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英漢語詞匯的文化差異
在語言的各要素中,詞匯是其基本要素,文化差異在詞匯層面上必然有所體現(xiàn),對詞匯的解釋也必然能體現(xiàn)民族或文化的差異。例如,在中國人心目中,夏天與酷暑炎熱聯(lián)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的夏季顯得溫暖明媚,是一年中最溫馨宜人的季節(jié),像中國的春天一樣,給人一種美麗、溫馨、可愛的感覺。另外,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中國人心目中的東風是溫暖的,是春天的風,只有西北風才是寒冷的。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屬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
可見,英漢兩個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環(huán)境不同,他們觀察事物,反映客觀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并不一致。思維方式也不一樣,對事物的認識也就不一樣。
2. 英漢語句法的文化差異
英漢兩種語言在句式上的差異絕不是孤立的、任意的,它們反映了截然不同的認識世界的方式。西方傳統(tǒng)思維一般以自然為認知對象,西方哲學也是持尊重自然、尊重客觀的態(tài)度;中國傳統(tǒng)思維則帶有濃厚的主體意向,強調主觀作用及其重要性。因此,英語重客體,英語語言的形式邏輯基礎是非常強的,一般句子必須完整,各種組成部分很少省略,一些無主語的句子如“下雪了”、“事情發(fā)生了”、“喝了嗎”等必須加上一個邏輯主語。而在很多情況下漢語句子結構只是以詞序或語義為中心,不管句子是否完整,只要能夠表達意義就可以。
3. 跨文化語篇結構差異對比分析
中國人由于受“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它們的思維方式以圓為特征,語篇結構往往呈圓式或聚集式。論及某一事物時,總有一個由次到主、從相關信息到話題的發(fā)展過程。我們這種由大及小、由遠及近的迂回做法,會使受直線式思維方式影響的西方人感到撲朔迷離。西方人習慣以開門見山、分析為特點,“果”在前,“因”在后,把話題放在最前面,與中國文化形成鮮明對照。
中西方在篇章結構方面的差異集中表現(xiàn)在段落結構的組織方面。英語段落的篇章結構特點是:語篇寫作直導主題,再層層剖析,行文線條清晰,層次分明,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每段段首或段末經(jīng)常有主題句,而且每段只有一個中心思想,段落內容必須與主題句直接相關,段落結構嚴謹;而東方文化中的思維模式則是直覺整體性,特別重視直覺感受到的東西,從而產(chǎn)生一種認識,一種悟性,一種經(jīng)驗。因此,西方人的線性語篇特征和中國人的螺旋性語篇特征有著巨大的差異,只有掌握了英語語篇結構特征,英語學習者才能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中更有效地進行閱讀,否則往往發(fā)生歧義,引起誤解。
4. 政治、歷史、、風俗習慣等文化差異
英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中閱讀時,如果對英語國家的政治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等知識缺乏了解,也會給閱讀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礙。比如,歐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認為上帝(god)可創(chuàng)造一切,管理著這個世界。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的說法。而中國人則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詞語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
二、 英語閱讀理解中跨文化障礙的應對措施
1. 掌握閱讀技巧,系統(tǒng)講授詞法、句法、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
語言知識是閱讀的必須條件,它直接影響閱讀的效果。掌握中西方文章不同的結構特征有助于學生很快摸清西方作者的思路和意圖,更為高效地理解文章內容。如果學生不能理解篇章的字和句子,很難讓他們利用信息和課文線索來理解整個篇章。因此,教師應系統(tǒng)講授篇章結構知識,引導學生從詞法、句法、段落、篇章結構等方面對文章進行總體把握。教師還可以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如依據(jù)首段和段落首末句概括文章大意;針對長難句進行細節(jié)分析;揣摩作者寫作意圖、態(tài)度等。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常見篇章結構方法,如歸納法、演繹法、因果關系法、比較法、時間順序法、列舉法、問題解決法等。好的閱讀技巧不僅可以提高閱讀速度也可以幫助學生在短時間里獲取信息。教師應當教會學生各種不同的閱讀技巧,鼓勵他們在學習中正確地使用這些技巧,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高中英語;文化意識;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1)06-0088-01
高中英語教學不但要傳授學生語言知識與技能,還要開拓學生視野,引導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不應當將英語教學簡單地等同于語言知識教學,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樹立文化意識培養(yǎng)教學觀念
為了改變傳統(tǒng)的“以知識文本”的教學觀,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就應當樹立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教學觀。首先,高中英語教師應當在正確理解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基礎上,樹立合理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高中英語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師應當更新教育觀念,重視研究英語的文化蘊含,理清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與語言教學的關系。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學會運用文化對比與語言對比掌握文化間的異同。其次,高中英語教師應當關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側重性與層次性。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意識、文化理解與文化知識這四個方面的內容,涉及到文化知識的灌輸、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自覺意識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不可以將語言知識教學與文化意識培養(yǎng)分割開來,應當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與發(fā)展要求,合理把握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側重點與層次。不能將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局限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中,應當注重深層次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正確解決文化差異問題與文化沖突問題。最后,在語言教學中融入文化意識培養(yǎng)。高中英語教學包括語言結構層次、結構文化層次與語用文化層次。教師應當從英語的語音、詞匯與句子等不同層面滲透文化意識培養(yǎng),充分挖掘隱含在英語語言結構之中的文化內涵,在英語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貫徹文化意識培養(yǎng)。積極地通過語音、句子、文體等引導學生掌握蘊含在其中的文化意義。
二、傳授文化知識,培養(yǎng)文化理解能力
中西方文化在風俗習慣、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語言的發(fā)展和文化的發(fā)展密切相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各具特色,語言表達方式也各不相同。語言中的文化差異反映在問候語、祝福語、稱謂語、致謝語、自謙語等方面。文化知識是文化意識培養(yǎng)、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的基礎,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知識的傳授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實踐中加強文化知識傳授,就必須注重教學內容的適合性與系統(tǒng)性。適合性是指高中英語教學的文化內容應當與學生需要掌握的語言內容有一定的聯(lián)系,選擇能夠代表主流文化的教學材料。文化知識有著非常廣泛的項目與內容,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識都可以傳授給學生。教師應當選擇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與發(fā)展要求的教學內容。高中英語教學中的系統(tǒng)性要求教師明確英語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設計,充分挖掘文化知識間的聯(lián)系,提高教學的科學性與系統(tǒng)性。在教學中應當將課本中零散的文化知識串聯(lián)起來,形成文化主題,引導學生對文化現(xiàn)象進行中西方對比,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加強文化理解能力。
僅僅依靠傳授文化知識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是遠遠不夠的,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文化理解能力重視學生對英語的理解、鑒賞與鑒別,重視不同文化間的比較。文化理解涉及文化習俗、價值觀、解決問題方式、思維方式等深層文化內容。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就應當引導學生理解英語的個別的、具體的文化現(xiàn)象與文化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文化含義、淵源、背景及其所反映的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觀等。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不同文化間的異同,能夠堅持本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并對異國文化采取客觀、寬容的態(tài)度。本國文化知識是學生樹立文化意識,進行文化對比的基礎,只有深刻地理解本國文化,才有能力鑒賞、鑒別外國文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時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三、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通過改進課堂教學方法與合理配置教學素材能夠提高文化知識傳授的效率,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必須在日常教學中逐漸培養(yǎng)。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需要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包括洞察意識、對比意識、雙向意識與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高中英語教師應當高度重視這四個方面意識的培養(yǎng),并將其滲透到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此外,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還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傳播意識與平等意識。
