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學微課程設計方案范文

小學微課程設計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微課程設計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微課程設計方案

第1篇:小學微課程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中級財務會計”;微課程設計

微課教學是現代社會發(fā)展形勢下產生的新型教學形式,它主要依托互聯(lián)網系統(tǒng)的建設與信息技術的進步,可以實現對知識內容的廣泛傳播,老師們可以利用微課設計出可以體驗個人教學經驗、各班學生學習短板的教學內容,同學們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自主選擇將要學習的微課內容。而鑒于多媒體硬件設施的快速完善,微課的設計有了更廣闊的空間,老師們可以利用視頻、音頻、圖像等多種資源,自主搭配、科學利用、合理取舍,制作出具有視覺美感、能準確傳達老師的教學目標的微課課程內容。精彩的微課內容、便捷的學習渠道,使同學們有了更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在高職“中級財務會計”專業(yè)的教學領域,也要注意引入微課這種教學形式,發(fā)現微課的優(yōu)勢所在,加以充分運用。引導同學們加強微課學習,長期與同學們保持緊密溝通交流的狀態(tài)。在師生共同努力的同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財務會計教學的質量。

一、財務會計課程的現狀

(一)理論性較強,教學難度大

《財務會計》作為專業(yè)核心課程,理論知識點多,教學難度較大。一方面,教材中的理論介紹以及業(yè)務描述基本上都是文字描述,且含有大量的專業(yè)術語,既抽象同時也枯燥,學生學習中很難理清各種概念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教師在授課時主要還是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另外,由于要講解的理論知識較多,教師忙于灌輸式的授課,課堂互動較少,學生參與度極低,教學效果自然就差。由于知識點理論性太強,且沒有更直觀的方式與途徑幫助了解,學生在學習會計課程過程中越發(fā)感到知識晦澀難懂,甚至是枯燥乏味,認為學習難度很大,漸漸地也就失去繼續(xù)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二)課時安排不足,課程講解受限

高職院校的《財務會計》課程開設在大一第二學期,通常設置72至126課時不等,每周4至7課時,周數是14至18周不等,甚至更少。《財務會計》課程作為財會類專業(yè)的核心課,本身內容較多,涉及的崗位典型任務也多,一般就有出納崗位的貨幣資金業(yè)務、往來會計崗位的供銷往來業(yè)務、投資業(yè)務崗位的投資業(yè)務、綜合業(yè)務崗位的綜合業(yè)務、負責財務成果核算的崗位業(yè)務以及負責財務報表編制的崗位業(yè)務等,要把這些典型工作任務以及相關知識點都介紹清楚,課時量明顯不夠。另外,按照高職學生人才培養(yǎng)特點,課時中必須要有一定比例的實訓課時,這樣就擠壓了理論知識講解的空間。理論理解不到位,學生實訓時也是一知半解,實訓效果差,最終也無法真正達到人才培養(yǎng)目標。

(三)學生差異明顯,學習兩極分化

由于生源差異、招生方式差異、個體差異等原因,學生對專業(yè)的學習興趣、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學習的專注能力、學習態(tài)度等都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教師忙于知識講授,且班級人數多,根本無法兼顧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長此下去,使得已有的差異形勢越發(fā)嚴峻。

(四)班級人數多,技能操作演示顧此失彼

《財務會計》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且高職院校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課程中有很多技能操作要點要講解,例如原始憑證的審核、記賬憑證的編制、賬簿的登記、試算平衡表的編制、報表的編制等等,這些實際工作中必須懂的業(yè)務技能,在本課程中一定要重點講解并演示。但由于目前高職院校班級人數較多,教師在講解演示過程中,很多學生要么聽完就忘記了,要么就根本聽不到看不到,由于課時的關系,教師也無法反復演示,且反復演示給教師帶來極大的身心疲憊感。教學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偟膩碚f,高職院校的中級財會專業(yè)教學依然沿用著傳統(tǒng)的方法和形式,而現在大部分院校內的硬件設施都得到了更新,對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知識傳播具有很大的幫助,促進了理論和實踐的高度融合,現在大部分的會計電算化專業(yè)課都會具備輔的實踐訓練。因此,在“規(guī)范、整頓、充實、提高”方針的引導下,需要牢記“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的戰(zhàn)略目的,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更多地設置會計電算化專業(yè)對應的主干課程《財務會計》等的微課程,促進理論指導和實踐聯(lián)系間的聯(lián)系,改善傳統(tǒng)的理論和實踐二者分離的困局,提高同學們的動手操作能力。

二、“微課程”的特征

(一)微課的內容簡單高效

微課作為一種多媒體展現形式,引用了視頻、音頻等多種資源,可以更生動直觀地表達教學內容,這就達到了化繁為簡的效果,同時微課的重點在于傳播核心知識點,不學陪襯的內容,這就進一步避免了抽象枯燥繁復理論對同學們的干擾。微課每次都會介紹一些同學們最需要、最值得同學們記憶的知識點,每次接收少量內容,逐漸積累,就增強了學習的效果。和之前的課堂教學方式比較而言,微課可以更好地滿足教師和同學們的要求。

(二)微課的學習能隨時隨地

微課的學習對時間、地點的限制更少,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離不開課堂和教室,同學們以課桌為支撐,以45分鐘為一個時間單位,因此和以前的模式相比,“微課”能夠被稱為一種“課程片段”或“微課程”。

(三)微課占用的內存容量較少且形式多樣

微課所包含的信息資料在存儲空間數量上通常只有數十兆,并且格式是多樣化的,這就方便老師和同學們隨時在線學習或者下載視頻文件,隨地查閱教案、課件;在傳播的外在表現方式上也是多元的,比如利用電腦網頁、手機客戶端、微博微信交流等方式,不同的渠道可以實現和不同群體的互相討論與學習。

(四)微課的展示趨于“情境化”

鑒于微課基本是把學視頻片段作為主體的教學資源,它集中了多媒體的素材和課件、同時有利于引發(fā)老師的課后思考和同學們的知識鞏固、意見反饋,可以集合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的寶貴意見,實現教學設計和過程展開的統(tǒng)一,從而打造仿真的微教學情境,老師們能夠在微課教學階段發(fā)現自己的缺陷,從而針對性的進行改正。

