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文素養(yǎng)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職語文傳遞給學生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是對高職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等各個階段都非常重要的工具。當前高職教育主要定位為提供高端的技能型人才,所以更多地重視對學生職業(yè)技能的傳授,而對于語文教育投入不夠充分,造成了語文教學中目前較為普遍地出現(xiàn)了實用閱讀、寫作能力教學方向模糊、教學過于單一等問題。
1.1人文教育不夠高職教育的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為社會經濟第一線培育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對我國社會經濟科學發(fā)展的有序推進發(fā)揮基礎性作用。目前高職教育過多地傾向于專業(yè)技能和職業(yè)能力,相應地對人文教育的重視和投入都太少,無法滿足高職學生全面素質發(fā)展的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在高職教育當前的這種大環(huán)境下,部分學生會更多地參與具有實用性課程的學習,而對于人文基礎學科卻沒有足夠的學習熱情和動力。這種偏重技術性和工具性傾向帶來的不利影響,使得高職學生無法在學習中得到情感和心靈方面的應有教育,決定了學生的思想境界、審美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難以滿足現(xiàn)代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在理想和情操方面的水平低下,以及文化素質的不足,都使得學生在參與社會競爭的過程中缺乏自信,創(chuàng)造力不足。
1.2學生人文素質不足人文教育集中體現(xiàn)在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上,這一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通常要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來完成,包括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利用良好文化氛圍的熏陶,借助于優(yōu)秀文化元素的感染以及相關的人生歷練的等鍛煉。實際上在現(xiàn)代社會的職業(yè)發(fā)展中,職業(yè)道德素質的地位要比業(yè)務素質更高,因此,作為職業(yè)道德素質的核心組成之一的人文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職教育中對于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教育沒有足夠重視,導致學生在學習效率、交流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的基礎。高職學生這方面的人文素質特別是人文精神的不足集中反映為:首先是日常讀書不夠,寫作能力受到明顯的制約,難以符合企業(yè)提出的就業(yè)要求;其次在文學欣賞方面存在明顯的低俗化問題,主要是因為人文教育的缺失;再者學生進入社會后,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偏弱,不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以至于在面對新的工作環(huán)境時難以適應和融入。
2.高職語文教學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因為高職院校以往培養(yǎng)綜合職業(yè)能力的教學思路是導致人文教育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所以高職語文教學就一定要從過去舊有的教學模式中突圍出來,緊密聯(lián)系高職教育當前的實際狀況,科學定位高職語文教學的合理路徑。
2.1語文教學為人文素質教育提供有效途徑語文教學在高職院校教育體系中是處于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活動,不過語文包含的人文底蘊非常深厚,這種基本屬性賦予了語文教學有著非常明顯的人文教育基本功能。因此,在高職教育中,一定要重視和發(fā)揮語文在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要凸顯自身的工具性的同時,落實內在的人文性,為學生增加閱歷、實現(xiàn)文化積淀提供重要助力,使得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推動學生能夠利用優(yōu)秀的文明氣質實現(xiàn)人格的健全和發(fā)展,以及通過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實現(xiàn)自身品格的優(yōu)化,最終幫助學生擁有爭取更多幸福(尤其是精神層面的幸福)的人文素質。利用能夠落實人文教育理念的語文教學,首先能夠引導學生在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上不斷提升,幫助他們形成愛國思想,從而能在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道德和民族精神的過程中成才;同時,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民族文化知識,使得學生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認識擁有牢固的基礎。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內在的人文精神,促使學生擁有和更加堅守民族立場,能夠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合格主體,并且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接受和傳承上發(fā)揮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構建和發(fā)展提供優(yōu)秀的建設者。
2.2深化語文人文精神傳遞功能,落實人文素養(yǎng)教育目標語文教學中的內容都是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內涵豐富的中華民族精神,有著非常深厚的藝術魅力,能夠提供特色審美感召力,能夠幫助學生提高修養(yǎng)、健全心智,能夠實現(xiàn)綜合性的教育成效,是保證大學生增進人文素質和全面繼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教學活動。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倫理觀、對高尚人格的推崇、誠信、和諧等寶貴思想,尤其是對民本理念、愛國思想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的弘揚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人文塑造作用。語文教學中包含的中華文明中標志性的名家文學作品,集中體現(xiàn)了優(yōu)秀文學的基本屬性,能夠對閱讀者和學習者產生非常重要的心靈影響力,可以幫助人們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因此,語文教育實際上可以看做是闡釋人文思想的一門重要教育課程,能夠完成非常明顯的人文精神教育成效。通過對文學文本的講解,督促學生利用閱讀、欣賞和批評等參與式的學習方式,強化文學審美能力的教學過程,能夠促進學生構建自身的人文基礎,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人文精神的系統(tǒng)性概念和意義。在當前的高職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有效體現(xiàn)這種人文精神的傳遞功能,立足于教材中的經典文學作品,用合適的教學語言,進行生動形象的講解,從而將文學作品內在的強大感染力轉化為學生在人文素質方面的重要營養(yǎng)元素,使得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進程里獲得自強不息和改革創(chuàng)新的可貴品質。
2.3發(fā)掘“文學作品”價值,培育學生的先進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語文教學的內容是中華民族共同語,是社會成員和他人有效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智、德、美等各方面教育的綜合性基礎,對于民族精神來說有著重要的載體作用,融入了大量的人文精神,也能夠有效反映時代特征。所以語文教育應當能夠傳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延續(xù)和豐富民族精神,承擔起不斷積淀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歷史重任,進而為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構建基點和支撐。從文化傳統(tǒng)這個角度來看,語文教學所要傳授的人文基礎理論,是民族精神價值體系的重要體現(xiàn),能夠有效描述和反映民族信仰、理性、情感,并且主要是通過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完成形象的描述和傳遞??紤]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在長期發(fā)展中已經形成的博大精深的積淀,在高職語文教學領域,一定要立足于“文學作品”,將人文基礎理論更加準確而高效地傳遞給學生們,使得他們對作品中蘊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和思想更好地理解,在思想和精神層面上得到正面熏陶,從而在精神境界和人文素養(yǎng)上達到更高水平。此外,應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各自的興趣和發(fā)展要求,借助于教師提供的閱讀內容進行閱讀和思考,在全面完成選修以及深入閱讀任務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人文科學各分支學科學習能力提升的目標,有效推進高職學生在知識結構性缺陷方面的彌補和改善。
3.結語
【關鍵詞】美術教學;人文素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
The fine arts teaching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he student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the raise
Huang Qiulan
