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故宮建筑的藝術特點范文

故宮建筑的藝術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故宮建筑的藝術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故宮建筑的藝術特點

第1篇:故宮建筑的藝術特點范文

師:同學們,你到北京游覽過故宮博物院嗎?本節(jié)課就讓我們隨著黃傳惕先生的指引去參觀《故宮博物院》,去見識它那宏大壯麗的規(guī)模與層次井然的布局吧。

二、故宮博物院簡介:

故宮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乃至世界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樂四年(即1406年),歷時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1925年改名為故宮博物院,1987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三、出示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的說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故宮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和偉大成就,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四、作者簡介:

黃傳惕,湖南省平江縣人,1943年生。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祖國各地》、《歷史故事》節(jié)目的編輯。他是當代的作家。

五、聽讀課文:

初步了解故宮博物院的建筑及布局

六、自我檢測:

注音:金鑾()殿鰲()頭檀()香鎏()金矯()健蟠()龍湛()藍擊磬()額枋()迥()然不同

解詞:井然有序:形容整齊不亂的樣子。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很遠,明顯不一樣。

七、整體感知:

1、本文的說明對象:故宮博物院。

說明對象的特征:宏大壯麗、建筑優(yōu)美、布局統(tǒng)一、風格獨特。

說明類別:事物說明文。

2、故宮博物院分為哪兩部分?主要建筑分別是什么?

分為前朝和內廷兩部分。

前朝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東西兩側的文華殿、武英殿。

內廷包括: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和東六宮西六宮等。

八、按文章內容填寫圖表并回答說明順序。

學生填寫表格并說明說明順序。由南向北的空間順序。

九、太和殿部分:欣賞后思考并回答。

1、本文哪幾段介紹了太和殿?第五、六、七、八段。

2、本文為何重點介紹太和殿?

因為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個故宮的重點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統(tǒng)治權力和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個建筑群中具有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為介紹的重點。

3、太和殿內部裝飾為何突出龍?

龍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龍?zhí)熳印?,龍是皇權的象征,也就是突出皇權的威嚴?/p>

十、中和殿:思考回答

1、中和殿有何特點

它是一個亭子形方殿,殿頂把四道垂脊攢在一起,正中安放著一個大圓鎏金寶頂,輪廓優(yōu)美。

2、中和殿有什么作用?

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

十一、保和殿:思考回答。

1、保和殿的位置在哪?在中和殿的后面。

2、保和殿有什么作用?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十二、內廷部分:思考回答。

1、在“內廷”中作者重點介紹了哪個宮,為什么?

乾清宮

因為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奏章的地方。

2、“后三宮”的圖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后三宮”彩繪中鳳凰逐漸增加,出現了雙鳳朝陽、龍風呈祥、飛鳳、舞鳳、鳳凰牡丹等圖案。和前三殿相比莊嚴肅穆的氣氛減少了。

主要運用了作比較等說明方法。

十三、合作探究:

全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舉例說明。

主要運用了列數字、分類別、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

十四、板書設計:

《故宮博物院》

黃傳惕

(1-2)總:位置、歷史、建筑地位、總體布局。

外觀概貌、建筑總特點。

具體前朝(三大殿)(3—10)外形太和殿

內景中和殿

位置保和殿

用途

(11)承上啟下

內廷(12—15)后三宮

御花園

(16)總回望故宮,強調藝術特點。

整體特征:規(guī)模宏大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tǒng)一、風格獨特

空間順序(由南向北)游蹤

十五、作業(yè)設計:

作者對“故宮博物院”的介紹可謂有條不紊,既突出了景物的特點又不蔓不枝,給了我們深深的啟迪,我們也借鑒本文的寫法寫作文。

①介紹本校較有特色的一個建筑物。

②介紹教室、微機室。

第2篇:故宮建筑的藝術特點范文

實習時間:年10月13—18日

實習地點:北京

實習內容:

年10月13日星期二晴

今天是來北京的第一天,對于從來沒有來過北京的我心里是萬分激動。下午我們便去了國家大劇院,國家大劇院主體建筑由外部圍護結構和內部歌劇院、音樂廳、劇場和公共大廳及配套用房組成。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個巨型殼體。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構成了大劇院的外部景觀。

國家大劇院主體建筑外環(huán)繞人工湖,人工湖四周為大片綠地組成的文化休閑廣場。

年10月14日星期三晴

今天的天氣晴朗,秋高氣爽,我們便來到了故宮。故宮的建筑氣勢恢弘,規(guī)模巨大。城墻四角各矗立著一座精巧別致的角樓。故宮宮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墻黃瓦,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殿宇樓臺,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故宮的建筑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獨特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經典之作。故宮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須彌座式三層平臺上,四周環(huán)繞著石雕欄桿,氣勢磅礴,為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筑群,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崇高地位。故宮的建筑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社會的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下午倆點我們有來到了神話中的“一池三仙山”的北海公園。這里水面開闊,湖光塔影、蒼松翠柏、垂柳依依、亭臺樓閣、層層疊石、構思布局、形式獨特,園內亭臺別致,游廊曲折,富有濃厚的幻想的意境。

北海公園主要的景點有:瓊華島、永安橋、永安寺、善因殿、昆侖石、萬福樓、靜心齋、白塔、、、、、、這些景點齊集了北海與眾不同的特點。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北海公園繼承了中國歷代的造園傳統(tǒng),博采各地造園技藝所長,兼有北方園林的宏闊氣勢和江南私家園林婉約多姿的風韻,并蓄帝王宮苑的富麗堂皇及宗教寺院的莊嚴肅穆,氣象萬千而又渾然一體,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瑰寶。