(五)微課是趣味無窮的創(chuàng)作

微課視頻本身可以將圖像、音頻、故事等多樣化的資源進行整合和展現,提高學習的視覺化程度以及生動性,避免枯燥的說教,同時融合影視作品內包含的懸疑、意外、問題等思維,提高微課的趣味性,增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三、設計與運用財務會計“微課程”的必要性

目前的網絡體系逐漸完善與先進,早已具有了承接線上教學模式基礎前提。在高職院校的中級財務會計微課程中,可以科學地考慮財務會計知識點和資源。高職中級財務會計電算化專業(yè)的老師們需要用學生的學習思維去設計微課,抓住學生為本的核心教學點,更新觀念,把打造高度創(chuàng)新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團隊作為教學目標。在加強財務會計微課程的探討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財務會計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技巧,能夠提升教學的質量,加強同學們對財務會計工作的感性認知程度,有力地強化其專業(yè)實踐能力。

四、財務會計“微課程”的設計模式

(一)目標模式

目標模式的完成需要從幾個流程來達到,其一就是確定目標,也即是結合學生和社會的實際需要,選取并且組織知識點,開展教學活動,做好意見的反饋和探討。該模式的目的性非常強烈,有助于達到有的放矢的良好效果。其優(yōu)勢就體現在可以在可執(zhí)行的行為目標的指導下,形成正確的思路,以此進行科學操作。該模式的核心在于目標這個要素,它是課程設計的起步,也是最后的追求。

(二)過程模式

過程模式的誕生,有效地彌補了目標模式的缺陷。在過程模式中,最基本的類型就是Addie模型,這種經典類型將教學設計的整體拆分成了分析、設計、開發(fā)、實施、評價五個由淺入深的部分和階段。每一部分都對應著實際任務內容,層層遞進,最終成為有機整體。另外一種類型就是所謂的Kolb體驗式學習模型,它也被稱為“經驗學習圈理論”,其形式表現為由四個適應性學習階段組成的環(huán)形結構形式,這四個階段分別為具體實踐、觀察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再實踐。

五、根據新課程標準設計財務會計微課程的方法

(一)調查問卷法

調查問卷法指的是利用書面形式間接地收集資料,幫助完成調查工作的一種方法。在面向調查者遞發(fā)精煉簡潔的征詢單或者相關表格的同時,請其對羅列的問題進行作答,或者提供建議,以此得到研究資料。對財務會計微課程而言,財務會計微課程知識是社會調查的中心內容,對高職院校及有關的行業(yè)會計工作者展開差異化的問卷調查,由此發(fā)掘并且研究不同的問題,結合教學經驗,幫助同學們獲得或者鞏固財務會計內容,這就為財務會計微課的設計提供了參考基礎。

(二)講授教學法

講授教學法是一種“講授—接受”的教學模式,其概念在于借助教師的系統(tǒng)講解如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而使學生獲得大量知識的教學模式,它偏重于教師的活動,學生比較被動,其功能是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知識。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指的是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作為案例交給學生研究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解決問題及執(zhí)行業(yè)務能力的方法,案例分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從高職院校中抽取若干個案例進行分析研究,總結發(fā)現微課的普遍性和規(guī)律性。

六、加強財務會計課程設計與運用的主要措施

(一)明確設計方案

根據現代遠程教育強調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導學為輔的要求,結合財務教學課程的實際,可以在明確設計方案時,安排面授輔導課15次左右,內容以解答學生自學過程中的疑難問題為主,包括課程內容體系及特點介紹、學習方法及教學媒體使用指導、重難點問題講解、作業(yè)講評與實驗指導等,形式可以多樣,如教師講解、課堂討論、課堂答疑、課堂作業(yè)、課堂測驗等等。由于本課程具有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因此學生如果僅僅完成形成性考核冊規(guī)定的內容是不夠的,輔導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多做一些練習。

(二)規(guī)劃財務會計微課程的內容

首先確定好建設目標,設計好方案和進程,做好財務會計微課程內容的整體規(guī)劃,進一步形成建設規(guī)范和體系,避免重復和無序開發(fā)。比如加大對目標模式的運用,但是在運用過程中要注意這種模式的不足之處,比如把目標一步步細化,會導致課程內容和同學們學習過程的脫節(jié),不利于形成整體化的課程體驗;而且,目標模式在課程設計上,往往是較為簡明地陳述知識點,缺乏更嚴密的對知識形成和社會關系等要素的探究。

(三)依托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發(fā)展趨勢的平臺

加強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把院校內本身存在的教、學、做一體化實訓場地和《中級財務會計》精品課程等加以結合,借助目前會計行業(yè)的可喜態(tài)勢,利用信息技術和“微課”熱的條件,制作精致的財務會計微課程內容,從而達到教、學、做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的目的。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逐步建立會計電算化微課平臺,形成微課建設、管理、應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務環(huán)境。

(四)財務會計微課程的應用和交流

微課程終歸是要讓學生來用,否則就成為了擱置的資源。目前,很多學校都開始開展微課程的應用,財務會計作為會計電算化專業(yè)的核心課程,理應將微課程運用到實際教學工作中。運用科學的辦法,把同學們在長期學習過程中積累的經驗作為關注的重點,同學們在實踐階段操作體驗,檢驗理論知識,再通過實踐操作鞏固知識,以此提升同學們的成就感,不斷強化同學們的興趣,使他們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高職院校“中級財務會計”微課程設計與教學應用相關問題的探討,有助于高職院校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財務方面的優(yōu)秀人才。相關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財務會計課程的現狀,把握“微課程”的特征,比如微課的內容簡單高效、微課的學習能隨時隨地、微課占用的內存容量較少且形式多樣、微課的展示趨于“情境化”、微課是趣味無窮的創(chuàng)作等等;其次是明確加強財務會計“微課程”的設計與運用工作的必要性;再者是抓住基本的財務會計“微課程”的設計模式,包括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兩種類型;然后掌握根據新課程標準設計財務會計微課程的方法,如調查問卷法、講授教學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啟發(fā)式教學法等等;在此基礎上,提出科學的加強財務會計課程設計與運用的主要措施,規(guī)劃財務會計微課程的內容,依托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發(fā)展趨勢的平臺,做好財務會計微課程的應用和交流。

參考文獻:

[1]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

[2]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

[3]林香山,曾文華,黃潮華.高職院校《企業(yè)財務會計》課程行動導向教學策略與方法應用研究[J].經濟師,2016(7).

