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德育教育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改革
自開始實施課程改革以來,小學語文教學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課堂的教與學都令人耳目一新。但是,經過專家及教師的交流研討后,發(fā)現很多教師在談及備課、上課的話題時,依然感到困惑不解,面對新課堂還是無從下手,閱讀教學“費時多、收效微、負擔重”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若要使改革收到良好的效果,須遵循語文課程標準小學語文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改革要求。
一、讓學生感受閱讀樂趣,培養(yǎng)閱讀興趣
閱讀活動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就是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隨著閱讀活動的不斷增多,讓學生逐步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是至關重要的。根據教學大綱對此提出的要求——“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興趣”,首先,對小學低年級還處于自由玩耍而沒有進入學習階段的學生,不能過快地使其進入嚴肅的、規(guī)矩的學校學習生活,而是要逐步引進。教師要逐步摸索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盡量為學生講解一些具有故事性、神秘性的文章,通過精彩的故事,讓學生對閱讀充滿好奇與興趣,從而主動積極地去閱讀,這樣閱讀就為學生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樂趣。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認識世界的視野在拓展的同時也獲得快樂。閱讀,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也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提升自我的想象能力,這樣,學生在現實中感受不到的愉快,便可以在想象中得以實現。這樣的閱讀效果會比按部就班地跟隨教師和教材編寫者的思路與理解所獲得的閱讀效果更好。
與此同時,教師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獨立閱讀,閱讀完后,讓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與探索。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沒有讓學生認真去讀,而是牽著學生直接進行講授,讓學生死記硬背,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閱讀的興趣,甚至害怕、厭煩讀書,這樣的教學只能適得其反。因此,教師讓學生去讀并且讀后進行交流,則會讓學生自覺投入其中,每個學生獲得的樂趣都各不相同,都帶有個性化的色彩,不同樂趣的匯集,必然會豐富和發(fā)展每個學生的興趣。因此,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盡最大可能讓學生喜歡閱讀,并從閱讀中獲得興趣。
二、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講解課文時基本是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首先解詞,再由詞到句,然后由句到段,最后是由段到篇。然而,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忽視對課文總體的把握,反而將精力都置于字、詞、段的解析中,這就使學生和教師走進了閱讀誤區(qū),忽視了對文章總體的認識,導致優(yōu)美的文章設置在教材中就顯得毫無意義。當然,重視整體,也不能忽視了部分,畢竟在小學低年級,認字識詞是其根本之所在。教師應指導學生理解詞句的同時,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再隨著年級的升高,不斷側重整篇的教學,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使其適應不同年級段的學生學習。
三、使閱讀內容與兒童閱讀心理特點相符合
2001年課程標準對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不同閱讀內容,提出了不同的閱讀要求:“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感情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現今,不少版本的語文課本都遵循這樣的原則,對小學語文課本進行了改編,將生活故事、自然故事、民間故事、童話、寓言等以最生動形象的圖畫形式展示在課本上。根據長期的教學實踐經驗,以及心理學的發(fā)展研究表明,兒童在一定的年齡時期對生動的彩色圖畫和故事性文章、童謠、寓言等特別感興趣。學生可以將自己融入到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情節(jié)變化和強烈感彩的文章中去。
長期以來,教學內容單調、乏味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小學語文教學,要想突破這種思維定勢,教師應摸索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了解學生的思維取向和天性。一般來說,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不僅生活在現實世界中,還生活在想象世界里,而多重題材的閱讀,正是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在童話故事等內容中,學生不僅可以無限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還可以感受和體驗豐富多樣的情感,而這些豐富多樣的情感體驗對學生個性、人格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四、延伸閱讀
閱讀要立足于課本,但不能局限于課本,教師應引導學生以語文課本為核心,向外輻射,以課內閱讀帶動課外的閱讀,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在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質,鍛煉實踐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另外,學生在閱讀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并從中獲得一定的感悟,做到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享受生活。
綜上所示,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低年級的重要任務,為了更好更有效地完成這一重要任務,必須遵循教學大綱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面的改革要求。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心理,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帶來的樂趣;在課文安排方面要合理,難易適當;要注意整體與部分的合理結合,讓學生養(yǎng)成積累詞語的習慣和意識;引導學生閱讀課外讀書,開拓視野,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與探索能力。改革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不斷創(chuàng)新的。只有通過不斷地改革,才能更好地完成小學低年級閱讀的合理教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數學概念是事物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本質屬性在頭腦中的反映,它是組成數學知識的細胞,是進行數學思維的基本要素。只有正確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才能有效地進行判斷、解釋、推理、運算和解決問題。因此,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必須要抓好的重要一環(huán)。但在目前概念教學中存在著重感知,輕認知;重記憶,輕理解;重枝節(jié),輕本質等不容忽視的問題,制約了學生的發(fā)展。那么,如何加強和改進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一些思考。
