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微觀經濟學的前提范文

微觀經濟學的前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觀經濟學的前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微觀經濟學的前提

第1篇:微觀經濟學的前提范文

一、關于企業(yè)沙盤模擬的簡介

所謂的沙盤模擬,是通過利用簡單的教學工具將企業(yè)內部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活動進行簡化,從而讓學習者能夠清楚的理解企業(yè)的內部資源管理和企業(yè)內部生產經營活動。在部分劃分中包括總裁、財務部門、生產部門、物流部門以及營銷部門等,這些部門相互合作、相互探討,規(guī)劃企業(yè)的經營戰(zhàn)略,從而使得企業(yè)在三年、五年等時間內實現盈利最大化。這些經營活動涉及到廣告費用的投入、銷售市場的選擇、專利技術的投入、產品生產的選擇、原材料的采購等等方面,通過將這些方面充分考慮之后,了解企業(yè)決策的依據與方式。將企業(yè)沙盤模擬應用到教學當中,能夠很好的將實踐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從而避免微觀經濟學當中缺乏實踐,使得學生能夠更加形象的了解到企業(yè)的運營方式,更加有利于微觀經濟學的教學開展,提高學生的主觀感受與現實動手能力。

二、企業(yè)沙盤模擬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在理論課程中加入微觀實踐課程的時間

在高等學校的教學中,由于微觀經濟學的學習主要以理論課程的學習為主,所以并沒有專門的安排實驗教學課程,所以要將企業(yè)沙盤模擬引入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需要將微觀經濟學的課時安排中加入實驗課程的課時,為企業(yè)沙盤模擬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提供現實條件。在傳統(tǒng)的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由于經濟學的理論知識都十分抽象,一般的課堂安排并沒有什么實驗教學,而是采用教師課堂教授為主,這種教學方式由于學生缺乏現實體驗的基礎,導致了學生在理解相關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偏差,使得教學的成果較為有限。而通過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加入企業(yè)沙盤模擬的教學方式,能夠在講授生產者行為時能夠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企業(yè)生產經營的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對于生產者行為理論的理解程度。

(二)對企業(yè)沙盤模擬的規(guī)則進行適度調整

企業(yè)沙盤模擬作為一種與現實企業(yè)生產經營狀況較為吻合的模擬方法,與微觀經濟學??中的抽象理論存在著一些程度的不同,比如企業(yè)內部的生產部門之間的合作與生產關系在微觀經濟學的理論當中并沒有體現出來。在古典經濟學當中甚至將企業(yè)看做是一個黑匣子,并不考慮企業(yè)的內部關系,而是將企業(yè)僅僅是當做生產產品的地方,而之后的新制度經濟學開始研究企業(yè)內部的生產關系之后才開始注意到企業(yè)并非是一個黑匣子,但新制度經濟學目前并不是主流經濟學。所以,在微觀經濟學的課堂之中引入企業(yè)沙盤模擬之后需要對企業(yè)沙盤模擬的部分內容進行調整使得企業(yè)沙盤模擬與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相吻合。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處于充分競爭的市場中,由于生產者和消費者過多并不能夠實現一定程度上的價格壟斷,所以造成了生產者并沒有關于提高價格的沖動,導致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生產者的利潤為零。但在沙盤模擬中企業(yè)需要發(fā)展,企業(yè)發(fā)展需要擴大生產規(guī)模,而在企業(yè)選擇生產線時就存在著產品的差異而導致企業(yè)擁有一些定價的權力,使得企業(yè)獲取了重要的利潤。所以在將企業(yè)沙盤模擬引入微觀經濟學課堂教學當中時,需要對生產線進行假定,生產的產品相同知識技術水平不同之類的,從而使得兩種方式并存。

第2篇:微觀經濟學的前提范文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與管理類專業(yè)的一門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屬于“西方經濟學”的微觀部分。微觀經濟學是通過對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進行研究,運用大量的圖形和數學公式說明現代西方經濟社會市場機制的運行和作用,以及改善這種運行的策略。微觀經濟學作為理論經濟學中的一個部分,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門非實驗的科學,只能借助于真實經濟生活的觀察,與可控的實驗室實驗無關。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社會更加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尤其是近年來美國的“翻轉課堂”和慕課(M00C)的興起,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這也為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

 

1經濟學實驗的現狀

 

Roth指出,20世紀30年代人們開始用規(guī)范的實驗室實驗研究經濟學[2]。Thurstone的個體無差異曲線的實驗研究[3]和Flood的囚徒困境博弈的實驗研究[45]都表明經濟學是一門可實驗的學科。1948年,哈佛大學的張伯倫教授在課堂上以學生為實驗對象,驗證市場的不完全性。Smith系統(tǒng)整理和闡述了經濟學實驗的方法論[6_7],尤其是2002年弗農史密斯[8]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標志著實驗經濟學開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步人主流經濟學舞臺。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多數美國大學早已將經濟學實驗教學作為傳統(tǒng)課堂授課模式的補充,提高學生的實驗和實踐能力。

 

在中國,金雪軍教授于2003年申報了經濟學教學案例與案例實驗室建設項目,成立了實驗經濟學研究小組,建立了經濟學實驗室和編寫了經濟學教學案例集。2005年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的教師與研究生合作翻譯了奧西多C伯格斯特龍和約翰H米勒合著的《Experim entswith Economic Principles》[9]。2006年暨南大學張耀輝教授成立了經濟學實驗室,編著并出版了《實驗經濟學教程》[10]。2008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建立了實驗經濟學實驗室,為經濟學的實驗課程開展提供平臺。盡管我國部分高校已經先后成立了經濟學實驗室,但真正將經濟學實驗運用于課程講授中的較少,尤其是系統(tǒng)闡述經濟學實驗過程的文獻則更少。

 

2微觀經濟學中經濟學實驗的教學價值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微觀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經濟學學科,存在許多有待改進的方面,具體表現在:一方面,教學方式單一、形式單調。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方法主要表現為課堂講授法,教師單純運用“黑板+多媒體課件+粉筆”的教學手段,由于微觀經濟學中存在大量的圖形和數學公式的推導,教師需要板書的時間較多,繁冗的數學模型和數學公式導致學生仍習慣于中學時代的慣性思維和學習方法,生搬硬套,為應付考試而考試[n]。忽視了對微觀經濟學的實踐價值的理解和理論的現實運用。另一方面,“滿堂灌”教學模式。鑒于課時量的縮減,各高校在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授時仍然主要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模式,偏重于對課本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對現實經濟問題的解釋和運用n2]。“填鴨式”教學方式導致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累,教學成為教師的“獨角戲”,學生仍然處于“要我學”狀態(tài),未轉變?yōu)椤拔乙獙W”狀態(tài)。

 

實驗經濟學的興起為變革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可以有效地改變紙上談兵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通過實驗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驗和實踐能力。具體的教學價值表現在:

 

(1)增強學生對經濟學的體驗感受。將實驗經濟學引人到微觀經濟學課程中,其目的并不在于讓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實驗研究方法,而在于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經濟學理論和現實經濟現象,把理論抽象的經濟學進行簡便的實踐還原,增強學生對經濟學的體驗和感受。

 

(2)豐富教學模式。在微觀經濟學中開展經濟學實驗,讓學生親身參與到計算機或實物模擬的經濟活動中,教師的講述及實驗參與人員之間的對話產生的聽覺刺激、實驗過程中觀察的經濟現象產生的視覺和編碼刺激等都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產生的聽覺和視覺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較之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教學模式,實驗教學模式可以產生更好的互動性,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3)加強學生的科學訓練。微觀經濟理論的成立是以一定的假設條件為前提的,不同的假設前提可能導致不同的結論。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開展經濟學實驗教學,主要是作為一種教學工具,用于輔助經濟學的傳統(tǒng)教學"3]。因此,經濟學實驗并不是用于驗證經濟理論的正確與否,而是一種經濟理論的展示。其目的主要是加強學生的科學訓練,在學習經濟學理論時嚴格遵循假設、推理到實驗的科學過程。

