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俗風情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民俗淵源
六月初六日為“天貺節(jié)”。據史書記載,此節(jié)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貺”即“賜”,即天賜之節(jié)。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和“炒面”之因,故稱天貺節(jié)。
民間還有曬書畫、衣物等習俗。傳說此日出曬后,蟲可不蛀。故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
“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起源于唐代。傳說當年唐僧師徒歷經千難萬險從西天取回的佛經,在回國的途中不幸墮入大海,全部被海水浸濕。后天晴日朗,陽光明媚,他們把經卷曬干。這一天正是六月初六,因這好天氣來得十分及時,如同天賜一般,故而得名。
舊時有“六月六,吃炒面”的習俗。這是古時六月伏日吃面的演變。最遲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盛行?!段菏洗呵铩飞险f:三國時,人稱“傅粉何郎”的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其“面至白”乃“非傅粉”也?!肚G楚歲時記》中載: 名為辟惡。這說明魏晉以后,“六月伏日進湯餅,”六月伏日進湯餅,已明確為的是“辟惡”。
小暑時節(jié),飲食要有節(jié)制,應側重健脾、消暑、化濕,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慣”。另外,“小暑黃鱔賽人參”,黃鱔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
過去民間還有“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jié)后第一個辛日。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小暑以后的天氣
進入炎熱的夏季,美麗的螢火蟲也飛出來了,小暑時節(jié)正是螢火蟲開始活躍的季節(jié)。.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入伏以后,雷雨天氣也越來越多了。俗話說,“伏天的雨豆等旱作物造成不利影響。此外,諺語中亦有鍋里的米”伏汛會對蔬菜和棉花、大豆等旱作物造成不利影響。此外,諺語中亦有“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說,意為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澇。
在江南,農諺說:“小暑雷,黃梅回;倒黃梅,十八天?!苯K有小暑日忌西南風的說法,農諺“小暑西南風,三車勿動”三車是指油車、軋花車、碾米的風車,意思是小暑前后,西南風和東南風的交匯機會多,主年景不好,農作物歉收,風車、軋車、油車都不動了。
民間傳說
在小暑時節(jié)里,民間也有很多美麗的傳說。
“六月六”相傳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差不
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地選擇這一天 “曬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民間說“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傳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被銀河分割在兩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這一天可以相會。但在他們中間卻橫阻著一條銀河,又沒有渡船,怎么辦呢?所以六月六這一天,天下的兒童多要將端午節(jié)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讓喜鵲銜去,在銀河上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樣美麗的橋,以便牛郎和織女相會。
相傳這一天是“小白龍”回家的日子。因為“小白龍”犯了天條,被龍王父親囚禁在很遠的一個小島上,失去了行動自由。唯有六月六這一天,“小白龍”龍王恩準其回家探母。 由于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晝夜兼程,帶來了驚雷閃電、狂風暴雨。
伏日,古人說: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遠在先秦已見著錄。古書上說,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傳說是太陽神,祝融則是炎帝玄孫火神。傳說炎帝讓太陽發(fā)出足夠的光和熱,使五谷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不愁衣食。人們感謝他的功德,便在最熱的時候紀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傳說。
養(yǎng)生之道
小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十一個節(jié)氣,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春夏養(yǎng)陽”。所以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边@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一、__道堂現狀
__道堂,__道堂位于__市區(qū)__鄉(xiāng)境內,是伊斯蘭教蘇菲教門導師與門徒弟子修功辦道的場所,也是也門乃格什板頂耶道堂在中國的延續(xù),該道堂在伊斯蘭世界是最為廣泛發(fā)展的正統(tǒng)派蘇菲教團之一,其影響擴及阿拉伯世界各國。哲赫忍耶__道堂是中國伊斯蘭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伊斯蘭哲學思想上也占重要地位,是最具代表的一個蘇菲教團,為弘揚中外伊斯蘭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__道堂建于1918年,中遭破壞,1988年重建,在經過20__年、20__年的修建,已經形成一座風格獨特、民俗氣息濃厚的傳統(tǒng)宮殿式建筑,占地30余畝,四周圍墻用水泥磚混筑成,圍墻四角設有四個高房,內又修道廳、待客堂、內宅等約百余座房屋?,F已形成獨特的人文資源。哲赫忍耶教派、__門宦、“爾麥里”活動、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文化藝術(如語言、音樂、舞蹈、書法等)、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回族民間演藝(民間器樂、回族體育、刺繡藝術、剪紙藝術、面花藝術、雕刻藝術、編織與制鏡藝術等)。作為蘇菲教團的代表者,哲赫忍耶__道堂每年幾次大的“爾麥里”活動和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有來自新疆、江蘇、云南、甘肅、青海等省、區(qū)的數萬名穆斯林群眾和慕名而來的各地游客參加。場面宏大,影響力大。__道堂的歷史文化底蘊為__“回族之鄉(xiāng)”增加了很大的魅力。同時還吸引了不少來自東南亞如日本、馬來西亞和一些阿拉伯國家學者的重視和研究。
二、發(fā)展回鄉(xiāng)風情旅游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
但是,目前__回鄉(xiāng)園發(fā)展旅游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作為一個旅游項目區(qū),__道堂沒有基本的游客接待服務中心、停車場、旅游廁所,也沒有標志景區(qū)形象的大門,各類標識導向牌也沒有,極大地制約了旅游接待活動正常開展。同時,從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來看,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項目單調,僅停留在觀光階段,連文化傳播的功能也不完善。
二是配套服務不完善。作為展示回族文化的一個核心項目,__道堂在帶動回族飲食、文化、回族服飾、回族歌舞等方面的作用還沒有發(fā)揮出來,與之配套的清真飲食、回族購物、回族文化展示等各個服務也比較滯后,基本上還是一個空白。
三是旅游軟件建設滯后。缺乏熟悉管理、經營、營銷等方面的人才,特別是導游人員服務水平不高。加之區(qū)內的中華回鄉(xiāng)園已經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一定程度上說,對其發(fā)展有同質化削弱吸引力的影響。
三、__道堂發(fā)展回鄉(xiāng)風情旅游的優(yōu)勢
一是作為回族文化的一部分,__道堂對促進民族文化交流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__市區(qū)回鄉(xiāng)風情濃郁,回族文化特色鮮明,是旅游業(yè)發(fā)展的最大特色所在。發(fā)展回鄉(xiāng)風情旅游不但可以增加經濟效益,而且能夠使旅游者感受到其中獨特的文化,增進交流,促進和諧,使之成為外界了解__的一個窗口,這對弘揚回族文化,加快__旅游業(yè)發(fā)展,提高__整體知名度都很有必要。在__目前尚缺乏一個集中展示回族生活場景、弘揚回族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場所,__道堂無疑成為促進民間文化交流的一個有很大開發(fā)潛力的品牌。
