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想理論教育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馬克思個性理論具有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呈現出鮮明的特征:現實性、主體性、實踐性,對于當今社會實踐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克思個性理論為指導,即以現實為基礎、以大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導向,從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
馬克思;個性理論;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是國家的未來,是祖國的寶貴資源。因此,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馬克思個性理論有著豐富的內涵,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這一理論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1馬克思個性理論的內涵
從博士論文開始,馬克思對于人的個性理論就開始了不懈地探索。之后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資本論》等等這些著作展現了馬克思個性理論的形成、發(fā)展與成熟。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56并且指出,“動物不對什么東西發(fā)生‘關系’,而且根本沒有‘關系’;對于動物來說,它對他物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存在的?!盵1]81但是人類卻與周圍現實世界中的事物發(fā)生著聯系。因此,人的個性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想象中的人的個性,而是真實存在于現實中的每一個單獨個體的個性。其次,馬克思認為:“主體是人,客體是物?!盵2]3說明人的個性在現實關系中居于主體地位,是能動的現實主體。另外,馬克思在談到人的個性時,還認為“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對他說來才成為人。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本質的統(tǒng)一?!盵3]122也就是人的個性要想真正的得以彰顯與發(fā)展,一定要參與社會交往實踐,要在社會交往實踐中實現。
2馬克思個性理論的基本特征
2.1現實性
馬克思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這些社會形態(tài)中來探討人的個性。他認為在這些社會形態(tài)中存在著人對人的依附關系、人對物的依附關系,束縛著人的個性發(fā)展。根據這些社會形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變化,提出人的個性應該在社會形態(tài)不斷變化發(fā)展中逐步擺脫各種依附關系,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因此,馬克思哲學中人的個性理論具有強烈的現實性。他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56馬克思把人的個性放置于現實中,是在現實社會形態(tài)不斷變化發(fā)展中以及現實的社會關系中來探討人的個性的多樣性、復雜性和發(fā)展性。人的個性是從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范疇之內的。另外,馬克思還從人的現實勞動實踐出發(fā),認為在現實實踐中人的個性逐步擺脫人對人、人對物的依賴,在此基礎上進行物質生產。
2.2主體性
馬克思認為人的個性要在在現實實踐交往中得以彰顯,人是世界的主體,要樹立人的個性的主體地位。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他自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4]52“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chuàng)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盵4]51在這樣的現實實踐中,人的個性非但沒有彰顯,反而受到了束縛和限制。人的個性實踐活動沒有得到肯定和尊重,沒有使個體得到發(fā)展,人的個性主體地位更無從談起。馬克思認為舊式分工制約了人的個性發(fā)展,所以“要消除關系對個人的獨立化,個性對偶然性的屈從,個人的私人關系對共同的階級關系的屈從等等,歸根到底都要取決于舊式分工的消滅?!盵5]20他認為通過消除舊式分工,在普遍交往的基礎上進行實踐活動,可以使每個人的個性都得到展現和發(fā)揮,從而確立其主體地位。
2.3實踐性
馬克思談到“抽象的個別性是脫離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發(fā)亮?!盵3]122他認為人的個性是在一定范圍之內的,是在“定在”中的。并且他認為每個人的社會實踐范疇就是其定在。“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對他說來才成為人?!盵3]216其他的哲學家比如伊壁鳩魯過分強調個性,他的“定在”表現為直線,束縛人的自由和發(fā)展,成了抽象的個性。馬克思主張“定在的自由”,在現實社會實踐中使主體超越客觀世界,實現人的個性自由發(fā)展。因此,只有在普遍的交往過程中“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fā)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chuàng)造)的能力?!盵1]89也就是每個人只有通過現實的實踐活動,個性才能得以彰顯和發(fā)展。
3馬克思個性理論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馬克思個性理論蘊藏著豐富的內容,具有現實性、主體性、實踐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為指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1以現實為基礎
馬克思指出:“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象的東西出發(fā),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fā),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盵1]73在馬克思個性理論現實性特征的指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現實為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大學生是現實的人,是現實世界中有血有肉、有豐富思想的人,是處在現實復雜關系中的人。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該關注大學生的現實環(huán)境。從大學生的現實環(huán)境出發(fā),不僅是課堂環(huán)境,更要關注大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了解大學生的關注點、期望、要求等等,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途徑,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特別是近幾年來新媒體迅猛發(fā)展,大學生密切接觸新媒體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環(huán)境變得更為復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緊緊把握當今新媒體功能多樣化、信息滲透性、技術變革快速性、開放性、互動性等特征。及時關注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以及大學生在新媒體平臺的活動狀態(tài)、關注點、疑惑與問題等等。只有從現實出發(fā),把握現實發(fā)展的動態(tài),從現實環(huán)境而不是從抽象主觀的角度來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這樣就更具有針對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進課堂,還要進學生生活,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其次,以現實為基礎,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放置于整個高校教育體系現實環(huán)境中。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教育孤立開來,應該與智、體、美整個教育體系聯系起來、協(xié)同發(fā)展。這樣的話,就可以避免出現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完全只寄托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其他課程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無關系這樣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與整個教育體系聯系起來,比如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其他課程聯系起來,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不再是孤立的課程,從而為學生個性發(fā)展、能力提高提供幫助。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需要整個社會現實環(huán)境的支持,比如要建立社團、家庭、社區(qū)、政府多維度的一個社會現實環(huán)境支持系統(tǒng)。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營造良好的外部社會環(huán)境,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
3.2以大學生為主體
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為一個個體,成為一個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盵4]84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的個性應該具有主體性特點。因此,高校思想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該充分肯定大學生個性的主體地位。如果只是一味地強制性灌輸,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任何一個存在物只有當它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時候,才認為自己是獨立的,而且只有當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時候,它才是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靠別人恩典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個從屬的存在物?!盵4]91如果大學生缺乏獨立的主體地位與意識,那么他們的個性是無法得到彰顯與發(fā)展的,更加談不上實踐性與創(chuàng)新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大學生個性的主體地位,尊重每個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特點。可以利用新媒體手段,比如QQ、微信、微博等,與大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交流。通過線上線下多維空間的交流,了解大學生的真實生活及學習狀況。特別是現在“90后”大學生思維活躍、見多識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尊重他們的觀點,選擇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避免產生抵觸心理。也要注意到每個學生的不同專業(yè)背景,要提供促進學生專業(yè)能力提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同時,也要正確認識每一位大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每一個大學生個性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教育規(guī)劃。通過更具個性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設計,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fā)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從而確立大學生個性發(fā)展的主體地位。
