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策劃學論文范文

策劃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策劃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策劃學論文

第1篇:策劃學論文范文

以學為主教學設計

(1)在本節(jié)課中并沒有新的知識點,而是本冊所學內容的綜合使用,涉及方向和位置、條形統(tǒng)計圖的使用、平均數(shù)、年月日、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以及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等知識。本節(jié)課以學習者熟悉的校園作為情境,讓學習者扮演設計師的角色設計校園,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真正使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認識體驗,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

(2)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習者為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此前已經學習了本節(jié)課所需要所有知識點的內容。三年級的孩子個性都比較活潑好動,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因此采取自主學習的方式可以適應他們的性格特點,真實的情境也會使他們有更大的熱情參與其中,更有利于他們對知識的運用和遷移。

(3)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一張校園的設計圖。過程與方法:運用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按需求規(guī)劃校園;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夠與同伴合作,共同完成校園設計;體驗設計師工作的過程,知道建筑規(guī)劃設計的一般流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夠激發(fā)學習者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使他們具備嚴謹?shù)乃季S能力,因地制宜解決問題;增加學習者對校園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4)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難點均為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針對學習重難點,設計自主學習的課件,在課件創(chuàng)設的真實情景中展開學習,課件中包括對所需知識點的系統(tǒng)呈現(xiàn),活動時學習者依據(jù)步驟,一步步完成任務,解決問題。

(5)學習策略。運用體驗教學方式中的心理換位式、交流互動式以及情景沉浸式3種方式進行學習。心理換位式:是讓學習者從心理層面上去親歷或模擬某個角色,從中體驗與該角色相符的思想、觀點、情感和行為。交流互動式: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討論中,在不同意見的碰撞中去領悟學習內容中只能意會的知識。情景沉浸式:在教學中設計某種情景,讓學生在這種情景與學習內容的結合中產生聯(lián)想和情感共鳴,從而領會學習內容中只能意會的知識。

(6)學習環(huán)境。①物理學習環(huán)境:本節(jié)課需要使用計算機進行自主學習;flash自主學習課件;投影儀;②認知工具:在自主學習課件中包括了需要的認知工具,具體為在開始任務前對任務進行表征的話語;提供所需基本知識點,便于學習者回憶調用;提供流程圖,使學習者明確自己所處位置;③人際學習環(huán)境:通過自主學習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習者帶著角色進入情境,積極與同伴配合,協(xié)同完成任務。自主的探索,小組的合作,可以使學習者充滿興趣去體驗,營造一種活躍探索的氛圍。

(7)學習過程。第一階段:進入情境。親愛的設計師,歡迎回到工作室。今天又有新的任務了,有兩所學校要進行規(guī)劃設計,但由于時間有限,您需要先去兩所學校進行考察,然后決定選擇其中一所進行設計工作。您要留心用戶的需求和學校周圍的環(huán)境,同時也要了解市場,以設計出既滿足需要又節(jié)省資金的方案。如果遇到了困難,你可以查看知識表,或是與同伴研究解決。祝您好運!設計意圖:學習者組成小組,以小小設計師的身份,進入課件,從導語中了解需要完成的任務以及注意事項。真實的情境會很容易讓學習者進入角色,激發(fā)興趣。

第二階段:需求分析,市場考察。得到學??疾靾蟾妫私鈨伤鶎W校的情況,包括目前建設的情況,所處環(huán)境,校方建設要求,按照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得到市場考察報告,了解建筑所需材料的價格,對資金進行規(guī)劃。

設計意圖:這是進行設計之前必須完成的工作,學習者要周全考慮每個細節(jié),運用統(tǒng)計、數(shù)學計算等知識分析收集的信息。

第三階段:設計校園。在工作區(qū)進行設計,選擇要建設的建筑,注意建筑放置的位置以及面積,同時注意資金的使用情況。所需知識都在知識表中列出,可根據(jù)需要隨時查看。

設計意圖:這一階段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需要學習者運用方位、面積、計算等知識,還需要學習者的規(guī)劃設計能力,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校園的設計,盡量做到合情合理滿足需求。在設計過程中,學習者可以通過知識表回憶所需的知識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完成任務。

第四階段:完成設計,展示作品。完成設計后,需完成一份報告,詳細說明設計的情況,最后將作品與大家分享,互相評價。

設計意圖:完成報告以方便學習者進行反思,與大家分享,展示自己的作品,進行自評互評,使學習者得到進一步提高。

第2篇:策劃學論文范文

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包裝設計教育中

對于剛剛接觸包裝設計課程的學生來說,第一次接觸似乎顯得既熟悉又陌生?!笆煜ぁ笔且驗榘b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我們周圍隨時都會接觸到各類形形,規(guī)格不一的產品包裝?!澳吧笔且驗樗麄円郧皬奈凑驹诶碚摵蛯W術的角度來學習和研究包裝設計,因此是十分陌生的。

目前,高等學校中藝術設計教育體制基本是沿用西方設計模式。然而中華文化作為東方文明的重要主干,存在著與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文化內容。在哲學觀、民族觀、價值觀、審美觀和藝術思維形式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異性。所以,如何利用民族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淀來進行自我構造,發(fā)展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包裝設計是解決包裝設計教育中文化傳承的關鍵問題。要用新穎的方式繼承傳統(tǒng)、發(fā)揚傳統(tǒng),用創(chuàng)新的精神發(fā)展包裝設計。

1學習理論,深入理解傳統(tǒng)文化

開設傳統(tǒng)文化理論課,在課程中主要闡釋傳統(tǒng)文化性概念。以傳統(tǒng)的審美哲學為出發(fā)點,結合民族性、地域性等概念,從包裝材料的選擇、造型設計、結構設計、裝潢設計等幾個方面,結合實際課題來引導學生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與包裝設計有機結合起來,為包裝設計的歷史梳理、創(chuàng)意開發(fā)做系統(tǒng)的思考和歸納。例如,我們可以結合傳統(tǒng)意識的各種具體形態(tài)及其發(fā)生初始階段的內外因作用、起源機制,對現(xiàn)代包裝進行動態(tài)、實踐性的綜合考察與引導。同時充分把握相關學科的發(fā)展趨勢,注重包裝設計與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民俗學、文學等學科的聯(lián)系,吸收最新成果,充實內容,開啟思路。

2繼承傳統(tǒng)裝飾,用現(xiàn)代手法表現(xiàn)

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在漫長的發(fā)展歲月里,積累了極具特點的表現(xiàn)手法和表現(xiàn)形式。將傳統(tǒng)文化引入現(xiàn)代美學教育中,包裝設計中以人文思想為切入點,鼓勵學生運用傳統(tǒng)元素進行設計,創(chuàng)造出具有自然、民族、懷舊等意味的包裝設計。例如,把傳統(tǒng)圖案應用于現(xiàn)代包裝設計,不僅能使設計具有本民族的審美情趣,更是一種精神文明和文化情感的融入。在譚木匠SP禮盒彩繪婚慶梳子包裝設計中,它的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性就結合的和諧自然。材質上,整個包裝盒采用了再生紙,內容物采用了天然木材,其表面裝飾來自中國南方天然的顏料———漆。造型上,該包裝取自中國古代吉祥符號———“合歡”,在傳統(tǒng)文化中,這一符號被認為是一對新人百年好合、幸福美滿的象征。色彩上為紅色,紅色在中國具有喜慶、祝福的寓意。