[關鍵詞]理解;跨文化文本;效果歷史;視域;偏見
在當今后現(xiàn)代多元文化背景下,進行有效的跨文化理解與交流已成為時代的迫切需要。目前,國內外在研究跨文化文本的理解方面較為集中的兩個領域是跨文化交際學和以跨文化理解、解釋為基礎的翻譯學。如果我們冷靜地對以往的研究做一反思,便不難看出,跨文化文本的理解與解釋方面的探討,其范圍主要局限在對不同文化群體在各自語言中所攜載的、在跨文化交際中所顯露的靜態(tài)的文化異同點上,其運作方式也主要停留在跨文化理解者對原語言和原文化的表層的知性操作上。而對跨文化文本的理解與解釋這一基本階段所牽涉到的基礎理論問題,比如理解何以可能、如何展開等,沒有給予充分重視,缺少系統(tǒng)的理論支撐。本文以當代哲學詮釋學中關于理解與解釋的理論為參照,從理解的歷史性,原作者與理解者視域融合的必要性,以及理解者帶有偏見的合法性等三方面,對跨文化文本的解讀過程予以理論展開,同時對理解過程中的原作者、原文本、理解者等諸因素及其關系進行哲學反思。試圖為跨文化文本理解的基本前提尋求一種哲學詮釋學的根基,以使跨文化文本的解讀取得一種深層的理論框架。這一探討不僅對在跨文化交際中尋求一種理解的深層視點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對目前舉步維艱的譯學理論建設亦會有所禪益。
一、跨文化文本與解釋學
釋義學家、結構語言學家以及后結構主義者習慣于在廣義上用文本的概念意指任何被解釋或分析的對象,比如一首詩、一幅圖、一部文學作品乃至全部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為便于討論,本文采用的是文本的一般概念,即把文本看作語句或語句結合體,進而將跨文化文本的概念范圍界定為:承載異文化的、從一個語句到整本書的任何語句結合體。當代哲學詮釋學正是圍繞著對文本的理解而建立起來的一門學問。“詮釋學”一詞來自希臘文Hermenia,作為宙斯的信使,他負責把上帝的指令翻譯成人間的語言。他的解釋顯然是以他的理解為基礎,因此,詮釋學從一開始就與理解和解釋息息相關。經(jīng)歷了圣經(jīng)注釋學、羅馬法律詮釋理論、一般文學批評理論和人文科學的普遍方法論等幾個主要階段。20世紀六七十年代存在三種主要的詮釋學理論模式:以施萊爾馬赫、狄爾泰、貝蒂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詮釋學;以布爾特曼和早期海德格爾為代表的存在主義詮釋學;和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1](P7)雖然每種詮釋理論模式都是以文本的解釋和理解作為出發(fā)點,但以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影響最大。在其導師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詮釋學的基礎上,伽氏運用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方法,試圖在人類經(jīng)驗所及并且可以追問其合法性的一切地方,去探尋那種不能用科學方法論手段加以證實的對真理的經(jīng)驗。伽氏詮釋學的基本觀點主要是針對同一語言、文化背景下的作者、文本和理解者之間的關系來展開的,幾乎完全拋開了異文化文本這一范疇。但是他從語言、文本等方面一再闡發(fā)的理解、解釋等概念,特別是在其著作《真理與方法》的第三部分中多處引證的有關翻譯中理解的問題,為我們研究跨文化文本的解讀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理論借鑒。伽氏認為,“所有翻譯者都是解釋者。外語的翻譯情況只是表示一種更為嚴重的詮釋學困難,既面對陌生性又要克服這種陌生性。所謂陌生性其實在相同的、明確規(guī)定的意義上就是傳統(tǒng)詮釋學必須處理的‘對象’。翻譯者的再創(chuàng)造任務同一切文本所提出的一般詮釋學任務并不是在質上有什么區(qū)別,而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盵2](P494)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解讀──理解、解釋、譯解──跨文化文本的過程,仍然是哲學詮釋學意義上的對文本理解的拓展過程。不同的是,在跨文化文本的理解過程中,我們必須要面對異文化因素帶給理解者的種種復雜情況。這也就意味著哲學詮釋學的合理的理論內核──從理解的歷史性,理解者與原文作者的視域融合,以及理解中帶有偏見的合法性,可以引發(fā)對跨文化文本理解從整體上進行深刻的理論反思。在反思的基礎上,對跨文化理解過程中的諸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復雜關系進行澄清、梳理,重新審視跨文化文本理解中的一些基本問題。
二、跨文化文本理解中的效果歷史意識
解讀跨文化文本,首先面對的是原作者、原文本與跨文化理解者的跨越語言、文化甚至歷史的關系問題??缥幕斫庖坏┌l(fā)生,這種關系便不可避免地自然顯現(xiàn)出來。在傳統(tǒng)的跨文化理解、譯解中,我們一直設法清除理解者和原文本之間存在著的語言、文化、歷史間距,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主觀成見和誤解。然而,伽達默爾在論述其詮釋學中的一個最基本概念—─效果歷史時指出:“一個真正的歷史對象根本不是一個對象,而是彼此兩個方面形成的一個統(tǒng)一體,一種在其中存在著歷史現(xiàn)實和歷史理解的現(xiàn)實這兩方面的關系。一種合適的解釋學必須在理解本身內表明歷史的效果性?!盵3](P284)這意味著歷史是通過制約我們的歷史理解力而產(chǎn)生效果的。任何理解都處于歷史的形勢之中,不可避免地帶有偏見。因此,理解不是一個純粹的主體的行為,而是效果歷史的一個方面。根本不存在純“客觀的”、無任何特殊視角的理解。歷史限制了我們的知識,但也通過決定我們能理解什么而幫助了我們的理解的開展。如果以哲學詮釋學中的效果歷史意識作為判據(jù),那么在跨文化文本理解中所謂的通過擺脫原文本文化傳統(tǒng)的束縛,消除對文化差異的偏見,最終返回到原文本、作者的原義的追求,實際上是通過抹殺跨文化理解者的自我而達到所謂的客觀的理解。而這種沒有歷史性的自我實質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任何理解者和原作者都以自己的一定生存方式處于歷史之中。真正理解不是去克服歷史性,而是正確地評論和適應歷史性。因為沒有過去,現(xiàn)在的視域根本不能形成。由此可見,跨文化理解中的理解者和原文本及其作者都應該被看作是歷史的存在。文本是開放性的,其意義永遠不可窮盡,因為文本的意義是和理解者一起處于不斷運動生成的過程中。同時,跨文化理解者也絕非是在頭腦一片空白的狀態(tài)下去達成對原文本的理解,而是在自身帶有的本文化的背景下進入到原文本文化的意義域之中的,有其自身無法擺脫的內嵌于本文化歷史性之中的諸多相關的前理解因素在起作用。這樣,從效果歷史意識的角度來看,跨文化理解者與原文本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帶著自身歷史性的語言、文化等前理解背景因素去跨躍到原文本自身所展示出的異語言、文化之中,地在某種程度上達成與原文本作者的動態(tài)的視域融合。并在不斷展開與升遷的理解能力范圍中與原文本的意義域保持一種動態(tài)的歷史對應。
三、跨文化文本理解中的視域融合
“視域”一詞在胡塞爾、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等現(xiàn)象學和詮釋學家那里被賦予了特殊的哲學意義,是指一個人在其中進行領會或理解的構架或視野。哲學詮釋學認為,每個人作為一個歷史的存在者都處于某種傳統(tǒng)和文化之中,并因此而居于某個視域之中。我們在視域中生活和理解,不存在與人的特殊視域無關的理解。一個文本的意義是在某個視域中被確定的。在解釋文本時,這個文本的視域和解釋者當前的視域之間存在一種張力。要獲得對于歷史的理解,理解者必須盡力得到一個歷史的視域,并且通過歷史存在者本身和過去傳統(tǒng)的視域來進行解釋,而不能只通過這個人的當代尺度和偏見來進行解釋。[3](P447)但同時也不可能完全清除理解者自己的標準和偏見。我們應該意識到雙方視域的特殊性,并通過建立一個將其結合的關系而克服這些特殊性。任何真實的理解都涉及這樣一種視域的融合,在其過程中傳統(tǒng)獲得新的生命,我們自己的偏見受到挑戰(zhàn)。視域現(xiàn)象是解釋學循環(huán)的基礎,即將理解描述為傳統(tǒng)的運動和解釋者的運動的相互作用。根據(jù)當代解釋學確立的關于文本理解中的視域和視域融合理論,我們可以看到,在跨文化文本理解中,傳統(tǒng)上要求理解者所遵循的理解之路是沒有理論根據(jù)的。讓理解者拋棄自身的語言、文化、歷史等所謂的干擾因素,去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跨文化移情意識的作用,把自己完全置身于生活在異文化背景下原作者在文本中展現(xiàn)出的視域──這違背了理解的自身邏輯,更忽略了跨文化理解者自身必然具有的生存視域??缥幕斫庹邔υ谋镜慕庾x,乃是在生存論意義上的跨文化展開。理解的基礎并非在于將自身完完全全置于原文本的思想之中,或是純粹參與到原作者的內心活動之中,去設身處地地領會他人的生命體驗。如果我們把跨文化文本的理解看成是一場談話,那么,交談的一方面應該是理解者與原文本的交談,另一方面(也是必然出現(xiàn)的一方面)則是理解者同自己的談話。在兩方面合而為一的統(tǒng)一體中,跨文化文本理解的真實過程才能得以實現(xiàn),理解者才能將自己的前理解背景因素──不管是來自于自身語言文化,還是在以往解讀跨文化文本經(jīng)驗中積累起來的關于原文本語言的文化──與原文本中所展示的原作者的視域融合起來。因為有了理解者視域的融入,我們對跨文化文本的理解程度也就必然有了歷史的寬容,因而也就可以把對跨文化文本的每一次解讀都看成是一個無窮無盡的意義生成過程。雖然在表面上看,原文本文字所記錄的意義可以用目的語言復述出來,但這絕非簡單意義上的重復,而是參與進了一種理解者當前的視域和視域中必然抱有的前見與前把握。這在哲學解釋學意義上是合理的偏見,它構成了跨文化文本理解中的一種基礎性和前提性的條件。四、跨文化文本理解中的合理偏見因被視為妨礙了理性和哲學對真理的追求,偏見在傳統(tǒng)的理性哲學中一直遭到人們的拒斥。在傳統(tǒng)的跨文化理解研究中,不管是跨文化交際學還是翻譯學,都設法排除理解者可能抱有的對異文化、語言、意識形態(tài)等的偏見,以達成所謂真正的對跨文化文本的理解。然而,在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中,偏見不但被恢復了名譽,而且被看作是我們理解中一個必要因素,這種看法基于海德格爾關于理解或領會的前結構的觀點。認為所有的理解都涉及意義的投射或籌劃,是從一個人自己所處的視域中獲得的。由于這種理解的前結構就是偏見,理解或領會不可避免地植根于偏見,并不存在能讓我們得到一個文本的“真實”意義的中立視角。[3](P796-797)按照這一思路拓展開來,跨文化理解者對原文本的理解和解釋并非是純主觀的,他所帶有的偏見并不就是主觀意見,也不是個人癖好;相反,它是傳統(tǒng)的一部分,在他所屬于的歷史傳統(tǒng)中發(fā)展而來。是被歷史和文化決定的視域,是效果歷史的顯現(xiàn)。由此看來,這種偏見是合理合法的,不但不構成跨文化文本理解的障礙或局限,而且,它引導著理解者朝向正確解讀原文本意義的方向,因而是使跨文化文本理解成為可能的基礎。如果更深入地追究跨文化文本理解中偏見的合法性的前提,那么,理解者在自身的生存經(jīng)驗中得來的思維固有的能動性就是跨文化理解得以可能的主體方面的最終根據(jù)。換言之,跨文化文本理解者的能動性實現(xiàn)的諸多環(huán)節(jié)就是有意識或上意識的主體偏見的突顯,它作為理解中理性化和邏輯化的形式而發(fā)生作用,并成為對跨文化理解前提追究、反思和批判的核心基礎。如何在理解中使理解者的前見與跨文化文本對象達到同一或和解,便構成了跨文化理解的一個深層的本體論根據(jù)。當代哲學詮釋學關于文本理解、解釋的理論,使得跨文化文本理解的研究取得了一個反思的理論平臺。我們試圖以跨文化理解的歷史性、理解者與原作者視域融合的不可或缺性以及理解中偏見的合法性作為依據(jù),說明跨文化文本理解是一個包括原作者和理解者,原文化和本文化等理解以及前理解因素在內的互動過程。從而使跨文化理解者得以擺脫以往的、視文本解讀為一般操作方法的局限性,獲得跨文化理解的一種新視界。
