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生態(tài)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于環(huán)境問題越加的重視,開始不斷采取相關的措施來做好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小學語文中滲透生態(tài)道德教育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讓學生從小做起,促進學生生態(tài)道德素質的提升,對未來社會的發(fā)展有很重要的影響。本文主要是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態(tài)道德教育的滲透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
小學語文;生態(tài)道德;教育;滲透;研究
小學生處于一個成長的初期階段,這使得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處于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的形成階段。生態(tài)教育要從小抓起,小學則是一個很好的教學階段,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逐漸在學生的心中滲透相關的生態(tài)道德知識,使學生了解到保護環(huán)境資源的重要性,從自身做起,最終促進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提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生態(tài)道德教育的意識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要想有效實施生態(tài)道德教育,那么必須要提升教師的生態(tài)道德意識,主要的途徑有以下三點:首先是加強教師的進修制度,學校要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一些參與進修的機會,讓教師去一些高校進行學習,使其充分地了解生態(tài)道德教育的相關問題,學習先進的理念,最終掌握相關的技能,提升教師的綜合生態(tài)道德教育素質。其次,就是開展生態(tài)道德教育的相關講座,學校要與社會環(huán)保組織等相關部門進行合作,定期聘請一些專家來為教師進行生態(tài)道德教育的相關講座,以此來充分提升教師的生態(tài)道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生態(tài)道德素質。最后就是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學習,教師要不斷地充實自身,并且要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合作,將自身的疑問提出,以此來不斷提升自身,改進自身的教學方式。
二、在識字教學中滲透生態(tài)道德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內容之一,教師不僅僅要教會學生識字明理,同時也要利用識字教學來充分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感以及完美人格[1]。主要是在低年級階段做好對學生的識字教學。教師在進行教學中,為了吸引學生的學習,可以運用一些兒歌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舉個簡單的例子:教師在進行識字課程《保護莊稼好衛(wèi)兵》的講解中,“天氣晴朗河水清、小小青蛙大眼睛。守衛(wèi)禾苗吃害蟲,做了不少好事……”在這幾句兒歌中,學生學習的漢字為“清、情、睛、晴”,學生在進行這些漢字的學習時,能夠在無形中體會在愛護大自然環(huán)境,保護小動物的思想。這時教師也可以根據課文的詩歌編寫一首關于其他小動物的兒歌或者是保護植物的兒歌,這樣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個保護資源環(huán)境的意識。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也要經常對學生進行啟發(fā)教育,促進學生生態(tài)道德意識的形成。
三、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生態(tài)道德教育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內容都蘊含豐富的生態(tài)道德教育資源,并且很多課文都揭示了大自然與人類之間的關系,以及保護資源環(huán)境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必須要充分地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生態(tài)道德教育,提升學生的素質。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很多內容都深刻地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念,以此來提升學生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意識。在《春雨的色彩》《冬爺爺的畫》《秋天》《火燒云》等課文中都深刻的展現出了一年四季的美麗。并且也在不同的角度對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多端進行了一個描述。充分展現出了大自然的美。在《火燒云》中,主要是描述了傍晚天空火燒云的顏色變化情況,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作者在文章開頭進行了火燒云變化的描述“火燒云上來了,霞光照的孩子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在這里,作者寫出了火燒云的變化,利用“變”字來展現出了火燒云的美麗,同時也充分表達了作者心中喜悅的感情。深刻體現出對生活的喜愛。另外,在小學語文的很多古詩詞中也充分展現出了自然景觀的美:《江雪》《浪淘沙》《望廬山瀑布》等,都深刻揭示了詩人對自然的喜愛,以及大自然與人類的關系。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充分的引導學生感受到自然景觀中的美,促進學生生態(tài)道德素質的形成。
四、在寫作教學中滲透生態(tài)道德教育
小學寫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同時寫作教學也能夠反映出學生自身的價值觀以及理想追求等[2]。所以教師要充分運用好寫作教學來促進學生生態(tài)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舉個簡單的例子:教師在進行想象作文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想象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對環(huán)境進行一個充分的思考,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3]。教師可以為學生出一個想象作文的題目《十年后的家鄉(xiāng)》,讓學生對自身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以及人文等進行一個想象,寫出自然景觀的變化等。這樣,學生能夠在想象中充分感受到自然的美以及變化,同時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展現一些自然圖片,讓學生進行聯(lián)想,從而來進行寫作。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若是人們隨意破壞環(huán)境,那么環(huán)境將會怎么樣呢?所以,同學們要怎么做呢?這樣學生自行進行思考,最終逐漸將生態(tài)理念深入到自身的內心。
五、結語
教師要想做好對學生的生態(tài)道德教育,那么必須要從小抓起,在小學將生態(tài)道德素質深入到學生的心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相關的生態(tài)道德素質教育,將會有效地為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將保護環(huán)境資源理念深入學生的心中。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做好教學內容的設計,在各個知識點中滲透生態(tài)道德教育,從而來提升學生的生態(tài)道德意識。
作者:姜亞利 單位:江蘇省沭陽縣東關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吳金霞.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生態(tài)倫理道德教育[J].文理導航(上旬),2013(1).
一、從生態(tài)概念走向生態(tài)思維
生態(tài)思維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價值核心的思維模式,是協(xié)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途徑。在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運用生態(tài)思維來處理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它克服了工業(yè)革命以來所確立的主客二分與對立的思維方式,整個世界被看成一個“人――社會――自然”相互關聯(lián)、共生共榮、協(xié)同發(fā)展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如果自然的局部或整體被人為所裂變、解體,導致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秩序打亂,最終必然導致人的滅亡。因此,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并不是用人的意志去征服自然來實現,而是順應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運行規(guī)律,在自然已有的自我調節(jié)功能內利用自然、人化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協(xié)同發(fā)展。就社會內部來說,生態(tài)思維就表現為任何一個個體的存在依賴于其他個體和群體的存在,同樣,群體或社會的發(fā)展也需要每一個個體的發(fā)展。個人和社會這種依存共生關系,并以此作為問題處理的方法,就是一種生態(tài)思維。
二、有效激發(fā)生態(tài)思維的路徑
如何優(yōu)化生態(tài)教學,有效激發(fā)小學生生態(tài)思維的建立?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精選挑戰(zhàn)性內容激發(f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告訴我們:生活經驗豐富的兒童需要一個內容豐富的課程以便保持并挑戰(zhàn)他們的興趣。生活經驗匱乏的學生更需要一個完整豐富的課程以便補償這些缺陷。要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精選他們感興趣的話題。
有時候,教材并不能直接為我們提供這樣精彩的內容。我們通過互聯(lián)網也能獲取豐富的教育資源。世界各國的環(huán)境事件發(fā)人深省,各種為青少年設計的環(huán)保游戲引人入勝,科學史上也有過激烈的爭論,簡便易行的室內種植與養(yǎng)殖,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課堂的好題材。
2.設計多樣化形式促進理解。生態(tài)思維教學的突破口,是培養(yǎng)學生建立對生態(tài)系統(tǒng)成員、聯(lián)系的認識,進而學習生態(tài)思維。
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告訴我們:大多數小學生是行動發(fā)起型的,他們需要第一手的經驗以收集資料和形成概念。因此,如果想要發(fā)展概念理解的話,科學課程必須根植于積極主動的經驗性學習。只需要學生一動不動地坐著和聽講的課堂經驗,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從心理上來說,對于學習科學都是不適宜的。一個科學課程如果忽視學習的經驗層面并且主要依靠強調多方面信息積累的紙筆作業(yè)便會耗盡科學經驗,它也會呈現歪曲科學本質的觀點??茖W課程應該為兒童提供廣泛的機會去直接經歷并且用各種直接的媒介進行研究。生態(tài)考察、生態(tài)游戲、生態(tài)扮演、生態(tài)故事、生態(tài)電影都比單純概念的學習要高效得多。
例如,食物鏈作為生態(tài)教育的基礎概念,是生態(tài)教育的起點,究竟教什么、怎樣教才是以食物鏈為起點的生態(tài)教育、能觸及生態(tài)思維的教育呢?應該為學生設計什么樣的活動?作為一個生態(tài)教育活動,它具備了所有優(yōu)秀的元素:全視角、參與度高、刺激強烈。沒有無生命物質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沒有生命物質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不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我們不能從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剝離無生命物質,一開始就應該讓學生建立一個整體的概念,讓他們不僅意識到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且還要讓他們意識到生命物質和無生命物質的聯(lián)系,以此種形式展開學習,是將真實世界中潛在的隱形的聯(lián)系有形顯現。
3.以有效提問引領思維建立。缺少了思維參與的活動是沒有張力、失去靈魂的學習。在各種經驗和信息的供給中,不能忽視有效提問的價值,要用有效提問指引思維的方向,喚起情感的共鳴。例如,在生態(tài)網的編織活動中,就有這樣幾個問題:每種聯(lián)系意味著什么?如果一場大火毀滅了所有的植物,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呢?如果水被嚴重污染,又會發(fā)生什么情況?食物網中哪一個組成部分看上去最不重要?移走這部分會怎樣?當食物變得簡單一些后,會發(fā)生什么當食物網的組成部分變得更少時,會發(fā)生巨大變化嗎?
