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江蘇高考新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考“08方案”塵埃落定,但它依然留給人們豐富的想象與評價空間:“08方案”考察的側重點是什么?《考試說明》何時出來?試卷結構怎樣?附加題難度如何?語文選修模塊如何考察?只考語、數、外會不會對文科生有利……帶著這些疑問,本刊特別專訪了江蘇省教育考試院黨委書記朱衛(wèi)國研究員,請他就各界關心的焦點問題進行解答。
記者(以下簡稱“記”):首先十分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專訪。
朱衛(wèi)國書記(以下簡稱“朱”):江蘇省2008年高考新方案已成為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點話題,你們是我接受采訪的第一家!
高考體現高中新課程理念
記:《考試說明》的出臺時間是否會對師生的復習備考造成影響?如何看待新的高考方案?
朱:大家都很關心《考試說明》,它的出臺時間一定不會影響復習?!犊荚囌f明》與教學之間是辯證關系,對于高中老師來說,不關心《考試說明》不現實,但最重要的是按照高中新課標的要求組織教學?!?8方案”的顯著特點是將高考和高中新課程緊密結合,其指導思想是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也許,現在還有一些社會人士仍對此存有疑慮,對“08方案”不適應是因為不熟悉,原來的模式已深入人心,要打破思維定勢需要不斷進行宣傳、實踐,我相信通過努力,這一方案的優(yōu)勢將逐漸顯現!
新方案不排斥任何一門課
記:“08方案”的統(tǒng)考科目只有語、數、外三門,有些非統(tǒng)考科目如物理、化學、生物老師可能會感到“失落”。對此您有何看法?
朱:如果學業(yè)水平測試達到A甚至A+,對考生參加高考也將大有裨益?!?8方案”沒有否定任何一門課,凡是高中規(guī)定的課程都被納入考試范疇,都在高考中有所體現。和以前相比,除語、數、外以外的七門課的地位甚至提高了,因為以前如果某門科目不納入高考,學??赡懿婚_設某門課。而現在每一門課都必須重視,如果某門科目測試達不到C級,考生也將無法參加高考。
新方案不會增加學生負擔
記:您如何看待“08方案”的“3+學業(yè)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模式?這是否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朱:毋庸置疑,只要參加高考必定會有壓力、有負擔。對于高中生而言,新課標中要求的課程都必須學完,基本的知識都應當掌握,這不是考大學的“負擔”,而是作為一名高中生應有的“負擔”。“08方案”并沒有要求每個人都拿到A才可以考大學,如果不能上“本一”重點大學,必修課成績達到C級即可,而C級只相當于及格。
其實,“08方案”中學業(yè)水平測試成績以等級劃分,而不量化為具體分數,也是為了給學生“減負”。同為A級,90分和100分一樣,對錄取沒有任何影響。這樣學生就可以從此不必為“分分計較”而反復、機械地做題。
新方案不會影響高校錄取
記:“08方案”只計算語、數、外三門學科的成績,其他學科均以A、B、C、D等級計算,高校將如何錄取呢?
朱:高校篩選考生主要有三種手段。第一,根據學業(yè)水平測試的等級進行篩選。只有選修課達到兩個B級以上才有資格錄取本科院校,經過測算,能得一個B就至少進入前50%,得兩個B大概有40%,即全省50萬考生只有約40%左右有資格進入本科院校的錄取程序。第二,按語、數、外三門總分劃定省最低分數線,在投檔時加上40分附加分,這樣可拉開學校的區(qū)分度。第三,高校在錄取時還將對不同的專業(yè)提出選科要求,以確保錄取到本專業(yè)單科成績最優(yōu)異的學生。
這三種手段都已進行過嚴格測算和多次模擬,可以保證每所高校的錄取需要?!?8方案”仍然采取“平行志愿”,每個考生投檔和錄取的機會都很多。另外,測算表明,能真正達到北大、清華、南大等頂尖大學分數線的學生依然相當少,他們亦完全能在“08方案”下脫穎而出。
新方案注意兼顧各方利益
記:關于英語應如何考查一直頗有爭議?!?8方案”中語文160分加上40分附加分,總分達到200,而英語則降低到120分。做出這樣的調整是基于何種考慮?
朱:有一部分意見認為英語也應以等級分計算,因為英語不是母語,且統(tǒng)考科目中兩門語言均屬文科,有重文輕理之嫌。另一種意見認為,英語學習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對江蘇這一沿海開放地區(qū)而言。其實,英語的問題不在于是否要考,而是教學方式上仍有值得商榷之處。不可否認,英語和母語有本質差異,所以考查時就需要通過分值的調整來體現。另外,根據江蘇前幾年考試情況測算,語、數、外三門學科中,相關性最大的是數學和英語而非語文和英語。換句話說,數學和英語都好比語文和英語都好的概率要大很多。“08方案”可以說兼顧到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差異、蘇南蘇北地區(qū)差異、考生性別差異等多方面情況。
新方案下的復習備考
記:語文選修各市縣甚至學校都不一樣,將如何考查?
朱:我們現在用的是“一綱多本”教材,選修內容各地區(qū)有所差異,這一情況在命題時會有所考慮,可能在題目形式上作一些變化。比如,選擇題可根據不同的選修教材出題,讓學生任選一題作答,避免出現因考試題惟一導致全省選修教材單一化的情況。希望通過命題的導向,鼓勵按高中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組織教學。
記:附加題將以競賽性為主還是基礎性為主?
朱:現在高中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如果僅僅按照必修的要求組織考試,將無法起到選拔人才的作用。因此,“08方案”中對有意選擇人文科學作為自己發(fā)展方向的學生有語文加考40分要求,亦即“附加題”。關于附加題的難度將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于《考試說明》中明確,可以肯定地說,附加題將有體現區(qū)分度的內容,一定會有所提高。
記:新進入高一的學生如何備戰(zhàn)“08方案”?
