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日月潭課件范文

日月潭課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日月潭課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日月潭課件

第1篇:日月潭課件范文

知識與技能:能區(qū)別并正確運用同音字或形近字;會給句子加上正確的標點符號;借助圖片理解并積累有關描寫景物的詞語;能聽故事,講故事;訓練學生的理解及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借助圖片理解,將各部分的知識穿插講解,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在交流中達成共識,完成學習。

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并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認真傾聽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加標點符號和積累四字詞語。

教學用具:山川湖泊圖片及四字詞語,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同學們,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結束了,老師知道有許多同學利用這個假期到外地旅游,到了許多風景秀麗、歷史悠久的地方。誰愿意告訴大家,你都去了什么地方?(生自由發(fā)言。)

2.(導入到“知識窗”)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像這樣的名勝古跡數不勝數,有許多山川、河流聞名于世,你知道的有多少呢?

二、出示“知識窗”問題

1.反復誦讀文字資料,說一說“四大江河、五大湖泊、三大樓閣”各是指什么?它們的位置在哪?

2.出示地圖,請大家圈出“四大江河、五大湖泊、三大樓閣”,根據文字簡要介紹。(學生回答,可適當插入圖片進行介紹。)

三、“練一練”第2題

1.聽了同學們的介紹,我們更加了解了祖國的秀美山河,我們的好朋友龍龍也去了很多地方,讓他給我們當一次小導游,帶我們去看一看他去了哪些旅游勝地,好嗎?我們跟隨龍龍一起走吧。第一站就是我們想看的廬山,你們知道廬山有什么特點嗎?(廬山有迷人的云霧。)

2.(出示第1句“同學們,廬山多美呀!你們想去瀏覽廬山嗎?”)

請先把這句話點上正確的標點,你就可以看到廬山的美景了。

(生點標點、師生對照答案)

3.現在讓我們共同走進廬山來感受它的美麗吧。(播放課件演示廬山的美景。)

4.看過了青山,再讓我們來看看綠水,第二站龍龍領我們來到了臺灣省的日月潭,出示“日月潭風光秀麗吸引了許許多多中外游客”一句,你們想不想去看看,那就先給這句話點上標點吧。(生點標點、師生對照答案)

5.師播放課件“日月潭”美景。

6.過渡:日月潭景色奇異,這里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

四、聽的訓練

1.師講故事,學生聽,要記住故事的主要內容。

2.四人小組內講一講,并選代表在全班把故事給大家講一講。

3.師生評議。

五、“日積月累”(第1題)

1.看來,你們都能像龍龍一樣當一名合格的小導游了,能把日月潭的有關傳說介紹給游客。龍龍去的地方太多了,在這里他就不能一一具體介紹了,但是他告訴我們他還去了綠草如茵的大草原,枝繁葉茂的森林公園,碩果累累的果園,你能想象得到那里是一番怎樣的景色嗎?

2.生結合自己的經驗,認識理解“綠草如茵”,“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的詞義。師相機出示圖片幫助理解

師進一步提問,使學生加深理解,學會運用這幾個詞。

(1)你在哪兒見過“枝繁葉茂”這個詞?

(2)“綠草如茵”的草原像什么?

(3)“碩果累累”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色?

(4)誰能用其中的詞語說一句話?(生說)

3.同學們說得真好,看到龍龍能說出這么多好詞,那你們能運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你所見到過的山山水水嗎?(練習第2題)

2.讓學生先說說自己積累的有關四字詞語。

3.我們再看看書中給大家推薦了哪些優(yōu)美的詞語呢?生自由讀一讀,喜歡嗎?請大家動筆把它們寫下來,能多寫的盡量多寫,只有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我們才能積累更多的知識。

六、“練一練”(第1題)

1.龍龍有個好習慣,就是每次游玩后,都要寫游記,可是他有幾個字總是混淆、用錯,你能幫他找到好辦法記住這幾個字嗎?

2.出示第1題。學生辨字形,在書中組詞。

3.組內交流,全班匯報。

七、總結

1.今天你們玩得開心嗎?有什么收獲呢?

