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學科學的基本理念范文

小學科學的基本理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科學的基本理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科學的基本理念

第1篇:小學科學的基本理念范文

[關鍵詞]活動性整體性心理需求思品課教學

一、突出活動性

什么是活動化,有的同行認為,活動化就是把教學內容設計成形式多樣的活動節(jié)目讓學生參與,中間再穿插一些連接語,類似于文藝演出。在此觀念下,思品課也便變成了游戲、小品、競賽等活動的集合體。實際上,所謂的活動性,是指在思品課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育目標和內容,設計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中得到體驗、感悟、認識、訓練與發(fā)展。與體育課、班隊課中的游戲、活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活動不只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情緒體驗,它還含有“知”的指導和“行”的訓練任務,也就是說,它還要經歷一個交流、提煉、內化、升華的過程,還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設計和組織活動時,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則:

(1)活動內容的針對性原則。思品課中所安排的每一個活動都要與教學內容緊密聯(lián)系,要能夠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例如:初一思品課十四課中關于讓學生認識興趣對自己的影響時,我們可以先要求學生在白紙上寫下自己的三個興趣,交流后讓他們用鉛筆逐個劃掉所寫的興趣,并規(guī)定劃掉以后將不再擁有這個興趣,也不能做與這個興趣有關的活動,在寫興趣、劃興趣、談感受、恢復興趣的過程中學生真實地體驗到興趣對自己的重要性和自己對興趣的感情。難怪不少同學在劃掉興趣后禁不住流下了眼淚,有的要求老師不要再劃了,有的干脆一個興趣都沒劃掉;恢復興趣后又興高采烈,情緒十分激動。

(2)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原則。思品課應當以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氛圍,啟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自發(fā)性,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真情投入,有話說、想說話;真心流露,說真話,說心里話。組織的形式可以是角色扮演(包括小品表演,即興表演等)、辯論、講故事、做游戲、智力競賽等等。組織活動要盡可能簡潔、可行,活動的牽涉面不宜太大,更不要讓學生用大量的時間去作準備,以免加重學生的負擔。

(3)參與活動的全員性原則。思品課中是心理素質的教育,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育,而是通過主動參與在互助中實現自助,因此,上課時要無偏頗、無成見、無條件地關注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參與活動的機會。絕不能象其他學科一樣,會的多說、多做,不會的少說、少做甚至不說、不做。比如:課前的預熱活動應該盡可能讓全體同學都有動手、動口或者動腦的機會;課中的小品表演,也不能為了圖省事而讓有表演才能的同學壟斷;讓學生傾吐心聲時,更不能只讓能說、會說的同學回答。并且,參與活動的全員性可以充分發(fā)揮群體成員間的相互作用,激起同齡人之間的共鳴,實現群體內部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努力營造一種平等、民主的氛圍。

二、強調整體性

人的心理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學生的各種心理素質的養(yǎng)成,都與教育、環(huán)境、自我調節(jié)密切相關,是各因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交替發(fā)生的。因此,思品課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就事論事”或“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而要用系統(tǒng)論的觀點,全面考察各種心理現象的有機聯(lián)系,抓住問題的關鍵,“治標治本”。

(1)要關注學生心理品質養(yǎng)成的整體性。中小學思品課側重于心理素質的教育,心理素質應該注重體系的完整性,不能因我們教師自己的喜好而只注重某一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厚此薄彼。在制定課時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程序時,更要依據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各年齡段目標、單元目標,牢牢把握教育的度,不能為了培養(yǎng)某一心理品質而前后自相矛盾或者把學生導向另一個極端,要注意教育內容之間的連續(xù)性和層次性。這就相當于指導學生走平衡木,你不能因為走路的是腳而全然不顧身體其他部位的協(xié)調,只關注腳的問題;當學生向某一方傾斜時,你可以告訴他前進的方向或者扶他一把,使他重新恢復平衡,但千萬不能不顧一切地把他往另一方向推。

(2)要堅持集體教育和個別指導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原則。中小學思品課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是一門攻“心”的藝術,在考慮學生一般心理規(guī)律的同時,也要對輔導課中暴露出來的個別學生的個別心理障礙進行指導幫助。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和心理障礙,找到導致學生心理失衡的原因。但學生暴露出來的心理問題要想通過一節(jié)課來解決是很難的,需要適時、適地地進行課后的個別交流和指導。對于由學校、家庭教育不當而引起的問題,如因父母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導致的親子間的隔閡甚至對立情緒,還要與家長進行溝通,以取得家長的認可和支持。但也要注意方法,千萬不能變成告狀式的溝通,把學生敞開的心扉再次緊緊關閉。對于問題特別嚴重的學生,還要幫助他們尋求心理醫(yī)生的矯治。

三、 面向同齡段學生共同的心理需求

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具有連續(xù)性和階段性特點,思品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符合同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需要。要以同齡段學生共同存在的心理問題和發(fā)展中的心理問題為主線,給每一個活動主題賦予相應的活動內容。比如:上“花季中的男孩女孩”中“與異性同學交往”這部分,教師就要抓住中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中學生已經從小學的兩性疏遠期逐步過渡到兩性吸引期,所以授課中要著重于男女同學間友好相處對自己成長的意義和如何相處的技巧指導,所選擇的案例也應該是學生熟悉的身邊發(fā)生的典型事例,如可以組織同學討論“早戀”問題的危害及預防。

面向同齡段學生共同的心理需求的另一層含義是思品課必須結合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實際,選取學生熟悉或者了解的事例,解決學生身邊的、最希望解決的問題或困惑,讓學生真正地感到思品課與自己有關,離自己很“近”,以引起學生的同感和共鳴。

[參考文獻]

[1]七八年級,《思想品德》實驗教科書[M],2010年11月西安第七次印刷

第2篇:小學科學的基本理念范文

引言:一張帶有趣味性、小小的主題圖片,蘊含了需要探究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體會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lián)系。小學數學主題圖的有效利用,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數學思維的發(fā)展以及極大促進學生個性和社會性的發(fā)展,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主題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許多教師不能深刻理解把握主題圖的豐富含義,發(fā)揮其最大的功能,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本文對主題圖運用現狀進行分析,并對主題圖價值以及如何合理利用主題圖進行探討,希望對提高教學所有幫助。