[4]鄭軍,王以寧,王凱玲,白昱.微型學習視頻的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4).

[5]方倩.基于“微課”資源構建高職會計專業(yè)課程教學模式探究———以廣廈學院《財務軟件應用》課程為例[J].經營管理者,2015(18).

第2篇:小學微課程設計方案范文

Data Structures Practice Teaching Exploration

MU Cui-xia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data structures in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adjustment measures for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recent years are introduced. And the key points of future reform are pointed out..

Key words:Data Structures; practice teaching; hierarchical teaching; Micro-Course Video

1 引言

數據結構課程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和核心課,也是計算機程序設計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基礎,其學習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數據抽象能力和程序設計能力[1]。數據結構實踐課與理論課相輔相成,是學生驗證、掌握和應用數據結構理論的重要途徑[2]。,但是課程特點、學生的整體素質水平和基本程序設計能力等多因素影響了實踐教學進度和效果,進而影響了整個課程的教學效果。

2 數據結構實踐教學現狀

1)首先,要客觀地認識到,不同層次高校的學生整體素質,尤其是學習能力確實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坦然地承認差距,才能認真、耐心地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和需求,才能坦然地采取一些雖不夠“高大上”,卻符合教學對象實際情況的教學措施,從而實實在在地提高教學質量。

2)數據結構教學是在第3學期,學生在第2學期剛學完C程序設計基礎。但學生在C程序設計基礎課程中主要學習和接觸的是簡單數據類型和單個函數程序,側重于基本語法學習,而對數據結構實踐中大量用到的頭文件、結構體、指針、遞歸、多個函數的定義調用及在主函數里測試等實踐得相對少,理解較淺。因而對于數據結構課程,不少學生覺得上課能聽懂,上機時無從下手或者程序錯誤很多。

3)傳統(tǒng)的數據結構實踐教學形式,教師布置實驗任務,適當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然后由教師驗收。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在算法設計方面的主觀能動性,不足是數據結構設計和程序設計的難度較大,學生可能會感到無從下手,教師進行指導難度較大,實踐進度和效果不好控制[2-3]。

4)教材的選擇上,最初選擇了大部分高校采用的經典教材嚴蔚敏C語言版,也是考慮到考研參考書目需求。在教學過程中,也發(fā)現教材不適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類C的算法描述,使得程序設計思想和實踐能力還不太成熟的學生在理解上有困難,在實踐時覺得難以開始[4]。

5)另外,新實施的教學計劃中課時減少也是一大挑戰(zhàn),需要對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內容進行調整,首先抓好數據結構的基本和重點內容,而不能面面俱到。

3 數據結構實踐教學改革和調整措施

在具體分析數據結構實踐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可增設C程序課程設計,加強基礎知識實踐要求,調整課程大作業(yè)安排,發(fā)掘貼近實際案例和知識背后的故事,靈活運用微課等措施,進一步增強學生實踐積極性,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3.1增設C程序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彌補課程銜接問題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動手編程實踐能力,一定程度上解決因學生基礎薄弱導致的課程銜接問題,可增設兩周共16學時的C程序課程設計。

在數據結構學習中,學生覺得在理論課上算法思想能聽明白,一到上機就感覺無從下手;覺得代碼出錯誤時,調試修改難。這說明三方面有待加強:一是從分析問題到給出解決問題算法步驟的能力,二是從理清算法步驟對應到編寫源代碼的能力,三是程序調試實踐能力。因此,在此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中要加強問題分析訓練,根據給出的問題,分析出解決的主要思路,進而給出細化的偽代碼或者流程圖。要加強編碼和調試訓練,學生根據細化流程圖編寫出源代碼,調試測試程序。因此,教學中采取具體改革措施如下:

1)時間和內容安排:在第3學期的前兩周,開展C程序課程設計,數據結構從第3周開始。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針對學生上學期C程序設計實踐的薄弱點和數據結構實踐的具體需要,專門編寫了課程設計指導書。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編碼規(guī)范,指導書中給出了明確的代碼書寫要求和編碼原則,在實踐過程中進行督促并納入考核點。為了讓學生復習和掌握基礎的知識要點,并能靈活運用在實踐案例中,設計了基礎和提高層次的例題和實訓題目。在例題中強調算法分析,采用偽代碼或者流程圖進行算法分析訓練,并給出參考源碼。在掌握例題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訓題目。涉及的知識要點包括輸入輸出、常用數據類型和函數、分支結構和循環(huán)結構、數組、函數、結構體、指針以及文件等。然后進行分組合作完成一個綜合課程設計,讓學生從軟件開發(fā)的角度開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對開發(fā)過程進行適當指導。另外,指導書中給出了兩個完整案例給學生參考,拓展案例由小到大、由?\入深,使設計的功能越來越完善。指導書努力做到幫助學生從低到高的逐步提高編程和動手能力。

2)實踐考核方式:以考核方式引導整個實踐過程。考核總成績由基礎練習(例題和實訓題)和綜合課程設計兩部分組成。根據銜接數據結構課程教學需要以及學生的具體學習基礎情況,為了最大程度調動學生實踐積極性和能動性,基礎練習比例從40%逐步調整到70%,課程設計比例從60%調整到30%;從只有綜合課程設計答辯,調整為當前的基礎練習也進行抽查答辯,答辯內容包括設計思想、代碼分析、結果分析、經驗體會等,進一步突出基礎的重要性。四次共16節(jié)課中都明確給出任務清單,并及時了解每次課的任務完成情況,針對具體問題及時集中或者個別指導??紤]到實踐內容較多,基礎練習答辯一般安排在第2和3周,另外由于跟數據結構內容的連貫性,答辯可適當占用前2周數據結構上機時間和課外時間。但是,綜合課程設計的答辯會適當延長到第5周,為了促進分組合作的有效性,每個人對合作都要負責任,采取當天隨機抽取一人負責答辯的方式。另外,下一步計劃嘗試基礎練習采取2人一組,共同討論分析完成,以應對任務多時間短、基礎薄弱學生壓力大等問題。還將設計細化的課程教學效果調查問卷,深入了解學生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等。