二是__大文化環(huán)境為__道堂發(fā)展回鄉(xiāng)風情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__市區(qū)是一個極具伊斯蘭風情的旅游勝地?;刈迦丝诒壤伎側丝诘囊话胍陨希逭嫠碌然刈褰ㄖ?、清真美食、回族傳統(tǒng)三大節(jié)日和回族民間文化體育活動等繪制成了一幅濃郁的回鄉(xiāng)風情畫卷。回族的“花兒”高亢婉轉,口弦彈奏方便、隨心所欲;回族舞蹈《踏腳舞》、《湯瓶舞》、《蓋碗舞》等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點;回族是強健、勇武、不畏的民族,有習武的習慣,以何家棍、張家槍為代表的武術更是中華一絕,曾在全國大賽中多次獲獎,“何棍張槍,蓋世無雙”,便是它的真實寫照;回族居室裝飾、起居習俗、服飾、婚慶習俗、喪葬習俗等等都有著濃厚的文化內涵。所有這些在__都能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有些還能不加任何修飾的、原汁原味的展現在游客面前。
回族建筑特色鮮明,已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回族建筑文化之鄉(xiāng)”。市內有風格獨特的宗教活動場所1200多處,__道堂、四旗梁子拱北、鴻樂府、馬月坡寨子等堪稱回族建筑藝術的典范。
回族飲食文化豐富多彩,是中國清真美食之鄉(xiāng),清真餐飲業(yè)在全市飲食中占據著90%以上的市場份額。__餐飲店遍及全國,地方小吃自成體系、獨為一派,令食客們流連忘返。清真菜肴、清真名小吃等7大類280多個花色品種,有12道清真菜肴獲“中華名小吃”稱號,20多道菜肴被評為 “寧夏名小吃”,有60多道菜肴獲“__名小吃”稱號,有3家餐館獲“中華餐飲名店”稱號。獨具特色的手抓羊肉、白水雞、炒糊餑(炒餅),是__有名的三大傳統(tǒng)風味小吃。馓子、油香、八寶蓋碗茶地道且飲譽中外。燜肚飯、粉湯餃子、燴小吃、羊雜碎等為廣大游客所稱道和青睞。
__20__年還被國家確定的“中國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產業(yè)基地”、“中國(__)清真食品基地”。以“澇河橋清真牛羊肉”、“沙漠王子休閑食品”、“夏進乳品”、“哈里德食品”、“中樺雪面粉”、“萬綈旎服飾”和“伊夢特服飾”等__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優(yōu)秀品牌為代表,大部分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為游客所喜愛。
三是__城市發(fā)展的目標為建設有濃郁回鄉(xiāng)風情的濱河生態(tài)水韻城市為__道堂發(fā)展回鄉(xiāng)風情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發(fā)展機遇。隨著城市西移東擴戰(zhàn)略的實施和自治區(qū)沿黃帶城市建設及“黃河金岸”的打造,都為__道堂發(fā)展回鄉(xiāng)風情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發(fā)展條件。
四是__道堂地理位置優(yōu)勢確保了良好的可進入性。黃河灌溉之便利,緊鄰建設中的“兩館一中心”和我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秦渠,土地肥沃,稻香魚肥,瓜果飄香,農業(yè)發(fā)達,呈現出一派迷人的塞上江南田園美景。距離市區(qū)僅5公里,京藏高速橫穿其境,形成了方便快捷的交通網絡。
所有這些資源都為發(fā)展回族風情旅游奠定了積極條件,看
回族建筑、品清真小吃、攬回鄉(xiāng)風情是來寧游客的一道文化大餐。__道堂作為回族群眾的一個文化活動較為集中和較具代表性的場所,完全有條件成為集中宣傳推介展示回族文化的平臺和窗口。 四、發(fā)展對策
(一)科學規(guī)劃,確定基本框架的發(fā)展藍圖。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____回鄉(xiāng)風情園修建性詳細規(guī)劃》的編制工作。首先,從名稱上對__道堂的發(fā)展進行了科學定位,把一個過分強調宗教色彩的場所轉化成一個可供各地游客參與其中,感受伊斯蘭文化的旅游場所。其次,從規(guī)劃編制入手,在定位明確的情況下,科學分區(qū),按照不同功能進行劃分,從游客旅游觀光的游線設計入手,因地制宜,科學劃分不同區(qū)域。再次,注意從功能互補的角度進行設計,最大化地使之成為展示__旅游乃至寧夏旅游的一個新景區(qū)。
(二)突出特色,彰顯回鄉(xiāng)風情旅游的最大魅力。在規(guī)劃落地后,就是項目的實施。因此,我們在具體項目的實施中,按照規(guī)劃思路,集中突出__回鄉(xiāng)園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時,使之同區(qū)內已經成形的中華回鄉(xiāng)園有所區(qū)別,更加注重民族宗教方面的旅游功能開發(fā)。在主體道堂、清真寺等基本保留不動的前提下,規(guī)劃建設。生態(tài)停車場、烏麥提館、阿斯麥廣場(中心廣場)、多斯提坊(餐飲住宿中心)、回族風情商業(yè)街(清真美食區(qū)、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區(qū)、回族藝術區(qū))等項目,力求使之發(fā)揮出應有的帶動作用,成為__乃至寧夏回鄉(xiāng)風情旅游的一顆閃亮明珠。
(三)加大力度,確保項目能夠得以落實。當前的重要任務是要積極上爭資金,盡快啟動基礎設施的建設,為下一步招商引資打下良好的基礎。項目園區(qū)規(guī)劃面積251畝,總投資16457萬元,申請國家和自治區(qū)資金補助6480萬元,地方政府籌集2769萬元,自籌和招商引資6968萬元。資金缺口非常大,特別是要先期建設的建設入口大門、游客接待中心、生態(tài)停車場、文化展示館等項目需要財政資金支持,用于上下水、路燈、道路、民居改造和水沖式廁所建設補助也要靠財政資金補助。同時,配套規(guī)劃的__人家、農耕圃(農耕體驗區(qū)、生態(tài)棚區(qū))、濱水垂釣帶、親水活動區(qū)(網魚、摸魚、戲水、光腳汲水等)、都塞上會館、炫舞綠茵(籃球場、綠茵運動場)和計劃通過招商引資完成的回族風情文化一條街也需要基礎設施的完善來帶動。近期,我們已經完成了__回鄉(xiāng)園項目建議書、選址意見、環(huán)評、土地預審等前期準備工作,正積極向國家和自治區(qū)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同時,還加緊項目設計工作,主動利用各類機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工作。
(四)堅持幾個原則。
一是文化促進原則——文化為魂。文化是項目流芳百世的源泉,是旅游的靈魂和生命力。文化與旅游的結合已成為目前旅游發(fā)展最大特征之一,滿足了游客既獵奇、求新,又體驗異地風情、增進知識的需求。本項目區(qū)生態(tài)觀光旅游為基礎,融合其悠久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俗風情和虔誠的,集黃河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于一體的主題,賦予了景區(qū)鮮活的生命,體現了其濃郁的回鄉(xiāng)風情,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旅游開發(fā)過程中,應不斷挖掘其文化內涵,融宗教、民俗等文化于生態(tài)休閑之中,推出一系列高品位的回鄉(xiāng)文化、民俗體驗產品。
二是適度超前原則——超前為戰(zhàn)略。在挖掘項目民俗風情、文化底蘊的前提下,其項目建設既要與其主題內涵相一致,又必須適度超前,按照社會發(fā)展趨勢與旅游需求的變化方向進行功能規(guī)劃和項目策劃,把握游客消費心理,緊跟休閑時尚,適度超前,把握主題的前提下,大膽創(chuàng)造新的休閑體驗項目。將現階段的規(guī)劃建立在高標準、高品味的起點上,放寬視野,設施設備、項目設置帶有一定的前瞻性,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游客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三是保護和開發(fā)原則——保護為基、開發(fā)為計。__道堂的資源主體是文化底蘊深厚的__道堂主體建筑和虔誠的穆民社區(qū)居民。因此,規(guī)劃應堅持以保護為基礎,開發(fā)為手段,在不破壞原有道堂、清真寺、拱北的前提下,適度開發(fā),以資源的保護促進體驗休閑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旅游業(yè)的適度發(fā)展促進資源的保護,形成開發(fā)與保護相結合的良性循環(huán)。同時,應把規(guī)劃納入當地社會和經濟發(fā)展計劃中,從功能分區(qū)、項目設置到開發(fā)時序的安排,都須經過仔細勘探和反復論證,力求達到最大程度的可操作性和尊重穆民生活的原則。
四是尊重宗教文化原則——尊重為旅游之德。在伊斯蘭教世界里,清真寺是穆斯林聚禮、禮拜的惟一場所,道堂是穆斯林接受伊斯蘭宗教高境界的理學的口頭傳授的惟一場所,拱北是穆斯林參悟穆斯林生死璣理的惟一場所?;刈寰褪墙柚逭嫠?、拱北與道堂來看守住自己的一切——信仰、情感、財富、歷史,借助道堂、拱北、清真寺來不斷加深自己對民族歷史的心靈記憶與性靈參悟。而__道堂其特色資源,是道堂、清真寺和拱北,該道堂在伊斯蘭世界是最為廣泛發(fā)展的正統(tǒng)派蘇菲教團之一,其影響擴及阿拉伯世界各國,在規(guī)劃開發(fā)過程中,功能的劃分、項目的設置,應秉持尊重宗教文化原則。處理好宗教的嚴肅性與休閑的娛樂性、當地穆民與游客的關系。神圣而不可侵犯,在外來非信教游客進入社區(qū)前,其言辭、行為、態(tài)度、禮儀等應有規(guī)范和教導,不應再有不當之處,避免當地穆民群眾發(fā)生沖突。
【關鍵詞】新疆;維吾爾族;民俗;語言;信仰
Xinjiang Uygur national minority folk culture
Hou Liling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everybody strange Xinjiang and the Uygur national minority survey through the author in Xinjiang many year lives, the clothing, marries vulgarly, the language, the belief, the funeral and the diet, the culture and so on, has unfolded a historical culture well-established nationality through the author in Xinjiang's experience as well as the partial literature material to everybody.
