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歷史選修知識點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新課標高考 備考路徑和方法 把握好幾個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078-01
新課程高考歷史試題新穎、靈活、涉及面廣、難度加大,這就對高中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怎樣在高考備考中找到恰當?shù)穆窂胶头椒?,打造出高考備考高效性和實效性,是指導新課程高考歷史教師要面對的關鍵問題,以下是我在歷史高考備考中選用的路徑和方法。
1 分析新課程考卷特點,把握授課方向
在新高三上課伊始,就安排原高三歷史科組教師,對考過的新課標高考歷史科試卷進行歸類分析,由專人負責匯總,形成經(jīng)驗在各年級歷史科組教師之間交流,再反饋到新高三歷史科組,最后結合老高三教師傳授的經(jīng)驗和新高三學生的特點制定教學計劃,從而把握高三在新學年的歷史科整體授課方向。
2 把握《考試說明》和高中歷史教材的關系
高中歷史教材版本繁多,形成一綱多本,備考中,教材是基本的教學資源外,高中“歷史課標、教學大綱”、《考試說明》也是必備的教學資源?!犊荚囌f明》規(guī)定了高考的目標、能力要求、知識范圍和考查形式,既是高考命題的依據(jù),也是高考復習的依據(jù)。在備考復習中,融入《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能力要求,系統(tǒng)、規(guī)范、完整把握教材及與教材相關的歷史知識,并研究《考試說明》中的例題,才能把握命題特點及解題思路。雖然高考命題高于教材,但教材仍是備考復習的依托,掌握好教材的基本理論、知識、概念等,才能使備考復習收到實效。如在復習人教版必修三第16課“的形成和發(fā)展”一課時,要求學生對的內(nèi)容全面理解,先是掌握舊和的內(nèi)容,然后掌握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再掌握二者的不同作用及影響。對于的民族、民權、民生主義的深刻內(nèi)涵和外延,教師要給學生分析到位,以此抓住重點、破解難點。
3 把握必修和選修教材之間的關系
人教版歷史教材必修部分內(nèi)容提綱挈領,在新課標高考中所占比重卻高達85%,需要補充的內(nèi)容比較多,是教師認真講,學生重點把握的部分。而選修教材內(nèi)容詳實,是對必修教材的很好補充,但是因為量大,復習時間緊,一般復習有顧不上選修教材的現(xiàn)象,我的做法是在復習必修教材內(nèi)容時,讓學生事先預習與必修教材相關的選修內(nèi)容,復習時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答,老師總結,讓學生同時把握必修和選修的內(nèi)容,效果比較明顯。
4 把握單元復習和專題復習的關系
新課標,歷史學科對知識點的考查難度增強,注重考查對歷史學科基礎知識相互關系的理解。這種相互關系表現(xiàn)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縱向的聯(lián)系,例如因果關系、歷史發(fā)展線索、基本歷史進程等;一種是橫向聯(lián)系,如歷史階段特征、中外聯(lián)系等。通過縱向和橫向聯(lián)系,可以總結出歷史發(fā)展的基本方向和規(guī)律。一輪復習是單元復習,以縱向復習為主,主要是夯實基礎,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jù)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加以處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便于理解、記憶,否則疲于應付大量瑣碎的知識點的記憶,就談不上主動性的學習和思考。如在中國古代史復習時,注重基礎知識教學,力爭做到“點透、線通、面全”,形成立體動態(tài)知識網(wǎng)絡結構。然后讓學生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識結構,提煉要點重點、構建立體知識網(wǎng)絡和概括階段特征。二輪復習是橫向復習,以專題復習為主,不應再注重知識結構的先后次序,應該本著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的思路,去尋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將知識進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組。一是細化成小專題;二是加強對專題中知識的因果關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簡單的把知識歸納在一起;三是加強橫向拓寬,突出空間的延伸。在專題復習時,首先應從討論問題的思維主線入手,引導學生從全新的、應用的角度進行思考,如從有利于政治、地理學科的結合及有利于綜合的思路和途徑,形成不同于一輪基礎復習的思維方式,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在一輪復習夯實基礎的前提下,二輪復習才能拓寬、延伸知識空間,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5 把握教材和教輔資料之間的關系
高三年級教輔資料鋪天蓋地,我只給學生選三本:一本是比較全面的復習資料;一本是單選優(yōu)練;一本是歷史單科模擬試卷。教輔資料選好對學生能力提高確實有輔助作用,好的教輔資料在歸納知識點、重點知識講解上確實有獨到之處,在知識點選配習題上也很典型,學生通過解一道題,觸類旁通,把這部分知識更加準確的把握。但教輔資料只是對教材知識把握起輔助作用,絕不能使教輔資料代替教材,本末倒置。
6 把握教師講和學生練之間的關系
備考復習中,教師主要是講存在的問題、疑惑的知識及有針對性的習題;進一步夯實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備考能力和水平。怎樣把握好講和練之間的關系,對備考復習尤為重要。首先,要積極探討課堂教學新模式,強化課堂教學復習的實效性。在一輪縱向復習夯實基礎的前提下,二輪復習重新構建知識體系,橫向歸類知識,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與知識整合能力。就要改變以教師講為主的單一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復習。改變多講多練、多講少練、亂講亂練,甚至不講只練的片面的做法,提倡精講精練。精講,就是必須要講得要精講,講透徹;精練,就是不會的題反復練,在方法上有所得,能力上有所提高,尤其是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課標高考的要求,在遇到新題、難題時,才能應對自如。其次,要指導學生學會復習,給學生消化理解的時間。復習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注意研究與探討,讓學生抓住核心知識,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主動去練有價值的習題,使老師講和學生練有機結合,使備考復習收到實效性。
7 把握掌握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之間的關系
把握對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主干基礎知識,尤其是政治制度,經(jīng)濟政策、經(jīng)濟活動、文化運動等,使學生掌握教材內(nèi)容的同時,把握深層次的內(nèi)涵、實質(zhì)和外延,建立重點知識結構體系,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專題知識結構體系等,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主整合知識的能力,有目的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邏輯思維具有活躍性、嚴謹性、整體性。增強學生備考復習高效性。
第一個挑戰(zhàn):教師的學科知識必須拓寬。
新一輪課程改革從課程理念到課程目標,從教材內(nèi)容的選取到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從課程結構到課程評價,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體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氣息和全新的價值理念。這也對中學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歷史教師知識結構的水準將對歷史課程改革的成效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新的高中歷史課程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xiàn)象展現(xiàn)了人類發(fā)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內(nèi)容更多也更深。例如必修課《歷史Ⅲ》“以網(wǎng)絡技術為例,理解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和“了解影視藝術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歷程,認識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兩個專題,選修課“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chǎn)薈萃”兩個模塊,這些內(nèi)容都是全新的,它們都是第一次進入高中歷史教材。這些更多更深的內(nèi)容就需要教師自身學科知識的拓寬。
第二個挑戰(zhàn):教師的教學方式必須改進。
學科視野寬廣,知識要點深邃,這是高中歷史新課程顯著的特點。學科視野寬廣鑄就了高中歷史新課程內(nèi)容新鮮、饒有趣味、時代感強的長處;知識要點深邃,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解剖典型,獲取研究歷史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因此,改進教學方式勢在必行。
新課程提倡學生“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jiān)控”的自主學習方式,如探究式學習,如何踐行這些學習理念呢?
