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提高思政教育中心理學的意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作者:張介平 單位:瀘州醫(yī)學院人文社科學院
圍繞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這一命題,專家學者及廣大教師近年來,從不同角度作了大量的理論探索與教學實驗,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許多經(jīng)驗與成果。本文選取了心理學這這一特殊角度,對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積極作用,作一探析。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心理動因,總是由其心理需求決定的。當今社會,由于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均處于一個急劇變革的時期,造成大學生的生存環(huán)境已不同于以往時期,因而其心理需求也呈現(xiàn)多元化、開放性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滿足大學生的這種多元需求,才能激發(fā)其學習動力,促進其從“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我樂學”,自覺地將思想政治理論信息內(nèi)化為自己的基本素質(zhì)。
一、從接受心理學角度探析——尊重學生的自覺選擇
毋庸諱言,接受心理學是近年來頗受媒體、教育、商界等領域關注的新興學科,其中諸多理論成果,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有直接指導作用。所謂接受心理,即“指對一個特定或非特定人群進行宣傳,影響其心理活動或變化。”接受心理學強調(diào):當今時代,以受眾為中心,已經(jīng)取代以傳者為中心。受眾不是消極的“接受”信息,而是積極地尋求信息為自己所用,即“受眾本位意識論。”過去傳統(tǒng)的“槍彈論”、“強效果論”已經(jīng)淡出人們的視野。德國學者施拉姆非常風趣地說:“受眾參與自助餐廳就餐,吃什么,吃多少,全在受眾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币聋惿?#8226;紐曼則提出了“沉默的螺旋”受眾模式,即受眾者看似被動(沉默),實則在潛意識中已逐漸積累起接受習慣,并由此主動去選擇自己所需信息。經(jīng)過研究,專家們發(fā)現(xiàn),人們在接受信息的時候,往往會呈現(xiàn)出如下心理特點:即選擇性心理、遵從性心理、求新性心理、移情性心理和表現(xiàn)性心理等。其中,選擇性心理既是其他幾種心理的前提,又是其核心要素。上述討論,給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一個特別的心理指向:即我們在傳輸思想政治理論信息的時候,一定要遵循接受心理學的基本原則,要符合大學生的接受心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換言之,我們只有首先喚起大學生的內(nèi)心“自覺”,他才會主動積極地去尋求、選擇認為對他有利的信息,并將其內(nèi)化為記憶深刻的知識。離開了大學生的這種“自覺選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便將是一句空話。
當然,有人或許會對此發(fā)出詰難:這種“自助餐”式的自覺選擇,難道不與思想政治教育應遵循的“灌輸”原則相悖嗎?因為,列寧曾一再強調(diào):人們“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主義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部灌輸進去?!弊尨髮W生在“散漫式”的自由選擇中去學習,不會更助長其游離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去接受其他信息嗎?這種詰問,正好切中目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弊。長期以來,我們正是太過于強調(diào)“灌輸”原則,而忽略了大學生作為受眾主體的“本位意識”,因而無法喚起大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覺需求”,大學生也不可能生發(fā)出對思想政治理論信息強烈渴求的心理動力,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蒼白乏力,也就成為必然。換言之,要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chǎn)生“要學”、“樂學”的心里愿意,首先便是要還大學生的受眾主體地位,緊緊扣住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的遵從性心理、求新性心理和表現(xiàn)性心理等,深入開掘思想政治理論信息中能滿足這些心理特點的東西,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開辟出一條頗具生命力的通道。
二、從認知心理學要求出發(fā)——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與接受心理學一樣,認知心理學是近一時期發(fā)展迅速,而且日益受到各界重視的一門新興學科。認知心理學所提供的理論成果,對思想政治教育亦同樣具有指導作用。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首先,自主認知是人的認識過程的主要特點和內(nèi)在動力(即人類認知的主動性、積極性),這種自主認知并由此所形成的認知結(jié)構(gòu),在人們獲得知識時具有重大作用。其次,人們的認知過程是雙向的:一方面,認知者將知識內(nèi)化,這種內(nèi)化知識是決定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它還“主張直接的生活經(jīng)驗,重視觀察者對自己知覺內(nèi)容的直接描述,”即認知者外顯的行為,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內(nèi)化。最后,它強調(diào)人們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這一過程各種心理因素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即人們的注意、知覺、記憶、思維等認知現(xiàn)象是交織在一起的。)認知心理學的上述原理,給予我們一個重要的啟迪,即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遵循大學生學習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符合其認知過程的相應要求,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對此,我們可以從如下兩方面展開討論。