接著又來到了聞名響耳的王府井大街,王府井外部空間構成和商店內部環(huán)境給人以美感;建筑景觀特點獨特;是北京最有名的商業(yè)區(qū)。櫛次鱗比到處富麗堂皇,流光溢彩盡顯泱泱大氣,逛不夠的商場,看不夠的美景,數不清的游人,顧不及的變化。它是城市一個最耀眼的平臺,展示了物華天寶的精致商品,它是城市一個人氣指數最高的商業(yè)中心,弘揚著中國傳統(tǒng)的和現代的商業(yè)文化。

年10月15日星期四晴

我們來到了清代的皇家花園——頤和園。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集中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構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長達728米的長廊,長廊和廊中的繪畫本身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她還起到了將園內各個景點有機地聯系起來的作用,烘托出園林整體的美。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橋”,形成優(yōu)美的“六橋煙柳”,景色絲毫不亞于杭州西湖的蘇堤,六座橋中最美的是玉帶橋。頤和園展示了中國園林傳統(tǒng)的風貌,高峻的樓臺,清幽的庭院,其間曲折密

布的小徑相連接。

接著又來到圓明園,它繼承了中國三千多年的優(yōu)秀造園傳統(tǒng),吸取了歐洲的園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風格的園林建筑融為一體。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于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圓明園中還建有西洋式園林景區(qū)。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圓明園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完整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把她稱為“萬園之王”。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文物被劫掠,17日-19日,園中的建筑被燒毀。至今奇跡和神話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只剩斷垣殘壁,供游人憑吊。

年10月16日星期五陰

第3篇:故宮建筑的藝術特點范文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沈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后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qū)。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回廊,下層的門洞是聯絡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筑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于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筑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沈陽故宮的兩大建筑特點:一是保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于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清寧宮高臺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園”,內有碾磨房、二十八間倉、后宰門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給區(qū)。并有地下窨道與清寧宮相通。

在崇政殿、清寧宮高臺兩側有“東所”、“西所”。東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等。東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給太后請安之處,也皇太后的寢宮和存放實錄、玉牒之處;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極殿、繼恩齋和崇謨閣等。西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訓》、《滿文老檔》的地方。崇謨閣的建筑形式是別具一格的,它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間增建的。]

東路是以大政殿為主體,兩側輔以方亭十座,稱“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爾哈赤時期,是故宮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約1。5米的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雕刻精細的荷葉凈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頭眼”式隔扇門,內外排柱40根,正門前有雙龍蟠柱。殿頂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寶瓶火焰珠。殿內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璽”彩繪,上有黃琉璃瓦綠剪邊的頂蓋。整個建筑顯示出極強的美感和莊嚴秀麗的裝飾藝術情趣。大政殿是皇帝舉行大型慶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

大政殿前,正中是寬闊的甬道,兩側以八字形排列著十座方亭,這就是“十王亭”。從北至南,東邊是左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藍旗亭、正白旗亭;西邊是右翼王亭、鑲黃旗亭、鑲紅旗亭、正藍旗亭、鑲白旗亭。這是當年八旗首領固山額真和左右統(tǒng)轄八旗的親王貝勒辦公的地方。八旗制度在清王朝的軍事政治及社會制度,民事管理等等很多方面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大政殿與十王亭構成了一組亭子式院落建筑,它是清入關前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筑上的反映。設計者從局部建筑直至整體布局,處處突出“八”字。這種把軍政制度巧妙地融合在建筑藝術中的做法,真可算是構思獨特、別具匠心。

沈陽故宮導游詞二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的到來,我叫王格申,是你們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王導,年長的游客們也可以直接稱呼我小王,好了,先給大家講講我們的行程,我們第一個要去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沈陽故宮。

說道故宮,大家肯低昂想到的都是北京故宮,啟示不用到北京也能看到故宮的,沒錯那就是沈陽故宮,沈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另外一個不用我多說大家應該都知道是哪一個了吧,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建筑物保存完好。

現在大家就在沈陽故宮的門口,大家都看到了它的規(guī)模比占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這些就需要有顆朋友們自己去體會品味了,這里現在是沈陽最重要的游覽點。

沈陽故宮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筑。努爾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xù)修建成功。沈陽故宮的建筑布局可以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xù)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熙齋等。乾隆時皇宮已在北京,但他有時也“東巡”回沈陽看看。

第4篇:故宮建筑的藝術特點范文

關鍵詞:美術課堂 興趣建構 策略 高中美術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很多老師以為學生的興趣已經定型,因此在課堂中常常忽略對學生主體的興趣培養(yǎng),導致高中美術學習兩極分化嚴重,要么是特長生,要么學生對美術毫無興致。如何改善這一現狀呢?在此我根據美術鑒賞課《皇權的象征:故宮建筑群與天壇》的教學實例談談看法,分享一下教學心得。

一、明確目標,激發(fā)主體探索熱情

《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在培養(yǎng)高中生美育的同時,著重培養(yǎng)審美和藝術興趣,美術鑒賞課程可以有效拓寬學生眼界,通過藝術的審美熏陶,激發(fā)學生對藝術的熱愛。因此在美術鑒賞課中,既要執(zhí)行課標要求又要和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契合。

《皇權的象征:故宮建筑群與天壇》是高中美術鑒賞單元的視野拓寬鑒賞課,針對中國建筑藝術的經典――紫禁城,做了詳細系統(tǒng)的介紹,讓學生頭腦中建構關于美術藝術的廣義體系。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設置了教學目標,讓學生重點了解建筑對封建皇權大一統(tǒng)思想的具體體現,并讓學生對中國古代木建筑的藝術特點有所了解。另外,通過美術建筑的展示,讓學生了解天壇祈年殿等建筑的禮制意義及其藝術成就。

在目標設定后,需要讓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其一,我到底想知道什么?其二,我能知道什么?其三,我已經知道了什么?據此讓學生根據目標進行比對,發(fā)揮探索熱情,有的放矢進行講解和引導。有的學生對中國古代建筑的木結構非常感興趣,課本中的內容不足以滿足其求知探索的欲望,這樣我就開出書單或者給出一些資源,讓學生自己查找。