首先,要引導學生質(zhì)疑。探究教學是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出現(xiàn)的,有意義的探究教學必須把學生要學習的內(nèi)容巧妙地轉化為新穎的問題情境,以激發(fā)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學生也只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才能著手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所以,質(zhì)疑是開展探究教學的第一步。教師要善于選擇教學材料,創(chuàng)設新穎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質(zhì)疑探究的欲望,鼓勵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自主質(zhì)疑、對歷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尋求新的發(fā)現(xiàn)、獲得新的認識。
其次,要引導學生合作解疑。開展多彩的討論是其重要手段,教師需根據(jù)教學目標巧設討論主題,力求每次討論都有精彩的內(nèi)容和獨到的思考。在開展討論之前,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校內(nèi)外的學習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互聯(lián)網(wǎng)、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關的資料,擬定討論方案和發(fā)言提綱,做好課堂討論的準備。
在組織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討論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表達,學會在討論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與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在討論之后,要指導學生學會反思,總結得失,提出新的問題,開展新的探究。開展專題性課堂討論一定要精心選題、周密安排。
為迎接新課程標準對歷史教學的兩個挑戰(zhàn),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學過程中要做好初、高中歷史內(nèi)容的銜接。
初、高中銜接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課程內(nèi)容和呈現(xiàn)方式兩大方面上。在課程內(nèi)容上,初中歷史課程改革著眼破除舊課程繁、難、深、重的知識體系,大量刪減知識點,展現(xiàn)出簡單淺顯的特點。而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著眼點放在拓寬知識面、深化知識點上,展現(xiàn)出的特點是分量重、內(nèi)容深。因此從課程內(nèi)容上看,這輪歷史課程改革使初高中歷史課程的距離拉大了,有所脫節(jié)。在呈現(xiàn)方式上,舊課程初、高中都是嚴格地依照時間順序從古到今講述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程,它的弊病在于教學內(nèi)容重復率高。新課程改革克服了舊課程的弊病,高中歷史課程采用模塊與專題的方式呈現(xiàn),但受所規(guī)定模塊與專題的制約,存在難以反映歷史全貌的缺憾。歷史是嚴格地按照時間順序發(fā)展的,時間是串聯(lián)歷史的線索。時間的順序性反映著歷史事物的縱向次序或因果關系,注重時間概念是歷史學科的特點,忽視了這一特點,歷史就會變成一團難理的亂麻,“新課標”規(guī)定的“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的課程目標就會落空。因此初中歷史的學習基礎關系著高中歷史教學的成功與否,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初中歷史的知識體系與高中歷史的鏈接,防止學生感覺到高中歷史知識混亂的現(xiàn)象發(fā)生。
第二,備戰(zhàn)高考,在教學中以課程標準作為指揮棒。
以往的歷史教學是一套教材,而現(xiàn)在是一標多本,那么高考怎么考?當然要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國家所修訂的歷史課程標準。這就需要教師改變以往忽視教學目標的慣性思維,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課標這個核心,并且注意拓寬知識面,關注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三位一體”表現(xiàn)在課程目標上,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整合。
首先,知識和能力是學生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教與學就是圍繞課改精神進行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意的實踐與探索,就是通過合理的學科知識結構、健全的思維方式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方法內(nèi)化為學生一生成長的動力的過程。
一、用新的觀念統(tǒng)領復習
觀念是社會主體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指導作用。在高考復習過程中,作為復習指導者的教師要更新觀念,以全新的觀念指導復習工作。
首先,用新的史學觀念統(tǒng)領復習內(nèi)容。統(tǒng)觀高中《歷史課標》和歷史教材三個必修模塊,體現(xiàn)了唯物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等史學觀點。準確把握這些史學觀點,既是我們按照新課標教學的前提,也是指導高考復習的基礎,因為與這些史學觀點相關聯(lián)的知識均是歷史的主干知識點,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識的命題思路,也體現(xiàn)了關注史學動態(tài)的特點。從近兩年高考命題情況看,體現(xiàn)和涉及這些方面的試題不少。因此在復習指導時,要以新的史學觀點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開闊的視野,客觀全面地認識、評價古今中外的歷史事物與現(xiàn)象。
其次,用新的教學觀念貫穿復習過程。這主要從兩個方面的轉變?nèi)胧郑磸摹耙越虨橹行摹钡健耙詫W為中心”和從“以本為本”到“重整教材”。從我接觸的許多教師來看,仍習慣于以教師的“教”為中心進行復習教學,這樣做不利于學生自主能力的形成,也難以適應以能力立意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隨著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輸入推進,高考命題體現(xiàn)了不拘泥于教材內(nèi)的知識、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不拘泥于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體系的思想,“以本為本”的思想不能適應當前的高考形勢,我們在復習過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敢于、善于重整教材,使其適合高考的需要。
再次,用實事求是的觀念指導復習。主要是要把握考情和學情,按“需”施教。就是要根據(jù)高考要求的知識范圍、能力要求和學生的現(xiàn)狀,重整教材,安排復習內(nèi)容,在復習中一定要特別考慮學生情況,不顧學生實際,只從《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出發(fā),肯定不會有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用有效的策略指導復習
高考復習是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采取正確的策略才能事半功倍。作者依據(jù)多年的高考指導經(jīng)驗和高三歷史新課程教的要求與特點,總結了幾條針對性的高考復習策略,以期達到復習效益最大化。
首先,對教科書要有效取舍。高中歷史新課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一標多本,異本教材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體現(xiàn)新課標對史實的要求,詮釋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史學內(nèi)涵。作為一線的歷史教師,要認真研讀幾種不同版本的教材,分析其異同,把握其內(nèi)涵,這樣才能正確地對知識進行合理有效的取舍和準確地把握。這里我們反對將不同版本教材的知識和新舊課程知識進行簡單疊加,這樣只能增加學生的記憶負擔,沒有任何益處。
其次,掌握知識與能力的難易度。認真細致地研讀有關文本中對于知識與能力的要求,把握對知識與能力要求的難度與深度,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一般而言,考試說明和教學要求常采用“知道”、“了解”、“列舉”、“例舉”、“概述”、“歸納”、“理解”、“認識”、“分析”和“評價”等行為動詞,來標示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要求。因此,我們建議高考復習指導者必須要認真領會這些行為動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和知識難度的界定,根據(jù)對學生學習能力和知識深度的不同要求安排相應的復習策略和復習內(nèi)容設置,這樣才能給學生以有針對性的指導,有效掌控復習過程中的難易度。
再次,合理安排復習時間。高三復習的時間安排要結合具體的校情和學情等因素,制定適合本校學生的復習時間表。從學生對于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提高這個具有規(guī)律性復習的過程來看,長期以來采取的三輪復習的策略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三、用科學的方法實施復習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在我們實施歷史高考復習時,要樹立正確的觀念,采用恰當?shù)牟呗?,更要尋求有效的方法?/p>
