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倫理學的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樹立德育教育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一)學校管理過程中重視德育教育,確立人本管理理念
傳統(tǒng)的小學教學管理中總是以剛性管理方法為主,缺乏一定的彈性和自主性,管理者往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問題和分配任務,教師則多以遵守和執(zhí)行為主,缺乏必要的自,整個管理機構呈現(xiàn)金字塔式、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的弊端就是學校教學工作較為呆板、僵硬,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fā)展。因此,在新課程的改革中,要求學校管理人員應該以人為本,重視德育教育在教學管理中的作用。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管理人員應該重視教師的地位,給予教師一定的自,充分發(fā)掘每個人身上的優(yōu)勢,通過多種方法鼓勵其積極、主動地完成教學任務,正如著名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曾說的那樣:“用人不在于如何減少人的短處,而在于如何發(fā)揮人的長處?!毕啾容^于剛性的管理方法,德育教育通過個人品德、修養(yǎng)等內在品質影響他人,采用協(xié)商等方法解決管理工作中的問題,這樣不僅能使學校的工作氛圍更加融洽,也有利于教師積極參言獻策,有效提高學校的整體水平。
(二)實行科學民主化管理,優(yōu)化制度建設
小學管理工作不能僅僅憑借過去的管理經驗,完全憑借個人經驗進行主觀化管理方式,而是有其科學性的,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加上民主化的管理方式,才能使管理工作進行得更加高效、順利,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實施。在新課標實施的背景下,學校管理人員的專業(yè)化素養(yǎng)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學校的決策和發(fā)展,因此必須具有專業(yè)化管理知識,實行管理、指導、評價等科學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民主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員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學校管理工作的討論中來,開展多種參與式、研討式的教研活動,解決教學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升整個學校的教學水平。另外,學校制度的優(yōu)劣也關系到教師主動性的發(fā)揮,因此,要給予教師一定的自,破除那些束縛教師發(fā)展的傳統(tǒng)規(guī)章制度,制定適應學校發(fā)展的新型規(guī)章制度,使之符合教師的成長需要。
二、加強小學安全管理措施,打造和諧校園
安全管理是小學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和諧、安全的校園環(huán)境是保證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對安全的認識能力還不足,防范意識相對比較差,也更容易受傷或發(fā)生安全問題,因此,作為學校的管理人員,一定要高度重視安全問題,如體罰事件、食物安全衛(wèi)生問題、學生踩踏事件和火災等,都是需要重點預防的,切實保證小學生的人身安全,保護其健康、快樂的成長。小學安全管理工作必須從以下幾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學校應重視校風建設,減少或基本杜絕打架斗毆事件的發(fā)生。一個學校的校風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言行舉止,良好的校風能夠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謙虛謹慎、積極進取、團結統(tǒng)一等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學生身處于這樣的學習氣氛下,自然會遠離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襲,打架斗毆現(xiàn)象也沒有了發(fā)生的土壤;其次,學校管理人員應制定嚴格的校園規(guī)章制度,明確哪些行為應該被獎勵,而哪些行為應該被處罰或者絕對不允許,有了這些行為依據,學生才能明確行為的后果并引起重視,而管理工作者才能清楚各自的職責和責任,一旦發(fā)生意外事件時必須分清責任,嚴肅認真處理,以示警戒。最后,學校應建立安全預警系統(tǒng),對學生定期實施安全教育。例如,學校應具備必要的火災防御系統(tǒng),安全出口標示和緊急急救藥品等,還應該定期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組織學生安全逃生演練,通過各種措施降低意外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盡量將意外傷亡事故降低到最小。
三、結論
關鍵詞:治安管理學 教學設計 理論基礎 基本要素
為認真貫徹落實公安部關于構建“大教育、大培訓”工作體系的決策部署,加快促進公安高等教育轉型發(fā)展,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公安院校專業(yè)課程的教學設計逐漸被提上日程,本文以治安管理學為例,分析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與基本要素,力求推動公安院校教學改革向前發(fā)展。
一、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教學設計在西方國家研究起步比較早。在我國,教學設計作為新興的教育學科,是在教育技術學中逐漸形成的。20世紀80年代,教學設計在我國逐漸成熟和完善。
(一)系統(tǒng)科學理論
我們可以把教學設計看作一個系統(tǒng),這些系統(tǒng)之間有一種內在的聯(lián)系。著名的美國學者肯普曾經用系統(tǒng)的觀點,對教學設計定義進行分析。他認為,教學設計是采用系統(tǒng)方法,分析教學過程中各部分存在問題,并對其進行規(guī)劃的過程。烏美娜是我國教學設計方面的專家,她認為,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tǒng)方法進行分析,考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一個戰(zhàn)略方案,并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我們對以上兩個定義加以分析和概括,可以得出教學設計實質就是一個系統(tǒng),其根本目的是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就是一個系統(tǒng),通常由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教學內容、教學措施等要素組成,這些要素是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的。為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系統(tǒng)的功能,我們應實現(xiàn)教學設計系統(tǒng)要素整體組合與優(yōu)化。同時,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要結合學科本身內容,并注重學科邏輯結構和學員自身身心發(fā)展差異,有層次、有步驟地進行科學安排。這對教師和學員的要求提高了,無論教師在教學活動上,還是學員本身的學習中,都應有所體現(xiàn)。系統(tǒng)理論應貫穿于課堂教學,乃至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二)教學理論
治安管理學教學理論是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最直接的理論來源。世界上關于教學理論提法很多,在我國教學理論思想源遠流長,特別是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教學思想,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關系上,具有獨到的見解,至今仍然對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有著重要影響。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學而知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教學觀點,孟子的循序漸進、自得等精辟的教學論斷。我們通過分析古今中外關于教學設計的材料,發(fā)現(xiàn)了許多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內在的本質和客觀規(guī)律,這些可以作為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的理論來源。
治安管理學教學理論認為,突出治安管理主體、客體及其運行規(guī)律是治安管理學教學理論的鮮明特色。治安管理學教學理論研究范圍涉及面廣,主要包括教學基本原理研究、教學方法和手段研究以及課程與教材等方面。
(三)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對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借鑒作用,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應吸收學習理論新的科研成果。從廣義上說,學習理論是一種心理學理論,其目的在于探究人類學習的本質,并不斷分析其形成機制。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是為學生學習而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是根據不同層次學員的實際需要而設計不同的教學計劃,因此,應以學習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運用學習理論進行教學設計,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學習理論對于教師課堂授課方面也有重要意義。例如,認知學派對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的影響有以下幾點:學習過程是一個學員主動接受刺激和積極思考的過程;學習要依靠學員的主觀效能,應該以原有的舊知識作為基礎,從而接受和理解新知識,進而形成最佳的認知結構;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認知結構和學科知識體系的關系,以確保學員進行有效地學習。因此,在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中,應特別重視學員特性的分析,以學習者原有的知識、能力、認知結構等作為教學起點,重視授課內容的分析,充分考慮治安管理學學科內容的知識結構和學員認知結構的一致性,以確保不同層次的學員對新知識加深理解,并對其認知結構的重新構建打下基礎。
教學設計還應特別重視教學措施的制定、充分合理利用媒體,以確保學員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形成一種教學相長的局面,更好地促進有效學習的發(fā)生。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是為了促進不同層次學員學習而設計的教學策略。為了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tài),教師必須廣泛了解學習活動過程。學習理論則恰恰闡述了學習是怎樣發(fā)生的、什么是學習有效,什么是學習無效、為什么導致有效學習與無效學習等,這些觀點都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必須以學習理論作為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四)傳播理論
依據信息論的觀點,教學過程也是一個教育信息傳播的過程,在傳播過程中,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因此課堂教學設計也應該以信息傳播理論作為理論基礎。治安管理學教學信息傳播是由教師和學生在共同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個信息傳遞與交流系統(tǒng)。它通常由教師、學生、教學信息和教學媒體四個要素構成。在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中,要重視教學信息反饋的作用,它既能夠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xiàn)。教學信息反饋應做到及時、全面,教師應該了解各種層次學員的基本情況,并對反饋信息進行認真分析,分清主次,抓住要點,根據教學進度進行控制。
二、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
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通常包括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四個基本要素。
(一)教學對象
治安管理學教學對象的分析,包括對教學對象原有知識水平的分析、教學對象知識水平構成成分的分析以及教學對象在生理、智力、發(fā)展等方面特點的分析。公安院校的教學對象既有全日制的本、??茖W生,也有各種層次在職培訓的民警,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分析教學對象,這是做好教學設計的基礎。
首先應該分析學生的起點或傾向,學員在接受新學習任務之前,原有知識結構與基本技能、學習的習慣、學習的態(tài)度等方面的準備,也就是學員的原有基礎知識。教學經驗和理論研究結果表明,學員的原有基礎可以看作是新學習的內部前提條件之一,這個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學習的效果;其次,應該分析學員應該達到的使能目標,從起點能力到終點能力之間,學員一定有許多知識、技能還未完全掌握,而掌握這些新知識、技能又可以看作是達到終點目標的前提條件。在實際公安教學過程中,通常是從終點目標出發(fā),進而一步一步地揭示其使能目標。
(二)教學目標
治安管理學教學目標是指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使學習者應該掌握的技能與知識,應該具有的價值觀和情感態(tài)度,要盡可能用可測定的、可觀察的行為術語精確地表達出來。同時,教學目標也應該盡可能地表明學習者內部心理的不斷變化的過程。