一、當前小學英語教學的現狀
在傳統(tǒng)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為教學主體,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傾聽的位置,是配合教師完成課堂任務的角色。這樣的師生關系,不僅忽視了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而且也造成了教師在進行教案編寫與課堂設計時,容易以己度人,忽視學生的心理需要,在教學內容上把握不準,間接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一方面影響了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在傳統(tǒng)課堂上處于被訓導被教育的位置,對于知識的接受處于被動方,造成學生獨立思維能力沒有得到培養(yǎng),對于知識的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也就違背了素質教育的目的,造成學生學習不主動思考,依賴教師程度深,對于教學中的問題不會進行自主探索,傾向于問答案和記答案。特別是對小學英語教學而言,作為非母語環(huán)境下的教學,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心理特征決定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會直接影響其英語學習的效果。小學生自身的學習自律性本來就不強,很多時候都是憑興趣來學習,如果在英語課堂上長期只是機械式地背誦課文句子與重復性記單詞,會直接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進而影響小學英語的教學成效。因此,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迫在眉睫,需要建構生態(tài)課堂與開展小組合作,也需要二者的有機結合,共同促進英語教育質量的提升。
二、建構式生態(tài)課堂與小組合作學習
1.建構式生態(tài)課堂
基于此,建構式生態(tài)課堂的提出,正是立足于小學生的心理需要,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先學,接著是教師教授,以學生的自學情況作為教師教學設計的參考,教師作為輔導與配合的角色,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起到補充與強調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讓小學英語教學寓教于樂,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英文世界的美妙,使其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習效果。
2.小組合作教學
合作教學是指利用學生之間的分組關系,發(fā)揮其合作能力,讓小組內成員在合作與互動中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實質性地改善教學氛圍,增加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而且還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交際與溝通能力。對于英語這種語言類學科來說,表達與應用是最重要的。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讓不敢開口說英語的學生敢于開口,而且可以讓學生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開始進行小組合作教學的試點,教育主管部門也鼓勵學校多開展合作學習,以達到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達到教學相長、互相促進的目的。
3.小學英語中的建構式生態(tài)課堂與小組合作教學的結合
對于小學英語教學而言,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并將學習任務細化,在分組時要把學生的學習程度、性格特點等進行綜合考慮,保證每個小組的實力平衡,各小組內部相處融洽,交流溝通有效。對于分組而言,重要的是保證各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補性。
在進行建構式生態(tài)課堂教學時,要合理地利用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引入小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布置不同的自學任務。例如,在進行牛津小學英語3A中的Nice to meet you這一課的教學時,就可以先布置好自學任務,讓學生用幾個詞來準備自我介紹。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自學時目標明確,進而融入重點知識的學習中。為了提高教學的趣味性,貼近學生的心理需要,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如設置學生喜歡的《 喜羊羊與灰太狼 》動畫教學情境,給一個學習小組分派任務,由一個學生扮演喜羊羊,一個學生扮演包包大人,讓他們互相問候,中間可以由學生自己插入不同的人物。在下一個學習小組中安排一個學生扮演紅太狼,一個學生扮演美羊羊,讓他們互相問候。由于活動利用了小學生最喜歡的卡通形象,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高。同時,由于學生都熟悉這幾個人物的性格與關系,在進行問候時就會帶入不同的語言與情感,這樣也就達到了提高學生的自學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在教學中可以生活化、自我化地積極參與。
教師對建構式生態(tài)課堂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機結合應有所認識。首先,教師應意識到建構式生態(tài)課堂與小組合作學習都立足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在進行評價與引導時,教師應重視對學生閃光點的發(fā)現。其次,就是教師的引導作用,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與環(huán)境來進行不同的引導。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中This is my father這一課時,教師應因時制宜,在引導時應考慮學生的心理年齡,可以通過不同的表情與動作來表示同一個意義。比如一個學生的爸爸是醫(yī)生,那么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表演自己的爸爸上班時的樣子,再來進行解說:“Who is he? He is a doctor. He is Jay’s father.”考慮到小學生的英語水平有所不同,教師應豐富教學手段來重復課文中的關鍵句。如另一個學生的爸爸是工人,那么教師在引導時就可以接著說:“Who is he? He is a worker. He is Lucy’s father.”同時讓學生表演自己的爸爸有代表性的動作、表情,如吃飯的樣子、睡覺打鼾的樣子,再重復性地把這幾個句子進行解說。學生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提高了對重點句的記憶。還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實際,讓學生在回家后,觀察自己的爸爸并表演給他看他在同學心中的形象。這樣的手段,不僅達到了以學促教的目的,而且也讓學生得以應用所學知識,把英語的課本內容外化為自己的表達能力。
三、小學英語建構式生態(tài)教學與小組合作教學的評價模式
對于小學英語教學而言,英語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應結合學生的綜合表現多做考慮,把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表現細化,尋找其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改變過去以分數下定論的模式,把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團隊協(xié)作能力以及性格上的改善等都納入評價范圍,全面地對學生進行英語成果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取得全面發(fā)展。
筆者曾教過這樣一個學生,他的性格相當內向,不善于表達,在教學中回答問題也不積極,但是在小組合作學習時,他的資料收集能力很強,小組之間進行競爭與表演時,他都擔當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智囊角色,但是由于其性格原因,他從來不敢當眾進行英語表演與口語表達。在教學Goodbye這一單元時,為了增強這名學生的膽量和鍛煉他的應時能力,筆者特意讓每個小組都專門留出一人來做手勢,也就是當小組內有人提到goodbye這一詞時,這名學生就要馬上反應過來,做出“再見”的手勢。為了提高趣味性,筆者還特意把一些搞怪的動作放在了“再見”的手勢里。果然這名學生從最初的不安,到之后融入了手勢比賽的氛圍里,不僅慢慢平復了緊張情緒,同時也開始小聲地跟著小組成員進行課堂內容的表達。為了強調這次的進步,在課后布置自學任務與小組學習任務時,筆者專門在這名學生的作業(yè)本上表揚了他上課的表現。在日后的教學中,這名學生學習勁頭十足,漸漸克服了膽怯的問題,變得越來越自信,其英語成績也得到了較快的提高。
也就是說,教師的積極評價對學生具有有效的引導作用。目前教育界有專家倡導“強陽化”教育,每個學生都具有其自身優(yōu)勢,教師對學生做得好、做得對的方面給予足夠的正面評價,可強化學生在這方面的優(yōu)勢,并由點及面帶動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從而漸漸實現其個人的整體發(fā)展,推進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
四、結語
一、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奠定生態(tài)小組教學的基礎。
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即學生是教學過程中學習任務的承擔者,是認識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要通過學生實施和落實。因此,在英語生態(tài)小組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參與地位顯得尤為重要。
1.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給學生留足思維空間,讓學生自主發(fā)展,在知識領域自由翱翔。
2.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要讓學生成為生態(tài)小組教學的真正主人,就要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和指導者。要做到這點,教師必須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自身素養(yǎng),提高課堂教學組織、調控能力,以啟發(fā)、誘導、點撥、示范的方式促使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實現和諧發(fā)展。