首先,通史復習是基礎。以時間為序,重在梳理歷史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階段性,將學生零散的、孤立的知識點用歷史發(fā)展的時間主線串接起來,力爭做到“點透、線通、面全”,逐漸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網(wǎng)絡。
其次,專題復習是重點。通史復習之后,就要轉向?qū)n}復習,這時要把重心由梳理知識結構的先后次序轉到引導學生從應用的角度思考問題,訓練學生對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尋找所需要的、有效的方法和技能;訓練學生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對通史知識進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組,加強對專題中知識的橫向拓寬和縱向延伸,掌握有關專題歷史現(xiàn)象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和消亡的過程,闡述其因果關系,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重組能力。
再次,熱點復習是提高。復習時必須關注熱點問題,高考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指南針。每年高考都有一定的調(diào)整,復習時必須深入研究課標和《考試說明》,明確高考的能力要求、考試內(nèi)容、試卷形式等方面的具體說明和要求,把握住高考專家的命題意圖、教育理念和命題思想,從而使復習更有針對性、時代性、高效率??疾榻鼛啄甑母呖荚囶}有一個顯著特征,往往與社會熱點緊密結合,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選擇當前熱點問題作為試題背景材料,在復習的過程中,要對熱點進行整理、分析,盡可能地做到全面、細致,而且要以試題的形式加以訓練與鞏固。
1 高中歷史“校本探究”教學策略的提出
高中歷史教學既要為學生服務,提升學生歷史知識、能力、思維和素養(yǎng),樹立正面的價值觀,體現(xiàn)歷史作為人文學科的價值,又要為學生負責,讓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為實現(xiàn)學生的夢想提供動力。因此,高中歷史教學改革要非常慎重,先進的教學理念要與實效的教學實踐相結合,才能產(chǎn)生歷史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提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1.1 高中歷史“校本探究”不同于一般意義的高中歷史校本研究
一般意義的高中歷史校本研究是指結合地方歷史和學校沿革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通過開發(fā)校本教材、開展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開設校本課堂等手段,增強當?shù)貧v史知識的教育,提升學生對本地歷史的了解,讓學生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掌握一些歷史研究的方法,體驗歷史研究的科學、嚴謹和樂趣。這種校本研究在理念上是先進的,但是現(xiàn)實是殘酷的,高中歷史本身地位低、課時少、教學任務重,同時,教學成績的壓力是任何一線歷史教師無法繞過的話題,因此,在高中開展一般意義的歷史校本研究顯得有點奢侈,在實踐中很難長期、有效的開展下去。
基于高中歷史教學既要提升學生素質(zhì)又要提高學生成績的現(xiàn)實,我們提出高中歷史“校本探究”教學策略,“校本探究”以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為中心,而不以地方歷史和學校沿革為基礎。因此,這時的校本教材是根據(jù)本校學生的實際,以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為依據(jù),對高中歷史教材和練習等進行二次開發(fā),編訂出適合本校學生的高中歷史校本教材,實現(xiàn)在有限的高中歷史課中提升學生歷史素養(yǎng)和歷史成績的教學目標。
1.2 高中歷史“校本探究”教學不同于普通意義的探究式教學
普通意義的探究性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當前教學內(nèi)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準中關于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探究式教學是基于現(xiàn)成的教材進行的,而我們所說的高中歷史“校本探究”教學策略是基于歷史教師根據(jù)本校學生實際開發(fā)的高中歷史校本教材進行的。正是二者的基礎不同,決定了高中歷史“校本探究”教學策略要把工作提前到校本教材的開發(fā)上,校本教材的開發(fā)質(zhì)量直接影響校本探究教學。我們的校本教材開發(fā)具有多樣性,基本包括課程標準、教學要求、三維目標、背景知識、學案導學、教學內(nèi)容、知識結構、課堂練習、課后思考、生成性問題等,涵蓋歷史學習的全過程?!靶1咎骄俊苯虒W策略具有開放性,學生的課前學習和課堂展示也是校本教材不可分割的部分。
1.3 高中歷史“校本探究”教學策略具有濃厚的個性化教學特征
教學方法各有千秋,教無定法,沒有一種方法是放之四海皆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學校的生源、傳統(tǒng)、文化不同,教師的特點不同,不同時代的教學資源和手段不同,不同時代的學生思想不同,決定了歷史教學方法要與時俱進、要有個性。高中歷史“校本探究”教學策略正是強調(diào)歷史教學要與校情、學情相結合,要體現(xiàn)個性化教學的教學策略。
2 高中歷史“校本探究”教學策略的實踐
基于提升學生人文素質(zhì)和提高學生歷史成績的雙重目標,高中歷史“校本探究”教學策略從一開始就是以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為中心,涵蓋高中歷史教學全過程,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總結如下:
2.1 歷史校本課程開發(fā)力求適合校情,提高效率
高中歷史課時少、容量大、理論強、跨度大,加上學生對歷史學科長期以來的認識,以及各科作業(yè)的擠壓(以每天五科,每科30分鐘作業(yè)量計算,一天至少需兩個半小時才能完成作業(yè)),導致高中歷史預習少,復習少,上課臨時應付多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怎樣讓高中學生喜歡歷史?投入適當?shù)臅r間學習歷史?這實際上是高中歷史教師最大的魅力所在。要讓學生投入歷史學習,編訂出適合本校學生、讓學生喜歡、高效實用的高中歷史校本教材是基本前提。幾年來,我們在開發(fā)高中歷史校本教材堅持以下幾點:
2.1.1 按需開發(fā),分類修訂
我校的生源情況不同于一般的高中學校,我校有成績較好的宏志生、有占半壁江山的美術生、有學習中等的普通生。每年多達300多人的美術生使我校成為福建省知名的美術特色教育校,美術生校本教材的修訂首當其沖,從2010年開始,我們就開始修訂美術生高考文化集訓歷史校本講義。美術生高三上學期基本在進行美術專業(yè)集訓和考試,下學期3月份開始才開始文化集訓,只有三個月時間,要完成高考歷史復習。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我們以歷史主干知識為主修訂了高考復習歷史校本講義,將三本必修和一本選修壓縮成一本講義,突出主干知識、強調(diào)歷史知識體系的構建,化繁為簡,深受學生的喜歡,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近幾年,在學校的大力推動下,美術生校本教材的開發(fā)已經(jīng)逐漸走向成就,從高一、高二到高三復習形成有一整套歷史校本教材。同時,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我們針對性的實用性的校本教材,例如,針對高一學生對高中歷史知識體系和學習存在較大的不適應,加上現(xiàn)在多媒體手段的大量使用,越來越多的課堂教學不重視板書設計,為了節(jié)約學生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我們專門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板書,并將歷史課堂板書設計整理成冊,成為獨具特色的校本教材。解決了學生的實際困難,受到學生的好評。
2.1.2 突出主干,構建體系
不同于一般意義的校本教材,我們的校本教材是立足于課程標準,圍繞歷史教學進行,并不是開發(fā)地方史。為了更好地提高校本教材的精確性、實用性和科學性,我們的歷史校本教材以最簡練的文字,最完整的知識體系為目標進行編寫。一般情況下將歷史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jīng)過或內(nèi)容、影響)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以主干知識為主。同時,為了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全面的認識,要科學構建歷史知識體系。以必修二專題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為例:
表1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具體內(nèi)容略)
2.2 “校本探究”課堂教學大膽改革,力求突破
在信息化時代,歷史知識大都在網(wǎng)絡上可以查閱和學習,高中學生的疑問在網(wǎng)絡上大都能找到答案,因此,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需要與時俱進。當前,我們很多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因為容量大,任務重,教師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同時,又由于高中歷史教師大都有高三教學經(jīng)驗,常常會以高考的標準人為提高對學生的要求,注重理論分析,挖掘知識深度,導致高中歷史課課堂氛圍沉悶,學生積極不高,被動學習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提高高中歷史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校本探究”教學策略主要理念,經(jīng)過幾年“校本探究”課堂教學的摸索,以下幾方面值得注意:
2.2.1 巧設校本預習,激發(fā)學生探究
高中歷史教師往往不如初中歷史教師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fā),特別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常常用完成知識結構的填空或抽象的歷史思考題來作為學生預習作業(yè)。真正讓學生能對歷史知識有探究的愿望,如何布置預習是前提條件。在信息化的今天,在學生功利思想嚴重的時代,巧妙設計校本預習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預習的問題。二是預習的人。
預習作業(yè)要體現(xiàn)校本探究,大膽突破,力求新意,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根據(jù)多年布置預習作業(yè)的效果看,通常的預習學案雖然知識結構完整,思考問題有深度,老師比較喜歡采用,但實際是知識填空大都是課本內(nèi)容的再現(xiàn),加上學生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去解決上課老師還要重復一遍的知識,而思考題的難度較大且不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預習作業(yè)往往形同虛設。既然學生實際預習效果形同虛設,不如大膽改革,預習作業(yè)不求全求深,要體現(xiàn)校本特色和探究性,歷史教師要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實際設計一些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探究性問題。如荷蘭為什么被稱為“海上馬車夫”?什么是“荷蘭病”?從“荷蘭病”看荷蘭存在的問題?針對不同類型班級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yè),如美術生的作業(yè)就要突出基礎和有趣,宏志班的作業(yè)可以提高深度,校本預習作業(yè)就是探索適合本校本班學生的預習策略。
2.2.2 深化課堂改革,師生同臺探究
校本探究教學課堂一半的時間交給學生,教師授課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課堂是檢驗預習效果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布置的校本探究預習題要在課堂上解決。預習對象的指向性決定了預習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預習一般都是面向全班同學,但很難檢驗預習效果,學生是否真正進行預習成為一個難題。我校正在推行的“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如何讓學生真正做到“先學”成為“校本探究”教學策略實施的前提。檢查預習效果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上臺來分享探究的問題,一般課堂提問采取學生主動回答的辦法表面上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性,但實施到最后往往成為幾個同學的表演,這是中國高中學生的思維決定的。因些,教師要采取多種辦法來檢驗預習效果,如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歷史學習小組,按照歷史成績分組,以50位同學分成10組為例,按歷史成績名次每10名中抽一位學生組成,每組五人,保證每組的歷史成績基本均衡。歷史學習小組之間要形成競爭機制,預習、課堂、作業(yè)、成績等歷史學習的全過程均要列入評比。為避免課堂成為少數(shù)同學的專利,選擇那些同學上講臺就考驗教師智慧,教師要采取靈活多變的辦法,盡量讓每一位同學都有機會上臺,主要的原則是指定與抽簽相結合,獎罰分明。假設10個預習問題,每組解決1個問題,每組五位同學選一位在課堂上發(fā)言,這時教師就要隨機抽取與事先指定相結合,靈活運用,每次發(fā)言都要記名(組長記名),保證五位同學都有發(fā)言(并非每節(jié)課,而是指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體現(xiàn)的全面性和指向性相結合,更有效檢驗預習效果。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由于網(wǎng)絡科技的以達,高中學生完全有能力獲取歷史知識,解決一些歷史問題,歷史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很多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用課件等形式展現(xiàn)歷史知識,也能提出一些很有見地的想法和有趣的問題,歷史課堂不在是沉悶的教師講授,成為師生同臺探究的舞臺,教師講的精,學生學的活,彰顯了教師魅力,突出了學生主體,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競爭機制的建立,讓“校本探究”教學策略充滿活力。
3 高中歷史“校本探究”教學策略的反思
嚴格地說,“校本探究”應該是一種理念,而不是一種方法。高中歷史“校本探究”教學策略應該是覆蓋歷史學習的全過程,只有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作業(yè)、教學評價、課外探究性活動等全方位的歷史學習過程中都貫徹“校本探究”策略,才能真正探索出最適合的歷史教學策略。在開展高中歷史“校本探究”教學策略的課題實踐中,我們梳理出一些感悟和反思。
3.1 突出校本,引領探究
最合適的教學策略才是最好的,校情、學情、師情的不同決定了教學策略的不同,校本是關鍵,探究是途徑。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 高中歷史教學 問題情境
啟蒙思想家卡爾?波普的“科學始于問題”理論認為:科學的發(fā)現(xiàn)就是尋找科學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的過程??鬃釉凇墩撜Z?述而》中也說過:“問之不切,則聽之不專?!闭\然,問題能促使一個人去發(fā)現(xiàn)、探索、研究,有了問題,學生才能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探究,才可能產(chǎn)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動力。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恰當運用“問題教學法”也是與新課改理念倡導的探究式學習相符合的。
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設計的關鍵在于問題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巧妙性,讓學生在尋找、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歷史知識、培養(yǎng)解題技能,進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創(chuàng)設具體的問題情境,切實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一、要科學地創(chuàng)設相關的問題情境
“問題教學法”的核心部分在于問題情境,也就是在什么情境下設計怎樣的問題才能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迸d趣是學生求知的動力,好奇是學生求知的先導,是保證學生探究世界最積極的動力。因此,教師設計的歷史問題要盡可能地新穎、靈活,使學生感興趣。只有打破學生頭腦中固化的認知習慣,才能充分調(diào)動其思維的積極性,才能沖破思維的定式。以下是筆者常用的幾種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法。
1.搜集各種史料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史料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工具。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相關史料的分析,設計出最合適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比如必修1專題二第1課講到“列強入侵”時可運用章炳麟的一副對聯(lián):“今日幸頤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長安?億萬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臺灣,七十更割遼東地, 廿余省版圖漸蹙,預期萬壽祝疆無。”然后提出問題:“五十、六十、七十”分別指什么時候?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這副對聯(lián)反映了什么?進而組織學生討論,回答問題,最后做出如下總結:這副對聯(lián)反映了慈禧太后的一生,也反映了以她為首的晚清政府的妥協(xié)導致了中國近代史上幾次重要的反侵略斗爭的失敗,充分體現(xiàn)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斷加深的過程。
2.根據(jù)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設計問題情境
我國保留了很多的文學遺產(chǎn),許多詩詞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還有很強的歷史價值。如講到必修1專題三第3課“”時,可借用的詩詞:“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然后提出問題:“這首詩講的是什么歷史事件?詩中提到了哪些具體事件?該歷史事件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等等?!?/p>
