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護理細節(jié)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接收治療的神經外科患者108例,按照患者就診時間分為對照組及干預組,每組54例。對照組:男28例,女26例;年齡25.6~84.3歲,平均年齡(56±5)歲;觀察組:男26例,女28例;年齡27.1~85.5歲,平均年齡(56±5)歲。所有患者均經實驗室檢查以及臨床病理及影像學資料診斷為神經外科疾病,均排除嚴重心、腎、肝、脾功能嚴重損傷者,并且排除對抗生素等特殊藥物過敏的患者,2組患者性別比、年齡、病情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護理工作缺陷:
根據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本課題研究員對本科室所接收治療的神經外科患者護理問題存在的缺陷,總結如下:①是不是能夠認真切實的執(zhí)行護士管理規(guī)定,嚴格按照三查七對的制度要求自己。②護士盲目的對自己的專業(yè)素質自信,不注重細節(jié)之處,認為細節(jié)瑣碎之事無關大雅。③護士個人修養(yǎng)不夠,對患者態(tài)度不夠友善,并且不注重禮節(jié),不注重嚴格尊重患者的感受。④忽視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夠,專業(yè)知識不夠、基礎不夠雜實。⑤科室對本科室護士管理不夠嚴謹,制度不太明確,使護士對自己的工作職責不夠清楚,具體護理環(huán)節(jié)沒做到位,對護理實施不明確,監(jiān)督不力。
1.2.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管理,觀察組患者給予細節(jié)護理管理。細節(jié)護理管理方法主要從:強調細節(jié)護理的重要性,增強細節(jié)護理的理念;提高護士職業(yè)修養(yǎng),注重禮儀細節(jié);注重護理內容細化;加強培訓教育,提高醫(yī)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四個方面進行。
1.3評價標準
1.3.1病情變化:
比較2組患者病情狀態(tài)變化,包括患者的意識狀態(tài)、生命體征變化、肢體運動和感覺功能變化。意識狀態(tài)用GCS評分測定,通過睜眼、語言、運動3個方面來評價意識狀態(tài),每個方面5分,評分1~9分為不正常、≥9分為正常。生命體征變化測定包括患者,患者體溫、呼吸、脈搏、血壓、正常與否。肢體感覺功能變化包括患者肢體肌力、肌張力、病理反射、有無感覺障礙等多方面反射甚至有無障礙進行綜合分析以無效、好轉、顯效3個層次。
1.3.2情緒狀況:
比較2組患者愉悅、平靜、抑郁、焦慮、恐懼的心理狀態(tài)。
1.3.3患者滿意度:
比較2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3個程度。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病情變化比較
觀察組的意識較狀態(tài)、生命體征變化和肢體感覺功能變化正常率分別為94.4%、88.9%和85.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7%、59.3%和61.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2組患者情緒狀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情緒愉悅、平靜的良性變化者顯著低于于觀察組,對照組抑郁、焦慮、恐懼者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46.3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9.6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1.1對照組
患者采用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管理干預,即根據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手術室常規(guī)操作技術及流程、定期組織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醫(yī)院內感染控制培訓,建立帶班責任制度,各項手術室護理操作應嚴格執(zhí)行登記簽字制定,并做到責任到人。
1.2細節(jié)護理管理組
患者采用手術室細節(jié)護理管理干預,包括以下內容。
1.2.1定期組織手術室醫(yī)院內感染相關知識培訓
依據國家衛(wèi)生部頒布《醫(yī)院感染管理規(guī)范》、《消毒技術規(guī)范》等法律法規(guī)制訂培訓及實施方案,完善手術室醫(yī)院內感染管理、消毒管理、一次性手術器械及醫(yī)療廢物分類處理制度,對醫(yī)源性感染可能產生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干預,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已制定規(guī)章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并開展多部門多層次討論會,對發(fā)現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以完善各項管理制度。
1.2.2制定手術室護理人員無菌操作觀念量化考評制度
每月不定期對手術室護理人員相關操作完成情況進行理論測評。。
1.2.3制定手術室消毒滅菌量化考評制度
嚴格監(jiān)督手術室各項消毒滅菌制度執(zhí)行情況,并在每次操作前后進行登記;每周進行手術室空氣、手術器械、護理人員及物體表面細菌菌落數檢測1次以上,對于發(fā)現未按制度操作及菌落超標問題,積極查找問題所在并制定改進措施。
1.2.4制定手術室護理規(guī)范操作考評制度
術前洗手、擺放及尿道置管在內的侵襲性操作均由專人負責監(jiān)督,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
1.2.5制定手術室器械細節(jié)管理制度
如??剖中g器械專門建卡標記,并放置使用說明書,詳細寫明使用適應證、維護清潔注意事項等;嚴格進行圍術期器械清理,交接班時由2人清點器械數量,并登記造冊,對使用狀態(tài)進行準確評價;此外,還需加強手術器械清洗保養(yǎng)細節(jié)管理,首先采用專業(yè)軟毛刷進行2次及以上刷洗,其次刷洗1次后使用高壓水槍沖洗器械內腔隙,最后以柔軟紗布擦干器械,并以酶類消毒液超聲振蕩連續(xù)清洗15min。
1.3觀察指標
(1)記錄患者醫(yī)院內感染發(fā)生例數,計算發(fā)生率,其中醫(yī)院內感染數據均由院感科專人收集匯總確定;(2)采用本院自擬手術室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護理滿意程度評價,內容包括護理服務、護理操作、護患溝通及住院環(huán)境等,由患者或家屬勾選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中任一項;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本次研究數據錄入、及邏輯糾錯軟件選擇EpiData3.04,應用SPSS14.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醫(yī)院內感染發(fā)生率比較
對照組和細胞護理管理組患者醫(yī)院內感染發(fā)生例數分別為14、1例,醫(yī)院內感染發(fā)生率分別為3.50%、0.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比較
