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杜甫的詩范文

杜甫的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杜甫的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杜甫的詩范文

但,杜甫不醉,哪怕是暫時的爛醉如泥,放浪形骸,他都不能。即使“百壺且試開懷抱”(《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即使杜甫下決心要大醉一場:“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保ā抖盼徽貧q》),但杜甫始終“眾賓皆醉我獨醒”(《醉歌行》)。為何?難道是因為杜甫酒量驚人嗎?當然不是。只因杜甫內(nèi)心有著深重的悲哀和愁情,杜甫無法超脫,他也不允許自己超脫。現(xiàn)實讓杜甫的憂愁一天天加深,難以排遣,他也求助于酒,祈求以酒消愁。杜甫甚至不惜“厚著臉皮”向別人“時時乞酒錢”(《戲簡鄭廣文兼呈蘇司業(yè)》),也曾典衣買酒,也曾因為“耽酒需微祿”(《官定后戲贈》)而接受了一個與他的理想落差很大的管理兵器的“賤職”,在依賴和嗜好的背后,是杜甫想以醉消愁,哪怕是暫時的減輕愁情的曲折心理。

但杜甫始終還是醉不了,他是那么清醒地感受到內(nèi)心的痛和悲?!罢l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這句話正折射出杜甫悲涼無奈的心情,表現(xiàn)出杜甫想醉而醉不了的痛苦。現(xiàn)實常常壓得杜甫喘不過氣來,他不能像李白那樣瀟灑地醉個痛快,也不能像李白那樣傲視權(quán)貴,“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事實上,為了生活,為了仕途,杜甫不得不時常向權(quán)貴獻詩作賦,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杜甫有更多的無奈。此外,李白還有一個仙道的超現(xiàn)實的世界作為他的精神支柱,但杜甫沒有。所以,李白可以一醉方休,可以披發(fā)弄扁舟,而杜甫只能清醒地痛苦著,清醒地喝著一杯又一杯濁酒。

酒不但不能消除杜甫的愁情,反而更令他悲傷,更令他愁上加愁。酒的這種“反作用”在杜甫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保ā稑酚螆@歌》)有時,杜甫喝了酒之后,悲情上涌,百感交集:“乃知貧賤別更苦,吞聲躑躅涕淚零?!保ā蹲砀栊小罚┳屓瞬唤駠u。既然酒解不了杜甫的悲愁,不喝不行嗎?不行,“如何不飲令心哀”(《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有酒哪能不飲呢?不飲,還是照樣哀傷悲痛,酒,至少可以分散一下詩人的注意力,不致一心反復咀嚼心頭的悲愁。

對杜甫而言,愁來不離酒,有酒吐悲愁,反而愁更愁。酒,是杜甫內(nèi)心悲愁的一個影子,通過它,我們可以感受杜甫內(nèi)心的沉重。“急觴為緩憂心挫”,我們仿佛看到一個受傷的人在傷口不斷流血的時候無計可施,只好胡亂抓一把身邊的草藥,嚼碎了敷上去,血仍然流出來,草葉變紅了,再抓一把,再敷;再變紅,再敷……杜甫的悲愁就像傷口的血,而酒就像是那草藥,酒流入腸,悲愁流出來……

這就是杜甫在詩中的飲酒形象,飲而不醉,始終清醒地承受著各種悲愁和痛苦,就是這個形象突出的特點。認識到這一點,你就不得不驚嘆杜甫處境之艱和內(nèi)心承受能力之大了。杜甫的偉大之處,也許就有其中的因素吧!

(選自《古典文學知識》)

【應用點撥】

杜甫無論是在“裘馬輕狂”的早年,還是在“老大意轉(zhuǎn)拙”的晚年,都有百折不撓投身政治的人生態(tài)度,都有濟世安民的人文情懷。正是這種生命情懷造就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動亂的時代,個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觸,則悲慨滿懷,因而他的詩有一種深沉的憂思,無論是寫生民疾苦、懷友思鄉(xiāng),還是寫自己的窮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闊大的。他的詩,蘊含著一種厚積的感情力量,每欲噴薄而出時,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養(yǎng)所形成的處世的心態(tài),便把這噴薄欲出的悲愴抑制住了,使它變得緩慢、深沉,變得低回起伏。杜甫的人格魅力不僅照亮了我們的心靈,也為我們寫作提供了諸如愛國、情懷、執(zhí)著、幸運、境界、呵護、偶像、心靈的選擇、精神支柱、理想與現(xiàn)實、承受能力等話題的豐富素材。下面請看以其為素材的中考優(yōu)秀作文片段(括號中為話題或題目):

1.《我很幸運》(我很幸運)(2009江西卷)

殘雪如血,落葉飄飛,百鳥歸巢。

記者:杜甫先生,你雖有“詩圣”的美譽,但仕途坎坷,一生貧困潦倒,對此,你有何想法?

杜甫:我認為我很幸運。雖然我濟世安民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但我可以用手中的筆,記下平民百姓的真實生活,寫出他們真正的心聲,給后世以啟迪。這雖與科舉一途背道而馳,但卻比加官晉爵更有意義,所以我一直無悔!雖然我一生貧困,甚至要靠他人接濟,但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甘愿忍受,所以我是幸運的,我選擇了一條更有意義的路。

【點評】構(gòu)思巧妙,觀點明確,見解獨到,底蘊深厚。

2.《呵護》(呵護)(2009江蘇揚州卷)

秋天夕陽將落了一地的楓葉染得金黃,一個衣著寒酸的書生牽著一匹瘦驢走在這與其格格不入的長安大街上?!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啊,你何苦這么執(zhí)著?世風日下,你無力改變,可是,憂國憂民的你依舊倔犟地吟誦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用其一生呵護著天下寒士,因而受到無數(shù)人的景仰!

【點評】意境深遠,情文并茂,立意鮮明,論證嚴密。

3.《幸福從何而來》(幸福)(2011甘肅白銀卷)

站在歷史的長河上眺望,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廣闊胸懷令人贊嘆,他不畏死亡,在貶謫途中立下了如此偉大的誓言,他不為現(xiàn)實的境況所窘迫,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了史冊上,這就是幸福。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胸襟令人羨慕,他以天下百姓的快樂為快樂,在他人幸福之后自己才幸福,這就是幸福。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恤民情懷令人擊節(jié),他“忘我為人”,這就是幸福。

【點評】氣勢磅礴,論點鮮明,論據(jù)充分,令人折服。

4.《惡搞之風堪憂》(惡搞)(2012黑龍江肇東卷)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一種文化對惡搞有一個底線,如同印度人就不會惡搞泰戈爾,希臘人不會惡搞柏拉圖一樣,當下的我們是否也該自醒和借鑒,將這股惡搞風剎剎車?不由想起了杜甫《登高》一詩,詩人秋日登高,孤苦愁悶,憂國憂民的悲郁之情盡現(xiàn)。網(wǎng)友在涂鴉過程中,有沒有體會到詩人的高尚情操和詩中蘊藏的偉大的愛國精神,又是否愿意真正走近他、了解他,繼而了解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淡漠之情,足以讓人扼腕嘆息。每一個民族都有屬于自身特有的文化積淀,我們?nèi)绻荒茏龅郊橙∵@些文化傳統(tǒng)所帶給我們的精神養(yǎng)分,那么至少應該對文化經(jīng)典保持一顆敬畏之心,這是對先賢的尊重,對民族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點評】思維辯證,視角獨特,切題自然,耐人深思。

5.《讓人深思的舉措》(深思)(2012山西大同卷)

今年是大詩人杜甫1300年的誕辰!他一生著詩逾千首,寫過著名的“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這些憂國憂民的詩句曾經(jīng)讓學生們皺著眉背誦,如今幾幅戲謔調(diào)侃的圖片卻備受歡迎。兩相對比,讓人深思。

