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素質教育的感悟范文

對素質教育的感悟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素質教育的感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素質教育的感悟

第1篇:對素質教育的感悟范文

關鍵詞:素質教育;生命價值;語文教育

一、認知生命:文本解讀

中學語文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作品都再現了“人”生命的積淀。古今中外人類知識體系、理念體系、行為體系是生命教育的資源庫,是生命價值的豐富素材。人類的生命隨處可見,但是人類生命又是自然界獨一無二的存在。因此,在中學語文教育中,要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價值教育文本,凸顯生命價值教育,汲取教材文本中生命價值教育的“營養(yǎng)”,正確認識生命價值,增強中學生對生命的認知,引導他們珍惜生命,樹立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觀以及正確的生命觀,以自己有限的生命,為社會做出最大貢獻。如,王家新《在山的那邊》、曹文軒《孤獨之旅》、黃蓓佳《心聲》、魯迅《故鄉(xiāng)》、勃蘭兌斯《人生》等,給予了人生深刻的啟示;魯迅《風箏》、莫懷戚《散步》、泰戈爾《金色花》、張之路《羚羊木雕》、朱自清《背影》、冰心《荷葉母親》等,表現出親情、友情;冰心《談生命》直接闡述生命的價值;席慕容《貝殼》、小思《蟬》等,引人思考生命價值;何其芳《秋天》、宗璞《紫藤蘿瀑布》、王鼎鈞《那樹》、朱自清《春》、梁衡《夏感》、老舍《濟南的冬天》、張抗抗《地下森林斷想》,展示多彩生命,呼吁熱愛自然,熱愛生命;楊降《老王》、魯迅《阿長與<山海經>》、余秋雨《信客》、李森祥《臺階》等,以普通的人和事,呼喚對他人生命的尊重和關懷。

二、感悟生命:情感遷移

中學語文教材中,涵括很多生命意象,引領學生感受生命,欣賞生命形態(tài),認識生命旺盛頑強的活力和價值,讓學生通過欣賞生命,實現情感遷移,達成對生命的感悟,最終熱愛生命。一個人只有學會熱愛生命,從自我欣賞出發(fā),在面對人生挫折時,保持自信,不失熱情,才能在跌倒后,再次爬起。當然,生命欣賞還在于發(fā)現他人的美,學會欣賞他人。中學生通過感悟生命,實現情感遷移,繼而豐富自我生命的內涵、真諦。如,在《第一次真好》一課教學中,作者寫到“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薄暗谝淮蔚慕涷灢灰欢ǘ加淇?,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薄吧械牡谝淮斡?,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边@樣的三句話,讓學生細細品味人生諸多第一次的體會,感受“我”的第一次體驗和經歷。筆者在教學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說一說自己第一次的感覺,和課文的第一次進行對比,并總結和升華自己對第一次的感悟。通過課堂教學感悟生命,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認識自我,認識生命,實現情感轉移,全新感悟生命。

三、體驗生命:實踐活動

在中學語文教育中,通過文本解讀和情感遷移,讓中學生認知生命,感悟生命,學習文本作品中蘊含的人性,認識真情的可貴和生命的重要性,繼而關注生命,重視生命。然而,中學語文的生命價值教育,不僅僅是認知生命、感悟生命,更在于體驗生命、提升生命,從而幫助中學生實現自我的生命價值。生命價值的教育是對語文實踐活動的體驗。中學生要將挫折、困難看作是生命價值提升的“人生老師”,當作是自我鍛煉成長的機會,積極面對,勇敢克服,不斷戰(zhàn)勝自我,提升自我。如,在《散步》一文中,寫了一家四口散步在春天的田野里,沉浸在“和美”的親情世界里,感悟作者及家人美麗的心靈。筆者創(chuàng)設生命教育情境,讓中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經歷,和大家一起分享,引導學生關愛親人,理解生活,體會責任與愛的關系。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和分享活動,讓學生在分享、感受、傳遞愛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愛,使學生的精神世界獲得發(fā)展。

四、結語

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學語文生命價值教育中的生命認知、感悟、體驗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生命認知是基礎,生命感悟是延伸,生命體驗是完善。教師要將生命教育作為語文教育最高的價值追求,貫穿于素質教育之中。筆者在中學語文教育中,以生命認知為出發(fā)點,指導學生感悟和體驗生命,綻放中學語文課堂生命之花。

作者:崔旭春 單位:沂水第二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第2篇:對素質教育的感悟范文

一般認為,認知性的教學其教育范疇主要針對的是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思想認識和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 .它在認識論上的特點是從現象中抽象出概念,從概念中理解現象;思維方式主要是邏輯思維,其在德育、智 育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技術性訓練主要針對人的某種操作技能的形成而實施的一種教育。在教育上的特 點,是在認知原理的基礎上,以模仿為途徑,以形成某種程度上的表現能力或操作能力為終極目的。

從課程特點性質來看,在學術上,音樂是有著顯著的知識性和技術性,但作為小學的教育客體,知識性和 技術性的深度和難度在大綱和教材中有著恰當的限定,主要內容都是針對培養(yǎng)音樂基本素質的感悟性內容。從 教材的四部分內容來看,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音樂欣賞教學就是讓學生聽賞各式各類的音樂作品,整個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對音樂的感悟過程。在對音樂 的感悟中,通過教師的引導,來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其中包括對音樂要素的感受力,音樂風格的感受力, 音樂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但這些知識內容不是音樂欣賞教學要追求的目標,而是為目標服務的輔教學 內容。學習這些內容也不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受力的必要條件??鬃訉σ魳返母惺芰Ψ峭话?,他有過聽音樂三日不知肉味的體驗。