【關 鍵 詞】 高考;新方案;特點;消極影響;建議
【作者簡介】 李廣水,特級教師,中國地理學會會員,中學高級教師。徐州市勞動模范、徐州市名師、徐州市學科帶頭人、徐州市優(yōu)秀骨干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 (2015) 07-0017-04
一、新高考方案的特點
高考的改革,不但會對高中階段的教育產生影響,有利于高中階段課程設置的改革,有利于體現高考的公平性,有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發(fā)展,有利于學校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而且對整個基礎教育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新方案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特點:
1.體現了高考的公平性
新高考方案打破了此前人們固有的高考概念。高考不再意味著“2~3天決定一生命運”、“一張試卷定終身”,而是一個過程,一個能讓你總能找到更好狀態(tài)的體驗。比如參加統(tǒng)一高考招生,除了語文、數學2門,其他科目都可以在兩年內考2次。既可選擇選考科目,又可選擇考試時間,為的是給每個學生更多爭取更好結果的機會。讓學生獲得更多發(fā)揮所長的機會,并把過程拉長,減少偶然因素干擾,高校依據學生在此過程中的表現選拔學生,學生不必老是與自己的短處較勁,這正是新高考的價值追求。
新高考方案的“新”,還意味著今后沒有一本、二本學生的類別;狀元也沒了,如果非得找狀元,一個省會有30多個狀元,而且狀元之間所考科目不同,社會認同度低,學生再也不用“望狀元而自卑”、“非得用狀元量自己”。 教育公平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此方案提高了中西部地區(qū)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并有明確目標:到2017年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要從2013年的6個百分點縮小至4個百分點以內。此外,還要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實行優(yōu)質普通高校招生名額的合理分配,進一步完善農民工子女就學和升學考試等措施。減少和規(guī)范考試加分也在其列。
2.體現了基礎性與選擇性的統(tǒng)一,適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每位學生必考語文、數學和外語, 3門選考科目的選擇重視了學生特長、優(yōu)勢、興趣等個性特點和終身發(fā)展的要求,擴大了學生選擇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鼓勵學生發(fā)展個性特長,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新高考方案與新課程計劃完全吻合。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參與、學生的能力提升,各個大學特色化、個性化的一些要求,應該伴隨著高考改革的出臺逐步明確,學生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去思考和準備,避免盲目。教師的觀念和教學方向都需要調整,學生要方向更清晰地去學習,而不是盲目地去應試。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有個性地發(fā)展,有利于學校相對集中的組織教學,而且有利于學生在高考選報附加科目時有更大的適應性,有利于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3.打破了文理分科,使學習更為靈活主動
原來,一些學校為了提高高考“效率”,從高一起就分文理班,這種“高高舉起素質教育大旗,扎扎實實落實應試教育”的現象令人揪心。在此背景下,高考綜合改革方案提出堅持素質教育導向,令人振奮、令人期待。原來的高考,高一下學期學生就開始選報文理班,因此,有這樣一種情況,直至高二下學期仍然有因為不適合而重新選擇的情況,或是文轉理,或是理轉文。實踐證明,僅有高中一年的學習,學生對理與文的認識還不夠,因此選擇往往會出現偏差,即便如此,也耽擱了很長的學習時間。另外,教師教學難度的選擇也會影響學生的判斷和最終選擇,比如從上屆高三下來的教師喜歡教學一步到位,結果在高一的開始教學難度就很大,致使部分學生不適應。學生也會根據分數或排名進行判斷,這樣就不會是因為興趣而選擇了。在選擇中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偏科現象,本來選擇了文科,這位同學喜歡地理和歷史,但卻非常不喜歡政治,成績很差,學習成績怎么也上不來。選擇了理科的,理化生中有一個學科特別差,一直拉分,一考試就不及格。因為是高考學科,無論怎么差也得硬著頭皮學。高考改革后,學生有兩年的時間可以進行學習和體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選擇,因為學業(yè)水平測試的難度較高考低得多,調整起來相對容易,這樣選擇中會更多地考慮興趣。從選報科目來看,去除了文理的分類,打破了捆彩窖瘢而是六個學科中任意選擇三科,這三個學科必然是自己最喜歡的或相對喜歡的,不會出現自己討厭的學科,偏科現象也極少出現。這樣一來,原來的文理科的界限會被打破了,新的組合格局就會出現了:如化學與政治、歷史的組合也有可能出現。在高考的三個學科中,英語是社會化考試,可以一年兩考,也具有選擇性。
4.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高中生活質量
從學生層面來看,學生在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各學科認真學習體驗之后,才有可能發(fā)現自己的潛能、興趣和特長。面對同一張考卷,學生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展現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在筆者看來,高考綜合改革的終極目的,不是提升錄取率,而是讓學生的三年高中生活提升質量,發(fā)生質變,這也許是高考改革最大的紅利。改革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的負擔。高考科目由原來的六個學科(語數英政史地或理化生),變?yōu)槿齻€學科(語數英),雖然最后計入成績的也是六個學科,但構成卻大不一樣。高三一年只學語數英,較原來的六個學科都學,學習負擔特別是習題負擔肯定是小多了,高一高二的任務有兩個,一是為語數英打基礎,二是學業(yè)水平測試,并爭取選考科目成績的優(yōu)異。學生需要從政史地理化生六個學科的學業(yè)水平測試成績中根據報考院校要求選擇三門計入高考成績。相比于高考選拔,學業(yè)水平測試更傾向于知識立意,高考是能力立意,因此難度實際上是降低了,學生的負擔相應地也會減小。
5.新高考方案改革還將引發(fā)中學教育教學管理的改革
實行新方案后,必將對現有的高中階段的課程設置,從觀念上進一步更新,從而帶動了高中階段的課程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它要求學校在上好必修課的同時,必須上好選修課,安排好活動課。由于高考新方案改革引發(fā)了高中的課程改革,打破了學校教學計劃、課程安排、班級管理、老師任課等“大一統(tǒng)”的格局,這給高中尤其是高三的教學及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認真加強課程和教學管理,開足開齊高中必修課,逐步建立起適應新的課程計劃的教學管理機制。
二、新方案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中國教育問題的嚴重有目共睹,因此也無人否認高考應當改革。教育是“百年樹人”之大計,教改的“實驗品”實際是千百萬學生,稍有不慎便會影響一代人的發(fā)展和命運。因此與其有關的改革應當理性思考,盡可能全面籌劃,要“謀定而后動”,而不是“輕舉妄動”。盡管新方案有許多優(yōu)點,但在實施過程中它將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1.新高考方案可能會導致學生心理負擔的加重
新高考方案使高考科目由9門減至6門,從表面上看學生的考試負擔比原來有所減輕,但事實上,只要中國的教育仍然是“短缺型”(高等教育的普及尚不能滿足人們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超前預期),那么考試科目減少一門或幾門對學校和考生的競爭壓力就不會有根本性改觀,備考的時間也不會因此減少,相反還會導致考生心理負擔的加重。語文、數學考試于每年6月進行,外語每年安排2次考試,1次在6月與語文、數學同期進行,考試對象限于當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與選考科目同期進行。選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試,分別在4月和10月進行。外語和選考科目考生每科可報考2次,選用其中1次成績。這樣會使大多數學生還要不斷地折騰,刷新自己的考試成績,加重了學生的心理和經濟負擔。
2.客觀上對高中教學有所沖擊,可能會引發(fā)新的偏科現象
過去的文理分科,基本上是語數外為基本科目,然后是在文科類和理科類中選擇相應的學科進行組合,最大缺點在只分文理,“讓學生在中學階段有偏科的現象,造成先天的知識缺陷和素質缺陷”。這話固然有道理,然而現在的方案是不分文理科了,也可能會形成比文理分科更嚴重的情形。按照上海浙江的方案,語數外必考,然后在其余六門學科中選擇相應的三門,作為高考的搭配科目。這在本質上和文理分科是一樣的,即共同存在一個“分”字,且在原有的基礎上形成更多、更細的分法,不僅原來文理分科的現象還存在,而且增加了“新高考”的N種分法,按照排列組合的原理,至少可以分20種,而按照原來江蘇高考方案的做法,也只有11種。這種分法有意無意地強化了原來“偏科”意味。毋庸諱言,高考絕對是指揮棒,“考什么學什么”,“怎樣便于得高分”然后就“怎樣分班”,是高中的基本做法。這樣在新的高考方案的指引下,高中階段的學科組合將出現“百舸爭流”的壯觀場面,這消除了文理分科的弊端了么?
3.新高考方案還會帶來一種隱性的不公平
物理成為大多數名校選考的科目,這顯然會將相當一部分未選擇物理的尖子生擋在名校大門之外。如:清華、浙大、中國科技大等一些著名的高校對此均作了必須選考物理的要求。
按照歷年高考的規(guī)律,理科的本科投檔分總要高于文科20~30分。那么在新高考選科方案中,選擇偏文科目,即選擇歷史、政治或者地理的考生會不會吃虧呢?不少家長認為是肯定的。如:一考生選擇了歷史和政治的組合,且成績一直排在年級的前列,有意沖刺北大,但是從公布的招生方案來看,選考物理的學生也可以報考北大文科類專業(yè),這樣一來,這位即使在同類考生中考得很好,也難免比不過選考理科的考生,這不明擺著吃虧嗎?再如:某學生選擇了歷史和地理,由于高校選科方案中有不少學校對文理科不作限制,不論你選何類型組合,均可報考,這勢必造成選考史地政的考生報考文科專業(yè)會吃虧,而選考理化生的考生報考文科則占優(yōu)勢。目前的方案還無法解決這種文理總分差異而帶來的“不公平”現象。還有一些科目在命題中的難易程度也不可能把握一樣,而最終又是用分數來說話,這難道是公平的嗎?