【點評】破題直接,用語簡約,語言犀利,引入下文。

【著名詩句】

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四首(其三)》)

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月夜憶舍弟》)

4.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5.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6.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

7.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8.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

9.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10.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

11.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12.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四首(其三)》)

1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4.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

15.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16.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ā睹┪轂榍镲L所破歌》)

第2篇:杜甫的詩范文

關(guān)鍵詞:安史之亂;詩風;胸懷;沉郁頓挫;憂國憂民;國破家愁;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折點。封建社會由上升階段進入沒落階段。安史之亂前后達八年之久,社會的動蕩不安,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整個社會陷入了一片黑暗,無論是政治還是經(jīng)濟都受到了重創(chuàng),文學也必然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那么我們就走進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歌中,看看安史之亂對他的影響。

詩圣詩風沉郁頓挫,他的詩歌憂國憂民,因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其實,杜甫的詩歌風格多樣,由于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在745年間,正值安史之亂時期,因此詩風以沉郁頓挫為主。下面就以這兩個時期的代表作進行對比,來展現(xiàn)安史之亂對杜甫的影響。

杜甫早期詩歌現(xiàn)存很少,《望岳》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之一。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杜甫赴長安參加貢舉考試,結(jié)果落榜,于是就在齊趙一帶(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四處漫游,結(jié)交不少好友,《望岳》大約就寫于這一年。青年杜甫以這首詩熱情贊美了泰山的雄偉氣象,同時表現(xiàn)了自己的凌云壯志。

本詩所寫的雖是泰山,但也是作者借歌頌泰山的雄偉,兼寫自己的胸懷,表現(xiàn)了一種樂觀積極的思想,雖然現(xiàn)在沒有得志,但詩人相信自己定會終有成就,全詩風格遒勁峻潔,氣魄雄放,例如明代的莫如忠在《登東郡望岳樓》一詩中感嘆:“齊魯?shù)浇袂辔戳耍}詩誰繼杜陵人?”整首詩全都洋溢著詩人的雄心壯志和豪情,是年少時期的杜甫所展現(xiàn)的鋒芒。

然而,杜甫畢竟生活在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大時代,很快,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fā)杜甫的詩歌著力點就轉(zhuǎn)到了江河日下的國家和在水深火熱的人民身上,他的詩風也真正完全轉(zhuǎn)入了沉郁頓挫。

《春望》這首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安石之亂爆發(fā)之后,各地人民流離失所,饑寒交迫,杜甫在逃亡過程中被抓住,遣送回長安,一路上見到國破山河的景象,悲憤交加,寫下了《春望》。

同樣是望,但是此時的杜甫望見的景色與當年已經(jīng)大有不同。眼中曾經(jīng)雄壯壯麗的河山還在,滿是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曾經(jīng)被層云激蕩的胸懷因“感時”而酸楚,連鳥鳴聲都引得一陣陣心驚。可以看見,詩人的著眼點已經(jīng)完全由自己的雄心壯志轉(zhuǎn)入人民的苦難,只想著這烽火連天,要如何才能與家人互通音訊。登上高峰抱負,一覽眾山的豪情,終究化作了深深地憂慮郁積在心。社會的動亂,使少年慷慨的高歌漸漸變成了老人沉重的嘆息,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讓杜甫廣泛地接觸到社會底層廣大民眾。杜甫由早期的雄心壯志,躊躇滿志,變得專注于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憂思滿懷。這是杜甫的描寫內(nèi)容由游歷河山所觀之景,變成動蕩的社會狀況,悲苦的人民生活。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兩句通過“望”而一下子將時局,景物以及詩人的滿腔激憤推到讀者眼前,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上句寫山河雖在,而國家蒙難;下句寫浩劫過后,人煙稀少,草木荒蕪,滿目凄涼,昔日繁華,已成記憶。讀此詩應時時不忘題目“望”字。望的意義是向遠處看。望到如此景象,無限感慨不禁涌上心頭,這便自然引出第三第四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薄盎R淚”,是人見花而濺淚;“鳥驚心”,人聽見鳥啼而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全”烽火,即戰(zhàn)火;連三月,是說戰(zhàn)火持續(xù)時間之久。這里說的烽火并不一定是詩人真的望到的,很可能是聽到了長安以外戰(zhàn)火未熄,是想象中的戰(zhàn)火。極可能是家人在下句的“家書”中告知的。這兩句,上寫國難,上說家愁。國難家愁均由戰(zhàn)亂而生。

宋代司馬光在評論《春望》時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余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最后兩句描寫詩人的自身形象。杜甫因戰(zhàn)亂被俘,到寫這首詩時已有七八個月了,因晝夜憂國憂民思親念家,愁白的頭發(fā),已經(jīng)不停的脫落,簡直連簪子都插不住了。

這首詩開頭從大處落筆,結(jié)尾回到自身。將國、家、己三者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特的意境。在這首詩里,由景、物、人、事等組成的“境”,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完整地融為一體,蘊含著詩人對于國破家愁無限悲痛之情,憂國思家之意。自此,他的詩風也真正完全轉(zhuǎn)入了沉郁頓挫。

第3篇:杜甫的詩范文

關(guān)鍵詞:題畫詩

詠畫詩

傳神

意蘊

顧名思義,題畫詩是指題寫在繪畫作品上的詩,詠畫詩則主要是描寫或詠嘆畫境的詩。唐代的繪畫藝術(shù)成就很高,出現(xiàn)了大批著名的畫家,有名姓可考的多達四百余人。其中,人們耳熟能詳?shù)膮堑雷印⒅軙P、王維、李思訓、曹霸、韓干等,更是創(chuàng)立畫派的大師,在人物、山水、動物等方面創(chuàng)造了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這些繪畫作品為人們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文化積累和藝術(shù)素材。因此,題畫、詠畫詩在唐代得到了高度發(fā)展,成為了唐代詩苑中璀璨的明星。

作為一種文學形式,題畫、詠畫詩不僅要勾勒出畫面的主要內(nèi)容,傳達出蘊含的意境,還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當離開畫面時,仍能帶給人們獨立的藝術(shù)感受。在這一方面,杜甫的題畫、詠畫詩顯示出了高深的造詣。胡應麟就曾說過:“題畫自杜諸篇外,唐無繼者。”

杜甫的題畫、詠畫詩留傳下來的有二十多首,這些詩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有題詠畫鷹、畫馬、畫鶻、畫松、畫山水等等,詩人不僅以生動精煉的文字再現(xiàn)了畫面形象,而且通過想象對畫面作了時空的延伸,為畫境作了更好的詮釋,使畫面更加生動豐滿,意味雋永。

一、傳神的描繪

杜甫所題詠的繪畫作品至今已很難見到了,但正是有賴于這些詩,使我們仿佛又看到了那一幅幅生機盎然的畫卷。

1.精煉的勾勒

描摹事物貴在傳神,杜甫以精練的筆墨,不僅生動地勾勒出畫面形象,而且充分地表現(xiàn)了其中活躍的氣氛,使其所寫之物栩栩如生,躍然眼前。如《畫鷹》中“素練風霜起”一句仿佛使人看到白絹之上的雄鷹卷起了一陣風霜,何等的威猛、肅殺;《天育驃騎圖歌》中“卓立天骨森開張”一句,使我們看見了一匹有著卓然獨立的身姿、矯健的骨架的雄杰駿馬。再如,《丹青引贈曹霸將軍》“褒公鄂公毛發(fā)動,英姿颯爽來酣戰(zhàn)”一句中的“毛發(fā)動”三字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出了褒公鄂公雄姿英發(fā)的英勇氣概。