3.3以實踐為導向
馬克思認為:“抽象的個別性是脫離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發(fā)亮?!盵3]122人的個性的發(fā)展必須要在社會實踐中才能體現。有些學生試卷考試可以得高分,但是現實實踐卻只能得低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實踐為導向,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通過現實社會實踐積極發(fā)展大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大學生的素質,促進大學生個性發(fā)展。
3.3.1高校校內的實踐活動
在高校校內,可以開展班級演講比賽。對于大一新生來講,可以以“從中學到大學,我的變化與感悟”為題,進行演講比賽。通過演講比賽的準備、講述過程,使大學生發(fā)現中學與大學的不同之處,也可以使大學生深入思索到底怎樣適應大學新生活。還可以在高校校園內進行“道德與法律”的知識競賽。大學生通過自己搜集資料,了解道德的發(fā)展過程、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內容、社會主義社會道德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律的起源與內涵、依法治國的意義等等。這樣的效果比課堂上老師單一的講授要好得多。對于大四的同學,可以設置模擬招聘會情境模式。讓幾位同學扮演招聘人員,另外幾名扮演應聘人員。通過這樣的的情境設置,使大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在這樣的情境中體會到去應聘應具備哪些專業(yè)知識、哪些專業(yè)素質,如何在以后的學習中提升自己,也能為以后參加真正的招聘會做好充分準備。
3.3.2高校校外的實踐活動
在高校校外,可以進行社會調查。根據大學生的關注點并且聯系現實熱點,展開社會調查,寫出調查報告。比如可以開展“‘美麗中國’環(huán)境資源的開發(fā)與保護”的社會調查、“關于網絡購物狀況”的社會調查等等。大學生通過搜集資料、設置調查問卷、接觸社會、接觸不同的人群、總結觀點、分析數據,最后結合自己觀點寫出調查報告。這樣的過程也是大學生認識社會、接收信息、展開思索、形成結論的過程,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參觀考察實踐教育基地。比如參觀歷史博物館、紅色革命根據地、科技展覽館,也可以參觀企業(yè)工廠、農村基層等等。通過實地考察,使大學生對國家歷史、中國革命奮斗歷程、科技發(fā)展的新成果、農村的發(fā)展現狀、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yè)發(fā)展現狀等等有感性的認識。通過高校校外的實踐活動,鍛煉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4小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到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關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的踐行,關系到中國夢的實現。馬克思個性理論不僅具有理論價值,更具有實踐價值。以馬克思個性理論為指導,即以現實為基礎、以大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導向,來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論文摘要】為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針對性、提高教學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實施之機,應將研究性教學引入理論課的教學中。為此,一要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確立引導性和問題式的觀念,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有效性;二要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加強教學的針對性,體現時代感;三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強化理論教學的實踐性,加強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新一輪改革之際,作為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教師,應當抓住這一時機,從傳統(tǒng)教育的慣性和影響中解放出來,改革那些妨礙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展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和方法,大力推進研究性教學,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更加貼近社會、貼近現實,增強實效性、針對性,以提高教學效果。
1.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確立引導性和問題式教育的觀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目標和主要功能在于對大學生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面對當今經濟、社會、文化、人的思想觀念發(fā)生重大變化的現實,要實現和充分發(fā)揮這一目標和主要功能,必須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其一,確立引導性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有效性。教師應當把引導大學生對理論的認同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和排斥現象,提高大學生對理論的認同度。在堅持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明確導向的基礎上,通過正確引導,使學生在多元化意識形態(tài)存在的前提下,在指導思想上選擇理論。其二,確立問題式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當樹立學生主體性地位,把教學出發(fā)點真正轉向學生,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理論需求出發(fā),在觀念上強化問題意識、淡化體系意識。由于新方案根據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特點和新要求,在課程設置上以學科綜合形成的優(yōu)勢來解決大學生所面對的帶有綜合性的問題,因此,采用以問題為出發(fā)點的專題式教學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而且,以專題的形式把課程涉及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理論觀點結合實際講深、講透,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此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不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某一學科的專家,而是要使他們通過對課程的學習,把握觀察社會、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認同、理解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能夠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合格接班人。因此,根據課程的基本內容,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梳理出若干專題,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更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2.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加強針對性,體現時代感。對教師來說,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是教學工作的永恒主題。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要求在遵循教學基本規(guī)范和要求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研究,從受教育者的實際出發(fā),把新的理論發(fā)展內化為用學生樂于思考、愿意接受的語言表達出來,使他們能夠感受到通過教師的教學,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啟發(fā)和思考。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的基本原理,并用學到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決各種社會現象和現實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所傳授的理論是與時俱進的理論,是被實踐證明的具有生命力的理論。因此,教師必須把握實踐中理論發(fā)展的最新成果,使教學內容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創(chuàng)新,反映理論發(fā)展的最新成果,跟蹤理論研究的前沿,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并用發(fā)展的理論去分析各種社會現象,解釋各種問題,為學生釋疑解惑、指路引航。只有把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和種種困惑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切人點和結合點,才能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更加切合學生需求。同時,教師還必須注意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他們關心的現實問題,研究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社會現實情況,在教學中注重聯系國際、國內兩個大局,聯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與時代同行,以實踐作證,用事實說話。了解學生、了解社會,實質是把的理論與學生的實際、社會的實際聯系起來,這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具體體現。理論聯系實際,不是用理論迎合實際,而是用理論分析實際、說明實際。在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整個鏈條中,把握學生的思想實際是重要的一環(huán)。只有做好這一環(huán)節(jié)工作,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才有堅實的基礎??傊?,只有堅持用發(fā)展著的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使教學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體現時代感。
3.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推進研究性教學,加強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可以運用的研究性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如以啟發(fā)式、互動式等形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教學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采用“問題切入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與理論聯系起來,用基本理論說明、解釋現實問題,使理論教學具有現實感;在教學手段上,充分運用多媒體開展實踐教學,增強教育的時代感和現實感,引導學生感應時代脈搏的跳動,跟蹤社會前進的腳步,在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中汲取營養(yǎng)。