【Key words】Xinjiang; Uygur national minority; Folk custom; Language; Belief
在新疆生活了 多年的我,對新疆維吾爾族人的 習俗有一定的了解,同時作為一個教小學《新疆地方史》課程的教師我所了解的新疆,也許并不是像大多數內地人想象的那樣。在這里,我將簡單的向大家介紹新疆的部分情況。
1 維吾爾族概況“維吾爾”是維吾爾族自稱“uyghur”的音譯,具有“聯合”“同盟”(拉施特《史集》第 1 卷)和“凝結”的意思
“維吾爾”一名最早見于漢文史籍是在公元 4 世紀的《魏書•高 車傳》,被譯寫為“韋紇”,是指高車部落聯合體中的一個部落。公元 7 世 紀開始稱作“回紇”(《新唐書》卷 217);788 年又改譯為“回鶻”(《資治通鑒》卷 233),這個稱呼一直 延續(xù)至宋及五代。元明時期一般譯為“畏兀兒”。1934 年民國新疆省政府正式規(guī)定“維吾爾”為漢譯民族名稱。
2 維吾爾族習俗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
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馕、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后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 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后,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 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 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 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后必須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3 維吾爾族節(jié)日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
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肉孜節(jié)、古爾邦節(jié)、初雪節(jié)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jié)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制各種糕 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yè)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 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jié)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 1 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進餐, 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
4 維吾爾族歌舞音樂 新疆素有“歌舞之鄉(xiāng)”的美稱,只要您踏上天山南北遼闊的土地,您都會時時被那清晰的音樂節(jié)奏和那翩翩的舞姿所陶醉
假若您正好遇上兄弟民族的節(jié)慶喜日,那節(jié)奏明快的陣陣 手鼓和清亮動聽的嗩吶聲,更會把您引進群情織烈的歌舞盛會,以致使您情不自禁地隨著音 樂的節(jié)奏面手舞足蹈,此時,您不能不發(fā)出肺腑的贊嘆:歌舞之鄉(xiāng),名不虛傳!新疆各少數 民族都有自已的舞蹈藝術,尤其是維吾爾族,自古以來就是人人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眾多的 傳統(tǒng)民間舞蹈中,流行最廣的是“賽乃姆”,這種舞蹈有時一人獨舞,有時二人對舞,也有 時三、五人同舞。工樂隊伴奏下,群眾拍手唱和,當節(jié)奏漸速,舞步漸急時,舞者、觀者的 情緒更加熾烈,“加油”、“妙啊”喊聲不絕于耳。各地的“賽乃姆”,風格有所不同,通 常冠以地名,有“喀什賽乃姆”、“伊犁賽乃姆”、“庫車賽乃姆”、“哈密賽乃姆”等。 新疆各地的維吾爾群眾中還盛行盤子舞、雞舞等摩仿人的各種動作、形態(tài)、動物動作、雄鷹、 技巧等動作的舞蹈,深為人們喜歡。在維吾爾族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之中,有一種藝術形式深深 地滲入人民的生活里,這就是風格獨特的麥西熱甫,它是由歌舞、各種民間娛樂和風俗習慣 相結合的一種娛樂形式。在新疆景色絢麗的哈薩克草原上,常常會聽到音響悅耳的冬不拉琴 伴奏著高亢悠揚的歌聲,這些歌唱,感情質樸,內容充實,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濃郁的塞外 草原色彩。彈唱這些歌曲是哈薩克族民間詩人――阿肯。在維吾爾歌舞樂曲中有馳名中外的 維吾爾古典樂曲《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民族音樂舞蹈完美結合的藝術瑰寶。
5 維吾爾族婚姻 在新疆,民族婚姻問題主要是指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與不信仰伊斯蘭教的漢族之間的相互通婚問題
由于新疆的少數民族大多信仰伊斯蘭教,而新疆也有大量的漢族生活在這 片廣闊的疆域上。愛情是很奇妙的東西,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有時也會產生愛情,有的甚至 步入婚姻的殿堂。這些現象在當今新疆社會中已屢見不鮮。從優(yōu)生學上講,少數民族同胞與 漢族同胞之間的通婚,所繁育的后代,無論是從外觀上還是從智力上來講都是比較完美的。 但由于絕大多數漢族是不信仰伊斯蘭教的,他們通婚之后會有很多現實問題。生活習慣的不 同,甚至思想根本都不一樣。信仰伊斯蘭教很強的民族人與信仰伊斯蘭教程度很強的漢族人 通婚是完美的。當然也有信仰伊斯蘭教很強的民族人與信仰伊斯蘭教程度不強的漢族甚至不 信仰伊斯蘭教的漢族通婚。我想愛情是一種讓人不能自已的東西,當它來臨的時候,很多人 都不是清醒的,這時候,民族人將作一系列的努力,希望漢民能皈依伊斯蘭,虔誠信仰。 結果常有兩種,好則事成,壞則事敗。在筆者的身邊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一個民族小伙子(姑娘)愛上了一位漢族姑娘(小伙子),并且走上了紅地毯。筆者就有一位回族女性好朋 友,其丈夫是漢族,誠然其夫皈依了伊斯蘭教,放棄了自己原有的信仰和民族習慣,每天都 要做乃瑪子(禮拜)。在他的內心是否真正的信仰,我們再所不問,至少他為了愛情, 做到了一年 365 天吃清真餐,做禮拜,去封齋,去過肉孜節(jié),古而邦節(jié)什么的。其精神實屬 難能可貴啊!筆者個人認為如果你沒有把握讓你的所愛的人納入穆斯林行列,你就得懸崖勒 馬,免得以后遺憾終生!