繪畫最重視的是點睛之筆,正所謂眼睛是心靈之窗,我國自古就流傳著“畫龍點睛”的故事,在繪畫中的傳神之筆往往是通過眼睛表現(xiàn)出來的。杜甫的題畫、詠畫詩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如《畫鷹》中“竦身思狡兔,側(cè)目似愁胡”的蒼鷹,凝神注目,仿佛時刻準備出擊;《天育驃騎圖歌》寫駿馬“眼有紫焰雙瞳方”,炯炯的雙瞳仿佛燃燒著“紫焰”,我們似乎看到了千里馬剽悍無敵的雄姿。正是對眼睛的傳神描繪,寥寥幾筆便使得鷹、馬等物神情畢現(xiàn),躍然紙上,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新穎的比喻

杜甫的題畫、詠畫詩中的比喻常常是匠心獨具,新穎而傳神的比喻使畫面形象更加豐滿、動人。如在幾首題畫松的詩中,作者在“偃蓋反走虬龍形”(《題李尊師松樹障子歌》)一句中以“反走虬龍”來比喻松枝的曲折桀驁,在“白摧朽骨龍虎死”(《戲為韋偃雙松圖歌》)一句中則以龍、虎死后的“朽骨”來比喻奇特古怪的松樹枝干。這些比喻奇特而且貼切,將松枝盤旋倔傲的特征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詩人在進行比喻時,不僅把握了本體和喻體形狀上的相似,更重要的是提煉出了它們的神似之處。如在幾首寫畫馬的詩中,作者在“斯須九重真龍出”(《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一句中以來自九重天外的“真龍”來喻馬,在“人間又見真乘黃”(《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歌》)和“欻見麒麟出東壁”(《題壁上韋偃畫馬歌》)這兩句中則分別以“乘黃”和“麒麟”來喻馬。作者正是通過“真龍”“乘黃”“麒麟”等神獸來表現(xiàn)駿馬的非凡氣勢,而這些神異之物雖形狀不盡相似,卻都能傳神地表現(xiàn)出駿馬矯健的氣勢和非凡的體格。正是這些神來之筆,使得杜甫題畫、詠畫詩中的比喻新穎奇特且倍感傳神。

3.側(cè)面的表現(xiàn)

除了精練的勾勒和新穎的比喻之外,杜甫還常常采用側(cè)面表現(xiàn)的手法,也就是從觀畫者的感覺上下筆,構(gòu)成對畫面形象的烘托,以突顯畫的生動和逼真。這其中不僅包括作者自己的感覺,還包含著其他觀畫者的感覺,甚至其他動物的感覺。

如《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中,作者寫了自己看到這幅山水畫障時不禁產(chǎn)生了疑問:“堂上不合生楓樹”,怎么堂上生出楓樹來了呢?接著,作者寫自己來到這幅畫障前的感受:“悄然坐我天姥下,耳邊已似聞清猿”,仿佛置身于山川秀美的天姥山下,耳畔似乎傳來了聲聲猿鳴。這樣的描寫,使人身臨其境,仿佛感受到了那幅生動的山水畫。又如,《奉觀嚴鄭公廳事岷山沱江畫圖十韻》中,作者寫了看到畫中之景后“直訝松杉冷,兼疑菱荇香”,仿佛從畫面的松杉中感受到了絲絲涼意,甚至懷疑從菱荇中嗅到了陣陣香氣,使人通過描寫對畫面有了直接的感受,從側(cè)面烘托出了畫面形象的生動逼真。

還有些詩描寫了其他觀畫者的感受。如《姜楚公畫角鷹歌》寫“觀者貪愁掣臂飛”,觀畫者貪戀這畫中的角鷹,生怕它從手中飛走了。再如,《畫鶻行》中表現(xiàn)畫中的鶻生動時,寫了“烏鵲滿樛枝,軒然恐其出”一句,即庭院樹上的烏鵲都驚恐萬分,生怕它從畫中飛出來。作者正是通過這種多角度、多側(cè)面的描寫,使人們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畫面的魅力。

二、深遠的意蘊

1.時空的拓展

杜甫的題畫、詠畫詩并沒有把目光單純地定格在畫面上,而是通過獨特的想象,對畫面形象進行了時間上的延伸和空間上的擴展,利用文學創(chuàng)作的技巧,使畫面形象更加豐富、飽滿。如《畫鶻行》中描寫“側(cè)眼看清霄”的蒼鶻,一旦飛舉便是“人寰可超越”,由側(cè)眼望天到翱翔九天,甚至可以超越人寰,這種時間的延展,傳神地勾勒出了鶻的英姿。再如,《姜楚公畫角鷹歌》中“楚公畫鷹鷹帶角,殺氣森森到幽朔”一句寫出了角鷹的殺氣縱橫一直延伸到“幽朔”,與遙遠的朔方的肅殺之氣融為一體,這種空間上的擴展使角鷹的殺氣更加肆意。

杜甫這類詩,雖是題畫、詠畫之作,卻沒有停留在畫面上,在時空上大大開拓了意境,揭示了繪畫作品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并且作為文學作品有著獨立的審美價值。

2.情感的沉淀

宋人周紫芝曾說過:“少陵有句皆憂國?!逼漕}畫詠畫詩當然也不例外。在這些詩中,杜甫同樣也寄托了凝重的憂國憂民的情感。他常常是因畫起興,借題發(fā)揮,把對時局的憂慮、對世態(tài)的感嘆、對報國的希冀等等情感沉淀在這些詩中。正是這些情感的積淀,使得畫的韻味更加深化,詩的意義更加深遠。

杜甫的這類詩通常是先描繪畫面形象,因畫起興,由畫中之物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之物,借物言志。如《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作者先以激昂的筆墨贊美了駿馬的颯爽英姿和非凡的氣勢,最后兩句“時危安得真致此?與人同生亦同死”卻是全詩的主旨所在,是作者聯(lián)想到了國家危難,急切需要那些如駿馬一般的英雄志士,投身于拯救“時危”的斗爭當中,深刻地表達了作者的憂國之思和救國之念。

另外,在這類作品中,還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報國無門的悲憤。如《天育驃騎圖歌》描寫了一匹久負盛名的千里馬,卻是“年多物化”終于老死,這時作者不禁感嘆:“如今豈無騕褭與驊騮?時無王良伯樂死即休!”當今世上難道就沒有千里馬了嗎?當然不是,但既沒有善于相馬的伯樂,也沒有善于馭馬的王良,縱然是千里馬也難逃懷才不遇、老死荒野的厄運,徒然留下個“形影”罷了。這些詩句深刻反映了國家動亂、朝政昏暗,有志之士遭際坎坷、報國無門的社會現(xiàn)實。

杜甫的題畫、詠畫詩為人們提供了獨特的審美感受,不僅傳神地再現(xiàn)了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卷,更以其意義深遠的內(nèi)涵打動著人們的心。在這類詩作中,我們同樣能體會到杜甫那真摯的情感和憂國憂民之心。也正是這個原因,杜甫的題畫、詠畫詩以其獨特的魅力散發(fā)著耀眼的藝術(shù)光芒。

參考文獻:

[1]胡應麟.詩藪.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2]韓城武.杜詩藝譚.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陳伯海.歷代唐詩論評選.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