 

3微觀經濟學中經濟學實驗的教學應用

 

3.1教學模式

 

目前國內高校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開設經濟學實驗主要采用兩種教學體系模式:①將實驗教學作為課堂講授的補充,仍然以經濟學的課堂講授為主,但會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專門安排若干次的經濟學實驗,提高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體會和理解;②將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整理設計成若干個實驗,以經濟學實驗室中的實驗為主,學生通過參與經濟學實驗體會和學習經濟學[14]。這兩種模式的適用范圍不同,第一種模式是國內現在開設經濟學實驗的高校廣為采用的,一般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安排4或5次的經濟學實驗,開展方便、有效;第二種模式以實驗為主,但并不能取代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教學,因此往往作為選修課課程來開展,這種對經濟學的實驗要求較高。

 

3.2軟件平臺

 

20世紀70年代以前,經濟學的實驗主要以手工實驗為主,通過筆、紙、黑板和時鐘等設備來進行。經濟學實驗往往受到課堂時間、經費和學生人數的制約而存在較大的局限性。2000年以來,計算機技術的曰新月異和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這為經濟學實驗的開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技術平臺,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實驗依賴于計算機來開展數據的收集、整理和記錄。這種實驗模式可以顯著提高實驗效率,實驗的參與人通過鼠標即可操作整個實驗的流程。

 

計算機在經濟學實驗中的重要性決定了經濟學實驗軟件的建設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F有的經濟學實驗軟件主要是從國外引進,然后結合國內的具體實際情況進行略微的修改。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在1972年成立了實驗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實驗室(LEEPS),普洛特教授主持發(fā)明的真實市場軟件(MUDA)使雙向拍賣的市場實驗開展從理論變成了現實。1985年,“實驗經濟學之父”史密斯教授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成立了經濟學實驗室(ESL),成功開發(fā)了Econpor的電子數據庫軟件,其中包括了NFC,MarketLink,0SA等軟件,主要用于微觀經濟學的教學。美國普渡大學為紀念史密斯教授成立了弗農史密斯實驗經濟學實驗室(VSEEL),設有數據采集和觀察實驗室[15]。

 

國內的經濟科學實驗室起步較晚,最早的一個經濟科學實驗室是由中國人民大學陳禹教授在1994年發(fā)起成立的。1997年之后,國內許多著名大學在“211”工程項目的專項資金資助下開始進行經濟學實驗室建設,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暨南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等均已成立了經濟學實驗室,進行模仿性質的實驗教學研究,通過對國外經濟學實驗軟件產品的研究,模仿和開發(fā)了相關的經濟學軟件,創(chuàng)建了良好的網絡軟件平臺。

 

3.3微觀經濟學的經濟學實驗應用——以壟斷市場結構為例

 

3.3.1實驗目的

 

壟斷是微觀經濟市場結構中的一種,表示整個行業(yè)中只有唯一的一個廠商的市場組織。不同于完全競爭市場,壟斷市場的形成可能來自于廠商對生產資源的獨占、廠商獨自擁有生產某種商品的專利權、政府的特許、自然壟斷等因素。通過經濟學實驗了解壟斷的市場結構對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影響。

 

3.3.2實驗設計

 

本實驗的參與者包括:廠商、消費者。廠商將得到一份說明成本的信息表,消費者將得到一張根據需求信息表制作的卡片,卡片上的數字代表意愿價格。廠商和消費者還分別得到一張收益記錄表,所有的信息均保密。

 

本實驗的交易規(guī)則。把廠商公開報價的形式稱為叫價,廠商可以用舉手方式或者用語言告訴現場的所有人員。當消費者購買數量超過廠商所能夠提供的數量時,廠商可以要求用抽簽方式,或者直接決定賣給誰。每次叫價時間間隔為2min,超過2min仍然沒有成交,則為無效叫價。廠商有兩次報價機會,是否選擇兩次報價和如何報價由廠商決定。全部交易共有兩個階段8輪,16min左右。請每輪參加者記錄好自己的收益。第四輪、第八輪結束時,計算收益,并通告每位參加者收益情況。在第四輪和第八輪留下專門的時間給參加者一個計算收益的時間,大約為3min,3min以后重新恢復交易。每位參加者單獨計算收益并將各期收益累加得到總收益。收益的計算公式分別是:

 

廠商總收益(或企業(yè)利潤)=$(交易價格一生產成本)X交易數量

 

消費者收益(或消費者剩余)=$(意愿價格—交易價格)X交易數量3.3.3實驗過程

 

首先,進行實驗分組,假設班上有30名學生,可以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其中4人編號分別為A、B、C、D,均為消費者,1人為廠商。每次交易之前,每個消費者得到一張撲克牌,撲克牌上的數字代表消費一單位商品得到的邊際效用(意愿價格,即愿意付出的最高價格),每次交易完成,將撲克牌收回重新隨機抽取。廠商之間的信息保密,其拿到的信息表上面的數字表示生產每單位產品的成本。

 

其次,開始交易流程,共進行兩輪8局實驗(每局4輪)。具體包括叫價、交易合同、生產3個環(huán)節(jié)。在叫價環(huán)節(jié)中,廠商在每一輪交易中先報價。廠商有兩次報價機會,每次叫價的時間間隔大約為2min,包括買賣雙方等待消費者的思考和準備;在2min以內,時間由廠商決定。假設當出售四個單位產品時,成本分別為3、4、5、6元,那么廠商的報價可以大于6元,但不能小于6元。對消費者而言,接受的價格不能低于所拿到撲克牌上的數字。雙方能夠共同接受的價格即是成交價格。價格僅由賣方報出,買方不能討價還價,也不能相互商量共同購買決策行為,只能各自決定買或不買。在交易合同環(huán)節(jié),如果消費者愿意購買,隨即與廠商簽訂合同,合同一經簽訂雙方不得反悔或違約。然后,廠商可以進行第二次報價,消費者可以決定買與不買并簽訂合同。如果出現廠商報價后出售數量不足時,廠商有權決定與哪一位消費者交易,沒有達成的交易不能簽訂合同,雙方都不能計算收益。在生產環(huán)節(jié),廠商簽訂合同后立即生產,不存在違約可能,也不發(fā)生運輸成本及交易成本;廠商是根據訂單生產的,不存在存貨機器成本。

 

3.3.4實驗結果與討論

 

在實驗程中,學生們將課本中壟斷市場結構的相關知識運用到實驗中,消費者只能決定買與不買,不能討價還價,更不能相互商議而做出共同購買決策,這充分體現了壟斷的市場特點,真實反映出了壟斷市場結構對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影響。引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充分體會壟斷市場結構的特點,并對現實生活中的壟斷理論和問題進行延伸討論。

 

4結語

 

隨著實驗經濟學的興起,經濟學的可實驗性得到認可,通過學生親身參與到實驗中來,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和感受。本文以壟斷市場結構為例,通過實驗目的、實驗設計、實驗過程、實驗結果與討論的闡述,探究了實驗經濟學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過程。教師事前通過課堂上的理論講授,讓學生了解基本的經濟學理論,在經濟學的實驗過程中,通過規(guī)范設計,使學生較為容易地掌握實驗規(guī)則,認真完成每一個步驟,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這種模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經濟學的魅力和學習經濟學的樂趣,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第3篇:微觀經濟學的前提范文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啟發(fā)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快樂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4-0041-02

微觀經濟學課程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學校財經類專業(yè)主干課程之一,微觀經濟學課程內容的學習與掌握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前提條件和重要基礎,因此提高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是培養(yǎng)高質量財經類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微觀經濟學教學現狀

