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文科學的好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青年企業(yè)家;成長發(fā)展;企業(yè)家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156-02
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走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而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舉措就是要大力推進以企業(yè)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在這一過程中,企業(yè)家隊伍建設是關鍵因素,而青年企業(yè)家的成長顯得尤為重要。嘗試把青年企業(yè)家成長障礙劃分為外部環(huán)境障礙和自我內在障礙兩個方面。
一、青年企業(yè)家成長的外部環(huán)境障礙
外部環(huán)境障礙包括社會環(huán)境障礙和企業(yè)文化環(huán)境障礙兩個方面。
1.傳統(tǒng)的人文環(huán)境對企業(yè)家的認可、鼓勵、支持程度還有待于加強,市場交易中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圍還沒有完全形成,社會信用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2.企業(yè)家市場評價機制還沒有形成,企業(yè)家的價值還有待于社會公眾的充分認可,企業(yè)家人力資本的產權制度和其他相關制度建設還沒得到高度重視,非制度因素和制度因素仍然制約著企業(yè)家成長和發(fā)育。
3.學校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應加強創(chuàng)業(yè)和創(chuàng)新教育。學校教育應幫助年輕人形成正確的商業(yè)態(tài)度,培養(yǎng)年輕人具備批判性的觀察事物和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與人文環(huán)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現代社會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對一個地區(qū)的民風民俗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教育應與實際社會緊密聯系,才能使市場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商業(yè)態(tài)度和工商精神。教育改革中尤其要注重學生現代工商精神的培養(yǎng)和傳承,注重創(chuàng)業(yè)和企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
4.企業(yè)內部缺乏不斷創(chuàng)新的文化氛圍。企業(yè)內部管理者安于現狀的心理有可能影響到企業(yè)家放棄尋求更多可能的創(chuàng)新方案,各個部門之間互不信任,造成內耗影響了企業(yè)的效率和效益,員工職業(yè)道德問題會使市場環(huán)境受到破壞。所有這些表現都與企業(yè)家的冒險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難以契合,這樣的企業(yè)文化環(huán)境難以成為企業(yè)家追求進取與創(chuàng)新的精神源泉。
影響青年企業(yè)家進取與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障礙因素,不是單一的一種因素,而是一種多線式的、交叉網絡式的復雜機制所造成的。對青年企業(yè)家構成影響的既有間接的滲透式的影響因素,如地域人文傳統(tǒng)對青年企業(yè)家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影響;同時也有對青年企業(yè)家構成直接影響的制度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如社會體制、法律法規(guī)及其價值取向、私人權益和財產保護制度、人力資本的產權制度、市場體系和市場規(guī)則、現代企業(yè)制度、充分競爭穩(wěn)定發(fā)展的資本市場、企業(yè)家人才市場等,所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對企業(yè)家的成長和青年企業(yè)家的創(chuàng)新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
二、青年企業(yè)家成長的自身障礙
1.缺乏不斷的冒險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是企業(yè)經營者的重要素質之一。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把企業(yè)家稱為“屬于敢于冒險和承擔風險的有高度技能的社會職業(yè)階層”?!肮膭顐€性”、“充滿好奇”這兩項正是創(chuàng)新精神所必須的品質。
2.更注重眼前利益,創(chuàng)業(yè)精神不足。理性主義是現代經濟社會的重要特征,韋伯的理性主義精神可以概括為是一種在嚴格的簿記和核算的基礎上的對金錢的追求,新教倫理造就了美國移民的勤勉刻苦,把創(chuàng)造財富視為一樁嚴肅事業(yè)的資本主義精神,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上海,歷史上也是一座移民城市,世界各地、中國各地的冒險家們紛紛涌入上海的十里洋場,為生活、為未來而打拼、奮斗,富有遠見和小心勤奮地做著發(fā)財夢。激烈的競爭促使人們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中去,松懈和倦怠者將很快被社會淘汰。青年企業(yè)家在奮斗精神、創(chuàng)業(yè)精神方面還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等、靠、要”的思想,反映到思維觀念上,是一種保守的、封閉的思維方式。一部分青年企業(yè)家還缺少那種刻苦勤勉、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創(chuàng)業(yè)意識和敬業(yè)意識。
3.對金錢和財富以及行政權力的青睞程度較高。很多人認為 “金錢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幸?!薄⒄J為“有物質享樂生命才有意義”、 “人活著就是為了掙更多的錢”,一些青年企業(yè)家對行政權力的青睞程度較高,認為“有權就有一切”,這樣的價值取向嚴重制約了企業(yè)家的成長和發(fā)育,說明了市場機制的建構和政府改革還任重而道遠,同時也能夠從社會心理層面反映青年企業(yè)家受“官本位”影響的經營價值取向以及與政府權力之間存在的千絲萬縷的聯系。
4.對群體主義與責任意識的概念認識不清。公與私,在有些人的觀念中,并不是指集體與個人的關系,而是指公家與自家的關系。自家是指以己為中心構成的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又可以擴大到由單位而形成的社區(qū)。自家不是指個人,而是指包括個人在內的一個群體。正是由于這樣來劃定群己、人我邊界,當人們認同一個“私”的單位(自家)時,他不會問為什么,會下意識地將個人與自家聯系起來,他認同自家就是自己。雖然這些人也可以把自家擴大到所在的社區(qū),但在對自家認同基礎上的行動,不需要也不會進行理性算計,而是依據個人的本能來盡義務,而對于自家以外的事情,則一定會精于理性算計,以從中謀取所有可能的好處。這就是所謂的群體主義的負面效應。相比較來說,把金錢、家庭等放到了較次要的位置,以企業(yè)生存與發(fā)展為重,把個人的利益放到企業(yè)生存與發(fā)展之中的價值觀念是當代優(yōu)秀青年企業(yè)家所必備的素質。
5.親情主義價值觀念泛化。臺灣學者楊國樞等人認為,華人在家族中所集聚的生活經驗、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對其產生了強烈的影響,以至于他們在參與家族以外的組織活動時,往往會自然而然地將家族中的結構形態(tài)、關系模式及處事方式推廣、泛化或帶入這些非家族性的團體或組織。待人接物時以特殊主義而不是普遍主義為基礎行事,對圈里人和圈外人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把這種價值觀念泛化到商業(yè)伙伴上,反映到企業(yè)經營活動中,便是毫無原則的互信、互助、互諒、互讓等品格特征。
青年企業(yè)家自身存在的創(chuàng)新障礙,如理性主義與創(chuàng)業(yè)精神、對金錢財富和行政權力的態(tài)度、群體主義和責任意識、法律規(guī)范意識與親情主義等問題和中國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學校教育不能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工商精神和經濟倫理,缺少創(chuàng)業(yè)教育等問題,尤其應該得到高度關注。也就是說包括青年企業(yè)家群體在內的所有企業(yè)家應該注重自身修養(yǎng),自覺克服創(chuàng)新障礙,而所有的學校教育都應該成為培養(yǎng)工商精神和企業(yè)家創(chuàng)新精神的搖籃。
青年企業(yè)家成長的自身障礙主要體現在他們的創(chuàng)新特質及其所構成的主要要素諸方面,主要包括冒險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問題、理性主義與創(chuàng)業(yè)精神、對金錢、財富和行政權力的態(tài)度、群體主義與責任意識及法律規(guī)范意識與親情主義五個方面。尤其應該得到高度關注的是青年企業(yè)家自身存在的障礙,如理性主義與創(chuàng)業(yè)精神、對金錢財富和行政權力的態(tài)度、群體主義和責任意識、法律規(guī)范意識與親情主義等問題和中國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學校教育不能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工商精神和經濟倫理,缺少創(chuàng)業(yè)教育等問題。
三、優(yōu)化青年企業(yè)家成長環(huán)境的對策思考
1.發(fā)揮各級政府的積極作用,推動青年企業(yè)家成長的環(huán)境建設。各級政府要加快職能轉型步伐,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立區(qū)域文化創(chuàng)新的自覺意識,在人文環(huán)境優(yōu)化過程中積極發(fā)揮領導和引導作用。推進企業(yè)家人力資本的產權改革,健全各類法規(guī)制度,保護企業(yè)家的私有財產和合法權益,為企業(yè)家創(chuàng)造公平競爭、規(guī)范有序的市場秩序和外部環(huán)境,加大企業(yè)家人才市場建設工作力度,建立良好的經濟環(huán)境,營造健全的企業(yè)生態(tài),加強創(chuàng)業(yè)的宣傳教育。