4.中學的教學計劃、課程安排、班級管理等提出了新要求
怎么分班的問題,現在不論是高一高二,還是高三,大家都在關注如何分班的問題。學校不能因為哪門學科選的學生太多就不準別的學生選;也不能因為哪門科目選的學生太少就逼著學生去選。再則,對學校組織教學沖擊太大。假如,選物理的學生太多,物理師資必然跟不上;而其他學科,如地理,今年就只有十幾位同學選,如果明年選的人更少,那又如何開班呢?這實際上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此外,頻繁的分班也使得學校多年來形成的良好班風蕩然無存,由于新班級同學不熟悉,還無法在短時間內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和凝聚力,這對同學的學習成績和素質提高都會產生影響。諸如這些均給學校在師資配置、組織教學、上課場地安排等方面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5.英語在高考中的比例偏重
雖然一段時間內社會輿論一直對中學英語的教學權重詬病較多,也都認為英語高考需要大力度改革。遺憾的是在新方案中,英語仍然占據了強勢的地位。從“大刀向外語頭上砍去”到此次外語教學界的人興奮不已,確實有點蹊蹺。從比分所占比重看,它仍然和語文、數學一樣,而人們期待的稍微弱化一點的意愿基本沒有體現。那種一年兩考的方式,也有可能是有意無意的強化,因為還有什么比一年兩次考試更重要的東西呢。某省曾拿出一個討論方案,所謂兩次是一次口語測試,一次筆試,這不是典型的強化么?現在只期待在實施過程中解決這個問題。這就要降低難度,減少分差(如分等級賦分),側重對水平的測試,而不能讓英語成為高校錄取的難以跨越的門檻。
弱化外語教學和考試,也正好有利于中小學進一步強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同志最近指出: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很悲哀。占據大量時間學習外語,肯定影響中國古典詩詞和散文的學習,也是一種去中國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強化外語教學是錯誤的,也是悲哀的。高考不利用其指揮棒的作用解決這個問題,近乎變本加厲地過于突出外語教學的地位和作用。
三、完善新高考方案的建議
1.提高“綜合科目考試”的信度
教育部關于“綜合科目考試”的指導思想是這樣規(guī)定的:“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所學六個學科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運用這些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弊鳛楦呖歼x拔考試一部分的“綜合科目考試”,應側重于考核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本著為高校選拔人才的服務宗旨,側重考查學生學習的潛能,而不應出現考題過易、題量過少等問題。如果這樣,不僅失去了考試的意義,也會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
2.要有配套的招生錄取辦法
一些學校采取自主招生的辦法,以便于有特長、專長的特殊學生不被埋沒,但到目前為止,考試和考分仍然是重要的錄取手段和依據。高校要有像當年錄取華羅庚、臧克家、錢鍾書那樣的膽識和舉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選拔到特殊的優(yōu)秀人才。因此要賦予高校自,高校也要有誠信舉措和監(jiān)督措施。同時還要考慮各學科在試題命制中的難易度,因難度不同而造成不同組合之間的分數差異,會給考生帶來不公,也會給高校錄取帶來不便。
3.加強高考內容的改革
目前我國高考制度的一大弊端就是考試內容還基本屬于背誦識記型,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不利于高??疾閷W生的潛在能力。高考改革的重點應該是考試內容改革,否則就不可能真正實現高考改革的目標。而新方案的改革目標還只是停留在形式方面的改革、考試科目設置方面的改革,還未改革其根本內容。雖然目前教育部已對綜合考試作出了“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所學六個學科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運用這些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钡囊?guī)定,但在現實的考試中卻又難以實現。
4.要利于高中組織教學
一、由高考一次應試到社會化多次應試
高考英語改為社會化考試,每年兩次考試,從高一開始就能考,取最高成績。這無疑將原本只有高三一年的英語應試需求放大到整個高中三年中。也許有人會覺得考試考好了一次,就不用再考了,但事實上,高考英語要取得滿分并不容易,只要不是滿分就有在下一次考試中取得更高分的可能性。在高考錄取中,“高一分就能壓過一千人”的重大心理壓力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會錯過一次給自己增加分數的機會。更何況每次考試的難度難以保持恒定一致,不斷參加高考英語試圖碰到一次難度較低的試卷而取得更高的分數將會成為多數學生的選擇。在這樣的情況,一次性的應試需求會在整個高中階段被人為放大到六次。
二、沖擊現有的高中英語教學秩序,引發(fā)校外社會化培訓機構層出不窮
高考英語改為社會化考試后,必將嚴重影響現有的高中英語教學秩序。眾所周知,高考乃是整個基礎教育的指揮棒,而各學校的高考成績和大學錄取率乃是這些學校的生命線。改革完成后,高中英語教師必將面臨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學校和學生都有取得優(yōu)秀高考成績的訴求,另一方面教師又有完成高中英語基本教學任務的自我要求。如果教師堅持自己的行業(yè)道德,按照教學規(guī)律逐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和應試水平必然會遭到來自渴望迅速取得成績的學校、家長、學生的三重壓力。反之,如果教師只針對高考英語考試進行授課,那么高中英語教育將會成為真正的不斷重復的應試教育,高中學生的英語能力和素質將會進一步下降。而且如果真有學生在高一取得了滿分,就不再參與英語學習,且不說學校對這樣的學生難以管理,若在兩年的時間內完全不碰英語課程,英語能力和素質幾乎可以跌破初中水平。雖然網友們紛紛表示,“不考英語了,更有動力學英語了”,但是看看文科生對于理化生的態(tài)度以及理科生對于史地政的態(tài)度就能知道“意愿”與“行為”之間永遠都有一道美麗的鴻溝。高中公立教育秩序的破壞,必然使得有英語學習需求的學生和家長轉向課外培訓,這會使得那些以英語能力和素質為培訓目的的機構獲得大量新的生源,并逐漸取代現行公立學校高中英語課堂的作用。
三、即使是高考英語考試總分降至100分也很難動搖其在高考成績中的重要地位
一個學科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不是由其總分決定的,而是由其“整體成績分數的方差(即分數的分散性)”和這個學科的“努力程度與提分分值的性價比”所決定的。同樣是150分的英語和語文,為什么總感覺英語比語文在高考中更重要。這是因為高考語文成績主要分布在90~110分的范圍內,差別不大。而高考英語成績主要分布在60~120分的范圍內,具有更大的提分價值。而相反,理綜的分數無論在總分上還是分散性上都要比數學更占優(yōu)勢,但大多數人都不會認為理綜比數學更重要。因為理綜實際上包含了三門學科,要想提分比數學可能花的努力更大,因此在學生看來應試學習的性價比不一定更佳。所以,即使英語只有100分,如果學生的成績分布在40~100的范圍內,這個學科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沒有絲毫的下降。反之如果學生的成績分布在一個極窄的范圍內,則無法滿足重點大學的選拔要求,如同之前第三點提到的那樣,必然出現替代性考試。