【Abstract】The fine arts are the human culture important component, is carries on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the main battlefield, the fine arts teaching goal raises student’s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is promoting the student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aspect to have the other discipline incomparable superiority. In the fine arts teaching, the teacher must set up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the fine arts teaching idea, the excavation fine arts work implication humanities connotation, the construction humanities breath fine arts classroom culture, forms has the humanities quality to comment the quantity system, promotes the student health effect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Fine arts teaching;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raise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钡L期以來,美術學科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上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在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一是過于強調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以及對繪畫技能技巧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美術文化的熏陶;二是過于強調學科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內容過難、過深,嚴重脫離學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礎,讓學生產生畏難、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緒,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三是教學方法過于單一、陳舊,教學中過多地采用接受式方法,強調教師的講解和示范,而忽視個性教育,最終導致學生機械地模仿。由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沒有非常明確的量化標準,常常被教師所忽略。因此,作為美術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充分利用美術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現(xiàn)行的美術教育把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整合發(fā)展為總目標。美術課教學趨向于人的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使美術從高雅的殿堂融入學生的生活,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和精神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確定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教學理念
人文教育,簡單地講就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美術在人文教育方面,擔負著特殊的使命,這是由于它的人文性質決定的。因為人類的一切智慧的都是文明的結晶,而美術則是人類文明的集中代表,人類文明的成就相當一部分靠美術來體現(xiàn)。如我們由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墓室壁畫想到了埃及;由埃菲爾鐵塔、巴黎圣母院想到了法國;由悉尼歌劇院想到了澳大利亞等。
騰守堯指出,具有人文傾向的人文藝術教育“它所張揚的,是將‘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兩種方式結合起來的綜合性和全新的藝術教育,是一種‘藝術化生存’的教育”?!敖涍^這種藝術學熏陶的學生,必將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開闊的胸懷和眼界,更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和人文修養(yǎng),更富有活力和魅力的人格,更富有進取精神?!币虼耍鎸θ宋慕逃?,教師應該拿出儒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實踐勇氣,彰顯美術學科的人文性,不斷加強自身的人文修養(yǎng),以適應當前人文教育面臨的形勢。教師要在美術教學中展示人類的文明,使學生從小就懂得美術作品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激發(fā)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另外,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引導他們去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人格、氣質、修養(yǎng),從而形成一種基本的、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的文化素質,最終陶冶學生的精神情操,提升審美境界,樹立高尚的人生理想。
2 探究美術作品蘊含的人文內涵
2.1 正確理解“文化傳承”。從詞義上理解,文化傳承是指對文化的傳遞和繼承。美術課程的功能包括本體功能和基本功能兩方面,前者是為了培養(yǎng)人,后者是為了傳遞文化和選擇文化。人類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主要是利用美術這個載體,源源不斷地傳遞給一代又一代的人。作為美術教師,有責任使學生了解美術史上的優(yōu)秀作品和杰出人物,使學生懂得從古希臘的雕塑到我國的彩陶文化;從埃及的金字塔到我國的長城;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三杰”到我國的“揚州八怪”等。通過這樣的文化傳承,學生才能接觸到人類文明的經典,并從中領悟到人類的主觀精神文化,即思維方式、價值觀、審美情趣、道德觀念等。
2.2 在人文的背景中理解。人文教育絕不是空洞無物的,或者是說教式、告訴式的,它是通過具體的作品和教師的教學來體現(xiàn)的。讓學生接觸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就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文化積淀的過程。美術課上的人文教育,應當有對美術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紹,因為只有了解美術家的思想才能體現(xiàn)出人文精神。為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欣賞我國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的美術經典作品,欣賞國外的藝術精品,以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理解文化的多元。
2.3 放手讓學生進行體驗。“過分的精確反而模糊,適當的模糊反而精確?!痹诿佬g作品的欣賞過程中,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有時可以不必過多地分析講解作品,而放手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體驗,去與作品對話,理解作品中蘊含著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按照描述、分析、解釋、批評的順序,對一幅作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繪畫風格,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及相關的歷史故事,并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究活動來提升人文素養(yǎng)。
3 營造充滿人文氣息的課堂文化
在新課程的視野下,小學美術教育逐漸由單一性向多元化轉變:它不僅僅是教師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生命活動的過程,更是學生開啟智慧與覺悟的過程,擔負著傳承和展現(xiàn)人類藝術精華的神圣歷史使命。人文教育使美術課堂富有人文氣息。讓人文教育回歸美術課堂,要求教師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避免“灌輸”或“絕對化”,重新構建課堂的文化內涵,積極營造“真誠”、“開放”、“自由”的教學氛圍。
葉瀾教授就教育對教師人性之覺悟有著精彩闡述:“當學生精神不振時,你能否使他們振奮?當學生過度興奮時,你能否使他們歸于平靜?當學生茫無頭緒時,你能否給予啟迪?當學生沒有信心時,你能否喚起他們的力量?你能否從學生的眼睛里讀出愿望?你能否用不同的語言方式讓學生感受關注?你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合作,感受和諧的歡愉、發(fā)現(xiàn)的驚喜?……”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過程決不能只是限定在理智的教學范疇中,它還必須包括那些不可言說的、只能以現(xiàn)實的生命活動表達出來的生長發(fā)展。教師不可言語的情感交流和“身教”是至關重要的,融情感、激情、意志、關愛于美術教育全過程,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的層面。