唱歌教學的主要目標仍與音樂欣賞教學目標一樣,只不過是客觀對象和教學途徑有所改變。音樂欣賞是通 過主體對客體的感受和審視來達到教學目標的,而唱歌教學則是按客體符號――音樂樂譜的要求來實施的一種 主體活動――歌唱,從而在活動中感受、體驗、審視和表達音樂和音樂的美來達到目標的,在活動過程中同時 獲得了正確的歌唱方法――一種音樂表現力。唱歌教學有技能訓練內容,諸如吐字、發(fā)聲、音準訓練等,但對 這些追求的目標不是專業(yè)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運用嗓音來歌唱,使個體的歌唱潛力得到一定 的發(fā)掘就達到了教學目標。

從表面來看,音樂知識的教學是純粹的認知性教學,與感悟音樂無關,實際上并非如此。音樂知識是對音 樂現象、音樂符號的邏輯性界定和詮注,或是人對音樂感受經驗的抽象表達。因此,音樂知識教學除具有文化 承傳目的和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邏輯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還具有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感受力的輔助作用。音樂 感受力是一種以形象思維活動為主的情感判斷力。

小學音樂課中的聽覺訓練內容其教學目的是顯而易見的,它是純粹的音樂感受力的培養(yǎng)內容。只不過教學 中感悟的不是音樂作品,更多是感悟構成音樂的基本要素,通過對音樂要素的感悟來培養(yǎng)音樂感受力,全部聽 覺訓練教學活動就是感悟音樂活動。

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這種重知識認知和技能訓練的傾向有其客觀原因。一方面,學生的音樂感受力等素 質的發(fā)展和提高,的確是一個難以考測的能力素質,目前,教育界還沒有一個認可的評估標準和考測辦法。如 果教師的教學重點放在了對這種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上,教學成果難以顯現,更不易被人們認可。這樣,實施這種 能力素質教育就缺乏動力和大環(huán)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諸多學校管理者缺乏對小學音樂教育目標及音樂教育特 點的科學認識,教學引導上,特別是教學評估上死搬硬套語文、數學等學科的評估方法,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 學是以音樂知識掌握的量,識譜、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內容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成績 .在這種導向作用下,學生音樂感受力的培養(yǎng)被弱化了,真正要實現的教學目標被忽視了。

教學實踐中的這種傾向必須予以糾正。第一,教師要深刻正確地領會教學大綱對課程的目的、目標和任務 的要求,使教學能夠圍繞實現這個總目標總任務而進行。第二,真正實施音樂的素質教育,以感悟音樂為核心 ,把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音樂基本素質作為教學追求的首要目標。第三,由于音樂素質主要表現為一種形象思維 能力、情感能力和心理能力,因此教學中要結合音樂的感悟,重視開啟學生的心理動力,誘導學生的形象思維 ,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活動,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第四,教育管理者要正確引導音樂 教學的素質教育,把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受力,以及學生音樂感受力的發(fā)展提高情況,納入到教學評估和學生學 習成績的評定中去,激勵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有利于實現教學目的、有利于提高學生音樂基本素質的教學活動。

第3篇:對素質教育的感悟范文

關鍵詞:素質教育;中學教學;功能定位;實踐

關于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討論已經持續(xù)了10多年,近年來又在新課程改革的基礎上再次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視。從現有文獻的論述可知,同行們大都就事論事的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見解包括:素質教育在中學教學中的意義;如何在各學科教學中實現素質教育等。

誠然,上述研究成果在指導當前中學教學時肯定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建立狹隘視閾下的問題討論,卻無法在整體上優(yōu)化對素質教育意義及具體實施的把握。作為基礎教育部門的普通中學,其的中心任務是向高校輸送合格人才。因此,中學教學與高等教育間必然存在著銜接性。這種銜接性就意味著,素質教育不僅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還關注到他們在大學學習階段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的養(yǎng)成。 由此,突破就事論事的狹隘視野,對于素質教育在中學教學中功能定位的認識就豁然開朗了。

鑒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一、中學教學與高等教育銜接中出現的問題

可以這么理解,中學階段培養(yǎng)的通才而大學階段培養(yǎng)的則是專才。惟有在中學階段促進學生具備特定的素質,才能在大學這一分界線上朝向各自的專業(yè)領域進發(fā)。通過筆者與高校教師的交流后,在與高等教育銜接中出現的問題可概括如下:

(一)學生的問題意識缺乏

學生問題意識的缺失表現在:(1)他們一般無條件的繼承書本知識,而不去思考書本知識是否存在缺陷;(2)他們仍習慣于填鴨式的學習形態(tài),盡管在認真記筆記卻沒有進行能動的思考。不難知曉,以上兩個方面的表現實則是應試教育下的學習形態(tài),而這種形態(tài)卻嚴重影響到學生在大學階段專業(yè)課程的學習。該問題的出現表明:中學在貫徹素質教育理念時,應著重解決這個問題。