一、多種方法,靈活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數學概念教學的第一步,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概念的引入通常有形象直觀引入、從舊概念中引入、從計算中引入等幾種方法。無論以什么方法引入都要努力做到:一要有利于突出概念的本質屬性;二要適合兒童的情趣,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三要有利于學生建立清晰的表象,豐富并積累學生的感性認識。
1、直觀引入。小學生認識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和表象進行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充分運用實物、教具、圖表等直觀教具,以及動手操作等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獲得正確、完整、豐富的表象,把“純粹”的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體的材料相聯系,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引入概念。如在“對稱圖形”教學中,首先逐一呈現生活中常見的對稱圖形(飛機、三葉草、蝴蝶、蜜蜂等圖案),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圖形的對稱美,獲得感性認識。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圖形的形狀,思考發(fā)現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接著讓學生動手對折這些圖形(直觀操作),思考又有什么發(fā)現?它和你通過觀察發(fā)現的特點有什么關系。通過實物的觀察和動手折紙活動,引導學生探索發(fā)現對稱圖形的主要特征(圖形的一部分沿直線對折后與另一部分能完全重合)。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逐漸逼近對圖形本質特征的認識。
2、以舊引新。數學知識的系統(tǒng)性較強,各部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較為密切,后面的知識往往是前面知識的引申和發(fā)展。因此,可以從學生已有的概念知識基礎上加以引申,導出新概念,這樣既鞏固了舊知識,又學習了新概念,強化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能幫助學生建立系統(tǒng)、完整的概念體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長、認知結構中知識的不斷積累、智力的不斷發(fā)展,應指導他們借助已有概念去認識新概念。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復習已學的知識,使新概念在已有概念中深化,產生新的認識。如學習“質數和合數”,可先從復習因數的概念入手,然后讓學生找1,5,9,11,12等各自然數的所有因數,再引導他們觀察比較,看看它們各有多少個因數,可以分成幾類,從而引出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在比較分類中,突出質數和合數的本質屬性。又如,教學梯形,可以從平行四邊形入手,讓學生將梯形與平行四邊形相比較,突出“只有一組對邊平行”這一梯形的本質屬性,促進了概念的同化。在這兩個教學片斷中,學生在學習中,通過引導尋求新概念與認知結構中相關概念的聯系和區(qū)別,實現知識的正遷移。
3、計算引入。數學概念雖然抽象,但它們都有各自具體的表現形式,有些概念通過計算的觀察分析,就可以發(fā)現其中蘊含的本質屬性,達到引入概念的目的。如教學“倒數的認識”時,可先出示3× , ×7, × , × ……這樣一組題,讓學生口算,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從中發(fā)現這些算式都是兩個數相乘,乘積是1,從而引出“倒數”的定義。其它如循環(huán)小數、比例、約分、通分、最簡分數、圓周率等都可以從計算引入。
二、抓住本質屬性,理解基礎上建構概念
概念教學的第二步就是理解概念,這是概念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學習概念的過程,即是對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把握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概念中,要緊緊抓住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深入理解概念。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建立的概念才是牢固的。
1、適時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數學概念剛引進時,學生對其認識還停留在感性階段,在教學中要及時喚醒學生頭腦中的有關表象,發(fā)揮表象的中介作用,通過比較、對照、分析、綜合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適時進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我采用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從感性到理性,促使學生認識產生飛躍:(1)讓學生通過拿鉛筆活動,知道11支鉛筆可以一支一支地拿,也可以1捆帶1支地拿,初步感知引進計數單位“十”的必要性;(2)舉出生活中10個一包裝成一份的例子,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感受計數單位“十”;(3)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計數單位“十”,抽象概括出10個一就是一個十;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學生直觀感知建立計數單位“十”以后,引導學生及時擺脫直觀感知的依賴,克服直觀感知中的局限性,以此為基礎抽象出11~20各數的認識,使學生最終形成概念。
2、利用變式,明確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概念的外延是指這一個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總和,概念的內涵是指這個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兩個方面,其中掌握概念的內涵是學生形成概念的關鍵 。概念性變式是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的重要手段,通過變換所提供事例或材料的呈現方式,使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幫助學生“去偽存真”,獲得對概念的多角度理解,真正掌握概念。如在三角形的概念教學中,通過呈現不同形態(tài)(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與類似三角形的圖形進行比較,其中呈現不同形態(tài)、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是變化概念的非本質屬性,呈現類似三角形的圖形是變化概念的本質屬性,讓學生在對比辨析中突出“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三角形這一本質屬性,讓學生觀察、分析、判斷中,準確理解三角形的內涵和外延,概念建立得更準確、更牢靠。
3、抓住關鍵詞語,在深入剖析中理解概念。小學數學中,一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個詞或詞組成的定義。這些數學語言表述精確,結構嚴謹,對這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作了明確的闡述。我們在教學時就要抓住這些關鍵詞語,讓學生深入理解,建立正確的概念。如上例中,我們就應抓住“三條線段”和“圍”字不放,從而讓學生明確組成三角形的兩個構成要素及相互關系,加深了對三角形意義的理解。
三、精心設計練習,應用中及時鞏固概念
數學概念主要是在應用中得到鞏固的,通過概念的應用,既能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促進概念鞏固,又有利于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同時,通過概念的應用,可以檢驗學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情況,以便及時彌補。小學數學概念的應用形式大致有:應用概念進行判斷;應用概念分析推理;應用概念分析數量關系,指導計算;概念的綜合應用。