1.小學數學課本中主題圖教學現狀

主題圖是小學數學課本的一大特色,它具備許多價值,對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能夠充分認識到這一實質并能有效應用促進教學,但是部分教師沒有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到主題圖的真正內涵。從實際教學中來看,雖然大多數教師能夠運用主題圖導入新課,但是過于單一枯燥,過于機械的處理。因此,教師應在充分認識主題圖價值的基礎上還要結合實際合理靈活地利用主題圖,不斷創(chuàng)新。

2.主題圖的價值

2.1 有利于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來說,抽象枯燥的數學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沒有強烈的學習興趣,怎么能把數學學好呢。主題圖的引入,給數學教育帶來了新的變化。小小主題圖中隱含大知識,學生在教師在帶領下通過主題圖可以挖掘出數學問題,讓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多彩多樣的主題圖不僅可以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自主性,還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分析探究精神

自主探索的教師應把握小學生的心理特征,為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提供各式各樣的機會,幫助他們在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主題圖中包含著許多的數學知識,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自主去探索,發(fā)現問題,選擇自己的解題方法并進行研究,最后得出結論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討論。在學生分析主題圖的過程中,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2.3 有利于滲透小學生的人文教育

主題圖不單單為教師的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學習開辟觀察、探究的空間,更重要的是結合主題圖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第幾"一課中,其主題圖是一幅排隊上車圖。除了引導學生看主題圖,說出誰排在第三,叔叔后面的阿姨排第幾,并在圓圈中填上數,通過此過程,使學生感知自己填的數是表示"第幾"。同時還要結合主題圖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要遵守秩序,文明禮貌,讓學生明白自覺排隊是一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質。

3.合理有效的利用主題圖

3.1 豐富主題圖使其活起來

小學數學課本中的主題圖是死板的,如果教師一味地機械處理,沒有加入趣味元素是不能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讓主題圖的內容鮮活起來,打破傳統(tǒng)教學中"看圖教學"枯燥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小學生都愛聽故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主題圖與趣味故事聯(lián)系起來,用生動、形象的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牢固掌握數學知識。

3.2 讓靜態(tài)主題圖動起來

在人的五官中,聽覺和視覺最有利用學生獲取知識。教師可以把靜態(tài)的主題圖通過多媒體課件或游戲表演等形式用動態(tài)的方式來表現,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還能使學生更透徹的理解知識。對于小學數學中加減混合運算的教學,利用靜態(tài)主題圖,學生不容易深刻理解,如果讓主題圖動起來,則效果事半功倍。例如,把主題圖制作成動畫,展示桌子上有五個蘋果,被一個小朋友吃了兩個后,媽媽又拿來三個。把數學問題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學生就容易理解,列式計算就簡單多了。

3.3 根據主題圖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即使小學課本中將數學思想滲透到主題圖之中,但是其內容是以圖片方式展現出來的,若教師完全依照教材導入新課,比較生硬,課堂效果不佳。因此,創(chuàng)設一個與主題圖相關的情境十分必要,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小學生觀察思考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三角形"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用手機對學校不同地方進行拍攝并進行合理剪輯,在課堂上把視頻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說出畫面上哪些形狀是三角形。讓學生在熱鬧的討論中把積極性完全調動起來,為學生進入新課創(chuàng)造條件。

3.4 抽象主題圖具體化

第3篇:小學科學的基本理念范文

我們的課堂教學是不是經常性地呈現這樣一幅場景:教師在臺上沒完沒了地講述,同學們坐在座位上或發(fā)呆、或打瞌睡、或看小說、或無限渴望地望著窗外的陽光――百無聊賴、忍無可忍,這是最典型的師本課堂畫面。學生在課堂上是拘謹的、被動的。師生、生生之間沒有自由的學習交流,一切都按照教材程序化。我們心目中所謂的“差生”往往就是我們自己一手造成,師本教育是“差生”的制造工廠。盡管研究早已證明大多數人的智力差距并不大,可是仍有無數的“差生”被鑒定為理解能力差、不會學習、不可救藥?!安钌钡谋瘎〔粌H僅在于沒能掌握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而且還在于學習欲望的喪失、自信心的不足、人格的萎縮、難以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甚至就此成為一輩子的“差生”。

所謂師本教育就是以教者的活動為本體的教育,它主要依靠教,使學生離不開對教師的依賴而學,它造成全社會的和學校生活的貌似有意義,實則無意義的緊張,造成學生厭學,差生涌現和不斷增加,原來的所謂優(yōu)生也受到壓抑,學生的學業(yè)成就因而大打折扣?;仡櫄v史,長期被我國教育界奉為金科玉律的傳統(tǒng)教育,無論是1200多年前韓愈的《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者也”,還是半個多世紀前蘇聯(lián)凱洛夫的《三中心論》“課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都是老師說了算,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從屬的地位,其聰明才智受到限制、潛力得不到應有的發(fā)揮和拓展。

二、生本教育――回歸教育本真、破解素質教育難題的明燈

生本教育是由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十一五”重點課題《以生本教育推進素質教育研究》。他代表的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經歷了十多年的探索,證明了它是一個可以解決素質教育難題的根本思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生命潛能和發(fā)展本能的教育理論與方法,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yōu)橹饕揽繉W生的學,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師本教育”轉變?yōu)椤盀閷W生的好學而設計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使學生獲得了學習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生本課堂使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變“聽懂了”為“學懂了”、“學會了”,生本管理使學生獲得了自信、自尊、自愛,由“他律”變?yōu)椤白月伞?,生本備考使學生提高了學習成績,變“怕考”為“敢考”、“愛考”。而教師的作用和價值,不在于他教得是多么的透徹、清楚,而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的最高境界是“不見自我”,核心任務不是自己“教”,而是組織學生“學”、服務學生“學”。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生機勃勃的、令學生“忘我”的課堂。

那么,有沒有一種具體的教學模式,能較好的貫徹生本教育的理念?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效課堂”模式構建

(一)“高效課堂”模式的內涵

“高效課堂”模式簡稱為“一?三?六”課堂教學模式,即一個中心、三種方式、六個環(huán)節(jié)。一個中心,即以學為中心,以學定教,以學論教;學生三種學習行為方式,即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教學流程六個環(huán)節(jié),即課前抽測、明確目標、合作交流、展示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檢測。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強調落實“五步三查”,五步:獨學、對學群學、組內小展示、班內大展示、當堂反饋;三查:三次學情調查。

