度,積極為不同層次的教師牽線搭橋,為教師的和交流提供平臺。很感謝我校的地理組給了我這個學習的平臺,讓我實現(xiàn)“一年適應,三年站穩(wěn),五年創(chuàng)優(yōu)”的目標。
總之,新課改下的教學方式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選擇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使地理教學更上一個臺階。
三、新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評價機制與新課改發(fā)展需求不相適應。評價在課程改革中起著導向與質量監(jiān)控的重要作用,是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新課程標準在地理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課堂模式等多方面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當然也要進行教學評價的改革。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學生、教師和課程不斷發(fā)展的評價體系,即建立發(fā)展性課程評價體系。課程標準把“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作為一個基本理念,著重強調在對地理學習評價時,即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tài)度、行為的變化,評價的目標要多元化、手段要多樣化。但在實施過程中很多時候流于形式,并沒有落實。在這個方面有待我們全體地理老師進一步思考。
(2)教師開展繼續(xù)教育機會相對較少。地理新課程教學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手段落后等方面的問題,如地理教學方法和手段比較落后、學生知識能力結構不夠合理等問題,尤其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還遠遠不夠。教師參加進修和培訓的機會不多,很多老師反應接觸外面的機會不多,交流平臺少。
(3)學校地理教育改革缺少必要的理論指導。地理教育理論對地理教育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也缺乏相應的分析能力和評價能力。地理教育理論與基礎地理教育的教育教學實踐缺乏聯(lián)系與合作。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而言更加不系統(tǒng),這對于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做了適當?shù)膭h減,刪除了一些較難于理解的知識點,圖表,但課堂活動量明顯增加,教師如何有效的組織好這些活動,而且高一地理課在課時安排上由原來的每周三課時變?yōu)閮烧n時,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這些都為高一的地理教師提出了挑戰(zhàn)。尤其是模塊必修Ⅰ的教學中,感覺到課時不夠,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另外,高中地理在難度和要求方面上升輻度大,這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無疑一下難以適應,這對教師的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許多學生連經線、緯線都不懂,這樣對于地球的運動、時差的計算、季節(jié)的形成等問題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師再利用上課時間給學生進行講解,這就面臨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難以完成,組織學生回去自學,但部分基礎較差,綜合理解能力較弱的同學還是較難以接受。也正是因為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讓許多學生感到難學。如何更好地轉變學生現(xiàn)有的學習狀態(tài),是我們地理教師面臨的難題。
關鍵詞: 微課 高三地理 復習
一直以來地理學科都是高中學生學習的瓶頸學科,縱觀現(xiàn)有高中地理課程的必修、選修內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學習地理的必備知識,即地圖地球知識;二是系統(tǒng)地理,即各類基本地理原理、規(guī)律、成因、演變等,其又可分為自然、人文地理兩大部分;三是區(qū)域地理,包括中國、世界地理。各部分知識內容不同、結構各異,又盤根錯節(jié)、相互影響。自然地理抽象而又深奧難懂;人文地理知識龐雜,“博大精深”;系統(tǒng)地理和區(qū)域地理是大雜燴,簡直魚龍混雜,既綜合又獨特。這使得高三地理復習,讓廣大師生“焦頭爛額,仍不得要領”,使許多處在文綜圍城里面的迷途者找不到高考決勝的捷徑。地理微課這個集網絡、信息于一身的新穎教學手段,具有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少、教學主題突出、學習方式靈活等特點。將微課引入高三地理復習,可以用來分析歸納考點,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突破復習重難點;可以用來講解和展示諸如方法傳授、教學經驗等方面的技能,適應高三學生地理差異性學習和自主學習;也可以精講各類題型、節(jié)約課堂復習時間,從而有效地提高高三地理復習效率。
一、借用微課整合主干知識,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建構
高三復習不是對已學知識的簡單重復,高一、高二是針對學業(yè)水平測試制定學習目標,高三是針對高考制定學習目標,需要整合內容,重新構建學習能力層次目標。地理復習教學的總體目標是:一是要整合主干知識中的高頻考點,構建邏輯型知識體系與分布型知識體系;二是以某一地理要素為核心,以區(qū)域為載體,梳理和整合考點知識,注重原理規(guī)律,形成思維序列;三是高效建模,在形成解答分析問題的基本思路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高三地理復習中,首先要求學生對知識點進行記憶性的梳理,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些知識點進行闡釋,最后舉一反三地將知識運用到新情境中。作為高三學生,他們已掌握地理學科基本知識,初步形成知識網絡,并具備一定學科技能,但是實際上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規(guī)律掌握并不牢固,知識網絡覆蓋也不全面,尤其是知識的遷移能力仍欠缺。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根據地理教學目標,把地理主干知識制作成微課,讓學生站在高級認知的層面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把握與運用。對零散知識進行梳理,讓互相聯(lián)系并有邏輯關系的知識形成知識體系。如自然地理的復習,用微課根據下圖梳理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識,學生結合微課對相關知識進行回憶和整理,形成知識網絡,建構自然地理知識體系。教師同時把五大地理規(guī)律分別制作成微課,利用微課對五大地理規(guī)律進行深化和拓展。通過這些微課資源的循序漸進學習,學生更系統(tǒng)地把握自然地理知識。
二、利用微課突出重點知識,突破地理復習重難點