在微觀經濟學教學實踐中,教學方式普遍存在不足,對此國內相關學者進行了廣泛的分析與研究。結合我校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實踐,教學方式的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①教學過程以教師單向傳播知識為主,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不足。以往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擔任課堂支配者的角色。多數情況下,教師在講臺上從上課講到下課,學生提問和參與的機會很少。教學過程普遍缺乏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學習過程被動,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②教學內容以抽象理論分析為主,缺乏理論聯系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方面,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往往注重抽象理論分析,突出對學生運用公式與圖形解析教材習題的應試能力培養(yǎng),忽視對學生運用微觀經濟學理論解決實踐問題能力的提升,因此,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普遍不高。③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為主,教學方法單一,學生接受性較差。就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方法而言,一般采用課堂講授方式,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微觀經濟學教學模式的基本特性

1.互動性。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應轉變教師單向知識傳播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增強教學過程的互動性,變單向知識傳播為雙向的知識交流與互動學習,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下自發(fā)提問、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2.實踐性。微觀經濟學的課程內容源于現實世界,課程教學應體現實踐性特征。在課堂教學中,課程內容應與現實經濟事件的分析相結合,使學生對微觀經濟學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本內容,而是能運用理論知識對現實經濟問題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與水平。

3.可接受性。課程教學方法要保證能夠被學生樂于接受,單純的課堂講授很難達到良好的接受效果。教學方法要強調對學生心理的研究與把握,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快樂的情緒,樂于學習,樂于參與,達到“快樂學習”的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微觀經濟學教學模式的改革

1.以啟發(fā)式教學提高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啟發(fā)式教學強調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引導與啟發(fā),使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與尋找答案,并在學習過程中主動與教師交流,以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

2.以案例式教學增強教學內容的實踐性。案例式教學強調以現實世界的經濟事件為微觀經濟學學習的載體,通過對現實經濟事件的分析深化課程內容的學習,提高學習的興趣,改善學習的效果。

3.以快樂教學法改善教學方法的可接受性。快樂式教學法強調對學生心理的研究,在把握學生心理需求的基礎上,改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接受程度,使學生在“快樂學習”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綜上,我們可以勾勒出一個微觀經濟學教學模式的框架(如圖1所示)。

四、啟發(fā)式教學:提高教學過程的互動性

基于啟發(fā)式教學的理念,微觀經濟學課堂教學可以采取多種方法。

1.提問式教學與互動性。提問式教學是指在講授微觀經濟學基本原理時,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提出相關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在引導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得以形成。教師一方面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互動過程中實現學習目標;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進一步啟發(fā)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學會主動設定問題、主動學習,遇到困難時再尋求教師的幫助,實現更高層次的互動與交流。

2.推論式教學與互動性。推論式教學強調在講授微觀經濟學原理時,如果該原理與前面學習的內容存在邏輯關聯,教師可以采用首先引導學生回顧已經學過的相關內容,然后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從已經學習過的微觀經濟學相關原理中推導出新的理論或結論。推論式教學在教學內容的逐步演繹過程中實現學生與教師良性互動,使學生與教師的邏輯思維在理論推導與證明中相互融合,改善教學效果。

3.參與式教學與互動性。參與式教學的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具體實施過程表現為教師圍繞教學內容布置研究問題,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查找資料、撰寫報告、形成研究結論,并在課堂上進行研究成果的匯報與交流。在“雙重互動”的基礎上,教學效果能得到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

4.討論式教學與互動性。討論式教學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組成不同的小組,圍繞教學內容,小組成員之間進行辯論、質疑,形成研究結論;小組之間也可以進行相應的互動與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習課程內容的教學方式。討論式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也有助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提高教學效果。

五、案例式教學:增強教學內容的實踐性

案例式教學的宗旨在于提高教學內容的實踐性,以改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重理論分析、輕聯系實際的根本缺陷。微觀經濟學課程實施案例式教學,應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1.案例本土化原則。微觀經濟學案例的選取要堅持本土化原則,一方面是由于本土案例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近,便于學生對案例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案例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本土案例具有與國外案例不同的體現形態(tài)與價值取向,本土案例的采用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現實問題的分析能力與解決能力,增強教學內容的實踐性。

2.案例來源多樣化原則。微觀經濟學案例的來源要體現多樣化原則。案例的確定當然可以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自主設計,但不能單純由教師進行設計,而應堅持來源多樣化原則。案例可以從歷史典籍中選取,也可以從熱點時事中選取。對于不同來源的案例,教師應在堅持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的與教學內容,對案例進行適當改造,以更好地滿足教學要求。

3.案例關聯性與綜合性原則。微觀經濟學案例式教學要體現關聯性與綜合性原則。案例關聯性原則強調案例內容要與教學內容具有關聯性,不能僅僅由于提高學生興趣等原因,忽視案例關聯性,盲目引入案例式教學;案例內容要體現綜合性,不能因為針對某一知識點,而采取過于簡化現實事件的抽象案例,案例要有綜合性特征,以更好地與現實世界相吻合。

4.案例創(chuàng)新性原則。微觀經濟學案例式教學與其他教學方式相類似,需要堅持創(chuàng)新性原則。案例創(chuàng)新性原則不僅僅是要求案例本身的新穎性,而且包括分析角度與分析視角的新穎性。微觀經濟學本質上是分析問題的視角與方法,學習微觀經濟學從根本上需要強調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因而在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中,教師更應強調分析方法與分析視角的新穎性,以更好地體現微觀經濟學課程實踐性的要求。

六、快樂教學法:改善教學方法的可接受性

快樂教學法以對學生的心理把握為實施前提,通過對教學過程的系統(tǒng)設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過程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化、由應試學習向興趣學習轉化、由接受知識向探索知識轉化。快樂教學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學方法的可接受性,提高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質量。實施快樂教學法,要注意從以下環(huán)節(jié)入手。

1.研究學生心理,把握學生需求。微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研究學生心理,凝練學生的興趣點,做到課程教學具有針對性。同時,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選擇要與學生的需求密切結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

2.精心選擇教材,認真設計課件。好的教材是成功的課程教學的基礎,目前微觀經濟學教材的版本很多,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求,結合教學要求精心選擇教材;以教材為基礎,建立以影視資料、網絡資源、多媒體課件等為載體的立體課件體系,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內容的展示形態(tài),活躍課堂氛圍,改善教學效果。

3.創(chuàng)新課堂組織,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快樂學習應與創(chuàng)新性的課堂組織相結合,教師要注意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對學生的主動表現,教師應予以鼓勵,實現“快樂學習”的目標。

4.優(yōu)化考核體系,實踐素質教育。傳統(tǒng)的微觀經濟學考核以書面考試形式為主,學生學習受到考核方式的誘導,過于注重經濟學習題的解題能力與技巧。在快樂教學法的實踐過程中,微觀經濟學考核體系應加以優(yōu)化,采用期末考試成績與平時考核成績相結合的綜合考核體系,考試試卷的設計與考核方式的設定應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結合現實經濟問題擬定考察內容,采用論文、報告、課程討論、研究設計、書面考試等多種方式實現對學生的課程學習評價。

5.交流學習體會,完善授課方式。學生的學習要求是不斷變化的,教師應注意與學生進行學習體會的交流,聽取學生的意見與要求,總結課程教學的經驗與不足。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進一步完善授課方式,探索更加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

傳統(tǒng)的微觀經濟學課程在教學過程組織方面,以教師單向傳播知識為主,缺乏互動性;在教學內容方面,以抽象理論分析為主,缺乏實踐性;在教學方法方面,以單純講授為主,學生接受性差。經濟學教學模式的綜合性改革,以啟發(fā)式教學提高教學的互動性,以案例式教學增強教學內容的實踐性,以快樂式教學改善教學方法的可接受性。經濟學教學模式是多種教學方式的有機組合,綜合性改革是對微觀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吳冬霞.基于啟發(fā)式教學的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探討[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增刊,2007,(10):135-137.