2.學生暢談收獲結束課程。

第2篇:日月潭課件范文

小學語文課本大量存在的記敘文和少量的詩歌中,有形態(tài)各異的植物、活潑可愛的動物、秀麗奇特的景物、血肉豐滿的人物,而這些鮮明生動的形象都是作者運用準確傳神的語言文字描繪、塑造出來的。這些獨具魅力的語言,都是學生需要學習吸收的。教學時,如果能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能聞能睹,展開聯想,這些語言文字將被他們真正接受,更深刻地留存在記憶的庫藏中。

筆者結合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談幾點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課堂教學的體會。

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感知教材

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把語文課本中的文字、畫面和鮮明的視覺、聽覺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夠打開學生感官的窗戶、思維的閘門,使學生充分感知教材。例如在《三潭印月》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看清日月潭的形狀和秀麗風光及日月潭清晨、中午和雨中的美景,筆者精心制作課件,教學時在放課文錄音的同時,有序地推出課件,讓學生邊聽邊看。借助錄音、課件,把靜態(tài)的文字記述的故事轉化成新穎生動的視聽形象展現出來,學生既好奇又興奮,不知不覺地增強感知效果,從而掌握課文內容。

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fā)學習興趣

多媒體手段的介入,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種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興趣。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手段,動靜結合,虛實相生,聲形并茂,就能極大地引起學生的興趣,使無意注意化為有意注意。例如在上聽讀欣賞課時,如單靠教師范讀、學生朗讀、學生反復練讀的方式來學習,對學生來說是枯燥乏味的;而利用課件、錄音機等多媒體手段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

運用多媒體手段,強化記憶能力

“觸景生情”乃常人共有的心理作用,一般人看到眼前的情景,都能觸發(fā)記憶的靈感。利用多媒體手段有利于學生加深文句的印象,增強理解記憶力。如《觀潮》一課要求背誦全文,筆者根據段落的描繪播放課件,邊放邊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在筆者的指導下看課件,然后齊讀課文,讀到一定程度,讓學生根據畫面的提示背誦課文。由于畫面形象引起學生的聯想,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因此,學生很快就將課文背了出來。

運用多媒體手段,豐富想象力

學生從畫面展開聯想,從而領悟并發(fā)展思維。小學古詩中所描繪的自然景物、風土人情都是過去某個時代、地方特有的,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師不易講清。然而,利用多媒體手段,將課件畫面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想象,可以增強對知識的理解。

第3篇:日月潭課件范文

在語文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借助其圖文并茂,直觀形象的畫面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使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更容易接受信息和知識。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由于再現真實的場景,更加強化了對實物實景的視聽感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會更深刻。如教學《黃果樹聽瀑》時,運用信息技術課件播放黃果樹瀑布的真實場景,再現人喧馬嘯、響遏行云、如雷轟鳴、旬然作響的氣勢,教師更配以聲情并茂的朗讀,使學生耳醉其聲,心醉其情。用真實感悟來體會黃果樹瀑布的“聲’夕壯和“形”美,以及作者對黃果樹瀑布的贊美之情。課件演示后,學生談起自己的感受:我很陶醉!看到這氣勢磅礴的瀑布,聽到那奔瀉的水聲,真是陶醉了……學生在這一幕幕優(yōu)美的畫面中同時也敏感地觸摸到語言文學的旋律美,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如“遠處飄來’州漸近漸響’X’潮水般涌漫過來’別人喧馬嘯’附那‘嘩嘩’水聲便成了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響遏行云?!住皣W嘩’,的瀑布聲在山谷間震蕩著、回響著,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鳴、在轟響。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上,無論是朗讀還是背誦片斷,學生都讀得非常陶醉,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課文中雖然有許多優(yōu)美、生動、形象的句子,但學生很少去過臺灣,從課本的插圖和單純從文字中無法獲得親切體會與美感的熏陶,單憑教師著意的渲染贊嘆似乎也頗顯費力與空洞。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播放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然后指導學生思考:湖面上飄蕩著薄薄的霧是什么樣子?看到“蒙蒙細雨中的日月潭”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運用信息技術課件將文本語言還原為生動可感的意象,讓學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對日月潭的風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儲備,有效渲染了氣氛。這時候可以引導學生欣賞美景朗讀課文,體驗情感,豐富內心體驗,逐步提升人文素養(yǎng)。在濃厚學習興趣的促進下,學生們暢所欲言,情緒高漲,滿懷激情朗讀起課文,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四、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適當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協(xié)同作用,有效的突破難點,輕松的掌握重點。這是傳統(tǒng)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如在拼音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表現手法多樣化的特點,通過CAI課件中生動形象的畫面、效果聲響,不斷給學生以新鮮感、驚奇感、回味感、滿足感等多種感官刺激,激發(fā)學生對學習拼音的新奇和興趣;運用信息技術的錄放音,輔助發(fā)音練習和糾正拼音的讀音,使學生認讀拼音更準確,更規(guī)范。在說話寫話訓練中,運用信息技術課件展示課文描寫的畫面,并配上與兒歌內容相符的音樂或其他模擬的聲音,恰當地運用聲音、畫面增強學生讀、背、說、演的情趣,從而加強說話、寫話訓練,提高讀寫能力。又如在傳統(tǒng)的寫字教學活動中,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提筆、按筆、頓筆等運筆全過程要讓整個班級的同學都看的清清楚楚是不太可能的。運用信息技術技術,通過大屏幕投影機或大屏幕彩色電視機可以充分的模擬演示或動畫演示提筆、按筆、頓筆等運筆全過程,是非常容易的。

