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頸椎病中醫(yī)治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頸椎病 中醫(yī) 護理 治療
頸椎病屬于祖國醫(yī)學痹證范疇, 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特別是長期處于“低頭型”工作的人群以及肌體抵抗力下降,骨質(zhì)疏松的中老年人來說, 極易造成頸椎慢性勞損, 使患者出現(xiàn)頭昏, 頭痛, 頸部活動困難等一系列癥狀[1]。中醫(yī)中藥治療優(yōu)于西醫(yī)西藥治療, 同時配合完善的護理是保證療效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就頸椎病采用針灸、按摩、牽引和中藥等方法治療頸椎病160例, 并積極配合一套完整的護理措施, 取得滿意療效, 現(xiàn)將經(jīng)驗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60例, 男68例, 女92例, 年齡42-72歲, 平均年齡56. 3歲, 病程6-8個月。主要癥狀: 頭、頸、肩、背以及上肢等部位的頑固性定位疼痛、腫脹和麻木, 當睡眠或低頭、抬頭過久, 或頸部轉動度大時頭目眩暈, 耳鳴眼花, 記憶力減退。本組患者均經(jīng)x線攝片、ct檢查證實為中重度頸椎增生。
1.2 治療方法
1.2.1 針灸 取穴風池、天樞、頸部夾脊、肩俞、曲池、外關、合谷、后溪, 均取患側, 平補平瀉手法, 可配合艾灸, 每次30 min, 每日1 次, 8-10 次為1個療程。
1.2.2 按摩 患者取坐位, 用拇指于風府、風池、天宗、曲池、中渚等穴及頸肩部壓痛點、硬結、條索狀物等處輕柔的按、揉,采用一指禪推法, 以疏通經(jīng)絡繼而以推、拿、滾法作用于頸肩部、背及上肢的經(jīng)筋。
1.2.3牽引法[2] 牽引姿勢以頭部略向前傾為宜,牽引重量為2-5 kg, 每次牽引時間約30min, 每日1-2次, 枕頜牽引可以緩解肌肉痙攣, 擴大椎間隙, 流暢氣血, 緩解癥狀, 且少有不適。牽引重量的大小、時間的長短等, 可以根據(jù)患者的反應而靈活掌握。
1.2.4 藥物治療 治療原則為補益肝腎、祛風散寒、活血止痛, 常用藥物為頸痛靈、筋骨痛消丸、頸復康及靜滴血塞通注射液或丹參注射液, 10 d為1個療程。中藥離子導入: 威靈仙6 g 、川烏、草烏各30 g 、細辛、羌活、川芎、穿山甲、乳香、沒藥、葛根各10 g、上藥加水1 500 ml, 水煎1 h取汁500 ml, 將樟腦、冰片各5 g 溶于水中備用。將離子導入電熱板放入其中,浸泡5min 后取出, 放于頸部或頸肩處, 導入脈沖電流, 強度以患者感到微麻能耐受為度。
1.3 療效判定[3] ①臨床治愈: 主要癥狀與陽性體征消失,頸椎x 線片示生理彎曲或成角恢復正常, 恢復原工作, 半年內(nèi)無復發(fā)。②顯效: 主要癥狀與陽性體征基本消失, 頸椎x線片示生理彎曲或成角有明顯改善, 能堅持原工作。③有效:主要癥狀消失, 陽性體征及頸椎x 線片示生理彎曲或成角無明顯改善。④無效: 主要癥狀體征及頸椎x 線片示生理彎曲或成角均無改善。
2 護理
2.1 加強生活護理 安排病人住向陽房間, 經(jīng)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nèi)空氣清新、溫暖、溫濕度適宜, 注意防寒保暖, 防止感受風邪加重病情。保持正確的睡眠姿勢對頸椎病的康復至關重要, 一般以低枕睡眠、仰臥位為最佳, 俯臥位不可取, 頸椎后緣增生明顯者, 枕頭可相應偏高; 黃韌帶肥厚、鈣化者應偏低,頸椎生理曲度變直者可在頸下墊一小枕。
睡眠形態(tài)紊亂者,盡量給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睡眠環(huán)境, 失眠者可適當口服安眠藥。此外, 尚應加強皮膚護理。
2.2 心理護理[4] 頸椎病屬于心身疾病范疇, 病程長, 反復難愈, 如對本病認識不夠, 易產(chǎn)生情緒低落、抑郁、緊張、焦慮等。為患者創(chuàng)造安靜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 消除患者的緊張不安心理。頸椎病患者一般喜暖怕涼, 故安排床位時, 一般避開門窗, 防止風寒, 必要時增加被褥以防止受涼; 對于行動困難的患者, 護理人員要主動幫助患者解決行動困難, 做好生活護理。同時應向患者主動介紹適合患者的電動牽引機、頸椎吊帶牽引、推拿、針灸等治療效果及注意事項, 向患者講明疾病與心理情志的關系, 鼓勵患者怡情悅志, 安心養(yǎng)病。
2.3飲食護理 本病患者多為中老年, 身體虛弱, 故飲食上盡量選擇與治療相協(xié)調(diào)的食物, 忌生冷、寒咸。老年患者多脾胃弱, 食少則正氣不足, 飲食無度又可增加脾胃負擔, 使脾胃生化不及而食滯內(nèi)停。故我們要求患者應進易消化、富營養(yǎng)的食品, 囑患者勿過食肥甘厚味, 少飲酒, 多飲水, 多食蔬菜水果以增加腸蠕動, 防止便秘。
2.4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及時觀察病情變化, 注意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若出現(xiàn)眩暈、肢體麻木、視物不清、心律失常等癥狀, 應積極搶救。①觀察牽引治療效果。牽引多采用枕頜帶牽引法, 根據(jù)病情輕重采取坐式牽引或臥式牽引, 牽引重量從3 kg 開始, 逐漸增加重量, 以能耐受為度, 最大牽引重量可達10 kg。牽引過程中如出現(xiàn)頭暈、惡心可減輕重量, 如不緩解或癥狀加重, 應暫停牽引。②頸部推拿時, 要根據(jù)不同的證型選擇不同的手法, 多次推拿效果不好者不宜繼續(xù)推拿。③由于患者常有手臂放射性疼痛, 盡量選擇健側手臂輸液, 輸液時滴速不宜過快, 以60 滴/ min 左右為宜, 并注意保暖, 可在患側手臂下墊小枕或暖水袋, 以減輕疼痛。④注意病人安全, 防止意外受傷。下肢乏力, 行走困難者, 以及眩暈嚴重時, 應有人陪護, 病人入廁時應扶持, 防止摔傷。⑤為預防肌肉萎縮,應指導病人進行合理的體能鍛煉, 加強營養(yǎng), 以補益氣血, 滋養(yǎng)筋骨。
2.5 康復出院指導[5-6] ①勿用頸部扛抬重物, 直接壓力最易發(fā)生頸椎骨質(zhì)增生。②保持頸部良好姿勢, 避免長時間伏案書寫或低頭看書, 應及時改變頭頸, 并朝相反方向活動頸部。工作中應定時遠視前方, 1次/30min, 每次1-2 min,對于桌椅叨炔恍髡? 應改變桌高或椅高, 使之比例協(xié)調(diào),減輕頸部勞損。③指導睡眠方法, 使頸椎在休息狀態(tài)下維持正常生理曲度, 應選用較軟的圓枕, 寬度應超過肩寬10-20cm, 高度以壓縮后10-15cm為宜。睡枕的位置應放在枕后方, 用以襯托頸生理前曲度, 不要放在頭枕部, 使頸生理曲度改變。④注意勞逸結合, 適當?shù)捏w能鍛煉。⑤積極預防和治療咽喉炎或上呼吸道感染, 因為上述疾病也是頸椎病發(fā)病的誘因之一。⑥病人出院后應定期復查。
3 結果
治愈74例, 顯效64例, 有效12例, 無效10例, 總有效率93. 8%。
4 討論
采用水煎劑, 進行離子導入, 并結合按摩、牽引的療法, 擴大椎間隙, 使頸椎恢復正常生理曲度, 緩解對神經(jīng)根的壓迫, 消除腫脹, 分離粘連,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痙攣, 改善血液循環(huán), 增強局部血液供應,使病變組織修復, 是治療頸椎病較為理想的方法。頸椎病不易根治, 隨時都可能因動作過猛、用力過度造成損傷或鍛煉方法不當而復發(fā), 在治療過程中, 密切配合中醫(yī)護理措施, 針對患者出現(xiàn)的護理問題進行護理, 重視心理護理與功能鍛煉在治療中的作用, 并做好健康教育,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提高治愈率, 減少復發(fā)率。
參 考 文 獻
[1]朱立國,于杰,高景華.旋轉手法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研究概述[j].中醫(yī)正骨, 2005, 17( 8) : 69- 71.