第4篇:杜甫的詩范文

杜甫后來長期漫游,除744年在洛陽結(jié)識了李白、高適,相隨尋仙訪道外,還經(jīng)常涉足佛寺,并交游和問道于僧侶大德。他在吳越等地漫游,曾路過金陵,同和尚曼上人交游結(jié)緣,吟詩、下棋、泛舟,甚為相知,別后經(jīng)年不忘,四十余歲在長安還托友寄詩曰:“不見F公三十年,封書寄與淚潺潺?!?《因許八寄江寧F上人》)可見與佛教因緣匪淺。漫游齊趙時為表達對北宗神秀弟子羲福的敬仰,游覽其所葬之地洛陽奉先寺,并作《游龍門奉先寺》,流露出明顯的佛緣佛趣。該詩說:“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陰壑生靈籟,月林散清影。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fā)深省?!庇闹k的靜夜和神秘的鐘聲,境曠而令人心清,最終發(fā)人深省,頗有禪悟之趣。王嗣臾《杜臆》評論道:“此詩景趣泠然,不用禪語而得禪理,故妙。”再如《巳上人茅齋》:“巳公茅屋下,可以賦新詩。……空忝許詢輩,難酬支遁詞?!睋?jù)《高僧傳》記載:“支遁講《維摩經(jīng)》,遁通一義,詢無以措難;詢設(shè)一難,遁亦不能復通?!倍鸥εc僧人巳上人交游,把他比作東晉著名玄僧支遁,自比虔誠的禮佛名士許詢,可見其真實心跡。當然,這可能是一種禮節(jié)性的社會交往和應酬,但在真情流露中可體味到他與佛禪心有靈犀的緣會。

35歲時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由洛陽到長安應試,因李林甫制造“野無遺賢”的騙局,致使杜甫仕途受挫,只好“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鄙钜蚕萑肜ьD,“賣藥都市,寄食友朋”。10年困守,44歲終獲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但旋即“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輾轉(zhuǎn)投奔于肅宗,途中被叛軍抓獲,過了8個月的俘虜生活。后逃出長安,被授左拾遺,卻又因疏救房璃,終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后棄官至秦州,不久被迫又赴成都。這時期他仕途重挫,又加上出生入死,顛沛流離,親眼目睹國破家亡和眾生疾苦,寫下了“三吏”、“三別”等大量不朽的詩篇。雖沒有拋掉“奉儒守官,不墜素業(yè)”,但開始對儒術(shù)產(chǎn)生懷疑:“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曾疾呼道:“儒術(shù)于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醉時歌》)這時他一方面首先根據(jù)儒家的社會理想和價值觀念對社會進行批判和重新審視,另一方面亦對禪宗略表認同。于是他關(guān)注當時正趨盛行的佛禪,頻頻游寺訪禪談佛,與佛門交往,詩作也出現(xiàn)了較多的佛禪語匯。755年所作《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說:“許生五臺賓,業(yè)白出石壁。余亦師粲可,身猶縛禪寂?!睒I(yè)白,又言白業(yè),指善業(yè),據(jù)《翻譯名義集》稱:“五戒十善,四禪而定,此屬于善,名為白業(yè)?!笔?,暗指達摩祖師面壁九年之事,此喻禪定修習。“粲”、“可”,就是禪宗的二祖慧可與三祖僧粲。禪寂,《維摩經(jīng)》云:“一心禪寂,攝諸亂意?!庇衷疲骸坝蟹奖慊劢?,無方便慧縛?!倍鸥Υ嗽姵鋈朔鸬洌易苑Q“師粲可”、“縛禪寂”,暗示出其佛學頗有根底與束心向佛的意向。再如贊上人,杜甫在長安與其結(jié)交甚深,還有詩作交往,在《大云寺贊公房四首》中說與他“把臂有多日”、“晤語契深心”,還發(fā)出“近公如白雪,執(zhí)熱煩何有”之嘆。后來竟共同為房g平賊出謀劃策,并因之受到牽連。后杜甫棄官至秦州又與贊公相逢,二人同病相憐,杜甫曾感慨:“杖錫何來此,秋風以颯然。……放逐寧違性,虛空不離禪?!?《宿贊公房》)還“怡然共攜手,恣意同遠步”(《西枝村尋置草堂地》),他們的深厚情誼可顯見;儼然是佛緣不盡。

從759年到768年,杜甫流寓四川達10年之久,后出三峽流落荊襄,770年死于一條破船上。期間除因好友嚴武的關(guān)系曾任官檢校工部員外郎外,居成都浣花溪寺前后計6年,后寄寓夔州,過著清樸的村居生活,又近3年。這一時期,杜甫思想深沉,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悲天憫人胸懷和濟世志向。不過因生活艱辛、仕途困窘和離亂愁苦,杜甫深感無力濟世,他進一步反思,佛緣進一步拓廣,更多地表達出了自己對佛禪義理的領(lǐng)悟,并嘗試著以佛禪來消解現(xiàn)實中的困窮沉郁,以達到心境的平衡及安寧。詩中不僅屢提游歷佛寺、塔碑,與禪宗僧眾廣泛交往,且涉及佛法禪趣義理的內(nèi)容明顯增多。初到成都寓居沙門高僧復空所,即草堂寺或浣花溪寺。此外,他還在成都一帶游過兜率寺、真諦寺、新津寺、牛頭寺、惠義寺、始興寺等,往來的高僧有閭丘師兄、文公、大易沙門、真諦寺禪師、大覺高僧等。他不但和高僧親近往來,還聽他們講經(jīng)說法。在浣花溪寺聽復空大師說法自不待言,還值得一提的是向與其交往深厚的蜀僧閭丘詢問過佛法大義。高適五律《贈杜二拾遺》說杜甫:“傳道招提客,詩書自討論。佛香時人院,僧飯屢過門。聽法還應難,尋經(jīng)剩欲翻?!笨梢姼哌m知道杜甫在聽高僧說法,還鼓勵他要參與辯論并向講經(jīng)者詰難。

最令人驚嘆的是杜甫還有歸心佛禪的旨趣,愈到晚年愈強烈,從《陪李梓州等登惠義寺》、《上兜率寺》、《上牛頭寺》等均能看出。更明顯的是在《望牛頭寺》中說:“牛頭見鶴林,梯徑繞幽深?!瓊鳠魺o白日,布地有黃金。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边@首五律其精神指向在于末二句,不做楚狂接輿中的狂隱者和孔子,而要親近高僧,深聞佛法,回觀不住心,即歸心佛禪了。此處抓住的“不住心”,乃《金剛經(jīng)》要義,南北二宗特別南宗對它十分看重,主張對一切都心念不起,無所系著,才可契人空靈虛凈的本心真如,這也是后來凈眾禪和保唐禪無記、無念、莫妄的禪學思想的精髓。杜甫標舉自己的“不住心”,這正道出其心志意向所在?!秾憫选?二)中也說:“終然契真如,得匪金仙術(shù)?!闭f明詩人最終認可的不是儒家及道教仙術(shù),而是對佛禪真如境界的歸往。

綜上所述,杜甫與佛禪的密切關(guān)系可見一斑。當然,杜甫之佛緣到底因緣于佛門何宗?歷來極具爭議,或謂傾心于南宗禪,或謂傾心于北宗禪,亦有謂他深知禪門南北二宗紛爭本末,也有說在蜀地主要受保唐禪與凈眾禪影響,還有人以為其皈依凈土宗。但這并非問題的關(guān)鍵,重要的是杜甫確實與佛教尤其是禪宗有不解之緣。

這種結(jié)緣,除早年曾受奉佛修禪的姑母濡染外,還由以下幾個方面促成:

第5篇:杜甫的詩范文

關(guān)鍵詞:杜甫;水災詩;風災詩

杜甫的詩是現(xiàn)實的反映是古代文學界早已達成的共識,他生活的朝代不僅在政治上由盛轉(zhuǎn)衰,而且天災不斷。杜甫有心為國為民效力,卻始終得不到君主的信任。期待著能夠為唐朝君主所重用,卻無奈仕途坎坷。直言進諫敵不過朝中權(quán)貴,一片誠心戰(zhàn)不敗世態(tài)炎涼。這一切,都使杜甫的詩形成了悲傷的感情基調(diào),他的悲傷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對于唐朝濃郁的愛國情感,因為愛國卻無法效力而悲傷;因為愛民卻無法保護而悲傷。這種悲傷在他的災害詩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如杜甫的《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lǐng)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1這首詩就記錄了大雨引致黃河泛濫之后,災民遍野嗷嗷待哺的情況。在這首詩中,杜甫用“二儀積風雨,百谷漏波濤。聞道洪河坼,遙連滄海高?!边@四句話來形容災禍的慘烈。其中,杜甫選用了“積”這個字來表示大雨的程度就仿佛天地為了下這場雨積蓄了很久一樣,用一個字淺顯易懂地描繪出大雨傾盆時那讓人震撼的樣子;用了“漏”這個字來表示大雨給百姓造成的災難?!鞍俟取保鲎浴稌?舜典》中“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時百谷”一句,是對天下所有糧食作物的統(tǒng)稱。所謂“漏”,是形容人們在抓起一把谷物糧食的時候,從手中滴落的竟然已經(jīng)不是粒粒糧食,而是顆顆水滴。短短兩句話,區(qū)區(qū)十個字。杜甫從一個平民百姓的角度描繪了這百年難遇的特大暴雨災害給人們?nèi)罕姷纳顜淼木薮髠ΑT谶@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衙門官員和地方政府已經(jīng)無能為力了,他們只知道每天憂心忡忡地度日,到處傾訴災害的慘烈,卻沒有辦法幫助災民們從災難中恢復。但是杜甫并沒有被這樣慘重的災難嚇倒,詩尾處“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卻倚天涯釣,猶能掣巨鰲?!边@兩句就實實在在地表達了杜甫苦中作樂戰(zhàn)勝災難的情懷。盡管只能和普通百姓一樣在大水中泛舟而行,但是杜甫心里面幻想著自己是到了仙境,能在偶然之間摘到大大的蟠桃,釣到水里興風作浪的巨怪,幫助貧苦百姓戰(zhàn)勝水災。還有杜甫的《九日寄岑參》“出門復入門,雨腳但仍舊。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盵1]這首詩是寫由于被連日大雨阻礙,詩人不能和好朋友岑參一起結(jié)伴在重陽節(jié)共同飲酒賞菊,十分的遺憾。詩中表達出對人民遭受天災的同情,表現(xiàn)了杜甫時刻關(guān)心人民疾苦的高尚情懷,在思念友人時都會發(fā)出對蒼生百姓的關(guān)心?!肚镉陣@》三首,記述了唐玄宗天寶十三年,天降大雨,持續(xù)了六十多天,百姓田中的莊家都被大雨淹沒,連居住的房屋墻舍也都倒塌,人民深受其苦。其二:“闌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馬來牛不復辯,濁涇清渭何當分?禾頭生耳黍[黑,農(nóng)夫田父無消息。城中斗米換衾綢,相許寧論兩相值。”第二首寫了連綿不斷的秋雨摧傷農(nóng)作物,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難,但是當時的宰相楊國忠卻不顧人民的死活,只想討好唐玄宗來邀功,就專門把完好的莊稼獻給唐玄宗謊報說大雨并沒有損害農(nóng)作物。玄宗信以為真,于是災情日益嚴重卻沒有人敢如實上報,因此杜甫感嘆“無消息”,表達了對農(nóng)民的同情并且流露出了對上層統(tǒng)治者昏庸統(tǒng)治的不滿。其三:“長安布衣誰比數(shù),反鎖衡門守環(huán)堵。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秋來未曾見白日,泥垢后土何時干?!钡谌资窃诟袀约阂蚋F困潦倒而不能幫助百姓的痛苦,并同時感嘆人民所遭受的災害在很長一段時間不能緩解。這三首詩用了賦的寫作手法,寓意深切。詩中詳細的敘述了當時的情景,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憂患意識。

杜甫描寫大風的詩,多是借景抒情,來表達自己心中的壯志未酬,悲涼郁悶的感情。比如在《久雨期王將軍不至》這首詩中,杜甫沒有直接寫風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傷害和破壞,而是從自己對于和王將軍之間難得一見的會面被大風耽誤得不得不無限期推遲的事情出發(fā),描述了風災給人們的自然災害帶來的巨大影響。在詩中有“數(shù)看黃霧亂玄云,時聽嚴風折喬木”一句[2]。這句話本身是對杜甫行為的一中描述,講述的是他在焦急的等待中不止一次地觀看天氣變化,等待著與朋友會面時刻到來時焦慮的心情。但是這種心情,是寓情于景在字里行間滲透出來的,而被寄予濃厚感情的恰恰就是當時巨大的風災?!皵?shù)看”表明杜甫為了早一點見到朋友多次觀看天氣變化的頻率高,可是多次觀看竟然都是“霧”亂“云”的天氣狀態(tài),說明當時風沙之大已經(jīng)遮天蔽日,讓人看不到空中的白云。而“時聽”則準確地表現(xiàn)出杜甫耳邊頻繁不絕地傳來樹枝被大風吹斷的聲音?!帮L”折“木”,這原本就是非常罕見的,在大風天氣才能見到的自然現(xiàn)象,可如今耳邊卻時不時地傳來樹枝被風吹斷的聲音,更是生動地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風災天氣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而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中,杜甫描述了自己在成都時居住的茅屋被大風破壞的情景。“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I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沈塘坳。”從詩中描述的詞句來看,杜甫的茅屋是一座“三重茅”的宅子。相比起貧民百姓只有兩層茅草搭建的房屋來說,已經(jīng)屬于“加厚加固型”了。可是“高風怒號”直接將茅屋“卷”走,足見加厚加固的茅屋在如此大風的面前也非常脆弱不堪一擊。杜甫的感嘆看似是對自己房屋被破壞的無奈,但是詞句之中流露出更多的是對平民百姓生活的擔憂。他這加厚加固的茅屋都能被風直接卷走,何況那些房屋質(zhì)量不如自己的普通百姓呢。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卻將杜甫的憂國憂民之心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這就是杜甫詩句中獨有的神韻。“虎倒龍顛委榛棘,淚痕血點垂胸臆。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色?!盵3]這首詩出自《楠樹為風雨所拔嘆》,杜甫喜歡的楠樹在狂風暴雨中倒下使他無限落寞,把自己的命運與楠樹的命運相連有一種英雄末路的感慨。而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最后,他“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感嘆寫出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理想,更展現(xiàn)出詩人任博大的胸懷。這兩首詩沒有正面描寫風災,卻將風災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自己憂國憂民的思想體現(xiàn)的酣暢淋漓。

杜甫的災害詩作給我們當代的災害文學作了一個很好的示范,災害文學的核心應該是在災害中反映的人的感情,正如詩人杜甫詩作中展現(xiàn)出的惻隱之心一樣。物微限通塞,惻隱仁者心。杜甫的災害詩作作為災害文學這個大的體系中的一部分,還有很多其他的課題,值得我們相關(guān)專業(yè)學習者學習與探究。(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蕭滌非主編,張忠綱統(tǒng)稿,廖仲安,鄭慶篤,焦裕銀,李華副主編.杜甫全集校注[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12.

