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活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掌握解題方法,善于靈活運用
初中物理學習,重在理解知識,運用知識。老師在講解習題時,學生要認真聽講,仔細做筆記,總結解題方法,清晰解題思路,只有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些學生整天做很多習題,學習資料很多,但是成績不理想,重點就是沒有明白課本上的基本原理和解題的科學方法。
二、聯系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物理現象和生活現象緊密相連,問題情境要聯系生活經驗,提出與學生的生活、社會熱點息息相關的問題,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開展有效課堂教學。教師要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聯系生活經驗,讓物理問題以直觀的生活現象表現出來,解決學生的疑慮,進而自主探究、分析與研究,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例如,(1)坐在行駛中的火車或汽車上,道路兩旁的樹木為什么往后退?(2)為什么筷子插在水里,會被“折斷”呢?……這些問題,源于學生的生活,其中又包含豐富的物理知識。真實問題不僅拉近了學生與物理的距離,也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之下,聯系生活實際,主動探究,理解其背后的物理知識。案例:在“光的折射”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問學生: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沒發(fā)現放在水中的筷子被“折斷”了?抓魚時,明明看到魚卻很難抓到,這是為什么?在這生活化的問題導向之下,學生開始討論與交流,眾說紛紜:水面反光,看的不準確;杯子有問題,欺騙了我們的眼睛……面對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可以在課堂上依托問題導向,與學生共同完成“水杯中的鉛筆被折斷”的實驗,逐步化解學生的疑惑,并為后面的教學引出教學內容。
三、做好預習和復習,善于總結知識
教師可向學生介紹預習方法,布置明確具體的預習目標和任務,給學生相關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預習時首先把未學過的課程仔細閱讀,將不理解的部分予以標注,將有關以前學過但忘記的知識進行再次記憶。
引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歸納、總結,使學過的知識有層次的羅列,縱觀全局,靈活運用物理基本概念、公式和物理規(guī)律去解決物理問題。學生在學習相似物理概念、公式時,容易因記憶不牢或理解不深刻混淆,學會對相似概念的比較分析,更為熟練地理解和掌握各種概念和公式,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必死記硬背,同時減少相似概念的混淆,使學習變得更為輕松。課后要布置一定的作業(yè),以便鞏固提高。要求學生梳理知識,能把章節(jié)的知識連貫復習,使知識系統(tǒng),串聯起來,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就不愁學不好物理了。
四、聯系生活現象,靈活應用實踐
物理在生活中的運用非常廣泛,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進行探究,親身體驗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對物理知識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物理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將現實與知識相聯系,利用已有的知識積極地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從而將自己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真正達到運用于實踐。比如,在學習“透鏡及其應用”的時候,教師給學生提供透鏡,讓學生放在太陽光底下,學生會清楚地看到透鏡下面光亮的小點,然后在小點處放置一張紙,學生發(fā)現紙慢慢地燃燒了起來,學生討論的話題自然生成,紛紛地對透鏡的性質進行討論,從而得出了透鏡的相關性質。有了這樣的知識基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生活問題:大家看,這是森林火災的圖片,為什么在森林沒有遭到人為破壞的時候,也會引起火災呢?生活中的現象使學生產生了質疑,進而主動進行討論,積極在森林中尋找可以做透鏡的材料,激烈的討論時,學生想到了水滴,從而知道了水滴可以做凸透鏡,對太陽光具有聚光的作用,主動利用已學的知識進行分析、理解,明白了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通過這樣的討論,激勵了學生對知識的自我搭建,靈活地將學過的知識進行實際聯系,在討論和合作中對知識進行了整合,不僅實現了問題的解決,還幫助學生建立了新的知識體系,確保了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下,初中物理教學必須緊密貼合生活實際。通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分析,教師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和學生有效的學習是不可分割的,初中物理教學應通過探索鉆研,找出最適合學生學習的物理教學辦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和引導學生有效的學習。教師要在立足課文知識講解的基礎上,靈活選用生活經驗和生活現象,做好預習和復習,并將其用到課堂實踐探究活動中,以此來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鼓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掌握物理知識,學以致用,逐步提升學生的物理綜合素養(yǎng),讓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從而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理論;生活;統(tǒng)一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2)11-0045-03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闡述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時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被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將“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作為課程理念之一,并提出“注意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相結合。恰當運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學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生活題材之中:結合應用性常識,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全面落實課程目標”的教學建議。思想政治必修課程的四個模塊以“生活”主題為基礎,將“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系統(tǒng)地整合在一起,為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實現理論與生活的統(tǒng)一提供了重要的課程資源。上述理念、建議和教材編寫模式均要求政治教師自覺地把學科的理論邏輯和生活邏輯結合起來,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努力實現理論與生活的完美對接。
有許多教師認為:理論與生活結合就是根據教學內容,將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引入課堂,再提出一些直奔理論主題的教學問題,把生活事例與學科理論聯系起來即可。這也是老師們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慣常使用的方法。事實上,這種做法是對“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片面認識,并不能真正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指導做課教師參加河北省新課程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中,筆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下面結合參評課例《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的教學設計加以分析說明,期待與同仁交流探討。
一、突出主體性:立足學生的生活世界
在教學中,我們可能遇到過這種狀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取了炙手可熱的時政問題或非常前沿的科技成果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卻難以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甚至使學生茫然不知所措。究其原因,我們雖然關注了社會現實,卻遠離了學生生活,超越了學生的直接經驗、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教學設計與學生生活嚴重脫節(jié),影響了教學效果。