3.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矛盾從而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
在選修1中講到“日本明治維新”時,可提出如下問題:“19世紀后半葉,中、日兩國各自面臨著怎樣的危機?兩國又是如何拯救危機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同結果?”進而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討論得出結論:中日在19世紀下半期都處于內(nèi)憂外患之中,都進行了資產(chǎn)階級性質(zhì)的改革,中國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
4.聯(lián)系現(xiàn)實,讓學生充分想象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然而許多歷史知識又與當今的社會生活緊密聯(lián)系。筆者在上課時,盡量將教材中的歷史與學生感興趣的現(xiàn)實問題聯(lián)系起來,幫助學生縮短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激發(fā)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如在講授必修2專題四“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的過程中,筆者將此專題設計為活動課,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從衣、食、住、行、社會風俗等角度調(diào)查近現(xiàn)代福州生活的變遷,在課上創(chuàng)設一個探究問題情境:“大家能否設計出未來的生活?!贝藛栴}一出,學生探究熱情高漲,紛紛大膽地想象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設施:立體公共交通、空中公交車、數(shù)字化的生活、機器人服務,等等。
二、要指導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努力營造“質(zhì)疑”的氛圍
為了使“問題教學法”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筆者認為教學的著力點應該更多地放到怎樣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上來。教師能否做到這一點,核心在于怎樣促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質(zhì)疑”。南宋著名教育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睂W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對知識的掌握是從質(zhì)疑到解疑再到釋疑的過程。但關鍵在于,學生在學習中質(zhì)疑、發(fā)現(xiàn)問題的技能,不可能是先天具備的,也不可能是主觀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師來逐步培養(yǎng)。
1.在無疑處設疑
有些歷史知識看似無疑,實際上卻蘊含著有待開發(fā)的智力因素。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挖掘其中的隱性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產(chǎn)生疑問。如講授必修2專題一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相關內(nèi)容時,筆者設計了元朝的運河與隋朝運河進行比較的問題,讓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個朝代水運的差異:隋朝的運河以洛陽為中心,而元朝則縮短了航程,有利于南糧北調(diào),這說明到了元朝,我國的經(jīng)濟重心已經(jīng)南移了。
2.在教材的銜接處設疑
高中歷史教材以專題為單位,每一個專題的課、節(jié)之間都存在著知識點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如果在課堂上教師不揭示這種聯(lián)系,學生的知識結構就可能會支離破碎,影響知識的遷移和系統(tǒng)知識結構的形成。教師在教材的銜接處設疑,可以提醒學生注意,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知識點。如講到必修2專題三“偉大的歷史性轉折”一課的“國有企業(yè)改革”時,可提問:當在中國各地農(nóng)村推廣,農(nóng)村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之時,面臨著嚴重經(jīng)濟困難的國民經(jīng)濟支柱――城市國有企業(yè)――該何去何從,怎樣才能走出困境呢?這樣提問,前后銜接顯得非常連貫,學生的思維也可保持較強的延續(xù)性。
3.設置障礙,啟發(fā)學生思考
高中歷史教學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可通過設置障礙,提出問題。學生即使不能及時給出答案,但通過思考也可使其有所發(fā)現(xiàn)與感悟。如在講授“”一課時,可作如下提問:如何理解雖然最終失敗了,但以譚嗣同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用他們的鮮血喚醒了國人,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為什么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能成功,而“”最終失敗了呢?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學生的思維就會不斷地發(fā)散、求異,這既保持了思維的活力,又培養(yǎng)了思維的靈活性。
三、在討論、分析、質(zhì)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并使知識系統(tǒng)化,最終達到釋疑的目的
這是“問題教學法”的最終環(huán)節(jié),而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建立在前面幾個過程恰當而又充分運用問題的基礎之上,學生對問題的恍然大悟和對歷史知識的消化吸收過程就是釋疑的過程。通過一次次釋疑,學生的知識積累會逐步實現(xiàn),從而完善知識體系。
一、問題與困惑
1.備考復習的方式。第一輪復習時,是按模塊進行的,但在復習中老師感覺費力,學生掌握得不理想,不利于高三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全面系統(tǒng)掌握,對學生歷史成績的迅速提高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因此必須進行調(diào)整,打破模塊結構,按專題方式進行整合。例如,將必修1的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選修1的商鞅變法整合為一個板塊;必修1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與選修1梭倫改革整合為一個板塊。結果發(fā)現(xiàn),事功參半。
2.提高教師素質(zhì)和教學水平是一個必須正視和急需解決的問題。第一,大多數(shù)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還很模糊,還不深入甚至不正確。單憑幾次短期的培訓難以徹底轉變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習慣。第二,新課程對老師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底蘊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三,如何科學地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本身就是一個涉及師生雙方面素質(zhì)的難題,要求老師有很高的教學藝術。引導得不好,不僅技能難以鍛煉,過程與方法難以正確形成,甚至連基本的知識也難以掌握。
3.考試與新課標理念如何緊密結合。新課程關注的是學生的個性、學習興趣和學習過程中的合作等,學生活躍,積極主動,但不能靜下心扎實訓練,訓練成效不高,所以,新課程應與“應試教育”的長處有效結合。如何把考試與新課標理念緊密結合,體現(xiàn)考試目標的多元性,是教師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4.如何把握一維目標向三維目標的轉化。由以往重一維目標向三維目標轉化,讓教師感到難以把握,不知應怎么把握,把握到什么程度心里沒底,不知如何做到關注全體又關注差異,如何讓70多人都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如何在這樣的大班中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課堂活起來,怎么才能做到活而不亂,收放有度,至今仍困擾著教師。
5.以專題方式學習。時間和空間的跨度大,而學生的歷史基礎普遍較差,這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了困難。
6.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須收集整理有關資料,負擔比較重,時間很有限。
7.把握高考試題與課標內(nèi)容的差距。老師在銜接上很難把握“度”。
二、措施與對策
新課程、新教材、新考試模式需要新觀念,歷史教師如何面對課程改革、教材改革,明確新的教學思想,尋找符合高考模式的新方法和新視覺,以利于備考?其實,復習教學的策略多種多樣,最主要的是看它的效率和質(zhì)量如何。我認為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突破。
1.指導思想。以學生實際為出發(fā)點,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落腳點,以增強復習教學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為著眼點,認真搞好高三歷史學科的復習教學工作。