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通過合歡梳子把“心心相印”的內涵揭示出來,使得譚木匠梳子的包裝形象在國際上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個性形象。承德“板城燒鍋酒”的包裝設計同樣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造型以形傳神,將古代宮門的古銅釘元素作為裝飾,以金龍、祥云為基本圖案,風格統(tǒng)一,品位高雅。整個包裝造型優(yōu)美,結構嚴謹,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雍容、華貴、大度的品質,同時也體現(xiàn)出濃郁的東方特色及中國民族藝術的博大精深。山西杏花村汾酒的包裝設計,以杏花、牧童表達了“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情畫意,不僅用傳統(tǒng)的圖案體現(xiàn)其歷史悠久,而且與經典的藍色青花瓷紋樣結合,充分體現(xiàn)了商品色彩的民族化特征。我們應當善于引導學生將傳統(tǒng)元素設計成一個個既有視覺沖擊力、又富有民族文化的包裝設計。

3運用傳統(tǒng)的包裝材料,增加作品的個性

包裝材料是完成包裝設計視覺形式美的物質載體,是實現(xiàn)包裝各功能要素的先決條件。材料其本身就具有敘事功能,在教學實踐課中應指導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材質特征和肌理表達不同的文化內涵,在充分考慮環(huán)境保護的基礎上,利用不同材料的紋理的原始特征與美感,再現(xiàn)商品形象的品質和內在美,讓材料本身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如木質的包裝應用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商品包裝設計上,就體現(xiàn)出不同的商品文化屬性:做雪茄的包裝,表現(xiàn)了一種尊貴的氣息;做書籍的包裝,表現(xiàn)的是一種人文情懷;做食品的包裝,則表現(xiàn)了自然的味道。傳統(tǒng)的材料主要有稻穗、竹子、木材、藍印花布、絲綢、陶瓷等。著名的藝術家黃永玉先生曾經為湖南湘泉酒業(yè)設計了酒鬼酒和湘泉酒的包裝。瓶體采用陶土工藝制成,表現(xiàn)出質樸、典雅的視覺感受。瓶形是個造型敦厚的扎口麻袋造型。

“麻袋”盛酒,暗示酒是糧食的精華。傳統(tǒng)民間包裝材質中的土陶,經過現(xiàn)代意味的設計,達到非常純粹和精煉的程度,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標準。在包裝設計過程中,給材料敘事的平臺,借助它們表現(xiàn)商品的文化內涵,提升商品的品牌形象。

納入地域特點

中國地大物博,具有傳統(tǒng)人文傳承的廣泛視覺印象來源于生活的各個方面。歷史人文作為每一個地區(qū)的獨有資源,能夠直接引導新的現(xiàn)代視覺語言形式。例如,各地建筑的風格類型、傳統(tǒng)食品的固有形式、特色菜肴、生活用具的特點、地方性的服飾特色、喜慶節(jié)日的色彩、娛樂活動的特點、民居的起居習慣特征等。在漫長的歲月里,早已沉淀為公眾習慣與審美尺度的豐富視覺遺產。這種經過長時間的優(yōu)勝劣汰所形成的文化影響,能輕易的與消費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第三十屆“莫比烏斯”獲獎作品水井坊包裝設計,首次采用手工內燒花工藝將老成都六處著名景點:武侯祠、杜甫草堂、九眼橋、合江亭、水井燒坊、望江樓彩繪圖燒制在玻璃瓶井底井臺六面,正是蘊含著豐富歷史文化的地域特征孕育了水井坊的成功。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視覺形象,都能以現(xiàn)代的形式融入區(qū)域性包裝設計體系中。

設計教育有別于傳統(tǒng)的藝術類別,其審美標準也隨著諸多因素而改變,多元化的需求決定多元化的設計。學生都來自全國各地,可以在教學中倡導學生設計具有家鄉(xiāng)特色的包裝設計,這樣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把區(qū)域性文化發(fā)揮到較高的水準。因而,在尊重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必須把不同地方性的特點加以整理利用,以達到包裝設計教育理念上面的融合。

體驗傳統(tǒng)技藝,切身感受傳統(tǒng)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技藝中的視覺設計資源,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設計實踐的積累,可以將傳統(tǒng)技藝服務于現(xiàn)代包裝設計,這就可能自然地由內而外改造文化體質,化技藝為有意味的形式。以木工技藝為例,它理性地構造了造物審美的哲學高度:陰與陽的概念,在木質材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xiàn)。

工匠們無需一釘一鐵,而是運用了“榫卯”結構進行固定與連接;“榫卯”結構的陰陽互契,暗合了中國哲學中“萬物負陰抱陽”的文化思想。這些傳統(tǒng)技藝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藝術的意匠美、材料美、結構美。現(xiàn)代設計教育應當讓學生了解傳統(tǒng)技藝,這并不是讓我們回到傳統(tǒng)社會生活中,而是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現(xiàn)代性的設計啟示。要實現(xiàn)傳統(tǒng)技藝設計教育的目的,實踐性教學是最為基本的一個教學方法。可以定期參觀傳統(tǒng)技藝的工作坊,建立一定的合作關系,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平臺?,F(xiàn)行設計教育模式太過依賴電腦,不重視動手制作,沒有體驗設計工藝和結構,就不可能設計出具有深層次文化內涵的包裝設計作品。

第3篇:策劃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新課改;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對話;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2-0091-02

近幾年,對話教學作為新課改理念倡導的一種新穎的語文活動形式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語文閱讀教學當中,但是往往收效甚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分就是:沒有弄清“語文閱讀對話教學”的內涵;在如何進行對話教學的認識上存在誤區(qū);對其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等等。本文擬就“語文閱讀對話教學”之內涵、當前教學活動中所出現(xiàn)的種種誤區(qū)以及以后應采取的措施等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一、語文閱讀對話教學的內涵

要弄清楚語文閱讀對話教學的內涵,我們首先應該明確對話和對話教學的區(qū)別。

通常所指的“對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談方式,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的談話。但作為教育學、教學論重要范疇的“對話”,則不僅僅是指談話和書面交流,而且還指心靈的溝通。

“對話教學”在很早之前就出現(xiàn)在教學中,比如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啟發(fā)式教學,古希臘哲學家和教育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素有“拉丁美洲杜威”之稱的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說,教育具有對話性,教學應該是對話式的,而對話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中真正的對話應該發(fā)生在對話雙方自由探究或自發(fā)討論中,發(fā)生在對話雙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應與相互碰撞中,發(fā)生在對話雙方認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由此可見,對話教學是一種教師、學生、文本三者處于平等地位的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以平等、互助、合作的發(fā)方式來探討自己對文本的體驗。

歸納前人的研究,我們感到:對話與對話教學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對話是一種交流方式,不僅包括書面語,口語交際,眼神、手勢等體態(tài)語之間的交流也是對話;而對話教學,則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一種媒介或方式。作為一種方式,對話教學與語感教學、審美教學是并列的?;谏鲜鲇懻?我們認為:語文閱讀對話教學,就是在閱讀教學中,本著平等、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以對話教學為手段,使教師、學生、教科書編撰者、文本之間發(fā)生多重對話,從而實現(xiàn)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