本輪課程改革提出“生活世界”的理念,強調教學是發(fā)生在師生間的真實生活世界中的社會活動,力圖改變以往教學“目中無人”的現象,呼吁教學要以人為本,尤其要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本,努力追尋富有意義的、充滿人性的教學。這要求我們的教學不能只滿足于傳授教材提供的間接經驗,也不能單純從教師本人的喜好出發(fā)設計方案,而是必須關注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切實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和情感積淀出發(fā),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了解學生的社會關切,著眼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出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與學生進行真誠務實的對話交流,才能使學生獲得具有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理論與生活才會真正得到統(tǒng)一。
在對《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們打破了教師搜集提供事例、學生分析提煉知識的傳統(tǒng)教法,圍繞“我與政府”這一活動主題,動員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走近政府、了解政府,感受政府與人民的關系,思考政府履行著哪些職能、為什么履行這些職能、履行職能的實際效果、怎樣才能更好地履行職能等實際問題。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和表達方式,分別從“雜技節(jié)里說政府”“行走中看政府”“家長里短說政府”等多個角度交流了自己對政府的認識和感受,政治課上常見的生硬說教不見了,代之以師生間、生生間的真誠對話和交流,學生主體價值得到充分發(fā)揮,理論與生活得以完美對接。
二、強調整體性:達成科學的三維目標
教學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實踐活動,教學目標是教學行為的起點,也是教學行為的歸宿,它規(guī)定了教與學的方向,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成效。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在闡述課程總目標時,增加了培養(yǎng)學生“具備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應有的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態(tài)度”的要求,鮮明體現了對學生現實生活的關注。課程分類目標則從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角度,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提出明確要求。這三維目標作為同一教學活動的三個側面,如同每一個立方體的長、寬、高一樣,是一個有機不可分割的整體。在課程分類目標尤其是能力目標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具體表述中,多次提及“生活”一詞。課程目標的上述特點再次明證,本輪課程改革的實質是關注人,關注生活中的人,關注人的整體性存在和全面性發(fā)展。同時說明,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實現理論與生活的對接,是實現課程目標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將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統(tǒng)一起來,才有可能真正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的整體性要求我們,必須要改變重認知輕情感、重結論輕過程、重教書輕育人的片面行為,在教學設計中認真研究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況,確定科學的三維目標。通過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主動踐行以自主學習為中心、以問題探究為中心、以情境體驗為中心、以實踐活動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策略,將學生帶入到生動的教學情境之中,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體驗感悟、互動交流、合作分享的過程中理解建構知識、鍛煉提高能力、激發(fā)陶冶情感,有機達成三維教學目標。
對于《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一課,我們本著上述思想,以學生為主體確定并達成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親身體驗,感受政府的作用;通過交流分享,了解政府的職能,明確我國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管理和服務是政府的基本職能。
能力目標:通過感悟生活歸納政府的職能,運用政府職能的知識分析、評議身邊的政府部門,提高歸納與分析能力:通過收集報刊、書籍、網絡信息,調查訪問等多種途徑了解和感受政府的職能,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交流表達能力;既要看到我國政府履行著多種重要職能,又知道政府的權力是有限的,政府需要不斷提高管理與服務的能力,從而提高辯證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我國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提高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培養(yǎng)現代公民意識,關注我國政府的表現,參與評價政府,積極尋求政府的幫助,既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也幫助政府改進工作。
三、提高開放性,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個人頭腦中的符號操作”,而是同環(huán)境、他者“協(xié)調”“構筑”知識的行為,是“人們不斷地相互合作的社會過程及社會交互作用的產物。”這種新的知識觀和學習觀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宰一切、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況,要努力創(chuàng)設開放的、真實的學習情境,師生間相互信賴和尊重,積極開展教學對話和交流,引導和推動學生主動地與他人合作、深入地探究學習內容,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釋放。
要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必須努力提高教學的開放性。對此,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朱明光老師做出如下解讀:“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比如,提出有意義的問題,促進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提供機會,使學生能夠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進行反思和調控。倡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比如,設計真實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和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使他們感悟讀書是學習、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鼓勵師生之間相互信賴,平等溝通;學生之間樂于分享、勇于參與、尋求共贏,使他們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實現發(fā)展?!痹诖嘶A上,筆者認為,提高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互動開放的教學方式,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能力發(fā)展。
在《政府的職能:管理和服務》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牢牢樹立學生主體意識,重新定位教師角色,以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現,營造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我們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差異,指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走向社會、走近并了解政府:我們在教學預設中合理“布白”,設計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利于啟發(fā)學生思維的、沒有固定答案的教學問題,如你認為政府發(fā)揮著怎樣的職能?你通過什么方式了解政府的職能?談談你對政府履行職能的感受等,為教學生成留下了適度空間;此外,在教學評價中,我們堅持了鼓勵為主、多元多樣的原則,在保護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了科學有效的指導。以上做法切實提高了教學環(huán)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的開放性,教學空間不再局限于方寸課堂,而是拓展到廣闊的社會:教學活動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師生間、生生間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經驗和感受的群言堂;教學過程不再是毫無生機的照本宣科,而是師生充滿激情地建構知識和人生;教學結果不再是眾口一詞的唯一答案,而是比預想更豐富更生動的知識、能力和思想收獲。