“課前抽測”主要是抽測上節(jié)課重點、易錯點知識,要注意從檢查內容和檢查對象上分層次,重點關注較低層次的學生。其目的是督促學生課后復習鞏固功課。

“明確目標”是所有課堂不可省略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一般在導入新課后要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其作用在于讓師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和努力方向,導入新課的作用則在于激發(fā)學習動力、調整學習狀態(tài)、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建構知識系統(tǒng)等方面。

“合作交流”分兩步走,第一步“獨學”,即自主學習,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獨學要以導學案為抓手,將獨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標注,帶入對學、群學中解決。獨學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關鍵,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在這一步,老師要進行第一次學情調查,了解學生對導學案內容掌握情況。第二步“對學、群學”,首先通過師徒之間的對學,力求解決獨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由組長組織對照導學案開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學習。

“展示提升”也分兩步走,第一步“組內小展示”,由小組長組織的在組內進行的展示,目的是展示對學、群學中尚未解決的問題。老師要進行第二次學情調查,了解小展示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調整大展示預設的內容、時間。第二步“班內大展示”,是全班范圍內由教師組織的展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課堂教學機制在本環(huán)節(jié)將得以體現。教師要做的是點撥、追問、啟發(fā)、引導、即時評價等。其目的是讓學生最終解決問題,思維打開,問題明了,目標達成。

“穿插鞏固”主要是進行導學案的整理,一方面是為了課堂上問題、生成性知識等有價值知識的落實,另一方面方便學生以后的復習。

“實效檢測”,教師組織全體學生當堂練習或測試。老師的第三次學情調查,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分析不同層次學生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為課后輔導、下節(jié)課“課前抽測”提供依據。

當然,這樣的一個教學模式也并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可變更的,它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東西。預習課、展示課、復習課、練習課、試卷分析課等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特征,我們只有在“生本”理念的指導下,把教學過程的六環(huán)節(jié)看成是一套組合拳,打好這套組合拳,并不斷地去完善她。而且這樣的一種教學模式,如果拿到一個傳統(tǒng)的教學班級中去,也基本上無法操作下去。她要求班級一定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學習小組,用制度對老師和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規(guī)范;要求老師能夠編制出高水平的《導學案》,并運用《導學案》去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二)“高效課堂”模式構建的主要內容

1.大力加強學習小組建設

學習小組的建設是新的教學模式能否實施的先決條件,是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習小組是以班級內異質分組為基本形式的學習共同體。旨在促進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小組內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共同實現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整體成績?yōu)樵u價和激勵依據,全面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個性和諧發(fā)展的學習創(chuàng)新型組織。為什么一定要建立學習小組?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要改變過去單一、被動、陳舊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小組學習是這一學習方式得以落實的有效載體,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載體。它能使學生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得到鍛煉機會。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fā)展。從高效課堂上來講,小組學習是高效課堂上最基本的學習形式、最基本的學習單元,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通常通過學習小組來組織完成,課堂教學雙邊活動的開展也主要通過小組學習來開展,所以小組學習在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中顯得尤為重要。

(1)學習小組的科學編組:科學編組是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分組時要根據學生學習成績、性別平衡、班干部分布、學生性格、特長等盡可能分配均衡,確保每個小組實力相當。小組人數4―8人不等。教室內小組的座位擺放也要以小組為單位合理放置。

(2)學習小組的有效管理:學習小組的管理涉及到組長的產生和培訓、組員的培訓、組內的分工。組長可由班主任確定,也可讓學生通過競選、投票等方式產生。組長的作用相當大,涉及合作學習能否開展,那么班主任就要對組長進行有效培訓。如明確組長的角色,讓組長組閣,在班主任指導下,結合同學的意見,讓組長組閣學、常規(guī)組長,并明確組長、學、常規(guī)組長的職責分工。同時也要對組員進行培訓,加強學生互助意識的培養(yǎng),要讓優(yōu)秀學生明白,幫助潛能生學習,也是自己深化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要給潛能生更多的學習、答題、匯報、展示的機會,對他們的每一點微小的進步,都要給予肯定,一點一點地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讓他們勇于參加到小組的學習和探討中來??傊?,只有把學習小組建設好了,合作與交流才會真正地發(fā)揮作用,學生自主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達到。

(3)學習小組的評比:轉變傳統(tǒng)的學生評價方式。傳統(tǒng)評價是評價學生個體,而新的方式則采取捆綁式評價,評價整個小組。在學習和常規(guī)管理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督促學生在小組內開展互助,提高整個小組的水平;個人的成績當然不能忽略,可在組內評價。小組評價不能過于隨意,并且必須有記載,否則將失去公平與制約。所以除了班級值日本外,必須設置小組值日本,值日本是小組評價的載體,在設計上以量化為主,但也要注意人性化的內容,對典型的人和事要有內容的記載。由組長安排本組成員輪流擔任值日組長,管理和記載本組當天所有事務;由班長安排班級成員輪流擔任值日班長,管理和記載全班各組當天所有事務。進行了評比,就必須及時反饋,也必須有落實,否則,評比與評價將會失效。比如在班級有專門的“小組評比公示欄”、“個人評價公示欄”,每周由學生處在升旗儀式上向全校表揚各班優(yōu)秀學習小組,教務處每學期評選優(yōu)秀學校小組及組長,個人的評比結果與期末評先評優(yōu)掛鉤。

2.突出加強《導學案》建設

《導學案》是指教師根據一節(jié)課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是集教師的教案、導學案、筆記、達標測評和復習資料于一體的師生共用的教學文本,是“教學合一”的載體。

《導學案》是課堂教學的CPU,它直接影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效果,也直接影響著學生課堂展示的效果和課堂教學是否真正達到高效。因此,《導學案》的編制水平,實際上是教師業(yè)務能力、責任心和敬業(yè)精神的綜合體現,也是對學科組成員團隊合作能力的集中檢驗,一份高質量的《導學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導學案》編寫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統(tǒng)一編寫程序。每周集體備課時間,由主備人提交下一周的《導學案》草案,組內成員集體研究定稿,并分配下一周的備課任務。當周備下周的《導學案》,每課一案。

(2)統(tǒng)一基本環(huán)節(jié)。一般《導學案》包括:學習目標、重難點預測、知識鏈接、學法指導、學習內容(自學內容、合作學習內容、展示內容)、整理導學案、達標測評、學習反思。其中學習內容是《導學案》的核心,要體現導學、導思、導練的功能。學習內容應立足教材注重基礎,設計的問題要注意層次性、探究性、挑戰(zhàn)性,應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