2.復習方式和要求。高三歷史復習可實行三輪復習:一輪按章節(jié)(基礎知識系統(tǒng)復習),二輪歸專題(專題知識復習),三輪搞強化訓練(強化練習訓練)。實踐證明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復習方法。第一輪復習按章節(jié)并單元的形式進行。重點是加強基礎知識的復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學歷史,要“死”去“活”來。復習要細致、全面、深淺適度。備課既避免炒冷飯,又有新意;既抓實抓牢基礎知識,又伸縮有度、講練結合。復習進度基本按章節(jié)安排課時。第二輪是專題復習。專題復習是完全打破教科書原有知識體系而進行的歸類復習,重組教材中的歷史知識,把中外歷史知識條塊化、專題化。專題復習要特別注意揭示專題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分析各專題之間歷史事件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系,形成縱橫相連、脈絡清晰的立體之樹。
3.科學備考。
一是扎扎實實做好歷史教材基礎知識的復習,真正做到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這一方面是形成能力的基礎,另一方面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能力,是解答好試題的基本保證。這里我所說的基礎知識并不是簡單的背誦,而是經(jīng)過了充分的系統(tǒng)化和整合的知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地遷移知識。①依據(jù)《考試大綱》、《教學大綱》、教材等確定基礎知識點,根據(jù)教材章節(jié)順序梳理、掌握。②堅持單元總結和過關訓練的復習方法,使已掌握的知識得到及時強化,模糊的知識得以明確,遺漏的知識得到補償。③實行單元內(nèi)的小專題式復習方法,提高應對高考的針對性。④實行模塊化專題復習。根據(jù)考情(近幾年高考試題)、《考試大綱》、《教學大綱》、學情、時事等方面的情況,確定若干個主干知識專題,據(jù)此歸納系統(tǒng)相關知識,再輔以專題練習,這樣掌握的知識更有利于高考發(fā)揮。⑤突出重點,以點帶面。要著重掌握好中外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以及歷史線索、歷史階段特征,等等。⑥在掌握知識時,要加強理解記憶,多進行嘗試回憶,最大限度地提高復習效益。⑦重講、練、改評的有機結合。但講是不夠的,講還要少講,要精講,講清重點、難點、疑點、易混點就行了。要以引導學生學會“會學”為主旨,真正體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二是建立、挖掘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加強系統(tǒng)、歸納和綜合。要建立起運用知識的思維運行機制,進行知識的整合,概括歷史發(fā)展的重要線索,認識重要歷史階段的本質(zhì)性的特征,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系,使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渠道暢通,為知識的遷移和活用奠定基礎。建立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的組成體系,了解學科知識的層次、脈絡,知道各局部知識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掌握各重點內(nèi)容的知識結構,即組成要素和相互聯(lián)系。根據(jù)復習階段,可分別建立章節(jié)知識結構體系、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單元內(nèi)專題知識結構體系、模塊式專題知識結構體系、熱點問題知識結構體系等。有了知識間的聯(lián)系線索,就會打破教材中的章節(jié)界限,使知識的綜合成為可能。
三是加強熱點、焦點問題與歷史知識的聯(lián)系。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由近幾年文綜考試命題的特點決定的,特別是2013年的高考文綜歷史試題更凸顯了這一點。
在這種小組合作式主動學習的課堂里,我始終遵循以下原則:凡是學生自己可以解決的知識點,無論是重點還是次重點,都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己梳理解決,教師不再一一重復,只把重點或?qū)W生可能會忽視的地方提一下,提醒學生注意即可;凡是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教師給予一定的引導和提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提示下,在小組討論中積極思考回答,必要時教師做總結。
從課堂情況來看,小組合作學習時多數(shù)學生都會積極思考、積極參與,課堂氣氛相比以前明顯活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了。有少數(shù)學生消極怠工,坐等小組其他成員探討出結果。如,在處理戊戌的“失敗過程”這一知識點時,我讓各小組閱讀書上的相關內(nèi)容,然后通過合作學習,把失敗的過程按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整理出來。隨后我讓學生甲回答一道相關的基礎題時,他還是回答錯了,很明顯,他并沒有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整理的過程。再比如,我讓小組討論:通過本課及之前梭倫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國農(nóng)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等一系列改革的學習,我們可以認識到改革的成敗跟哪些因素有關?一陣熱烈的討論過后,每個小組都有了自己的結論。但是,當我讓學生乙和丙說出他們所在小組的討論結果時,他們竟然一臉茫然,一無所知,可見這兩位學生也沒有積極參與小組討論,沒有參與小組合作式學習。
課后,我和同事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反思。我們認為,這種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有一個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學生有較高的自覺性,每個學生都要積極“動”起來。只有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積極思考,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才會得到較大的提高,這種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才能充分展現(xiàn)其獨特的教學魅力和教學效果。否則,部分學生將會被邊緣化,很難提高其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甚至會越來越差,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就出現(xiàn)了。
因此,必須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防止出現(xiàn)借小組合作學習的機會趁機偷懶、“吃大鍋飯”的現(xiàn)象,否則這種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為此,我打算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些努力,以彌補面對自覺性較差的學生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的不足:
1.加強學生對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的認識。讓學生明白這種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的優(yōu)點,讓學生堅信這種模式非常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如果不積極融入這種學習模式,自己將被邊緣化,與他人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2.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梢圆扇〈蚍值仍u價方式,對積極參與討論,尤其是積極代表本小組發(fā)言的學生酌情加分,對不積極參與討論、“吃大鍋飯”的學生酌情扣分,并與學生的歷史學科評價掛鉤,從而調(diào)動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3.不拘泥于小組合作,可以輔之以其他手段。比如,對于某些問題,不使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每個學生單獨思考,單獨解決,寫出答案,當堂上交。也可以適時單獨對某一個學生發(fā)問,尤其是對那些不積極參與討論的、自覺性差的學生,這樣既可以防止因教學手段單一而帶來的疲勞感,也可以調(diào)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關鍵詞: 記憶 多媒體教學 干擾 情感互動
歷史學科是典型的“背多分”學科,新課改下的歷史不單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更側重歷史思維能力。那么,知識記憶對于歷史學科來說還是否重要呢?筆者曾在某輔導機構進行過中高考歷史學科的補習工作,從中發(fā)現(xiàn)很多來補習歷史的學生,對于老師課上講的歷史故事記憶非常清晰,所學的解題套路、分析方法大致了解,分數(shù)不高的原因依舊在于不愿意記憶知識點。顯然,若因為注重培養(yǎng)能力而忽視夯實基礎知識,是不利于學生歷史學習的?!陡呖伎荚囌f明?歷史》第一條要求:“再認、再現(xiàn)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第二條要求:再認、再現(xiàn)歷史的階段特征、基本線索和發(fā)展過程?!边@里的“再認、再現(xiàn)”其實就是指記憶的運用。記憶是人腦對經(jīng)驗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xiàn)或再認,它是進行思維、想象等高級心理活動的基礎[1]。脫離歷史基礎知識而去談歷史思維能力,是舍本逐末,無異于建立空中樓閣。