二、教學形式多樣化,激發(fā)學生參與生態(tài)小組教學的興趣。
學生自主性的發(fā)展要求提供合適的土壤和適宜的發(fā)展空間?!队⒄Z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發(fā)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造生動引人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參與生態(tài)小組教學的學習興趣。
1.合作互動,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英語課堂中的合作互動指的是師生間、生生間在創(chuàng)設的一定情境中,通過語言、情景、動作等平等交流,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應用語言能力,增進師生、生生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學習,從而使學生體會到主動學習帶來的樂趣,在主動學習中得到生動活潑、較為全面的發(fā)展。
(1)師生合作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教師以組織者(organizer)和幫助者(helper)的身份參與課堂交際活動,一方面應注意挑選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真實性的材料,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交際活動,另一方面在學生遇到表達和理解困難時,應及時地給予引導和幫助,以使交際活動順利進行。
教師應有意識地進行集體或個別輔導,努力喚起學生對學習的內心需要,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特點和潛能,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則差距會越來越大,不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
(2)在競爭中合作互動。在英語生態(tài)小組教學中有了學生間的合作互動,才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和內容;有了競爭,學生之間才會形成你追我趕、比學趕幫的學習風氣。學生在合作中互相顯露能力才干,互相切磋,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合作雙方共同受益。
2.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所以教師的任務不僅是使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意識及創(chuàng)新思維。根據這一思想,我在實踐中通過“畫、唱、演、玩”等手段,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讓學生參與到生態(tài)小組教學中。
(1)畫。畫圖有特殊的信息溝通作用,可明顯地促進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如各種水果、植物、食物等都可采用簡筆畫,學生不但學習了英語,而且學習了一些簡筆畫法,聽課時精力比較集中。
(2)唱。唱歌由于節(jié)奏給大腦刺激,引起興奮,使思維和語言的固有頻率引起共振,促進記憶。我在英語教學中,課本上的英語插曲全部讓學生學唱,給學習帶來無窮樂趣。
(3)演。為滿足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需要,教師通過課堂表演活動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靈感,激勵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
(4)玩。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學中我盡量開展豐富多彩的言語交流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吸引他們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讓學生自由表達,不斷激發(fā)他們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效率。
三、適時評價,增強學生參與生態(tài)小組教學的自信。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生態(tài)倫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2
黨的“十”報告指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秉h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必須建立系統(tǒng)完善的生態(tài)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tài)文明建設,而高等院校在這個過程中無疑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知識結構、道德品質都將影響到祖國的發(fā)展,他們的生態(tài)倫理意識將對社會產生直接的影響。但在許多專家學者的實地調研報告里,卻頻頻反映出現在的高等院校里,大學生的生態(tài)倫理現狀不容樂觀的事實,因而,加強高校大學生的生態(tài)倫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大學生生態(tài)倫理教育存在的問題
1.生態(tài)倫理基礎知識缺乏
許多大學特別是理工科大學,學生人文教育不足,缺乏自覺主動的生態(tài)倫理教育,很多學生所掌握的生態(tài)倫理基礎知識缺乏,不知道世界環(huán)境日、環(huán)境保護法等基本常識,獲得知識的途經有限,常常借助視頻、雜志等媒體得到相關零碎知識,很少從書籍和課堂講座中獲得。在當今社會,加強環(huán)保意識,增強生態(tài)倫理觀念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但對環(huán)境倫理教育的認識卻難如人意,許多高校雖然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中,在各種實踐活動中也滲透了大學生生態(tài)倫理方面的相關知識,但對于許多大學生來說,學好專業(yè)知識,考過四、六級更能讓她們關注,在這種功利性的就業(yè)導向下,不少大學生對生態(tài)倫理普遍重視不夠,意識比較淡薄,觀念比較落后,對生態(tài)倫理基礎知識的學習、認識也沒能引起高度的重視,甚至導致缺少生態(tài)道德行為,造成校園的環(huán)境惡化、水電浪費、白色污染等等現象。
2.生態(tài)倫理教育活動參與性低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生態(tài)教育活動方面表現的熱情度不高,積極性主動性不強。雖然不少大學生已經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生態(tài)倫理意識,但常常不論是對生態(tài)教育還是對環(huán)保宣傳活動的參與上都缺乏主動性,會選擇在不損害自己時間精力和自身利益的情況下,才會參與到生態(tài)倫理的相關實踐中來。還有的大學生對選修有關生態(tài)環(huán)保方面課程的教育不感興趣,或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有關環(huán)保實踐活動方面的學生社團,沒有主動的將生態(tài)倫理意識轉化為自身的行動的自覺,缺乏了解生態(tài)環(huán)境、增加生態(tài)常識、參與生態(tài)環(huán)保活動的主動性。
3.生態(tài)倫理教育教學體系不健全
當前,我國高校生態(tài)倫理教育起步較晚,無論從教材的編寫、教學規(guī)劃、師資的配置等方面來看,都未形成完整的生態(tài)倫理教育體系。據統(tǒng)計,目前在非生物、非生態(tài)專業(yè)中,開設與生態(tài)有關選修課的院校僅占全國高??倲档?0%左右[1]。在高校的教學中,相關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內容只是零散地穿插在某知識點中,缺乏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全國沒有有出臺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和編寫權威的專門教材,學校之間在課程設置上也是各行其是,從而缺乏系統(tǒng)的教育規(guī)劃。對那些已經開設一些選修課的學校來說,由于受課程類別、課時的限制,教師也僅限于簡單介紹一些生態(tài)倫理的基礎知識,播放一些視頻資料來強化學生的理解,授課方式單一,激發(fā)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難以達到滿意的效果。從師資力量看,許多高校也沒有從事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專門隊伍,往往都是教授自然科學方面的老師兼任,缺少了人文關懷的視角,難以找到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切入點,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校大學生生態(tài)倫理教育原因分析
1.高校對生態(tài)倫理價值觀教育的重視不夠
當前有的高校為了提高就業(yè)率,趨向于開展就業(yè)前景廣泛,有明顯利益效果的熱門專業(yè),普遍存在重專業(yè)技術輕人文教育的傾向。缺乏對生態(tài)倫理教育應有的重視,強調調節(jié)和規(guī)范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倫理道德教育,卻往往忽視了教育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而生態(tài)倫理要求人類在道德上不僅要關愛他人和社會,而且要對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種生物承擔道德責任,履行道德義務,不能任意踐踏和破壞自然[2]。這種高校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片面性,是影響當代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態(tài)倫理觀的重要原因。雖然在全國范圍內,存在著地區(qū)差異、專業(yè)差異,但總的來說,與國外的高校相比較,大多數高校還是缺乏對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重視,從而導致在組織管理、課程設置、實踐活動的安排上出現滯后,沒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并且在生態(tài)倫理教育方面還存在意識比較淡薄、對開設環(huán)境保護課程重視不夠等問題,導致不少大學生沒有全面系統(tǒng)地接受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機會,因而,只有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教育部門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學校高度重視,才能使生態(tài)倫理教育成為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同時,大多數高校的生態(tài)倫理教育僅僅是滲透式的教育,并沒有列入教學計劃,在教學方式上很大程度上過度強調理論知識傳授,多進行“美德袋式”的灌輸教育,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教學方法單一,創(chuàng)設情景不足,大學生雖然會從中學到許多的理論知識,但不能及時有效的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外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