一、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定義的界定問題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前提就是對其定義進行科學、合理的界定。對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進行深入的研究,首先就要對其定義進行界定,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研究的首要問題?,F階段,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定義,研究界主要有兩個主要的觀點,其中一個觀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過程包含著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也就是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環(huán)境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影響,同時對教育目標、內容、方法及方向具有決定作用。根據這一理解,產生了“四體結構論”,也就是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即教育的主體、客體、介體及環(huán)體,其中教育介體包括方法、目的及內容,而教育環(huán)體就是教育環(huán)境。這四方面內容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對于定義的界定,另一種觀點是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作為外部條件存在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也就是教育系統(tǒng)要想發(fā)揮應有的功能,就要考慮到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教育系統(tǒng)的變化。
因此,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定義的界定,這兩種觀點明顯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對于這個問題理論界也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及研究,大多數人都傾向一種觀點,單純地認為教育環(huán)境就是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將其育人功能完全地忽略掉。顯而易見,這兩種觀點都不夠全面,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人和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環(huán)境對人有一定的制約作用,而人對環(huán)境有創(chuàng)造作用。在人與自然的相處過程中,人體現出的是主動性,因此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對環(huán)境的影響也是主動的,也就是教育者及被教育對環(huán)境具有選擇、改造、創(chuàng)造的作用,而這些作用發(fā)揮的基礎就是社會實踐。清楚了這個問題,對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進行界定: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有影響作用,并具有獨立性,也就是其環(huán)境對系統(tǒng)中的所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響,比如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思想等等,可以將其歸結為外部條件。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就是教育主體對環(huán)境的作用,以此能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定義的界定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以整體的眼光看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既包括外部條件也有內部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特征研究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特征研究,理論界也是眾說紛紜,有很多觀點:其一,其環(huán)境具有綜合性、廣泛性、順序性及可控性、直觀性、感悟性、變化性;其二,動態(tài)性、廣泛性、特定性及可創(chuàng)性;其三,開放性、復雜性及易變性;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是許多對立統(tǒng)一的特征組成,比如抽象性與直觀性、封閉性與開放性等等;其五,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大系統(tǒng),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其特征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結構特征即順序性及綜合性,本質特征為社會性及階級性,另一個方面就是外在特征,主要有動態(tài)性、復雜性、廣泛性、可造性及滲透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tǒng)文化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6 ― 0176 ― 02
文化由人類所創(chuàng)造與傳承,同樣,文化對人也具有教化與塑造的功能。文化屬性和品質是有高低之分,先進、向善屬性的文化對于培養(yǎng)人才大有裨益,腐朽、消極屬性的文化只會把人異化成為社會的畸形。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就是這樣一個多遠文化并存和互相沖撞的時代,更讓人擔憂的是很多人對于文化的選擇毫無理性可言,甚至是在好奇心和叛逆心理的驅動下盲從和走向邊緣。
一、何謂傳統(tǒng)文化
(一)傳統(tǒng)文化釋義
從人類社會誕生之日起,就在繁衍變化,它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指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華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tǒng),其內容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各個門類,諸如藝術、宗教、哲學、法律、道德等等。這也是文化的廣義概念,而狹義的文化只包含精神創(chuàng)造及其成果。本文所論述的傳統(tǒng)文化是廣義上的傳統(tǒng)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穩(wěn)定的民族文化,它在育人功能上有著外來文化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傳統(tǒng)文化的出發(fā)點是以人為本,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發(fā)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中國人的許多價值判斷標準,對于人們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具有指引作用。
(二)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實意義
傳統(tǒng)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這些教育方法能夠啟發(fā)我們更好地應用到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例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至理名言就是大教育家孔子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教育方法。示范教育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從自身做起,成為大學生的榜樣。
傳統(tǒng)文化能幫助大學生正視思想道德問題。當前社會出現的道德滑坡案例應該讓我們警醒,而傳統(tǒng)文化中充分肯定了道德的力量和地位。《禮記?中庸》將“修身”奉為治理國家的“九經”之首?!洞髮W》中也提出了:“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準則,這些準則都是以修身為核心輻射開來的。不難看出,修身在傳統(tǒng)文化中是實現人生理想的首要條件和基本前提。
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現狀調查
為摸清當前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教育現狀,筆者設計制作了調查問卷,共印制162份,向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院、醫(yī)學技術學院等6個學院12個專業(yè)的同學進行了調查統(tǒng)計,收回有效問卷160份。
(一)潛在的傳承危機
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未來怎樣”的調查中,有45.7%的同學認為不太樂觀。這不太樂觀的背后,其實就是多元文化并行時代背景下的潛在危機。傳統(tǒng)文化此前在五四時期就曾受到過激烈地批判,在被徹底否定后又在本世紀初又興起了國學熱,直至今天傳統(tǒng)文化依然頑強地生存著。但是,文化的傳承需要一個認同,而無孔不入且又摻雜入侵味道的外來文化已經對傳統(tǒng)文化構成了潛在的威脅。更為荒唐的事,源于我們國度的傳統(tǒng)文化竟被篡改了國籍,在對“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的感受”調查中,我們發(fā)現這一事件對我們的觸動很大,有43.2%以上的同學認為韓國,有32.5%的同學為此感到反感與憤怒。這說明了我們的大學生對于繼承和傳播傳統(tǒng)文化有一種危機感,而且在傳統(tǒng)文化被他國認領時表現出了一種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和文化傳承愿望。
(二)教育的缺失與乏力
其實,大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并不排斥,只是我們在教育上有缺失,造成了文化傳承的危機。再看下面一組調查:在通過哪些途徑來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調查中發(fā)現,從網絡、電視、傳媒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高達77.8%,而讓人更感意外的事從書本中了解傳統(tǒng)文化,或者與父母交流了解傳統(tǒng)文化都高于老師課堂講授,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從側面也反映出我們的教育在傳統(tǒng)文化講授上的缺失與缺位。
因為大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接受更多的是自發(fā)性地了解,受自身鑒賞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局限,所以也造成了他們對高雅傳統(tǒng)文化接受偏低,對世俗性的傳統(tǒng)文化更為青睞。在對“哪一類型的傳統(tǒng)文化最感興趣”的調查中,飲食文化(特色小吃)占了66.7%,而文學與所謂的“經典”則最不受待見,兩項合計僅占到了18.5%。在另一項與此相近的調查中,對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的領域主要集中在民俗風情(歷史名勝、習俗節(jié)日)、民間藝術(琴棋書畫、舞蹈)、民間工藝(剪紙、刺繡、陶瓷)、美食。而對傳統(tǒng)思想(儒墨道法佛)則最不感興趣,僅僅占了6.1%。以上的數據對比充分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接受的世俗性和高雅性的區(qū)分。歷史名勝在旅游熱的催生下更多地成為90后大學生接觸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領域,而傳統(tǒng)節(jié)日更是已然滲透到每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大學生對于儒墨道法佛等哲學、宗教思想文化,一方面受唯物主義世界觀影響,不會像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的普通民眾那樣盲從和迷信宗教,另一方面對于哲學、宗教達不到一定的認知和理解,也只是覺得虛無縹緲,不會將興趣點落在這方面。