(3)統(tǒng)一課時容量。本著一課一案的要求,導學案的份量要適宜,要符合實際,講究實效,尤其要精選習題,堅決杜絕題海戰(zhàn)術。課時容量以學生預習時間不超過30分鐘為宜。

《導學案》的使用要求是:要求學生利用自主學習時間,根據《導學案》,對照課本進行預習(獨學)。要堅持先獨學,再對學、群學,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課堂上,學生對導學案中的重點內容進行展示、交流質疑,個別重、難點老師總結點撥。也不能過于依賴導學案而忽略了課本,導學案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課本的學習而設置的學習方案,是課本學習的輔助,而不能替代課本。

第4篇:小學科學的基本理念范文

摘要: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已成為應用型高校高等教育體系發(fā)展完善的重要方面。研究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各類人才的培養(yǎng)規(guī)律,創(chuàng)新應

>> 應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專業(y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探討 基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高職經管類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工學結合的校企合作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學結合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幾點思考 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下的德育問題淺析 淺議基于工學結合的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建設 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高職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高職酒店管理專業(yè)實踐教學研究 中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踐與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軟件技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高職汽車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高職學生素質教育探析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研究與實踐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材建設的實踐 應用型本科院?!靶F蠛献?、工學結合”困境及對策研究 淺談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①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促發(fā)展,工學結合重管理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陳海明,陳芳,張穎,等.高職教育酒店管理專業(y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考試周刊,2008,(9):180-181.

第5篇:小學科學的基本理念范文

科學教育是一門復合型的課程,主要目的是在小學階段幫助學生奠定基礎,因此,課程內容主要表現在:一是種類較多,目前涉及生命、物質、地質、宇宙等科學的基礎教學;二是基礎性高,雖然并沒有較深的知識,但是卻能夠保證客觀和真實,因此,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知識基礎性。而將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B透在這樣一門課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人類與環(huán)境共存的重要意義,并由此提升學生的人類及社會性發(fā)展認知。

一、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小學科學的關系

1.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小學科學的固有聯(lián)系

可持續(xù)發(fā)展已經成為全球發(fā)展的重要議題,這也是在人類與地球共生角度上,所提出的最基本的發(fā)展理念。對于小學生而言,其并不會認識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但是,小學科學這門課程中,所涉及的大量知識都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相關聯(lián),例如地質學中對礦產的人類應用性研究,生物科學中生態(tài)平衡對環(huán)境影響的闡述等,這些知識都是建立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上,所以,二者存在共通性。但是,僅在共通性基礎上進行教學,并不能夠完全達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嚴格意義上來說,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一項不可違背的人類生存發(fā)展規(guī)則,一旦遭到破壞便會導致人類與地球其他生命之間失去平衡,故此,在教育中需要有所著重,應在知識中更加有效地滲透這一理念,由此才能夠切實提升小學生的認知水平。

2.可持續(xù)發(fā)展對于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素質教育是我國近年來新發(fā)起的綜合教育理念,主要目的是以綜合素質的提升替代以往知識教育的不足,并在優(yōu)化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的修養(yǎng)。而可持續(xù)發(fā)展也是現代教育中的一項基本內容,甚至可以將其劃分到素質教育中。這是因為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事實上也涵蓋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容,而且在教育中對于人文、自然、資源的闡述,多是依據可持續(xù)發(fā)展而實現,故此,可以認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屬于素質教育,而且對素質教育的實現有著重要的意義。

3.可持續(xù)發(fā)展符合小學生健康價值取向的培養(yǎng)

價值取向一直是基礎教育所強調的內容,一個人的價值觀影響到其個體的發(fā)展,同時也影響社會的發(fā)展,所以,健康的價值取向對于個體和社會來說都有著必要性。而可持續(xù)發(fā)展便是一種毫無爭議的價值取向,通過這一觀念的洗禮,可以讓學生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由此塑造真善美的價值取向,使學生的認知和理念與教育及社會相契合,由此而實現人格與知識雙重培養(yǎng)。

二、小學科學教育中滲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策略

1.科學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積極滲透

㈠科學教學雖然能夠帶給學生差異化的教學體驗,但是,讓學生抽象地接觸科學性知識,可能會導致學生對于科學的主觀認知的偏差,這也降低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滲透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應當采用更加豐富的教學手段,盡可能使學生獲得的知識直觀,例如采用影像手段等,只有學生對知識內容深刻地理解,才有可能真正在思維中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㈡要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人文化轉變,很多學生認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是為了人類的生存,雖然這一理解并無錯誤,但是,在思想層面上卻偏于物質化,容易造成學生出現自私性人格。而筆者建議,可以采取的人文手段轉化,由互相依賴轉變?yōu)榛ハ嘧鹬兀箤W生認識到只有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才能夠由此和平而共生。教育有著無數種手段,結果也會有所差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并不是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為了幫助學生真正建立健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夠以此觀念實現自我發(fā)展。

㈢教育并不僅是教師的責任,學生也應該在教育中進行努力。結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師應當采取積極引導的方式,與學生共同探索自然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性。而這樣的實踐教學方法,也能夠避免進行口述教育的不足,使學生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認識更加直觀。

2.以豐富的課外互動帶動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實現

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優(yōu)秀之處便在于其緊貼生活,也是人類重要生存理念中起源于生活,實踐于生活的理念。學??梢愿鶕胤教厣?,開展主題性的集體課外活動,讓學生能夠認識到人類、社會、自然三者之間的矛盾,并結合可持續(xù)發(fā)展進行梳理,由此而突破課堂教學的限制,通過全面實踐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

3.以多元化評價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作為知識的傳遞者,也是影響主體的重要客觀因素。因此,需要教師首先認識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涵,杜絕極端本位思想的束縛,多元化的認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實現和意義。只有教師達到一定認知水平的前提下,才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從評價模式以“科學學科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目標”為依據進行全面評價;從評價方法可以采用談話、個人檔案袋、教師觀察等方式多元地進行。

三、結語

第6篇:小學科學的基本理念范文

關鍵詞:農村教師;條件性知識;教育理論;教育研究

一、條件性知識的界定

(一)教育科學知識。既包括教育科學基礎知識,也包括國內外教育教學改革動態(tài)的知識。

(二)心理科學的知識。包括普通心理學中關于認知、情感、意志和個性的基礎知識;發(fā)展心理學中關于學生認知與品德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等。