四、學生不重視語文課程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高考語文的成績分布方差小,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高考語文考試與高中語文教學脫節(jié)
學生努力學習課堂上的語文知識不一定能大幅提升成績,反過來學生不努力學習課堂上的語文知識也不一定會使高考語文分數大幅降低。這使得語文學習的考試“性價比”大幅下降。如果高考語文考試的形式和內容不做調整,即使語文改成180分也很難提升學生在校內學習語文的熱情。反過來,由于課外輔導機構更加重視語文考試的研究,更清晰了解語文考試的規(guī)律,機構的課程更加“功利化”但是更加針對考試提分,去除了那些對考試沒有直接幫助的內容,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考試“性價比”很大程度上提升。所以,此次語文考試分數的提升將使得語文教學墻里開花墻外香,語文課外培訓的需求將大幅提升。
如何在高三英語復習中克服盲目性,提高科學性,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又怎樣才能做到既扎扎實實打好基礎,又使學生的智力和諸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避免陷入原來老套的逐課、逐單元的疲勞作戰(zhàn)、事倍功半的題海戰(zhàn)術呢?這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
一、 分析2008年及2009年的高考方案
根據高考新方案,與以往相比有以下的不同:
(1)詞匯總量增加,要求和《課標》基本相同。這就要求考生善于歸納教材中的常用和??荚~匯的基本用法,尤其是高頻動詞的使用和搭配;通過詞語在新語境中的復現掌握其用法,并學會活用;重視構詞法的學習和掌握科學的記背方法,并進行有效訓練。
(2)任務型閱讀題比一般閱讀題難度要大些,因為此類題目不僅要求考生有較好的語篇理解能力,同時還必須具有獲取有效信息、把握文章整體結構的能力。而且在填寫過程中考生還必須具備較扎實的句法和詞法知識,因為所填寫的單詞不僅要達意,還必須在詞性和詞形上與上下文的句子結構保持一致或匹配。盡管任務型閱讀屬于主觀類題型,但畢竟是閱讀的一個部分,因此對語篇的理解仍然是解題的關鍵。
(3)語言運用(閱讀)要求變化,文體新增了簡易的英語文學作品及科普文章,考查要求新增“能回答相關問題”,這要求考生在復習中對簡易的英語文學作品及科普文章加強訓練。
(4)書面表達題從原來的120字增加至150字。分值盡管未變。但是由于總分從原來的150分降至120分,書面表達題在整份試卷中的比重上升了。作文水平的提升不僅僅靠訓練,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扎實的語言功底是取得高分的保障。作文訓練中要明確:詞匯是保證,語法是基礎,句型是關鍵;訓練中用好“啟、承、轉、合”的詞語和句子。文章篇幅長了,對文章的層次感要求更高了,因此如何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開端,順勢承上啟下,巧妙轉折過渡和完美結束文章尤其重要。同時還要善于使用英文的習慣用語和短語,并多記背一些常用成語。寫作過程中做到完整、連貫、多樣,即:句子要完整,文章意思要連貫,使用句型要多樣化。
從以上可以看出外語科目測試依據國家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要求命題,試題設計突出新情景、新材料、新設計,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力求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增加具有一定開放性和靈活性題目的比重。
因此,在復習過程中一定要依據國家課程標準,吃透考試大綱,把握高考脈搏,帶著學生在復習過程中不走彎路。
二、 以詞為本,兼顧語法,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從這兩年的英語高考試卷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復習時必須以詞為本,打好堅實的基礎,然后再進一步發(fā)展他們的能力。
雖然《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了“改變英語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傳授和講解的傾向”,但一定要避免對其的誤讀,從而忽略英語基礎知識。在語言環(huán)境支持非常有限的社會背景下,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非常重要。英語學科高考所涉及的基礎知識主要有基礎語言和基本詞匯。語法包括時態(tài)、語態(tài)、情態(tài)動詞、非謂語動詞、動詞及動詞短語的辨析、名詞、形容詞、代詞、冠詞、名詞性從句、定語從句以及狀語從句的運用等。還要注意知識點在具體語境中的靈活運用。在復習過程中應要求學生掌握單詞的拼寫形式、基本詞義、常見搭配,尤其讓學生掌握他們在具體語境中的運用。此外,因為這兩年江蘇高考試題中都有一定比例的生詞,僅掌握考綱詞匯還不夠,還應不斷擴大詞匯量,有意識地積累大綱外的常用詞。提醒學生要注意調整英語學習的知識體系,使所學知識能過有效地轉化為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對于教師而言要盡可能多的在平時教學中,多總結、多歸納,舉一反三,創(chuàng)設語境,活躍思維,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三、 依照新課標理念,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及文章的分析能力
在英語學習中,學習語法和詞匯只是為交流提供了素材和條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英語學習要在使用中學,在使用所學語言做事的過程中發(fā)展語言能力,并且知道學是為了用,聽說讀寫的能力才是高考的重點。因此,在高三英語復習過程中,一定要依照這一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即語法能力,社會能力、語篇能力和政策能力,從而增強學生言語的得體性,這才是英語學習的最高要求。
1. 課內訓練與課外訓練相結合,彼此相輔相成,提高答題速度
課堂上的訓練是師生共同具體分析某一大題的答題思路,討論相關的知識點和語境;此外還可以提供由老師精選的練習,讓學生限時完成,自對答案,教師隨堂答疑。課外的訓練是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高考某一大題型的練習,交給教師批改,為課外輔導和下節(jié)課的批講做準備,另外還要督促學生自覺完成新練習,準備問題,爭取教師輔導,對于自己訂正過的練習、筆記和反復背誦、默寫、歸納、運用考綱詞匯等。課堂訓練的目的在于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深度和答題的技巧,課外訓練的目的在于獲得知識和能力的廣度和快捷的反應能力,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的補充。
2. 專題訓練與綜合練習相結合
高三英語復習中的專題復習,如語法分析、詞法分析、邏輯分析、單選題和完形填空題的語境因素、詞義辨析等。既能全面練習,階段側重,又能全面復習,重點突破。
【關鍵詞】 “大分時代”;語文學科知識;重構設想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 (2014) 22-0015-05
2008年,江蘇作文由60分升到70分,高考語文總分變?yōu)?60分(理科) /200分(文科);2013年,北京高考新方案出臺,語文總分由150分增至180分。 2014年,隨著各地高考、各高校自主招生新方案的推出,2017年高考“大分語文”宏圖出現在了我們視野。