細節(jié)護理管理組患者護理服務、護理操作、護患溝通及住院環(huán)境等臨床護理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手術室感染控制效果對外科手術患者近遠期療效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手術室醫(yī)院內感染管理也已成為手術室管理重要組成部分,并被廣泛用于手術室管理質量評價中。已有研究結果顯示,導致手術室感染出現影響因素較多,包括器械、敷料、醫(yī)護服裝及其他醫(yī)療用品有無徹底消毒,手術室環(huán)境、空氣、醫(yī)護人員手及無菌操作是否符合要求等;任一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均可引起手術室感染。近年來,隨著患者手術室感染率的上升,為提高醫(yī)院手術室服務質量,避免醫(yī)療糾紛出現,手術室感染管理工作已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手術室作為承擔手術及搶救工作重要場所,其護理工作質量關系到患者手術療效及遠期預后;同時因患者開放性創(chuàng)傷及術中醫(yī)源性暴露等原因,手術室感染極易發(fā)生。目前手術室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以手術室布局欠缺合理性、手術安排過于密集、無菌操作流程不規(guī)范、消毒滅菌方法錯誤及醫(yī)療用品二次感染等。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我國總體醫(yī)院內感染發(fā)生率接近30%,且護理人員在其中起到關鍵媒介作用,其中日常護理操作是否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guī)程與醫(yī)院內感染發(fā)生率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即常規(guī)護理操作及管理失誤是導致醫(yī)院內感染發(fā)生關鍵因素。細節(jié)護理管理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管理模式,其主要著眼點在于患者臨床需要和醫(yī)院醫(yī)療服務質量,從而達到減少醫(yī)療糾紛、提高醫(yī)療服務滿意度的目的。本院在實施手術室細節(jié)護理管理模式過程中,加強對于護理人員專業(yè)理論操作素養(yǎng)考核,對于護理操作細節(jié)逐個分化,通過量化考核顯著改善護理人員自身素質,對于提高醫(yī)院整體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分項量化考核制度有助于日常手術室管理工作開展,在注意嚴格掌握護理法規(guī)掌握及規(guī)范自身操作的同時,還加強了護理人員間相互學習及與患者溝通能力。手術室細節(jié)護理管理模式在執(zhí)行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積極樹立護理人員細節(jié)管理思想,通過完善宣傳和培訓使護理人員充分認識到手術室細節(jié)管理應用重要性,提高主觀能動性;(2)建立質量管理監(jiān)控網絡,成立由主管副院長為組長的手術室醫(yī)院內感染管理領導小組,自護理部、手術室護士長至以下各級護理人員實現分層管理,并在執(zhí)行過程中以定期和不定期檢查作為監(jiān)控手段,真實地發(fā)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組織人員有針對性地制訂解決方案。
研究中國護理職業(yè)教育,發(fā)現其教育特色及不足。研究的主題:從中國護理職業(yè)教育體系、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護士執(zhí)業(yè)考試等方面進行綜合比較分析。下面是學術參考網小編為朋友們搜集整理的護理畢業(yè)論文致謝,歡迎閱讀!希望可以幫到你~
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學習和工作,我終于完成了《xxx》的論文。從開始接到論文題目到系統(tǒng)的實現,再到論文文章的完成,每走一步對我來說都是新的嘗試與挑戰(zhàn),這也是我在大學期間獨立完成的最大的項目。在這段時間里,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也有很多感受。
感謝我的爸爸媽媽,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養(yǎng)育之恩,無以回報,你們永遠健康快樂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我的心情無法平靜,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師長、同學、朋友給了我無言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
1.術后關節(jié)鏡護理
1.1術后常規(guī)護理術后去枕頭平臥,禁飲、禁食6h,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及敷料滲血情況,患肢抬高30,有利于靜脈回流,減輕腫脹充血;密切觀察患肢末梢血運及足趾活動,有異常、疼痛時及時報告醫(yī)生處理;術后保持負壓引流管通暢,注意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量和顏色,引流管一般在術后24~48h內拔除。
1.2術后監(jiān)護24小時內每小時觀察并記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加強術后監(jiān)護是防止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關鍵。
1.2.1預防術后并發(fā)癥關節(jié)腔內出血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多發(fā)生在術后24h內,少量關節(jié)內出血及滲出會自行吸收,量大時則會膝關節(jié)腫脹,疼痛劇烈,切口血性滲出增多。處理方法:及時更換手術輔料,適當加壓包扎,密切觀察病情及時匯報醫(yī)師請醫(yī)師處理。
1.2.2預防感染因膝關節(jié)局部血運差,抗感染力低。應保持切口敷料清潔干燥,如有滲液及時更換。保持病室清潔,按時通風換氣。
1.2.3術后患肢末梢血運,感覺及運動情況術后膝部為加壓包扎,會影響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術后必須觀察患肢遠端的皮膚溫度,運動感覺情況,注意患肢的末梢血運及感覺狀況,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如有異常及時向醫(yī)生反映,及時處理。
2.指導早期正確的功能鍛煉
2.1肌力訓練
2.1.1膝關節(jié)術后如果不活動,4d左右易出現關節(jié)活動受限,因此,膝關節(jié)術后早期功能鍛煉非常重要,一般術后消退后即可指導患者做股四頭肌等長舒縮鍛煉踝關節(jié)及足趾各關節(jié)伸屈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減輕肢體腫脹。方法:伸直患肢,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地進行大腿肌肉的自然收縮或伸直下肢后進一步適當用力把膝關節(jié)伸直等,3~5次/d,10~15min/次,逐漸增加至每4~6次/d,20~30min/次,訓練強度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及疲勞為宜。術后8~24h內,患肢有輕度疼痛,一般不需要鎮(zhèn)痛劑,在觀察和處理疼痛的同時,一定要弄清疼痛原因,不可盲目給予鎮(zhèn)痛劑。個別病人對膝部加壓包扎引起的不適也會訴說疼痛,對此應做好耐心的解釋工作。此外密切觀察留置于關節(jié)內的導管的引流情況,保持暢通。
2.1.2術后第1天開始可做直腿抬高練習為早期下床創(chuàng)造條件。方法:健側膝關節(jié)屈曲,患側膝關節(jié)伸直,踝關節(jié)保持功能位,抬腿離床面開始時不超過45°,以后可逐漸增加抬高度數,可達90°,以不疲勞為宜。抬腿高度因病不同,必要時可請示醫(yī)師。
3.功能鍛煉
3.1被動鍛煉術后2~3天可以使用CPM機被動進行膝關節(jié)屈伸鍛煉,每次30~60min,每日1~2次,每天增加屈膝角度5~10,循序漸進,目的在于防止肌腱粘連。
3.2主動鍛煉術后3~5天患肢疼痛、腫脹基本消失后可逐步進行主動屈曲鍛煉。方法:患肢足跟不離創(chuàng)面,逐漸屈曲膝關節(jié)至感到疼痛為止,放松數秒后可重復進行,待患肢肌力恢復,能抵抗肢體重力后可行抬腿屈膝關節(jié)或坐在床邊練習。