三、運用信息技術增大課堂的知識容最,增大課堂密度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語文課堂教學,將需要板書在黑板上的生字、生詞、課堂練習、圖片或音像資料等教學內容,課前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事先做成課件。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和音像材料充實教學內容,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將一定的信息傳遞、交換、儲存、處理,增多了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了單位時間內傳遞信息的容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信息,縮短了時空距離,從而節(jié)省了課堂教學時間,大面積、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發(fā)展智力、形成能力,增大了教學內容的容量,擴展了認知空間,縮短了認知過程,優(yōu)化了課堂結構,增強了教學吸引力,提高了語文學習的效率。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用信息技術播放樂曲《月光曲》,創(chuàng)設課文描寫的意境;運用信息技術展示課后練習;把兄妹二人仿佛看到的場景和句子展示出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練習,播放兄妹二人的神態(tài)、動作,增大課堂練習的密度。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協(xié)同運用,有利于增大課堂的知識容量。

四、運用信息技術當堂訓練,當堂練習,提高教學效率

第4篇:日月潭課件范文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1.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不高

當前,小學語文的教學中,一些老師在課堂上主要還是以教師為主體,采用板書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在學習中被動的接受知識。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自主思維機會不多,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對于小學生這種思維活躍、情感豐富的階段,這種學習環(huán)境,會使得小學語文教學過于壓抑,使得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不能有效的得到提升。一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相關的內容不能理解時,和語文教師的溝通比較少,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主要的問題。

2.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不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擁有良好的學習興趣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這門學科的學習動力。根據目前相關數據表明,學生對小學語文的學習的認真度比較高,但是興趣程度卻比較低,主要還是小學教師在教課過程中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過于枯燥,小學語文的學習興趣方面也不能很好的提升。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從而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降低。

3.小學語文教學效率不高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一些教師只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yǎng),而對小學生的情感狀況和生活的聯系忽視。這其中和小學教師的思想觀念有著一定的關聯,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學還在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導,教學的過程也只是以完成教學目標為主,小學語文課堂上過于沉悶,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枯燥無味,從而使得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效率不高。

二、影視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1.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

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影視資源,應該重視師生之間的溝通,不要一味的進行講授或者播放影視資源。要重視和學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更好的接受知識,從而有效的將影視資源與小學教育相結合,從而提升小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對小學生語文的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性的選擇合適的影視資源。小學語文老師規(guī)劃好課堂時間,有效將影視資源與小學語文教學聯系起來。在講解《日月潭》中,教師可以找出文章一些比較優(yōu)美生動的句子,來讓學生對日月潭場景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多和學生互動,然后通過一些影視資料,讓學生能夠直觀的觀看日月潭的場景,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隨后逐步深入教學,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課堂結束后,小學語文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讓學生寫出這篇文章的讀后感,加深對文章的影響并且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2.應用多媒體手段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能夠改變單調的課本講解,能夠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在上課之前,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學內容,對教學課件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并且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收集相關圖片和影音資料,教師在上課期間,對學生所收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和講解,從而更好的讓學生對所教的概念和方法進行理解,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水平和效率的提升,提高學生自主性學習水平。如在學習《看云識天氣》這章時,可以讓學生收集相關的圖片資料,采用多媒體形式,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合理的講解。并且根據學生收集的云的資料,進行對比,談論和分析,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下提升自己對小學語文的興趣。教師對學生不懂的地方合理的進行引導式講解,讓學生對天氣的變化有一個系統(tǒng)化的認識和理解,提升小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

3.科學合理采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fā)展,為了迎合教育體制的發(fā)展,對小學教師教學手段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根據自身的情況合理的使用信息技術來進行教學,多思考并與人討論信息技術的運用和實際效果,把握對學生能動性的情況,把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整合起來,生動形象的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學習《鋤禾》這個知識點時,不僅僅要讓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可以采用信息技術還原糧食種植的過程,讓學生對糧食的生長有個大概的了解,從而更好的珍惜糧食,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第5篇:日月潭課件范文

