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技服務項目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廣東創(chuàng)新科技職業(yè)學院管理系,廣東東莞523960)
摘要:目前,關于“項目教學法”的課堂管理研究比較少見,零星的成果也還處于探討階段,尚未形成針對性的結論,也未建立符合教學改革形勢的不同學科類型的課堂管理體系。關于課堂管理的研究也多見于基礎教育,對高職院校的課堂管理關注度較少,至于大班授課的課堂管理研究則更為鮮見。本文從高職教育實際經驗出發(fā),對“項目教學”模式下的管理類大班課堂管理進行探討。
關鍵詞 :高職;“項目教學”模式;大班;課堂管理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36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3—0079—02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簡介:左媚(1987— ),女,湖南婁底人。廣東創(chuàng)新科技職業(yè)學院管理系,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工商管理。
“項目教學”模式也稱“項目導向,任務分解”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個人或團隊在教師的指導下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1]這種教學方法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被當做當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流。
一、高職教育管理類專業(yè)分班和課堂現狀
(一)分班現狀
隨著高考的改革和高校的擴招,高職院校生源廣進。就筆者所在學院而言,辦學第四年就突破萬人。伴隨學生人數的增長,班級規(guī)制擴大了,排課難度、教學資源分配的難度也相應增大,因此,合班上課成為必然的選擇。而管理類專業(yè)生源多,師資有限,課程富有彈性,因而大班上課比率明顯高于其他專業(yè)。
(二)課堂現狀
就課堂管理現狀而言,不同專業(yè)之間既具有共性也具有個性。
共性方面:1.生源來源復雜,學生基礎薄弱。目前,高職院校的生源既有高中畢業(yè)生,也有中專畢業(yè)生、成人高考生、n+證書考生、聯合培養(yǎng)生等;2.學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紀律意識淡薄;3.學生普遍缺乏主人翁精神,集體意識淡??;4.學生自我意識強,不愿受管束;5.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喜歡不斷地追求新鮮事物。
但管理類學生還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點:(1)重情商、不重智商,希望跟老師做朋友,相信“交情”影響成績;(2)重課外、不重課內,愿意為課外活動犧牲課堂學習時間;(3)重經濟、不重精神,熱衷于賺錢,精神世界空虛;(4)重口頭、不重行動,執(zhí)行力差,喜歡拖延、敷衍。
二、“項目教學”模式下課堂管理面臨的難題
班級規(guī)制的擴大和學生的特點對教師的課堂控制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然而,教師的課堂控制能力總是有限的,有研究顯示,教師在教學中視野的覆蓋范圍一般不超過25名學生,教師站在講臺上的視覺控制寬度一般小于10人,視覺縱深小于10排。[2]在“項目教學”模式下,教師還需要帶領全體學生完成任務、達成項目,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統籌和協調能力。由此,“項目教學”模式下的課堂管理出現了一系列難題。
(一)“搭便車”現象難監(jiān)管
“項目教學”需要學生分小組學習,每個小組由組長帶領,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個人成績與小組成績掛鉤,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項目任務。在此過程中,出現了學生“搭便車”的現象。組長或者學習優(yōu)秀者在拿到任務后會積極行動,其他組員很容易就有了“等、靠、要”的心理,坐享他們的成果。為了個人成績不受影響,組長和積極分子也會自覺地滿足這種“搭便車”的需求,并想辦法逃避教師的監(jiān)管,在需要小組成員各自展示的階段事先為“搭便車”者做好準備。這樣,所謂的團隊學習其實就是幾個組長和積極分子在學習,“項目教學法”的真正意義得不到體現。
(二)“沉默的大多數”積極性難調動
盡管有了教師、班委、組長這樣的三級監(jiān)管機制,考核時也將小組組長納入考核方,但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沉默的仍然是大多數。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幾點:1.管理類課程的文科性質決定了對其進行動作分解困難,較少存在可以讓全員參與、各自動手操作的項目;2.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對同一個指令,同一組中有的人接受快,有的人接受慢。在自我心理的作用下,很容易導致接受快的等不了接受慢的,接受慢的便自我懈怠;3.自卑加僥幸心理。一方面認為教師只會關注成績優(yōu)秀的積極分子,因而感到自卑;另一方面又為這種不受關注而心存僥幸。在兩種心理作用下,面對參與不參與的問題,稍加思考就選擇不參與。
(三)“項目教學”效果呈邊際遞減
盡管“項目教學”較之傳統教學方式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教師從“傳道、授業(yè)”轉向“解惑、輔導”,將傳統的“填鴨式”課堂變成了教學相長、自主學習的平臺,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項目任務的效果是呈邊際遞減的,也就是說,在使用該方法初期效果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良好局面不僅難以維持,還會出現明顯的下滑現象。
“沉默的大多數”更加沉默,并逐漸疏離隊伍。原來積極性十足的組長和積極分子也開始抱怨項目任務的繁重和隊友的不支持。任務成果逐漸變得淺顯和流于形式,只完成教師明確提出、反復叮囑的要求,缺乏自我思考和創(chuàng)新。這樣一來,教師既要忙于重新設計任務,又要忙于調解學生心理,如果所帶班級較多,就會疲累不堪。
三、“項目教學”模式下的課堂管理策略
(一)技高為師,教師先做“職業(yè)人”
在教師德高與身正之外,高職學生還期待其技高。因此,筆者認為對于管理類課程,教師要先做“職業(yè)人”,把自己變成相應課程的從業(yè)者。
以筆者所教的“客戶服務與管理”課為例,我先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客服專員,從妝容、著裝、舉止、言談、技能等方面將自己武裝起來,借助動作示范、要領講解,輔以文字、圖片說明,化知識學習為動作學習,讓學生一走進客服課堂,就如同走進了一家公司的客服培訓現場,這對于學生快速轉換角色進入學習狀態(tài)很有幫助。
(二)先化整為零,再化零為整,采用梯隊學習方式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也進行了小組編排,但略做創(chuàng)新。在學生自愿組隊編成小組(筆者將其命為小隊)的基礎上,再將每兩個小隊編為一個中隊,一個班級的所有中隊編為一個大隊。一個大班一般由兩個班級合成,就形成兩個大隊,8~10個中隊,16~20個小隊。每個小隊產生一名小隊長,中隊產生一名中隊長,大隊產生一名大隊長,中隊長由兩名小隊長中的一人擔任,但大隊長不由班長、學習委員或中隊長等兼任,而是由科代表擔任,由此形成小隊—中隊—大隊的三級梯隊學習方式。
(三)以點帶面,任命科代表作為教師的代表
在第一堂課的最開始就請學生自薦或大家推選產生一名科代表。接著,教師當面賦予科代表在本科目課堂上高于班長的職權,命其成為教師的全權代表,掌管本科目所有的出勤考核、任務收發(fā)、信息和隊伍管理。
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對這種“初見之下的權力賦予”,科代表們抱有極高的榮譽感、責任心和被信賴的滿足感,因此能夠成為促進師生溝通、提高教學效果的有力幫手。
(四)嚴愛相加,關注沉默者,鼓勵積極者
俗話說,教師是人類心靈的工程師。對那些總是沉默、不耐煩,甚至有抵觸的學生,既要嚴格要求,更要關心愛護。同時,對積極者要及時、恰當地給予鼓勵,幫助促進積極者帶動沉默者,最后形成大家都愿參與、都有所得的集體學習局面。
[
參考文獻]
[1]涂華錦,鐘燕瑾.項目教學模式下高職理工類課程課堂管理策略探究[J].科技信息,2012(11).