在高中生意識里,對帝王的認識是比較模糊的,但通過古代建筑藝術的鑒賞,不少學生明白紫禁城屋頂瓦基本上是黃色的,這是九五之尊的象征,當然也有個別有綠色的,其代表的身份是嬪妃。在古代建筑體系中,封建專制的表現尤為明顯。

二、設置關注點,豐富學生的求知資源庫

中國建筑、歐洲建筑和伊斯蘭建筑被稱為世界三大建筑體系。中國建筑和歐洲建筑延續(xù)時間最長,流傳最廣,成就最輝煌。故宮是中國建筑的代表作品,又稱紫禁城。在課文的資源庫中,學生能從中獲得什么?學生最關注的到底是什么?這是我一直在教學中思考的問題。高中學生已經具備獨立思考能力,也有自己的視野,在古代建筑這個宏觀選題下,他們還想知道什么?為了讓學生能夠從豐富的資源庫中獲得系統(tǒng)的知識,我以課文介紹為契機,建立三個系統(tǒng)其中中國建筑藝術是主要系統(tǒng),并設置關注點:建筑體系風格,建筑人物,建筑作品。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求知需求繼續(xù)探索其他三個系統(tǒng)。有的學生甚至對故宮建筑體系中的城墻和角樓感興趣,深入了解角樓和護城河,也有興趣參加參觀和考察活動,這說明在學生當中存在著資源挖掘的潛力,學生能夠從豐富的資源庫里獲得滋養(yǎng),興趣就可以生發(fā)出來。

在進行建筑人物講授時,有的學生對華裔美籍建筑師貝聿銘和他設計的中銀大廈感興趣,我讓他們從貝聿銘建筑設計特色上找資料,通過網絡搜索和查閱,還有一些圖片和新聞介紹,可以看到貝聿銘的設計風格,代表作品有科羅拉多州美國大氣研究中心、臺灣東海大學盧斯紀念教堂、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候機樓等,最值得國人記住的就是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大廈高70層,巋然聳立于密密麻麻的高樓之上,樓體結構每13層以斜構件加固,使大樓縱向和橫向的負荷全部轉移到四根角柱上。學生從貝聿銘的建筑作品和相關介紹中得到體會和認知,從欣賞和敬佩貝聿銘轉而對建筑藝術感興趣,這就是課堂熏陶的結果。

三、多頻度開發(fā),拓展延伸美術的藝術眼界

高中生對美術的興趣不是通過教師的講授獲得,而是要在直觀的藝術表象感染下,獲得心靈的震顫爾后被征服獲得的。這個時候,教師只是充當了一個媒介的開發(fā)者。如何開發(fā)學生的心靈感染能力?我在教學中主要從頻度上把握,拓展延伸其藝術眼界。

在講授建筑藝術的彩畫時,學生從理論上了解到彩畫是運用在古代建筑上的主要裝飾手段。像北京故宮黃色琉璃瓦頂、朱紅色的柱子等,都使建筑物顯得富麗堂皇。具體有什么規(guī)則和講究呢?在封建社會,色彩的使用受到等級制度的限制。借此問題,我拓展學生思路,讓學生搜集彩色應用范例,進行分析和探討。比如和璽彩畫,用途在哪里?主要應用于哪些題材?如何表現主體性?通過討論學生發(fā)現,其主要題材為龍,分為金龍和璽、龍鳳和璽、龍草和璽等。其中金龍和璽在彩畫上畫凸起線,上覆明亮的顏色,以加強彩畫立體感。

再比如旋子彩畫的應用,這是一種以旋子花為題材的美術表現方式,按照疊暈和貼金的多少,分為六個等級,用在不同等級的建筑上。 但學生如何才能體會其中的藝術風格呢?我就找到一些資料,包括視頻等,搜尋建立資源庫,多頻度地展示給學生。

美術教學的本質是拓展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培養(yǎng)和開發(fā)探索藝術的天分,教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過鑒賞教學的推動和引導,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美術愛好者涌現出來。

參考文獻:

第5篇:故宮建筑的藝術特點范文

萬里長城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建筑,也是世界上的奇跡,它也象征著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起初的萬里長城只是一個防御設施,經過各朝各代的加固以及維修,形成了山巒重疊、形勢險峻、氣勢磅礴的防御城墻。當年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只想防止外族人的攻擊,同時給我們后人留下了非常雄偉的遺址。

2、莫高窟

莫高窟被稱為沙漠中的美術館和墻壁上的博物館,它的雕刻非常的精美,塑像也聞名于世!莫高窟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建造時間最長,而且內容最豐富的佛教石窟遺址,可想而知它的重要性。從莫高窟石窟的建筑,我們也能夠看到那個時候的文化跟古人的智慧,讓我們非常的崇敬。

3、恒山懸空寺

懸空寺又稱為倒懸空寺,懸掛在恒山西側的半崖上,是國內佛、道、儒三教文化集一身的寺廟,建造的非常有特色,因為每朝每代都會對懸空寺進行加固跟修建,所以能保留至今,也是世界上的奇跡之一。懸空寺的建筑構造,大部分都是經過巧妙設計的,使用了物理學原理,而且地理位置非常的優(yōu)越,山頂部就像是一把傘一樣,會幫他們遮陽避雨,這也是懸空寺存在了1500多年的原因。

4、趙州橋

趙州橋是世界上建造時間最早,同時保存最完善的石拱橋,坐落于河北趙縣,橫跨在洨河上。大約在公元591年開始建造,保存至今有1400多年了。它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它擁有奇特的雕刻藝術,以及巧妙的設計特點,橋兩邊各有兩個孔可以排水,橋上望柱有獅像龍身,非常的逼真,趙州橋也是國家重點保護單位。