四、關注邏輯性,探尋生活的本質規(guī)律
對于“邏輯”一詞,《辭?!纷龀隽艘韵陆忉專哼壿嬍怯⒄Zlogic一詞的音譯,原意為思想、思維、理性、言語。邏輯一詞是多義的,(1)思維的規(guī)律性;(2)關于思維形式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即邏輯學;(3)客觀規(guī)律性。
思想政治是以經濟、政治、哲學的基本知識為載體,培育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素質和能力的課程。它是一門理論課程,具有很強的思想導向性和理論邏輯性,同時它又具有鮮明的生活性,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然而,生活現象不等于生活邏輯。在教學中要真正實現理論與生活的對接,將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起來,必須從生活現象出發(f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探尋現象背后的本質和規(guī)律,引領學生實現對生活現象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并通過這一過程對客觀科學的邏輯性和真理性加以明證。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以生活現象為向導,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選取貼近學生的、有價值的生活素材,激活學生的興趣和思維;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和問題,為學生提供邏輯思維的路徑,指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論據,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生活現象進行深入探究,從中抽取概括出理論觀點,完成對知識的科學建構:指導學生將獲得的理性認識回歸到現實生活中,用科學理論指導生活實踐,認識和解決生活世界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因為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基礎、目的、意義和價值的源泉,學生只有自覺能動地運用所學理論指導生活實踐才最終真正實現了理論邏輯和生活邏輯的有機統(tǒng)一。
一、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和生活經驗
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多種科學現象,很多科學現象中都蘊含了化學知識。因此,作為化學教師應該增強生活實踐與化學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中更好的感知化學知識。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其現有的知識結構能夠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感知到化學現象,進而激發(fā)學生探究化學知識的興趣。
如在學習臭氧性質時,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對生活相關現象的回顧來引入課題,比如在雷雨過后,空氣會格外新鮮。分析其愿意,一是由于空氣中的灰塵被雨水沖掉了,實現了空氣的凈化;二是由于在雷電的作用下,部分氮氣發(fā)生了反應形成了臭氧,臭氧自身具備的殺菌作用對空氣進行了凈化。這是雷雨后空氣清新的化學成因。
二、有效運用生活中的相關信息
當前社會屬于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學生能夠科技信息的渠道不斷增多,而在海量的信息中,許多都與高中化學知識相關。將這些現代信息與高中化學教學內容有效的聯系起來,一方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還能夠增強化學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感受到新鮮感。
如可向學生展示一張鋁鍋使用說明,在說明書上標注了鋁鍋是不能夠用來盛放堿性與酸性的物品的,以及一些腌制物品。當需要清理鋁鍋中的污漬時,應該首先將其用溫水進行浸泡,在兩個小時之后以軟毛刷對其進行清理,此時鋼絲球與砂子是不可取的。引導學生以高中化學知識對說明書的相關內容進行解釋說明,即由于酸、堿物品都會與鋁發(fā)生反應,這就幫助學生加深了對鋁化學性質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進行分析的意識,增強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感知和理解,進而實現對學生化學思維的有效培養(yǎng)。
三、以化學知識分析生活諺語
在人們的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生活諺語,生活諺語能夠對人們的生活進行適當的指導,其背后也隱含了許多化學知識。故此,在教學中引入生活諺語,以高中化學知識對其背后的原理進行說明,學生能夠感受到化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到化學知識的無處不在。這就有效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化學知識的學習效果也得到了有效增強,學生的科學精神也得以培養(yǎng)。
如“雷雨發(fā)莊稼”這一諺語,在農村是耳熟能詳的,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此展開思考,對于自然界的雷電現象以及雷電對空氣中的氮產生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會不會產生一些新物質,具有什么樣的作用?學生通過對此進行思考,能夠加強氮氣元素在植物生長中發(fā)揮的作用,進而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氮元素的主要特征。
四、豐富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學中適當的穿插生活素材,使得生活素材能夠有效的服務于教學活動,學生能夠對生活實踐中蘊含的化學知識進行發(fā)現與分析。通過對生活元素的有效挖掘,學生能夠從中發(fā)現各種學習主題。教師可藉此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深入展開,并且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夠得到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也得以極大提高。
如針對加碘食鹽展開研究與調查,以及人體健康和植物不飽和程度測定間的關系;或者在學習完乙醇的相關知識后,幫助學生設計進行白酒的調研活動。可以將調研活動結合生活實踐進行具體的劃分,將其分解為一個個獨立相對獨立的課題,引導學生展開分析:白酒具有的度數大小,以及其主要的構成成分;為何在白酒中含有少量甲醇;酒精度與白酒可燃性之間具有何種關聯等等。以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對教材中相關的學習主題實現深入的挖掘,使學生能夠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得以突出,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體會到化學知識的魅力所在。進而能夠實現對學生生活習慣、思維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水平也可得到鍛煉與提高。
心理學調查表明,積極的師生關系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滿往、溝通、探索的欲望,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提供交往、溝通和探索的機會。民主平等是現代師生倫理關系的核心要求。教育民主勢在必行,民主思想首先要求教師承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每個學生都有特定的權利和尊嚴,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它意味著: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要做到這些必須要求教師有好的教師職業(yè)道德,其核心要求是愛崗敬業(yè)、熱愛學生和為人師表。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只有愛才能進行自我批評和改進,因為有愛才能使師生一起成長。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和學生一起討論如何主動獲取知識、自主學習,“降低講桌,升高課桌”,以學生“主動構建知識,自主學習”為原則去設計教學;允許學生犯錯誤,通過錯誤原因的探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教學的難點和重點的知識,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提出和發(fā)現問題—假設—實驗驗證—歸納總結,讓學生自主探究,獲得成功的喜悅;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為學生解決困難,通過談心和交流進行指導等等。只有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勇于發(fā)現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能力、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2.把握教材難度和廣度的,減輕學生的負擔