3.2在數據結構教學中不斷加強基礎知識的上機實踐要求

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采取源碼形式來講解各種結構和算法(線性表、棧、隊列、二叉樹、查找、排序等)的實現,基礎實踐就是要求編寫函數代碼實現并在主函數中測試各種數據結構的基本算法,完成后提交源碼即可。為了夯實基礎知識,提高基礎編程能力,不斷調整對基礎知識實踐的要求,加強對基礎知識進行復習的書面作業(yè)要求,重要基礎知識點都留書面作業(yè),將書面作業(yè)成績計入平時成績,并提高分值比例,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重視并加強。然后,將基礎知識的實踐作業(yè)提交情況和抽查答辯情況都計入平時成績,并調整分值比例。通過期末考試試卷平均成績能較明顯看到重視基礎的效果。另外,學生學習基礎和能力確實存在差異,明確分層要求哪些是必須掌握的基礎,哪些是可以擴展選做的,也是很有必要的[3-4]。

3.3調整課程大作業(yè)的安排和要求,讓不同基礎和能力的同學都能有所收獲[3]

在數據結構教學過程中,會有同學疑問,學了數據結構到底有什么用。雖然概論一章曾經講授過一些實例,但終究不如自己實踐體驗來得深刻。通過課程大作業(yè),利用掌握的基礎知識,實現一個貼近生活的實例,是加深理解和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徑。利用堆棧實現迷宮游戲,很多同學答辯完后表示很有成就感,但也確實經歷了克服困難的過程,而這一克服困難逐步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正是學生能力提高最快的階段。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問題,比如基礎比較弱的同學,完成基礎練習都很吃力,大作業(yè)就會覺得太難,最后效果也就不理想。因此,在大作業(yè)的難度設置上,首先要考慮大部分同學的能力情況,還可以考慮有適當難度差異的題目供學生選擇。同時,如何避免學生趨向選擇小難度以及考核公平性,這是需要繼續(xù)探討的問題[5]。

這幾年教學中,有個思路調整,就是首先夯實基礎、抓好主線,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比如,有學生在大作業(yè)答辯過程中,能很清晰表達算法思想、分析代碼等,但平時基礎練習卻做得不好,期末考試成績也不理想。因此,課程大作業(yè)在總成績中占分比例調整降低。另外,為了滿足基礎好的同學的學習需求,可以適當提供完整的有趣或者貼近生活的擴展案例代碼,進行讀代碼這種形式的學習,也可提供同學間分享交流機會。

3.4小舉措增強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習積極性

1)在教學中多從正面引導和肯定,增強學生自信心。如果學生有抵觸或者畏難情緒,肯定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中確實需要正視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的現實情況,必須承認不同層次學校的學生之間學習基礎和能力差距的存在,才能理直氣壯地安排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作為中華女子學院唯一的工科系,較大比例學生不是第一志愿入學計算機專業(yè)。經過一年的學習時間,每位學生對計算機專業(yè)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大學二年級更是關鍵的一年。因此,老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更需要細致的情緒關懷,及時了解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碰到問題,給予積極回應或幫助。尤其在學生學習困難或者壓力大時,更要理解和尊重,耐心疏解,正面引導,具體指導,多正面肯定每次哪怕小小進步。同時,在教學進度安排上要考慮整體學生情況,抓牢主線夯實基礎為先,并注意教學內容的螺旋式進展,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小學生心理壓力,進而增強自信心[4]。

2)聯(lián)系實際應用,,關注技術背后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實現了隊列的基本操作之后,帶著學生一起分析和實現醫(yī)院就診排隊應用,加深對隊列邏輯結構特點的理解以及數據結構在解決較復雜問題中的應用。實現堆棧的基本操作之后,帶著學生先玩迷宮游戲,再一起分析利用堆棧如何實現走迷宮。在講赫夫曼編碼前,先引入赫夫曼當初發(fā)明赫夫曼編碼的背景故事,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類似這些小舉措卻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一起?I造分享、合作、互助和積極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多討論,大作業(yè)合作完成,遇到困難互相幫助。發(fā)現有優(yōu)化算法的例子,老師及時表揚并讓學生跟大家一起分享討論,從而營造積極的集體學習氛圍。

3.5發(fā)揮微課在數據結構實踐教學中作用

互聯(lián)網+時代的教育改革,將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體驗,更好地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胺D課堂”模式中,學生在課外通過看視頻講座、閱讀功能增強的電子書等形式,自主規(guī)劃學習內容、學習節(jié)奏、風格和呈現知識的方式來完成知識的學習。而在課堂上教師答疑解惑,有更多的時間與每個人交流,學生之間也可以討論,可以開展知識運用的實驗實踐等,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微課是實現“翻轉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常用的課件設計方案,它基于學科的核心知識點設計而成,以短小教學視頻為核心的、具有明確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結構化和微型化在線教學課件?;谖⒄n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更好地做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而且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分析女院計算機專業(yè)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數據結構課程本身的特點,完全實現翻轉課堂難度極大,但是將微課作為傳統(tǒng)課堂的一種延伸和補充,將會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改善教學效果。在算法設計實踐過程中,最容易發(fā)現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和需求,也更適宜開展微課應用,也利于教師不斷總結和完善重點和難點的教學方法方式[6-7]。比如稍慢于實踐進度的,有疑問可通過微?n進行回顧,自行安排學習和實踐進度??煊趯嵺`進度的,可通過補充視頻自學來加大實踐力度,拓展學習和實踐內容。

另外,本學期選擇了李春葆版的數據結構教程,屬于升級微課版,書中附帶了一些微課,直接掃描二維碼即可看視頻,方便了學生預習和復習。另外總結學生實踐過程的常見問題等需求,自行制作相應微課資源,比如vs2010使用指南微課,常見錯誤調試方法,赫夫曼編碼預習微課等。這樣可以更好地補充和輔助學生的課堂內外的學習與實踐,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第3篇:小學微課程設計方案范文