作為副課的歷史學科注定不能占用學生太多的課后時間進行鞏固,因此課上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記憶共有三個環(huán)節(jié),識記、保持和回憶。歷史教師可以依靠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前兩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完成對知識的記憶。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多媒體教學“代表著一種新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方式,因而被認為是人類教育史上繼文字出現(xiàn)、學校創(chuàng)立、活字印刷之后的第四次革命”[2],其被運用在各科教學中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對于歷史學科而言,這種教學手段更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由于歷史是人類過去的實踐活動,歷史知識具有不可復現(xiàn)性,學生始終只能間接獲取,多媒體教學卻可以利用其聲光等效果,盡可能“還原、再現(xiàn)”歷史,因此許多歷史教師在備課時都力求完善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充分的視聽覺享受??上У氖?,歷史教師盡心準備的一些課件在實際教學中并不能獲得很好效果,甚至不如單純使用板書。針對這種現(xiàn)象,筆者從記憶規(guī)律角度出發(fā),重新審視多媒體教學在歷史學科中的運用問題。
一、龍頭鳳尾,畫龍點睛――注重導入和總結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完整的歷史課,不可缺少的就是導入環(huán)節(jié),它是一堂課的“第一印象”。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的首因效應,指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即“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3]。從記憶角度來說,在首因效應下,放置在最前方的記憶材料最容易記住,如背課文第一句背的最熟,因此應充分利用好導入的五至十分鐘。如講述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向?qū)W生展示紀念館的相關圖片和資料,重點突出“12月13日”、“30萬遇害者”等重要信息,在導入中完成記憶工作。有些教師力求課件的新穎和課堂氣氛的活躍,將一些不經(jīng)考證的材料作為導入,如講清朝歷史時,引入當紅影視劇材料,這些材料占用了學生的記憶容量和興趣點,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導入,而忽視課堂總結,未免“虎頭蛇尾”。我國著名記憶專家王維認為“人的記憶潛力雖然很大,但是見什么記什么、有多少記多少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學的”。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科目,一些教師希望傳授盡可能多的知識給學生,但最終由于時間的限制,草草收尾,學生上了一節(jié)看似熱鬧充實的課,卻無法形成知識體系。課堂總結的作用其實就在于減輕學生記憶負擔。如高中必修二《近代中國經(jīng)濟結構的變動》一課,涉及經(jīng)濟結構變動的四大表現(xiàn),四大表現(xiàn)的概況、影響及相互關系錯綜復雜,理論性頗強。若在授課末尾將預先設計好的一個圖示課件展示出來,作為課堂總結的“點睛之作”,就能使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明朗化,無形中建立一條記憶鏈條。
二、專心致志,錦上添花――注重課堂干擾的排除
美國心理學家洛夫斯基說:“一個人為提高其記憶力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也許是學會如何集中注意力?!卑e洛斯在其干擾說中提到,干擾包括兩種,一種為“前攝抑制”,即先前學習的東西對后面學習產(chǎn)生的抑制干擾,一種為“后攝抑制”,即后面學習的東西對于之前記憶的東西產(chǎn)生的影響。人們的瞬時記憶、短時記憶的遺忘是由于記憶痕跡的消退,長時記憶的遺忘,則是由于干擾[4]。因此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把需要記憶的信息在課前與課后多次強調(diào),因為學生在這兩個時間段所受的抑制干擾最少。目前多媒體課件一個比較常見的誤區(qū)就是過于追求華麗,造成臃腫。心理學有關“注意焦點”的理論說明,注意焦點保存著一些可以快速提取的記憶內(nèi)容的表征,當前加工任務可以直接存取這些記憶內(nèi)容[5],注意焦點一般不會超過四個,也就是說,如果給予過多的信息,學生反而無法集中注意,無法獲得之后再次識記信息的“提取碼”。如一些教師喜歡在課件上做動態(tài)背景,這就嚴重干擾了學生注意力。
忘記多媒體技術“只是一種教學的輔助手段,是為教學服務的”[6]本質(zhì)特征,是無法發(fā)揮其應有效果的重要原因。多媒體教學在歷史課堂中的作用是對材料的補充或精加工。從建構主義理論來看,知識的建立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而由于歷史的不可再現(xiàn),很多事情的因果和影響都無法讓學生直接理解,從而阻礙了其對知識的識記。如高中歷史選修三《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一課中,關于“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及列強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這一知識點,僅憑教材上數(shù)行文字,學生很難理解,更無法形成清晰的印象。這時就要依靠多媒體課件,展示“三國同盟”的關系圖,教師予以講解,從而捋清事件脈絡。
三、將心注入,寓教于樂――注重情感互動和興趣培養(yǎng)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一個關于知識保持的實驗,結果表明,經(jīng)過一定時間間隔,各種器官記憶的保持率是:單靠閱讀,能保持記憶10%;只靠聽覺,記憶20%;僅靠視覺,記憶30%;視覺和聽覺同時運用,記憶50%;如果聽、讀、看、說、寫等多種感官綜合運用,其記憶保持率可以達到90%[7]。由此可見,調(diào)動多種感官才能加強記憶。多媒體教學可以匯集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多種教學素材于一體。但是多媒體這樣的特點也使一些教師在制作和使用時忽略了感覺適應和疲勞的機制。感覺適應是指感覺器官接受刺激后,如果刺激強度不變,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感覺會逐漸變?nèi)?。感覺適應與感覺的疲勞密切相關。長時間單調(diào)刺激、主體對刺激不感興趣、情緒不高,以及主體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不佳等都容易引起感覺的疲勞,使感覺變?nèi)鮗8]。在教學中如果授課形式持續(xù)單調(diào)不變、內(nèi)容相似,學生就由于疲勞對授課內(nèi)容的感受變?nèi)?。因此,教師需?jīng)常變換教授形式,不能因為多媒體課件的優(yōu)勢就機械地不斷放置圖片、影像資料。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庇纱丝梢娬{(diào)動學生情感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因為“一般來說,人們往往會對自己需要的、感興趣的、具有情緒作用的事物,印象深刻遺忘較慢,而反之則遺忘較快。也就是說,心情好的時候,識記效率高,而心情不好時,則效率低”[9]。要使教學內(nèi)容變得深刻,就要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激發(fā)興趣和情感。如學習高中必修一《》一課的“”子目時,可以要求學生從網(wǎng)上查找的背景材料,在課堂上播放“四渡赤水”的片斷,接著展示越草地、翻雪山、飛奪瀘定橋的圖片,最后播放《組歌》。此時學生的視覺、聽覺都在受到刺激,并且在沖擊情感,從心靈深處感受到的艱難。此時提出兩個問題請同學們討論:描述路線;說說“精神”的內(nèi)涵是什么?學生自然而然發(fā)表看法:不畏困難,不怕犧牲,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等。之后若回答“什么是精神”這類問題,學生對于知識的提取就不再是對于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而是由情感凝練出的表達。
當然,由于每課的教學內(nèi)容不同,教師應因地制宜地調(diào)整教學方法,實現(xiàn)教學目標??傊洃浭抢斫夂退季S的基石,歷史教學中,我們應科學地按照記憶規(guī)律,在教學中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正確使用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歷史課堂時間,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楊治良.漫談人類記憶的研究[J].心理科學,2011,(1):249.
[2]劉寶軍.歷史多媒體教學模式構建問題述論[J].教法研究,2013,(9):149.
[3]時蓉華,主編.社會心理學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57.
[4]吉淑芳.關于前攝抑制和倒射抑制的實驗探析[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報,2007,(2).
[5]劉榮,郭春彥,劉聰慧.前攝干擾對工作記憶的作用――大腦如何解決前攝干擾?[J].心理科學進程,2013,(1):49.
[6]郭惠玲,張南,劉宇航.多媒體教學誤區(qū)分析[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4,(9):94.
[7]陸楠.探索記憶規(guī)律,提高學習效率[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3):61.