二、語文閱讀對話教學的誤區(qū)

雖然對話教學給語文閱讀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對語文閱讀對話教學涵義的誤解,忽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和文本之間的進一步交流,導致教學效果收效甚微,甚至走向死胡同。歸納起來,我們感到,目前所進行的“語文閱讀對話教學”存在著以下的誤區(qū):

第一,“對話”就是滿堂問。近幾年,許多中學語文教師都把新課標所提倡的“對話教學”錯誤地理解為“一問一答”。課前準備一大堆的問題,課堂上連續(xù)發(fā)問,也不管是難是易,能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第二,對話教學中的自主探究就是文本的無限拓展。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共同組成的活動。有的教師對新課標關于對話教學的要求理解過于片面,結果是對話嚴重地脫離文本,思想缺乏相互碰撞,演變成學生自說自話。

第三,創(chuàng)設對話情景就是少數(shù)同學的表演。語文課堂中的對話往往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這方面許多教師都努力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不盡人意的,使對對話情景的創(chuàng)設變成讓少數(shù)學生的課堂表演。表演確實精彩,絕不亞于影視作品,但是教師把原文完全拋開,只取其中的幾個情節(jié)讓學生去表演,耗時耗力,讓人啼笑皆非。

第四,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太多“偽對話”。為了使課堂教學順利地進行,很多教師采用顯性或隱形的話語來控制整個課堂。教師所用的“溫和暴力”純屬虛假對話,嚴重地禁錮了學生的思維的發(fā)展,使對話教學流于形式。

三、進行語文閱讀對話教學的策略

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被廣泛地應用于教學當中,為扭轉語文閱讀對話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此,筆者認為,雖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對話教學順利開展所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教師作為引導者,不僅是教育實踐活動中教的主體,推動教育活動的原動力,而且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教育影響源,他在學生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視的,那么作為一名新型的語文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教學呢?

第一,師生真正地平等。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順利進行和教育目標完成的基本保證,教師在師生關系建立與發(fā)展中起到了主導作用,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說過:“教師的工作,主要的不是向學生提供一個讓人模范的典型,更重要的是他能夠成為學生心中的對話人之一。”教師要想真正成為學生心中的對話人,必須擯棄傳統(tǒng)的問答式和不經過師生心靈交流的對話方式,要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強調學習主體自身認知結構的主動構建,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對文本進行理解和交流,從而溝通心靈和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對每一位學生都要一視同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對話交流中去,而不是使一小部分成績好的學生成為對話的“主角”,絕大部分學生成為對話的“聽眾”,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保留他對文本的“另類見解”,及時地表揚和鼓勵,讓他們在對話教學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當然對學生的誤解進行適當?shù)囊龑б彩呛鼙匾?。張志公曾說:“教學應當是兩方面的事―教者和學者,“賞析”只說到一方面―“析者”,而“導讀”涉及兩方面―“導者”和“讀者?!彼詭熒倪@種平等并不是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作用是等量的,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中的主體,兩者缺一不可,要想使語文閱讀對話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二者必須保持人格上的平等,進行靈魂與思想的交流。

第二,進行有效對話。在語文閱讀對話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要善于找到對話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圍進行有效對話。何謂有效對話?有效對話就是不能脫離教學目標的對話,師生進行友好互動的對話。例如鼓勵學生叫自己的名字,消除了學生對老師的敬畏之感,營造了一種友好的對話氛圍,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地對話,使對話教學在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中進行。

第三,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造閱讀對話教學的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對話興趣。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陶冶情操,更應該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師要教得輕松,學生要學得愉快,營造的是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在對話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各種媒介(詩歌、戲曲、電影、電視等等)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要采取一切措施把枯燥的文字生動化、形象化,靜止的畫面動態(tài)化,把所教的知識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給學生,變枯燥為有趣,實現(xiàn)形象與思維的融合,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激起對話的興趣。

第四,教師要掌握高超的教學藝術,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專業(yè)技能。教學藝術是衡量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尺度,因此語文閱讀對話教學開展得是否精彩,教師的教學藝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教師要想使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組織課堂教學的藝術水平,只有使課堂教學的組織因素以最佳的方式組合,才能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整體功能,達到最佳的境界。

課堂教學應該是對話的,只有通過對話才能使課堂煥發(fā)生機和活力,在民主與平等,溝通與合作的對話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引者,也應該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逐步改善教學策略,使語文閱讀對話教學擺脫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參考文獻:

[1]【德】雅斯貝爾斯,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年版.

[2]騰守堯.文化的邊緣[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3]【巴】弗萊雷,顧建新譯.被壓迫者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第4篇:策劃學論文范文

在我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我國小學譯林版英語教學中的現(xiàn)狀進行詳細的介紹和分析。通過對英語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得知在我國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學生的漢式英語的學習和應用習慣以及英語語言環(huán)境的未形成和教師的教學方式較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性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養(yǎng)成學生正確的英語習慣以及對教師的英語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和形成良好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等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基于此,我國英語教師在寫話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解決,有利于提高我國英語教師的英語教學能力,對學生英語成績的提高以及英語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意義。

一、小學英語寫話教學的現(xiàn)狀

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我國的英語教學走進我國的小學校園。以譯林版英語為例,對譯林版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寫話教學現(xiàn)狀進行詳細的介紹。譯林版英語的學習者范圍主要為:5-16歲的學生,主要特點即為語言簡潔方便,適合小學的學生進行英語的學習。一是小學的英語課程的課時安排為單個工作日內具有1-2節(jié)英語課程的安排。二是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寫話教學的現(xiàn)狀為教師通過對英語板書的書寫傳授學生英語的單詞以及語法等英語知識。利用英語教科書中的圖畫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學,使學生分角色進行英語教科書中的內容對話,學生在分角色朗讀英語對話的過程中完成英語寫話的學習。

二、小學英語寫話教學的問題

1.漢式英語習慣嚴重。在學生方面,學生未形成正確的英語讀寫習慣。漢式英語習慣嚴重,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寫話教學的開展具有困難性。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為例,例句:“You can get on the metro at Park Station.”,在英語的語言習慣中并非是單詞的累積和運用,而是對語法的掌握和有異于中國的正式語序,學生即會根據(jù)漢式的英語習慣說成:“You can at Park Station get on the metro.”由于學生的漢式英語語言習慣的嚴重性導致在英語課堂中的英語成績較低。漢式英語的習慣性嚴重對英語教學的開展帶來重大困難。

2.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是造成我國小學英語寫話教學過程中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教師的教學方式體現(xiàn)在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英語寫話教育的方式缺乏創(chuàng)新性。在譯林版英語五年級的第五單元中,對“What are you doing?”例句的學習,英語教師對學生利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式,通過板書的英語句子的書寫,在黑板上單一的對例句進行書寫,學生對照黑板進行逐一單詞的閱讀,未對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調動,未對小學生形成學習英語的吸引力和學習英語的熱情。由于教師單一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英語熱情造成嚴重的影響,進而導致英語教師的寫話英語教學過程的開展困難。