[2]李國娟.思想政治理論課大班教學課堂管理模式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12).
[3]陳曉冬.論職業(yè)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整體性推進[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1(34).
6月1日,為期5天的京交會在北京落下帷幕,高新技術服務貿易為京交會添上了濃重的底色,這也將成為未來京交會的顯著特點。更為重要的是,一些中小高新技術企業(yè)也可以憑借這個平臺,走上快速發(fā)展之路。
小企業(yè)簽約大項目
最近,北京宇朔工業(yè)設計公司總經理程益浪可是樂開了懷。盡管他的企業(yè)只有幾十號人,但在本屆京交會上,他的公司與俄羅斯阿索尼卡公司簽訂了一份大額的《年度設計定制服務合同》。未來一年中,他們將根據俄羅斯的文化和需求,為這家外企量身打造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智能移動電源、移動閃存盤和筆記本電腦等五大系列產品,預計服務貿易額將達4000萬元。
在高新技術設計領域,北京宇朔的例子在本屆京交會上并非個案。由于有北京工業(yè)設計促進中心的牽線搭橋,短短兩天時間便促成不少好“姻緣”。輸電線路設計智能一體化系統、超臨界機組煙氣脫硫工程設計、創(chuàng)新整體廚房設計、醫(yī)用激光治療儀產品設計……共有十多個優(yōu)秀的設計創(chuàng)意服務項目成功找到“婆家”,合同簽約額高達1億元。
另外,國外的一些中小科技企業(yè)也跑到京交會來淘金。日本一家叫Nazuna的企業(yè)人員最近來北京出差,經朋友介紹參加了京交會。他們攜帶自己研發(fā)的盲人打字技術參展,希望能打開中國市場。而記者在現場采訪中,發(fā)現本次有不少國外優(yōu)秀中小高新科技服務企業(yè),都是帶著自己的技術或者服務,希望能夠在此尋找到合作的伙伴。
加速中關村科技服務業(yè)發(fā)展
京交會在北京市的創(chuàng)辦,最大受益者之一就是位居中關村科技園區(qū)的高新技術企業(yè)。經過多年的發(fā)展,中關村科技園區(qū)已經成為我國的科技與創(chuàng)新高地。目前,中關村已經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yè)中心,在云計算領域搶占了全球云計算戰(zhàn)略高地,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其次,這里聚集了北斗系統應用產業(yè)化的核心戰(zhàn)略資源、形成了國內最大的北斗和空間信息服務產業(yè)集群。
另外,這里的科技服務業(yè)也在全國遙遙領先,例如中關村醫(yī)藥研發(fā)服務外包企業(yè)數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在集成電路設計、工業(yè)設計、工程等專業(yè)服務領域涌現出一批領軍企業(yè)。
2011年7月,財政部、國家發(fā)改委、商務部和科技部聯合批復,在中關村開展全國第一個現代服務業(yè)綜合試點,通過政策先行先試探索支持現代服務業(yè)發(fā)展的新路徑。2011年,中關村現代服務業(yè)總收入突破1.2萬億元,同比增長29%。目前,中關村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產業(yè)結構向高技術服務業(yè)轉型,現代服務業(yè)占主導地位的現代體系初步形成。
高新技術企業(yè)合作良好的平臺
對國內外的眾多高新技術企業(yè)而言,京交會的最大意義在于它們有了一個最佳的交流與合作的平臺。
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關宇透露,在去年的中國服務貿易大會上,動漫游戲產業(yè)方面的簽約額有23億元,但是本屆京交會該產業(yè)的簽約額至少會達到30億元。對一些因為競爭激烈、正處于發(fā)展瓶頸期的動漫企業(yè)而言,京交會為他們打開了新的市場空間。
“在京交會上,不再需要繁復的手續(xù)、千百次的溝通聯絡,全球的服務貿易需求方和提供方都能夠面對面地交流甚至當場達成合作意向?!笔澜缳Q易網點聯盟主席布魯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而這,正是京交會在高新科技服務業(yè)領域最大的價值所在。
Tips
京交會全稱為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 ,由國家商務部和北京市政府主辦,今年是第一屆。此次京交會持續(xù)5天,共有130多場活動,展覽面積4萬平米,近30位世界500強全球負責人出席,67家世界500強企業(yè)報名參會,共有20069位客商進行了網上注冊,客商覆蓋五大洲82個國家和地區(qū),31個省市和港澳臺全面參與,近20個過億美元項目尋找合作。
中國工程服務業(yè)“走出去”
本屆京交會上,作為中國工程服務業(yè)代表的中國勘察設計協會,攜帶下屬20多家企業(yè)和設計院集體亮相,走出去占領國際工程市場已經成為他們的目標。
科技生活:作為科技服務創(chuàng)新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中國工程服務業(yè)有哪些特點?