[2]鄧大學,黃一梅.中醫(yī)臨床護理備要[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239- 241.
[3]賀向無,雷正科.自擬葛桂頸椎康治療頸椎病78例[j].人民軍醫(yī), 2005, 48(8) : 468- 469.
[4]饒建鳳. 41例頸椎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護理體會[j].宜春醫(yī)專學報, 2002, 12(2) : 131- 132.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變,頸椎骨質(zhì)增生,頸椎關節(jié)、韌帶的松動、錯位,刺激或壓迫了頸神經(jīng)根等組織而發(fā)生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候群。牽引、手法、針灸均為其常用外治法,筆者現(xiàn)介紹如下。
1 牽引治療
牽引療法是治療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頸椎牽引能限制頸椎活動,解除肌肉痙攣,糾正椎后關節(jié)的錯位,增大椎間隙及椎間孔,改變頸椎負荷力線,使滑脫椎體復位,頸椎恢復正常的生理曲度,以緩解對神經(jīng)根的壓迫,消除腫脹,分解粘連,改善血液循環(huán),以便解除肌肉和血管痙攣,增強局部的血液供應,促使頸部恢復其正常的功能。但目前對牽引角度、力度、方向和時間仍無明確的定論,各家所言較多。如周章武[1]認為牽引時應后伸15°,可縮短橫突間距離,避免椎動脈受牽拉,力值以3-12 kg,時間以15-30 min為宜。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施杞[2]報告通過尸體頸椎標本建立正常與損傷頸椎力學模型后,觀察并比較了不同的牽引對頸椎的生物力學的影響,結果提示頸椎牽引以前屈15°-25°,重量為4-6 kg較為理想。
2 手法治療
運用手法治療本病是中醫(yī)治療的一大特色,認為其病變和中醫(yī)學描述的“骨錯縫”、“筋出槽”有關。大量的臨床報道表明,正骨、矯正與運動關節(jié)類手法具備糾正“骨錯縫”、“筋出槽”之獨特效應,具有積極的病因病理上的治療作用。推拿按摩治療頸椎病的作用主要在于:①疏通經(jīng)絡,止痛止麻。②加寬椎間隙,擴大椎間孔,整復椎體滑脫,解除壓迫。③松解神經(jīng)根及軟組織粘連,消除炎癥、水腫等,解除痙攣,改善血液循環(huán),緩解癥狀。具體手法有摩、揉、點、松、扳法等,分理筋與正骨手法,前者注重摩揉點松,后者在上提頸部時,利用患者體重對抗牽引,進行多次間歇性拔伸和旋轉,從而加強頸部血液灌注而改善癥狀。通過手法診復,能糾正對脊柱穩(wěn)定性起到主要作用的關節(jié)突關節(jié)的錯動,松解軟組織粘連,相對地擴大椎間孔。傳統(tǒng)的手法治療該病,是在頸部放松手法的基礎上,再行頸部的拔伸旋轉扳法,一般認為聽到“咔塔聲”是這一手法成功的標志。因此劉飛[3]等認為采用頸椎拔伸旋轉扳法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定位定性準確。②手法輕柔,嚴防用力過猛,切忌追求頸響聲。③旋轉度數(shù)適中,應根據(jù)病人頸椎旋轉移位的程度確定。④醫(yī)者要高度重視。正確的方法安全有效,手法不當易發(fā)生意外;輕者給病人增加痛苦,重者致殘,甚至致命。
轉貼于
3 針灸治療
運用針灸補虛瀉實,通過疏通臟腑經(jīng)絡氣血,作用于“神氣之所游行出入”的經(jīng)絡腧穴,阻斷或轉移心神對疼痛刺激的感知作用,達到“位痛移疼”的目的,這是針灸產(chǎn)生即時鎮(zhèn)痛效應的基礎,同時也可以減輕或阻斷疼痛刺激本身加重氣血運行障礙的惡性循環(huán)。岑玉文[4]等通過取穴頸夾脊、百會、風池輔以阿是穴、肩井治療15例,有效率為100%,認為針灸治療可改善組織微循環(huán),促進炎癥的吸收,緩解肌肉痙攣,逐漸減輕病變組織對頸神經(jīng)根的壓迫和刺激,以緩解癥狀。著名針灸學家賀普仁[5]認為本病的病理機制多由于“氣滯?!奔串斎梭w正虛或邪實之時,致病因素干擾了臟腑和經(jīng)絡的正常功能,出現(xiàn)了經(jīng)絡不調(diào),氣血瘀滯。
4 其他治療
中醫(yī)學在治療本病方面還有很多治療方案。如電療、紅外線頻譜照射、局部中藥熱敷或中藥離子導入等方法,臨床效果比較確切,可以充分改善頸部循環(huán),減輕肌肉攣縮,促進血流加速,緩解疲勞。
參考文獻
[1]周章武,王金富.頸椎病牽引位置的探討[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1996,4(1):35.
[2]施 杞.要重視對頸椎病的研究[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1999,7(1):2.
[3]劉 飛,劉延男,張 雷.理筋旋轉復位法治療頸性頭痛、中醫(yī)正骨[J],2002,14(8):45.