3.未形成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的未形成是導致我國小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寫話教學未取得成效的外部原因。例如在譯林版英語五年級的第八單元“Birthday”教學中,由于英語教師未根據(jù)英語語句的具體含義為學生創(chuàng)造具體的生日的單詞語言環(huán)境,學生僅是根據(jù)英語的讀法照讀,同時也未在課堂中實現(xiàn)實時讀寫的行為,并未理解具體的英語句子的含義導致寫話教學的開展困難。由于英語語言環(huán)境對英語學科的學習至關重要,小學英語教師未對學生形成英語寫話教學的全英式教學環(huán)境,對學生的學習英語習慣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英語語言環(huán)境的未形成使我國小學的英語課堂中教師的寫話教學活動展開陷入困境。

三、小學英語寫話教學的對策

1.養(yǎng)成學生英語的語言習慣。養(yǎng)成學生英語的語言習慣對解決我國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寫話教學困難的首要舉措。

2.創(chuàng)新教師的教學方式。對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是解決我國小學英語寫話教學過程中問題產生的主要方法。教師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體現(xiàn)在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英語寫話教育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運用。英語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式。

第5篇:策劃學論文范文

人本主義教學思想認為教學的重點并非給學生傳授知識,而在于幫助學生構建健康的內心精神世界,強調通過學生自身的內在學習和意義學習,弘揚情感等一系列非智力因素的動力功能,重視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案例教學法更加注重發(fā)揮學生的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重在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正是人本主義理論所強調的中心內容。

二、《文化產業(yè)政策與法規(guī)》課程中采用案例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一)課程特點要求使用案例教學

1.課程內容涉及量大文化產業(yè)是一個非常復雜且龐大的行業(yè)集群,這些行業(yè)彼此之間甚至并無直接的或者密切的聯(lián)系,這一特點也影響著《文化政策法規(guī)》課程的教學內容。文化產業(yè)各領域的市場準入制度與經營規(guī)范制度是《文化政策法規(guī)》課的重要教學內容,具體而言,涉及到出版物管理、廣播影視管理、演出娛樂市場管理、旅游業(yè)管理等多個行業(yè)的法律制度與實務[3]。此外,與文化政策法規(guī)相關的其他部門法知識也需要向學生講解,比如說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知識產權法等。所以,內容多且雜,是該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而該課程課時有限,所以,好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2.課程實踐操作性強法律作為一門操作性非常強的學科,目的在于引領和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法律知識來解決文化產業(yè)經營管理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實際問題,不斷提高自己的法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根據(jù)所講的教學內容設計相關情境和任務,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然后組織學生對所涉及的情景和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講授該課程的關鍵。

(二)學情要求使用案例教學

《文化產業(yè)政策法規(guī)》課程,其授課對象的法律基礎相對于法學專業(yè)學生是比較薄弱的,對法律基礎薄弱的學生開展缺少目的性的討論,對其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yǎng)毫無意義。如果授課教師直接引入專業(yè)且復雜的行業(yè)法律制度,不利于學生理清學習思路和建立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因此,在課程教學中,授課教師必須以形象的情境設計使學生能夠在體驗中學習。通過縮短教學與生活的距離,更快地使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增強對所學法律背景等知識的理解,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法學思維能力。

(三)提高教師業(yè)務素質要求使用案例教學

在課程改革和現(xiàn)代化教育當中,教師不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和學習指導者,更重要的還是資料提供者、問題解決者和困難幫助者,教師只有在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教學方法、道德修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等多方面的能力,才能不斷與時俱進,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真正實現(xiàn)由“生存型”向“發(fā)展型”的轉變。

三、引入案例教學法的困境

(一)法律體制的限制

英美國家屬于英美法系,法的規(guī)則和原則大多數(shù)散見在具體的案例之中,這使通過學習案例掌握法律知識成為可能,而且,判例法也是法的一個重要淵源,所以,這種遵循先例的特點使得英美國家選擇案例教學法進行法學課程的教育,而我國作為大陸法系國家,法律淵源基本上是以成文法為主,法律的規(guī)則和原則都由立法者制定于法典之中,且法學理論有深厚的基礎和很強的系統(tǒng)性,法律規(guī)范體系整體編排非常嚴謹,這在客觀上要求整個法學教育或法學課堂不能完全脫離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式[4]。

(二)案例教學法自身的缺點

案例教學法一般會占用過多的教學時間,導致學生對于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等基礎知識的掌握不足,影響知識講授的全面性和系統(tǒng)化。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一般都是嚴格按照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教學大綱進行教學,教學進度要和教學計劃保持一致,課堂規(guī)范化要求高,這給開展案例教學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三)傳統(tǒng)教學法不可比擬的優(yōu)點

在傳統(tǒng)式教學中,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掌控者,而學生只是作為傳授對象被動的對知識體系進行消化和接受,教材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5]。它在理論知識的系統(tǒng)講授與分析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系統(tǒng)理論知識的講授與分析是學生掌握各種技能的基礎,只有全面系統(tǒng)的理解了基本的理論知識,才能更好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案例教學法的使用應該是要兼顧理論講授和課程實踐,在理解理論知識基礎上對相關案例進行分析的一種折衷案例教學法。

四、應用案例教學法的對策

(一)平衡傳統(tǒng)講授法與案例教學法的關系

在妥善處理講授法和案例教學法的關系上,我們不能走極端去完全照搬西方國家的模式,應該在充分認識到案例教學法優(yōu)點的基礎上,認真分析講授法所具有的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缺乏培養(yǎng)學生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提供了工具給學生但并未傳授實用工具的方法等方面的固有缺陷,并結合我們國家高等教育課堂的實際情況,將案例教學法改良后適應我國的法學課程學習[6]。

(二)正確選擇案例,建立教學案例庫

在文化法規(guī)課當中,可以通過建設教學案例庫來適應該課程內容多、課時少的特點,來更好地滿足課堂教學需要,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課堂效果。案例的選取也要具有典型性、時效性和系統(tǒng)性。第一,典型性。典型性是指被選擇進入案例庫的案例應該具有明顯的代表性,是理論知識在現(xiàn)實當中的最好體現(xiàn),可以引發(fā)研究和討論,能夠很好的反映案件爭議的事實和所適用的法律法規(guī)之間的對應關系。第二,時效性。我國文化產業(yè)正處在蓬勃發(fā)展的階段,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制度的變革,上策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動態(tài)適應,案例選擇的時效性就變得非常重要,只有反映時代特征的鮮活案例,才能使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7]。第三,系統(tǒng)性。文化規(guī)課程因為涉及文化產業(yè)領域的多個行業(yè),所以,案例庫應該有分屬于不同章節(jié)的案例組成,比如在出版物管理政策法規(guī)這一章,該章的內容就涉及到圖書市場管理法律制度、報刊市場管理法律制度、音像制品市場管理法律制度、電子出版物市場管理法律制度等,因此,涉及到這幾個方面的案例都應該在案例庫中體現(xiàn)。只有結構合理、內容充實、體系完善的案例庫才能夠更好地發(fā)揮資源庫的作用,發(fā)揮資源庫應有的效應[8]。