(二)學生的參與意識不足

與中學教學不中,高等教育階段更加突出學生在課堂互動中進行學習。即教師引出一個知識點,然后引導學生圍繞著該知識點在實踐中的應用展開討論。最后,在綜合討論結果形成共有的知識積累。但是據某高校教師反映,在進行上述互動教學時能夠與自己形成互動的學生只占少數,而絕大多數學生則是消極的給予觀望;并且,更加尷尬便是教師有時會自問自答。鑒于此筆者指出:目前中學所推崇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是否存在重形式、輕實質之嫌呢。

由此,以上學生在大學階段所出現的學習困境,具有很強的習慣延續(xù)性。那就是在中學教學過程中往往因突出學生在智力方面的素質培養(yǎng),而忽略了對他們學習態(tài)度的積極塑造。

二、問題應對下的功能定位

以上問題或多或少的存在于各高校中,且具有全國性。關于這一點,許多媒體近年來也做過相應評論。那么,針對這些問題如何看待素質教學的功能定位呢。

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認識:

(一)增進智育的功能

作為教育部門無論是中學還是高校,首先仍關注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生的智力水平惟有處于一定程度,才能適應高強度的學習環(huán)境。在傳統(tǒng)中學教學中,一般假設學生的智力水平是確定的,只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教學。其實不然,在使得學生具備穩(wěn)定的情緒和完善心智的同時,將有效的增強他們在智力發(fā)育水平。這也就表明,針對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而言,素質教育實施的好壞也將影響到他們的智力水平。

(二)增強感悟的功能

對于知識的習得不僅依靠自身的勤奮,還需要自身具有學習的悟性。擁有了這種感悟能力,便能使學生在觸類旁通中獲得存量更大的知識積累,且節(jié)約自己大量的時間。為此,當前普遍重視對學生引入問題意識、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實則還在于增強他們的學習悟性。這也就構成了素質教育另一個不太被重視的功能。關于這一點,在學生進入到大學學習階段時就能明顯感知其的優(yōu)越性來。

(三)提升合作的功能

合作是人類克服困境的必然選擇,也是人類知識存量能夠無限積累的重要因素。學生無論是在中學還是在大學階段,其在很多時候都須依賴于合作學習來獲取知識。包括中學目前引入的“學案導學”模式,在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環(huán)節(jié)便體現為合作學習;再包括在現階段所提出的差異化教學模式,實則也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下來完成的。由此,素質教育在學生學習態(tài)度上的優(yōu)化,將提升他們的合作能力。

三、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與具體的教學方法的應用不同,素質教育的上述功能具有內隱性和長期性的特征。內隱性體現在,這三項功能的釋放具有潛移默化的形態(tài);長期性則表明,學生上述能力的養(yǎng)成,需要在長期連續(xù)不斷的刺激下來完成。

正因如此,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討論:

(一)尊重學科教學的規(guī)律性

針對當前在素質教育領域提出的問題導向、探究式教學方法,筆者強調:應充分尊重學科教學的規(guī)律。一般而言,問題導向和探究方法更易應用在自然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中。而對于社會人文學科中的語文、歷史、政治等課程,因其中包含著強烈的價值判斷,若一味的引入上述教學方法則難免使學生在思維上以偏概全。這樣一來,就影響到他們在智力發(fā)展中的思維全面和嚴密性。

(二)建立跨界教學的驅動性

所謂“跨界驅動”可以理解為,在進行課程教學時應適時引入其它學科課程的知識。如,歷史教師在講授“”這章時,可以將學生先前所學語文課文《圓明園的毀滅》的知識點作為鋪墊,這樣將能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感悟能力。與此同時,在理科教學中也可以引入人文信息,如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對風土人情的闡發(fā)。由此,通過跨學科教學的驅動就能增強學生的知識延展能力,構筑起知識的悟性。

(三)延伸學校教學的空間性

素質教育不單純是中學教學范圍的事情,同樣也是學生家庭、社會的工作。為此,應將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任務,延伸至他們的家庭領域和社會實踐中。具體而言,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應在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中設計出若干問題,學生在問題導向下結合現有資源展開探究性準備和完成活動。這樣就自然放大了素質教育的功能。

綜上所述,以上便構成了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

參考文獻:

第4篇:對素質教育的感悟范文

大學語文課程的內容包含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文化遺產,是寶貴的“人文讀本”。語文教育在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素 養(yǎng),傳承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文化,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等方面作用重大。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不僅能陶冶學生的個人情操,更能激發(fā)其愛國主義熱情。既能培 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能培育學生良好的個人氣質,塑造健康品質與優(yōu)秀人格。所謂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內涵是強調人性、人格的培養(yǎng),其培養(yǎng)目標是為了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受市場經濟的影響,產業(yè)化、技術 化、資本化是企業(yè)發(fā)展的大趨勢,這導致企業(yè)更加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過于關注從業(yè)者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經濟價值, 作為以就業(yè)為導向的高職院校也往往忽視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 系統(tǒng)化培養(yǎng),這加劇了部分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從總體上來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工作未能很好地落到實處,大學 語文教育也似乎成了一些學生甚至教師心目中“可有可無”的內容。不少教育專家都強烈呼吁要高度重視大學語文教育,培養(yǎng)和激發(fā)其愛國熱情以及對民族的自尊自信與自豪 感。