2.區(qū)域文化創(chuàng)新,營造適合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新型文化理念。要進行區(qū)域文化創(chuàng)新,必須要實現文化觀念和文化精神的七大轉變:一是要弘揚創(chuàng)業(yè)文化,實現從官本位思維向商本位思維轉變。二是要弘揚創(chuàng)新文化,實現從墨守成規(guī)、小富即安向勇于創(chuàng)新、大富思進的轉變。三是要弘揚合作文化,實現從利己獨贏向合作共贏轉變。四是要弘揚信用文化,實現從重即期利益向重長遠效應的轉變、從守財向守信的轉變,提高信任度。五是要倡導開放思維與流動意識,實現從靜態(tài)封閉向動態(tài)開放轉變。六是要倡導精細意識,實現從浮躁盲從向務實堅定轉變。七是要有良好的社會制度文化,政府應著力打造重商、親商文化,培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構建合理的政商關系。
3.積極培養(yǎng)青年企業(yè)家的“商性”觀念。所謂“商性”即重視“工商”的市場經濟文化精神,體現了人們在市場經濟規(guī)范中注重功利,細心經營,以最大化為價值取向的思想觀念,從廣義來看也可以說是與市場和商品交易相關的沿襲著理性主義、功利主義和世俗主義的文化精神傳統(tǒng)。從“商性”視角來培育企業(yè)家乃至青年企業(yè)家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更能體現企業(yè)經濟活動和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的功能和目的。
4.加快人文科學的建設,提高青年企業(yè)家的人文素養(yǎng)。加強人文科學的建設和普及應從三個方面做起:(1)要從思想上重視人文科學的發(fā)展,全社會都來關注人文科學的發(fā)展,(2)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支持人文科學的建設和發(fā)展,應該鼓勵高等學校發(fā)展人文學科,加大對人文學科的投入,促進人文科學成果的呈現;(3)采取各種方式在企業(yè)家和企業(yè)管理人員中做好人文科學的普及與傳播工作。
5.塑造企業(yè)家的社會形象,形成良好的企業(yè)家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大力宣傳企業(yè)家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傳企業(yè)家對國家和企業(yè)所作的貢獻,突出企業(yè)家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引導各級政府把培養(yǎng)造就大批高素質的企業(yè)家隊伍作為抓先進生產力的具體措施,創(chuàng)造有利于優(yōu)秀企業(yè)家脫穎而出的良好社會基礎和輿論環(huán)境。
6.充分發(fā)揮青年企業(yè)家協(xié)會的作用。青年企業(yè)家協(xié)會的發(fā)展需要在職能定位、職能開放等方面作積極的探索,進而提升整個組織的凝聚力、影響力、戰(zhàn)斗力。組織領導青企協(xié)工作,需要對宏觀經濟環(huán)境、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和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深入的研究,實現整體工作格局、工作節(jié)奏系統(tǒng)項目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要嚴格按照法律和章程獨立自主、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實現健康發(fā)展,并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強化服務手段,進一步營造有利于青年企業(yè)家健康成長和建功立業(yè)的輿論環(huán)境、工作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為廣大青年企業(yè)家鋪路搭橋,真正把青年企業(yè)家協(xié)會辦成會員之家,做到既重視青年企業(yè)家的作用,又關心青年企業(yè)家的成長,更能幫助青年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嚴浩仁.企業(yè)家成長環(huán)境和培育機制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2] 中國企業(yè)家調查系統(tǒng).企業(yè)家看社會責任——2007中國企業(yè)家成長與發(fā)展報告[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
關鍵詞:西南聯大;課程設置;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1)35-0011-03
西南聯大是中國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在風雨如晦的年代,在簡陋艱苦的條件下,西南聯大取得了讓世人矚目的成就,它集結了當時國內最著名三所大學的頂尖教授學者,并培養(yǎng)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許多成為蜚聲中外的第一流科學家。西南聯大辦學的成功經驗一直吸引著后人對其進行研究的興趣。據調查顯示:“研究杰出人物(聯大教授)、校歌校訓碑文、史料、大學制度、人才培養(yǎng)、辦學實踐和聯大精神等,是國內西南聯大研究界較為關注的熱點論題,而系科建設、歷史貢獻、課程教材、教育教學等尚未引起足夠的關注?!盵1]教學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途徑,課程又是教學賴以開展的依據。所以,本文試圖從西南聯大的課程設置與教學管理入手,?研究西南聯大在這兩方面的特點,希望能為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提供一些借鑒。
一、培養(yǎng)通才的育人理念
一所學校的課程如何設置,教學怎樣實施,都是以其辦學者的育人理念為指導的。深究西南聯大育人方面的成功經驗,同樣也是源于它先進的的育人理念――培養(yǎng)通才。
聯大九年,實際主持校務的是原清華校長梅貽琦。在西南聯大,他極力提倡通才教育的辦學理念。從他的《大學一解》一文中,可以具體了解到他關于通才教育的精辟見解:“今日而言學問,不能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三大部門,曰通識者,亦曰學子對此三大部門,均有相當準備而已,分而言之,則對每門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則于三者之間,能識其會通之所在”,[2]即他認為自然、社會、人文科學內部有聯系和相通之處,通才教育即是提倡在高等教育階段,讓學生廣泛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受到“知類通達”的訓練,從而在廣博的知識基礎上,培養(yǎng)一專多能的人才,使學生畢業(yè)后既能勝任專業(yè)工作,又能適應復雜社會生活的需要。
二、適應通才教育理念的課程設置
1.注重基礎
首先是對基礎課程設置嚴格把關。每門課設置前都要經過認真的討論和嚴格的論證。在基礎課中,共同必修課由校務會議討論決定,各院系的專業(yè)必修課和選修課則由系主任制定后交由校務會議審查通過,課程才能開設。其次由名師講授基礎課。為了加強基礎課程的教學力量,西南聯大絕大部分課程都由知名教授參加任課,即使是大一國文、大一英語等這種全校性的班次較多的課程,也不例外。第三對基礎課要求嚴格。除了開課授課的要求外,對于基礎課的考核也非常嚴格。聯大規(guī)定:“所有必修課程不及格不能補考,必須重修。如果隔一年再修習,即使及格也不給學分。有些專業(yè)基礎課有連續(xù)性,先行課程不及格,不得修讀后續(xù)課程?!盵3]想完成低年級的基礎課程并隨班升級按時畢業(yè),必須要下一番功夫。
2.注重學科的交叉性
西南聯大在課程設置上,學科的交叉性非常明顯。首先,共同必修課的結構體現了文理滲透的特色。例如,各院系的學生必修國文、英文和中國通史。文學院、法商學院和師范學院的學生還須在在普通數學、普通物理、普通生物學、普通化學等自然科學中選習一門。理學院和工學院的學生須選學一門社會科學和兩門非本系的自然科學課。
其次,院系內部課程結構體現學科交叉的特點。西南聯大共五個學院,26個學系,下面沒有具體細分到專業(yè),這是與培養(yǎng)通才的育人理念相符的。每個系相當于今天的院,如國文學系、土木工程系、生物學系、經濟學系、法律學系,等等。每個系內部所學知識面非常寬闊,有利于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并觸類旁通。
3.注重課程的實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
梅貽琦教授在《大學一解》中還提出:“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其結果不為新民,而為擾民。”[2]由此可見,梅貽琦所提倡的通才是指向社會的,是為社會所需的,所以西南聯大在課程設置上也注重與社會保持緊密關系,體現它的實用性與創(chuàng)新性。如理工科為適應戰(zhàn)時環(huán)境增開了一些配合軍事需要的課程,如堡壘工程、要塞建筑、軍事運輸軍用結構等。在文科方面,身處西南邊陲,師生因地制宜,他們對云南的氣象、人文、地理等方面進行研究,并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為抗戰(zhàn)中的工程建設、交通運輸等工作提供了依據。如趙九章、李憲之進行邊疆氣候問題研究,寫出了《大氣漩渦運動》、《臺風預報法》等著作和論文。[4]
三、通才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管理
1.學分制保證了學生所需要的知識積累
西南聯大實行學分制,還規(guī)定學生在校必須學習四年(師范學院為5年),因此又稱為學年制兼學分制。每學期每周授課1學時的課程為一學分,實習或實驗2~3學時算一學分,學生每學期所選課程以17學分為準,不得少于14學分,也不得超過20學分(經特批可超過)。學生在4年中修滿132學分,黨義、體育、軍事訓練及格,繳清規(guī)定之一切費用,經審查合格,方得畢業(yè),并授予學士學位(畢業(yè)論文2學分,作為必修科目選習)。[3]實行這種學分制,保證了學生在校期間的知識積累,促使學生去認真學習各種必修課和選修課。另外,由于教授們的要求也嚴格,所以想要按時完成學業(yè),學生必須認真努力。這樣下來,在聯大學習了四年之后的學生都會有緊張而充實之感。
2.靈活的選課制照顧學生興趣貫通文理
為了配合這種學分制,西南聯大進一步實行選課制,并把它切實落到了實處。在學生必須修滿的132個學分中,選修課占的比重非常大,如在文學院,必修課為50學分,選修課為86學分。其它學院雖然在比重上略有差異,但基本上都是選修課的比重大于必修課。據初略統(tǒng)計,聯大教師九年來開設的課程,多達1600多門(重復的課程不計)。在這1600多門課中,選修課至少在800門以上。西南聯大的選課制有一個特色就是選修課程沒有專業(yè)和院系的限制,文科學生都可以選修理工科的課程,這種制度把通才教育貫通文理的意識能落實地恰到好處。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專業(yè)方向和興趣需要,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自由度較大的個性選擇,同時也可以促進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開放的旁聽制幫助學生更好地發(fā)展自身素質
