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形式美法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引言
建筑美學沒有國界,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在對待美的態(tài)度上都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建筑美的表達形式上會有差異。外國的建筑和宗教的聯系比較緊密,而中國則是和世俗聯系比較緊密。外國的著名建筑如古希臘的帕提農神廟,古羅馬的萬神廟,法國的巴黎圣母院,它們都體現出了不同的形式美感,展現出氣勢宏偉,高大厚重,輕盈通透的氣勢。然而中國的古典建筑,卻有著婉轉美妙的特點,小到一個單體山門(如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前山門)或是一座塔(妙應寺白塔),大到群體建筑,如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都體現出了那種“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意境。這正是中國與外國形式美表達上的最大差異所在。本文接下來將分析形式美法則在國內外建筑構圖中的體現。
二、建筑形態(tài)體現的形式美法則
(一)單一幾何形態(tài)
簡單的線條組合,能夠給人以簡潔明了的感覺。例如建筑形式中運用范圍較廣的簡單幾何形態(tài)有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采用這種幾何平面控制整個建筑外觀,能夠很好地結合自然形成和諧的統(tǒng)一。大凡經典的建筑案例,都是由單個或者多個簡單的幾何形狀組合而成的。現結合羅馬的萬神廟進行分析。萬神廟是一幢傳統(tǒng)的長方形廟宇,有深深的前廊,可以粗略地看成是圓形和方形平面組合而成。整個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代表,也是羅馬穹窿技術的典范。根據當時的習俗,穹頂象征著天宇,穹頂中央開設圓洞,寓意著上天和世俗的一種關聯,這樣就將自然的建筑外觀與世俗的觀念結合在一起了,形成了完美的和諧與統(tǒng)一。任何復雜的事物,都可以通過簡潔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也正是其魅力之所在。
(二)穩(wěn)定與平衡
穩(wěn)定與平衡主要是人在視覺與感覺上的一種內心感受。它主要體現在建筑立面的構圖上,整個立面構圖會存在一個重心,若重心處于構圖的中心且兩側是對稱布置,則這樣的平衡叫做靜態(tài)對稱平衡;而有些構圖的重心不在構圖的中心,但是總體來看卻仍然給人以穩(wěn)定感,這樣的平衡叫做靜態(tài)的非對稱平衡。與靜態(tài)平衡所對應的就是動態(tài)平衡了。動態(tài)平衡主要是通過富有變化的曲線和韻律給人以起伏或者上升的感覺。靜態(tài)對稱平衡典型的案例有,文藝復興時期由伯拉孟特設計的坦比哀多。其整個平面為集中式形式,飽滿的穹頂,圓柱形的神堂和鼓座,外加一圈回廊,整個立面均衡的對稱,給人以穩(wěn)定、剛健有力的感覺。靜態(tài)的非對稱平衡,如巴西的議會大廈。直觀的感覺就像筷子和碗組合而成。半球形式的碗,義正一反地布置在兩側,并未完全對稱,但是卻給人穩(wěn)定靜態(tài)的感覺,非常和諧統(tǒng)一。動態(tài)平衡,如巴洛克時期由波羅米尼設計的圣卡羅教堂,它被稱為是畸形的珍珠,立面上中央一間凸出,左右兩側凹進,均采用曲線,形成一個波浪形的曲面,似乎在流動,但總體的構圖又是穩(wěn)定的。
(三)比例與尺度
比例與尺度在建筑形態(tài)的表現中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好的構圖比例會使得人看到的畫面與實際的畫面比較貼近,沒有失真感和變形感。其中最經典的就是古希臘時期的帕提農神廟。當時的設計者就已經考慮到了比例與尺度還有透視的關系。神廟的平面是長方形,立面由三角形的山花和8根多立克柱式構成,多立克柱式考慮到了收分,從柱腳到柱頂慢慢收,這樣的比例形式充分地結合了比例問題。其次就是山花處均衡的比例,也讓整個構圖端莊大方。巴黎圣母院的比例與尺度也是很和諧的,水平三段式與垂直三段式將立面劃分,立面左右兩側的高塔與中間的低矮形成尺度上的對比;入口處的透視門,正中的玫瑰花窗,以及人物雕像帶,各自不同的比例,使得整個構圖富于變化。
(四)節(jié)奏與韻律
單個或者多個元素的重復或者有規(guī)律地反復出現,就叫做節(jié)奏與韻律。這種美學上的手法,不僅在外國建筑中有體現,同樣在中國古代建筑中體現得更為明顯。中國古代的塔,按照不同形式可以分為五類:密檐塔、樓格式、單層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在這五類塔中均體現出節(jié)奏與韻律的手法,但是最為典型的要數密檐式塔。如北魏時期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密檐的出挑都用了疊澀而未用斗栱,塔身外輪廓有緩和的收分,呈現一略凹的曲線,層層的密檐向上不斷的收小與反復出現,韻律感體現得淋漓盡致。此外還有宋代時期河北定縣的開元寺料敵塔、云南的崇圣寺千尋塔等等。
(五)布局中的空間序列
建筑的群體組合,要數中國的古代園林,而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卻又有著不一樣的空間序列。例如皇家園林中的,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都體現出了一種大尺度上的布局與層次。而私家園林主要在江南一帶,如無錫的寄暢園、蘇州的拙政園(圖3)、吳江的退思園,以及揚州的個園等等。但是小尺度上空間布局的代表要數蘇州的留園,全園曲曲折折,入口是很小的窄道,然后隨著視線,步移景異到最后的豁然開朗,給人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與園林這樣活潑輕快的群體布局不同,北京紫禁城宮殿中軸線經金水橋進天安門空間極度收束,過天安門門洞又復開敞;接著經過端門至午門則是兩側朝房夾道,形成深遠狹長的空間,至午門門洞空間再度收束;往后是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前三殿”,接著是“后三殿”,同前三殿保持著大同小異的重復,猶如樂曲中的變奏;再往后是御花園。至此,空間的氣氛為之一變,由雄偉莊嚴而變?yōu)樾∏蓪庫o,表示空間序列的終了。
三、結語
美學的發(fā)展是隨著人的審美能力而不斷提升的,而形式美法則的形成與發(fā)展卻經歷著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可以說是貫穿著整個人類的過程。如今所談論的關于形式美法則,其實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總結與運用。要讓形式美法則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就需要人類的審美效應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保持與時俱進的品質。同時在對美的創(chuàng)造中,要遵循形式美法則,但不能一成不變地效仿,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發(fā)展,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美。雖然說建筑的美猶如凝固的音樂,但是法則并不是不變的,隨著社會的不斷地發(fā)展。形式美法則應該不斷的完善與提高。
作者: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