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高中語文多音字總結范文

高中語文多音字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語文多音字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中語文多音字總結

第1篇:高中語文多音字總結范文

一.強化閱讀教學,豐富學生語感積累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學生對語言進行直覺體悟的有效方式,通過閱讀活動,學生可協(xié)調(diào)腦、眼、手等多種感官,從而促進直覺思維的發(fā)展。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情文并茂、文質兼美的文章,若教師鼓勵學生多多閱讀、朗誦,則可豐富學生知識積累,豐富學生語感積累。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強化閱讀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方法,使其學會感悟文本,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豐富情感經(jīng)驗,從而逐步提升學生語言感知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由如下方面加以訓練,以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語言感知力。

①老師示范閱讀,指導閱讀方法,如精讀、速讀(看書掃視法、看書搜索法、速讀中心法、速讀概括法、速讀提問法)等。②想象與閱讀相結合。在閱讀過程中,想象是學生感知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語言文字來想象其描繪的畫面,以感受作者所處環(huán)境以及當時的心情。如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描繪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像亭亭的的裙?!贝藭r,教師可引導學生依照文字描繪的畫面,聯(lián)系生活實際所見,將芭蕾與荷葉相聯(lián)系,發(fā)揮豐富想象,感受文本意境,體悟語言魅力。③分角色朗讀。通過這一閱讀方式,可讓學生體會人物性格與情感,加深文本理解,提高文本感悟能力。同時,在閱讀過程中,還可引導學生辨別與分析多音字、形近字等音調(diào)與用法,以提高語言感知能力。④嘗試寫作,延伸閱讀語感。如寫札記:引導學生記錄下自己對文本的語感理解(對語言文字體會、感悟等),并從中感受語感體悟的過程與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形成感受語言與積累語料的良好學習習慣。另外,還可引導學生默寫。利用反復默讀與背誦,以拓寬學生對閱讀語感的廣度、深度與敏度。

二.注重吟詠誦讀,幫助學生體味語感

語感培養(yǎng)需要一個長期過程,難以一蹴而就,它是在熟悉語言現(xiàn)象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一種直覺感知能力。因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感受典范語言材料,逐步訓練與提高學生直覺能力。而吟詠誦讀則是直覺感受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學生體味語感,使其學會感悟語言文字,提升語感。

如學習《聽聽那冷雨》一文,教師可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進行吟詠誦讀,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語言,分析與總結語言特色,領會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意境與情感。如:①“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時而淋淋漓漓……也似乎有把傘撐著。”在這段語句中,間隔使用了多個疊詞,以可調(diào)動讀者的聽覺、視覺、觸覺。同時,依次描繪出風、大小雨與濕氣,刻畫出春寒料峭之特征,簡筆勾勒出“冷雨”之態(tài)與天地混沌之狀,瑯瑯上口,入耳動心。其次,通過幾個疊詞渲染出凄楚凄迷、凄清凄涼的意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另外,“即使連在夢里,也似乎有把傘撐著?!边@一句虛實相襯,拓寬了文本深邃之境。②“每天回家……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痹谶@一句話中,以“霏霏”替代“雨”,可更富有畫面感,可形容出雨之態(tài),而“想入非非”是形容人之情,“非非”與“霏霏”同音,在這段話中“霏霏”出現(xiàn)轉類,從原來的形容詞被作者活用成名詞,更具音韻和諧與古典詩韻之美。從雨的“霏霏”而使人“想入非非”,由景入情,巧妙轉換景與情,并實現(xiàn)了空間的自然轉移,從實至虛(從景至情),將雨境與情思巧妙融合,從眼前雨景自然過渡到后文中對遙遠故土、渺遠歷史與綿長鄉(xiāng)愁的描繪與抒發(fā)。此外,在本文中,還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擬人等表現(xiàn)手法,提高了文本的藝術感染力;長短句巧妙結合,錯落有致;化用詩句,貼切而自然,體現(xiàn)了渾然天成的美感等。這些都是學生需要細細品味,深深感悟的,從而逐步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第2篇:高中語文多音字總結范文

關鍵詞:高中語文 有效課堂 課堂策略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語文教師在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上,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因此,將探究性學習方式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鼓勵和引導學生有所創(chuàng)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一、語文高效課堂策略

(一)教師的教學行為應當轉變

教師應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把教學看成學生通過探究性活動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改變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的教學行為,樹立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教學觀念,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支配者、教學內(nèi)容的制定者與學生成績的評判者,而應是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覺、自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的習慣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數(shù)事實證明,“問”是培養(yǎng)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切入口。有人說,學習的過程是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過程。只有學生有了疑問,才會產(chǎn)生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fā)言,讓學生在探究中尋找答案,這一過程中,教師適當做以點撥和補充,這與老師將現(xiàn)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給學生,效果會截然相反。

