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健康主題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同樣的內容,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學生接受起來會更加樂意和主動。比如面對從未真正接觸過心理方面知識的學生,我在第一堂課里以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為內容。,引起學生對心理世界的好奇,進而講述提高心理素質的好處:提高學習效率;合理調節(jié)情緒;形成良好性格;學會與人交往等等,同時說明這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以后要涉及的內容。這堂課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引起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興趣和重視,闡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意義和目的,并讓學生正確的認識心理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目標,也為以后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第二,教師對每一節(jié)課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也就是說從課堂開始到結束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進行周密、細致的編排,每節(jié)課結束后也要及時地歸納和總結,使自己的教學設計不斷趨于完整,使課堂變成發(fā)揮情感、施展技巧的藝術空間。此外,每堂課的課堂設計都應圍繞某一方面的某個主題去開展,整個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始終都應緊扣主旨,主題鮮明,讓學生一課一得,課課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老師將教案書寫得詳細,主題也非常鮮明,但在講課時往往總是想著教學設計,給人一種背書的感覺,或者對多媒體課件極度依賴,這些都極容易造成感情投入不夠,反而會影響課堂氣氛和學生情緒。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敏感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09)08-0007-03
心理活動課是一種開放式的課程,無論是教學準備、教學設計、課堂應對還是課后延伸都沒有固定程序與內容,完全依賴于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與處理。因此,在這門充滿挑戰(zhàn)的課程中,如何挖掘學生的潛能,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展現(xiàn)學生的個性,達到心理活動課的真正目的,這是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而這,需要教師具備高度的“敏感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敏感性的必要性
心理活動課雖然也有明確的課堂目標和主題,但其完全開放性的特點,向心理健康教師提出了很高的挑戰(zhàn)。
第一,教學準備是開放的,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與教參,具備不同心理意義的各類社會事件、學校事件等將成為教師課前準備的最好素材和養(yǎng)料。
第二,心理活動課的主題是靈活開放的,學生的心理需求才是心理活動課主題設計的最直接參考。
第三,教學設計是開放的,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對主題進行相應的解析和構建,因此同一個內容不同教師會設計出截然不同的結構與活動。
第四,課堂應對是開放的,教師無法預設課堂將會上演怎樣的互動,靈活的教學應對能力是心理課堂上的必需品,也是提升教學實效、升華課堂的必需品。
第五,課后作業(yè)也是開放的,沒有固定和正確的答案,在教師延伸課堂心理意義的基礎上,學生完全根據(jù)自己的特點,靈活自主、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作業(yè)。
因此,只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具備高度的“敏感性”,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將這門課程上好,真正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心靈成長。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敏感性的含義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敏感性”,是指在心理活動課的整個過程中教師運用教育資源和把握教育契機的敏銳性。
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準備的敏感性。靈敏地覺察學生的心理需求,靈敏地覺知生活事件的心理意義,同時靈敏地挖掘學生心理需求與生活事件的銜接。學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彌散性和廣泛性,有效地切中心理需求進行課堂教學才能達到最優(yōu)的效果。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信息的快速和高效,能夠讓學生第一時間獲取熱門社會生活事件,而不少事件對學生的心理具有較大的沖擊作用。如果能快速有效地把握社會生活事件對學生的心理意義,同時挖掘此事件與學生心理需求的內在銜接,設計生動且貼切的課程,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將是極大的鍛煉。比如挖掘艷照門事件與學生偶像心理的銜接,挖掘南方大雪災與團隊合作技能培養(yǎng)的銜接,挖掘近期中學生自殺現(xiàn)象增多與珍愛生命的銜接等。
第二,課堂處理的敏感性。心理活動課課堂具有開放性、生成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特點。由于主要采用體驗性的活動和游戲,學生的心理感受多種多樣,他們的每一個表現(xiàn),每一次發(fā)言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契機,教師應敏銳地發(fā)現(xiàn)和把握這些教育契機,使整個課堂得到升華,也會使學生受到心靈的觸動。
導入是課堂的開端,此時師生精神狀態(tài)都比較好,學生對新課帶有好奇心。具有敏感性的教師會在備課時預設學生對新內容可能出現(xiàn)的反應,導入時根據(jù)教學預設對課堂作出快速的調整。
課堂中期一般是小組活動和游戲聚集的時候,活動后學生要討論發(fā)言。這時的課堂或精彩紛呈,或危機四伏,或變數(shù)連連,或波瀾不驚。具有敏感性的教師會在備課時對活動程序了然于胸,對意外情況作好預設;會在課堂上專注投入指導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提取問題并及時矯正;會在學生發(fā)言時用心傾聽,及時點評,及時反饋;會巧妙地化危機為契機,化問題為突破。
接近尾聲的課堂里學生容易分心,教師也容易松懈,但具有敏感性的教師能頭腦清醒地回顧整個課堂,系統(tǒng)地串連課堂上發(fā)生的所有事情,高屋建瓴地把握學生的整體反應,或圓滿地結束課堂,或將課堂推向另一個,或將學生的興趣引導到下一次課上。
第三,課后延伸的敏感性。課堂雖然結束,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不應隨課堂的結束而終結。教師應該保持敏銳的洞察力,通過課后作業(yè)將課堂的作用繼續(xù)延伸。課后作業(yè)形式多樣,參與性強,趣味性濃,能達到教育無場所、潤物細無聲的理想效果。課后作業(yè)的形式可以是讓學生收集更多具有心理意義的事件,或讓學生采訪具有心理啟發(fā)的人物,或編排具有心理寓意的心理劇,等等。究竟采用怎樣的形式同樣依賴于教師對課堂與作業(yè)之間關系的敏感性。
對于教師發(fā)展而言,課后延伸的敏感性還包括及時記錄、及時反思,對教學準備、課堂應對和課后作業(yè)等進行分析整理,總結自己處理得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并定期對這些反思進行文本分析,轉化為研究性成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敏感性的培養(yǎng)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敏感性無論對學生心智的成長、心理活動課程的完善,還是教師本身的專業(yè)成長都具有決定性意義。那么,作為一名心理健康教師,如何才能具備這樣的敏感性?