(三)學科教學法知識。包括學科性質、目標和教學原則;教材、教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問題的理論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學科教學的基礎,掌握學科教學所特有的方法,熟悉學科教材,具有學科教學的基本技能。

(四)教育科學研究知識。包括教育科學研究的過程、特點和類型,科研課題的選擇、計劃的編制、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的選擇運用、成果的表達等。

二、農村教師條件性知識缺失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農村教師在職前教育中接受的條件性知識課程不足

1.課程設置理念落后,課程內容陳舊。一直以來,教育類課程重視傳統(tǒng)經典的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對于現代的新信息新理論的介紹卻淺嘗輒止。教師教育的基礎學科課程設置仍然是老三門體系:普通教育學、普通心理學、學科教育論(教學法)。這些學科有的理論很經典,確實具有繼承的價值;但學科也缺少前沿的信息,與現代社會的需要有一定距離,難以應用于教育實踐,這導致教師在職前學習中條件性知識的不足。

2.本體性知識課程與條件性知識課程比例失衡。有專家說:教師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教師不一定有高深的學科水平,不一定是學科專業(yè)的專家,但必須是教育和教學的專家,他的學科知識只需具有嚴謹性、基礎性和系統(tǒng)性的就可以。在我國教師教育的傳統(tǒng)課程里,通識課程、本體性課程和條件性課程,在結構上一直是重本體性課程,輕條件性課程。

(二)農村教師的在職學習渠道不暢,教育理論知識欠缺

1.農村教師入職起點低,條件性知識先天欠缺

目前,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較低,農村教師構成主要有:第一種是普通師范畢業(yè)生,通過在職學習,這一教師群體中大部分學歷已經達標,但是知識更新與現代教育的要求仍有差距;第二種是農村代課教師,這些代課教師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師范專業(yè)教育,僅憑借經驗開展工作,教師教育觀念陳舊、方法落后,難以適應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第三種是近年來畢業(yè)的一批具有較高學歷的新教師,他們的教學經驗有待積累。我國目前正在實施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的知識和能力與之相適應,但是目前我國農村教師不僅本體性知識和教學能力不高,條件性知識也不能完全滿足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2.工作任務繁重

由于農村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他們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日常教學工作中,沒有太多的時間接受培訓和自主學習,有的農村教師在工作之余還要回家干農活。這樣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讓農村教師無暇去學習,影響自身素質提高,最終影響農村教育的質量。

3.培訓的內容缺乏針對性,形式單一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新課程改革,這需要向教師傳授新的教育理念,幫助其更新知識結構,了解課程改革前沿信息。然而,在對農村教師的培訓中,由于部分培訓教師雖然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功底,但是對中小學教學現狀與發(fā)展、新課程改革等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和一線的基礎教育改革需求脫節(jié);在培訓方法上,僅用傳統(tǒng)的理論灌輸和知識講解,方法單一,缺乏生動性,難以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育科研理論素質不高

目前農村中小學教師由于缺乏教育科研的理論知識,對學科前沿知識、動態(tài)了解甚少;另一方面,也缺乏從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因此能參與教育科研的教師仍是少數。而能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教育理論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并把教育教學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方面,形成科研成果發(fā)表的更是少數。

三、重構農村教師的條件性知識體系的思考

(一)開展繼續(xù)教育,幫助農村教師掌握系統(tǒng)的教育科學理論

在傳統(tǒng)師范性教育中,進行條件性知識教育是“老三樣”課程,即: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這樣的課程內容陳舊,學科的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相距較遠,學習效果欠佳。因此,在農村教師的繼續(xù)教育中,條件性知識的內容就不能再僅僅局限于“老三樣”課程,而要讓他們掌握系統(tǒng)的教育科學理論。教育心理基礎理論、現代教育思想、現代課程理論、現代教學理論、教育評價與測量、教育科研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等。這些內容學習可以使他們全面完整地理解教育這門科學的內涵,從而充實其條件性知識體系。

(二)通過在職學習實現農村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謝維和教授指出“目前中小學教師的具體教學經驗、技能和知識方面是適當的,甚至是比較豐富的,它們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處理教學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并且具有嫻熟的教學技巧等等。它們與當前整個國家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的要求以及素質教育的要求之間的差距,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數量方面的問題,或者個別的不足,而是一個思想觀念的更新和整體知識結構的重新優(yōu)化問題?!行W教師的培訓模式就應該是一種轉型式的,更加注重教育思想和觀念的更新,而不過分強調具體的知識、技能或者是那些技術性的因素?!?因此,通過農村教師在職學習,使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能夠被全新的教育理念代替是更主要的。要幫助農村教師形成哪些現代教育理念呢?

我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專家顧明遠和孟繁華在他們主編的《國際教育新理念》一書中,將現代教育理念分三個層次,即宏觀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與學的理念。宏觀教育理念部分: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它是其他層次教育理念的基礎。一般教育理念:合作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創(chuàng)業(yè)教育、環(huán)境教育、全民教育等教育理念,較好地體現當今時代的特點,這些教育理念對于我國教育教學改革具有借鑒意義。有關教與學的理念是更為具體、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如發(fā)展性教學理論、掌握學習理論、學科基本結構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等,這些理論對指導廣大中小學教師開展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這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使教師既從宏觀上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又可以在實際工作中實施這些新的理念。

(三)積極參與教育科研活動,發(fā)展教育理論

1.幫助農村教師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

教育研究從研究課題確立到研究素材獲取、整理、分析和綜合,再到教育科學研究成果表述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農村教師雖然也有強烈的參與教育科研活動的愿望,但由于他們身處經濟文化等條件相對落后地區(qū),缺乏基本的教育研究的方法,加之接觸到的教改前沿信息少,課題項目申請的成功率極低。因此,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幫助農村教師提高教育科研理論,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

2.參與課題研究,提升科研理論水平

中小學教師處于教學第一線,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隨時都可能有新的課題出現在教師面前,因此教師擁有豐富的科研素材,這是教師比教育專家更了解教學實際,更容易產生教育問題的有利條件。但是,由于農村教師對教育的“問題意識”不強,科研理論水平有限,常常對出現在眼前的教育問題無動于衷。因此,農村教師要通過參與教育科學研究的全過程中,來提升其科研理論水平。

首先,學會選擇教育研究課題:主要有在教育教學現實中尋找科研課題、在教育理論研討中尋找科研課題、在教育實踐經驗中尋找科研課題、在檢索查新中尋找科研課題和在合作中尋找科研課題;其次,了解獲取研究素材方法:主要有文獻法、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和經驗法等;再次,掌握研究素材的整理、分析和綜合方法,主要有歸類法、歸納法、演繹法、分析法、綜合法、數據統(tǒng)計法等等;最后,完成教研成果表述:教研成果表述形式多種多樣,表述形式本身各有自己的特點和要求,主要是專著、譯著、論文、研究報告、工具書、電腦軟件或其他;其中,基本的表述形式是專著、論文和研究報告等。

參考文獻:

[1]王艷玲.近20年來教師知識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07,(2):39-43.

