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幼兒啟蒙語文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整合網絡資源,優(yōu)化幼兒道德啟蒙教育環(huán)境
互聯網信息資源具有良莠不齊、豐富多樣的特征,其中蘊含豐富的教學資源,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良信息。作為幼兒德育教師,在利用網絡資源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注意整合資源。首先,要關注網絡資源的適宜性。教師在篩選網絡資源的時候,要充分考慮這些資源對幼兒是否適宜,是否與德育教育理念相符,基于適宜性原則對網絡資源進行有效篩選,才能促使網絡資源能夠在德育教學過程中發(fā)揮正面作用。其次,要關注網絡資源的整合性。教師不能盲目篩選搜集到的資源,而是要按照主次原則,對資源進行分類整合,有針對性地使用網絡資源。例如,大班幼兒教師在講授《首都北京》相關內容的時候,需要適當篩選網上與北京有關的圖片和視頻,在課堂上向幼兒展示,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之情。
2.開發(fā)德育學習網頁,引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幼師在運用網絡資源開展德育教育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確定德育教育主題,運用信息技術增強課堂內容的可操作性,同時制作與幼兒德育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網頁,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網頁多元化、綜合性等特點,引導幼兒大膽學習信息技術的使用方法。對此,在開展具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學習瀏覽網頁信息資源的方法,幫助他們通過網絡圖片、書籍等資料,尋找自己想要的信息。教師在使用多媒體開展德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給幼兒展示大量形象直觀的圖片,從而激發(fā)幼兒學習熱情的作用,有利于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例如,教師在講授“我的家鄉(xiāng)”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將有關家鄉(xiāng)的圖片放到網頁中,讓幼兒通過網頁欣賞家鄉(xiāng)的美景,引導他們展開聯想。
二、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豐富幼兒德育啟蒙教育方式
1.運用設備記錄幼兒的日常行為,增強幼兒情感體驗
例如,教師在開展“好朋友”社會活動的時候,可以通過一些日常拍攝,將幼兒一起玩耍、互相關心的畫面制作成視頻,并在德育課堂上播放給幼兒觀看,借助影像培養(yǎng)幼兒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品質。
2.借助校園電視臺,展示德育教育成果
校園電視臺具備音頻、視頻、文本等多文本傳輸功能,幼兒園德育教師可以將其當做德育教育的有效載體,將幼兒的日常行為習慣通過校園電視臺展示出來,還可以將之應用于幼兒園德育成果的宣傳活動中。例如,幼兒園在開展德育詩歌誦讀比賽的時候,可以借助校園電視臺進行直播,讓幼兒園全體成員都能夠觀看到比賽現場的情況,對幼兒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構建學習互動平臺,拓展家園共育空間
【關鍵詞】幼兒教育音樂教育
在學前教育階段,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教育發(fā)掘幼兒的潛能,塑造幼兒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一、幼兒音樂教育的主要特點
1、幼兒音樂教育必須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科學規(guī)律
幼兒音樂教育必須以幼兒發(fā)展的生理、心理特點,幼兒教育的原則、方法等基本理論為指導進行教育工作,違反這些帶有規(guī)律性的問題,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給幼兒帶來心理、生理上的損傷。譬如:同樣一首歌曲,一位音樂技能技巧純熟,熟悉幼兒年齡特點,按照正確的教育原則、方法對幼兒實施教育的老師,會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一位不具備上述條件的老師,就教不到點子上,自己干著急,幼兒學不會。
2、通過對音樂藝術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向幼兒進行教育是音樂教育的主要特點
音樂教育的主要特點是通過音樂作品給人以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這樣一條音樂藝術途徑,來完成它的教育。
音樂審美感受是使兒童在學習音樂過程中,通過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美,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獲得美的感受。音樂作品的藝術美包括旋律美、節(jié)奏美、和聲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兒童音樂作品以反映兒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積極向上的、健康活潑的思想情緒為主,同時表現出這些思想情緒背后所隱藏的稱頌、贊揚、關心、同情、鼓舞、幫助等鮮明的態(tài)度。音樂藝術不是靠直接的說理,而是以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激勵人的感情,給人以啟示,發(fā)揮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領悟其教育內涵。譬如:教兒童學唱《一分錢》,歌曲的教育意義是進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沒有直接說出拾金不昧的詞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純樸的兒童語氣、音調的旋律、愉快的情緒,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著錢對他點頭贊揚的具體情節(jié),塑造了這樣一個生動感人的節(jié)術形象,給兒童以啟示,使他們領悟到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能要,把拾到的東西,即使是最少的錢--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是對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這樣的激勵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說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樂教育中,無論是進行思想意識、情緒體驗、品德行為等方面的教育,還是進行知識技能、認識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過審美感受的途徑來進行。