藝術來源于生活。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嘗試把藝術重新回歸生活,在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中處處再現(xiàn)美術。如可以在學校建筑中的門廳、走廊、宣傳窗、教室等場所展示師生的美術作品;倡導學生用自己的雙手進行藝術校園創(chuàng)建活動,裝扮自己的教室以及室外庭院,開辟藝術走廊等等。另外,還可以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積極營造具有濃郁人文精神的校園文化體系,拓展美術教學時空。如可以帶領學生探索名山大川、走訪人文景點,把課堂搬到生活之中,使他們用心盡情體會,用筆盡情描繪。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不但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了靈活運用的場所,更重要的是使他們獲得了自然界、生活中“美”的啟迪,從而構建了人文氣息的美術課堂文化,使美術教育真正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4 形成具有人文品質的評量體系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養(yǎng)的高級層次。在大量人文知識輸入的基礎上,最終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人文素養(yǎng)教育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是通過教師的言談舉止和教材內容的知識進行傳授的。英語新課程的內容是每個單元都有的,關鍵的問題在于教學方法是否適當,這就要求統(tǒng)觀教材,認真?zhèn)湔n,以達到上課時滲透人文素養(yǎng)教育。有時雖然只有三言兩語,但出自教材內容,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人文素養(yǎng)教育,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還可以師生共同去發(fā)展閱讀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形成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從而對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情操的養(yǎng)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通過與閱讀材料中的那些杰出的中外人物跨越時空的交流,學生能夠感受他們的人格力量,從內心深處得到震憾和熏陶。例如,海倫的自強不息、特蕾沙修女的博愛、弗蘭克林的愛國和博學都為青少年學生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精心疏導,身教言傳,在中外優(yōu)秀文化精神的潛移默化中,在杰出的人文榜樣作用的激勵下,在教師師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是可以慢慢地育化出來的,在教學中自然會體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運用多種渠道,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
1.英語教師應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理念。英語新課程將語言知識和文化熏陶有機地融為一體,是英語教師應具備的專業(yè)素質。許多教師,特別是中老年教師從事多年英語教學,已經習慣了就語言談語言,就知識論知識的教學理念,而人文知識往往是一帶而過,不能適應新課改中關于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需要。當前,英語教師不僅需要用自身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來感染和影響學生,還要用淵博的文化知識、比較廣博的百科知識和解答能力,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一樣滋潤學生的心田。
【關 鍵 詞】生物學;生物學教學;生物學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6-0181-03
人文素養(yǎng),是人們后天生活學習中形成的關于人類文化現(xiàn)象方面的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內涵則應體現(xiàn)為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人文行為三個方面。傳統(tǒng)的生物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生物知識的傳播,而忽略了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生物課程標準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出了明確要求,所以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一、當前青少年人文素養(yǎng)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受到社會發(fā)展的局限,教育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人文素質教育受到忽視。人們崇尚“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條,對科學、技術等的重視遠遠大于人文學科,獨重理工技術和知識,偏廢人文科學,結果導致重功利、輕價值,重理性、輕人性的認識偏向,致使許多中學生對社會、倫理、生態(tài)環(huán)境、文化藝術等方面漠視、無知,嚴重缺乏民族優(yōu)秀道德傳統(tǒng)的基本素養(yǎng),也就出現(xiàn)了所謂的“理科天才,文科”、“只有技術,沒有文化”等不均衡的人才發(fā)展現(xiàn)象,很多學生的價值體系中缺乏應有的人文內涵,他們的人文素質令人堪憂。在新聞報道中,中學生、大學生殘害小動物、自殺事件屢見不鮮。曾被炒得火熱的藥家鑫事件等,這些極端事件雖然是少數,但從點可以看到面,它反映了當下學生保護、尊重生命意識的薄弱。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wèi)生研究所公布過一項全國性的調查結果:中學生,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曾經想過自殺,占了樣本總數的20.4%,而其中為自殺做過計劃的占了6.5%。這樣的數據讓人心驚肉跳,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此狀況?原因是眾多的,但肯定我們的教育在其中也負有一定責任。教育人士不得不為此反思我們的教育方針、方法。因此,學校教育中應加強中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中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這是解決目前我國青少年人文素養(yǎng)缺乏的關鍵。
二、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可行性
生物課程的核心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但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是緊密聯(lián)系、互相滲透的。在生物教學中,兩者更是互相融合,共同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服務。生物課程標準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明確要求,下面以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為例說明高中生物課程的具體目標中關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要求:
初步形成生物體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tǒng)一的觀點,生物進化觀點和生態(tài)學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關心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對我國生物科學和技術的發(fā)展有一定的認識,更加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增強振興中華民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樂于學習生物科學,養(yǎng)成質疑、求實、創(chuàng)新及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
認識生物科學和技術的性質,能正確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能夠運用生物科學知識和觀念參與社會事務的討論。
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意義,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1]
這些與其說是科學素養(yǎng),不如說是人文素養(yǎng),或者說已互相交融。這就為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同時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提供了可能性。
另外,從中學生物學教材看,其中每一章節(jié)的內容都蘊涵著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這也為我們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教育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們倡導包括人文精神在內完整的生物科學教育,把人文教育貫穿滲透在生物知識的傳授過程之中,充分發(fā)掘教材中能夠展示豐富人文底蘊的內容,以啟迪學生求善求真求美之心,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生命意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三、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途徑與方法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把人文教育滲入生物教學中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它不但可以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還可以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提升人文素養(yǎng)。作為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以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為切入點,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滲透。