5、大雁塔

大雁塔最奇特的地方是,它每層都存有舍利子,而且不允許外人登入。整個大雁塔看起來非常的威嚴,仿佛高聳于天空之間,塔肩上有很多雕刻,它總共有七層之高。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建筑,這也的得力于獨立的特點跟風格。

6、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是規(guī)模非常大的宮堡建筑,它是拉薩也是整個青藏高原的標志性建筑,也是海拔最高也最雄偉的宮殿。它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還收藏著很多工藝品以及文物,價值連城,也是獨一無二的雪域文化遺產,給世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是歷史上的奇跡。

7、蓬萊閣

蓬萊閣位于山東蓬萊市,它是一處古建筑群,分布的非常合理,景色宜人,它與寺廟交相輝映,根據景色來布局,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看起來非常的壯觀。整個建筑在山上,看起來氣勢磅礴。當太陽照射的時候朱碧輝映,感覺云朵在蓬萊閣周圍漂浮著,十分壯麗。站在蓬萊閣上就可以看到四周的廣闊海域,風景宜人,也被人稱為“蓬萊仙境”。

8、西安鐘樓

西安鐘樓是歷史以來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鐘樓遺址,它位于西安市的鬧市中,建于明朝時期。重樓有三層檐,檐上覆蓋著綠色的琉璃瓦,重樓內畫棟雕梁,金碧輝煌,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能夠保存至今也是一個奇跡,更是中國文化遺址的點睛之筆。

9、故宮

故宮內的宮殿都是木結構,屋頂覆蓋著黃琉璃,整體規(guī)模非常大,也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建筑。故宮是中國歷史中明朝和清朝的皇宮,兩個朝代的皇帝都住在故宮中,當時被稱為紫禁城,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建筑,同時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木結構建筑群,它集結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10、蘇州園林

第6篇:故宮建筑的藝術特點范文

關鍵詞:古建筑結構;科學性;研究探討

中圖分類號:TU8文獻標識碼: A

引言:中華大地,方圓九州,古建筑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原始社會的構木為巢到明清的樓臺殿閣,框架式結構無處不在,可以說中國古建筑史就是框架式結構的發(fā)展史,是集建筑、文化、藝術、環(huán)境、生態(tài)、美學于一體的完美建筑體系。

一、古建筑結構的特征

如果將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繪畫、戲曲、音樂等藝術同西方相應藝術作一次結構上的比較,我們會發(fā)現它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西方藝術向來注重結構的整體完備和層次嚴密,發(fā)達的邏輯學、幾何學及透視學更造就了一整套系統(tǒng)的表達方式和嚴格的評價標準。古希臘、羅馬神廟中比例精確的柱式、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準確的繪畫,以及繁盛至今嚴謹恢宏的交響樂,無不反映出這一特點。而相應地,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結構卻顯得自由輕松,不強調系統(tǒng),更傾向于鼓勵不同表現形式和手法的大膽發(fā)揮。以表現高山流水為境界的音樂、沒有矛盾的主題和精心安排的序曲、樂章、尾聲,有的只是悠長起伏的旋律;戲曲中的折子戲可以拆開來演出,一支小曲,一舉手、一投足都可表意傳神;傳統(tǒng)建筑可以以不同的單體為核心衍伸出層層院落;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更是打破了客觀的視覺原理,可以在同一畫幅中容納眾多主題,其特有的留白更使它呈現出空靈,流動的特征。

二、框架式結構在中國古建筑中的作用與意義

(一)框架式結構是中國古建筑設計基礎的代表和完美體現

中國古建筑在平面布置上是以院落為單位,包括正房、側座、回廊、耳房等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筑群,在這個建筑群上最重要的是中軸線,這是整體建筑群的設計基礎,建筑群左右均衡對稱,正房最高,其他依次遞減高度,設計上以突出主要建筑物為目的,體現了當時社會宗法禮制、地位尊卑、君權至上等,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對稱的設計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借助于建筑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筑顯得格外宏偉壯麗,如故宮以建筑圍繞成一個閉合的空間作為單元,若干庭院組成建筑群,從大明門至奉天殿,先后通過了五座門,六個閉合空間,尤為突出的建筑群為“天安門”、“午門”、“太和殿”這些建筑群都是采用了木制框架式結構建造“抬梁”、“穿斗”無處不在,“斗”隨處可見,但這些木制框架式結構的設計基礎是嚴格的中軸線對稱,只有中軸線對稱,才能采用框架式木結構,才能使故宮歷經幾百年而依然完好,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國古建筑木制框架式結構的中軸線對稱設計是獨一無二的,成就是最突出的,是中國古建筑設計基礎的代表和完美體現。

(二)框架式結構是中國古建筑材料的充分利用和完美結合

中國古建筑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結構為骨架,達到了實際功能要求,又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建筑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筑風格,木制框架式結構使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分離,屋頂重量由木結構承擔,外墻隔熱防寒、內墻分割室內間,由于墻體不承重,有利于減震,因此框架式結構的抗震性能較高,“墻倒屋不塌”形象的表達了框架式結構的特點,如紫禁城太和殿為11開間,是現存最高等級的木制框架式結構的古建筑,它規(guī)模宏大、氣魄恢宏,據史料記載太和殿經歷了清康熙十八年發(fā)生的八級地震和雍正八年發(fā)生的六點五級地震,而沒有遭受破壞,這正是框架結構的優(yōu)點和建筑材料取材木料的完美結合取得了抗震效果。