設計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分析、推理或計算,是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應用概念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我們要精心設計練習,讓學生通過練習,真正有助于理解新學概念,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如為幫助學生鞏固新學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設計針對性練習;為了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式,進一步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可以設計變式練習;為了幫助學生厘清易混概念,可以設計對比練習;為了幫助學生拓展應用范圍,加深新學概念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可以設計開放性練習;為了幫助學生溝通新學概念與其它知識的縱橫聯系,促進概念系統(tǒng)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可以設計綜合練習。
總之,我們的概念教學,要遵循小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注意在概念引入和形成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精心設計練習,鞏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視概念系統(tǒng)的建立,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從而充分體現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基石,使概念教學真正成為培養(yǎng)學生數學能力的前提和保證。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踐;探索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概念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有關數學概念,是貫徹課程標準和提高數學質量的一項重要工作。對此,我在教學實踐中對小學數學概念教學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探索。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巧妙引入有關概念
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過程中關鍵的一步,它關乎學生對整個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平時的教學中,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把一些生活中學生喜聞樂見的具體事例融入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巧妙引入概念,形象教學。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是這樣引入的。讓學生拿出一個圓形的杯子,將杯子放在紙上,沿杯底外緣在紙上畫一個圓,然后把圓剪下來。接著,讓學生摸一摸圓形紙片的外緣,感受圓形外緣的曲線,再引導學生思考:圓是一個什么樣的圖形?學生很快從感知中回答“圓是曲線圖形。”這種來自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的結論,雖然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得到的結論比較簡單。而要對圓的圓心、半徑、直徑有所研究,單靠簡單的畫一畫、剪一剪、摸一摸是無法回答的,于是我接著拋出“誘餌”――“想驗證更多關于圓的知識嗎?”讓學生產生濃厚的求知欲,順勢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有關圓的知識。”這樣引入圓的概念自然而不顯唐突,學生感受到一種挑戰(zhàn),因而更加認真地投入圓的學習之中。
二、重視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小學生獲取有關的數學概念如果來自于自己適當的經驗,會掌握得更好。因此,在數學概念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先充分感知形成有關概念的具體材料,以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例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我安排了兩組演示與操作活動交替進行。第一組是認識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首先由我演示平分一個餅,讓學生認識到“一半”就是一個餅的二分之一,然后由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的形式,利用學具進行操作,充分感知單位“1”、平均分,并把對幾分之一、幾分之幾的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第二組是認識由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我先演示分一堆蘋果,并說明演示過程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根據要求通過想一想、分一分、說一說的形式,把6面紅旗平均分成3份,并用分數表示出這樣的1份、2份,認識由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這樣,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就更全面、更深刻。同時,通過兩組相互交替、逐步提高的操作活動,學生對單位“1”、平均分、幾分之一、幾分之幾等分數概念的諸要素就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為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三、從具體到抽象,逐步形成有關概念
學生完成有關數學要領的構建過程中,建立有關概念的表象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用學具進行操作活動,常常以形成有關要領的表象為目的。因為學生要形成有關的概念,還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表象的再加工,在更高層次上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以便剔除事物的非本質特征,以形成有關數學概念。
例如,在“分數的意義”教學中,當學生對分數已建立較清晰的表象時,我通過引導與提問結合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讓學生在更高層次上進行分析、綜合,進而將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抽象為單位“1”,將平均分成2份、3份等抽象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將抽象出來的分數的本質屬性綜合起來,逐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較好地構建分數的概念。
四、精心設計練習,逐步掌握有關概念
學生對新學的數學要領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多次反復練習,他們的認知才會鞏固,才能將表象的認識吸收為自己的知識,并將其運用到實際情境中。因此,對于已形成的有關數學概念,教師不能要求學生只停留在記憶概念的定義上,而應精心設計練習,從而達到掌握有關概念的目的。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聯系生活的教學策略,目的在于使學生擁有的豐富的直接經驗?!队⒄Z課程標準》也進一步強調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盡量真實的語言情境,組織具有交際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英語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應學會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語學習于生活體驗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課堂班級層面,變理想的課程為現實的課程,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式,釋放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為此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做到了以下幾點,也從中感受到了新課改的實效。
