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術(shù)語英譯中國古建筑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筆者認為應該將旅游文本和建筑專業(yè)書籍中古建筑術(shù)語的英譯區(qū)別對待。譯文的目標受眾不同,對譯文必然會有著不同期待。古建筑專業(yè)書籍的譯文目標受眾主要為國外建筑專業(yè)人士,他們期望通過譯本詳盡地了解中國古建筑的特點及營造方法等,譯文應盡量做到專業(yè)和詳細。旅游文本則是大眾化通俗讀物,其譯文目標受眾為普通外國游客,旅游翻譯的主要目的“是要讓普通游客看懂并喜聞樂見,從中獲取相關(guān)的自然、地理、文化、風俗等旅游方面的知識”,從而實現(xiàn)其傳遞信息和誘導游客的交際目的。在翻譯旅游文本古建筑術(shù)語時,筆者認為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交際目的原則
功能翻譯理論認為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翻譯的過程,而決定翻譯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為預期的譯文接受者。旅游文本譯文的目標受眾是來自各行各業(yè)的外國游客,他們教育背景各異、知識儲備不同,對景點有著不同的期待。但他們來到景點參觀,都是想欣賞中國的古建筑藝術(shù),進而學習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包括園林風貌、建筑樣式、文化象征、社會歷史等等。然而大部分游客并不從事建筑相關(guān)行業(yè),在這些方面的知識儲備不多,同時亦不期待學習過于詳細和專業(yè)的建筑知識。筆者認為在翻譯旅游文本中的古建筑術(shù)語時,其交際目的應該是幫助外國游客了解該術(shù)語所表達的建筑特色及樣式,或者該術(shù)語所表達的建筑構(gòu)件的特點、形狀和功能。在譯文的選擇上,譯者應盡量避免生僻和隱晦的專業(yè)術(shù)語,而選用大部分游客能夠讀懂和接受的詞匯,以更好地實現(xiàn)其交際目的。
(二)簡潔明了原則
對于譯文受眾的外國游客而言,他們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必然缺乏對中國文化、語言等方面知識的了解,并且由于文化差異,很多建筑樣式、裝飾和構(gòu)件是中國古建筑特有的,因而要讓目標受眾讀懂譯文,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他們在相關(guān)背景知識上的缺失以及文化的差異,對原文進行必要的補償性操作,補充背景知識,進行解釋說明等等。如果要做專業(yè)細致的解釋說明,有時候一個術(shù)語可能需要很長的篇幅;然而由于旅游文本的時效性以及篇幅的限制,譯者無法作如此詳細的解釋說明;同時過多、過細的建筑專業(yè)知識會對普通游客造成負擔,使游客偏離重要的信息,甚至影響游客的游覽興致。對大部分的普通游客而言,對古建筑的特點、樣式或裝飾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便已經(jīng)足夠了。因而在涉及到對極具中國特色的建筑術(shù)語進行增補性翻譯時,譯者應盡量做到簡潔明了,縮短篇幅。
二、旅游文本中的古建筑術(shù)語英譯策略
要對中國古建筑術(shù)語進行準確、生動、傳神的翻譯,讓游客了解其特點、形狀和功能,需要譯者熟悉古建筑、查閱相關(guān)書籍并掌握適當?shù)姆g策略。通過反復查證、斟酌,盡可能找出易于目標受眾接受的譯文,以期譯文在游客讀懂的前提下實現(xiàn)和原文等效的功能。以下是筆者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和研究提出的一些翻譯策略。
(一)移譯