1. 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生命教育,這也是生物學課程的主要目標之一。在學習《生物圈中的人》這一單元時,讓學生通過認識精卵結合孕育新的生命,人的生長發(fā)育到成熟的過程,以及受精過程中和卵細胞艱辛而漫長的旅程,去了解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奇跡!通過了解母親懷孕的辛苦、分娩的風險,使學生明白生命來之不易,進而教育學生要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當然,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這種生命教育不僅僅局限在對人生命的關愛,也可以通過讓學生栽培一種植物、飼養(yǎng)一種動物來體會動植物的生命也是來之不易的,使學生形成保護動物、愛護花草的意識。
《生物分類》這一節(jié)教材,介紹了我國多種珍稀動植物種類:珍稀植物400多種,一級保護植物有銀杉、水杉、珙桐、金花茶、桫欏、金錢松等,我國還是“裸子植物的故鄉(xiāng)”;另外,我國也是世界上鳥類最多的國家之一。這些知識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豐富的生物資源,且能激發(fā)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自然環(huán)境的熱愛與珍惜情感。
2. 拓展、延伸教材內容,拓寬人文教育的廣度。雖然生物教材中蘊含豐富的教學資源,但受到教材編撰要求的限制,不可能在教材中展現(xiàn)大量的人文教育細節(jié),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適當拓展、延伸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相應的人文教育。如,在學習高中生物《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態(tài)》中“環(huán)境對生物很重要”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舉例介紹白鰭豚,如白鰭豚在長江中生活了2500萬年,20世紀50年代時長江中仍然可見到較大群體,但至此之后白鰭豚的數量卻急劇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長江中的個體己經不足100只,僅殘存在長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進入2000年的時候,估計白鰭豚大概只剩20~30頭了。白鰭豚急劇減少的原因眾多,但長江的污染問題是眾多問題中的首要問題。人類的過度捕殺,民眾環(huán)保意識的薄弱,使得一種在地球上與人類共存了2500萬年的生物近乎滅絕。這里通過白鰭豚實例,呼吁學生保護環(huán)境,珍愛生命。在課后,讓學生寫《拯救白鰭豚》的方案,學生通過進一步了解、思考,更能體會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
3. 融入生物科學史,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生命科學史中記載著科學家的生平事跡,從中挖掘科學家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和科學世界觀,把它們滲透到生物學教學中,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都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奧秘――與鄒承魯院士的一席談”這則人文素材中,鄒承魯院士告訴大家:做課題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他也指出做學問的基本原則是:努力追求科學真理,跟蹤最新發(fā)展前沿等。另外,材料中出現(xiàn)的“搞研究需要鍥而不舍,永不自滿,為祖國做貢獻,辦老實事,說老實話,做老實人”等則體現(xiàn)了“求實、合作交流、責任”等人文思想情感。[2]在“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中,從18世紀中期的普里斯特利到20世紀40年代,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對光合作用進行探索,這很好地體現(xiàn)了“堅持”,同時,在整個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中,從普里斯特利發(fā)現(xiàn)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開始,到薩克斯設計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除氧氣外還有淀粉,到魯賓和卡門的實驗、卡爾的實驗,這些設計巧妙的實驗無不體現(xiàn)出“創(chuàng)新”這一人文精神。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融入生物科學史,能讓學生有意無意感染到這些史實中蘊含的“堅持、求實、創(chuàng)新、合作交流、責任感”等人文思想,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生物科學史的學習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建立報國之志。如,在講到酶的有關問題時,介紹沈善炯教授,他在1964年從霉菌中發(fā)現(xiàn)能使木糖轉變?yōu)槟就菍嬅?,為葡萄糖轉化成果糖的工業(yè)生產開辟了道路,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再如,在講現(xiàn)代生物農業(yè)技術時,介紹袁隆平教授的雜交水稻,不僅大大減小了我國因人口數量而造成的糧食危機,還幫助許多經濟水平落后的國家解決了饑餓問題,而且袁隆平教授并未申請專利,他還把這一研究成果貢獻給全世界。因此,很多著名生物學家的生平事跡都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教師在教學中適時滲透可以激起學生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巨大熱情。
4. 運用詩詞歌賦、成語諺語,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如詩詞歌賦、成語諺語等許多都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學知識與原理。[3]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詩詞歌賦、成語諺語,讓人文教育融入到生物學教學中。如,在講溫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時,引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其中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由于深山中溫度較低,達到植物開花的溫度要比山下遲,所以深山中的花,較山下開的遲,一句詩中蘊含了兩個生物知識點。又如,在學習《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時,以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引出植物的向光性。再如,在講蠶的變態(tài)發(fā)育發(fā)育過程時,引入李商隱《無題》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詩句中的一個“死”字,實際上就是蠶變態(tài)發(fā)育的一個過程。蠶在幼蟲將要變蛹時吐絲結繭,用來保護自己,在成蟲產卵后才死去。而這句詩又飽含了眷戀之情,不僅鞏固了知識點,更在課堂上渲染了濃濃的文學氣息,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眾多成語也飽含生物學知識,如華而不實,植物體缺少硼而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缺硼時,花粉發(fā)育不良,植物雖然開花,卻不能夠受粉,所以很難形成種子。還如,驚弓之鳥,形容的是鳥類的條件反射作用;津津有味,講的是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能把淀粉分解成麥芽糖而使味蕾感覺到甜味。這些詩句、成語運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更增加了課堂的人文氣息,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教育是終生的。如何把有限時間里的教學變成無限的教育,教師可以借助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
攝影展。如,在校園中開展生命之美的攝影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學生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一些平時不曾留意的周圍的生命之美,比如墻縫中的小草,沾著露水的花朵等。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意識得到加強。
生物科技展。舉辦生物科技展,既豐富學生的知識,又使校園文化與時俱進。這些活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而且在活動中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也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技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參觀調查。結合教學內容,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帶領學生開展參觀或調查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有利于他們在觀察、操作、科學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能力的發(fā)展,也能促進學生尊重事實、堅持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的形成。例如,到垃圾處理廠進行參觀學習,實地考察當地學校、街道、公園,讓他們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每天產生的垃圾對于地球我們美麗的家園存在很大的危害,同時可以使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避免資源的浪費產生額外的垃圾,尊重各個階層的工作人員,學會廢物的重新利用等,在參觀時學生們還可以了解垃圾處理的機器,相信學生們產生的不僅僅只是興趣,會更加關注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利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 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8.