2 高職學生人文素養(yǎng)現狀分析

很多學生功利性較強,缺乏遠大的志向,既沒有長遠的人生規(guī)劃,也沒有應具有的人文精神。學生學習以找到好工作為目標,哪一學科對今后就業(yè)有利就學哪一學科。如,計算機、網絡應用、電子商務、外語學科及將來會用到的各種技能證書的考取等等,而那些他們覺得與就業(yè)不太沾邊的人文科目,就很少去重視。不少學生缺乏主人翁意識,對社會、對人生很少去體驗和感悟,從人文性角度關注較少,沒有相應的社會擔當與責任意識。高職院校不少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了解得很少,對儒 家、道家、墨家等的思想與精髓知之甚少。對母語的基礎知識掌握得較差,不說欣賞與品鑒,就連基本的閱讀和表達能力都比較差。有的學生連基本的應用文體都不會寫,思維混 亂、邏輯不嚴密、錯字別字連篇,甚至于寫個人簡歷都得找人 代勞,對事情的表達與陳述都詞不達意。究其原因,與高職 院校過度注重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片面追求“操作”與“實用”的本位思想有直接關系,因而導致大學語文等人文科目與國家 要求脫軌,大大削弱了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3 高職語文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凸現的問題

1.人文素質教育缺乏宏觀調控。當今很多高職院校,很少注重各部門的協調。各部門往往各自為政,學校人文教育 體系搭建不合理,顯得散亂而不規(guī)范。而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恰恰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工程,某一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都難以形成 合力。它需要學校對各部門在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有一個準確的角色定位,對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對學校各系、各院、各處室、各部門進行統(tǒng)一調配,建立健全有效的考核管理機制,充分發(fā)揮各部門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應有的作用。

2.大學語文課程設置不合理。大學語文是高職院校學生必修的人文基?A課程,但是與其他各類專業(yè)課程相比,其 “必修”的學科地位已經被淡化,很多學校以“專業(yè)性、實用 性”學科取代大學語文,認為大學語文可有可無。語文教學內容也只是以專業(yè)寫作、商務寫作等為主,語文課的人文本性缺失。有的學院還以專業(yè)課程任務重、學制較短為理由, 壓縮、削減大學語文課程。

3.對大學語文定位不清。不少高職院校對大學語文課 程的設置定位不準確,認識模糊。教師不明白本課程教學重 點在哪里,有的認為是為了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有的認為是為了幫助學生養(yǎng)成文學功底; 有的認為是為了服務于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至于大學語文的人文學科特色、大學語文對傳統(tǒng)文化傳承、對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品鑒和傳 頌、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等功能則被嚴重淡化。

4 以大學語文為核心加強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1.確保大學語文的核心地位,發(fā)揮語文教學的人文價值。大學語文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一般選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他們的思想性和文學性都 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對大學語文的學習,能讓學生很好的掌握母語知 識,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思想情操,以及正確的人生觀、 價值觀和弘揚民族文化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學語 文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實現的。

第5篇:對素質教育的感悟范文

關鍵詞:初中;社會學科;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1;G63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9-0018-01

隨著我國課程改革工作的逐漸深化,人們對綜合素質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的地位日益凸顯。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要將人文素質教育及學科教育放在同等地位上。本文研究人文素|教育融入社會學科教學中的具體方法。

一、營造人文素質教育氛圍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機械灌輸式教學,將社會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機械式講解,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教師未能與學生進行更多的交流互動,未能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懷,人文素質教育效果不佳。針對上述問題,教師營造人文素質教育氛圍,對社會課堂教學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在課堂上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互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進而對人文素質教育產生更多認識和理解,受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熏陶。

以“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相關知識的教學工作為例,教師在對本節(jié)課社會知識進行講解時,要求本班學生模擬古代祭祀情境進行角色扮演,扮演炎帝角色的學生將“發(fā)明醫(yī)藥”“教人農耕”“開辟集市”等方面的功績進行講述,扮演黃帝角色的學生對“發(fā)明車船”“教人打井”“制造衣裳”等方面的功績進行說明。教師通過營造這種適宜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氛圍,將炎黃二帝為什么能獲得“華夏民族人文初祖”的稱號講解給學生,并將炎帝和黃帝對人民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等方面的貢獻進行講解,使學生了解到二者改變了當時人民的生活與生產,促進了社會發(fā)展和進步。這樣,學生在社會課課堂上就好像穿越到了幾千年前的遠古時期,重溫了原始祖先們的生活軌跡,感悟到了原始先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對現在幸福生活的重大意義。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容

社會學科可以被視為人文知識及科學知識的綜合體,其教學工作涵蓋人類成長歷程以及社會生存環(huán)境等方方面面的內容,為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可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再現,進行科學詮釋和分析,形成歷史認識,拓展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诖耍處煴憧梢詮慕滩闹型诰蛩夭?。以“農耕文明時代(下)──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相關內容的教學工作為例,教師在對我國文明歷史進行講解時,便可以對其中的人文素養(yǎng)、優(yōu)秀品質等相關內容進行講解。同時,教師要通過歷史故事或歷史現象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訓練。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對我國歷史事件及現象進行正確的評價和理解,了解各類心理動機及機制對歷史或人類精神生活產生的積極或消極影響,進而對道義產生更多理解,能夠對歷史事件進行正確、客觀的評價,進而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

為了使人文素質教育相關內容更好地融入初中社會教學,教師不僅需要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文明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而且要開闊學生的視野,從更多的角度、方向對社會學科知識進行學習和判斷。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就世界范圍內的歷史現象或人物事跡進行評述,將人文素質教育教學內容滲透其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同時,教師對西方近代史相關內容進行講解時,也可以將民主法制、自由平等以及獨立等人文思想滲透其中,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社會、人類、自然以及科學之間的關系,感悟生命的價值及意義,進而在人文素質教育的熏陶下尊重他人、寬容待人,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