第6篇:杜甫的詩范文

【關(guān)鍵詞】審美模糊性 杜甫 七言律詩 翻譯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有“詩圣”的美譽,至今,杜甫的詩歌流傳有1500多首,杜甫的詩歌不僅是在我國文學界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在世界文壇中有很到的地位,在杜甫的詩歌中,既有懷才不遇的悲憤,也有贊美山河的雄偉,同時杜甫的人生態(tài)度也通過詩歌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

一、審美模糊性的概述

對于審美的模糊性,其關(guān)鍵在于語境,語境是理解審美模糊性的關(guān)鍵,語境是通過各種語言信息和體動信息,與相應的語境效果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從而幫助人們理解所要表述的內(nèi)容意義。語境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從審美模糊性的角度看,在對相關(guān)材料進行領(lǐng)悟時,需要保證明示推理的準確度,而這個準確度的把握則需要根據(jù)語言雙方的語境重疊判斷。審美模糊性體驗下的杜甫詩歌翻譯,是在保證詩歌原意不變的基礎(chǔ)上,利用相同詞義的英語單詞來代替原有的漢語,從而讓英文讀者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杜甫詩歌的蘊意。

二、審美模糊性下杜甫七言律詩《登高》翻譯分析

對于杜甫詩歌的翻譯,在翻譯界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各抒己見,但是在實踐中,翻譯出來的作品未必完全符合其理論。對于杜甫的七言律詩,不管是在字數(shù)上,還是在對仗上,都有很高的要求,由于漢字和英文字母在本質(zhì)上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進行杜甫七言律詩翻譯時,很難實現(xiàn)格式的對等,對此,在進行七言律詩翻譯過程中,經(jīng)常會采用歸化的手段,在保持原有詩歌意義不變的情況下,將七言律詩翻譯成相對應的英語格律詩體。下面以杜甫的《登高》為例,對其翻譯進行分析。

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These days of autumn,the clouds

Are high;wind rises in strength;

Far away the cry of monkeys can

Be hard,giving people a sorrowful

Feeling;skimming the white sands

And the water,waterfowl fly;failing

Leaves rustle as they come through

The air;the Yangzi seems endless

With its waters rolling on incessantly;

So many autumns have I now spent

A companion;now do I climb high

Above the river by myself,

Troubles and sorrow have turned my hair

Grey;sick and poor;I now

Even stop drinking wine!

1.字數(shù)。從詩歌《登高》的詩行上看,翻譯后的文本明顯采用了異化翻譯手段,在翻譯過程中,通過分行、斷句等手段,使得翻譯后的詩歌在每一行的長度上,保持統(tǒng)一,從而將詩歌《登高》原文的方塊狀視覺效果展現(xiàn)在英文讀者面前,在漢語詩歌中,這種視覺效果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在英語詩歌的規(guī)律中,很少出現(xiàn)這種段句式的詩歌,這也表明了詩歌《登高》英語譯文的異質(zhì)性。在譯文中,翻譯者盡可能的將詩歌每句長度、單詞數(shù)保持在可控制的變動范圍內(nèi)。盡管如此,但是還可以看出,詩歌《登高》在翻譯后,格律詩的每句字數(shù)統(tǒng)一物質(zhì)仍然難以保存下來,對此,翻譯者通過對譯文的每句長度進行規(guī)劃、斷句,從而盡量使得譯文的視覺效果和原文的視覺效果接近。需要注意的是,該譯文的斷句方法雖然從視覺上看和原文比較相似,但是會出現(xiàn)一些不當?shù)臄嗑?,這就會對英文讀者理解原文語義造成一定的困難。同時在七言律詩中,并沒有這種斷句形式,因此,該譯本包含著獨特的“異質(zhì)性”,可以說是杜甫詩歌《登高》的異域風情。

2.對仗。對于詩歌《登高》,可以說是詩圣杜甫作品最為廣泛流傳的作品之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登高》的格律非常精美,一般情況下,普通的律詩只有在中間的兩聯(lián)使用對仗手法,但是在詩歌《登高》中,全文都采用了對仗的手法,詩歌十分工整,但是在英語翻譯過程中,很難實現(xiàn)對仗,特別是在平仄這點上。有的學者提出,在進行詩歌翻譯時,為了保持原有詩歌的形式美,可以在翻譯過程中,保持原有詩歌的對仗形式,盡管如此,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還是難以實現(xiàn),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雖然可以采用異化這一策略,但實際中可行度并不是很高,因此,在詩歌《登高》翻譯中,放棄了詩歌的對仗這一要求。就目前而言,在詩歌翻譯中,要想實現(xiàn)對仗可以說是“可遇而不可求”,翻譯者只有可能神來一筆想到如何實現(xiàn)譯文的對仗。

三、總結(jié)

在翻譯過程中,根據(jù)審美模糊性理論,翻譯者可以根據(jù)原文作者的語言信息,明示推理,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及翻譯者理解原文所形成的語境,使用目標語言將其描述出來。對于杜甫七言律詩的翻譯,要在保持原有意義的基礎(chǔ)上,盡可能的實現(xiàn)行句統(tǒng)一和對仗,從而將中國詩歌之美展現(xiàn)在英語讀者面前。

參考文獻:

第7篇:杜甫的詩范文

寫于杜甫流寓成都時,時間是在上元元年三月。

地點是彭州九隴縣的丹景山。杜甫在老友嚴武、高適等人的資助下,草堂蓋成。幾經(jīng)漂泊,終于暫得安寧的詩人應好友高適之邀赴會時寫的一首五言律詩。

《花底》原文:紫萼扶千蕊,黃須照萬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恐是潘安縣,堪留衛(wèi)玠車。深知好顏色,莫作委泥沙。

作者簡介: 杜甫,唐朝著名詩人,漢族,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 杜甫畫像 工部、杜拾遺等自號少陵野老,生于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和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8篇:杜甫的詩范文

關(guān)鍵詞:李白;杜甫;人物典故;對比分析

詩歌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表達,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文化的發(fā)展。李白和杜甫是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對于唐代詩歌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兩位詩人詩歌中所滲透的思想也對后人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現(xiàn)今,李白與杜甫的詩歌仍舊廣泛被人們學習和傳唱,對我國現(xiàn)代詩歌文化發(fā)展影響較大。人物典故的運用能夠豐富詩歌內(nèi)涵,用典故來表達自己的志向,這是在詩歌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表達手法,李白與杜甫的詩歌中也不例外。

一、李白與杜甫詩歌中引用人物典故的相同點

在李白與杜甫的詩歌中,經(jīng)常引用的人物典故有諸葛亮、屈原、司馬相如、孔子、陶淵明、嚴光等,這些人物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在李白的《南都行》中,“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詩人以諸葛亮自比;在杜甫的《昔游》中,“商山議得失,蜀主脫嫌猜?!痹娙吮憩F(xiàn)出了對劉備和諸葛亮君臣的羨慕。無論是李白還是杜甫,在其青年時期都希望能夠得到朝廷重視,以自己的滿腹才華報效國家。但天不遂人愿,李白與杜甫的經(jīng)歷也表現(xiàn)得極為相似。屈原,司馬相如,這些詩人都是功績卓越的文學家,但其坎坷經(jīng)歷與李白、杜甫的坎坷經(jīng)歷又不謀而合,李杜二人對于這些文人的遭遇唏噓不已。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但也有著生不逢時的遭遇。在李白和杜甫青年時期的詩歌中,也大多引用孔子的經(jīng)歷來表明自己的坎坷遭遇。在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奮斗后,兩位詩人仍舊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無法為國家出力,這時兩人的思想開始傾向于“隱”,像陶淵明、嚴光一樣過著田園日子、快活時光。通過不同時期詩歌引用人物典故的對比可知,兩位詩人一生都不得志,希望寄托于山水,隱于山林,卻也無法實現(xiàn)愿望。

二、李白與杜甫詩歌中引用人物典故的不同點

1.俠客

研究李白詩歌的學者都知道,李白在青年時期做過一段時間的俠客。在此階段,寫出了膾炙人口的《蜀道難》,將高聳巍峨的蜀山描述得淋漓盡致。作為盛唐時期最為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欣賞荊軻、魯仲連等人物,因此,在自己的詩歌中如《俠客行》《古風五十九首》等,都流露出了李白希望自己成為俠客的思想。