(一)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過程必須要與大學生的學習過程(認知過程)吻合,要遵循其認知特點與規(guī)律,才能收到實效對此,專家學者們作出了一個非常生動貼切的比喻: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信息的認知過程,就好比植物的一個生長過程,這一生長過程,有著它自身的生長規(guī)律,我們可將此稱為植物生長學(或曰“大學生認知生長學”)。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信息的傳授過程,就好比對植物的一個栽培過程,這一栽培過程也有著它的特定要求與規(guī)范,我們可將此稱為植物栽培學(或曰“教師教學栽培學”)。現(xiàn)在需要討論的關鍵問題是,怎樣才能讓植物生長得好呢?顯然,它是教師的教(栽培)與學生的學(生長)二者的有機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但是,在現(xiàn)實教學中,我們則不無遺憾地看到,不少教師盡管非??炭?、勤奮、認真、執(zhí)著的進行著教學,但收獲總是不理想。究其原因,還是在于這些教師的教學游離于學生認知(生長)規(guī)律之外,不該澆水的時候,他來一場“傾盆大雨”,不該施藥殺蟲的時候,他猛下殺手,狂施重藥。學生非得其益,反受其害,甚至造成逆反。長此以往,其教學何以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將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放在首位,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在學習(認知)過程中的自主探索,自主創(chuàng)造,激發(fā)其強烈的自主參與的心理動因,才能提升其教學的有效性認知心理學非常強調(diào)人的認知結(jié)構(gòu)在認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種認知結(jié)構(gòu)的完成,是通過認知者的自我組織即自主學習來實現(xiàn)的。這給予我們一個重要的啟迪: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均必須通過大學生的自我組織,即自主學習來完成。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的量與度,決定著其參與思想政治教學過程的熱情的高與低,決定著其自主探索、自我創(chuàng)造水平的高與低,從而最終決定著思想政治理論信息被大學生按受的質(zhì)量水平。直言之,從心理動因角度而言,自主學習強調(diào)的是學生的主動參與。因此,教學中如何設定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情景(如課堂討論,學生宣講等形式)讓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是教師必須認真準備,花功夫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從社會心理學視角考量——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
社會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人的行為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這些原因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內(nèi)在的動力,而動機(motive或motivation)就是引起、維持和促進個體行動的內(nèi)在力量?!蓖瑫r,人的“動機總是要指向人類的一些基本目標或需求”。
(一)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的多元需求及其具體表現(xiàn)在動機理論的研究中,馬斯洛的需求五層次論早已為學界所熟知,他所劃出的人的生理需要;安全與保障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發(fā)展)的需要,等等,具有普適的意義。對我們研究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同樣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與此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還有其特殊的需要。這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大學生之所以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學業(yè)的需要,即通過學習拿到畢業(yè)文憑的需要。這一需要帶有外在的強制性。因為,在我國任何高等院校均作了硬性規(guī)定,政治理論課程如果考試不及格,將影響其畢業(yè),甚至影響其就業(yè)。對于大學生而言,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即表現(xiàn)為“要我學”,或曰不得不學。其次,需要進一步挖掘的是,除此之外,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還有著其他的需要。從某種角度講,這些需要是發(fā)自大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需要。比如,他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還要考慮實惠、實際、實用,即對他未來的生活、工作、成長、發(fā)展有無直接作用的需要。再比如,他在課堂上學習這門課時,他的各種感官(視、聽、觸等多通道)所獲得的愉悅與美感(此專題后詳述)的需要等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在教學中能否滿足大學生的這種需求的多元性。毫無疑問,由于中國高等院校由其社會主義性質(zhì)所決定,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必須服從執(zhí)政黨的意志所決定,因而,其教學形式首先表現(xiàn)為“灌輸型”教學。如前所述,這是無可厚非的,應該一如既往堅持的。但堅持“灌輸”原則與滿足大學生多元需求,并由此從內(nèi)心深處激發(fā)其學習動力,二者并不矛盾,是可以統(tǒng)一起來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注意把握教學內(nèi)容的科學性、完整性、另一方面則一定要針對大學生的這種多元需求,聯(lián)系其實際需要。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證。