參考文獻
[1]李紅 當代西方分析哲學與詮釋學的融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全球化能力;評價;PISA;經(jīng)合組織
S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各國間的聯(lián)系不斷增強,人們需要與來自不同學科、文化的人合作,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解決復雜的問題,并創(chuàng)造經(jīng)濟與社會價值。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年輕一代需具備新的能力。多年來,教育界一直在討論新形勢下學生應具備哪些新的能力,以及如何培養(yǎng)這些能力,以幫助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獲得成功。
“全球化能力”這一概念能很好地解答了以上問題。2016年5月14日,經(jīng)合組織向七國教育部長提交了一份題為《面向包容世界的全球化能力》(Global Competency for an Inclusive World)的報告。該報告首次提出了“全球化能力”評估[1]。經(jīng)合組織計劃將該評估納入2018年PISA測評,評估學生的“全球化能力”。
一、全球化能力的定義
全球化能力是一個復雜的學習目標,可被分解為一些獨立的、可測的學習目標[2]。經(jīng)合組織將全球化能力的宏觀范疇解析為“維度”,每個“維度”包含不同“成分”。經(jīng)合組織指出,全球化能力是指能夠批判地從多角度分析全球和跨文化問題的能力;是能夠理解差異如何影響自己和他人的感知、判斷和想法的能力;是能夠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以開放、適宜、有效的方式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的能力?!伴_放”表示的是人們在交流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的對他人看法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以及與他人接觸的意愿;“適宜”指人們因當前情境下的交流是按照所期待的文化規(guī)范進行而感到的滿足;“有效”意味著人們在交流中能夠達成他們的部分目標。
按照此定義,全球化能力有著多重維度,包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有效、相互尊重關系所需的三個維度:知識和理解力、技能、態(tài)度。因此,全球化能力所指代的內容既包含多種認知因素,又包含多種非認知因素。
二、全球化能力評估的維度
全球化能力的習得是一個終身的過程[3]。對于15歲學生,PISA建議從以下維度對其全球化能力進行評估(見圖1)。
第一個維度是知識和理解力,指個體應具備相關知識和理解能力,應對全球化和跨文化發(fā)展所帶來的挑戰(zhàn)與機遇。
第二個維度是技能,代表個體為實現(xiàn)特定目標應具備的復雜的、組織良好的思維或行為能力,包括能夠分析并進行批判性思考,以核對、評價信息與價值;能夠與他人進行適當有效的溝通;能夠理解他人的想法、信念及感覺,并從他人的視角看世界;能夠調整自身思維、感覺或行為,以適應新要求和新環(huán)境。
第三個維度是態(tài)度,指個體在實現(xiàn)某個目標過程中所秉持的心態(tài),包括對其他文化和國家的開放態(tài)度、對文化差異性的尊重態(tài)度、全球化意識,以及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態(tài)度。
態(tài)度基于價值觀而形成。價值可定義為個體對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持有的總體信念。價值觀超越具體的行為和語境,能夠影響個體的態(tài)度、判斷和行為。在全球化能力框架中,尊重他人的尊嚴和文化多樣性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處理與他人的差異、相關信息,也是他們做出明智判斷的重要參考之一。
三、認知項目測試內容和方式
2018年PISA測評旨在建立一個獨立的復合量表來測量學生運用知識理解、認識關系和觀點,以及批判地思考特定目標或跨文化問題的能力。該量表將主要建立在全球化能力的認知項目上,包括全球問題的知識和理解力、跨文化知識和理解力、分析和批判性思維三方面評估內容。知識、理解和批判性思維是緊密聯(lián)系的,構成了學生的跨文化思維能力[4]。經(jīng)合組織提倡用新建立的復合量表來測量這三個成分,測試時間為1個小時,平均分為500分,標準差為100。
(一)全球問題的知識和理解力
全球問題的知識和理解力意味著學生要熟悉一些跨越國界的重要問題(如氣候變化、移民、貧困等),以及能夠理解全球范圍內的問題、趨勢、體系的相互關系。
在全球化知識領域,盡管學生能接觸適量的信息,但若僅僅被動地汲取這些信息而不理解其深層意義及與其他知識的聯(lián)系,容易對其產(chǎn)生誤解。
全球問題的知識和理解力無法僅靠事實性知識獲得,還要通過發(fā)現(xiàn)不同信息的意義及它們間的聯(lián)系而習得。較強的理解能力表現(xiàn)為靈活的思維,以及良好的學習、組織知識的能力。這種學習和組織知識的方式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并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認知方式。
(二)跨文化知識和理解力
跨文化知識和理解力可定義為學生對于跨文化交流和相關文化的知識和理解,包括關于自身文化、其他文化,以及各文化間異同的知識。作為理解他人的視角之一,跨文化理解能夠幫助人們區(qū)別特性和共性,以及在跨文化語境下理解不同觀點間的關聯(lián)方式[5]。理解其他價值觀,可以深化和改變自己的價值觀,但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接受它們。[6]
(三)分析和批判思維
分析思維是指運用有邏輯的、系統(tǒng)的和有序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理解文本每個要素的意義的能力,以及審查這些要素間的聯(lián)系和差異的能力。
經(jīng)合組織將在2018年PISA認知評估中通過讓學生解決相關跨文化問題,評估學生運用知識、選擇觀點、分析和評價技能的能力。該評估內容包括各種需要不同種類知識和思維過程的任務。評估框架最終將會按照內容領域(如身份、文化、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情境(如校園關系等),以及需要的主要認知過程(如分析和批判思維)將任務進行分類。典型的評估單元會將一些案例作為題干,包括主要測試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理解能力的多項選擇題,還包括讓學生根據(jù)題干中的材料、知識或經(jīng)驗做出回答的開放性問題。
一些研究案例在際化課堂中經(jīng)常被用于教學。以案例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有邏輯地、系統(tǒng)地進行思考[7]。通過指導學生進行案例研究,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在課堂情境中學會處理現(xiàn)實問題。此外,對案例的討論和分析能夠激發(fā)學生與每個案例相關的多種觀點。案例研究分析也給學生提供了在評價爭論中整合一般知識、技能與具體學科知識、技能的機會。[8]
通過分析學生案例研究的書面作答情況,可以獲得學生對全球化、跨文化的理解力和分析技能的發(fā)展程度。案例研究應優(yōu)先選擇15歲學生熟悉的情境和題干材料,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測試項目。例如,一名14歲的秘魯土著學生用古老的方言唱著名的歌曲,進而成為網(wǎng)絡名人,而這種古老的方言在秘魯一直遭受社會歧視。研究者可據(jù)此設計開放性問答題目,讓學生思考這位少年積極保護本族語言和文化的動機,而相關多項選擇題可以測試學生能否理解語言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的作用,以及主流語言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間的競爭。
四、對我國教育的啟示
(一)加強教師培訓,增強教師的全球化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全球化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全球化能力。因此,在教師培訓中,我國應增加有關全球問題、跨文化的內容,幫助教師跟進國際發(fā)展趨勢,樹立國際化理念。通過專題講座、在職進修、出國培訓等形式,拓展教師的國際視野,讓教師了解世界各國文化,與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人在溝通與相互交流中豐富、發(fā)展自身的跨文化知識與能力。
(二)加深學生的全球問題意識和對全球問題的理解
全球問題主要涉及國際制度、主要歷史事件和趨勢,以及與全球主題相關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如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健康(例如流行?。⑷丝谠鲩L、移民、空氣污染、國際沖突、貧困、人口老齡化等。面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思考、辯論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關注全球問題, 逐漸認同人類的普遍價值。
(三)補充學生的跨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跨文化知識的理解
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包括:正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開放意識”。為此,學??梢约訌娡庹Z教學,開展跨文化教育,讓學生深入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差異,促進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加強與社會文化團體的聯(lián)系,邀請社會文化團體到學校開展各類文化演出。有條件的學??梢酝苿訉W生參與國際交流,如跨國交流訪學。
(四)通過案例研究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全球化能力