在杜甫的詩歌中,對于俠客的描述是非常少的。杜甫出生時,唐朝開始由盛轉(zhuǎn)衰,其幼年時期生活富裕。作為唐朝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大多數(shù)詩作都與憂國憂民有關(guān),如“三吏”“三別”等不朽著作。杜甫的詩歌更加務(wù)實,與現(xiàn)實接近,而李白的詩歌則更多地表現(xiàn)了詩人對現(xiàn)實社會的理解及對抱負實現(xiàn)的渴望。

2.神仙

在李白的詩歌中,除了大量引用俠客,同時還引用了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如王母、黃帝等。如在《對酒行》中,“松子棲金華,安期入蓬?!?,赤松子和安期生都是傳說中的神仙,面對坎坷的仕途,李白無處發(fā)泄自己的痛苦,只能用酒來麻痹自己,希望能夠一睹這些神仙的真顏,寧愿舍棄紅塵,化成神仙。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李白的詩歌充分反映了統(tǒng)治階級的荒和腐敗,表現(xiàn)出了對權(quán)貴的蔑視,及對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但其始終無法擺脫世俗的陰影,初進長安時躊躇滿志,最終被玄宗賜金還鄉(xiāng),最后顛沛流離,重病而逝。

在杜甫的詩歌中,幾乎從未出現(xiàn)類似于神仙的人物典故,現(xiàn)實主義詩人更多的是考慮國計民生大事。面對盛唐繁華的衰敗,戰(zhàn)亂流離的苦楚,杜甫更多的是用詩歌向世人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以從中獲取安慰。杜甫晚年生活凄涼,但始終以憂國憂民為己任,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改變國家動蕩、百姓貧苦的局面,但直到最后,唐朝逐漸沒落,世人的理想也未能實現(xiàn)。

3.名人志士

李白和杜甫都喜歡引用陶淵明、謝靈運等著名詩人,其中,李白更傾向于引用謝靈運、王徽之的典故。這些詩人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風流倜儻,與李白自身的浪漫主義思想不謀而合,如《勞勞亭歌》中,“我乘素舸同康樂,朗詠清川飛夜霜?!倍鸥t傾向于引用阮籍、嵇康的人物典故,在這些詩人的詩歌中,主要是表達自身仕途坎坷、際遇不佳的情況,抒發(fā)了詩人陷入困境時的痛苦。杜甫在《早發(fā)射洪縣南途中作》中提到:“茫然阮籍途,更灑楊朱泣?!痹谀昀侠ЦF之際,想起阮籍逢絕路而哭泣的情境,心中不免更加戚戚。嵇康在面臨困境時,選擇了疏懶的作風,并力求避世,這種生活態(tài)度與杜甫貧困流離的心境非常符合。李白在詩中主要表現(xiàn)自己瀟灑的一面,對于仕途失意則較少表現(xiàn),而杜甫對于人物典故的運用,主要是為了表達自身的失意,兩者的差別較大。

三、李白與杜甫詩歌中引用人物典故的評析

引用人物典故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能夠使人們更清楚地感受到詩人的理想抱負,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李白與杜甫的詩歌中,對于人物典故的引用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時也有一定的不同性,但兩位詩人的思想情感都給后世詩歌發(fā)展帶來了巨大、深厚的影響,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對于李白和杜甫的詩歌學習,應當客觀遵守詩人的情懷,并根據(jù)人物典故的引用來判斷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更深刻地掌握詩人詩歌中的文化內(nèi)涵。

對于李白和杜甫詩歌的學習,不僅要把握詩人的生平及理想抱負,同時還要掌握詩歌中的人物典故引用,認真分析人物典故,就其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深刻研究,能夠更準確地判斷詩人在詩歌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詩歌文化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炳宇.從李白的干謁之途看其仕途失意的原因[J].社科縱橫,2007(12).

[2]陳昌渠.“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儒家政治理念解讀[J].杜甫研究學刊,2012(3).

[3]霍志軍.恥干謁和事干謁――試論杜甫人格的復雜性[J]. 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第9篇:杜甫的詩范文

關(guān)鍵詞:杜甫詩歌,《河岳英靈集》,客觀原因,主觀原因,詩學理論的矛盾

 

《河岳英靈集》被公認為是盛唐時期最優(yōu)秀的詩歌選本,作者殷璠遴選了盛唐時期二十四位代表性的詩人,幾乎囊括了盛唐詩學界精英,唯獨“詩圣”杜甫,雖詩名顯赫,卻未被錄取,歷代研究者對此給予了高度關(guān)注?!逗釉烙㈧`集》為何不收杜詩,學界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客觀原因,杜甫在《河岳英靈集》的選錄時間內(nèi)尚無名氣,幾乎沒有佳作問世;另外,由于當時交通不便,短時間內(nèi)杜甫詩作的傳播范圍有限,偏居丹陽的殷璠無法接觸到杜甫的詩歌。另一種觀點認為是主觀原因,杜甫的詩歌風格與《河岳英靈集》的選錄標準大相徑庭,選本選錄詩歌風格與杜甫詩歌風格迥異。

持第一種觀點的諸多學者認為杜甫的詩歌未入選《河岳英靈集》的原因是客觀的,如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外編》中闡述了對此的看法:“《河岳英靈》不拾杜遺,《間氣》、《極玄》兼遺供奉,宋人未必有意,非也。《英靈》集于天寶,杜詩或為盛行。”[①]【164】李珍華與傅璇琮的《河岳英靈集研究》是近代研究《河岳英靈集》最權(quán)威的本子,認為是受客觀條件的制約才造成了杜詩未入選的遺憾:“一是由于杜甫剛?cè)朐妷痪?,二是由于當時交通條件,使僻居丹陽的殷璠,不能及時得到困居長安的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②][p31]

詩人杜甫生活在公元712年至公元770年,殷璠《河岳英靈集》所收錄詩歌的時間段主觀原因,一般認為是公元714年到公元753年,兩個時間段有重疊。但是杜甫是大器晚成的詩人,直至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后才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優(yōu)秀詩篇,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鼎盛時期出現(xiàn)在《河岳英靈集》的選錄終止時間以后。從杜甫的創(chuàng)作年表來看,他的創(chuàng)作在天寶十年(751)年左右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寫出《兵車行》(751)、《麗人行》(753)等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可見杜甫的優(yōu)秀詩歌是從天寶十年(751)開始的,是《河岳英靈集》收錄詩歌終止時間的前兩年,因此不少學者認為是這一客觀原因造成了《河岳英靈集》不收杜詩的遺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與杜甫幾乎同時期的詩人岑參(715—770),《河岳英靈集》卻收錄了其7首詩,其中《終南雙峰草堂作》一首,寫于天寶十載由安西歸后隱居終南之兩三年內(nèi)[③][p202],另一首《終南云際精舍尋法澄上人歸高冠東潭石淙秦嶺微雨作遺友人》也是詩人歸隱以后的作品,《觀釣翁》與《戎葵花歌》創(chuàng)作于天寶十二載之前。[④][p207-p209]這些詩歌與杜甫的上述佳作的創(chuàng)作時間幾乎相同。另外杜甫優(yōu)秀詩篇的創(chuàng)作雖略早于《河岳英靈集》收錄詩歌的終止時間,但《河岳英靈集》的收錄終止時間并非編者殷璠接觸詩歌的最終時間,殷璠是在天寶十二載(753)后的若干年才編錄此書的,例如《河岳英靈集》收錄的高適的詩歌《見薛大臂鷹作》,作于至德二載(757)[⑤][p187],因此殷璠編錄此書的時可以推后,那時的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可能已經(jīng)佳作頻出,因而無法據(jù)此肯定地判斷殷璠沒有收錄杜詩是由于時間上的客觀原因所致。

