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地震科技期刊公眾號發(fā)展現狀與對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震科技期刊公眾號發(fā)展現狀與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地震科技期刊公眾號發(fā)展現狀與對策

摘要:隨著我國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新媒體得到越來越多地應用。為摸清我國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具體運營狀況,以地震系統11個開通微信公眾號的期刊為樣本,調查統計了公眾號的基本屬性、菜單欄目和文章推送情況,分析公眾號運營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地震科技期刊公眾號發(fā)展的具體建議和途徑,特別指出應用微信公眾號的互動功能在開展期刊編輯工作中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微信;地震;科技期刊;新媒體;評價

引言

與傳統媒體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相比,新媒體具有個性化、即時性、交互性與社群化等特征。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和消息推送等功能。微信公眾平臺簡稱公眾號,于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線,可以群發(f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以及圖文消息五個類別的內容。2020年1月9日,微信官方了《2019年微信數據報告》。報告顯示,在2019年里微信的月活躍賬戶數量超過了11.5億,同比去年增長了6%。2012年7月微信上線公眾號功能,以訂閱號、企業(yè)號和服務號的模式將用戶與資訊、服務連接在一起。有數據顯示,如今的微信公眾號已經超過2000萬個。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為媒體的融合發(fā)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8月16日,中國科協、、教育部和科技部四部委聯合印發(fā)《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這是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精神、推動我國科技期刊改革發(fā)展的綱領性文件。該意見明確指出要實現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新媒體本身就是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產物,與科技期刊的發(fā)展目標和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各學術單位要把握好科技期刊的發(fā)展趨勢,更好地為廣大讀者提供知識服務,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科學技術的發(fā)展[1]。地震期刊作為科技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刊登地震監(jiān)測預報、震害防御、應急救援、地震科技創(chuàng)新和防震減災知識,傳播地震科技、地震研究以及防震減災動態(tài)的最新進展。在新媒體技術的挑戰(zhàn)之下,地震科技期刊也嘗試應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期刊的與閱讀。在中國知網以“微信公眾平臺”為檢索詞進行主題精確檢索,共檢索出相關文獻31402篇,而以“微信”并含“地震科技期刊”為檢索詞進行主題精確檢索,檢索出研究論文0篇。目前,尚未見針對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發(fā)展現狀的實例研究。與微信公眾號在其他領域的應用與相關報道相比,幾乎沒有關于地震科技期刊使用微信公眾號的研究。本文選取了已經開通微信公眾號的地震研究、地震學報和防災減災學報等11個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為樣本,對其從運營時間、公眾號類型、命名情況及功能介紹等方面進行調查,了解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發(fā)展現狀、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基于微信公眾號的地震科技期刊的發(fā)展策略與建議。

1微信公眾號的樣本選取

1.1獲取方法

通過中國知網首頁的出版物檢索,可以精確檢索出地震系統現在出版發(fā)行的共有24種科技期刊。然后,通過電話溝通的方式,了解各地震科技期刊是否開通微信公眾號、公眾號名稱、類型及開通時間。最后,通過微信“添加朋友”中的“公眾號”功能,將表1中所列開通微信公眾號的科技期刊名逐一手動輸入手機進行驗證,獲取公眾號成功后關注公眾號,確定其確已開通。

1.2樣本的確定

截至2020年2月29日,現行24種地震科技期刊中共有《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地震研究》《地震學報》等11種期刊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此次研究以這11種地震科技期刊為樣本研究對象,占比為45.8%,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開通情況見表1。

2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開通現狀

微信公眾號基本屬性包括公眾號所屬類型、運營時間、命名情況和欄目設定等基本環(huán)節(jié),作者、讀者可以通過公眾號基本屬性便捷、直觀地了解該公眾號的開通主體和平臺功能,詳實有效地展示期刊基本信息,對期刊具有積極意義。

2.1開通時間

在被調查的11個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中,“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最早于2015年3月開始運營,隨后《地震學報》《地震研究》等9種地震期刊也相繼開通微信公眾號,開通最晚的是《華南地震》期刊,于2019年12月開通。通過上表可以看出,地震系統微信公眾號開通較少,只有占比較少的一部分期刊開通了微信公眾號。

2.2公眾號類型

從公眾號類型看,地震科技期刊開通微信公眾號的期刊中有2個訂閱號、9個服務號。從表2可以看出,微信公眾訂閱號與服務號在主體身份、發(fā)表周期和具體功能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微信公眾號類型的選取上,通過與相關期刊微信運營負責人的電話溝通交流得知,絕大部分期刊之所以選取服務號為形式主要是由于期刊出版周期相對較長的原因,選取每月只能發(fā)4次信息的服務號適合期刊整體編輯出版流程運作,能夠較高質量地開展與公眾的交流,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