2.忽視生態(tài)倫理的行為養(yǎng)成
在生態(tài)倫理道德品質的形成中,生態(tài)倫理的行為養(yǎng)成無疑是最重要的目標。但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不少高校由于種種原因往往忽視了生態(tài)倫理的行為養(yǎng)成,一些生態(tài)倫理道德的宣傳教育活動多是運動性的,沒有成為經常性的活動,沒有內化為大學生踐行生態(tài)倫理道德的行為習慣?!吧鐣嵺`是大學生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能力、培養(yǎng)品格,增加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而生態(tài)倫理起源于社會現實的發(fā)展,所以高校開展生態(tài)倫理教育應該特別重視學生在實踐中的踐行,通過開展廣泛的實習實踐活動,激發(fā)大學生的興趣,增強對于生態(tài)倫理的直觀感受。但這種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絕不是教師在課堂上理論灌輸就可以實現的,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實踐教育的課時安排、經費來源和評價方式等都限制了高校進行生態(tài)倫理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
3.缺少社會合力系統(tǒng)
毋庸置疑,大學生進行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過程和效果都會受到其周圍所處環(huán)境的巨大影響??聽柌裾J為:“道德行為通常發(fā)生在社會或團體背景之中,背景則深刻地影響個人的道德決策?!盵4]因而,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都會深刻影響高校的生態(tài)倫理教育,但就目前看來,政府、大眾傳媒等對生態(tài)倫理道德的相關宣傳教育活動開展得還不夠充分,電視、網絡、廣播、移動終端等載體是現在大學生接受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主要媒介,但其中涉及生態(tài)倫理宣傳的社會輿論引導和監(jiān)督也比較缺乏,沒有形成社會的合力系統(tǒng)。同志曾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支持”,但現實中社會和家庭的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良好氛圍并沒有形成,有的甚至阻礙了大學生正確生態(tài)倫理觀的形成,如有的家長經常出現浪費水電、隨意吐痰、亂丟垃圾等不良的破壞生態(tài)的行為,這些家長自身不良生態(tài)倫理道德的反面示范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大學生的生態(tài)倫理價值觀教育產生了極大的阻礙。
三、高校大學生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對策研究
1.增加生態(tài)實踐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生態(tài)實踐能力
生態(tài)倫理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層面,整個過程一定要堅持實踐原則,使生態(tài)倫理教育回歸生活,接軌現實,“在人類的環(huán)境意識已經覺醒之時,高校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使每一個覺醒的大學生將生態(tài)意識付諸行動,改變現成的生活方式,追隨綠色時尚,建設綠色文明”[5]。因而,可以開展校外生態(tài)調研,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撰寫調研報告,同當地相關環(huán)保組織開展植樹造林、回收廢物等志愿者服務活動;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綠色旅游,參觀游覽名勝古跡、風景區(qū)、生態(tài)保護區(qū)等,引導學生親近自然、傾聽自然、熱愛自然;同時,還可以通過舉行環(huán)保知識競賽、開展相關講座等活動,引導大學生增強生態(tài)倫理觀念;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社區(qū)的環(huán)境衛(wèi)生保護工作;支持學生參加野外實習等,使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形成良好的生態(tài)道德行為習慣。最后還應該將生態(tài)倫理規(guī)范納入學生日常道德實踐之中,在注重日常養(yǎng)成教育的同時,要將生態(tài)倫理教育制度化、規(guī)范化,培養(yǎng)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態(tài)倫理行為習慣。
2.加強師資力量,強化教師的引導作用
師資隊伍的強弱是影響生態(tài)理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生態(tài)倫理是一門新興學科,許多高校師資力量還相當薄弱,有的甚至缺乏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專職教師,而專職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和素養(yǎng)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生態(tài)倫理知識的掌握。因而,首先要配備好高校生態(tài)倫理課程教學的專業(yè)教師隊伍,對他們加強專業(yè)培訓,可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安排專業(yè)教師訪學、出國研修等,以不斷更新、提升專業(yè)教師的理論水平。同時,還要對現有各學科教師開展生態(tài)倫理系統(tǒng)理論的培訓,高校許多學科中都滲透著與生態(tài)相關的知識,如教授傳統(tǒng)文化課的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講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將一些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傳遞給大學生;教授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師,也可以在教學中,和學生探討和諧觀念,引導學生科學辯證地看待人與自然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使各學科老師都能成為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代言人,使大學生生態(tài)倫理教育從全方位得到貫徹落實。
3.完善課堂教學
生態(tài)倫理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有機結合的課程,因而,要形成系統(tǒng)的生態(tài)倫理教學體系,完善生態(tài)倫理課堂教學,高校應將生態(tài)倫理教育歸入高校德育之中,將生態(tài)倫理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并將生態(tài)倫理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的各個層面,強化生態(tài)倫理教育有關的選修課,使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必修課、選修課三管齊下、共同發(fā)力。在教學模式上,既將生態(tài)倫理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在各學科的教學中滲透生態(tài)倫理的教育理念,在保持其獨立性的同時看到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注意把握學科之間生態(tài)教育的差異性與共同性,最終形成科學、系統(tǒng)的生態(tài)倫理觀。在教學方式方法方面,不斷探索適合大學生的教學方式。比如利用手機app、微博、微信、校園網等現代化網絡媒體的優(yōu)勢進行生態(tài)倫理的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態(tài)倫理教育要素,結合我國國情,在傳授生態(tài)倫理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
4.構建生態(tài)校園環(huán)境
優(yōu)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能使人精神愉悅、身心健康,而環(huán)境優(yōu)美的校園正是生態(tài)道德觀念形成的催化劑,學校的規(guī)模、環(huán)境、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加大環(huán)保教育資金的投入,加大生態(tài)倫理觀融入校園環(huán)境建設力度,做好校園環(huán)境保護和綠化覆蓋,對校園教學設施進行節(jié)能改造,構建優(yōu)美的生態(tài)校園環(huán)境,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把專業(yè)理論教育與生態(tài)倫理教育結合起來并付諸實踐。同時還要充分發(fā)揮校團、院團作用,加強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建立校園環(huán)保宣傳社團、利用校園宣傳欄、校園報刊等媒介、定期組織開展各類生態(tài)文化建設活動。學校領導和教師也應當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創(chuàng)建生態(tài)倫理氛圍,引導學生尊重自然,遵守生態(tài)倫理規(guī)范,使學生主動去保護環(huán)境,在參與的過程中真正體會美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帶給我們的舒適,進而形成正確的生態(tài)倫理意識。
參考文獻:
[1]李霞.高校生態(tài)文明教育現狀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3):84.
[2]雷新蘭.大學生生態(tài)倫理教育有效途徑淺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4):54-55.
