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國際貨幣基金論文范文

國際貨幣基金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際貨幣基金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國際貨幣基金論文

第1篇:國際貨幣基金論文范文

一、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

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銀行或貨幣管理當局對各種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市場經營流程和市場退出按照法律和貨幣政策實施嚴格管理,通過行政手段嚴格控制各金融機構設置和其資金運營的方式、方向、結構及空間布局。金融抑制可以促使銀行等金融企業(yè)謹慎運作,控制經營風險,確保銀行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清償力,能促進銀行體系的穩(wěn)健發(fā)展和市場競爭機制良好運作,在銀行業(yè)的穩(wěn)定和效率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當出現金融風波,甚至金融危機時,可盡可能以最小的代價保持銀行業(yè)等金融企業(yè)的穩(wěn)定。

但隨著金融國際化,自由化和國際金融電子化技術迅速發(fā)展和金融創(chuàng)新,金融抑制難度不斷增大,抑制成本激增,在金融領域造成“非市場性風險”,其具體表現為:1、扭曲了金融資源的價格,造成虛假供求關系。金融抑制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實際利率(存、貸款利率)被壓得過低,不能真實反映資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狀況。其表現為政府對公營部門強制性低息信貸以及外匯市場的外匯管制等。對銀行體系規(guī)定過高的準備金率和流動性比率也是價格扭曲的一種形式2、導致金融市場發(fā)育不健全,損傷市場對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抑制是以人為的力量替代市場力量,其直接成本是各項管理費用,間接成本是阻斷市場力量的資源配置作用而產生的對銀行等金融企業(yè)效率的破壞,同時,金融業(yè)務易被少數國有金融機構所壟斷,缺乏競爭,金融效率低下。3、導致市場分割。市場分割首先表現為金融抑制經濟中金融體系的“二元”狀態(tài):一方是遍布全國的國有銀行和擁有現代化管理與技術的外國銀行的分支網絡,組成了一個有限的,但卻是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另一方則是傳統(tǒng)的、落后的、小規(guī)模的非正式金融組織,如錢莊、地下金融市場等。其次表現為與“二元”體系相關或不相關的資金流向的“二元”狀態(tài):有組織的金融機構遵循政府制定的低貸利率,將資金貸給公營部門及少數大企業(yè),而大量小企業(yè)及住戶則被排斥在有組織的金融市場之外,只能以較高的利率從非正式金融機構獲得所需的貸款。另外,金融抑制還導致政府不適當的資金投向干預而累積大量的金融風險。

可見,金融抑制是“通過扭曲包括利率和匯率在內的金融資產的價格,再加上其他手段,這種戰(zhàn)略會縮小或壓低相對于非金融部門的金融體系的實際規(guī)?;驅嶋H增長率。”金融抑制政策主張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場機制,其結果自然難免導致金融體系整體功能的滯后甚至喪失。

二、金融深化及其內在缺陷性

197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出版了《經濟發(fā)展中的貿易與資本》一書,其同事愛德華·肖也于同年出版了《經濟發(fā)展中的金融深化》一書。兩人都以發(fā)展中國家的貨幣金融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金融與經濟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研究,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論。他們首次指出發(fā)展中國家經濟落后的癥結在于金融抑制,深刻地分析了如何在發(fā)展中國家建立一個以金融促進經濟發(fā)展的金融體制,即實現金融深化,開創(chuàng)了金融深化理論的先河。金融深化理論主要針對當時發(fā)展中國家實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如對利率和信貸實行管制等提出批評,力主推行金融深化戰(zhàn)略,以金融自由化為目標放松或解除不必要的管制,開放金融市場,實現金融市場經營主體多元化以及貨幣價格(利率)市場化,使利率真實反映市場上資金的供求變化,由市場機制決定生產資金的供求變化和流向,刺激社會儲蓄總供給水平的提高,從而便利資本的籌集和流動,有效地解決資本的合理配置問題,提高投資效益,促進經濟發(fā)展。由此可見,金融深化理論為發(fā)展中國家促進資本形成,帶動經濟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思路。它既彌補一般貨幣理論忽略發(fā)展中國家貨幣特征的缺陷,又克服了傳統(tǒng)發(fā)展理論忽略貨幣金融因素的不足,突出強調了金融體制和金融政策在經濟發(fā)展中的核心地位,進而為發(fā)展中國家制定貨幣金融政策,推行貨幣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這一理論及政策建議得到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積極支持和推廣,同時也得到了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的贊賞,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金融體制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透過傳統(tǒng)的金融深化理論,我們可以發(fā)現金融深化暗含這樣一個假設:金融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中的信息是完善和公開的,并存在一個競爭完全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且市場中的主體是理性的。但現實經濟使得金融深化理論假設存在著缺陷,主要表現為:

1、現實的金融市場存在不完全性和昂貴的信息搜尋成本。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普遍存在信息不完全問題,發(fā)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面臨兩大約束,一是利率限制導致的利率約束,一是信息不完全導致的信息約束。金融深化理論只重視前者,而忽視后者。由于信息約束,放任金融市場自由化會造成多方面的市場失靈,導致金融體系動蕩。

2、金融市場發(fā)展滯后對金融自由化存在制約。金融市場的落后是政府過度管制的原因,而過度管制又導致金融市場的更加落后。忽視市場落后,取消政府管制,就會帶來市場混亂。金融深化理論主要研究和強調的是后者,忽視前者對放松政府管制,即金融深化過程的制約。超越或滯后金融市場發(fā)展的金融自由化都會給金融市場帶來混亂和不穩(wěn)定。

3、金融深化使得國際流動資本對開放資本項目國家貨幣的投機更加容易,使小國經濟或落后經濟容易出現經常性的波動,它不僅沒有起到穩(wěn)定器的作用,相反任何促使經濟增長的努力都被非正常的波動所侵蝕,這些國家為了經濟的穩(wěn)定,不得不采取適當的官職措施或非完全的金融深化措施。

4、金融深化理論對于發(fā)展中國家很不適應。金融深化理論表面上研究的是發(fā)展中國家的金融問題,提出的政策主張應該適用于發(fā)展中國家的金融改革,但他們的研究對象是以私有制基礎的完善的市場經濟,實際上適用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金融深化理論的政策主張和目標對于小國或經濟落后國家而言并非是美好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就是明證。

三、金融約束及其政策取向

進入90年代,信息經濟學的成就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尤其是應用到政府行為的分析中。但很多經濟學家分析了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金融領域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問題,托馬斯·赫爾曼、凱文·穆爾多克、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于1996年在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金融約束論,認為政府對金融部門選擇性地干預有助于而不是阻礙了金融深化,提出經濟落后、金融程度較低的發(fā)展中國家應實行金融約束政策,在一定的前提下(宏觀經濟穩(wěn)定,通貨膨脹率低并且可以預測的,正的實際利率),通過對存貸款利率加以控制、對市場準入及競爭加以限制以及對資產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來為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創(chuàng)造租金,并提高金融體系運行的效率。本人認為它對我國制定金融政策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金融約束是一種選擇性政策干預政策,政府金融政策制定的目的是在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創(chuàng)造租金機會,刺激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的發(fā)展,并促進金融深化。金融約束是與金融抑制截然不同的政策。金融約束的前提條件是穩(wěn)定的宏觀環(huán)境、較低的通貨膨脹率、正的實際利率。最關鍵的是金融抑制是政府從金融部門攫取租金,而“金融約束的本質是政府通過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間部門創(chuàng)造租金機會,而不是直接向民間部門提供補貼?!?/p>

租金創(chuàng)造并不一定要靠利率限制來達到,政府也可以采用金融準入政策、定向信貸和政府直接干預等創(chuàng)造租金,只要政府使銀行和企業(yè)獲得了超過競爭性市場所能得到的收益而政府并不瓜分利益,這就可以說政府為它們創(chuàng)造了租金。通過創(chuàng)造經濟租金,使銀行和企業(yè)股本增加,從而產生激勵作用,增加社會利益。

金融約束的政策取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政府應控制存貸款利率。即將存款利率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但要保證實際存款利率為正值),減低銀行成本,創(chuàng)造增加其“特許權價值”的租金機會,減少銀行的道德風險,激勵其長期經營。只要存款利率控制適度,則金融約束是有好處的;如果控制力度過大,資源配置將受到扭曲,金融約束將會蛻變?yōu)榻鹑谝种?。只要干預程度較輕,金融約束就會與經濟增長正相關。

2、嚴格的市場準入限制政策。嚴格的市場準入政策并不等于禁止一切的進入,而是指新的進入者不能侵占市場先入者的租金機會,如果沒有市場準入的限制政策,銀行數目的增加將使資金市場競爭加劇,租金下降,激烈的無序金融競爭會造成社會資源浪費,甚至還可以導致銀行倒閉,危及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為保護這種租金不至于消散,一個重要的保護手段就是限制進入者的進入,以維持一個暫時的壟斷性存款市場,對現有存款市場的少數進入者進行專屬保護。嚴格的市場準入政策可提高金融體系的安全性,對整個社會經濟具有重要的外部效應。

3、限制資產替代性政策。即限制居民將正式金融部門中的存款化為其他資產,如證券、國外資產、非銀行部門存款和實物資產等。金融約束論認為發(fā)展中國家證券市場尚不規(guī)范,非正式銀行部門的制度結構薄弱,存款若從正式銀行競爭流向非正式銀行部門會減低資金使用效率,也不利于正式銀行部門的發(fā)展。而資金若由居民部門移向國外,則會減少國內資金的供應,擴大國內資金的缺口,對國內經濟尤為不利。

金融約束是發(fā)展中國家從金融壓抑狀態(tài)走向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性政策,它針對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存在的信息不暢、金融監(jiān)管不力的狀態(tài),發(fā)揮政府在市場“失靈”下的作用,因此并不是與金融深化完全對立的政策,相反是金融深化理論的豐富與發(fā)展。

四、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思考

目前,金融體系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金融體系的混合性,即政府限制行為與市場行為并存,管制價格與市場價格并存。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政府管制逐漸放松,相對獨立的貨幣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影響中國經濟運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從上面對有關金融理論的初步分析,我們至少可以考慮:

1、確定金融深化是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終極目標。

前面分析到,金融深化理論與實際金融有著明顯的差異,傳統(tǒng)的金融深化理論亦存在其內在缺陷性,但這并不構成金融深化的客觀需要,盡管自亞洲金融危機后,亞洲各國及歐美的一部分學者對金融深化產生了懷疑,認為全球金融體系的不完善和各國金融發(fā)展的明顯差異使得金融深化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帶來全球性的金融混亂和不和諧。但我們應該認識到:(1)從自由化的進程來看,在政府對貿易和金融的管制放松后,世界經濟和各國的經濟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總體上保持了經濟的增長,金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加大,表明自由化的收益是大于其所付出的代價。(2)東南亞金融危機重要原因是危機各國不可持續(xù)的宏觀經濟政策和不適當的金融深化措施導致的。實施金融深化的國家常常把放松金融管制等同于放松金融監(jiān)管或放開不管,過分地追求金融深化是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而忽視了經濟可持續(xù)增長所必須的協(xié)調的金融因素,忽視完全金融深化所必須具備的內在制度剛性要求。比如,要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就必須先有或者同步進行金融體系市場化或完善化,這是金融深化論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因而,我們應客觀的對待金融深化理論與實踐,絕不能因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在推行金融深化進程中發(fā)生了金融危機,就認為金融深化與金融危機二者之間有某種必然的因果關系。實踐證明,有效、合理的金融深化實踐會提高經濟發(fā)展的績效,還可以提高一個國家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一些發(fā)展中國家之所以在金融深化的進程中發(fā)生了金融危機,其根本原因在于選擇了過于激進、超前的金融深化戰(zhàn)略。我國在實施金融體制改革時,不能把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論,簡單的理解為完全取消政府干預的金融自由化,應在放松管制的同時關注市場的落后對放松管制的制約作用,注重金融深化的漸進性、層次性和持續(xù)性,“金融深化是伴隨著整體經濟改革發(fā)展的一個漸進過程,金融深化的政策措施應根據經濟發(fā)展的成熟程度和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做出合理的時序選擇和安排,分階段和有計劃地進行?!痹谕七M金融深化的過程中,要結合本國金融改革的現實條件和制度風險,加強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監(jiān)管,逐步建立與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相協(xié)調的金融體系。

2、金融約束成為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必要手段。

考慮到我國目前金融體系中累積了大量的金融風險,因此在改革進程中,我們應客觀的評價和估計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所可能帶來的長期性風險,本著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結合我國金融體系的實際情況,在經濟轉軌時期采取必要的金融管制與金融深化相結合的改革方略是顯示可行的。

除了解決政府需不需干預經濟和金融活動的問題,我國還需要解決如何把握干預力度,避免信息不對稱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問題。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1997年就曾指出,政府的不當干預才是造成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本質原因:在危機中資產價值的猛跌使很多金融中介機構破產,從而暴露出金融機構在金融活動中的破壞作用;而金融中介機構的借貸活動與資產價值之間存在著一種政治經濟動力關系,政府對金融中介機構或明或暗提供的債務擔保,是造成金融中介機構進行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根本原因。金融約束論從信息和激勵的角度,抓住了解決經濟金融問題的兩個基本點,一方面政府應創(chuàng)造條件使決策者掌握信息,或讓有信息能力的行為人成為決策者;另一方面政府可利用自身掌握和擁有的信息能力,為金融中介機構創(chuàng)造持久有效經營的激勵機制。當然政府的職責不是直接提供擔保和保護,而是促進金融體系市場約束機制發(fā)揮作用,積極促進信息的傳播,增加市場上可供信息的公開化,并充分發(fā)揮掌握內部信息的金融機構和民間組織的優(yōu)勢,而非越俎代庖,過多干預,避免金融約束政策蛻變?yōu)榧兇獾慕鹑诟深A政策,嚴格的金融約束政策與金融抑制可能只相差須臾?!敖鹑诩s束應該是一種動態(tài)的政策制度,應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向更具競爭性的金融市場這一大方向的邁進而進行調整。它不是自由放任和政府干預之間靜態(tài)的政策權衡,與此相關的問題是金融市場發(fā)展的合理順序。”

在金融約束政策框架下,政府的作用既不是“親善市場論”強調的政府只能促進市場建設,不應干預金融經濟;也不是“國家推動發(fā)展論”所要求的政府為了彌補市場失靈,必須始終強力干預金融經濟;而應是“市場增進論”的觀點,即政府的職能是促進民間部門的協(xié)調功能,發(fā)揮政府進行選擇性控制的補充,避免產生不利于社會大眾的道德危害,使我國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穩(wěn)步實現真正的金融深化。

另外,我國進行金融體系改革的過程中,也必須要協(xié)調貨幣金融與經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目前,我國“經濟貨幣化”趨勢有所增強,貨幣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強度與日增強,廣義貨幣(M2)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上升到130%左右,都充分說明貨幣金融在經濟中的廣度和深度都有質的變化。貨幣金融在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逐步加大。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深化,外部的沖擊已經開始影響本國貨幣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影響本國經濟的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這說明開放經濟中,貨幣金融政策一經濟發(fā)展有相當強的關聯。因此,在充分考慮世界經濟發(fā)展的趨勢的基礎上,制定與我國經濟發(fā)展目標相協(xié)調的貨幣金融政策,避免金融業(yè)脫離經濟發(fā)展的需要而獨自繁衍。

參考文獻:

[1]愛德華·肖:《經濟發(fā)展中的金融深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2]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與金融發(fā)展》[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談儒勇:《金融發(fā)展理論與中國金融發(fā)展》[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4]鄭澤華等:《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與中國的金融改革》[J],《西南金融》,2000年第4期。

[5]王松奇:《金融學》[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第2篇:國際貨幣基金論文范文

關鍵詞:量化寬松政策;美聯儲;新興市場國家;全球金融市場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four issues related with Fed and its monetary policies,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quantitative easing on emerging markets,the role of Fed in providing liquid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ative easing and currency manipulation and that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ntrol. And this paper proposes policy suggestions that emerging markets should cope with quantitative easing through policy adjustment,increase the capital injection into IMF and promote bilateral investment and free trade talk.

Key Words:quantitative easing,Fed,emerging markets,global financial market

中圖分類號:F83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4)02-0028-06

一、概述與引論

本文將討論與美聯儲及其貨幣政策相關的四個問題:一是量化寬松政策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二是美聯儲在為國際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方面的作用;三是量化寬松政策與貨幣操縱;四是國際貿易與國際資本管制。

如何看待量化寬松政策的影響: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和主要儲備貨幣發(fā)行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會通過國際貿易、匯率、國際資本流動、全球金融市場等途徑影響到其他國家和整個世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包括量化寬松政策在內,美聯儲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從資本流動和外匯市場等多個方面影響了世界經濟。其中,量化寬松政策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是積極的,但也增加了新興市場國家的壓力和波動,使其宏觀經濟管理更加復雜化。不過,最終量化寬松政策的影響程度,取決于各國的具體情況。對新興市場國家來說,第一輪量化寬松政策的作用是積極的,它降低了危機沖擊下的經濟衰退壓力。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推出時,主要發(fā)達國家普遍存在貨幣寬松和經濟疲軟,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正在經歷著較快的經濟增長,一些國家甚至出現經濟過熱,結果造成國際資本大量流向新興市場國家,招致巴西等一些發(fā)展中國家指責。與此相反,美聯儲宣布準備退出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則給新興市場國家造成了相反的壓力,引起大量資本流出和本幣貶值。

如何看待美聯儲為全球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在危機期間,美聯儲在履行國內責任的同時,積極與其他國家開展金融合作,通過貨幣互換的方式,向巴西、墨西哥、新加坡和韓國等國家提供美元流動性,也向歐洲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瑞士中央銀行和日本銀行等提供了美元流動性,有效地緩解了國際金融市場因缺少流動性而可能出現的金融恐慌。

如何看待量化寬松政策與貨幣操縱:20 世紀90 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發(fā)生之后,一些國家積累了大量經常項目順差和巨額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是用于支持外匯市場干預的,特別是在東南亞國家。量化寬松政策并沒有強化這一趨勢,事實上,在量化寬松政策實施期間,大多數國家的外匯儲備積累速度有所放緩。量化寬松政策會對其他國家的資產價格和外匯市場產生一定影響,但與貨幣操縱是完全不同的。量化寬松政策是國內政策,主要用于影響國內資產價格和國內經濟;并且量化寬松政策在增加國內總需求的同時,并不必然減少對外國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而貨幣操縱往往具有零和效應,會轉移需求而不會增加需求。

如何看待國際貿易與國際資本管制:現在一些國家,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對資本管制的看法,將其視為最大限度獲得全球化的好處并盡可能降低成本的政策工具之一。

二、量化寬松政策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各國中央銀行都非?;钴S,尤其是主要發(fā)達國家。為了提供政策支持,避免金融崩潰,引導經濟走出衰退,主要發(fā)達國家的中央銀行積極采取行動,將中央銀行的基準利率降低到零或接近于零,并通過擴大其資產負債表來實施量化寬松政策。2008 年12 月至今,美聯儲一直將其基準利率保持在0—0.25%的低位,與此同時,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從雷曼兄弟倒閉前的9000 億美元激增至如今的4 萬億美元左右,增長將近4 倍。

一些經濟學家已經研究了量化寬松政策的國內后果,本文將主要分析量化寬松政策的外部后果。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和國際金融中心,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儲備貨幣,因此,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會通過三條渠道影響世界:一是貿易和匯率,美國經濟較快增長有利于消化世界各國的出口;相反,美元貶值將增加美國對世界各國的出口。二是國際資本流動,美聯儲降低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將導致國際資本流出美國;美聯儲提高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將導致國際資本流入美國。三是全球的風險承擔和金融穩(wěn)定,美國經濟恢復和金融穩(wěn)定有利于降低世界的風險溢價并鼓勵投資。

要說明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給新興市場國家?guī)砹耸裁从绊?,需要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研究。第一階段,大量資本流出美國、流入新興市場國家(見圖1),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升值。第二階段,國際資本流動發(fā)生逆轉,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下行壓力增大。

圖1: 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凈流入占新興市場國內生產

總值的比重(1990—2013年)

[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統(tǒng)計》和《世界經濟展望》。] [量化寬

松時代] [按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

同樣的模式也可以用來分析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市場的變化(見圖2A和圖2B)。在2011 年年中之前,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不斷升值(就實際有效匯率而言,它反映了一國的國際競爭力)。2013 年5 月,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開始貶值。這里需要強調的是:(1)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后,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凈流入開始減少,這一趨勢并不是由量化寬松政策造成的,其早在美聯儲推出量化寬松政策之前就開始了。(2)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國際資本流向新興市場國家的原因主要是美國國債收益率下降和各國風險規(guī)避情緒上升,量化寬松政策并不是主要原因,“國際資本流動速度加快與美國各輪量化寬松政策之間的關聯程度較低”(IMF,2013a )。換句話說,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高于主要發(fā)達國家,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可能更大。如圖3 所示, 2007 年,新興市場的資本凈流入達到峰值,后來開始下降,主要推動因素是經濟增長率的差異。主要發(fā)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是國際資本流向新興市場國家的重要原因。

