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全日制教育英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級別
試 用 大 綱
試用修訂版大綱
詞量速度
無
100個/分鐘
二
90~100個/分鐘(100~110個/分鐘)
120個/分鐘
生詞
一
無
無
二
無
有
讀速度
一
無
40~50個/分鐘
二
40~50個/分鐘(50~60個/分鐘)
50~70個/分
生詞率
一
大于2%
大于2%
二
大于2%
大于3%
寫(聽寫)速度
一
5~7個/分鐘
6~8個/分鐘
二
10個/分鐘(12個/分鐘)
10~12個/分鐘
詞匯掌握
生詞
一
350個
450個
二
600個 (700個)
800個
習語
一
100條
100條
二
200條
200條
認讀
一
180個別 (300個)
無
二
400個 (500個)
400~500個
課程倡導的新型教學過程是師生間、學生間信息傳遞的互動過程,也是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人際交往過程,而學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中發(fā)現自身的優(yōu)勢才能更好的學習英語。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特有的學習方法,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都能最大程度上的參與到合作交流中,都有與老師交流的機會,以共同學習活動和人際交往為載體。它不但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fā)揮,而且還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互相幫助、互相激勵,學會交流、學會創(chuàng)造,這恰恰好與《新課程標準》的初衷不謀而合。
關鍵詞:初中英語;學生合作;現狀
合作學習是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有效方式,但目前合作學習在操作層面上還存在表面化的問題。本文結合教學案例分析了合作學習表面化的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合作學習現狀存在的問題
(一)將合作學習誤認為是小組討論
這種固定的教學模式往往導致教師在課堂的形式方面用盡心思,卻不注重對任務活動的精心設計,不關注學生的差異,忽略了對教學內容深層意義的挖掘、探究、解讀和延伸;同時也使課堂教學活動失去了應有的激情與歡樂。
(一)少數人學習,多數人空閑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馬上開始討論,然而有的小組中只有個別學生在唱獨角戲,其余學生只是充當觀眾,學習困難生更是難以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三)重視討論,輕視思考
在合作學習中,有些教師常讓學生課前預習課文,上課一開始馬上就用多媒體呈現相關問題,要求學生立即開始討論。各小組討論后進行匯報時,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教師覺得該“合作”了,學生就得迅速合作;教師覺得該匯報了,即使學生討論得正熱烈,也必須馬上停止,進行匯報。
(四)小組成員搭配不當影響合作學習的效果
對一個四人合作小組進行了一個學期的觀察后發(fā)現,在這個小組中,組長學習努力,成績優(yōu)秀,但合作能力卻比較弱;另三位組員分別是一位性格內向的女生和兩位調皮活潑的男生。組長無力組織好小組活動,經常將合作學習轉變成個人學習,而其他三人則養(yǎng)成了自己不思考而依賴組長的壞習慣。
二、方法及對策
(一)拓寬互動合作范圍.滿足學生學習需要
新課程英語教學認為,關注全體學生的學習發(fā)展需要是提高課程教學有效性的首要前提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也是最為重要的活力因子。正是基于這樣的教學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要求,拓寬互動合作范圍,鼓勵學生在一種自由平等的互動學習氛圍中自由成長,切實滿足不同類型學生
的學習發(fā)展需要,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筆者以為,在教學過程中拓寬互動合作范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突出互動合作的層次性,根據學生的學習個體差異來進行有目的互動,讓學生能夠有所學習和提高;(2)是注重互動
探究合作的方法多樣性,鼓勵學生通過同桌討論、小組探究、師生互動交流、分角色表演等方式來參與課堂學習,讓學生都能夠有所發(fā)展和提高;(3)突出互動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性,讓學生在彼此互動探究的過程中能夠生成必要的語言知識,促進他們技能的有效內化生成。
(二)構建活動的、平等對話的、豐富的課堂
要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構建小組合作型的學習模式,就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才能.教師在引導課堂學習的時候,要盡可能地豐富課堂的內容及形式.使得課堂教學興趣盎然,生機勃勃。例如在教學(JEFC Book 3) make our word more beautiful 一單元時,球環(huán)境惡劣的情況收集起來??梢酝ㄟ^嘲絡、籍等形式 。查閱“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內容。然后再通過小組各個同學的努力。將資料收集完整.發(fā)表自己射環(huán)境保護的看法與感受。
(三)鼓勵互動合作創(chuàng)新.豐富學生想象思維
互動探究不僅是對原有知識的探究,更是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的有效手段。從教學的構建形成來看。學生的學習互動合作是他們探究知識的一種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相信,在此基礎上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
從某種意義上說,鼓勵互動合作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應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鼓勵他們發(fā)揮主人翁學習精神,以此來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同時,建議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思維能夠運用適當的表達方式來呈現自身的學習成果,并且為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創(chuàng)新提供必要的展示舞臺空間。
(四)教師點撥精講