一、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
“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是將英語的教學目標整合到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活動任務當中,使學生在使用英語完成任務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英語,更主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在這里,英語只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工具、一種技能,而不是僅僅作為一門知識來學習。
“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強調讓學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樣利用英語作為交流的媒體來完成任務,而不只是關心自己所說句子的結構是否正確。這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學生通過使用正在學習的語言來完成貼近生活的真實任務,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基本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對于一年級的小學英語課堂來講,”任務型”的課堂教學就是在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確定之后,教師需要分析和設計具體任務,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識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將每一個教學目標拓展為教學活動中可用的具體內容。由于在我的課堂上采用了任務型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英語的樂趣,英語課也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從中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創(chuàng)設英語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統(tǒng)一,在認知方面有啟迪學生的可暗示性,從而使學生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接受教育輸入。即:如臨其境,觸境生情。如臨其境可以使學生感知的過程變得容易,觸境生情可以使學生的認知更加牢固。
語言學習是行為習慣的形式,是具有豐富情感的人的一種智力活動,應始終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語言能力的獲得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獲得用外語交際的能力的決定因素是學習者自己,教師不可能把能力教給學生,是學生自己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
語言的學習最好的方式是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讓學生感知語言,并在感知的過程中自己領會到語言的真諦。尤其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若能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教學,學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語言的本質,無需教師過多的解釋。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突破了以往課堂教學空間與時間的局限,具有信息儲存量大、變換速度快、反應靈敏、視聽效果好等特點,能使聲音和形象、視覺和聽覺、語言和情景有效結合,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起到了較好的作用。當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教育技術走進了校園。多媒體教學與計算機輔助教學使傳統(tǒng)的”粉筆、黑板”的單調的教學手段,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教師的日常課堂教學中。多媒體形象活潑、豐富多彩、大大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用計算機創(chuàng)設的與現實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動有趣,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習興趣。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上,教師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可以優(yōu)化課堂教學,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激活兒童的思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我校教學條件優(yōu)越,一年級每間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操作平臺。在我的英語課堂上,我就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教學優(yōu)勢,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畫面讓學生理解并運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時我還利用實物展臺的展示作用,將學生的表演過程記錄下來,教室中的學生可以欣賞到臺上學生的表演,同時自己也想躍躍欲試,這樣一種十分融洽而和諧的課堂氛圍就形成了,學生中也形成了一種你追我趕的局面。
四、使用合理的評價手段
德國教育家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边@句話充分說明了對學生評價的作用,評價也是一門藝術,好的評價手段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勵學生產生不斷向上的精神。學習評價可采用多種形式:形式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個人評與他人、小組評組合、等級與評語相結合,在教學中要靈活的使用。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關鍵詞:圖形與幾何;概念教學;靈活運用
金秋十月,我有幸聆聽了季迅群老師“關注基本活動經驗,厚實概念教學”的精彩講座。我原以為概念教學是枯燥乏味的,而季老師的講座卻告訴我們“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概念教學,也可以如此的充滿智慧,富有趣味,引人深思。季老師的講座從現今“圖形與幾何”中概念教學的三個問題入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例,提出了三個有針對性的建議。翻開筆記,重溫季老師的講座,我有下面的幾點感受,現將其整理出來。