1.教師個人層面
(1)平時多關注時事新聞,多閱讀報刊雜志,多關注身邊的生活事件,多思考事件背后的心理意義,養(yǎng)成及時發(fā)掘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的敏感性,并及時將這些事件化為心理活動課的優(yōu)質素材,幫助學生趨利避害,健康成長。
一些敏感的社會生活事件(比如艷照門事件)猶如雙刃劍,既帶來了真理大討論的契機,也給公眾帶來心理承受力的考驗。對于即將步入或剛剛步入成年行列的青少年來說,直面這些雙面效應的事件正是考驗和培養(yǎng)他們分辨力和判斷力的好機會。遺憾的是,很多家長和教師只看到這些敏感事件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視它們?yōu)槔讌^(qū),諱莫如深,遮遮掩掩,這樣不僅失去了寶貴的教育機會,更擾亂了學生的視線。此時,心理健康教師要敏銳地覺察事件背后的心理意義,積極了解學生對這些事件的了解程度和解讀,引領學生一起直面事件,剖析事件,澄清事件。在開放與寬松的討論里,學生能充分感受到教師的信任與良好的期望,這本身能促進學生的成長,而激烈的辯論與觀點的碰撞更能更新學生已有的認知,不斷充實原本偏頗、單一、貧乏的判斷力。這些正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達到的重要目標。
還有一些國家大事,比如南方大雪災、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等,都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內涵,心理健康教師應敏感地分析這些事件蘊含的心理內涵,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切中學生的心理需求,多角度地設計課程,幫助學生用自己的視野去解讀這些事件,真正達到寓教于成長與生活的教育目的。
每一位學生每一天都生活在社會生活事件的影響中,如果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缺乏敏感性,或不關注這些社會事件,或置這些社會事件于課堂之外,對于心理課的素材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這更是一種現(xiàn)實關懷的缺失。
(2)采用微格教學法、課堂記錄法和課后反思法,在自我觀察與反思中培養(yǎng)課堂敏感性。
微格教學的方法是在一個有電教設備的實驗室里,以一組學生(10人為宜)為教學對象,由實習教師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對教學過程中的某一技能(如組織教學技能、導入新課技能、難點突破技能、重點突出的技能等)進行試教,試教的整個過程用錄像設備記錄下來,然后指導教師、試講者、學生扮演者一起觀看教學錄像,對照制定的訓練目標,分析其教學技能的優(yōu)缺點。根據(jù)這種方法,教學的各種技能全部掌握后上一堂完整的課,再進行分析評價,直到熟練掌握教學技能。
對于心理活動課的課堂教學,微格教學尤其有效。從教育學的觀點來說,教師要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技能,應當獲得教學內容、方法、自身教學行為三方面的信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學習就是通過訓練使行為得以改正或變化的過程。由于心理課具有全開放性的特點,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還是自身的教學行為都可以作為單獨的一個研究主題去鉆研提高,而微格教學采用錄音、錄像等方式真實記錄了課堂的方方面面,教師分析研究后,自己可以逼真地看到全面的課堂,可以鞏固長處,克服缺點,通過不斷的訓練和強化來改進教學行為,較快地提高教學技能。
采用微格教學法比較耗時耗力,也可以采用錄像教學,教師通過觀看自己的錄像進行分析和反思,效果同樣明顯。
除此之外,平時還可以采用課堂記錄法和課后反思法來培養(yǎng)自己的敏感性。當課堂上發(fā)生一些讓自己有所思有所悟的教學事件時,教師應該在課下及時記錄并及時分析自己的處理方式,長期進行這樣的記錄和反思,能對課堂事件和應對方式形成分類系統(tǒng)的管理,積累豐富的教育智慧,達到課堂應對游刃有余。
2.教師進修學院(教育學院)的教研活動層面
(1)采用同課異構的教研形式。
“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給每位參與者交換思想、揚長避短提供了機會, 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在眾多中小學校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基本上是孤軍奮戰(zhàn),大多數(shù)沒有教研組,極大地阻礙了教師們的資源共享和專業(yè)成長。針對這樣的狀況,區(qū)教師進修學院(教育學院)應把各校的心理教師組織起來,采用同課異構的教研形式,幫助教師們在互相碰撞、研討和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敏感性。
同課異構能夠激發(fā)教師更全面地解讀心理活動課的主題。有些教師在上心理健康公開課時往往選擇自己擅長的主題,避開難度較大的主題,這種逃避問題的做法不利于教師成長。通過同課異構,教師必須對這個主題進行深入鉆研和分析,即使難度再大也要盡全力進行設計。同時,通過聽其他教師的課,教師對這個主題的解讀將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久而久之,無論是發(fā)現(xiàn)主題、解構主題還是設計主題,心理健康教師都會具備更高的敏感性,形成更敏捷的思維方式和更快捷的思維速度。
同課異構能夠引導教師更深入地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不同的年級、不同的班級進行同課異構,能夠讓教師們非常明顯地看到學生們對同一主題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學生的不同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敏感地覺察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心理需求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最主要基本功,而同課異構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教師的這項基本功。
同課異構能夠促進教師更快捷地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反思自己的缺點,提高教學技能。同樣的主題,不同的設計,不同的師生互動,同課異構能夠促使教師以研究者的心態(tài)置身于教學情境中,快捷地學習其他教師的優(yōu)點,并以研究者的目光審視和分析自己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jīng)驗進行總結,并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識,有效提高教學技能。
(2)改變傳統(tǒng)的優(yōu)缺點評課方式,采用主題式評課的方式,切中教師的需求,培養(yǎng)和提高敏感性。
相對于知識性的課程,心理活動課的結構比較松散,課堂上也容易出現(xiàn)紛繁復雜的狀況, 因此不少教師在聽評課時追求面面俱到,從導入到結束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認真聽、認真記、認真評。這種聽評課方式看似全面,但重點不突出,往往如蜻蜓點水,不管是對授課教師還是對聽課教師都幫助不大。而主題式聽評課一改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的做法,每節(jié)課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聽評課,能夠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弱點、教學攻關點和教學提高點等有一個實質性的研討,對于教師敏感性的培養(yǎng)也具有實質性幫助。
對于經(jīng)驗豐富的優(yōu)秀教師,則以優(yōu)秀課堂為載體,以心理活動課教學有效性涉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比如導入的有效性、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課堂反饋的有效性和課堂總結的有效性等)為評課主題,設計專門的主題評課表,引導聽評課的教師帶著問題去聽課,帶著思考去評課,與優(yōu)秀教師進行分享、研討與提煉。這樣的主題評課將極大地提升優(yōu)秀教師對經(jīng)驗的提煉與升華,幫助他們將已具備的敏感性進行總結歸類,同時起到廣泛的輻射作用。(稿件編號:090803001)
參考文獻:
[1]章學云.教育契機的分類與應對策略[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刊),2008(6).
[2]王敏勤.“同課異構”教學反思例談[J].中國教育學刊,2008(6).
[3]肖若茂.“同課異構”――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一種有效途徑[J].中國科技信息,2008(5) .
[4]馬志龍等.討論主題1:評課到底有沒有標準[J].現(xiàn)代教學,2007(Z1).
[5]呂波,陸新全.討論主題2:觀課、評課前要作好哪些準備[J].現(xiàn)代教學,2007(Z1).
[6] 龔建龍,孫赤嬰.討論主題3:如何來確定評課的形式[J].現(xiàn)代教學,2007(Z1).
[7] 高建中等.討論主題4:評課要關注哪些要素[J].現(xiàn)代教學,2007(Z1).
[8] 高建中等.討論主題5.評課的基本原則是什么[J].現(xiàn)代教學,2007(Z1).
[9] 呂波,陸新全.討論主題6:觀課、評課時有哪些注意點[J].現(xiàn)代教學,2007(Z1).