教師可以通過文本、多媒體技術提供跨文化交流案例,引導學生在思考、交流、討論中逐步意識到不同文化的差異和特性,進而學會尊重、包容不同文化;尊重他人,學會傾聽不同觀點,學會參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觀點。還可以通過讓學生扮演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讓其更深入地體會不同文化,學習如何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交流和合作。
參考文獻:
[1]OECD.OECD Proposes New Approach to Assess You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Issues and Attitudes towar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olerance[EB/OL].http:///pisa/aboutpisa/Global-competency-for-an-inclusive-world,2016-05-04.
[2][3]Deardorff D. K. Some Thoughts on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EB/OL]. https://illinois.edu/blog/view/915/113048,2014-05-15.
[4]Bok D. 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5][7]Doscher S.P. The Development of Rubrics to Measure Undergraduate Students’Global Awareness and Global Perspective: a Validity Study[D]. Florida: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2.
【關鍵詞】文化移情;人才培養(yǎng)模式建構;跨文化交際能力
0 引言
隨著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深入,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與價值已得到充分肯定。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對一個人所犯的語言錯誤能夠理解或諒解,而對他所犯的文化錯誤卻很敏感。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決定了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文化移情能力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能力。文化移情有利于避免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的交際障礙,縮小不同文化間的心理距離。文化移情要求交際雙方設身處地地尊重對方的文化特點、風俗習慣以及話語所表達的意圖。為了保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雙方能夠順利溝通,有必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對學習者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
1 國內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
國內外語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已突破傳統(tǒng)單一模式,正在探索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跨文化知識,樹立尊重、寬容和開放的跨文化心態(tài)以及客觀、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并在提高學生適應能力、理解能力和移情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從不同層次突出了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這些無疑為本科階段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供了寶貴的借鑒作用。而移情能力決定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質量和進程,在此問題研究上有許多專家學者對如何提高大學生跨文化移情能力已經(jīng)給出建議和舉措,但還缺乏相對系統(tǒng)、合理的移情能力教學模式。本文從bell(1997)的移情理論出發(fā),結合國內跨文化教學的實際情況,使學生經(jīng)過系統(tǒng)培養(yǎng)后具備相關文化知識、視角轉換、文化認同等豐富的溝通技巧,從而彌補跨文化移情研究的空白,為其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新的理念思路和實踐模型。
2 構建跨文化移情能力培養(yǎng)教學新模式
2.1 理論依據(jù)
移情是指通過情感的覺知而自身產(chǎn)生于他人的情感想接近的情感體。Bell 在“Social Involvement” 一文中曾指出移情是個多面體,包括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交際成分。在跨文化交際學中強調的正是移情的交際成分。
2.2 跨文化移情能力培養(yǎng)新模式
本研究根據(jù)Bell對移情能力的細化,嘗試建構一種跨文化移情能力培養(yǎng)新模式。本模式力圖解決跨文化移情教學中重文化知識傳授,輕移情態(tài)度和意識層面培養(yǎng)的傾向,并在跨文化教學中嘗試構建學科滲透模式,進而在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同時,實現(xiàn)學以致用。
第一階段集中在認知層,強調文化知識的傳授和測試在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和測試等環(huán)節(jié)的重要作用。外語教師可以利用移情理論引導學生學習多元文化,體察東西文化的特點和差異,有意識地設身處地去理解對方和看待問題。首先,可以改革課程設置拓寬文化視域。傳統(tǒng)課程設置以純粹的語言技巧為中心,大量課時集中在著重語言點的講解、語音語調的校正、復雜句型講解以及學術寫作能力培養(yǎng)上面。這些設置對于培養(yǎng)外語專業(yè)學生的基本技巧而言是必要的,但遠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在教學中,我們一方面幫助學生學習英美國家的文化;另一方面,外語文化教學的手段應多樣化。課堂上應引進一些難度適中的外國電影、視頻資料等,課外舉辦各種講座來介紹他國文化,創(chuàng)設異域氛圍來增強學生對外國文化的感性認識。同時,通過閱讀外國文學作品,使學生置身于歐美人的語言思維與社會生活中,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及價值觀。此外,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與外教面對面的直接交流的機會,不僅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還可以直接獲得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這種交流是最直觀也是最有成效的跨文化交流,能使學生真正了解異國文化,增強對世界文化的認同。
第二階段注重情感成分,即通過開展中英文化對比教學和模擬訓練,提高文化敏感性。戴煒棟指出,文化遷移是指由文化差異而引起的文化干擾,它表現(xiàn)為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下意識地用自己的文化準則和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為標準來評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而只有增強了文化敏感性和敏銳的跨文化感知能力,才能覺察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思考、體驗、表達感情,并且能使用言語和非言語行為進行移情,從而促進多元文化之間的協(xié)調和溝通。通過中英文化對比進行文化教學,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斷體會、理解和內化文化差異,在交際過程中不斷調整、適應而逐漸形成自覺語用移情的意識,培養(yǎng)文化敏感性。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本國文化知識與相應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觀察和識別其中的文化差異,克服本國文化對英語學習的干擾。只有尊重不同文化,才能在認知基礎上對他人的情感作出正確的反映和反饋,把自己投射到他人所處的境遇中去體驗他人的情感,使不同文化順利交流和溝通。此外,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模擬訓練,引導學生把自己既置于英語語言和英美文化之中使其獲得豐富的跨文化知識,樹立尊重、寬容和開放的跨文化心態(tài)以及客觀、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提高適應能力、理解能力和移情能力。
第三階段是行為層面的移情能力培養(yǎng),注重交際成分,使學生們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得到具體的應用。文化移情能力中的交際能力需要在實踐中培養(yǎng)和提高,不僅需要英語教師在課堂上積極引導,也需要學習者課外積極主動的實踐。教師可設計多種跨文化交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練習活動以及課外跨文化交流活動。只有經(jīng)常參與跨文化交際實踐, 才能加深對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克服民族文化偏見,進行換位思維和文化移情。其措施包括舉辦英語演講、英語文藝節(jié)目與征文等競賽活動;開設英語廣播、文化講座與外國友人互聯(lián)網(wǎng)聊天等,可使學生將所學語言以多種形式進行練習和鞏固。然后,進行小組集體討論,用英語表達觀后感或各種體會,這既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又增強了文化知識積累,還可設置文化交流情景,使小組成員進行角色扮演,親身體驗,獲得相關文化知識。同時,學院可以創(chuàng)造條件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比如為外國旅游團做導游,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做講座等。
3 結語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具備文化移情能力或者文化移情能力低下的交際主體,達不到交際效果和交際目標。這一移情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建構豐富了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新理念與操作模式,但其移情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心理適應和行為認同的潛移默化的漫長過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能夠審時度勢,以正確的跨文化理論做指導,通過改革課程設置、啟用合適教材、改革教學方式,就能在一定時期內可持續(xù)地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參考文獻】
[1]胡壯麟.中國英語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語研究,2002,19(3):2-6.