三、踐行人文主義教學理念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需要將人文主義的教學方式融入到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學時,需要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并對其獨立的個性予以充分尊重。此外,教師需要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產生更多的認識,對二者之間平等的關系產生更多的理解,在禮貌與情感兩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尊重,進而實現學術、知識等方面的交流與溝通。教師要尊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即使學生出現不同的觀點,也應對學生進行耐心指導,避免對學生進行直接的批評或絕對否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允許學生對教學內容持有不同觀點或看法。上述教學方式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對民主關系、人文對話等相關內容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最終使人文素質教育更好地融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春風沐浴,春雨潤心。”社會學科教學不是無情物,每一次的人文教育滲透,都無疑是滋潤學生心田的春雨。這樣的潤物無聲,也充分體現了教師“以人為本”的生本課堂,必將是“能探風雅無窮”,令學生回味無窮、意猶未盡,也必然能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培養(yǎng)綜合素質較高的優(yōu)秀人才,社會學科教師要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將其合理融入到社會學科教學工作中。同時,社會學科教師營造人文素質教育氛圍、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踐行人文主義教學理念,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第6篇:對素質教育的感悟范文

摘要:廣義的“道”概念,成功素質教育理論中雖查無其名,但品有其實。在符其實的前提下,積極踐行成功素質教育理念,不僅作為一般教育要則的“傳道”仍值得主張,而且作為最能體現非專業(yè)素質教育特性和效果的學生“悟道”更值得追求?;谶@種認識,非專業(yè)素質教育教學質量工程建設,應該按照“圍繞一個主題,依靠兩支隊伍,打造三大平臺,連鎖四道環(huán)節(jié),提高五種實效”的新模式全面推進。

關鍵詞:悟道;非專業(yè)素質教育;實效;質量;模式

中圖分類號:G40–012文獻標識碼:A

一、非專業(yè)素質教育教學應以追求“悟道”為實效

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傳統(tǒng)的教育理論認為,這種雙重目標又是主要而分別地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傳道)與專業(yè)教育(授業(yè))來實現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普遍的教育誤區(qū):似乎思想政治教育只與成人有關而與成才關系不大。趙作斌教授的成功素質教育理論在澄清這一誤區(qū)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貢獻是:他對包括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內的整個非專業(yè)素質教育功能實現了理性回歸——“非專業(yè)素質是所有人都必須具備的,是形成專業(yè)素質的基礎”,“非專業(yè)性就是普適性。”然而,他的這一新銳創(chuàng)意,并未在我院過去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到創(chuàng)造性的貫徹落實。

思想認識是行為的先導。要改變上述狀況,還得首先從深化認識入手。

成功素質教育理論雖然統(tǒng)一了人們在非專業(yè)素質教育問題上的許多認識,但卻忽略了其實效性問題。然而,這個問題的提出并非多余。這是因為第一,實效性是教育的共同追求;第二,非專業(yè)素質教育理論雖然明確規(guī)定了其目的,但卻忽略了其效果。然而,目的不能取代效果。效果對應于動機,它是目的的實現程度;目的對應于手段,它是效果的價值實現。增產與增收的關系便是如此。

那么,非專業(yè)素質教育應該追求的實效是什么呢?我們認為就是“悟道”。悟即明白或懂得的意思。廣義的“道”既可指規(guī)律,(如“天不變,道亦不變”);又可指信仰、觀念、法統(tǒng)(如“離經叛道”、“大逆不道”以及作為我國古代教育要則之一的“傳道”);還可指人心(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亦可指方法手段(如“醫(yī)道”、“為官之道”、“持家之道”);又可指知識學問(如“孔孟之道”),更可指志向(如“道不同,不相為謀”)等等。道的含義雖然多而不一,但如果將它們綜合起來的話,那么,廣義的道與作為非專業(yè)素質教育教學基本要求的五大素質體系是高度吻合的。所謂“悟道”,就是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自己應有的正確的立場觀念,良好的道德品行,科學的方法技藝,高尚的思想操守,豁達的心境情懷,儒雅的知識學養(yǎng)。由于學生悟道的目的是“用道”,因此悟道就成為非專業(yè)素質教育教學應該追求的實效。當然,非專業(yè)素質教育教學能否收獲這樣的實效,不僅取決于學生的正確悟道,還取決于學科和課程的科學寓道和教師的有效傳道??梢?,開創(chuàng)我院教育教學工作新局面是一項以學生悟道為實效,以教師傳道為先導,以學科課程寓道為媒介,以學生用道為目的的其它全方位給力的系統(tǒng)工程。

二、構建以悟道為工程主題,以教師為基本主力,以學生為重心主體,以學科課程建設為質量主線的全面推進非專業(yè)素質教育教學質量工程建設新模式

(一) 圍繞一個主題

如果說上面關于非專業(yè)素質教育教學應以追求學生悟道為實效的分析尚有幾分可信的話,那么,“悟道”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推進我院教育教學質量工程建設的主題,其它各項教育教學工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主題來開展。