移譯是指借用目的語中相對應或基本對應的詞語,即借用英語語言中已有的詞來轉(zhuǎn)譯旅游文本中的古建筑術(shù)語,不失為一種“拿來主義”的翻譯策略。由于文化的普遍性,一些主要的建筑技術(shù)和構(gòu)架在中外建筑中都是存在的。不同的民族對這些共性或者類似的概念會用不同的語言加以描述,在翻譯中如果能將他們一一對應,既能夠很好地解釋清楚原術(shù)語的指稱含義,又能夠為目的語讀者所接受。如古建筑中的承重結(jié)構(gòu)“梁”和“柱”便可直接譯為“beam”和“column”,雖然中國古建筑中的梁和柱均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不同于西方傳統(tǒng)建筑中的石材結(jié)構(gòu),形狀也有所不同,但是從功能的角度來說是一致的,因而這樣的譯法是可以被游客接受的,亦達到了和原文同樣的交際效果。同樣中國古建筑裝飾中的“陰刻”和“陽刻”藝術(shù)與西方建筑裝飾中的“intaglio”和“relief”在翻譯中亦可以互為替代。而對于一些形狀特別的古建筑構(gòu)件,則可以加上適當?shù)男揎棾煞忠詫ζ溥M行更好的解釋說明,如“梭柱”、“月梁”可譯為“shuttle-likecolumn”和“crescent-moon-shapedbeam”;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構(gòu)件“馬頭墻”則可譯為“horse-head-shapedwall”。
(二)音譯加注解
所謂音譯,即用相同或相近的語音將原語中的詞語表達出來。凡是有中國特色的獨一無二的東西大多宜采用漢語拼音音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語言的風格。每一民族的語言都在各自獨特的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其中都有一些別的民族所沒有的、獨一無二的詞匯,隨著跨文化交際的發(fā)展,這些詞匯多會成為世界性詞匯,以音譯的方法為各民族所借用,如美國的爵士(jazz),中國的餃子(jiaozi)以及日本的榻榻米(tatami)等等。音譯加注解的方法是指在音譯的后面加上必要的注釋以傳達該建筑術(shù)語的指稱含義和文化內(nèi)涵。紐馬克認為對一些尚不為他國讀者熟悉的文化專有項進行注釋是對他國文化的一種尊重。由于漢語詞匯文化內(nèi)涵的獨特性以及深厚性,再加上中國古建筑的獨特性,很多古建筑術(shù)語在英語中很難找到相對應的詞匯,有些看似對應的譯文并不能反映原術(shù)語的真實含義,如“間”和“bay”,“進”和“row”。使用音譯的方法可以避免直譯過程中的混亂以及不恰當?shù)膶?,能夠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術(shù)語中的文化負載,有利于詞匯和文化的傳播及保真。隨著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工作的日益發(fā)展,這些音譯詞日漸增多地曝光在外國讀者面前,它們會逐漸成為合法的英文詞匯,而在初始階段,其后的注釋則能夠幫助游客了解原文的真正含義?,F(xiàn)階段,中國的古建筑對大部分外國游客而言仍較為陌生,一些極具中國特色的建筑術(shù)語仍不為他們所了解,因而在音譯的后面大多需加上注解以確保譯文的可讀性。需要注意的是,注解部分應解釋該術(shù)語表示的建筑構(gòu)件或樣式的材質(zhì)、功用和特點等,用詞應盡量做到簡單易懂,盡量避免太過專業(yè)的表達,易于目標受眾接受。如“木躓”可譯為“Mu-zhi(awood-enpiecebetweenthecolumnandtheplinthtopre-ventthecolumnsfrommoisture,corrosionandearth-quake)”,“斗拱”可譯為“Dou-gong(interlockingwoodenbracketset)”。
(三)意譯