在高三地理課堂教學中,由于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及認知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細節(jié)不能一次理解透徹,而且每一個學生的知識和認識水平不一樣。通常在地理復習中,教師無法面面俱到,對所有的重點知識和難點進行反復講解。將某個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主題、考點等)設計開發(fā)成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微課。其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重點突出,教學目標明確;而且微課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有目的地選擇微視頻隨時隨地進行反復學習,直到學懂為止。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重難點,突破重難點,又可以有效地節(jié)約課堂時間。
例如在復習“地球運動”時,因其抽象而且繁雜,是所有教師、學生棘手的教學內容,更是教學重點和難點。師生們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仍然收效甚微,學生難以形成完整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把這部分內容進行分解,制作成晝夜長短隨太陽直射點的周期變化、日出日落的方位及時間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等微課視頻,并隨著復習教學進度發(fā)到班級QQ群中,利用“微課”把抽象而繁雜的內容進行分解并直觀展示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選擇“微課”,進行某一知識點的復習,從而指導學生掌握地球運動的規(guī)律、原理及意義,既實現(xiàn)教學目標,又強化地理課堂教學效果。
三、巧用微課進行差異指導,突出自主學習和個性差異
高三地理復習教學仍然是大班化教學,即一個班級,甚至全校高三地理復習都是統(tǒng)一進度,但是學生地理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備課時往往考慮的是整個班級的整體學習情況,而不是學生的個體學情,難以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最終滿足不了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需求。通過微課程,把地理教學內容化繁為簡,形成一個個簡化了的、細分的、短小精悍的教學過程。學生利用微課程進行學習時,可以靈活安排時間思考、探索,對感興趣的問題或自己有疑問的問題,可以反復播放,進行相應的思考,可以針對自己學習中的問題更有效率地學習,自主性強。因為學生最清楚怎樣的學習更能滿足自己,也最清楚自己學習中的難點和不足。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更深入地學習;也可以針對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反復學習。這樣學生將做到:只學核心內容,不學陪襯;只學最需要的;只學最有用的。運用微課的地理復習可以提高教與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微課程的模塊化、個性化設計理念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資源。可以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的選擇,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例如在復習必修1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性時,教師可以把不同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制作成微課。特別是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可以以小專題的形式制作微課,并適當為部分學生量身定做一些“拓展資源”,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在學習地域分異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有困難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地選擇教師提供的微課資源作為學習資源,以理解自然帶的分異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解決困惑或彌補不足。在目前高中三地理教學課時較緊、學習難度較大的情況下,微課程教學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消化學習中的難點、疑點,還可以幫助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從而達到優(yōu)化復習的目的。
四、借助微課評析試題,引導學生高效建模
高三地理復習的目標之一是高效建模,即通過試題訓練,讓學生在形成解答分析問題的基本思路的基礎上,培養(yǎng)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三地理復習課,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地理基本知識、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更要求學生把學到的地理知識進行運用和遷移,即用所學到的地理原理、規(guī)律解決和解釋現(xiàn)實中遇到的地理問題和地理現(xiàn)象。試題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有關理論聯(lián)系起來,情境創(chuàng)設更真實和全面地模擬現(xiàn)實。常以教材外的知識為切入點,以多樣性、復雜性和綜合性呈現(xiàn)。試題是教材上沒有、教師沒有講過的新問題;解答問題的程序不是靠從頭腦中“搜尋答案”,而是根據提供的大量資料,并綜合儲備的信息,通過思考確定解題思路,再獨立進行判斷(選擇題)或編制答案(綜合題)。所以在目前的高三地理復習教學中,經常通過試題訓練和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要舉行月考甚至周考。但是由于教學和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導致許多習題不僅學生無法很好地完成,老師也抽不出時間進行講評和解析。而老師把這些習題的解題思路及解析通過微課的形式進行展示,這樣既可以緩解課時緊張,又可以指導學生掌握和鞏固相關的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一些綜合題,并不是每位學生都錯的一樣,即使是錯的是同一題,錯誤的原因也未必相同,而通過微課視頻的講解,學生可根據各自的需求隨時隨地地選擇不同的視頻,以解決各自的學習問題。如下題的微課評析:
指出G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對本題通過微課進行分析時,可先講解解題步驟:
(1)審題干:中心詞、限定詞、答題指令詞;
(2)列模板:按照中心詞要求地理要素全面列出;
(3)讀信息:結合題干,從材料、圖表、圖例、注記等中提取信息;