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從總體上講是積極的,但它也使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管理更加復雜化,其影響主要取決于各國的具體情況。首先,對世界經濟來說,第一輪量化寬松政策的后果無疑是積極的,它降低危機沖擊下世界經濟的衰退程度。正如2012 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外溢報告”所說,“很少有國家批評美聯儲在2008—2009 年的第一輪量化寬松政策或歐洲中央銀行在2011—2012 年的長期再融資操作。因為當時各國經濟處在嚴重衰退之中,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有助于世界經濟恢復”(IMF, 2012)。

第二,當第二輪和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開始實施時,世界經濟正在復蘇之中,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出現了經濟過熱。從2009 年第三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較高,貨幣大幅升值(見圖2A和圖2B)。為此,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對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頗有微詞,其中最強烈的批評來自巴西,因為巴西當時正在經歷著嚴重的經濟過熱。如圖2A 所示,相對于2008 年8 月的峰值來說,巴西雷亞爾的實際有效匯率在2011 年末升值了大約14%。這一時期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本幣貶值的趨勢并沒有完全逆轉,比如韓國、墨西哥和南非;或者只是略微逆轉,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土耳其。不過,巴西和俄羅斯卻出現了本幣升值。

第三,2013 年5 月美聯儲表示將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當時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退出談話”,在新興市場國家引發(fā)了方向相反的壓力,即資本外流和本幣貶值。不過,“退出談話”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程度也不相同,相比之下,“脆弱五國”的壓力較大,因為巴西、印度尼西亞、南非、印度和土耳其當時都面臨巨額經常項目逆差,很容易受到外國資本流動的影響,同時它們的經濟增長率正在放緩(見圖4)。

艾肯格林和古普塔(Eichengreen和Gupta,2013)的分析表明,在“退出談話”之前,那些貨幣大幅升值、經常項目巨額逆差的國家經歷了匯率和股票價格下跌;中國和新加坡等經濟體則由于擁有充裕的外匯儲備和較大的經常項目順差,其貨幣不斷升值。

為了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新興市場國家應當主要通過調整國內經濟政策,以應對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的影響。在目前情況下,發(fā)展中國家應實行宏觀審慎政策,當美聯儲擴張銀根時,獲得國際資本流入的好處;當美聯儲緊縮銀根時,通過貨幣政策、外匯儲備和資本管制的政策組合來應對資本流出。不能指望美聯儲根據個別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需求來調整它的行動。正如2013 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外溢報告”所說,“雖然溢出效應可能非常嚴重,但溢出的接受者自身也可以做很多事情來減少風險。它們可以利用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審慎工具(包括必要時采取資本流動管制措施),降低風險,建立緩沖區(qū),加快結構性改革,提高潛在產出率。只有這樣,才能面對即將到來的貨幣政策正?;奶魬?zhàn)”。

新興市場國家吸取了教訓, 2013 年12 月,當美聯儲減少其資產購買規(guī)模時,包括“脆弱五國”在內的多數新興市場國家保持了經濟的基本穩(wěn)定。

三、美聯儲的貨幣互換

美聯儲的主要職責在國內,但其政策結果具有一定的國際性。雷曼兄弟倒閉之后,通過高達300 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xié)定,美聯儲向巴西、墨西哥、新加坡和韓國等提供了較為充足的美元流動性(見表1)。貨幣互換對于穩(wěn)定2008 年底和2009 年的世界經濟形勢具有重要作用。奧利維爾·珍妮(Olivier Jeanne,2010)認為,韓國與美國簽訂貨幣互換協(xié)定是有利的?!爱旐n國陷入危機時,大約有2700 億美元外匯儲備(差不多相當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0%),2008 年初,受危機沖擊,韓國外匯儲備規(guī)模開始下降,到2008年9 月,韓國的外匯儲備規(guī)模減少到2000 億美元,并伴隨著韓元大幅貶值,同時,韓國商業(yè)銀行也遭遇了短期外債展期的困難。2008 年10 月,韓國中央銀行與美聯儲簽訂了300 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xié)議。此后,韓元匯率和韓國的外匯儲備水平逐步穩(wěn)定,到2009 年底,韓國的外匯儲備規(guī)模重新回到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傮w上看,韓國的實體經濟受危機沖擊不大,失業(yè)率從未超過4%”。

同樣,在歐洲債務危機期間,美聯儲向世界多家中央銀行提供了貨幣互換支持(見表1)。其中,對歐洲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瑞士中央銀行和日本中央銀行沒有額度。帕帕蒂亞(2013)估計,歐洲中央銀行獲得了近6000 億美元的流動性支持。美聯儲提供貨幣互換的主要原因是“外匯市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流動性不足,而且非美國銀行尤其是歐洲銀行的貸款規(guī)模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此前非美國銀行能夠在外匯互換市場融資,在歐洲債務期間,這條渠道枯竭了。

在美聯儲提供國際流動性的經驗啟示下,我的同事特德·杜魯門(2013)提出,應當將這一機制制度化,使其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起發(fā)揮危機時期的協(xié)調作用。他認為,全球金融危機隨時都有可能卷土重來,它們往往由于過度的國內外債務積累而引發(fā)。成功解決危機并減少“溢出效應”需要各國協(xié)調行動,以防止國際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過度緊縮。以中央銀行——因為錢在那里——為中心,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全球金融安全網將是應對未來危機的有效工具。

這也表明,完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使之更有效率是非常必要的。完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于保持美國的全球經濟領導地位至關重要。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提供了防范金融危機所必需的融資保障。正如南?!げ鳡柡涂巳R·洛厄里(Nancy Birdsall和Clay Lowery,2013)所主張的那樣,美國國會應當“以對美國納稅人來說微小的預算成本,批準增加對國際貨幣基金的資金投入,這樣做對美國是有利的,將使之不再承受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成本”。

作為20 國集團應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協(xié)調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主持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187 個成員國的談判工作,旨在增加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金投入,并對其成員國的份額分配進行調整。雖然主要發(fā)達國家早就獲得了本國立法機構的同意,但令人尷尬的是,由于美國國會未能采取行動,使這份簡單而合理的協(xié)議被束之高閣。

四、量化寬松政策與貨幣操縱

還有兩個問題需要討論。第一個問題是,量化寬松政策刺激了外匯儲備積累和貨幣操縱,這會對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嗎?答案是否定的。

此前,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亞洲國家的外部失衡主要表現為巨額的經常項目順差,亞洲政府通過外匯市場干預和外匯儲備積累維持了這一順差。起初,亞洲國家積累外匯儲備僅僅是為了作為防范危機的一種保險,后來,外匯儲備逐步演變?yōu)橹荚诖龠M出口的重商主義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國。阿迪提·馬圖(Aaditya Mattoo)、普拉奇·米什拉(Prachi Mishra)和我(2012年)估計,中國實際匯率每低估10%,就會使發(fā)展中國家的出口下降1.5%到2%。全球失衡在2007 年達到峰值,不過,在量化寬松政策實施期間,各國的經常項目順差有所減少,并且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亞洲國家出現了貨幣升值(見圖5A 和圖5B),外匯干預也有所減少。

第二個問題是,量化寬松政策是貨幣操縱的一種形式嗎?答案是否定的。近年來,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提出,量化寬松政策本身是貨幣操縱的一種形式。量化寬松政策會影響美國的資產價格,而且會通過利率政策調整降低美元匯率。鑒于美國的經濟規(guī)模及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會通過資產價格變動和美元匯率變動影響世界經濟。但是,量化寬松政策主要針對國內資產價格,主要影響是國內經濟。就它們主要通過國內市場發(fā)揮作用而言,量化寬松政策是典型的國內政策。量化寬松政策的外部影響通常是國內影響的副產品,對其他國家的影響較小。而貨幣干預是對外政策,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對國內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國外需求。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在增大對國內生產的商品和服務需求的同時,并不必然降低對外國商品的需求。

總之,貨幣操縱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目前世界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是,它應該作為后多哈回合的一部分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得到解決,就像阿迪提亞·馬圖和我(2009年)所主張的那樣。如果不是,它應當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的框架下得到解決,就像我的同事伯格斯滕和加尼翁(2012)所主張的那樣。

五、貿易政策與資本流動

美聯儲注重國際責任,通過提供美元流動性支持各國應對危機、恢復經濟。在貿易方面,美聯儲還有必要進一步采取行動嗎?答案是肯定的。

奧利維爾·珍妮、約翰·威廉森和我(2012)主張,資本管制措施可以作為宏觀經濟政策庫的一個工具,以最大限度地獲得全球化的好處并減少其代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近發(fā)表的一系列論文也改變了其早先的立場,支持在必要情況下使用資本管制政策(IMF,2011a,2013b)。美國政府也表現出了更大的靈活性。

然而,人們對美國的雙邊投資條約和自由貿易協(xié)定——特別是美國與智利、新加坡、韓國的相關條約——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伙伴國共享這些政策,目前還存在爭議。這個問題關系到在危機情況下是否允許對資本流入和流出進行管制。顯然,我們應當慎重使用這些政策,而且只是在特殊情況下使用,但不應完全排除使用。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的談判提供了絕佳的機會,美國政府應當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即不打算阻礙其貿易伙伴國使用的合法政策工具,包括為了應對全球化的壓力和未來可能發(fā)生的金融危機,對資本流動進行一定管制,以及基于國際收支平衡的目的實施相應的資本管制。

六、政策結論

一是為了維護本國利益,新興市場國家可以通過自己的政策調整來應對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當美聯儲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時候,發(fā)展中國家可能通過實施宏觀審慎政策獲得國際資本流入的好處;當美聯儲收緊銀根時,發(fā)展中國家可以通過貨幣政策、外匯儲備和資本管制的政策組合應對國際資本流出。

第3篇:國際貨幣基金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國際經濟組織;主權; 發(fā)展中國家國際經濟組織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在國際 組織大發(fā)展的形勢下壯大起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加速,國際社會政治經濟關系日益密切,世界進入相互依賴時代,推動了國際組織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其中國際經濟組織發(fā)展更為迅速,關貿總協(xié)定、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產生于二戰(zhàn)結束后。冷戰(zhàn)后的1995 年成立的、有“經濟聯合國”之稱的世界貿易組織,其勢力不斷發(fā)展壯大,更標志著國際經濟組織的發(fā)展進入到新的階段。當前,國際經濟組織對國際社會經濟事務的影響也日益擴大,對發(fā)展中國家主權的影響惹人注目。為此,本文擬對國際經濟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主權影響的層次結構、職能范圍和影響的二重性進行探討。 一、國際經濟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主權影響的層次結構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經濟組織及其規(guī)則非常顯著地侵入發(fā)展中國家的主權領地內,它對發(fā)展中國家的主權從三個層面上形成影響。 1.最高層次的全球性經濟組織(協(xié)定)的影響 世界范圍內的國際經濟協(xié)調是由全球性的國際經濟組織負責的,例如,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尤其是世界貿易組織,其職能已不僅僅是協(xié)調國際貿易,而且?guī)缀醢ㄋ械氖澜缃洕顒?。參加世貿組織的發(fā)展中國家在國內外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都必須嚴格遵守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規(guī)則,把許多經濟主權讓渡給世貿組織。這從最高國際層面上影響到發(fā)展中國家主權的行使。