不過,對于“悟道”主題的選擇尚需解釋的是,既然如前所指,道的復合含義與成功素質教育的五大素質體系是高度一致的,那為啥不以成功素質教育為現成主題,卻以“悟道”取而代之呢?誠然以成功素質教育為主題是決無非議的。但在下面兩點考慮上“悟道”似乎比它更可取。其一,更好地體現了成功素質教育觀念中教育重心主體的轉變。教育歷來具有教師和學生的雙重主體。由于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突出的是“傳道”,所以教師一直處于重心主體地位。成功素質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成功人才,所以它們突出的并不是作為手段的教師“傳道”,而是作為目的的學生“用道”,然而學生“用道”又必須以其“悟道”為前提。因此,從突出教師“傳道”到突出學生“悟道”的轉變,正好體現了教育主體從教師重心論向學生重心論的轉變。相比之下,成功素質教育概念本身難以體現這一轉變。其二,從概念表述的視角來看,“悟道”在文字上比明白或懂得成功素質的表達更簡約更精煉。

(二) 依靠兩支主力

按照成功素質教育理念的運作模式,我院的素質理論教師隊伍和素質管理教師隊伍(含素質導師、實驗教師、素質培訓師、素質測評師和其它相關管理人員),是從事非專業(yè)素質教育教學的兩支主力隊伍。這兩支隊伍在進行非專業(yè)素質教育教學方面具有協同與互補功能,即素質理論教育教師對學生進行通識層面的非專業(yè)素質教化亦或道元素的投入,素質管理教師則對學生進行通用層面非專業(yè)素質孵化亦或素質試產品產出,從而,實現非專業(yè)素質產品生產的上下游聯動,進而形成提高學生悟道水準的強大合力。

(三) 打造三大平臺

1. 把守課堂講臺

課堂講臺一直是教育亙古不變的傳道平臺。教師站好講臺是學生正確悟道的先導。目前我院在這一平臺上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體系不全,因而導致傳道載體的缺失。

眾所周知,講臺上所傳之道均寓于開設的學科和課程之中。教師能否在這里傳好道,除了受他們自身的素質影響外,還與學科課程設置是否合理關系極大。從我院的實際情況看,由于課程設置基本上因襲傳統(tǒng)的格局,所以使現有的學科及課程建設在滿足非專業(yè)素質教育或悟道要求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兩個缺陷。第一,不能涵蓋全面體現非專業(yè)素質五大體系要求的“道”,比如現有學科中沒有科學方法論或思維科學學科、美學學科等,從而導致科學方法和高尚情操等傳導上的缺位。第二,由于缺乏從傳道到用道的導出性課程或應用介入性課程,比如應用心理學、應用辯證法等,因此使得作為開發(fā)學生悟性的信息通路偏窄。針對第一個缺陷,我們建議適當增加彌補傳道載體缺失性課程,比如“科學方法論”、“美學”等。以滿足“三用”原則中的夠用要求。針對第二個缺陷,我們建議今后增開提高用道悟性課程即“悟性修養(yǎng)”課程。該課程不強調體系化,而以專題組合而成。比如開設就業(yè)心理學、婚戀心理學、圍棋與謀略、橋牌與協同、讀史與政治智慧、軍事才能與三國演義、孫子兵法與企業(yè)管理等等專題講座,以體現“三用”原則中的“適用”與“會用”要求。由此可見,不斷加強完善作為講臺血肉與靈魂的學科和課程建設,是貫穿于非專業(yè)素質教育教學質量工程建設始終的一條主線。

第7篇:對素質教育的感悟范文

關鍵詞:素質教育;因材施教

我們和英語正式見面是在小學三年級,因為有的從幼稚園開始學習,或者父母是老師,多少會教一點,所以大多數同學上小學之前多多少少接觸過英語,殊不知,他們要求孩子從小學習英語多半是為了孩子以后可以考更高的分,贏在起跑線上,極少數會想到是為了使學生全面發(fā)展,所以導致學生即使英語學得不是很扎實,也能考高分,因為孩子學會了許多應付考試技巧,但是對于21世紀的社會需求來說,僅僅是考高分,成績好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從各方面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對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

首先我們來談談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qū)別。應試教育,顧名思義,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的教育;說得官方一點就是指脫離社會發(fā)展需求,違背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是教育工作中說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現;從古至今,中國的教育都是圍繞應試教育進行的,最早從隋朝開始的科舉考試就限制了學習者的自由發(fā)揮,想要通過考試在朝做官必須去背誦四書五經,八股文……,能夠背誦的人很多,但是大多數人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惡習一直延續(xù)到今天,任何人都為了考試而奮斗,任何人都認為成績的高低可以決定一個人是否優(yōu)秀,導致每個人都只看紙卷上的分數,而不注重是否真正學到東西。素質教育,所謂的“素質”,作為一個理論命題,通常有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中含義是生理上的“素質”概念,主要指人們的感知器官、神經系統(tǒng),又稱遺傳因素或天賦;第二種含義是教育實質也是社會學上的“素質”概念,主要指后天社會性的一面,認為素質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礎上,主要通過后天教育和環(huán)境影響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識技能、行為習慣、文化涵養(yǎng)、品質特點的綜合。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一個先天的盲人,是絕對不可能成為藝術家,但假如一個人的藝術天賦再好,卻沒有得到后天的培養(yǎng),也不可能成為藝術家。因此,提高素質教育就是要使每一個學生先天獲得遺傳素質得以充分發(fā)展,同時使他們獲得當今社會所需要的各種品質。所以我們必須放棄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不要在乎分數的高低,踏踏實實學好各門學科,提高個人修養(yǎng),讓自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要貫徹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