6 維吾爾族的建筑 維吾爾族傳統(tǒng)建筑裝飾技藝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四世紀已經很發(fā)達
公元十一世紀,其建筑內容和建筑裝飾的形式開始帶有極其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其后,維吾爾 族同胞更以輝煌的建筑成就展示了在建筑方面的才華和聰明才智。
張大鵬 《中國攝影家》雜志編輯
劉 欣 《中國攝影家》雜志編輯
素 蒙 中國攝影家網管理員
張大鵬:畫面整體效果與作品要表達的情緒有力地形成了呼應。人物的神態(tài)抓取得很到位,墻上的鏡子對人物神態(tài)的表達也做了很好的補充。
劉欣:畫面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沒有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人感覺平靜又安逸。
素蒙:在中國的鄉(xiāng)村,剃頭的老手藝依然可以見到。作品表現的安寧而祥和,濃重的傳統(tǒng)生活味道撲面而來。
創(chuàng)作過程
2012年國慶節(jié)與幾位影友相邀前往安徽省臨渙古鎮(zhèn)采風。臨渙的茶館在影友中的名氣很大,下午3、4點鐘從文昌茶館轉戰(zhàn)到中興茶館的途中遇到一家在城市已經很少見的老理發(fā)店。理發(fā)店從外表到內部裝飾都給人透露出老舊的感覺,墻上還掛著手動理發(fā)推子。理發(fā)的老師傅已經82歲,滿頭銀發(fā),帶著老花鏡,穿著舊的中山裝正在給另一位老者理發(fā),他專注的神情深深地吸引我們。
投稿要求:
在中國攝影家網(chinaphoto.cc)論壇注冊,提供真實有效注冊信息,并在指定版塊發(fā)帖參賽。
每人一帖,單幅、組照不限,每帖限投10幅(包含組照作品數量),可以“回復”形式陸續(xù)上傳圖片。
上傳作品應符合當月月賽主題,JPEG格式,圖片長邊為800像素左右,圖片文件大小不超過300K。
參賽作品應為作者原創(chuàng),并保留不小于2M的JPEG格式的數字文件以備獲獎后調用。
截稿及評選:
每月20日截稿(以發(fā)帖時間為準),并開通下一月賽版塊;
截稿后邀請《中國攝影家》雜志編輯及專家進行評選并公布獲獎作品及名單;
獲獎作品在《中國攝影家》雜志網絡月賽專版刊登;
獲獎名單公布后,請獲獎作者及時將真實信息以及獲獎作品大圖傳給網站相關人員。
獎勵及積分:
一等獎:1幅 積10分
二等獎:2幅 積5分
三等獎:3幅 積3分
優(yōu)秀獎:10幅 積1分
所有獲獎作品均頒發(fā)獲獎證書。
聯系電話:010-64959004
聯系人:李玉
郵箱:club@chinaphoto.cc
張大鵬:畫面富有動感,人物動作自然,暢快、歡樂、喜慶的一瞬,讓作者很及時地抓拍了下來。
劉欣:人物的姿態(tài),飛揚的水滴,以及鮮艷的著裝,都讓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一覽無余。
素蒙:這是成功抓拍的潑水節(jié)作品。人物動態(tài)鮮活且有主次,用大面積潑起的水作為背景更突出歡快氛圍。
張大鵬:畫面形式感很強,明顯的線條更加凸顯了畫面的視覺中心,強調了婦女的勞作,這完全得益于作者選取了一個有利于表達的拍攝角度。
劉欣:整齊劃一的醬缸讓畫面頗具視覺沖擊,畫面左側的人物又打破了單調的統(tǒng)一,破中有立,很好。如果能在構圖時,讓人物的位置再略作調整,可能效果會更好。
素蒙:作者應該是在現場經過觀察后,產生想法而進行拍攝的。畫面中的人物拿紅色水瓢,形成了畫面跳躍的亮點,讓我們產生鄉(xiāng)土、醬香的味道。
高原的節(jié)日 范國庠
張大鵬:強烈的色彩對比和對服飾的質感表現是這幅作品吸引人的地方。
劉欣:回避常規(guī)的角度,選擇拍攝節(jié)日盛裝的局部去展現節(jié)日氣氛,與眾不同的視角,頗有新意。
素蒙:以一個身著華麗服飾的藏民背影作為前景來表現高原上的節(jié)日,比較成功。既神秘又有畫面感。
農家 程俊峰
張大鵬:老屋、老夫、老妻還有簡單的老家具,一種和諧平靜的樸實生活讓作者展現在這幅作品上。
劉欣:沒有激情是這幅作品的特點,但也同樣是不足,平淡的生活其實可以考慮用不平淡的鏡頭語言表達。
素蒙:作者用黑白影調表現鄉(xiāng)村的日常生活一幕,雖說是粗茶淡飯的日子卻也安寧平靜。但是暗部缺少細節(jié)。
夢幻吊腳樓 張謙
張大鵬:一幅吊腳樓的夜景照片,展現了當地居民的百態(tài)人生,用一張照片濃縮了一個地區(qū)的生活方式。
[關鍵詞] 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平民化;風格化;英雄主義傾向
當前,我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國外后現代主義思想的影響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后新時期的寫作中,人們完全的顛覆傳統(tǒng)寫作中的英雄主義傾向,更加推崇平民化和風俗化的創(chuàng)作風格。目前,“反崇高、反英雄”已經成為了后新時期指導文學創(chuàng)作的兩面重要旗幟。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必須要對其進行仔細的分析,全面的了解現象背后的成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把握這一創(chuàng)作風格的發(fā)展趨勢,更好的推動我國文學事業(yè)的進步。
一、文學創(chuàng)作平民化和風俗化的產生背景
目前,導致文學創(chuàng)作趨于平民化和風俗化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就是“網絡化社會和信息化社會的打來”以及“商品浪潮對傳統(tǒng)的價值體系的影響”。當前,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也變得更為緊密,空間也不再是阻礙人們溝通的障礙了,這樣的情況表面人類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和知識也代替了原有的能源和資本成為了新的財富資產;勞動力也有原有的體力型勞動力轉變成了智力型勞動力,由此可見,信息具有著十分特殊的經濟屬性。此外,伴隨著知識經濟的發(fā)展,我們的文學作品漸漸的放下了所承載的民族使命,轉而以面向大眾為出發(fā)點,通過先進技術像大眾進行傳播,這樣的情況加快了文學作品的商品化進程,促使其創(chuàng)作呈現平民化和風格化。
二、文學平民化、風俗化對傳統(tǒng)寫作風格的影響
當前,伴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原來備受推崇的終極目標、崇高的理想等正在面臨著巨大的沖擊。經濟、享受和消費等反崇高、反英雄的價值取向正在逐步走向文學創(chuàng)作的中心。王朔筆下的頑主就是其完美的例證:頑主們嘲笑崇高、社會、道德、倫理以及一切理性文明下的等級秩序。
對于生活來講,其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它既豐富多彩又平淡庸俗,這是展現平民意識的一個方面,它既完整的展現在作者身上,同時在其所體驗的全部的人生和事物中也有著十分明顯的體現。歸根結底的來看,在人類世界中存在的所有人和事,都是人們眼中的事物,人生也是現實社會中的人在時間這條河流中留下的一條條的印記。
三、因反英雄與反崇高的意識而導致的不確定性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可以發(fā)現,平民化寫作正在慢慢的瓦解崇高理想和英雄主義的價值體系。當這些價值體系被全部瓦解后,所有的文學創(chuàng)作都將會走向不確定,即:作品將不會在有確定的主體、情節(jié)甚至是人物。例如《相會在K市》,盡管作者李曉用十分精彩的語句向大家展示了一位年輕詩人生命中最燦爛的片段,但是作者也曾這樣說過:像大多數的文學報告那樣,沒有趁手的材料時運用了我的思維。一位讀者在寄給作者的信中這樣說道:我必須要向你提出,你的這篇文章存在著十分嚴重的原則性的事實錯誤。由此可見反英雄和反崇高的創(chuàng)作意識能夠導致作品缺乏確定的主體、情節(jié)和人物。
四、當代文學的平民化和風俗化的發(fā)展趨勢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可以發(fā)現,平民化和風俗化創(chuàng)作意識改變了當代文學的寫作內容和形式,使其呈現追求個性化、邊緣化以及平凡化的特點。我國的著名作家林白曾說:與我個人來講,個人化寫作是以我個人的體驗和記憶為基礎,個人化寫作能夠將受壓抑的記憶中的集體敘事視為禁忌的個人經歷釋放出來,我可以看到他們在天上飛來飛去,他們的身影在政治、國家等集體的話語中顯得十分陌生,然而正是這種陌生使他們具有了獨特性。平民化的寫作是生命的一種涌動,是個人的記憶、感覺以及心靈和身體的飛翔,在這樣的飛翔中,人們獲得了真正的解放。但是,在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下,還是很多問題必須要解決。
1、批判現實
當前,商品化的發(fā)展,利益、經濟等的分量也在不斷的加重,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民眾中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的生活環(huán)境卻不容樂觀。基于這樣的情況,當代的文學作品就必須要反映現實生活中普通民眾的問題,這是寫作的趨向。例如鬼子的《被雨淋濕的河》:陳村育有兩個孩子,女兒去城里當了小姐,兒子因功課較差不得不去城里打工,因不堪虐待而殺掉了采石場老板?;丶液笠虬l(fā)現教育局長的違法行為而煽動全縣教師罷課,揭發(fā)了教育局長的罪行,最后被局長的外甥謀殺。在這部小說中,我們所感受到的并不單單是心房的顫悸和聲音的慘烈,還有對造成一悲劇的原因的思考。
2、關注成長
文學創(chuàng)作的平民化、風格化發(fā)展必要加強對成長的關注。近幾年中,有很多關注孩子成長的作品,例如李傻傻的《紅x》等。對于當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來說,其平民化和風格化的創(chuàng)作趨勢決定了其必須要關注青少年的成長。通過這些作品,我們能夠更好地看到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引導孩子解決問題,使其能夠良好的成長。
結束語:
綜上所述,英雄主義、精英意識與平民化和風俗化在經過激烈的論中后,兩者在某種程度之上實現了融合,呈現出互補的關系:英雄主義、精英意識能夠把握時代的脈搏,平民化的寫作則能夠使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獨特和豐富。這樣的情況,使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變得更加鮮活,發(fā)人反思。
參考文獻:
一、東北地區(qū)少數民族社會風尚變遷的概況
近代以來的東北作為一個典型的移民地區(qū),由于移民的大量進入,本土文化不斷地與外來文化進行交流、融合,使近代東北漸趨形成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狀態(tài)。據有關統(tǒng)計,“漢族人口約占當時東北人口總數的88.3%,少數民族人口約占東北人口總數的11.5%。東北地區(qū)的47個少數民族中,滿族、蒙古族、朝鮮族所占的比例較大。滿族人口約770萬,占當時全國滿族人口的85%;蒙古族人口約為300多萬,占當時全國蒙古族人口的73%;朝鮮族人口約200萬,占全國朝鮮族人口的99%。”[1](P112)除此之外,錫伯族、回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赫哲族、柯爾克孜族、鄂溫克族等其他少數民族也以其特有的民族風情生活在東北的大舞臺上。由于與漢族的雜居相處,各少數民族漸染華風。社會風尚在逐漸與漢族接軌的同時也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具體在衣著、飲食、居住以及婚姻習俗、語言習俗等方面表現明顯。
在服飾方面,城鎮(zhèn)的蒙古族服飾漸用染色布,與漢人略同。冬則穿著不上面之羊皮袍,皆袖長幅闊,腰束條帶,以綢為之,類用黃、紫、綠三色。頭戴皮帽或纏巾。牧區(qū)則保留了更多的傳統(tǒng)民族服飾。蒙古族牧民一般多穿皮褲以御寒,種類繁多,主要有熏皮褲、熏制去毛皮褲、吊面皮褲與單夾皮褲等。除此之外,蒙古族男子頭頂喜戴“氈笠”,因用毛氈制成,故得名。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由于與俄僑接觸甚多,漸漸也受俄國風尚的影響。如“鄂倫春人入俄籍者,盡變俄服”。[2]回族在民國時期,則漸漸被漢族同化,“漸染華風,其衣飾與漢族無異”。[2]男子喜穿白短褂,頭戴白布(或深色料)單層無沿圓帽。此帽亦稱禮拜帽,一般男子都在參加禮拜時戴之。婦女在參加禮拜時有戴“蓋頭”(大頭巾,少女喜綠色,中老年婦女喜黑白色)的習慣,平時則不戴。遷入東北地區(qū)的朝鮮族社會風俗也在漸漸發(fā)生改變。19世紀末,朝鮮族的男人多戴笠。20世紀以后,則開始穿著西服,頭戴學生帽、鴨舌帽以及西洋氈帽等。20世紀初之前,朝鮮族男女大多穿著草鞋、麻鞋與木屐等,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穿著膠鞋和皮鞋。外衣的顏色也由較單一的白色轉變?yōu)殚_始穿著五彩繽紛的各種顏色。黑龍江下游的赫哲族雖接納了漢族先進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材料,但其服飾上也保留了自己民族獨有的特色,多以魚皮作為原料,靠打魚為生的赫哲族選用厚大的魚皮,將其煮熟后再把魚皮縫合起來,制成鞋和衣、套褲、腿繃、圍裙、手套、腰帶等生活用品。魚皮具有耐磨、不透水、抗?jié)?、防滑等特點。用魚皮制成的上衣款式基本與漢族的傳統(tǒng)便衣樣式類似,突顯出北方地區(qū)簡潔、明了的穿衣風格。
在飲食結構上,各民族的差異性較大。中國素來民以食為天,從中可以看出飲食文化在國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清代,在山東人闖關東前,滿族的飲食多以肉類為主,較少食谷米類,在飲食結構上較為單一,且對肉類的加工主要采用原始方式煮、曬、烤等,基本不使用任何工具。在漢人入關以后,漢人不僅把其主要飲食帶進東北地區(qū),最主要的是把食物加工的技藝傳授給了滿人。由于民國初年山東闖關東的人數較多,魯菜在東北有較大的市場,不少名店均系山東人開設或由魯菜的傳人掌作。滿族在漢族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掌握了各種烹飪技術如燒、烤、燉、炒等,飲食結構不斷提升改進,飲食種類逐漸豐富多樣,谷物糧食漸漸代替肉食?!逗邶埥庥洝酚涊d:“滿洲宴客,舊尚手把肉,或全羊。近日沾染漢習,亦盛設肴饌。然其款式不及內地,味亦迥別,庖人之藝不精也。”[3](P62)在滿漢飲食文化交流融合的過程中,滿族既保存自己飲食文化,如滿族愛吃用小米、黃米、高粱米和玉米做成的干飯、稀飯、水飯和粘飯。打糕、玻璃葉餑餑、蘇葉餑餑、盆糕、薩其瑪等是具有鮮明滿族特征的點心。同時也借鑒吸收了漢民族的飲食文化,最好的例證就是“滿漢全席”。飲食文化的碰撞融合改變了滿族原有的飲食結構,使飲食種類不斷豐富多樣。此外,其他民族如蒙古族主要以炒米、牛羊肉、牛羊乳為主要生活食品。進入民國以后,城鎮(zhèn)的蒙古族飲食已逐漸與當地漢族趨同,飲食結構也走向多元化。赫哲人在冬季款待客人多做魚菜,過年則會吃獵取的狍子、鹿、野雞等。“鄂倫春人,不解牧畜,以獵獸供食料”。[4]回族“平日飲食尚清潔,供客亦具肉食。教律戒專殺,其牛羊與雞皆購于市,非清真寺掌刀所宰不能用也”。[5]回族日常生活中的主食基本與漢族相近,某些面食與糕點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如油香、洋肉燒麥、五花糕、油炸糕等。朝鮮族則以大米、辣白菜為主食,喜歡吃狗肉、冷面、打糕、泡菜、大醬湯等。
在居住方面,民國時期的漢族多壘墻建屋,安土重遷。而其他少數民族如赫哲人,多住在用木頭搭建的被稱為“馬架”的木屋子里。蒙古人則因游牧,常逐水草而居,轉徙無常,因而都以蒙古包為屋子。蒙古包大小不一,都為圓形。普通的蒙古包,頂高大約一丈三四尺,其圍壁高五六尺,蒙古包內圓徑七八尺至十七八尺不等。貴族的蒙古包比普通人家的要高大,為顯尊貴,在包的頂端有赤黃色絨氈,或黃銅鏡。民國以來,大批漢族入蒙地墾荒務農。在漢族影響下,一部分蒙古人棄牧從農,或半牧半農。因此以土屋為居者逐漸增多。蒙古人的土屋因地區(qū)不同而不盡相同。在東北的興安嶺東南地區(qū),“蒙民家屋,純?yōu)榇u木構造。周圍筑以土墻,繞以柳柵。以白布或赤布細書經文,懸于門前。家畜則圍飼于宅之附近?!盵6]在黑龍江省,“蒙人居室多三楹,西室為上,謂西天迎佛也。院中樹長桿,桿頭懸白布小旗?!币陨纤f的土屋,皆為方形,多受漢族影響,與漢族土屋結構基本相同。房屋四周有用土墻及樹枝圍起的院落,院落內有畜圈與倉房。鄂倫春人,習居山林中,其廬帳率以樺皮為之。冬季復于樺皮之上加蓋獸皮。此種廬帳,普通名曰“窩鋪”。而朝鮮族住宅基本繼承朝鮮半島的居住風格與房屋特點:把房子多建在“背山臨流”,即后面靠著山,前邊有河流的地方。房子的正面朝南,房屋造型和結構基本保持一通間、三通間與拐角房等形式和富人居住的復合形式,受滿族影響,在冬季喜用火炕取暖,至民國時期,朝鮮族的火炕也由滿鋪式低火炕逐漸向疊摞式火炕轉變。
在婚姻習俗方面,滿族的婚姻禮儀,在早期較為樸素簡單。山東人(多為漢人)移民進入東北后,滿族的婚姻習俗逐漸發(fā)生改變。首先表現在婚齡上,滿族舊的婚俗提倡早婚,有記載:“滿洲之早婚在全國可居第一,奉天滿族富裕人家男子,生十三四歲即結婚,至二十歲以上方結婚者,俱為貧人”。[1](P134)民國初年后,伴隨漢族移民的大規(guī)模進入,在漢族婚姻禮俗的逐漸影響下,滿族的早婚現象開始減少,并逐漸上升至法規(guī)層面而被禁止?;槎Y儀式方面,滿族亦吸收了漢族的傳統(tǒng)。漢族早有婚嫁六禮之風俗,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滿族雖無六禮之說,但其婚姻傳統(tǒng)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必須經過“問名”、“合婚”、“相看”、“放定”、“迎親”等禮儀才能完婚,從中可以看出,此禮儀顯然是受到了漢族婚俗的影響。據記載:“放定之日,女飾盛服出,用旱煙筒與男家來賓以次裝煙,此乃參以滿洲之俗”。[1](P156)從一定意義上講,婚姻風俗的交流融合使?jié)M、漢之間的通婚往來更加密切,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穩(wěn)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蒙古族在長期同漢族雜居的過程中,也開始被漢族同化,“其結婚禮,皆供佛獨向之膜拜而已。呼蘭蒙籍甚少,自雍、乾以后編入八旗,多已移其舊俗,漸同化于滿洲、漢軍矣。”[7](P401)漢人婚禮過程中,新娘要蓋紅蓋頭,“蒙人則無此細節(jié),入門令露頭面,便登床坐帳(滿漢謂之“坐?!保?,亦不踏紅,即婚始許出房。三朝回門,午前返回。蒙與滿同?!盵7](P170)其他民族在被滿漢同化過程中,一定程度上也保存著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滿、蒙婚禮與漢人同化,惟回民稍異。其定婚各儀節(jié)尚無出入,而結婚必用主麻日(即舊歷書牛、婁、鬼、亢四日),請阿訇誦經,用阿拉伯字寫婚書,不與漢族同也”。[8]回族婚禮,既不用鼓樂也不拜天地,而以宗教形式鞏固婚姻關系。另朝鮮族的婚禮別具風采,婚禮分別在女家及男家兩段進行。結婚時概不用鼓樂花轎,迎親男女僅用喜車,少卻了諸多禁忌。
在語言習俗方面,早在清朝時期,伴隨大批漢民進入東北少數民族地區(qū)時,漢民族的文化、風尚習慣、價值觀念與語言等也漸漸滲入其中。有些漢族人不僅擁有技術,同時他們能用漢語傳播農業(yè)生產技術、進行思想文化交流等。這些漢人是語言與文化的締造者與傳播者。伴隨漢人不斷地進入東北,東北少數民族被逐漸同化的進程也在加快。漢語作為當時的交際語言,傳播的途徑與渠道也在不斷延伸、擴大。至民國,此種變化就更為顯著。滿人中,已有大部分開始改說漢語、使用漢姓。蒙族人也逐漸通曉漢語并認識很多漢字。WalterYoung(美國學者)曾這樣記載:“到了今日,旅行滿洲者,從遼河口岸直達黑龍江,至多只能看見從前游牧人民的一點行將消滅的殘遺物跡而已,他們昔日跨峙塞北的雄威,已經蕩然無存了?,F在滿人幾與漢人完全同化:他們的言語,也漸歸消滅,轉用漢語了”。[9](P52)因此,伴隨漢族移民的進入,東北的語言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遷。時至今日,東北各少數民族均已經通曉漢語并將其作為交流的通用語,全新的語言地理格局已經形成。
二、東北少數民族社會風尚變遷的特點
民國時期東北少數民族的社會風尚呈現新舊交替、多元并存的狀態(tài)。作為中華民族風尚變遷的一具體分支,變遷的趨勢與全國總潮流保持一致。但是由于當時東北地區(qū)經濟、政治、文化環(huán)境與全國主流的差異,使東北地區(qū)少數民族的風尚變遷也呈現出如下幾方面的等特點:
民俗旅游資源是旅游資源的一種,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它就成為我國旅游開發(fā)的熱點之一,但是到目前為止,對民俗旅游資源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得到廣泛認同的界定。一些人認為,民俗旅游資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的民族民間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習俗,如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節(jié)、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祭祀信仰習俗、文學藝術等。有些人認為,民俗旅游資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現每個民族特點及居住地特征的因素的總和,包括顯而易見的建筑、飲食、生活方式、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慶活動,以及需要細心觀察、體會的心理特征、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也有些人認為,民俗旅游資源是形成旅游者從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參加民俗旅游的促進因素,是能為旅游企業(yè)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各類民俗事象的總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民俗旅游資源和其他旅游資源一樣具有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從內容上來說,它既包括物質性的也包括非物質性的,它的表現形式有服飾、民居、飲食、建筑、禮儀禮節(jié)、婚喪嫁娶、傳統(tǒng)節(jié)日等;從特殊性來說,民俗旅游資源的形成與各民族的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背景有關,因此民俗旅游資源具有很強的地域性。
二、廣西民俗旅游現狀及存在問題
民俗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已成為我國各地旅游開發(fā)的重點項目之一,廣西也不例外。廣西境內居住著漢、壯、瑤、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個民族,而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則是廣有的少數民族,是民俗文化旅游大省①。其中,壯族是全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90%以上分布在廣西,全國瑤族的75%分布在廣西②;廣西總面積23萬平方公里,少數民族居住地區(qū)約占60%③。長期以來,各族人民生息繁衍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共同勞動和共同生活,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各民族獨具特色、風格迥異的民俗文化,如在小吃方面,廣西各地區(qū)的特色小吃也應有盡有,南寧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絲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各具特色;在建筑的風格獨樹一幟,苗族的吊腳樓、侗族的風雨橋和鼓樓都充分體現少數民族人民的智慧;在酒文化方面,瑤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過寨酒、彝族的“稈稈酒”無一不乘載著少數民族的熱情與好客;在民族服飾方面,各民族格式各異,有著獨特的地方性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如壯族男子多穿青部布對襟上衣,女子多穿無領斜襟繡花滾邊上衣,下穿繡花滾邊寬腳襟子或青布蠟染的褶裙,腰束繡花圍腰,腳穿繡花鞋,頭纏各式花巾,還有瑤族的五彩斑斕的服裝,象征瑤王的五個手指印的各種圖案等等。這些別樣的民族風情,鑄就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民俗旅游資源寶庫,這些資源寶庫目前正在逐漸被開發(fā)、投入使用并取得一定收益。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該縣本著“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風情看三江”的旅游發(fā)展理念,將旅游業(yè)作為全縣經濟發(fā)展的突破口來抓,在政策、財力、人力和物力上都給予大力支持,使以侗族建筑、侗族風情、侗寨居民生活和侗鄉(xiāng)田園風光為主要內容的三江旅游業(yè)更具魅力。僅2006年上半年,接待人境過夜旅游者12180人次,同比增長61.22%,實現國際旅游收入685.5萬元,同比增長79.6%,旅游創(chuàng)匯80萬美元④。
盡管廣西民俗旅游資源得到極大的開發(fā)并為旅游經濟的發(fā)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廣西民俗旅游資源的使用及開發(fā)還是存在另人擔憂的一面:
1.許多民俗風情旅游資源被異族異地民俗風情取而代之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外來者的涌入、異族異地文化的引入,一些地區(qū)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民俗風情逐漸被沖淡同化乃至消失。受現代潮流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青年不愿再穿本民族服裝而鐘情于流行服,忘了老祖宗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優(yōu)美的民族舞蹈而沉醉于流行歌之中,民族文化的傳承面臨著整體斷代的危險。此外,文化的變遷也十分突出,像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這些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在逐漸被淡化,而歐美國家的傳統(tǒng)節(jié)如對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愚人節(jié)卻正在風靡整個社會。
2.模仿成風,缺乏創(chuàng)意,沒有特色
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近年來我區(qū)有大量資本涌向民俗旅游開發(fā)領域,數不清的民俗村,民俗城紛紛建成。然而由于缺乏統(tǒng)籌規(guī)劃及旅游開發(fā)經驗,這些項目大多粗制濫造,相互模仿、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重,使企業(yè)之間競爭加劇,既造成資源浪費,又加大了企業(yè)的投資和經營風險。
3.民俗風情正在庸俗化
在開發(fā)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對淳樸民俗風情的褻瀆和歪曲,從而使民俗風情庸俗化。如在開發(fā)過程中,開發(fā)者將一些落后的封建迷信和下流的、暴力的、無聊的事物摻入其中或將少數民族婚俗開發(fā)成“搖錢樹”,在一些民俗旅游區(qū),少數民族姑娘“邀請”男性游客參與婚俗表演,當節(jié)目結束時,少數民族姑娘讓所有參與者給小費、或是見面禮或是媒婆辛苦費,而這一切費用都是在事后才被告知,很多游客都有上當受騙甚或是被敲詐的感覺。
4.偽民俗現象泛濫
偽民俗是指子虛烏有的民俗,即某些旅游企業(yè)或部門為了某種目的而任意編造、添加或隨意拼湊、生搬硬套一些當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風情。在民俗風情豐厚的地區(qū),流傳著許多內涵豐富、帶有民族色彩的神話傳說等,有的部門在開發(fā)這些資源時,不是正確地表現這些神話傳說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的正面精神,而是著力渲染一些附在這些神話傳說下的封建迷信。
5.民俗風情旅游景點開發(fā)中存在問題
一些民俗風情景點的建設投資太大為了盡快收回投資成本,許多景點采取高價門票、層層設卡賣票的做法,令游人望而卻步;不少民俗旅游景點參與性項目較少,而供人們觀賞瀏覽的項目雖然藝術水平很高,造價也很昂貴,由于沒有脫離傳統(tǒng)展覽館的展示、觀賞的方式,因此吸引力不明顯,游客的重訪率很低;還有些景區(qū)的開發(fā)、宣傳不到位,導致造成旅游資源的極大浪費。此等現象的存在制約了民俗旅游景點的深度開發(fā)及合理經濟收益的收入。
6.旅游資源過度開發(fā)且得不到應有的保護
旅游產業(yè)可以促進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但也不是可以無限度地發(fā)展,而是應根據當地資源、社會與文化承載力來開發(fā)。民俗旅游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旦過度開發(fā),將一些現代建筑材料盲目的滲透入古街民宅中,而降低了民俗風情的純度,特別是在開發(fā)和管理過程中不注意保護就會枯竭乃至消失。此外,旅游者的過度涌入會對當地文化造成沖擊和影響。蜂擁而至的旅游者對旅游地民俗風情資源有很大的沖擊雖然成千上萬的旅游者涌到民俗風情旅游景區(qū),給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旅游業(yè)的飛速發(fā)展使人們忽視了這里不僅是旅游點,也是成千上萬人的家居之處。景區(qū)人滿為患。不僅對旅游景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污染,也使當地居民日常生活受阻。
【關鍵詞】民俗,旅游開發(fā),模式
目前,無論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發(fā)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科特迪瓦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tǒng)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jié);突尼斯根據西方游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游玩等民俗文化來發(fā)展旅游業(yè),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游大國。在國內,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匯集了全國幾十個民族的燦爛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少數民族的風俗,在廣東,嶺南文化、客家文化和連南瑤族風情的旅游開發(fā)也是目前的關注熱點。
1民族旅游的概念