3.3下肢負重訓練膝關節(jié)鏡術后下床、負重時間是根據病種及手術方式決定的。手術后1周指導患者扶拐下床,患肢不負重,以后逐漸負重。下床前一定要在床邊練習坐起,扶拐下地時要有人陪護,防止摔倒。術后第三周鼓勵病人站立非負重行走鍛煉,使患肢肌張力和運動范圍恢復到正常,逐漸進行膝關節(jié)正常范圍內的活動訓練。
3.4出院指導出院時向患者詳細交待繼續(xù)加強住院期間進行的各項功能練習的必要性,患肢負重時間及負重時的注意事項,完全自如運動時間及方法,術后3~4周可棄拐開始鍛煉,避免劇烈活動,鼓勵病人進行耐力訓練,包括游泳,騎自行車及中速跑等。同時要注意關節(jié)保暖,夜間注意抬高患肢,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急躁,不能大量行走,不能急走,不能急轉。定期進行復查隨訪。多數患者術后傷口拆線后就出院了,大部分的功能鍛煉時間都在家里進行,因此要及時準確的對患者進行康復鍛煉的出院指導,定期復查膝關節(jié)的功能恢復情況,及時給予指導與幫助。超級秘書網
關鍵詞:互文性;文學批評;創(chuàng)造性
中圖分類號:I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11)06-0128-4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Xu Wenpei Li Zeng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symbolic properties of texts,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not only provides broader space and infinite possibiliti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texts, but also brings about profound changes in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as well. Through summarizing and commenting on the theories of intertextuality proposed by some French representatives and the theories of deconstruction by the Yale School of America, this paper aims to expound the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toward intertextuality and the great cultural realm that surpasses the limits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Key words:intertextuality; literary criticism; creativity
文學是人類社會文化意識、民族意識不斷積淀的結果和反映,在上層建筑中為社會中的某一階級或階層的存在和發(fā)展提供合理性和合法性。文學批評及理論伴隨著文學作品的誕生而出現。同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所經歷的變化和革命一樣,文學批評理論也經歷了無數次的變革和發(fā)展,反映了社會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tài)、宗教等諸多領域出現的新思想、新觀念等。經歷了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主要思潮的西方哲學深深影響了當代西方文學理論的發(fā)展,使文學批評在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上都受到巨大的沖擊和影響。作為一種文本闡釋理論,互文性理論誕生于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思潮的撞擊中,從文本的符號特性出發(fā),總結、歸納出文本的開放結構和指涉性特征,把文本從一個完整的、封閉的獨立結構中解脫出來,將研究重心從作者-作品-讀者這一傳統(tǒng)的三元關系轉向文本-話語-文化這一宏大的敘事結構?;ノ男岳碚摬粌H豐富了文學研究理論,拓寬了文學研究的視野,在理論上肯定了模仿和引用等描述文本之間關系的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而且通過將文學置于文化這一大的背景和網絡之中,在文學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從互文性理論家所關注的焦點看,M. 巴赫金注重的是人作為主體的對話關系,J.克里斯蒂娃主要從作者的立場關注文本,R.巴特從讀者的角度關注文本的接受,J.德里達提出延異(différance)和蹤跡(trace)兩個重要術語,從符號的差異性、能指和所指在空間上的播撒,豐富了互文性的理論體系。美國文論界形成了以P.德.曼和H.布魯姆為首的耶魯學派解構主義陣營。H.布魯姆的“詩學誤讀理論”關注互文性的心理闡釋,德•曼的修辭性文學解構主義和H.米勒的寄生與寄主解構主義修辭批評理論豐富和發(fā)展了法國文論家們的解構主義理論體系,在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實現從作品到文本的轉變中開辟了文本間性的新視域。
一
H.布魯姆理論中的“誤讀”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誤差性閱讀或錯誤的閱讀理解,而是指讀者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方式。J.克里斯蒂娃和R.巴特等人把互文關系看成是一種匿名的引用和靜態(tài)的吸收,但在H.布魯姆看來,一個卓越的詩人在意識中存在著由于遲來而產生可能被前驅詩人湮滅的焦慮,這種無法驅除的焦慮迫使他與前驅者在心理戰(zhàn)場上進行搏斗,為爭取“文本霸權”而進行誤讀。“誤讀”的目的在于祛除前驅詩人的影響,為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掃清障礙。H.布魯姆的詩學誤讀理論重視單個詩人之間的影響和來自同一個偉大前驅的文本之間的互文建構。一位強大的前驅詩人對一位遲來者的威懾逼迫后者必須使用修正比來擺脫前者的影響,力爭在文壇上占據一個位置。
H.布魯姆早年從事英美浪漫主義文學傳統(tǒng),尤其是英美詩歌傳統(tǒng)的研究和闡釋。在《影響的焦慮》(The Anxiety of Influence)和《誤讀圖示》(A Map of Misreading)這兩部著作中,H.布魯姆正式提出了“影響即誤讀”的思想,極大地豐富了結構主義文論體系。H.布魯姆所說的“誤讀”主要是圍繞后來詩人,由于前驅詩人的影響,采取的態(tài)度和做法,即對前驅詩人進行“誤讀”、修正和改造。H.布魯姆說:“詩歌的影響-當這種影響包括兩位強勁有力度的權威的詩人之時-總是通過對較前一位詩人的誤讀而發(fā)生的,誤讀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銜接、連接行為,確實是、而且必須是一種誤解(或譯誤釋:misinterpretation)。一部豐碩的詩歌影響史,即從文藝復興起文本詩歌的主要傳統(tǒng),就是一部憂慮和自我適應的歪曲模仿歷史,一部曲解的歷史,一部反常的、人性的、有意修正的歷史,而若無這種修正,現代詩歌本身也不可能存在”(H. 布魯姆 2008:2)。由此看來,H.布魯姆一反傳統(tǒng)文學理論對“影響”的理解,把“影響”從后人對前人的模仿、繼承和推崇理解為后人對前人誤讀和誤解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修正。H.布魯姆認為,后人對前人“誤讀”的目的在于擺脫前人的決定性影響而確立自己的天才地位,因為只有修改了前人的作品,才能為自己開拓出一片展示才能、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天地。既然后來詩人無法逃脫前驅詩人的影響,那么他只有通過誤讀來偏離這種影響,修正前人的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新。H.布魯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闡釋他的“誤讀”理論。