[2]劉施揚.《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改革的探討[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12):11-13.

[3]項銳.微觀經濟學教學模式的新嘗試[J].經濟師,2012,(1):147+151.

[4]張志娟.《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淺談[J].當代經濟,2012,(4):108-109.

[5]張玲.微觀經濟學教學探討[J].商業(yè)經濟,2012,(6):120-121.

第4篇:微觀經濟學的前提范文

一、新古典綜合派的邏輯矛盾和完整理論體系的建立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以馬歇爾為代表的古典主義)和宏觀經濟學(以盧卡斯為代表的理性預期學派)。馬歇爾在英國學派、奧國學派和洛桑學派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堅持“經濟人”假設和“供給創(chuàng)造需求”的薩伊定律,主張自由競爭能夠達到市場出清、實現充分就業(yè),反對國家干預。在宏觀層次上反對國家干預的經濟學說(派)主要包括現代貨幣學派、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但真正能與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相銜接的宏觀經濟學乃是理性預期學派,現代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雖然在政策主張上與新古典主義不謀而合,但其理論內核則是完全相背或不完全等同的。

二、新古典主義理論宏觀體系的發(fā)展過程

1.貨幣學派

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現代貨幣主義堅持經濟自由原則,認為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制度是理想的經濟制度,他們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干預政策但也并不主張完全放任的無政府主義,因為貨幣主義者強調“惟有貨幣要緊”(only money matters),而凱恩斯主義者則強調“貨幣也要緊”(money matters too),兩句話不過一字之差而已。托賓就認為,現在幾乎沒有人會主張:“貨幣不要緊,貨幣政策同名義國民生產總值的形成過程沒有關系?!?/p>

雖然貨幣主義是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同凱恩斯主義在理論觀點、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甚至是相背的,但兩派都堅持“需求創(chuàng)造供給”,都屬于西方宏觀經濟學需求管理的范疇,這與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供給創(chuàng)造需求”是不相容的;并且以friedman為代表的現代貨幣學派更注重于經驗數據的統(tǒng)計檢驗,在邏輯和內容上仍然缺乏微觀基礎,所以現代貨幣主義學派不能看作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宏觀擴展。

2.供給學派

供給學派是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失敗的產物,反映了美國各階層對現實經濟不滿的情緒(高通貨膨脹、高財政赤字和高稅收),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早期從事于演藝的里根總統(tǒng)在1946年收入已達17萬美元,當時最高邊際所得稅稅率高達82%~91%,里根以后常說,只要再拍四部片子收入就達到最高稅率等級,再拍就等于白干。這使得他對高稅率深懷不滿,供給學派的減稅主張更合他意思,所以里根總統(tǒng)的推動成為供應學派走紅的關鍵。

供給學派在財政方面主張包括對富人在內的全面減稅,特別是削減邊際稅率,同時根據“李嘉圖-巴羅等價”政府減稅的同時必須減少政府開支包括社會福利開支,所以供應學派政策也被人稱為具有“劫富濟貧”性質。在貨幣政策方面,核心是重視貨幣質量,穩(wěn)定幣值,認為貨幣政策不應該成為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的手段,應減少國家對貨幣經濟的過多干預。供給學派與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出發(fā)點上雖有重合也有根本區(qū)別(否認市場看不見的手的指揮),也不可能稱作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

3.理性預期學派

理性預期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流派,試圖彌補新古典經濟學的一個缺陷:資源始終能夠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經濟周期問題。理性預期學派恢復了新古典主義的理性原則和均衡分析方法,重新解釋了周期性波動的原因:假設政府在人們沒有預期到的情況下,突然增加貨幣供給量,這時生產者可能會把一部分未預期到的一般價格水平誤以為是他們生產產品的相對價格的上升,從而增加投資,擴大生產規(guī)模,經濟進入繁榮時期;由于“人們認識到真理,就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當他們這樣做時,就抵消了政策所期望達到的效果”,一旦生產者掌握了更充分的信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會立刻調整理,結果導致繁榮走向蕭條,爆發(fā)周期性經濟危機。

理性預期學派在堅持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的前提假設和分析方法基礎上,解釋了經濟周期爆發(fā)的原因,并提出:為了保持經濟穩(wěn)定,惟一有效的辦法就是盡量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充分發(fā)揮市場的調節(jié)作用。這與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一脈相承,是對新古典主義的繼承和發(fā)展,與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在宏觀層次上很好的銜接起來,名副其實的被稱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至此,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此框架內微觀層次和宏觀層次在邏輯結構上完美的結合起來。

三、辨證地認識兩套理論體系

第5篇:微觀經濟學的前提范文

[關鍵詞]“PBL+LBL”雙軌教學法;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2018年度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校級教學改革重點項目“‘PBL+LBL’雙軌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GZD-17-17-7)

[作者簡介]劉瑛(1979—),女,江西吉安人,碩士,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區(qū)域經濟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20)33-0252-04[收稿日期]2020-02-02

微觀經濟學是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一門學科基礎課,主要研究消費者、生產者等市場主體對稀缺資源最優(yōu)配置問題,進而探討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微觀經濟學所提出的許多規(guī)律及結論,對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經濟學的思維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學術界在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實踐、教學研究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教師仍采用LBL教學法。由于微觀經濟學課程基本概念和術語繁雜,經濟模型較多,一些經濟理論晦澀難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畏難情緒,缺乏學習動力與興趣。因此,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當前教學中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為此,我們探索性地設計“PBL+LBL”雙軌教學法,嘗試性地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進行應用,具體實施優(yōu)化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一些具體措施,為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提供改革的方向。

一、“PBL+LBL”雙軌教學法的內涵

LBL(Lecture-BasedLearning,講授式教學法)與PBL(Problem-basedLearning,問題導向式教學法)是實現同一教學目標下教學過程、教學手段截然不同的兩種教學模式,二者在教學效果體現上各有千秋。LBL教學法即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法,是目前高校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教學法。該法是以教師為主體,以講課為中心,采用大班全程灌輸式教學,以課程結束后考試成績作為主要評價指標,有著較成熟的教學范式。該法的優(yōu)勢在于能有效節(jié)省教學人力資源,同時還可保證知識傳授的準確性、系統(tǒng)性及連貫性,但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悖于社會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目標。PBL教學法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1969年首次引入醫(yī)學教學領域,近年來已成為經濟學各專業(yè)課程重視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法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并且圍繞專業(yè)問題展開分析的教學方法。該法激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研、討論來解決專業(yè)問題,教法靈活多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該法不足之處在于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的傳授,也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1]。

如表1,“PBL+LBL”雙軌教學法是傳統(tǒng)LBL教學法的進一步改良和創(chuàng)新。該教學法將PBL和LBL教學法的優(yōu)勢綜合起來,建立起以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利用LBL法建立課程理論框架,確保理論體系完整性;同時利用LBL法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最終達到自我學習、自我實現的教學目的[2]。

二、微觀經濟學課程引入“PBL+LBL”雙軌教學法的必要性

目前,在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傳統(tǒng)式LBL法仍處于主導地位。一方面,教師通過“注入式”教學方法傳授課程內容,教師多教少教、問甚至不問,即便教師提出問題,也是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進行設計的,并不能啟發(fā)式地引導學生,為學生提供現實問題產生的情境;在另一方面,學生則多是被動接受,少主動思考,甚至不思考。他們多是按照教師的邏輯被動地回答問題、搜尋答案,主動思考及解決解決問題方面鍛煉少。所以,傳統(tǒng)的LBL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使學生變得逐漸喪失學習意愿及興趣,最終導致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嚴重缺失。