齊繼祿:中國工程服務業(yè)的最大特點,在于把科技的先進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中國勘察設計行業(yè)伴隨著國家的建設步伐,經過60多年的發(fā)展,其業(yè)務范圍涵蓋了工業(yè)、交通、能源、軍工、民用建筑,市政、農林、水里等工程建設領域,已經成為從咨詢、規(guī)劃、招投標、勘察設計、科研試驗、工程總承包及項目管理直接到竣工驗收的全過程、寬領域、多功能。整個中國勘察設計行業(yè)人數只有150萬左右,1.5萬個企業(yè)。主要特點是智力密集型,人才密集型。2010年,全行業(yè)實現營業(yè)收入9547億人民幣,對外創(chuàng)收490億人民幣。
科技生活:中國工程服務業(yè)采用哪種模式走出去?
齊繼祿:我們將以工程總承包的模式走出去,強調以工程開發(fā)設計為龍頭走向國際市場。
截至2013年底,園區(qū)入駐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企業(yè)59家,主要涉及茶葉、辣椒、糧油、休閑食品、中藥材等產業(yè)。其中,茶葉或涉茶加工企業(yè)28家,占入園企業(yè)數的32.2%;辣椒及休閑食品加工企業(yè)16家,占入園企業(yè)數的18.4%;糧油加工企業(yè)7家,占入園企業(yè)的8.1%;白酒及酒類加工企業(yè)5家,占入園企業(yè)的5.6%;藥材及園林產業(yè)項目3家,占入園企業(yè)的3.5%。這些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企業(yè)中,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44家,2013年實現產值40億元,稅收總額6277萬元,帶動本縣及周邊地區(qū)20余萬人致富,輻射本縣及周邊農業(yè)產業(yè)基地建設120萬余畝。
一、園區(qū)建設主要措施及做法
(一)堅持在規(guī)劃引領上創(chuàng)新,強化產城共建激活力
一是快速完善規(guī)劃定位。按照“科學實用、適度超前”的規(guī)劃原則,充分利用《總體規(guī)劃》、《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土地利用總體方案》、《環(huán)境影響評價報告》等對開發(fā)區(qū)的功能布局、發(fā)展方向等進行科學定位,強化“產城一體、城園共建、三化統籌”相互融合發(fā)展,著力推進園城共建,為全縣三產發(fā)展創(chuàng)造平臺。二是優(yōu)化產業(yè)要素集聚。整合茶葉、果蔬、特色食品、白酒等產業(yè)規(guī)劃綠色食品加工區(qū);依托以晴集團循環(huán)綜合項目規(guī)劃以晴循環(huán)科技產業(yè)園和茶葉、中藥材等精深加工規(guī)劃了現代生物科技產業(yè)區(qū);同時,結合拆遷安置和三產發(fā)展規(guī)劃了集商貿、市場、服務等一體的工業(yè)鄰里中心。目前,以茶葉為主導產業(yè)的綠色食品加工產業(yè)鏈基本成型,廈門以晴集團光電產業(yè)園、生物科技園等項目已投產。三是推進生產型服務項目建設。規(guī)劃美食文化城、汽車綜合城等涉及城市建設與三產發(fā)展配套建設項目,成功引進了貴州徐大娘特色飲食、黔北(湄潭)汽車綜合城、重慶“詩韻年華”商旅綜合體開發(fā)、綜合物流市場、安置二區(qū)等總投資近80億元的項目落戶開發(fā)區(qū)建設。四是強化城市發(fā)展要素配套。規(guī)劃建成連接開發(fā)區(qū)―城區(qū)的茶城大道、天文大道延伸段、南濱路等快速通道,進一步集聚開發(fā)區(qū)發(fā)展后勁,成功引進總投資10億元國際溫泉度假城項目落戶建設并投入使用,為開發(fā)區(qū)第三產業(yè)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堅持在項目管理上創(chuàng)新,強化生態(tài)建設謀發(fā)展
一是強化企業(yè)入園標準。對進入開發(fā)區(qū)的產業(yè)項目,在項目產業(yè)類型、投資強度、建筑密度、環(huán)保要求等方面制定嚴格標準,嚴禁高污染、高能耗企業(yè)進入開發(fā)區(qū)。今年,開發(fā)區(qū)累計拒絕總投資約30億元的塑料制品、電鍍、再生造紙等高能耗、高污染產業(yè)項目10余個入駐開發(fā)區(qū)。二是強化集約用地。通過政府投資與企業(yè)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大力發(fā)展工業(yè)地產,建成標準廠房10萬平方米,入駐企業(yè)5家,入駐率100%,預計節(jié)約土地10畝。至目前,在已入駐87家企業(yè)工業(yè)用地指標中,綜合容積率為1.1,建筑系數為60%左右,建筑密度為58%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強度在1500萬元/公頃以上,產出強度1800萬元/公頃以上。三是強化集群發(fā)展。以重點產業(yè)、重點企業(yè)、重點項目為龍頭,加大科技投入和研發(fā)力度,不斷延伸產業(yè)、企業(yè)產業(yè)鏈和價值鏈,推動產業(yè)、企業(yè)集群發(fā)展。目前,開發(fā)區(qū)茶葉產業(yè)、光電信息產業(yè)、農業(yè)科技、綜合物流等產業(yè)特色化、集群化產業(yè)發(fā)展業(yè)態(tài)已經或正在形成。
(三)堅持在投資方式上創(chuàng)新,強化多元投資求平衡
一是強化市場要素配置。以投資、控股、參股等多種方式,組建了一系列投融資主體,截至目前,除園區(qū)投資公司外,其余現代農業(yè)擔保公司、茶葉工程技術公司、標準化廠房建設經營公司、保障房建設管理公司、湄潭太平洋投資公司均為實體公司,為開發(fā)區(qū)用市場資本推動基礎建設打下較好基礎。二是優(yōu)化用地結構。注入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把區(qū)內用地按4:4:2結構進行合理分配,即40%的產業(yè)用地,40%的產業(yè)配套用地,20%的基礎設施用地,積極為“資源換資本、資本換資金、資金換投資”創(chuàng)造條件。2014年1~12月,開發(fā)區(qū)將在累計投入建設發(fā)展資金37余億元中,除政府財政投入1億元以外,其余36億元投資均用區(qū)內資源通過抵押貸款、BT置換等方式籌集。
(四)堅持在科技支撐上創(chuàng)新,強化企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繼續(xù)加大與江南大學、貴州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相關科研機構合作力度,推動企業(yè)轉型升級,2013年,區(qū)內成功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è)1家(貴州湄潭蘭馨茶業(yè)有限公司),轉化科研成果項目10個,指導企業(yè)新申報專利10件,申報科技支撐項目4個。