關鍵詞:多媒體;師生關系;課堂容量;學習興趣;學習效率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深入發(fā)展,電教媒體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尤其是近幾年來,我校為每個班級都安裝了多媒體設備,這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好多媒體的支撐作用,有著深遠的意義。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運用電教手段,不僅可以使師生關系得到質的改善和提高,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而且它能在有限的時間(課堂)、空間(課間)內打破地域界限,展現古今中外的客觀事實,使經驗較貧乏的小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很感性的認識教材中的事物,達到知識領域、情感領域目標。多媒體利用聲、光、電、畫等手段制作成的動畫,還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學生在課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多渠道的進行學習,使枯燥的課堂學習成為他們學習語文的樂園,使教學達到最優(yōu)化,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真正讓語文課堂“亮”起來。

一、“亮”在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表現為一種單項的傳授關系,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導者,集教學內容的傳授者、教學策略的設計者、學習效果的評價者等多種角色于一體。教師是中心,學生處于教師的嚴格管理和制約中,師生角色的差異容易使師生關系對立,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潛能的發(fā)揮。學生為了不打破這種權威,往往處于封閉保守狀態(tài),更談不上主動、自覺、自主學習。教師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可以實現小組協(xié)作學習,教師走下講臺,成為學生遇到困難能及時給予幫助的朋友。使師生之間形成一種雙向參與、溝通、平等協(xié)作的朋友關系。這種關系貫穿于整個教學的過程之中,極大的尊重了學生的自尊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由于語文課一般具有情景性,教師在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課件提供課文的背景、音樂、人文資料營造氣氛或進行角色表演。這種情況下教師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在舞臺上,師生交流增多、交互頻繁,教師和學生人氣都會大大提高。

二、“亮”在充實

運用多媒體,可以加大課堂容量,讓課堂充實起來。教師可省下大量的板書時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啟發(fā)、點撥、解決疑難問題上。如在教《驚弓之鳥》一課時,在啟發(fā)學生思考回答“更羸是怎樣一步步推斷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來”時,把“聽到弦響”、“心里害怕”“往高處飛“、“傷口裂開”、“掉了下來”這一推理過程直接用投影顯示出來。這樣做,比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快了好幾倍。再利用節(jié)省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主題閱讀。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又加大了課堂容量。

二、“亮”在多彩

運用多媒體,可創(chuàng)設情景,增加直觀性、形象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語文課堂豐富多彩。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獲取能力的一種動力。語文課的教學,由于教材中的課文和作者都處于一定的時代、背景和空間,而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的限制,缺乏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教師在傳統(tǒng)教學中所使用的教學手法,難以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積極情感,學生的興趣也難以調動。教師使用多媒體能打破時空限制,把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直觀形象逼真地展現出來,能使學生從聽覺視覺上去領略語言文學所描繪“美”的情景,從而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小語第四冊《日月潭》是描繪了日月潭那絢麗多姿,神奇多變的景象,使學生熱愛我們偉大祖國的大好河山??墒谴蟛糠滞瑢W都沒有親眼見過,盡管課文描寫的非常美,盡管老師用充滿感情的語言來形容,講述,可是學生的腦海里沒有這樣的圖畫,因此興趣不高。但如果運用多媒體來教學,多媒體可突破時空限制,把日月潭一年四季美景的畫面一一展現在同學們眼前,并配以優(yōu)美的音樂、恰當的解說,同學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會,并進而創(chuàng)造。而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巧設情境,讓學生聽聽聲情并茂的錄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產生激動人心的情境效果,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亮”出能力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頭語言和文字符號傳授知識的傳統(tǒng)模式,打破了封閉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學狀態(tài),以其鮮明的直觀形象,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以其多變的手段,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從而使教學得以化繁為簡,變難為易,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亮”出佳作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覺、聽覺形象,能使學生簡便、快捷地直觀現象,感覺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臨其境,進入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混合構成的氛圍,使教學過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誘發(fā)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這為豐富學生的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提供了物質基礎。這樣在作文教學時,可突破時空的限制,將人、事、物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既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又為他們提供了作文的素材,開辟了多向立體的思維通道,促進學生觀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聯想想象力的增強、審美能力的提高。

五、“亮”出效率

第6篇:日月潭課件范文

一、以教育思想引領教學手段,莫“穿新鞋走老路”

認為:思想理論對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課堂教學亦是如此。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課堂必須以科學的現代教育理論和先進的教學改革思想為引領,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激發(fā)他們投入課堂各環(huán)節(jié)的熱情,牢牢地將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智能、素質的發(fā)展結合起來,堅決杜絕運用先進手段即為轉變教育思想的錯誤認識和穿著多媒體的“新鞋”走傳統(tǒng)教學“老路”的錯誤做法。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第一、二自然段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小壁虎掙斷尾巴逃走的動畫,并帶領學生模仿動畫中小壁虎的樣子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理解“一掙”的意思,體會小壁虎掙斷尾巴后的心情,弄清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同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果尾巴掙不斷會出現什么結果?在交流中,學生感受到了小壁虎尾巴的作用。以上教學過程是在多媒體課件輔助和學生自主探究中實現的,不僅有效地簡化了教學的內容,同時還很好地突破了教學重點。