[10] 呂波,陸新全.討論主題7:如何做好觀課、評課的記錄[J].現(xiàn)代教學,2007(Z1).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材發(fā)展研究中心
課程整合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課程設計領域出現(xiàn)的一種新趨勢。課程整合的設計思想在我國產生的現(xiàn)實背景之一是我國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實施。2001年我國開始實行“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地方和學校被賦予更多的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的自,各類地方和校本課程層出不窮,課程門類細、課時壓力大、課程整體效益不高的問題開始凸顯,而課程內容的交叉重復現(xiàn)象也非常嚴重。近十年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迅速發(fā)展,全國各省市、區(qū)縣、學校競相以地方或校本的形式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心理健康課程建設方興未艾之際談論課程整合的問題是否為時尚早?毋庸置疑,心理健康課程普遍存在著與國家以及部分地方校本課程內容(課程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重合的問題。以課程整合的設計思想進行心理健康課程構建,有利于課程內部的有效整合,建立與相鄰學科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以及提升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的質量,也有利于學校整體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課程建設水平。
一、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模式構建視野下的心理健康課程整合
(一)整體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心理健康課程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設一定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體構建視野下開展的,而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教育途徑。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構建視每一位學校教育者為兒童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和積極促進者。整體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味著協(xié)調和挖掘學校的各種資源,多維度、多層面、多角度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1],包括: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學校、社會、家庭與自我心理教育的有機結合;心理教育與班級管理,團隊工作及其他管理工作的有機結合;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和心育的有機結合。
(二)心理健康課程整合是一種課程設計的思維方式
黃甫全教授(1997)指出,課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學校教學系統(tǒng)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機聯(lián)系,成為整體的過程。作為一種課程設計思想,心理健康課程整合是挖掘學校教育教學中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相關聯(lián)的因素并進行有機聯(lián)系,整體構建學校心理健康課程。包括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整合,心理健康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內容與學生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的整合等,進行合理銜接、連續(xù)過渡、互補互促,促進人的心理素質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心理健康課程整合的價值所在
(一)心理健康課程整合的核心價值:有效組織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
心理健康課程提供關于個體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積極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技能的獲得,和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體育、健康等課程相關領域的學習聯(lián)系起來,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組織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從完整的角度去統(tǒng)整自己關于自我、他人、社會的學習經(jīng)驗,把所學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
(二)心理健康課程整合是學校教育對人性化教育的回歸
兒童心理發(fā)展是學校課程設計的邏輯起點,促進兒童心理發(fā)展也是課程設計的目標之一。而心理健康課程整合是學校教育對人性化教育的回歸,使學校教育關注人、關注人的發(fā)展及其生命質量,促進人內在和諧發(fā)展。
(三)心理健康課程整合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課程改革注重課程目標的整合,三維目標中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是新課程目標整合的結果,有利于在不同學科中促進兒童積極自我體驗、人生態(tài)度和良好的心理道德的發(fā)展。
(四)心理健康課程整合有利于促進教師對兒童的理解,提升教師專業(yè)化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建設視每一位教師為兒童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和促進者。教師了解心理健康課程內容,在教育教學中有機滲透、融合,能夠促進教師對兒童的理解,根據(jù)兒童心理需求進行教學設計,有利于提升教師專業(yè)水平。
三、心理健康課程整合的設計原則
課程整合的設計關注的是不同課程間相關內容的有機聯(lián)系,不能為了減少學校課時壓力,進行簡單的幾門課程的內容和課時調整,其必然以學校教育經(jīng)驗的有機融合為核心價值觀,關注有機聯(lián)系,整體構建。
(一)心理健康課程建設要作好自身課程規(guī)劃,明確自身價值
心理健康課程的建設要遵循課程設計的科學要求,作好課程規(guī)劃,深刻思考與研究心理健康課程的價值、定位、性質、原則等基本問題,根據(jù)心理健康教育綱要要求,確定本地區(qū)或者本校課程開發(fā)的基本目標。
(二)心理健康課程整合建立在相鄰學科各自價值獨立的基礎上,加強有機聯(lián)系
心理健康課程整合旨在通過了解各個學科中與心理健康課程相關聯(lián)的內容,通過多種方式建立有機聯(lián)系。課程整合的過程要保持各自學科的獨立價值。例如,心理健康課程的根本旨趣在于發(fā)展學生心理潛能,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fā)展,品德學科則是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性課程,盡管在內容上有重疊的部分,但是其課程存在的根本價值有很大不同。
(三)學校是課程整合最有力的管理者、組織者、實踐者
三級課程體制的實施使學校成為真正的課程管理者、設計者與實施者?;谵k學目標,很多學校通過對國家、地方、校本課程的梳理與系統(tǒng)構建,對學校課程進行大膽重構,使課程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
四、心理健康課程整合的多種模式
(一)心理健康課程內的自我整合
1.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的內部整合
進行心理健康課程設計時,要關注心理健康課程目標、內容、課程體系的有機整合。如心理健康課程目標的整合[1],從人格現(xiàn)代化和個性社會化的要求出發(fā),引導青少年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和生存,促進青少年心理的和諧發(fā)展。
2.以心理健康教材建設為主導的課程內容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材的編制要研究其與相鄰學科之間交叉、重復、割裂等課程設計問題。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教材中含有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以人教版教材為例,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依據(jù)新基礎教育改革所規(guī)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要求,通過大量篇幅,有針對性地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2]。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自我意識、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等幾個大的方面。在心理健康教材編寫中避免與這些教材中心理教育內容的簡單重復,可采用以下方式進行心理教材相關聯(lián)內容的設計。
(1)分立式。即保持同主題內容的各自存在,因教育內容設計的側重點不同,為了保持心理健康教材的完整性與主題的邏輯性,對相同主題進行設計,體現(xiàn)心理健康課程的體驗性、開發(fā)性、助人自等課程設計原則。
(2)聯(lián)立式。即同主題內容,心理健康教材要基于品德教材中已有內容進行拓展、深入的設計,在設計時要考慮相同主題在品德教材中的年級段、單元位置,盡可能將其設置于同年級的同月份開展教學,這樣便于學生對同主題內容進行內在統(tǒng)整。
(3)關聯(lián)式。在不同主題間可建立某種有機關聯(lián),如品德教材的內容來源于學生生活,以主題性單元教學引導學生開展調查、實踐等活動,在心理教材設計時可考慮相關聯(lián)的同時段的教學內容的安排,把心理輔導中所學內容整合到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中。
(二)心理健康課程整合的學科整合模式
1.“心理—道德”心理健康課程模式的構建
在心里健康教育中是否保持價值中立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內在前提[3],心理健康課程要關注學生心理、道德的發(fā)展?!靶睦?道德教育”有機融合心育與德育,有助于優(yōu)化學生心理機能、提升精神品質、促進人格和諧[4],是中國教育文化和教育實踐形成的一種新的本土教育形態(tài)。構建“心理—道德教育”的課程模式在心理健康課中滲透品德教育可以包括:間接性原則———采取滲透、濡染、陶冶的方式;尊重原則———為學生接受價值觀教育創(chuàng)造平等、融合的氛圍;主體性原則———運用價值澄清法,幫助學生澄清自己的價值觀,作出價值判斷、價值選擇,最終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2.科際整合課程———綜合課
綜合課程是課程整合的一種形式。綜合課程是把有內在聯(lián)系的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內容或問題統(tǒng)整成一門新的學科[5]。組織以心理健康為主題來連接不同學科,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從多重視角了解、處理與心理健康相關的信息和觀點,更全面、客觀地理解知識和解決問題。