>> 項目教學法在計算機選修課中的實踐研究 項目教學法在高職化學選修課中的應用研究 論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歷史選修課教學中的應用 PBL教學法在全科醫(yī)學概論選修課教學中的探索 “超市”教學法在乒乓球選修課中的應用 分層教學法在高中體育選修課中的應用研究 分層教學法在大學籃球選修課中的運用研究 排球分層教學法在中學生選修課中的實驗研究 項目教學法在中職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 項目任務教學法在中職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 項目教學法在中職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項目教學法在中職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和實踐 探討項目教學法在中職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 發(fā)現(xiàn)式教學法在中職數(shù)學教學中的有效嘗試 中職數(shù)學項目教學法的應用分析 項目教學法在中職數(shù)學中的運用初探 鄉(xiāng)土教學在高校選修課中的實踐 游戲教學法在我校足球選修課教學中的實驗與研究 “念動教學法”在普通高校健美操選修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 初探綜合教學法在初中乒乓球選修課中的應用與實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教育 > “項目教學法”在中職數(shù)學選修課中的嘗試 “項目教學法”在中職數(shù)學選修課中的嘗試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wǎng)站內(nèi)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nèi)容。 【摘要】項目教學法作為課程改革的一種新方法,在職教領域逐漸凸顯優(yōu)勢。筆者在本校的數(shù)學選修課程中,通過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數(shù)學素材、以典型案例為載體,來實施項目教學法。這種嘗試收到了初步成效,學生通過自己所獲得的“成果”增強了自信心,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數(shù)學選修課教學模式數(shù)學素材 最近幾年來,在職業(yè)教育這一領域,“項目教學”、“項目課程”的提法不絕于耳。同時,職業(yè)教育的一些專業(yè)課的教學中也逐漸興起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項目教學法。一、項目教學法的涵義
項目教學法是由美國著名兒童教育家、伊利諾宜大學教授凱茲博士和加拿大兒童教育家、阿爾伯特大學教授查德博士共同推創(chuàng)的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活動教學法,是基于項目活動的研究性學習。一般認為,項目教學法就是組織學生真實地參加項目設計、履行和管理的全過程,在項目實施過程完成教學任務。
從2003年開始,項目教學法在職教領域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教法體系。針對我們學校的教學實踐,我們理解為:項目教學法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基本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的基本要求。
因此,項目教學法比較適宜實踐性較強的,理論知識點相對集中的課程,像計算機應用操作類、機械加工、電子技術、烹飪、服裝設計等等。二、項目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區(qū)別
項目教學法作為課程改革的一種新方法,應該說,它既是一種課程模式,又是一種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與傳統(tǒng)的教學法相比,有很大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
但是,項目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并不是對立的,它們的關系應該是有機結合,相互補充。傳統(tǒng)教學是傳授知識和技能,而項目教學是讓學生運用從傳統(tǒng)教學中學來的知識和技能以便強化記憶并牢固掌握,同時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項目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的良好結合可以提供完整的學習機會。項目教學的結果是學生們不僅學會某種技巧而且掌握好何時、何地、如何使用它,還要學會靈活地使用它并能舉一反三,同時了解此技巧對自己的作用和意義。
因此項目教學法能消除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之間的溝壑,無論對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是將來適應工作都有大有裨益。三、項目教學法在數(shù)學選修課中的實施過程
由于中職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的特殊性,學生必須面向社會的崗位需求。只有通過參與,學生學到的知識與技能才能更好的與社會需求相結合。項目教學法就是以此為契機,讓學生學會將知識與技能轉換為直接生產(chǎn)力或是符合社會需求的思維模式。采用項目教學法,能讓學生自始自終都處于一個主導地位,他們需要盡早地為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做法負責
(一)我校數(shù)學選修課程為項目教學法提供了契機。
我校校本課程內(nèi)容豐富多彩,經(jīng)過幾個學期的開發(fā)和實踐,許多校本課程有了完備的教材和計劃,開始讓學生作為課外選修課來選修,為職業(yè)學校的學生提高更多的機會來增長課本之外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有很好的作用,數(shù)學選修課也應運而生。
我校數(shù)學選修課程正好為項目教學法提供了契機。主要表現(xiàn)在幾個方面:首先,選修這門課的學生,他們的共同點是對數(shù)學有較濃厚的興趣,學生能真正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這是有效教學法的前提;其次,選修課一般安排兩節(jié)連堂課,這為項目教學法的開展提供了時間保證,學生正好有足夠的時間參與探究思考,彌補了平時一節(jié)課40分鐘所不能完成的任務。另外,來自不同班級和不同專業(yè),通過實施項目教學法,組織不同專業(yè)領域的學生參加項目教學小組,訓練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與不同專業(yè)、不同部門的同事協(xié)調(diào)、合作的能力。項目活動教學法的目的在于開發(fā)學生智力,尊重個體差異,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學習能力。
因此,我們認為,在數(shù)學選修課程中引入項目教學法是比較可行的。在老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的基本要求。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驗了創(chuàng)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yǎng)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
(二)精心選擇合適的數(shù)學素材是有效實施項目教學法的保證。
作為選修課程,課程計劃和課程內(nèi)容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針對性。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問題進行探究、討論,給學生較大的自由發(fā)揮空間。學生作為項目的直接參與者,他們會因為興趣愛好,或是心理因素而積極地投入進來,因此,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數(shù)學素材、以典型案例為載體設計教學活動,更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能使工作任務典型化具體化,以豐富學生的直觀體驗和感性認識,并通過所獲得的“成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教學中,筆者選擇了學生最關注的熱點話題——春游的問題:假如我們?nèi)刂輨游飯@,如何安排這次春游,使得總費用最低?!。ㄈ?shù)學選修課中實施項目教學法的主要步驟。
項目教學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活動的開始、活動的展開、活動的結束,每一階段的活動都要由師生共同參與設計、制定。
第一階段:活動的開始。老師與學生共同討論“項目”的題目,以便了解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以及他們對此項目已有的知識。學生在講述他們的經(jīng)驗和表達他們對已知概念理解的同時,對此項目的興趣不斷增加,并能在老師的幫助下,逐步設計自己的活動,老師啟發(fā)和幫助學生設計項目活動中要調(diào)查和解決的問題。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通過網(wǎng)站、調(diào)查等方式獲取相關資料,收集數(shù)據(jù)。如包車可以選擇哪種方式,費用如何;動物園的門票多少,是否有團購價,學生票是否有優(yōu)惠;活動時間估計多長等等。老師為學生進行調(diào)查提供各種建議。
第二階段:活動的展開。這是核心步驟,老師組織學生在小組內(nèi)對各自的工作進行討論并相互提供建議和幫助。我們把這一階段集中在課堂上進行。
在此階段,我們分成幾個環(huán)節(jié):1.分組。
學生根據(jù)自身特點進行小組劃分,每一小組由6~8名(可根據(jù)實際情況改動)學生組成,設置一名組長,小組成員在選擇時更多地考慮能力的互補,這樣才能體現(xiàn)項日小組的真正價值。小組內(nèi)部及外部存在著一定的競爭,當組長無法組織小組成員完成指定的項目時,小組成員有權撤換組長,而當另一小組無法解決問題甚至于無法很好地協(xié)作時,其他小組有資格收購該小組,以擴充本組實力,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組織及領導能力,讓學生更早地體會社會的殘酷。2.討論。
每個小組根據(jù)問題的實質(zhì)結合小組的自身水平,草擬方案,之后小組長要組織小組成員模擬解說,在聽取各小組解說后,老師提出針對性問題,此時做得好的小組可得到贊賞,當然,鼓勵表現(xiàn)不佳的小組也是必要的,學生的交際能力、表達能力得到提高,而老師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出問題,這正是考驗老師的好時機。獲得肯定的小組會很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而對于做不到位的小組,則會吸取教訓,努力做得更好。3.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