教師點撥精講是在學生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的,需要注意的問題是:(1)點撥精講時要胸中有數,準確把握講課的重點和難點,且點撥的語言、內容要精。(2)點撥精講應具有針對性。針對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教學內容的關鍵處以及學生爭論不休的問題,進行重點指導、答疑解惑,或引導學生自己動腦,歸納出結論,解決自學中出現的問題。(3)點撥精講應具有啟發(fā)性,學生經過老師的適當點撥能解決的問題應盡量讓學生自主解決,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學生討論交流過程中提出的有獨創(chuàng)見解的問題給予肯定和鼓勵,以保護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三、師生評價總結
評價總結階段是本教學模式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結束之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對全課進行系統(tǒng)回憶,學生進行自評、互評,教師進行總評,進一步明確重點、難點,指出應注意的問題,準確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等。通過總結使本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有針對性地布置課外作業(yè),提出下節(jié)課的自學要求。
結語:
綜上所言,在教學中運用互動合作的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教學聯系。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使用英語;另一方面,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真正實現師生互動,共同進步的效果。合作學習既是一種教學方式,又是一種學習方式。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它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多邊互動,不僅要求教師對整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進行整體把握,分配學習任務,控制教學進程,還要求教師注重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啟發(fā)和幫助,即關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新教材觀,科學發(fā)展觀
正確認識新課程的理念
一、以人為本,提高素質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發(fā)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因此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養(yǎng)。英語課程標準的目標是,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整合發(fā)展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種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課程目標就在于打破傳統(tǒng)的基于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于狹窄的課程定位,力求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培養(yǎng)他們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诖朔N認識,就應把學生看做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撃艿娜藖砼囵B(yǎng),而不應把他們視為“應試的機器”或是“可填塞的容器”,而不斷灌輸知識,施加壓力,因而限制甚至扼殺了他們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新課程要求改善或優(yōu)化學習方式,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模仿與記憶、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搜集和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這樣一來,教師也需要改進或優(yōu)化教學方式,改變灌輸式、注入式的教學方法,而采用啟發(fā)式、開放式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覺地采用合適的途徑、手段、策略、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師生合作開創(chuàng)新的教與學的模式,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實現“超越教師、課本與課堂”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逐步成為獨立自主的學習者,真正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需要說明的是,改善或優(yōu)化學習方式并不意味著否定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接受式學習、模仿與記憶等學習方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僅靠這些方式是難以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終身學能的人才的。
諾貝爾獎獲得者費舍爾教授曾較客觀地說過,教育有兩種,一種是對孩子“強迫地灌輸信息知識”,另一種是“給孩子很大的空間,選擇自己想關注的事物”。他認為,“中國前一種情形多一些,學生沒有充分的想象力,沒有充分地解放自己”。給學生空間,加強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思維,才可能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發(fā)明。這對于21世紀的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實在太重要了!應該說,新課程主張改善學習方式,正是為了在基礎教育階段提供必要的“空間”。
三、提供選擇,發(fā)揮個性
新課程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fā)展,重視學生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特別是學生的多元智能,加強了課程的選擇性。首先,課程的要求多級化,從小學到高中定了九級要求。其次,在完成共同基礎的前提下,高中英語課程力求多樣化,設立了必修和選修課程,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和自我發(fā)展的機會。第三、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現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集權與放權的結合。這無疑會在課程內容、教材編選和課時安排等方面給地方和學校一定的選擇余地,使教學能符合實際。