必修模塊教材所涉及的化學知識點看似與以往教材沒有多大不同,但課時卻大大縮減了,怎樣處理教學內容與課時的關系,其關鍵是教師必須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準確把握必修教材內容的深度、廣度。教師要理解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的內容,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化學知識和技能。教學內容過難,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望而卻步。
如在《化學2》“化學反應和能量轉化”專題中教材只用一個單元討論“化學反應速率與反應限度”,要求教師用2個課時完成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把這部分內容尤其是化學平衡視為重點、難點加以展開,用大量時間講解,而應將重點放在通過實驗讓學生認識化學反應的速率,探究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至于化學平衡只要讓學生通過實驗和交流了解其概念即可。
又如化學1專題1中第一單元“豐富的化學物質”中介紹了“物質的分散系”,教材通過“活動與探究”欄目探討了膠體與溶液的鑒別方法、Fe(OH)3膠體的制備及凈水作用,教材沒有涉及膠體的全部性質。其意圖一是為了學生學習第三單元“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作鋪墊,讓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物質鑒別的方法;二是密切聯系學生生活,讓學生認識化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恰當把握教材內容的廣度,不必擴充膠體的其他性質,給學生增加負擔。
必修教材的內容涉及面較廣,欄目眾多,應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習慣,通過閱讀提出問題。教師并非所有內容都要親自解釋,而應按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來處理教材,確定重點;補充的內容也應圍繞教學重點展開。
3.與生活相聯系,“有用”更能提高學習興趣
聯系日常生活實際教學化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日常生活現象有學生經常接觸而又不能理解的許多問題。通過恰當地對生活中的化學知識的介紹,既可以豐富學生的化學知識,正確地解釋一些生活現象。同時使學生深深地感到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為了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必須學好化學,從而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學生需要有趣的化學,學生需要有用的化學。選取來自于生活的知識最容易讓學生產生興趣和共鳴。從生活中尋找實例、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產生學習動機和情感需要,讓學生很容易走進化學。因此在教學中,以典型事例為主題,結合具體化學知識的學習,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真正認識現象背后的原因和規(guī)律,從而在思想或觀念上產生沖擊。如:家用消毒器原理、光導纖維、干電池的原理等滲透到教學中。也可以利用一些新聞中化學事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如:金屬鈉“水雷”驚現珠江、煤礦瓦斯爆炸、鐵水與水混合引起爆炸等;通過事故的分析如何避免事故的發(fā)生等。這樣能使學生感受到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認識到化學的有用,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4.充分發(fā)揮實驗的魅力,用實驗激發(fā)學生濃厚的興趣
在新教材的序言中明顯提出“實驗是學習化學、體驗化學和探究化學過程的重要途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化學現象,對他們的觀察、探究和思索,可以加深我們對化學原理的理解,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所以,學習化學不限于書本和實驗室。成功的關鍵在于如何激發(fā)自己對于自然現象的興趣,學習并逐步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和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毕敕皆O法把教材中的驗證性實驗變?yōu)樘骄啃詫嶒?,讓學生們邊做、邊看、邊想,再經過分析、歸納和總結,促使他們在深切感知的基礎上理解化學反應本質。比如,濃H2SO4的氧化性這一知識完全可以將老師演示實驗的教學改變成學生的探究性實驗進行學習:在濃硫酸的強氧化性時,首先,課前實驗員準備Cu、Mg、Fe、Zn、Pb等金屬、濃H2SO4、稀H2SO4以及試管、酒精燈等藥品和儀器,課中讓學生觀察濃H2SO4、稀H2SO4的,并且比較其異同點,接著要求學生選擇二種或三種分別與濃H2SO4進行反應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和記錄實驗反應現象、分析反應的可能的產物,再由學生代表分別發(fā)言本組實驗的材料選擇,實驗現象以及推測可能的反應產物,最后由教師出評價和總結。學生通過探索,真正學習和理解了濃硫酸的強氧化性。
如果說學生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生動有趣,那么,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盡可能的開設學生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過程中會出現不可預料的結果,不僅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提高各種能力,而且肯定會出現一些實驗“失誤”,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和討論,制訂出實驗方案,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能夠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
5.作業(yè)布置的藝術,成功的喜悅能保持學習興趣
做作業(yè)是對知識的具體應用,使知識的掌握變得更加準確、靈活和充實,使新知識不再是一種空洞的條文或死板的公式。實際上不少學生正是通過做作業(yè)搞清了容易混淆的概念,明白了事物之間的關系,公式的變換運用也更加靈活??梢哉f做作業(yè)實際上促進了知識的“消化”過程,使知識的掌握進入到運用的高級階段。
學生作業(yè)的完成可以說是一個艱難磨練的過程,特別是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一些學校的通常做法是采用現成的練習冊等按部就班的進行布置,其中存在較大的弊?。寒斕煺n堂授課的內容與練習可能存在不符;學生的掌握情況與練習中的側重點不符;學生存在的差異和相同作業(yè)量不符等都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精心備課是根據課堂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練習題,采用講義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練習。增加提高題或思考題,讓對部分掌握較好的同學選擇練習,既能提高讓學有余力的同學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又能拓寬視野,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化學打好基礎。面對作業(yè)中出現的問題會引起積極的思考,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使新學的知識得到了應用,而且得到了“思維的鍛煉”,使思維能力在解答作業(yè)問題的過程中,迅速得到提高。
關鍵詞:經濟學;課程定位;翻轉課堂;辯論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089-02
《經濟學基礎》已被教育部列為高職高專經貿類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是其他課程的先行課程。但是其教學效果不容樂觀,究其原因主要是課程定位不準確,學生感覺學習困難且用處不大。
一、高職營銷專業(yè)《經濟學基礎》的定位設計
(一)激發(fā)學生對經濟現象的興趣是首要任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一堂課都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第一次課講經濟學的兩個假設:資源的稀缺性和人的理性假設。資源的稀缺性可以從俗話“物以稀為貴”談起,然后讓學生發(fā)掘身邊的稀缺資源,最后深入地討論如何讓自己畢業(yè)時成為“稀缺性資源”,如觀看《士兵突擊》,就許三多任務性格展開討論我們應該如何向他學習成為企業(yè)老板喜歡的稀缺人才。人的理性假設可以從食堂排隊打飯到馬路交通秩序的例子談起,認識人的理性特征。通過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的分析引導,用學生熟悉的事例來學習經濟學知識與原理,打消學生的畏難情緒,感受經濟學的用處與樂趣,從而激發(fā)自己分析經濟現象的興趣。
(二)聯系專業(yè)學以致用是關鍵
1.用經濟學原理解釋生活中的經濟現象
每學一項經濟學原理或常識都要用相應的日常生活現象來解釋,可以使學生學習更加具體直觀,便于理解與記憶。比如學習成本理論時,可以從以下經濟現象引入:為什么旅游淡季旅游區(qū)的餐館還在營業(yè)?為什么飛機票提前預定能便宜很多?你上大學的成本又哪些?如果你不上大學你能賺多少錢?如果你花錢買了電影票中途發(fā)現電影不好看你該不該繼續(xù)看完?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也理解了各種成本的概念,并且理解了企業(yè)家進行生產決策主要考慮邊際成本。