筆者自1994年至今采用中醫(yī)外治綜合療法治療頸椎病96例,收到了顯著和滿意的臨床療效。此套外治療法克服了非手術療法近期療效滿意,但遠期療效不甚好,復發(fā)率較高的弊端。
1 一般資料
本組中男性54例,女性42例;年齡20~65歲,平均43歲;病程最長15年,最短半年。
2 治療方法
2.1 推拿 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用推拿療法治療頸椎病多可收到良好的療效。但手法須輕柔和緩,用力要貫穿由輕至重再到輕的主線,如需用較大力量手法時,一須在縱軸牽引情況下進行,決不可粗暴猛烈而急聚地過度旋轉或屈曲頭頸部。再者在推拿臨床中,更須注意因人制宜。根據(jù)病人年齡、性別、體質(zhì)、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選擇適當?shù)闹委熓址ê土Χ?。一般情況下,如患者體質(zhì)強,耐受力大的手法刺激量要大;患者體質(zhì)弱,耐受力小的手法刺激量要適當放小。在手法施用中一定要根據(jù)患者的反應隨時調(diào)整手法及手法力度,不可死板硬套,一成不變,更不可矯枉過正,給患者造成新的損傷。正所謂“法之所出,患者不為所苦,方為高工”。
推拿療法適用于頸椎病的神經(jīng)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jīng)型,對脊髓型一般無效。
推拿第一步:松頸:患者取坐位,術者站其側后方。用拇指揉法,三指捏法,拿法、彈撥法交替地在頸部推拿作用5~10分鐘。先使頸后的斜方肌、頭、頸夾肌,頭頸半棘肌放松,然后轉至頸的患側,以拇指揉頸椎橫突前、后結節(jié)起止的諸肌,手法由淺及深作用5~10分鐘,操作時醫(yī)者可用一手扶持患者前額,另一手操作,以防頭部搖晃。
推拿第二步:扳頸:患者仍取坐位,醫(yī)者站其背后,兩手掌根及魚際抵住枕骨后下緣兩側,其余雙手四指及手掌托起下頜部,夾緊托穩(wěn),向上緩緩用力拔伸,并做頸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轉活動;然后在拔伸情況下,將患者頸部前傾30°,向健側旋轉約45°,在巧發(fā)力下,迅速向患側加大旋轉幅度作扳法,手法要穩(wěn)而快速,不宜暴力。操作成功即可發(fā)出“卡咯”的清脆響聲。對椎動脈型患者扳頸時,可探索向不發(fā)生眩暈方向扳頸。如果患者兩側旋頸時均可引起眩暈者,則可先后向兩側扳頸,發(fā)生頭暈、惡心時,迅速掐患者兩側內(nèi)關穴,以解除癥狀。扳頸結束后趕快用拿、揉法松弛頸部肌肉。
推拿第三步:動頸:術者一手置頭頂部,依次使患者頸部做后伸,左、右旋轉,健側屈后環(huán)繞活動。活動盡可能達到最大幅度,但動作要緩慢。在各個方向活動中,要了解患者的反應,如某一方向能引起癥狀,則應避免;如某一方向能消除癥狀,則盡量加大其活動幅度。動頸作用5分鐘,操作中,動作宜緩慢柔和。
推拿第四步:舒筋:術者沿患者臂叢神經(jīng)走向的相應穴位,如天鼎、缺盆、中府、極泉諸穴,用拇指按壓法,各穴按壓1分鐘左右。如取穴準確,有“得氣”反應,局部及上肢、肩背有酸脹、沉重感或竄麻感,然后沿肱二頭肌內(nèi)側溝拔絡,并揉搓患肢,最后拿兩側肩井穴,敲擊肩背部結束治療。
以上四個步驟,均有明確的目的和作用:松頸,可解除痙攣的肌肉和削減一部分癥狀,且為扳頸、搖頸手法作準備。扳頸、搖頸是最終解決問題的關鍵,四者有機結合,缺一不可。
2.2 針灸 取穴:風池、風府、風門、肩井、大椎、天宗、肩、肩俞、肩貞、曲池、手三里、列缺、合谷、條口。每穴針刺后,留針30分鐘。
2.3 牽引 頸椎牽引療法是臨床上治療頸椎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通過牽引得以解除頸部肌肉的痙攣,緩解頸椎垂直軸線上的壓力,而使滑脫的頸椎得到牽張的效應,對扭曲的椎動脈也可得到伸張的牽引力。
頸椎牽引可在坐位下進行,用頜枕部套托住下頜和枕后,通過滑輪裝置懸重獲得牽引力,以體重作為對抗牽引力。每次牽引30分鐘,每日1次。神經(jīng)根型患者牽引時,頭頸部須前屈約30°,牽引重量應落在身體前方。椎動脈型患者牽引時,頭頸部前屈角度減小或呈垂直位牽引。其它型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牽引重量可由輕逐漸加重,一般可由6kg開始,3~5天內(nèi)增加至10kg左右,此后即以此重量牽引。
2.4 刮痧 刮痧對消除頸椎病的僵直、疼痛等不適癥狀尤為突出。方法如下:讓患者暴露頸、肩、背部,將紅花油或活絡油等涂敷以上部位,用牛角刮板從頸上部起,先中間,后兩邊從上而下刮以上部位,肩部側由內(nèi)向外刮,待皮下出現(xiàn)紅色或紫黑色“痧”時為度,切記不可使勁硬刮。一個部位出痧后,再移至其它部位刮痧。整體刮痧結束后,醫(yī)者雙手搓熱在皮膚出痧部位用手掌搓、揉、摩法,進行收“痧”操作,讓已出現(xiàn)的“痧”逐漸淡化或縮小,此時患者會感到渾身發(fā)熱,尤其是刮痧部位,收痧操作不要求將“痧”全部散掉,以痧淡化或縮小為度。操作完畢后用紙擦拭干凈殘留在患者身體上的油跡,讓患者穿好衣服,飲溫水150ml左右,注意刮痧部位的保暖,避免風害侵襲。下一次刮痧,待痧完全消退后再進行。
2.5 中藥酊劑外敷 中藥酊劑外敷最好在其他療法之后進行,可起到活血化瘀,止痛消腫,溫經(jīng)散寒的功能。酊劑中藥處方:桂枝30g、伸筋草30g、艾葉30g、紅花30g、花椒30g、生川烏60g、生草烏100g、川牛膝30g、木瓜30g、乳香30g、沒藥30g、秦艽30g、威靈仙30g、三七30g、羌活30g、獨活30g、細辛60g、當歸30g、川芎30g、馬錢子30g、祖師麻30g、鐵棒錘30g、辣椒60g。酊劑敷料:樟腦2%、薄荷腦0.5%、松節(jié)油0.5%、冬青油2%、丙二醇5%、氮酮1%。先將中藥處方中各位中藥備齊,可用10倍于總重量的75%醫(yī)用酒精浸泡一周,然后濾過、稱重備用;下來按輔料中比例關系將樟腦、薄荷腦等加入酒精浸泡液中,攪拌溶化完全,即得到中藥外敷酊劑。用法將中藥酊劑涂敷于頸、肩、背部,用保鮮膜包裹,穿好衣服,不影響工作、學習,保留30~60分鐘后,撤掉保鮮膜,用干毛巾擦拭干凈殘留液即可。注意過敏體質(zhì)人群應慎用,以防過敏。
以上五種療法,在每次治療中醫(yī)者可任選兩種或兩種以上療法,不必五種療法全部運用,可交替運用,根據(jù)情況靈活掌握,不必拘泥。
各項治療均每日1次,10次1個療程。
2.6 醫(yī)療練功 對頸椎病來說,醫(yī)療練功既是一種治療方法,又是一種極為重要的鞏固療效的措施。頸椎病醫(yī)療練功的方法很簡單,取得效果的關鍵是:貴在堅持,每天練功1~2次,每次15分鐘左右。(略)
3 療效標準及治療結果
3.1 標準 痊愈:自覺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好轉:自覺癥狀和陽性體征部分消失,頸、肢體功能改善;無效:自覺癥狀、陽性體征及頸、肢體功能無改善。
3.2 結果 本組96例患者,痊愈63例,占65.6%;好轉30例,占31.3%;無效3例,占3.1%。
4 討 論
關鍵詞:頸椎??;眩暈;中醫(yī)治療;針灸;加減葛根湯
52 Cases of Cervical Vertigo Treat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ZHU Ji-cheng,LI Wei-hua,LING Rong-gui,WU Chuan-wu