二、以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手段,莫“高成本低效能”

由于多媒體輔助教學功能強大,較傳統(tǒng)教學占據更明顯的優(yōu)勢,往往成為廣大語文教師執(zhí)教公開課、評優(yōu)課的首選媒介,甚至出現了“沒有多媒體的課就不是一堂好課”的片面說法,但事實卻不盡如此??v觀當前的語文課堂,我們不難發(fā)現,許多所謂的多媒體課件,或是流于形式,內容單調乏味,大多為簡單的文字和圖片的呈現;或是盲目求精,課件設計煞費苦心,可創(chuàng)造的效應卻微乎其微,讓人大為惋惜。教學手段的選擇和運用應當由教學內容而定,應當遵循“低耗高效”的原則,這不僅是企業(yè)生產的成功秘訣,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法寶。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秋天的圖畫》一課,在多媒體課件中精心設計了畫圖互動環(huán)節(jié),待學完課文后指導學生上臺嘗試著將課文所描繪的畫面用鼠標在多媒體屏幕中畫出來,課堂氣氛相當熱烈。但由于學生年齡尚小,電腦操作生疏,所創(chuàng)作品與教師的期望值距離較遠,課堂自然留下了敗筆。其實,此環(huán)節(jié)完全可由簡筆畫替代,既實用又有效。

三、以學生發(fā)展優(yōu)化教學手段,莫“揚教師抑學生”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為增強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發(fā)展服務的,如果背離了這一原則,多媒體的價值便蕩然無存。而事實上,我們許多語文教師錯誤地將多媒體定位為教師課堂演示教學內容的工具,很少關注學生認知的程度、心理的需求和課堂學習中的真切感受,這種認識頗有唯心主義之嫌。現代教育理論和新課程思想指導下的多媒體教學關注的是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素養(yǎng)的提升,培養(yǎng)的是能夠主動發(fā)現、構建、再生知識的會學習的人,多媒體必然成為學生內在發(fā)展的輔助工具,成就的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而并非課堂學習的配角――教師。如一位教師教《日月潭》這篇課文時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并依據教學流程按步出示課件,文字清晰,畫面迷人,音樂優(yōu)美,但其作用充其量也只是便于教師的課文解讀,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啟迪、挖掘與拓展幾乎為零,整個過程教師忙得不亦樂乎,可學生卻響應得頗為勉強,這種風光了教師,忽略了學生的語文課堂是不可取的。

四、以教學預案決定教學手段,莫“撿芝麻丟西瓜”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設計和運用是由課堂教學預案決定的,它必須尊重并滿足于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一種本末倒置的現象:根據多媒體課件設計教學預案,將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作為備課的重點,這顯然背離了現代教育理論和新課程改革理念。多媒體課件只是實施教學預案并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手段,絕不可能替代教學預設。更可怕的是,一些教師為了省事在網上直接下載課件,再根據課件設計教案,這種“拿來主義”的做法嚴重違背了兒童的心理認知規(guī)律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往往使得課堂一味地跟著課件走,而將學生拋到了九霄云外。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趙州橋》一課,整節(jié)課緊緊圍繞課件展開,由世界著名古橋的導入到趙州橋的資料簡介,由字詞呈現到句子剖析,由文本解讀到歸納總結,由主題突破到拓展延伸等等,課件內容豐富飽滿,琳瑯滿目,教師執(zhí)教過程中心里只有課件,為了課件的順利出示,教學步驟可謂緊鑼密鼓,步步為營,學生自然有些力不從心。整堂課給人的感覺就像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教學重點和亮點令人難以捕捉。這樣的課堂,讓人眼花繚亂,卻沒有實際意義。

第7篇:日月潭課件范文

一、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欲望的強大動力,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老師的主要教學工具就是書本和黑板,學生面向呆板、靜態(tài)的課本和板書,往往會覺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少年兒童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維去認知事物,他們必然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電子白板具有形、聲、色、光、畫等特效效果,能向學生展示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動感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能自然的把學生學生帶進愉悅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創(chuàng)造出良好地學習氛圍。比如在教學《秦兵馬俑》、《日月潭》等課文的時候,由于學生不可能都到過秦始皇陵、臺灣等這些地方,很難對這些地方產生情感共鳴,那么,這時就可以通過電子白板播放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般地去感受這些地方,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興趣,在老師的引導下輕松愉快地學完這些課文,而且教學效果相當的好。