2.用經濟學原理指導市場營銷工作
經濟學原理要結合所學專業(yè)進行學習,要指導營銷專業(yè)學生用經濟學原理指導市場營銷工作。比如在學習影響需求的因素時,要著重探討如何利用商品價格、替代品價格、收入、偏好、預期等影響因素提高產品需求量;比如針對消費者收入這個因素,我們首先要通過市場調查了解消費者的收入及花費在某類商品上的金額,了解不同收入消費者的需求量和需求特征,然后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針對消費者偏好這一因素,要通過市場調查了解消費者的偏好情況及偏好形成的機制,通過廣告、人員推銷等方式可以影響消費者的偏好從而影響需求量;針對消費者的預期,也要通過市場調查了解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并采用相應策略進行干預,提高需求量。
3.用經濟學思維方式提高幸福指數
著名作家蕭伯納說“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意思是說,如果我們能應用經濟學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我們的人生幸福指數將大大提高。對于高職生而言,經濟理論知識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通常給不出現實的結論,重要的是理論知識背后的思維方式,以及一些有助于思維的工具。經濟學思維的主要內涵是:任何選擇都是有成本的,通俗一點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一點對于人們的決策非常重要。人們的選擇是在約束條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如果約束條件改變,選擇也就會相應改變。權利是社會行為,它們取決于擁有相應責任的他人的認同,因此,權利總是相對的。政府并不總是代表公共利益,在市場經濟中,政府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有著自己的利益和目標。
二、《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實踐
(一)翻轉課堂教學法
翻轉課堂教學法把學生的學習活動當做主線,學生是學習主體,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更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和鍛煉思維模式。下面以彈性理論學習為例設計翻轉課堂流程。
1.課下。教師首先通過“世界大學城”向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包括教案PPT課件、教學視頻、教學案例、測試題庫等,其中PPT課件包含彈性的概念、計算公式、例題、經濟意義、類型、影響彈性的因素、基本的應用等內容,教學視頻時對PPT的講解錄屏,學習學習完成后,通過測試題庫檢驗自己的學習情況,通過測試后才能進入課中環(huán)節(jié)。
2.課上。教師首先以學生熟知的“谷賤傷農”和“薄利多銷”的經濟現象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為什么有些商品價格低總收益也低,有些商品價格低但總收益高”的問題,讓學生發(fā)言開展討論,教師進行引導展開。原因是各類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不同,需要分析影響不同商品的彈性因素。在完成知識的內化的基礎上,提出“假如你是化妝品廠的營銷經理該提高價格還是降低價格來增加收益呢?假如你是藥廠的呢?”通過理論應用于實踐來內化知識訓練思維方式。通過課上教師和學生的協(xié)作,學生可以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實現知識的內化和思維的創(chuàng)新。
(二)辯論式教學法
1.教學設計。首先要在課程教學進度計劃中安排1-2次辯論賽,確定好辯題。在具體實施前告知學生辯題、辯論時間、辯論規(guī)則和考核方式等教學過程設計,并將辯論賽具體安排發(fā)到學生手中。如在學習完微觀經濟學后可以安排一次“壟斷好還是競爭好?”的辯論賽,學習完宏觀經濟學之后可以安排一次“失業(yè)率低好還是通貨膨脹率低好?”的辯論賽。
2.教學過程。辯論式教學是一個將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總結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過程,具體包括“相關理論的學習―辯論賽的布置和準備―開展課堂辯論賽―裁判評分―辯論賽后的總結”這樣一個基本的教學過程。辯論賽之前學生最好學習了相關的基礎理論和知識。辯論賽的布置主要是老師選好辯題,按辯論賽的規(guī)則進行分組、抽簽,安排好各類人員。辯論賽的準備主要是各小組搜集資料,分工協(xié)作,模擬辯論。開展課堂辯論賽前由學生布置好會場,然后按程序進行第一回合、第二回合的辯論、自由辯論及總結陳詞。裁判評分由教師擔任主裁判,可以選兩名學生擔任副裁判,根據小組的表現給出分數,計入考核。辯論賽的總結包括教師的點評和學生寫賽后心得兩個部分。
3.注意事項。首先應選擇好辯題,辯題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要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要貼近工作及生活實際,不要選擇空洞的辯題。其次要做好辯論過程的控制、賽后的評價和總結工作。辯論賽事先要做好準備,賽中嚴格遵守規(guī)則和時間限制,控制跑題、情緒化、不尊重對方甚至吵架的現象,賽后要做好評價和總結,重點指出本次辯論賽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為下次活動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堂 高效課堂 打造
一、立足生活,豐富課堂教學資源
立足生活的教育是高效的。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脫離了學生生活世界的知識傳授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課程標準》要求“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白⒅貙W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相結合”。課程回歸生活,實行生活化的教學,是新課程改革所要求的。建構起教材知識與生活的橋梁,用生活豐富課堂教學資源。具體做法有:引導學生成立時政和社會熱點材料搜集小組,通過新聞播報,把他們搜集的材料在政治課上展示,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要有效利用生活教育資源。例如在學“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時,在導入部分,教師播放了春晚上的《卷珠簾》這首創(chuàng)新歌曲,不僅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而且激起學習的激情。課本知識與生活相結合,把課本基本原理、觀點融入生活情景中。課堂再現、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思考、討論,建構知識,升華情感。在學習哲學課時,由于哲學是對自然、社會、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困難。尤其注意從生活現象出發(fā),去探求本質。例如在學習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時,老師先列舉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生活中有的人生病了,不去醫(yī)院看病,而是求神拜佛,找巫婆。有的人不信神,去醫(yī)院用科學的方法治病。為了尋找“馬航”失聯飛機,許多國家采取各種方法參與搜救,馬來西亞請巫師在飛機場“做法”尋找。列舉了這些現象,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決,背后的世界觀有什么不同。在文化生活學習“文化多樣性”時,結合2014巴西世界杯足球賽,教師讓學生課下收集整理拉美文化與歐洲文化的一些知識,并進行對比。同學們制作了精美的圖片,展示了拉美文化的狂熱激情,歐洲文化的理性嚴謹。從而領略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二、動靜結合,學生主動積極參與
課堂的“動”就是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展示學習成果,角色扮演,討論,辯論,演講等。例如,在學習“市場經濟的弊端和宏觀調控”時,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模擬生活中的場景:一個商販向顧客推銷假冒偽劣商品,工商局執(zhí)法人員依法處罰。從而理解市場調節(jié)的弊端,以及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和手段,還有作為消費者應當理性消費。學生在活動中交流思想,發(fā)表見解,糾正錯誤,探求知識,升華情感。課堂變成學生展示自我、表演的舞臺,學習的熱情大大提高。為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就要精選源于生活的學生感興趣并且與課本知識有關的教育資源,創(chuàng)設情景,精心設問。還要培養(yǎng)課堂上的活躍分子,發(fā)揮他們的帶動示范作用。教學要面向全體同學,避免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舞臺,特別鼓勵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表現自己的同學,讓每一位同學都找到自己的角色,注意教學的層次性。
課堂的“靜”是指讓學生獨立思考,開動腦筋,用心感悟。關于正確的認識形成過程指出:將豐富的感覺資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完成這個過程,需要獨立思考。沉默提供了一個機會反思所說過的話和聽到的信息,消化吸收知識?!皩W而不思則罔?!爆F在有的課堂活動很多,課堂很熱鬧。但學生不動腦筋,課堂效率不高。