一、系統(tǒng)中思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實施建議中提到:“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處理好局部知識與整體知識的關系,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整體性。”季老師就很注重這點。她認為,系統(tǒng)思考便于積累活動經驗。她提出面積的教學要聯系周長這塊已有的知識資源來考慮,結合周長的一維性體驗面積的二維性,具體過程在第三塊作詳細敘述。季老師將面積教學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從中尋找生長點。在平時教學中,也需時時謹記系統(tǒng)思考,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種想法在日常教學中,也有極大的運用價值。如六年級下冊的《圓柱的認識》一課。在備課時,需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經驗資源是平面圖形已認識,會計算周長和面積,長方體、正方體已認識,會計算表面積和體積,具備基本的活動經驗;學生潛在的可能資源是對圓柱有一定的表面認識;個體的差異資源是以上認識、經驗的深入程度不同。根據以上學情資源的分析,在本節(jié)課中,我們就可以將圓柱的認識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通過與原先認識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多層次的比較,使其對圓柱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具體教學時,緊緊抓住三個問題初步認識圓柱。問題1:憑直覺猜,圓柱與哪些圖形有關?順勢復習圓的相關知識,為后續(xù)深入學習圓柱做準備。問題2:比較圓柱與平面圖形圓有哪些聯系與區(qū)別?問題3:比較圓柱與立體圖形正方體、長方體有哪些異同?這樣,就在與原有的經驗資源的比較中發(fā)現異同點,找準知識的“生長點”和“延伸點”,使學生輕松建立圓柱的表象。這樣建立的知識不是支離破碎的,而是豐富的、全面的、完整的。同時,學生又能在感悟比較數學思想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梢?,系統(tǒng)中思考,對于學生新知的增長,知識的整體梳理,新知的綜合應用,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想象中操作
指尖上的數學如何更具智慧性,季老師啟發(fā)我們,想象與操作的相結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樣既能避免表面化的操作,又使操作活動更具數學化,思維化,充分發(fā)揮操作的作用,更能在想象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平時,我們也常常運用這一手段。還是《圓柱的認識》一課,在上述案例初步建立了圓柱表象的認識之后組織學生“玩一玩”圓柱的活動。首先用動詞說說你可以怎么玩?有說“滾、旋轉、切開、看、拆了”玩,教師依次板書;接著教師描述:發(fā)給你一個圓柱,手展開,看到了嗎?學生腦中想象手中有圓柱。教師引導:“我手上圓柱胖胖的,你的呢?”學生興致高漲,有說高高的,有說矮矮的,有說瘦瘦的,還有說又矮又瘦的,又高又瘦的……然后教師組織學生用黑板上的動詞將手中的圓柱(想象中的圓柱)玩一玩,用“我怎么了圓柱,發(fā)現了什么”的句式來反饋。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特別指明有困難的可以到老師這領取真實的圓柱玩一玩。反饋時,異彩紛呈:有的說我拆了圓柱,側面成了長方形,還有2個圓形;有的說我切了圓柱,側面是長方形。教師引導,怎么切?學生補充:我橫著切,橫截面是圓;我豎著切,橫截面是長方形;我斜著切……我從上往下壓著玩,成了圓;我把它躺著壓,成了長方形……
以上的操作活動都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礎之上的,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這種表象操作演繹于腦中的無形的操作活動,使其思考的空間更大,創(chuàng)造性更強。然后通過個別有難度、有分歧的知識點有形的演示操作補充,突破思維障礙,驗證想象的正確性,使研究更深入,操作更有方向。
三、動態(tài)中演示
這里的動態(tài)處理是指在研究圖形屬性時,相對于運用靜態(tài)圖形過多而言的。季老師已經舉了經典的三角形的高和面積的例子來充實她的觀點。季老師認為面積的大小是二維決定的,周長是一維的。季老師考慮到日常教學中學生容易混淆面積和周長的概念,在設計時,特意安排了面積是二維的和周長是一維的對比體驗。先出示長方形的一條長,想象面的大小,學生發(fā)現只有一維的線并不能想象出面積的大小。再動態(tài)出示寬,想象面積的大小,依次動態(tài)改變寬的長度,從短到長,學生頭腦中長方形面積的大小也在逐步調整,從小到大。再將長的長度從長到短,學生頭腦中長方形面積的大小也從大調整到小。這樣,從一維的線的長短感自然地與二維的面積的鋪開感在同一圖形中進行了對比聯系,從而更深刻理解面積的大小是由二維決定的,建立了面積的鋪開感的空間觀念。
其實,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在“長方體的認識”的練習環(huán)節(jié)。課件逐次動態(tài)出示長方體的一條長,與長同一頂點的一條寬,一條高,在腦中想象長方體模型。學生從不能想象出到能的過程就明確長、寬、高的重要性。然后分別改變長、寬、高的長度,想象長方體模型體積的變化。這里通過長、寬、高的動態(tài)演示加深了對長方體內涵的認識,也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與季老師的例子有異曲同工之效,都使學生對概念的內涵了解得更為深刻、更為立體。
關鍵詞:語文 新課程 理念 教學
新課改理念就是徹底摒棄傳統(tǒng)語文教學觀念的束縛,大力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更新理念、轉變角色、提高素質,必然也要求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使之適應形勢的需求。那么,如何開展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下自己的看法與觀點:
一、更新觀念,做到“四”轉變
課改實驗是一個改革創(chuàng)新的進程,當課改的浪潮滾滾而來時,肩負著“以人為本,以發(fā)展為本”之重任的校長、教師以及所有教育教學工作者,都必須更新觀念,才能使課改落到實處。要做到以下四個轉變:
1、轉變課程觀:從“文本”走向“體驗”
“課程”是什么?傳統(tǒng)的教學論中,“課程”被理解為規(guī)范性的教學內容,這就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它規(guī)定學校“教什么”,學校和教師只有忠實而有效地傳遞課程的權力,而無對課程進行創(chuàng)造、選擇等權力。
此次課程改革,力求將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學科走向學生,使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而更是“體驗課程”,即課程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僅是課程的傳授者、接受者,而且成為了課程的主動參與者和開發(fā)者。
2、轉變教學觀:從“傳道”、“授業(yè)”、“解惑”走向“教學相長”
課程決定教學觀,傳統(tǒng)的教學注重“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整堂課以傳授知識,解決問題為中心,學生學得被動,學得無奈。而今我們追求的是“教學相長”——教學相長的過程,是師生思想、情感交融,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把教學的本質定位為交往,就是把學習的活動定位于與書本對話,與老師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的過程,從而在實踐上超越了“教師中心論”,使學生學得生動,學得主動,學得活潑,而教師也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促進了自身素質的提高。
3、轉變教師觀:從“講學”走向“導學”
長久以來,教師在教學中一直本著“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觀念,在課堂上過于繁鎖地分析,自始自終是教師唱主角,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如何,較少得到關注。新的課程改革,深中肯綮地倡導改“講學”為“導學”,課堂中放手讓學生大膽探究、自主學習,而教師則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和交換意見者,使教師的“教”真正讓位于學生的“學”。
4、轉變學生觀:從“被動”走向“主動”
學生是學習的直接者,過去由于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學生學得相當被動。進行課程改革以后,我們重在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學習方式,增加課堂上學生參與分組討論、全班交流、充分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機會,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二、以學生為主體,做到“四個”關注
1、關注學習方式的探究性,盡量為學生營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間