第7篇:小學科學的基本理念范文

關鍵詞:農村小學;管理;科學化;人文化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6-0052-01管理工作是學校教學正常進行的基礎,服務于學校的各項工作,因此學校的管理工作是學校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就農村小學而言,管理的科學化與人文化是學校健康運行、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本保障。

1.小學科學化與人文化管理的分析

文化一詞最初來源于"觀平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句,意思就是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將"人文"因素納入到教育的參考范圍內。

1.1小學的科學化管理。小學教學過程中落實科學化管理就是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終身發(fā)展為基本的考慮因素,加大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以健全的、行之有效的規(guī)章制度作為小學科學化管理的依據;始終堅持運用科學的管理方式,對學校的日常教育給予科學的指導。在努力實現小學科學化管理的過程中,要始終加強學習型組織的構建,對于學校的日常管理給予具體的指導、評價與監(jiān)督,以實現對學校日常管理的具體化指導。對于學校教職工的管理,則要在專業(yè)化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上,加強對教師教學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以提高學校教學水平為主要目標,確定學校更高效的管理措施。

1.2小學的人文化管理。小學教育管理的人文化模式,要始終堅持"以人文本"的管理目標和宗旨,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而健康發(fā)展為最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理念,要求廣大教職工在教育的過程中加強自身人格魅力、崇高品質的培養(yǎng),對教職工開展一定的文化教育,以提高教職工服務于教育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積極投入到教育事業(yè)中。

2.落實小學科學化與人文化管理的措施

2.1及時更新教育管理觀念,促進教育管理科學化發(fā)展。為了能夠促進教育管理科學化的發(fā)展,學校的管理者必須及時地更新管理觀念。教育管理科學化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現代教育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小學教育管理科學化需要樹立起以下觀念:(1)樹立起教育管理民主化的觀念,教育民主化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民主化可以激發(fā)出被管理者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2)樹立起教育管理自主化的觀念,在現代教育管理中十分注重管理者的自,管理者在管理的過程中擁有一定的權限,這樣有助于將責任落到實處,從而做到責、權、利的統(tǒng)一;(3)樹立起教育管理開放化的觀念,現代教育管理應該建立起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而非封閉的系統(tǒng),如今社會開放已經成為了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之一,沒有開放化的管理,就很難實現教育管理的科學化。

2.2實施合理的激勵機制。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如何能夠激勵廣大的教師努力地工作,是保障學校各方面管理制度能夠有效實施、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管理科學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學校的任務是為了給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是教師在學校的管理者的管理下開展培養(yǎng)學生的活動。學校必須要樹立起以人為本、求大發(fā)展的思想觀念,實施班級績效管理措施。在工作過程中分工不分班,促進教育管理工作發(fā)展。

2.3完善教育管理隊伍建設。要實現教育管理科學化就必須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教育管理隊伍。要想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教育管理隊伍需要做好以下幾點:(1)要建立起完善的評估系統(tǒng)。學校必須對管理層以及其他教師的業(yè)務水平、教學水平、道德情操等進行經常性評估,評估系統(tǒng)要能夠反映出教師的管理效果與教學效果。(2)要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小學的教師都不可能是管理專業(yè)畢業(yè)的,即使是學校的管理層。因此,在管理方面他們必然會存在許多的缺陷,而學校應該積極地組織教師接受相關的教育管理培訓。

3.重視學校人文環(huán)境建設

重視學校人文環(huán)境的建設,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育教學方針,結合理論上研究課,逐步建立并完善三級教學與研究網絡,由校級中心教學與研究組設立并指導全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在全校區(qū)設立語文、數學、藝術、體育、綜合學科中心和年級教研組,以集中推廣中心教學與研究小組成果。在每一學期開始的階段,校中心教研組都要集中教師設立并開展各階段的主題活動,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將新課改要求的教育教學理念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學校要認真挑選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進行研究,從而為其他教師的教學提供指導;要結合教育教學主題對現狀進行分析和研究,分析重點和難點,引導教師積極思考,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水平,將新課程理念應用實處。

小學管理中采用科學化、人文化的管理理念是適應新時代素質教育發(fā)展要求而提出的,它是提升小學管理質量的重要手段,提高教師教學的創(chuàng)新意識,深化教育科研改革,加強對教師的指導與培訓,提高師資隊伍水平,重視學校人文環(huán)境建設,將科學化和人文化管理理念切實應用于小學管理中,為師生營造良好的教育與學習環(huán)境。

4.結語

第8篇:小學科學的基本理念范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文化;現代教師教育理念;小學教師培養(yǎng)模式

大規(guī)模的高校與教師教育改革促成了小學教師的培養(yǎng)正式被列為普通高校的任務,而在全國目前開辦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的300多所高校中,有一個較為共性的現象是,具有該專業(yè)的學校大都并入了當地的教育學院,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合肥師范學院等還是直接由教師培訓院校改制而成。這種擁有職后培訓經驗的高校如何通過大學的學科建設把職后教師培訓經驗加以整合提升,以先進的教師培訓理念反哺培養(yǎng),克服傳統(tǒng)小學教師培養(yǎng)模式的不足,走出一條新路來,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課題,對探討本科層次的小學教師培養(yǎng)模式,推進當前教師教育專業(yè)的改革發(fā)展都大有裨益。