(三)渴望了解傳統(tǒng)文化
大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是有內在需求的,調查中發(fā)現,“您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52.8%學生想要了解,但是課業(yè)負擔重,沒有接觸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和時間。對于“當代大學生在面對外來文化侵襲”的態(tài)度調查中,有35.8%學生認為應該堅持民族精神文化教育。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一方面是外來文化接受最快的群體,也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對象,他們渴望了解傳統(tǒng)文化,在“您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調查中,有57.9%的學生選擇了愿意。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融合
眾所周知,高等學校具有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四大功能。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更是指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高等教育是優(yōu)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源泉”。 高等院校在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上理應有所行動,且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上愈加走向成熟。
(一)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學,是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最有效、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它能夠實現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系統(tǒng)化、理論化。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大多數高校并沒有開設這樣一門傳統(tǒng)文化課程,尤其是在一些非綜合性院校,缺少師資以及對人文素質課程的漠視造成了傳統(tǒng)文化課程教學的空白。盡管如此,我們依然認為傳統(tǒng)文化至少也應以專題的形式出現在課堂教學中,或者是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這門課中大量引入。
近些年,思想政治理論課在不斷創(chuàng)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收效。這其中最明顯的一個趨勢就是教學內容的拓展,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的靈活,這些改變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窠臼。傳統(tǒng)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相關內容是傳統(tǒng)文化教育融入課堂的切入點,也是在政治理論課中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對學生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人生價值觀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都可以把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融入課堂,使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與魅力,提高學生文化認同感與自信心。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
教師是課堂教育的主導因素,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是把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結合的先決條件。目前我們國家大學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全國統(tǒng)一的教學內容,各門課程中都可以從某些內容作為切入點,在進行正常教學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如果要提升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水平,首先就應該從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師資水平開始,需要思政課教師具備更加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學養(yǎng),具有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與傳統(tǒng)文化有機融合的自覺性,在思政課教學中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同時實現教學內容與方法的突破。
(三)第二課堂的延伸與擴展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需要更加注重知行結合的教育方法,這樣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概念也應該放大,換言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也需要延伸到日?;顒又小=虒W的主體也不應僅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負責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以輔導員為代表的行政人員也要參與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形成一個大的傳統(tǒng)文化課堂格局,才能從整體上提升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力,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層次。
在此僅以傳統(tǒng)節(jié)日舉例:傳統(tǒng)文化與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緊密相連,但因為缺少有效的文化引導,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屬性被我們忽視了。而在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西方節(jié)日卻贏得了大學生們在形式上的喜愛。在“熱衷于西方節(jié)日而冷落了傳統(tǒng)文化原因分析”調查中,45.1%的同學認為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慶祝形式嚴肅、內斂,大學生才通過西方節(jié)日增加娛樂。而對于“你以前參加過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活動或比賽”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發(fā)現有40.7%的同學都表示沒參加過,但想參加。如果我們利用節(jié)日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活動(如舉辦講座),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自發(fā)、自主地進行主題活動,那么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就會散發(fā)出來,傳統(tǒng)文化的觀念就能深植于大學生的內心,高校文化傳承的使命就得以實現。
四、結語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始終無法全面調動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卻在與日俱增,背后的原因正是這個多元文化并行的時代背景。說過,我們要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作為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顯然需要被傳承和發(fā)揚下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者應該首先具備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樹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機結合起來,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實現其教育目的。
〔參 考 文 獻〕
論文摘要:高等藝術院校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個特殊類型,在辦學規(guī)模、學生個性、專業(yè)課程等方面有其獨特性,加強對藝術專業(y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研究和探索藝術專業(y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在新形勢下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如何增強藝術專業(y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展開研究。
當前,受互聯網迅猛發(fā)展的影響,大學生思想比較活躍,如何把握時代特點及大學生成長規(guī)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找準和學生思想實際、成長成才要求、素質全面提高的最佳結合點。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是需要長期堅持不懈下功夫的工作。高等藝術院校擔負著為祖國培養(yǎng)藝術專業(yè)人才和輸送藝術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承載著繁榮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高揚社會主旋律的使命。高等藝術院校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個特殊類型,在辦學規(guī)模、學生個性、專業(yè)課程等方面有其獨特性,隨著高等藝術院校辦學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加強對藝術專業(y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研究和探索藝術專業(y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在新形勢下具有重要意義。
一、認識和把握藝術專業(yè)學生特點,堅持以人為本,是增強高等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前提和基礎。
就共性而言,當代大學生無論是從社會環(huán)境,還是個人經歷來看.與20世紀50—80年代的大學生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差異。目前高校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后,成長在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市場經濟迅速發(fā)展的時期,一方面使他們具有較寬廣的國際視野和更加寬松、自由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存空間。在思想文化上,學生政治狀況積極、穩(wěn)定、健康、向上,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黨。擁護黨的方針、政策。另一方面,也面臨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由于現在大學生缺少生活實踐的艱苦磨煉,對社會的認識比較理想化,一些大學生出現政治信仰迷茫、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xié)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當代藝術專業(yè)大學生就個性而言.除具備其他專業(yè)大學生上述共同點之外,又有自己的特點:
(一)藝術專業(yè)大學生熱情奔放,個性鮮明,接受新事物快,富有才藝,更加強調個性發(fā)展。成才愿望更加強烈。這些特點也體現在藝術專業(yè)的學生外貌上、著裝上,比如他們喜歡奇裝異服、喜歡留長發(fā)、追求標新立異。有的一看就知道這個學生是學藝術的,這說明他們
與普通專業(yè)大學生相比,外貌特征更加突出.更加喜歡自我表現。
(二)藝術專業(yè)的學生文化素養(yǎng)相對較低。由于招生考試的錄取,專業(yè)成績占有很重要的份量.因此藝術專業(yè)的學生對文化課的學習重視程度不如專業(yè)課。在文化水平和知識結構上,比其它專業(yè)學生略顯單薄,這樣也導致學生公共理論課很吃力。
(三)藝術專業(yè)學生學習期間參與社會實踐的活動機會比其它專業(yè)多。因此,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也比較大。
(四)藝術專業(yè)學生專業(yè)授課方式和其他專業(yè)不同,他們在小范圍上課,有些專業(yè)課是一對一、一對二上課。因此,學生和專業(yè)教師接觸時間長.關系密切,專業(yè)教師對他們的影響很大。
(五)道德觀念模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fā)展,與之相適應的道德體系建設尚未健全.傳統(tǒng)道德與市場經濟帶來的新的價值觀念發(fā)生沖擊和碰撞,社會生活道德領域出現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在這種環(huán)境下,藝術專業(yè)學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一些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上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淡漠,社會責任感缺乏,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大量西方文化思想的沖擊,對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也很大。
(六)哲學思維缺失,人文精神淡薄,不關心政治。藝術專業(yè)學生對哲學、政治等人文學科普遍沒有興趣,不太關心時事政治,只關注專業(yè)學習、個人奮斗。哲學思維的培養(yǎng)與他們的專業(yè)學習相距甚遠。因此缺乏邏輯思維、辯證分析、科學判斷等能力.這些都加重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難度系數。
只有了解現在高等藝術院校大學生的特點,掌握學生的品德基礎和思想變化,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以學生成才成長為中心。不斷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積極推進主體性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
長期以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大多沿襲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學方法,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fā)不足,導致學生在教學中參與程度較低.削弱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制約和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因此,要根據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發(fā)展和教育的規(guī)律,積極推進教學方法的大膽創(chuàng)新,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不斷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招、實招。
(一)要不斷拓展有效的教學方法。把單向“注入式”教學引向師生雙向交流的“互動式”教學,倡導啟發(fā)式、參與式、研究式等教學方式。針對不同類型、不同階段大學生的特點以及不同的課程.可采取課堂講授、課堂討論、專題講座、專題演講、辯論、教學實踐等方法。
(二)要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積極推進多媒體教學,建立教學互動網站.把課堂延伸到網上,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加靈活、有效和充滿吸引力。
(三)要改革考查考試方法。重點考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接受和運用的情況,尤其是以為指導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刹捎每谠嚒⒄撐拇疝q、寫讀書心得和調研報告等方法。
(四)要以學生為價值主體。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根本目的是從政治上思想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既要堅持教育、引導和激勵學生,又要尊重、關心和幫助學生。要堅持從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出發(fā),從為學生服務出發(fā).貼進實際、貼進生活、貼進學生,幫助學生釋疑解惑、排憂解難;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發(fā)展學生獨特的個性優(yōu)勢。思想政治理論課要以學生為評價主體,要以大學生喜歡不喜歡、滿意不滿意、接受不接受作為評價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五)要充分體現學生是自我教育的主體。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教師要通過啟發(fā)、引導學生內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有獨立感悟、思考、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與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興趣。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無論是設計、實施教學,把握學生思想實際,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目標的實現.都有賴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取決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教師承擔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要不斷提高理論素養(yǎng)。教師對待只有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創(chuàng)造性地從事教學。教師要不斷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科學性與政治性的統(tǒng)一。教師應精通自己的專業(yè),形成廣博的知識結構.努力使教學反映相關學科的學術前沿和進展,力求從研究的層面上,講授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科學性。教師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觀念,拓寬教學的新視野.開辟教學的新思路,不斷進行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努力把思想性、理論性和知識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教師要不斷提高師德水平,努力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養(yǎng)成。教師以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的敬業(yè)精神、較高的學識水平和良好的師德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自然得到學生的敬重,從而引起品格心理的共鳴。
四、堅持和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切實改革教學內容,完善課程體系。
緊密結合國際局勢和時展要求,緊密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緊密結合大學生思想實際,不斷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和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要努力回答在社會急劇變革進程中學生所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和深層次問題,既不丟“老祖宗”,又要說實話、說新話。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目標的要求和學生思想實際、學科體系和課程結構的科學性要求、學生接受特點、接受心理和接受規(guī)律,以學生成長成才需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主體,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構建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相對穩(wěn)定的課程體系。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作為自己的根本使命。堅持教育內容的思想性和知識性的統(tǒng)一。在傳授學生基本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覺悟。成才先成人。教師既要教給學生知識。即“成為某種人的學問”,又要教給學生“成為人的學問”。即給學生講授做人的基本理論和知識.使其具有做人的基本素質.成為一個具有完全人格的人。注重對學生的智慧開發(fā)與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統(tǒng)一。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給學生方法,加快大學生社會化進程,培養(yǎng)他們自我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其具有克服挫折和失敗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和自我保護的能力等。促進大學生全面、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梢岳靡磺袡C會開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第二課堂。如利用新生入學、軍訓等契機,為學生上好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論課,借助入學時的激情。使學生盡快樹立進取意識。針對現在的大學生接觸社會不多、法律意識淡薄的情況,及早加強法制、道德觀念教育。培養(yǎng)學生知法、懂法、學法、守法。結合藝術專業(yè)學生特點,每屆學生入校時,請公安及法律系統(tǒng)專家到學校進行法律常識講座,教育學生誠信做人。遵守校紀校規(guī),做文明大學生,防止因一時沖動留下遺憾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五、堅持正確的教育觀,充分發(fā)揮專業(yè)教師教書育人的作用。
從教育職能看,社會主義教育具有“教書”與“育人”的雙重職能,忽視任何一方都是不正確的。一方面教師要用自己的知識、能力、道德品質、行為風貌等作為重要手段,直接影響、感染學生,成為學生的榜樣、楷模,做到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另一方面,教師要始終不渝地將育人工作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藝術專業(yè)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和專業(yè)教師接觸,師生問易溝通、交流,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思想動態(tài)、道德行為特點會通過教學過程體現出來,專業(yè)教師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更能有效地“育人”。加之,學生對教師有強烈的欽佩感、崇拜感和順從感,師生關系往往更親近、更融洽。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特殊教育作用。所以,藝術院校的教師為人師表,德藝雙馨尤為重要。教師要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主動性.及時引導學生.在理想、信念、道德等方面加強教育?!皩W藝術的學生太難管理!”——這是一個擺在全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帶有共性的難點問題。所以對藝術高校的輔導員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專業(yè)教師和輔導員的共同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會更加顯著。