三、教師引導有力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保證。高效的課堂,教師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1.學習激情的激發(fā)者。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很多同學對思想政治課的內容不感興趣,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情景,精心設計好問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學習的興趣。
2.當好裁判員,做學習的促進者。課堂開展的活動,學生展示自主學習的成果,回答老師的問題,都需要作出科學的評價。除了學生互評,老師要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不能簡單地評價對錯?;卮饘Φ囊頁P激勵,使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對回答錯的要幫助分析原因,找到糾正的方法。
四、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科學探究作為物理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科學探究通常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其中猜想是科學探究中最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最富有魅力的環(huán)節(jié),它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階段,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曾經說過:“沒有大膽地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fā)現。”但是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不少教師往往忽視“猜想”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或只流于形式,缺乏對學生科學猜想的指導,導致學生不敢猜想、不會猜想,學生會提出五花八門的猜想,很難提出合理、科學的猜想。可見,讓學生科學猜想是值得教師認真研究的重大課題。
一、 猜想的含義及其特征
1. 什么是猜想
猜想是學生根據已知的原理和事實,對未知的自然現象及其規(guī)律作出的一種假定性推測和解釋。中學生的猜想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它沒有構成系統(tǒng)的陳述,所以和科學家的猜想是有一定的區(qū)別。
2. 猜想的特點
2. 1 科學性。學生對某一問題的原因或現象進行猜想,不是胡思亂想、異想天開,而是基于與問題相關已有知識、經驗和新的科學事實進行猜想,提出的猜想是有根有據的。
2. 2 假設性。猜想往往是在科學事實不夠充分、知識經驗不夠成熟的條件下提出來的,常帶有猜測性的成份,因而它是有假設性的。
2. 3 多樣性。由于每個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和認知結構等方面存在差異,他們可能會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提出不同的猜想,因此它具有多樣性。
2. 4 驗證性。驗證性是猜想的重要特點,是衡量學生提出的猜想質量的重要因素,猜想的驗證性是指學生提出的猜想能用現有的科學方法和實驗加以驗證和檢驗。
二、 培養(yǎng)科學猜想能力的教學策略
1. 營造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圍,讓學生敢猜
心理學研究表明,沒有民主就沒有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沒有自由就沒有活躍的思維。因此,在課堂上必須營造民主、自由、平等的學習氛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暢所欲言,思維活躍,敢于質穎,新奇的猜想不斷涌現。特別是初二啟蒙教學階段,培養(yǎng)他們的猜想要從最容易的入手,當學生提出的猜想十分古怪,或者幼稚可笑甚至是錯誤的,千萬不能諷刺挖苦,而是首先表揚他們敢于猜想的勇氣,當學生逐漸形成勇于猜想的良好思維習慣后,教師就要讓學生闡述自己猜想的理由,引導學生猜想要注意把握好方向性。
2. 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想猜
在合適的條件下,每個人所具有的學習發(fā)現、豐富知識和經驗的潛能和愿望是能夠釋放出來的。探究式教學是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從問題情境中發(fā)現并提出問題,建立猜想,因此,在學生進行猜想前教師一定要設置好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產生強烈的猜想動機。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前,我首先通過多媒體播放海底世界的精彩視頻,有時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萬噸巨輪,而有時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鐵片,浮力是有大有小的,那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當然教師還可以結合演示實驗、自然生活現象、有趣小故事等,以學生感興趣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要我猜”為“我要猜”。
3. 教會學生正確的方法,讓學生會猜
科學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學中廣泛應用的思想方法,它不同于毫無根據的主觀臆測,而有它的客觀依據,它是科學性和假定性的辨證統(tǒng)一。進行科學猜想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3. 1 利用已有知識或生活經驗進行科學猜想
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積累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經驗和知識,它是學生進行猜想的直接來源和素材,正所謂“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所以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經驗和知識提出猜想。例如在“探究影響液體蒸發(fā)快慢因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舉例說明如何讓濕衣服干得更快些,學生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說“放在陽光下”,有的說“掛在通風處”,有的說“把衣服晾開”,此時教師引導學生猜想,液體蒸發(fā)的快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很容易猜想出“液體蒸發(fā)的快慢與液體的溫度、表面積、空氣流動的快慢有關”。
3. 2 利用輔助小實驗進行科學猜想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當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時,教師可針對性設計輔助實驗,利用輔助實驗的形象性、直觀性吸引學生的注意點,讓學生動手實驗,體驗感悟,提出猜想。例如在“探究液體內部的壓強”時,可以讓學生準備塑料薄膜袋等器材,先讓學生動手實驗,把套有塑料薄膜袋的手慢慢浸入水中,體驗手上的感覺,感受到液體壓強的存在,根據體驗和感悟,學生很自然的會提出“液體內部的壓強與深度有關”的猜想。
3. 3 利用類比法進行科學猜想
類比猜想是以比較為基礎,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把若干相同或相似的不同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讓學生由已知事物的已知屬性去猜想新事物也具有相同或相似屬性,類比猜想可以取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郊果。例如在“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的實驗時,教師引導學生把水流跟電流進行類比,用水壓來類比電壓,用水管的阻力類比導體的電阻,學生知道水管中水流的大小與水壓、阻力的關系,從而通過類比得出“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的猜想。
3. 4 利用歸納法進行科學猜想
歸納法是物理學方法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它就是讓學生觀察某一類物理現象和過程,從實驗和觀察的事實材料、實驗數據出發(fā),猜想出該類物理現象都可能具有相同的性質和規(guī)律。例如在“分子動理論”的教學中,教師演示了液體間、氣體間擴散現象的實驗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出現上述兩種現象的原因,啟發(fā)學生抓住兩種現象背后的共性特征,學生就會提出“組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作無規(guī)則運動”的猜想。
在科學探究中提出科學猜想的方法還有很多,例如“推理猜想”、“因果猜想”、“逆向猜想”等,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根據探究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進行適當
轉貼于
的引導。
4. 給予適當的激勵評價,讓學生樂猜