設計文本教學情境,讓學生反復閱讀文本,在與教師交流中理解文本內容,從教師的言行舉止中提高人文素養(yǎng);在與同伴的合作中閱讀文本,在互相幫助中感悟合作快樂和對同伴的關懷。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在互相影響,積極合作,互相幫助,讓較多的學生有機會表現(xiàn)自己,在表現(xiàn)中體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
2導演文本材料和修正
學習英語文本時離不開學生的參與,與教師進行互動過程中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學生。而在故事了解之后,再以短文形式讓學生復述,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改成對話形式,在不斷地表演中反復修正,注重表演中人文素養(yǎng)的嵌入,讓學生在互助合作中無形地提高人文素養(yǎng)。這一過程,教師無時無刻不在扮演導演角色。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6人,放手給學生自導自演,明確分工,把文本材料轉化為學生喜愛的一段人人參與的短劇。整個過程,學生看到榜樣,師生間互相尊敬,互相幫助,學生積極參與,人文素養(yǎng)不斷深入。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現(xiàn)合理的文化禮儀、互相尊敬、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對學生的關懷等方面的人文素養(yǎng)。
3討論與評價
在剛剛的導演與修正過程中,需要有一個學生參與討論的過程,這樣,學生才懂得過程的行為規(guī)則和要求。這些要求對于學生參與的活動有嚴格的評價,才能讓學生在預設的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下起作用,受到影響和提高。(1)小組討論教師在學生小組互相討論的基礎上確定評價標準,引導師生共同提高人文素養(yǎng),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2)全班欣賞教師將小組按抽簽的順序排號,每小組90秒時間表演。教師再適當點評優(yōu)缺點,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人文素養(yǎng)表現(xiàn)是否到位,欣賞小組精彩之處,認識到表演上的不足。(3)課后作業(yè)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后繼續(xù)表演,同時要求學生進行故事情節(jié)的進一步表演,將評價和修正過程的遷移到課后的時間里。第1和2步驟的活動學生在小組討論和展示中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學生在展示時針對評價標準,即明白了自己高于別人之處,也看到了別人的不足,他們在不知覺中內化自己小組合作表演標準,不斷提高人文素養(yǎng)。第3步驟是對學生表演能力的遷移,也是學生人文素養(yǎng)與課外文化相結合的延伸,實現(xiàn)了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4教學反思
4.1文本教學需要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
筆者例舉的教學案例采用的是文本教學的教學設計的有效嘗試。在文本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離不開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已經形成,與學生接觸時間長,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因此,教師在與學生接觸的一言一行時要注意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4.2加強教學環(huán)節(jié)過程中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
一、新課改導向: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特征?!闭Z文教學的人文性在教學中的體現(xiàn)是教學使人成為人,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離開了人文性,語文教育將褪去生命的色彩,喪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毀滅藝術的創(chuàng)造。那么,要實施人文教育就要抓住語文教學內容中所體現(xiàn)的人的個性、人的尊嚴、人的價值等人文精神。就其教學內容來說,不管是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還是教學思想、方法教學,它始終關注著人自身,有去浮躁,凈化靈魂這一功用。
二、人文教學的途徑
(一)在人文教育的定位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是語文教育的價值向度和終極使命。依托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以新課程的理念為指導,建立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目標與典型課文內容的對應,形成各年段人文教育的主題教育單元指導提綱,體現(xiàn)人文教育提升的系統(tǒng)性和層次性,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內涵,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中主題化、系列化的人文感悟教育。
(二)在人文內涵教學的挖掘
1、展示教師的人格魅力,凸現(xiàn)人文之范
冷冰冰的說教面孔、硬生生的死板語言的教師似乎都欠缺了什么。教師的生命情態(tài)直接影響學生的生命情態(tài)。教師的微笑是學生快樂的表象,教師的尊重和理解是學生的積極心態(tài)的興奮劑,教師的情緒是學生情緒的晴雨表,教師的友善是學生品格形成的關鍵因素,教師的廣泛興趣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愛好和興趣,教師的坦率和寬容更容易使學生也擁有這樣的品質。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要平等和諧。
語文是一門很感性的學科,很多時候需要一種感應,一種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而這種交流特別需要一種其樂融融的心理環(huán)境。在教師實施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處在決定、控制學生的地位,而應是學生的傾聽者和幫助者,是以引導者的身份去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真誠地面對每一個學生,以此形成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課堂上師生間的交流是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一種互動的對話,甚至是一種“精神的接納和人格的對話”,創(chuàng)造融合的人文環(huán)境。
其次改革語文課堂的教學組織形式。
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緊緊圍繞學生在學習中所產生的問題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就須改變傳統(tǒng)教學以簡單傳授知識的沉悶、乏味、缺少交流的模式,教師要隨機應變地從整體上合理設置和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
最后科學藝術地處理課堂教學內容。
對于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處理,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效果也是很有影響的。教師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感染學生,且借助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深入淺出地對知識進行形象的描述,將知識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使學生產生愉悅的情感和對教學內容深刻的理解與記憶,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更重要的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2、有機整合
語文教學中,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是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協(xié)調統(tǒng)一的。語文教學著眼于語文形式,語言所載負的人文思想、情感內涵必須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語言的同時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力求“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的和諧統(tǒng)一。
教師要重視語言所承載的內容,潛心體會語言所蘊含的人文因素,并通過語文本身語言的內在魅力震撼學生,通過文本的意象、意蘊、意趣等精神性的東西打動學生。在開放性的教學活動中培育人文精神;以開放性的試題去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
3、拓展延伸
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重視以課文為基本,向課外延伸推進,拓展教學內容,逐步構建與課文的人文主題相關的內容“拓展式”的語文課堂--即在課文教學中實現(xiàn)在體驗感悟、交流討論基礎上的拓展延伸。主要做法是:相近或相對人文主題內容的拓展;同一作者或相近時代作品的拓展;同部作品相關內容的拓展。通過人文內容拓展,既加深了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又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既提高了學生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又提升了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受到人文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從而使心靈得到了凈化。