首先,閱讀是一種延遲行為。這是因為,文學文本使用的語言符號中的能指和所指這一對應關系的不確定性導致了意義在能指之間進行永不休止的轉換、播撒和延遲,而作為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意義與作者最初賦予文本的意義不可能完全一致,作者的原意要么在時間上發(fā)生延遲,要么在具體的內容上發(fā)生偏轉,也就是說,沒人能夠找到作者給予文本的原初意義。因此,閱讀事實上成了一種寫作,讀者在“重寫”文本的過程中為文本創(chuàng)造意義。其次,影響即誤讀。H.布魯姆對“影響”的理解是,“影響意味著,壓根不存在文本,而只存在文本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則取決于一種批評行為,即取決于誤讀或誤解,一位詩人對另一位詩人所作的批評、誤讀和誤解” (H. 布魯姆 2008:3)。這一論斷進一步詮釋了H.布魯姆作為一名解構主義者的文本觀:不存在始源性的、所有其他文本都派生和寄生于此的原文本,所有的文本都處于相互影響、相互交叉、相互指涉、相互重疊和相互轉換之中。文本之間不存在后來者對前驅者的繼承關系,文本之間只存在對抗和斗爭的關系,后來者通過采取創(chuàng)造性的糾正和修正來力爭取代前驅者。詩人之間的相互閱讀導致誤讀,詩人之間的影響導致互文性。同樣,勝任的讀者也像詩人那樣進行誤讀式的或批評式的閱讀,這種影響關系對讀者閱讀的支配就如同影響支配寫作一樣。所以,誤讀即誤寫,寫作即誤讀。
解構主義完全否認了傳統(tǒng)的文學史觀把文學史單純地看作是傳承、延續(xù)和發(fā)展的歷史,不同時代的詩人之間的影響構成了一部誤讀和修正的歷史。H.布魯姆提出的六種修正比,即六種誤讀方式揭示了詩人是如何試圖偏離前驅詩人的影響。“克里納門(Clinamen)”指的是后來詩人通過反諷式的誤讀來暴露前驅詩人的幼稚和局限性,以實現偏離和變化的目的;“苔瑟拉(Tessera)”意味著后來人認為前人走得不夠遠,通過揭示前文本的不足和續(xù)完前人的詩,目的在于補救,以免使得前人的詩被湮滅;“克諾西斯(Kenosis)”意思是后來人打破與前人之間的連續(xù)和承繼,目的在于通過這種不連續(xù)來凸顯自己的詩,從而達到倒空前人詩中的神性和靈感并使之相形見絀;“逆崇高(The Counter Sublime)”指的是通過把前驅者魔鬼化而壓抑前文本的崇高幻想,以一種反崇高的姿態(tài)來抹殺前文本;“阿斯克西斯(Askesis)”指意識到幻想無助于改造我們的世界,詩人必須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快樂原則才能對抗現實世界,通過在自己的詩與前驅者的詩之間確立一種關系來消除前驅者在詩中體現的天賦靈性,通過與前文本切斷一切聯系來實現自身的凈化;“阿•波弗里達斯(A. Pophrades)”指的是成熟的后來詩人向前驅者敞開自己的詩所產生的效果:后來詩人吸收前文本并幫助前驅詩人抒發(fā)未能表達的幻想,給人一種前文本來自后來人的感覺,后來人勝過前驅詩人而使前驅詩人退居其后。
值得指出的是,H.布魯姆認為不存在所謂的精確的閱讀,只存在或多或少的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和巴特倡導的愉悅性閱讀相似,H.布魯姆也認為誤讀中包括趣味性的閱讀?!坝绊懠凑`讀”實則意味著使用如比喻、反諷和夸張的修辭手法對前驅詩人的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偏離、歪曲和修正。H.布魯姆的“影響即誤讀”的文論思想開始從心理層面對讀者的閱讀心理機制進行探索,是一種研究讀者對文學文本接受的美學。在談到不同的讀者可能出于需要而對閱讀的文本進行改造甚至歪曲時,法國文學家和社會學家R.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將閱讀稱為“創(chuàng)造性的背叛”。對文本的這種“背叛”也許會使原作者感到驚訝和措手不及,但“誤讀”和“背叛”所體現的創(chuàng)造性的“寫作”賦予了文本新的意義,不同的讀者可以因此而能夠互相交流他們的新意義和新文本。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延長作品的生命力,使文本的意指過程得以“延異”,而且能使文本在讀者之間由于“重寫”而產生一個個互文本。R. 埃斯卡皮在說到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背叛”時指出,“全部古代及中世紀的文學在今天還有生命力,實際上都經過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背叛’”(R. 埃斯卡皮1987:137-139)。H.布魯姆的“影響即誤讀”的理論不僅豐富了互文性理論,為理解文本間和不同時代的詩人間的關系找到了新的視角,而且對探索和理解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提供了歷時性的角度。
二
德里達說:“我們應該把文本看成是不斷流動的能指”(Peck, J. & Coyle M. 1984:166)。這就意味著每一個前驅者的文本都有可能被后人以改寫、引用等方式所利用,用前文本作為一個能指來指向一個或若干個所指(也可以看作是新的能指)。這樣一來,被后來者利用的前文本在后來文本中形成一個個指涉其他文本的能指,前文本和其指涉的其他文本與后來文本就形成了互文關系,前者幫助后者闡釋其文本意義。(陳永國 2003:78)德里達對互文性理論的獨特貢獻是他的兩個重要術語:延異(différance)和蹤跡(trace)。延異這個概念來自索緒爾的語言符號差異論,即每個符號的意義都取決于它與其他符號的差異。德里達的延異說包含三層意思:一是符號的差異性,二是符號的能指和所指在空間上產生的播撒,三是意指過程在時間上產生的推延,即在意指過程中,能指和所指不同時發(fā)生。蹤跡指的是每一個或大或小的文本都是由其他話語(文本)所決定。因此,所有的話語(文本)都有互文性,而前文本被后人有意或無意以引用和改寫等方式利用時,都對前文本的意義進行一定程度的增補。在增補中,前文本必然在新文本中留下蹤跡。蹤跡被德里達看成是意指活動中的最小單位,相當于索緒爾理論中的符號。從這兩個概念的內涵來看,延異和蹤跡都含有無中心或顛覆中心的傾向。德里達認為,文本是由蹤跡組成的,蹤跡無處不在的特性決定了一個文本是在與其他文本交織在一起的大網絡中形成的。(王瑾2005:97)德里達不否認文學模仿論,但他認為文學文本模仿的不是外在的物質世界或精神世界,而是其他文本;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是歷史文化的產物,處在語言符號的網絡世界中,所以是符號,也是文本。因此,作為符號文本的文學文本模仿的是其他符號文本。在這個文本世界里,模仿對象在模仿過程中發(fā)生替補(supplement)、位移(dislocation)和播撒(dissemination)的變化,而這些變化處在既不固定又不恒定的動態(tài)中。文本與文本之間互相指涉、互相依存,因此文學的本性就是文本間性。文本間性就是互文性,而此文本與彼文本在時間上構成歷時關系,在空間上構成共時關系。文本的互文性特征決定了互文性跨越了各種文學體裁之間的界限,文本可以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在文本世界的網絡中自由穿梭。德里達互文性理論的核心是延異說,延異是差異和延宕的綜合,是對邏各斯中心的消解和取代。延異說揭示了意義被符號自身的差異所推延的特性,并永遠屈從于差異。