民俗旅游或稱民俗風情旅游,是借助于各種民俗事項和民俗活動來開展的旅游項目,其旅游客體是以某個國家或地區(qū)、某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為依托,以其傳承文化為載體,并通過發(fā)掘整理或復原再生或藝術加工的手段,呈現在今天游客的面前,使其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愉悅的享受。民俗旅游的主要類型包括與山水風光相結合的民俗風情游、與民居和其他程式建筑相結合的民俗風情游、與飲食相結合的民俗風情游、與禮儀相結合的民俗風情游、與喜慶相結合的民俗風情游以及以大型民族風情園為拳頭產品的民俗風情游等六大部類。
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高品味、高參與的文化旅游。對民俗旅游資源本身而言,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鮮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獨特性,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新鮮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旅游事業(yè)的日益發(fā)展,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民族的民間古老文化、傳統(tǒng)風俗的形式再現,更能迎合和滿足現代社會里的人們求新、求異、求知、求同和尋根心理的需求。對旅游者而言,他們通過參觀、參與、品賞各種民俗事象,可以了解、探討、研究這些民俗事象后所蘊藏著的代表某個國家、某個地域或某個民族的文化形態(tài)、歷史傳統(tǒng)、生活方式、美學情趣及其藝術取向。因此,民俗旅游資源的特點和旅游者的需求趨勢,決定了民俗旅游是一個大有可為的項目。
2傣族民俗旅游的現狀及模式
2.1傣族古村寨旅游開發(fā)優(yōu)勢
2.1.1傣族古村寨為游客提供了旅游“真品”。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和旅游者的成熟,旅游者不再滿足于人工修建的“民族村”,希望體驗真實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傣族古村寨由當地民族村寨直接接待游客,為游客提供的是旅游“真品”,游客得到的是原汁原味的高層次文化旅游享受。
2.1.2傣族古村寨實現了其旅游“真品”的價值
典型的傣族自然村寨,要將其開發(fā)成為一個民俗旅游接待示范村,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方面:其一,特色開發(fā)理念;其二,轉變村民傳統(tǒng)觀念,樹立民俗旅游的觀念。為了使開發(fā)出來的傣族家庭接待戶有特色,有魅力,能夠對游客有足夠的吸引力,能夠在滿足游客原汁原味的文化旅游需求的同時,滿足當地社區(qū)傣族村民的經濟利益受到保護以及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保護的需要,我們的開發(fā)理念是“雙向參與”,即傣族民俗旅游接待村中的兩個主體——游客和村民都是參與性的。游客的參與是指讓游客走進傣民家中,切切實實做一回傣家人,親身體驗傣族的家居生活,感受傣文化的魅力,體現原汁原味的傣族文化;村民的參與是指村民直接參與到旅游接待服務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旅游經濟效益。
傣族是西雙版納主體民族,對西雙版納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傣族村落文化的開發(fā)建設,是站在集西雙版納自然風光、傣民族文化為一體的高度,根據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大省,符合西雙版納州州委、州政府旅游興州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保護完好的傣族古村寨,不僅是西雙版納各族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它不僅屬于西雙版納、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對國內外旅游者和科學工作者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為了使這份珍貴的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使之永放光芒,充分發(fā)揮其科學研究價值和旅游價值,爭取到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我們應該合理地開發(fā)傣族古村寨,并對此更加地采取保護措施。
2.2 傣族古村寨旅游開發(fā)現狀分析
2.2.1現狀分析交通區(qū)位劣勢。云南處于我省西部地區(qū),交通不便,距經濟發(fā)達的旅游客源發(fā)生地相對較遠,一般孤立開發(fā)一個村落的市場吸引力不大,宜盡量組合成旅游線路,可按其他類型的旅游資源如山水古跡等進行線路組織。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從西雙版納到古村寨這一線路,更加方便游客的進入。
2.2.2缺乏旅游營銷手段。沒有宣傳就沒有市場,傣族文化的旅游開發(fā)必須與宣傳包裝相同步,甚至宣傳先行。蘇州周莊以“中國第一水鄉(xiāng)”為包裝,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以“天下第一村”為包裝,樹立了良好的市場形象。傣族文化旅游開發(fā)中應注意運用獨特的民俗風情、 大型節(jié)慶,電視專題片、宣傳手冊等多種手段展開包裝宣傳,以提高經濟效益,擴大社會影響。
2.2.3 旅游產品單一。旅游購物是旅游消費中最有彈性的因素,民俗旅游商品的開發(fā)也要多層次、多渠道地進行。大力發(fā)展具有紀念性,工藝性和實用性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飾和工藝品是開發(fā)重點,傳統(tǒng)產品要鞏固,新產品要大膽開發(fā),在建設客家美食小吃街的同時,努力發(fā)展步行商貿購物街。
2.3成功模式-----麗江地區(qū)的納西族東巴文化旅游開發(fā)
云南省麗江地區(qū)通過保護和發(fā)掘民族文化資源,給旅游注入文化內涵,促進了旅游業(yè)發(fā)展,并進一步推動了全區(qū)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麗江的經驗表明,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西部地區(qū)的開發(fā),文化是一筆不可忽視的財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實現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合理開發(fā)相統(tǒng)一,是西部開發(fā)的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途徑。
東巴經書、東巴古典舞蹈、東巴繪畫、東巴音樂以及至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東巴文字等是納西人民的驕傲,東巴文化在漫長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廣泛吸收了漢、藏、白等兄弟民族的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創(chuàng)造性。由于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納西人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珍愛,東巴文化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成為納西人民致富的有效途徑。
結論。納西人對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珍愛和呵護讓所有旅游者深為感動。但面對市場經濟,納西人也懂得,如果對老祖宗的東西一味消極保護,就會使自己獨特的文化資源在市場經濟中發(fā)揮不了作用,同時也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切身的利益,群眾就會逐漸失去保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相反,合理的開發(fā)和利用會為進一步的保護提供更強有力地支持。這道理沒什么深奧可言,但要在具體工作中做到保護與利用的統(tǒng)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但納西人卻做得很成功,麗江城邊的黃山鄉(xiāng)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傣族文化之所以沒有納西東巴文化這樣獲得蓬勃的生命力,主要是因為:1、傣族人對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意識還不夠強。2、政府重視不夠,沒有出面來帶領村寨解決問題。3、傣族人對待族文化保護意識不夠。
麗江旅游為什么能夠攀升到新的高度?我認為,和國內同類的風景名勝區(qū)相比,麗江并無特別突出的優(yōu)勢,但納西人民創(chuàng)造的東巴文化卻是麗江所獨有,再美的風光,多看幾次也會歸于平淡,但獨特的文化景觀卻意蘊無窮,令人回味。因此,麗江旅游業(yè)剛起步,地委就一直強調旅游業(yè)必須與民族文化相結合,通過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給旅游注入靈魂。反過來,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又為民族文化的進一步保護和開發(fā)提供保障。
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帶動了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教科文衛(wèi)等社會事業(yè)也取得長足發(fā)展,納西東巴文化也再一次重獲新生,煥發(fā)出勃勃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趙書虹、成竹.生態(tài)旅游示范村寨的設計與實踐----來自西雙版納一個傣族村寨的調查報告[J].思想戰(zhàn)線,1998(增刊),173-177.
