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心理疾病癥自愈的方法范文

心理疾病癥自愈的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疾病癥自愈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心理疾病癥自愈的方法

第1篇:心理疾病癥自愈的方法范文

食補就是化解壓力

中國人愛吃,這是常識。

且不論春節(jié)前那一日一日從不重疊的菜譜,也不論端午的粽子中秋的元宵,只看中國人把所有的洋節(jié)都挪來做食品節(jié),也能發(fā)現(xiàn)“食補”在中國文化里所處的地位。

感恩節(jié)本是為了感謝上天賜予食物,可挪過來以后大多數(shù)人卻是沖著能大吃一頓火雞去的;情人節(jié)的浪漫,最終凝結為巧克力和燭光晚餐……更不用提那些本土的節(jié)日:立春的春卷春餅、入伏的餃子、立秋的“貼秋膘”……似乎大家借著種種借口大吃特吃。

中國人真的這么喜歡吃東西嗎?一群研究臨床醫(yī)學的學者說:不。中國人只是習慣把心理問題“身體化”,所以才培養(yǎng)出了如此獨特的飲食文化。

在中國社會里,人際關系的結構相當緊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位置,需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和行為。因此,當個人發(fā)生心理沖突、內(nèi)在焦慮,以及人際適應癥等各種心理問題時,都很容易威脅到強調(diào)“保持團體和諧”的文化法則。因此,公開表達或者討論心理問題,在歷史上就被視為破壞性、懲罰性的行為,可能為自己或家人帶來恥辱。

或許這就是為什么中國人總是抱有一種“多多少少有點兒病,只要這病不要命”想法的原因吧。既然心理疾病屬于犯忌諱的事,那么除非它嚴重到精神崩潰(甚至有些地方對于精神崩潰也當做羞恥之事),否則人們寧可以“身體不適”的名義來代替輕微的心理失調(diào)。而這,就是“心理問題身體化”。

“身體化”的一般表現(xiàn)為失眠、沒胃口、肌肉酸痛、視力或聽力減退、月經(jīng)不調(diào)、哮喘、易疲勞或偏頭痛等等。這些算不上“大病”的小毛病,常常也沒有什么具體的生理原因,但確實很困擾人。在中國文化里,它們常常被算為“虛”或“虧”,需要進補調(diào)養(yǎng)。而進補,最常見的自然就是食補,通過食物來補充元氣,化解自身壓力。

食補效果的內(nèi)在心理原因

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人們自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什么稀罕吃什么也不足為奇。不過說來也奇怪,盡管并不對癥,可“食補”卻仍然有它的心理效果。很多人在這樣“進補調(diào)養(yǎng)”之后,那些小毛病卻全都不藥而愈。越是補得好、補得稀奇的,病癥的好轉(zhuǎn)速度就越快,這又是為什么呢?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食補”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民族性的文化烙印。經(jīng)過幾千年來的歷史演變,它已經(jīng)被賦予了“安慰劑”的意義。進補,變成了一種“個別的心理輔導”,透過令人信服的技巧與原料(體現(xiàn)為種種美食),來對心理問題進行疏導。那些將心理問題“身體化”的人,信服食補的效力,自然接受其中的暗示和開導,從而使心理問題得到化解。

“身體化”的現(xiàn)象,其實表明了中國人處理焦慮性心理困擾的方式。食補并非真的可以治病,也并沒有確切的生理基礎。當困擾人的情緒得到解決時,那些小毛病自然就不翼而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