三、在人文素養(yǎng)的指向培育上
(一)強化體驗學習
體驗是人的智慧和品格發(fā)展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它使知識的學習不再限于認知、理性范疇,而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也是身心與人格健全與發(fā)展的過程,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更有賴于體驗式學習。為此,教師要十分重視體驗學習——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遵循“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課程目標”中提出“注重情感體驗”;在教學中“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的體驗情境實施體驗學習,讓學生有充分的語言實踐體驗,然后在理解中感悟內化,在反饋表達中升華體驗,從而優(yōu)化自主體驗語文活動,提升其人文素養(yǎng)。同時,教師須給學生一個自由感悟的空間,鼓勵引導學生積極自由地解讀文本,質疑文本,以文為本,以人為本,在與文本的心靈碰撞中激發(fā)動機,促進學生主動體驗,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在活動中體驗內化,在抒寫表達中升華情感。
(二)重視以情施教
古人云:“文以載道”。作為人類文化載體的語文,其語言文字、文學作品中飽含著豐富的道德因素和人文精神,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最佳材料。語文教學過程不僅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也是感受、領悟、體驗情感的過程。教師應十分重視情感教育,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開發(fā)利用情感因素,以情施教,把情感教育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同時啟發(fā)學生對課文中的情感因素進行挖掘和體驗,并以之感染學生,達到“學文以悟道”的目的,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四、豐富人文感悟,自主閱讀,吸納人文之粹
在教師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理念后,在教學中樹立“情感喚起——投入體悟——內蓄深入——拓展延伸——多讀感悟——積極創(chuàng)新”的目標,呈現(xiàn)出喚起人文、投入展開、內蘊深入、拓展延伸這一心理體驗過程。必須要讓學生充分地“讀”。
首先,堅持抓住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培養(yǎng)這個根本。從學生人學開始,就教育他們熱愛自己的國家,愛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為它的富強盡心盡力;教育他們了解我們這個民族悠久的歷史,為人類及社會進步做出的貢獻,讓孩子們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有自豪感的人一生是無比高興的,是充滿信心的,這樣的人生才會有許多創(chuàng)造奇跡的可能?!盀橹腥A崛起而讀書”是民族的楷模,詹天佑、錢學森為祖國和民族創(chuàng)造了奇跡,神
五、神
六、神七的六位航天英雄,沒有對祖國的愛,沒有錚錚鐵骨為民族獻身的精神,何以圓中國人的飛天夢想。教學中,應緊扣教材,結合現(xiàn)實,積極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情感。
其次,愛的教育是主導,樹立理想,擁有科學精神。人世間的一切作為都應該源于愛,一個有愛心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快樂的,更是會有所作為的。我們對學生應進行廣博的愛心教育,讓他們愛惜生命,愛自己、愛家人、愛親朋、愛自然、愛生活,用愛心去對待一切,才會甄別真善美與假丑惡,有了愛心才會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朱自清的《春》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愛,《誰是最可愛的人》更體現(xiàn)了愛的崇高。盡量張揚文體中愛的成份,讓學生明白,愛人與被愛都一樣光榮和幸福。
對學生經常進行理想教育,把每天做的事都稱為理想,做好每一天的事,實現(xiàn)每天的理想,讓學生有成就感,不盲目、不虛空;把短期目標與遠大理想結合起來;七年級上冊教材
一、二單元的內容就是對孩子的人生理想教育,有了理想,就有一種向上的力量,催人奮進。
教育學生學習科學,相信科學,運用科學是認識一切事物的基本出發(fā)點,有科學精神和意識,用科學道理解釋所有現(xiàn)象,讓學生感到學而有用,更有一種探索的欲望和動力?,F(xiàn)實中的事例證明了這些,“嫦娥一號”升空探月,“神七”多人多天飛行,成功出艙活動,讓學生知道中國科技的發(fā)展水平,讀一些科普文章,用科學的眼光了解身邊的一切。
再次,堅持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感和道德教育。人最可貴之處應是講道德,能合理渲泄情感;與家人、親朋之間要講親情,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不能忘,師生之間的培育之情不能缺,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利用教材對初中學生進行健康而高尚的愛情教育,遵守婚姻道德,這是人類良好秩序的開始。
我國是一個有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的民族和國家,從文本中挖掘其本質內涵,教育學生從中吸取精華,講社會公德,誠實守信,同情并幫助弱者,是一個不斷走向完美的必然。讓學生知道,追求高尚你就會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追求低俗你就會成為一個低俗的人;高尚的人時刻受到別人的敬仰和愛戴,低俗的人則會被別人和社會唾棄。
最后,教育學生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守規(guī)則的人。社會進步要求人的文明和進步,特別在物質相對豐富的今天;人與人之間溝通日益密切與快捷,文明既是一個人素質的體現(xiàn),更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讓學生不斷更新觀念,多談一些這方面的時新短文,體會其內涵。知道尊重別人,尊重自己,禮貌待人,與人友好相處,這是一個人走向文明高尚的必然之路,更是一個人繼承和發(fā)揚禮儀之邦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義務和責任。特別抓住北京奧運期間的事例。感受講文明、守規(guī)則會受到世人的贊譽和敬仰,我們也感到無比自豪。
社會要進步,更要協(xié)調發(fā)展,就需要用規(guī)則來看守這個世界,就要教育學生遵守法律和道德,更應遵守一些其他規(guī)則,如交通規(guī)則、網絡規(guī)則、校紀校規(guī)等等。自己守規(guī)則了,也就有更多方便與自由了,大家都有了這種意識和做法,社會才會進步的更快。
要達到以上教育目的,當前語文教育應急需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教師敢于打破常規(guī),教書育人并重。只有把學生、教材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才能體現(xiàn)教育的意義和實質。只要把學生引導到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進取的道路上,教育的功效就會事半而功倍。
(甘肅省酒泉職業(yè)技術學院 甘肅 酒泉 735000)
摘要:針對高職生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實用主義、急功近利意識較強,不關心他人和社會;道德修養(yǎng)不高,不懂得做人的基本準則,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缺乏遠大的理想、廣闊的胸懷;社會適應能力較差,只關心專業(yè)理論知識學習,缺乏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了解和認識,缺乏對社會的正確認識,缺乏在復雜的社會中立身的基本能力等問題,加強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已迫在眉睫。就“人文素養(yǎng)”課程開設中存在的問題,應在辦學理念、課程建設、社團活動、師資建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探討改革思路。
關鍵詞 :高職院校;人文素養(yǎng);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4-0096-03
“人文素養(yǎng)”課程設置背景
我國的高職教育發(fā)展迅速,培養(yǎng)了大批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但是在職業(yè)教育快速發(fā)展的同時,部分高職院校出現(xiàn)了“重科技、輕人文”,“重專業(yè)、輕教養(yǎng)”的情況。在實踐中,不少學校把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課程從思想上當作選修課程來對待,培養(yǎng)形式單一,在教學內容上往往是走過場,甚至還會占用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課程的課時進行其他教學活動。