新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學生在課程學習方式上由過去的以接受性為主向“自主、探究與合作”的方式上轉變如何才能做到讓學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動去合作,自己獲???我們知道,學貴有思,思貴有疑。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學自己想的,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擊學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師都應該想辦法為其提供機會,那么學生的終身受用的知識就會自然而然地建構起來了。小學階段,向學生提供了許多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素材,以“問題——探究——新問題——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開。這一過程不僅能使學生學習了知識,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許多生活必備的經驗。
2、關注學習主體的互動性,盡量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率
學習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師生、生生之間互動的基礎之上的。實現有效的互動與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密切相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創(chuàng)設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與討論性練習,才能夠實現師生、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其次,交流應是雙向的,教師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學生經過思考或小組討論,在回答問題后,教師應給以有效的反饋,而不是簡單地判斷學生回答問題的對與錯,或簡單地予以更正。教師的介入行為應是:如果學生回答正確、完整,則一定要給予明確、積極的評價。如果學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錯誤,則要引導其找錯并加以改正,或指導學生弄清回答的根據和理由,通過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學生補充他人的回答。教師這一介入行為,有助于發(fā)展學生評價、判斷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們主動獲取知識。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交流,還應關注學生個體積極主動的求知、充分的言語實踐活動,這樣“互動”才能落實。要把握這一特點,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
3、關注學習材料的儲備性,盡量把學生的眼光引向課本外那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
在課堂教學中應開發(fā)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學生頭腦中已儲備的與學習新知有關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來,優(yōu)化組合,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創(chuàng)新的教學要從封閉走向開放,開放教材,開放課堂,給學生提供“憑借”的機會,實行大語文教學觀念,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溝通,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fā)展;各學科教學相互溝通、相互滲透、相互促進;課堂教學與火熱的社會生活相溝通,擴展外延,豐富內涵。
4、關注學習過程的反思性,盡量寬容對待學生在活動中出現的挫折和失敗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改認識;教師與學生;教與學;數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3-125-01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數學教學只有通過精心組織材料,課堂集中講解,學生認真聽講,才能有效地傳授知識,這種觀念形成了長期以來課堂教學中以“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基本模式。 誠然,教師的講是課堂教學中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形式;但是,教學就其本質來說,要靠學生自己來學習,教師講得再好,那也是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教師自認為教得再好也起不到好的教學效果。
那么,在新的課程改革理念下,教師的“教”怎樣更好地為學生的“學”服務,幫助學生獲得情感、知識和能力的發(fā)展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轉變,探索新型課堂
我國的課程改革在調整培養(yǎng)目標時提出:“改革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其目的是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研,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和環(huán)境意識等。新課程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征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著眼于學生充分發(fā)展的特點。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縮。在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的數學教學,就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因此,要敢于創(chuàng)新,突破原有的不利于學生智力、能力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模式,探索新型的課堂教學。新型的課堂教學應具有開放、靈動、高新的特點?!伴_放”就是要打破內容和形式的封閉,在開放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办`動”就是要摒棄呆板、被動,倡導主動、生動,追求靈活、創(chuàng)造?!案咝隆本褪且黄坪诎?,粉筆加一張嘴的單一課堂格局,科學地應用現代教育新技術,增加課堂信息交流渠道,增強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在教與學中,教學要更新觀念,還學生自,激勵學生獨立探究,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F代科技的發(fā)展,客觀上要求學生具備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是用常規(guī)方法教給學生概念、公式、定理等理論方面的知識,不給學生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就會造成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其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就得不到相應的培養(yǎng)。為此教師在教的過程中應做到讓學生講、讓學生議、讓學生找、讓學生做、讓學生說。這樣知識的“果”就是學生自己“跳起來摘到的”,既培養(yǎng)了學生善于學習,勤于思考的好習慣,也鍛煉了學生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的品質。而且讓學生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學習方法,把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變?yōu)樽灾魈骄恐R的過程,并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將重“結論”的教學轉變?yōu)橹亍斑^程”的教學,充分展現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內化知識,發(fā)展能力,為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案例1:教學32-17=?