2.3命名情況

從表1公眾號的命名情況來看,11種地震科技期刊公眾號以本身期刊的名稱來命名,只有地震學報“地震學報期刊社”來命名。大多數期刊考慮到自身辦刊的嚴謹性,為了與其他公眾號相區(qū)別,就采用期刊本身的名字來命名。地震學報在公眾號名稱中增加了期刊社3個字,以便于突出期刊的合作團結,直接凸顯主題。

2.4欄目定位

公眾號設定欄目大多數為期刊在線、過刊瀏覽和作者中心,這樣方便了作者、讀者對期刊文章的閱覽與下載,同時對于投稿作者還專門設置了作者中心菜單,方便作者投稿、查詢稿件進度,這是當前移動媒體時代最快速的綠色通道。

3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統計分析,通過對地震系統開通微信公眾號的調查,發(fā)現整體開通公眾號對期刊宣傳較少,現在主要還停留在傳統紙質期刊宣傳的方式上??梢钥吹?,大多數期刊沒有借用新媒體的強大交流功能來與讀者展開互動或全方位對期刊進行宣傳,以便擴大期刊的影響力。應用新媒體技術欠佳,主要問題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3.1欄目設置單一

設置3個欄目的表現形式有期刊在線、稿件查詢和相關動態(tài);設置2個欄目的表現形式有期刊在線和相關信息。從總體設置來看,公眾號最想突出的是期刊文章的展現,這是為方便作者與讀者而設定的。打開各期刊的微信公眾號,欄目設置大相徑庭,欄目設定尚未與新媒體的傳播特性緊密結合,大部分運營模式還停留在紙媒的宣傳時代,對于平臺功能的開發(fā)不足,嚴重影響用戶體驗。

3.2內容單一

各個地區(qū)的地震科技期刊各樹一幟,期刊的定位不明確,論文選題面比較分散,同一學術層次的期刊雷同甚多,其欄目分類大同小異,不能凸顯各自的特色[2]。大多數期刊公眾號以期刊文章為主,沒有對內容進行加工制作和精品的產出,沒有結合新媒體的傳播特征制作專業(yè)性強并適合于作者、讀者喜聞樂見的傳播產品,沒有結合地震期刊的特色開發(fā)公眾號的傳播資源。

3.3缺乏與作者、讀者的互動

各公眾號大多只注重出版文章的推送,只注重主導責任的發(fā)揮,沒有充分考慮讀者的體驗與感受,沒有應用微信公眾平臺的互動功能,實現讀者—作者—編輯的零距離接觸。

4地震期刊微信公眾號發(fā)展的對策建議

通過對公眾號的現狀分析,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還需在公眾號屬性功能完善、主題內容和互動形式上下功夫,以便切實發(fā)揮新媒體便捷交流、友好互動的作用。公眾號長遠發(fā)展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做好與用戶的互動,以便成功開展編校工作和做好與讀者的交流,這樣才能使期刊永葆青春、充滿活力。

4.1完善平臺功能屬性,使公眾號更加實用友好

期刊微信公眾號首頁及基本信息界面猶如期刊名片,它可以讓關注者快速認識平臺的創(chuàng)建者及其功能所在。因此,在有限的版面上合理布局內容、準確展示期刊尤為重要[3]。經過筆者對地震系統11種科技期刊的應用觀察,良好便捷的公眾號首頁不僅能夠激發(fā)用戶的使用熱情,而且還能夠促進公眾號的活躍度,達到積累粉絲、擴充用戶的目的。因此,建議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微信名既能突出期刊特色,又與辦刊宗旨相吻合。作為公眾號平臺功能之一的歡迎語,一定要友好熱情,既能突出辦刊宗旨與特色,又要能夠體現作為地震期刊的獨特性。同時,平臺還應具有兼容、實用功能性,能夠更好地進行二次開發(fā)。

4.2將與作者、讀者的互動融入期刊編輯工作

新媒體之一的微信在互動功能上顯示出強大優(yōu)勢,可充分應用此項功能開展編輯工作。通過觀察發(fā)現,各期刊微信公眾號上一級菜單均無互動模塊的設立。因此,可增加自動編校模塊,通過此模塊可實現編輯工作的公開化,實時現場展示編校工作的進度與過程,使作者能夠更加貼近編輯,促進編輯與作者的良好交流。同時,還能夠在官方微信平臺上與讀者及時開展互動,了解他們的想法與利用習慣,隨時調整工作方法。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者應提高服務意識,加強和讀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以保持用戶黏性[4]。