1956年,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首先立足于教育目標的特性,制定出了教育目標分類系統(tǒng)。他認為教育目標可分為三個目標領域,分別是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我們根據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結合我國公安教育實際情況,治安管理學教學目標可分為基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價值觀和情感態(tài)度三個維度。這三維課程目標是一個整體,基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價值觀和情感態(tài)度三個方面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三)教學策略
治安管理學教學策略是指根據不同的教學條件,為了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所采用的方法和謀略,主要體現(xiàn)在“教”和“學”的交互活動過程之中。教學策略主要解決教師“應該怎樣教”和學生“應該如何學”的問題,可以看作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具體方案。教學策略通常是隱藏在教學活動之中的,它更多地體現(xiàn)在思想層面上,這些思想往往深深印在授課教師的頭腦中,促使教師較好地實現(xiàn)教學理論具體化,達到教學的目的。教學策略的選擇應該根據授課科目的不同以及課程的特點做出選擇,具有一定的目標性。治安管理學教學策略可分為教學傳遞策略,指教學信息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順序傳遞給學員;教學組織策略,指課堂教學活動的具體組織形式;教學管理策略,包括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進度管理和教學活動控制管理等方面。
治安管理學教學策略是為實際教學服務的,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而設立的,因此,教學策略必須具有可操作性,特別是涉及治安管理實訓的內容,實踐性非常強,制定教學策略時應充分考慮實訓這一特征,并通過教學目標中的具體要求來實現(xiàn)。
(四)教學評價
治安管理學教學評價是指依據客觀標準和采取有效的技術手段,以教學目標作為依據,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評價和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治安管理學教學評價開始于確定教學目標,并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過程的始終。如果沒有教學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學過程就失去一種重要的內部動力,教學效果實現(xiàn)最優(yōu)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話。治安管理學常用的教學評價有三種,分別是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事前評價),它是一種摸底性評價,這種評價可以了解教學各方面的基本情況,通過評價判斷學員對學習的準備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并找出主要原因;形成性評價(事中評價),通過評價發(fā)出的信息,可以掌握師生自己的教和學的基本情況,并針對具體反饋情況,調整教學行為。對于沒有理解的學生和已經完全理解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達到教學的初始目標;總結性評價(事后評價),這是一種“事后檢查”性評價,通過考察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然后對教學效果做出科學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注重考察學員對某一學科整體掌握的程度,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次數(shù)較少。事后評價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以上四個基本要素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它們共同構成了治安管理學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
參考文獻:
[1]李龍.教學過程設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李曉文,王瑩.教學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梁惠燕.教學策略本質新探.教育導刊,2004(1)
【關鍵詞】高職 思想政治課 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024-02
一 高職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的價值
案例教學指教師通過典型案例,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啟迪學生思維,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實就是嘗試著把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由單一的灌輸教學方式轉化為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比較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成長需求,能夠滿足大學生求知和發(fā)展的需要,能夠集中學生的情感和力量,能夠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能通過案例教學的不斷運用提高自己駕馭教材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課的案例教學中,通過參與分析和討論,不僅使學生真正掌握了基本政治理論知識,還充分開發(fā)了學生的潛能,提高了處理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競爭和合作的意識,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得到很好的保證。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工作者重視案例教學的運用,它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的一些弊端,對提高教學效果確實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 高職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
1.教學案例選擇耗時費力
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基本問題是如何把教材的基本理論觀點完整地貫穿到適當?shù)陌咐?,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體系和案例完美的結合。案例的選擇和使用是否恰當是案例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所選案例必須與教材內容緊密結合。因此,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不僅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淵博的知識,還要求教師轉變以往傳授知識的角色,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運用案例教學法要求教師對所講授課程和課堂有極強的駕馭能力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更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認真選擇教學案例以及提升自身各項能力。
2.教學案例的呈現(xiàn)和教學實施方式單一
在案例教學中很多老師只是按照案例本身的傳統(tǒng)邏輯和思維慣性去講解案例,用單一的文字方式展示給學生,不去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能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欣然接受和認同,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更有教師把案例教學當成了純粹舉例子,甚至是臨時發(fā)揮的教學案例,結果只是講了很多生動的故事,學生熱情高漲,卻不能從中領會教育理論的內涵,達不到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目標。因此,案例教學實施方式的簡單和單一化不能多層次、全方位地呈現(xiàn)案例文本,對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不能產生多維良性刺激,導致課堂教學沉悶無趣,案例教學的有效性得不到提高和強化。
3.案例教學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欠佳
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它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也存在局限性。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并非所有的章節(jié)、所有的知識點都適合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講授。部分老師僅依靠案例教學法,不顧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情境,機械地濫用案例教學法,課堂上案例教學覆蓋了所有內容,結果學生不知所云,達不到教學目標。案例教學必須與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能充分發(fā)揮其長處,形成巨大的合力,切實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效性。
4.案例教學測評機制有待完善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能僅憑主觀判斷選擇教學案例,必須選擇結合教學內容,符合教學需要,學生易于接受的事例。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結束以后,教師必須及時地總結案例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是否真正發(fā)揮了作用,對案例效果進行明確的評價,而進行評價必須有完整的測評機制。目前,在思想政治課中采用案例教學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缺乏一個完整的測評機制和行之有效的測評原則,存在諸多認識和實踐上的誤區(qū),制約了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案例教學的實施和推行。
三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案例的選取和運用原則
案例的選取直接影響到案例教學的實施,有恰當?shù)陌咐拍鼙U习咐虒W法的作用和功能得以顯現(xiàn)和發(fā)揮。選取案例是上好思想政治課的一項基礎工作,不能隨意為之,在選編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學性相結合原則
高職院校在選擇思想政治課教學案例的過程中,要注意案例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學性。選取的案例要真實具體、符合科學規(guī)律,并且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要符合黨政國策要求,要堅持觀點和立場,要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不要隨意捏造虛假和低級案例。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學性不強的案例會失去其教學的意義和效果,甚至會給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帶來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更無法培育出德才兼?zhèn)涞拇髮W生。
2.典型性、針對性和時效性相結合原則
典型性是案例的基本特征,因為案例本身具有較強的典型性,才能從案例的分析中形成對事物或問題的一般認識。教師選取的案例要有針對性,要與特定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相對應,達到以案例說明特定道理的目的。案例是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服務的,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往往比較抽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選取恰當?shù)摹⒂嗅槍π缘陌咐齺韼椭鷮W生理解理論知識。思想政治課是時代感很強的一門學科,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把握時代脈搏,關心國家大事,把國內外重要時政融入教學中,使思想政治課更富有時代氣息,盡量避免陳年舊事,要把握時代性,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因此,案例的選取要堅持典型性、針對性和時效性相結合的原則,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 高職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實施和應用的有效途徑
1.精心設計高職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環(huán)節(jié)