3.學科間有機融合———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入不同學科中
(1)挖掘學科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實現(xiàn)課程整合
學校各個學科課程都有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點。如語文教學中詩歌、故事、散文等都表達了人們的喜怒哀樂,體現(xiàn)了人們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方式,處理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關系的態(tài)度、價值與技巧。藝術課程、藝術鑒賞與藝術實踐能夠治療人們的心靈創(chuàng)傷,是很好的促進兒童成長的手段。挖掘學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點,把心理健康有機融合到學科教學中,能夠提升課堂品位,促進兒童發(fā)展。
(2)關注學科教學中心理健康隱性課程的實施
學科教學中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點之外,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質量、教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課堂教學氛圍、課堂學生問題行為的處理等可以作為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給予關注。民主、開放、合作、對話式的課堂教學有利于促進兒童自我意識健康地發(fā)展,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
4.多途徑的整合———班會、團隊活動與心理教育整合的體會
在班會、團隊會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重要的整合方式。教師應挖掘班級中學生共同關注的心理發(fā)展問題或主題,自主開展班隊會活動,促進學生關注自身發(fā)展等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自我教育。
關鍵詞:“微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
隨著職業(yè)教育的迅速發(fā)展,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視,而其中具有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促進學生心理發(fā)展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是由選修課逐漸調整為公共必修課,但由于高職生與本科大學生相比,本身存在知識基礎、理解能力、素質水平以及學習動機等方面的差異,傳統(tǒng)的講授型教學在高職院校中效果不佳,學生參與度也不高,因此亟待引入新的教學模式以改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效果。與此同時,隨著教育技術向著信息化和數(shù)字化發(fā)展,一場“微”革命正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社交媒體、教育資源共享的理念悄然進入到我們的教學系統(tǒng)。
目前,我國教育部正在積極推動“微課”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由全國高校教師網(wǎng)絡培訓中心組織的全國高校微課教學大賽也深受各省市教育部門推崇,各地高校也陸續(xù)開展關于微課的設計開發(fā)與應用的項目研究,這一系列舉措極大地促進了高校教師投入課程建設和教學研究的熱情。在此背景下,將微課與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必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使學生能適應未來崗位職業(yè)發(fā)展的需求。
“微課”全稱是“微型視頻課程”,它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授課方式,圍繞具體的知識點進行的教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有機整合?!拔⒄n”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與該教學主題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習題測試、教學反思、教師點評、學生反饋等教學支持資源也包含其中?!拔⒄n”模式不同于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資源類型,它具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優(yōu)勢,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微課”的應用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也必將產生良好的效果。
1、教學時間較短,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根據(jù)高職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 “微課”的時長一般為10分鐘左右。這相對于傳統(tǒng)的45分鐘的一節(jié)課的教學課堂來說,“微課”可以稱之為“微課堂”。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事先錄制好的“微課”應用到復習舊課或者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各章節(jié)的知識點較多,光靠學生上課聽講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消化心理健康的重點知識和技能方法,有些學生善于做筆記,但也無法全面的把握整堂課的精髓,因此采用“微課”,教師根據(jù)上節(jié)課的教學要求,制作舊課復習視頻,讓學生在課后觀看,有利于學生更好的鞏固所學知識。其次,教師可以根據(jù)新課主題設計新穎的問題,制作精美的視頻作為導入材料,在一開始上課就讓學生觀看,吸引其注意力,使其產生學習興趣。
2、教學內容較少,適合教學需要
相對于較寬泛的傳統(tǒng)課堂,“微課”的問題集中,重點突出,更適合師生的需要。比如人際關系章節(jié)中,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有很多,如認知因素(首因效應、暈輪效應等),教師可以認知因素這一重點通過“微課”的形式讓學生能充分的理解。相對于傳統(tǒng)一節(jié)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因此又可以稱為“微課堂”。當然,正因為“微課”的教學內容較少,更要求教師明確某章節(jié)的重難點,排除大量學生通過自學能理解的普遍性和常識性知識點,有利于學生掌握核心內容。
3、資源重復利用,教學靈活方便
從大小上來說,“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10幾兆左右,其可以滿足師生隨時隨地利用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在線瀏覽或下載其他輔助資料,實現(xiàn)移動學習,不再受到時間、地點、人員等限制,真正的達到資源共享的效果。在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活動中,課上的好的教師,一般也只能對著他所講授的班級,其他班級的學生無法享受,而有時候一堂課效果如何還與教師的自身因素以及學生的配合情況有關,因此同一個教師在某一個班上的好,但未必能在另一個班上好,因此進行“微課”教學能保證教學的相對統(tǒng)一性和平等性。而且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可以觀看教師提供的微課視頻外,在課余時間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需要隨時反復觀看想什么時候學習,就什么時候學習。另一方面,“微課”教學也非常適合于教師的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課,需要教師不斷地完善,但是由于資源和時間的限制,很多教師對于課堂改善有心無力,“微課”讓教師能觀摩自己的授課情況,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并不斷進行教案完善和實踐調整。
4、情景化構成,教學真實有效
“微課”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根據(jù)教學計劃整合成一個主題鮮明、結構緊湊、形式多樣的 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出一個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huán)境”。具體形式可以是案例分析型、心理微電影等,在這種真實的、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啟發(fā)學生深度思考。案例分析法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在案例分析法應用中,教師往往采用文字性的描述,讓學生去閱讀和理解,根據(jù)筆者實際的教學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面對冗長的案例,學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并不高,因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會有所影響,因此在“微課”中,教師可以事先錄制好音頻,讓學生能邊看邊聽,實現(xiàn)視聽手段結合使用,增加可讀性和理解性。另外,很多教師采用的案例有時會脫離學生實際,教師可以選用咨詢個案,在征得來訪學生同意后,讓其自我陳述,并進行錄制,形成視頻案例庫,在講解相關章節(jié)內容時可以隨時調用,如講解“大學生自我意識”這一章中,當涉及到自卑心理、自我中心心理等內容時,即可用“微課”視頻,這樣真正貼近的學生現(xiàn)實,引發(fā)學生思考。除此之外,可以鼓勵學生自編自演,根據(jù)發(fā)生在身邊的事件拍攝成微電影,也可以借助舞臺拍攝成心理情景劇短片,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如講解“寢室人際關系”這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事先安排寢室成員拍攝自己的寢室人際關系,在課堂上進行自我展示,讓每位同學在觀看過程中思考和討論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反思自身可能存在哪些不良的人際心理,這一模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在“微課”教學模式下,不僅可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實踐,服務于學生知識的學習和思維的訓練,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還可以與心理教育目標有效整合,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優(yōu)勢來塑造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達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可以預見,未來“微課“這一新穎的教學手段,必將能夠深化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
[參考文獻]
[1]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
[2]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fā)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
[3]李淑云,劉淑梅,戴玉竹,劉晶瑜.“微課”教學模式下應用文寫作課案例教學法的運用[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12).