(4)究實際:結合材料(圖文)、具體地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細篩選:根據題意,決定要點的去留;
(6)整語言:用規(guī)范的地理語言,按照邏輯順序整理。
然后講解答題思路:先分析大原因,再分析原因的原因(注意答題順序):
(1)入海泥沙少流域內植被覆蓋率高,水土流失弱;M點以上G河長距離流經地勢平坦的盆地,流速較小,泥沙易在M點以上河床沉積;
(2)入海口海區(qū)泥沙不易沉積G河下游地形坡度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洋流將入海口海區(qū)泥沙帶到別的海區(qū)。
(3)入??诤^(qū)地殼在下沉(原因難分析)。
最后講解得分點:(1)入??诟浇?,泥沙不易沉積2,因為地形高差大2,河流落差大,流速大2。(2)入海泥沙量較少2,因為G河在M點以上多流于盆地中2,流速較小,易于泥沙沉積2;且從緯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內熱帶雨林廣布(植被覆蓋率高)2,水土流失較輕2。
通過這樣的引導和訓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規(guī)范答題、訓練思維,達到高效建模的目的。
微課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方式,將其運用于高三地理復習,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體系的建構,突破復習重難點,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落實因材施等??梢宰寧熒畲笙薅鹊乩昧闼闀r間及時學習,使高三地理復習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化復習教學。
參考文獻:
[1]王攀峰,張?zhí)鞂?試論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及其面臨的困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5):49-53.
[2]張靜然.微課程之綜述[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9-21.
[3]戚建濤.微課程輔助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4]胡秀明.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5.
一、雙語地理教學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本研究主要依托西安鐵一中國際課程班的大環(huán)境,以國際班地理教學的實際教學為研究背景,以小班地理教學為研究對象進行展開,鐵一中國際班開設中方基礎課程、美國GAC課程、語言備考課程、ACT(American College Tes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配套課程以及AP(美國大學先修課程)課程。中方地理教材為湘教版,其知識內容和體系直接關系到ACT考試的科學(ACT ScienceReasoning)部分以及閱讀部分(ACT Reading)中的地理知識,甚至會關系到AP 地理學的學習。在課程銜接的要求下,實現(xiàn)高中雙語地理教學就顯得尤為必要,那么對雙語地理課堂的教學方法研究應該放在第一位。
二、基本教學方法及課堂準備
雙語地理教學中英語的引入方式以及中英教學比重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引入式雙語地理教學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入式雙語教學主要依靠引入相關學科專業(yè)的英語名詞來實現(xiàn);地理學科的引入式雙語教學,就是要在授課的過程中引入相關的地理英語名詞,并能給出英文解釋和相關地理問題英文闡述的教學方法。單詞是雙語教學的基礎,不僅能保障地理雙語課堂的有效進行,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相關地理專有名詞的理解和積累,單詞的提供可以依托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附錄的單詞表,額外補充部分需要教師提前整理并以單詞表的形式下發(fā)給學生,并提前預習,例如,針對水循環(huán)章節(jié)給出的單詞如表1所示:表1中給出了知識點的核心單詞,在教師引入和講解過程中還需要給出大陸、海洋、植物、蒸騰作用等相關單詞,這樣既使得講解過程清晰流暢,又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和地理學名次的記憶和掌握。比如學生了解了海陸間水循環(huán)的意義和說法后很容易就會掌握海洋內循環(huán)(The water cycle in the ocean area)和陸地內循環(huán)(Terrestrial water cycle)的概念。另外,隨著教學方式日趨現(xiàn)代化,教師可以搜集相關的英文圖片和視頻資料參與到課堂教學設計中來,這樣既達到了雙語教學的目的,又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引入式雙語教學要求教師有較大備課量,例如,單詞表的整理和英文素材的搜集以及扎實的英語表達能力,對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有一定要求,因此在國際班地理教學中可以得到實踐。
三、課堂組織形式和有效性考核
由于國際班學生對地理課學習的目標和要求同中國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有一定差異,前者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討論問題的思維和能力,其知識深度最多達到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的程度,那么在課堂中就可以組織多種教學方式,比如,前面所說過的英文教學素材和多媒體的應用,另外還可以把英文滲透到課堂提問、課堂討論和課堂練習等互動過程中。例如,探討地球為何存在生命的特殊性這個問題(What special conditions make life on earth?)在課堂上可以以小組開放討論的方式進行,只要學生的討論和回答涉及大氣(atmosphere)、 太陽輻射(solar radiation)、水(water)、日地距離(distance)和宇宙環(huán)境(space environment)等,都應給予鼓勵。另外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內容可以作為開放題目讓學生上臺演講,比如,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學生通過提前預習和資料搜集,基本上可以做出完整的課堂演講,教師其后進行總結和點評,這種方式既鍛煉了學生的研究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受益匪淺。
雙語地理教學的課堂有效性,同樣可以用多種方式進行檢驗,課前提問、課后作業(yè)及考試都可以檢測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雙語教學課后作業(yè)一定要精簡并結合英語命題的特點,注重鍛煉學生的分析思維,例如,看圖試分析地震波在地表以下轉播的特點?(Pleas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under the earth’s surface.)