論文摘要:全球化的浪潮為五年制高等職業(yè)院校學生提供了涉外活動的廣闊天地,跨文化交際將成為高職學生今后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培養(yǎng)高等職業(yè)院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乃當務之急,本文闡述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及內容,分析了高等職業(yè)院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了高職院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
一、導 言
高等職業(yè)教育是新時代環(huán)境下的新型教育模式。其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特色及前景已得到教育界相關人士的關注和肯定,也獲得了廣大高職學生及家長的認可。當然,高等職業(yè)院校要想持續(xù)發(fā)展,不斷培養(yǎng)新型應用型人才,仍有很多困難和問題需要解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jīng)在2002年“世界文化報告”。報告中提到了“文化彩虹”,這一表達已取代“地球村”成為被廣大跨文化交際學者所接受的新名詞。在全球文化多樣性的大形勢下,對于高職學生這一重要群體,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高度重視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根據(jù)《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yè)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五年制高職的英語教學目標定位于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將語言基礎能力與實際涉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滿足21世紀經(jīng)濟發(fā)展對五年制高職人才的要求。由此可見,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及內容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根據(jù)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交際者的習慣得體地、合適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包括語言能力、非語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適應能力等方面。文化觀念與文化習俗的差異,對跨文化語言交際行為有很大的影響??缥幕浑H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1)建立和維持良好關系的能力:(2)以最少的損失和曲解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3)在適當程度上順從別人并與人合作的能力。一個人可能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卻缺乏跨文化交際能力:或者一個人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語言能力有限。為了達到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性,高職英語教師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化及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學生掌握相應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具備一定的英語交際能力,以促進其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中成功進行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有效交流和溝通。
三、高等職業(yè)院校跨文化教育的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1、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學習心態(tài)不合理
高等職業(yè)院校生源多是成績中下等無望升入普通高校的學生。學生英語基礎和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多級分化嚴重。而且學生從中學以來一直受傳統(tǒng)語法教學的影響,認為學英語就是背背單詞,讀讀課本,記記語法,做做習題。這種局限在語言層面上的英語學習,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枯燥乏味,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甚至視英語學習為一種煎熬,導致語言知識欠缺。這種知識結構的缺憾也影響和束縛了對外族文化的接受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英語的心態(tài)也不合理。首先,學生一般只重視英語知識的接受,卻忽視其語言文化等已有知識的綜合運用。雖然有些學生的語言能力較強,但在這種跨文化理解能力上卻普遍較弱,如對商務交際時的交際方略、交際規(guī)則以及禮貌規(guī)則等方面的知識積累比較少。在平時也不注意對不同國家的思維模式和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因此對隱含文化內涵的語言現(xiàn)象和行為也不理解,在跨文化交際中經(jīng)常誤解對方,最終造成溝通困難以及交際失敗。其次,盡管高職院校學生對外來文化的知識有所了解,但對這種外來文化的學習心態(tài)卻不盡合理。所以在目前的這種形勢下,迫切需要通過跨文化交際的教育來培養(yǎng)高職院校的學生,使他們養(yǎng)成尊重、開放以及寬容與平等的跨文化心態(tài),最終引導他們形成比較合理的跨文化意識和心態(tài)。
2、師資質量有待提高,教師跨文化教育意識相對落后
雖然高職教育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師資力量也大為增強,但高等職業(yè)院校英語師資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完善的地方,如學歷水平不高、職稱結構不盡合理、語言功底深厚的教師數(shù)量不足等。盡管不少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跨文化教育意識已經(jīng)在慢慢地提高,但是總體來說,他們還普遍缺乏跨文化的視野,認為英語教學就是語言知識的教學。這樣一來就重語言形式而輕社會文化因素。最近幾年來,隨著高校交際法教學的逐漸普及以及對英語教學中文化問題的討論的逐步增加,廣大高職院校英語教師也逐漸開始關注跨文化交際在整個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但是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對母語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認識還不夠,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也不太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比較缺乏全面的中西文化觀,也無法掌握目標語與母語文化的自我平衡。這樣就更無法在文化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相對平等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因此在傳授知識和訓練基本的語言技能時,就比較難做到發(fā)掘其語言形式外的文化內涵。
3、課程設置片面強調人才定向培養(yǎng),造成跨文化意識薄弱
高等職業(yè)教育側重實用性和專業(yè)性,其課程設置面向社會的各個職業(yè)領域,目的就在于為這些崗位定向培養(yǎng)人才。這種側重,容易被一些學?;蚶蠋熎娴乩斫鉃椤案叩嚷殬I(yè)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就業(yè)”,從而產(chǎn)生“唯崗位論”和“唯就業(yè)論”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們往往對于職業(yè)和專業(yè)十分關注且精通,而對于一些跨文化交際方式和文化方面的基礎知識卻沒有任何興趣和積累。而這種交際方式和文化知識的缺失正是妨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四、高職院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
1、提高教師自身的跨文化交際素質
以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的高職英語教學對教師有很高的要求。教師應有深厚的英語語言功底和廣博的跨文化背景知識,掌握東西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觀念差異,具備很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教師平時應多閱讀一些反映英美國家社會、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文化、宗教、風俗習慣等內容的書籍及報刊雜志,了解英美國家的背景,多參加一些學術交流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以適應跨文化交際教學的要求。
2、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文化的導入
社會需要的高職院校畢業(yè)生是“專業(yè)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型的人才。那么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尤其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必須在英語教學中注重文化的導入。
教學中文化的導入有多種方法。文化的導入并不是僅限于簡單的背景知識介紹。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必須與學生學習的內容密切相關,不至于使學生認
為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過于空洞、抽象、不好理解。教學中涉及到的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背景,也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并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鼓勵學生課后自主查閱相關知識并加以實踐,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積累文化知識,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跨文化心態(tài),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交際場景
一般來說,對高職學生英語跨文化的教育應貫穿在整個英語教學的過程之中,切實體現(xiàn)在不同文化內涵的傳承上。因此,對于教師,要不斷自覺地開發(fā)多種教學渠道和方式,將英語的跨文化交際教育滲透到平時的聽、說、讀、寫等訓練中去。
文化無所不在,教師既要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播,又要重視文化氛圍的營建,英語課堂教學本身就是文化,包含著禮儀文化、習俗文化、詞語文化等諸多方面。英語教師要力求營造英語課堂文化氛圍,在語言教學的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在社會交際中真正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在課堂內加入大量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練習方式,如對話、角色表演、小組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為他們提供能夠開口說話的機會。如通過角色扮演,創(chuàng)造模擬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把握如何打電話、看病、購物等語言表達功能。這種場景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記憶深刻,而且一旦在生活中碰到類似語境,學生能從容應對,避免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交際失敗。
五、結 語