2.中間層次的區(qū)域性經濟組織和協(xié)定的影響 作為經濟全球化組成部分的區(qū)域集團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征。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tǒng)計,截至2001 年底,世貿組織得到通知的區(qū)域經濟組織有200 多個,其中150 多個組織的協(xié)議仍在生效。 幾乎所有的WTO 成員都參加了一個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協(xié)議,有些WTO 的成員甚至成為10 多個區(qū)域一體化協(xié)議的成員。目前,絕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參加了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這些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也在區(qū)域范圍內進行限制和約束,而且這種約束和限制比經濟性世貿組織更強。 3.最低層次的雙邊組織和協(xié)定 對于那些涉及兩個國家的國際經濟問題的解決,單獨依靠其中一國的調節(jié)是不能發(fā)揮作用的,需要通過雙方的組織(協(xié)定)來協(xié)調,參加這些雙邊協(xié)定的發(fā)展中國家,在雙邊協(xié)定和組織生效后,就必須遵守有關協(xié)議,從而使本國主權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 例如,中國加入WTO 之前的中美最惠國待遇協(xié)定;2003 年6 月中俄兩國簽署石油管道的能源利用協(xié)定,這些都是裁定協(xié)定兩國之間分歧、矛盾的準則,使兩國主權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發(fā)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性、區(qū)域性及雙邊性組織(協(xié)定)的狀況日益增多。這種狀況從高中低三個層次對發(fā)展中國家主權的影響越來越大。 二、國際經濟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主權影響的職能范圍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際經濟組織對參與其中的發(fā) 展中國家的主權從多方面進行限制,也就是發(fā)展中國家主權的內外經濟職能從多方面有限度地(根據協(xié)定)轉移到國際性、區(qū)域性或雙邊國際經濟組織中。

1.經濟法規(guī)、經濟原則、經濟制度的創(chuàng)建職能 過去經濟法規(guī)、經濟原則、經濟制度的設立都是一國主權范圍內的事,發(fā)展中國家把其看作是主權不受侵犯的重要體現。但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fā)展中國家這種主權職能部分轉移到國際經濟組織中,國內經濟政策法規(guī)、國內的經濟體制要同國際接軌,發(fā)展中國家要執(zhí)行國際經濟組織制定的經濟法規(guī)、經濟政策,甚至經濟體制的市場化程度都要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例如:加入WTO 的發(fā)展中國家必須接受WTO 規(guī)則體系,其中包括有《關貿總協(xié)定》在內的20 多個具體領域的協(xié)定、議定書、決定、諒解等。

WTO 調整的領域從傳統(tǒng)的貨物貿易發(fā)展到服務貿易,從關稅減讓發(fā)展到非關稅壁壘的限制和拆除。發(fā)展中國家國內制定的法規(guī)政策若與此有抵制的必須限期拆除。 2.監(jiān)管職能 一般來講,發(fā)展中國家有關制度的實施都是由本國政府執(zhí)行的,是本國政府主權范圍的事情,包括進出口關稅的減讓、國內貿易政策的透明化等。但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fā)展中國家的這些監(jiān)管職能轉移到國際有關經濟組織中去,由這些組織根據有關法則進行監(jiān)督。例如:在經濟方面,GATT、WTO 都有自己一套有效的監(jiān)督懲罰機制。這種機制實質上侵蝕了一部分國家的經濟主權,由于其規(guī)則由西方發(fā)達國家制定,發(fā)展中國家受到的主權侵害更為嚴重。[ ZHLzwCom] 3.解決爭端職能 在國際社會中,發(fā)展中國家解決國家間的經濟利益矛盾是在國家政府間協(xié)商的。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國際間的經濟交往擴大,不同國際主體之間的經濟爭端增多,日益復雜化,因此,國家主權范圍內調節(jié)的局限性突現,國際經濟組織開始介入發(fā)展中國家的有關國際爭端,代行某些國家主權職能。

世界貿易組織在關于解決爭端的規(guī)則與程序中,全面規(guī)定了其解決爭端的政治方法(包括協(xié)調、斡旋和調解)、法律方法(包括專家組審議和上訴)、裁決的執(zhí)行與監(jiān)督、救濟辦法等,還專設了爭端解決機構(DSB)。世界貿易組織在爭端機制解決上有突出的三點要求:其一,DSB 的裁決具有約束力;其二,有一常設上訴機構,受理關于法律問題的上訴;其三,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應當對違犯規(guī)則事件在多邊爭端機制下尋求救濟,在裁決不能得到實施時可采取補償和交叉報復的制度。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適用于該體制所管理的一切協(xié)議和決定,沒有例外(P150)。 世界貿易組織解決爭端具有安全、可預見、執(zhí)法權威性等特征,從某種意義上代替了國家主權的經濟職能,這將對發(fā)展中國家成員國的國家主權產生影響。世界貿易組織在成立后的前6 年,受理了200 多件貿易糾紛,其中大部分發(fā)生在發(fā)展中國家和西方發(fā)達國家之間,既有保護發(fā)展中國家權益的好的結果,也有損害發(fā)展中國家經濟主權的不良后果。這些解決爭端的機制在區(qū)域性經濟組織中也存在。

例如,在發(fā)展中國家參加的北美自由貿易區(qū)組織中,就存在一個受理國家之間爭端的制度,而且還平行地設有一個解決投資者和成員國之間爭端的制度。在亞洲,作為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東南亞國家聯盟,在1996 年6 月也成立了一個解決東盟各國內部貿易糾紛的仲裁機構。所有這些解決爭端機構的設立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發(fā)展中國家主權職能的發(fā)揮。 三、國際經濟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主權影響的二重性目前,對于經濟全球化中國際經濟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主權影響的認識,有一種較普遍的觀點,就是意識到了挑戰(zhàn)、侵蝕和沖 擊等負面作用的嚴峻性。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fā)展中國家主權處于不利地位的事實。但是,我們認為這還不夠,國際經濟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主權的影響(第3頁)還有另一面,即積極的一面,由于和國際經濟體制接軌,加入國際經濟組織也有利于發(fā)展中國家主權增強。我們把這兩個方面的作用稱作二重性。具體來講: 1.國際經濟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主權的積極作用這種積極作用是促使發(fā)展中國家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積極加入國際經濟組織的動機之一。

主要表現在:其一,平臺作用。一個是國際經濟組織為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主權受到傷害時,提供了解決爭端的場所。例如,加入世貿組織前,中美之間的貿易糾紛通過兩國政府談判解決。由于中國是處于弱勢的經濟實體,結果中國做出的讓步很大,有的甚至傷及國家的經濟政治權益。美國常常以中美經貿關系同中國人權掛鉤來威脅中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雖然中國同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貿易糾紛、反傾銷爭端增多,但是在世貿組織的框架內,中國勝訴的次數也不斷增多。 另一個是,在發(fā)展中國家組成的區(qū)域性經濟組織內,發(fā)展中國家貿易爭端機制的設立,提高了區(qū)域內發(fā)展中國家減少貿易摩擦,集體行使國家主權的能力,某些國家主權的平等讓渡,獲得了更大的國家權益,對發(fā)展中國家主權的行使也是有積極作用的。

其二,提升作用。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發(fā)展中國家的國家建設存在著許多問題,其國家的政治經濟等內外職能存在著許多不適應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方面,例如,市場經濟管理措施的缺陷,政府過多干預經濟活動等,影響了國家主權的行使。發(fā)展中國家加入國際經濟組織后,就必須同國際上先進的市場管理規(guī)則接軌,廢除不符合國際慣例的法規(guī)、政策和制度,這固然會限制主權的作用,但同時也會使發(fā)展中國家拋棄原來舊的或存在缺陷的政策、法規(guī)和體制,接受國際上流行的政策、法規(guī)和體制,從而強化國家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生產力的適應性,有利于提升國家主權的行使能力。其三,保護作用。盡管西方發(fā)達國家在國際經濟組織中利用主導地位對發(fā)展中國家基本主權進行限制和侵蝕,但是由于發(fā)展中國家自身維護主權的斗爭及其在國際經濟組織中力量的增強,在國際經濟組織中也有一些保護發(fā)展中國家利益的條例。

例如,世界貿易組織就有關于發(fā)展中國家市場準入和保護弱勢產業(yè)的條款,發(fā)展中國家可以以此保護自己的民族產業(yè)。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中,就以發(fā)展中國家的身份,對自己的弱勢產業(yè)進行保護,例如,對汽車工業(yè)、農業(yè)等就采取了保護性的措施。在實踐中,一些國際經濟組織也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進行了支持,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官方發(fā)展基金。尤其是作為世界銀行“軟貸款窗口”的國際開發(fā)協(xié)會,主要以最貧窮的發(fā)展中國家為貸款對象,向這些國家提供長期低息的貸款,以促進它們的經濟發(fā)展。該協(xié)會在全球反貧困斗爭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GATT、WTO 屬下的各項多邊協(xié)定,也規(guī)定了不少對發(fā)展中國家成員的特別措施。

所有這些都對發(fā)展中國家主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國際經濟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主權有侵蝕作用西方發(fā)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力量,也在國際經濟組織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它們往往用這種優(yōu)勢侵蝕發(fā)展中國家的主權。主要方法有:其一,規(guī)則侵蝕。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是國際經濟組織的創(chuàng)始國,也是規(guī)則的制定者,他們利用其地位制定的規(guī)則,有利于西方發(fā)達國家而不利于發(fā)展中國家,使發(fā)展中國家一開始就在國際經濟組織中處于不平等地位,發(fā)展中國家的主權在先天就受到限制。其二,實力侵蝕。在國際經濟組織的實踐中,發(fā)言權的多少往往以經濟實力做后盾。例如,在世界銀行、貨幣基金組織中,就是以資金多少決定其投票決策權。因此,在國際經濟生活中,國際經濟組織往往成為西方發(fā)達國家為自己利益侵蝕發(fā)展中國家主權的工具。有人指責IMF 或其他國際金融組織制訂的不合理的資金實施方案,導致了20 世紀90 年代墨西哥和亞 洲的金融危機,在這些危機中它們是真正的“幕后元兇”。其三,附加侵蝕。在經濟全球化中,發(fā)展中國家由于資金短缺,為了經濟發(fā)展需要,就向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請求幫助。但是,這些國際經濟組織在援助中提出了許多附加條件。這些附加條件不僅僅侵蝕了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甚至傷害了其政治主權。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任務只是監(jiān)督國際貨幣體系,如今卻通過多方面的活動使世界經濟納入自己的軌道運轉(P58)。