艾勝華 深圳市華僑城中學僑城部

近日,受學校的委派,我們一行五人,前往蘇州參加第五期全國中小學微課程設計與反轉課堂教學實踐高級研修班?,F將如下心得與大家共分享。"翻轉課堂"——這種能夠凸顯個性化學習的教學模式的呈現,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固有的教學觀念和既定的思維方勢。"翻轉課堂"是什么,如何"翻轉",通過這次的學習,經過一番搜索查閱,本人對"翻轉課堂"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一、什么是"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的定義就是教師創(chuàng)建視頻,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完成相關的測試并提出問題。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協(xié)作、完成作業(yè)及個性化指導,學生形成新知結構的一種教學形態(tài)。眾所周知,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布置家庭作業(yè)讓學生回家練習。但"翻轉課堂"卻幾乎把傳統(tǒng)教學翻轉了過來,構建了學生晚上在家依據教師制作的10分鐘左右的教學視頻自主學習,并完成幾個有針對性的測試;上課時師生互動交流學習內容,增加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和個性化的接觸時間,達到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要求。它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一種顛覆或者叫反轉。既改變了學習的順序,又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讓學生對自己學習負責,實現學習的可復制性。老師不在是講臺上的"圣人",而是成為學生個性化教育的教練。

二、如何開始"翻轉課堂"

通過聆聽學習胡教授的講座,開始錄制微課之前得做好以下幾點:

1、繪制知識地圖。對即將進行翻轉課堂制作的章節(jié)的知識點進行梳理。

2、列出知識清單。對本章節(jié)的知識點進行概括,應明確學生必須掌握的目標,以及視頻最終需要表現的內容。

3、制定設計方案。收集和創(chuàng)建視頻,應考慮發(fā)不同教師和班級的差異來制定教學步驟、安排教學內容,分配視頻時間等等。個人認為微課中應只講重點、不講難點,將難點留到課堂上讓學生交流探討,更能加深學生對難點的理解。

4、確定錄制形式。在制作過程中應考慮學生的想法,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5、組織課堂活動。課程內容在課外傳遞給學生后,那么課堂內更需要高質量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創(chuàng)建內容,通過探究式的活動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有機會在具體環(huán)境中應用其所學內容。

三、"翻轉課堂"翻轉了什么

翻轉課堂以"學習情況研究、學習資源前置、有針對性的學困生輔導以及總結性提升"作為課堂推進的模式,為我們重構了教學的基本流程,他對傳統(tǒng)課堂的顛覆性改變,既讓我們疑惑頓生,也讓我們眼界大開。

1"翻轉"讓學生自己掌控學習

翻轉課堂后,利用教學視頻,學生能根據自身情況來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學習。學生在課外或回家看教師的視頻講解,完全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而不必像在課堂上教師集體教學那樣緊繃神經,擔心遺漏什么,或因為分心而跟不上教學節(jié)奏。學生觀看視頻的節(jié)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進跳過,沒懂的倒退反復觀看,也可停下來仔細思考或筆記,甚至還可以通過聊天軟件向老師和同伴尋求幫助。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精心安排教學環(huán)境和妥善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教育在技術的支持下變得更加人性化。

2"翻轉"增加了學習中的互動。

"翻轉課堂"不是推翻原有的理論,而是重在轉變新形勢下的教師觀、學生觀、課堂觀。翻轉課堂最大的好處就是全面提升了課堂的互動,具體表現在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當教師更多的成為指導者而非內容的傳遞者時,教師就有機會觀察到學生之間的互動,并有針對的進行問題或學困生輔導。采用這種模式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習過程中的交互性,有助于學習者的溝通、協(xié)作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3"翻轉"讓教師與家長的交流更深入

翻轉課堂改變了我們與家長交流的內容。大家都記得,多年以來,在家長會上,父母問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比如:安靜的聽講,行為恭敬,舉手回答問題,不打擾其它同學。這些看起來是學習好的特征,我們回答起來卻很糾結。因為在我們翻轉課堂后,在課堂上這些問題也不再是重要的問題。現在真正的問題是:孩子們是否在學習?如果他們不學習,我們能做些什么來幫助他們學習呢?這個更深刻的問題會帶領教師與家長商量:如何把學生帶到一個環(huán)境,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學習者。

4學習后,對自己的幾點反思

第4篇:小學微課程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產品造型設計;產品形態(tài)與結構;信息化;教學設計

一、高職產品造型設計專業(yè)特征與信息化教學

(一)產品造型設計

產品造型設計是一門以產品為設計對象的綜合性學科。在現代經濟和工業(yè)快速發(fā)展蛻變的當下,產品造型設計旨在融合藝術(Art)與科技(Science),尋求“人——產品——環(huán)境”三位一體協(xié)調統(tǒng)一的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說到底,這個學科探求的是一種新的設計觀和方法論。具體到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的過程中,產品造型設計不只是傳統(tǒng)意義認知上給產品賦予一個好看的藝術感外形,它要處理不同條件下產品形態(tài)與產品的功能、結構、語義、材料、市場、用戶體驗等各方面的關系,從美學、科技、社會學、經濟學等方面出發(fā)進行產品的三維形態(tài)設計,最終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給人們帶來更加便利、舒適、美好的生活體驗。由此可見,綜合性是產品造型設計學科的一大特征。

(二)信息化教學

近年來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信息技術與人們日常生活的整合度越來越高,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進行教學輔助已經成為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各個層次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信息化教學可描述為:把信息技術引入教學,以信息技術為支持來輔助教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發(fā)展的教學。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和手段只是輔助教學的方法,不能為了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更不能將信息技術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加以依賴。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同,信息化教學強調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不再以“聽、記、重復、練習”作為獲取知識的手段。在信息化的教學設計中,實現從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為中心的學習方式轉變。