(三)認真準備,精心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6篇:策劃學論文范文

公共政策學產生于美國,因此其理論體系都貫穿著西方國家的問題,并體現(xiàn)在主流的公共政策學教科書中。例如,戴伊的《理解公共政策》的宗旨是“政策分析與探求美國問題的方案”,并用理性主義決策理論、團體決策理論、漸進主義決策理論等理論分析了美國的刑事司法、健康福利、教育、經濟等領域的政策。反觀我國公共政策學的教學,盡管也有形式上的“中國公共政策學”的教學體系,但本土化的程度很低,表現(xiàn)為教學內容安排的仿西方化以及教學方法上的“灌輸式”講解和“牽強式”舉例。教學內容安排的仿西方化通過國內出版的公共政策學教科書直接體現(xiàn)出來。截至2011年,國內學者出版的公共政策學教材達到106部[3]。盡管數(shù)量不少,但其內容構成基本都是西方的公共政策學知識體系框架,有的甚至是西方教材的“翻版”。國內教材的核心內容是“政策系統(tǒng)”、“政策過程”、“政策分析”三個板塊。如果將這些教材與國外的經典教材對照,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部分都有明顯的西方“藍本”:政策系統(tǒng)的“藍本”是查爾斯•E•林德布洛姆的《政策制定過程》和邁克爾•好利特、M•拉米什的《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環(huán)與政策子系統(tǒng)》,政策過程的“藍本”是安德森的《公共政策制定》,政策分析的“藍本”是威廉•鄧恩的《公共政策分析導論》以及卡爾•帕頓和大衛(wèi)•沙維奇的《政策分析和規(guī)劃的初步方法》。教材的編著者抽取這些內容中的理論部分,隱去西方的背景和案例,用中國式的思維和語言重新編排起來,就成為公共政策學教材的主體框架??梢哉f,到目前為止,國內公共政策學的教材都沒有跳出上述西方教材“藍本”的三大板塊,再加上一個必要的“公共政策學學科發(fā)展”導論,就成為標準的國內公共政策學教材“四部曲”。

以政策過程理論為例,國內公共政策學教材對政策過程的講述完全以安德森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所作的政策問題、政策議程、政策方案形成、政策決策、政策執(zhí)行、政策評估和政策變遷的邏輯劃分為“藍本”,基本是一個邏輯環(huán)節(jié)一章的內容篇幅,不同的只是對這些邏輯環(huán)節(jié)的具體劃分和取舍有所差異。這些對公共政策過程邏輯環(huán)節(jié)的講述往往占據(jù)一本教材的很大比例,有的甚至占到所有章節(jié)的80%以上。按照這種框架給學生講述公共政策過程,學生的常見反映是“過于理想化”,與政策運行的現(xiàn)實過程不符。實際上,西方學者后來將這種方法稱為“階段啟發(fā)法”,也稱為“教科書法”。從這個稱呼中就可以看出他們對這種理論的批評態(tài)度。這種邏輯劃分不僅與政策過程的復雜現(xiàn)實不相符,也無法解釋階段與階段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西方公共政策學者全面改革公共政策學教材的內容體例安排,例如戴伊的《理解公共政策》就完全拋棄了“階段啟發(fā)法”的內容體例,而是按照不同領域政策專題的形式進行講解。然而,國內的教材在講述公共政策過程的時候,依舊在西方早期的“階段啟發(fā)法”后面亦步亦趨。中國公共政策學教學的本土化嚴重不足還表現(xiàn)為教學方法上的缺陷。一方面,大部分任課教師采用的主要教學方式是“灌輸式”講解,即使不是“照本宣科”,也只是在西方的理論內容上隨機添加一些自己的個人觀點甚至是經驗感悟來作為補充。另一方面,為了彌補“灌輸式”講解西方理論的教學缺陷,近年來很多任課教師嘗試學習和引進案例教學,但這些所謂的案例大部分更多地只是“牽強式”的舉例說明,還遠未達到案例教學的規(guī)范。

二、公共政策學教學本土化的途徑

從社會科學知識“地方性”(Parochial)的基本屬性來看,公共政策學教學本土化的根本途徑是公共政策學理論研究的本土化。因為只有公共政策學的理論研究本土化了,才能提供本土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盡管當前我國公共政策學的基本理論體系依然是西方的,但近年來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同程度本土化的研究成果,然而這些成果并沒有很好地反映在公共政策學的教科書和課堂教學中。因此,公共政策學教學的本土化有兩個途經:首先是鑒于絕大部分理論知識沒有本土化,要求任課教師必須辨識并講述其在中國的適用性,稱之為“西方理論——適用辨明”式教學;其次,緊密追蹤公共政策學理論研究的動態(tài)進展,及時將那些某種程度能夠修正西方理論甚至嘗試提出本土理論的成果設計在教學內容中,稱之為“西方理論——本土修正”式教學和“本土實踐——本土理論”式教學。下面以政策過程理論為例,對這三種本土化教學策略進行分析。