從百年語文教育史看,語文學科知識主要有兩個經典建構取向:一是語文學科的“語言形式”類知識取向,二是語文學科的“文化內容”類知識取向。從母語教育的角度看,這兩類知識屬于語言運用的“形式工具”。語文“大分時代”,我們應該本著“精要、好懂、有用”的理念重構語文學科知識,做到語言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做到教學內容與考試方向的完美統(tǒng)一。
一、“大分時代”要重構“語言形式”類知識
近年高考語文命題過多依賴命題人的經驗,試卷的設計水平不一,難易程度相差較大,因而距離命題科學性比較遠?!按蠓謺r代”,語文命題要實現科學測量,將更多地運用先進的測量理論和科學的命題技術,而最容易被科學測量的應該是“語言形式”類知識。
“語言形式”類知識從理解與運用的層級上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小類:第一是語音學、詞匯學、語法學、文字學、標點符號等語言基礎知識;第二是修辭學、邏輯學、語用學、口語交際學等語言運用類知識;第三是表現手法、篇章結構等單項或者綜合閱讀鑒賞類知識;第四是寫作手法、文學評論等文章學方面的知識。
1. “語言基礎”類知識?!罢Z言基礎”類知識是最基礎的,如考查現代漢語語音、現代漢語字形與字義、標點符號使用、基于具體語境的詞語或者成語運用、基于相關語境的語病辨析等。這是每個中國學生應該熟練掌握的知識。相應的,高考也應將其列為必考的內容。比如“詞匯學”,顧黃初先生當年曾強調:“有目的地講解有關漢語詞匯的基礎理論知識,使學生能掌握規(guī)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薄按蠓謺r代”,這類知識考查的面相應的將會擴大,考試的實景將是“面大量廣”。以標點符號使用來說,高考多年不考,標點符號在中學也不教學。其實,用好標點符號也是一門學問。2014年相當多的省市考查了這方面知識。比如2013年浙江卷中,李清明的散文《牛鈴叮當》中標點符號運用就非?;顫姩D―
【高考材料】
待你坐好,水牛還不忘擺動頭角,“嗯呀――嗯呀”撒嬌般地叫喚幾聲,牛鈴也會“叮當――叮當”地響個不停。
這句中使用的十處標點非常規(guī)范。同時,也因為使用了標點符號,使得行文語言簡潔明快,清新亮麗。而中學生標點符號使用如何呢?答案是――相當混亂,缺少規(guī)范。而如果語文學科建構了這一類“學科基礎知識”,不僅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掌握知識,辨別使用;語文學科教學更能接地氣、看到希望。試想,連最基礎的語文知識都不熟練掌握的人,怎能幸福地生活在漢語語言的世界中?因此,重構這類知識的益處在于,一則通過課堂學習,學生可以豐富相應的語文學科知識,二則課堂學習與語文考查實現了協(xié)調一致,可以大大促進語文學習的深入開展與學科教學效率的提升。
2. 語言運用類知識。第二類中,修辭學、邏輯學、語用學、口語交際學等是語言運用類知識,是最能體現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塊。這一塊是閱讀與寫作等項目開展的最重要基礎,也是評價學生語文生活質量與水平的關鍵要素。從2000~2014年高考看,許多省市將考試的內容指向了這個領域。如2013年浙江高考的第5題――
5.依次填入下面空格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
有地上之山水,有畫上之山水,有夢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畫上者妙在( ),夢中者妙在( ),胸中者妙在( )。
①位置自如 ②筆墨淋漓 ③景象變幻 ④丘壑深邃
“景象變幻”為什么要與“夢中之山水”搭配?“丘壑深邃”為什么要與“地上之山水”搭配?而“位置自如”為什么不能與“地上之山水”搭配?“筆墨淋漓” 為什么不能與“夢中之山水”搭配?要解答這一問題,就涉及修辭學、邏輯學、語用學綜合運用的知識與經驗。
而在教材中,我們在什么地方專門訓練了學生運用這種知識解決問題的呢?在語文教材中,除了課文中天然存在的使用范例,還有沒有具體的章節(jié)對這塊知識進行專門的推介?教材中還有沒有相應配套的運用類設計來訓練學生?――沒有知識系統(tǒng)性可說,沒有訓練針對性可言,也缺少與文本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效銜接,導致語文學科至今“教學效果很差”“收效不大”,學生“語文水平低”。廣大一線教師的應對策略主要依靠參差不齊的民間或者各省出版社出版的高三或者初三“一輪語文復習用書”,或者依靠歷年積累的高考語文試卷和高考模擬試卷。事實上,無論是“復習用書”還是高考命題,在知識考查的布局上,都沒有連續(xù)性可言。
“大分時代”,這一類知識的考查,將會是“試卷創(chuàng)新”的重點。從2000~2014年的高考命題來看,這一塊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考查經驗,再加上修辭學、邏輯學、語用學、口語交際學等語言運用類知識的專門學習后,這方面的考題將會以更新的面目出現。而考題的解答,一定是建立在語言運用類知識相當扎實的學習經驗上的。
3. 閱讀鑒賞類單項知識。第三類閱讀鑒賞類知識,是當前中學語文學科知識體系中最應該確定的知識,也是“大分時代”教學與考試的“重頭戲”。從2000~2014年高考來看,文章學、文藝學方面的閱讀鑒賞類知識在語文學科課堂上從來就沒有解決好。表現手法、篇章結構、寫作手法等文章學、文藝學方面的閱讀鑒賞類知識,在當下教材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也沒有具體訓練系列。這一塊知識,對師生來說就是一團“糊涂漿”。
而文章學、文藝學方面的閱讀鑒賞類知識,在當下考試格局中一旦試題涉及,常常被定為“D”“E”“F”類能力層級。就高考來說,高考語文試卷一旦出現這類題目,考生得分率非常低。以江蘇省2007年高考現代文命題為例,當年考查的是張笑天的哲理兼抒情散文《上善若水 》,其中第13題是這樣的――
【高考命題】
⒔ 本文寫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寫見長,請具體說明它在藝術表現上有哪些特色。(6分)
【參考答案】
⒔ (6分)采用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達對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追懷;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達對現實環(huán)境問題的憂思;虛實結合:借都江堰表達對人生的思考。
2007年江蘇考生共54萬人。此題6分,全省考生平均得0.27分,得分率僅為4.50%。而針對《上善若水 》設計的閱讀題目共有23分,此年全省均分僅8.5分,得分率僅為36.96%。如果以此評價江蘇省中學語文學科閱讀教學水平,可以說是“全省不及格”。當年命題者以為出了個好題目,但考試結果一公布,命題者卻又責怪高考考生沒有扎實的知識儲備,一線教師沒有有效地、針對性的訓練云云。其實,這就是語文學科知識“缺席”帶來的“大悲劇”。從語文學科知識看,這個題本身就存在語文知識問題。按語文知識體系來說,散文“不以描寫見長”,根據文章看,在“表達方式”上其“見長”的就只指向“議論和抒情相結合”這“一種”。而“議論和抒情相結合”這“一種”特征又怎能說是“哪些特色”呢。其二,“議論和抒情相結合”是有許多結合“方式”的。但“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方式”知識,“命題者”認為有“托物言志”、“借古喻今”、“虛實結合”等。可教學的現實是,中學語文教材沒有在這方面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也不能依據自己的知識儲備與經驗來創(chuàng)新與豐富。而且“虛實結合”什么時候成為“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方式”的,中學教材里“教學要求”中什么地方有交待的呢?――只有命題者知道。