大學文化主要是一種學科文化,通過學科建設牽引專業(yè)建設、隊伍建設與教學改革是大學發(fā)展的核心與特有工作方式,已形成較為規(guī)范要求,這是一些新改制大學最薄弱的問題?,F代教師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培養(yǎng)目標專業(yè)化,培養(yǎng)機構開放化,職前職后一體化。它要求教師職前培養(yǎng)不要滿足于“一次性培養(yǎng)管一生”思維,而要關注教師的當下職業(yè)需要與終生發(fā)展,這些理念與要求在過去的職后培訓院校已顯現得較為充分,但又不很系統(tǒng)。

我們認為,以大學文化與現代教師教育理念引領本科層次的小學教師培養(yǎng),就必須樹立新的培養(yǎng)目標觀、組建新的培養(yǎng)運行機制、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改進教與學的方式、強化初等教育學學科建設。

一、在培養(yǎng)目標上。既要關注基本素質的養(yǎng)成。也要注意職業(yè)素質、專業(yè)意識的打造、職業(yè)角色的轉變,以培養(yǎng)符合時代要求,具有合格專業(yè)素養(yǎng)的新型研究型小學教師

自1897年師范學校模式引入我國后,我國小學教師的培養(yǎng)便逐步走上了一條經驗豐富、成績巨大的軌道。但現在對照現代教師教育理念與現實需求來看,問題還是不少的。以前教師的職前培養(yǎng)目標的確立,主要是以“素質理論”為指導,主要關注基本素質的養(yǎng)成,具體就是“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而大面積出現基本素質好,但專業(yè)意識弱,動手能力差,職業(yè)角色進入慢,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太長的問題。這也就是人們所概括的“職業(yè)素質”問題,所謂職業(yè)素質是指從業(yè)人員具有的與從事具體職業(yè)相關的、對職業(yè)活動起關鍵作用的內在品質和能力。職業(yè)素質的要素除了包括職業(yè)崗位直接要求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能力外,還應包括職業(yè)理想,職業(yè)情感、職業(yè)道德,職業(yè)所在行業(yè)的行業(yè)眼光、知覺能力、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較好的專業(yè)意識和創(chuàng)新潛能等。良好的職業(yè)素質可以加快他們職業(yè)角色的轉變,有利于他們縮短入職過程。如果這種素質得不到培養(yǎng),有些人即使后來成為成熟的教師,其表層素質也停留在“廣播員”、“表演者”等水平(或與他們區(qū)別不開來),專業(yè)化特征不明顯。

小學教育專業(yè)具有較強的職業(yè)定向性與針對性,根據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新的小學教師培養(yǎng),既不是訓練教書匠,也不是“理論家”,而是要培養(yǎng)以符合時代要求,具有合格專業(yè)素養(yǎng)的新型研究型小學教師,因此,在培養(yǎng)目標的設置上,既要繼續(xù)關注基本素質的養(yǎng)成,還要注意職業(yè)素質的打造。如果培養(yǎng)目標偏離這一目標,這就將成為應屆畢業(yè)生就業(yè)的最大障礙。因為現在教師人職除“筆試”外,都有“面試”這一關,職業(yè)技能、職業(yè)情感、職業(yè)意識等職業(yè)素質也納人到了檢測內容,面試這一關實際上主要是“職業(yè)素質”的競爭。

如湖北第二師范學院2005級畢業(yè)生在武漢市的小學教師招聘考試中有19人過了筆試關,但面試只過了9人,僅50%??梢?,畢業(yè)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不僅僅是將來的適應與發(fā)展問題,首先是就業(yè)問題,因此,這一定要納入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

二、在培養(yǎng)方式上,要組建開放性的培養(yǎng)運行機制,統(tǒng)籌考慮校內與校外的教育資源

獨立的、一次性職前培養(yǎng)方式基本是閉門辦學,獨善其身,即使有的師范院校有~些附屬學校,但由于管理體制等原因,沒有真正發(fā)揮作用。由于見習實習渠道不暢,結果是紙上談兵越來越多,信息來源越來越窄,培養(yǎng)機構與中小學的距離越來越遠,教師厭教,學生厭學。

為了加強學生職業(yè)素質的打造,新的小學教師培養(yǎng)一定要面向實踐,面向校外,與中小學和有關業(yè)務部門建立起聯(lián)系渠道與交流機制,全面了解基礎教育日常工作信息;全面關注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動態(tài)。這在原教師培訓院校已是慣例,現在應依據這種慣例,繼續(xù)主動開門辦學,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資源,以彌補校內資源的不足。

當前國外較成熟的辦法是與中小學合作建立足夠數量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為學生配備實踐指導教師,并形成“見習一單科實習一畢業(yè)實習”這一全程實踐序列,從而實現培養(yǎng)——上崗的零距離過渡。我們目前的主要問題是合作機制還不完善;大學專任教師也不適應下校指導;見習學校也還不習慣接受見習學生;校內技能類課程、校外課程的師資配備難到位,學生缺少演練機會。這幾方面都得靠組建開放性的培養(yǎng)運行機制來解決。為了使這一機制鞏固下去,最好是統(tǒng)籌考慮校內與校外的教育資源、互利互惠,即培養(yǎng)院校開發(fā)面向在職中小學教師的培訓課程,參與在職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見習學校教師參與師范生的培養(yǎng),相互聘請優(yōu)秀教師進校開講座,真正形成職前職后一體化。

三、在課程設置上,針對培養(yǎng)“研究型教師”的培養(yǎng)目標與小學教師的專業(yè)特性,構建新的課程體系

傳統(tǒng)的培養(yǎng)課程基本上是通識課程+學科課程+教育類課程+教育實習,這對以單科教學為主的中學教師的培養(yǎng)也許是適應的,由于小學課程以綜合為主,小學教師須具備復合的知識結構。小學教師的學科課程涉及語、數、藝多學科,這樣各地的培養(yǎng)課程計劃基本上是教育學、中文、數學、藝術等專業(yè)課程的拼湊,課程呈現散、多、雜的局面,核心課程不明,實踐類課程、技能類課程數量不足,開發(fā)機制、管理機制不健全。