(三)高職產品造型設計專業(yè)與信息化教學

自2010年以來,國家為推進職業(yè)院校信息化教學,舉辦多項信息化教學大賽,從2010年僅有中職參加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和“信息化教學設計”兩項,到2016年中職組與高職組共同參與“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課堂教學”和“信息化實訓教學”,信息化對傳統(tǒng)教學提出了顛覆性的挑戰(zhàn)。尤其是高職教育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現代設計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對于高職產品造型設計專業(yè)的學習,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應用勢在必行。產品造型專業(yè)綜合性的特征決定了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達到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專業(yè)課中的軟件技術應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重要,在互聯(lián)網浪潮下成長起來的95后學生對傳統(tǒng)講授模式教學早已不感冒,這就需要教師、學生共同聯(lián)手,將信息化方式切實有效地運用于課堂和課外教學,在高職產品造型專業(yè)的教學中走出一條創(chuàng)新之路。

二、《產品形態(tài)與結構》模塊信息化教學設計

“產品造型設計基礎”是高職產品造型設計專業(yè)的專業(yè)平臺課程,本文所引的案例《產品形態(tài)與結構》來自于本門課程。作為產品設計專業(yè)基礎課,課程實踐性和綜合性強,因此利用信息化教學提高學生的直觀認知與理解,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必要的。以《產品形態(tài)與結構》為例,將從以下四方面闡述信息化教學的探索應用。

(一)教學任務分析

1.課程分析(如圖1)就像一棵大樹一樣,產品造型設計專業(yè)課程體系包括專業(yè)平臺課,類似大樹的樹根,專業(yè)方向課,類似大樹的樹干,專業(yè)拓展課,類似大樹的樹枝,“產品造型設計基礎”是其中的專業(yè)平臺課程。為了對接學生以后的就業(yè)崗位,本課程旨在達成學生對于產品造型感知力、認識觀和方法論三個方面的作用。2.學情分析通過前修課程設計思維與方法,造型基礎,裝飾設計基礎的學習,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形式基礎和形態(tài)意識,但這種形式學習停留于純樣式層面,這門課需要將造型與產品設計直接聯(lián)系,學生在產品的設計意識方面更進一步。由于自身見識的主觀原因和學校地域問題的一些客觀原因,學生對于產品的見識和知識面還是偏窄,且能力參差不齊,這就需要繼續(xù)加強課堂產品認知拓展,帶領學生“走出去”,分組協(xié)作,以好帶差。3.教學目標“產品造型設計基礎”課程共四大項目,“產品形態(tài)與結構”選自其中項目二模塊四,講授2課時,實踐6課時。專業(yè)能力層面希望學生掌握結構的基本知識,加強對結構的認識,理解形態(tài)與結構、功能與結構、材料與結構的相互關系;方法能力層面希望學生提高對產品結構的感知水平,具備產品結構的設計、塑造能力;在社會能力層面培養(yǎng)學生作為產品設計師應具備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4.教學重難點本模塊的重點是結構的基本連接方法和結構模型的制作方法,難點是學生可以合理選取與運用相應的材料與結構來表達形態(tài),展示功能,在實際產品設計實踐中提升對結構的把握能力。

(二)教學過程實施

1.課前準備學生已完成了上節(jié)課花器語意設計草圖方案,按照要求利用信息化媒介手段提前預習“形態(tài)與結構”,如市場調研、微信公眾號、設計網站、手機APP應用等。信息技術的預習手段,符合95后大學生的愛逛街、愛上網、愛手機的個性特征。2.課堂教學本模塊的課堂教學共分為回顧復習——新課導入——課堂講授——項目實踐——評價與小結五大部分。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回顧復習上節(jié)課“形態(tài)與語意”的基本知識,利用投影儀和視頻展臺邊點評邊修改作業(yè),實時展示,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接著,基于學生課前預習對《榫卯》APP(圖2)的使用體驗,教師引出“結構”在產品設計中的重要作用,自然過渡到本模塊的新課講授。手機APP首次成為信息化教學工具,成為課程導入的新手段。課堂講授帶領學生厘清結構的基本概念,結構與強度,以及本模塊的重點——結構中材料的基本連接方法,其中榫卯連接知識點較難。榫卯部件種類繁多,零件煩亂,課堂實物直觀展示不方便,我們利用《榫卯》APP進行信息化模象直觀,增強學生對結構連接和結構功能的理解,解決教學重點。在課堂講授結束后,教學進入項目實踐部分——花器的形態(tài)結構,這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所在,要求學生選擇合適的材料和結構方式,根據自己之前的花器草圖方案,制作結構模型。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我們分“三步走”。第一步(如圖3)教師利用犀牛軟件三維建模舉例演示產品結構,對比實物圖講解結構模型制作方法,此手段動態(tài)、直觀,學生對于結構的制作方法理解不再困難。第二步教師和每組學生一對一討論,確定結構設計方案。討論過程中,對于結構計算難度大的方案,教師輔助犀牛軟件模擬、計算數據,使復雜模型直觀顯示。這一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本,教師轉變?yōu)楹献髡呓巧?。很多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軟件學習愿望,即后續(xù)的學習期待,這是我們很愿意看到的現象。第三步即學生分組完成結構模型制作(圖4)。課堂最后,我們再次利用投影儀和視頻展臺對學生作品進行展示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課程結束后的展覽評價,信息化設備參與課堂評價,改變原有教師評價的單一評價模式,提升學生、公眾的參與度。3.課后拓展課后,學生自行查找產品結構創(chuàng)新設計的案例,總結個人觀點,制作PPT。利用超星學習通,復習鞏固,與學習小組成員、老師在線交流互動,轉變傳統(tǒng)娛樂社交為學習社交。4.課程反饋整門課程結束后,我們利用教務系統(tǒng)反饋、師生互評反饋和公眾評價反饋等信息化反饋機制,進行課程反饋評估。特別是公眾評價反饋,設計專業(yè)最具代表性的評價方式,本次課程將傳統(tǒng)的實體展廳展覽進行改良創(chuàng)新,不僅可以實體展廳看展,而且可以在網上展廳觀看留言。信息化與課程反饋有機融合,更具科學性和創(chuàng)新性。