(三)框架式結構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筑的發(fā)展歷程

從原始社會的構木為巢,到用木棍為架,樹枝草泥為墻建造的穴居,春秋時期的建筑工匠魯班的出現預示了框架式結構的生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進步,框架式結構有了快速的提高和發(fā)展,建造出了如:阿房宮、長樂宮、未央宮等大型宮殿建筑群,漢朝的長安街就已經普遍使用了“斗”,框架式結構發(fā)展到魏晉時期,大量興建佛教建筑,寺、塔的出現是框架式結構的一個發(fā)展里程碑,隋唐時期建造的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和南禪寺佛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制框架式結構的建筑物。尤其是北宋政府頒布的《營造法式》是第一部作為宮殿、壇廟、官署、府邸等建筑工程的建筑設計、結構、用料和施工的準則,例如梁、柱、斗拱、椽頭等構件的輪廓、長短和曲線都做了規(guī)定,使木制框架式結構得到了規(guī)范,框架式結構發(fā)展到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建筑達到最高峰時期,北京的故宮和沈陽的故宮是明清建筑的典范。從木制框架式結構的變化發(fā)展中我們不難看出,框架式結構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筑的發(fā)展歷程。

(四)框架式結構蘊含著中國古建筑文化和中華文明

中國是世界上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和傳統(tǒng)。這種文化底蘊展現在建筑上就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建筑體系。中國的建筑多是功能、結構和審美的統(tǒng)一。它不僅僅是對祖制和傳統(tǒng)的遵從,同時也是極其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義色彩的,是理性與浪漫的交織,以北京故宮為典范的三合或四合院式布局。即先在縱軸上安置主要建筑,再在其前面的兩邊或對面建輔助建筑,四角以走廊連接,再以圍墻將全部建筑圍成相對獨立和封閉的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庭院。這種庭院在保證了安全、 舒適的同時也體現了長幼尊卑的順序。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宗法和禮教制度,“斗”這個結構件在故宮建筑群的使用正是等級制度和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斗”的形制也成為衡量建筑的等級標準之一。由于長期受到儒學的思想影響,中國古建筑的風格和布局大都追求一種和諧、含蓄、寧靜和內向之感。既使是大型的建筑,雖華麗、宏大、華美,也是穩(wěn)重和內斂的。這些使用了框架式結構的建筑群蘊含著中國古建筑文化和中華文明。

(五)框架式結構承載了中國古建筑的藝術特色

中國古建筑由于采用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結構為框架式結構,這就為中國古建筑的色彩和裝飾提供了必要條件,隨著框架式結構的不斷發(fā)展,屋頂成為建筑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現了硬山、懸山、歇山、廡廡殿、攢尖、十字坡、重檐等眾多形式。這些屋頂變化多樣又層次分明,極具美感。除屋頂的形象具有裝飾性以外,屋頂上的一些細部設置,如戧脊上的走獸,也多有其象征意義,而正脊上的鴟吻(明代前稱鴟尾)更與斗拱一樣成為建筑物重要的斷代標志。我們不能不感嘆古代匠師的巧妙技術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即使從空中俯瞰中國傳統(tǒng)屋頂,效果也絕佳。同時木制框架式結構的立柱、梁、檁等配以油漆色彩和雕飾除具有藝術性、裝飾性還具有實用性。

結束語:

中國古建筑結構的多面性導致了中國空間內要素組合的豐富多樣。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堆砌和矯揉造作的缺陷。中國古建筑的松動結構是一個彈性極大的結構,需要游人云充分掠奪和填補,只要人類發(fā)揮廣闊的內心感悟和無羈的思維想像,從其中每一要素上都可獲得宏大的審美體驗和思維哲理。

參考文獻:

[1]方東平.木結構古建筑結構特性的計算研究[J].《工程力學》,2009年第01期.

第7篇:故宮建筑的藝術特點范文

山西地面的古建筑形式多樣,涉及古代文化的各個方面,有民居、街市、戲臺、樓閣、城樓、縣衙、驛站、監(jiān)獄、寺院、廟宇、祠堂、磚塔、木塔……其中的精品比比皆是,燦若星斗,廣為大眾所知的有平遙古城、解州關帝廟、應縣木塔、懸空寺、唐代木構建筑南禪寺、五臺山寺廟群、晉祠等。山西的古建筑不僅本身是一種藝術杰作,它們還是保存古代藝術品的寶庫,在不少古建筑的內部,仍然存有不少極為珍貴的彩塑、壁畫,因此,這些古建筑物是貴不可言的。

在山西古建筑物之內,現存唐代以來的彩塑12712尊,數量居全國第一。其中,佛光寺的唐塑、晉祠的宋塑(特別是圣母殿內的侍女像)、華嚴寺的遼塑、雙林寺的明塑(例如韋馱像)等都是古代彩塑中的佳品。平遙雙林寺、在隰縣小西天、長治觀音堂等處,廟宇墻壁上塑造出大規(guī)模的懸塑,這是古代中國人所創(chuàng)作的三維(立體)畫,這些三維畫情景交融、場面宏闊、極盡精致、動人心魄。塑造于山西古廟宇墻壁上的大幅懸塑,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在工藝上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堪稱國之瑰寶。

在山西古建筑物內部的墻壁上,現在仍有面積可觀的相當清晰完整的古代壁畫,現存壁畫有25000平方米,年代從東漢延至清代,寺觀壁畫數量居全國第一,這些壁畫技法超群、氣韻生動、氣勢雄渾,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例如,聞名遐邇的芮城永樂宮三清殿墻壁上所繪的朝元圖,觀者無不為之震撼、為之動容。遙想當年,山西人聽戲的風俗十分盛行,因而山西保存的古代戲臺位居全國之首,有2888座之多,其中1座金代戲臺和8座元代戲臺為全國僅有。

山西民居及城池聞名中外,有為數很多的由商賈富戶、票號大款所修建的豪宅大院。在山西,現存古代城池和民居遺存1356處,元代以來完整的北方民居實例和典型的黃土高原窯洞民居群落,在全國占有顯著地位。