關鍵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途徑 德育工作
筆者將中學教師的業(yè)務能力及素質進行了綜合分析,又經(jīng)過研究與實踐,總結出在中學階段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具體歸納如下。
一、開設專門教學課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這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優(yōu)化課程體系、促進心理素質發(fā)展、帶動整體素質發(fā)展的道路。培養(yǎng)或聘用專職教師擔任學校的心理健康輔導,并把課程列入正式課程計劃。教學內容包括學習心理指導、人際交往、耐挫能力培養(yǎng)、自我意識發(fā)展指導等。中學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的有效化研究與實踐要積極開展科研立項,鼓勵教師開展科學研究,調動教師和管理人員參加科學研究的積極性,進一步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發(fā)展。鼓勵教師、出版專著,以科研成果促進教學,為國家和地區(qū)經(jīng)濟建設、社會發(fā)展做出一定的成績和貢獻。正確理解知識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一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僅要看知識容量的多少,還要看知識的結構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夠多的知識增長點。最重要的是這些知識和能力能否在教師身上有效地內化為素質。基礎知識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沒有堅實的基礎知識作支撐,創(chuàng)新最終只能流于空想。另一方面,也不能因過度強調知識的學習和積累,而忽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否則學生所學的將是缺乏生命力的僵化知識。
二、注重學科教育滲透——增強集體教育效果
由于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學步驟的機械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培養(yǎng)出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難以適應企業(yè)的實際需要,使教學失去活力。為此,要切實提高我國心理健康院校教育的質量,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如何針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病理來分析教學模式的應用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實踐性教學是內科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習內科學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臨床、接觸患者,不斷提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文科利用教學掛圖或多媒體演示,再現(xiàn)實景讓學生進入“角色”,理科設置的問題就是身邊耳濡目染的,如水電費問題的收費改革等。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體驗成功。如讓記憶力好的學生承擔背誦表演,口齒流利的承擔朗誦表演,計算能力強的承擔運用簡便方法表演,綜合能力強的承擔綜合概括釋疑表演,書寫工整的展示練習。
總之,學生有什么樣的優(yōu)點,教師就為他們搭建什么樣的平臺,從而讓各層次的學生知道,每個人都有值得驕傲的地方,都在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中茁壯成長。
三、開展班級主題活動——優(yōu)化集體教育模式
1.加強心理健康教學建設,有助于教師專業(yè)的提升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按照他們成長的客觀規(guī)律去施加教育影響,才能把教育要求轉化為他們的思想意識和自覺行動。德育理論能否真正反映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學成長的規(guī)律,發(fā)揮其對德育實踐的指導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的發(fā)展特征是否有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身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還要了解他們在現(xiàn)階段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新特點,既要從他們的年齡特征上進行分析,又必須對他們生活的特定社會環(huán)境加以考察。只有如此,才能加強課堂心理健康教學建設,才能給教師搭建起與學生相互交流、借鑒并傳授經(jīng)驗的平臺,才能為教師建立共同學習的機制,才能豐富教師的心理健康積累,以便有助于教師專業(yè)的提升。由此可看出心理健康教學建設的必要性。
例如:Y教師在主題為“學會贊賞”的班集體心理健康教育中,設計了活動“性格自畫像”。通過“我給樹葉畫個像”“我給動物畫個像”“我給自己畫個像”等幾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平等、民主討論的方式幫助、啟發(fā)、引導、鼓勵學生面對自己的性格弱點,剖析現(xiàn)實、獨立思考、認識問題、分析原因,從而解決問題。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我為畫像美美容”,讓學生扮演“性格美容師”角色,尋找“塑造完美性格”的“美容”方案。這一活動不但富有趣味,學生樂于參加,而且“渡人自渡,化人自化”,學生在互動中出謀劃策、群策群力,初步探究和共享一些有效的完善塑造性格的方法,受到了潤物細無聲的熏陶。
2.預防教育是集體教育的基點
在班集體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中,積極尋找有效的教育對策,努力預防問題學生心理的非健康發(fā)展。如教師在主題教育“我能行”活動中,設計:給自己找優(yōu)點、給別人找優(yōu)點(他人暗示的延續(xù),強化被人肯定的感覺)。最后,教師總結:人的能力、優(yōu)點不是天生就有的,別人對我們的贊揚和肯定也不是隨意可以得到的。因此,要建立自信,一定要努力發(fā)展、提高自己的優(yōu)點和能力,并從盡力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始鍛煉、培養(yǎng)。做事要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我能行。
四、依托心理咨詢平臺——暢通個體疏導渠道
依據(jù)咨詢資料,匯總分析后,歸納出咨詢學生反映的心理問題,主要如下。
學習類問題,如與教師的關系、與同學的關系、與父母的關系、挫折適應以及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我校充分利用青春期的教育中心,從初一開始,定期分班級向學生開放,及時引導學生了解并學習生理衛(wèi)生常識,理解生理方面的科學知識,以消除對性的神秘感,從而優(yōu)化學生心理。根據(jù)教學設計,在選擇的教學環(huán)境下,將設計好的教學方案進行落實。一般教師先布置明確的學習任務,然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或協(xié)助學習,對問題進行討論,最后師生進行總結。教師在講評某一問題的時候,除了對于共性的問題詳細分析,對于某些重要問題也要突出強調。教學反饋除了依據(jù)課堂的氛圍、與學生進行座談并對學生作業(yè)進行分析外,還可以參考其他教師的聽課評課,從而改進心理健康課堂教學。
教師職業(yè)是高尚的職業(yè),這是社會賦予理想化師德的神圣起點。由于教師在人們心目中被定格為“道德的化身”,因此對師德的要求似乎再高也不過分。傳統(tǒng)的看法認為,教師應珍惜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對待工作,把為人民、為集體、為社會忘我工作、多做貢獻當做自己應盡的義務,做到愛崗敬業(yè)、不斷汲取新知、認真搞好教學、嚴于律己、為人師表等。而且,在遭遇挫折和困難的路途上,還需要努力克服困難,不惜汗水和心血為祖國和集體培養(yǎng)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教師通過心理健康教學可以感染學生,讓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高。
學校應充分發(fā)揮和強化心理咨詢室的作用,針對心理有一些問題的學生,通過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進行必要的整理、歸類,提純共性,重視個性。開放心理咨詢室,出發(fā)點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心理疏導”的渠道,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著眼點是對具有不良心理狀態(tài)的學生進行分析,拿出正確的診斷意見,提供科學的指導措施,疏導心理障礙;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培養(yǎng),目的是讓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
以學科滲透、團體教育、預防教育為主要特征的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究與實踐過程中,作為德育工作者要提高理論水平,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達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化、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采用教學實驗法,在湖州師范學院普通大學生一年級《體育與健康》跆拳道選項課中隨機抽取2個班級各40人,將其分成對照和實驗2個組別,由同一個教師對2組學生進行體育教學,其中,對實驗組學生有針對性地加入以“改善羞怯”為主題的教學內容和身體活動形式,對照組學生不作任何實驗,正常進行體育教學.實驗前后用SHS羞怯量表(ShynessScale)對2組學生進行集體的課堂測試,剔除因請事病假退出者5人和實驗前后出現(xiàn)無效問卷的2人,最后實驗組有效樣本數(shù)據(jù)為36份,對照組有效樣本數(shù)據(jù)為37份.然后對2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探尋體育教學中團體心理輔導對女大學生羞怯感不同維度的具體影響.在為期一學期的實驗組教學組織實施中,去掉課程介紹導入和復習考試的課時,加入團體心理輔導的課時總數(shù)為14周次×2=28學時(每周1次,1次90min);實驗組的教學目標設計上,除了正常的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外,還分別圍繞影響大學生羞怯感的3個維度(尋求贊成與自責、對拒絕的恐懼、表達的自我限制)增加設計團體心理輔導的主題和目標.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個別主題,通常采用體育課和團體心理輔導同時進行的辦法.體育課熱身活動的同時,引入團體輔導的主題;體育課的基本部分,完成正常體育教學任務的同時,進行團體心理輔導的活動內容;在體育課的結束部分,同學們放松身體的同時,做好體育教學和團體輔導內容的總結.任課教師同時擔任體育教師和團體心理輔導指導老師的雙重角色,既要通過講解、示范、糾錯等體育教學方法教給學生相應的體育知識和技能,還要通過引導、啟發(fā)、鼓勵、共情等手段幫助學生積極觀察、學習和體驗,完成學生積極的“改善羞怯”的自我探索和領悟.實驗盡量控制額外變量,在保證內部效度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外部效度.例如,為了避免實驗者有意識地參與實驗研究,影響實驗結果,實驗以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自然選項班級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并且在實驗前后采用自然測量的方法避免實驗的霍桑效應.實驗前后的測量均在學校對全校大一新生的心理普查和部分學生的心理復查基礎上進行,避免給學生造成實驗測量的感覺.整個課程實驗中,心理團體輔導的內容也是較隱蔽和巧妙地安排在日常體育教學中.測量工具的選擇上,采用有13個條目的修訂量表(Cheek,1983),量表Cronbachα值為0.90,條目之間的平均相關系數(shù)為0.39.實驗結束45d后,用相同工具進行重測,重測信度為0.92.