可是選修制也有人數和學分的限制,這對于一些想在專業(yè)上得到更加廣闊發(fā)展的學生來說未免不是一個束縛。但是,西南聯大還有另外一種制度,讓這些學生沒有后顧之憂,即旁聽制。不需要審批,不需要完成作業(yè),沒有考試,完全自由。而且西南聯大繼承戰(zhàn)前北大的傳統(tǒng),也向社會開放,一切有轟動效應的課程,旁聽者十分踴躍,窗外都擠滿了人。在聯大這種現象是十分普遍的,學生們如果選不上自己心儀的課,就會去旁聽,同樣能學到自己想學的知識。這種極度自由又充滿著學術氣氛的環(huán)境,使學生在知識上融會貫通,自由馳騁。
學分制、選課制、旁聽制這三種教學管理制度緊密結合,既很好地完成了專業(yè)學習,又充分照顧了學生的興趣,為學生走向社會后的發(fā)展打開了一片廣闊的天地。
四、對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的啟示
1.樹立專中求通的育人理念
“通才教育”強調以人為中心,以人的自我實現為目標,要求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強調學生擁有寬廣的知識面,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自我選擇和獨立自主的能力。而專才教育強調以專業(yè)為中心,在某一專業(yè)領域有較多的專業(yè)知識,強調人才的專業(yè)性、技能性、職業(yè)性。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南聯大雖然貫徹的是通才教育的理念,實際在注重學生知識廣博的基礎上,也沒放松對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的要求。
隨著時代的進步、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fā)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時代對復合型人才的渴求。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既需要有技藝精深的應用型人才,也要有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所以高等教育進行課程改革時也要注意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專中求通,培養(yǎng)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
2.進行科學的課程設置
一所大學的課程設置直接體現著這所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和辦學特色??偨Y西南聯大的成功經驗能得出以下三點啟示:
首先,重視基礎課給學生以宏觀的通識。先讓剛進大學的學生獲取知識,受到扎實嚴格的基礎訓練,培養(yǎng)他們的專業(yè)發(fā)展意向和嚴謹的學風。然后,再結合他們的興趣和特長來確定各自發(fā)展的方向。其次,進行學科之間交叉,而不是把專業(yè)限定在一個狹小的范圍里,使學生不止學習自身專業(yè)的知識,相關的、類屬的、邊緣的知識都能學習到,又加強了學生的應變能力,有利于今后的進一步發(fā)展。第三,注重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充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3.嚴格有序的教學管理
學分制和選課制能夠促進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這種教學管理制度的實施是以開出大量的、高質量的選修課為前提的,選修課多為學科交叉、加深加寬學生專業(yè)知識和拓展知識面的學科課程。由于師資數量有限,要求教師必須一人開多課,一課多人開。這就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促使他們不斷鉆研業(yè)務,提高知識層次和教學水平,以便開出高質量、受歡迎的選修課供學生學習。
允許學生在一定的范圍內有選擇修習課程的權利,使學生可以在課程計劃下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能力和發(fā)展需求,適當調整學習的內容、速度和方法,又可以設計和規(guī)劃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因此,借鑒西南聯大的成功經驗,建立多樣化課程,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自己的學習,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責任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西南聯大已經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珠,但是它的炫目光彩依舊閃爍在今人的頭腦中。它在辦學方面的成功經驗,仍然值得我們對它進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中國的高等教育需要發(fā)展,除了繼承還需要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我們應該爭取比西南聯大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伊繼東,馮用軍.中國西南聯大研究三十年(1978~2008)――一種詞頻計量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2]楊東平.大學精神[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
一、研究數學人文價值的意義
1. 新課標的需要
中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了數學教育中對數學文化傳播的要求,“數學文化”應盡可能有機結合中學數學課程各模塊的內容,選擇介紹一些對數學發(fā)展起重大作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數學在人類社會進步、人類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同時也反映社會發(fā)展對數學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2. 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數學不只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文化;不只是一種知識,還是人的一種素質.
3. 時展的需要
數學正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領域. 世界上很多經濟學家,常常是先獲得了數學博士學位后才研究經濟的. 有人曾用概率統(tǒng)計法研究《紅樓夢》作者的語言習慣,發(fā)現后四十回與前八十回是很一致的. 說明曹雪芹曾創(chuàng)作了后四十回,至少留下了后四十回的部分手稿.
二、數學的人文價值的體現
1. 數學的哲學價值
自從有哲學以來,數學就一直影響著哲學,就成為哲學問題的一個重要來源,為哲學的思考與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環(huán)境. 古希臘時代的許多大哲學家,多數是大數學家. 在他們眼里,數學與哲學是同宗同源的.
2. 數學的美學價值
數學文化的美學觀是構成數學文化的重要內容. 古代哲學家、數學家普洛克拉斯斷言:“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 ”
3. 數學的文化價值
數學是科學的工具,在人類物質文明的進程中已充分顯示出其實用價值. 數學更是一種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價值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三、數學人文在教學中的實施
1. 用哲學的觀點來剖析數學
在數學教學中,許多知識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可以用運動變化觀來理解函數的概念,用運動和靜止的基本原理來理解不等式的應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來理解數列的項與通項,用聯系轉化觀來理解“數形結合”,用對立統(tǒng)一觀來理解圓錐曲線,等等.
2. 用審美的眼光來欣賞數學
數學美是一種科學美,數學家們將自己的勞動成果按他們的美學觀以自己最滿意的形式總結出來并呈獻給人類的美.
3. 用創(chuàng)造的激情來體驗數學
數學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對定理、結論、解題方法的探索中,都需要學生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和開拓精神,同時也正是通過這種數學活動過程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 在教學中,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探索和猜想,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問題,通過一題多解、妙題巧解、解題優(yōu)化等教學策略,來培養(yǎng)學生的“奇思妙想”和“獨到見解”,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習慣,讓創(chuàng)新成為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
4. 用無畏的精神來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有的學生缺乏自信,不愿意獨立思考問題;有的學生缺乏鉆勁,考慮問題常半途而廢:有的學生缺乏勇氣,在困難面前常退縮不前.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提高能力,更要培養(yǎng)學生一種無畏的探索精神,陳景潤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付出了畢生的精力;華羅庚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下,寫出了《堆壘素數論》;康托創(chuàng)立了集合論被誣為“瘋子”. 在數學發(fā)展的征途上,數學家們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甚至生命. 而學習數學同樣需要付出努力,任何投機取巧都不能成功.
四、對數學人文價值的思考
1. 觀念上體現人文價值
數學教育除了傳授數學知識和方法以外,還應擔負起人格教化的目的. 實踐證明,單純的強調數學教育的科學性與實用性是對數學教育的削弱,對人的精神品格的形成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 只有把技術、文化、人格三位一體統(tǒng)一于科學文化這一范疇,才能真正使數學教育的技術和文化素質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因此,我們在數學教育中應有意識地注重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和道德教化.