(Hepu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hai 536100,Guang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CM comprehensive therapy to treat cervical spondylosis vertigo. MethodsIn May 2012 to June 2013 inpatient and outpati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52 patients with vertigo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USES the massage, bonesetting principle, methods of treatment, such as rotating reset to add and subtract puerarin treatment group soup and acupuncture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are 1 times a day, for 1 week for a period of treatment, after 2 courses of treatment,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After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30%,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3.07%. After statistics analysi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reatment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Conventional pure massage therapy, Chinese medicin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treatment can obviously improve curative effec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is worth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Cervical spondylosis; Vertigo; The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cupuncture; Add and subtract kudzuvine root soup
頸椎病引發(fā)的眩暈是臨床常見病和難治病之一[1]。自2012年5月~2013年6月,采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方法,運用中醫(yī)綜合治療頸椎病眩暈52例,取得顯著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 2012年 5 月~ 2013 年 6月在我院骨傷科門診及住院部就診患者52例,其中男 29 例,女 23 例;年齡21~67歲,平均年齡為(41.52±3.67)歲。病程4~17年,平均(8.32±4.36)年。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齡27~74歲,平均47.23歲,對照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齡28~77歲,平均48.42歲。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經(jīng)X線攝片檢查,均提示頸椎椎體前后緣骨質(zhì)增生改變。以上述指征結合臨床有眩暈癥狀而作為納入標準。
1.2診斷標準參照《實用骨科學》中頸椎病診斷標準[2],全部患者均經(jīng)過X線攝片或頸部CT檢查,選擇符合以下條件的患者進行觀察:年齡在20~70歲,性別不限;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試驗前2w內(nèi)未接受同類藥品及相關治療;自愿作為觀察對象,并能接受中醫(yī)藥治療方法,能按要求完成治療者。并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符合中醫(yī)眩暈肝腎不足證候診斷標準。排除不符合上述西醫(yī)診斷及中醫(yī)辨證標準,其它原因引起的頭暈、肢體麻木、疼痛,如高血壓、美尼爾綜合征等,及頸外其它疾病,如落枕、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腕管綜合征、肱二頭肌腱炎、風濕性纖維組織炎、神經(jīng)衰弱等。
1.3方法對照組主要采用推拿按摩及正骨理筋,軟組織松解,定點旋轉復位等手法治療。具體操作視實際情況而定,可根據(jù)病情可選3~4種。3~5次/w,1w為1療程,持續(xù)2個療程。
治療組給予加減葛根湯(方藥:葛根20g、桂枝10g、秦艽10g、桃仁10g、天麻9g、鉤藤9g,川牛膝15g,桑寄生10g,夜交藤15g,川芎10g、枸杞10g、地龍10g),水煎內(nèi)服,1劑/d,早晚溫服,1w為1療程。并加用針灸治療(主穴取穴:風池,大椎,肩,手三里,曲池,后溪等。配穴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辨證施治。進針以得氣為度,根據(jù)治療情況變換,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留針30min,針后可進行局部熱敷或理療,有寒者加炙法,1次/d,1w為1療程)。于第2個療程結束后復查并統(tǒng)計結果。治療過程中禁止患者長時間低頭作業(yè)及睡高枕等不當姿勢,防止頸椎外傷及受涼等。
1.4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上的癥狀基本痊愈,及體征基本消失,尤其是眩暈癥狀基本消失,頸部疼痛僅在陰雨天或不適時偶爾出現(xiàn),生理活動功能正常,X線片復查提示頸椎生理曲度基本恢復正?;蛴懈纳?;有效:頸部疼痛較前減輕,活動功能較前有所改善,眩暈癥狀明顯減輕,發(fā)作次數(shù)較前減少;無效:治療前后在臨床癥狀和體征上無明顯變化。
1.5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17.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x±s),P<0.05 代表有顯著性差異。
2結果
經(jīng)治療后,治療組顯效16例,有效8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為92.30%,對照組顯效13例,有效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73.07%。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3討論
現(xiàn)代醫(yī)學中認為頸椎病的形成特點為:頸椎間盤退行變性后,椎體間松動,椎體緣產(chǎn)生骨贅或椎間盤破裂脫出等壓迫神經(jīng)根、脊髓或椎動脈而引起的各種癥狀[4]。在發(fā)生機制上,頸椎病是因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繼發(fā)性病理改變,刺激或壓迫周圍鄰近組織而引起的一組相應臨床癥候群[5]。目前大多采用手法推拿,牽引,中藥,針灸等治療為主,雖然各種方法都有其獨特之處,臨床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單一方法治療,在臨床效果上,始終不如中醫(yī)綜合治療來得效果顯著。從中醫(yī)學上來說,頸椎病眩暈屬中醫(yī)"眩暈"的范疇。其發(fā)病機理主要是慢性勞損,肝腎不足致使筋骨經(jīng)脈失于濡養(yǎng),氣血經(jīng)絡不通,運行不暢所致。在治療方面,多治以溫通活血,補養(yǎng)肝腎之不足、通痹止痛為主。而本方恰恰體現(xiàn)了補益肝腎、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等綜合藥效,并輔以針灸治療,故能達到調(diào)暢氣機,使身體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tài),對延緩或減輕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進程,促進全身微循環(huán),緩解眩暈癥狀,有較好的療效。相對于常規(guī)單純推拿手法治療,中醫(yī)綜合治療頸椎病能明顯提高治療療效,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生活質(zhì)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莊建平.補腎活血法治療頸椎病眩暈47例小結[J].湖南中醫(yī)雜志,2000,(04):32-33.
[2]陸裕補,胥少汀,葛寶豐,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5:1109.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9.