微觀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學科基礎課,理論體系綜合性強。該課程以資源稀缺性為前提,以價格理論為核心,由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市場理論和分配理論等構成。隨著微觀經濟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領域學派眾多,研究成果頗豐。我們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們通過經濟模型,理解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從而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引入“PBL+LBL”雙軌教學法,無疑可以打破LBL教學的封閉情境,為學生營造開放式、互動性的教學氛圍,以理論知識體系為依托,結合實踐教學,提升教學效果。這也順應了更新教學理念,實施教學改革的要求?!癙BL+LBL”雙軌教學法符合高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目標,為學生提供分析、解決經濟問題的平臺,逐漸培養(yǎng)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意愿[3]。

三、“PBL+LBL”雙軌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中的實踐

(一)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7級會計班(PBL+LBL班)和2017年電子商務班(LBL班)為教學班級,每班各50人左右。兩個班學生的年齡、男女比例、入學成績、學習偏好等基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教學全程PBL+LBL班采用“PBL+LBL”雙軌教學法,LBL班則采用傳統(tǒng)式LBL教法授課。

(二)研究方法

1.授課內容。選用的教材為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張宏軍、付愛敏主編的《微觀經濟學》,教學時長51課時。

2.教學模式。LBL班由教師根據教學大綱,通過多媒體PPT、板書、視頻資料等形式把教學內容講授給學生,注重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詳細講解。PBL+LBL班引入PBL教學法,每章節(jié)先用LBL法講清重要概念及基本原理,再用PBL法結合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模塊(見表2)[4],組織、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課堂交流,最后教師總結和點評。

3.教學評價。目前采用閉卷考試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評估。閉卷考試是在全部教學內容結束后進行,根據教學大綱,統(tǒng)一命題,集中考試,總分為100分,題型主要有選擇題、判斷題、重要概念、問答題、計算題、作圖分析題等。評分標準為90分以上優(yōu)秀,80分至90分良好,70至80分中等,60至70分及格,60分以下不及格。

問卷調查是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向LBL班和PBL+LBL班的學生分別發(fā)放問卷。問卷調查表設計為兩項,包括學生自評表和教師滿意度調查表,采用不記名答卷方式,調查表回收率100%。根據微觀經濟學的培養(yǎng)目標,將學生自評表評價內容及相應分值設計為四項:學習力(用于學生學習效果及效率評價,分值40)、思維力(用于學生使用經濟學語言進行系統(tǒng)思辨能力的評價,分值30分)、應用力(用于考查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分值15分)、創(chuàng)新力(用于學生課外延展活動能力評價,分值15分)教師滿意度問卷調查內容及相應分值為:興趣引導(20分);學習驅動(20分);教學設計(30分);教學效果(30分)。

4.統(tǒng)計學處理。調查數據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管理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LSD檢驗組內均數比較采用方差(ANOVA)檢驗,計數資料分析采用x2檢驗,組間等級采用秩合極檢驗(Kruskal-WallsH檢驗)雙側檢驗,設p<0.05有顯著性差異。

(三)實踐結果

1.閉卷考試結果。二組比較,PBL+LBL班成績要有明顯高于LBL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問卷調查結果。通過對比兩個班級的數據(見表4、表5),學生認為應用PBL+LBL雙軌教學法在教學效果方面優(yōu)于LBL教學法,對教師滿意度較高。

3.結果分析。本研究將LBL和PBL的教學方法進行整合并應用到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利用LBL教學法完成教學內容的講授,讓學生對整個知識結構有個全局的認識,奠定良好的理論知識基礎,然后結合PBL教學,讓學生加深對這些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對相關知識得以拓展、深化。這種雙軌教學法既解決了傳統(tǒng)LBL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學習自主性不強的問題,又彌補了PBL教學中基礎理論薄弱,內容零散等不足,是目前比較適合國內微觀經濟學教育的一種模式。結果表明應用“PBL+LBL”雙軌教學法,學生的考試成績明顯提高,學生自評表現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均比較認可。

四、優(yōu)化“PBL+LBL”雙軌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建議

引入“PBL+LBL”雙軌教學法,既保留了LBL教學法的優(yōu)點,又發(fā)揮PBL教學法的長處。此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授課教師和學生群體提出不少挑戰(zhàn)。對于授課教師而言,他們不僅需要根據學生學情,設置具體的學習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要保持師生全程雙向互動。對于學生群體而言,他們需要主動參與,認知及分析實際經濟問題和現象。通過以上結果分析表明,“PBL+LBL”雙軌教學法,優(yōu)于LBL教學法,確實在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體現出更佳的教學效果,但此法也給授課教師提出了一些困惑,如:在有限的教學時長內如何合理配置LBL和PBL的教學學時?在組織課程教學中,如何明確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如何更好地發(fā)揮“雙主體”作用?如何做到有效的課程管理和全程考核,如何設計具體的評價指標?在此,我們提出如下優(yōu)化“PBL+LBL”雙軌教學法的建議。

1.搭建教學平臺,合理配置LBL與PBL教學學時。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LBL注重理論傳授,而PBL則注重理論應用于實際的過程?!癙BL+LBL”雙軌教學法并不是兩種教學法的簡單結合,在學時安排上自然也不是均分狀態(tài)。目前高校微觀經濟學教學計劃大多處于50—60課時之間,授課教師大多感覺學時有限,即便是使用LBL教學法都難以保證課程的完整度,更別提有時間去實施PBL教學法。因此,在有限的學時內,要保證“PBL+LBL”雙軌教學法的順利實施,教師需要全程把控。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慕課等教學平臺,將課中較易理解的內容移至課前,前、后測,達到課前預習、課后鞏固效果。另一方面,我們需要進一步精簡教學理論,梳理教學重、難點,理性匹配問題,將學時合理配置,既要防止理論碎片化,保證理論體系的延續(xù)性,又要緊密聯系課程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真正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2.改進教學流程,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師生雙向互動。

本課程實施“PBL+LBL”雙軌教學法,具體包括創(chuàng)設情境、任務驅動、歸納總結及課堂鞏固“四步走”環(huán)節(jié),盡可能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立體化,教學流程如圖1。課前,通過“幫助預習”和“協助導課”兩環(huán)節(jié),預設教學情境,導入問題,啟動PBL教學法。課中“自主學習”“解析難點”環(huán)節(jié),師生雙向交流,教師講解新知,答疑解惑。學生則圍繞問題收集資料,解決問題。課后“固化知識”“拓展視解”則是對課程內容的進一步完善及升華。

3.精心設計問題模塊,實施課程內容改革。盡管大量事實證實,相較于LBL法,PBL教學法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信息管理能力以及提高學生滿意度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但是如果沒有有效的問題設計,PBL教法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在問題選擇上既要做到與教學目標一致,同時又要做到合時宜、接地氣,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在問題分析上,教師要做到善于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頭腦風暴”,注重研究方法應用及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有效實施“PBL+LBL”雙軌教學法,授課教師任重道遠,需要具備較高的素質,稔熟課程邏輯,能結合學情積極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用心設計問題模塊,發(fā)揮教學全程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第6篇:微觀經濟學的前提范文

關鍵詞:供求均衡決定論;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轉變;博弈論

中圖分類號:F0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9)04-0038-04

一、引言

自從馬歇爾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供求均衡價值理論后, 這種理論很快就使當時新興的奧國學派邊際效用價值論失去了光芒,并且基本上主宰了西方經濟學達40年之久。 馬歇爾發(fā)明的由兩個刀片的剪刀演繹而成的供求均衡決定理論被磨練成了一種萬用工具, 在西方經濟學尤其是微觀經濟學中長期占據著核心地位。 其他經濟學家對供求原理也是推崇有加, 至少近兩百年就有人明確稱其為政治經濟學中首要的、 最偉大和最普遍的原理。 [1] 344 目前,供求均衡決定論的這一核心地位至少在初級教科書中繼續(xù)保持, 以至于后來有經濟學家戲稱,一只鸚鵡只要學會了“供給”與“需求”兩個詞也就成為了經濟學家。