2. 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上滲透人文價值,數學是研究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在學生身心發(fā)展還不完善,知識層次還沒有達到一定水平時,一味強調“科學性”的一面,這無異于拔苗助長,還會給學生造成“高處不勝寒”的恐懼感和神秘感. 因此,在數學教育中應根據學生情況,在注重“科學性”的同時恰到好處地滲透“藝術性”、“通俗性”等人文方面的性質是十分有好處的. 3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人文價值的有效途徑1. 課堂教學中2. 在課下的交流中3. 在研究性學習中
后 記
闡釋“大學語文”在提高理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改善思維方式、培養(yǎng)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和為此做的一些探索。
【關鍵詞】
大學語文;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
現代社會是一個經濟、科技、文化迅速發(fā)達又高度綜合交叉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人類遇到的問題已不再是單純的科技或經濟問題了。高科技的發(fā)展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在這種背景下,傳統(tǒng)的單一型理工科人才已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了,培養(yǎng)既有較強的專業(yè)技能又有較高的人文素質的文理兼?zhèn)湫腿瞬乓殉蔀楦叩仍盒5哪繕?。大學語文作為提高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基礎課已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所重視,并以不同的形式開設了此課。那么,大學語文在提高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究竟有什么樣的作用,如何發(fā)揮這種作用,本文結合自己在教學中所形成的感想進行了一些探討。
一、大學語文對提高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塑造崇高的民族精神
任何一個偉人,都是同他的國家、民族息息相關、同呼吸共命運,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的。沒有愛國情操,再聰明的人,專業(yè)再好的人也不會給他的國家、民族貢獻什么。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學語文課本中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歷史上眾多的愛國形象?!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些是怎樣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jié)呀。每當讀到這些篇章的時候,有誰能夠不為他們的愛國精神、民族氣節(jié)感動嗎?所以,大學語文以其獨有的特點,在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錘煉學生崇高人格、凈化精神境界、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改善理工科學生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對一個人很重要,它是一個人的極為重要的素質??鬃泳褪欠浅V匾曀季S方式的,有一次他跟子貢講:“你以為我是學得很多才懂得這樣多嗎?”子貢說:“對,我是這樣認為的?!笨鬃诱f:“不對,我是‘一以貫之’,抓住了問題的核心?!笨梢?,思維方式十分重要。理工科教學往往偏重于原理的學習、演繹的訓練,常常進行數字的運算。因此,思維方式表現為縝密,邏輯性強,而人文科學更多地運用歸納的方法,在思維特征上表現為形象性、具有跳躍性,特別是人文科學更需要想象與直覺,例如,小說、詩歌、戲劇等藝術形式都是用形象來表現思想的,很少從原理出發(fā),很少用演繹的方法。因此,從思維結構上講,人文學科的訓練,極有利于理工科學生發(fā)展在學習過程中所缺乏的直覺思維。直覺、想象、歸納、類比這類思維方式是發(fā)散狀態(tài)的。心理學研究表明:發(fā)散思維對于人的創(chuàng)造力具有開拓意義,創(chuàng)造力與發(fā)散思維是成正比的。大學語文課的內容都是形象性極強的,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極有好處,因此,理工科院校開設大學語文,在完善學生的思維結構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而這一點又是極為重要的。
(三)培養(yǎng)非智力因素
關于這個問題,已經引起很多人的重視,1995年,美國出版了一本《情感智商》,作者戈爾曼在大量證據的基礎上指出:情商對一個人事業(yè)成功、生活幸福所起的作用遠比智商要大。其實,情商講的就是非智力因素,就是一個人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有效地控制自己,正確地認識別人,正確地認識個人、集體,增強自己適應社會的各種能力等等。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不僅要教給他們一些具體的知識,同時,還要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國人是最重視與人相處的,所以,在這些作品里,這方面的觀點、見解很多,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達而達人”。所以,大學語文在增強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如何發(fā)揮大學語文在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大學語文在提高理工科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那么,如何更好地發(fā)揮這種作用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教學內容方面
1、選擇思想性強并且學生感興趣的作品來講
大學語文所包含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很多學校都把它作為選修課,而且課時極其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對教材上的內容進行取舍、精選。選取那些思想性強的歷代優(yōu)秀作品來講,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而且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受到教育。這些作品飽含著作者熱愛祖國、同情廣大受苦人們的思想感情,從中可以體會到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從而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為了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可以把作品和作者的生平、當時的歷史背景結合著來講。教學實踐證明,文史結合的教學方式是學生比較喜歡的。
2、選擇貼近現實生活的內容
譬如,很多學生,特別是理工科的學生常常有讀錯、寫錯、用錯字的現象,這對將來的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大學語文課上,結合學生講一些字的特點、構造理論等內容,不僅有利于他們改正常寫錯字的不良習慣,也使他們對中國漢字有個全新的認識,同時,對漢文化也有了一些了解。如果能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如作業(yè)等,讓他們自己學習字詞,并養(yǎng)成習慣,這對學生將來的發(fā)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學方法方面
1、注重教學方法的科學性
以往的大學語文往往采用以講授為主,甚至單一講授的教學方法,但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置學生于被動,往往束縛學生的思維,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久而久之,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而且也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茖W的教學方法就是指在達到教學目的的前提下,因教學內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目的是讓學生有更廣泛的參與空間,更好地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更有效地實現大學語文改善理工科學生科學思維方式的目的。
(1)廣泛地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教師不再把所有的問題都告訴學生,而是啟發(fā)和引導他們自己去思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啟發(fā)式教學的方法很多,例如設計問題。問題是思維的動力,它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定向思維。設計一些具有探討價值和意義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討論的方法也是充分可行的。
(2)運用多媒體教學。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往往功課很忙,讓他們拿出大量的時間去閱讀眾多的優(yōu)秀作品,有時不太現實。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看一些優(yōu)秀作品的錄像。當然,教師也可以把大量的影音資料放在大學城空間里,學生可以很方便地播放觀看。看影像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兩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看??催^之后,教師再結合片子講講作品的時代背景、思想內容等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當然,以觀看錄像的方式來欣賞作品,對作品的理解肯定是不夠的,但在不可能閱讀作品的情況下,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3)讀書匯報方式的運用。讀書匯報從某種角度上說,應該屬于討論的一種。大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加之世界觀的成熟,對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就大家普遍讀過的某篇作品、某部書,請有代表性的學生把自己的見解陳述給大家,互相啟發(fā)、互相學習,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同時,在眾人面前組織語言、陳述見解,這本身也是對學生心理素質、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而這些素質也是適應社會所必須的重要素質。
2、注重授課藝術,增強課堂感染力
一、開啟化學之門,讓學生感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我們周圍的世界,是一個物質的世界.這些物質,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食物為我們提供營養(yǎng);由于地殼變動而埋沒在地下深處的古代樹木變成了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為我們的生活提供能量;鐵器在潮濕的空氣里逐漸生銹;汽車上蓄電池充電和放電;等等,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發(fā)生的化學變化.通過生動、具體的化學變化現象,逐步形成“物質是變化的”觀點.人類為了生活和生產,在長期跟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有關物質變化的知識,從而逐漸認識到,自然界里一切物質變化的發(fā)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條件.掌握了物質變化的原因和條件,就能進一步控制物質變化的發(fā)生,以達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
二、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應用化學知識,提高化學學習
興趣
生活中處處有化學.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化學課堂,教師應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擷生活化學實例,積極開發(fā)和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和富有時代氣息的教育素材,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在日常生活、生產實際中的廣泛作用,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使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1.衣.我們的衣服布料多種多樣,它們是如何制成的?人們喜歡穿的羊毛衫和羊毛外套,也不都是出在羊身上的“羊毛”吧!課本一開始就在“奇妙的化學”中提供了幾個讓學生感興趣的疑問,其中一個就與“衣”有關,“以石油、煤炭等為原料是如何生產出使世界變得絢麗多彩的衣服、塑料制品的”.這些足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學好化學,解釋身邊的有趣現象.
2.食.在炸油條時,向面團里常加入純堿和明礬,這是為什么呢?其實發(fā)明油條的人可能并不懂得化學,但是他不自覺地利用了三個化學原理,才得到受人喜歡的油條.做油條的第一個反應:Na2CO2+H2O = NaHCO2+NaOH.第二個反應是生成的碳酸氫鈉受熱分解成碳酸鈉、水和二氧氣化碳:2NaHCO2
Na2CO2+H2O+CO2 .兩個反應結果使面團里形成了許多充滿二氧化碳的微小氣室,氣體受熱會發(fā)生膨脹,所以在炸油條時,油條迅速膨脹起來.上面兩個反應結果會產生較多的氫氧化鈉,氫氧化鈉是強堿,具有強烈的腐蝕性,巧在發(fā)明油條的知道用明礬,來中和氫氧化鈉的堿性.氫氧化鋁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它能中和胃中產生過多的胃酸(鹽酸),保護胃壁黏膜,因此患有胃病的人,常吃油條有好處.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小原理,食的學問很大.通過學習化學,可以知道,食物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yǎng)素,這些營養(yǎng)素又是如何供給我們身體活動的能量的.
3.住.我們居住的房屋經過一系列的變化,由原來的茅草屋變成了現代的高樓大廈,與化學也是密不可分的.建筑用的水泥、鋼筋、磚瓦,裝修用的油漆、木板,哪一樣也離不開化學.那么,這些東西是如何通過化學方法制得的?需要什么原料?這又給學生出了難題,原來化學這么有用!
4.行.汽車上哪件物品不是化學制品;我們穿的拖鞋、涼鞋,不也是化學的成品嗎?
學化學是為了用化學.新的化學課程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人與環(huán)境、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意識.因此,學生要在生活中學習知識,也要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學生可利用日常用品做家庭實驗,利用所學知識解釋身邊的現象,從而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從豐富、生動的生活中尋找學習主題,讓學生體驗知識的應用和價值.