在物理探究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猜想的科學性,而且要注重學生提出猜想后的情感體驗,當學生提出的猜想得到同學的認可時,教師也要給學生適當的鼓勵和表揚,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猜想和實驗探究的熱情。另外,當學生的猜想被實驗所證實時,學生會領悟到與科學家同樣的探索成功后的喜悅,學生對猜想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當學生的猜想出現偏差時,教師應及時給予適當的引導,這種引導應該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費達,引而不發(fā),欲罷而不能,從而給學生留下自我選擇、聯想、創(chuàng)造的思維空間。
關鍵詞:科技新聞 語言平民化 環(huán)境架構
科技新聞的語言平民化處理進程不容樂觀。在研究方法上,沒有在語言平民化實現的條件和邊緣效應等方面探討問題產生的原由,研究思路狹窄,因而沒有得到系統(tǒng)而完整的解決方案。在實踐操作中,語言平民化的效應非常有限,而且研究者與操作者呈脫節(jié)狀態(tài)。
如何用百姓語言來表達專業(yè)術語是當前科技新聞媒體急需解決的問題。平民化語言的描述,可以在讀者的大腦中形成一個具體的影像,形成一個類似電影播放的連續(xù)動態(tài)過程,這樣的新聞就能在讀者中產生較好的共鳴。相反,晦澀的語言,單薄的描述,深奧的理論,僵硬的專業(yè)術語,難以激起讀者腦中的閱讀反應。語言平民化是科技新聞能否通俗起來的關鍵。
解決科技新聞中語言平民化的問題,需處理好語高平民化同其他因素的相互關系,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架構,語言平民化很難實現。因此,語言平民化是一個綜合系統(tǒng)工程,應把問題放在一個大環(huán)境中去看待,要用系統(tǒng)工程的方法去解決,要研究影響語言平民化的內部關鍵因子,還要研究語言環(huán)境和外部因素。
一、科技新聞語言平民化進程緩慢
導致科技新聞語言晦澀和內容過于專業(yè)化的原因有:
科技新聞中用百姓語言代替那些專業(yè)術語存在一定的困難。一項發(fā)現或發(fā)明,是新的,即使是理科型記者也經常面臨新的領域,因此,在科技新聞中沒有現成的已經語言平民化了的百姓語言,在科技新聞中常出現一些專業(yè)名字,似乎成了一種“正?!爆F象,很多記者也沒有把科技術語進行語言平民化處理的習慣。
的確,對科技名詞進行語言平民化處理是非常困難的。有時,記者試圖對其進行簡化,但又生怕出現錯誤。需要指出,有的理論性研究課題,進行語言平民化處理幾乎是不可能的,如“1+2=3”的課題,對這些研究的本身很難做到真正的語言平民化。當語言平民化遇到困難時,人們考慮使用其他的技巧,但是,有些情況下,如果不繞開這座山,就只有強行過去,其結果是大量使用專業(yè)性的描述手法,大量使甩專業(yè)詞匯。
生硬的臉面:語言應用沒有使用藝術的手法。在當今的科技新聞作品中,即使使用了一些語言平民化的術語,卻并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原因是科技事實的表達還需要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脫離了生動的風格,過多地使用論文式的精準描述,雖然滿足了科學性的外在形式,但內在的科學性并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體現。
許多記者寫科技成果時語言不求變化,缺乏動感,那種枯澀的報道,總覺得它像一堵墻,文字生硬,令人思維堵塞,有再也深入不進去的感覺。在一些專業(yè)性新聞中,適當地運用一些修飾,文章就能活起來。著名科普作家薩根的作品,語言是極其靈活的,這是他的作品成為名著的原因之一。
不會講故事:沒有細節(jié)的語言平民化只能是空中樓閣。有些專家提出,科技傳播中要用70%以上的篇幅講故事,用剩下的傳授知識,是有道理的。愛聽故事是人的天性。人們看《泰坦尼克號》和《珍珠港》時,都為這樣的大片所傾倒。不過看完以后。人們總在想,關于泰坦尼克號沉沒和二戰(zhàn)的歷史片其實也不少,為什么這些片子就不怎么叫座呢?筆者認為國產片不太叫座的原因有兩方面,第一,沒有做出如此巨大的模擬場面;第二,沒有精彩的細節(jié)。最精美的故事是在細節(jié)的交代中展開的。
這給我們一個啟示:沒有細節(jié)的表達是抽象的,而抽象的東西注定是難以語言平民化的。
沒有厚重的知識底蘊和事實背景,科技新聞就不能生動易懂。武松打虎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其中的情節(jié)生動有趣,栩栩如生,老虎在搏斗時的幾個招式,一撲一抓一剪等動作,這是作者積累的知識的一種運用,沒有這些知識,打斗的場面就不可能生動。
這與語言平民化又有什么關系呢?這是一種邊緣效應。我們說,有時語言平民化是十分困難的,因此讀者對所述之事有關的文化的、自然的、歷史的背景才真正感興趣。如果能夠提供這些方面的內容,遠比強行把十分專業(yè)的內容進行語言平民化的效果要好得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有時對事實本身并不怎么感興趣,而對產生這個事實的背景卻有著很深的好奇心。一些成功的科技新聞報道都是具有非常多的背景的,沒有這些背景作為襯托,不提供給讀者一幅知識的畫卷,沒有一種厚重的知識感,不提供揭秘性的背景,文章的語言就平民化不起來,即使做到了,也會顯得孤掌難鳴,軟弱乏力。
選擇的報道主體不是讀者最關心的部分,語言平民化沒有實質性意義,報道主體的選擇與語言平民化有什么關系呢?徐遲在他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中講了很多的故事,這些故事不是“1+2”課題研究的內容,他講的是關于陳景潤研究這個數學問題的故事。如果他只同繞這個研究本身來書寫,恐怕他花上幾年也不可能弄懂其中的原理,更不用說要讓讀者明白了。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科技新聞報道的主體一定要看讀者的喜好與需求,對于同樣的事實,進行語言平民化的主體要依讀者類型來確定,否則,語言平民化沒有實質性意義。
二、科技新聞語言平民化的多元路徑
要解決科技新聞語言平民化的問題,就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把這一問題放進一個大的系統(tǒng)中去解決,這才會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將科技新聞進行社會化,使延伸的內容建立在一個正確的起點上。遇到科技新聞題材,如何進行報道,在做好語言平民化工作之前先要做好第一件事:選擇好報道的主體內容。在下筆之前,最好先思考一下,百姓到底對這則新聞會在哪一方面感興趣或有所需求。某些科技產品的廣告策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它不是選用那些高深的技術指標來說明問題,也不直接對那些指標進行語言平民化處理,而是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通俗易懂富有感染,J的語言打動消費者。這些廣告的處理手法就是所謂的社會化處理:即通過轉換視角,延伸擴展等多種新聞技巧,將純科技的內容推向百姓,從社會這個落腳點來看問題,來提煉主題,來選擇視角,來組織典型,來捕捉細節(jié)。如果把科技新聞盡量往百姓方向拉,往生活上靠,往他們的情感上靠,內容的面就可以更為廣闊一些,形式町以更為平民化一些,也才更有意義一些:《文萃報》是一家非常受讀者歡迎的文摘類報紙,這家報紙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呢?是它對內容的選擇性。一個新聞事件發(fā)生后,這張報紙通常會避開“基點”新聞,去選擇那些在背后、側面等不同角度挖掘出來的新聞,在第二點第三點上做文章,一層一層地剝開,新聞就具有非常好的可讀性。他們的手法是非常多的,但是歸納起來,他們都是著眼于新近發(fā)生的新
聞事件,而著手于這些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這對于科技新聞來說,應是一個非常好的啟示。
引進語言的藝術:使語言平民化更上一層臺階。如果語言平民化是一座建筑,那么文學性就像是上面的裝飾品。有了前者我們可以在其上面居住。但可能沒有美感,我們總會感到不足;有了后者,由于品位和質量的提升,這座建筑變成了一座花園。
科學是莊重的,而描述它的文筆則必須輕松活潑:藝術是活潑的,而表現它的形式應當是莊重的:莊重的東西是其實質性的內容,而表現它的活潑形式則會突出表達的效果。科學是深奧的,向公眾表達它時,則必須風格大眾化。大氣磅礴的筆調,精美動人的詞匯,把語言平民化融人到這一種大環(huán)境中,才能體現出穿透力,融合成一股清心解渴的泉水,人們在閱讀中就能得到一股無窮的動力,有如透涼的泉水汩汩而來,這才是真正的高層次性的語言平民化的表達。一位科學家這樣說過:沒有枯燥的科學,只有枯燥的敘述。
搭建好舞臺:讓時空的厚重背景襯托出語言平民化底蘊。如對于新聞報道中出現的有關科學原理方面等問題,添加一些解釋性材料或背景材料就具有較好的效果?!逗峡萍紙蟆返摹抖灸⒐剑函偪裢淌墒龡l人命》報道,分成兒個大的部分,其中一個部分就是一些背景材料,包括如何鑒別有毒與無毒蘑菇、發(fā)生食用有毒蘑菇事故后如何及早進行自我搶救與保護、如何就近去醫(yī)院等。這些內容是對主體部分的重要補充,屬于語言平民化、故事化的處理手法,采用這種方法將其滲透到整個報道中,補充了主體報道中不好涉及的內容,而且沒有沖淡主體報道的連續(xù)性。
這種在時空上的拉寬加大,賦與了科技新聞深刻的內涵,而且這些內容與禮會人物、事件、地點等息息相關,內容淺顯流暢,又與需要報道的主題緊密聯系在一起,是對主題的一種補充和說明。
多用細節(jié)描寫:細膩的筆調可以營造故事化的基調。科技新聞事件有了細節(jié)描寫,就會朝著故事化的方向邁進。所謂科技新聞的故事化,即強調科技新聞采寫上的情節(jié)化、具體化、人性化、現場化的描述和刻畫,使科技新聞有場景、有故事、有人的活動寓于其中,變單調的非事件敘述為事件敘述,變事件敘述為人物活動,將人物的活動演繹為生動的故事,故事則通過傳真性的細節(jié)描述得以表達,而細節(jié)的勾勒方式采用通俗化的手法。講故事,必然要用到平民化的語言。如《哥德巴赫猜想》是比較典型的作品,通過人的活動引出科技新聞事件。記者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考察,融人自己的活動,把自己看到的細節(jié)進行描述,不僅生動展現活生生的畫面,而且這些描述自然避開了過于專業(yè)化的內容,這些內容本身就是由平民化了的語言架起來的。