(一)“西方理論——適用辨明”式教學在我國公共政策學發(fā)展過程中引介西方的理論是無可厚非的,問題是無論是公共政策學的教科書,還是課堂教學,都習慣于機械地講述西方理論內容,而對理論產的背景脈絡及其在中國的適用性不作任何介紹和分析,其結果是教師對理論的講述和學生對理論的學習只能“生吞活剝”。對西方理論的教學,在講述內容之前,應該著重介紹其產生的背景和條件,在講述完內容之后則引導學生思考其在中國的適用性。例如政策過程理論中的政策網絡理論。政策網絡理論的基本內容是,政策活動中的行動者及其互動關系構成政策網絡,而政策網絡的結構和網絡中行動者的策略影響政策產出。但是教科書中對這個理論的講述都是介紹政策網絡的概念、類型及其對政策產出的影響。于是學生在學習之后就開始在課程作業(yè)中大量直接套用,但在很多情況下錯誤地使用了。典型的代表就是將我國政府之間的縱向關系也直接理解為政策網絡。雖然西方理論中對政策網絡的分類包括“府際網絡”,但在我國并非凡是政府之間的關系都能形成政策網絡。在這里,必須要向學生講述西方政策網絡理論的背景和來源。政策網絡理論產生于西方國家的分權體制,即政府結構內部在橫向和縱向上的分權和制衡。即使是不同層級的政府之間也是分權的,例如在美國聯(lián)邦政府與州政府之間是分權的,而州以下的地方政府是自治的,在聯(lián)邦憲法和州憲法規(guī)定范圍內行使自治權,聯(lián)邦政府和州政府與無權直接干涉地方政府的事務。因此在分權體制的西方國家是存在縱向上政策主張完全相反的“府際網絡”。但是我國的政府架構是權力集中體制,上級政府對于下級政府擁有法律賦予的權威和行政權力,上下級政府之間無法各自成為獨立的博弈主體。即使存在下級政府消極抵制或拖延執(zhí)行上級政府政策的現(xiàn)象,但難以出現(xiàn)下級政府或政府部門聯(lián)合形成政策網絡提出與上級政府相反政策主張的情況,也就不會出現(xiàn)相互公開對抗的政策網絡。因而,必須要注意到中國政府體制的等級制約和權力集中的特點,由于政府間關系在政治、法律和文化方面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必須要辨識垂直的“府際網絡”的適用性。如果這樣給學生講述政策網絡理論在中國政治體制下哪些情況下適用,哪些情況下不宜適用或根本不適用,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比較中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政策網絡及其功能,也可以提高學生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西方理論——本土修正”式教學在辨識和講述西方公共政策學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的基礎上,任課教師或者自己發(fā)現(xiàn),或者通過其他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本土的政策“案例”與已有理論不符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僅僅停留在講述適用性的層面上,而是要將這些發(fā)現(xiàn)及時吸納進教學內容,展示本土“案例”對西方理論的修正和擴充作用,逐漸引導學生思考本土“修正版”的西方理論。例如政策過程理論中的“多源流”理論?!岸嘣戳鳌崩碚撚擅绹舱邔W家金登提出,其基本內容是:政策議程的開啟和政策變遷取決于政治系統(tǒng)中的問題流、政策流和政治流,當三種源流符合特定的條件并交匯時就會開啟“政策之窗”,議題就會提上政策議程從而政策就會發(fā)生變遷。其中,政策流中的政策建議需要具備“技術上可行”和“價值(政治)上可接受”兩個基本條件?!凹夹g上可行”是指政策方案在法律、行政、財政和具體操作上可實施;“價值(政治)上可可接受”是指政策方案符合既定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文化。只有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政策流”才能與其它源流交匯并促進“政策之窗”的開啟。但中國本土的案例反駁了“政策流”的標準要求,證明在中國政治體制下即使“技術不可行”也可以開啟“政策之窗”。典型的案例是2003年“孫志剛”事件中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的廢除[4]。法學學者提出十分激進的“憲法審查”政策方案當時在“技術上”是“不可行”的。如果按照金登的“多源流”理論,“政策流”中的政策方案“技術不可行”就不符合“政策之窗”開啟的基本條件。然而,2003年6月,國務院很快就以《城市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取代了實施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不僅開啟了“政策之窗”,而且實現(xiàn)政策的重大變遷。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多源流”理論源于美國的分權制衡和“否決”體制,政策要出臺必須要闖過重重“否決點”,這就要求任何政策方案必須在各種“技術”細節(jié)上具有高度的實施可行性,才能通過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成為正式政策或改革政策。但是我國是黨領導下的權力集中體制,越是重大問題和“棘手”的問題,越可能從常規(guī)程處理序“轉移”到高層或頂層決策機構中去“特殊”處理,也就越有可能實現(xiàn)重大變遷。“孫志剛”事件中法學學者提出的“憲法審查”的“技術不可行”的政策方案就是一個重大而又“棘手”的問題,因而問題迅速進入了黨和國家的最高決策層。很快,國務院就“自行”宣布廢止“收容遣送”制度,并出臺“救助”制度。這說明在我國政治體制下,如果是“價值(政治)上可接受”但“技術上不可行”的政策方案,反而可能會開啟“政策之窗”。對于這種方式的教學,首先要向學生客觀地講述“多源流”理論的背景和基本內容,然后讓學生思考并舉例說明在中國是否適用,接著詳細地向學生講述“孫志剛”事件和“收容遣送”制度廢除的來龍去脈,引導學生對照“多源流”理論思考這個案例中的差異及其原因,最后進行總結和點評。這種教學不僅不至于讓學生將“多源流”理論生搬硬套在中國的政策實踐上,而且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政治體制的特點。

(三)“本土實踐——本土理論”式教學近年來,還有一些研究嘗試完全基于中國本土的政策實踐和政策案例提出本土化的政策理論。任課教師要充分吸收這些成果,將其設計成“本土實踐——本土理論”式教學。典型的代表是陳玲提出的“制度——精英”雙層決策模型和王紹光提出的“共識型”決策模型,這兩個政策決策模型都是基于本土的重大政策案例而提出的。陳玲基于我國集成電路產業(yè)政策變遷與重大決策過程的分析,提出我國公共政策決策是在“制度”和“精英”兩個渠道交互影響下達成“共識”的過程。正式制度層面上形成“政策舞臺”,政策問題自下而上按既定程序進入決策層;同時由“人際關系”構成的非正式制度則形成“協(xié)商網絡”,政策問題自上而下在各類精英之間尋求“共識”;“政策舞臺”和“協(xié)商網絡”兩個渠道相互作用,達成并擴散“共識”,就可以完成公共政策的制定。同樣,王紹光和樊鵬基于我國“新醫(yī)改”政策決策過程的分析提出中國式“共識型”決策模式,這種決策模式由“開門”型參與結構和“磨合”型互動機制兩個維度構成,多元主體參與和多渠道協(xié)商溝通形成中國公共政策決策的基本過程。這兩個理論不僅是本土的,而且所依據(jù)的事實是學生有所了解的。在講述的時候可以完全拋棄教材上充斥的西方政策過程理論,首先細致地向學生介紹案例,之后讓學生討論并從中自己概括案例中所蘊含的政策制定方式,然后再完整講述研究者提出的理論本身,加深學生對中國政策制定過程特征的理解。最后,還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人際關系”、“協(xié)商政治”等標志性的本土元素是如何體現(xiàn)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問題,激發(fā)學生以此去觀察和分析其它的政策制定事件。除此之外,還有關于中國“政策試驗”的研究,其獨特的政策過程直接挑戰(zhàn)了“階段啟發(fā)法”,這也是政策過程理論教學本土化的可用內容。

從上述本土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可以看出,教學內容的本土化和教學方法的本土化是“一體之兩面”。教學內容的本土化離不開案例教學和討論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而無論是案例式教學還是啟發(fā)討論式教學方法的本土化,如果沒有本土化的教學內容作為理論主線,要么是天馬行空式的“花邊新聞”課堂娛樂,要么是牽強附會地“舉例說明”應付了事,難以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和提高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第7篇:策劃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警務化管理;學生;個性發(fā)展

一、重視警務化管理與學生個性協(xié)調發(fā)展的必然性

1.1警務化管理的意義公安院校是為我國的人民警察培養(yǎng)后備人才的院校,作為武裝性質的人民民主的重要工具,各個公安院校一定要嚴格管理,嚴格監(jiān)督,使整個人民警察隊伍的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所以,在各個公安院校在進行日常的文化素質教育和職業(yè)技能教育的同時,還必須堅持“從嚴治警,從嚴治?!钡姆结?,根據(jù)自身的具體情況建立一套系統(tǒng)的警務化管理制度。警務化管理對我國公安院校的長期發(fā)展,為我國培養(yǎng)合格的人民警察,提高我國人民警察的總體水平有重要意義。

1.2警務化管理是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前提警務化管理對于加強對公安院校學生警察意識的培養(yǎng),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公安院校要培養(yǎng)適應時展的預備人民警察,因此他們從入校的那天起就受到警察理念,警察思想的熏陶,這樣的環(huán)境下使學員更能夠塑造出學員的警察意識,使他們更能夠堅定自己人民警察的立場。實行警務化管理能夠使學員始終保持優(yōu)良的職業(yè)作風和保持嚴格的紀律性,經過長期的警務化管理,能夠使學員在以后的工作中自主的保持自己的紀律性,形成了忠誠、堅毅、吃苦耐勞的警察品格。這是警察院校與其他普通院校在管理方面的最大的不同點。公安院校有其行業(yè)特點,所以在警察院校進行警務化管理的同時還要注重學員的個性發(fā)展,在警務化管理的前提下為學員提供足夠的個性發(fā)展空間,為學員提供展示自己個性的平臺。有時候,學員的個性發(fā)展違背了警務化管理的要求,這就需要學員的個性發(fā)展服從于院校的警務化管理,要讓警務化管理去約束學員的個性發(fā)展,沒有警務化管理的個性發(fā)展,就會使學員失去嚴明的紀律性,失去警務化管理的意義。