第4篇:國際貨幣基金論文范文

關鍵詞:國際貨幣體系; 外匯儲備; 美元困境

中圖分類號:F830.45 文獻標識碼:A

從2006 年起,中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的最大持有國。繼2009年4月突破2萬億美元之后,2011年3月,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突破3萬億美元,約占全球外匯儲備的1/3。然而當前中國這一巨額的外匯儲備并沒有為中國政府、央行及各界帶來喜悅,相反卻給我國帶來諸多困擾。從國內來看,外匯儲備的巨額擴張大大增加了對其持有的成本,并易引發(fā)通貨膨脹以及貨幣政策失靈。從國際角度來看,當前我國外匯儲備資產主要是以金融資產為主,而在金融資產中又以美國國債為主。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后,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日益顯露,美元霸權仍為其主要特征。為擺脫危機,美國實施非常規(guī)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債務規(guī)模急劇膨脹,這在幫助其經濟走出衰退的同時,亦導致美元不斷貶值,使得我國外匯儲備面臨很大的縮水風險。本文在此背景之下,從國際貨幣體系失衡的角度剖析了中國外匯儲備過度增長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國際貨幣體系的非均衡性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的最根本原因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失衡,由于現行的牙買加體系并沒有擺脫“特里芬兩難”,單一美元本位這一主要特征決定了其固有的非均衡性缺陷,且直接導致本位貨幣國家――美國與非本位貨幣國家之間的經濟失衡,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經濟失衡。

(一)單一美元本位的不均衡

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仍以美國為中心,美元是本位貨幣,在國際金融和貿易領域處于主導地位,國家對美元形成高度依賴,致使美國經濟狀況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非常大。但是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美元仍面臨著“特里芬難題”:一方面,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各國對外經濟規(guī)模擴大導致持有的美元增加,這就要求美國通過國際收支逆差來實現,其結果是美國大量輸出美元,美元貶值;另一方面,作為國際貨幣又要維持幣值穩(wěn)定,因而美國并不能持續(xù)逆差,這使美元陷入了兩難境地。但是在現行的牙買加體系下,美聯儲擁有國際貨幣的發(fā)行權,并且發(fā)行不受約束,僅需服務于美國國內的經濟需求,這造成本位貨幣國家與非本位貨幣國家之間的經濟失衡。尤其在決定美元供給和貨幣政策時,并沒有充分考慮美元與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平衡關系,導致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對其他國家,尤其是金融市場不發(fā)達的發(fā)展中國家的金融穩(wěn)定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匯率制度的不均衡

國際匯率制度失衡亦是國際貨幣體系內在不穩(wěn)定性的表現。隨著牙買加體系取代布雷頓森林體系,浮動匯率制代替了固定匯率制,少數主要發(fā)達國家開始實行獨立浮動匯率。發(fā)達國家在此過程中憑借其經濟發(fā)展優(yōu)勢,使匯率制度與本國經濟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保持一致,并進一步通過匯率調整掌握著全球資源配置和國際競爭力調整的主動權,而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fā)展的滯后性與依賴性,不得不實行帶有固定性質的釘住匯率制度,釘住美元及其他主要發(fā)達國家的貨幣。這顯然會加劇其國內外經濟的失衡,給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使得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陷入被動,也加大了受國際游資沖擊的可能性。在多元化儲備貨幣體系下,美、日、歐等主要貨幣國家的匯率波動,極易導致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對發(fā)展中國家尤其不利。

(三)國際收支調節(jié)機制的不均衡

當前,各國政府仍然面臨著國際收支調節(jié)問題。按照國際金融理論,一國國際收支均衡應該是維持與該國宏觀經濟相適應的合理的經常賬戶余額。為此,政府有必要使用支出增減等宏觀經濟政策來使國際收支保持合理的結構。而在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之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后,各國因其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而實施的逆差調節(jié)機制亦有所不同。對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而言,由于儲備不足,在其經常項目出現長期逆差時,只能通過暫時性的引進短期資本來平衡逆差,而很難通過匯率調整或緊縮國內經濟來進行調節(jié)。與此同時,美國作為儲備貨幣發(fā)行國,則可以長期吸引短期資金的流入來彌補經常項目逆差,同時大量輸出美元。當其外債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過大的償債壓力會引發(fā)貨幣貶值。國際收支逆差調節(jié)的不對稱性使資金在全球的流動出現扭曲,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缺乏對大量短期資本流動進行監(jiān)控和管理的有效機制,資本大規(guī)模頻繁無序流動必然會增加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導致發(fā)展中國家政府失去對本國金融的控制力,造成這些國家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

(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職能的不均衡

IMF自成立以來,在加強國際貨幣合作,穩(wěn)定匯率以及促進國際收支調整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世界經濟與國際貨幣和金融形勢的發(fā)展,IMF的某些職能已越發(fā)顯示出其不均衡性,這主要表現在美國等少數發(fā)達國家在IMF領導權中占主導地位,而IMF作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載體之一,并未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IMF中發(fā)達國家占主導地位的格局,不利于維護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因而不易維護公正合理的國際金融秩序,同時也暴露出IMF應對金融危機的缺陷,其金融援救屬于事后調節(jié),先前缺乏一種有效的預警監(jiān)控機制,無法有效地監(jiān)督成員國的經濟政策,進而維持國際金融秩序。IMF往往以美國等大出資國的利益為衡量標準去考慮和制定政策,以它們的金融制度去度量其他國家,而發(fā)展中國家又沒有發(fā)言權,所以IMF形同虛設,也缺乏足夠的財力來為國際范圍內流動不足的國家提供貸款,無法有效地履行充當國際最終貸款者的職能。

二、中國外匯儲備的“美元困境”

國際貨幣體系的非均衡性無論是對發(fā)達國家還是對發(fā)展中國家都有很大影響。當前中國高度融入世界經濟,作為一個新興發(fā)展中大國,在美元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主導下,近幾年連年實現雙順差、高儲蓄,進而導致巨額外匯儲備。盡管一定規(guī)模的外匯儲備在平衡國際收支、穩(wěn)定匯率、防范國際金融風險等方面會起到積極作用,但是高額的外匯儲備一直是被視為“雙刃劍”,大幅增加的同時會給國內外經濟造成很多負面影響。

(一)中國外匯儲備的發(fā)展概況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外匯儲備的發(fā)展經歷了幾個不同階段。上世紀80年代末以前,我國外匯儲備總量很少,大部分年份外匯儲備余額不超過50億美元。90年代初期,隨著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外匯儲備有了一定積累,1990年年底外匯儲備規(guī)模首次突破100億美元,隨后我國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時期,這帶來了外匯儲備的持續(xù)增加。1996年外匯儲備規(guī)模首次突破1 000億美元。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長期穩(wěn)定增長,貿易順差及外商直接投資也相應增長,國際收支連年實現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我國外匯儲備開始進入大幅度增長階段。從2006 年起,中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的最大持有國。繼2009年4月突破2萬億美元之后,2011年3月,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突破3萬億美元(如圖1所示),約占全球外匯儲備的1/3。

(二)中國外匯儲備的“美元困境”

與中國的“雙順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連續(xù)出現“雙赤字”。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后,美國政府相繼出臺了包括7 000億美元金融援助計劃在內的經濟刺激方案;同時,美聯儲于2009年3月大舉收購美國國債,實行非常規(guī)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在幫助本國經濟走出衰退的同時,亦導致政府債務規(guī)模急劇膨脹,美元不斷貶值。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和國際儲備貨幣發(fā)行國,美國此舉必然通過利率和匯率的波動,影響國際資本流動和進出口貿易,從而影響到其他國家經濟,中國未能幸免。中國巨額外匯儲備在一定程度上起因于失衡的國際貨幣體系,而增加的外匯儲備又反過來受制于美元,面臨縮水的風險,同時對國內經濟也產生一系列的負面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資產縮水。此輪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重雖然有所下降,但是其絕對比重仍然較高。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公布的數據,2011年第2季度,美元占全球官方外匯儲備資產比例依然高達60%。目前,我國擁有約3.2萬億美元的巨額外匯儲備資產,其中主要以金融資產為主,而在金融資產中又以美國國債為主,占了1/3左右。我國從2008年9月開始首度超過日本成為美國國債第一大海外持有國。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報告(TIC)顯示,截止2011年9月份,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規(guī)??傆?1 483億美元,從近幾年變化趨勢來看,總體上有減持趨勢,但變化并不明顯,如圖2所示。2011年8月6日標普將美國長期信用評級由“AAA”降至“AA+”,評級展望負面,中國將因此面臨外匯儲備縮水風險。

2.金融安全。一國外匯儲備增加意味著在外匯市場上,對外匯的供給大于需求,而對本幣需求大于供給,因而本國貨幣相應升值,外國貨幣相應貶值。因此,在持續(xù)的貿易順差及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人民幣面臨很大的升值壓力。自1994年1月到2011年10月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幅度達到34%,與此同時美元指數則基本一路走低,如圖3所示。

人民幣與美元的這種相對變化趨勢吸引了國際熱錢的大量涌入,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2010 年中國跨境資金流動監(jiān)測報告》,2003-2010年,我國經濟總體呈現高速發(fā)展勢頭,人民幣升值預期進一步強化,“熱錢”合計凈流入我國近3 000億美元。熱錢的大量流入會直接沖擊我國的金融體系,從而威脅國家的金融安全。由于我國金融市場還存在一些漏洞,如金融制度尚不健全、金融政策尚不完善以及金融市場尚不完整等,熱錢的進入一方面造成國內流動性過剩,進而引發(fā)資產價格泡沫的膨脹,增加了國內金融市場風險;另一方面,熱錢的大進大出對我國的經濟穩(wěn)定與安全亦造成嚴重威脅。

3.通脹壓力。外匯儲備的較快增長意味著外匯占款在較快增加,央行為了進行外匯沖銷而投放大量基礎貨幣,相當于向市場投放了與之相等的人民幣。截止2011年10月,我國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按現行匯率換算就有20.75萬億元的基礎貨幣被投放到市場,這意味著貨幣供給量大幅度增加,國內物價不斷上漲,自2009年以來消費價格指數一路攀升,如圖4所示;同時,基礎貨幣增加導致國內流動性過剩,推高了我國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吸引了大量國際游資的進入,從而繼續(xù)推高我國外匯儲備總量,形成惡性通脹。為避免通貨膨脹,央行采取提高利率的緊縮政策,這又會吸引更多的國外資金流入,結匯后又會形成更多的基礎貨幣投放,通貨膨脹壓力會進一步加大。