歷史上,山西的北部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帶,而其南部又與中原腹地相接,這決定了此地長城關隘連綿不斷。在山西,現存戰(zhàn)國至清代長城2500多千米,涉及戰(zhàn)國、漢、隋、宋、元、明、清等朝代,是中國保存長城朝代跨度最大的省份。

山西的古代建筑物比較全面地反映出了中國北方古建筑物的風貌、特點,形體勻稱,比例協調,厚重而不呆板,細部精美而整體壯觀,大屋頂形成的曲線特別優(yōu)美,整個建筑就是一個大型的精美的藝術品。在你欣賞美不勝收的山西古代建筑藝術的時候,你會從多種角度感受到這些建筑物的設計者的藝術想象力、造型想象力,感受到這些建筑物的建造者鬼斧神工般的高超技藝。

觀察山西古建筑物,你會注意到很多建筑物,特別是比較高聳的樓閣,大多對著一個方向,在一個不大的立面上會構成由多種不同形狀的結構組成的復雜的扣人心弦的搭配,這種搭配所形成的造型具有我們所熟知的北京故宮角樓的風格。觀察多個具體形制不同且具有北京故宮角樓風格的山西古建筑物之后,你會感到這其中的高妙在于復雜而不混亂,在于多種構造的搭配能夠恰到好處,從而形成了富于變化的美,并且給人以難于琢磨的神秘感。這種大膽的造型方式,在現代的建筑物中難于尋覓?,F代建筑師可以從山西大量存在的北京故宮角樓式的建筑造型中獲得寶貴的啟迪,吸取豐富的營養(yǎng)。

山西尚存的古代建筑中,有的樓臺,例如介休祆神樓,這一樓閣在平面上和空間上具有復雜的變化,即在平面上是曲折的,在高度上是起伏的。這種形制的建筑可以顯現出美不勝收、宛若仙境的效果。宋代以前,古代宮殿等建筑并不乏這種形制,例如作為唐代大明宮的主體建筑含元殿,據考證,其形制是:“殿單層,重檐廡殿頂,左右外接東西向廊道,廊道左右兩端南折,與建于高臺上的翔鸞、棲鳳二閣相連。整組建筑圍成凹字,好似雄鷹展翅?!绷钊诉z憾的是,所遺存下來的與大明宮含元殿這種形制類似的古建筑已經寥寥無幾。例如,尚存的明清兩朝宮殿的主體建筑太和、中和、保和三個大殿,這三大殿盡管高大偉岸、金碧輝煌,但是,其中的每一殿的平面形狀都是矩形,是孤立的,各殿的造型并不獨特。所以,尚存的在平面上和空間上具有復雜變化的古建筑一定要著重保護,否則,我們將失去感受中國古建筑全貌和真面目的機會。

有的山西古建筑群,例如太原純陽宮,其各個建筑物既分立又構成一個整體,從一個建筑物的屋頂自然就登上了另一個建筑物的一個樓層,或者可以沿著水平面進入位于較高地勢的另一建筑的大門。這種設計一方面節(jié)省了占地面積,充分利用了空間,方便了人們在各建筑物之間的行走,另一方面使整個建筑群構成了一個緊湊而又富于變化的整體。

很多寺廟是磚石結構的建筑,這也是山西古建筑物的一個特點。要建造較大跨度的磚石結構的建筑,在技術上具有一定困難,山西的古磚石結構建筑很好地解決了這一技術問題,有些磚石結構的寺廟不僅年代久遠,而且經歷過較大的地震之后仍然完好屹立,這在工程力學上構成了值得進一步考察、研究的課題。這些磚石結構的建筑往往通過精湛的雕飾技藝模仿木結構的造型,達到了十分相像的效果,從而解決了磚石結構容易出現的外形簡單、呆笨的問題。

山西古建筑的陶瓦及頂飾表面帶有琉璃層的相當普遍,這一特色是山西琉璃品制造業(yè)曾經十分發(fā)達、琉璃工藝十分成熟的一個體現。這些頂飾造型優(yōu)美、工藝精湛,可以注意到,不少頂飾的題材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小獸,其中以小馬為多,仔細一看,這些小馬(小獸)的動作是連貫的,表現的是一匹馬(小獸)由慢到快的整個奔跑過程,造型準確,動作生動。山西很多古建筑物的局部裝飾喜好以古代的武將為題材,這一點也表現在建筑物的琉璃頂飾上。例如,有的頂飾是兩個武士各自擺好了架勢準備比量一番,看他們各自的架勢還真像是那么回事,由此可以想見,設計和制作這些頂飾的古代工匠們是多么的具有藝術情趣。

第8篇:故宮建筑的藝術特點范文

2009年2月14日,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將赴大陸參訪北京故宮。一個月后,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將赴臺回訪。兩個故宮博物院隨著兩岸交流的持續(xù)深入,也在文物研究、學術交流上取得不俗進展。

早在1992年,兩岸故宮開始接觸,但因為后來兩岸關系的緊張,這種接觸未能持續(xù),學界引為憾事。2009年1月12日起,12集大型紀錄片《》在大陸中央電視臺播出,引發(fā)外界對的極大好奇。今年10月,兩岸故宮將聯手在博物院舉力首次聯合展覽,其象征意義不言而喻。

北京故宮和目前都在進行曠日持久的修繕,以期能夠呈現故宮的完美一面。這兩個遠隔數千公里的故宮,有著千絲萬縷不能割舍的聯系,共同承擔著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兩岸故宮的牽手,其意義不僅僅是共同維系中華文化的整體與統(tǒng)一,這個動作本身即是中國和諧精神的象征。

本刊就此特別訪問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兩位副院長,涉及了包括北京故宮大修、文物保護等方面的話題,以期能夠發(fā)掘兩岸故宮不為人知的一面。