四、改進評價,促進發(fā)展
新課程為了改進評價體系,促進學生不斷發(fā)展,要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評價應體現在教學的過程之中,因此不僅要重視終結性的評價,即“甄別”和“選拔”的作用,還要重視形成性評價,突出評價的激勵和調控的功能。通過評價使師生不斷體驗進步,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進行反思、調整、改進、完善教與學。這是評價的目的。評價的內容不應僅限于學科知識和技能,應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精感態(tài)度、文化素質、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等,以及對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學科知識、文化素養(yǎng)、教學能力、合作能力、教學效果、教學管理技能等,進行全面的評價。這樣一來,評價的方式和手段必然要多元化。形成性評價注重教與學過程中的表現,采取觀察、記錄、面談、周記、小測驗、建立學習檔案、完成項目等形式。學生自主性評價與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互動式評價相結合。今后外語的終結性評價除包括筆試和聽力,還需包括口試。要確保新課程的順利實施,保證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素質,加強能力,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必須完善評價體系。
縱觀新教材的發(fā)展
一、樹立新的教材觀,正確認識教材和教師的功能
教材的多樣化帶來了新的觀念,第一,教材是服務于教學的材料和工具。教師應做教科書的主人,而不應是教科書的奴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教學的實際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研究教材,用好教材。這樣,才有可能有效地實施課程,達到預期的目標。
第二,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應是課程設制的參與者。三級課程管理機制向教師提出了要求,教師有權選擇教材,也可從學生和學校教學實際出發(fā)開發(fā)校本課程,編選合適的材料。
第三,教師有責任開發(fā)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教材是課程資源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可謂核心部分。在英語教學中,還應該積極利用其他課程資源,例如廣播電視節(jié)目、錄音錄像、報刊雜志、圖書資料、教具和實物、多媒體光盤、各種形式的網絡資源等。
二、新教材努力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
通過教育部審查的教材雖各具特色,但總體上說,各套教材在以下諸方面都有所體現。
1、重視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特點,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教材在內容、結構體系、程度與分量、理論與實踐、活動與任務的設計等方面,都力求符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特點,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能夠激發(fā)其興趣,有較強的感染力,大部分教材都遵循“功能--結構--話題--任務”相結合的途徑進行設計。因此,這些教材具有的共性是:話題的選擇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現代社會生活,富有時代的氣息,文化信息量大;強調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改變單純重視語言知識的講解與傳授;注意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科學地安排語言材料,以利于學生構建知識、提高技能;設置真實而生動的情景和“任務型”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交流,提高用英語做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獲得和積累經驗。按照這條路子設計的教材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會起到舊教材難以達到的作用。
2、采取綜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并發(fā)展能力。
新教材多數不拘泥于一種教學方法,而是采取綜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發(fā)展多元智能。這一點在小學英語教材中表現得最為突出?,F在幾乎從每一套教材中都可發(fā)現視聽法、交際法、認知法、全身反應法、直接法等方法,可謂兼收并蓄,集各家所長。教材中的這些活動改變了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在靜動結合、基本功操練和自由練習結合、單項和綜合練習結合的活動中出現了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活躍局面。學生多種感官并用,積極思維,通過感知、實踐、體驗和參與,大量接觸英語,習得語言,培養(yǎng)感性知識,逐步理性化,學習和掌握語言。使用較成功的初、高中教材多以話題為核心,以結構和功能項目為主線,組織和安排聽、說、讀、寫,以及任務型活動和完成項目等實現教學目標。
3、充分重視以學生為主體,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新教材正在努力貫徹新課程的指導思想,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方面已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新教材已注意到學生具有構建知識的重要基礎,那就是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甚至英語語言基礎,嘗試著使用了探究式的方法呈現新的語言材料,主要的做法有:熱身運動、讀前提問、發(fā)現新知識、調查、動腦思考(Brainstorming),采訪、實驗、智力小測驗、討論,辯論等等。探究式學習能使學生通過學習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及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傳統(tǒng)的接受式的學習所難以做到的。部分中學英語教材在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的情境方面已有了突破,為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自主學習提供了空間,如讓學生看圖編故事、讀故事想象結局、解決難題,猜謎等。學生不僅可以從中感悟和體驗英語,而且能夠激活思維,開啟心智、大膽想象,敢于批判,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點燃學生心中的火花,使他們發(fā)出燦爛的智慧光芒。