4.宏觀調控難度加大。為有效控制貨幣供應量,防止因大量購買外匯而引發(fā)資產泡沫,中央銀行要采取經常性的對沖操作措施,來對沖增發(fā)的貨幣量。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央行被動投放的基礎貨幣在高速增加,加大了通貨膨脹壓力,使央行貨幣政策有效性與獨立性削弱,并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主要對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等,2006年以來央行多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但是這一政策工具反應比較靈敏,對經濟的影響較大,不易經常和輕易采用。另外,央行在對沖操作中也可能采取公開市場操作,發(fā)行央行票據,這雖然沖銷了部分過剩的流動性、緊縮了銀根,但同時又導致人民幣利率水平上升,進一步刺激了投機性外匯的流入。因此,隨著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擴大,以及資本管制的逐步放松,央行的沖銷成本越來越高,貨幣政策的執(zhí)行效果也越來越弱。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積極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前已述及中國外匯儲備的大幅度增長與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失衡不無關系,因此為減輕外匯儲備過度增長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中國首先應當以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是一個極其漫長、復雜的過程,“特里芬兩難”使得任何一國的貨幣在充當唯一的國際貨幣時處于兩難境地。因此,中國應該倡導創(chuàng)造一種與國家脫鉤、并能保持幣值長期穩(wěn)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從而避免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為此,中國應從參與區(qū)域貨幣合作做起,積極參與東亞金融合作,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以改革當前美元一家獨大的不合理貨幣體系。在此過程中,中國應進一步加強與主要貿易國,尤其是東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的貨幣互換,完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從而削弱美元在進出口貿易中的影響力;與此同時進一步深化國內金融市場改革,開放國內資本市場,階段性地實現人民幣邁向區(qū)域性貨幣的目標。

(二)完善對外經貿戰(zhàn)略,改善國際收支平衡

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來自于國際收支的雙順差,其中經常項目順差的產生是粗放型的,主要出口產品價格低廉,但是能耗較高。因此,應當促進加工貿易盡快轉型升級,對高耗能、低層次的加工貿易規(guī)模加以控制,抑制其順差的增長;同時適時擴大進口,以改善國際收支平衡。這在降低外匯儲備增速的同時,還可以緩和我國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也是適應我國經濟拉動內需、促進經濟轉型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需要。在資本項目順差方面,應當提高實施“引進來、走出去”對外發(fā)展戰(zhàn)略的水平,更好的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鼓勵更多的企業(yè)“走出去”;同時逐步放松資本項目的管制,鼓勵居民對外投資,提供用匯便利。

(三)優(yōu)化外匯儲備幣種結構

我國外匯儲備結構單一,美元資產占相當大的比重。前已述及持有的美國國債占我國外匯儲備總量的1/3左右,其中的中長期債易受美國通貨膨脹、美元貶值等的影響,存在較大風險。為了防范匯率風險,我國應該根據國際收支的具體情況以及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的變化,逐步削減外儲中的美元占比,適當增加歐元、日元等幣種在我國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并根據儲備貨幣發(fā)行國的經濟、金融狀況以及本國對外貿易和金融支付需要,及時調整和重新安排儲備幣種結構,實施外匯儲備幣種的多元化。與此同時,適當增加黃金儲備、石油、有色金屬等戰(zhàn)略性能源儲備和糧棉油等重要商品儲備。高速發(fā)展的經濟對各種基礎資源需求巨大,隨著世界范圍內能源的逐漸緊缺,保障能源供應已是一國經濟發(fā)展所必須面臨的問題。在大宗商品價格較低的時期,可以適當利用外匯儲備分批次購買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同時,結合國內擴大內需的需要,亦可將儲備資產投資于基礎設施、先進設備制造和技術等領域,以進一步緩解外匯儲備過多的問題。

(四)積極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

繼續(xù)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靈活性,發(fā)揮匯率對調節(jié)國際收支的積極作用。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序推進,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許多國家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而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wěn)定,為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全球經濟逐步復蘇,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經濟運行已趨于平穩(wěn),有必要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放寬人民幣的浮動空間,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這不僅可以降低公眾對匯率失調的心理預期,而且可以增強匯率對外部經濟失衡的調節(jié)能力,匯率的雙向自由波動也有利于提高市場參與者防范風險的能力,并且能夠抑制套匯型短期投機資本的流入。中央銀行有選擇性的干預,在不同階段可以設定一定的目標區(qū)間,只有當匯率超出這個目標波動區(qū)間時才進行干預,進而減少貿易順差到外匯儲備的直接轉變。

參考文獻:

[1] 余永定.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和中國外匯儲備資產保值[J].國際經濟評論,2009(5-6):12-18.

[2] 張明,何帆.美元貶值背景下外匯儲備的結構調整[J].中國金融,2006(10):63-64.

[3] 張明.次貸危機對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沖擊[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6):74-80.

[4] 王三興,杜厚文.東亞地區(qū)超額外匯儲備的深層次原因探討[J].經濟研究參考,2009(2):48-56.

[5] 徐克恩,鄂志寰.美國金融動蕩的新發(fā)展:從次貸危機到世紀性金融危機[J].國際金融研究,2008(10):4-10.

[6] 張博.中國外匯儲備管理優(yōu)化研究[D].遼寧大學博士論文,2009.

[7] 嚴玉華,我國外匯儲備高增長的深層次原因探析――基于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視角[J].時代金融,2008(6):14-15.

[8] 王群琳,中國外匯儲備適度規(guī)模實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8(9):73-79.

[9] 盧爽,世界外匯儲備結構概覽及比較分析[J].中國貨幣市場,2010(2):22-28.

The “Dollar Trap”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Under the Imbal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MENG Xiu-hui

(School of Financ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nan 250014,China)

第5篇:國際貨幣基金論文范文

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批準加入SDR,使人民幣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之后的第一個來自發(fā)展中國家的貨幣。人民幣入籃后,黃金市場走勢將面臨不確定性。文章旨在分析黃金市場未來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以及人才需求與對策。

關鍵詞:

SDR;黃金市場;機遇挑戰(zhàn);人才需求

2015年12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宣布批準人民幣加入SDR,從此人民幣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之后的第一個來自發(fā)展中國家的貨幣。此舉不僅是人民幣國際化里程碑的重要一步,還意味著各國央行將會在資產負債表中配置更多的人民幣資產,人民幣也將會被各國投資者看好,進一步促進資本賬戶的開放,影響人民幣的匯率,進而影響黃金市場及人才需求。從長遠看來,黃金市場受其影響而愈加繁榮將成為趨勢,在短期來看,這種背景下的黃金市場和黃金價格還有諸多不確定因素,與之相適應的人才需求缺口很大,如何認識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找出應對之策,則是當下刻不容緩的課題。

一、人民幣加入SDR背景下黃金市場發(fā)展趨勢

1.人民幣入籃會增強黃金等貴金屬的定價話語權人民幣加入SDR,無疑加速了其國際化的進程。何為貨幣的國際化?一國貨幣的國際化是指該國的貨幣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易和流通,履行其作為貨幣的基本職能,如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貨幣等職能。盡管現階段人民幣在SDR中所占的規(guī)模在國際支付結算體系中占比很小,大約只有3000億美元的規(guī)模占比僅2%,但是,人民幣將發(fā)展成為國際貨幣的事實不容置疑。人民幣加入SDR會使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機構配置人民幣作為儲備資產,這不僅增強中國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的話語權,也愈發(fā)增加中國在以黃金為代表的貴金屬市場上的定價話語權。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5年12月,中國主要大宗商品進口數量環(huán)比仍創(chuàng)新高。貴金屬市場及黃金需求與價格表現雖然較為平穩(wěn),但也出現種種異動之處。毫無疑問,人民幣加入SDR將會使更多境外投資者有興趣投資人民幣資產,同時產生的大量境外離岸人民幣將會尋求合理的投資渠道,以黃金為代表的貴金屬市場顯然是個很好的選擇,中國的黃金市場必然面臨著良好的機遇,爭取和加大話語權是大勢所趨,也是國家利益所在。

2.人民幣加入SDR助推黃金衍生品市場繁榮我國的黃金市場選擇的是現貨與期貨隔離的發(fā)展模式,商業(yè)銀行主要承擔現貨交易商和做市商的角色,黃金期貨交給期貨交易所,相比現貨,針對黃金的衍生產品品種開發(fā)不夠。人民幣加入SDR將會使持有以人民幣計價黃金產品的投資者產生對黃金衍生產品的需求,特別是場外大宗交易產生的套期、遠期、期權等,這些需求會倒逼人民幣計價的黃金衍生產品應運而生。這對選擇套期保值的投資者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以前只能用美元交易的黃金遠期產品可以直接用人民幣黃金遠期的形式操作,規(guī)避了匯率風險??偠灾?,黃金場外衍生品市場會因此變得日漸繁榮。

3.人民幣加入SDR會刺激國內黃金制品多樣化,加大消費力度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深入,人民幣成為黃金交易國際計價工具將逐漸成為現實。黃金及制品以人民幣結賬,會大大方便民眾購買黃金制品,降低資金成本,方便國人出國旅游時的黃金制品消費。同時,從事黃金經營企業(yè)加大其資金投入,重視黃金消費市場品種的研發(fā)與多樣性,國內黃金制品經銷商的投資熱情將進一步激發(fā),大眾消費者購買欲望增強,促進黃金制品消費。

二、未來黃金市場需要的專業(yè)人才

面對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和高度開放的黃金市場,合格的職業(yè)人才需求至關重要。無論是對于擁有開展黃金業(yè)務的企業(yè)還是黃金市場交易方的參與主體,都需要優(yōu)化整合現有人力資源,發(fā)揮其應有的競爭優(yōu)勢。具體而言,黃金市場合格的職業(yè)人才需求可分為以下幾類:1.黃金衍生品市場的研發(fā)人才面對日漸活躍的黃金衍生品交易市場,相關的研發(fā)人才需求隨之上升。這些人才必須熟知黃金市場的交易規(guī)則以及法律法規(guī),具有良好的精算基礎,以及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能力。2.精通黃金交易規(guī)則的經營人才隨著中國黃金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黃金市場的參與主體也進一步擴大,大量的擁有專業(yè)知識以及金融產品營銷經驗的精英人才將會為整個市場帶來新的活力。3.通曉國際法的談判人才人民幣加入SDR將使我國在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上取得應有的話語權,因此必須學會做規(guī)則的制定者而不只充當規(guī)則的接受者。通曉國際法的談判人才將會為我國的黃金市場發(fā)展打開新局面。4.從事黃金制品銷售的市場營銷專門人才人民幣加入SDR會進一步刺激我國黃金制品消費,尤其相對眾多的一般消費者而言,消費欲望、需求以及對黃金品質的要求會更高。目前,大眾消費者對黃金的需求有收藏、抗通脹保值和黃金飾品等不同目的,且已擴展到各個年齡層面,但是,從事黃金制品銷售的營銷人員業(yè)務水平普遍欠缺,人員素質與一般商品銷售人員并無二致,這不僅制約了黃金制品的銷售,也造成了其銷售渠道的單一。