選取、討論和總結是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實施的三個環(huán)節(jié),材料的選取是案例教學的基礎,討論是案例教學的關鍵,總結是提升學生認知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質的收獲環(huán)節(jié)。課堂上案例教學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是一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教學過程,教師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以學生為本,精心設計,使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與學生的思想實際和思維實際相符合。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從而達到拓寬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凈化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目的。
2.加強對案例教學法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注重實際調查,系統(tǒng)開展高職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法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跟蹤社會熱點和高職學生的關注目標,及時修訂教學案例,形成比較全面的高職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體系。認真研究開展案例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并應用于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在進行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對高職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yǎng)的培育和引導,及時總結案例教學的得與失。教師要積極發(fā)動學生參與搜集、編寫和討論分析教學案例,師生共同努力找到解決教學問題的最佳方案,學生在動手動腦的案例教學中具備了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3.注重案例教學法和其他教學法相結合
思想政治課運用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但是,要運用好案例教學并非易事,必須與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要選出最具說服力的典型案例,并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給學生,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評判、總結,得出具有規(guī)律性的結論。在進行案例教學的過程中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的根本原則和基本方法。真實反映和聯(lián)系國內外社會實際和發(fā)展趨勢,正確理解黨和國家的重要方針政策。切實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需求與思想上的困惑,澄清學生認識上的誤區(qū)。做到關心時勢、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以理服人、以情育人,在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
4.加強高職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與教學案例資源建設
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引導者,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廣博的知識面,而且要有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加強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引進思想政治教學名師,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以老帶新,培養(yǎng)出熱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專兼職結合的科研團隊。另外,還需組織思想政治課教師收集、編寫教學案例,相互之間積極交流案例教學經驗,共同探討案例教學的最佳方法,逐步建立高職思想政治課教學案例資源體系,實現(xiàn)資源共享。
5.完善高職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測評機制
案例教學測評機制是把案例教學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根據案例教學的具體實際,運用各種方法對案例教學過程中的每個方面進行測評,促成它們之間完整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并最終實現(xiàn)案例功能的運行模式。完善高職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測評機制能夠更好地檢測教學目標是否實現(xiàn)以及實現(xiàn)程度,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接受情況和滿意度,還可以通過測評掌握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情況,以及學習興趣是否被激發(fā)出來。因此,在遵循思想政治課教學規(guī)律和原則的前提下,為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必須積極完善案例教學測評機制,充分發(fā)揮案例教學的功能,更好地服務于高職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關鍵詞:人口;計劃生育;檔案;科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C923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擁有世界總數(shù)四分之一的人口數(shù)量,并且人口數(shù)量依然持續(xù)增長,管理好人口和計劃生育檔案是計劃生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環(huán)。隨著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規(guī)范化,人口和計劃生育檔案管理也面臨著工作方式的轉化,由傳統(tǒng)的管理方法向“高、新、嚴、準”的科學方式轉變。探索科學管理新思維,創(chuàng)新管理方式,進一步提高檔案科學管理水平,對更好的服務政府決策以及提高社會管理工作水平有突出的作用。高效利用檔案,提高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的效率和服務,在工作中發(fā)揮人的主動性是當前工作中的關鍵[1]。
一、當前存在問題
當前由于種種原因,例如對檔案管理認識不足、檔案管理不規(guī)范、管理人員管理意識缺乏、農村人口流動性大等等,這些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都影響了人口和計生檔案的管理工作的效率,嚴重制約了政府工作的開展,間接影響了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
1.1當前檔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人口的增多和人口流動量的增大,給人口與計生檔案管理工作帶來了困難,而且在管理工作方面,管理者對檔案工作的認識不足。在這方面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方面是沒有認識到人口與計生檔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工作的重要性存在認識偏差,在工作中不能全神貫注、盡職盡責的對待本職工作,忽視了檔案管理的重要意義,導致計生檔案的管理工作經常出現(xiàn)各種問題;另一方面的問題是出現(xiàn)在民眾,老百姓對計生工作往往存在偏見,他們認為計生檔案不能給他們提供有效的實質性幫助,因此在檔案管理工作中經常出現(xiàn)抵情緒,不配合相關人員的工作,給檔案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和妨礙。
1.2 人員流動性
人員流動性大是人口與計生檔案工作的管理工作困難的另一個原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需要急劇增大,各地用人單位用工模式逐步完善,刺激了勞工人員的流動,剩余勞動力從欠發(fā)達地區(qū)流向大城市,同時人才的交流更加頻繁,人口的分散性給人口與計生檔案的統(tǒng)計和管理的工作開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2]。此外在人口和計生檔案管理人由于工作調動、職位升遷等原因,使管理工作不流暢,存在著交接不清晰、檔案的缺失、資料分管不清楚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了人口和計生檔案管理中經常出現(xiàn)紕漏,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難度。
1.3管理工作不規(guī)范、制度不健全
此外,人口與計生檔案管理工作不規(guī)范、制度不健全也制約著管理工作的開展。由于工作性質繁瑣、信息量大、管理方式不合理等原因,當前我國的人口與計生檔案管理工作,一直都處于一個無序、不規(guī)范、放任自流的狀態(tài)?;鶎庸ぷ魅藛T在檔案業(yè)務素質、檔案意識等方面達不到國家標準要求,管理者大都缺乏過硬的業(yè)務能力,對保管技術的專業(yè)知識也了解過少,很多從業(yè)者都是跨專業(yè)從事工作,因此容易造成管理的混亂。再者各級人員分工不明確、職責不清晰,部分領導對檔案管理工作不重視,導致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出現(xiàn)各部門推諉責任,出現(xiàn)工作的“真空區(qū)”。
1.4管理設備的陳舊
多數(shù)基層部門硬件設備上存在不容忽視的隱患,如保管條件簡陋,沒有升級保管設備,對檔案庫缺乏保護性措施。國家規(guī)定:國家、省、市級人口計生檔案都應配備齊全的管理設備,并嚴格執(zhí)行檔案管理和規(guī)章制度,目前縣級檔案室仍然存在著設備陳舊、檔案室空間狹小、檔案堆積、辦公用品不合格等問題,造成檔案的污損、遺失等嚴重后果。
人口和計劃生育檔案管理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和科學管理現(xiàn)代化
2.1 轉變觀念
檔案工作人員要重視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徹底改變以往的工作觀念,要從保管人員轉為管理者,主動學習系統(tǒng)的檔案專業(yè)知識、現(xiàn)代管理知識,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先進的管理設備和手段,增強信息分析能力和捕捉能力,從繁瑣復雜的資料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簡化信息量。并把提煉信息總結歸納,傳遞到知識生產和知識創(chuàng)新中,服務于政府決策,由保管人員轉變?yōu)橹R提供者和決策咨詢者。相關領導也要重視檔案管理工作,給檔案管理提供更多的工作支持,監(jiān)督整治工作中出現(xiàn)的紕漏,杜絕人為錯誤的發(fā)生。
2.2 更新檔案管理流程
檔案管理工作是復雜繁瑣的工程,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為了避免在人口計生檔案的管理過程中出現(xiàn)過多的資源浪費,就需要規(guī)范計生檔案管理工作,制定明確的工作流程和方案[3],讓計生檔案管理工作保持有序、健康的發(fā)展。簡化更新原有的工作流程,對管理流程進行重組,在工作流程設計環(huán)節(jié)中融入隱形知識,并使隱形知識顯性化,在這過程中,人口和計劃生育檔案管理的參與者應該定義流程中與檔案相關的基本概念,對檔案的保存、流轉、鑒定提出具體要求,確保流程的科學性和高效性。
2.3重視流動人員管理
流動人員管理是檔案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環(huán),因此要重視流動人員管理,加強分散人員的統(tǒng)計歸檔工作。當前,隨著經濟發(fā)展,流動人員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群體,因此必須重視流動人口的有效管理。一方面,檔案管理從業(yè)人員要對自己負責地區(qū)的流動人員進行詳細的統(tǒng)計工作,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流動人員的管理,另一方面,針對流動人員,成立專門的下屬職能部門,統(tǒng)籌負責人口的管理,對流動人口的數(shù)量、發(fā)展趨勢以及面臨的問題進行研究,設立相關的資料庫,為以后工作和決策提供咨詢。管理人員要走入基層,定時走訪調查,掌握及時有效的信息,透徹地分析問題的原因,以確保搜集信息準確及時。
2.4 加強計生檔案管理工作網絡系統(tǒng)化建設
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給生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加強計生檔案管理工作網絡系統(tǒng)化建設可以節(jié)省了更多的人力和財力資源。計生檔案工作是計劃生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認識做好檔案工作的重要性,把計生檔案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內容,需要實現(xiàn)計生檔案工作管理系統(tǒng)網絡化[4]。實現(xiàn)網絡系統(tǒng)化,能夠有效地保證工作的正常運轉,不但減少工作人員的勞動量,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更好地起到資料的交流和共享作用。這個網絡既是計劃生育工作的基本體系,同時也是計劃生育檔案收集、管理的系統(tǒng)體系,通過這個網絡平臺,可以實現(xiàn)更好的信息搜集和資源共享,同時也能更好的對計生檔案工作進行分配和部署,把計生檔案管理網絡系統(tǒng)作為日常建檔工作的重要依據,能夠促使計生檔案管理工作更加有效。
三、總結
總之,人口和計劃生育檔案工作在計劃生育工作中有重要的作用,是計劃生育工作和人員管理工作開展的重要基礎,關系到民生建設和和諧社會的建設,為國家的決策起到引導和咨詢作用。因此,相關的領導和工作人員應該重視檔案管理工作,徹底轉變觀念,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精簡工作流程,利用新設備和新技術,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同時,國家和各級政府也應給予必要的投入,解決所需經費,為科學管理檔案工作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參考文獻:
[1] 柳臨.論提升人口計生檔案管理水平與發(fā)揮檔案作用.社科論壇,2012年3月.