6年前,一項被稱為“百年大修”的規(guī)劃,從故宮南側被腳手架包圍的武英殿拉開帷幕。這項到2020年結束,國家每年投資1個億的大修,因工期長、投資巨大,成為自以來,故宮最大規(guī)模的修復工程。

如今這座完全由木頭搭建起來的宮殿,仍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皇宮建筑群,坐落于北京的正中心。它屋頂上的金黃琉璃瓦、屋檐下的五色彩畫、漢白玉圍欄,還有一重重艷紅色的高墻,在四周青黑色民居的包圍中,綻放出奇異的美感。

只是,故宮的異彩漸漸含混。雖然一直不斷在修繕,但踏入故宮的未開放區(qū)域,一些巍峨的宮殿屋頂變形,窗戶歪斜,油飾彩畫剝落暗淡,柱子上的保護層“地仗”垂落,院落地面坑坑洼洼,蓬蒿滿地,甚至有些大殿的屋頂和墻壁,被古樹侵占。2002年前,故宮的未開放區(qū)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2001年,國務院前副總理李嵐清視察故宮時,提出了整體維修保護。時任中國文化部部長的孫家正表示,希望通過這次整體維修保護,故宮重現原貌的莊嚴肅穆、輝煌。2005年,《故宮保護總體規(guī)劃大綱》經國家文物局通過后,故宮管理方――故宮博物院宣布大修工程將分近、中、遠三期進行。

2002至2008年,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故宮重點古建筑的全面保護任務,開放面積擴大至六成。2009年到2020年,全面完成故宮古建筑的內外環(huán)境整治和整體保護,形成常規(guī)維護的良性循環(huán)。

奧運前夕,太和殿褪下腳手架,標志一期工程完工。至此,故宮武英殿區(qū)建筑、中軸線東、西兩廡及其周邊建筑、神武門等,約38083平方米修繕完畢,另有10處庫房被改為展廳,成為新的游客聚集區(qū)。

完整和真實的保護

“完整保護,整體維修”。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表示,這是故宮此次大修和以往全然不同的特點。這場持續(xù)18年的大修,可不僅僅是重新修繕故宮建筑這么簡單。

1988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依據《世界遺產公約》、《威尼斯公約》、《奈良真實性文件》這些國際性文件,保護文物要同時滿足“完整性”和“真實性”。

晉宏逵說,國外文化遺產中有為數眾多的“不完整”古跡,因為依真實性標準來看,“不完整的原物”遠比修復過的“完整的非原物”更具真實性。

2005年通過的《故宮保護總體規(guī)劃大綱》,正式將“完整保護,整體維修”作為大修方針,并提出維修要完成五方面任務保護故宮整體布局,徹底整治故宮內外環(huán)境;保護故宮的文物建筑。系統(tǒng)改善和配置基礎設施;合理安排文物建筑利用功能。提高展陳藝術品位與改善文物展陳及保存環(huán)境。至此,從2002年啟動的故宮大修,有了明晰的解釋。

因文物收藏保管、展覽的需要,故宮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以來,對一些宮殿進行了改建。一些單位占用著故宮場地辦公,像故宮博物院的辦公室全在故宮圍墻里。西華門附近,尚有幾棟北京典型的大屋頂建筑、16米高的水泥建筑,分別用于武警駐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這些都有損于故宮的完整性,晉宏逵說,中長期規(guī)劃中,這些將陸續(xù)拆除。

故宮兼具皇宮和博物院的雙重身份,作為博物院,故宮還將增加展廳。要辦展覽,就要在古建筑中引進安防系統(tǒng)、溫度濕度控制系統(tǒng)。大量管道和線路。

為保留真實性,對故宮的維修,要做到“最少干預”和“修舊如舊”在維修中,能不動的就不動,能不換的就不換。比如這次大修中,琉璃瓦僅作清洗,發(fā)現釉面脫落五成以上,就刷上釉回爐重燒,再繼續(xù)使用。

“修舊如舊”則為使用原有材料原有工藝。維修故宮的傳統(tǒng)工藝,被稱為“作”對古建維修而言,延續(xù)數百年來的傳統(tǒng)工藝,已能達到保護目的。此次大修,也將完整記錄這些傳統(tǒng)工藝理論。

時至今日,一些成熟的新技術也被故宮所采用。像刷在故宮墻壁上的紅色涂料來自韓國。晉宏逵說,這種涂料鮮艷程度、防龜裂性都比傳統(tǒng)涂料質量更可靠。

爭議中的大修

這場百年大修,在爭議聲中動工。

文物修復領域一直存在“保護性破壞”現象,中國建筑設計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陳同濱曾說,因中國對古建保護制度不完善,時常出現工程隊為騙錢,發(fā)生遇到小修補就要換柱子,為了換柱子就會去拆房子的事,結果錢給得越多破壞越大。專家紛紛質疑,故宮大修這樣復雜的工程,未經公開決策,專家審議就動工,工程質量如何保證。

在故宮是否要建地下文物展廳的問題上,各方亦爭執(zhí)不下。贊同方認為故宮建筑很難為文物提供保護性的展覽條件,不如在故宮地下挖個展廳,故宮在上世紀80年代,已建地下庫房,從90年代使用至今。反對方則支持單士元的觀點:“故宮就像一塊完整的玉石,不管動了哪里,對玉石的整體就造成了破壞?!闭J為再建地下展廳,無疑破壞故宮百年格局。

產生分歧的深層原因,基于雙方對故宮功用定位的不同。首都規(guī)劃建設委員會專家王世仁就認為,故宮不該作為博物院,它是皇帝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如果博物院的功能妨礙了這一價值的體現,就應該退出。

故宮博物院后來表示:“維修方案已經經過一流專家討論過三次,沒有專家表示反對,如果有人反對,那他就不是一流專家。”這樣的答復,似乎只會讓輿論更為不滿。同年10月,故宮博物院公布大修消息。但站在景山公園亭子里的人們,依稀能看見武英殿四周的腳手架時,心里還不能判斷這事究竟是好是壞。