六、開展藝術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藝術類學生綜合素質。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研究開創(chuàng)了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論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對豐富和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論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近些年研究者們的不懈努力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理論研究取得了迅速的進步,同時一些有意義的研究焦點也不斷地涌現出來。然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理論研究仍有空白之處需要填補。下面筆者對這些焦點問題的研究結論做簡要的述評,探索未來研究的方向。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研究理論成果概述
科學研究的理論成果一般通過專著和學術期刊與學術論文體現出來。筆者對利用網絡和西南大學數字圖書館檢索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發(fā)現學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專著較多一些,代表性的著作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項久雨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藍天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唐志龍、羅劍明共同編著的《思想政治工作價值論》。相對而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研究的專著少有問世。
目前學術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研究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學術期刊和學術論文上。筆者通過文獻調查的方法,以1980年到2016年為檢索時限,分別在CNKI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進行檢索,結果見表1。筆者通過合并,得到20篇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密切相關的文獻,其中碩博論文7篇,核心期刊5篇。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理論研究觀點概述
通過梳理發(fā)現這些學術論文和期刊研究的中心問題主要集中在內涵界定、實現途徑、困境與對策、實現的層次幾個方面。另外也有涉及實現規(guī)律、實現的條件研究。
(一)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內涵界定
學界目前對其內涵界定形成了較為統(tǒng)一的觀點即認為:作為價值客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屬性通過實踐活動去滿足特定的價值主體(大學生)的需要。同時特定的價值主體(大學生)又在自身需要被滿足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提升自我,提出新的要求。
如張亞丹就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客體通過教育活動對作為價值主體的大學生的需要的引導、滿足和提升,促進價值主體的需要與價值客體屬性和功能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良性循環(huán)”[1]。還有張捍東認為“所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認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價值主體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作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自身屬性和功能來滿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體的需要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體的需要被思想政治教育滿足的效益關系”[2]。
(二)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困境研究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具體實踐中收到的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困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有效實現的原因何在。研究者們從不同角度分析得出了眾多不同的結果。歸結起來大致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客體本身的不利因素;如王東輝從后現代主義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不利影響出發(fā),分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面臨的困境。具體表現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后現代主義的質疑和否定[3]。
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建實踐活動過程中出現的不利影響因素。李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障礙做了概念界定,認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過程中不利于其潛在價值向顯在價值升華的因素總和。并且根據不同的標準,將其劃分為社會障礙、學校障礙、家庭障礙;物質因素障礙、精神因素障礙;經濟障礙、政治障礙、文化障礙[4]。
(三)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途徑
學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途徑的研究是比較集中的,其中比較有權威性的是項久雨的觀點。他從根本途徑、基本途徑、具體途徑三個層次做了分析總結。并且認為實踐是根本途徑;“灌輸”和“接受”是基本途徑;課堂教育,管理教育等具體教育方式則被歸類為具體途徑[5]。研究者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研究也更多的是從這三個層次出發(fā)。這些研究既包括具有一般意義的實現途徑也包括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困境或障礙的研究。例如張捍東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包括課堂教育、文化環(huán)境浸染、因特網教育、管理教育等[2]。中山大學的馮詩琦、龍維從關注接受主體需要的滿足方面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途徑[6]。
也有部分研究者另辟蹊徑從優(yōu)化內部和外部條件來論述實現途徑。付有能、陳燕浩從優(yōu)化宏觀環(huán)境和建設微觀環(huán)境的角度出發(fā)[7],陳草從資源合理利用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角度出發(fā)分別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途徑[8]。
(四)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層次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有無層次、如何劃分的問題上,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山東大學的劉賢峰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功能劃分為社會價值、集體價值和個體價值三個層次。因此他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層次就應當是個體價值、集體價值和社會價值三個方面[9]。張亞丹從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過程出發(fā)得出了不同的結論,認為理解、認同和運用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所包含的三個層次。并認為理解是最低層次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內化的基礎;認同內化的標志;運用是外化的表現形式[1]。
三、現有研究的問題與不足
總體來看,學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研究是十分關注的,對其理論研究從無到有,并在不斷深入。但就目前研究成果來看還有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創(chuàng)新性
根據筆者查閱到的相關資料來看,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價值實現途徑”上,且內容大同小異。更有研究者直接將“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套用在“大學生實現政治教育價值實現上”,沒有針對大學生這一特定人群進行詳細分析。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其他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沒有實質的區(qū)別,不能夠體現大學生在大學生校園生活中以及即將邁向社會進一步社會化的身心需要。這些都表現了當前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研究缺乏創(chuàng)新。
(二)系統(tǒng)研究不足
當前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少有專著出現,并且現有的學術期刊和學術論文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是論述其中一個焦點問題,或是在兼論另一個問題。這些研究都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某一方面研究,甚至各個研究成果之間是有沖突的,不能在總體上把握也沒有準確把握各個焦點問題之間的聯系。這就使得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缺乏系統(tǒng)的整體的研究。
四、未來研究展望
(一)觀照大學生這一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體的特殊性
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體中的一個群體,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有著不同于其他價值主體的特殊性。也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引起了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