然后我們一起談談素質教育下中學英語教學。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思想。在教學的過程中,人們把考試、升學幾乎變成了衡量、評價教育的唯一手段,我們不應該只追求片面的升學率,要徹底轉變教育觀念,英語作為素質教育下的一個分支,英語也不例外。

1.重“學生是主體”。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作為老師,只起引導作用,我們可以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自覺學習的習慣,教會他們背單詞的技巧,有句話這樣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與漁?!彼宰鳛槔蠋煟虝W生方法,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的去學習,這樣,他們就會學到很多技能。

2.重“讀中感悟”。

應該讓學生在讀英語的過程中去感悟,去收獲,因此受到啟發(fā),教師負責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學生在閱讀實踐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教師則起輔導、點撥的作用,決不能用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

3.重“學有所獲”。

一節(jié)課下來,即使老師的準備充分,上課新穎,提問恰當,老師自己知道教學目標,但是學生一無所獲就等于白搭,所以一定要讓學生知道一節(jié)課下來應該有什么收獲,讓學生下課后想想這節(jié)課自己有什么所獲,把這節(jié)課應該學會的知識點告訴學生,讓他們自己領悟,自己想到的才是自己的,這樣的話學生就會“學有所獲,受益匪淺”。

第8篇:對素質教育的感悟范文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學;素質教育

高中音樂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國民音樂素質水平的普及與提高的重任,它對學生開拓性人才的培養(yǎng)、性格的形成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給高考的壓力越來越大,音樂課程在高中的教學中也逐漸失去了重要性,甚至有些高中干脆將音樂課變成了數學課、自習課。如何在高中的音樂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值得我們去思考。筆者認為,對重要的是要做到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同時還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

一、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改以來,大多數老師都認識到了一個問題,即課堂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而不是老師,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有很多老師還是以教為主,忽視了學生主動的學。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將思維空間留給學生,幫助他們去增強對音樂的情感。

1.指導學生正確地看待音樂學科,杜絕輕視思想

在應試教育的思想下,語數外就是學習的主體,很多高中生已經被無邊的題海訓練成了做題的機器,音樂是副科的思想貫穿著整個高中教學。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抑制學生的發(fā)展,忽略了音樂對學生美感的培養(yǎng)。在音樂在教學中,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學生的輕視思想,讓他們客觀公正地看待這門學科,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在音樂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F在的高中生一般都對傳統(tǒng)的音樂以及古典西洋音樂不是很感興趣,如果一上課就從他們不敢興趣的課程入手會徹底打消他們的積極性。老師上課時可以先彈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些不錯的流行音樂,邊彈奏邊跟著多媒體輕輕地唱兩遍,這樣喜歡這些流行音樂的同學就會慢慢地主動跟著唱,在接下來的課程中即使老師不再彈唱學生也能主動參與其中,慢慢地對音樂課也就重視起來了。音樂相對于其他教育方式來說,是一種更為強有力的工具,因為它是能直達人心靈的交流。音樂老師就是要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感染學生,幫他們從題海中暫時解脫出來,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獲得學習的愉悅感。長此以往,學們就會自動消除對音樂的消極思想。

2.幫助學生克服害羞心理,讓他們充分享受音樂

很多高中生都有著害羞的情況,尤其是內向的同學和唱歌唱得不好的同學,不敢在人面前唱歌,有著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有些在下面唱得很好的同學上臺后一緊張也是光張得開口卻發(fā)不出聲。面對這種情況同樣是要從同學們喜歡的歌曲入手,讓他們唱自己最拿手的歌,無論是不是課本上的歌曲,不管唱得好與不好都多多給予鼓勵,讓他們有成功的感覺,增加他們的自信。這樣經過一次兩次的嘗試,同學們的膽子自然而然就大了起來,即使平時不太會唱歌的同學也敢上臺哼兩首。還可以安排專門的一節(jié)課進行文藝匯演,讓同學們自己分組編排節(jié)目,或獨唱或合唱或進行樂器演奏,讓他們在自己的實踐中進一步培養(yǎng)對音樂的興趣,增加自信。

3.使用“布白”藝術,將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

所謂的“布白”藝術就是改變傳統(tǒng)的老師唱獨角戲的教育模式,滔滔不絕將所有的知識點都強行灌輸給學生,而是要留下一定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所思考、回味。將“教師為中心”轉化為“學生為中心”,學生可以回答的問題不要由老師代勞。學生與老師之間不僅僅是要建立一種師生關系,還要建立平等關系,要以平等民主的態(tài)度進行教學,引導他們進行思考,留給他們一定的思維空間。雖然學生的想法很多時候不一定對,但是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那種意識的萌芽、情感的體驗、個性的形成都是無法代替的,這是他們可貴的真情袒露。如在學習《藍色多瑙河》時,老師先介紹一下創(chuàng)作背景然后讓同學們欣賞音樂,讓他們自己聆聽在樂曲中描繪的景象、情感,感受多瑙河畔醉人的春意。可以先讓同學們自己發(fā)言、討論,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之后老師再適當地對樂曲進行賞析。

音樂中講究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如萬馬奔騰之時的突然安靜更容易引人遐想,老師上課也要學會這種“布白”的手法,切忌壟斷教學,要留一定的思維空間給學生,讓他們在探索中學會自主學習,感受音樂的美。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開發(fā)學生想象力