然而經濟學家的這種視角已經發(fā)生改變。 在時髦的西方經濟學文獻中, 供求均衡決定論已經基本上讓位于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回歸并升級為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范式。 這種轉變從對經濟學的定義中也可以看出來。經濟學定義從“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科學”到“研究經濟主體行為之科學”的轉變,突出了經濟學家對經濟主體行為的重視, 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后, 隨著納什關于非合作博弈的兩篇經典論文的發(fā)表, 博弈論這種適合于研究經濟主體行為的方法隨之被引進經濟學, 經濟主體相互博弈達到均衡的思想充滿了整個經濟學界 ,甚至有人號稱要用博弈論來改寫整個微觀經濟學。 [2]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過論述微觀經濟學這種分析視角的轉變, 分析供求均衡決定論到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轉變的原因及兩者之間的聯系, 以引起國內學界對后一種分析方法的重視。

二、供求均衡決定論的內容及其意義

所謂“供求均衡決定論”,包括“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兩個部分。萊昂?瓦爾拉斯在1874年4月出版的《純粹經濟學要義》一書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論,被公認奠定了現代經濟分析的基石;而馬歇爾則在1890年發(fā)表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利用特定時期的特定商品為研究對象, 巧妙地提出了局部均衡理論,取代了難以實際應用的一般均衡理論。但是無論是一般均衡理論還是局部均衡理論, 其核心均是研究供求雙方在市場上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 從本質上講兩者是一致的。 [3]

歸納起來, 供求均衡決定論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供求法則來概括,即:供給價格與供給量呈正相關關系, 供給曲線的走向不言而喻地表現為右斜上揚形狀; 而需求量則與其價格負相關,需求曲線則表現為單調遞減曲線;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之處達到市場均衡。 其數學上的表現形式則為:?墜Xd(P)/?墜P0;Xd(P)和Xs(P)分別為商品的需求與供給函數,供求均衡時Xd(P)=Xs(P)。

雖然馬歇爾及薩繆爾森等都給出了這些曲線特征的理由, 但是這種供求法則最初主要還是來源于一種經驗性的常識。 薩繆爾森在論及供給與需求的基本原理時就指出“常識和細致的科學觀察表明,人們購買一種商品的數量取決于它的價格”。 [5] 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初級教科書在講述供給與需求原理時, 都是從需求表與供給表出發(fā),進而得出供求曲線。但是無論是供給曲線還是需求曲線, 由于其圖形二維化的原因,都只能考慮量與價兩者之間的關系。雖然幾乎所有的教科書在討論供給函數與需求函數時都討論了影響供給或需求的其他因素, 但在討論市場均衡時都將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綜合為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的平行移動, 而著重考慮了價格對數量的影響。 供求均衡的過程便呈現出蛛網狀特征, 因為供求雙方中任何一方的變化都會以價格信號的方式傳達給另一方,從而引起另一方的變化,后者的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前者, 而且一般認為這種呈蛛網狀的傳遞是沒有阻礙的。久而久之,在市場均衡討論中即使注意到例如收入、成本等其他數量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價格也是最著重考慮的對象。在這種意義上,傳統(tǒng)的微觀經濟學也稱之為價格理論。

供求均衡決定論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 也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 其突出的表現就是供求曲線圖在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中的廣泛運用。 幾乎所有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把供求曲線圖作為經典保留下來, 即使是最新的薩繆爾森與曼昆經典教科書中也不例外。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中便是按市場分類安排篇章總體順序,首先介紹產品市場,然后是各類要素市場,其思路便是試圖用供求曲線圖這條“綱”把所有要素串連一體。

供求均衡決定論這種分析視角被經濟學采用,在微觀經濟學的發(fā)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在宏觀經濟學的分析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甚至奠定了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礎。 沒有供求決定均衡的分析思路,就不會有后來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論,也不會有消費者剩余與廠商剩余概念的產生, 福利經濟學的發(fā)展也必然受到影響。 供求均衡決定的方法在西方經濟學中被廣泛應用, 不僅僅由于其被經驗廣泛地認同,而且還因為它有著合理的經濟學解釋,尤其是其在數學與幾何上的簡潔、 清楚的完美形式,更令經濟學家著迷。

三、 供求均衡決定論到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的轉變

但是從很多跡象中都可以看出微觀經濟學供求均衡決定的這種視角到20世紀后半期有所改變,這種改變是因為經濟學家們逐漸發(fā)現價格在對經濟系統(tǒng)運行過程中所起的刺激作用并沒有想像中的那么大, 或者說經濟主體對價格刺激的反應沒有想像的那么敏銳。 這不僅僅在于隨著經濟學研究對象范圍的擴大,許多行為中并不存在著價格這一變量(最經典的例子莫過于“囚徒困境”的分析了),更重要的是新古典經濟學市場分析中的三個重要前提假定受到了挑戰(zhàn)。 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中暗含了這樣三個基本前提假定:(1)市場中不存在不確定性,因而決策的供求雙方是完全理性的;(2)個人決策是價格參數和收入條件給定條件下的最優(yōu)選擇, 不影響他人也不依賴他人;(3)市場信息充分且無成本。 [4] 第一個假設與到處充滿著風險的市場現實相差太遠, 決策雙方往往表現為有限理性, 尋求次優(yōu)結果以達到令自己基本滿意的狀態(tài),而往往不是尋求最優(yōu)。第二個假設在分析寡頭市場時受到了挑戰(zhàn), 因為寡頭之間的決策是相互影響的, 所以寡頭市場中不存在像完全競爭市場中那種完全受自身產品價格影響的供給與需求曲線,而只存在受多方決策影響的反應函數,無論是各方寡頭產品的價格還是產量, 都是博弈后共同決定的結果。 因此幾乎所有經濟學教科書的新版本在論述寡頭市場時, 均無一例外地引進了博弈論, 在供求均衡決定論思路不受到冷落的古諾分析問題的框架也得到了延續(xù)。再有,經濟主體在受到價格刺激之后為達到其自身的效用(或利益)最大化而是否能夠、 愿意和知道如何做出反應, 來調整其行為。例如當勞動力供給增加時,廠商由于工資剛性的存在而無法降低工資;由于菜單成本的存在,即使市場價格已經改變,廠商也不一定會做出相應的調整;而由于市場不確定性的存在, 經濟行為主體并不一定知道如何針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 其最優(yōu)的選擇可能就是選擇不變。因此,當經濟學家們發(fā)現了諸如價格剛性、 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完全和不確定性這些影響反應機制而不是影響刺激機制的因素普遍存在時, 他們的興趣便從供求曲線圖轉移到了研究經濟主體行為上。