[2] 潘真、何曉君、楊素紅.淺談如何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檔案管理.工作探討,2013年3月.
關鍵詞:成人教育 學籍檔案優(yōu)化 檔案信息
隨著社會的進步,“繼續(xù)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成人教育為“繼續(xù)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例如學籍檔案管理落后等。因此相關管理人員需要加大對這一問題重視力度,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管理政策,為成人教育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成人教育學籍檔案管理的難點
成人教育屬于組織中的一個教育過程,不管是否正規(guī),在社會上均被視為成年人增長能力的方式。成人教育的辦學形式中,如學習形式、學歷層次、學習方式等存在著多樣性特點。因此需要記載的材料復雜多樣,各種資料的收集具有一定的難度,具體表現(xiàn)為:
1.學習檔案管理中漏洞較多,管理較為混亂
在這種問題下,成人教育學籍檔案中存在較多的漏洞,使學籍材料不夠齊全。同時由于因為辦學周期較長,涉及的方面較廣,導致建檔和歸檔困難。辦學層次和辦學種類的繁多,造成時間的編目和組卷工作十分混亂。
2.管理人員專業(yè)能力不足
在檔案管理過程中,人員隊伍素質不高,很多管理人員并不是相關專業(yè)畢業(yè)的,這就造成檔案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3.學籍檔案管理手段不夠完善
部分辦學機構管理層,對于現(xiàn)代化檔案管理技術手段不是十分了解,導致管理難以滿足社會的需要。有些院校還沒有使用檔案管理相關軟件,這就導致檔案信息存在重復勞動現(xiàn)象,檔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二、優(yōu)化成人教育教學檔案管理對策
1.補充學籍檔案信息,完善學籍材料
為了完善成人學籍檔案內容,管理人員要對材料進行嚴格要求,具體內容如下:第一,當學生入學后,要及時將檔案收回,作出適當整理后,交給學校學籍部保存。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學籍遺失,以便日后建檔。第二,當學生入學進行學籍表格填寫時,要求學生統(tǒng)一貼上彩色尺寸照片,禁止學籍無照片現(xiàn)象出現(xiàn)。第三,每份學籍檔案中必須具備學生的入學通知書、考生信息、學生成績單、登記表、學習卡以及實習考核鑒定等所有與學生相關的材料,從而保證有據可查。
2.保證學籍檔案的準確性和規(guī)范性
(1)嚴肅成績管理。學生成績直接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嚴肅學生成績管理主要通過以下方面著手:一是對管理手段做出適當?shù)母倪M,開發(fā)并充分利用具有專業(yè)性的學籍管理軟件。二是加強監(jiān)管力度,禁止任何人員或者單位對學生學籍中信息進行改動或者取消。三是對網絡安全進行嚴格管理,禁止非法人員通過網絡途徑對學生成績做出惡意改動或者破壞。
(2)對學籍檔案的書寫規(guī)格進行統(tǒng)一。學籍的書寫不僅要清晰美觀,其規(guī)格也要統(tǒng)一。對于學籍檔案的規(guī)范需要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在學籍中的表格必填項目不能留白。二是必須使用黑色碳素筆填寫學籍內容,禁止使用藍色墨水和鉛筆進行書寫。三是學生出生日期必須填寫,內容要和學生身份證一致。四是文字要采用簡體中文。
(3)依照法定程序對學籍信息進行修改。對于涉及到學生個人信息,例如學生姓名、身份證號等,在原則上是不允許更改的。如果有必要,需要遵循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更改:一是學生本人填寫,并向有關部門提交《學籍信息變更申請表》。二是以公安機關提供的戶籍證明為依據,并提供相關材料和復印件。三是對證明材料做出嚴格審核和驗證。四是將申請交由學院領導審批,如果學院不同意進行更改,需要及時通知學生。五是如同意更改,需要將文件抄送上級部門進行備案。六是向學生下發(fā)同意修改文件,同時將文件進行上報,并將有關信息進行掛網處理。如果學籍檔案中的信息正確,學生已領取完畢業(yè)證書,則不允許進行修改。
(4)保證學籍檔案的正確性。學籍檔案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其真實性。成人教育的學生畢業(yè)之后,只有學籍卡是保留在學校的,其他先關文件均被加蓋公章后,交由原單位的人事部門人員管理,或者將其存放在當?shù)氐娜瞬沤涣髦行?。近幾年,各個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學籍檔案越來越重視。學籍檔案中的內容如果缺乏一定的針對性特點,不利于人才的選拔。因此,相關教師或者管理者需要實事求是的對學生的各方面行為、能力等做出綜合評價。學籍檔案的相關管理部門需要充分發(fā)揮其監(jiān)督功能,對班主任填寫內容作出嚴格監(jiān)督,禁止學生本人對檔案進行填寫,防止虛假行為的出現(xiàn),進而保障成人教育學籍檔案的真實性。
總而言之,在實施成人教育學籍檔案管理過程中,相關管理部門首要加強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同時嚴格管理程序,建立健全的管理體系。另外,在管理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成績的管理,規(guī)范學籍書寫格式,進而保證學籍檔案的真實、有效。
參考文獻
[1]呂冬梅.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高校成人教育學籍檔案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4(3):64-65
[關鍵詞]分組討論網絡安全與管理實驗實踐教學互相學習
在“網絡安全與管理實驗”課程教學中,充分利用分組討論及協(xié)作開發(fā)和應用網絡安全與管理軟件資源,以“開發(fā)和編程”為導向,開展以自主學習根據算法進行編碼為前提,以相互交流為形式,以培養(yǎng)進行網絡安全與管理方面的編碼為目的的教學模式,是對實現(xiàn)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分組討論”的學習環(huán)境中,讓學生在小群體內自己閱讀、討論、爭論, 使學生之間有一互動鏈, 使小群體內建立學生之間互相答疑, 互相提問, 互教互學的聯(lián)系, 發(fā)揮每個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激發(fā)出學生學習的潛能。通過“做中學”喚醒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發(fā)展學生的主觀探索能力,促進學生探索知識能力。
一、分組討論教學的設計
1.分組討論教學的理論基礎
所謂“分組討論”教學法, 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自講、以討論為主的一種教法?!胺纸M討論”教學法的理論依據:(1)以往的教學只引導學生遵循同一標準、同一途徑、同一模式, 以求達到同一目標。這種方法, 在教育心理學上叫做“求同式”, 或者叫“集中式”, 如果標準是同一的, 那只能按學生的平均程度進行“同步” 的講授, 根本做不到因材施教, 更談不到創(chuàng)造性的能力培養(yǎng)。(2)教學相互作用論。在學生集體學習和討論中; 每一個學生既是主體, 又是客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教學目標能否實現(xiàn), 教學目的能否達到, 最終取決于這個主體內的相互作用。傳統(tǒng)的網絡安全教學中同樣存在這兩個問題, 分組討論教學法就是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 主體只能是學生, 工作的焦點必須放在學生身上, 強調個性化教學的新觀念。教師每節(jié)課給出的網絡安全與管理方面的編程問題或提問是提供給學生自選營養(yǎng)配餐、是設疑, 教師除了提問、設疑外, 還要有服務意識, 既服務于學生集體, 也服務于學生個體。
2.案例教學模型構建
在準備進行網絡安全與管理實驗教學前,建議隨機抽取學生,召開一次簡短的由老師組織的學生座談會,以達到對自己所教班級的學習情況有所了解。這樣在進行分組時,在自由選擇同伴的基礎上做一些適當?shù)恼{整,即每個討論組安置幾個文化成績好或安置幾個協(xié)調能力較好的積極分子,盡量是分組合理,形成大家參與、大家討論的良好氛圍。
①精心選擇與設計高質量的實驗內容。實驗內容是分組討論教學法的基礎,要開展分組討論教學,并取得實效,就應該廣泛收集適應教學和有現(xiàn)實應用的高質量的實驗內容。內容的設計要讓學生感覺單個人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很難完成,必須通過小組成員的協(xié)作才能高質量的完成,同時又要能體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較好地逐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②每一個實驗內容在呈現(xiàn)之前要根據學生對象不同加以適當裁剪。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發(fā)展學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和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
③分組討論教學法在進行分組時,分的組一般由6―7位同學組成比較合適,并且選出一位有組織能力的同學擔任組長。同時必須注意分組討論教學法,因組內學生多,學生相對自由,因此教師在課堂管理上應加強,如勤走動,及時掌握各組學生討論問題的進展情況,學生討論出錯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糾正,起到對實驗過程的檢查、監(jiān)督作用。
④學生遇上難解問題時,教師要給予提示,使學生繼續(xù)討論下去,盡量避免冷場的情況。
⑤在小組討論時, 要求每一位同學都必須發(fā)言。每次討論時都讓基礎較差的同學先發(fā)言。他們把容易說的先說出來, 這樣就能體會到成功, 從而增強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交流中, 不少同學都能說出許多自己的獨到見解。
⑥對每個實驗內容都要進行結合各小組討論情況綜合打分。如討論積極性、每個人參與程度、主講人的表現(xiàn)能力,分組討論的分數(shù)作為平時分, 平時不再另做作。
二、分組討論教學法的實施
將實驗教學內容進行分類、合理安排,以學生的親手操作、親歷情境、親身體驗為基礎,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這種“實踐性”教學看起來比較容易用“任務驅動”的方式來實施教學。下面以“網絡安全與管理實驗”課程為例,分析分組討論教學法的實施方法。