(五)堅持在安置方式上創(chuàng)新,強化發(fā)展成果共享與和諧建設
在拆遷安置中,最大化讓利于民,對區(qū)內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征收后,由政府統一修建安置,并按每人20平方米還建營業(yè)用房。同時,制定出臺了社保、就業(yè)等一系列措施,統一為失地農民繳納社會保險費用,對被征地農民進入區(qū)內企業(yè)就業(yè)優(yōu)先錄用,切實讓老百姓拆得出來,安得下去。近三年來,開發(fā)區(qū)共征地5000余畝,實施拆遷500余戶,均未出現集體上訪、強制拆遷等,實現了“零上訪、零糾紛、零阻礙”拆遷建設。
(六)堅持在運行機制上創(chuàng)新,強化內部管理強基礎
一是抓制度建設。制定了開發(fā)區(qū)《工程建設管理》、《資金支付審批制度》等37項內部管理制度并強化制度執(zhí)行,實現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辦事。二是抓廉政建設。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開發(fā)區(qū)檢察室和“紀工委”,建立了人大、政協視察開發(fā)區(qū)制度,主動接受縣紀檢監(jiān)察的紀律監(jiān)督、縣人大法律監(jiān)督和縣政協民主監(jiān)督。三是抓風險控制。成立了重點工程談判機構,對20萬元以下的單個項目發(fā)包、實施、工程量變更,由領導小組(專家組)集體研究,討論后決策,所有項目陽光操作,將預防腐敗體系關口前移。四是抓協調服務,對在建項目實行代辦制或協調相關部門上門辦理,對投產企業(yè)采取領導掛幫、跟蹤服務等措施,快速推進其投產達效。
二、園區(qū)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園區(qū)科技創(chuàng)新及轉化能力建設得到提高
一是科技項目聚集度提高。自2011年以來,園區(qū)內涉茶加工企業(yè)獲省級以上科技項目46項1404萬元,科技項目支撐企業(yè)發(fā)展集聚得到快速提升。二是企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截至2013年底,園區(qū)茶葉加工企業(yè)申請和獲得專利122項(其中獲得授權19項);開發(fā)“一種混合茶”、“紅茶酒”等新產品3個;設立企業(yè)標準10個。三是園區(qū)科技研發(fā)平臺基本成型。園區(qū)內已經建設的省級研發(fā)平臺3個,建設省級企業(yè)技術中心2個,在建企業(yè)技術中心3個。四是科技成果轉化取得新進展。2011年以來,園區(qū)相關企業(yè)引進轉化應用新工藝新技術19項、新材料1個,應用成果技術46項,其中專利技術9項,開發(fā)新產品3項,引進推廣新品種4個,設立并應用企業(yè)產品技術標準10個,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園區(qū)企業(yè)產值增幅達20%以上。
(二)科技創(chuàng)業(yè)服務能力建設得到提升
一是科技培訓力度不斷加大。2011年以來,園區(qū)企業(yè)多個部門和單位舉辦茶葉種植和管理技術培訓等152期14745人次,培訓園區(qū)主導產業(yè)中級以上專業(yè)人才54人。二是信息化建設逐步提高。建成遵義市科技資源信息平臺湄潭縣子網站,采集信息559條,提供410條;利用信息平臺開展“特色支柱產業(yè)技術培訓服務”,服務企業(yè)45家,104項次;建成園區(qū)信息平臺各1個,為園區(qū)所在地廣大中小微企業(yè)開展管理、技術、法律咨詢、政策、市場、技術信息等創(chuàng)業(yè)輔導服務,服務中小微型企業(yè)數量達到50戶、服務95項次,采集信息2000條,提供信息800條,促進微型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20家。三是科技服務及創(chuàng)業(yè)能力不斷增強。加快推進湄潭縣生產力促進中心和園區(qū)中小企業(yè)服務中心的能力建設,成功服務中小企業(yè)95家199項次,人均服務企業(yè)4.13家、工作或項目9項次,派駐科技特派員44人,為企業(yè)增加銷售額3億元,增加利稅2300萬元,增加就業(yè)580人。
(三)龍頭企業(yè)培育取得新進展,產業(yè)發(fā)展能力不斷增強
一是企業(yè)培育工程取得新進展。自2011年以來,園區(qū)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yè)3家、省級1家、市級4家。截至目前,園區(qū)核心區(qū)入駐涉茶加工中小企業(yè)30家,其中擁有國家龍頭企業(yè)4家、省級8家、市級7家。二是產業(yè)發(fā)展輻射帶動效益顯著。至目前,園區(qū)通過建設發(fā)展,輻射帶動全縣茶葉加工企業(yè)和大戶407家,年加工能力4萬噸以上,產品涉及綠茶、紅茶、黑茶及精深加工領域,帶動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40.33萬畝。三是產業(yè)經濟效益明顯。截止2013年底,園區(qū)涉茶產值達26億元,示范區(qū)產值30億元,輻射區(qū)產值51.6億元;接待生態(tài)農業(yè)觀光游客8.5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34億元。
(四)產業(yè)化農民增收水平快速提升,新農村建設取得長足發(fā)展
關鍵詞:電子政務 公共服務 研究進展
總理在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規(guī)范行政權力,調整和優(yōu)化政府組織結構與職責分工,改進政府管理與服務方式,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和政府網站建設,提升公務員隊伍素質,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強政府執(zhí)行力和公信力?!?/p>
2005年,歐盟委員會將電子政府定義為“在公共行政中采用信息和通訊技術,使組織變革和掌握新技能以提高公共服務和民主進程,并以此加強對公共政策的支持”。
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簡稱經合組織)認為:“電子政府是國家良好政府項目的一部分,并被視為一項重要工具,其用途是:改革公共管理,提高事務部門效率,在政府內部增進信任,讓公眾接近信息社會,為公眾享受政府服務提供更多的途徑,面向公眾需求提供高效完整的服務”。