受以德里達為代表的法國文論家的影響,美國逐漸接受了互文性和解構主義理論,形成了以P.德.曼的修辭性文學解構主義和H.米勒的寄生與寄主解構主義修辭批評理論為代表的耶魯學派解構主義陣營。P.德.曼在《盲點與洞見》(Blindness and Insight)和《閱讀的比喻》(Allegories of Reading)這兩部著作中推出了語言和文學的修辭性觀點。在P.德•曼看來,語言的修辭性或隱喻性體現在語言是用一種符號代替另外一種符號,即意指過程中能指指向所指,而修辭使語言在表達中有可能同時既肯定又否定,也就是說字面意義和暗示意義(修辭意義)之間相反,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張力。P.德•曼認為這種張力體現出后者對前者的否定,而修辭意義對字面意義的否定導致文本意義的多元化和動態(tài)化,文本意義被解構。(de Man, P. 1979:9)語言的修辭性使一個文本具有指涉其他文本的符號特性,這種指涉性就使文本具有了互文性特征。文學文本依靠語言的修辭性,通過轉義完成意指功能,指向自身和其他文本,如歷史、政治等各種文本。P.德•曼的修辭性解構主義理論運用語言的修辭性消弭了文學文本和非文學文本之間的差異和界限,文本與文本之間的關系被歸結為文本間性或互文性。H. 米勒從現象學理論轉向解構主義陣營源于他對阿伯拉姆斯(M.H. Abrams)在《自然的超自然主義:浪漫主義文學中的傳統(tǒng)與革命》(Natural Supernaturalism:Traditional and Revolution in Romantic Literature)一書中表現出來的邏各斯中心主義思想的質疑。(Bloom H. 1979:250)H.米勒的互文性結合了德里達的延異理論和德•曼的語言的修辭性和文學文本的修辭性理論,提出了在文本之間開展解構主義的修辭批評方法?!皩嶋H上,鑒于‘解構批評’是用修辭的、詞源的或喻象的分析來解除文學和哲學語言的神秘性,這種批評就不是外部的,而是內部的。它與它的分析對象具有同樣的性質。它非但不把文本還原為支離破碎的片斷,反而不可避免地將以另一種方式建構它所解構的東西。它在破壞的同時又在建造”(王逢振 1991:184)。 由此可以看出H.米勒建立在延異性和修辭性基礎上的解構主義思想:既解構又建構。將文本的封閉結構打開,使一個文本向所有其他文本開放,此為解構;文本的開放使文本之間相互指涉,意義在差異中由語言的修辭性手法建立起來,此為建構。H.米勒用寄生物和寄主之間的關系來詮釋他的既解構又建構的文本觀。他在《作為寄生的批評家》中首先闡釋了寄生物和寄主之間的關系:寄生物寄生在寄主身上,從寄主那里汲取養(yǎng)料得以生存,成長壯大后會成為其他寄生物的寄主。寄生物在寄生過程中既解構寄主同時也建構自身,寄生物和寄主的關系也在寄生和被寄生的過程中相互轉換。H.米勒用寄生這個概念來類比和闡釋詩歌文本之間的關系:“詩歌內部一部分同另一部分的關系,或是該詩同先前的和以后的文本的關系,就是對于寄生物與寄主關系的一種表述。它以實例說明了這種關系不可確定的搖擺性。要確定哪種成分是寄生物,哪種成分是寄主,哪種成分支配或包含另一種成分,是不可能的”(王逢振 1991:169)。H.米勒從詞源上考證了寄主這個詞,發(fā)現它既指主人又指食客。寄主有時作為主人招待其他食客,有時作為食客被其他寄主招待。因此,H.米勒得出結論:沒有永遠的寄主,也沒有永遠的寄生物;寄生物汲取寄主養(yǎng)分、解構寄主的同時,將養(yǎng)份融入自身體內對自己進行建構;文本之間也是如此,后來文本寄生于前文本,在解構前文本的同時建構當前文本,而當前文本又會成為將來文本的寄主。(王瑾 2005:110)H.米勒的寄生與寄主思想揭示了在寄生物和寄主兩種角色之間轉換的文本與文本之間的解構與建構關系,這種關系歸根到底是一種互文性。P.德•曼從語言的修辭性中看出符號的指涉導致文本的相互指涉,H.米勒則從寄生與寄主的關系中發(fā)現了文本間的相互吸收、轉化和影響。
三
互文性理論對文學文本進行研究的范圍和對象通常包括影響文學作品的源頭、文學傳統(tǒng)的影響和習俗等等,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首先,通過對文本的細讀,尤其是對文本語言進行修辭性的閱讀,研究文本語言是如何通過隱喻等修辭手法對語言進行持續(xù)不斷的破壞,從而產生德里達所說的文本的蹤跡,進而順著蹤跡發(fā)現此文本對彼文本的指涉,闡釋文本意義的多元化和不穩(wěn)定性。其次,通過此文本中出現的對其他文本所做的如拼貼、引用或評論等顯性的互文手法進行追根溯源式的梳理,來研究他文本在此文本特殊語境中的承接性、適宜性及深刻含義,并由此探討其他文本意義從原語境植入新語境后,作為符號在無限的意指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變化。再次,通過對一個作家某一體裁作品所體現的內互文與外互文形成的指涉性關系,在主題闡釋和藝術表現手法方面,建構該作家的內互文網絡和外互文網絡。研究他文本對此文本,尤其是外互文網絡中政治、歷史、神話和圣經等大的文化文本網絡與一個作家整體文本網絡的關系,考察互文本在被嵌入的文本中如何實現其語義功能、如何與新文本的語境結合以及和諧程度。
參考文獻
陳永國. 互文性[J]. 外國文學, 2003(1).
殷企平. 談“互文性”[J]. 外國文學評論, 1994(2).
王逢振. 最新西方文論選[M]. 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1.
王 瑾. 互文性[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辛 斌. 語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8(1).
辛 斌 賴 彥. 語篇互文性分析的理論和方法[J]. 當代修辭學, 2010(3).
H. 布魯姆. 誤讀圖示[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H. 布魯姆. 影響的焦慮[M]. 北京:三聯書店, 2006.
R. 埃斯卡皮. 文學社會學[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1987.
Bloom, H. De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M]. New York:Seabury Press, 1979.
Derrida, J. Writing and Difference[M].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8.
de Man, P. Allegories of Reading[M]. New Have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eck, J. & Coyle M. Literary Terms and Criticism[M].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84.
2011年第6期
總第163期外語學刊
中西醫(yī)結合整體護理是汲取中醫(yī)護理、西醫(yī)護理、新興邊緣學科的護理研究之長,運用現代科學知識,結合中醫(yī)基本理論與方法,實施保持和增進人類健康的護理過程。中西醫(yī)結合護理是我國護理教育發(fā)展的方向,是中醫(yī)護理與現代護理飛速發(fā)展的需要,其發(fā)展的可行性及策略,主要從以下幾面進行探討。
1 中、西醫(yī)護理學的特點
1.1 西醫(yī)護理 護理學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一是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階段;二是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階段;三是以健康為中心的護理階段。護理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教育模式;護理操作技術更為科學、規(guī)范、實用,其逐漸發(fā)展成為一門綜合性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獨立的為人類健康服務的應用科學。系統(tǒng)化整體護理成為現代護理模式,整體護理是把服務對象視為一個整體,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方面去考慮人類存在的和潛在的健康問題,并通過護理程序來解決這些問題,直接服務于整體的人。但西醫(yī)護理,大多采用對癥護理,即見效快,療程短,但難免有副作用或不可避免的損傷;西醫(yī)護理在康復、強身、健體等方面也應充實和發(fā)展。
1.2 中醫(yī)護理 中醫(yī)護理學是祖國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積累了豐富的護理理論和方法。
1.2.1 中醫(yī)護理的原則 (1)扶正邪:護理的目標是增強人體的防御能力,去除致病因素。(2)標本緩急:急則護標,緩則護本。(3)同病異護,異病同護:視臨癥表現施護癥候相同,護理方法一樣,癥候不同,護理方法不同。(4)未病先防,已病防變:預防為主,強調觀察病情,防止發(fā)生并發(fā)癥。這些理論與方法正是整體護理要納入的重要內容。