(三)教學效果反思

縱觀我們產品造型設計專業(yè)進行信息化教學的探索,本次課課前準備充分自覺,利用了95后學生喜聞樂見的預習形式;課堂學習積極、合作、創(chuàng)新,移動終端成為課堂導入新手段,APP輔助和三維建模軟件輔助高效解決結構學習的重難點,師生互動增強,課堂氣氛活躍,多元評價體系建立;學生的課后拓展個性化,學生對后續(xù)課程具有學習期待,變傳統(tǒng)娛樂社交為學習社交,這是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成功嘗試。

結語

第5篇:小學微課程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師資培訓;研究性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03-044-03

一、對師資培訓教學改革的已有研究

現代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對當前的師資培訓教學體系提出挑戰(zhàn)。目前對師資培訓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1.師資培訓教學改革的目標與理念。大家普遍認為師資培訓教學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開放創(chuàng)新的理念為先導,樹立合作互動理念,主動把服務教師成長需求的理念貫穿于師資培訓教學的全過程。有效的師資培訓應該在師范生的自我了解和正式培訓課程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師范生需要綜合個人知識、既得經驗以及培訓課程,并且將這些內容重新調整利用,從中衍生出個人的體會。

2.師資培訓教學的模式。前人的研究總結起來,認為目前的師資培訓教學可以遵循多種途徑,嘗試著采用多種模式,如參與式、交互式、實踐式,改變過去的灌輸式、傳授式的教學模式。提倡開展聽課、說課、講課、評課等教學活動。對某些課程,利用現代網絡手段和信息技術的遠程教育模式也是非常有效的培訓教學模式。

3.培訓內容的設計與操作。許多文獻反映當前師資培訓教學內容保守、滯后,提出師資培訓的課程設計應是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開放的,應關注學員的內在需求,強調按需施訓,突出針對性,增強有效性。針對培訓內容應該涵蓋什么和排除什么,大家普遍認為目前的培訓內容過于理論化,和教學實踐嚴重脫節(jié),應恰當處理學術性與師范性之間的關系。

4.師資培訓的實效性。許多文獻都討論了師資培訓教學的效果,分析了師資培訓教學流于形式的原因。目前的師資培訓不乏走形式、走過場的情況,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文憑的也大有人在。課程設置的相似性,監(jiān)督考核不嚴格、不科學,教師教學的枯燥、古板,教學方式單一,學員敷衍了事的學習態(tài)度都造成師資培訓教學中的“實工虛做”現象。

5.培訓教學改革的思路。針對培訓教學中的種種問題,前人研究中也提出了培訓教學改革的思路,如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內容,改革教法,堅持對任課教師和學員的動態(tài)性評價等措施。

二、對已有研究中存在問題的分析

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的總結可以看出以下問題:

1.對教師的研究沒有著眼于深層建構。應對基礎教育改革,教育理論關于教師的研究,其重心日益聚焦在教師的教學意識、價值觀、信念與愿望等深層次的內在思想活動上。與此相對應,師資培訓的模式也從“訓練”走向“開發(fā)”與“發(fā)展”。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視角觀照新課程的教師培訓,就必須著眼于深層次的“建構”,因為只重視行為模式而不關注意識結構,這樣的培訓必然是低效的,課程“理解”指引著課程實踐,課程觀念主導著課程實施;教育教學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提升理念。

在新課程師資培訓教學工作中,所有存在的問題歸根結底是教學理念的問題,沒有在教學中真正貫徹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理念,所以產生了教學內容滯后、教學模式老套等一系列問題。而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方法上,即為開展研究性教學,這是培養(yǎng)學員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學員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的有效途徑。

2.教學改革的措施不系統(tǒng)。筆者發(fā)現對師資培訓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措施的討論較多,但所提出的問題大多數建立在微觀的層面上,形成一系列離散狀態(tài)的點,缺乏對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的探討。雖然對教育創(chuàng)新有一定的認識,但是沒有從教師教育發(fā)展趨勢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的分析人手,沒有做深層次剖析,解決問題的對策也是就事論事,停留于表層,缺乏系統(tǒng)性,缺乏理論依據,更缺乏對改革措施的繼續(xù)追蹤。

3.新課程師資培訓目標不明確。已有的研究文獻雖然提出了一些師資培訓教學改革的措施,但沒有結合基礎教育改革分析教師專業(yè)知識特性和專業(yè)思維方式,沒有明確新課程合格教師的標準,沒有明確培訓目標。

教學過程是教與學雙邊互動過程,目前的針對研究性教學的大多數理論是從學生學的角度展開的,對師范教育尤其是師資培訓研究性教學進行討論的文獻較少。

三、高師師資培訓實施研究性教學的策略

面向基礎教育改革對教師專業(yè)素質的新要求,如何奠定寬厚的學科素養(yǎng),如何培養(yǎng)研究型教師,都要通過高師院校深化師資培訓教學改革,積極構建研究性教學體系,大力推進研究性教學模式改革去實現。

1.更新培訓理念、明確培訓目標。研究性教學從本質上講是對強調學術研究、思想自由的大學精神的一種回歸。推進研究性教學首先要尊重和強調學員在研究性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樹立“以學員為本”的教學理念,樹立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方為核心的創(chuàng)新教育觀念,教育功能向以培養(yǎng)學員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主的方向轉變。教師應努力把傳統(tǒng)教學中知識的灌輸過程變?yōu)橛蓪W員積極參與、師生共同探索研究的過程,引導學員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理論的發(fā)展線索、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讓學員從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受到體驗,從理論的推演過程中得到感悟,對科學研究方法得到較為系統(tǒng)的訓練。研究性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具有教學的特性――教育性,更重要的在于引導學員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將研究性教學的方式方法帶人自己的教學課堂,在真實的研究性教學環(huán)境中成長的基礎教育教師比在說教的環(huán)境中更容易適應基礎教育的研究性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中學教育帶來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亟須培養(yǎng)出具有研究能力和指導中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能力的教師,來滿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新型師資的需要。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師資培訓的學員同樣應該樹立現代教育的新理念,其輸送的教師應該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擁有良好的知識素養(yǎng)和完善的知識結構,具有教育研究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等素質,并形成指導他人進行研究獲得知識技能的能力,在中小學開展的研究性學習中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把研究性教學引人師資培訓教學,不但能滿足基礎教育改革的需求,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而且對學員的職業(yè)規(guī)劃大有益處。