新教材普遍運用小組活動的形式,來解決班級大學生言語實踐量不夠的問題。這種合作學習不僅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增加學生活動頻率的好辦法,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外語教材中有著形式多樣的小組活動,如角色表演、游戲、做手工、任務、項目、演劇,以及討論、辯論等。這些活動要求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分工負責,互相支持、信任、幫助、配合,還要相互溝通、解決矛盾,必須加強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這不僅可以幫助教師解決班級差異的難題,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的情感和責任感,甚至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領導意識、社交技能和民主價值觀。這些難以用筆頭測試測量出的素質,卻可以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悄然形成。而這種素質是終身受用的,是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
4、注重學科融合,密切聯系當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
外語教材應密切聯系當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具有時代的氣息和跨文化交際的信息,而且具有較強的跨學科的性質。目前,不僅中學英語教材,甚至小學英語已突破了日常交際活動的范疇,滲透著其他學科,如思想品德、社會、自然、體育、音樂、美術、人口教育、環(huán)境保護、法制教育、信息技術、航天技術等。具有學科融合特點的教材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滿足他們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夠引導學生面向社會、了解世界、增強國際意識。學科融合也體現了外語課程的拓展性和開放性。
5、系列配套增強了教材的選擇性、拓展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作為英語課程資源重要組成部分的教材(Teachingmaterial)已不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了,而是指一個教學包(Teachingkit),其中有學生用書、教師用書、練習冊、活動手冊、配套讀物、錄音帶、錄像帶、掛圖、卡片、多媒體光盤等。這些材料大大加強了教材的彈性,為教師靈活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學內容提供了條件。有的教材還設置了網站,學生運用互聯網可以自學,排除課堂上的緊張、焦慮的情緒,使學習個性化。有些小學英語教材特制了示范教學的光盤,并通過電視臺播放“空中教室”,為師生展示了優(yōu)秀的課堂教學,彌補了小學英語師資力量不足的缺陷。
6、增加了評價的機制
為了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為了幫助學生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新教材和其配套的評價手冊提供了質性評價的樣本和行為評價的方法。教材中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自我評價對學習能力發(fā)展的意義,并學會自我評價的方法,學會分析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激勵自己,有效地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合作精神。
正視前進中出現的問題
課程理念新,教材的變動大而且要求高,各地貫徹實施新課程的心情迫切,進入新世紀以來小學和中學的英語教學出現了跨越式的發(fā)展。據說,全國有三分之一的小學開設英語課,初中多半步入新課程,去年下半年四個省、區(qū)高中實施新課程,今年秋季初中將全部進入新課程。這種形勢令人又喜又憂。喜的是,課程改革的思想深入人心,英語教學倍受重視,大家參與課改的積極性很高,形勢發(fā)展快。憂的是,由于發(fā)展得快,出現的各種問題也不少。如果不及時認真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課程改革的進程會遭遇挫折。現在,讓我們分析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初步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
一、課程理念更新,要求提高,但師資水平偏低怎么辦?
近十年以來,中小學外語師資培訓一直在進行,有國家園丁工程,有全員培訓,在職或脫產培訓,學歷達標比例也有較大提高??墒?,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普遍面臨新的挑戰(zhàn)。許多教師仍然僅靠教科書教學,對課程的精神了解很少。更為嚴重的是,小學數以千萬計的學生需要幾十萬英語教師。哪兒有那么多科班出身的小學英語教師?于是,大部分地區(qū)(特別是鄉(xiāng)鎮(zhèn))多數教師都是其它學科轉行的。教學質量可以想像,結果出現了怪現象,校外辦班火熱,因為多數校外英語班的教師質量高于正規(guī)學校的教師。但這就苦了那些低收入的家庭了,他們的子女只能接受低質量的英語教育。不成功的小學英語教學將會給初中英語教學帶來很大困難。
建議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有:1、組織全體教師學習課程標準,要討論、研究和檢測。2、必須采取各種措施培訓小學教師,加強英語基礎知識技能和教學技能的訓練,制訂達標要求,培訓合格方可繼續(xù)任教。3、實行國家、省市級、地方三級培訓網,短期和長期結合,有條件的地區(qū)可聘請大學教師和外教幫助。4、各級教研部門、科研所、教育學院等機構應把重點放在教研工作上和師資培訓上來。5、開展校際間、教師間的教學研究和備課活動,鼓勵教學經驗和教學資源共享,共同合作應對新的挑戰(zhàn)。6、各地區(qū)建立教學資源中心(Teachingresourcecenter),展示、交流、共享教學資源(教材、教具、課件、備課資料、練習等)。
二、新課程的要求與目前教學實際是否存在較大的差距?如何能成功地實施新課程?