從我各系、各專業(yè)學生頂崗實習以及畢業(yè)生就業(yè)單位反饋回來的整體情況看,用人單位對頂崗實習學生的表現(xiàn)大部分很滿意,認為品德良好,專業(yè)素質過硬,綜合素質較高,學生在崗位能力方面問題不大,但在與人交流、合作,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責任感和敬業(yè)精神等職業(yè)核心能力方面還有一些欠缺:如部分學生在實習期間不能夠嚴格遵守實習單位規(guī)章制度;安全意識較差,由于違規(guī)操作等個人原因出現(xiàn)人身安全問題;過分彰顯個性以至缺乏合作意識與集體主義精神;部分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基本的寫作能力欠缺;有的學生缺乏基本的社會知識、行為規(guī)范與人際交往能力,人際關系緊張;還有部分學生社會公德與職業(yè)道德失去了底線,對工作敷衍了事,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實用主義和急功近利意識較強;有些學生不喜歡施工工地、車間操作等工作,嫌臟、嫌累等。這些問題極大地影響到學生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同時說明學生的人文精神嚴重缺失。我綜合企業(yè)技術標準、崗位素質標準和職業(yè)資格標準創(chuàng)立了“231”(兩體、三層、一主線)課程體系,即平行構建了職業(yè)核心能力和崗位核心能力兩大課程體系,其中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人文素養(yǎng)”課程為載體,同時涉及多門相關課程?!叭宋乃仞B(yǎng)”課程在“231”課程體系中屬于從職業(yè)核心能力中分解出來的人文素質模塊,是我各系、各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職業(yè)核心能力課程。課程設置旨在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文化品位,具備了解人生、認知世界、溝通交際等職業(yè)通用能力,具備適應職場的基本素質以及職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能力,為將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盡管我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人文素養(yǎng)”課程為載體深入教學并改革,教學效果日益凸顯,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筆者擬就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人文素養(yǎng)”課程教學現(xiàn)狀與問題
教學課時過少 課程內容設計了認知課程、欣賞文學、探究歷史、感悟哲學、解讀宗教、鑒賞藝術、品味生活等七個學習情境,但總課時僅24節(jié)。
師資隊伍建設滯后 師資隊伍建設缺乏長遠規(guī)劃,沒有形成相對固定的教學團隊,現(xiàn)有師資參差不齊,課程教學團隊成員分散于各個系(部),缺乏統(tǒng)一的培養(yǎng)計劃。
教學內容缺乏專業(yè)針對性 盡管我基礎教學部人文素養(yǎng)教研組統(tǒng)一了課程標準,規(guī)范了七個教學情境,但在具體的施教過程中,教學內容隨意性大,缺乏專業(yè)針對性,內容選擇往往拘泥于教師熟悉的方面。
教學模式傳統(tǒng) 在“人文素養(yǎng)”課程標準的制定中,要求在教學中圍繞完成工作任務的需要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情境,以能力為本位,以活動為載體,激發(fā)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學習興趣及求知欲望,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通過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和獲取知識,構建起全新的教與學一體、理論與實踐一體、課內與課外一體的課程教學模式。但上述教學模式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因課時過少等因素,基本上采取教師講解、點評的傳統(tǒng)套路,教學局限于課堂,沒有時間開拓與實施課外相關活動。
考核評價方式單一 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以開卷或閉卷考試為主,死板、單一,不能有效檢測學生能力發(fā)展水平。目前的考核方式較傳統(tǒng),平時成績占60%,包括出勤率(占10%)、作業(yè)(占20%)、課堂實踐(占30%),期末考試占40%,形式為卷面成績。其中課堂實踐因為課時過少,更多流于形式,落實有很大的難度。
“人文素養(yǎng)”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轉變辦學理念 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修訂,在注重崗位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應該科學地滲透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即對學生進行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既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理論扎實、實踐能力過硬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
深化課程建設 首先,要盡可能地將人文精神滲透到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在具體的專業(yè)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根據授課內容,酌情把人文精神與專業(yè)內容融合在一起,使專業(yè)課的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專業(yè)知識的接受過程中,感悟相關人文精神帶來的啟迪與熏陶。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人文修養(yǎng),通過教師自身的品性學識、舉止言談、性格志趣、氣質修養(yǎng)以及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成長。其次,要以“人文素養(yǎng)”課程為載體,深化與拓展人文社科選修課。根據“人文素養(yǎng)”課程課時過少的特點,可增設文化素質課的選修門類使之互補。目前,我已開設了二十多門選修課,其中“藝術修養(yǎng)”、“中國古典名著選講”、“公共關系學”、“文學鑒賞”、“中國現(xiàn)代史概論”、“中外企業(yè)文化經典案例”等課程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但仍需深化與拓展。
借助社團活動平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人文精神 應結合高職院校的自身特點,在建設校園文化時側重潛移默化的道德滲透、修身養(yǎng)性的心理優(yōu)化、無聲浸潤的審美養(yǎng)成,培養(yǎng)高職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社團活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
1.社團活動可提高學生的職業(yè)核心能力。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學生社團以學生活動為載體,在策劃、組織、參與實施、評價過程中,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會得到發(fā)展,如組織和協(xié)調活動的能力,為開展活動收集相關信息的能力,與不同層次的人建立關系并持久保持聯(lián)系的能力,自我約束的能力,對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以及敬業(yè)精神、社會責任感等,都會得到大面積的提高,這是一般專業(yè)課課堂教學不易實現(xiàn)的目標。
2.社團活動可完善學生的知識技能。自主發(fā)展起來的興趣愛好,本身就利于擴大視野,陶冶身心情操。社團把不同專業(yè)學識背景的人聚攏在一起,增加了不同專業(yè)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從中受益。如我校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機電系、能源系工科辦學的特點非常突出,因此,更要注意在課堂以外滲透各種人文因素,通過各種方式開展跨專業(yè)、跨系部交流,普及學生的文學、藝術、經濟、商務等社科類及人文類常識,以便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3.社團活動可培育學生的心理品質?,F(xiàn)在教師普遍感覺學生的心理比較脆弱,自我調適能力較差。一些學生或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弱,或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差,或對所學專業(yè)缺乏興趣,或承受不住巨大的就業(yè)壓力,多少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和障礙。學生社團作為一種自發(fā)集體組織,社團同學之間基本是基于志趣相投走到一起的,內部是互相協(xié)作的關系,沒有明顯的利益沖突,彼此之間相對比較平等,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大。因此,參加社團有助于學生找到情感溝通和抒發(fā)的渠道,釋放緊張焦慮情緒,改變孤僻自閉癥狀,獲得較強的自我認同感,獲得社會交往、支持贊同等心理需求的滿足。往往一個小小的團體就能成為學生理想的天空和心靈的家園。同時,緊張有序的社團活動,也可有效地改善消極懈怠的心態(tài),有利于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積極上進、勤勉努力的心理態(tài)勢,有助于良好心理品格的養(yǎng)成。
加強專任教師師資隊伍建設 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效果,與專任教師自身的文化底蘊分不開,所以專任教師應當突破現(xiàn)有的教育觀念,努力自覺地通過各種有效途徑,拓展和深化涉及人文素養(yǎng)的知識,以深厚的人文知識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感染學生。學??赏ㄟ^實施專任教師素質提升計劃,選派骨干教師參加培訓學習;定期舉辦說課、教學研討會、課件大賽等活動;優(yōu)化學歷、職稱結構;鼓勵專任教師積極參加教學科研;樹立“有效課堂”的理念,完善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加強對課堂教學質量的監(jiān)控,努力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等方法與措施,增強專任教師對“人文素養(yǎng)”及相關選修課重要性的認知和理解,切實提高專任教師的教學業(yè)務能力和教學水平。