當故事講不下去時:淺顯的解釋或挖空心思的淺譯就成為必要。科技新聞從業(yè)者要向科普專家學習。科普專家會想方設法以語言平民化的方法表達復雜的專業(yè)問題,他們少用或幾乎不用專業(yè)術語,他們選擇人們常用的詞匯表達科學的事物,這是一門很深的藝術。
如何進行淺顯的解釋,與很多的因素有關。記者的文學功底,記者的科學知識功底都會影響平民化的效果??梢詤⒖嫉膬蓷l原則是:外行能看得懂,內行看了認為沒有錯;講述者應站在接受者的立場來構思平民化的語言,假如面對面和接受者講故事,接受者如果能聽懂,那么你所使用的語言就是恰當的。
多用生活中的語言:盡量少出現那些符號和看不懂的名字。百姓生活中的語言,瑯瑯上口,將其引用到科技新聞中,就會活靈活現,通俗易懂。
論文摘要:我國現代招貼設計概念的產生雖然源于西方,但其發(fā)展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中國特定的歷史人文元素緊密相連,招貼設計的核心在于傳達特定的理念和文化氣息,然而隨著中國的全球一體化進程,這種氣息被現代商業(yè)屬性所掩蓋,甚至被大多數設計師忽略。本文通過研究現代招貼設計對傳統(tǒng)文化藝術形式中中國畫和民間美術的傳承,希望能為招貼設計構建中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的延續(xù)提供一些意見。
現代招貼設計在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中的構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體現在多個方面,中國傳統(tǒng)藝術講究均衡和內在的節(jié)律,我國篆刻藝術中有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布局法則,強調變化中的均衡,這既符合科學上相對的原理,也符合藝術上形式美的規(guī)律。這是一種統(tǒng)一的、生動的、有韻律和節(jié)奏的審美感覺。在我國的招貼設計畫中,動與靜、疏與密、多樣統(tǒng)一、賓主呼應、虛實相生、縱橫曲直、黑白對比、重疊交錯等傳統(tǒng)構圖法則中也屢見不鮮。此外,遠古的銅器紋樣、畫像石、金石篆刻、民間剪紙和藍印花布粗獷豪放的黑白關系、明代木刻插圖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現代招貼設計中得到印證。本文中主要介紹對中國畫和民間美術兩個方面的傳承:
一、現代招貼對中國畫藝術的傳承
(一) 筆墨的傳承
說到對水墨的傳承,就不得不提到靳埭強,他說:“電腦這一工具,非常簡便的被廣泛運用,但水墨的滲化,絕不可能有計劃的控制它的形狀和色調,電腦和噴繪一樣不可能造到作,印刷技術也不可能達致,只有通過微妙的毛細管根纖維的接觸,才能有奇妙的變化?!彼髌分械乃瑯O簡、單純、也有用水墨以英文字母形式表現內容的,也有用水墨以山水畫的形式表現內容的,也有將水墨和點、線、面結合通過新的圖形形式完成作品的,水墨在他的畫面里凝重、通透、變化豐富,體現出他對水墨文化的理解和運用。他的海報作品大片留白、空靈肅靜、清雅純凈,似幅幅高潔的中國畫。
日本設計師田光中一:“靳埭強的海報是極富東方色彩的。他每一張作品都流露出中國傳統(tǒng)上的風格,靜盈而端莊,簡潔清亮,毫不紛亂,常見一大片留白,整潔中如清風拂過,成為海報的主題。構圖簡約。在靳埭強那靜悄的畫面上,常有墨跡遺痕。筆和墨描畫出來的不是什么繪畫,也不一定是字,只不過是飽沾墨液的毛筆在運走時表現出優(yōu)美的軌跡來。那些由墨色到灰色以至呈現奇妙的濃淡度, 世人感到是東方心魄的躍動。”這紅躍動的東方心魄,就是靳埭強先生對中國畫水痕墨韻的傳承。
(二) 意象的傳演
中國的水墨畫不講究“肖神”,而重點在于“通意”。畫家把各種要描繪的事物先急在心里,然后才胸有成竹,一揮而就。當一張宣紙鋪在眼前,國畫的意在筆先,運籌構圖,下筆后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一氣呵成的意境在靳埭強形式的現代設計上盡情展現。在設計中承傳水墨這種形式時,他思考了兩者的最佳結合點:“面對水與墨,毛筆和宣紙,我能理解我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了一個概念,只有用這種材料和方式把我內心的情感表現出來。毛筆是有生命的,水與墨是有靈性的,我喜歡把自己的創(chuàng)意和這種有靈性的生命融合起來?!?nbsp;
二、現代招貼對民間美術的傳承
(一) 圖案的傳承
中國民間美術在經過漫長的歷史凝練后,逐步形成各種具有典型文化內涵的圖形和紋飾。它們包括人物、動物、植物、圖騰等形式在內的圖像,這些鄉(xiāng)土味濃郁的圖像元素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在去年春節(jié)前,在中國各大城市的一些戶外廣告欄中可以看到“金童子與可樂”的招貼。該招貼就是把國人家喻戶曉的吉祥圖案年年有余的形象,直接與知名飲料品牌可口可樂相結合,使傳統(tǒng)中帶有強烈的現代色彩,現代、時尚中又包含傳統(tǒng)元素。這種巧妙的結合,使圖形藝術表現出一種跨時代的魅力。
近幾年新興的房地產業(yè)及與其關聯產品類招貼,順應了中國人求祥祈福心理,大做文章,很多宣傳海報招貼借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吉祥元素來宣傳自己的產品。這樣既能給人們視覺上美的享受,滿足人們求祥心理,同時也展示了中華傳統(tǒng)吉祥文化的魅力。如年廣東省廣告有限公司給某房地產做的系列海報中就分別用到了我國民俗文化中的剪紙和染織,反映的民俗民風及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無不蘊涵著傳統(tǒng)文化的情節(jié)。
傳統(tǒng)是發(fā)展的,古人為我們今人傳遞傳統(tǒng),今人則為后人創(chuàng)造傳統(tǒng)。研究和探討傳統(tǒng)文化精神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現在和未來,更好地用現代的設計理念和表現手法,切實推進我國現代招貼設計的發(fā)展。我們要用客觀理性的認識和發(fā)展的眼光來對待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吸取西方現代設計意識與方法,創(chuàng)造出新的既符合時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招貼設計文化來,才能構建出中國現代招貼形態(tài)設計的理念與實踐體系。傳統(tǒng)民間美術在招貼中應用的范例非常多,在此就不一一敘述。
(二)意蘊的傳承
中國傳統(tǒng)民間圖形本省就意味深厚,寓意豐富,各中往往蘊藏著多元的吉祥意義。
中國傳統(tǒng)圖形背后的“意”是人們迷戀其造型的關鍵,不論古人還是現代人,對美好事物都一樣心存向往,因而傳統(tǒng)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因吉祥藝術帶給人幸福與安寧,驅散著人們對未來生活不確定性的畏懼與猜疑,吉祥藝術的價值意義就遠遠超出了藝術本身,而成為民間群體約定俗成的一種生活方式。以魚為例:作為自然形態(tài)的魚,西方的傳統(tǒng),要研究它的生理結構特征,他的固有色和條件色、質感、量感,藝術的標準在于模仿自然的藝術技巧。中國民間藝術中的魚,多是“陰陽魚”“八卦魚”“雞頭魚”“虎頭魚尾”“人頭魚尾”“魚戲蓮”等,這種不以自然模擬為造型標準,不以形似為規(guī)范,而以魚自喻,借物寄情,以物言志,表現了雙魚相交而生萬物的宇宙觀和子孫繁衍萬世的生殖崇拜。它并非反映自然生活現象,而是陰陽萬物交感、生存繁衍觀念的隱語符號。
招貼設計設計可以說是由“意”通過復雜的心理活動并利用形式法則創(chuàng)造出可視的形象,并通過這個形象直接或間接地對“意”的內涵進行了表現或象征,而觀者則通過象征圖形引發(fā)聯想機制,得到“意”的內涵。這樣一個過程,即為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圖形設計絕非對“意”的簡單陳述,而是升華和提煉,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可見,由此而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必然包含著設計者的觀念與情感,它們與設計的主題思想融為一體,被觀者所感知。意念賦予形式以生命,因此形式在展現意義上變得積極主動。
財神可以說是中國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掛財神像,希望財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既平安又能財源滾滾。因而財神也被納入許多設計師的設計元素中。卓越形象品牌傳播事業(yè)機構為老板牌吸油煙機所作的“財神篇”招貼,就是透過財神這一形象,來表達該品牌的內涵。招貼形式非常簡單,但卻用這一民俗形式充分反映出中國人求財納福的心理與追求。
中國吉祥藝術是浸透了民眾對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質量的期盼——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對不幸的規(guī)避的一種獨特藝術表現形式,中國吉祥藝術構成了民族文化獨特的生活觀,展現了中國人民獨特的生活觀念、生活智慧、思維方式、審美情趣以及人格培養(yǎng)和傳統(tǒng)道德操守模式。優(yōu)秀的設計,不僅透過形式來表現意義,還可以主導和控制觀者的欣賞角度,使作品在意義上得以完整的呈現,使表現意圖達到準確的傳達,這對于招貼設計設計的信息與情感傳達來說至關重要。因此,對傳統(tǒng),去探尋和挖掘蘊涵在它們背后的“意”,將已在中國民眾心中形成共識的傳統(tǒng)圖形的“意”,延用到現代招貼設計中來,從而延伸出更新更深層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和社會性。
現代招貼設計的構建正處于急速發(fā)展時代,在全球一體化形式的帶動下,經濟和技術的發(fā)展給我國的設計帶來了良好的契機,但我們的設計者不應該盲目崇尚西方的設計思想和形式,而讓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淹沒在紛繁蕪雜的國際氣息中?,F代招貼設計的構建不在于有這一藝術形式,而在于這一藝術形式是否獨具有特的中國文化特色,是否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予以傳承,這才是中國設計者任重而道遠的設計目標。
參考文獻:
[1]貝莉.《談現代標志設計中的傳統(tǒng)理念的傳承》蘇州大學學報,2004
[2]王序.《靳埭強平面設計師之設計歷程》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