3、寓教于樂是幼兒音樂藝術教育的又一特點
音樂藝術有娛樂性特點,這是吸引幼兒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重要特點之一。利用音樂的娛樂性特點引導幼兒在玩中學,在樂中學,把音樂教育寓于愉快的音樂感受和音樂表現之中,學得愉快,學有所得。引導幼兒在愉快活潑的、富有藝術特點的教育活動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歡樂的音樂活動之中,以“樂”作為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進幼兒性格活潑開朗,身心健康,精神滿足,德、智、體、美等方面同時受到教育。
4、音樂教育的影響產生于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中
音樂教育是在兒童愉快的音樂活動中進行的,它的教育影響往往不像語言說教表述得那樣直截了當,而是像春雨點點滴滴滲透到兒童的內心情感、心靈深處,起著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樂教育中無論是能力培養(yǎng)、思想認識提高,還是心靈陶冶都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連續(xù)不斷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而音樂藝術教育作用于人的內心情感心靈深處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比說教更有說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二、在實踐中使用音樂教育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1、激勵幼兒主動、自信地參與活動
在以往的音樂活動中,總有一部分幼兒老當演員,一部分幼兒老當觀眾。那些天賦好的幼兒經常有機會表現,而那些條件較差的幼兒卻因自卑而不敢表現。如果我們任其自然,這部分幼兒不僅失卻了學習音樂知識技能的機會,還可能導致一定的心理缺損。我們應將音樂活動作為手段,讓每個幼兒都能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到活動之中,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需要?;谶@一思考,我設計了小步遞進的“階梯”,提出合適的要求,盡可能使教育個別化,使每個幼兒都能按各自的步調發(fā)展。如我設計了起步較低、由易到難的系列節(jié)奏游戲:聽著小鈴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鈴節(jié)奏拍手)。大鼓和小鈴(即以跺腳方式模仿大鼓節(jié)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鈴節(jié)奏)。機器人(即聽辨鋼琴的低音區(qū)和高音區(qū),并分別用跺腳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腳(即根據圖譜上的小手、小腳標志,隨音樂用小手、小腳表現相應的節(jié)奏)。這組游戲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讓幼兒輕松自然地走進音樂活動,在難度不高的藝術表現中體驗成功。
另外,在音樂活動中,我盡可能給每個幼兒當領頭人的機會,如讓幼兒擔任指揮、領唱、領奏等,使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都能滿足自我表現的需要,樹立自信心。
2、注重幼兒的探索發(fā)展
布魯納認為發(fā)現法能激發(fā)智慧潛力,培養(yǎng)內在動機,有利于學會發(fā)現的技巧以及記憶的保持。由于幼兒年齡小,堅持性與忍耐性較差,不能長時間在看不到進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們應有目的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以激發(fā)其探究內驅力。如在幼兒認識切分節(jié)奏(|XXX|XXX|)的過程中,我引導幼兒按以下步驟積極探索:組織幼兒做“拉繩”及“劃龍船”游戲,尋找|XXX|的感覺,表現“加油呀”處的語言節(jié)奏。引導幼兒尋找周圍是否有這樣的節(jié)奏。如媽媽牙疼時邊捂著臉,邊說“|喔唷哇|喔唷哇|”老爺爺拔蘿卜時“|哎唷嗬|哎唷嗬|”地用力等。此外,我還讓幼兒敲擊裝有不同水量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聲音是有高低區(qū)別的;讓幼兒在“小動物找家”游戲中聽辨MI、SOL、LA的音高,獲得良好的音準感。
3、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意識
在音樂活動中,不能只強調技能技巧的訓練,還應引導幼兒去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如用作畫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時,有的幼兒畫了一臺電視機,其中天線是LA,開關是SOL,機腳是MI;有的幼兒畫了一條吐泡泡的小金魚,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們唱著356356|356356|的歌……面對這些稚拙的創(chuàng)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勵,并引導他們當眾表現。