美國把“以公民為中心、以績效為導向、以市場為基礎”作為電子政務的指導原則(Charles Kaylor等,2001),其核心是“以公民為中心”(Jeremy Sharrard,2000)。
電子政務的目標已經鮮明地凸現出來,電子政務已逐步從最初僅以提高政府效率、改善政府職能為核心的廣泛改良運動,發(fā)展為以提高政府服務水平與服務質量為核心,促進政府改進管理水平與轉變政府職能的工具。當今世界,電子政務的發(fā)展呈現出一個顯著特征――強調政府服務功能的發(fā)揮和完善。
一、國外的研究進展和實踐
國外的電子政務建設起步較早,發(fā)展相對成熟,尤以美國、日本、新加坡和歐盟各國為代表,政府的許多業(yè)務和服務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提供給公眾。在推進電子政務并逐步實現其目標的過程中,國外的研究與進展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為高度一致,即:
⒈政府組織應當以公眾、商業(yè)組織、納稅人和處于政府服務一線人員的需求為核心來進行公共服務改革
其有代表性的研究報告與觀點如下:
2007年3月,GOV3(英國辦公室電子特使2004年9月推出的核心團隊)在《市民服務中心》一文中指出:“一個缺乏以消費者需要為導向而建立的政府服務系統,只能提供政府自己定式的服務,是無法真正做到一站式服務的”。
2005年,美國政府組織架構工程首席建筑師和主管Dick Burk在美國電子政務協會第5屆政府組織架構(EA)會議上指出:“公共服務的前景必須是圍繞公眾而非服務提供者的需求來進行個性化服務設計,政府服務應以公眾需求為中心與牽引力,在為公眾與企業(yè)提供更多一站式服務的同時,也合理地改革了政府”。
⒉滿足公眾需求的政府服務需要各級政府的聯合行動,以共享服務方式來提高整個系統的效率并為公眾提供完整的服務
其有代表性的研究報告與觀點如下:
澳大利亞總理Hon John Howard(2001)在澳大利亞公共管理學院的《澳大利亞公共服務百年致詞》中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日益復雜并相互依賴的環(huán)境中。最近幾年,有些問題的出現總是跨越了幾個部門的職責范圍,并且這一趨勢還將持續(xù)。要實現更顯著的政府目標,就有必要來進一步制定方法論,將傳統不相干的部門快速有效地整合成相互聯系的工作單元?!?/p>
《連接歐洲:政府電子服務互操作的重要性》(歐盟委員會,2003)指出:互操作并不單單是與計算機網絡相關的技術問題,還包括網絡之間的信息交流與行政程序的重組,以支持政府電子服務的無縫隙提供。
Rajendra Kumar(印度,2006)認為,無論是公眾還是企業(yè)所需要的服務大都要跨越多個部門,政府孤島無法提供符合用戶需求的完整服務。滿足公眾需求的政府服務,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的聯合行動。
Klaus Lenk(澳大利亞,2002)指出,個別機構單獨行動,只能開發(fā)低層次的服務,如可瀏覽信息、下載表格或是實施有限的在線交易服務等,難以開發(fā)滿足公眾需求的服務。只有通過組織之間共享服務和共享專業(yè)人員,才可能開通滿足公眾需求的政府服務。
Vincent Homburg等(2002)提出,將過程管理技術而非項目管理應用于跨組織的后臺信息系統的開發(fā),實現跨組織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務。
美國總統George W. Bush說:“我們的成功依賴于突破傳統邊界的團隊行政工作。為了更好地服務美國人民,我們聚焦于公民而不是單個部門的需要。我感謝那些積極推動跨部門聯合工作的部門,利用電子政務創(chuàng)造更具成本效益、效率的方式,為公民提供服務,并且我迫切希望其他部門追隨該路線?!睘榱吮U蠀f同政務的展開,美國《電子政府法》第207條規(guī)定,美國聯邦政府管理與預算辦公室負責建立了政府信息跨機構委員會。
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2006)在《經濟與合作組織電子政府研究:墨西哥評估》(OECD E-Government Studies: Mexico Assessment)中指出:政府部門在電子政府項目上的合作還處在不成熟階段,在電子政府項目建設、服務、注冊等過程中存在重復與循環(huán)工作。基于此,在各部門開展協作之前,就必須將一定程度的在線服務傳輸與聯結功能建設好,墨西哥政府部門正努力整合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技術系統。公共管理部和總統辦公室正努力將國家部門之間的重復建設降到最低限度,但是這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為公眾提供服務而進行的組織間協作,是確保公眾更為廣泛地訪問在線政府服務的關鍵。
⒊強有力的領導與組織架構是實現電子政務目標的保障
其有代表性的文獻與觀點如下:
經合組織的電子政府項目顯示,國家電子政府項目已經在幾個階段上取得了進步,盡管強有力的領導在引進電子政府項目過程中必不可少,但對于該項目來說,接下來必須要進行推廣或提供制度化支持,這樣才能使這個階段最為有效。與此同時,制度化過程為組織問責提供明確的規(guī)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2]。
英國內閣辦公室在《以技術為支撐的政府變革》(Transformational Government Enabled by Technology)的第40款中指出:共享服務的實現過程對于廣大的公共部門而言是一次文化轉換。為了實現它必須實施強有力的領導:
部長、常務秘書、議員和首席執(zhí)行官必須進行強有力的領導。
內閣辦公室任命一名共享服務主管來激勵和推動公共部門間的服務共享,這名主管負責同財政部與內閣辦公室的聯合團隊一起建立全局性的標準框架,以支持和共享服務與治理,而地方政府則應建立地區(qū)中心。
財政部將與國家審計辦公室、審計委員會、內閣辦公室和提供公共服務的組織一同工作,指導共享服務的管理和資金籌集,以確保相關的責任框架能夠有助于充分利用適用的共享服務條款,包括用的標竿來評價績效。
每一個政府組織都應該制定明晰的政策,來實現其所需或者所能提供的服務和資產的共享。
一些大型研究報告綜合地闡述了以上觀點:
《更好的服務,更好的政府:澳大利亞聯邦政府電子政務發(fā)展戰(zhàn)略報告》(Better Services, Better Government:The Federal Government's E-government Strategy)于2002年11月,是國際上影響力較大的綱領性報告。該報告序言指出:
“這份戰(zhàn)略報告為聯邦部門和機構實現更好的公眾服務制定了政策框架。這次遠景規(guī)劃中的電子政務以其六大主要目標為特征:更有效地投資并獲取更大的回報,確保公眾能便利地獲得政府信息和服務,傳遞服務、及時響應公眾需求,實現相關服務的一體化,建立公眾對在線服務的信任和信心,提高公眾對政務的參與性?!?/p>
“在新的電子政務時代,公眾是中心。公眾不一定非要了解聯邦政府的組織結構才能與之互動,社區(qū)同樣也將從改善后的服務中受益,它同時帶來的另一個益處是將加強政府決策制定和執(zhí)行的透明性?!?/p>
“最近建立的信息管理戰(zhàn)略委員會由主要部門和機構的秘書、首席執(zhí)行官組成,并受首席信息官(CIO)委員會的支持。信息管理戰(zhàn)略委員會有職責來預測未來發(fā)展情況,尤其是預測機構間需要進行協作的領域?!?/p>
這個綱領性的研究報告提出:為實現服務的一體化,需要建立一個公共服務傳輸構架及其管理方法,政府需要建立管理方法體系來提高客戶響應率,同時還要制定投資策略并對投資效益進行評估;要通過網站標準化的實現來提升用戶對在線服務的信心與信任;為確保公眾能便利地獲得政府信息和服務,要開發(fā)新一代網絡資源發(fā)掘工具,管理多樣化的信息與服務傳遞渠道等。
英國內閣辦公室的《以技術為支撐的政府變革》(2005年11月)由首席信息官委員會和服務變革管理委員會撰寫,時任首相布萊爾為這個綱領性的報告撰寫的前言中指出:為了維護社會的效率和誠信,政府不得不對公眾和商業(yè)組織的愿望和要求做出回應,這就是我們?yōu)楹我獙で笠环N策略來運用技術轉變政府服務的原因。公共服務的前景必須是圍繞公眾而非服務提供者的需求來進行個性化服務設計,運用技術給公眾以選擇權。在公共服務中,我們必須運用技術來聯接和共享服務,當我們協同工作而不是各自為政時,我們將更加強大和高效;當我們運用技術整合政府流程時,我們才能將新系統所能提供的所有好處都帶給用戶。要做到這些,首先必須有具備適當專業(yè)技能的人員來規(guī)劃與管理由技術帶來的變化。
這個綱領性的報告指出,在公共服務方面,英國首相已宣布了明確的改革原則――國家標準、服務授權、服務中的靈活性、更多的用戶選擇權。該報告還明確指出,實現以公眾為中心的政府服務需要3個關鍵的轉型:
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服務應該圍繞公眾或者商業(yè)機構而不是服務的提供者來設計,并應通過相互協調的現代化的渠道提供。
政府必須轉向適于共享服務的行政文化。該行政文化存在于前臺和后臺的辦公室,存在于信息和基礎設施之中。政府還要利用標準化、簡單化和共享來提高效率。
在規(guī)劃、服務、管理、技能以及對信息技術所帶來變化的管理中,應增強公眾和政客們對公共服務變革的信任。
該報告還指出,應當制定整體的行動方案和政策框架,并把重點放在實現政府服務變革的運作機制上。特別是它還要建立全局性的服務設計原則,推廣成功的實踐案例,指明技術發(fā)展?jié)摿?,制定共用服務的設計和發(fā)展需求。
該報告認為,無論是政策制定還是服務提供,都依賴于政務信息傳遞的準確與及時,于是信息管理、數據共享、信息安全以及身份管理都變得至關重要。
此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大型研究報告或綱領性文獻對政府服務的改革提出了許多指南性的建議,如《聯邦在線2005:全面推進德國電子政務》指出:德國政府對政府的公共服務進行了重新界定,認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與企業(yè)類似,實際上也是一種產品。每一個部門必須描繪出他們所提供“服務”的制定程序,并闡明什么服務已經可以在線提供以及在線提供這些服務是否有意義。這篇報告還提出:政府提供服務應當制定計劃,確定優(yōu)先服務領域與服務項目;應對政府服務進行評估,按業(yè)務類型分時間、分階段上網等。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加拿大政府特別注重公眾對服務需求的分析與評價,由此來進一步地提高政府服務質量。在加拿大,這類研究極為豐富,最有影響的是加拿大市民中心的政府服務需求與評價系列報告,例如“Quality Services: A Series of Guides”,它研究了諸如“衡量顧客滿意度”、“政府服務標準”和“雇員調查”等熱點問題,有助于規(guī)劃和實施政府服務質量改進;又如“Citizen/Client Surveys: Dispelling Myths and Redrawing Maps”,它預測了公眾對公共部門服務的期望,確定了一系列影響服務滿意度的因素。再如“Good Practices in Citizen-Centred Service”列出了大量案例對政府服務進行分析,具體討論了公民對政府服務的期望、政府服務的績效評估、縮小服務差距的工具以及如何提高政府的服務提供能力。
二、國內的研究現狀與實踐
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始于1997年,從起步至今剛剛十年。目前,電子政務領域的研究僅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相關研究明顯滯后于我國電子政務的實踐。
⒈研究現狀
通過文獻檢索發(fā)現,我國電子政務面向公共服務的理論研究中純粹理論研究的較多,針對服務內容、服務模式的研究較少,討論服務質量研究的就更少。電子政務面向公共服務的理論研究較為重要的有:
電子政務服務是以政府為主體,構架跨部門協同工作平臺,通過數據共享與數據交互,使公眾可方便地在任何空間與時間享受政府的各項服務。其內涵是強調政府服務功能的發(fā)揮和完善(周宏仁,2002),核心則是整合已有資源(徐京輝等,2003),通過建立完善的電子政務系統,為全方位服務型“電子政府”的實現奠定基礎。
協同政務通過系統應用、部門流程以及信息的協同互動,本身就是一種提供服務的嶄新方式(李漫波,2005)。
電子政務根本的意義在于為公眾提供實用的信息和服務,在線提交和審批等功能只是政府電子服務的部分內容,目前我國政府電子服務還處在較低水平,但在不斷朝著對公眾服務的能力與質量方面轉變(楊冰之,2004)。
汪玉凱在《電子政務應強調服務導向》(人民論壇,2006)中提出了電子政務實現服務導向的措施:①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和意識,高度重視政務的有效整合;②對絕大多數省級以下的地方政府而言,電子政務建設的重點,應放在門戶網站和外網建設方面,不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內網上;③高度注重核心政務應用系統與業(yè)務應用系統的對接;④注重電話功能的運用。