資料與方法
2003年4月~2008年6月脊髓型頸椎病患者100例,男51例,女49例;年齡30~72歲,平均55.1歲;病程1~10年,平均16個月。
臨床表現(xiàn):①主觀癥狀:以慢性進行性四肢癱瘓為特征,早期雙側或單側下肢、疼痛或僵硬感,上肢麻木、無力,伴行走不穩(wěn)或踩棉花感;②神經(jīng)體征:本組均有運動功能障礙,25例均有步態(tài)蹣跚,下肢肌力Ⅱ~Ⅳ級,手握力Ⅰ~Ⅳ級;③感覺及反射功能:軀體感覺減退62例,均有上肢感覺減弱或麻木等癥狀,61例腱反射亢進、Hoffmann征,髖陣攣、踝陣攣陽性;④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頸部不適不明顯。
影像學檢查:治療前均行X線、CT檢查。X線片顯示63例受累節(jié)段可見不同程度椎間隙高度降低,59例生理弧度消失或反曲以及椎體后緣骨質(zhì)增生、骨贅形成,椎管矢狀徑狹窄17例。頸椎動態(tài)X線片顯示21例存在受累節(jié)段不穩(wěn),以C4~5為多。CT顯示節(jié)段不等的頸椎間盤后突、硬膜囊受壓等征象,病變位于1個間隙病變者59例,2個間隙病變者38例,已C4~5和C5~6受累為主。其中髓內(nèi)信號改變者3例。
方法:中藥為自配藥粉加藥酒調(diào)配成糊狀,治療前用糊狀中藥外敷,第2天患者平躺牽引牽床上行后頸頜牽引,重量從1.5kg量開始牽引完后再中藥外敷,連續(xù)3天后每天增加0.2kg量直到增加到3.0kg量。3.0kg量力引牽如此共20天。第21天再做X線片和CT檢查。
療效評定標準:根據(jù)入院時記錄及治療后隨訪結果17分計算法(JOA),即正常時總分為17分,上、下肢運動功能各4分,上、下肢及軀干感覺各2分,膀胱括約肌功能為3分。計算術后6個月時神經(jīng)功能恢復率,恢復率=改善分(隨訪得分-術前得分)/損失分(17-術前得分)×100%。療效等級根據(jù)恢復率5%~49%為有效,恢復率
結 果
以X線片和CT檢查的測量值前后比較。以病人治療后臨床癥狀的緩解程度以及術前術后影像學資料對照研究,總結病例脊髓神經(jīng)損傷的恢復率,評價治療后的療效。正位片顯示鉤椎關節(jié)和椎間關節(jié)窄處消失,本組平均住院23天,雙側或單側下肢、疼痛或僵硬感,上肢麻木、無力,伴行走不穩(wěn)或踩棉花感等癥狀消失,90例獲6~32個月的隨訪。治療6個月后52例,無任何主觀癥狀為76.12%;9個月無主觀癥狀58例,有效率為86.57%;治療后1年93例主觀癥狀有率為92.54%脊髓神經(jīng)損傷恢復程度根據(jù)JOA評分,患者癥狀大多獲得不同程度改善。
討 論
目前,脊髓型脊椎病的人群越來越大,發(fā)病年齡越來越早。所以,尋找一種簡便快捷治療脊椎病方法相當必要。如早期脊髓發(fā)生功能性血循環(huán)障礙時,及時進行中西醫(yī)結合后脊髓功能尚可恢復;若隨時間的延長病癥加重突出物很大或前后壓迫脊髓太久,則脊髓發(fā)生變性,無論手術還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脊髓功能均難恢復。因此,爭取早日診斷,尤其對MRI上發(fā)現(xiàn)頸髓受壓和受損者,及早中西醫(yī)結合牽引治療,另頸髓受壓和受損者嚴重如無手術禁忌證,應盡早選擇正確的前路或后路減壓手術,防止神經(jīng)損害的發(fā)展,促進康復,可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目前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除手術治療外就是中西醫(yī)結合以中藥外敷加牽引就是最好的方法,該方法經(jīng)濟、簡單、快速,20天可以減輕或消除癥狀頸椎間盤突出或退行型病變,有椎體后緣骨贅形成,發(fā)生神經(jīng)根或脊髓受壓癥狀者;3個節(jié)段以下的頸椎病,非手術治療無效,反復發(fā)作者;頸椎病癥狀逐漸加重或有脊髓明顯受壓現(xiàn)象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 賈連順.頸椎病的手術時與手術方案選擇.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7,17(2):90.
文章編號:1003-1383(2013)02-0304-03
中圖分類號:R269.047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2.066
頸椎病是現(xiàn)代中老年人的常見病,隨著現(xiàn)代人們?nèi)粘I罘绞降母淖?,頸椎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彈性減弱,長期的慢性勞損引起韌帶增厚鈣化[1],椎體邊緣骨刺形成、椎間盤
變性、小關節(jié)紊亂等一系列退化性神經(jīng)病理改變,使患者出現(xiàn)頭、頸麻木、疼痛或眩暈等臨床癥狀,長期
如此,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還會造成一系列精神壓力,出現(xiàn)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2],嚴重地影響到中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中醫(yī)通過針灸、牽引、推拿、穴位注射、中藥等多種方式,可消除或緩解臨床癥狀,但必須有全面的護理作保障,本院在2011年6月~2012年6月經(jīng)中醫(yī)治療的76例頸椎病患者均獲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將護理方法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接受中醫(yī)治療的76例頸椎病患者,其中男35例,女41例,年齡47~68歲,平均年齡(53.5±14.5)歲。病程2~16年。所有患者臨床均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頭、頸麻木、疼痛或眩暈,其中47例睡眠受到影響,11例出現(xiàn)睡眠障礙。根據(jù)《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對于頸椎病的臨床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診斷為頸椎病。按頸椎病分型:神經(jīng)根型29例,占3816%;椎動脈型27例,占35.53%;混合型為11例,占14.47%;脊髓型為9例,占11.84%。
2.中醫(yī)治療方法 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及相關檢查,采用針對性的中醫(yī)治療措施,主要包括針灸、牽引、推拿、穴位注射、中藥等多種方式。
3.療效判定 痊愈:患者主要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生活與工作;顯效:患者主要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偶有復發(fā),但正常生活與工作不受影響;有效: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有所好轉,但正常生活與工作仍會受到影響;無效:所有臨床主要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結果
經(jīng)采用針對性的治療,76例頸椎病患者中痊愈19例,占25.00%;顯效41例,占53.95%;有效12例,占1579%;無效4例,占5.26%。總有效率為94.74%。
護理方法
1.情志護理 頸椎病患者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臨床出現(xiàn)一系列癥狀和體征,嚴重影響患者工作、休息,再加之該病屬慢性疾病,長期病情反復,遷延不愈,眩暈、頭、頸麻木、疼痛等癥狀時常發(fā)作,對患者的睡眠及記憶力均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久而久之,必然會影響到精神狀態(tài),導致一系列不良情緒的出現(xiàn),常表現(xiàn)為焦慮、煩躁、易怒等。根據(jù)中醫(yī)治療原理,養(yǎng)病必先養(yǎng)心,因此,我們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貫穿情志護理,通過溝通、交流或組織病友交流等方式,向患者講解中醫(yī)養(yǎng)身、養(yǎng)心知識,強調(diào)心理因素在疾病發(fā)生與發(fā)展中的關系[3],讓患者認識到不良情緒對氣血及重要臟器平衡的影響,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在對患者進行情志護理的基礎上,不忘做好家屬的工作,多渠道、多方面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糾正和引導。針對患者對中醫(yī)治療效果的疑慮,我們?yōu)榛颊邷蕚淞酥嗅t(yī)治療頸椎病的宣傳冊,讓患者了解疾病形成的原因與治療方法,正確為患者評估治療效果,避免患者期望值過高而出現(xiàn)對治療效果的不滿[4]。