2數(shù)據(jù)分析及結果
2.1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羞怯感(SHS)的基本情況
參加測試的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學生在實驗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體驗,說明目前女大學生羞怯感普遍存在,實驗前對照組和實驗組羞怯感的平均值都不低(34%左右),與相關研究對國內其它地區(qū)的女大學生羞怯研究結果十分相近,沒有表現(xiàn)出國內女大學生的羞怯水平的地區(qū)性差異;此外,實驗前對照組和實驗組的羞怯感整體上相近,從t檢驗的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被試實驗前的羞怯感(SHS)沒有顯著性差異,t=-0.23,p=0.792>0.05,說明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實驗前具有高度相似的同質性此外,將實驗后對照組和實驗組的羞怯感(SHS)進行整體上的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羞怯感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t=5.23,p=0.000<0.01,實驗組學生的羞怯感水平非常明顯地低于對照組.
2.2實驗前后對照組的羞怯感(SHS)對比分析
對照組學生的羞怯感在實驗前后沒有顯著性的差異,t=-1.28,p=0.323>0.05,對照組學生實驗前后的羞怯感并沒有發(fā)生顯著性的變化.在對個案樣本進行實驗前后對比分析時,部分學生在部分維度上出現(xiàn)一些明顯的變化,但這可能只是偶發(fā)事件,也有可能受生活上其它事件的影響.說明一般意義上,體育教學從整體上對女大學生改善羞怯狀況沒有顯著性的影響.
2.3實驗前后實驗組的羞怯感(SHS)對比分析
實驗組實驗前后配對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明,實驗組實驗后學生羞怯感比實驗前有了非常顯著的降低,t=-6.47,p=0.000<0.01.這一結果與研究設計的假設高度吻合,實驗數(shù)據(jù)說明在體育教學中有針對性將“改善羞怯”的團體心理輔導引入其中,可以幫助女大學生克服羞怯感,有效降低其羞怯感水平.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體育教學中引入團體心理輔導并沒有遇到“學生反感”之類的阻力,反而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該課程的興趣,大部分學生認為這樣的教學設計,豐富了課程的內容.評教中學生在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chuàng)新性上給予了高分.
2.4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前后羞怯感(SHS)差異的兩組間對比分析
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前后羞怯感(SHS)差異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明(表3),整體上來看,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實驗前后羞怯感(SHS)差異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t=5.70,p=0.000<0.01,實驗組實驗后羞怯感比實驗前降低12.79,而對照組實驗后羞怯感比實驗前只降低0.16.同一位老師執(zhí)教的2個組,在其它條件基本保持相同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學生實驗前后羞怯感(SHS)差異的顯著性特征,可以認為這是實驗組教學加入“改善羞怯”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的結果.
3討論
選取在體育教學中進行以“改善羞怯”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最初的研究設計只是為了在保證樣本符合研究條件的同時,使實驗更方便和有效(課程的強約束力、穩(wěn)定的時間和場地,確保了實驗樣本預定實驗的順利完成),但實驗發(fā)現(xiàn),這種實驗教學豐富了體育課程教學的目標和內容,改變了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形式和手段,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了學生體育運動成績的提高.在體育教學不斷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將主題團體心理輔導融入高校體育教學的教學模式有三大天然的優(yōu)勢,具有全面推廣的價值.
①團體心理輔導是為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體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它們都屬于健康范疇,具有與生俱來的親密性,這種親密性使其結合不易出現(xiàn)排異性反應;
②兩者都是一個教育、引導、幫助的過程,但區(qū)別于個體心理咨詢和私教、訓練等,它們都是一個小集體、小團隊;
③身體活動、游戲等本身就是團體心理輔導的重要手段,而諸如“勇敢”、“堅強”、“合作”等心理素質一直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內容之一.心理健康不僅是校園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影響大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和不容忽視的問題.除了思想上重視、構建完善的體制機制、建設心理健康中心、開設心理必修課等措施之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實現(xiàn)還必須依靠更廣泛的平臺,這些平臺包括課堂教學、課外輔導、服務育人等多個方面.體育教學具有天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優(yōu)勢,將主題團體心理輔導融入高校體育教學能夠整合有限的校園教育資源,達到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優(yōu)化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效果.體育教學中團體心理輔導主題內容的選擇上,應該結合體育課運動項目的特點和任課教師的特長,而信任與合作能力培養(yǎng)、自信心訓練、人際交往、情緒控制等都是高校體育教學中團體心理輔導較適合的主題.為了避免霍桑效應,保持體育選項課程的自然性,課程計劃在體育教師同心理健康指導教師共同商討下完成,每一次課程結束后雙方進行總結和調整.但體育教師畢竟不是具備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缺少心理輔導的臨場判斷、分析和專業(yè)手段,后期研究我們擬通過由心理健康教師與體育教師共同開設小班公選課,在選課說明中公布課程性質和形式,選取現(xiàn)實中存有“改善羞怯”需求或者困境的大學生群體進行后續(xù)研究.此外,作為心理干預實踐,本研究在不同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與不同體育項目之間搭配和協(xié)同等方面還存在局限,這也是課題組未來的研究方向.