三、黃金市場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對策

人民幣入籃后,從短期來看,黃金市場前景撲朔迷離、走向不甚明朗。但長期看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黃金市場一定更加繁榮。目前,我國黃金市場在金融市場中可稱為最為開放的市場,國際與國內市場聯動,市場復雜,產品繁多,在此背景下,如何培育更多的高素質的專門人才,以優(yōu)化及補充黃金市場人力資源,適應市場發(fā)展需要,筆者以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拓展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模數量目前,我國黃金市場人才培養(yǎng)主要由少數地質類高校和具有財經類專業(yè)的高校承擔,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迅速快,金融市場龐大,人才分流嚴重,黃金市場專門人才數量供給嚴重不足,缺口很大。因此,改革較為單一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實施多元化、社會化的開放式辦學模式和機制尤為重要。教育主管部門應在搞好學科專業(yè)布局的前提下,鼓勵高校充分利用社會力量辦學,如增設新學校新專業(yè)、采用混合所有制辦學或引進國外智力辦學等,加大人才培育規(guī)模與力度,適應市場人才需求。

2.注重職業(yè)應用能力培養(yǎng),契合人才培養(yǎng)與市場適應度作為黃金市場人才培養(yǎng)搖籃的高等學校,應主動承擔為市場培育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的重任。做好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在于重視內涵建設,突出專業(yè)特色,提高人才培育質量,尤其是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新體系,讓人才培育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只有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適時調整專業(yè)結構,深入開展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改革,才能突出人才特色。只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樹立質量意識,加強教學監(jiān)控,才能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只有樹立創(chuàng)新思維,順應黃金市場發(fā)展要求,實施校企聯合及產學研一體化,突出實踐能力培養(yǎng),才能提高人才素質,這也是契合人才市場適應度的好方法和捷徑。此外,還要積極改善辦學條件,為人才產出創(chuàng)造可靠的物質保障。

3.探索多樣化的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式,彌補市場人才結構性不足貼近市場要求,需要什么人才就培養(yǎng)什么人才,是市場經濟的不二法則。目前,黃金市場專門人才短缺,人才結構也不盡合理,就更需要進行人才培養(yǎng)方式的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yǎng),既簡單易行,又符合實際,且具有針對性,是解決當前黃金市場人才不足的有效途徑之一。積極倡導企業(yè)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前者資金優(yōu)勢和后者科研人才優(yōu)勢,實施聯合培養(yǎng)方式培育所需人才,既能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效率和可持續(xù)性,又可達到利益攸關方的雙贏效果。如共同建立研究工作站、流動站,合作建立人才培養(yǎng)基地及實踐基地,都能延緩、解決市場人才短缺問題。對于國際化人才需求,可通過國外直接引進、國外培養(yǎng)或國內國外聯合培養(yǎng)方式,獲取具有國際視野、熟悉法律和市場規(guī)則的專業(yè)人才。

4.引進與培訓結合,優(yōu)化企業(yè)內部人力資源

發(fā)展黃金市場,打造內部核心競爭力是核心,而不斷優(yōu)化人力資源配置是其關鍵所在。積極引進優(yōu)秀人才十分重要,做好企業(yè)培訓工作更不可或缺。企業(yè)應清楚自身發(fā)展狀況,盤點人力資源能力現狀,看其能否適應市場和企業(yè)發(fā)展需要。通過調整整合內部人力資源結構,強化員工素質培訓,來達到優(yōu)化內部人力資源的目的。人員培訓可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進行,“走出去”就是員工外出培訓,“請進來”即引進外部智力進行內部培訓。培訓方式靈活多樣,比如證書制與研修式、長期與短期、脫產與業(yè)余等,還要創(chuàng)造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環(huán)境氛圍等。四、結語人民幣加入SDR將為黃金市場發(fā)展迎來良好開端,也為黃金市場專門人才需求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我們充分抓住改革契機,引進相關優(yōu)秀人才,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方式,黃金市場必然會迎來新格局。

參考文獻:

[1]陳默.金融危機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思考[J].財經界,2010,(9).

[2]邱曉琴.中國黃金市場定價及價格影響因素分析[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士論文,2009.

[3]張海波,郭玲.中國黃金市場的現狀及發(fā)展趨勢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第6篇:國際貨幣基金論文范文

【關鍵詞】國際金融 研究型教學 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229-02

2005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引導大學生了解多種學術觀點并開展討論、追蹤本學科領域最新進展,提高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能力”。這是本科教育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研究性教學”,標志著研究性教學新的發(fā)展階段的開始。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進展,形成科學先進、廣泛認同、具有中國特色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普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實現新一輪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引領計劃預期目標。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體系,人才培養(yǎng)質量顯著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業(yè)意識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明顯增強,投身創(chuàng)業(yè)實踐的學生顯著增加。

《國際金融》課程是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yè)的必修或者選修課程。根據以往學生學習《國際金融》的感受來分析,學生普遍認為國際金融課程具備的特點是“難、雜、遠、熱”。

“難”:有些問題不好理解,如金融危機、金融監(jiān)管、債務危機(希臘、冰島);“雜”:有的問題包羅萬象,如匯率問題;“遠”:有的內容距離實際生活較遠,如國際貨幣制度與體系、SDR計價及分配、IMF投票權問題;“熱”:很多內容都是熱點,人民幣升值與貶值、人民幣國際化、外匯儲備規(guī)模等。

我國高等院校各級層面都在實施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灌輸知識型教學方法,推行討論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學等各種教學方法。在“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倡導自主性和個性化學習”的理念影響下,《國際金融》課程采用研究型教學符合教育教學改革要求。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做到個體差異與團隊合作的平衡

國際金融課程時要求學生進行分組,自愿分組。但必須符合每組都有男生和女生,每組中都有學生干部。每組推選組長一名,組長對組員進行學習分工。有的負責收集資料,有的負責制作小組講課的PPT,有的上臺演講,有的負責拍攝視頻,每位同學都參與到課程教學研究之中。

二、從課題導入與案例分析入手,結合慕課和網絡平臺,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做到教與學的有機融合

課程教學過程中重視訓練學生對國際金融問題的研究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本人列舉以下代表性的《國際金融》研究型教學學生分組討論參考題目: 1.比較分析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與發(fā)達國家(美國等)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以2014年或者2015年度分析);2.人民幣匯率變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3.結合我國外匯儲備實際情況,分析我國國際儲備總量管理中應考慮哪些因素; 4.分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投資銀行、國際開發(fā)協(xié)會、國際金融公司的貸款對象、貸款條件各有什么特點。

課題組列出與國際金融課程相關的研究課題20多題,每組由組長隨機抽簽準備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并進行組員的分工與協(xié)作。包括資料收集,制作課件,上臺演講,拍攝視頻,回答其它組同學提問等等。

三、國際金融研究型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

國際金融以幫助學生認識和解決當代國際金融領域特點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案例分析與點評、撰寫國際金融小論文等類型。課題組老師規(guī)定案例點評及小論文的規(guī)范格式要求。學生可以在相關金融網站及參考文獻書籍資料中整理案例,撰寫小論文。

四、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做到課程考核方法及成績評定多指標

在高校,形成性評價則常常體現在對學生平時成績評定的過程中。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高校學生課程考核成績的評定不應該只關注教學結果(即期末考試成績),還應關注教學過程(即平時成績)。平時成績是高?,F行課程考核模式下學生成績評定最重要的補充。課題組成員非常重視國際金融課程的平時成績,并向學校有關部門申請改革課程總評成績構成比例。學校教務處及學院教學工作委員會審批同意調整成績構成比例。

國際金融課程總評成績由以下部分組成:總評成績=平時成績×60%+期末成績×40%;平時成績由以下部分組成:

1.考勤(20%);2..學生課堂分組討論用PPT講授并由錄制視頻(8分鐘左右)(20%)(討論題目給定);3.課程小論文(20%)(3000字左右)(提供寫作模板);4.國際金融案例及點評(20%)(1000字左右);5.作業(yè)(20%)(5次)。

期末考試采用閉卷考試,考試題型有單項選擇,名詞解釋,計算題,簡答題,論述題共五種題型。

第7篇:國際貨幣基金論文范文

幸運的是,美國國會證明了邱吉爾的話是對的:“我們相信美國人總是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在他們用盡了其他所有可能的辦法之后。”美國國會在面臨違約的最后一刻同意提高債務上限。

獨立風險分析師克里斯?維倫(Chris Whalen)作出了精明評論:美國債的信用違約互換(CDS)利差現在是68個基點,相當于BBB級債券,而不是AAA級。會計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評估存在差異。黃金價格仍在上升,日元和瑞士法郎面臨著升值壓力。金融市場的表現和政治家們講述的故事并不相同。

這些波動呈現出一個基本態(tài)勢。儲備貨幣中央銀行努力通過印發(fā)鈔票來復蘇經濟,而這些國家的政府正在盡力控制不斷增加的債務負擔,近期經濟增長的預期在不斷下降。事實上,就算沒有魯比尼預言的另一場“完美風暴”那么嚴重,大多數發(fā)達國家的滯脹風險仍在向著大于50%的概率攀升。

發(fā)達國家已經滑向所謂的日本式流動性陷阱。這一流動性陷阱發(fā)生在20世紀90年代,當利率低至零時,財政支出和流動性注入措施已無法復蘇經濟。嚴格來說,流動性陷阱發(fā)生在貨幣政策失效的時候。

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對這一陷阱進行過最多的研究,2008年12月,他在論文《流動性陷阱中的最優(yōu)貨幣政策》(Optimal Fiscal Policy in a Liquidity Trap)中建議,“當經濟處于流動性陷阱時,政府支出應該擴張到恢復完全就業(yè)的水平?!?/p>

問題在于現在美國、歐洲和日本已經達到了財政擴張的上限,而且貨幣政策似乎不起作用,接下來該怎么辦?