2.中醫(yī)推拿的護理 本組76例患者均使用推拿治療,在推拿時先用按揉法和滾法,于肩胛、頸部推拿,使局部肌肉放松后,根據(jù)患者癥狀進行穴位按摩,29例神經(jīng)根型患者主要按摩穴位為肘、肩、手部,27例椎動脈型按摩的主要穴位為頭、臉部穴位;在推拿前先將注意事項對患者進行詳細交待,如保
持呼吸均勻,在推拿過程中勿用力與推拿醫(yī)師對抗,保持全身放松等[5];在推拿過程中通過與患者交談,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表情、呼吸等變化,如出現(xiàn)不良反應,應停止推拿,指導患者臥
床休息,及時查明原因[6]。
3.頸部牽引的護理 本組11例混合型與9例脊髓型在推拿基礎上結合頸部牽引。牽引的作用是拉開椎間孔,加寬頸部間隙,從而達到緩解頸部肌肉緊張、痙攣,改善椎動脈供血的效果,牽引時間每次20~30 min。在牽引前提前告知注意事項,指導患者放松,牽引過程中密切觀察,根據(jù)患者的情況調(diào)整牽引強度與時間。
4.中藥燙療的護理 本組32例患者在推拿基礎上結合中藥燙療。方法為將配制好的中藥碾碎,先用50%白酒浸泡2~3 h,撈起裝入16 cm×20 cm雙層棉布袋中并系緊袋口。取兩袋藥放在水中煮沸10 min,操作前戴好隔熱防水橡膠手套后撈起一袋藥,擠出過多的水分,放進治療碗里,待藥包溫度降至70℃時,雙手握住藥包兩角,輕輕點放在患者頸椎部位快速來回推燙,操作時要以患者皮膚耐受溫度為宜。動作要輕、快,接觸患者皮膚時間要短暫,以點到即止,開始用力要均勻而輕,速度要快,接觸皮膚后立即拿起藥包,以免因藥包接觸皮膚時間過長而燙傷,隨著藥包溫度降低用力稍增大,速度減慢,藥包在皮膚上停留時間延長,患者手感藥包不熱后(溫度約
5.功能鍛煉及生活的護理 根據(jù)中醫(yī)理論“動靜結合”的原則,指導患者進行頸部保健操鍛煉。其作用是放松痙攣肌肉,牽伸頸部韌帶,消除頸部淤血水腫,以達到減輕癥狀,改善頸椎的穩(wěn)定性,增強頸部肌肉耐受力的效果。方法為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進行頸部四環(huán)運動,配合呼吸運動。每天由護士帶領做1~2次,每次5~6 min。
同時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糾正不良的坐姿與睡姿,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頸部處于中立位,每間隔一段時間活動一次頸部,睡眠時枕頭不宜過高,以12~16 cm為宜,以仰臥位最佳,保持頭部略后仰,側臥位次之,在側臥位時,枕頭應與肩同高。飲食應以富含維生素、含蛋白質(zhì)高的食物為主,增加患者的體質(zhì)與對疾病的耐受力和抵抗力。
綜上所述,頸椎病屬于臨床的疑難雜癥之一,較難治愈,通過中醫(yī)綜合治療結合全面精心護理,本組76例頸椎病患者痊愈19例,顯效41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為94.74%,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提示有效的治療措施與全面的護理是分不開的,給予患者治療、生活、行為等綜合措施干預可以鞏固治療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素玉,上官紅.護理干預對頸椎病療效的影響[J].實用醫(yī)藥雜志,2010,27(8):714715.
[2]鎮(zhèn) 暉.中藥離子導合穴位注射治療頸椎病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外版),2007,22(20):5455.
[3]劉定芬.綜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和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8):704705.
[4]趙文娣.14例頸椎病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4):190191.
[5]王富榮,車兆勤,曲兆良,等.淺談小針刀治療頸椎病的護理[J].針灸臨床雜志,1999,15(5):4647.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一種老年性的退行性病變,為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病理改變而造成的頸神經(jīng)根、頸交感神經(jīng)、椎動脈、頸髓受壓或受刺激所引起的綜合證候群。臨床上頸椎病可詳分為頸型、神經(jīng)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jīng)型、脊髓型、食管受壓型、混合型7種類型。而神經(jīng)根型最為常見約占所有頸椎病的67%-73%。臨床主要表現(xiàn)在由于椎間孔的前后徑變窄,椎間孔變小,相應的神經(jīng)根受到壓迫。受壓迫的神經(jīng)所支配的肢體有放射性的疼痛或麻木感,甚至還可出現(xiàn)相應的肌力減退癥狀。目前此病的治療方法很多。而在各種的治療方法之中傳統(tǒng)的中醫(yī)推拿療法效果很好,患者也容易接受?,F(xiàn)有部分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和其它治療方法療效不滿意的情況下,我采用中醫(yī)推拿手法進行治療,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58例全部為門診病人。病變部位均在第5頸椎以下,以臂叢神經(jīng)受壓迫或刺激的臨床癥狀為例,男35例,女23例;年齡23歲-70歲,平均46歲,病程3個月―2年。
2 診斷標準
①臨床癥狀均為頸肩部疼痛及一側上肢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疼痛和手指麻木感,即拇指、食指或無名指、小指。②臨床檢查: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陽性);椎間孔壓縮試驗(陽性);頸拔伸試驗(陽性);肱二、三肌肌腱反射減弱。③X光片檢查:可以發(fā)現(xiàn)正位片上顯示椎間隙變窄,鉤椎關節(jié)增生;側位片顯示頸椎生理前凸變直或輕度成角反張,椎體排列異常,相鄰兩椎體前、后緣骨質(zhì)增生形成。斜位片示椎體后緣及下位椎體的上關節(jié)突增生,有唇形骨刺伸入椎間孔,椎間孔前后徑變窄,椎間孔變小。根據(jù)臨床癥狀、臨床檢查和X光片檢查即可確診此病。
3 治療方法
患者正坐,醫(yī)者站于其背后,用滾法或掌根揉法放松頸肩部及上背部緊張痙攣、僵硬的肌肉,充分放松5-10分鐘,手法滲透有力,至肌肉深層溫熱,然后再用拿法和撥法拿撥頸后部兩側僵硬的肌肉,手法輕重以患者能忍受為度,用以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脈,解除粘連。拿撥完之后,點按風池、缺盆、極泉、肩井、臂膀、肘、曲池、小海、少海、手三里、內(nèi)關、外關、列缺、合谷、神門等穴位,靈活運用,對癥選穴,可以舒筋通絡、止痛解痙,使頸肩部肌肉放松。最后在頸肩部肌肉充分放松的基礎上采用“提端法”。
患者正坐,醫(yī)者站于患者側外方。手臂屈曲肘關節(jié),托住患者下頜,手扶于對側顳枕部,另一手掌托扶患者頭枕部,兩手合力緩緩向上提端頭頸,同時做頭的左右旋轉活動。亦可單用右肘或左肘提端頭頸部,手扶住對側顳枕部做頭頸的左右旋轉活動,同時用另一手拇指在相應的患側椎間隙旁隨頸部的活動在局部痛點施按揉法,提端完頭頸之后,再將患側上肢伸直高舉,用一手握住手掌,掌心向上,另一手握前臂令患者患肢放松,做向上牽拉患肢手法2-3次。最后用雙手施拿法,提拿雙肩井部,再搓散患側肩部至前臂,并提抖患肢,反復數(shù)次結束。手法輕重程度以病人舒適感或能忍受為度,每次治療20分鐘,1周治療3次,10次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1-3個療程。對于頸椎生理彎曲度消失的患者,囑其回家配合進行自身重力牽引。方法:仰臥位,頭伸出床邊頸部放松后仰,每次20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4 療效標準