二、正確處理好學生個性發(fā)展與警務化管理的辯證關系

2.1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是一種相對封閉的管理,它通過對學員進行嚴格的訓練和管理,為學生營造一個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有令則行、有禁則止的校園環(huán)境,提高學員的警察素質的培養(yǎng)。這種管理模式并不等同于封閉辦學。我校長期以來通過開放辦學,使得院校的教學質量,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都明顯提高。我校與多個單位建立實習基地,其中包括深圳。通過實行學警結合,校局互動的辦學模式,讓學生實踐鍛煉中培養(yǎng)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個性發(fā)展,發(fā)揮學生個人的潛能搭建平臺。通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并學習公安人員的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學員的警察職業(yè)技能的提升。

2.2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的顯著特點是強調嚴明的紀律,強調集體行為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強調制度條例的約束等,這對于學生個性的彰顯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現(xiàn)代高等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突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需要創(chuàng)新機制,將紀律的規(guī)范性、行動的統(tǒng)一性、行為的約束性與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首先警務化管理主要通過隊列操課、一日生活制度、請銷假制度等載體來體現(xiàn),并且通過經常性的檢查來貫徹落實。在某種程度上,警務化管理容易導致學生自我管理的弱化。因此,學校在嚴格管理、嚴格訓練中,十分注意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讓學生在警務化管理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高。校團委和各大隊建立了如督察隊等學生自治組織,讓學生參與到警務化管理中來,充分發(fā)揮學生在管理中的主觀能動性,在警務化管理中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使學生更加明確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更加明確學習目的,自覺性更強,更能有效地自覺進行警察意識的培養(yǎng)和鍛煉。其次,積極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精力有宣泄之道身心有釋放之所。所有這些,都使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有發(fā)揮之地,同時自身的組織策劃宣傳發(fā)動使學生在邏輯思維言語表達文字寫作特長技能等才能在活動中得到全面調動提高。

2.3社會發(fā)展、競爭激烈、學業(yè)壓力、艱苦警訓等帶來學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在嚴格的警務化管理面前易感到更大壓力,以至違反規(guī)章,所以我們在嚴格在警務化管理同時,建立關懷、人文管理意識。管理要有針對性,要深入學生內心,同時把學生看作是同學、朋友進行平等交流、對話。讓學生從管理中學會服從,學會尊重人,學會處事的方法原則,這不是不講管理原則,而是嚴格管理的另一面。學生從學校接受到管理嚴格無情的一面,又接受到管理寬懷感性的一面。

在公安院校強調嚴格管理的同時,更要充分注重學生個體發(fā)展,堅持警務化管理與個性發(fā)展相統(tǒng)一,警務化管理與學生個體發(fā)展在公安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不是對立而是完全可以統(tǒng)一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性人才是一種綜合性人才,他不僅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技智能素質、社科人文素質、個性心理素質,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樹立科學發(fā)展觀,不斷創(chuàng)新和完善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機制,在警務化管理與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和諧統(tǒng)一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適應培養(yǎng)公安高級專門人才的需要,是公安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陳卓.從幾件小事看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教育研究,2007,(10).

[2]裴仁昌.也談警務化管理與學生發(fā)展.浙江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7,(5).

[3]韋志兆.論警務化管理與學生個性發(fā)展.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

[4]胡宇南.淺論公安院校學生警察意識的培養(yǎng).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08,(4).

[5]陳小冰.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與學生個體發(fā)展.江蘇警官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

第8篇:策劃學論文范文

摘要:我國的科研工作者在數(shù)字電視廣播標準的研究方面作了大蚤的工作,提出了多套方案,筆者其中以上海交通大學提出的高級數(shù)字電視廣播ADTB系統(tǒng)傳愉方案和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提出的地面數(shù)字多嫌體/電視廣播傳愉系統(tǒng)((DMB-T)較為成熟,在實際的地面數(shù)字電視廣播系統(tǒng)中都有所試用,本文時此進行了研究。

一、上海交通大學的AD丁B一數(shù)字電視地面?zhèn)鬏敺桨?/p>

ADTB一T是一種“單載波”方案,其采用偏置正交幅度調制(OffsetQuadrateAm-plitudeModulationOQAM)采用4位或16位及32位OQAM變調方式,并在其中融入了獨特的平均化技術,使用8MHz帶寬,擁有SMbit/s.lOMbitls,20Mbit/s三種傳輸模式。ADTB方案的工作過程大致為:各種數(shù)據(jù)碼流進入數(shù)據(jù)緩沖器,經過擾碼、外編碼(RS編碼)、交織、內編碼后,經過同步信號插入、導頻插入、OQAM調制后形成基帶信號,再經上變頻為射頻信號。圖1為ADT’B-T方案流程框圖。

其主要的技術組成和特點包括:有效的數(shù)據(jù)結構:滿足靈活的綜合數(shù)字業(yè)務和抗干擾要求,雙導頻輔助同步技術:穩(wěn)健的上下導頻輔助同步系統(tǒng),載波恢復和時鐘恢復更穩(wěn)健、可靠。采用級聯(lián)的交織內外碼信道編解碼技術。由于采用單載波調制技術,信號的峰均比低,載噪比門限低,.有利于頻譜規(guī)劃,做到更好的信號覆蓋,對抗相位噪聲的能力強,跟蹤快速變化信道的能力強。強大的對抗信道衰落的均衡技術:多經和前、后向回波。更多高效的接收處理技術:普通高頻頭復雜的數(shù)字信號處理。大容量移動接收:移動條件下最高速率可達12Mbps。

二、清華大學。MB一下數(shù)字電視地面?zhèn)鬏敺桨?/p>

清華大學DMB一T數(shù)字電視地面?zhèn)鬏敺桨?,采用了PN序列填充的時域同步正交頻分復用(TDS一OFDM)多載波調制技術,有機地將信號在時域和頻域的傳輸結合起來,控制信號以便進行同步、育旨。在頻域傳送有效載荷,在時域通過擴頻技術傳送信道估計,實現(xiàn)快速碼字捕獲和穩(wěn)健的同步跟蹤性能。

在技術上,針對插人強功率同步導頻的傳統(tǒng)OFDM調制方式,在傳輸系統(tǒng)的有效性、可靠性都受損失的缺陷,發(fā)明了基于PN序列擴頻技術的高保護同步傳輸技術和巧妙利用OFDM保護間隔的填充技術,同時提高了傳輸系統(tǒng)的頻譜利用效率和抗噪聲干擾性能。針對地面數(shù)字電視廣播現(xiàn)有傳輸標準的信道估計迭代過程較長的不足,發(fā)明了新的TDS-OFDM信道估計技術(利用PN序列在接收端進行信道估計),提高了系統(tǒng)移動接收性能。應用一種新的糾錯編解碼(FEC)(由格狀碼、卷積交織碼和R一S分組碼構成的級聯(lián)碼)技術,有效地改善了采用多載波OFDM技術系統(tǒng)誤碼門限差的現(xiàn)實,DMB-T還采用了不同于已有數(shù)字電視技術標準的與自然時間同步的分層復幀結構,來支持單頻網。單頻網不但能夠更好的支持移動數(shù)字電視服務,而且能夠解決由單個發(fā)射機無法覆蓋的盲區(qū)問題。