杜詩未被收錄的另一客觀原因是盛唐時期詩壇尚未認同杜甫當時的創(chuàng)作,也是許多學者所說的殷璠在編選《河岳英靈集》時杜甫未蜚聲詩壇期刊網(wǎng)。杜詩在當時直至晚唐都不被社會理解和提倡,這點可以解釋,唐人選唐詩現(xiàn)存的十三個本子中除晚唐《又玄集》收錄了杜甫七首詩歌之外,其他本子均未收錄杜詩?!逗釉烙㈧`集》反映了盛唐時期詩歌的整體風貌,既然杜詩與唐代整體創(chuàng)作風貌相沖突,那么《河岳英靈集》不收錄杜詩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如前所述,杜甫早年過著游歷的浪漫生活,與其他著名詩人交往唱和,曾先后結(jié)識高適、李白、王維、岑參等,但在其他詩人的作品中鮮有對杜甫的評價,這說明杜詩在此時沒有受到推崇。杜甫在盛唐時期甚至在中唐時期都未得到應有的名譽和地位,直到死后四十年,杜詩才受到韓愈、元稹等人的大力揄揚,由此說明杜詩是在杜甫死后多年才得到認可,他在天寶十載左右寫的詩篇也是在他死后才得到應有的評價和推崇的,可見胡應麟、李珍華、傅璇琮等學者的說法似乎也是可以成立的。至于李珍華、傅璇琮所說的交通不便,僻居丹陽的殷璠未能接觸困居長安的杜甫的詩歌,這種觀點似乎有些牽強。長安是唐朝最繁榮的城市,文化、經(jīng)濟和政治的中心,殷璠雖生平事跡不詳,但也做過官,應該對長安有所關(guān)注。其次在《河岳英靈集》收錄的二十四位詩人中多有仕途不順,歷經(jīng)坎坷者。他們游歷邊關(guān),不少為邊塞詩人,如高適、岑參;或被貶官、隱居在僻靜之地,信息閉塞主觀原因,如岑參就隱居在終南山,但他們的詩作都有收錄,可見李珍華和傅璇琮先生的這一說法很難成立。

綜上所述,可見杜詩未被殷璠收錄很可能不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實際上,《河岳英靈集》編錄的終止時間(757)前,杜甫具有影響力的詩作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杜甫的生活年段與《河岳英靈集》的收錄年段有三十九年的重疊,杜甫雖大器晚成,但早有詩名,早期也有佳作問世,在當時殷璠沒有接觸到杜詩的可能性非常小。

如此看來,《河岳英靈集》未選錄杜詩的原因極有可能是主觀的。杜甫的詩歌風格與殷璠的選錄標準相悖,也就是與整個盛唐時期的詩壇創(chuàng)作傾向相悖。通過對杜甫詩歌風格與《河岳英靈集》選錄標準之間的比較,可以大致解析殷璠為何不收錄杜詩。

殷璠在《集論》中說“璠今所集,頗異諸家:既閑新聲,復曉古體。文質(zhì)半取,兩挾。言氣骨則建安為儔,論宮商則太康不逮。”[⑥][p4]殷璠提倡“建安風骨”,是詩歌的一種俊爽剛健的風格;聲律方面則汲取南朝詩人的研究成果。殷璠名為“文質(zhì)半取”,實則重質(zhì)輕文,他注重詩歌的內(nèi)容表達,胡震亨道“殷璠酷以聲病拘,獨取風骨。”[⑦]【p322】羅根澤也同樣認為“殷璠選詩雖‘文質(zhì)半取’,然實鄙薄聲律。謂‘理則不足,言常有余,都無興象,但貴輕艷’的詩歌,‘雖滿篋笥,將何用之’,可見,他雖然“不輕視詩之美,但尤重視詩之用;固不輕視詩的藝術(shù)價值,但尤重視詩的人生價值。”[⑧][p59]殷璠選詩首推“風骨”。

杜甫的詩歌成就最高的是律詩,其詩煉字精到、對仗工整,格律的存在限制了詩歌風骨的體現(xiàn)。元稹說“律切則骨骼不存,閑暇則纖秾莫備”[⑨]杜甫詩歌多顧聲律,少風骨。杜甫創(chuàng)作的古體詩歌不多,這說明杜甫的詩歌整體在內(nèi)容上不屬于“風骨”類的詩歌,楊勝寬據(jù)此認為《河岳英靈集》不錄杜詩的原因是:《河岳英靈集》收錄詩歌多為古體詩歌,尤重五古[⑩]。但是杜甫這段時間的古體詩歌不少,《麗人行》、《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其次《河岳英靈集》收錄的孟浩然的詩歌則以五律居多??梢姾唵蔚囊源俗鳛樵騺磉M行分析是不充分的期刊網(wǎng)。

天寶十載,詩人開始了大量的寫實主義詩歌的創(chuàng)作,這些詩歌初具杜甫“沉郁頓挫”的風格,內(nèi)容上貼近寫實,形式上格律嚴謹,感情上,平實淡雅。這與盛唐蒸蒸日上的社會氣象大相徑庭,聞一多先生也曾說過“奇怪的是盛唐詩幾種詩歌選本沒有一本選過杜甫的詩,可見他的作風在當時就跟《篋中集》相近主觀原因,只因那只是太平時代,這種社會描寫不太被人重視。如果杜甫不長于各種詩體的話,他的詩很有可能被淹沒”[11]。這才可能是杜詩未被錄取的深層原因之一。

殷璠的選錄標準在《序論》和集論以及具體詩評中有明確的體現(xiàn):重“風骨”,同時重“興象”,殷璠追求“新”、“奇”、“僻”的詩境。杜甫的詩歌屬于現(xiàn)實主義詩歌,在新意上很難有所作為,其詩刻畫入微,他的詩歌就像是“敘事詩”、“詩史”。他的詩歌與殷璠的喜好也頗不同道。殷璠注重詩人內(nèi)在的氣質(zhì),推重人品,杜甫在困居長安十年的時候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生活,這與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李白相比,可能不被殷璠所接受。

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走出了詩人對自己和內(nèi)心的關(guān)注,開始關(guān)注社會、人生,用敘事性的語言為我們描寫了一個詩人關(guān)注的世界。但是盛唐時期的繁榮發(fā)展,詩人內(nèi)心的強大以及文人的秉性,使得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流是關(guān)注并抒發(fā)內(nèi)心,殷璠所提倡的“風骨”,也是強調(diào)詩人內(nèi)在的一種骨氣,所倡“興象”是指詩歌內(nèi)容的有現(xiàn)實的根據(jù),并且有詩人強烈的主觀感受。“神來、氣來、情來”也是強調(diào)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狀態(tài)。不難得出,殷璠的詩學理論處處是圍繞著詩人的內(nèi)心的,這與殷璠的個人生活經(jīng)歷和遭遇有關(guān),殷璠的這種理論又符合了盛唐的主流觀點。由此可見,杜甫未入選《河岳英靈集》的原因更主要是因為與《河岳英靈集》詩學理論的矛盾。

參考文獻:

[①]胡應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②]李珍華、傅璇琮.河岳英靈集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92.

[③]王克讓.河岳英靈集注.[M]四川:巴蜀書社出版社 ,2006.

[④]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M] 四川:巴蜀書社出版社,1995.

[⑤]王克讓.河岳英靈集注.[M] 四川:巴蜀書社出版社,2006.

[⑥]王克讓.河岳英靈集注.[M] 四川:巴蜀書社出版社,2006.

[⑦]胡震亨.唐音癸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⑧]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2.

[⑨]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

[⑩][⑩]楊勝寬.從<河岳英靈集>不選杜詩說到殷璠的選詩標準〔J〕.《杜甫研究學刊》1994年第一期.

相關(guān)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