事實上, 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思路的深化已從廣泛的領域和多層次體現出來, 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從西方著名大學經濟學課程設置和教科書的轉變可以看出這種基本范式的轉變。以牛津大學為例,1988年其微觀經濟學包括四個部分:一是消費者理論與生產理論(包括不確定性);二是市場與均衡;三是福利經濟學;四是企業(yè)理論。但是到了1990年,則增加了博弈論、信息和合同理論兩個必修部分。克瑞普斯在1990年出版的《微觀經濟理論教程》是1991年最暢銷的經濟學教科書,被相當多的歐美名牌大學選為研究生課程教材, 其中“非合作博弈”的內容共有219頁,而且書中其他許多內容也與博弈論的思想有關, 博弈論已經進入課程的核心內容。 這至少反映了經濟學研究的對象越來越轉向個體,放棄了一些沒有微觀基礎的假定,如消費函數及其投資函數,經濟學轉向人與人關系的研究,特別是人與人之間行為的相互影響和作用, 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與一致,競爭與合作的研究。 [6] (2)微觀經濟學理論的新發(fā)展、新突破,基本上都是借助于經濟基礎主體行為決定論的范式。眾所周知,馬歇爾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幾乎給微觀經濟學做了總結, 整個20世紀微觀經濟學的發(fā)展遠不如宏觀經濟學,但是有兩個領域是例外的,一個是萊賓斯坦的X效率理論, 另一個便是以科斯為首的新制度學派的企業(yè)理論的一系列發(fā)展①, 這兩個領域的新發(fā)展使得微觀經濟學的版圖得以擴張, 但這兩種理論的產生和發(fā)展都不是建立在傳統(tǒng)的供求均衡決定論的范式基礎之上的, 而是更加著重分析了經濟主體的行為。(3)宏觀經濟學從微觀經濟學中借鑒的供求均衡決定論在分析宏觀問題時也遇到了困難, 從而導致粘性分析和慣性通貨膨脹理論的產生。 機械的供求曲線圖是無法反映粘性價格和通貨膨脹之特征的, 這些只有從理性經濟主體行為方面分析才能得到解釋。

四、 供求均衡決定論與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之比較

在將經濟主體分為傳統(tǒng)的消費者和廠商的基礎上,通過圖1可以分析供求均衡決定論與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的聯系。

圖1中方框I代表了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的思維, 消費者或廠商在一定的收入I或成本C的約束下,消費或生產商品量以使得自身效用U(X)或利潤л(X)達到最大。其中P為商品的價格,F(X)為成本函數。而方框Ⅱ代表了供求均衡決定論的思維。其中Xd(P)和Xs(P)分別為商品的需求函數與供給函數,當兩者相等時,可以得出市場均衡時的價格P和產量X。

I和Ⅱ的關系是顯而易見的。商品需求函數來源于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行為, 廠商的利潤最大化行為則表現為商品的供給函數。 消費者與廠商為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相互博弈表現為供求相互作用而最后達到均衡。 由此可見, 在傳統(tǒng)的新古典經濟學中, 供求決定均衡只是供求雙方博弈得到市場均衡變量的一種分析方法, 而且這種分析方法已逐漸被博弈論這種新方法取代。

因此在經濟學里, 如果約束經濟主體行為的不僅僅只有收入I和成本C,而且還有其他因素,經濟主體所要追求的目標也不僅僅是效用最大化或利潤最大化, 則可以用簡明的優(yōu)化模型概括經濟主體行為模式:MaxR(X),X∈S。

其含義是, 經濟主體在一定的集合約束條件S下,使自身利益R最大化。X∈S是指X受條件S(包括價格分量P和其他變量例如信息的向量)的約束。當經濟主體是供給者時,X代表供給量;當經濟主體是需求者時,X代表需求量。對每一個經濟主體,上式可以確定一個解集合, 相應地也得到一個價格P的集合{P}。也就是說,存在一個價格P的集合{P},能夠滿足上式的優(yōu)化條件。當然,從理論上講,{P}也可以是空集,也可以存在惟一元素,還可能是無窮集合。市場上所有經濟主體價格分量解集合的交集∩{P}也就是市場價格。而且其中的約束不僅僅包括價格,還包括其他的非數量約束,所有的這些約束S可分為資源約束、制度約束和市場約束。資源約束大體上相當于經濟學上的預算約束, 主要取決于個人的財富和收入;制度約束包括法律、法規(guī)、道德等因素;當個人進入市場后, 其他主體行為模式對該個人構成一組市場的約束。 新古典主義傳統(tǒng)下的供求決定論將市場約束綜合為一個參數:價格。因此,消費者行為歸結為在一定收入和價格約束下, 最大化自身效用。而現代一般均衡理論強調市場要素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博弈論直接以個人選擇行為作為研究主題。在這些情況下,市場約束是多維的,而不是單純的價格約束。 [7]

通過上述供求均衡決定論與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的比較,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區(qū)別與聯系:

1. 在供求均衡決定論中,價格水平(和產量)變化表現為供給曲線或需求曲線的相互作用及其均衡點的機械移動, 一切影響價格的力量都通過且只通過供求發(fā)生作用, 這實際上排除了供求框架以外影響價格運動的因素,包括價格粘性、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不確定性以及預期等等,而在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中,這些因素的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的考慮。

2. 供求均衡分析也必須歸結到經濟主體行為過程才能得出實在的結果。 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位置和形狀, 二者的移動及其相互作用都是經濟主體決策規(guī)則的表現。換言之,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背后分別“站著”供給者和需求者。如果不“尋根究底”,供求曲線的移動與均衡的形成將歸結為一種機械的幾何或數字游戲。

3. 反過來看, 供求均衡決定論正是源于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 供求均衡決定論將經濟過程歸結為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相互作用,而追根溯源,供給和需求無非是經濟主體的供給與需求, 故而供求均衡實際上是從經濟主體行為過程演繹出來的。 如果說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是分析經濟問題的恰當起點的話, 那么供求均衡決定論則是該分析過程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 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實質上是微觀經濟學分析問題的一般思路, 而傳統(tǒng)的供求均衡決定論只是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在特定條件下的特殊形式, 但是這些特定條件在我們的現實經濟生活中并不經常存在, 經濟學分析問題的視角一般化是經濟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所以說微觀經濟學基本范式從供求均衡決定論到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的這種轉變, 是經濟學分析問題視角的一種回歸與升級。 國外經濟學者這種經濟學視角的轉變比較明顯, 但是從我國經濟學教科書體系的編排中還難以看出這種轉變的有力證明。 因此要在我國培養(yǎng)能夠與國際經濟學者相當的經濟學人才, 從經濟學的教學中開始改變這種視角顯得尤其重要。

參考文獻:

[1]熊彼特. 經濟分析史(第二卷)[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2]蔣殿春. 博弈論如何改寫了微觀經濟學[J]. 經濟學家,1997(6).

[3]王真. 從虛擬均衡到真實均衡――對傳統(tǒng)供求均衡論的質疑[J].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4]竇晴身,戈鐘慶,王月興. 現代西方微觀經濟理論:現狀及前景[J]. 南京社會科學,2001(1).

[5]薩繆爾森,諾德豪斯. 經濟學(第十六版)[M]. 北京:華夏出版社,紐約:麥格勞?希爾出版公司,1999.

[6]張維迎. 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肖殿荒. 經濟主體行為與通貨膨脹[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第7篇:微觀經濟學的前提范文

(一)生態(tài)經濟學簡述

具體手段可以是控制生產規(guī)模、側重于服務民生、注重生產效率,最終達到一個真正意義上滿足人們的需求的目的,而不是在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單一的追求利益和規(guī)模??傊?,生態(tài)經濟學的學科理念是全新的,它打破了傳統(tǒng)經濟學上只注重生產與發(fā)展的觀點,將經濟與生態(tài)放在一個同等重要的位置全新出發(fā),并且將經濟放在生態(tài)之內,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更側重于生態(tài)與服務,經濟發(fā)展規(guī)模次之??梢哉f生態(tài)經濟學與傳統(tǒng)經濟學的觀點是大相庭徑的,這兩個學科的觀點存在著很多根本上的分歧,但是生態(tài)經濟學的觀點要優(yōu)于傳統(tǒng)經濟學,是傳統(tǒng)經濟學的一個進步和發(fā)展。生態(tài)經濟學是建立在傳統(tǒng)經濟學基礎之上的,他總結了傳統(tǒng)經濟學在生態(tài)發(fā)展方面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在生態(tài)經濟學中,傳統(tǒng)經濟學占據一部分,而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民生是另外兩個重要的部分。