劉家真在《統一指導,協同工作:新一輪的電子政務戰(zhàn)略》(電子政務,2007)中指出,電子政務工程高投入、低回報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服務體系與網絡服務不相匹配。提出新一輪的電子政務戰(zhàn)略應體現統一指導、協同工作,在以服務為導向、跨部門整合資源的政府服務框架下,建立政府服務共享體系,為公眾提供優(yōu)質的網絡服務,使電子政務上一個新的臺階;提出了“我國政府電子服務提供體系構想”,認為“我國電子政務如何以服務為導向,低投入、高共享與高回報地建設,最重要的問題是必須理清我國公眾對政府服務的優(yōu)先需求領域,并以此為導向首先創(chuàng)建一批我國公眾亟需的高質量服務,并使這些服務的提供具有無縫性”,并對我國政府電子服務提供體系的創(chuàng)建進行了討論。
王曉華、王浣塵的《基于對傳統政務和電子政務服務流程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4),建立了傳統政務和電子政務服務質量仿真模型,設計了系統仿真算法及程序結構,定義了衡量服務質量的性能指標。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內涵、趨勢、問題及對策》(中國行政管理,2005)中提出:政府公共服務領域應集中選擇在如下重點領域:①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務的水平,普及12年制的義務教育;②提高政府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水平;③提升政府公共醫(yī)療服務水平;④提高政府科技服務的公共服務水平;⑤投資戰(zhàn)略性的公共基礎設施等。
中新社記者孫自法在《十一五規(guī)劃首次界定政府公共服務優(yōu)先領域》(中國新聞網,2006-03-02)中指出: “十一五”規(guī)劃的第三大創(chuàng)新,是首次界定政府公共服務的優(yōu)先領域,涵蓋從義務教育到國防等十多個方面,并據此首次界定公共預算對應的優(yōu)先領域。
⒉相關實踐
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起步較晚,發(fā)展較快。我國電子政務經歷了第一階段(自動化辦公系統)和第二階段(以垂直部門之間的業(yè)務聯通為主,如金字工程等)后,開始向提供網上服務等縱深方向發(fā)展。
200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規(guī)定:“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和完善有關制度,推行電子政務,在行政機關的網站上公布行政許可事項;方便申請人采取數據電文方式提出行政許可申請;應當與其他行政機關共享有關行政許可信息,提高辦事效率?!?/p>
“2003中國國際電子政務技術與應用大會”于2003年9-11月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最佳社會公眾服務政府網站調查活動”,針對各政府網站的上網內容、實用性、技術與互動性等方面確定了評選角度,其中含有政務信息的及時性、豐富程度、完整程度以及網上辦公的便捷與有效等。同年,北京時代計世資訊有限公司推出一個電子政務網站評估體系,在設計評估指標時,主要考慮兩個方面:網站提供的政府電子服務以及保證這些服務實現而進行的網站建設質量。
從2004年起,隨著我國統一外網工程的啟動與推進,外網網絡平臺建設以及相關的政府對企業(yè)、公眾的網上服務正在成為我國電子政務應用系統建設的重點。
在2006年6月12日召開的全國電子政務工作座談會上,國務院總理在批示中指出,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為公眾參與經濟社會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指出,“十一五”時期,電子政務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蓋全國的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初步建立信息資源公開和共享機制。政府門戶網站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許可項目能夠實現在線處理。電子政務要在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監(jiān)管能力、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信息產業(yè)部的“十一五”規(guī)劃將電子政務的發(fā)展方向定為“以服務提升效益”。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目標在此得以鮮明體現,即通過先進的技術應用來實現政府優(yōu)質的公共服務和高效的管理職能。服務是我國電子政務的戰(zhàn)略取向和價值目標,便民是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重點,充分體現黨的執(zhí)政為民的宗旨,體現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為民服務思想,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為中心,科學發(fā)展電子政務。
一項特別值得關注的事件是,“十五”期間,“中國電子政務試點示范工程”開通?!爸袊娮诱赵圏c示范工程”是國務院辦公廳和科技部共同組織實施的一項電子政務重要應用建設工程,也是“十五”期間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課題。該課題旨在通過電子政務關鍵技術研究開發(fā)與示范,以及實施試點示范工程,來全面推進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深圳、青島、綿陽和南海四個城市被確定為首批試點工程的建設城市,各試點城市的項目建成通過驗收后,有關經驗將向全國推廣。
四個試點城市的建設重點各有不同,其中,深圳將結合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重點推進和完善面向企業(yè)和公眾的各類在線服務應用系統,包括電子安全認證交換平臺、統一的信息交換平臺等多個為社會公眾服務的應用項目。項目的建設將具體選擇幾個部門,如稅務部門的電子報稅服務、工商部門的網上申辦企業(yè)服務、民政部門的社區(qū)信息化服務等。
深圳市政府明確提出,到2008年,要求公開的政務信息100%都可在網上查詢,行政審批項目100%都可在網上申請及查詢結果,100%的政府行政許可和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都將納入電子監(jiān)察范圍,并對50%以上的行政許可項目實現在線處理。