1.2.2 中醫(yī)護理的特點 (1)整體觀:中醫(yī)理論以對立統(tǒng)一的整體觀對待人體和疾病。中醫(yī)認為人體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通過經絡將人體各部分有機的聯系在一起。體現臟腑之間,臟腑與各組織之間的生理功能與病理反應。尤其是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的天人合一論,表明人與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又是一個整體。外界的各種變化,必然會影響人體生理與病理反應。因此,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人類自身的情緒變化都與健康有關。所以,中醫(yī)護理以其“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自然觀和“以病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與現代護理學“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不謀而合。(2)辨證施護:根據陰陽、五行、四診、八綱、臟腑辨證的理論與方法,確定實施護理原則與方法。總之,中醫(yī)護理在飲食、運動、睡眠、心理護理等健康養(yǎng)生方面有其特有的優(yōu)勢。
但長期以來,大量的中醫(yī)護理經驗和方法,一直散在于各種中醫(yī)古籍之中,雖然也出版了許多中醫(yī)護理書籍,但是缺乏深層次的研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和完善的護理操作程序,影響了中醫(yī)護理學的發(fā)展。如一些中醫(yī)護理技術操作應進一步規(guī)范化,在繼承傳統(tǒng)中醫(yī)護理技術操作的同時吸收現代護理操作中先進的、科學的、實用的內容來充實自身,不斷完善中醫(yī)護理技術操作。
1.3 中西醫(yī)結合整體護理 中西醫(yī)結合整體護理學是一門新興的護理學,其特點是:它從人體與自然界的整體觀、辨證施護與現代護理醫(yī)學模式相結合,開展以人為中心的中西醫(yī)結合系統(tǒng)化整體護理[1];在護理理論上,中西醫(yī)匯通,有機結合,構建新的護理理論,豐富中國護理學的內涵;在護理實踐上,西醫(yī)的先進護理技術與中醫(yī)的辨證施護相結合,實施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全面護理;臨床護理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為服務對象解決恢復健康、維持健康、促進健康的實際需要。中西醫(yī)結合整體護理是將現代的護理觀與中醫(yī)的基本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同的理論、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觀察方法,比較兩者的不同點,進而相互學習,吸取兩者之長,確定兩者結合點,從而融會貫通,創(chuàng)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整體護理,它不同于中醫(yī)護理現代化,更不同于傳統(tǒng)中醫(yī)護理。它是醫(yī)學新理論的真正結合,在現代科學高度發(fā)展的今天,多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和共同發(fā)展是一個重要趨勢。轉貼于
2 中西醫(yī)結合整體護理教育的可行性
2.1 中醫(yī)護理觀符合現代護理模式,奠定了中醫(yī)護理與西醫(yī)護理結合的基礎 整體護理已成為現代護理的發(fā)展模式,體現了生理-生物-社會-心理的整體護理觀念,并進一步向“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方向發(fā)展;中醫(yī)護理以其“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自然觀和“以病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與現代護理學“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相吻合[2]。中西醫(yī)結合整體護理教育是將中醫(yī)辨證施護與西醫(yī)整體護理有機的結合起來,在西醫(yī)整體護理的基礎上,根據中醫(yī)辨證、西醫(yī)辨病提出護理問題,制定護理計劃,進行辨證施護及護理效果評價。
本文作者:葉明娟劉婭萍工作單位:江蘇省江陰市人民醫(yī)院供應室
供應室護士時間管理傾向的特點時間管理傾向是個體在時間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對活動和時間關系的識別、監(jiān)控以及評價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時間管理傾向是一種具有多維度、多層次心理結構的人格特征。時間管理傾向對個體具有動力作用,在不同人群身上具有不同的表現,具有潛在的可測度[5]。本次調查供應室護士時間管理傾向得分為(3.35±0.58)分,略高于應菊素[6]所調查的結果(3.24±0.49)分,依應菊素的標準,供應室護士時間管理傾向為中等水平。其中“時間價值感”維度均分最高,說明護士對時間的功能和價值有較好的認知,認為時間是寶貴的,對運用時間進行一系列操作比較有信心;“時間監(jiān)控觀”維度均分最低,說明供應室護士對器械操作時間的控制能力相對較差,它通過一系列的外顯護理活動來體現,比如器械的清洗、打包的時間控制長短不一,手供一體化中器械交接的時間與預期的有一定差距等,這說明供應室護士利用時間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供應室護士專業(yè)自我概念的特點專業(yè)自我概念是美國職業(yè)心理學家Super職業(yè)發(fā)展理論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Super認為專業(yè)自我概念是個體整體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專業(yè)自我概念是個體在職業(yè)選擇及發(fā)展過程中對個體起著核心和驅動作用[7]。在本次調查中,供應室護士專業(yè)自我概念平均分為(2.95±0.44)分,與均分2.5分比較而言,供應室護士的專業(yè)態(tài)度是積極的。這與侯睿等[8]對婦產科護士進行調查得出的研究結果一致,積極的專業(yè)自我概念表明護士是積極的自我評價,自尊和自我接納是良好的,這有利于調動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和人才的有效利用至關重要。其中“靈活性”維度均分最高,專業(yè)最能體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只有對專業(yè)的正向認識和專業(yè)技能達到一定水平才能體現出靈活性。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供應室護士的工作質量直接影響患者的健康結局,“滿意度”維度均分最低,這與護理工作總被認為是不需要高學歷、低技能和簡單瑣碎的重復性工作以及醫(yī)護地位不平等有關[9]。
供應室護士時間管理傾向與專業(yè)自我概念的關系特點本研究調查顯示,供應室護士時間管理傾向3個維度及總分與專業(yè)自我概念5個維度及總分均顯著相關。陳燕[10]研究認為,會進行時間管理的人其職業(yè)發(fā)展將會越來越順,本研究再次驗證了這一觀點。幾乎每個護士都會對時間有著積極的態(tài)度和觀念,她們會認為時間寶貴,在崗位上消磨時間是錯誤的概念。護理從業(yè)人員由于護理工作的性質特殊,每天在面臨緊張的護理工作任務之余,還要面臨新的護理技術和知識更新的壓力。多數護士在團隊環(huán)境中將工作時間安排的有條不紊[11],比如何時對器械進行交接、清洗和消毒等,在預期時間內完成份內的護理工作任務,能得到同事和護士長的肯定和贊許,能增強護士工作的效率和積極性,進而促進護士專業(yè)自我概念的發(fā)展。時間管理對于護士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護士的職業(yè)生涯中,認為時間寶貴、有緊迫感的護士,會對時間的價值有積極的認識和體會,她們善于設立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12],比如今年要申請什么級別的護理課題發(fā)表什么樣的文章、在晉升中級或高級職稱時有多少榮譽或成果等,在短期目標達到后,護士會獲得自信和對自己能力的肯定,能促進專業(yè)自我概念的進一步發(fā)展。護理管理者應在對護士進行專業(yè)自我概念的指引中,幫助護士充分認識和利用時間,提高護士專業(yè)自我概念的正向發(fā)展。