[3]于海量.環(huán)境哲學與科學發(fā)展觀[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學困生;花盆效應;鯰魚效應;整體效應;邊緣效應,教學啟示
一、引言
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而在課程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特殊教育家柯克(Samuel?A?Kirk)于1963年所提出,學困生在國外還被稱為"學習遲鈍者"(slow learner) "學業(yè)不良者"(underachiever)。國內對學困生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對學困生有多種不同表述,如"差生"、"后進生"等。英語學困生在我國中學是普遍存在的,是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群體。從生態(tài)學角度來看,學困生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其他主體以及環(huán)境聯(lián)系緊密。生態(tài)學系統(tǒng)中存在著各類效應,這些效應對可以給中學英語教師進行學困生教學提供一些重要的啟示。
二、生態(tài)學效應對中學英語學困生教學的啟示
(一)花盆效應
“花盆效應”又稱局部生境效應?;ㄅ枋且粋€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首先,它在空間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由于人為地創(chuàng)造出非常適宜的的環(huán)境條件,在一段時間內,作物和花卉可以長得很好,但一離開人的精心照料,經不起溫度的變化,更經不起風吹雨打。
在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花盆效應表現得也很明顯;在我國長期以來的英語教學中,學生處于封閉和半封閉的環(huán)境中,與真實的英語環(huán)境隔離,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陳舊落后,從課本到課本,進行封鎖式小循環(huán)。在這種“花盆”里,學生只是被動地、機械地背單詞、記語法,學習枯燥乏味,只會“啞巴英語”。有些學生因此對學習感到厭倦,從而變成英語學困生。為此,教師必須建立開放型的英語教學生態(tài)系統(tǒng),讓學生走出課本,在生活中多接觸英語,譬如看英語電影、聽英語歌等,努力提供環(huán)境讓學生做到“用中學”。教師應該改變“填鴨式”“一言堂”式的教學方法,努力實踐“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努力營造輕松、民主、愉快、活潑的教學氛圍;應該教會學困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和策略,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生的能力,發(fā)揮他們在英語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鯰魚效應
以前,挪威人出海捉沙丁魚,抵達港口時,魚往往都死掉了。有個聰明的漁民想出了一個辦法:在魚艙里放幾條鯰魚,鯰魚生性好動,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四處亂游,沙丁魚發(fā)現這幾個“異類”后便緊張起來,快速游動,增加了機體活力,如此一來,沙丁魚便延長了生命。這就是“鯰魚效應”?!蚌T魚效應”表明,個體的“中途介入”會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激發(fā)群體的活力。
中學英語教師可能經常碰到這樣的尷尬場面:死氣沉沉的教室,只有幾個學生回答問題,學困生興致不高,一些學困生甚至吵吵鬧鬧,老師中斷教學不停地維持紀律。英語課堂中,學困生就像“沙丁魚“一般,學習動機不高、興趣不濃、意志薄弱、課堂表現不積極、缺乏學習競爭意識。
英語教師可以利用利用“鯰魚效應”來改善英語學困生的學習。教師可以在學生內部培養(yǎng)一些積極、活潑、向上的“鯰魚”,他們回答問題積極、思維活躍,能夠打破常規(guī)英語課堂的沉悶,能夠帶動和刺激整個課堂中的“沙丁魚”,從而形成一個人人向上的良好競爭的學習氛圍。因此,英語教師應放棄課堂權威的地位,適當地將一些權力下放給學生,努力營造輕松、民主、愉快、活潑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努力讓“鯰魚”學生能夠影響、感化和幫助提高周圍“沙丁魚”學生活動的參與性,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效率。同時,教師應適時輪換“鯰魚”型學生的角色,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沙丁魚”學生,努力培養(yǎng)“沙丁魚”學生的“鯰魚”意識,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鮮活的課堂“鯰魚”。
(三)整體效應
各個單元和因子之間互相聯(lián)系、互相作用的影響,形成一種復雜的結構,在功能上組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系統(tǒng)中各組成部分的參數及其變量,彼此間具有互相調節(jié)和制約的作用,從而產生整體效應。俗話說“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就是這種效應的表現。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作為系統(tǒng)同樣具有整體效應。整體效應對學困生英語教學的主要啟示有:
首先,學困生不是一個孤立的群體,他們和其他學生互相影響構成了一個整體。學困生的學習會影響整體學生。因此英語教師不應該忽視學困生群體,反而更應做到“因材施教”,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學習幫助,從而提高班級整體學習效果。
其次,英語教師應將教師、學生、教材、媒介手段和教學評估看成一個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教師應該用發(fā)展的觀點認識師生的關系,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利用視覺、聽覺、動作等媒介手段,注重過程評價,發(fā)揮整體效益,促進英語學困生的學習。
再次,英語學困生的學習英語的動機、興趣、情感、個性、認知水平、學習風格等都存在差異,這些因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學困生并非在各個方面都存在問題,然而只要某一方面存在問題,就會影響整體。英語教師應該抓住學困生形成的主因,采用有效教學策略對學困生的主要問題進行重點改善,從而改善學困生的整體學習心理。
最后,英語學困生也許具備某一項有利于學習的情感和心理因素,譬如好勝心強等。英語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項情感或心理,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或動機,改善整體學習情感和心理,從而促進學困生的轉化。
(四)邊緣效應
“邊緣效應“這一科學概念是1942年由貝切爾(Beecher)提出來的。他發(fā)現在兩個或多個不同的生物群落交匯處,往往結構復雜,生物種類較多。邊緣效應帶群落結構復雜,某些物種特別活躍,其生產力相對較高。邊緣效應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生態(tài)系統(tǒng)中。
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有邊緣效應。許多中學英語教師往往忽略班級中的一批中間層次的學生和邊緣地帶的學生,更多的關注“好學生”和“差學生”,而忽略處在“好”與“差”邊緣的學生,而這些“邊緣生”恰恰是有較大進步空間的學生,教師稍加關心,他們的學習很可能就進步了。倘若忽略了這些學生,他們就很有可能成為學困生。
邊緣效應的另一種理解是現實存在的薄弱的邊緣和荒疏的交會區(qū)。在這種概念下,學困生有時候可以被視為教學中的“邊緣人”。由于成績不好、不聽話,他們往往在教學中被排斥、被壓抑、被忽略、被遺忘。后現代生態(tài)教學觀提倡尊重“差異性、多樣性”,英語教師應該應當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特質,學習困難的學生不能被“隔離”和“異化”。教師應當制定不同的教學評價,打破整齊劃一、簡單機械的教育形式和評判標準,實行多元化的評價,開發(fā)每個學生的潛能,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的發(fā)展;教師既要重視學習過程,又要注重學習結果;既要關注優(yōu)等生和中等生,亦要關注學困生的優(yōu)勢和潛能,對學生表現出人文主義的關懷。
三、結語
學困生一直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難題。英語教師可以運用生態(tài)學思想來審視英語教學,結合生態(tài)學效應給英語學困生教學的一些啟示,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發(fā)揮優(yōu)良效應的作用,防止不良效應的形成,從而促進學困生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tài)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193-197.
[2]吳林富.教育生態(tài)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88-191.
[3]杜召鳳.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D].華東師范大學,2010.
[4]馬琰.“后現代”生態(tài)學視角下大學英語學困生教學研究[J].陜西教育,2012(11).
1潛心選擇生態(tài)教育話題,為寫作教學張本
“我們的祖先捕魚打獵、穿行森林,與大自然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感,今天我們越親近自然,就越接近生命的原點?!保?]224作為塑造人的藝術,作文教學必須使學生能夠與大自然保持經常的聯(lián)系,只有讓學生不斷地接觸親近大自然,他們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的“人”。
1.1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情感本源“觀察實物及生活的目的在于形成鮮明的表象,產生寫作的激情,有助于獨立思考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相互聯(lián)系?!保?]高職學生有著較為豐富的旅游體驗,如何將這種體驗流露在筆端、形成文字,是筆者在寫作教學中著力思考和實踐的問題。在多年的高職語文教學實踐中逐漸探索出“觸景—模仿—反思”的教學方法。如曾在一個雨過天晴的周末約學生秋游南山,在學生融入自然、閱覽美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傾心研讀王維的《山居秋暝》,讓學生在詩中秋涼、月照、泉聲以及浣女、歸舟的動態(tài)和美中,感受清新秀麗的山水畫,欣賞恬靜優(yōu)美的抒情樂曲,遐想田園牧歌的生活圖,寫作的沖動就此激發(fā),行文的路徑就此找到。
1.2錘煉寫作的思維本質“生活是具有靈動生命的主體人,人在生活中舒展著自己的生命,體驗著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享受著生活的快樂,而后煥發(fā)理性的光芒。”[5]寫作教學中,筆者十分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經常將現實的生態(tài)問題作為寫作話題,以此引導學生作為社會主人,行使權利,擔當責任。比如針對當前越來越嚴重的空氣污染,在班級里開展以“保衛(wèi)藍天”為題的作文競賽,并不斷擴展競賽的邊際效應,將寫作行為引向更深層次,讓學生在對藍天白云的向往與懷念中,冷靜思考美與真之間的距離、理想與現實的反差,學生思如泉涌,對理想環(huán)境的向往與現實狀況的不滿汩汩流露,思想的閘門就此打開,環(huán)境保護意識也再次得到了強化。
2精心設計生態(tài)教育活動,為語文實踐搭臺
利用活動的具體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動機,使之產生心理需要,在此基礎上,用情感染學生,使之產生一種神往的心理需求,而后教師用情感染,使之由情緒上升到情感的水平。由于在參與策劃過程中強化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大家在系列活動中就有了明確的環(huán)保目標[6]。