當進行防火墻配置這一實驗內容時,如果直接講解ACL(訪問控制列表)配置包過濾放火墻的工作原理,難以取得很好的課堂效果。因為相關內容枯燥,不易引起學生興趣,利用分組討論教學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1.學生先動手操作。教師不直接講解課程相關知識點和內容,而是要求學生動手與教師同步進行計算機的操作,指導學生用packetracer工具軟件,配置ACL限制遠程登錄到路由器的主機、ACL的路由器的過濾和ACL禁止特點的協(xié)議端口通訊。
2.教師布置任務。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要求各小組在規(guī)定時間內學會使用packetracer工具軟件,通過觀察和思考如何配置ACL限制遠程登錄到路由器的主機、ACL的路由器的過濾和ACL禁止特點的協(xié)議端口通訊。
3.組織進行小組討論。讓每個學生把自己的觀點和認知表達出來,在小組中取得一致意見。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抵消好壞學生的差距,理解能力強的好學生可以帶動對問題探索能力稍差的學生,潛移默化的讓學生在溝通中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4.提問小組成員。讓每個成員回答一個任務中的小問題,如果有學生回答不出來,可以向小組內其它成員求助,此時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不管學生回答的準確與否都應該予以引導和鼓勵。
5.教師歸納總結和進行綜合評價。教師結合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把所有知識點講解一遍,并且適當進行點評,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從學生明亮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渴望己久的知識得到充實的那種滿足感。同時針對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進行綜合評價。
在整個分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實際,合理利用分組討論教學方法,設計趣味性強的實驗內容來激發(fā)學生主動進行探索。
三、分組討論教學法在網絡安全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取得成功的總結
分組討論教學通過對學生獨立性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更具獨立性地思考、感受和行動;通過在小組中協(xié)同工作,促進學生合作溝通的能力;通過釋放學生的想象力,誘發(fā)出學生創(chuàng)造力。分組教學無疑是四種教學形式(全班、個人、伙伴、小組)中最有利于學生獨立性、協(xié)同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力培養(yǎng)的,但同時也是應用難度最大的。要取得分組討論教學形式的成功,必須做到:
1.教師要事先就傳授給學生小組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如何開展協(xié)作的能力;
2.教學內容要適合學生獨立工作,以分組討論教學形式進行教學,比全班教學或者個人或伙伴教學形式更適合;
3.教師和學生要為適應分組討論教學形式,要積極嘗試教與學行為模式的轉變。
4.分組討論的分數(shù)作為平時分,公平合理地綜合學生情況進行評價。每個學生的平時分能夠反映參與分組討論以及主講人表現(xiàn)等的程度。
[參考文獻]
[1]王海龍,谷慧娟.案例教學法在網絡安全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教學研究,2011(3).
[2]李倩.分組教學形式的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1(1).
[3]王俊奇.體育史課堂“分組討論”教學模式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7(6).
【關鍵詞】新聞倫理學 新聞職業(yè)道德 新聞法規(guī)
國內很多高校新聞傳播專業(yè)把《新聞倫理學》列為必修課或選修課,筆者所在的學校即列為選修課。新聞業(yè)務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的討論較多,新聞倫理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討論卻不多見,筆者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對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和實踐。
一、新聞倫理學課程的新變化
作為新聞學專業(yè)課程體系的新成員,新聞倫理學更多是因新聞傳播實踐中發(fā)生了不少有違新聞倫理道德問題而設,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影響,新聞倫理學課程在新時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
1、課程體系面臨解構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建立起來的新聞倫理學課程體系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但把新聞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現(xiàn)在看來不夠完整。隨著國外新聞倫理研究的深入,國內新聞倫理研究范疇和對象的界定發(fā)生了分歧,表現(xiàn)為新聞倫理是否屬于職業(yè)道德范疇,以及新聞倫理與新聞職業(yè)道德是否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等。國內隨后出版了不少關于新聞倫理的教材,數(shù)量雖不少,但差異較大,分歧明顯。這些情況表明原有的新聞倫理學課程體系面臨著解構。
2、教學面臨實踐轉向
我國傳統(tǒng)的新聞倫理教材側重于學理的論述和道德原則規(guī)范的闡釋,使新聞倫理教學變成一種道德說教。教材的狀況往往反映教學內容的現(xiàn)狀。倫理有完整的體系,嚴密的邏輯和豐富的內涵,在實踐中規(guī)約著人們的行為。新聞倫理在新聞實踐中對新聞傳播者、媒體、受眾等產生不同的影響,是衡量或檢驗新聞傳播實踐是否符合規(guī)范的標尺。要想跟上新聞實踐的發(fā)展,新聞倫理的教學必須和新聞應該保持同步,實踐轉向就是在所必然。
二、教學內容的新構成
新聞倫理的教學與研究是相輔相成的,研究成果形成的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依托,由于多數(shù)成果的理論研究專長,其取向少不了道德說教的痕跡,因此,新形勢下的新聞倫理教學內容要想更好地服務新聞實踐,必須進行新的構建,其教學內容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學科理論
理論是任何一門課程的構成基礎?!皞惱怼焙汀暗赖隆笔切侣剛惱韺W的“元理論”。倫理有一整套的體系架構。新聞倫理學屬于應用倫理學和新聞學的交叉學科。除“新聞倫理”的提法外,類似的還有“媒體倫理”、“傳媒倫理”、“媒介倫理”等提法,這幾種名稱經?;煊茫@種混亂導致對新聞倫理范疇以及研究對象界定上產生分歧。如有學者把新聞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僅限于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有學者把新聞倫理理解成新聞傳播的倫理,討論的是新聞傳播行為及其過程中的道德問題,是新聞傳播的道德規(guī)律和道德規(guī)范系統(tǒng)。厘清這些理論認識的分歧有利于調整該學科的教學內容。無論如何界定,新聞倫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問題、基本方面應該沒有實質性不同?;A理論共識是學科穩(wěn)定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
2、新聞倫理發(fā)展的歷史與現(xiàn)狀
觀察新聞史不難發(fā)現(xiàn),新聞法(規(guī))的發(fā)展與新聞職業(yè)道德的發(fā)展幾乎并行,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這兩者發(fā)展失衡時就容易產生新聞倫理問題,進而引發(fā)對新聞法的討論。由此可見,新聞法規(guī)也是新聞倫理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道德和新聞法規(guī)是新聞倫理學的兩個基本方面,偏向任何一方都是對新聞倫理學歷史發(fā)展的曲解,結果會更難理解現(xiàn)實的新聞倫理困境。
3、新聞倫理問題:新聞道德失范
實際上,新聞傳播實踐關注的是一系列倫理問題,關注的是客觀、公正、責任以及民主等,也是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問題。新時期新聞實踐中產生了一些新聞倫理問題,即新聞道德失范。所謂新聞倫理問題,主要指新聞傳播活動中引起了倫理爭議,或產生道德沖突,需要進行道德評價的問題。新時期的新聞倫理問題與以前有所不同,包括媒介商業(yè)化、新聞傳播與社會公正、新聞傳播與隱私權、隱性采訪、以及“虛假新聞”、“有償新聞”等一系列道德失范問題,鑒于此,新聞倫理教學內容必須包括新聞道德失范,新聞倫理學的教育目標應該定位于教會學生如何應對和處理以上的道德失范問題。新聞倫理學也就可以理解成一門解決新聞倫理道德問題的學問。新聞倫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就在于培養(yǎng)新聞專業(yè)學生解決新聞傳播實踐中道德兩難問題的能力。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新聞實踐中的道德失范問題日趨嚴重,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到了質疑,新聞倫理問題引起業(yè)界和學界關注和熱議。新聞傳播實踐遭到質疑意味著教育目標要有所調整。
4、新聞倫理問題的治理:新聞法規(guī)
新聞道德失范造成新聞倫理缺失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研究者將之總結為四個“矛盾”:新聞行業(yè)的兩重屬性之間的矛盾、新聞傳播者的自由傳播與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新聞報道的及時性與真實性之間的矛盾、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與平衡之間的矛盾。新聞倫理缺失就意味著必須進行治理,新聞法規(guī)則是主要的治理應對之策。
三、教學模式的新探索
新聞倫理學教學的核心應圍繞媒體在實踐中引起倫理爭議和產生道德沖突的現(xiàn)實問題,通過選取案例進行討論,努力使學生能夠自主進行道德判斷,學會批判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通過幾年教學實踐,筆者摸索出一套教學模式,簡稱“一個中心,兩個延伸”。
1、一個“中心”