三、有效組織、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和
思考能力
論文摘要:對于語言的意義和存在的探討,其淵源可追溯到古希臘,最初對這個世界產生疑問的哲學家都對語言有自己的見解。西方哲學在歷史上經過了不同重心的發(fā)展。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哲學從認識論哲學轉向語言哲學后,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在這一轉向思潮當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首先對語言與哲學的關系的歷史淵源進行了簡單回顧,接著分析了索緒爾的主要語言學理論及其所體現的哲學思路。他在語言學領域和哲學領域都做出了自己獨一無二的貢獻,并為其他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靈感與啟發(fā)。
⒈ 語言與哲學
語言是一個紛繁多彩的世界,因為語言,我們可以了解我們的祖先,歷史,文化和文化,甚至了解各個地域不同的文化和歷史;因為語言,我們得以繼承這些美好的傳統(tǒng)和文化并繼續(xù)發(fā)展我們的人類文明;因為語言,現代的我們還整日沉浸在語言帶給人類的美妙當中。關于語言的奇妙,語言的起源問題,語言的本質,語言的功能,語言的發(fā)展或者滅亡,語言與其他學科的關聯等等,除了我們的感性認識之外,一直以來都是哲學研究和科學研究的對象,并有著各種各樣的研究成果。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就是研究客觀世界上的一切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哲學思維和對語言問題的思考密不可分,二者的聯系歷史悠久,和人類的其他活動相比,哲學思維不能脫離語言,以為思維的對象和思維的過程本身,都必須依靠語言才能轉變他人思想所能把握的東西(高名凱 2010:8)。
如陳嘉映所說,人類對于自身所處的世界的好奇使他們從來沒有停止對語言的研究活動,柏拉圖曾評論,語言這個題目也許是所有題目中最重大的一個。他又說,“語言又與歷史、藝術等不同,語言和概念的關系更為密切,乃至我們經常無法區(qū)分概念和語詞,于是一切概念考察都是語詞考察,語言哲學就不再是哲學的一個分支,而是哲學本身了,或者說是‘第一哲學’”(陳嘉映 2003:4)。從這些分析我們得知,語言在哲學中的重要地位,盡管陳嘉映的論述最終回歸到不宜將哲學等同于語言哲學,因為語言學家和哲學家都進行觀察,概括,推論,但二者目標不同,語言學家旨在更好地理解語言的內部機制,直到掌握這一機制,而哲學家是從理解語言的機制出發(fā)走向理解世界,希望有一種更深層的理解方式。
從古希臘眾多哲人如蘇格拉底,柏拉圖等的語言思考,到中世紀熱衷于宗教領域語言的探討,集中在《圣經》的詮釋,一直到近代哲學,語言學和語言思辨的發(fā)展受到了近代科學發(fā)展的影響,在20世紀初哲學的語言轉向后,由語言取代認識論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課題后,現代語言學開始形成,而對現代語言學起奠基作用的就是瑞典語言學家索緒爾。
⒉ 語言學總論
語言學是研究語言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索緒爾指出,
“語言學的任務是:a 對一切能夠得到的語言進行描寫并整理它們的歷史,那就是,整理各語言系的歷史,盡可能重建每個語系的母語;b 尋求在一切語言中永恒地普遍地起作用的力量,整理出能夠概括一切歷史特殊現象的一般規(guī)律;c 確定自己的界限和定義”(索緒爾 1983:26)。
⑴ 語言和言語
語言和言語的區(qū)分是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理論的出發(fā)點。他認為,人類的言語活動是復雜的一個民族的表達能力系統(tǒng),同時與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等領域都有聯系。在言語活動中,索緒爾強調把語言和言語區(qū)別開來。簡要說,語言是一代人傳給另一代人的語言系統(tǒng),包括語法,句法和詞匯,他潛在地存在于一個語言共同體的成員的意識中。它是社會現象,也是社會的產物,不屬于語言共同體中的個別成員。言語指我們具體說的話,或者指說話者可能說出或者可能理解的全部內容。語言指社會上約定俗成的方面,言語指具體話語,是語言的具體表現(涂紀亮 1994:227)。
“把語言和言語分開,我們一下子就把(1)什么是社會的,什么是個人的;(2)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從屬的和多少是偶然的分開來了” (索緒爾1983:35)。
根據這種區(qū)分,索緒爾提出設立兩門語言學,即語言的語言學和言語的語言學。其中,前者是主要的,它以實質上是社會的、不依賴于個人的語言為研究對象,這種研究純粹是心理的;后者是是次要的,它以言語活動的個人部分、即言語,為研究對象,它是心理的和物理的(1983:41)。雖然索緒爾強調語言和言語的這種區(qū)分,但沒有將這兩者完全割裂,而是也強調了它們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他舉例說明語言和言語相互依存,語言既是言語的工具,又是言語的產物。如果語言離開了言語的具體表現,語言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具體存在。這種區(qū)分的意義就在于我們可以有目的地展開研究,而且在互相聯系的基礎上能夠又研究整體,這種哲學思路就是一種強調系統(tǒng)依賴性的相對主義,而這一思想在哲學領域也引發(fā)了新的思考。
⑵ 能指和所指
語言單位是一種由兩項要素聯合構成的雙重的東西。這個要素分別是概念和音響形象,而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是符號。索緒爾提出用兩個術語,分別是所指來代表概念,能指來代表音響形象?!斑@兩個術語的好處就是既能表明它們彼此間的對立,又能表明它們所從屬的整體間的對立”(1983:102)。
能指和所指緊密相連,不可分離,但它們之間的聯系是任意的。語言的實體是只有把能指和所指聯結起來才能存在的,如果只保持這些要素中的一個,這個實體就將不存在。如果將能指和所指分開,可能會造成誤解。例如,一些偏心理學的概念,“黑”、“聽見”等等,就其本身而言,需要和音響形象結合起來才能有意義。但是,能指和所指的聯系是任意的,或者,我們可以更簡單地說:語言符號是任意的。符號的任意性原則支配著整個語言的語言學,它的存在可以解釋很多現象。在他看來,語言間的差別和不同語言的存在就是任意性的證明。
索緒爾分析道,“符號正因為是連續(xù)的,所以總是處在變化的狀態(tài)中”(1983:112)。這句話看似矛盾,但是仔細體會后就覺得不無道理。語言具有穩(wěn)固的性質,始終是前一時代的遺產正是因為時間的作用,語言時時刻刻被大眾使用,處于時間當中的這種連續(xù)性保證了它的不變性。符號在時間上的連續(xù)性與在時間上的變化是相連的,這種變化具有必然性。因為首先,在時間上的連續(xù)性就是說語言處于大眾中,處于社會成員中,這種社會力量和集體的惰性都抑制了語言的改變,另外一方面是,語言處于時間中,因為語言符號具有任意性,人們可以在聲音和概念之間建立任何關系,所以,符號中的兩要素以不同的程度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的同時,語言在各種能夠對聲音或意義發(fā)生作用的力量---社會力量---的影響下也變化并發(fā)展著。這種發(fā)展是語言無法逃避的,一段時間過后,我們總能意識到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轉移(1983:114)。
索緒爾的能指與所指語言學理論,將語言看成一種符號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當中,彼此之間的關系才決定價值和意義。所以這一點,對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維,因為符號的概念可以延伸到各種風俗、儀式、宗教、建筑、繪畫和音樂等等方面, 因此,可以說他的理論為現代符號學奠定了基礎作用,并開拓了發(fā)展前景(劉艷茹 2007)。
⑶ 共時與歷時語言學
從符號的不變性和可變性出發(fā),索緒爾提出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式。既然語言符號有不變性,它就可以作為不變的固定的符號系統(tǒng)存在于某一時間段中,另一方面,既然它又在時間范疇內可變,就是在前后相繼的時間段中不斷演化。為了研究同時軸線上的語言現象和連續(xù)軸線上的語言及其變化,誕生了共時語言學和歷時語言學,分別研究語言的狀態(tài)和演化的階段。
索緒爾將歷時與共時研究區(qū)分開,目的就是界定語言學的內容?!肮矔r語言學研究同一個集體意識感覺到的各項同時存在并構成系統(tǒng)的要素間的邏輯關系和心理關系。歷時語言學,相反地,研究各項不是同一個集體意識所感覺到的相連續(xù)要素間的關系,這些要素一個代替一個,彼此間不構成系統(tǒng)”(1983:143)。
這種共時性思想就是一種結構主義的思想。語言學的研究就是符號的形式關系,因為符號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其價值完全依賴于它在符號系統(tǒng)中的位置。也就是說,在符號系統(tǒng)這個結構中,價值來源于各個符號之間的關系。結構其實是一種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當中的成分以相互依存,相互對立或者相互矛盾的關系存在,事物的本質并不在于它們本身,而正是在于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看來,結構主義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在觀察事物的時候不僅是注意這一客體的存在,而是更應關注它與周圍事物方方面面的關聯。由此,我們才能更為全面的認識。
⒊ 結語
因為索緒爾提出的這些理論,他的語言學被稱為結構主義語言學,中心論點是:語言是一個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各成分完全由它們在系統(tǒng)中的相互關系界定。結構主義語言學為此后的一些語言學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論原則。首先是索緒爾的弟子們建立的“日內瓦語言學派”,其他主要代表還有雅各布森等積極參與的布拉格語言學派,以布龍菲爾德為代表的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派,他們吸收了一些索緒爾的觀點,并加以繼承,發(fā)展或延伸,總之在各自領域都有成就都做出了貢獻。
索緒爾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語言研究模式,這為哲學研究也注入了新的動力。結構主義形式的語言學一方面強調語言返回自身,成為一個自足的系統(tǒng);另一方面又把這種形式主義的語言觀和方法論推廣到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歷史學,文學批評和精神分析等各個領域中,使結構主義語言學事實上獲得了一種“第一哲學”的地位。(錢偉量 2003:2)由索緒爾引發(fā)的所謂“語言學轉向”,人們對語言意義和存在的問題的思索使得語言成為焦點。索緒爾的語言觀不僅直接促進了現代語言學的建立和發(fā)展,這些理論中體現的哲學思路,對其他人文科學領域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例如,結構社會學、結構經濟學和結構人類學等等用這種結構主義方式研究的領域(張一平 2006:12-17)。綜上所述,在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觀影響人文科學領域后,他的影響還會延伸到更多科學領域,為更多研究者提供靈感和啟發(fā)。
參考文獻
[1]陳嘉映.《語言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高名凱,石安石主編.《語言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
[3]劉艷茹.《索緒爾與現代西方哲學的語言轉向》[J].外語學刊,2007(4).