有充分證據表明,發(fā)達國家政府已經達到它們的債務限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財政數據顯示,全球政府債務凈額總值從2007年的21.9萬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34.4萬億美元,增加了57個百分點。到2016年,這個數字可能再增加40個百分點,達到48.1萬億美元,以極快的速度在十年內翻一番。當然,這主要源于發(fā)達國家債務的上升,其債務占到所有債務的86%。

金融市場越來越擔憂美聯儲會實施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QE3)。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從2006年底的8550億美元翻了兩番,到2011年5月底達到了2.8萬億美元。傳統(tǒng)經濟學仍將政府行為分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它忘記了中央銀行在承擔不良資產或擔保銀行系統(tǒng)時的貨幣創(chuàng)造同樣是準財政行為。這意味著政府印發(fā)貨幣和中央銀行印發(fā)貨幣沒有本質的區(qū)別。

換句話說,在計算政府債務時也應該加上中央銀行債務。這帶來的真正問題在于,如果中央銀行同樣擔保影子銀行系統(tǒng),那么隱性國家債務也得包括影子銀行負債。當然,你可以論證最近的金融和監(jiān)管改革有可能降低影子銀行破產的可能性。但至今為止,影子銀行負債仍未被計入發(fā)達國家的貨幣統(tǒng)計數據,甚至《巴塞爾協(xié)議III》中的計量方法也沒有特別將其包括進來。我們至少知道,影子銀行的風險不為零。

以上所有問題的關鍵在于,全球金融系統(tǒng)風險仍在不斷上升,尤其是來自線下項目負債的風險。以傳統(tǒng)的全球金融負債計量為例,根據IMF數據,2002年至2009年間,傳統(tǒng)金融資產的全球總量(即銀行資產、股市資本總額和債券市場規(guī)模)從GDP的467%下降到418%。大部分原因是股市價值的縮水。

但衍生品市場的情況如何?在同一時期內,衍生品市場的估計價值從GDP的4.6倍上升到了10.6倍。盡管一些金融工程師會質疑名義價值衡量的不是真實風險而是杠桿率,因為從金融衍生品的市值總值看,在過去七年,風險從GDP的19.9%上升到了37.3%。

新興市場是否有增長的希望呢?中國、印度和巴西市場都呈現出過熱的跡象,對增長減緩的預期占主導。新興市場的中央銀行已開始收緊債務并提高利率,同時這些國家匯率的名義值和實際值都在上升。流入新興市場的資本確保了這種情形的發(fā)生。因此,他們必須放慢經濟速度,防止通脹率上升。

第8篇:國際貨幣基金論文范文

[關鍵詞]金融英語 詞匯 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2-0029-01

一、金融英語主要特征

(一)專業(yè)性強,專業(yè)術語量大,專有名詞多

金融術語是金融語言詞匯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在翻譯處理上要把握好直譯、意譯和背景知識滲透等技巧的應用。金融英語詞匯主要分為四種情況:

第一種:金融英語詞匯具有單一性,主要表現于兩個方面:一是進行金融英語交流時,所使用的每一個金融專業(yè)術語所表示的都是一個特定的金融概念,絕不能由其他任何詞匯替代。如credit standing翻譯成中文是指資信狀況,由于這個詞是專業(yè)金融詞匯,不能用position來替換。standby credit翻譯成中文是指備用信用證,standby不能用spare來代替。

第二種:如果金融專業(yè)術語本身具有多個詞義,但是在金融英語使用中也只能取其中一個義項。例:listed company翻譯成中文是指上市公司,list在日常英語中是指“覽表”“目錄”“清單”,但是list在金融專業(yè)英語中,就只能翻譯為“上市的”。

第三種:大量的專用詞匯特別是名詞存在于金融英語中。例如:Dow Jones Index專指道瓊斯指數或者是道瓊斯股票價格指數;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是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第四種:金融英語中許多核心詞搭配能力超強,既可以有固定搭配,又因為出現于不同語言環(huán)境而使用靈活,從而具有搭配的獨特性。例如:“account”“banking”“bill”這類短語在金融領域經常遇見。domestically―produced car是指國產車;high―interest loans是指高息貸款。China-controlled market是指中國控制市場等等。

(二)格式規(guī)范性強和專業(yè)文體特征性強

公文、論說和說明這三類文體基本構成金融英語主要文體。

1.公文文體基本特征表現為:行文結構格式比較規(guī)范。常常是固定的,并且經常采用一些規(guī)定使用的詞匯和特殊句子。行文意思表達清晰、明確,句子結構嚴謹、工整。

2.論說文體和一般論文文體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通常是提出問題,點明主題,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進而解決問題,突出主題和目的。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必然是相輔相成,首尾呼應,相應成章。

3.說明文體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為:真實客觀及系統(tǒng)全面敘述事實情況和過程,并解釋和說明與之相關的金融知識,以及金融領域中所涉及的業(yè)務和相關信息資料等等。說明文體與日常英語說明文體在語言和結構方面類似,兩者都要求句子精煉準確,意思連貫,表達清晰。

(三)多用縮略詞、長句及套話

1.縮略詞在金融英語中大量使用??s略詞是指通過組合每個詞的首位字母構成新詞,例如:VIP (very important person) 指重要人物、有錢人或高層人士。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指石油輸出國組織。

2.金融英語在句子結構層面上突出特點是句子長。在翻譯金融長句時,首先明確不管多么復雜的句子,都是由一些基本成分組成的。其次要弄清原文的句法結構,找出整個句子的中心內容及其各層意思,然后分析幾層意思之間的邏輯關系,再按照漢語的特點和表達方式正確譯出長句。

二、金融英語的主要翻譯技能

(一)專用的金融英語術語進行直譯

直譯作為一種重要的翻譯方法。據估算,大約70%的句子要用直譯方法來處理,所以直譯廣為譯者采用。金融英語術語作為金融領域中獨一無二的詞匯,在漢語中有一一對應的涵義,并且詞義單一,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堅持直譯,保證譯文正確無誤,不發(fā)生歧義。比如:In general, a nation's balance of payments is affected by the appreciation or depreciation of its currency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翻譯成漢語:通常,外匯市場上一個國家的貨幣升值或貶值會影響其國際收支。

(二)避免專業(yè)誤譯

金融英語中涉及了大量金融領域專業(yè)業(yè)務知識,要求翻譯者盡量熟悉金融業(yè)務,掌握相關術語,在翻譯過程中做到嚴謹,求實,清晰。原句:We request you to issue a Letter of Guarantee as bid bo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lumn shown below。

誤譯:我們要求按照下面所示項目開一份保函作為投標票據。

原句中所涉及背景知識是投標。投標(Submission of Tender)是指投標人應招標人的邀請或投標人滿足招標人最低資質要求而主動申請,按照招標的要求和條件,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向招標人遞價,爭取中標的行為。投標人參加投標必須提供投標保證,或者是押標保證。招標人通常要求投標人提供一定比例或金額的投標保證金。招標人決定中標人后,未中標的投標人已繳納的保證金即予退還。原句中bond基本詞義是盟約、契約、合同、協(xié)議;保證、承諾、票據。而根據上下文句子意思bond應譯為投標保證更為恰當。

第9篇:國際貨幣基金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歐債危機;危機原因;啟示

    過去的2011年,是內憂外患多種因素繁雜交織的一年。 歐洲債務危機持續(xù)發(fā)酵,主權信用危機惡化,歐美各國經濟復蘇步履維艱,國際貿易增速回落,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全球經濟再度衰退的憂慮充斥市場。整體來看,歐債危機是中國外部經濟面臨的一場重要危機,怎么應對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在探究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之前,我們先簡單談一下歐債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歐債危機的原因分析

    1、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fā)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將債務杠桿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全球政府聯手利用公共財政的“再杠桿化”掩蓋了金融體系的“去杠桿化”。但是這種掩蓋是暫時性的,自從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fā)以來,人們最常想起的詞語就是“高赤字”。

    2、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歐元區(qū)經濟政策結構不平衡

    歐元區(qū)現階段實行的是統(tǒng)一的貨幣政策和分散的財政政策。然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常年的不對稱性使得各項矛盾和問題得以積累。在08年全球次貸危機的沖擊之下,矛盾開始暴露,直指主權債務危機。盡管貨幣一體化為歐元區(qū)成員國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資平臺和競爭優(yōu)勢,但是由于經濟狀況的差異而形成的不對稱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些優(yōu)勢。另一方面,歐元區(qū)簽訂的《穩(wěn)定與增長公約》并沒有完全遵循最優(yōu)貨幣區(qū)的要求,各國的實體經濟結構不盡相同,這樣更容易遭遇“不對稱沖擊”的影響。由于各成員國經濟周期不同步,歐元的誕生也未能顯著縮小這種差異。同時歐洲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的選擇上,無法也不可能滿足成員國不同的貨幣政策偏好,從而增加了危機蔓延的可能性。

    3、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fā)的歷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著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隨的則是高稅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歐洲各國在經濟發(fā)展上缺乏一種活力,并且在財政支出上遠高于非高福利國家。不得不說,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個重要源頭。

    二、歐債危機給中國的影響

    歐債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斷顯現出來。歐美經濟的不景氣,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出口。由于中國的經濟主要還是外向型經濟,出口在整個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會對中國經濟各個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一)導致人民幣“升值”

    最近在歐債危機的沖擊下,避險資金紛紛轉向美元資產,隨著美元走強,人民幣也跟著升值。從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升值達到15.9%;同期人民幣對英鎊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時間內,人民幣已經因歐洲債務危機而對主要非美貨幣出現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幣“被升值”還將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調整。

    (二)影響中國對歐洲國家出口

    由于人民幣升值幅度較大,中國出口到歐洲的產品價格競爭力下降。出口企業(yè)如果用歐元和英鎊收匯,則面臨較大的匯率風險。此外,由于歐系貨幣貶值,歐盟對中國動出口將會增加,中國的貿易盈余還可能會繼續(xù)下滑。

    (三)外匯儲備縮水

    歐元和英鎊貶值,將使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出現縮水。我國防范外匯資產的縮水問題,必須采取動態(tài)的資產管理模式,即不僅需要關注投資的收益,也要關注匯率變動帶來的資產價值變化,以保證外匯資產的保值增值。

    (四)投機資本流入可能增加

    現在人民幣對歐元和英鎊升值,歐元和英鎊投機資本流入同樣可以獲得人民幣升值的好處。因此防范走弱貨幣如歐元和英鎊等資產的流入。

    (五)歐債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對中國的外需影響較大

    歐債危機已經影響了其他歐洲國家的經濟恢復步伐,同時還增加了全球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歐洲國家經濟恢復增長將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外需短期內繼續(xù)承壓。

    三、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一)財政刺激計劃要在可控的范圍內,把握好財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國的國家債務和財政赤字遠低于國際公認的風險臨界點,但是不能太樂觀。因為首先,我國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觀”,使得地方政府盲目舉債搞發(fā)展,財政入不敷出;其次,當面臨經濟下行是,政府刺激計劃會使財政負擔加大,可能造成通脹的壓力以及對私人部門的擠出效應。所以中國必須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債務結構與債務負擔,做好債務測算和償債平衡工作。

    (二)注重轉方式、調結構,由投資出口導向型向消費導向型轉變

    希臘的局面警示我們不能過分地依賴出口拉動經濟。出口是我國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殺手锏,但是這種方式極易受到外部沖擊。從長期來看,出口導向型模式是不可維持的,中國應該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依靠外需轉到以內需為主,擴大內需是經濟結構轉換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消費是拉動經濟更好更長效的動力。此外,在出口戰(zhàn)略上,將主要向歐美國家出口轉向亞洲新興國家、東盟、非洲國家的出口,出口產品也應全面轉型升級。

    (三)與國際接軌,增加中國財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國財政透明度整體較低,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國應與國際接軌,加強與國際機構的溝通、協(xié)調,縮小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財政透明度良好行為準則》的差距。

    (四)正視地方債務風險,防范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