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際將越來越頻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適應“文化多樣性”的需要。教師需要努力將語言教學置于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中,要幫助學生明確英語學習中的文化要素,幫助他們逐漸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層次,主動去理解掌握英語文化的內涵,進而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高等職業(yè)院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非常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筆者在自己的高職教學實踐基礎上對此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和研究,并期待能與從事跨文化研究的廣大高職英語教師進行進一步的探討。相信伴隨著高職英語教師們的不斷探索、研究和實踐,高職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一定能為社會培養(yǎng)出大批合格的“跨文化人才”。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英語教學中為什么要涉及文化[j]外國語,1986(4):10-11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 問題 對策
英語作為當前的全球性語言,在社會各個領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的英語教育,尤其是非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的學生,在未來的崗位上也會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跨國界和跨文化交流。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學習英語意味著學習與英語相關的文化。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時代特征下,客觀上要求大學英語教學要從純語言技能教育向文化教育轉變。因此,在當今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教育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我國跨文化教育起步較晚,同時也缺少對非專業(yè)英語學生跨文化學習的重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缺乏跨文化教育的實踐。目前,一些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已經(jīng)開始關注跨文化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如通過背景知識的介紹,提供大量的閱讀材料,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等措施,讓學生從各個方面接觸英語國家的文化。但是,這些方式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從大學英語教育的現(xiàn)狀看,教師多數(shù)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他們的外語教學觀念陳舊且自身的跨文化教育素質不高,跨文化能力不強,跨文化教育的知識普遍欠缺。這些都不利于教師在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育。因而,大學英語教師必須提高跨文化教育的意識,加強跨文化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文化的多樣性。
一、大學英語教育中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美國語言學家Sapir(1921)提出“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首先,語言無法脫離文化,學習某種語言必須學習相應的文化。在現(xiàn)今多元化社會背景下,不理解交際雙方在語言知識、文化背景知識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導致誤解就在所難免。大學英語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不同文化背景下能進行跨文化交流的人才。高校英語教育工作者必須正確理解和處理語言與文化內在的豐富內涵,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重語言教學,還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不僅要學生掌握正確的語言形式,還要重視語言運用是否恰當。
其次,跨文化教育與大學生社會化的目標一致。在多元化背景下,人與人的交往形式也日趨多元??缥幕逃芘囵B(yǎng)學生跨文化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有利于學生認識不同文化群體,促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合作交流。
再次,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大量涌入,造成中國學生的本土文化認同的危機。通過跨文化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文化沒有優(yōu)劣之分,不同文化都具有平等的對話交流權。幫助學生正確面對外來文化,合理借鑒和學習外來文化,從而培養(yǎng)合格的跨文化交流人才。
最后,跨文化教育是高等文化教育發(fā)展的新趨勢?,F(xiàn)今高等教育領域所進行的跨越國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面對的不再是國內市場,而是世界范圍的大市場。教育合作、教育一體化是發(fā)展的方向??缥幕逃谶@種新的教育觀中必不可少。高等學校重視和加強跨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使大學生既能了解世界文化,又能傳播中華文明,幫助他們沖破文化差異的障礙,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新型人才。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問題
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師普遍不具備較強的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缺乏一個明確詳盡的可行計劃;教授的內容零散,教與學的隨意性大;跨文化教育中文化教學的內容較少,側重詞匯和閱讀能力的學習。學生普遍缺乏跨文化學習的意識,即使有的學生能夠進行簡單的交流,也常常缺乏跨文化理解力和語言技能。
(一)教師跨文化教育的意識和能力不強。盡管部分英語教師的跨文化教育意識有所提高,但他們普遍缺乏跨文化視野,認為外語教學就是講授語言知識,重語言形式輕社會文化因素。部分英語教師反映自身缺乏關于跨文化和交際文化方面的系統(tǒng)知識,還不具備較強的跨文化理解力。此外,中國文化的修養(yǎng)和中國文化表達能力的欠缺是英語教師普遍存在的一個明顯問題。教師缺乏全面的中西文化觀,無法掌握目的語與母語文化的平衡。在傳授知識和語言技能時,難以做到發(fā)掘語言形式內的文化內涵。在對待自己民族文化的態(tài)度上,也存在有失偏頗的地方。作為語言的講授者和文化的傳播者的英語教師,如果本身對本國傳統(tǒng)文化缺乏充分認識理解,就不可能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多數(shù)教師不具備在兩種語言應用上的深厚功底,對兩種文化間的異同缺乏深刻的理解。在教學中只強調西方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卻忽視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因此,教師要擺脫西方中心論的偏見,以一種跨文化的開放心態(tài)、全面的視角對待中西文化教育。
(二)學生對跨文化學習意識不足。我國的外語教學遠離目的語文化環(huán)境,同時也受到我國教育體制的制約,無論是學習外語的起點還是學習環(huán)境,都制約著外語教學的發(fā)展。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英語的直接目的可能是通過考試拿到文憑??荚囋谟⒄Z教學中成為一個直接目的。這種外語教與學明顯落后于社會的發(fā)展。首先,學生只重視知識的接受,忽視已有知識的運用。雖然有些學生語言能力較強,但跨文化理解能力普遍較弱。不熟悉目的語國家的思維模式和社會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際中經(jīng)常誤解對方以致交際失敗。其次,當代學生普遍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之甚少。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很自然就形成一種無端輕視本民族文化,盲目崇拜外來文化的風氣。所以迫切需要通過跨文化教育,使大學生以一種平等的心態(tài)學習中西方文化。
(三)跨文化教育的內容缺乏。在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一直沒有把文化教育放到教學要求中。目前的大學英語中跨文化教育無綱可依。在語言教學中,我們常把文化教學的目標和通過語言教學獲得的文化成果混為一談。我國非英語專業(yè)大學英語教材和閱讀教材多是介紹西方世界的社會和文化背景。關于跨文化方面的知識較缺乏,有關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也很少。同時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識和社會知識,不利于開闊視野,提高英語表達水平的交際能力,順利進行跨文化交流。
三、解決跨文化教育問題的對策
現(xiàn)階段大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教育的效果遠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我們學習外語并不是單純地學習外國,外國也要向我們學習。英語教學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意識和對異國文化的理解,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本土意識,成為不同文化的傳播者和傳承者。
(一)增強英語教師跨文化教育的意識,提高教師的自身修養(yǎng)。教師要想在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育,發(fā)揮主導作用,使學生的能力得以發(fā)展,教師本身就要具備較高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具體來說,在教學課堂上廣泛介紹西方文化知識,課堂教學積極導入文化因素;創(chuàng)造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全方位設計各種活動,充分將文化教育融進教學活動中。
(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將跨文化教育貫穿于語言教學中,讓文化學習滲透到閱讀、口語,語法,詞匯等外語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把整個英語教學視為一種文化教學的過程,將文化教育融入英語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此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跨文化交流活動中,通過具體實踐獲取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在學習語言文化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方式,對中西方文化進行揚棄整合,把靜態(tài)的文化語言學習過程轉變成動態(tài)的文化素養(yǎng)的構建。
(三)科學選擇教材,增加跨文化教育內容。教材是課程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傳播知識的重要工具。英語教材要從社會需要和培養(yǎng)跨文化教育人才的目的出發(fā)。教材內容應兼顧到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介紹文化知識要兼顧語言形式和交際原則,追求語言材料的真實性。
(四)教師要掌握有效的教學手段,可以輔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將新技術與傳統(tǒng)教育相結合,有效傳播文化。
大學英語文化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最終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在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中提高文化素養(yǎng),適應當前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劉嘉榮.當前大學英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3]林娟娟.跨文化教學策略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4).