一個“中心”是指以課堂的案例教學為中心。案例教學法在新聞傳播的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理論、媒介經營管理等教學中廣為采用,新聞倫理也同樣可以使用此方法。根據上述教學內容的調整,改變新聞倫理教學中教師講解教材的傳統(tǒng)方法,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實踐。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就應該告訴學生本課程的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這一點在教師的日常教學中常被忽視,為了實現(xiàn)較好的教學效果,結合上文的教學內容,筆者實行下面的課堂策略:首先,教師把新聞倫理學的基本理論作為一根主線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每次講解時間原則上不超出25分鐘,講授這部分內容要少而精。其次,教師把課堂教學內容分為三個主題版塊,即新聞倫理發(fā)展史論、新聞倫理實務、新聞法規(guī)實務。這三部分內容安排如下,第一節(jié)課開始后,由教師主講史論,然后由學生提問,進行答疑,時間控制在15分鐘內;第二節(jié)課由兩名同學各自從新聞倫理和新聞法規(guī)實務角度,舉例闡釋案例中新聞倫理缺失或新聞道德失范問題,如“周克華案”中媒體對其母采訪報道中倫理缺失,包括最近的“復旦室友投毒案”等都可成為課堂案例教學的討論內容,這個環(huán)節(jié)約需20分鐘。就演講學生提出的有爭議的倫理問題或困惑,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讓各種觀點在課堂中交匯碰撞,時間控制在15分鐘內,通過這種交匯,使學生加深對問題的認識。最后5分鐘時間,由教師點評,與學生的討論形成再次交匯,這將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2、兩個“延伸”
“兩個”延伸是指課前與課后。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效果是兩節(jié)課的時間內難以實現(xiàn)的,必須依賴課前的準備和課后的深化。教師要精心布置和策劃。在課前,教師和學生要精心準備和設計。對教師而言,應站到新聞倫理學科研究的最前沿,盡可能掌握新聞倫理學科的全面知識,以深入淺出地完成理論講解的任務,還要能對三個主題中學生講解的兩個部分進行有效點評,在師生互動中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對學生而言,只有課前認真準備,課堂上方能游刃有余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準備越充分,課堂氣氛就越活躍,同學和老師的收獲就更大。在課后,發(fā)言的同學將自己演講的PPT和相關的材料發(fā)到班級的群共享中繼續(xù)交流探討,對沒有聽清的同學進一步釋疑解惑。教師課后若有新的理解,也可將自己的新見解傳到QQ空間和學生繼續(xù)分享,充分利用現(xiàn)代的互動媒體進行便捷的交流。
四、教學改革的效果
新聞倫理學課程的主旨是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職業(yè)道德與現(xiàn)代法治觀念。以課堂案例教學為中心,有助于學生理解新聞道德的原理和法律法規(guī),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新聞倫理素養(yǎng)與新聞法治觀念。筆者通過幾年的“一個中心,兩端延伸”的教學方法實踐,在以下兩個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1、提高了學生讀書的主動性
學生課堂中的卓越表現(xiàn)來源于平時的知識積累,而讀書則是知識積累的重要途徑。唯有廣涉博覽,學生課堂發(fā)言討論中就能思想敏銳、觀點新穎。課堂發(fā)言同學的優(yōu)秀表現(xiàn),無形中會對其他同學產生激勵作用,加上教師的適度表揚和積極鼓勵,讓表現(xiàn)不錯的同學有種成就感,容易形成互相競爭的讀書氛圍,這種積極讀書的氛圍需要教師的引導,筆者為此也常常開列一些書目,供學生選擇。觀察發(fā)現(xiàn),在此門課程的學習中,學生讀書的主動性比先前確實有較大提高。
2、提升了學生的表達和辨識能力
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辨識能力。有課堂發(fā)言任務的學生就要準備“如何說”、“說什么”,還需接受其他同學的提問,必須準備“如何辨”;發(fā)言后還要經受同學和老師的點評等,表達和辨識能力在其發(fā)言過程中會得以最充分的展示。有時在聽取其他同學或老師的點評后會產生新一輪的辯論,這無疑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表達和辨識能力,教師引導好即可達到螺旋式提高的效果。
參考文獻
①呂朝,《倫理學“中心帶動、兩頭延伸”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2013(3)
②譚平劍、鄒國球,《關于我國新聞倫理研究與教學現(xiàn)狀的審思》[J].《湖南環(huán)境生物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4)
③張蓓,《將案例教學法引入新聞學課堂——以〈新聞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1(12)
1根據教學內容
精心選擇“道德兩難”案例這是應用倫理學實施好案例教學的首要條件和關鍵所在,因為“兩難”案例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好的“兩難”案例的選擇應該具有客觀性、典型性、時效性等特點,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兩難”案例的選擇必須緊扣教學內容,突出主題,使學生能夠在案例的思考和討論中,加深對某一理論、知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就事論事的討論。例如,我們在講“應用倫理學的應用模式”這一部分的時候,曾經引用過2008年發(fā)生的“交叉換腎”案例。兩個家庭,兩個醫(yī)院,換或是不換,生命攸關而又左右為難。通過展示相關案例信息,帶領學生直接進入兩難選擇的具體情景。在引導學生自發(fā)思考討論之后,介紹兩家醫(yī)院各自的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做法。在此基礎上,引發(fā)學生關于程序正義的深入思考,指出倫理委員會是解決“道德兩難”問題,形成道德共識的可行的途徑。這樣,從個別到一般,從實踐到理論,層層深入,使學生在案例的思考中掌握這本部分的教學難點和重點,融會貫通地理解相關知識。
2精心設計問題,提前布置準備
選擇好“兩難”案例后,任課教師要結合案例情景,提出和設計好所要討論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問題查閱資料,展開思考。問題的設計要強調價值性和開放性。價值性強調的是設計的問題要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開放性強調的是設計的問題要能夠給學生提供較大的思維活動空間,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道德兩難”問題的“難”就難在我們會面臨兩種完全相反的選擇,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會遇到一些道德原則的支持或反對。比如,關于“克隆人”的討論,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都能找到相應的論證,討論會觸及“人究竟是什么”“人類道德的支柱是什么”以及“對人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等的一些根本性的理論問題。因此,與其他的教學案例相比,“道德兩難”案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所涉及的理論知識也具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難度。為了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查閱相關資料,對“道德兩難”案例有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更好地參與到案例教學中來,問題的布置應提前完成。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的做法是在這一次課結束之時,布置下次課將要討論的“兩難”案例及其問題。
3分析討論環(huán)節(jié),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這是“兩難”案例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觀點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碰撞,思想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交流,學生的道德觀念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得以提升。分析討論能否圓滿成功,關鍵在于任課教師是否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冷場往往是這一環(huán)節(jié)遇到的最大障礙。討論冷場現(xiàn)象的原因很多,有來自學生自身的內因———興趣不足,更有來自教師的外因———方法不得當。但現(xiàn)實情況是不少學生沒有提前閱讀課前布置的案例相關資料。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應用倫理學課堂上,要想克服“冷場”現(xiàn)象,教師除了在前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加大投入,喚醒、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外,更重要的是任課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通過巧妙安排,適時鼓勵,營造一個平等的開放式的活躍的辯論環(huán)境。同時還要防止學生天空行馬,遠離主題,保證討論沿著既定目標進行。還有一種常見情況是,辯論只集中在少數(shù)幾個積極分子間,其他同學要么是沒有準備要么是懶的發(fā)言而只是傾聽,坐享其成。因此,通過提交個人課前準備資料和小組案例分析報告、記錄發(fā)言次數(shù)等方式,考查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和有效性,使之成為判定課程成績的重要標準之一,依然是行之有效的外在激勵手段。
4歸納總結,梳理問題明確思路