2.1設置辯論模擬訓練“語文教育旨在提高語文素養(yǎng),語文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能說會道,談吐不凡,寫得一手好字,寫得一手好文章,往往被人看作是頗具語文素養(yǎng)的標志。”[1]56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開展“辯論”活動,在系統(tǒng)性的訓練中強化環(huán)保意識,提高高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1)結合社會熱點和關注焦點選好辯題,根據調查研究撰寫辯論稿;2)圍繞議論文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教給學生辯論技巧;3)根據雙方優(yōu)勢、強項確定正反方;4)學生代表點評,教師總結深化。通過嚴格系統(tǒng)的辯論訓練,學生對環(huán)保重要性的認識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正如一位學生在發(fā)言中說道:“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是造就人才的土壤,而人又能動地作用于環(huán)境,有人用自己的愚昧和野蠻讓環(huán)境雪上加霜,有人以自己的責任和付出為環(huán)境錦上添花。我們一定要自覺維護環(huán)境,自覺努力學習,讓學校更加美好?!?/p>
2.2舉辦有關語文知識的參與性活動以問題為中心的活動課程,是當前中小學語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罢Z文活動課程是在與語文學科課程的共存共榮相輔相成中發(fā)展起來的?!保?]329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7]?!盀榱耸箤W生深刻認識并體驗到知識的價值和作用,教師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可以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加以具體運用,不斷探討和設法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既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能引起去掌握新知識的渴求和熱情?!保?]為此,筆者經常在國慶、元旦等節(jié)慶日前夕,舉行猜謎、搶答競賽活動,把環(huán)保的內容貫穿其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筆者還注重引導學生關注和積累語文教材以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素材,如中央電視臺“第九頻道”、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動物星球”等欄目,讓學生利用合適的時機進行介紹和討論等;或者組織全班學生,學習續(xù)寫游記,將旅途所聞所見所感以接龍的方式串成“班游地圖”。這些活動身體力行,寓教于樂,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宣傳和強化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理念,進一步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關注現實、解決問題、回饋社會的能力,升華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3嘗試開展生態(tài)教育研究性學習,為鄉(xiāng)土語文開源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教師獨霸話語權,形成教師說學生記的一維模式,課堂教學如一潭死水。有鑒于此,新課程改革倡導研究性學習,尤其倡導那種“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自我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9]?!霸谛抡n改背景下教師沒有現成的教學經驗、模式,也缺乏得心應手的教材與參考資源,因此只有具備自主意識,才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自覺性、積極性和自控性,積極探索課程與教學改革,實現自我超越?!保?]35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鎮(zhèn)江既有豐富厚重的文化底蘊,又有無與倫比的山水資源,這本身就為語文研究性學習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比如,宋代大書法家米芾親自題寫的“城市山林”,如今高高懸掛在南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入口,帶學生去踏青時,有學生念“城市山林”,有學生當即反駁,說這是米芾的筆誤,應該寫作“山林城市”,到底誰是誰非?筆者因勢利導開展了一次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指導學生查閱典籍、搜尋資料、比對印證、得出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有了一次零距離接觸學習家鄉(xiāng)歷史文化的機會,既深入詳細了解了米芾、米友仁父子“米氏云山”與鎮(zhèn)江的關系,又全面梳理了自南朝以來,林木幽深、風景如畫的南山接納的文化名人和其在此創(chuàng)作的不朽佳作,還通過對“城市山林”和“山林城市”兩個詞語的流變過程感受到生態(tài)環(huán)保理念與時俱進的發(fā)展脈絡。在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從來就不乏生態(tài)文化的基因,從“陰陽五行”到“天人合一”到“道法自然”,生態(tài)理念源遠流長,特別是到了商品經濟高度發(fā)達、個體意識迅速覺醒的明代,文人學士更加向往鬧中取靜、曲徑通幽的生活,山水清音自然成為“化物心游”的人生知已,鎮(zhèn)江的南山也因此結緣更多的文人雅士。
淺談小學英語課堂動態(tài)生成教學
展茅中心小學 沈姍姍
可能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得意洋洋地揣摩著自己的課堂構思走進教室,卻被教室突發(fā)的一切打亂了你課前精心的設計;當你們師生正沉浸在理想的教學活動中時,卻有學生“節(jié)外生枝”,讓你措手不及;但有時當你被課堂中的“亮點”所吸引,不知不覺地進入學生思維色彩斑斕的純真世界,卻收獲了意外的精彩;而這些突發(fā)的意外和亮點正是我們課堂教學中不斷生成的寶貴資源。
如果作為教師能用我們的教育智慧去喚醒和點燃學生這樣的生成智慧,那么我們的英語課堂必將會因此而熠熠生輝。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要求下,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單單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更要有責任去探討如何關注生成,駕馭生成,讓我們的課堂綻放活力,讓師生的智慧閃耀課堂。以下便是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在這方面的一些嘗試。
一 激活課堂氛圍,鋪設動態(tài)生成的智慧之路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曾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我們要讓課堂充滿激情,煥發(fā)生命活力,促進動態(tài)生成,只有激活課堂氛圍,而激活的關鍵我認為在于課堂啟動。
試想如果我們每天都是“Good moring .How are you?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 機械、呆板的公式化問候開始,只會使學生用蒼白,毫無生氣的語氣應付了事。相反如果作為教師能留心時事的變化,適時即興寒暄,必然會安定學生情緒,激活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盡快進入課堂角色。例如:周一、五上課時:Did you have a good time?What did you do on the weekend ? Weekend is coming.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節(jié)日之時:Today is Mothers’day ,what do you want to do for your mother?其他課之后:You had a math test ,how was that ?You had a PE class just now,you look tired.Could you tell me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只要我們用心追求,一定會靈感涌動。
同時如果我們啟動時再實行彈性教案,為學生的活動和發(fā)展,留出更多彈性的、柔性的空間,將偶然的生成和上課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必將會呈現出水到渠成之妙。
〔案例〕植樹節(jié)那天上午,學生植樹回來學校要求接著上課。當我走進教室時,學生個個趴在桌子上無精打采,“Miss Shen ,we’re very tired.”怎么辦呢?可以預測這節(jié)效果,突然我靈機一動,有了。“I see, you went to plant trees so you’re tired.I’m sorry I can’t go with you .But Miss jia wants to know about it .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it?”“Sure.”學生仿佛有點來勁, “Where did you plant trees?How did you go there?When did you start?” 部分學生已經開始不斷舉手回答問題,”What tree did you plant ?” “Sorry,Miss Shen .I don’t know its name.But I want to plant peach trees.I like peaches.They’re tasty.”一個學生回答道。這一下不要緊,一石激起千層浪,其它學生紛紛舉手競相回答,各抒己見。好,學生動起來了,精神有所振奮,已經有說的欲望和沖動,我在心里暗喜。于是我趁勢峰回路轉, “Are you tired now?” 我笑著望著他們, “How do you feel?” “I don’t feel very tired.” “I relax.I’m quiet.” “I’m happy now.Because I can answer your question.”… “How do I feel?” 我接著問“You’re not tired.” “You don’t feel happy because you can’t go with us.”… 我又望了一眼Peter的座位他生病請假兩天了, “How does Peter feel?” “He feels sick.” “He don’t feel happy ,too”. “He is sad he can’t go to plant trees.” “Miss Shen ,I’m also sad.Because I can’t play pingpong with Peter after school.” 原來是peter的好朋友David.隨后, “This morning I was busy I didn’t plant trees with you .But now I can play games with you.Do you want a try?” 于是又利用競賽調動起他們excited 的情緒……就這樣這節(jié)課在偶然生成的特殊情況下巧妙啟動激活,鋪設出后面不斷生成的智慧之路。雖然與我事先的設計大相徑庭,但是也同樣精彩完成本節(jié)內容——PEP B7 Unit2 Part B How do you feel?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沒有活力的課堂必然是缺少靈性和智慧的,只有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時空,才能促進高質量的課堂動態(tài)生成。
二 學會尊重學生,叩響動態(tài)生成的智慧之門
學生作為一個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躍生命體,他們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他們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更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所以我們要了解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善于傾聽,寬容錯誤,使學生敢于發(fā)表意見,勤于思考問題,樂于同教師對話,從而使師生之間達成相互碰撞、接納、融合的同構共生狀態(tài).