隨著社會生活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深刻而又快速的變革,特別是隨著招生并軌、收費上學、就業(yè)時的雙向選擇等,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取向呈現出了復雜化的變化。首先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在增強,在面對問題時看重的是自我的判斷與選擇,而忽視權威的指導。其次大學生在價值目標的傾向上已由集體利益向個人利益轉移,越來越多地重視個人發(fā)展,逐漸輕視社會責任、集體責任。在價值評判的標準上,更多地以個人價值為標準評判是非對錯。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也正在解決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解決日常遇到的問題和適應生活的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因此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研究,應當更多地關照當前大學生群體的這一獨特社會屬性。
(二)注重評價反饋的研究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6-0252-02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相關機構給予了較多的支持,查閱中國學術期刊網上的文章,從2000年至今,已有一百多篇文章從不同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有的文章還是教育部或省級重點課題的研究成果。研究者有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也有教學管理人員。研究成果內容廣泛,涉及到每一門課程實踐教學的各個方面。
一、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符惠明提出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過程中,學生的親身實踐和體驗能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掌握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接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提高認識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這一觀點代表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普遍觀點。
李秀芝認為,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適應現代知識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面對社會新的變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深入社會現實之中,加大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力度,直面各種社會信息,直面學生的各種疑慮,才能夠在解釋規(guī)律中傳道、在強化教育中授業(yè)、在理論聯系實際中解惑,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學生分析認識社會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論教學模式以課堂、書本、教師為中心,授課方法單一,對學生沒有吸引力,教學效果很不理想,而實踐教學使學生變成積極的實施者和參與者,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增強了課程的教學效果。實踐教學是高校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的需要。
總之,實踐教學應當成為這類課程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二、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困難
雖然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有很重要的意義,但現實中,實踐教學存在著很多困難,主要有:第一是實踐資金缺乏,學生要走出校門,通過參觀調研,進行社會實踐就需要有相應的資金,但一般學校沒有這項資金,尤其是擴招后學生人數急劇上升,各種經費相對短缺,問題就更為突出。第二是教學資源短缺,社會實踐資源有限,學生眾多,不管是社區(qū),企事業(yè)單位,還是專門的實踐基地,如果常年不斷地接待實踐,其自身的正常運作和發(fā)展必然受到影響。第三是教學組織困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都實行大班教學,每位教師要面對幾百上千的學生,組織起來相當困難。
對于這些困難的存在,不少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符惠明認為是教學與管理觀念上存在著局限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現代大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雖然得到權威部門和教育人士的認可,但是由于現實教育中的功利化傾向,使得教師和學生普遍重視專業(yè)課程,而不重視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yǎng),導致該類課程被邊緣化,整體地位低,實踐教學被輕視乃至忽視?,F行教學管理制度和理念本身也不太適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管理,教學資源短缺這個長期的問題難以得到全面的改觀。由于缺乏觀念上真正重視與實踐上的實際作為,因而導致了實踐教學制度與資源建設步伐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基本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目的與形態(tài)的深刻變化,要求建構相應的條件保障機制,具體包括科學的教學管理體制、豐富的教學資源、合理的評價機制以及規(guī)范的實施過程與方法。但目前大多數高校實踐教學的現實條件保障機制仍處于缺失狀態(tài)。
三、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對策研究
我們一般理解的實踐教學是讓學生走出校園,觀察參與社會活動。這樣勢必會造成我們前面提到的一些困難。鑒于此,有研究者對實踐教學的內涵提出了新的見解,如李海蓉提出:實踐教學與課堂理論教學是統(tǒng)一的,實踐教學從內容上講必須與所講授的理論有內在聯系,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活動。因此實踐教學的進行可以在課內,也可以在課外,可以在校內,也可以在校外,可以說,也可以做。
郭建民也注意到了課堂實踐的重要性,并認為應該將課堂上的實踐作為“兩課”實踐教學的起點,主要表現為四種形式:教學互動,組織辯論、討論,進行案例分析,師生溝通;直觀教學,通過現代化信息設備,觀看視頻,進行多媒體教學,給學生一些現實的、具體的、活生生的形象;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按著問題學習理論,探索真理;體驗式教學,主題演講、典型示范。他著重強調利用課堂開展形式活潑的實踐教學。雖然思路新穎且解決問題了目前實踐教學某些難題,但是有些內容讓人感覺只是理論教學中教學法的改變而已。
除了將社會實踐搬回課堂,搬回學校這一思路外,很多研究者還提出了將實踐教學與專業(yè)實習聯手,教師針對不同專業(yè)學生實習的不同地區(qū)、單位的主要特點,擬定實踐指導方案,明確主題,增強實踐教學的目的性。這就要求學校相關部門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支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密切合作,統(tǒng)籌安排,由各專業(yè)實踐帶隊指導教師代行指導,確保實踐教學得以完成。還有將該類課程實踐教學與學生社團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將目前高校在假期組織的學生實踐活動如“三下鄉(xiāng)”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可以使有限的教學資源、資金和時間等得以綜合利用。
王曉云、魏彩霞撰文指出,建立以校常務書記為第一責任人,教務處長、有關職能部門和教學督導團的專家聯合組成教學指導委員會決策保障系統(tǒng),起著全面領導、協(xié)調、保障的基本作用。設置相應的管理監(jiān)控系統(tǒng),把“兩課”實踐教學的指導工作納入教學工作管理系統(tǒng)。具體實施系統(tǒng)是關鍵,是落實層,其中,相關課程教師是具體實施系統(tǒng)中的核心要素,具體負責實施。
四、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的反思
從當前的研究成果來看,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研究內容重復較多,創(chuàng)新性少;二是理論高度不夠,沒有從更深層探討清楚該類課程的實踐價值,也沒有把握好這一教學活動更實質的內涵;三是有些文章提出的建議操作性不強,比如將該類課程實踐與學生暑期的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進行考核,但實際操作中有困難,課程成績難以與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實踐的好壞也不影響他的成績,學生沒有動力。再如與專業(yè)課實習結合問題,其實很多專業(yè)課教師不僅不樂意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甚至直接告訴學生說他們教給學生的是飯碗,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虛的,怎么委托能他們帶隊指導??疾?、參觀活動面對偌大規(guī)模的學生也是紙上談兵。至于成立該類課程實踐指導委員會,個別學校可以做到,但不具備普遍意義,因為多數學校領導自己也存在口頭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中同樣忽視它,這跟整個社會的教育環(huán)境是一致的。如果把課堂教學的啟發(fā)式教學,多媒體教學,電影錄像資料作為實踐教學,其實質是對現有難以實現的實踐教學體制妥協(xié)。由此,研究者必須開辟(或者說根本的革命出)新的途徑。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若干問題需要深化研究外,著手實驗和構建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驗室的研究也需要提到日程上。實驗科學已經延伸到了社會科學的多個領域,部分社會科學也建立了模擬實驗室,據我們所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驗室目前國內尚沒有,其中有二個主要原因:一是傳統(tǒng)沿襲的教育習慣,二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多是沒有理工科背景的工作者,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具體怎么操作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雖然大家都認識到這些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重視只是口頭上的,在實踐中仍然輕視這門課程,比如從教師配備這方面就可以看得出來,思想政治課總是上大課,一個老師要面對幾百個學生,如何開展討論?反觀英語教育和多數專業(yè)課教學則都是小班上課,難道心與心的交流,思想與思想的碰撞不更重要嗎?其實這里有一個更深層次而且目前很難解決的問題就是,教育的功利性太強,就像當前的就業(yè)指揮棒,為了就業(yè),專業(yè)過硬比大腦(思考力)過硬更有效。思想政治課的實踐活動,費時費力,本來思想的變化就是緩慢的過程,短時間內也很難考核出它對學生產生了多大程度的積極影響,進行思想的教育更不可能急于求成。如果整個社會和教育管理部門都抱著“有專業(yè)知識好生存發(fā)展”的功利態(tài)度,那么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恐怕只能停留在口頭上,停留在表層罷了。
參考文獻:
[1]符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條件保障機制探討[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
[2]王小元,秦秀清.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幾點思考[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6.
[3]李秀芝.切實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2).
[4]竇凌,金麗馥.高?!皟烧n”實踐教學的困境與出路[J].當代教育論壇,2006,(6).
[5]李海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析[J].文教資料,2006.
[6]郭建民.關注課堂實踐教學 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J].煤炭高等教育,2006,(4).