2006年,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建筑研究院聯合編制的《故宮保護總體規(guī)劃大綱》,經過國家文物局審批通過一年后,國際上,突然傳出了質疑聲。當年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0屆會議決議,質疑北京故宮、頤和園、天壇等世界文化遺產地正在進行的保護維修工程是否過于倉促,是否缺少足夠依據,是否有潔晰的操作準則。決議要求中國明確說明相關準則,并組織召開一次地區(qū)性研討會。

世界遺產委員會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保護世界遺產的下設組織。基于這個原因,2007年5月24日至28日,中國國家文物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北京聯合召開了“東亞地區(qū)文物建筑保護理念與實踐國際研討會”(簡稱“東亞會議”)。

中國表示《故宮保護總體規(guī)劃大綱》的決策、規(guī)劃過程,條理清晰,也不乏文獻依據。晉宏逵認為,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質疑,源于不同文化間溝通的差異而發(fā)生誤會。東亞會議通過了《北京文件》和《關于北京世界遺產地保護與修復的評價與建議》,晉宏逵說,這兩個文件對故宮、天壇等北京世界遺產地的維修工程是充分肯定的。

大修的三個難題

維修故宮的真正難題有三個:缺原材料,缺工匠,缺針對古建筑維修的國家政策。

據史料記載,明代故宮大量使用楠木作為原材料,營建故宮前,明成祖朱棣曾派出大量人員到云南、四川的原始森林里尋找這種珍貴的木材,當找到足夠的木材開始建造宮殿時,13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至清代,楠木已少見,清代皇帝在改建或維修宮殿時,改用松木替代。像太和殿里面幾十根大柱子,直徑都可達1米,如果這些柱子腐朽了,要想在國內找到直徑1米的松木來代替,已經是不太可能的事。

此外像制作琉璃瓦的礦物坩子土、大殿圍欄上的漢白玉,目前幾乎被開采凈了。晉宏逵說,早在上世紀70年代,修建紀念堂所需的漢白玉,已經要從北京房山地區(qū)水下幾十米處采得。

工匠也是困擾故宮維修的老問題。自從1974年招過300名工匠以來,故宮至今未形成系統(tǒng)的召集、培養(yǎng)工匠的體系。目前故宮的工匠隊伍保持在80人左右,其中掌握傳統(tǒng)維修工藝,能在工地上管理、指導農民工工作的,不超過30人,他們的年齡也已超過50歲。

由于國家缺乏專門針對古代建筑維修的法規(guī)政策,現有的《文物法》遠不能規(guī)范指導古建維修工作,國家《招投標法》,又沒有專針對古代建筑的內容,導致大修中一些想法實現不了。

比如鋪設在故宮一些宮殿地面上的金磚,現在仍在生產的廠家就屈指可數,完全按傳統(tǒng)工藝生產的廠家完全沒有。若按明朝的工藝,制成一塊金磚需要3、4年。

第9篇:故宮建筑的藝術特點范文

清入關前六部兩院考略

清代伊犁霍城碑刻初探

試析清朝前期的對蒙政策

清入關前東北地區(qū)人口遷移述論

淺議清朝八旗制中的領催

清宮鐘表制作與乾隆帝之品味

乾隆朝清宮所用金銀線考論

淺析沈陽故宮院藏文物原包裝

從努爾哈赤的薩滿信仰談起

清代盛京宮殿藏品及其著錄

佟國綱家族八旗“旗籍”考釋

清太宗本名之“官說”與“異說”

清入關前盛京地區(qū)八旗勛貴墓葬考述

清太祖外祖父阿古都督史跡新發(fā)現

清代皇帝宗廟神牌升祔制度述略

康熙帝與和素的君臣關系考略

關于沈陽故宮幾件樂器名稱的辨識

沈陽故宮博物院下馬碑復制札記

參與乾隆帝書畫鑒賞活動之臣工研究

末代皇后婉容御用簪花與佩飾研究

從沈陽故宮建筑看滿族文化走向

盛京城:大清帝國的理想城市空間

海城黃瓦窯《侯家宗譜》研究

李洪愿出宮回歸遼陽當尼姑史事考述

抗金黑軍帥府提控孫氏墓志銘及墓碑

沈陽“汗王宮”遺址的考古發(fā)現與研究

沈陽地區(qū)遼代古塔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朝陽博物館藏黃釉舞馬俑的歷史價值

沈陽故宮院藏乾隆御題脫胎漆器解析

沈陽故宮博物院所藏古籍中的滿文書籍

行業(yè)博物館展陳通俗性相關問題的探討

關于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業(yè)運營的幾點思考

沈陽故宮文溯閣《四庫全書》輾轉流傳記略

日俄戰(zhàn)爭后清政府對東北的善后舉措

關于沈陽故宮清寧宮內部陳設的兩張老照片

道光時期沈陽故宮繼思齋建筑格局的改造

天聰九年元旦皇太極優(yōu)禮尚可喜芻議

清宮雜項買辦庫票中所載洋漆家具用料解析

北京故宮藏清代翟齊《草蟲圖》修復技法

《陪都景略》和《陪都紀略》與盛京地方史

日晷、嘉量與乾隆時期沈陽故宮的第一次維修

論明清石灣窯“貢陶”——以清宮舊藏石灣窯器為中心

以書入畫筆筆有法——解讀沈陽故宮院藏唐寅《杏花仕女圖》

絲織品保管工作談略——以避暑山莊博物館藏品為例

略論“珠簾玉墀——清代后宮生活用品展”的內容與設計

道光年間熱河塞外行宮的裁撤及重點陳設移貯承德避暑山莊

清代名家蔡嘉及沈陽故宮收藏的設色《山水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