二、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可以使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更加的突出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有時很難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而且顯得枯燥乏味,不生動形象。而交互式電子白板對聲音、文字、圖像以及動畫制作都達到了比較完整的地步,它能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覺和聽覺形象,那鮮活的畫面、優(yōu)美的音樂,多角度全方位地豐富了學生的感知,使他們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好地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比如在教學《燕子》一課時,第三段講到“還有幾只橫掠過湖面,剪尾式偶爾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圓暈便一圈圈地蕩漾開去?!睂W生由于受生活環(huán)境和經驗的限制,沒有認真觀察過燕子飛行的情境,很難理解“橫掠”一詞。這時教師可以在電子白板上演示燕子“橫掠”飛行的動作。這樣一方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又比如在課文教學中學生與作者、課文內容情感上要產生共鳴這是一個很難的地方。課文《生命的壯歌》最激動人心的場景,就是老羚羊為了幫助年輕的羚羊越過懸崖,自己卻落入了深澗之中,這是一犧牲自己為代價的飛渡,是課文中最關鍵的情節(jié)。為了更好地向學生展示這一情節(jié),就可以利用動畫展示這一羚羊飛渡的悲壯一幕:小羚羊踏在老羚羊的背上成功飛渡之時,正是老羚羊跌落深谷的一刻,令人惋惜不已。學生在這種畫面中更加地感受到了老羚羊無私的犧牲精神,激起了他們對生命的禮贊,對民族的熱愛。

三、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可以給學生提供廣闊的課外學習資源

第8篇:日月潭課件范文

【關鍵詞】情感熏陶;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

情感是促使道德知識轉化為信念及世界觀的催化劑。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就明確指出:“教學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钡斍靶W品德與社會教學的一個弊端就是不夠重視“激發(fā)道德情感”,不夠重視情感的體驗。在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過程中,缺少了把兩者連接起來的橋梁——道德情感,使品德教育停留于最初的順從階段,從而產生了認識與情感的不一致性。因此,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那么如何優(yōu)化品德與社會教學,使學生在情感熏陶中真正達到品德的內化?

1 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學生“心動”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開始之前若能巧妙設計,做到簡潔明快,新穎別致,富有吸引力,則能引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激發(fā)參與熱情,真正做到“本學科的教學方法應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思想道德情感,提高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思考,指導學生實踐,避免單純背誦教學內容”。

1.1 妙用故事,喚起情感:有人將品德與社會課教材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情感性課文,一種為說理性課文。但我認為即使是說理性課文,要想收到較好的德育實效,也必須創(chuàng)設情境。因為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場合下產生的。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 那如何把學生帶入情景,喚起他們的情感呢?最為關鍵的是要讓創(chuàng)設的情景與學生內心的情景相互碰撞,相互融會,這樣的情景才能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情感的火花。例如,教學《怎樣與人相處》時,我用色彩鮮明的投影和配樂錄音向學生講述了一則動人的故事:在美國緬因州的一所學校里,馬克所在班的班主任在一節(jié)語文課上讓學生為他人寫優(yōu)點,學生看了別人對自己肯定的評價,都對人對己恢復了信心。后來曾調皮的馬克一直珍藏著這張紙,正是它激勵馬克一生,笑面人生……學生聽得入了迷,就這樣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定的情景,在學生的心靈中播下了“與人相處贊美的力量”的種子,喚起了學生良好的情感,從而促進了道德、認識的內化。

1.2 創(chuàng)設問題,激感:在品德與社會課中,時常發(fā)現有些課文單調、抽象,一時難以摸到邊際,流露不出情感,因而造成學生學了課文無印象,行為習慣及規(guī)范很難落實。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到有關問題中去,在問題情境中誘發(fā)學生探求性的思維活動,以增強教學的感染力,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問題創(chuàng)設要做到有新意、有趣味性,富有吸引力。例如,學習《心中有“規(guī)則” 》 一課,教育學生要遵守規(guī)則是這篇課文的主要觀點,在上課前,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情境,收到了極好的效果:1、丁丁的爸爸在上班途中遇到紅燈自覺把車停下;2、冬冬的爸爸開車經過十字路口,看到紅燈亮了,馬上停下來,而此時馬路上沒有車輛駛過,可他一直等到綠燈亮。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比較容易答。但對第二個問題,同學們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學說:“冬冬的爸爸真傻,沒車就過好了,浪費時間?!庇械恼J為做得很對,他嚴格地遵守交通規(guī)則。這樣在辯論中,同學們對規(guī)則的理解就大大前進了一步,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學習的主創(chuàng)性。