〔案例一〕 一天下午五年級的一節(jié)英語課,內容是PEP Book5 Unit 5Part A。我和學生正在進行There be 句式的交流學習, “Miss Shen ,Andrew is sitting on the desk .”我扭頭一看,果真我們的調皮大王正坐在課桌上朝我不好意思地笑。盡管他平時上課頑皮,卻機靈可愛,發(fā)言積極,我很喜歡他。但這次他可太過分了。我頓時心中怒火升起,正欲發(fā)作,忽想如果這樣的話這節(jié)課不但他而且大家都沒了心情,課堂質量降低。于是我控制自己的情緒,“Class,Close your eyes ,please. Come here,Andrew.”我將他藏在了門后,“Open your eyes ,please.Where is Andrew now?”“在門后”,大家異口同聲。 “Yes,he is behind the door.”接著我又用此游戲引出了under the teacher’s desk,in front of TV, near the shelf, “Miss Shen ,昨晚我預習過了Part B的Let’s learn, 還有一個over,Look!There is a fan over my head.”Andrew邊說邊指,得意地展示著他的才華,大家都會心地笑了。在他的“幫助”下,我成功適時對教學內容作了調整。如果我強制粗暴地批評,必然造成學生心靈的封閉,也就無法生成。課堂上面對每一個意想不到的“插曲”,教師要有“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氣魄.
〔案例二〕 一次在PEP Book6 Unit 6 Part B Read and write 的教授中,突然有學生舉手問道:“Miss Shen, 他們?yōu)槭裁醋叩臅r候沒叫Sarah?” “How do you know that?”“因為他們沒有問Where is Sarah?”是啊,我怎么沒想到這里,備課時沒有預設這樣的問題呢?誰知問題剛一出來有學生就站起來回答:”She is near the river.”為了考察學生我繼續(xù)緊抓這個生成資源不放“What’s she doing near the lake?”一下子同學們的手全舉了起來:She is fishing. She is playing with water. She is watching fish. She is catching fish. She is doing an experiment…She forgets the time .Let’s go and ask Sarah to go home.隨后我們又關心地問起了Mike、Chen Jie…精彩紛呈,學生們已完全打開了他們的智慧大門,展開了想象的翅膀,讓生成的音符在課堂自由跳動。
孔子曰:教學相長也。其實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聰慧之處,教師要“蹲下身去”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fā)言,發(fā)現思想和語言的閃光點,讓它成為課堂教學中有效的動態(tài)資源的生成點。
三 捕捉亮點資源,點燃動態(tài)生成的智慧火種
課堂上學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fā)、瞬間的創(chuàng)造是亮點,更是我們課堂寶貴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它稍縱即逝。作為教師要用我們的教學智慧,敏于捕捉,巧于疏導運用,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學生那里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形成新的教學步驟;使課堂教學更貼近每個學生的實際狀態(tài),讓學生興趣盎然,思緒飛揚、,靈性噴發(fā),點燃動態(tài)生成的智慧火種。
〔案例〕圍繞著Go to the zoo 的話題學生們正在進行著What are they doing?的熱烈交談,我饒有興趣地聽著他們的對話,走過Angla 的身邊,只聽她問Mike“Do you have any food?”我愕然了, “Yes,I have a hamburger in my bag.”說著真的從他書包里拿了出來,好家伙他還帶吃的到學校來。他們想干什么?“Would you like to give it to the lions? Maybe they don’t (won’t) fight(any more)…”Oh ,my god!我的心被振顫了,她們的童心里飽含著多么豐富的情感。我立刻讓她們做完整的表演,把智慧和大家分享。同時我提出了問題how to stop the lions fighting? 有了前面觀看的基礎,和問題一結合學生們靈感頓生,S1:I tell feeder(學生根據已有詞匯發(fā)明的“飼養(yǎng)員”),he has a good idea. S2:I call 110.(行,知道有麻煩向警察求救)S3:Let them have their own rooms.Have the same bed.(懂得公平競爭原則)S4:Listen to music,they’re happy.They can’t fight.(明白尋找快樂的方法)……聽著發(fā)言你仿佛進入了他們七彩的內心世界。接著我話題一轉,Do you often fight? Of course not,we’re all good fiends. We often help.… 就這樣在我無痕的引導下學生進行學習和價值判斷,這樣的教育沒有強制性,有效且恰如其分,給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這節(jié)課我很得意。
“水平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始發(fā)靈光”。英語課堂已經不再是單一機械的操練,而應該是師生、生生之間自然而然的智慧的“對話”。思維的激活、靈性的噴發(fā)源于對話的啟迪、碰撞,只有深層次地對話才有內在真實的生成。
四 注意反思積累,承載動態(tài)生成的智慧之美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利用生成性動態(tài)教學資源服務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智慧,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英語教師自身語言素養(yǎng)的一種考驗。要培養(yǎng)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活的調控能力,不忽略課堂教學過中任何有益的細節(jié)和突發(fā)性事件,巧妙處理,從成功案例中積累經驗,從失敗案例中吸取總結教訓,不斷提高對課堂“生成”的靈敏度和調控能力。
〔案例〕結束了一節(jié)課的教學,我走在回辦公室的路上,但今天我沒有往日的興奮和喜悅,更談不上成就感,心里沉甸甸的?;貞涍@節(jié)課是Book6 Unit 3 When is your birthday? 這節(jié)課從啟動、導入、呈現、操練都較為理想,也有部分生成在里面,但就是在運用鞏固時,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調查四人小組的生日,雖然在調查時學生還比較興奮,但很快氣氛就平靜下來了。最后讓學生匯報了調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設計時我又落入了俗套,顯得課堂沒有生氣,缺少了生成之美。
到了辦公室我還在思考,這時桌面上的臺歷令我眼前一亮,高年級的同學已開始留意同學的生日,有時會在生日時贈送禮物或開個小型party,我何不仿臺歷制作一個班級生日志呢?于是我將我的臺歷改造裝飾了一下。第二天當它出現在課堂上時,果然學生們一個個瞪大了好奇的眼睛,我首先圈出了我自己的生日,接著學生們學著我的樣子也有問有答有圈畫,開心活躍,不一會兒,一個記錄著班級每個同學生日的日歷便誕生了。“Miss Shen,we can make it,too.”對呀,何不布置學生作為課外延伸的作業(yè),去動手、調查呢?果然一個個精美的作品呈現出來,我把它們都放在教室的書架上。有時他們會告訴你今天是誰的生日,大家一起為他祝福,讓學生們感到:課堂不但是樂園還是家園。
可見,“讓課堂成為師生煥發(fā)生命活力的主陣地”不僅僅只停留在口頭上,更應該落實到每一位教師的實際教學行動中,不斷地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善于捕捉富有生命氣息的教學資源,營造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教學。只有這樣,師生才能釋放出生命的活力,閃耀出智慧的光芒。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讓我們不但在“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更要在“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
合作學習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功能和運用:
[摘要]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上運用小組,使學生共同活動以最大程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充分運用合作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課堂小組活動組織得好與壞,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堂英語課的成敗,它來自于師生的共同創(chuàng)造,它在課堂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關鍵詞]合作學習英語課堂功能運用
所謂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上運用小組,使學生共同活動以最大程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從本質上講,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形式,它要求學生在一些由2—6人組成的異質小組中一起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教師分配的學習任務。在每個小組中,學生們通常從事于各種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學習活動。在小學英語課堂上適時運用小組合作學習非常重要。
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英語課堂上的功能
1.彌補大班上課的不足,給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說”的機會,增加了課堂的密度和廣度。