4結論
1)體育教學中團體心理輔導與改善女大學生羞怯呈正相關,可以降低女大學生的羞怯感水平,而正常的體育教學從整體上來說,對女大學生改善羞怯沒有顯著性的影響.
2)在體育教學中引入團體心理輔導,不僅能豐富體育課程教學的目標和內容,改變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形式和手段,還能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課程教學的興趣,促進學生體育運動成績的提高.
3)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可以借助體育教學等實踐互動平臺.
關鍵詞: 信息技術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意義
“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2001)》,以下簡稱《基礎綱要(2001)》)是發(fā)揮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優(yōu)勢,實現(xiàn)培養(yǎng)適應未來挑戰(zhàn)的高素質人才教育目標的理想模式。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基礎綱要(2001)》)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徑。
二、信息技術與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有效性
(一)信息技術能提升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實效
首先,激發(fā)學習動機。多媒體技術將心理學本上的書面文字轉化為集圖像、聲音、色彩于一體的生動有趣的課件,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有利于知識的獲?。恍畔⒓夹g將心理教育的難點形象直觀化,通俗易懂的多媒體動畫,能輕而易舉突破重難點,有利于信息的理解、接受、記憶和保持;相比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多媒體課件提供給學生的視聽沖擊使單位時間內學生獲取信息量最大化,能明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豐富的網(wǎng)絡心理視頻和相關電視欄目,如“心理訪談”等各種視頻材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借助信息技術,從中截取需要的部分,運用計算機的編輯功能對其進行取舍,將視頻穿插于課堂教學,借助信息環(huán)境模擬出真實情境,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學校心理咨詢學生的個案利用信息技術將其轉化成Flas,既遵循心理咨詢保密原則,又起到與傳統(tǒng)講述所不及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其次,整合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通過學習者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交互活動獲得的。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能實現(xiàn)將信息技術作為資料的來源和促進認知的工具,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接受式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在心理課教學設計中,就某心理主題預設學案,請學生利用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開放性搜索和資源共享等功能盡可能多地收集與主題相聯(lián)系的內容,作為課堂交流、討論的素材,信息技術輔助下的探究能幫助學生找到學本上沒有的大量關于主題的背景資料,充分準備前提下獲得的學習成功,帶給學生的是自我效能感,探究意識內化而成自覺是信息自信強化下的必然歸宿。
再次,借助于網(wǎng)絡發(fā)揮協(xié)作式學習的最優(yōu)功效。“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中長期綱要》)心理教育需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分析、綜合基礎上作出評價、取舍時,信息技術輔助下的協(xié)作式學習是促進學生通過“搜集信息―綜合處理信息―選擇最優(yōu)方案”發(fā)展高級認知能力的理想教學策略。利用校園網(wǎng)開展同班同學間的協(xié)作學習,讓學生在開放、安全感、互助的網(wǎng)絡情境里發(fā)表己見、暢所欲言,能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在交流、分析、綜合基礎上,產生最佳方案;一些有共性的心理問題,如網(wǎng)絡游戲成癮、網(wǎng)戀等,利用校園網(wǎng)將這種協(xié)作式學習擴展到年級、校際;校際網(wǎng)絡聯(lián)合,將協(xié)作式學習推廣至區(qū)域間;互聯(lián)網(wǎng)能最大限度拓展學生視野,在更廣闊的范圍尋求異同。信息技術輔助下的協(xié)作學習過程隱含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集體意識和良好人際關系等心理教育的目標。
最后,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與心理學科整合素養(yǎng)?!疤岣呓處煈眯畔⒓夹g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中長期綱要》)整合是把信息技術有機應用到心理教育過程中,使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技術和內容融合、整體優(yōu)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達到教學相長,師生信息素質共同提高之目標。該目標要求一線心理教師充分理解整合內涵,將信息技術滲透入心理課的教學設計、課程實施、教學反饋等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實現(xiàn)技術形式與教育內容的最佳組合;通過實踐、反饋、反思和總結,不斷提高架馭信息技術的水平。
(二)信息技術具有獨特的溝通功能
信息技術在解決學生心理困惑中具有傳統(tǒng)方式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網(wǎng)絡技術提供的網(wǎng)絡通訊工具具有突破時空局限、及時性等傳統(tǒng)方法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網(wǎng)上QQ、心理聊天室能消除靦腆性格學生直面心理老師時的害怕心理,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暢所欲言;網(wǎng)絡心理論壇能集思廣益;心理博客在記錄心理成長歷程中,同樣也有心理治療的作用;電子郵件讓學生能隨時隨地接受心理老師的指導;網(wǎng)絡的匿名性能充分實現(xiàn)心理咨詢的保密原則,學生能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情況下向老師求助。信息技術在矯治網(wǎng)絡使用不當造成的網(wǎng)絡游戲成癮等心理困惑中具有獨特功能,如帶學生實地參觀網(wǎng)絡學院,與游戲軟件制作專業(yè)工程師交流,通過親手制作網(wǎng)絡游戲,明白其真實情況,消除神秘心理,對學生擺脫網(wǎng)絡游戲成癮有明顯的效果。青春期性心理涉及學生性發(fā)育過程中的疑惑,信息技術的隱蔽性特點有利于師生間就男女學生難以啟齒的問題平等交流。
信息技術緊密家校聯(lián)系。通過家校平臺、網(wǎng)絡手機等工具,老師和家長能及時取得聯(lián)系,跟蹤學生的心理軌跡,特別是在危機干預和需要特殊關心的學生中,信息技術提供了良好的途徑。
三、信息技術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完善
(一)避免信息技術使用的形式化
信息技術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中要避免為了使用信息技術而使用信息技術的“做秀”現(xiàn)象,處理好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媒體間的關系,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就能產生良好效果的教學內容沒有必要浪費精力和時間編制多媒體軟件,因此,教師要在深刻理解整合內涵的基礎上,將信息技術與心理課程內容有機結合,找準二者的“整合點”,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
(二)整合中信息技術準確定位
理順心理教育中教師的主導和技術手段的關系,信息技術是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但不能取代教師和課堂教學,在整合中要克服單純的“技術決定論”,避免為了突出信息技術而忽視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的表情、語氣、手勢和眼神等靈性的人的因素。在心理教育過程中師生間情感的互動、心與心的交流是任何信息技術都不能替代的,特別是在需要心理老師人文關懷和情感投入的心理咨詢活動中,信息技術更不能替代對真實生命的同感、理解和支持。
(三)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資源的完善
相比語、數(shù)、英等主課,心理教育信息資源相對較少,制約了整合的效應。多媒體課件等教育資源的開發(fā)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繁重教學任務負擔下的一線心理教師如果單獨承擔此重任,既勉為其難,又缺乏專業(yè)性,這需要有關部門合理配置專業(yè)化的信息技術和心理學科人力資源,共同開發(fā)出符合課程標準的科學、實用的優(yōu)秀課件資源。
參考文獻:
[1]魏寧.“學媒關系之爭”對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踐的啟示.信息技術教育,2008,(02):5-7.