經(jīng)過推拿治療后:有效:患者頸肩部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和手指麻木感明顯減退和頸椎X光正側位片示椎間隙變窄及生理彎曲度明顯恢復;顯效:頸肩部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和手指麻木感基本消失和頸椎X光正側位片示間隙變窄及生理彎曲度基本恢復:治愈:頸肩部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和手指麻木感完全消失和頸椎X光正側位片示椎間隙變窄及生理彎曲度完全恢復;無效:經(jīng)過1-2個療程后,僅在治療時感到癥狀緩解,治療后6-12小時又恢復原狀及X光片正側位無明顯變化。
5 治療結果
58例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經(jīng)過推拿手法治療之后,臨床治愈41例,顯效9例,有效6例,無效2例。6典型病例
李某某,男,39歲,教師?;颊哂覀壬现蟹派湫蕴弁辞野榄h(huán)指和小指麻木6個月。臨床檢查:右側頸肌僵硬。并可觸及條索狀結節(jié),頸5、6、7椎旁壓痛(陽性),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陽性),椎間孔壓縮試驗(陽性),頸拔伸試驗(陽性)。X光片檢查正位片示頸5、6,頸6、7,頸7胸1的椎間隙變窄,側位片示頸椎下段生理彎曲度消失,并有輕度反張,頸5、6、7椎體前后緣骨質(zhì)增生形成。經(jīng)過上述推拿手法治療8次之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減輕。15次治療之后臨床癥狀消失。又鞏固治療5次之后,囑其拍X光片復查,正位片示頸5、6,頸6、7,頸7胸1椎間隙和其余各椎體間隙等寬。側位片示頸椎下段生理彎曲度恢復正常。另囑其愈后避免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經(jīng)常活動頸項部肌肉和韌帶。半年后隨訪無復發(fā)。
7 影響療效的因素
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手法熟練的程度。推拿操作的時間及是否存在斷續(xù)治療等。對療效有著直接的影響,一般治療時間每次不低于20分鐘為宜。
8 討論
【中圖分類號】 R 244.1 R 681.5+5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2-0181-02
【關鍵詞】 頸椎?。恢形麽t(yī)結合;推拿;學生保健服務
筆者從1998年起對某高校師生2 000余例頸椎病患者綜合運用中西醫(yī)結合推拿按摩,以恢復原有的應力學平衡為基礎進行治療,同時積極指導康復訓練,并對其中480例患者進行追蹤觀察和隨訪,現(xiàn)對其臨床效果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年齡在19~76歲之間,其中大學生、研究生219例,占45.63%;教職員工186例,占38.75%;離退休人員75例,占15.63%。所有頸椎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頸、肩、背部疼痛,頭痛,眩暈,頸、肩或上臂部分活動受限,上肢或手指麻木等癥狀[1-2]。以患者癥狀和體征情況將病情分為4級,0級28例,占5.83%;1級82例,占17.08%;2級254例,占52.92%;3級116例,占24.17%。分級標準見表1。
對患者頸、肩、背部疼痛的發(fā)病急緩、誘因、精神壓力、病程長短及其他伴隨癥狀(失眠,眩暈,頭痛,頸、肩、上臂活動受限,上肢或手指麻木等)等有關病史進行詢問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因長時間操作計算機所致頸、肩、背部疼痛居首位(51.25%),其次分別為伏案工作或家務勞累損傷(27.50%)、老年性退行性變(16.25%)、落枕和外傷(5.00%)等。
在480例患者中,頸椎椎間關節(jié)增生伴狹窄12例,占2.5%;頸椎椎體增生76例,占15.83%;頸椎間盤突出25例,占5.21%;頸椎生理曲線變直或向后成角57例,占11.88%;頸椎影像學資料無陽性改變310例,占64.58%。
2 治療方法
根據(jù)患者頸、肩、背部疼痛的具體部位、程度、伴隨癥狀以及體檢陽性體征和影像學檢查資料,有針對性地綜合運用中西醫(yī)推拿按摩技術,即點壓受累肌肉起止點、痛點強刺激、順推肌束、解除肌痙攣,配合頸椎小關節(jié)牽引旋扳,拔伸牽引肌肉,松動變性肌肉支配的關節(jié),以恢復原有的應力學平衡為基礎進行治療。主要手法有:(1)壓痛點鎮(zhèn)痛和松解推拿手法;(2)頸椎小關節(jié)旋扳松解手法;(3)頸椎定點伸引手法;(4)胸背部小關節(jié)按壓松解手法等[3-7]。以上治療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指導康復訓練主要有頸部肌力練習、頸部活動度練習、肩部肌力練習等,同時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動作指導,如使用計算機和讀寫的正確姿勢、睡眠時的墊枕指導等。
依據(jù)疼痛情況及其伴隨癥狀的減輕或消失和體征的改善,對療效進行判斷:(1)治愈,原有各種病癥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頸椎生理曲線恢復,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2)好轉,原有各種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僅勞累或天氣改變時頸、肩、背局部感到酸困不適;(3)較差,癥狀、體征部分改善,殘留不同程度的癥狀,或癥狀消失后又復發(fā)較輕的疼痛或麻木,能從事正常工作,但難以持久;(4)未愈,癥狀無改善或癥狀改善后短時間內(nèi)又復發(fā),僅能從事一般工作,生活仍受到病痛干擾[8-9]。
3 結果
本組480例患者治療1~3個療程,并經(jīng)臨床追蹤觀察1 a,隨訪顯示,治愈297例(61.88%),好轉123例(25.63%),較差39例(8.13%),無效21例(4.38%),總有效率為95.62%。
4 討論
長期慢性疲勞和姿勢不良容易引起頸、肩、背部疼痛,多見于計算機操作、看書等長期伏案工作者,主要因為頸肩背部肌肉長期高度緊張,引起肌肉缺血缺氧,產(chǎn)生無菌性炎癥(痛性張力性肌炎)、加重肌肉靜力性攣縮、肌筋膜長期牽張并刺激其附著點的骨膜產(chǎn)生疼痛[10]。
綜合運用中西醫(yī)推拿按摩手法,以臨床解剖學和骨關節(jié)疼痛的病理學為基礎,針對導致臨床癥狀的發(fā)病機理,點壓受累肌肉起止點或痛點強刺激,順推肌束、拔伸牽引肌肉,解除肌痙攣,配合小關節(jié)伸引或旋扳松解,以松為本,松動變性肌肉支配的關節(jié),恢復原有的應力學平衡,利用機械壓迫和阻滯神經(jīng)傳導,通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和肌肉興奮狀態(tài),消除無菌性炎癥所導致的充血水腫和松解瘢痕粘連等,可有效地治療頸肩背部疼痛患者。針對不同病癥的患者,選擇適當?shù)氖址ê桶茨姸?,會產(chǎn)生不同的臨床療效[11-12]。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治療頸肩背部疼痛病例的同時,要指導患者學會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保護性姿勢,以減輕疼痛,鞏固療效。
本組病例中,長時間操作計算機和伏案工作是產(chǎn)生頸肩背部疼痛的主要原因。因此,患者應首先注意調(diào)節(jié)心態(tài),紓解或排除精神壓力。在工作及生活中應放松精神,勞逸結合,避免長時間保持一種固定,盡量減少頸部過伸,保持頸部處于平直(收頦、頭上舉和后移)狀態(tài)的良好姿勢。頸部姿勢訓練時,可將沙袋置頭頂,保持直立,使頸部前凸減少。頸肩背部疼痛患者睡眠時,應注意使用硬度適宜、較寬大的枕頭,避免頸部懸空受累。另外,柔軟類體操練功也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對頸椎病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通過加強頸部周圍肌肉的肌力練習,對提高頸部控制能力和頸椎穩(wěn)定性,鞏固療效和避免復發(fā),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5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198-199.
[2] 金義成.使用推拿圖譜.上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1995:88-89.
[3] 周謀望.骨關節(jié)損傷與疾病康復治療方案及圖譜.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38-141.
[4] 陳建華.推拿配合腰椎牽引治療椎間盤突出.中國臨床康復,2003,32(6):4 375.