(三)培養(yǎng)學生思維方法

1、打破定勢,反向思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要善于指導學生從習慣性思維模式中跳出來,打破思維定勢,試著進行反向思維,引導學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

2、曲設情境,發(fā)散思維,啟發(fā)學生梳理問題。曲設情境,廣開言路,多向思維,使學生在思維的發(fā)散中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曲設情境時,一定要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拓寬思路。

3、挖掘難點,探究思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在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探究式學習中,教師要善于捉住疑難點,引導學生探究性思維,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探究疑難、突破疑難,然后陳述出來。

二、高效課堂的實施

解放思想,調(diào)動廣大教師積極性,很多老師在實踐中發(fā)揮才智,在實踐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績,總結來說,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

(一)把課堂的某一部分交給學生,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1、下放導語權。每一節(jié)語文課的課前三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活動,要求學生設計本課導入語。在學生激情的引導下,同學們已把目光聚焦到這篇課文上來,接著,教師乘勢上課。

2、下放教學字詞權。上新課前,布置學生認真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掃清生字詞障礙。學生實際上已經(jīng)在課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對生字詞的學習。教學新課時,讓一兩個學生教學字詞,著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實際上是組織一次對生字詞的鞏固練習,對難檢字進行識記,再組織字詞競賽。

3、下放提問權。把提問權交給學生,是開啟學生思維、調(diào)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條很好的途徑。可以先讓學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讓學生提問,這樣,他們提的問題往往會有針對性。

(二)把整個課堂交給學生,鍛煉他們駕馭一節(jié)課的能力,以此提升組織及邏輯思維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能力較強的有特長的學生主講他們喜歡的課文。在這之前,一般要對上課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讓學生和老師一起參與備課,查找資料,提供需要的教學參考書等,學生還可以向教師詢問與上課有關的問題。總之,為了上好課,學生可以依據(jù)自己的意愿,大顯身手,包括對教具的使用。最后,學生還要把自己所講的內(nèi)容,以提綱的形式整理下來,也就相當于教師寫教案。無比的熱情、極強的自尊心和好勝心,使上課的學生全力以赴,因而,走上講臺時,教態(tài)自然,語言流暢,儼然一位“小老師”,教學氣氛十分活躍,大家都認真傾聽,也樂于表達,教學效果令人欣喜。一節(jié)課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鍛煉他們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樂學中提升能力。

三、改革探索中的反思

新課改調(diào)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改革第一步帶來的是思想的變革,思維的轉變不可避免的會帶來些見解偏差,下面一些問題值得反思:

(一)語文課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躍而忽視了基礎

新課程以來“課堂氣氛活躍”成了評價一堂課質量的標準,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xiàn)冷場,我們許多教師在教學時采用多種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既要從表面上看課堂是否活躍,而且還要從基礎知識入手,語文基礎知識是語文的基石,沒有基礎知識的訓練,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就失去了意義。活躍的課堂氣氛固然重要,但這并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應把靜態(tài)的語言文字訓練轉化為動態(tài)的實踐活動,這樣就會使語文訓練與人文精神的熏陶融為一體。

(二)語文課堂上不應過分強調(diào)個性而忽視了有價值的合作學習

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提倡教師發(fā)揚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的表現(xiàn)。而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過分強調(diào)學生的獨特體驗,對學生的回答加大表揚,沒有否定之詞,這樣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我認為課堂上應給學生一些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從而達到真正的學習目的。

(三)語文課堂上不要過分重視討論探索而忽視背誦積累

第3篇:高中語文多音字總結范文

關鍵詞:建構;高中語文;高效課堂

一、語文課的性質定位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交際”,一個“人類文化”,兩個“重要”表明了在課程性質上的傾向性――語文課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質。新課程標準不僅給語文定性為工具,而且突出貢獻這個工具的個性特征:交際工具,負載文化的交際工具。

社會交際的言語必然是對語言的具體運用,包括聽說讀寫,它是每一個成員一天也離不開的。人們憑借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以及用語言形成的文章、文學作品等為樣式,用來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傳遞感情、協(xié)調(diào)工作、組織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尤其是“言語作品”充當文化傳播的工具,實現(xiàn)著跨時空的交際,從遠古先人傳留到子孫后代,從個人之間擴展到世界范圍,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語文的交際作用不但不會減弱,反而越來越大。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主要是通過語言的學習、感悟去培養(yǎng)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弘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語文是負載文化的交際工具,這個語文的新性質給語文學科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正確方向。