4.3應用公眾號功能開展互動的具體策略

期刊編校人員要始終樹立服務至上的理念,提升與作者、讀者的互動性能為核心,實現地震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融合式發(fā)展,助推期刊出版工作質量的發(fā)展。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原有的思維模式已不適應當前環(huán)境的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使傳統科技期刊嚴謹求實的編輯工作方式向形式更加多姿多彩的動態(tài)思維方式轉變,科技期刊編輯知識更新模式才能與迅猛發(fā)展的新媒體環(huán)境相適應[5]。

4.3.1開發(fā)應用留言功能公眾平臺上開通的留言功能就如同是聯系作者、讀者的橋梁,特別是在每一期的文章推送之后,可集中利用這個作者、讀者留言的高峰期,展開與編輯人員的交流,對期刊編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對期刊發(fā)展提出可行性建議,這樣可不斷提高期刊的服務定位。由于自動回復模板的設立增強,應充分應用這項功能與作者、讀者開展互動。有些讀者需要對推送的歷史信息進行查詢,方便快捷的自動回復完全可以與讀者“活”起來。編輯人員通過提取關鍵詞,在后臺將有關文章內容歸并整合,用戶通過輸入感興趣的關鍵詞就可以查詢到相關內容,同時還能夠把性質同一的話題歸并到同一主題詞下,方便用戶集中查閱,從而擴大內容查閱的互動實效。

4.3.2巧妙應用個性化回復由于期刊面對的是不同層次的作者與讀者,重點工作是根據不同用戶需求設定個性化的回復,從而使微信公眾號的內容更具有針對性和深入性。編輯人員可以通過公眾號后臺查看所有留言回復,并進行分析梳理,總結各項回復的關鍵點,學會如何進一步與用戶溝通。在此基礎上,提煉出一些個性化的回復內容,有效回復不僅了解了用戶的閱讀需求,而且還提高了與用戶的親和力,從而使期刊工作更加充滿人性化。

4.3.3專業(yè)應用融合功能在日常互動過程中,編輯是需要對作者、讀者的相關話題進行討論的,以便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建議。因此,需要編輯人員是多面手,除了掌握地震專業(yè)的相關知識,還需要學習新聞宣傳、計算機技術等領域的相關知識,以便順利完成與用戶的互動交流。此外,還可在全國防災減災日、地震紀念日期間開展專項活動,利用公眾號提供的投票功能開展作者關注點的投票調查,開發(fā)更深層次的期刊投稿話題,從而為新時期期刊編輯出版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4.3.4科學應用統計功能微信平臺的統計功能能夠對關注用戶進行綜合性統計分析,準確劃分每一類用戶的真實需求。編輯可在公眾號后臺查看各類用戶的關注點,進而在編輯期刊信息和圖文時要關注到這類用戶的查閱興趣與特點。開展相關專題文章的研究應用,編輯可根據工作經驗制作某一類文章的專輯提供給閱讀者使用,從而提升編輯工作的互動實效。

5結語

目前,地震系統只有較少的一部分科技期刊開通了微信公眾號,開通微信公眾號的期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系統功能,使設置界面更加友好智慧、服務作者讀者更加便捷。還未開通公眾號的期刊應主動融入到新媒體的發(fā)展中來,拓展期刊的融合發(fā)展之路。隨著國家“互聯網+”戰(zhàn)略的不斷推進和新媒體的進一步發(fā)展,微信公眾號的應用將在科技期刊中得到普及。

參考文獻:

[1]張義,陳怡平.中國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現狀調查及優(yōu)化建議—以中國科學院主管主辦科技期刊為例[J].編輯學報,2016,28(S1):49-52.

[2]李健梅.地震科技期刊的發(fā)展思路[J].科技資訊,2017,(24):212-215.

[3]王寶英.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微信公眾號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85.

[4]吳錦雅.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發(fā)展的互聯網思維[J].今傳媒,2017,25(1):115-116.

[5]劉德生,俞敏.新媒體環(huán)境中科技期刊編輯人才培養(yǎng)的探索研究[J].編輯學報,2018,30(3):319.

作者:張正霞 張馨怡 王寧 單位:山西省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