【摘要】 如何運用護理倫理學知識正確處理好與患兒及家長的關系,順利實施護理工作,對圓滿完成實習任務起著重要的作用。筆者從分析實習護士在兒科臨床實習中引發(fā)的倫理問題,提出了加強倫理教育,樹立崇高職業(yè)道德;嚴格遵循倫理原則,改善護患關系,提高實踐技能,化解倫理糾紛的辦法,這些辦法旨在實踐中時刻把患兒的利益擺在首位,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護患倫理沖突必將會越來越少,以至得到徹底解決。
【關鍵詞】 臨床護理研究; 臨床實習; 兒科護理學; 兒童心理學; 護理
臨床實習教學是培養(yǎng)臨床合格護士的重要醫(yī)學教育過程,是護理理論在實踐中運用的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其中,兒科臨床實習對護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一關。兒科俗稱“啞科”,服務對象是未成年兒童,大多數不能自述病史或表達不準確,這就給護理人員了解病情帶來很大困難,同時小兒身體尚未發(fā)育成熟,對護理操作的耐受力差,就更增加了護理難度。在實習中,面對這一特殊群體,面對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不斷提高的家長,護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困惑。如何運用護理倫理學知識正確處理好與患兒及家長的關系,順利實施護理工作,對圓滿完成實習任務起著重要的作用。
1 臨床實習中引發(fā)倫理糾紛的原因分析
隨著現代醫(yī)學模式的轉換,以疾病為中心的醫(yī)患關系模式已轉變?yōu)橐曰颊邽橹行牡尼t(yī)患關系模式。在就醫(yī)過程中患者有自主選擇醫(yī)療服務的權利,尤其是兒科患者年齡小、技術操作難度高,家長希望獲得最好的護理服務,維護自身治療過程中應該享有的各種權利,常常會拒絕實習護士為其提供護理服務而引發(fā)矛盾沖突。由此涉及的倫理問題表現如下:
1.1 忽視患兒的自主權力 在兒科,兒童通常被認為是孩子,孩子是應該聽大人的,更不容說是事關生命的大事。由于護理工作中常常忽略患兒的自主決定權,患兒家長對醫(yī)療服務要求高維權意識強,另外實習護士的增多和護患關系的日趨緊張,從而引起護患沖突。
1.2 忽視患兒的知情同意權 由于兒科工作對象中的大多數患兒,他們還處于父母的合法監(jiān)護下,因此在醫(yī)療行為的選擇過程中,父母和孩子經常會發(fā)生沖突。為了減少這種沖突,家長常常會替患兒做出決定,不告訴孩子即將進行的治療、護理操作方式,所以我們常常遇到因不知自己將面臨的是什么樣的處置而恐懼不安的患兒。他們表現出對醫(yī)務人員的恐懼,甚至害怕所有穿白大衣的人。
1.3 缺乏對患兒的尊重 由于家長和醫(yī)護人員的慣性思維,認為孩子還不懂得害羞,因此常常在眾目睽睽之下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以及開展導尿等診療工作,沒有尊重患兒的隱私權。另外,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如靜脈穿刺等一些創(chuàng)傷性較小的操作常常是沒有提前告知患兒就開始進行,對少數不合作的患兒,則是采取家長協助強迫執(zhí)行,沒有尊重患兒的知情同意權和自主權。
2 臨床實習中倫理矛盾的解決辦法
2.1 加強倫理教育,樹立崇高職業(yè)道德 德是立業(yè)之本,無德業(yè)必衰。缺少醫(yī)德支撐的實習護士,必將事業(yè)失敗,被社會所遺棄。因此,兒科護理臨床實習教學既要提高護生的專科護理能力,更要著力于對職業(yè)道德的培養(yǎng),來滿足社會對護理人才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對護生的整個教育過程中,護理專業(yè)始終弘揚一種精神:護理工作的本質就在于奉獻,選擇了護理工作就選擇了奉獻。將護理職業(yè)道德教育貫穿于顯性課程和隱形課程的教學,并使其內化為護生的一種素養(yǎng),使護生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和慎獨精神,遇事沉著冷靜,有敏銳的觀察力,有應變能力,能防止突然事故發(fā)生。
2.2 嚴格遵循倫理原則,改善護患關系 實習護士在兒科臨床實習中,首先要尊重患兒的合法權益,自覺保護患兒的隱私權不受侵害,只有真正做到了尊重患兒的各種權利,遵循倫理原則,維護患兒的切身利益,才能改善護患關系,才能得到患兒以及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避免發(fā)生護患糾紛。《護理倫理學》課程教學中對護生未來可能面臨的倫理問題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具體方法:
2.2.1 不傷害及有利原則 同成人科室一樣,兒科護理工作中也應遵循“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的有利原則,努力使患兒受益,關心患兒的主客觀利益,對患兒及其家長履行仁慈、有利的道德行為[1]。通過具體解釋各項操作的必要性,體現“以病人的利益為中心”的原則。在面臨“選擇受益最大、傷害最小”的治療方法時,首先考慮的是搶救生命,其次才是減輕痛苦,避免并發(fā)癥發(fā)生。
2.2.2 自主原則 自主原則由比切姆和查爾維斯于1979年首先提出[2],其核心是在診療過程中,由患者自己做主、理性地選擇診治方案的自主權?;純壕哂凶灾鬟x擇權,患兒家長有決定權,當患兒表示反對時,實習護士反復耐心地與其溝通。而在溝通無效、必須強制執(zhí)行時,護士有責任與義務向患兒解釋這樣做的必要性,并表示歉意,從而避免強制性執(zhí)行操作在患兒心理上留下陰影。在緊急情況下,也要告知家屬拒絕操作可能對生命和健康產生的危害,征得患兒及其家長的同意后方可進行護理處置。
2.2.3 知情同意原則 知情同意原則是自主原則在醫(yī)療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其核心是指臨床上具備獨立判斷能力的患者,在非強制狀態(tài)下,充分接受和理解各種與其所患疾病相關的醫(yī)療信息,在此基礎上對醫(yī)務工作者制訂的診療計劃自行決定取舍[3]。知情同意原則強調診療工作以患者為中心,更多地關注對患者人格尊嚴或個性化權利的尊重?;純弘m然需要父母的監(jiān)護,但是他們已經有了獨立決定事情的需要,因此在各項操作前需要得到患兒及家長的同意。
2.2.4 尊重原則 對患兒的尊重主要表現在保密和保護患兒的隱私以及尊重患兒的知情同意和自主權問題上。保密和保護患兒的隱私是尊重原則的最直接的表現。兒童從幼兒期開始已經對暴露身體有了害羞感,學齡前期已經有了自己的秘密,因此在兒科護理工作中,要關注兒童的隱私保護。實習護士首先從自身做起,樹立自覺維護患兒隱私的意識,在操作中注意避免暴露與操作無關的部位,并使患兒樂于配合,必要時在病床周圍拉上圍簾,使其成為獨立的單元,讓其家長陪同,使患兒產生安全感。
2.3 勤于學習技藝,提高實踐技能 藝是立業(yè)之命脈,藝不精業(yè)必絕。實習護士必須樹立起崇尚醫(yī)德,勤于學習技藝的精神。由于兒科護理工作的復雜性,要求兒科護士技術嫻熟,操作準確,為患兒提供全面照顧和支持,使患兒盡快康復。實踐經驗不足、操作技術缺陷的問題對護生來說在所難免。這就要求護生入科前對兒科實習過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與準備,對??撇僮骷寄苋珙^皮針注射反復練習,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入科后則要謙虛謹慎,珍惜動手機會,最終達到“一針見血”的功力,得到家屬及患兒的認可和信任。一個努力鉆研、工作認真負責的護生會使患者家屬及患兒樂于奉獻,推動臨床護理教學工作的進步和發(fā)展。
兒科臨床實習護士與患兒及家長之間的倫理沖突,是涉及多方面的復雜問題,還需要從各領域加以研究和探討。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這些問題可能還將繼續(xù)限制實習工作的開展,這就要求在實踐中時刻把患兒的利益擺在首位,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護患倫理沖突會越來越少,以至得到徹底解決。
【參考文獻】
[1] 劉菡,何倫,孫強.美容外科的安全性問題與倫理原則[J].醫(yī)學與哲學,2004,25(7):l820.