[4]董曉波.以跨文化教育為主導的大學英語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
[5]高永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調查和對策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1).
關鍵詞:全球化視角 經(jīng)貿(mào)英語 翻譯人才 素質
全球化的經(jīng)濟新趨勢促使國際間貿(mào)易往來和經(jīng)濟交流日益頻繁,商業(yè)文件,信函,以及商業(yè)談判日益膨脹,而這一切商務往來,大都借助國際通用語言――英語以達成跨文化、跨語言間的交流與合作。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球國際貿(mào)易活動70%以上都用英語完成的。商務交際的激增,造成了經(jīng)貿(mào)英語翻譯人才的奇缺,同時也引發(fā)了翻譯質量的良莠不齊。經(jīng)貿(mào)英語譯者具備的語言素質、文化素質、國際貿(mào)易知識與翻譯理論及技巧的熟練掌握等專業(yè)水平、職業(yè)素質和復合型翻譯人才標準,將是保證能否順利進行經(jīng)貿(mào)英語翻譯、架設國際經(jīng)貿(mào)領域溝通、交流與合作的前提與基礎。
一、語言素質
語言是說話者傳達信息的載體,譯者想要使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要表達的內容忠實地表達出來,就必須具備掌握兩種語言的能力。本國語言和外語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譯文質量的高低。所以譯者必須具有較高的語言素質。趙彥春先生認為:“翻譯不是靜態(tài)的代碼轉換,而是以關聯(lián)為準則,以順應為手段,以意圖為歸宿,盡量使譯文向原文趨同的動態(tài)行為”。對于語言素質,譯者需要有良好的外語語言聽說讀寫譯能力、豐富的專業(yè)外語詞匯、句型。原文的閱讀理解能力更是決定了譯者翻譯水平的高低。所以為了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譯者必須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要掌握足夠的外語詞匯,特別是國際貿(mào)易相關的專業(yè)詞匯量,并確保能在口筆譯中靈活運用;二要掌握系統(tǒng)的英語語法知識,減少低級錯誤或者不犯錯,以避免在國際貿(mào)易中引來不必要的爭議,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三要大量閱讀國際貿(mào)易的相關英語原文文本,提高自己的語言感悟能力。例如一見到consignor就要快速反應它所對應的中文是發(fā)貨人。另外還要懂得區(qū)分一些易混淆的詞匯,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四要通曉本族語言。正如茅盾先生說的:“精通本國語文和被翻譯的語文是從事翻譯的起碼條件”。總之,英語語言基本功和漢語語言的通曉程度是經(jīng)貿(mào)英語翻譯人才所必備的素質,語言素質越高,相應地翻譯質量也就越高。此外,譯者還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質。
二、文化素質
現(xiàn)代翻譯尤其是經(jīng)貿(mào)方面的翻譯大都是文化翻譯。在經(jīng)貿(mào)英語翻譯中譯者關注更多的是國際慣例條款、談判內容,而忽略文化方面的因素。但翻譯的跨文化交際的屬性,要求譯者必須具備較強的文化素質(崔長青:2007)。翻譯是一種努力使譯文全方位靠近原文的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行為。文化的內涵包含多個方面,涉及面較廣,有物態(tài)文化層,制度文化層和行為文化層等等。經(jīng)濟領域遠比其他領域容易受到文化素質的影響。Ruben(1976)是較早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概念的西方學者之一。他提出了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的七要素:一是向對方表示尊重并對其持積極態(tài)度的能力描述性非評價性和非判斷性的態(tài)度;最大限度的了解對方個性的能力;移情能力;應付不同情境的靈活機動能力;相互交往能力能忍受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從容不迫對其做出反應的能力。根據(jù)跨文化國際貿(mào)易活動的特殊規(guī)律,筆者認為經(jīng)貿(mào)活動中有效交際至少應具備三方面的能力。其一是文化學習能力,指對對國際貿(mào)易伙伴的文化背景有足夠的學習以及認知能力。比如,中國現(xiàn)在與東盟各國的貿(mào)易聯(lián)系緊密,當我們與越南合作的時候,如果我們因為對其文化不夠了解而不小心冒犯了胡志明,或許會導致整個合作的失敗。要知道胡志明在越南人民心中的地位不亞于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如果我們沒有文化學習的能力,對文化有足夠的敏感善于學習對方特殊的文化的知識的能力,就會認識不到兩國之間的差異,進而以自己的文化標準期待對方,從而造成雙方談判的失敗。譯者只有對潛在的商業(yè)伙伴的文化敏感度越高,就越能預料雙方存在的差異,這樣才能把差異帶來的消極因素變?yōu)橛欣蛩?。其二,文化理解能力。如果說文化學習能力是正確認識過程的描寫方面,那么文化理解能力就是解釋方面的內容。它指對商業(yè)伙伴采取不評價不判斷的態(tài)度。譯者需要從雙方的談話中領會和推測商業(yè)伙伴話語中的真正意思。這樣就可以準確順利地完成國際談判。其三,行為變通能力。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v使是一位久經(jīng)沙場的譯者,也無法完全掌握談判的動向。這就要求譯者要以變應變,對不同的交際場合采用不同方式。雖然任何交際都是人際交際,但是不同交際之中又存在了一定的差異性。就好像并非所有中國人都喜歡吃面一樣,并非所有的西方人都有相同的思維模式。這就是產(chǎn)生了差異性。但是作為譯者面對不同的文化和差異,最好的辦法就是適應。適應差異的同時,自己也可以從中自我反應更好地解決問題。
三、國際貿(mào)易知識
作為一位全球化視角下的經(jīng)貿(mào)英語翻譯人員,僅僅擁有以上語言素質和文化素質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具備必要的國際貿(mào)易專業(yè)知識與素質。國際貿(mào)易知識是保證經(jīng)貿(mào)英語翻譯人才進行的口譯及筆譯活動的知識專業(yè)化、條理系統(tǒng)化科學化,是確保翻譯文本內容質量的關鍵。其中包括以下兩方面。其一,專業(yè)理論知識。如果涉及國際貿(mào)易,首先就要熟悉我國的外貿(mào)政策和理論,對國際市場的動向要有所了解,熟悉WTO規(guī)則和外貿(mào)規(guī)則與慣例。其次要具備商品進出口貿(mào)易、國際經(jīng)濟合作等的國際貿(mào)易知識以及進出口貿(mào)易程序與國際勞務合作等。最后經(jīng)貿(mào)英語翻譯人員還應熟悉國際貿(mào)易法則,精通國際政治經(jīng)濟法律等知識。因為國際貿(mào)易的交易雙方處于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各國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都有所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掌握國際貿(mào)易中“指示標志”及“危險品標志”常用的中、英文通用術語與言語行為規(guī)范。還應知道并靈活運用國際貿(mào)易中常用的價格構成。其二,專業(yè)技能?!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鑒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為一位經(jīng)貿(mào)英語翻譯人才僅僅對國際貿(mào)易理論知識有系統(tǒng)而深入的學習和理解這是不夠的。還應爭取進行相應的實踐工作。例如外貿(mào)函電書寫、草擬外貿(mào)合同、陪同口譯對等工作。
四、翻譯理論和技巧
翻譯是科學,翻譯是技能,這種人為的過程和結果在一定熟悉程度的技巧下進行有規(guī)律可循的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與合作。翻譯理論的掌握和理論水平的提高是譯者準確、快速完成外貿(mào)活動的關鍵。從語言方面而言,譯員不僅應該熟悉我國翻譯理論,還需要更多地了解研究西方的翻譯理論。如嚴復的信達雅和西方翻譯理論家奈達的功能對等論、紐馬克的文化翻譯理論等。而且翻譯從來就不是僵硬、機械的語言過程,而是靈活的,有規(guī)范性的人類參與的交際行為。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翻譯要求及表達的標準。涉及國際商務活動的翻譯大多是經(jīng)貿(mào)領域所屬的專業(yè)詞匯,而且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嚴謹性、科學性與通用性。這些都與翻譯理論與技巧息息相關。眾所周知,要做好一名經(jīng)貿(mào)英語譯者光靠理論是不行的,還需要從事豐富的翻譯實踐活動,獲得更多的翻譯技巧。而翻譯技巧的嫻熟運用,又是通過大量的經(jīng)貿(mào)翻譯實踐反過來得以強化與活化。把理論與實踐在經(jīng)貿(mào)英語翻譯活動中巧妙地結合起來,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譯者的翻譯水平,增強經(jīng)貿(mào)英語翻譯的敏感與精確。
五、創(chuàng)新素質
翻譯又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基于源語的再創(chuàng)作?,F(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傾向多樣化、技術化和信息化。經(jīng)貿(mào)英語翻譯人才不僅需要具有扎實的翻譯基礎知識,還必須具備與國際市場發(fā)展相適應的創(chuàng)新能力。翻譯人員在國際貿(mào)易活動中的身份是搭建商務談判雙方的媒介與橋梁,促成各類國際間經(jīng)貿(mào)活動的交融或交鋒,靈巧地解決語言或文化障礙而讓國際商務得以順利實現(xiàn)。但是現(xiàn)今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翻譯人員不能只是一味地守舊,在適當?shù)臅r候還應站在“目的論”與“功能論”的翻譯視角,發(fā)揮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這樣會給譯員的翻譯增添不少色彩,同時也能更好地表達談判方的意愿,適應時代的潮流。
六、結束語
在現(xiàn)今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全球化進程日趨增強的情況下,復合型的經(jīng)貿(mào)翻譯人才是保證國際貿(mào)易活動成功的關鍵。也只有高素質的經(jīng)貿(mào)英語翻譯人才作為后盾,譯員才能在國際貿(mào)易活動中占得先機。譯者擁有堅實而合格的語言素質、文化素質、國際貿(mào)易知識、英語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以及創(chuàng)新素質等才能真正而全面地適應貿(mào)易國際化、全球化對經(jīng)貿(mào)英語翻譯人才的需求,才能使我們的國際經(jīng)貿(mào)活動得以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Mitchell,Charles.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l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Ruben,B.D.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for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in 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 1,1976:335-354
[3]陳仲庚.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結構研究[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8(1)
[4]崔長青.翻譯的要素[M].蘇州大學出版社,2007
[5]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關鍵詞]英語教學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3-0135-02