深圳通過創(chuàng)建國家電子政務試點城市,將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系統,使廣大市民在勞動就業(yè)、社會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文化、民主參與、婚姻登記、計劃生育、戶籍管理、交通出行、旅游、住房和納稅等方面享受更便利的電子政務服務;同時也將使企事業(yè)單位在年檢年審、商務活動、對外交流、人力資源等方面得到更高效率的電子政務服務。
隨后,天津市、北京市、浙江省、上海市等四省市被定為我國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試點省市。它們在試點過程中構建了數據交換和管理平臺,為實現跨部門、異構系統、異構數據庫之間的信息交換和共享積累了珍貴的實踐經驗。
此外,我國政府網站都開展了一定規(guī)模的網上服務,特別是區(qū)域政府行政審批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部分行政許可項目已經能夠在線處理。
⒊國內研究與實踐的現存局限
首先,我國在政府電子服務領域的研究基礎極為薄弱。除了缺乏相關的學術積淀外,國內現有研究成果多限于一般性的議論,未能深入中國國情進行針對性的問題研究、案例研究、實證研究,或簡單推介、評述國外研究成果或實踐經驗,缺乏結合我國實際國情的科學分析,對實踐指導無力。
其次,理論研究與實踐存在脫節(jié)現象,政府電子服務理論研究明顯滯后于相關實踐。政府電子服務的趨勢是實現“一站式”服務和網上辦公,多數政府部門都需要共享相關部門所掌握的數據資源,同時需要與其他部門進行聯合審批事項。因此,信息整合、資源共享、協同辦公是政府電子服務建設的關鍵。但我國理論研究人員關注不夠及時、超前意識不強,使管理理論研究滯后于我國管理實踐,特別是在及時關注現實問題、切實提出解決方案、扎實總結已經被實踐證明成功的經驗方面。
最后,目前國內研究和實踐的出發(fā)點存在偏差。目前國內研究成果及實踐探索大多數是以政府自身的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手段及信息對外公開方式改進為基本出發(fā)點,總體上屬于電子政務的“G2C”模式,而鮮見“C2G”模式。目前中國電子政務建設的實踐,促進了公共管理信息的公開、透明化,“辦事指南”、“表格下載”、“在線咨詢”、“在線審批”等欄目也為大多數政府網站所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眾信息獲取、事務辦理的便捷性,但真正互動性的平臺尚未完全實現??梢哉J為,上述舉措以及政府機關“辦公自動化”的建設雖然促進了政府自身工作效率的提高,但仍未根本改變政府治理績效。而治理績效的改善,則更依賴于電子政務建設改變政府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即以公眾為中心設計行政程序、搭建互動平臺。值得指出的是,狹隘地以政府自身工作效率為電子政務建設出發(fā)點,極有可能導致我國電子政務發(fā)展重蹈國外初始階段所走的彎路,而偏離當前行政管理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所強調的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和諧治理的改革路線,脫離社會發(fā)展實際需求。
我國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電子政務建設中大量經驗與教訓為我們留下了極大的研究空間。目前我們急需梳理與總結已積累的實踐經驗,從中發(fā)現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規(guī)律,以通過科學研究來完成具有本土意義和普適性學術價值的理論升華。
參考文獻:
1 The European Union and its eGovernment development[EB/OL]. [2007-05-03].
16 Kaylor C, Deshazo R, Van Eck D. Gauging e-government: A report on implementing services among American cities[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1(18):293-307
17 Homburg V, Bekkers V. The Back-Office of E-Government: Managing Information Domains as Political Economics[C].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02
18 The President's Management Agenda[EB/OL]. [2007-05-05].
19 whitehouse.gov/omb/budget/fy2002/mgmt.Pdf
20 Edwards B. BPRCitizen centric services[EB/OL]. [2007-05-03].
21 malopolskie.pl/Pliki/2007/PolandMar07.pdf
22 周宏仁. 電子政務全球透視與我國電子政務發(fā)展[N]. 人民日報,2002-04-14
23 徐京輝,劉杰. 基于B/S模式的社區(qū)電子政務系統設計[J]. 計算機應用研究,2003,20(8):112-114
24 李漫波. 協同:電子政務的未來[J]. 軟件世界,2005(1)
25 楊冰之. 美國電子政務建設的評價措施[EB/OL]. [2007-05-03].省略w.省略/applic/forum/htm2004/20040113_1183U.asp
26 汪玉凱. 電子政務應強調服務導向[J]. 人民論壇,2006(3)
27 劉家真. 統一指導,協同工作:新一輪的電子政務戰(zhàn)略[J]. 電子政務,2007(7)
28 王曉華,王浣塵. 傳統政務與電子政務服務質量模型及仿真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4,38(3)
29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 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內涵、趨勢、問題及對策[J]. 中國行政管理,2005(2)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