目前,外語界不少人雖然認可新課程的理念,但認為新課程的要求與我國實際落差較大,對新課程能否成功實施缺乏信心。這種擔憂完全可以理解。全國各地發(fā)展極不平衡,新課程在大城市和條件好的學校實施會比在廣大農村順利。在農村和西部地區(qū),師資、設備和教育管理等都較薄弱,一時難以達到新課程的要求。還有一個小學,初中和高中教學銜接的問題,由于在改革大潮中大家積極性很高,爭先恐后想早早進入新課程的試驗。這就難免加大了課程的難度、加重了師生的負擔。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適當放慢新課程試驗的速度。小學開設英語必需要有合格的教師;初中和高中新課程的試驗可由發(fā)達地區(qū)向西部地區(qū)、由城市向農村逐步推進;要不斷進行調研,總結經驗,解決疑難問題;必須注意初中與小學、高中與初中的銜接,不可拔高要求,使用過難的教材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壓力。欲速而不達。穩(wěn)步地、按照科學程序進行新課程的試驗方可獲得成功。
三、課程改革與考試改革如不能同步,新課程的實施難免會“穿新鞋走老路”。
這是每次課程改革存在的一個老問題,上一輪基礎教育英語教學改革重點是明確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當時大力提倡加強聽說訓練。為了保證聽說真正受到重視,全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采取措施改革考試方法,增加了聽力測試。中考和高考設有聽力測試項目,豈不知為了實現這一步,各級教研部門無數的人整整用了十年以上的時間。新一輪課程強調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新教材遵循這樣的精神編入了許多需要學生發(fā)揮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活動,使教材和教學更具開放性。學生的思想情感、語言知識高技能、學習策略、文化意識與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如何得以評價?學生在課堂上馳騁想象、開展有創(chuàng)造性的口頭表達活動又如何得到鼓勵?這就對改變現行的測試方式提出了要求。如果不加強口、筆頭表達能力的考查,不實施口試,那末教材中那些貫徹新的理念的課文和練習形同虛設,甚至會成為教學的負擔,新課程的實施難免會出現“穿新鞋走考路”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是改革評價體系(本文第一部分已有闡述),重視形成性評價,重視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在終結性的評價中繼續(xù)堅持設聽力測試,并要設法加口試。因此,各地教研部門需加強評價體系改革,特別是外語加口試的研究和試驗。
四、教材多樣化的格局現已形成,如何保證師生選用合適的教材?
中小學英語教材多樣化的格局已經形成。有的省、市讓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教材、有的省、區(qū)則運用行政手段指定用某套教材。有的出版社使用各種手段推銷自己的教材,往往不顧各地的實際情況。于是,有些英語課本本應推薦給條件好的地區(qū)和學校使用的,卻在條件困難的地區(qū)大力推廣,在教學上造成了不必要的壓力和負擔。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有:每年定期在各省、區(qū)、地、市展示教育部審定通過的教材、由各地各校派代表參觀并研究教材。教研管理部門的領導、教研人員、教師共同討論,選擇適合各地區(qū)教學情況和不同層次學校和學生的教材。同一個地區(qū)選用不同的教材,這應該是正常的。各地區(qū)教學資源中心應提供教育部推薦的各種教材、供教師參考。
總之,課程和教材的改革正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如能以科學發(fā)展觀正視前進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就能保證課程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師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