另外,以實物展現情景;以圖片顯示情景;以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以游戲活動等方式導入新課,都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傊?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方法。

2 發(fā)揮教材情感因素,促使學生“情動”

情感是聯絡知行的中介和橋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促使道德知識轉化為信念及世界觀的催化劑。情感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在為達到既定的目標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币虼?,在思品課教學中,教師應緊扣道德情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數,以“情”為線索,促使學生“情動”,而后“行動”就水到渠成了。

2.1 觀圖激情:每冊品德與社會課本中都有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包含著淺顯的政治常識、生活常識和道德常識,具有特殊意義和感染性。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些情感的激發(fā)點,指導學生仔細看圖,體會圖意。例如,教學《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課,執(zhí)教者利用插圖制作了課件,使插圖更直觀、更生動、更形象,且具有連續(xù)性。在教學名勝古跡知多少時,我出示課件,將同學們帶入情景:只見黃山終年云霧不斷,那高出云層的黃山高峰,就像一座座小島在云霧中漂浮;日月潭位于臺灣島的中部,四面環(huán)山,湖中有個小島……逼真的畫面使學生如身臨其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時,我讓學生發(fā)揮想像,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暢所欲言,感受深刻。在此基礎上,進行“我來做導游”介紹家鄉(xiāng)景點的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從中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自己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2.2 討論增情:有些品德與社會的內容,只要學生通過討論辨析,就能達到激情的效果。例如,學習《我們的班級》一課,老師經常讓讓學生重點討論這樣一個案例:因路燈被別人損壞,導致小女孩摔成重傷,讓學生體會小女孩當時摔倒后的情景,她的心情怎樣。學生通過分析,對損壞公用設施的行為產生了厭惡、痛恨之情。在此基礎上,還提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公用設施。有的說,我們要愛護;有的說,看到有人損壞公用設施要阻止他們或報告有關部門;有的甚至說,可以設計一種不易打碎的防護罩,以便更好地保護路燈。在學生辨析討論的過程中,不但激發(fā)了真實的情感,道德認識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第9篇:日月潭課件范文

初中學生善于形象思維,弱于邏輯思維。他們依然樂于接受由色彩、形狀、氣味組成的直接經驗,喜歡逗留在聽覺、視覺等感官捕捉的事物表象信息,卻懶于或尚未形成習慣透過表象對事物進行深入研究思考,剖析本質,即他們可以進行觀察、聯想,卻不善于進行歸納、分析、判斷、推理。初中學生開始形成獨立思考意識,雖然思維能力不足,思維水平不高,但他們有充分的獨立不盲從意識,開始強調自我,喜歡說“我覺得”、“我認為”,好奇心、求知欲增強,喜歡獨立思考,嘗試形成與眾不同的觀點并急于得到教師的肯定。因此,初中地理課堂“導學”,應根據初中學生認知心理發(fā)展特點中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從地理現象入手,引導他們觀察、思考,歸納出地理概念,推理出地理規(guī)律。而且,教師要意識到他們渴望成為探索者,應積極鼓勵他們發(fā)揮想象、主動探索,同時也要引導、幫助他們冷靜、客觀、全面地得出正確結論。

二、契合區(qū)域地理知識內容特點

區(qū)域地理各要素的“綜合性”決定了它們之間的“復雜性、因果性”,要求教師在“導學”中讓學生主動并獨立建構起各地理要素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區(qū)域地理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區(qū)域環(huán)境的綜合性,或稱整體性。學習區(qū)域地理時,要訓練學生用綜合、聯系的觀點去探究、分析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建立一個有邏輯關聯的“區(qū)域綜合體”結構。區(qū)域地理的“區(qū)域性”要求教師在“導學”過程中突出區(qū)域特征,強調形成區(qū)域特征的特殊地理成因。學習區(qū)域地理時,要從這個區(qū)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入手,分析氣候、地形、物產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口、資源、經濟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殊性,即“導學”中要讓學生懂得抓區(qū)域特殊性,如南極的嚴寒,新疆的干旱,臺灣的“富美”,印度的人口、熱帶季風氣候、服務外包業(yè),俄羅斯的重工業(yè)能源等區(qū)域特征并解析形成原因。區(qū)域地理的“空間性”要求教師在導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讀圖,從圖中選取并分析信息,得出結論。學習一個區(qū)域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對該區(qū)域進行空間定位,包括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繼而弄清在此地理位置條件下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和地形、河流、植被等分布特點及其成因,這樣氣候地形土壤條件下主要農產品和農產品加工業(yè)、工業(yè)、交通、城市分布等。所以,教師“導學”中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繪圖、讀圖、析圖,從圖中獲取地理信息,在大腦中用地圖的“空間性”存儲各地理要素并整合之間的邏輯聯系。