幼兒對生動、形象的事物比較感興趣,這是幼兒年齡特征的充分體現。一些靜態(tài)的、比較抽象的、離幼兒生活經驗較遠的民族繪本可以采取動態(tài)的教學形式,將幼兒真正地帶入民族文化的世界中來。課例:繪本《元宵節(jié)的故事》講述的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的由來,以及一些流傳下來的習俗,繪本中圖文并茂地描繪了舞龍燈、踩高蹺、猜燈謎等節(jié)日里熱鬧的場景,但僅憑幼兒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靜態(tài)的畫面,很難對這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有深刻的感受,從而達不到最佳的效果。在元宵節(jié)到來之際,在家長互動中帶他們真正地到生活中去體驗,去賞燈、猜燈謎、做元宵,幼兒倍感新奇與興奮,幼兒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幼兒的興趣也被調動起來了,在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做一做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文化。這種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活動形式不僅使幼兒直接地感受到文學作品的語言美、情景美,同時也使幼兒身臨其境地體驗到繪本中所表達出的傳統(tǒng)文化的意境,激發(fā)幼兒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興趣,萌發(fā)民族自豪感。
2.聲情演繹,理解民族文化的藝術
繪本中的語言生動、優(yōu)美又富有童趣,教師在演繹之前要用心去感受作品的情緒情感,是明快開朗、活潑有趣,是娓娓道來、令人回味,還是輕松愉快、詼諧風趣。教師對繪本的演繹是對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情感狀態(tài),這種真實的投入,是幫助幼兒有效接受、理解作品的一種重要方法。課例:《團圓》講的是過年時發(fā)生的故事。年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一個團圓的日子。要過年了,爸爸從遠方回家來,他為家人帶來了快樂和溫暖,可是,很快爸爸就要離開了,短暫的團聚之后又是長長的離別,期盼著下一次的團圓。溫情而樸實的語言洋溢著幸福的氣息。當我們被各種繽紛的詞匯環(huán)繞著,爭先把最華麗的語言傾訴出來的時候,這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卻最能打動人。故事中小女孩的情緒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我在教學中抓住這根情感主線,把過年時與爸爸幸福的團聚和離別后想念與期盼的心情用內心情感的語言傳遞給幼兒,使幼兒深刻地理解年對中國人的深遠意義。
3.創(chuàng)設空間,體驗民族文化的樂趣
一、找準切入點,深入解析繪本中的民族文化教育元素
以繪本為素材進行民族文化教學首先要對繪本進行深入的解讀、分析,挖掘其中所體現的民族文化價值,并適宜幼兒接受和理解,以此為契機有效開展活動。例如,《荷花鎮(zhèn)的早市》的每一幅畫面都充分地呈現出江南水鄉(xiāng)的溫暖、純凈,展現水鄉(xiāng)文化的獨特魅力,幼兒對建在水上的房子充滿了好奇,特別是繪本中娶親與唱戲的畫面更是充分地體現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在教學中教師重點引導幼兒對這些畫面的觀察,感知圖畫中的熱鬧場景,感受水鄉(xiāng)集市的特色文化。
二、采取有效策略,促進民族文化教學活動實施
對繪本進行深入的解析后,教師要設計適當的教學內容,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求能夠使繪本在民族教學活動中得到有效的運用。
1.動靜結合,感受民族文化的意境
幼兒對生動、形象的事物比較感興趣,這是幼兒年齡特征的充分體現。一些靜態(tài)的、比較抽象的、離幼兒生活經驗較遠的民族繪本可以采取動態(tài)的教學形式,將幼兒真正地帶入民族文化的世界中來。
課例:繪本《元宵節(jié)的故事》講述的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的由來,以及一些流傳下來的習俗,繪本中圖文并茂地描繪了舞龍燈、踩高蹺、猜燈謎等節(jié)日里熱鬧的場景,但僅憑幼兒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靜態(tài)的畫面,很難對這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有深刻的感受,從而達不到最佳的效果。在元宵節(jié)到來之際,在家長互動中帶他們真正地到生活中去體驗,去賞燈、猜燈謎、做元宵,幼兒倍感新奇與興奮,幼兒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幼兒的興趣也被調動起來了,在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做一做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文化。這種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活動形式不僅使幼兒直接地感受到文學作品的語言美、情景美,同時也使幼兒身臨其境地體驗到繪本中所表達出的傳統(tǒng)文化的意境,激發(fā)幼兒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興趣,萌發(fā)民族自豪感。
2.聲情演繹,理解民族文化的藝術
繪本中的語言生動、優(yōu)美又富有童趣,教師在演繹之前要用心去感受作品的情緒情感,是明快開朗、活潑有趣,是娓娓道來、令人回味,還是輕松愉快、詼諧風趣。教師對繪本的演繹是對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情感狀態(tài),這種真實的投入,是幫助幼兒有效接受、理解作品的一種重要方法。
課例:《團圓》講的是過年時發(fā)生的故事。年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一個團圓的日子。要過年了,爸爸從遠方回家來,他為家人帶來了快樂和溫暖,可是,很快爸爸就要離開了,短暫的團聚之后又是長長的離別,期盼著下一次的團圓。溫情而樸實的語言洋溢著幸福的氣息。當我們被各種繽紛的詞匯環(huán)繞著,爭先把最華麗的語言傾訴出來的時候,這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卻最能打動人。故事中小女孩的情緒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我在教學中抓住這根情感主線,把過年時與爸爸幸福的團聚和離別后想念與期盼的心情用內心情感的語言傳遞給幼兒,使幼兒深刻地理解年對中國人的深遠意義。
3.創(chuàng)設空間,體驗民族文化的樂趣
角色扮演是幼兒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幼兒喜歡表演,也喜歡看別人表演。在表演游戲中,幼兒扮演文學作品的角色,通過對話、動作、表情等表現故事情節(jié),發(fā)揮想象,從而再現文學作品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