[2]蘇麗春、李艷.云南民俗風情與旅游[M]. 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3]楊美清、征鵬.西雙版納風物志[M]. 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
[4]楊壽川.云南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李偉.民族旅游地文化變遷與發(fā)展研究[M].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6]楊桂芳、丁文婕、葛紹德.麗江古城旅游環(huán)境研究[M].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7]鄒統(tǒng)釬.旅游開發(fā)的規(guī)范[M].廣東:廣東出版社.1999.
[8]鐘敬文.沒有文化認同,西部如何大開發(fā)[J].民族團結.2000,(4).
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民俗風情源遠流長,民俗文化斑斕多姿,通過本組單元的學習,學生了解到了一些傳統(tǒng)的民風民俗,感受到這些獨具魅力的民俗風情中蘊涵的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也體會到了作者是怎樣寫出民風民俗特點的。本次口語交際就是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了解到更多的民族風俗習慣,在交流中感受和吸收民族文化中的智慧和營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聯系生活實際和調查訪問,感受和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營養(yǎng)。
過程和方法: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風民俗,交流時做到內容充實,表達流利。
2.在交流互動中,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學生情況分析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廣闊的地域,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西方文化的融合,造就了我國特有的民俗民風。引導學生借助閱讀、調查、訪問等方式走近民俗民風,對其多一些了解,觸動他們敏感、易動的心。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暢快表達,在表達中感受家鄉(xiāng)風俗迥異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學生們會因了解而感動,因感動而表達,因表達而熱愛更深。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通過各種途徑搜集到的本地及其他地區(qū)的民風民俗的資料。
2.準備相關的圖片。
教學實施過程
一、回顧課文,激發(fā)興趣
(一)出示課件:欣賞歌曲《愛我中華》,回顧課文
師:我們五十六個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盛開在祖國的大地上,古老的中華民族民俗風情源遠流長,民俗文化斑斕多姿。在剛剛結束的這組課文里,我們同作者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身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共同領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同學們,你們從中了解了哪些民風民俗?
(生回顧所學的內容談一談)
(二)激發(fā)興趣,共同交流
師:真是"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呀!剛才大家所說的這些只是我國民俗風情畫卷的一角,這節(jié)口語交際課就讓我們暢所欲言,談談你們所了解到的民風民俗吧!
[設計意圖:單元課文是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范本,在課的伊始先利用多媒體欣賞歌曲來激發(fā)學生"說"的欲望,再憑借語文教材,加強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扶教材這把扶手,登上口語交際這具樓梯,會更容易一些。]
二、暢所欲言,感受民風民俗
(一)全班進行交流
師:我們每個小組的同學對課外閱讀、實地調查、上網查找、親身經歷等多種渠道了解到的民風民俗進行了交流,現在就請各小組選出的代表來參加我們全班的民風民俗交流會,讓我們每個人領略更多的民族風情。
1.課件出示交流會要求
(1)發(fā)言人要講清楚某種民風民俗的特點。
(2)對某種民風民俗感興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學可以隨時進行補充。
(3)可進行交流互動,對發(fā)言人進行提問。
(4)評出最佳發(fā)言者。
2.各小組的代表上臺作介紹
(生進行交流并運用多媒體展示收集到的資料)
第一組:介紹襄陽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春節(jié):進入農歷臘月,吃臘月初八的“臘八粥” 殺年豬 辦年貨 過小年“掃揚塵” 過除夕(貼對聯 生火盆 吃團年飯 守歲)
正月初一早上吃鉸子 拜年(給壓歲錢)
元宵節(jié):鬧元宵 掛燈籠 猜燈謎 吃湯圓 放孔明燈
二月二:“龍?zhí)ь^”要剃頭
端午節(jié):插艾葉 吃大蒜 吃粽子 賽龍舟
中秋節(jié):賞月 吃月餅
第二組:介紹襄陽的傳統(tǒng)戲曲
襄陽花鼓 山鑼鼓 火居道音樂
第三組:介紹襄陽的特色飲食
早上習慣在街邊吃牛肉面、牛雜面、豆腐面、炸醬面、 酸辣面、 胡辣湯、油尖,喝黃酒
特色小吃:宜城大蝦 襄陽夾沙肉 金剛酥 纏蹄 孔明菜 路邊麻辣燙等
第四組:介紹襄陽的民間工藝品
繡鞋墊 根雕 竹編 谷城藤編
第五組:介紹其他地區(qū)的民風民俗
(主要是介紹一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設計意圖:學生搜集到的材料是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基礎,再上老師在課堂上幫他們把搜集到的材料整理歸類,有了這些材料,學生才會真正感覺到有話可講,同時再配上課件,音、圖、像集于一體,圖文并茂,有理有據,學生交際起來也就會感到輕松自如??谡Z交際是訓練聽話、說話能力的一種形式,即融"聽"、"說"、"交際"于一體的訓練。通過交流展示,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完成本次訓練的內容及目標。]
3.評選最佳發(fā)言人
三、總結升華
1.聽了同學們的介紹,此時你有什么感受?
2.師小結
我們的家鄉(xiāng)襄陽是個歷史文化名城,民風民俗特色鮮明而又豐富多彩,吃穿住用行、禮儀、傳統(tǒng)節(jié)日、特色文藝、民間工藝等處處顯示著文化的魅力。當然,我們偉大的祖國,56個民族,不同的民間習俗,各式各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更是妙趣橫生、魅力四射!這堂課,由于時間有限,我們不能一一展示出來,建議大家課下到電腦上瀏覽一下,去領略更多的民族風情。
[總設計意圖: ]
口語交際就是交際雙方為了特定的目的,運用口頭語言和適當的表達方式進行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使學生具有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小學生詞匯量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這些影響了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在口語交際訓練之前,讓學生走出教室,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到了有關自己家鄉(xiāng)的風俗民俗,這己激發(fā)了他們積極參與的興趣,在課堂上再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進行交流匯報,加上多媒體的巧妙運用,激發(fā)了學生"說話"的興趣,調動了"說話"的積極性,降低了"說話"的難度,提高了"交際"的準確性,從而取得其它媒體所無法取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