科研素質是理工科類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科研素質從組成要素來看,主要包括科研意識、科研態(tài)度、科研知識和科研能力4個方面。科研意識是科研素養(yǎng)的基礎,有了科研意識,端正了科研態(tài)度,豐富了科研知識,再加上動手能力的訓練,才能提高學生科研能力。具備了上述條件才能夠真正地開展科研實踐活動,進而幫助學生們將課堂知識、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科研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貫穿于整個本科階段教學中:(1)在課程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閱讀課本之外的課程的相關知識,并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去關注一些熱點的學術問題,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這對于培養(yǎng)其科研素質是大有好處的;(2)進行“課程論文”訓練,根據課程性質,以小論文、讀書報告等形式代替?zhèn)鹘y(tǒng)的作業(yè),為學生最終撰寫畢業(yè)論文提供“練筆”的機會;(3)科研實驗研究是學生畢業(yè)論文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課程實驗的綜合運用,因此,應重視日常實驗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完成實驗,獨立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4)進行科研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工作單位的科研條件,積極參與科研項目或課題,了解科研基本方法及流程。通過這些措施,激發(fā)學生科研興趣,培養(yǎng)科研意識,使學生逐漸認識到科研對護理專業(yè)發(fā)展和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性。
2重視相關課程教學
目前開放教育護理學專業(yè)本科教學計劃中設計了護理科研方法、文獻檢索、護理倫理學這三門課程,它們與畢業(yè)論文寫作直接相關。護理科研方法主要介紹護理研究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包括科研選題、科研設計、資料的收集方法、資料的整理與分析、護理論文的撰寫等內容。文獻檢索課程主要介紹醫(yī)學文獻檢索基礎、圖書館信息資料利用、電子圖書、電子期刊以及文摘數據庫檢索、引文數據庫檢索、全文數據庫檢索、特種文獻檢索、因特網醫(yī)學信息資源檢索以及醫(yī)學文獻的綜合利用。護理倫理學課程主要介紹護理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及護理實踐中有關倫理學的問題。護理科研方法是畢業(yè)論文寫作的指南,文獻檢索是畢業(yè)論文寫作的工具,護理倫理學是畢業(yè)論文寫作的倫理規(guī)范,這些課程雖然各有側重,但都是從撰寫科研論文的理論知識上進行教學,為撰寫論文打好基礎。但這些課程往往被學生看做是可學可不學的“選修課”,直到寫作論文時才發(fā)現這些課程的重要性。這些課程的學習,除了提高學生的認識以外,更重要的是對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改進。例如,對于護理科研方法課程采用參與式教學,讓學生跟隨教師教學進度,同步進行訓練,指導學生如何選題、科研設計、資料收集、統(tǒng)計分析、撰寫論文。學生在課程結束時,每人完成1份開題報告及相關課題綜述,既作為該課程的考核依據,同時也是畢業(yè)論文工作的開始。文獻檢索課程采用理論教學和上機操作并重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護理倫理學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學法,讓學生通過具體案例學習科研中涉及的各種倫理問題。
3提高畢業(yè)論文寫作的規(guī)范性
畢業(yè)論文寫作的規(guī)范性與論文的質量密切相關,護理論文有其固有的格式,寫作應符合其規(guī)范。學生往往由于對這些要求缺乏了解造成所寫論文的結構和格式不符合要求,給自己和指導教師都帶來很大的困擾。因此,提高論文寫作的規(guī)范性顯得尤為重要。護理論文主要有科研論文、文獻綜述、個案報告、經驗總結等形式,在學生論文寫作時,為學生提供不同類型護理論文的范文,這些范文可以是護理類期刊上的高質量論文,也可以是往屆學生的優(yōu)秀論文。制定統(tǒng)一論文寫作的格式和畢業(yè)論文答辯的要求和評分標準,刊印成冊,發(fā)給畢業(yè)年級學生,在手冊中尤其要對論文寫作格式的細節(jié)問題做出詳細要求,如圖表排列、格式、字體字號、參考文獻格式等,使學生在撰寫論文時遵循統(tǒng)一的格式和要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讓他們了解畢業(yè)論文答辯的要求和評分標準,使學生處于主動的地位,把畢業(yè)論文寫好。此外,由于學生大多是初次寫作論文,往往語言不得體,敘述不簡潔,詞不達意,對醫(yī)學術語表達不規(guī)范,因此還需注意語言的簡潔、規(guī)范。
4發(fā)揮指導教師的作用
畢業(yè)論文的撰寫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過程。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啟發(fā),認真閱讀文獻,精心選題,廣泛收集資料并反復修改初稿,完成定稿到答辯。在論文指導過程中,指導教師不僅教給學生論文寫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嚴謹、科學的學術態(tài)度,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畢業(yè)論文完成的質量與指導教師密切相關,必須充分發(fā)揮指導教師在論文指導中的作用,具體的措施是:
(1)建立指導教師遴選制度和激勵機制。
根據陳玉平等的調查顯示,學生希望論文指導教師科研能力突出、教學經驗豐富、理論水平高,同時要有責任心,關心學生的畢業(yè)論文工作并樂于幫助,并且能有充裕的時間指導學生的論文寫作。根據這些要求,建立指導教師的遴選制度,對教師的職稱、科研能力、指導論文的效果等方面做出詳細要求,同時引入競爭機制,競爭指導,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熱情。另外,啟動激勵機制,對于論文指導效果較好的教師,給予格外的物質及精神獎勵。
(2)指導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指導方式。
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論文過程中,主要的方式有面對面指導和非面對面指導。在學生開始論文寫作之前面對面的集中指導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論文撰寫的基本格式,科學地進行科研設計和規(guī)范地書寫畢業(yè)論文。除此之外,在學生寫作論文過程中,指導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情況,安排1~3次的面對面指導。開放教育學生基本都是在職人員,工作生活比較忙碌,大多數人很難經常與指導教師見面進行討論,那么選擇一些非面對面的指導方式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常見的方式有電話、QQ、電子郵件等。隨著開放教育的深入發(fā)展,我們還將建立基于網絡的畢業(yè)論文交流指導平臺,教師和學生將通過這種專業(yè)化的平成論文指導和交流。
(3)做好教師指導論文的過程監(jiān)控工作。
論文指導過程一般都要幾個月以上,對這一過程的監(jiān)督往往是管理的“盲點”,因此,除了要求指導教師做好指導記錄之外,管理部門可以通過舉行開題報告會,聽取學生開題報告從而了解教師指導情況,也可以召開指導教師交流會,由指導教師匯報指導情況,還可以召開學生座談會,由學生反饋指導教師的指導情況。通過這些方式,及時了解情況,對未對學生進行認真指導的教師進行撤換。
(4)加強指導教師的培訓。
指導教師雖然都具備一定的教學和科研能力,但仍然需要不定期對教師進行統(tǒng)計學、英語、文獻檢索、論文寫作和教育學等方面的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指導水平。
5加強畢業(yè)論文交流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