四、從審美心理學的原理體驗——喚起學生的深層動力
馬克思早就指出:“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jié)晶”。高爾基則意味深長的講道,照天性來說,人都是藝術家,他無論在什么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的生活中去。換言之,對美的追求,既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本質(zhì)特征。正是人類的這一本質(zhì)特征,推動著人類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不斷螺旋式遞進,締造著人類無比輝煌的歷史。
(一)每一位大學生對政治理論課教學均潛含著相應的審美期待,這種審美期待可轉(zhuǎn)換為其學習的深層動力對此,我們可遠溯到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去,感悟一下先哲們的無比深邃的教育理念??鬃又慕逃浴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摺?,早已為我國廣大教師反復吟誦并隨時引用。但其中所蘊含的深刻的教育哲學思想,并不是所有教師均能感悟的。專家們提出:所謂“知之者”,即指學習者為了符合社會的需要,對學業(yè)重要性有了明確認識,勤奮而堅毅地學習,所收到的一定效果或達到的一種境界。所謂“好之者”,即指學習者在達到“知者不惑”境界后,主體經(jīng)過理性選擇,所產(chǎn)生出的某種內(nèi)在的自覺的學習情感(興趣、好奇、自愿等),從而形成主體較為強烈的“自我”學習的情緒、動力與心境。而所謂“樂之者”,則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審美感受后所達到的一種完美境界,“是在更高層次上,讓學生從實踐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深刻體驗到學習活動的愉悅,它包含著更深宏的對事業(yè)的獻身感,對理想的追求感,對成功的喜悅感,對創(chuàng)造的幸福感,因而它是一種深層次的更巨大的更持久的推動力?!鄙鲜隼砟罡嬖V我們,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如果能通過自身富于藝術特色的教學,讓學生獲得相應的審美感受,進而讓其進入“樂之者”的境界,使之與自身的教學融為一體,其教學效果便自不待言了。
(二)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蘊含著無數(shù)的審美寶藏,她將喚起大學生無比美妙的審美體驗,使政治理論課教學收到神奇的教學效果。
首先,從教學內(nèi)容講,教師可以從多方面挖掘其間蘊含的審美要素,用此去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想象,使其從中得到相應的審美愉悅和審美體驗。比如,從本質(zhì)上講,馬克思主義學科性質(zhì)的合規(guī)律性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其“真”的魅力是完全可以征服學生,打動學生的。舉例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所蘊含的大量的科學思維及其方法,無論是對學生的學習乃至以后的工作,均是具有強大的真理的邏輯力量的。學生完全可以從中體驗科學真理的美感,而為之傾倒。再比如,在講授鄧小平理論時,教師一方面可以從該理論所帶給中國巨大的歷史變革,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去感染、打動學生;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結(jié)合該理論的產(chǎn)生,展示鄧小平作為一代偉人所包蘊的人格之美、人品之美、智慧之美,從一代偉人身上感悟崇高之審美感,等等。
其次,從教學過程而言,教師完全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創(chuàng)設出富于審美魅力的課堂教學情景??v觀我國高等院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可以看到,為什么同樣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有的教師能從課堂語言、教學節(jié)奏、教學結(jié)構(gòu)、教學氛圍、教學機智等環(huán)節(jié)入手,創(chuàng)設出活潑、熱烈、富于創(chuàng)造性、生機盎然的教學情景,用政治理論課特有的審美魅力,牢牢吸收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步入真理群峰,飽覽秀色,樂而忘返。而有的教師則講述干巴、枯燥、刻板,使課堂氛圍冷漠、壓抑、死氣沉沉,令學生大倒胃口,而遭厭棄。究其原因,與教師能否把握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審美要素、審美機制,運用其提升教學的藝術水平,從而提高其教學效果,是密不可分的。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與心理學各科之間動因之間,有著天然的邏輯關系。如果能清晰地把握這種邏輯聯(lián)系,并據(jù)此制定出相應的教育策略,運用其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我們的教學才能更具針對性,才能更符合大學生的多元心理需要,因而才有可能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