[5] 吳運碧.綜合療法治療頸椎病584例.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 2007,28(7):13.
[6] 積秋茂.頸椎定點旋轉手法治療通行性下頸椎不穩(wěn)癥的療效觀察.頸腰痛雜志,2008,29(4)395.
[7] 翁軍偉. 浙江大學中青年教師頸椎退行性變現(xiàn)狀分析.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28(10):167.
[8] 任鴻.手法治療頸性眩暈.頸腰痛雜志,2008,29(3):278.
[9] 郜志廣.上頸椎慢性損傷.頸腰痛雜志,2008,29(3):164-165.
[10]楊世斌.頸肌與頸型頸椎病的關系.頸腰痛雜志,2008,29(1)77.
[11]王福根.實用頸腰背痛學.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2:62-64.
【關鍵詞】 頸椎病;神經(jīng)根型;中西醫(yī)結合療法;雙氯芬酸鈉
Clinical efficacy of combined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treatment of nerve root cervical spondy lopathy
YUAN Yun-cheng.The physicion of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 medicine,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hospital of Shandong chiping,Chiping 252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combined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nerve root cervical spondy lopathy. Methods 113 patients with nerve root cervical spondy lopathy were divided into to two groups, there were 58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55 cases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cervical traction therapy and Non-steroidal drugs diclofenac sodium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Chinese medicine at the basis of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s and the changes of score of symptoms and sig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8%, it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ervical spondy lopathy; Nerve root; Combined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Diclofenac sodium
頸椎病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屬于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然而近年來的資料顯示其發(fā)病也逐漸呈現(xiàn)出年輕化趨勢[1]。頸椎病在臨床上可以分為頸型、神經(jīng)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和脊髓型五種,其中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發(fā)病率約占頸椎病的30%~50%,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頸肩臂的放射性疼痛或是肢體酸脹麻木,嚴重者可有活動受限等表現(xiàn)[2]。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方法藥物和牽引療法,中西醫(yī)結合療法也在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中得到廣泛應用,我科利用自制頸痛方聯(lián)合西醫(yī)療法對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了治療并取得了滿意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13例患者均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獲得明確診斷。將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編號,查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58例,男34例,女24例,年齡在30~79歲,平均48.6歲,發(fā)病病程最短為10 d,最長為5年,平均病程2.1年;對照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齡在29~80歲,平均49.4歲,發(fā)病病程最短為7 d,最長為6年,平均病程2.4年。兩組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肌緊張及頸肌筋膜炎,并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jīng)過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和排除標準[3]
①患者有頸、肩、臂疼痛或者麻木等表現(xiàn)并且放射至頸部和枕部,在頸部活動時癥狀加重;②體格檢查可見頸椎旁有壓痛,肩部和上肢存在感覺障礙、肌力下降等,壓頂試驗或者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呈陽性;③X線檢查可發(fā)現(xiàn)病變椎間隙狹窄或增生,頸椎曲度改變。伸屈位片可見病變節(jié)段出現(xiàn)椎間不穩(wěn),斜位片可見骨刺造成椎間孔狹小。所有患者均除外頸椎骨折、結核、腫瘤等病變。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頸椎牽引(患者牽引過程中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適),1次/d,每次進行0.5 h,7 d為一個療程;雙氯芬酸鈉緩釋片75 mg/d,3次/d,餐后口服,連用3 d。觀察組患者同時給予中藥頸痛方加減:炒枳殼15 g、醋延胡索20 g、丹參25 g、葛根20 g、澤蘭30 g、路路通30 g、浙貝母12 g,水煎服用,早晚各一次,連服7 d。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
1.4 療效標準
1.4.1 臨床療效[4] 治愈:患者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顯效:患者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頸、肢體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但仍存有部分癥狀;無效:患者各項指標無變化甚至病情加重。
1.4.2 治療前后總積分的評定[3] ①主觀指標共計30分:頸肩肢痛16分,上肢麻木為2分,頸項僵硬為2分,日常生活和學習為4分,心理和社會適應為4分;②客觀體征:前屈2分,后伸2分,側彎2分,旋轉2分,壓頂試驗2分,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2分,椎旁壓痛試驗2分,上肢肌力2分,上肌感覺2分,舌象、脈象2分。二者的總分為5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改善情況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利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愈27例,顯效17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8%;對照組治愈19例,顯效11例,有效9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70.9%,觀察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
3 討論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則是由于頸椎骨質(zhì)增生、頸椎間盤的退行性變、椎管狹窄及其病變鉤突關節(jié)處增生的骨贅進入椎間孔壓迫或刺激脊神經(jīng)根所引起的[5],尤其多見于下部頸椎(C4~5,C5~6,C6~7)[6]。中醫(yī)學將其歸于“痹癥”范疇,由于肝腎虧虛,氣血不敷,風寒濕之邪乘虛而入,侵占經(jīng)絡筋骨,迷戀日久,繾綣不去,停滯經(jīng)絡氣血運行而形成[7,8]。
本研究所用中藥頸痛方中,炒枳殼、醋延胡索、丹參及澤蘭分別具有益氣化痰祛風,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葛根具有解表退熱,生津,透疹及升陽止瀉的作用,可以有效防治由于寒邪入侵機體所引起的經(jīng)絡運行阻滯。路路通和浙母貝具有治療風濕痹痛、腰腿酸痛、筋絡拘攣、清熱化痰,散結解毒等功效,以上諸方配伍使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肝腎虧虛,氣血不敷,經(jīng)絡氣血運行停滯等。頸椎牽引可以使椎間隙變寬,椎間孔擴大,以解除神經(jīng)根的壓迫癥狀,進而緩解頸部肌肉痙攣,減輕椎間盤的壓力,促進半脫位的椎間關節(jié)復位。雙氯芬酸鈉主要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及分泌,抑制局部炎癥反應,緩解患處肌肉痙攣,同時也是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降低,減少炎性滲出,消退水腫,使局部微循環(huán)獲得改善,加快致痛物質(zhì)的排泄,從而使頸椎患者頸肩臂痛等癥狀迅速緩解[9]。我們在研究中將中西醫(yī)結合療法運用到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治療,可起到協(xié)同作用,結果發(fā)現(xiàn)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進行治療的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4.8%,遠遠高于對照組;在研究中我們還對比了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癥狀和體征總積分的變化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前、后總積分分別為(30.24士5.08)分和(43.53±5.17)分,治療前后總積分的變化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可見中藥頸痛方聯(lián)合頸椎牽引及雙氯芬酸鈉這一療法具有很好的療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和體征。
綜上,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療效顯著,可以有效改善局部肌肉痙攣,減輕組織的水腫,減輕對脊髓、神經(jīng)根的刺激,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 林錦洪,李敏健,曹小寶,等.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80例.中華全科醫(yī)學,2009,7(1):58-59.
[2] 劉懷軍,李靜瓊.按摩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60例.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21(1):57-58.
[3] 鄔黎平,薛忠林,梁伯進,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50例療效觀察.新中醫(yī),2006,38(4):60-61.
[4] 孫宇,陳琪福.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476.
[5] 李明龍,陳妙瑛.綜合療法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126例.頸腰痛雜志,2003,24(5):313.
[6] 林錦洪,李敏健,曹小寶,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80例.中華全科醫(yī)學,2009,7(1):58-59.
[7] 戴慎,薛建國,岳沛平.中醫(yī)病癥診療標準及方劑選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