首先指導學生課堂討論,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各種方法,再找出最好的方法。在“爭論之初”,學生們并不互相認同,逐步達成共識的過程就是學生深刻理解的過程。然后教師總結:
1、把被減數32重組為20和12,從12中減去7,個位得到5,從20中減去10十位得到1。
2、把被減數32重組為20,10和2,從10中減去7得到3,再加上2,個位得到5,從20中減去10,十位得到1。
3、把減數17重組為10,2和5,從32中減去5,再減去10,得到15。
教師給學生講授多種重組方法,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但教師要掌握好度,不能“大包大攬”,剝奪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
二、巧設情境,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成為一個問題發(fā)現者
教學的藝術不僅在于傳授本領,更在于喚醒、激勵、鼓舞。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guī)律、學習內容等因素,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chuàng)設與教學有關的并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躍躍欲試的心情,產生主動求知的心里沖動,發(fā)現問題。從而產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激情與意識。
案例2:現在有含糖10%的糖水200克,要想得到含糖20%的糖水,該如何做?
教學情況調查中發(fā)現:
課改前 學生方法單一,只知使糖水中的糖變多――加糖
課改后 學生方法多樣化。如方法1:使糖水中的糖變多――加糖。
方法2:使糖水中的水變少――蒸發(fā)水。
方法3:還可以加入含糖高于20%的糖水。
1、學生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將數學問題生活化,在問題情境中發(fā)現問題,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tài),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改革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講,語文學習最為主要的就是提高識字能力和閱讀能力,因此,對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改革與實踐的探討有其必要性。
加強識字教學,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講,學生的識字能力還很有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識字教學作為首要任務,注重識字教學,幫助學生積累詞匯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觀察畫面,或者是通過播放歌曲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欲望。
如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播放有關“郊游”一類的歌曲,并且通過多媒體顯示郊外的風景,如田野、樹林、花叢等等,并且在畫面上標出相關的文字,讓學生小朋友們聽著這首歡快的歌曲,去識字去閱讀,并且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讓這些豐富、可愛的形象充滿學生的頭腦,進而讓學生帶著感情去讀課文。又比如在學習《大海睡了》這篇文章時,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校外活動,可以帶學生去海邊,讓其體驗在海邊沙灘玩耍的樂趣,感受大海的美麗富饒,并且讓學生試著用自己所掌握的詞語去描述一下大海,通過這樣在情境中出示詞語,使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更感性,從而更有感情地讀好課文,而且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進而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教學中。
因此,要加強識字教學,把識字教學融入特定的語境中,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用美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了解,同時使學生的朗讀水平螺旋上升。
二、利用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囵B(yǎng)興趣愛好,如讀一些好書,對小學生培養(yǎng)情趣、陶冶情操、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很有意義。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閱讀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放手讓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與探討,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進而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語言能力。
如《北風和小魚》這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北風吹來,青草枯黃,梧桐落葉,鳥兒躲藏,北風認為自己的本領很大,不把小魚放在眼里,諷刺了北風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為,課文充滿了童趣,語言生動形象,而且富于想象力,為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述一個小故事,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后適時導入課堂閱讀,另外,在閱讀過程中,要設計“質疑”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消除學生的自尊心理和緊張心理,鼓勵學生踴躍提出不同的見解。如《北風和小魚》中“為什么小魚不怕冷?”“什么是冰花?”等等。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另外,還可以采用情景導入,將《北風和小魚》課文中的插圖形象地描繪出課文中北風、青草、梧桐樹、小鳥和小魚的樣子,能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激發(fā)學生想象走入故事的意境,領會語言的意境美,使學生達到觸景生情的目的。
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興趣引導,讓學生多思考、多說話,培養(yǎng)他們的認識能力,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并且通過朗讀課文初步感受語言美,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從而引發(fā)探究欲望,激發(fā)學習興趣,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自然提升。
三、重視閱讀引導,滲透情感教育
在閱讀教學中,應設計一些實踐活動,重視閱讀引導,滲透情感教育,為此,需要教師尋找不同的切入點,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學會表演,指導學生補充事情發(fā)生的原因、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對話,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當堂表演;開辦誦讀大會,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與興趣;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適當做一些仿寫練習,讓學生嘗試寫一些見聞;等等。
如《懷素寫字》講述的是唐代大書法家懷素小時候勤奮練字的故事,整篇文章的語言特點非常適合于低年級學生。為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懷素刻苦練字、好學上進的精神。在這里教師可以采用小結過渡的形式,對學生加以閱讀指導,如在讀完第一二自然段時,提問:懷素從小喜愛寫字,好學上進,值得我們每個小朋友學習,那懷素是怎樣學寫字的呢?懷素這樣做,結果怎樣?“看清形狀”“記住筆順”能顛倒嗎?然后,根據以上方法,細讀整篇課文,最后,在完成教學以后,讓學生談談學完這篇課文的感受。這樣的閱讀引導,不僅可以加強對生字、詞語的把握,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而且可以引導學生領會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對課文的描繪有更深的理解。
總結: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改革與實踐,必須要從兒童閱讀心理特點出發(fā),堅持以學生主體的原則,加強教學引導,增強學生的體驗,切實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和閱讀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新課改小學教育基礎教育小學生處于思想教育啟蒙階段,小學基礎教育是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新課標改革推行以來,沖擊了傳統(tǒng)的小學基礎教育,小學基礎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如何在新課改理念下進行小學基礎教育是當前小學教育關注的焦點。因此,研究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課程改革的基本內涵分析