大學的英語教學是以教學理論為指導,而主要內容應為英語的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建立一種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老師在教學中應該將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確保其在今后的學習、工作、社交中能夠靈活運用,以此來增強大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主能力,在提高大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同時,使其跟上社會的發(fā)展并滿足國際交流的需求。
一、英語教學中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在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中,語言是對文化及文化發(fā)展的一種反映,是實現(xiàn)雙方交流、溝通的重要媒介;而文化反作用于語言,對語言的使用與發(fā)展起著影響作用。因而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要想達到滿意的交際效果,就必須遵守所使用媒介語言的文化語用規(guī)則。在英語教學中,英語作為媒介語言,其跨文化研究的意義在于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語用規(guī)則的過程中,能夠結合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的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充分培養(yǎng)。
大學生在長期的英語學習中努力地遵守英語文化語用規(guī)則,然而在以英語為媒介語的跨文化交際中,受交際者自身文化程度、英語使用狀況的影響,與其自身掌握的語用文化規(guī)則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往往會引發(fā)交流障礙。例如:中國人在與美國人、英國人交流時,經(jīng)常會對那些所謂的美式幽默、英式幽默摸不到頭腦,找不出所謂的笑點。因此在與英國人或美國人交流時,不能單純地依賴英美文化語用規(guī)則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在了解對方文化身份的基礎上進行交流,這是跨文化交際中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xiàn)英語交際效率的有效途徑。由此可見,在整個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對提高其英語應用能力,實現(xiàn)英語順利溝通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
(一)在教學中滲透中西文化差異,培育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受地域文化的影響,中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增加一些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并重視中西文化差異。教師在對其進行幫助時,重要的是培養(yǎng)大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意識。任何一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獨特的交際功能模式,而這些方面我國可能與西方國家表現(xiàn)不同,甚至在某些方面與西方國家相反,如:在我國打招呼問候時,多以握手為主,而在西方一些國家,則以擁抱為主。
教師在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過程中,除了在教材內容上滲透中西方文化差異外,還可以創(chuàng)設更多的情景模式,使學生在情景中培養(yǎng)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靈活使用pair work、simulation等方式,組織模擬訓練,引導學生用英語來表達中西文化知識;此外,學生在提高自己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過程中,可以利用講座、游戲、活動方式來促進英語文化與英語教學的結合。
(二)要求學生對中西文化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
在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中,閱讀大量的課外閱讀,不僅能延伸英語教學內容,還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首先,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在課余時間為學生推薦一些西方名著或經(jīng)典散文、人物傳記,幫助學生在英語閱讀中感受西方傳統(tǒng)文化知識。其次,大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在長時間的積累、努力下形成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擴大自己的英語閱讀量,積極主動地發(fā)掘、積累西方傳統(tǒng)文化背景知識,在激發(fā)自己英語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能全身心地投入今后的英語學習中。再次,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大量新的語言現(xiàn)象、文化現(xiàn)象應運而生,這些新語言、新文化在具備時代特征的同時,還是對傳統(tǒng)語言、文化的補充,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充分利用各種現(xiàn)代視聽媒體、網(wǎng)絡信息等優(yōu)勢來引導學生了解這些文化的特性,并將其與傳統(tǒng)文化進行對比。最后,從大量的實踐證明中能夠看出,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無法滿足學生英語學習需要的,更別提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還應利用課余實踐,通過組織活動來考察學生英語學習狀況,幫助其鞏固與提高。
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一種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一種價值觀念的接納、一種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全面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提高學生的外語語用能力,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我國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需要大學教師能夠轉換教學觀念,使大學英語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與時效性。
(三)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機地與西方文化知識相結合
在當前大學生使用的英語教材中,多以外國文化介紹為主,很少講中國文化的章節(jié)。這就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能夠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知識相結合,將中英文化中的對應部分進行對比、總結,進而擴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對西方文化的認知。例如:在學習“Christmas”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西方圣誕節(jié)與我國傳統(tǒng)春節(jié)的由來、時間、慶祝方式間的差別;然后給學生布置用英語介紹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任務,如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等;一些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還將中國的七夕與西方的情人節(jié)進行了對比。這在深化西方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對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進行了全面復習。
(四)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及教師自身雙重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
非語言交際作為跨文化交際中的組成部分,指的是交流雙方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來達到信息交流、理解的過程,然而從本質上來看,非語言交際能力并非屬于語言單位,但在實際生活與交際上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尤其是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往往代表著特定含義。因而,英語教師在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時,必須重視中西文化背景下非語言文化內涵的差異培養(yǎng)。例如,在中國,多數(shù)人覺得“沉默是金”,而歐洲人多數(shù)會對此感覺到不舒服;再如,西方人在交談時,傾聽者都會長時間注視著對方眼神來表示對說話人的尊重,但從中國人的角度出發(fā),這一行為則是不禮貌的,因為中國人不習慣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
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能夠在英語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但在其培養(yǎng)之前,教師要提高自己的雙重文化理解能力。顧名思義,所謂的雙重理解能力是指對目的語文化和本族語文化的理解能力,它要求英語教師應當有意識地使英語教學更接近本土文化??缥幕浑H的本質在于多種不同文化之間能夠順利交流,教師作為中英文化的“橋梁”,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必須精通兩種文化,具備雙語交際能力,這樣才能達到跨文化的交流目的。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在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使用熟練的英語口語對其進行傳播,在實現(xiàn)中西文化交流的同時,還能為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做好鋪墊。
綜上所述,英語作為當前第一通用語,是實現(xiàn)我國與其他國家交流的首選語言。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英語交際水平,還能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靈活運用學到的英語知識。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在注重學生英語學習質量的同時,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必剛,許莉娟.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28).
[2]梁偉.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科技信息,2009(9).
[3]楊麗莉.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導入[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8(21) .
[4]柳文娟.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影響因素及培養(yǎng)[J].科技信息, 2007(6) .
[5]楊東煥.大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