音譯加注釋的方法固然能夠最大程度地展現(xiàn)中國古建筑的獨特魅力,保留原術(shù)語的文化內(nèi)涵,提升中國文化和語言的影響力,然而在很多情況下,這種翻譯方法卻會影響語篇的連貫性,降低譯文的可讀性。如在翻譯“宅子有三間兩進”時,如果分別對“間”和“進”加以音譯再對其進行解釋的話,整個句子就會變得支離破碎,國內(nèi)現(xiàn)有的很多譯作則沿用了“bay”和“row”這兩個詞,如此譯法有失偏頗。那么在翻譯中應該如何處理這兩個詞呢?在我國明代園林建筑著作《園冶》(TheCraftofGardens)的譯著中,AlisonHardie對“間”采用的是漢語拼音的零譯法,后加上注解:“JianisthemeasurementofthewidthandlengthbetweenbeamsinancientChinesearchitecture…”。在學術(shù)著作中這樣的譯法最為嚴謹,它既保留了原語然而在旅游文本中如此譯法過于冗長,并且對于不是建筑專家的普通游客而言,這樣的譯文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難以掌握主要的景點信息。而在另外一些描寫中國古典建筑的英文著作,如在Keswick所著的TheChineseGarden:His-tory,ArtandArchitecture中,一些國外學者用了“beamsofwidths/length”來翻譯“間”一詞。這樣的譯文簡潔明了,通過此譯文和對建筑物本身的參觀,游客能夠清晰地了解中國古建筑中“間”的含義。對于“進”一詞,辭海中的解釋為“房屋分成前后幾個庭院的,每個庭院成為一進”,筆者認為其譯文可借用“courtyard”一詞。因而在旅游文本中筆者建議可將“宅子有三間兩進”譯為“Theresidenceiscomposedofthreebeamsinwidthandtwocourtyardsindepth”。再則,當術(shù)語本身已經(jīng)是以解釋說明的方式呈現(xiàn)在原文讀者面前的時候,對其進行音譯也是沒有意義的。如一些描述建筑屋頂形態(tài)的術(shù)語“重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等,對他們進行音譯只會降低譯文的可讀性,解釋性的意譯法是譯者的首選。作為譯者,我們不可能像建筑師那樣精通這些建筑結(jié)構(gòu),但至少可以在動手翻譯前了解清楚這些屋頂?shù)拇篌w形狀,然后用意譯的方法將其呈現(xiàn)在譯文讀者面前。如以上兩種屋頂樣式可分別譯為“adouble-eavehippedroof”和“ahippedgableroofwithsingleeave”。
(四)圖文結(jié)合
功能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是基于源語文本的一種翻譯行為。這種行為可能包括語言的或非語言的成分(如插圖、計劃、圖標等)”。在翻譯旅游文本中的古建筑術(shù)語時首要任務是要讓譯文讀者了解該術(shù)語所指建筑樣式的特色或所指的建筑構(gòu)架的形狀、特點和功能,而由于術(shù)語的迷惑性以及其文化負載含義的豐富,要用一個或者幾個簡單的英語詞匯對其進行描述很多時候是不夠的,而用圖文結(jié)合的方法則可以一目了然地將其特點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并且能夠增強譯文的趣味性,吸引讀者閱讀的興趣。旅游文本英譯的過程中在晦澀的建筑術(shù)語邊上配以圖片不失為一種好的翻譯方法。上文中的古建筑屋頂樣式,要想更好地介紹中國古建筑屋頂?shù)奶厣?,最好的方法就是配以圖片。如在對“重檐歇山頂”進行翻譯時可插入文字只能給我們以抽象的概念,而加上圖片以后,游客就能直觀地感受到此類屋頂?shù)臉邮胶吞厣?,更好地吸引外國游客。在各類的旅游宣傳冊中,我們都能看到類似的圖片。如此不僅可以實現(xiàn)譯文傳遞信息的目標,同時還可以實現(xiàn)其吸引游客的交際目的。要向世界人民推廣中國的建筑文化,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請海外游客來中國參觀、游覽,采用文化“體驗”的形式了解中國的建筑文化。旅游文本的英譯對中國建筑文化的傳播至關(guān)重要,而翻譯中的難點則為建筑術(shù)語的準確表達。譯者應分析譯文的預期交際目的,充分考慮譯文目標受眾的知識背景和心理期待,靈活選擇翻譯策略,選擇適當?shù)淖g文,準確、生動地翻譯古建筑術(shù)語,以促進中國建筑文化的對外傳播。
作者:方梅 趙進 縱兆榮 單位:黃山學院外國語學院 中國電力建設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