目前,大多數學校存在大班教學。學生人數多,教師在有限的40分鐘內很難讓每個學生都有足夠“說”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模擬了小班化上課的形式,每個學習小組是一個基本單位,每個學生在小組里都有機會展示自己,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充分利用小組活動是彌補當前大班上課缺點最可行的措施;另外,小組活動加快了教學的節(jié)奏,加強了訓練密度和廣度。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快速反應的方式通過“pair by pair”的形式,有節(jié)奏地讓學生練。這樣無論學生成績好、差,人人都能參與。學生在活動時都被一種積極的情感所支配,將大大激發(fā)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調動積極性。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將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他們在一個近似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以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小組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是小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活動方式之一。
2.尊重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合理發(fā)展。
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盡管大部分的小學生喜歡表現自己,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從而不斷提高語言的應用能力。仍有小部分的學生因為性格內向或由于基礎稍差導致的自卑心理,不主動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只是等待老師注意到他們才愿意開口,給他們口語提高帶來消極的作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提供了解決的方法,給這些學生一段緩沖的時間,避免當場答錯的尷尬,而且在完成任務期間可以與組內其他成員共同討論交流,在代表本組展示成果時,由于有了先前充分的準備,學生能放松、大膽地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樹立自信。
3.增強合作意識,培養(yǎng)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就要從小培養(yǎng)學生與人共處、相互合作的能力。安排小組合作是開發(fā)人際智能的有效方式。組內的成員都有責任保證組內成員學會教學內容,只有每一位成員都掌握了教學內容,才算完成了教學任務。因此,每位成員的積極性都被帶動起來,學生間互幫互助,同時在交流、分享成果時,團體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養(yǎng)。
二、合作學習的類型,主要以小組活動的方式呈現
1.二人一組(pairs work),練習一些諸如問答之類的內容,密度大,范圍廣。
2.按角色分組,根據對話或課文內容扮演不同的角色,練習閱讀或表演。有利于創(chuàng)設情鏡??勺杂山M合,也可以根據需要事先分好。
3.根據教學內容分組,比如:提出問題后需要學生討論然后回答問題,這種小組為了方便可就近組合,一般前后座為一組。
三、合作學習(小組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小組活動為課堂教學提供了簡便、有效的操練方式,這些活動主要可以穿插在以下幾種教學步驟之中進行。
1.在“熱身復習(Warmer)”環(huán)節(jié)應用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為了鞏固復習上一節(jié)所學內容以及為呈現新內容作準備,往往有問答練習或者表演對話或課文,這就需要小組來完成。比如:三年級起點第二冊第四模塊Food,在進行第二課時教學時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就安排了這兩項活動,首先是示范問答:T(師):Do you like meat? S1(生): Yes, I do ./No, I don't . 然后要求學生同座一組進行問答(Pair works),誰搶到誰問,另一個同學回答,氣氛非常熱烈,學生積極性都很高;然后是表演第一單元學過的對話,其中的角色有:Ms Smart 、Sam、Lingling、Amy、Mr Smart,讓學生按照課前準備來表演,效果也特別好。
2.在“呈現(Presentation)”環(huán)節(jié)后
在“呈現”新的語言項目后,就轉入操練(Drill)這一環(huán)節(jié),目的是幫助學生熟悉新的語言項目的書面和口頭形式。此時的操練難度一般不大,以教師控制式的機械性練習為主。教師可以出示一些圖片、幻燈、實物、提示詞等“指揮”學生進行練習,這時最好穿插Pairwork(內容簡單的話不必讓學生先準備,反之,事先作些準備),直接以快頻率的方式讓學生一對一對地(pair by pair)、一問一答地進行下去。學生可以通過視覺、聽覺、口頭表達,很快地掌握新的語言項目。這樣做的特點是節(jié)奏快、密度大、頻率高,使學生在緊張熱烈的氣氛中興趣濃厚,人人參與,差生也跟得上。
3.在“練習(Practice)”階段
這一階段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新的語言項目的理解,鞏固新的語言習慣,為在實際中進一步自如地運用作好準備。練習的內容應該具備一定的難度,學生在問答時有較寬的選擇余地。這時適宜穿插“對練”或“組練”方式,用幾分鐘時間讓學生看圖、看物問答,模仿對話,表演課文對話等等。教師要巡視監(jiān)聽,對有困難的“對”或“組”進行一些必要的指導,充當“助手(helper)”或“引導者(guide)”的作用。練習結束后一定要抽查幾對或組當堂表演,以了解練習情況,并對表演出色的組進行適當的表揚,以鼓勵學生的積極性。這個階段的特點是節(jié)奏放慢,頻率放低,但密度大,氣氛活躍,學生參與意識強,有利于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
【關鍵詞】動態(tài)生成教學設計;小學語文
我們都知道語文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不是認識漢字詞,會讀課文就可以了,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學生彼此分享已有的知識,共同探索的過程。因此,經常會有與課前預設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況發(fā)生。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學習狀態(tài),包括他們對課堂的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孩子們的想法,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學過程中的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面對如此之多的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我們不能讓自己陷進預設的教案,而應獨具慧眼,學會捕捉有利于課堂的資源并即時納入教學流程,讓這些活資源走進課堂。這樣,我們的教案、教學才會在動態(tài)生成中得到完善。
一、合理探究文本主題
在閱讀教學上,信息的存在是多樣的,我們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處理完這些信息,那顯然不太可能,所以作為教師要懂得在眾多的信息中尋找真正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教學的新契機,為學生走進文本打開一扇大門。那么,我們的課堂將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如我教學古詩《山行》時,這是課文中的第二首古詩,有了第一首古詩的學習,到第二首就駕輕就熟了,學生利用《詞語手冊》基本上已經讀懂了這詩中詞的意思,所以我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學生,讓孩子們討論作者看到了什么?正在這時,我班夏霆鋒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詩人想看風景不是可以掀起窗簾嗎?掀起窗簾,馬上就可以看到楓樹林了,干嘛非停下來看呢?這個問題與我預設的回答可是牛頭不對馬嘴,我本來是想要學生感受深秋楓林的美,而這個聲音完全打亂了我接下來的教學計劃,于是,我預備不予理睬。正在我閃過這個念頭時,猛然發(fā)覺這是個可利用的資源,而且絕對有利于課堂教學,比我原先設計的問題要好出百倍,于是,我撤掉原先的設計,反問孩子,為什么詩人要停下來看,而不是掀起窗簾看看風景?孩子經過思考,答案精彩紛呈:胡海寧說詩人停下來是為了能更好地欣賞楓樹林的景色。阮靈輝說因為火紅的楓葉太美了,詩人想看得長一點,時間更久一點。陳柯行說如果在馬車上詩人只能看到一邊的風景,下了馬車就能看到整個美麗的楓樹林了。辛文莉說停下來,詩人可以盡情地看,好好地欣賞楓樹林,不錯過一片楓葉。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必要再問學生詩人看到了什么了,因為學生已經體會到了詩人當時不由自主地停下車來看楓葉的心境。
此時我再引導孩子們讀,是呀,詩人之所以停下來,是因為他喜愛這片傍晚時分的楓樹林,想把這美麗的景色盡收眼底,來,我們用朗讀把這美麗的風景放進我們的心底。教室里響起學生朗朗書聲,仿佛大家都跟著詩句來到了那片楓樹林中。
我的這一處理不僅順應了學情,而且由于問題來源于學生自己,他們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也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加上解決的還是同學的問題,注意力自然高度集中,因為心里想我這是在幫助同學解決難題呀,于是就格外地賣力,思維火花就這樣競相迸射。
二、及時調整教學目標
每節(jié)課我們都會預設幾個教學目標,但是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現場性,學習的狀態(tài)、條件隨時會發(fā)生變化,當條件發(fā)生變化的時候,目標也需要隨之調整。隨著課堂的推進,預設目標會顯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學時就需要我們合理地刪補、調整預設目標。
如我教學《北京》第一課時時,我發(fā)現我們班孩子的精神狀態(tài)不是很好,如果我硬是要完成這節(jié)課的預設的目標,認識1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會正確、流利地朗讀全文。那么整節(jié)課下來,肯定是機械地,麻木地,毫無樂趣地識字,朗讀,逼自己,更逼學生,最后落得個草草收場,這可是語文課上最忌諱的。于是我果斷地減去了目標的量,決定這課時先學會在一、二、三自然段中出現的7個生字,重點落在如何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各個層面的孩子都學會這7個生字,會讀帶有這個生字的句子并正確、流利地朗讀一、二、三自然段。結果在我的鼓勵,表揚和各種朗讀形式相結合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我調動起來了,并順利地完成了我調整后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