所以,當一線教師都從沒建立這種“方式” 知識時,學生又能從什么地方學來呢?學生在考場上只能憑借可憐的“答題經驗”來應對試題,只能憑借柔弱的“大膽假設”來推測答案。語文學科知識“缺席”,使得學生在考場上只能任由命題人“戲弄”,任由閱卷人在閱卷時“宰割”。
4. 閱讀鑒賞類綜合知識。當語文學科知識大量進入中高考試卷,用學科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考查增多,有關語文學科知識的考查必將成為“一個時代”的新領域。
當下,我們的高中學生缺乏閱讀鑒賞類綜合知識。高考閱讀鑒賞上命題題型單一,綜合考查的力度不夠,只是局限于瑣碎的手法與情感分析;其次,高考命題依賴的材料太過“文學化”,視野不夠寬(受制于整個語文教科書的文學偏重傾向)。有的省語文卷,六七道大題全是文學類,很少涉及其他鑒賞領域。這不利于培養(yǎng)現代復合性、綜合性人才。
其實,就語文學科來說,除了文學涵養(yǎng),還應該有哲學、歷史、科技、社會、經濟、時政等方面的綜合素養(yǎng)。隨著“大分時代”到來,閱讀鑒賞類綜合知識一定是高考命題的重大領域,也是高考分數大量增加的部分。
“大分時代”, 閱讀鑒賞類綜合知識的考查不僅僅是考查單項鑒賞知識,還將會有意識地考查高中學生讀書的廣度與深度情況,包括課外閱讀、經典閱讀。當下,有些省在這方面已經有“大膽”的嘗試。如2013年四川卷第20題的考查就有“風向標”的示范作用。
20. 請從曹雪芹、貝多芬以及文學形象大衛(wèi)?波菲爾中任選一人,續(xù)寫下面的話。(6分)要求:①緊扣首句觀點,符合所選人物境遇;②運用排比和反問修辭手法;③語意連貫,內容充實;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力量,這就是苦難帶給人生的意義。
這道題可以說是考查綜合運用閱讀鑒賞類知識的新題。從所給出的曹雪芹、貝多芬及大衛(wèi)?科波菲爾這些作家及音樂家的范疇來看,這種考查首先符合考試大綱對文學類知識的強化;其次符合新課標對學生文學修養(yǎng)的考察,是對中學生普遍以電子媒介為閱讀基礎方式的適時糾偏和強調;第三從考察的范圍來看,中外作家都有,還涉及音樂領域,并且是將“排比和反問”等表達能力和文學修養(yǎng)、閱讀面一同考查?!按蠓謺r代”,類似的考察讀書情況的命題,肯定會增多。
5. 文章學類知識。當下中學作文教學,就系統(tǒng)知識傳授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全線崩潰,全都是瞄準考試的套式訓練,幾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參與。我想,未來高考作文的命題者不會對這種“殘酷的現實”充耳不聞。高考作文一定會回歸理性:講究知識經驗,強化思辨,摒棄宿構、套作、模式化與文藝腔。
作文分值如果增加很多,比如考生面對的是分值為100的作文題,教師作文教學怎能在“知識領域”里“小放羊”“望天收”呢?對于大分值作文來說,圍繞寫作知識、篇章結構、寫作手法等開展扎扎實實的學習與訓練,才是正確的應對方式。對于“大分作文”,如果作文總分是100分,最有可能是一道70分的大作文,加一道3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寫作”。這樣,大小作文各有分工。大作文注重綜合能力考察,小作文則指向應用或某一方面寫作能力,一二百字,很靈活。這就更需要豐富的寫作知識與作文設計技巧的強化了。
面對“大分時代”的挑戰(zhàn),中學語文教師,可以圍繞以下幾項展開思考或者重構:語音知識與語音練習;文字知識與字形訓練;詞語知識與詞語運用訓練;語法知識與語病辨析、句式變換;修辭知識與修辭鑒賞、運用;邏輯知識與邏輯訓練;標點符號知識與相關訓練;文章知識與篇章結構訓練;作文設計知識與寫作運用訓練……
二、“大分時代”要重構“文化內容”類知識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fā)了《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熬V要”明確指出:“高中階段,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認識為重點,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心?!币虼?,讀書不僅僅是增加知識,還表現為接受文化熏陶,開闊閱讀視野。
事實上,讀書狀況最能體現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文化內涵。而當前高考格局下,語文課只注重精讀精講,注重做題,擴展性讀書很少,導致學生學語文卻不怎么喜歡讀文化類書。這樣,語文素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從何談起?雖然高中課標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可是受制于高考內容卻很難實施?!按蠓謺r代”是通過讀書獲得的豐富文化素養(yǎng),理所當然要在高考中考查。因此,“大分時代”通過多渠道重構“文化內容”類知識迫在眉睫。
所謂“文化內容”類知識,是指語言運用中,涉及語言內容方面比較多的“形式工具”知識。這一類知識揚州大學王乃森教授認為可分為四個小類:文體常識、文學常識、文化常識、古今優(yōu)秀名句等。
1.“文化常識”。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fā)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系統(tǒng)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并“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這就是說,“文化常識”的考查,已經成為國家意志。
從內容上看,“文化常識”涉及天文歷法,年齡稱謂,古代辭格等。僅“人物”稱謂類知識,就是干擾文言閱讀的棘手問題。比如“太監(jiān)”,有的書上稱“公公” 、“仁獺保 有的書上稱“ 裙佟薄“ 中人”、“ 中官”,有的書上稱“寺人”、“宦寺”、“ 閹宦”、“ 閹人”、“閹狗”等,這些稱呼涉及較多的特定文化內容的理解。傳統(tǒng)文化中的這方面知識,臺灣當作國學上重要的一級進行教學。
2014年北京、江蘇、廣東等省高考放棄考查語音、語病,轉而考查傳統(tǒng)的詩句對仗、稱謂文化等久未謀面的“稀客”。其實,這便是“文化常識”涉及的范疇。考查方向轉變,依據的就是《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
2.“文體常識”。 “文體常識”當下又稱為“文章體式”,王榮生教授主張“按照文體樣式”開展閱讀教學。其目的就在于強化語文教學的文體意識,讓學生習得文體方面的知識經驗?!锻晟浦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閱讀篇幅較長的傳統(tǒng)文化經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學和傳統(tǒng)藝術鑒賞能力”,“了解傳統(tǒng)藝術的豐富表現形式和特點”。從這方面看,“文體常識”就是非常好的考查載體與方向。
“文體常識”,按照時代可分為古代“文體常識”和現代“文體常識”。以《師說》為例,這是古代“序跋類”文體中的“贈序”。那么,“贈序”的起源、性質、內容、名篇便構成了“文體常識”。而“書信”等現代應用文也有著“文體常識”,比如書信的類型、標題、稱呼、正文、結尾、署名和日期、標準信封填寫等。
2014年高考考查中,“文體知識”或者“文章的段落結構常識”已經進入重點考查的視野。我們看2014年的全國大綱卷中對葉紫的《古渡頭》的閱讀考查――
(1)內容的分析與概括。(選擇題,略)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點?