要了解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了解新課改理念的內涵和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是關鍵。
1.新課改理念的內涵
新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從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上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念是倡導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發(fā)展、強調教師成長、重視以學定教。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將貫穿整個新課程改革的始終。新課改理念的提出是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革新,顛覆了教育思想的習慣性思維,代表著現代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使得我國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成為可能。
2.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地表述了本次課改的具體目標:一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二是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三是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系;四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五是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六是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的策略
為進一步提高小學基礎教育的教學水平,在了解新課改理念的內涵和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的基礎上,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的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改變教學理念,引導自主學習
改變教學理念,引導自主學習是新課改理念下小學基礎教育的關鍵。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注重知識的灌輸,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普遍存在,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非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在小學基礎教育中,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教學活動中注意學生個體能力的發(fā)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小學基礎教育教師而言,應積極轉變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肯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適時加以引導,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而實現小學基礎教育的教學目標。
2.注重教學過程,實施因材施教
注重教學過程,實施因材施教是新課改理念下小學基礎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小學基礎教育教師而言,要注重教學過程的作用,教師要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和特點,實施因材施教。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教學方法,將學生進行分層,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和基礎較好的學生,區(qū)別對待,通過分析學生學習的現狀而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的布置上,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作業(yè)設計的坡度,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趣化教材,活用教材。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靈活多樣地采取形象化的教學方式,也有利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與此同時,在整合教材的過程中,要多聯系生活實際,可以鼓勵小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和實踐活動,讓抽象化的知識轉變?yōu)榫唧w的生活知識,更易于小學生理解。
3.更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
更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對于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也至關重要。在小學基礎教育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是小學基礎教育的必然趨勢。對小學基礎教育而言,通過科學技術推進現代化教學是小學教育的有效舉措,是教學手段更好地促進小學教育的發(fā)展的表現。多媒體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小學教育教學,小學基礎教育中的教學內容以文本、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等方式傳達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無疑可以有效促進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讓學生在多媒體教學中理解教學內容。對小學教師而言,應結合小學基礎教育的教材內容,制作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的多媒體課件,以便在課堂教學中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開拓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發(fā)揮合理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4.優(yōu)化教學評價,體現以人為本
優(yōu)化教學評價,體現以人為本是新課改理念下小學基礎教育的有效途徑。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是新課程改革對小學基礎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學校評價改革,是學生發(fā)展的力量源泉。就目前而言,在小學基礎教育中教學評價工作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片面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學生的身心健康的評價方式還客觀存在。為此,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優(yōu)化教學評價,要把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從片面注重學習成績的思維中解放出來,注重從學生的心理素質、自主能力和興趣愛好等方面,綜合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工作,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將以人為本的原則貫徹到教學評價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三、結語
總之,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是一項綜合的系統(tǒng)工程,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小學基礎教育應深入理解新課改理念的內涵和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引導自主學習;注重教學過程,實施因材施教;更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評價,體現以人為本,不斷探索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小學基礎教育的教學水平,促進小學基礎教育又好又快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彩虹.小學素質教育發(fā)展的關鍵要素分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15).
\[2\]李瑞芹.小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21).
\[3\]隋娟.淺談小學課堂教育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性培養(yǎng)\[J\].商業(yè)文化,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