[4]錢偉量.《語言與實踐——實踐唯物主義的語言哲學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5]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岑麒祥、葉蜚聲校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關鍵詞】健康教育實踐 思考
中圖分類號:R197.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8-275-01
孕產期健康教育作為一門醫(yī)學與人文科學交叉的學科在醫(yī)院臨床工作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實現衛(wèi)生部《健康中國2020》目標,按照四川省衛(wèi)生廳要求,金牛區(qū)婦幼保健院參與了四川省婦幼保健院-惠氏公司“孕產期健康教育項目”,從2008年9月到2010年6月,歷時18個月,認真組織落實“項目”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1 加強組織領導,為“項目”實施提供保障
1.1 建立健全組織網絡 為保證“孕產期健康教育項目”的順利開展,醫(yī)院成立了由院長任組長,各相關科室科主任為成員的活動領導小組,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保證人員、工作落實到位。
1.2資培訓 為不斷增強醫(yī)務人員的健康教育咨詢及服務能力,加強了講師的業(yè)務水平的專項培訓,使醫(yī)務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理論水平,為孕產婦提供更專業(yè)的健康指導。
2項目實施的內容與方法
2.1項目實施范圍 在我院建卡的孕期婦女及住院分娩的孕產婦和家屬。
2.2設施設備 根據項目實施方案配備了齊全的教學設施設備,有布局合理的孕婦學校及電視機、DVD機、投影儀等電教設備。
2.3教學形式和實施內容 統(tǒng)一使用四川省婦幼保健院提供的影像教材、孕婦讀本和宣傳資料,采用授課、看錄像、發(fā)放健康教育資料等不同形式。開展了孕早期保健、孕中期保健、孕晚期保健、孕產婦心理調節(jié)、分娩期保健、產褥期保健、新生兒保健等專題講座,通過提問、交流、游戲等形式達到互動。堅持每月兩次孕婦學校,一次育兒班,覆蓋人數達到建卡總人數及兒保數的90%。
3項目評估指標
項目實施年內我院產科門診建卡2700人,參加孕期全程5次課2401人,聽課率達89%;住院分娩2345人,參加工休座談會達到100%;孕期參加全程4次小組活動率達87%;孕期教材擁有率100%;工作人員對出生缺陷預防知曉率≥96%;孕婦對出生缺陷預防知曉率≥80%;孕婦產前心理焦慮狀況下降率≥70%。剖宮產率下降。
4 效果
項目年內開展孕婦學校課36次,孕婦沙龍9次,育兒班18次,參加活動3000余人次,發(fā)放孕婦讀本3000余冊,為孕婦提供孕期健康咨詢和口腔保健特殊服務30000余次。通過項目的開展,促進了醫(yī)院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斷完善和提高,拓展了醫(yī)院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孕產婦和家屬通過宣傳教育,掌握了母乳喂養(yǎng)的好處、預防接種知識、新生兒保健和產褥期保健知識,牢固樹立了科學育兒的新觀念。
5思考
5.1增進醫(yī)患溝通和信任 通過孕產期健康教育,加強了醫(yī)務人員和孕產婦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增進了孕產婦對醫(yī)務人員的信任,減少了醫(yī)患糾紛。
5.2提高了病人滿意率 通過孕產期健康教育,醫(yī)務人員的專業(yè)知識得到展示,自我價值得到體現,醫(yī)患關系和諧,對醫(yī)院的醫(yī)療質量起著良性的積極的影響,對樹立醫(yī)院的良好形象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5.3降低了剖宮產率 孕產期健康教育使孕婦掌握了分娩方法和技巧,減輕了產婦的心理壓力,減少了焦慮,普及優(yōu)生優(yōu)育知識,促進了自然分娩,使產婦了解了剖宮產和自然分娩的利弊,掌握了分娩技巧,導致分娩更人性化。孕婦認識到分娩是一個正常、自然、健康的心理過程,使孕婦增強了自然分娩的意識和信心,從而促進了自然分娩,降低了剖宮產率。
5.4醫(yī)院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提高 科學的健康教育理念深入滲透到每一個醫(yī)務工作者,使醫(yī)院的健康教育工作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拓展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不斷適應新形勢下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模式。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等教育 文化素質 全面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89
從根本上講,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都是一項公益事業(yè),其本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但是,長期存在的中學文理分科以及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專業(yè)面過窄等問題,與上述要求是相悖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均衡而全面的發(fā)展。就中學的文理分科而言,其結果是理科學生不再學習地理、歷史,也不再閱讀經典的文學著作,不懂得或者說不甚懂得欣賞音樂和美術,知識面狹窄,人文精神淡??;文科學生則遠離物理、化學,漸漸淡忘了最基本的自然科學知識,科學思維與科學精神得不到應有的訓練和培養(yǎng)。高等理工科院校專業(yè)面向過窄、針對性過強,其好處是能夠縮短畢業(yè)生適應工作崗位的時間,滿足用人單位眼前的要求,但從長遠看,由于學科專業(yè)基礎薄弱,缺乏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發(fā)展的后勁受到一定的影響。由此可知,知識結構的失衡,其最直接的根源在于上述兩個方面,即中學的文理分科、大學的專業(yè)面向過窄。但更深層的原因,則是應試教育的結果。改變目前的應試教育,這是一個浩大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思想認識、制度設計等,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不再討論。但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專業(yè)面向過窄的問題,卻是可以通過一些措施予以調整的,畢竟現在的高校還是具有一定的辦學自的。下面從思想認識、方法措施等方面就高等理工科院校如何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加以闡述。
1 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
無論是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還是從事教育教學管理的人員,對于文化素質教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過程中的意義,以及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yè)教育之間所存在的相輔相成的關系,都是有一定地認識的。我校一位教授就說過這樣一句話:數學是理科的基礎,物理是工科的基礎,而文化素質是一切的基礎。但是,不論是教師,還是管理人員,當他們真正面對文化素質教育這個問題的時候,卻顯得有些擔心、有些猶豫。擔心文化素質教育會占用本來就不多的學時,從而沖淡了專業(yè)學習,而正是由于有這樣的擔心,當需要他們做出選擇和決定的時候,就難免顯得有些猶猶豫豫了。從根本上講,還是思想不統(tǒng)一,認識不到位,即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而狹窄的專業(yè)教育雖然能夠使得受教育者在離開學校之后不久即能很快適應特定工作的需要,但由于其知識面過窄,很難適應未來的發(fā)展變化,而我們恰恰正處在一個每天都在變化著的時代。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在其《后現代文化:技術發(fā)展的社會文化后果》一書說:“從1980年到1990年期間,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變換了自己的職業(yè)。這種發(fā)展趨勢對教育體制與文化機構提出了挑戰(zhàn)。對學習進程必須加以改進,必須把知識的學習和文化、精確的專業(yè)知識和藝術、哲學的想象力結合起來。如果變換職業(yè)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那么,就不能僅僅堅持原有的那種學會一種終生受用的方法的老原則,而是必須引進終生學習和藝術創(chuàng)造的各種形式?!?原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劉鳳泰也曾經指出:“素質教育不是一種教育模式,而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必須將素質教育貫穿到人才培養(yǎng)的始終。素質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思想政治素質,二是文化素質,三是業(yè)務素質,四是身體心理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根本,文化素質是基礎,業(yè)務素質是本領,身體心理素質是本錢,這四個方面的素質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倍绹墓鸫髮W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即搞過一個名為《零點項目》的文化素質教育項目。項目緣于美國對其與前蘇聯在科學技術領域所展開競爭的思考,研究對象是藝術教育。美國的教育家認識到美國的科學技術教育是先進的,但藝術教育(文學、音樂和美術)落后于前蘇聯,這些文化藝術背景決定了俄國人的文化藝術素質優(yōu)于美國人,于是這些教育家擔憂美國將來會在科技方面后勁不足,因此他們認為需要加強對美國大學生的文化藝術素質教育。