由于“道德兩難”案例的復雜性,辯論結果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不同的道德原則在面對“兩難”問題時會有不同的抉擇。所以,無論對案例所提出的問題采取的態(tài)度是支持還是反對,都可以從我們普遍認可的道德原則中找到相應的道德理由。對“道德兩難”案例進行分析討論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道德爭議所涉及的所有道德依據,學習如何在道德判斷上進行理性討論。這種解決“兩難”問題的對話程序,是應用倫理學所必需的,也是學習應用倫理學者必須理解和掌握的。叔本華說過,倫理學不在于呼吁,而在于論證。應用倫理學所提供的是開放的辯論平臺,所直面的是“道德兩難”,所尋求的是“道德兩難”的解答方案。因此任課教師在歸納總結時要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做出全面總結,雖然這種總結不一定能達成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滿意的答案,但這個歸納過程的本身可以進一步拓寬思維空間,幫助學生梳理問題,明確思路,掌握達成道德共識,走出倫理困惑的解決方案。“道德兩難”案例教學帶領學生直面道德沖突的“兩難”困境,讓學生在思考、解決沖突中掌握倫理知識,提升道德認知能力。
二總結
一、加強醫(yī)學生道德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理論依據
如前所述,《醫(yī)學倫理學》是醫(yī)學生醫(yī)德教育的主要課程。根據道德教育的有關理論,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階級的要求設計教育的目標、內容(包括道德觀念、道德要求、行為規(guī)范等),通過教育活動使之轉化為學習者的認知、品格,并通過學習者的決策轉化為行動,同時進行事后評價,以深化道德教育成果的活動。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綜合性的,它既強調學習者對一定社會的道德觀念、行為規(guī)范進行認知,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又注重培養(yǎng)學習者的道德分析、判斷、決策、評價及行為能力。也就是說,只有把一定社會的要求轉化為個體的認識、觀念、品格、行為能力、評價能力,才算是達到了道德教育的全部目的。其中,分析、判斷、決策、評價能力就是所謂的道德思維能力。因此,道德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應是道德教育的必要內容。同時,從個體的道德發(fā)展來看,僅僅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并不足以適應復雜的道德生活,在道德生活中學會分析、比較、判斷、抉擇、評價應是道德發(fā)展的關鍵。個人和社會都是動態(tài)發(fā)展、不斷變化的,當人們在與復雜而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相互作用時,個體道德行為的選擇、實踐、道德品格的形成,離不開人們對各種道德觀念、道德現(xiàn)象進行正確的判斷、決策和評價。也就是說,個體的道德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應是道德發(fā)展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是個體實施道德行為、形成道德品格的前提和基礎。具體到課程本身而言,《醫(yī)學倫理學》教學究竟應教給醫(yī)學生什么?從現(xiàn)實來看,盡管國內《醫(yī)學倫理學》教育界尚未有明確、統(tǒng)一的提法,全球也沒有統(tǒng)一的表述,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基本的共識。2000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醫(yī)學院校的倫理學和法學教師學會即ATEAM(AssociationofTeachersofEthicsandLawinAustralianandNewZealandMedicalSchools)的工作會議根據國際共識提出了《醫(yī)學倫理學》教學內容——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和態(tài)度(attitude)三個方面,明確提出了《醫(yī)學倫理學》的教學目的為:培養(yǎng)醫(yī)學生正確的醫(yī)學職業(yè)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習倫理學的基本知識以及掌握這些知識并將其運用到與病人的溝通和對病人照護所需要的技巧。國內的《醫(yī)學倫理學》教育界則大多認為:課程教學應提高醫(yī)學生對倫理學問題的敏感性和意識,提高對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和解決倫理問題的能力,提高醫(yī)德修養(yǎng)水平等。從國際、國內的認識來看,《醫(yī)學倫理學》的教學目的強調知識、態(tài)度、能力并重,而在能力的指標體系中,筆者認為道德思維能力居于核心地位。那么,要完成這樣的教學目的,必然要求我們在課程教學中重視醫(yī)學生道德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在道德教育中,道德知識、道德觀念要轉化為學習者的態(tài)度和行為,道德思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二、加強醫(yī)學生道德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意義
醫(yī)療行為兼具技術性和倫理性。一方面,醫(yī)療行為的正確選擇離不開倫理道德的保駕護航。醫(yī)務工作者能否自覺地提高醫(y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能否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專業(yè)優(yōu)勢,正確診斷,采用有效、最佳的治療手段來解除患者的痛苦,絕不僅僅是個技術問題,同時還關涉醫(yī)務工作者的道德水準。另一方面,在醫(yī)療實踐中,由于任何一個醫(yī)療行為都會給患者帶來影響,輕則影響心情,帶來經濟損失,重則影響健康,危及生命,因此,任何一個醫(yī)療行為的選擇,都既是醫(yī)學問題,又是倫理問題。那么,兼具技術性和倫理性的特性就決定了對行為本身進行醫(yī)學判斷和倫理判斷是完全必要的。而由于醫(yī)學本身充滿了不確定性,任何一個醫(yī)療行為都很難在事前就給出十分肯定的答案,這種不確定性就使得行為本身可能存在道德問題甚至是道德風險。那么,在這樣的現(xiàn)實面前,對于醫(yī)務工作者來說,什么是最重要的?從倫理學的角度而言,每一個具體的醫(yī)療行為都處于具體的道德情境之中,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具體的道德分析、判斷、決策必不可少,光有倫理學知識而不去做具體的分析、判斷,我們似乎永遠也不可能有積極、主動、正確的道德選擇和道德行為。同時,作為一門課程,《醫(yī)學倫理學》的教材內容必然是相對滯后的,原有的教學內容有可能已經跟不上時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經更新的教材內容,也會因為目前新的倫理學問題的層出不窮而具有時代的局限性。很多問題教師本人也可能還沒有確切的答案,答案的尋求可能是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的過程?,F(xiàn)實生活中,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各種思想觀念、價值觀多元呈現(xiàn),社會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信息傳遞越來越快捷,在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中,隨著醫(yī)療實踐的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了許多需要人們重新審視并作出回答的新問題,而倫理學本身還難以作出明確的回答,很多涉及到倫理難題的案例往往都可能是兩難選擇。例如,克隆技術、器官移植、安樂死,人們似乎總是在不斷的爭論,爭論的雙方又似乎都理由充足。也許,在這些爭端面前,唯有一定的道德思維能力能幫助醫(yī)務工作者在臨床實踐中面臨道德的“兩難”選擇時保持清醒,做出理性而又合乎人情的選擇。此外,盡管我國醫(yī)學教育界對《醫(yī)學倫理學》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并不存在分歧,但不少醫(yī)學院校卻在現(xiàn)實中存在著課時嚴重偏少的問題。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大部分醫(yī)學院校課程開設的總課時約為30學時,不及美、日等國同類課程學時總數(shù)的1/5。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教學內容從緒論(基本概念和學科發(fā)展歷史)、倫理學理論(義務論、功利論、美德論)、美德的追求和行為修養(yǎng)、醫(yī)學倫理學的基本原則及范疇、醫(yī)患關系及醫(y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改善醫(yī)患關系的方法、臨床科研和人體實驗中的國際倫理準則、生殖技術、器官移植等高技術引發(fā)的倫理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存在著時間有限、內容太多之困。另一方面,即使我們無限延長教學時數(shù),對醫(yī)學倫理學的理論學習和研究也不過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歷程。那么,《醫(yī)學倫理學》究竟應該教給醫(yī)學生什么?或者說,什么更重要?故此,筆者認為,面對復雜的社會道德生活和臨床醫(yī)療實踐,對醫(yī)療職業(yè)活動中的具體行為進行道德考量的前提是掌握基本的倫理學理論,具備一定的道德思維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道德決策、實施道德行為和行為后評價。因此,道德教育僅僅只是傳授、灌輸一些基本的知識、思想觀念是遠遠不夠的,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思維遠比讓他們記住也許并不存在的唯一正確答案更有意義。
三、培養(yǎng)醫(yī)學生道德思維能力的現(xiàn)實途徑
道德思維是指人們對社會現(xiàn)象及自身行為從道德角度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做出判斷、進行評價的思維活動。培養(yǎng)醫(yī)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就是指導學生按照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正確運用科學的思維規(guī)律、思維方式、思維方法和藝術,觀察、分析和解決醫(yī)療實踐中的倫理道德難題,培養(yǎng)道德智慧以規(guī)范自身行為,完善自我,實現(xiàn)醫(yī)患者關系的和諧發(fā)展。許多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思維能力包括道德思維能力是可以培養(yǎng)和訓練的。在醫(yī)學生道德智慧的培養(yǎng)中,歸根到底就是教導醫(yī)學生在實踐中能夠分析自己所處的道德具體情境,審視自己的道德行為,并對不同的道德實踐手段進行比較,選取達到道德行為目標的最佳手段。筆者認為,醫(yī)學生道德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現(xiàn)實途徑包括:
1.理論教學是基礎,讓學生“學”起來?!夺t(yī)學倫理學》是一門運用一般倫理學原則解決醫(yī)療衛(wèi)生實踐和醫(yī)學發(fā)展過程中的醫(yī)學道德問題的學科,理論性較強。要培養(yǎng)醫(yī)學生學會運用倫理學的理論、方法判斷、處理醫(yī)學領域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問題,離不開倫理學理論的指導。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醫(yī)學倫理學》的理論教學,這是醫(yī)學生未來進行道德判斷、分析、決策的基礎。在理論教學中,有如下幾個問題是我們應該加以注意的:一是理論教學的結構設計應著眼于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完善醫(yī)學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而不是過分追求理論自身的系統(tǒng)性與完整性。課堂理論講授以必需、夠用為度,以留出足夠的時間突出重點,幫助學生掌握醫(yī)學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二是理論教學應該注重聯(lián)系實際。理論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為醫(yī)學生未來的臨床實踐服務,課堂教學應幫助學生養(yǎng)成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他們關注現(xiàn)實道德生活的態(tài)度。三是傳授知識應與發(fā)展能力相統(tǒng)一。理論教學是為能力培養(yǎng)服務的,不能只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理論知識,還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對倫理學相關理論的探求過程中來。只有經過一次次學習過程中的感知、思考、討論、發(fā)言,才能確實提高學生的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
2.引入案例,讓學生“想”起來。掌握了一定的倫理學理論和方法,并不意味著醫(yī)學生就已經具有了正確進行道德分析、判斷、決策及評價的能力。為了培養(yǎng)醫(yī)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實踐證明,引入案例教學法是正確的選擇。
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運用典型案例,讓學生在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提高學生素質、培養(yǎng)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是現(xiàn)實問題的縮影,它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臨場決策能力和綜合素質提供了一個訓練的場所。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展現(xiàn)一些真實的典型問題,讓學生進入案例情景,設身處地面對、處理和分析各式各樣的倫理問題,學會多方位思考,設想種種道德選擇的可能性,能幫助醫(yī)學生克服用一個角度、一種觀點、一種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的局限。同時,它縮短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幫助學生站在具體醫(yī)療行為倫理決策者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了學生處理、解決臨床倫理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精選案例,選取與講授內容相符、有針對性的案例,案例中的倫理問題應有爭議性和討論的余地,存在著從各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和解釋的可能性。同時,不論是發(fā)生在身邊的現(xiàn)實事件、科研時遇到的倫理難題還是臨床發(fā)生的真實事件,案例應具有典型意義。
3.積極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講”起來。課堂討論可以是針對某一醫(yī)學倫理問題進行分析及討論,目的是使學生在討論中找到有關臨床倫理難題的解決之道,在爭辯中鞏固理論知識,培養(yǎng)道德情感。同時幫助教師從學生的論辯中發(fā)現(xiàn)教學及學生道德情感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改進教學內容及方法,引導學生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課堂討論能夠有效培養(yǎng)醫(yī)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因為,當一些富有個性的學生聚集在一起時,由于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不同角度,研究問題的不同方式,可能產生種種不同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課堂討論中的比較、對照、切磋,同學之間就會有意無意地學習到他人思考問題的方法,從而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潛移默化的改進。組織課堂討論要求教師在課前對醫(yī)療實踐中的道德問題、道德現(xiàn)象、倫理困境設置討論題,并要求學生根據討論的問題廣泛收集資料、寫發(fā)言稿,積極參與討論。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在課堂參與討論并對學生的發(fā)言作簡要點評。課堂討論一是要求適宜的教學班級規(guī)模,班級人數(shù)太多會使許多人沒有發(fā)言機會,太少則不利于討論的進行;二是要求教師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對課堂管理有較高的組織駕馭能力,能夠控制現(xiàn)場局面,善于歸納和總結,只有這樣,課堂討論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4.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動”起來。醫(yī)學倫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增強教育教學效果,單靠課堂教學或單靠醫(yī)學倫理學專職教師的教育可能是不夠的,讓學生在真實的道德實踐中學會道德分析和道德判斷是培養(yǎng)道德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的教育應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到臨床實踐中去,讓他們在其中感受道德、踐履道德,選擇行為方式,在活動中發(fā)展品德。引入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是可以組織學生就一些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的熱點、焦點問題進行調研,如組織學生在本地醫(yī)療機構開展醫(yī)患關系現(xiàn)狀及問題的調研,也可以組織學生到醫(yī)院做導醫(yī),體驗醫(yī)學職業(yè)道德的基本精神等等。另一方面,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醫(yī)學倫理學》的教學還可以與醫(yī)學生的臨床見習結合起來,通過引導學生在臨床見習時對臨床常見的倫理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使抽象空泛的醫(yī)學倫理學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論證。這樣,既幫助醫(yī)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醫(yī)學倫理學的基本原則、行為規(guī)范和基本范疇,又在臨床實踐中使學生的醫(yī)學技術和倫理決策能力都得到提高。
對醫(yī)學生進行有效的道德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需要學生理性和思維參與的過程,因此,《醫(yī)學倫理學》課堂教學絕不是全部也絕不是終點。但是,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醫(yī)學生道德思維能力的起點和重要平臺,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好這一平臺,幫助醫(yī)學生學會開始思考醫(yī)療領域中各種道德問題、倫理現(xiàn)象,為未來的職業(yè)行為奠定道德基礎,無論是對醫(yī)學生、醫(yī)學院校、醫(yī)療機構還是整個社會,對于構建和諧的醫(yī)患關系,無疑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山東大學醫(yī)學院醫(yī)學倫理學教學模式改革課題組“課堂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兩步教學法理論與實踐[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1,(5).
[2]黃麗英.醫(yī)學倫理學課程教學優(yōu)化的思考[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2,(5).
[3]汪幼琴.試論如何改進醫(yī)學倫理學教學工作[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2,(3).
[4]劉家珍.醫(yī)學倫理學教學的點滴體會[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3,(S1).
[5]方燕君.關于提高醫(yī)學倫理學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汕頭大學醫(yī)學院學報,1999,(4).
作者簡介:賴平(1970-),女,福建永定人,懷化醫(yī)專思想政治理論課部副教授,中南大學倫理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