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是通過語言、多媒體等手段營造一個濃厚的、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歡樂中融入課堂。如上《長江之歌》時可以先給同學們播放一段長江的視頻,讓他們感受一下長江的自然風光,寬闊的江面安然恬靜,兩岸青山綠樹,風景迷人,到急流險灘之處又是一般景象,水流湍急、曲回迂折。營造了這樣的情境之后再進行音樂的教學,學生對樂曲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再學習時自然能感受到樂曲中所描繪的景象、情感。又如在學習貝多芬的《第二交響曲》時,可以先給同學們講述貝多芬的故事,了解他重病之時離開鬧市與病魔搏斗的故事,感悟他對生命價值的重新審視。了解了這部不朽名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之后,再欣賞就能更好地感悟音樂中所表達的黑暗與光明的斗陣,最終體會歡快與勝利的旋律。通過情景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對音樂有更多的興趣和理解。

音樂是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是想象的藝術,沒有一定的想象力無法感受音樂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同樣,音樂的學習也能培養(yǎng)同學們豐富的想象力。在音樂的感悟中能讓他們將自己的情感、生活經驗與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因素相聯系,產生豐富的想象,引起強烈的共鳴。在音樂的審美教育中,充分利用音樂的抽象性和思維的可塑性,創(chuàng)造廣闊想象空間,充分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激發(fā)他們的表現欲和創(chuàng)造欲。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加強審美素質教育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老師一張嘴表現不出輪唱、齊唱、樂器等各種效果,男老師無法去表現女高音,中音的嗓子也無法去唱低音,因此,多媒體教學在音樂教學中尤為重要。只有使用多媒體教學才能立體地展示音樂形象,通過聽覺的感受和視覺的沖擊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加強他們的審美素質。

審美能力顧名思義就是正確對待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通過審美素質的教育讓同學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培養(yǎng)他們的感受美、欣賞美、理解美的能力。如在學習小提琴協奏曲《梁?!窌r,可以用多媒體先介紹故事的背景、梗概,講述男女主人公為了自由的愛情抗擊封建傳統(tǒng),最后雙雙化蝶的凄美故事。讓同學們在感受音樂的美的同時,更多的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舒展他們的愛國情懷,增加民族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總之,學生素質教育主要依賴課堂,而音樂作為高中的必修課程之一,是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關鍵。老師在音樂的教學中要注重人文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教學中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科學設計課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將高中音樂教學與素質教育的思想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韓會彬.試析高中音樂教學與素質教育的融合[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18)

[2]羅曼.淺談高中音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新課程研究.2010(05)

第9篇:對素質教育的感悟范文

在全國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成為焦點環(huán)節(jié)。根據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我認為語文課堂教學中“以感悟為導向,以寫作為目標”引導學生的學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師津津有味地講,學生百無聊賴地聽”的灌入式教學,盡可能地解放學生的思維。《課程標準》中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备鶕W生不同的閱讀角度,不同的生活經驗,從各自的內心出發(fā),得到獨特的審美愉悅,這就是本人在多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點感悟:調動學生對文本從不同角度開拓廣度、挖掘深度,使學生全面感悟文本的魅力,而且授之以漁。同時,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達到語文教學的目標。

一、學會感悟

學會感悟,首先要使學生對文本的“悟讀”。語言的韻律節(jié)奏與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豪放激昂的情調,往往采用明快緊湊的節(jié)奏,所用詞語也清脆響亮;抒發(fā)深沉婉轉的感情,節(jié)奏就平和舒緩,音韻柔和。對于一些精要的好文章就應該反復朗讀,熟讀成誦。讀多了,讀熟了,文章流暢的韻律感、生動的形象感、深厚的意韻感,就都能體會到。對于這一點,許多國學大師都做過精辟的論述。美學老人朱光潛說:“把數量不多的好詩文熟讀成誦,反復吟詠,仔細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確切含義,還要推敲出全篇文章的氣勢脈絡和音聲節(jié)奏,使它沉浸在自己的心胸與筋肉里,等到自己動筆行文時,于無意間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氣勢?!卑徒鹄先艘苍f:“如能爛熟幾百篇文章在胸中,不但知道文章是怎么回事,也能知道文章是怎么寫的了”。

二、根據不同文本特點,掌握感悟的思路與方法。

學會感悟的第二要素就是根據小學階段不同文本特點掌握感悟的思路與方法,知其重點,才能得其要義。我以幾類文本的特點歸納如下:

教學寫景的文章,比如《桂林山水》等,在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的同時,使課堂形成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教師以“感悟”為基調引導學生,每個學生對景色的興奮點各有不同,從而使學生在感悟、朗讀各自眼中的美景時,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敘事的文章,比如《晏子使楚》等,在使學生充分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礎上,根據課文的感彩,或激昂或睿智,教師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獨具匠心的布局、巧妙的語言、豐富的內涵,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表達出自己的見解,而不是教師逐段地分析講解。

教學寫人的文章,比如《小英雄雨來》等,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通過具體事例體會,教師引導學生“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或喜歡或敬佩或同情,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去理解,用學生的語言去表達,摒棄參考書式的標準答案,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

教學散文時,尤其是借物喻人、借物言志的文章,如《白楊》等,通過學生“感悟”作者優(yōu)美的語言,“感悟”物的精神,進而感悟人的精神、理的精辟,通過主動感悟去體會文章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