上述論述和思考,既是對文化素質教育的定位,也是對在理工科大學生中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深遠意義的詮釋,值得我們認真研讀和深入思考,有助于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形成共識。
2 構建專業(yè)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培養(yǎng)體系
目前,在一些理工科大學,雖然也在進行文化素質教育,譬如,有些高校開設了大量的選修課,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屬于文化素質教育范疇;有些高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人文社科藝術講座、大學生辯論會、文藝演出和詩歌朗誦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學生的文化素質。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其文化素質教育是不成體系的,缺乏明確的目標,所能達到的效果也無非是讓學生在緊張的專業(yè)學習之余,擴大一些知識面,培養(yǎng)一些興趣愛好。要想真正實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通,進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僅僅依靠上述措施是顯然不夠的。
在這方面,國內外一些大學的做法值得借鑒。早在19世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即在其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設置了兩門課,即“當代文明”和“文學經典”,對當時的美國高等教育產生了很大影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到上世紀90年代,美國高校的通識教育課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形成了包括寫作、外國語言、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等多領域的課程體系,體現了時代的進步。而在國內,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石油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理工科大學都進行了文化素質教育實踐,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下面以武漢理工大學為例加以說明。武漢理工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通識課程由三大類別組成,即基礎類、核心類、拓展類?;A類為公共基礎必修課,課程門數16門;核心類是文化素質知識體系的核心部分,分為四大模塊由87門課程組成,包括大學生學習與生涯指導、人文文化(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科技文化和藝術等四個模塊共計87門課程;拓展類由172門課程組成,為任意選修課,凡是符合教學要求的都可申請并歸入此類,要求學生至少修習2門,取得3個學分。
上述做法,從課程體系設計、教學計劃層面,保證了文化素質教育的貫徹落實,也有利于文化素質教育質量的保證和提高,從而避免以往走過場的弊端。
3 開展第二課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將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納入課程體系、列入教學計劃,是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手段,而結合課程教學,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如前面已經提及的人文社科藝術講座、大學生辯論會、文藝演出、詩歌朗誦、科技競賽、體育比賽、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是課堂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補充和拓展。后者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第一課堂的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校園文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譬如我們關于什么是大學的那個耳熟能詳的通俗說法,即大師、大樓、大樹,就是校園文化。大師們深邃的思想、睿智的目光、高尚的情操以及他們卓越的建樹,如一只無形的智慧之翼,在校園上空飛翔,引領后來的學子去追尋他們的腳步;大樓作為建筑文化,尤其是那些見證了學校發(fā)展變化的老建筑,雖顯滄桑,但卻有一種沉甸甸的歷史厚重,能夠帶給學生們強烈的心靈震撼,引發(fā)他們去探究去思考;而大樹作為一種寓意,在講述著治學之艱辛的同時,也在樹立著一種信心,即小樹終究會長成參天大樹,長成棟梁之才,但在此之前則必須經歷風霜雨雪,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很多,甚至于一草一木、小山湖泊,都無不對人才的教育培養(yǎng)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有些很重要的內容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譬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中國古代科技文明。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對理想的追求,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即便在自然科學領域,我國古代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對人類發(fā)展與進步的貢獻也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在許多方面比歐洲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這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作為他們的后代子孫,我們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宗。我們理應繼承下來,推陳出新,發(fā)揚光大。這對于增加民族自豪,樹立民族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的講話中指出:“不斷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必須始終貫穿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各項工作之中。”這段論述,將教育教學質量提到了“生命線”的高度,同時也賦予了高等院校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歷史責任。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自覺實踐,以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為手段,以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為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未來,培養(yǎng)和造就千百萬有思想、有知識、有能力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紅譯.后現代文化:技術發(fā)展的社會文化后果[M].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136.
[2]劉鳳泰.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N].光明日報,2001-1-4.
[關鍵詞] 好讀書 讀好書 閱讀教學
“老師,看過‘可愛陶’的書么?”課間休息時一位男生眉飛色舞地說,“太棒了!我讀書筆記就寫她,行么?《水滸》把我的頭都搞大了?!痹捯粑绰洌С致曧懫?。眼前的這群學生,不由得讓我想起:在第五屆滬、港、澳與新加坡四地中學生征文活動中。上海中學生愛看的書籍類型排名:卡通漫畫類排在最前面,57.6%的中學生將其列為“最愛”,其次是武俠言情類、教學參考類,最后才是文學名著類。
難道作為人類文明碩果的經典名著真的要被當代中學生拋棄了嗎?難道悠久的文化遺產就此終結?不行!不能讓文化大師們給我們留下的一個個高峰,一座座里程碑毀在他們手里。身為語文老師絕不可袖手旁觀,從何入手呢?恰巧《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的主題是“好讀書,讀好書”,它是引導學生閱讀經典,走近大師的良好契機。
“你們帶來最喜歡的書了嗎?”話剛出口,學生高高舉起了各自的“書”。!大大小小的尺寸,五顏六色的封皮真讓我眼花繚亂。
細看之下,有《哈利?波特》,有《讀者》,有《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
“請給大家介紹你所讀的書?!?/p>
“老師,我先說!”一向快人快語的薛翔文站了起來,“《龍珠》中的孫悟空為了拯救地球和大壞蛋沙魯同歸于盡。這種犧牲小我的無私品質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础洱堉椤愤€教會了我怎么樣才能贏得別人喜愛和尊敬,那就是做好事。做壞事的人只能被人所唾棄?!?/p>
還沒等薛翔文坐下,早已按耐不住的單單就站了起來,指著手中的《輕音樂》雜志對大家說:“這是我的最愛,一期沒落下?!鳖D時笑聲一片?!皠e笑!也許有人會說,娛樂雜志對學習無益,這是錯的。它向我推薦許多積極向上的美妙的歐洲音樂,有助英語學習。它中英結合,里面有些英語單詞,如‘音樂排行榜’的一首名為《Breaking the rules》的歌曲,我不清楚中文如何解釋,查字典,哦!是“打破規(guī)則”。就這樣,耳熏目染,我積累了更多單詞,寓樂于學,何害之有?”她的這番“慷慨陳詞”贏得掌聲陣陣。