(3)作品是怎樣敘述人的故事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
(4)作品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為結尾?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在三個表述類題目中,有兩個考查了“文體常識”。也就是說,學習與鑒賞作品中有關篇知識,將成為“大分語文”考查的新重點。因為這方面的“文體常識”恰恰可以考查考生“了解傳統(tǒng)藝術的豐富表現形式和特點”。因此,“大分時代”語文學科應該引導學生學習“文體常識”,增強學生“文體常識”的意識。
3.“文學常識”?!按蠓謺r代”, “文學常識”將作為重要的語文學科知識出現在教學與考試的視野。因此,重構“文學常識”的格局,非常必要。
“文學常識”在2000年以前有所考查,但從2000~2014年高考來看,大部分省市不予考查。江蘇自2008年以來,已經在文科加試中有所考查。“文學常識”可以分為國內和國外,或者可分為古代與現當代。新課程改革以來,“文學常識”基本被公開的課堂教學忽略。其實,“文學常識”不僅僅是記住作者的朝代、國籍、代表作等“作者簡介”,如“梅村體的代表詩作是《圓圓曲》,作者是清代詩人吳偉業(yè)”。文學常識更多的是指文學分類,各種歷史典故,作品特征,作者人格與創(chuàng)作風格,甚至作者的文學習慣。以韓愈來說,諸如他的“古文運動”、“古文風格” 、“詩歌成就”等內容,“推敲”、“懼高”、“諫迎佛骨”的掌故,“文道合一,以道為主”、“學習先秦兩漢古文”、“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的寫作主張等。
“大分語文”時代,“文學常識”可以怎么考查?最能說明這方面綜合考查的,當數2014年的北京試卷的第7題――
7.“月”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常見的意象,本題與“月”的意象相關,完成①―③題。
①有些詩句無“明月”二字,卻寫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這一特點的一項是(3分)
A.一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B.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C.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D.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②“秦時明月漢時關”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下列與這一表現手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 煙籠寒水月籠沙
B. 明月樓高休獨倚
C. 一夜飛度鏡湖月
D. 夜吟應覺月光寒
③《紅樓夢》中,兩位才女中秋月下聯詩,其中一位被稱作“多情西施”。她所寫的“冷月葬花魂”詩句,正是其詩意而悲劇的人生的寫照,此才女是(2分)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寶釵 D.妙玉
這道題目,可以說是考查“文學常識”的典范。沒有一定的詩歌鑒賞文化知識,考生完成不了第一小題的詩句選擇;沒有一定的古代互文等修辭文化常識,考生不能確定第二小題的答案為“A”;沒有古典小說《紅樓夢》的閱讀感受,考生是確定不了“多情西施”所寫的“冷月葬花魂”。因此,“文化常識”與“文學常識”的綜合考查,是“大分語文”的新方向、新題型。而要做好這方向的應對,就要在“大分時代”重構語文知識體系。
關于 “文化常識”。 在2000年以前也有所考查,受到相當的重視。而從2000~2014年高考來看,大部分省市不予考查。江蘇的文科加試偶有考查。而這一塊在臺灣的高中課堂上非常重視,幾乎每一課都設有專門的“國學常識”(也包含大陸所說的“文學常識”)。同時,每所學校還專門開發(fā)基于古代作品學習的中國文化教材。 “大分時代”,如果語文學科要突出國學的地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這方面的考查內容將更加豐富。
4.“古今優(yōu)秀名句”。從2000~2014年高考來看,這方面的考查已經得到了師生與社會的認可。熟記“古今優(yōu)秀名句”,的確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目前對于“名句名篇”的背誦,國家規(guī)定考查64篇。就篇目看,有的省市將其縮小為40篇。且各省賦分也不一,6分至8分。我們看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出現的常見名句名篇的默寫――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莊子?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 , ”
(2)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詩經過大段的反復回旋,最后境界頓開,用“ , ”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樂觀和自信。
(3)在《赤壁賦》中,蘇軾用“ , ”兩句概括了曹操的軍隊在攻破荊州后順流而下的軍容之盛。
此題在名句情境開展考查,用相關情境喚醒學生對名篇的記憶,考查形式非常利于考生在考場上思考?!按蠓謺r代”,“優(yōu)秀名句”考查的“量”將要擴大,考查的“面”也要擴大,比如將指定中學生閱讀的名著中的經典名句列為考查內容、比如將分值增加到10分,也未為不可。
當然,上述談到的“文化內容”類知識,有的是與“語言形式”類知識交叉的,如文言句式知識、詞類活用知識。由于這類知識在理解上往往又與內容分割不開,所以列入“文化內容”類?!拔幕瘍热荨?類知識細化到中學語文課程中,應該有以下諸項:
文言知識與文言語感訓練;文學知識與文學知識積累訓練;文化知識與文化積累訓練;三類文體閱讀與閱讀訓練;名著閱讀知識與閱讀訓練;語言交際知識與語言表達訓練。
綜上所述,當語文學科進入“大分時代”,重構語文學科知識體系是語文學科的新課題、新任務。語文教師就應該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對上述語文學科知識體系進行研究、整理,形成校本教材,合理布局在中學各學段、各個學期中,并用專門的時間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語文知識。同時,在課文閱讀、寫作實踐等語文活動中,還要注意加以滲透、鞏固,以達到借助文本閱讀活用基本知識,借助寫作夯實基本知識。再加上教學評價、教學檢測過程中的具體明確的考查內容與方式促進,課堂就能夠相對完整的建構起語文學科知識體系。而“大分”的語文考試改革,能否破解語文教學改革難題還尚待檢驗。但對于語文學科來說,重構知識體系,讓語文學科知識進入課堂,應該是最好的應對。
參考文獻:
[1] 王乃森等.語文知識系統(tǒng)的重構與闡釋[J].中學語文,2007,(12).
[2] 顧黃初. 要重視詞匯教學[J].語文戰(zhàn)線,1978,(5).
[3] 呂叔湘.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N].人民日報,1978-3-16.
[4] 江蘇教育考試院.2014年全國統(tǒng)一考試(江蘇卷)說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11.
為提高基層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能力,推進校園大課間健身活動的開展,最近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啟動“送培到基層”公益活動。該活動計劃用2年時間,在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的支持下,為全國中小學、幼兒園培訓4萬名“啦啦操”教師。
2014年5月底,短短兩個月,在全國“啦啦操”委員會支持下,共派出專家180余人次,重慶、無錫、沈陽、鄭州、南寧、徐州、滿州里、蚌埠等40余個地市共完成中小學“啦啦操”教師培訓8600余人,其中5568名教師考取“啦啦操”二級教練員和二級裁判員證書;陜西省還將“啦啦操”骨干教師培訓增列入“國培計劃”。
“辦法總比困難多”,總結第一階段“送培到基層”活動,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和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合作編創(chuàng)出版了9套“校園啦啦操示范套路”,解決了教材問題;全國“啦啦操”委員會制作了內含“操作指南、文件、視頻、課程PPT”的工作包;建立了實時交流的微信群;完善了網上證書核準系統(tǒng)。
寒冬季節(jié),我去景色宜人的南寧參加校園文學交流會。在那里,我發(fā)現了好多讓我激動的事情:在南寧書城,買書的人竟然排起了長隊;在余光中先生的報告會上,78歲高齡的余老先生引經據典,現場背了好多首古代詩歌,激情四溢,讓人不得不佩服余老先生淵博的知識和驚人的記憶力。當別人問他怎樣才能寫出好作品時,他說“多讀書多思考”。所有參加大會的語文專家、語文老師和語文報刊編輯都強調中學語文教學要加強閱讀教學,提出“閱讀在語文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的觀點。在歷年高考中,語文成績人均111分之多的江蘇省無錫市第一中學介紹了他們成功的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組織文學社,讓學生們積極參加課外閱讀活動,廣泛涉獵中外名著,在中學時代最起碼應讀十部文學作品;勤寫、完善讀書筆記,并積極寫作、投稿。著名作家梁曉聲曾說過:“當今的孩子,若能考入復旦、北京語言大學這樣的學校,初高中不做應試教育模式的‘奴隸’,是不太可能的。正是人生中讀點兒文學書籍的好年華,而恰恰在這樣的年華,他們幾乎天天被課業(yè)的鞭子驅趕著,刻不容緩似的,哪還能有精力讀點兒課外文學書籍,真是多乎哉,不多也!即或讀,也往往是極輕松的那一種。而文學之書,輕松的又不見得都是優(yōu)秀的……”
在語文學習中,有多少人去真正地閱讀?我們的學生整天都埋頭在題海中,沒有時間去閱讀,他們有時間寧可做兩道題,也不愿去翻翻課外書。他們真的很忙嗎?難道閱讀不是學習嗎?《揚子晚報》曾刊載過這樣一則消息:蘇州大學對在校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調查,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學生中有一大半人是為了閱讀而閱讀,他們享受的不是閱讀的快樂,而是為了應付考試或者緊追時代潮流。更有甚者,四年內從沒有真正閱讀過一本名著。在快節(jié)奏的今天,無論是未成年人還是成年人,人們讀的書越來越少了。是不是人們都不愛書了?是不是人們的閱讀興趣轉移了?難道我們就這樣對名著、對文學、對道德修養(yǎng)越來越淡漠了嗎?難道我們害怕閱讀,害怕讓自己的心靈受到清洗嗎?
現在許多報刊提出了“閱讀革命”的說法,希望掀起閱讀風暴,讓所有的人都參與到閱讀中去,在閱讀中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在社會迅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的思想需要充電,心靈需要凈化,知識需要豐富。而對于風華正茂的中學生來說,閱讀更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去閱讀
既然閱讀如此重要,那么,應該如何進行課外閱讀呢?