2.優(yōu)化教學內容、調整知識結構。教學內容相對滯后于時代的發(fā)展與學科的前沿,是高師教學的“通病”。一般來說,教師培訓課程包括四個板塊:常規(guī)或基于內容的知識、心理學教育學基礎、專業(yè)知識與方法及實踐教學。研究性教學要求+整合優(yōu)化原有的教學內容,注重理論知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

結合及知識的延展性,要挖掘綜合性、探究性課程內容。打破傳統(tǒng)的教材編寫體例,以問題的設定和解決為基本任務,開發(fā)新教材,賦予教材新的內容和創(chuàng)新知識架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實施使中小學的課程成為研究性教學改革的陣地,綜合性、研究性課程是基礎教育新課程的亮點,高師師資培訓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沖破學科教育的樊籬,加強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探究性,把學員引向學科教育及教師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最前沿。

基礎教育新課程的一系列的變革,也表明今后社會將越來越關注師范生學科知識以外的各種技能和能力,對師范生的要求已經由單一的專業(yè)知識向綜合素養(yǎng)方向拓展,由理論知識的掌握向從教能力的建構超越。實踐教學是培養(yǎng)學員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根本手段,也是培養(yǎng)學員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為此,高師應強化實踐教學,使實踐教學課程化,通過微格教學、見習、實習,對學員的論文選題或設計方案進行跟蹤指導等途徑,提高師范生的教學、教研和教育創(chuàng)新能力。

3.更新教學方法、活化教學手段。目前,高師院校教師中存在著教學創(chuàng)新動力不足的問題,教學方法單一、守舊,相當一部分教師并沒有認識到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性。

研究性教學特別強調教學方法的復合式運用,每一種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相互融合才能實現效用上的互補。講授法是其他所有教學方法的基礎,對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非常有效,能逐步建立起學員的知識儲備。問題教學法是研究性教學的常見方法,通過設置情景和提供材料,讓學員在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中獲取知識,培養(yǎng)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其他如案例分析法、活動體驗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等。教學中應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間斷地在教學過程“滲透”研究性思想,將研究性教學貫穿于師資培訓教育的各個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有助于提高教學的實際效果。

在教學手段上,要盡可能地促進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教學的整合,提高學員的信息素養(yǎng)?;A教育把“加速學生的信息化,實現中國教育的跨越發(fā)展”作為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目標明確下來,因此培養(yǎng)學員的信息素養(yǎng),要貫穿在培訓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去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教學方式,既能提高教學效率,又能引發(fā)學員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充分利用校園網為師生提供互動平臺,積極構建教學網頁、教學資源庫、專題學習網站等網絡教學環(huán)境,不斷提升師資培訓研究性教學的信息化水平。

4.突出自主能動、創(chuàng)設開放情境。新課程的師資培訓的效果,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教學行為方式的改善上。學員自我導向和自主能動的學習,能最大限度發(fā)揮主體作用,開發(fā)自我潛能,也就是說學員是課程學習和自我發(fā)展的主體,積極地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改進自己的教學。研究性教學要求改變培訓中學員的被動接受地位,不單單作為教學專家的聆聽者,而要使他們能夠在實際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自己對教學和學習的理解。

在實施研究性教學的過程中,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活動,應創(chuàng)設開放的教學情境。開放教學形式,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員在課堂上激發(fā)、累積起來的問題把他們引向課外積極主動的探求與思索中;開放教學地點,學校與社會、工作單位、圖書館、實驗室等相結合;開放教學內容,表現在教材與其他知識資源的結合;開闊教學視野,絕不僅限于課堂,而是隨時把師生引向外在的社會與自然界的關注之中。操作上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虛擬學?!薄ⅰ翱罩薪淌摇焙汀盁善琳n程”,利用“軟件包”輔助學習,引導學員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計教學生涯發(fā)展計劃。注意研究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如學員的論文寫作、調查報告、組織討論、演講辯論和實例論證等,在參與活動中鍛煉學員研究性學習能力的提高。

5.推動自我審視、促進經驗提升。研究性教學中學員的參與過程還包括學員的自我審視。自我審視即反思,是學員運用所學專業(yè)、教育等理論,以自身的活動為思考對象,對已有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再認知的過程。反思的目的在于發(fā)展學員的評價能力,促進學員自我成長的能力。波斯納(G.J.Posner,1989)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反思已成為教師培訓研究性教學的新思路。在反思過程中,主要引導學員做好下面幾件事:撰寫教后記、自省日記;進行各種形式的對照分析和學習小結,例如微格教學中回放錄音錄像,進行分析、評價;記錄自己的點滴感悟、體驗與思想火花;實踐中的“個案”剖析與思考;個人成長的回顧與職業(yè)活動的“敘事分析”等。

6.定位教師角色、建設新型隊伍。研究性教學要求教師的角色超越傳統(tǒng)的講授者,不再自認為是知識的所有者和傳授者,而真正扮演“學員學習的促進者”的角色,擺脫“師道尊嚴”的束縛,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學員,以民主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幫助學員建立科學的研究性學習方法。教師角色由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向研究性教學中的“設計師、引路人、推進者”方向轉變。

實施研究性教學的關鍵在于建設一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素質的研究型教師隊伍。可根據不同教學任務的需要,將具有不同知識、技能的教師組建成教學團隊,充分發(fā)揮其在開展教學討論、交流教學經驗、推行研究性教學中的作用,同時培養(yǎng)學科帶頭人和教學名師,將新的思想、知識和科研成果不斷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去,為開展研究性教學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7.改革評價體系、肯定超越創(chuàng)新。開展研究性教學必須有一套與之相配套的教學評價體系。評價的目的在于及時掌握研究性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不斷改進教學工作,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要根據不同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科學設計考核內容,改變對學員評價中“一考定全局”的傳統(tǒng)終結性評價模式,實行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全程評價,采用習題作業(yè)、問題討論、項目訓練(論文、案例教學、課程設計等)等方式,加強教學過程中平時學習情況的考查,提倡開卷、半開卷、口試、論文答辯等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從而增強考核方式、方法的靈活性、有效性、綜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