新課程體系要針對培養(yǎng)“研究型教師”的培養(yǎng)目標與小學教師的專業(yè)特性來設計,要堅持必修課少而精,選修課寬而實,面向實踐的課程設置原則,實現通識課程與學科課程平衡,學科課程與教育類課程平衡,理論課程與技能訓練課程平衡,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平衡,職前課程與職后課程平衡,核心課程與一般課程平衡的格局。目前一是要針對小學教師的專業(yè)特性,加強課程的綜合性,減少設置數目。二是要依托校內“教師素質訓練”機構,加強職業(yè)技能訓練課程的開發(fā),形成序列與層次。目前的技能類課程少,訓練項目劃分不夠具體,訓練內容安排缺乏整體考慮,考核標準不易掌握。應根據新的形勢,進一步落實原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大綱(試行)》,實行規(guī)范管理。三是各課程內容設計要有指向性、科學性,不能是有關學科內容的簡單拼湊。要精心打造精品課程、特色課程,形成若干成熟的核心課程。

四、改進教與學的方式,著力培育學生的探究意識與研究性學習習慣

新型研究型小學教師的一個顯著特性就是其研究性與反思性,培養(yǎng)這種素質正是大學文化的特長,這是過去“中師”層次的學校所不能比擬的?,F在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切實落實。

一是改進教學方法,著眼于學習能力培養(yǎng)?,F在的培養(yǎng)對象都是優(yōu)秀的高中畢業(yè)生,他們的學科基礎知識已較全面與系統(tǒng),因此在課堂上提倡讀、講、寫結合,學習與研討結合,教材學習與教育名著閱讀結合。教師可有計劃吸收部分學生參與有關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讓學生嘗試從事科學研究,養(yǎng)成終身學習、研究性學習的習慣??荚嚪椒ǘ鄻踊?,要將口試、論文、設計、操作、社會實踐等納入考核方式。

二是提倡研究性學習。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強調在活動展開過程中產生生成性目標和主題,并且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由學生自己完成,教師僅通過顧問、咨詢、合作伙伴等方式進行有效引導,課程的實施大量采用教材和校園以外的資源,突破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tài),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tài)、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中,使他們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索中獲得一種新的學習體驗。

三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大學特有的語言、工作習慣和生活方式,影響學習者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

四是經常開展學術講座。為擴大學生視野,增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培養(yǎng)自我更新的意識與能力。

五、圍繞“初等教育學”開展學科建設,使初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贏得一席之地

第9篇:小學科學的基本理念范文

一、小學科學復習教學的意義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啟蒙性課程。教育教學理論和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告訴我們:小學生的心理發(fā)育尚不成熟,認知范圍較狹窄,對許多科學知識的理解難以僅僅通過授新課達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狀況及時組織復習,幫助學生回憶所經歷的探究實驗和科學活動,整理已學過的知識并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科學知識結構網絡,使學生的認知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臺階。另外,應幫助學生深化已經形成的科學概念,在科學知識的適當拓展延伸中鞏固和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學生今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小學科學復習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

要想提高小學科學復習教學的效果,必須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況,采取富有針對性的優(yōu)化策略,注重鞏固基礎知識、完善知識結構、糾正認知偏差、共享學習成果等幾個關鍵性環(huán)節(jié)。

1.鞏固基礎知識

鞏固基礎知識是小學科學復習教學的第一目的。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小學科學的基礎知識不是固定和僵化的,而應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接受現狀、接受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預設和生成。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科學復習教學中鞏固基礎知識環(huán)節(jié),堅持照顧全體、目標多元、分層教學的大方向,將知識點區(qū)別性地劃分為基本、發(fā)展和提高三個層面,對應學困生、中等生和優(yōu)異生,合理解決復習教學要求的統(tǒng)一與學生個性差異之間的矛盾。例如:在復習“杠桿是怎樣工作的”時,把①認識杠桿,知道杠桿上的三個點,會判斷工具是不是杠桿,知道杠桿省力作為基本層面知識點;把②通過整理、分析實驗記錄杠桿尺平衡獲得的數據,掌握杠桿省力的原理作為發(fā)展層面知識點;把③利用杠桿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作為提高層面知識點。這樣的分層次基礎知識復習,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目標、學有所獲,在各自不同的平臺上和諧發(fā)展,促進了全體學生科學素質的相應提高。

2.完善知識結構

小學科學復習不應是簡單的知識再現,而是要通過對已學知識的系統(tǒng)整理,讓學生獲得新的信息,萌發(fā)新的思考,實現新的發(fā)展。以此,教師應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歸納、整理、分析、編碼,把學過的“分散、零亂、細碎”的知識點結成知識鏈,在知識條理化、豐富化的基礎上濃縮提煉,完善知識結構,使知識進一步概括、深化。例如對于“地表的變化”一章的復習,就要將“多樣的地表形態(tài)、自然因素對地表的作用、卵石的形成、人類活動對地表的影響”等四節(jié)的內容放在一個平臺上,啟發(fā)學生將前后的知識連貫起來,構建起“自然因素(水力、風力、溫度、動植物生長等)+人為因素(農業(yè)生產、水利建設、城鄉(xiāng)建設、生活習慣等)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因果關系線條,形成提綱挈領的知識濃縮“版塊”,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綠色生態(tài)理念。

3.糾正認知偏差

學生的學習不可能一蹴而就,產生一些錯誤的認知是在所難免的。小學科學復習就是要及時發(fā)現和糾正學生在知識的掌握、理解和應用中出現的偏差,使學生的科學學習始終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要發(fā)現學生的認知偏差,采取靈活的專題測試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可先結合復習內容設計一系列的專題檢測題,讓學生通過自主解答檢測題進行一次書面自我評估,并針對學生解答出現的問題進行評析,獲得學生學習狀況的初步反饋。在此基礎上,綜合學生的反饋情況有的放矢地設計以查缺補漏為目的的試卷,讓學生在解答試卷中實現定向復習和定向突破,在試卷的定時定量解答中追求速度和效果的統(tǒng)一。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建立“典型錯題集”,啟發(fā)學生學會利用錯題資源來彌補認知“缺陷”,切實提高小學科學的復習效率。

4.共享學習成果

新課程明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強調了小學科學復習教學中的學生互動交流、共同提高是踐行新課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理念的重要途徑。在小學科學復習中,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學生互動交流的平臺,組織學生暢談自己的學習心得和體會,分享他人的學習經驗,以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互幫互助來激活發(fā)散性思維,促進科學知識的內化。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幫助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引導學生在成長記錄袋中收錄反映自己學習進步的資料,定期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通過同學間學習成果的共享來推動課程復習的高效和學生認知結構的完善,努力實現小學科學復習教學吸收精華、固舊納新、集思廣益、開拓思維的既定目標。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