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力提倡以討論式、啟發(fā)式、研究式、因材施教式為主的教學方法改革,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使教育資源和人才潛力得到充分開發(fā)。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網絡實驗室等先進的教學工具和手段,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所學習的內容。
1.在教學方法上,運用案例分析法、分組討論法、情境模擬法、角色扮演法、課堂觀摩法、啟發(fā)引導法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提高學習興趣,加強自主學習意識,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與學的效果。情境模擬法可在“談判”、“求職”等內容的教學中加以實踐,在課堂上設置談判、求職的情境,讓學生按照要求扮演談判個體、公司企業(yè)面試主管和求職人進行現(xiàn)場模擬訓練,使學生在較為真實的情境中,熟悉談判、求職環(huán)節(jié)的要點、注意事項,掌握求職和談判的方法與技巧。角色扮演法可在溝通交際實踐教學中加以運用,在溝通交際和職場禮儀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上,讓學生扮演各種職業(yè)角色進行溝通交際和禮儀演練,鍛煉溝通交際能力。討論式教學法和案例分析法可在職業(yè)人文修養(yǎng)教學中加以運用。討論式教學法可貫穿于職業(yè)人文修養(yǎng)的文學、影視、藝術鑒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討論閱讀、欣賞心得,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藝術鑒賞水平;案例分析法可選用文學歷史故事、生活哲學故事等引導學生培養(yǎng)個性氣質和良好的職業(yè)操守。在總體上,采用以課堂組織集中講授為主、以學生實踐為輔、注重實踐創(chuàng)新和互相交流的教學方式。
2.在教學手段的選用上,充分利用多種現(xiàn)代教學技術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意識,提高教學效果。一是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資源,將教學內容用電子課件和音像、視頻等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直觀感受人文知識,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二是建立科學性教學資源,除“人文素養(yǎng)”教材外,建立教學資源庫,包括文獻資料、案例庫、圖文信息等。三是開展、落實多元化實踐活動,正確處理“學”與“做”的關系,避免傳統(tǒng)人文教育只注重知識層面的學習和研究而脫離社會生活實踐的缺陷,使學生積極投入學習實踐、生活實踐、社會實踐中去,把實踐作為“人文素養(yǎng)”課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真實的人文環(huán)境中進行實地觀摩,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不斷提高和積累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質。四是充分利用校園網資源,建立比較全面的課程教學網站,充分利用校園網的優(yōu)勢,將各種學習內容、作業(yè)要求到網上,全面采用課堂、網絡、課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答疑、輔導、測試、實踐等立體化教學的新模式,讓學生可以隨時學習。
參考文獻:
[1]趙衛(wèi)東.高職生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與培養(yǎng)策略探析[J].繼續(xù)教育,2012(8).
[2]譚偉平.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周秀娥.構建高職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體系的思考與實踐[J].文教資料,2006(31).
俗話說,身教重于言傳。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高尚的人格修養(yǎng)、得體的言談舉止影響和帶動學生學習、生活,讓學生以自己為榜樣,學習和領悟提高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方式方法。同時,教師要改進和優(yōu)化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更能滿足學生成長進步的需求,滿足學生提升自我的需要,從而激發(fā)和喚醒學生的人文意識。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領悟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從現(xiàn)代媒介中學習新理念、新方法、新經驗,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利用,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同時注重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生活中張揚個性、活躍思維,讓人文精神在教學中得以滲透。如筆者在教學《換個眼光看老師》一課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補充了“萬世師表”孔子的史實趣聞。接著筆者話鋒一轉,對學生說:“未學做事,先學做人。在學習與生活中,我們要改變思維方式,換個眼光看老師,老師何時何地都是你們的良師益友。你們在今后的生活中,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都要協(xié)調好自己的知情意行,要主動地適應環(huán)境,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tài),才能成為適應時展的人才。”
二、尊重主體地位,改進教學方法,突出學科人文魅力
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生學”成為教學的主導,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枯燥,理論與實際相脫離,難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斯普朗格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并非傳授或接納已有的東西,而是從人的生命深處喚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識,將人的生命感、創(chuàng)造力、價值感喚醒。”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教師要充分挖掘思想品德學科中蘊涵的人生觀、價值觀,并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梳理,注重改進和優(yōu)化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思考、實踐、熏陶、感悟、內化”的平臺,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主動性,使教學方法更能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誘導學生參與學習、研究的積極性。如筆者在教學《人不能選擇父母》時,列舉了古今中外大量事例,充分說明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接著筆者為學生播放了歌曲《時間都去哪了》,使學生陷入了深思,接著引出孟郊的《游子吟》詩句,組織學生討論“父母是怎樣關心自己的”。學生紛紛說出了生活中、學習上父母對自己的無私關愛。筆者自然而然地詠頌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不但突出學科人文魅力,而且用思想品德知識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三、發(fā)揮學科功能,把握感知動態(tài),彰顯教師人文關懷
使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廣大教師追求的目標。初中生已進入青春期的敏感階段,他們對人生、學習、生活等都有了自己的見解與看法,但在學習與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有些問題僅靠學生自身難以解決。教師要走到學生中間,俯下身子看學生,彰顯教師的人文關懷。要與學生開展對話交流,了解掌握學生的情感愛好、心靈困惑,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困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整體進步。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有機地整合和利用教學資源,堅持用蘊涵著學校精神、人生信仰、審美情趣、理想道德等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導學生,建設文明、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用校園文化熏陶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提高人文素養(yǎng),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組織開展學習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示范引導與教育管理。如在教學有關愛國主義內容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寫愛國主義教育征文等主題教育活動,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在活動中彰顯個性特點,汲取精神力量,養(yǎng)成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