首先,培養(yǎng)閱讀興趣最重要?!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摺?。作為學生,他們應多讀一些書,因為學生時代轉瞬即逝,而這短暫的時光卻深刻影響著人的一生。作為家長,他們不應控制孩子的閱讀,不應讓孩子進行“功利閱讀”。猶太人世代傳言:書本是甜的。對學生而言,能夠從小就體味到讀書是一樁快樂的事情,從而終生享受書籍所帶來的無窮樂趣,這也許就是社會、學校與家長所共同給予他們的最好的禮物。真的,閱讀也是學習。
其次,要注意閱讀材料的選擇。讀書,讀好書,這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對文學類作品(海明威、巴爾扎克、莎士比亞、雨果、高爾基、歐?亨利的作品,中國四大名著),每學年應讀一至兩部。再如,報刊方面,要經常閱讀《中國青年報》《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另外,還應讀些知識類和理論類的作品。讀一本好書,猶如交上了一位良師益友。所以,對閱讀材料的選擇不可不慎。
再次,課外閱讀要注意方法。在閱讀中,要講究閱讀方法,帶著問題去讀。在閱讀中如遇到困難,要樹立“沒有我讀不懂的文章”的信心,讀不懂就反復多讀幾遍,“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嘛!粗、細、精讀結合,深入理解閱讀材料。在讀的過程中,重點內容要細讀、精讀,要掌握每個知識點,對生僻的字、詞、人名、地名或書名等要準確識記,對一些過渡性內容等要粗讀。
最后,寫讀書筆記。在讀了某本書或某篇文章后,可以摘記其中優(yōu)美的詞句,發(fā)表一點自己的看法。時間長了,不僅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表達水平也會得以提高。做好讀書筆記的關鍵是要持之以恒,養(yǎng)成習慣。
總之,閱讀,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
因為,閱讀是我們的第二生命。
為什么要閱讀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曹文軒教授曾說過,他與清華、北大的一批高考狀元打交道,給他印象最深的是這些狀元書讀得多。文科的自不必說,理工科的也是如此。讀書是他們的一個日常行為,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煩瑣而沉重的課堂學習,并沒有使他們放下課堂以外的書籍。結果是,在某些家長和老師看來會耽誤正常學習的閱讀,非但沒有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反而對他們的學習起了促進作用。博大無邊的人文世界,以及那些由優(yōu)美的語言、優(yōu)美的風景、優(yōu)美的情趣釀造而成的審美境界,使閱讀者精神得到升華、情操得到陶冶、思維得到強化、性格得到錘煉,同時那種弓在弦上的緊張與無邊無際的巨大壓力也得到了緩解。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全國各地的高考語文試卷里有許多題目都和閱讀有著直接的關聯。通過閱讀,考生能夠理解文章的內涵,能夠更好地理解題目的含義,能夠有的放矢地回答問題。學習語文,如果僅僅局限于學好語文書上的有限的幾十篇文章,是遠遠不能形成較強的語文能力的。所以,學習語文應該加強閱讀。
“讓每一個學生在書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痹S多學生的知識體系是通過課內外的自主學習而逐漸建立起來的。廣泛地閱讀是學生搜集和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不是很具體,是意識性的知識,需要再消化才能吸收。學生可把自己從課內學到的知識與從課外書籍中所獲取的知識相融匯,從而形成“立體”的牢固的知識體系。
閱讀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重要作用,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思想意識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边@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學生應“多讀書,讀好書”。在“一卷定終身”的應試教育中,學生閱讀的空間又有多大呢?這就需要學生主動地閱讀,廣泛地涉獵各種課外書籍,把閱讀當成自己的必修課。
讀書名言錄
1.閱讀,是為了活著。
――福樓拜
2.文明的征服,其實也是書的征服。書是最聰明、最可靠的老師和朋友。――蔣子龍
3.我打敗你,因為我讀過你的書。――蒙哥馬利
4.我們運用自小養(yǎng)成的閱讀習慣,其實是基于人類的實際生活需要。――格雷和羅杰士
5.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局限于教科書,如果他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科學的。――蘇霍姆林斯基
關鍵詞:新課標 自主學習 改變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6-0182-01
今年是江蘇高考新方案實施第三年,也是新課改收獲的時候。為了總結經驗,尋找差距,以利于新的教學工作,現將自己的學習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一些做法小結一下,愿與同行們商榷。
1 學習新課標,教師的幾個改變
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引導者。21世紀是信息網絡時代,學生很容易從學校外部資源中獲得信息和知識,教師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和知識的傳播者、講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學生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服務,建立良好融洽的課卷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作為學習的引導者,鼓勵學生發(fā)展自我思考與自我決定的能力,以發(fā)現式、探究式教學,從而引發(fā)學生無限的學習潛能。教師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改變:
1.1改變對學生的認識
對待學生,新課程標準要求師生之間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在知識探討、形成、應用等方面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
1.2改變課堂環(huán)境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新課程標準要求改變壓抑的課堂氛圍,通過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合作創(chuàng)造出師生平等、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個性得到充分張揚的育人環(huán)境。這就要求在課堂探討中,在確保課堂紀律下,教師承認學生知識的不完美,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而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容、鼓勵、贊揚、公平、安全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遠離批評、敵意、嘲笑、羞辱等。
1.3改變教育方法
作為教師,也許一句話、一個錯誤的行為就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改變教師的教育方法主要體現在信任學生,關心學生的感受,對學生多一些指導和幫助,不隨意挖苦和諷刺他們。在這個思想的基礎上,我們總會找到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育辦法,讓學生在我們的教導之下得到發(fā)展和提高。
2 學習新課標的學生改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
現實生活中,盲目自信,導致失敗的事固然時有發(fā)生,但在學生當中,更多的卻是自我評價過低,壓抑學生內在能力的發(fā)揮。過強的自我否定評價就是通常所說自卑感。那么作為教師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呢?
(1)對學生要多作肯定性評價。
(2)珍視學生的成功。
(3)多給學生提供擺脫失敗,虛擬成功的機會。
(4)培養(yǎng)學生的“一技之長”。
3 以課堂為主渠道,落實新課標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被動接受,頭腦幾乎成了知識倉庫。而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yǎng)能力為主線。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自己嘗試一下做法:
3.1課堂上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課堂上關注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課堂上發(fā)表不同意見,即使說錯了,對學生思維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力。鼓勵學生課堂上提出問題,對教師的講授、學生的發(fā)言,大家隨時可以發(fā)問。對提問的學生給與表揚鼓勵,這樣就形成了課堂上生生、師生的互動交流。
3.2創(chuàng)設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學生常常把自己當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fā)現者。因此,教學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戰(zhàn)性和探索性的問題,就會推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猜想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憑借直覺大膽猜想,把課本中現成的結論轉變成為學生探索的對象,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研究。
3.3調整教學方式
學生主體自身的發(fā)展,需要通過自我的主體性實踐活動來完成,而不是靠外部的力量來解決。因此,我們教學應由以往重認知性的傳授轉向重點對學生行為的指導上,把解決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使學生在體驗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這樣就需要我們一方面要時刻遵循為學生服務的宗旨,經常了解和關心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追本探源,幫助學生弄清錯誤的原因。另一方面,應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這不僅可以將那種抽象的理論轉變?yōu)槊芮新撓瞪顚嶋H的具體生動的教育過程,在學生的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因勢利導,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力和選擇力。同時也可使學生通過實踐,認識社會,體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磨礪自己的意志。
4 對照新課標,反思教學
回顧自己的教學工作,用新課標這把尺子去衡量,筆者認為還有以下幾點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