二、新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的要求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語文教師在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上,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因此,將探究性學習方式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鼓勵和引導學生有所創(chuàng)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三、語文高效課堂策略

要使學生形成探究性學習方式,應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的教學行為應當轉變。

教師應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把教學看成學生通過探究性活動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改變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的教學行為,樹立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教學觀念,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支配者、教學內(nèi)容的制定者與學生成績的評判者,而應是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覺、自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2.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的習慣。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數(shù)事實證明,“問”是培養(yǎng)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切入口。有人說,學習的過程是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過程。只有學生有了疑問,才會產(chǎn)生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fā)言,讓學生在探究中尋找答案,這一過程中,教師適當做以點撥和補充,這與老師將現(xiàn)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給學生,效果會截然相反。

3.培養(yǎng)學生思維方法。

(1)打破定勢,反向思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要善于指導學生從習慣性思維模式中跳出來,打破思維定勢,試著進行反向思維,引導學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

(2)曲設情境,發(fā)散思維,啟發(fā)學生梳理問題。曲設情境,廣開言路,多向思維,使學生在思維的發(fā)散中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曲設情境時,一定要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拓寬思路。

(3)挖掘難點,探究思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在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探究式學習中,教師要善于捉住疑難點,引導學生探究性思維,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探究疑難、突破疑難,然后陳述出來。

四、高效課堂實施

解放思想,調(diào)動廣大教師積極性,很多老師在實踐中發(fā)揮才智,在實踐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績,總結來說,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

1.把課堂的某一部分交給學生,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1)下放導語權。每一節(jié)語文課的課前三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活動,要求學生設計本課導入語。在學生激情的引導下,同學們已把目光聚焦到這篇課文上來,接著,教師乘勢上課。

(2)下放教學字詞權。上新課前,布置學生認真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掃清生字詞障礙。學生實際上已經(jīng)在課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對生字詞的學習。教學新課時,讓一兩個學生教學字詞,著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實際上是組織一次對生字詞的鞏固練習,對難檢字進行識記,再組織字詞競賽。

(3)下放提問權。把提問權交給學生,是開啟學生思維、調(diào)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條很好的途徑??梢韵茸寣W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讓學生提問,這樣,他們提的問題往往會有針對性。

2.把整個課堂交給學生,鍛煉他們駕馭一節(jié)課的能力,以此提升組織及邏輯思維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能力較強的有特長的學生主講他們喜歡的課文。在這之前,一般要對上課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讓學生和老師一起參與備課,查找資料,提供需要的教學參考書等,學生還可以向教師詢問與上課有關的問題??傊?,為了上好課,學生可以依據(jù)自己的意愿,大顯身手,包括對教具的使用。最后,學生還要把自己所講的內(nèi)容,以提綱的形式整理下來,也就相當于教師寫教案。

五、改革探索中的反思

新課改調(diào)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改革第一步帶來的是思想的變革,思維的轉變不可避免的會帶來些見解偏差,下面一些問題值得反思:

1.語文課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躍而忽視了基礎。

新課程以來“課堂氣氛活躍”成了評價一堂課質量的標準,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xiàn)冷場,我們許多教師在教學時采用多種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既要從表面上看課堂是否活躍,而且還要從基礎知識入手,語文基礎知識是語文的基石,沒有基礎知識的訓練,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就失去了意義?;钴S的課堂氣氛固然重要,但這并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應把靜態(tài)的語言語言文字訓練轉化為動態(tài)的實踐活動,這樣就會使語文訓練與人文精神的熏陶融為一體。

2.語文課堂上不應過分強調(diào)個性而忽視了有價值的合作學習。

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語文課堂教學,提倡教師發(fā)揚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的表現(xiàn)。而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過分強調(diào)學生的獨特體驗,對學生的回答加大表揚,沒有否定之詞,這樣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我認為課堂上應給學生一些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從而達到真正的學習目的。

3.語文課堂上不要過分重視討論探索而忽視背誦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努力將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過去有一階段將背誦閱讀,視為死讀書,讀死書,被課堂所拋出。學生根本就沒有讀背之實,沒有積累就沒有運用,沒用大膽的讀背,就沒有語文素質的提高,我認為只有多讀,多背才能培養(yǎng)語感。

總之,新課程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在探索與實踐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這樣的盲點。關鍵是要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改進不足,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全面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黔東教育》2013年第1期,作者:張英,貴州省銅仁市教育局主辦。

[2] 《當代教育導刊》2012年第5期,作者:歐陽麗,中國教育學術委員會交流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