放棄慣用的填空題模式,本題以看圖論述題的方式留給學生,通過識圖和聯(lián)系課堂內容,首先學生會對知識點的地理名詞有基本的認知,比如,我們學到的兩種地震波橫波(S)、縱波(P)通常被大寫字母代替,學生在不明其意的情況下容易混淆;但是在了解橫波Secondeary wave和縱波Primary wave的詞組以后,對兩種波的首字母會有很好的對應關系,方便記憶。有些學生甚至總結出獨特的記憶方法:S波和P波在通過不連續(xù)面莫霍面(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后速度都有所增加,在通過古登堡面時(Gutenberg discontinuity)S波消失了(S波在古登堡面Stop,首字母同樣是S),P波通過古登堡面后速度驟減(P波通過Pass了古登堡面,Pass 首字母同樣為P),通過這個記憶的技巧,學生就會很容易掌握地震波在地下的傳播特征。綜上所述,以雙語命題的方式,配合靈活多樣的題型可以檢查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對課堂有效性的調整給出反饋。
四、教學效果反饋
國際班學生同樣要通過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的考核,因此要對必要的知識點,以英語命題考核的方式在筆試試卷上有所體現(xiàn),這樣才能做到講―練―考的統(tǒng)一。每套試題中可設置10%左右的英文原創(chuàng)試題,通過學生對題目的理解以及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完成考核。例如:(1)What’s the wind direction of winter monsoon in east part of China?A.Northeast B.Northwest C.Southwest D.Southeast (2)Which part of water cycle is related to the summer monsoon in China?A. Evaporation B.Inflitration C. Underground flow D.water vapor transport 這兩道關于季風的試題既考核了地理學考相關知識點,又考查了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的水平,從考試結果來看,兩道英文題正確率分別是70%和72%,從雙語地理教學的初期探索階段來說,基本達到教學要求,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這就需要更加完善雙語地理教學的課堂考核和考評體系。同時,針對課堂效果和改革方面,以調查問卷的形式下發(fā)給國際班高一年級學生,得到以下結論:課堂模式方面:84%的學生認為引入式雙語地理教學有利于理解課堂內容,適合國際班的學情;其他16%的同學希望增加專業(yè)地理名詞的難度,甚至希望將全英文教學引入課堂;這主要是由于學生英語水平的個體差異所引起的。就考核考評方面,68%的學生認為在英語閱讀基礎上能夠完成英語地理題型,23%的學生認為現(xiàn)階段完成英語地理試題存在困難,另有9%的同學希望增加英語地理試題的難度??傮w可行性評價:65%的學生認為雙語地理教學形式新穎適合國際班教學環(huán)境,31%的學生認為雙語地理教學對自己英文科學類閱讀提供了知識基礎并有很大幫助,僅有4%的學生不適應地理雙語教學的模式。綜上所述,就初期的教學實驗階段來看,大部分學生愿意并有能力適應雙語地理教學的教學模式。
五、教學試驗階段的探討和總結
根據初步的教學研究,對雙語地理教學的開展有以下總結:第一,對應人群的特殊性,僅適用于以出國為目的的國際班學生的課堂教學,為了做好課堂銜接,學生需要有一定的英語基礎。第二,教學預備環(huán)節(jié)復雜,不僅需要教師有較高的英語水平,而且教師和學生的課前準備工作量較大。第三,課堂組織和考評形式多樣,針對小班教學,可以滲透多種開放教學方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考評和考試可以加入英文題目的部分,做到講練結合。第四,整體教學效度還可提高,學生對課堂的適應性、考評和考核方式的適應性都還需要一個過渡期,隨著模式的改革和教學細節(jié)的調整,學生適應性和課堂效度會不斷提升。從整體來說,雙語地理教學模式比較符合國際班教學課程整合的目標,得到學生的普遍認可和接受,最終通過不斷的研究和調整,一定能夠成為很好的中西方銜接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