我看到劉思佳桌上放著本《左手倒影,右手年華》,這個小姑娘有好幾次向我說過她特別喜歡那些少年作家的作品,特別是郭敬明寫的書。劉思佳此時也正對我“目送秋波”示意我快讓她發(fā)言呢。果然不出我所料,她站起來后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最崇拜少年作家郭敬明,他把初三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得淋漓盡致……”
劉思佳還沒坐下,就又有人站起來“老師,我愛看《蠟筆小新》?!薄拔蚁矚g‘可愛陶’……”看到學生們如此爭先恐后,我趕緊贊賞:“大家真的是做到了‘好讀書’,而且沒有人讀‘黃色’和‘黑色’書刊,我很欣慰你們沒被和暴力污染靈魂。喜歡卡通漫畫,我也算一個。”頓時和學生拉近了距離。
歡呼聲中,“流行作品真差!”這個反對聲音鶴立雞群。班長趙雪梅皺著眉頭嗖的站起來,“卡通、武俠書沒幾個字,價錢卻很貴,熊人,沒啥好處。”她的話猶如涼水倒進了煮餃子的鍋中,教師里頓時鴉雀無聲了,我見時機正好,趕緊說道:“人口渴了時,給他杯白開水就行。不渴了,就想來點橘子汁嘗嘗。如果再給你杯牛奶喝,你要嗎?”“要!要!”學生說。“多有營養(yǎng)啊,我要!”還有人喊道“如果是加鋅、加鈣牛奶就更好了!”哈哈,正合我意,我借勢說:“讀書也是這樣,沒書可讀,有本東西就行,沒條件挑挑揀揀。反之,當然要選‘營養(yǎng)豐富’的書了。”學生會意地點頭微笑。“老師,是不是不光要‘好讀書’,也要‘讀好書’呀?”有學生問?!皩Γ≌俏覀冇懻摰膯栴},讀好書?!蔽一卮鹫f。
俗話說:打鐵趁熱。我趕緊向學生們大力宣傳:“經典名著真酷!在歷史長河中,浩如煙海的作品中大部分逐漸被無情的時間老人所淘汰,從而湮沒無聞。只有那些思想特別深刻、藝術成就特別高超的出類拔萃之作,才能受到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地流傳下來。這些作品,我們就稱之為‘經典名著’?!薄袄蠋?,經典名著離我們的生活太久遠了,還有必要讀嗎?”一個學生問道??磥硐胝f服他們還真要有過硬的道理才行呢?!皢柕煤谩蔽医又f,“他們產生的年代雖然距離我們的生活已經比較久遠,他們描寫的內容雖然有一些與我們的現代生活也有一定的距離,但是,他們反映生活的廣度和深度,對人生、對未來的博大深刻的思想容量,以及塑造出來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還有那大膽的想象力、有趣的幽默感和優(yōu)秀的文學語言,不正是我們讀者去拜讀他們的理由嗎?”我看到了學生們信服的眼神,為了讓他們心悅誠服,我進一步啟發(fā)說:“讀經典名著還有其他好處么?”教室里響起了互相交流的嘀咕聲,一會兒,語文課代表“小諸葛”林鈞鵬站起來說:“老師經常告訴我們做事要講究效率,我看吶,讀經典名著就是講求效率的表現?!庇腥瞬唤?,他就解釋道:“你們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有限的?人的精力是不是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有限的精力在無限的書籍海洋里遨游,這不是浪費嗎?所以說讀書籍中的精華不就是講究效率嗎?”他的話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吹綄W生們的悟性如此之好,我真的是由衷地為他們高興。
這時,許慧子站了起來,“老師,我喜歡高爾基的《在人間》《童年》《我的大學》,這可以算是‘經典名著’吧?我佩服高爾基,它是那么的好學、刻苦,通過自身的努力最后終于考上了一所大學,我要向他學習?!痹S慧子的話聲剛落,就引得其他學生的哄堂大笑,“高爾基從沒讀過真正的大學!”馬上就有人指出了許慧子的錯誤。我看看紅頭漲臉的許慧子,又看看笑個不停的其他學生。許慧子犯的錯誤所暴露出的問題是我不曾預料的。但她也如實地反映了當代中學生只愛“淺閱讀”這一個病癥。它既表現為只喜歡讀通俗易懂、輕松省力的流行作品,也表現為閱讀時泛泛看過,不求甚解。這種種弊端,不僅是教學,就是做人也常常暴露出來,我的腦筋飛快地轉動著,“大家想想,許慧子為什么犯下這樣的錯誤?是因為讀書不仔細、不認真。所以,我們不僅要讀好書。而且還要在‘深’字上下功夫啊”。我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嘲笑同學的錯誤,拉到了關注自己也可能存在的問題上。也提出閱讀的新要求:讀書要深入。
這時,又有幾位同學相繼站起來發(fā)言?!靶⌒悴拧眲⒇S博說:“本人最喜愛看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此目U縐的模樣真有點滿腹經綸的味道?!八刮颐靼祝胍鞆堈x,要德、能、智兼?zhèn)?,這樣才能打敗邪惡;有勇無謀,反遭其害。這使我聯想到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亦如此。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也不可或缺,這樣方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本書是我一筆寶貴的財富。我會好好的利用它來充實自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站穩(wěn)腳跟!”“說得真好!”我拍手稱贊。
“再好也比不上我!”我的贊許激發(fā)了其他男生的競爭意識?!袄蠋?,我讀《基督山伯爵》把感悟歸納為八個字?!睂O濱故意賣了個關子?!翱煺f!快說!”“愿聞其詳!”“聽好了:謹防暗箭,立足社會。就是告誡我們要提放那些覬覦你的財富、名望、地位的人,同時還要注意聆聽長者的教誨,對他們的人生經驗,有所取舍,這樣才不致很容易被小人暗箭所傷。”他得意洋洋地朝著大家揮了揮手,顯示出自己的得意。這讓語文課代表林鈞鵬很不服氣,“我也愛讀書,我喜歡《讀者》。我曾以為叛逆才是青春的色彩,也曾不聽父母的叮嚀,讀了《關于父子》之后才發(fā)現自己拒絕的是最崇高的愛。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讀者》中的許多名人事跡成為了我豐富的事實論據。有了這些翔實可信、典型精辟的論據,我寫議論文更加輕松。”他的話得到了班級中不少《讀者》雜志擁躉們的熱烈響應。
“你們的發(fā)言棒極了??珊孟駴]人喜歡自然科學的書吧?”我故意說道。
“我!我喜歡!”“我也是!”兩個男生爭著站起來,于承吉搶著說:“我讀《大眾軟件》有兩年了,當我為班級建網站時,像‘窗口振動’‘單位換算’等特技效果才能被我運用于內,使網站如虎添翼,受到大家的好評。
“我敬佩《時間簡史》的作者霍金教授?!鳖櫹璐驍嗔擞诔屑脑挕盎艚鸾淌诨紘乐氐摹∥s性脊髓側索硬化癥’,行動困難,而他的突出貢獻則是在他20年中,被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所做出的,因此倍受尊重。他對生命的熱愛,證明了天生我材必有用,也告訴了我們生命是何其寶貴,我們是何其幸福。他對科學研究的熱誠和求知欲,也絕對值得我們年輕一代學習?!被羰系臅?,也早聽說過,卻始終沒有勇氣拜讀,怯于理科知識的匱乏。如今,我的學生初三,才初三呀,就不但讀了,還收獲頗豐。我不禁由原來的小覷他們,到刮目相看。這樂陶陶的讀書,沉甸甸的感悟,令我思緒聯翩。我由衷地說:“讓我們?yōu)轭櫹韫恼?,你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老師向你們學習。”并深深鞠了一躬。學生一時愣住,之后,即被我的坦誠感動,又為伙伴的真知灼見而自豪。課堂里洋溢著民主、探索的活躍氣氛。每個人都敞開心扉,直抒胸臆?;蚴菭幭嗌吓_發(fā)言,或是在四人小組,各執(zhí)己見。直到下課,每個人似乎都意猶未盡。
我隨堂展開的問卷顯示――喜歡讀經典作品的如《紅樓夢》《童年》《時間簡史》占31%,通俗作品占69%。其中如《大眾軟件》等自然科學僅占11%。可見,讀是讀了,讀得不多;悟是悟了,悟得不深;看是看了,看得不廣?!毒C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的“好讀書?讀好書”的主題設置恰好滿足了這種需求,它切中時弊,走進生活,和學生零距離接觸,給學生打造了一個弘揚個性的讀書大舞臺。但,這僅僅是開頭,如果身為老師,囿于一課之見,一課之得,一課之功。那么,不僅是可悲,也是可憐。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
本課既有裨益,更有反思。我似乎剛領悟了“成人成才,語文為大”的份量。也透析出閱讀與寫作教學的得失。又從學生的身上,有所頓悟。平時嘻嘻哈哈,凡事都不放在心上的林鈞鵬,對青春的領悟,如此獨到;平時悶聲不語的劉豐博,內心世界如此豐富;偏科厲害的顧翔,他的感受如此深刻。此前多次批評于承吉看“閑書”是喪志,孫濱讀《基督山伯爵》是不務正業(yè)?,F在看來,一味指責學生,是為自己的無所作為,無所建樹,擋塊遮羞布。他們的過失,老師難辭其咎。
我們天天喊素質教育,不外乎培養(yǎng)善于學習,學以致用,能不斷創(chuàng)新的人。素質既指人文素質,還包括科學素養(yǎng)。人文和科學,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二者同樣不可或缺。只懂人文,不懂科學,就會成為邊緣人;只懂科學,不懂人文,則會成為空心人。人文和科學教育應并重,人文和學科素養(yǎng)應兼?zhèn)?。那么,我們的讀書呢?不亦如此么?
“功夫在課外”。今后,我必須在學生的閱讀寫作的監(jiān)督、指導、評價上,下大功夫,用大氣力。切實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考核指標與措施。書,承載著人類文明,又是一種商品,有著不可控制的生命力。人在對它進行消費的過程中,不自覺間,它就會在人身上產生一種再生產力。所以,引導學生“好讀書,讀好書”。不能只局限于功利目的:要多少人中考上重點,要多少人達到優(yōu)秀率。更應看到它是變一次性學習為終生學習的著眼點與落腳點。必須改變學生課外閱讀的無序和低效。我自己要有足夠的閱讀,以防教學視野的封閉和狹窄,以及人文精神的稀薄和缺乏。為此,我既訂閱《語文教學通訊》《語文報》《中華讀書報》,又常上“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省略),“作文網”(省略),“初中語文在線”(njyf.省略)。而且將精讀與瀏覽相結合,興趣十分廣泛。莎士比亞的喜劇,余杰的《火與冰》,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甚至孟德斯鳩的《法意》,盡管其艱澀,我從未涉足,也要看看。從而在教給學生讀書方法、規(guī)律方面,有自己的洞察和體驗,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以便做到有的放矢,講求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