>> 基于“對分課堂”的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基于“互聯網+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 研究與實踐 基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基于對分課堂的卓越營銷師培養(yǎng)模式研究 基于“對分課堂”的《工程光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關于對分課堂的實證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探索:基于微課和對分課堂的思考 基于“對分課堂”背景下高職院校商務英語課堂教學分析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化工原理》對分課堂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 思想政治理論課動態(tài)化課堂教學研究 基于QQ平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 基于“三貼近”原則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基于大學生興趣點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 高校對分課堂(PAD)教學模式實踐 結合微課程的對分課堂在高校理論課程教學中的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體系”建構研究 思想政治理論課大課堂教學方法研究 “對分課堂”在心理學理論課教學中的效果研究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大學英語課堂的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 崔艾舉.從逃課現象看高校改革的著眼點[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9).
[3] 李建鐵.從大學生逃課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改進[J].中國林業(yè)教育,2008(2).
[4] 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隨著電子產品和WIFI的普及,高校課堂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在教室里,玩手機的多認真聽課的學生少。學生在課堂上沒聽課,那么在這些學生身上就不會有教學效果。怎樣才能改變這種學生到課卻不聽講的狀況?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也就是運用參與式教學法,讓學生參與課堂,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和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參與式教學法的含義
參與式教學是最近一二十年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法。指全體師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諧、熱烈的教學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同等參與和發(fā)展機會的一種有效教學方式。它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應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加強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反饋,使學習者能深刻地領會和掌握所學知識,并能將這種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
參與式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是教學發(fā)生的基礎,學生必須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教學的生命力就是對學習主體學習潛能的極大調動。我們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就是能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因此,進入參與式教學,能有效地提升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加強學生學習的技能,使他們有機會按自己的能力和進度學習。
二、參與式教學法的設計與分析
學生參與課堂的表現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形式,如學生在課堂上討論發(fā)言、演講、角色表演等。一種是內在的形式,如學生對上課的內容感興趣,用心聽講積極思考并將課堂知識內化于心等。本文探討的參與式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實踐研究屬于前一種情況。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可運用討論式教學、課前時事新聞交流兩種方法讓學生參與課堂,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具體情況如下。
(一)用課堂討論式教學加強學生參與課堂
將全班學生分成5-8人的多個小組,分組討論問題,每個小組選出本組代表在全班進行發(fā)言交流,然后由教師總結點評,并和學生一起選出本次討論發(fā)言的最佳代表。讓學生交流發(fā)言,可鍛煉學生的膽量、組織語言、口頭表達等能力,還可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討論問題分兩種情況,分組討論同一問題和分組討論不同問題。
1、分組討論同一問題。分組討論同一問題,可對討論的問題更加深入,教師能較全面的了解學生的想法并加以引導。例如,在講《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緒論第一節(jié)“適應人生新階段”中第二個重點內容“確立成才目標”時,設計一個討論問題:一個人的“德”重要還是“才”重要?為什么?老師引導學生,德與才比較而言,哪個更重要?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全班同學參與課堂,不僅可以避免學生玩手機、睡覺等現象,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選出代表發(fā)言,不僅鍛煉了學生團隊合作、口頭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讓學生對討論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掌握德育知識,易于讓德育內化于學生之心,從而有利于指導學生德育實踐并外化于行。
2、分組討論不同問題。分組討論不同問題,可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了解多個方面的知識,以提高課堂效果。例如,講《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緒論第四節(jié)“學習本課程的意義和方法”時,針對本節(jié)學習重難點設計兩個討論問題:1、大學生為什么要學習“基礎”課? 2、我們從小就在學做人的道理,也懂得很多道理,但為什么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不一定會按道理所講的去做?通過全班學生分組討論發(fā)言交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學習《思修與法基》這門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時也認識到遵守社會規(guī)則、規(guī)范的必要性,從而引導學生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
全班分成6-8個小組,其中3-4個小組討論第一個問題。其余的討論第二個問題。通過討論第一個問題,讓學生在自己討論和同學發(fā)言的過程中明白學習基礎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比單純教師在課堂說教、講道理的效果好很多。同時讓學生參與討論,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展示了學生的才能,提高了學生語言組織、口頭表達、團隊協(xié)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通過討論第二個問題,讓學生明白社會中的道理、規(guī)范、法律等是對人性的約束,但是這種約束是為了社會的有序性和良性發(fā)展。所以,盡管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弱點,但是,人生活在社會中必須遵守相應的規(guī)范才可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二)通過課前時事新聞交流發(fā)言加強學生參與課堂
將全班學生分成3人為單位的小組,每組學生進行一期時事新聞或主題交流發(fā)言。三人小組可分工為,1人收集近一周的時事新聞資料、1人制作課件、1人進行交流發(fā)言。提前一周布置時事新聞或主題交流任務,要求:選取一周內國內外發(fā)生的時事新聞或教師確定主題。選擇新聞的原則,脫離低級趣味、傳播正能量。學生交流完畢,由學生和教師分別對此次交流進行點評并現場打分。評分標準,內容選擇占40%、課件制作占20%、學生交流占20%、效果占20%。分學生自主選擇時事新聞交流話題和教師指定時事新聞或主題交流話題兩種。
1、學生自主選擇時事新聞交流話題。學生自主選擇時事新聞交流話題,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通過做課件和交流發(fā)言,鍛煉了學生收集選擇材料、制作課件、語言表達、團隊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關注時事新聞的習慣,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師指定時事新聞或主題交流話題。教師指定時事新聞或主題交流話題,給學生確定方向和范圍,可使學生對某一主題有較深入的了解。例如,教師在講《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第一章第二節(jié)內容“確立的科學信仰”之前,可指定交流主題――介紹馬克思和。讓學生講這個主題,是因為如果學生對馬克思不了解、對一無所知,那么要確立的科學信仰就很難達到效果。通過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做課件并在課堂上交流,使學生在教師上課前就對馬克思和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教師上課(講確立的科學信仰)做了鋪墊,也更易于讓學生接受,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例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中國的發(fā)展和強大,增強學生的三個自信,教師可指定時事新聞交流主題――英國超級訪問,并且指導學生主要收集主席訪問英國時受到的高規(guī)格接待的資料及其原因分析。通過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制作課件和講解,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今天的中國是進一步發(fā)展強大了,從而增強了學生對國家未來發(fā)展的信心。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運用討論式教學和課前時事新聞交流這兩種參與式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參與課堂,不僅發(fā)揮了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而且鍛煉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既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目標有機結合,又培養(yǎng)了學生關注時事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和團隊合作精神。
總之,參與式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能為所有學生提供了一個發(fā)表意見的環(huán)境,使教師了解不同學生的看法和所關心的問題,使學生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可以相互交鋒,產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使全體學生都有主人翁的感覺,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對小組的合作學習負責,進而使全體學生有機會反思和利用自己的已有資源,將參與互動的體驗遷移到教育教學中,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并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