三、初中區(qū)域地理課堂導學模式示例

本文以“祖國神圣的領土——臺灣”一課為例探索初中區(qū)域地理課堂導學模式。課程標準要求:臺灣省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在地圖上指出臺灣省的位置和范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特色。因此,教師對這節(jié)課可如下導學。

1.圖片或影音資料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中國感動人物——高秉涵”,講述兩岸親人難相見的相思之情。提問:看完視頻后大家有什么感想?然后從地緣、血緣、民俗風情、語言等方面說明臺灣與大陸不可分割。

2.繪圖讀圖探究臺灣地理位置

學生在白紙上臨摹“臺灣省地形簡圖”,教師應提醒學生先畫出對這個區(qū)域來說特殊的經緯線(含北回歸線),標出經緯度,然后參照這些經緯線繪出大致輪廓,判讀出臺灣島的大致經緯度范圍(學生認識空間上的經緯度位置)。在大家所畫的地圖上標出臺灣島、澎湖列島、、東海、南海、臺灣海峽、太平洋(學生認識臺灣的范圍及瀕臨的海洋)等。在地圖上標出臺灣省的主要城市:臺北、高雄、基隆,并觀察這些城市的分布特征。在地圖上標出福建省的城市廈門、福州,計算廈門到高雄、福州到臺北的實際距離。學生以同桌為學習小組合作完成,教師巡回指導,講述方法。然后,教師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上臺介紹臺灣的位置、范圍并進行簡要評價。

這個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教師不是馬上進入地形、氣候教學環(huán)節(jié),而是遵循先表象后剖析原理的認知規(guī)律,抓住臺灣區(qū)域地理特點,進行“富美臺灣”的視聽感染,認識臺灣的富饒資源以及優(yōu)美自然地理環(huán)境,再解析形成這些地理現象的內在成因。

3.解析臺灣美麗風光及富饒物產形成原因

臺灣的北回歸線穿過中南部的緯度位置、亞洲東部臨太平洋的島嶼的海陸位置,決定了臺灣氣候類型為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加上臺灣似隆起的紡錘體的地形地勢變化,形成臺灣島氣溫降水分布特點。讀課本(人教版新教材)36頁活動題2、3,對兩幅圖分析,引導學生讀圖并思考:①為什么臺灣等溫線與等高線極為一致?②為何臺灣東部沿海比西部降水多?③臺灣山脈分布對福建沿海降水有沒有影響?理解臺灣山脈分布對閩臺一帶降水的影響。氣候類型決定河流的徑流量,地形決定河流流向與落差,二者共同影響造成臺灣水能資源豐富。臺灣島氣溫、降水隨地形地勢變化的多樣性即豐富的水熱組合又造成臺灣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及美麗的風景。

隨即,教師進行小結:臺灣島多山,山地丘陵占2/3。其中玉山最高峰3 952米,為全省最高點,平原主要分布在臺灣西部及東部狹窄的沿海地帶。臺灣島屬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溫20℃~22℃,年降水量2 200 mm左右,季節(jié)分配較均勻。島上河流眾多、水量豐富,但由于地形限制,流程較短,最大河流為濁水溪,最大湖泊為日月潭。

4.探究臺灣經濟發(fā)展特點

豐富的資源、優(yōu)越的位置為臺灣經濟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師應帶領學生了解臺灣的經濟特點。

課件展示臺灣經濟現狀,然后提出問題引導:“臺灣經濟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得以飛速發(fā)展,一躍成為亞洲經濟發(fā)展的“四小龍”之一,得益于哪些有利因素?”學生經探究思考得出結論:①臺灣地肥水美、物產豐富,從基礎產業(yè)到工業(yè)原料都為經濟的騰飛創(chuàng)造了條件(原料豐富);②臺灣是個海島,有許多優(yōu)良港灣,海運便利(交通便利);③60年代后,臺灣大力發(fā)展文化教育事業(yè),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同時臺灣人口稠密,為其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大量廉價而又素質很高的勞動力(文化教育科技、勞動力因素);④20世紀60年代后,臺灣擴大了開放力度,吸納了大量外國資本,為經濟的騰飛提供了資金保障(政策因素);⑤為加速經濟發(fā)展,臺灣還大力建設了大量出口加工區(qū),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如“臺灣硅谷”——新竹科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