三、兩種方案性能及特點分析

土海交通大學的ADTB一T數(shù)字電視地面?zhèn)鬏敺桨甘且环N“單載波”方案,清華大學的DMB一T數(shù)字電視地面?zhèn)鬏敺桨笧槎噍d波方式。本節(jié)從單載波與多載波角度對兩種方案性能及特點進行分析。

單載波方式的頻譜效率高,相應的減少了鄰頻干擾,有利于進行頻譜規(guī)劃。單載波方式信號峰均比相對較低,產生的非線性失真小,在同等的覆蓋范圍情況下,可以使用較小功率的數(shù)字電視發(fā)射機實現(xiàn)。單載波方式的接收靈敏度高,接收門限低,易解決弱信號的接收問題。單載波方式實現(xiàn)單頻網相對簡單,無需外部時鐘信息。單載波在支持移動接收方面技術研制較晚,相應的發(fā)射機及接收機成本高。

第9篇:策劃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中語文;學困生;特點成因;轉化

語文教學中,有一類特殊對象,就是學閑生。所謂學閑生,就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長期成績不理想,甚至思想品德也比較差的學生。布魯納認為:“教學局限于天才學生,或以中等學生為目標都是不恰當?shù)摹!奔纫疹欀械纫陨蠈W生,又要顧及學困生,其實是很難的。因此我們要不斷研究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學困生的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征,端正學困生的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學困生的學習習慣,徹底扭轉學困生畸形的學習心理,這是他們學好文化知識的前提。調查顯示,高考競爭模式下的高中語文學科,學困生的比例遠高于其他學科。一個高中畢業(yè)生,“口頭表達支支吾吾,書面表達空話連篇,拿起文本讀不明白,人文素養(yǎng)嚴重缺失”,早已不是少數(shù)更非個別現(xiàn)象。“轉化一名學困生,比培養(yǎng)一名優(yōu)等生更重要”,“轉化學困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顯然,中小學教師更應堅守這樣的教育科研觀。面對數(shù)量相對較多的被視為“包袱”的高中語文學困生這一群體,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都不應也不能視而不見或刻意回避。

一、高中語文學困生的特點

1.對語文學習沒有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闭Z文學困生普遍的特點就是對語文沒有興趣,不僅很難產生興趣,對于語文學習甚至存在厭煩抵觸等負面情緒。興趣的缺失往往是學習語文的第一障礙,不好的情緒會讓這種障礙更大,這是語文學困生們首先面對的難題。

2.對于文章的理解與鑒賞能力欠佳

語文教學過程中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對于好的文章和文章背后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及意境有良好的感知能力,這種能力一方面是后天逐步培養(yǎng)與習得的,另一方面?zhèn)€人天賦也存在一定差異。語文學困生在這方面大多都表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欠缺,對于文章沒有很好的理解與感知能力,甚至對于怎樣的文章都表現(xiàn)出無感,不管是唯美的風景畫卷還是深刻的人物刻畫,都無法激起他們心中的漣漪。

3.自身學習習慣不夠好

無論是哪一個科目的學習,學習習慣都是十分重要的,語文學困生們在學習習慣上也表現(xiàn)出一些共有的特點,那就是學習被動,不愿意閱讀也不愿意思考。語文學了課堂中老師的講授分析,很大程度還需要學生課后閱讀,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與視野,這對于提高語文能力是很有幫助的,然而他們卻不愿這么做。

二、高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對策

1.塑造教師個人魅力,藝術詼諧授課

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學生中的人格定位和學生對老師專業(yè)水平的認可,及學生對老師的良好評價也是促使學生能夠有興趣并且能認真學好語文的重要因素之一。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假若學生對老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那么學生就會在課外時間積極的“漸修”自己,以便在課堂上積極的表現(xiàn),以博得老師的鼓勵、贊許或偏愛。從而使老師對他或她更加關注。正是這種高度“關注”,師生之間就會發(fā)生空前的“默契”。因此,老師就會得到學生的感性“認可”,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就會在積極而生動,熱烈而高亢的凱歌聲中奏響。

2.幫助學困生樹立成功的信心

學困生并非是智力低下、行為能力很差的學生,造成他們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們缺乏學習興趣,缺少推動他們努力學習的心理動力因素,使他們一再經歷學習活動過程上的失敗,從而產生自卑心理和畏難情緒,并且認為自己無足輕重,被大家另眼相看。學困生最缺乏的恰恰是自信,他們羞于表達、樂于沉默。要激發(fā)他們學習興趣、求知欲望、學習意志就必須從培養(yǎng)他們自信心入手。例如:定期開展心理輔導,多談心、多鼓勵、多表揚、多耐心啟發(fā),讓他們能夠感受來自老師的關愛;開辦“心靈角”,讓學困生組織話題和交流活動;課堂預留回答問題和參與活動的機會以及課后優(yōu)先輔導的原則,將其記錄到個案中;組建諸如成語收集、美詞佳句、語文才藝等興趣小組,讓他們在活動中了解自己的特長,以樹立信心;課前五分鐘給他們匯報學習成果的機會,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快樂。教師要看到學困生每一點每一滴的進步,及時肯定學困生的優(yōu)良表現(xiàn)。

3.應切實樹立“因材施教”的教學觀念

在高中階段,由于學生思維發(fā)展不夠成熟、認知相對落后,語文“學困生”的人數(shù)明顯增多。要使這些學困生不成為教育的“失敗者”,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以達到轉化學困生、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語文教師要摸清本教學班的“學困生”情況,確定“學困生”人數(shù)和名單,通過課堂、活動、家訪等形式開展師生交流以確定“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和類別,根據(jù)每位學困生談心、輔導、教育轉化情況等建立“學困生”個案。對學困生進行全面了解,全面分析,從中找到學困生的根源及主要因素,了解學困生的性格愛好,主要優(yōu)缺點,然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幫助學困生提高。結合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設置適合學困生認知水平的問題,使其消除對語文的恐懼。例如寫作時,要求學困生的文章真實、順暢、字數(shù)足即可。令學生腳踏實地,而非好高騖遠。

4.及時和家長溝通,形成合力

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更重于學校教育。通過家訪,使家長能及時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紀律等情況,架起學校與家庭的橋梁,真正做到學生在校由老師管,在家家長管。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配合老師輔導孩子的學習。學校里有老師督促學習、作業(yè)。但在家里自覺地孩子能叫認真地完成家庭作業(yè),但碰到這種不自覺地孩子或者智力差點的孩子,如果沒有家長地督促、幫助,學習對他們而言也是很困難的,家長的配合非常重要的。

總之,高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是一項貫穿整個高中教育的復雜而艱巨的工作,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要充分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們堅信,只要找準原因,改進方法,因材施教,長期堅持,并與學困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我們就一定能變學困生為學優(yōu)生,并進而大面積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