[2]昝得榮.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yōu)勢之管見.青海教育,2008,(03):14-15.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中小學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學校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對學生的身體發(fā)育都比較重視,相比之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無數(shù)學生厭學、出走、自殘、自殺等事實都一再表明,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fā)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廣大的中小學校和教師都要進一步消除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模糊認識,牢固樹立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思想意識,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認真開展學生身心發(fā)展情況的調查研究,積極探索和尋找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德育教育、學科教育之間的最佳切入點,切實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開展。
二、要切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一是要在廣大教師中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通過教育心理學、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心理健康技能等常識的普及學習,促使廣大教師掌握心理衛(wèi)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為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奠定基礎。
二是要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外出學習培訓,更新教師教育觀念,開闊教師視野,豐富教師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擺在與教師業(yè)務培訓同等重要的位置予以重視,聘請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經(jīng)常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輔導,指導中小學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是要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校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通過多方努力,使每所學校都能培養(yǎng)出一定數(shù)量的、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教師隊伍。
三、要認真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堅持把課堂教學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不僅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重要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師要善于挖掘新課程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做到教學目標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教學設計中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要積極推進“陽光課堂”工程,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愉快地參與教學活動,讓師生在學習中達到愉悅身心的目的。同時,結合新課程改革實驗,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特別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與人的全面發(fā)展關系的研究,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內容、方法和規(guī)律,推動心理健康教育深入發(fā)展。
四、要努力開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
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結合學校實際,形式和途徑可以多種多樣。學??稍谛@之聲廣播中開辟“心海導航”欄目,播送勵志美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集中輔導學生共性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學校各班可設立“心語信箱”,有針對性地開展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組織開展“生命教育”系列主題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生命的意義,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一個對未來有明確生活目標、有理想和事業(yè)追求的人,最終實現(xiàn)人生的生命價值。有條件的學校也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wǎng)站,開設“心靈驛站”、“健康知識”、“在線咨詢”等欄目,搭建師生交流、學習、輔導的平臺。
一、造成中學生心理問題逐年增多的主要成因
(一)戀愛受挫而導致心理問題
中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跟談戀愛有關的很多。由于中學生無論身體還是心理都處于不成熟期,過早地涉獵男女情感問題,我們教育稱之為早戀。早戀是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前的少男少女所產生的過早戀愛的現(xiàn)象。這個時期,由于年齡局限,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等,總是跟著感覺走,更多感覺到異性的突出之處,往往都會使他(她)們對異性產生傾慕之情。從心理學、生理學角度看,青春期的學生對異性充滿好感,渴望接近異性,并試圖與異性建立比較親密的關系,這本來是正當?shù)囊蟆H欢?,由于青春期學生過于敏感和富于想象,這時如果把握不住自己,便會走進情感誤區(qū),家長、學校和學生本人如果處理不好就會使中學生陷入心理漩渦。
面對這樣的學生建議我們的班主任在平時多學習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識,掌握最基本的心理診斷技術,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和家長取得聯(lián)系,提供合理化建議,給學生以更多的關愛,盡快使情感受挫的學生走出心理問題的漩渦,避免更嚴重的問題發(fā)生。
(二)因不會處理人際交往關系而導致心理問題
人是社會的人,總是生活在人群里,有了人群就有了人與人的交往。社會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心理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lián)系。
下面講述的也是一位班主任老師實際工作中的一個案例,很值得借鑒。班主任與這名男生的接觸始于高二分文理科之后。一天下午,兩名男生打了起來,起因是學生A想要在上課時坐別人的座位,而學生B不讓,學生A就動手打了人。學生B打電話告訴了她媽媽。因為事實清楚班主任就把兩名打架的學生交給學生處,并請來了雙方的家長。學校對學生A進行了批評教育,學生A的家長態(tài)度很好,雙方達成和解,事情就解決了。
過了不久學校考試,班級的一名女生跳窗進教室改考號,被發(fā)現(xiàn)后經(jīng)教務處教育,該女生表示悔悟,可是下午一上班老師還沒有進教室,就有家長在辦公室里等她,母親和姥姥一起來的,當媽的一邊哭一邊訴說,他兒子讓人打了,老師問讓誰打了,她說考試作弊的女生,我問為什么,他說那女生認為自己被學校處理是因為有人告密,而告密的男生就是他兒子。
兩次爭端,同一個男生,而且每次都是由家長出面,這說明一個問題,。這名同學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極差,遇到大事小情,就找媽媽。人際關系緊張,現(xiàn)在有的中學生,偏執(zhí)任性,唯我獨尊,目中無人,缺乏寬容之心,膽大妄為,缺乏自省,遇事選擇逃避,拒絕長大。需要不斷的引導,經(jīng)過長期疏導,最后也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
像案例中的事件在我們學校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建議我們的班主任經(jīng)常深入班級,了解學生的動態(tài),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平時在班級里多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與人相處,班主任再及時加以引導,使班級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避免問題學生的出現(xiàn)。使自卑、封閉、猜疑等不良心理遠離校園遠離學生,愿我們的學生都能在和諧的校園內健康快樂的成長。
(三)因升學壓力而導致心理問題
初三、高三都是學生學習生涯的轉折點,面對中考和高考,學生心理都會或多或少存在壓力,毫老子多方面。成長之路的獨木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學校的頻繁考試加排榜, 周圍親戚朋友的關注等等,壓得我們的中學生喘不過氣了,進而導致這類心理問題學生的增多。
壓力本身只是一種事物或者一種現(xiàn)象,它的客觀存在并無好壞之分,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正確地對待它而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其實,當你能在壓力中游刃有余時,相信你會說:壓力就是動力。因升學壓力導致心理問題在我們中學教育工作中應該放在一定位置上,應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研究。
二、解決中學生心理問題逐年增多的策略
要想使我們的中學生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專業(yè)素質高的教師隊伍。提高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素質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搭建平臺,促進心理健康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資源共享。
(二)組織各級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根據(jù)本校的學生特點和自身教學經(jīng)驗,通過討論完成本級學校的教學規(guī)劃、課程設計,形成全地區(qū)統(tǒng)一的教學設計,作為本地區(qū)的教學指導。讓心理老師的教學工作不再處于閉門造車、自說自話的階段。
(三)組織專業(yè)技能培訓,如沙盤、團體活動、拓展活動、心理劇等,提高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改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設施利用率低的現(xiàn)狀,進而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四)在嘗試進行學科滲透的同時,努力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學校的其他常規(guī)工作相結合,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全新局面。
三、解決中學生心理問題逐年增多的具體措施
(一)組建丹東市心理健康教師微信交流群。
由全地區(qū)各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組成,為大家提供相互認識、相互交流的平臺,改變孤軍奮戰(zhàn)、消息閉塞的狀況。
由德育部任主編,各學校心理健康教師輪流負責編輯心理教師內部交流刊物,面向全市心理健康教師出版發(fā)行。
(三)加大對心理健康教師的優(yōu)秀論文、咨詢案例及課程的評選。
(四)定期或者不定期組織經(jīng)驗交流會
交流會分兩個層面:一是領導層面的交流。
(五)借鑒其他學科的一課多上模式
在同一時間內、對同年級學生布置同一個授課主題,在完成準備和試課之后,組織各地區(qū)老師相互聽課。
(六)盡最大努力提供培訓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