(二)傳統(tǒng)經濟學簡述

傳統(tǒng)經濟學認為在經濟發(fā)展方面。傳統(tǒng)經濟學在并不是源于傳統(tǒng),相反的傳統(tǒng)經濟學在現代西方占據著重要地位,傳統(tǒng)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是無論是無論是何種類型的資源都是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代替,因此資源是無限的。基于上文中所有的傳統(tǒng)經濟學認為資源與發(fā)展都是無限的,傳統(tǒng)經濟學為經濟發(fā)展樹立了一個不停止發(fā)展的目標,要求經濟要無限期增長。這樣的經濟理念帶來了一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良好效果,然而基于人們對于經濟無限增長的要求,人們對于資源的需求也是無限的,這就導致了資源有限性和需求無限性矛盾的出現。隨著經濟發(fā)展越來越快,生態(tài)上的負擔也就越來越重,人們有越來越多的生產成本和個人財富,卻越來越缺少生態(tài)資源。所以說傳統(tǒng)的經濟學理念是不客觀的,他只注重經濟發(fā)展,忽視了生態(tài)的維護,這樣的經濟學理念的雖然在經濟方面取得了客觀的成績,但是卻不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待改觀。中肯的說傳統(tǒng)經濟學理念縱使在經濟發(fā)展方面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成績,但是其存在著對于資源有限性的忽視、不注重經濟與生態(tài)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產弊端。生態(tài)經濟學與傳統(tǒng)經濟學的根本差別就是在于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問題,前者更注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維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后者則只是單一的注重經濟方面的增長。本部分明確了生態(tài)經濟學和傳統(tǒng)經濟學的研究方面和生產理念,并在這兩個方面給予了差別的具體分析。

二、生態(tài)經濟學與傳統(tǒng)經濟學的具體差異

上文從生態(tài)經濟學與傳統(tǒng)經濟學的定義方面明確了二者在概念以及理念上的差異。本部分將從四個方面明確生態(tài)經濟學與傳統(tǒng)經濟學的具體差別。

(一)生態(tài)經濟學與傳統(tǒng)經濟學的愿景不同

生態(tài)經濟學與傳統(tǒng)經濟學在愿景上的差異在于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要求和關注度不同。具體表現在這二者對經濟系統(tǒng)與生態(tài)系統(tǒng)關系的定位、整個生產過程的生產框架以及生產過程中配置與分配的關系。生態(tài)經濟學與傳統(tǒng)經濟學在愿景上的差異最基本的一方面表現在對經濟系統(tǒng)與生態(tài)系統(tǒng)關系的定位。前者認為經濟系統(tǒng)是一個完整又全面的整體,并將自然界的一系列資源視為是經濟系統(tǒng)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后者認為生態(tài)系統(tǒng)才是更完整的整體,經濟系統(tǒng)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個子系統(tǒng)。在傳統(tǒng)經濟系統(tǒng)的愿景里,資源的無限性是前提,即便資源不是無限的,它也可以以另一種資源代替,因此經濟的發(fā)展是無限,總之傳統(tǒng)經濟學追求的是不考慮生態(tài)問題的無限發(fā)展。相反的,在生態(tài)經濟學的愿景里,將經濟視為生態(tài)的一個組成部分,經濟的增長在生態(tài)可承受范圍內是無限的,總之生態(tài)經濟學主張只有資源利用合理經濟才能無限發(fā)展。這就是生態(tài)經濟學與傳統(tǒng)經濟學在愿景上的不同之一———對經濟系統(tǒng)與生態(tài)系統(tǒng)關系的定位。生態(tài)經濟學與傳統(tǒng)經濟學在生產框架方面的差異表現在,前者認為無論是生產資料還是廢棄資料都是整個生產結構的組成部分,而在后者的觀點中更側重于考慮生產與供需,孤立于生態(tài)之外進行經濟發(fā)展。詳見圖一、圖二。圖一展示的是傳統(tǒng)經濟系統(tǒng)中孤立于生態(tài)之外的循環(huán)發(fā)展生產結構,圖二展示的是生態(tài)經濟系統(tǒng)中關于資源利用與生產發(fā)展同在的生產結構。二者的不同在于,在整個生產框架中是否包含對于能量、自然界中的資源以及廢棄物處理的部分。總之,傳統(tǒng)經濟學中的生產框架是孤立的,只考慮了生產與需要方面的循環(huán)關系,而生態(tài)經濟學的生產框架構成是多元并且可循環(huán)利用的。圖一:傳統(tǒng)經濟系統(tǒng)圖二:生態(tài)經濟系統(tǒng)生態(tài)經濟學與傳統(tǒng)經濟學在愿景上的另一方面不同表現在對于分配與配置的關系上。在生態(tài)經濟學中,主要考慮配置、分配規(guī)模三個方面,即兼顧了資源的有限性又明確了發(fā)展的適度,同時要求生產規(guī)模的總量是有限的。而傳統(tǒng)經濟學則與之大相庭徑,傳統(tǒng)經濟學首先考慮配置,之后再考慮分配,最重要的是傳統(tǒng)經濟學并不限制生產規(guī)模,甚至于傳統(tǒng)經濟學是不考慮生產規(guī)模問題的。總之,生態(tài)經濟學對于配置、分配、規(guī)模是兼顧的,而傳統(tǒng)經濟學明確了配置與分配的先后關系,并且不考慮規(guī)模問題。這就是生態(tài)經濟學與傳統(tǒng)經濟學的在愿景上的三分面區(qū)別。概括來說表現在整體與部分上的定位不同、生產過程中的循環(huán)構架不同和分配與配置的兼顧程度不同。

(二)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方面的差異

無論在在微觀經濟學上還是宏觀經濟學上,生態(tài)經濟學和傳統(tǒng)經濟學的差異都是非常巨大的。本部分簡單介紹在微觀與宏觀上這二者的分別差異。微觀經濟學方面,傳統(tǒng)與生態(tài)經濟學的最重要差異在于對市場的地位明確,前者認為市場是重要的明確發(fā)展前景的預期途徑,而在后者的觀念中市場只是相對于某些產品的地位是更重要的。在圍觀經濟學中生態(tài)經濟學對于市場的考慮是比較合理的,因為傳統(tǒng)經濟學給予市場的地位過于高,會導致在發(fā)展上的不適度。宏觀經濟學方面,傳統(tǒng)與生態(tài)經濟學的最重要差異在于前者僅僅將產出的不斷增加作為經濟發(fā)展的目的,而在后者的觀點中則將資源利用的持平作為產出增加的前提。在宏觀經濟學中,生態(tài)經濟學要求兼顧資源配置的不斷優(yōu)化來完善生產和服務。

第8篇:微觀經濟學的前提范文

【關鍵詞】經濟單位 需求曲線 供給曲線 無差異曲線 均衡價格 效用

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它對人類行為的目的與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資源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強調了資源的稀缺與選擇的問題。人們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必須做出多種多樣的選擇,使絕對稀缺的經濟資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合理利用。根據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的不同內容,可將經濟學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本文就微觀經濟學研究進行一些綜合性的探討、論析。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個體經濟單位,諸如單個消費者、單個生產者、單個市場等。通過研究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和相應的經濟變量單項數值的決定來說明價格機制如何解決社會的資源配置問題。價格分析是微觀經濟學分析的核心,微觀經濟學也被稱為價格理論。在微觀經濟學中,任何商品的價格都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給這兩個因素共同決定。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應用分析,通常被當作微觀經濟分析的出發(fā)點,而微觀經濟學分析所涉及的經濟變量都是個量,主要從分析單個消費者和單個生產者的經濟行為、分析單個市場均衡價格的決定、分析所有單個市場均衡價格的同時決定三個層次上逐步深入的。這種由個別到一般再到全部的總結、推導,形成了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合乎理性的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競爭三個基本假設是整個微觀經濟研究的前提。兩種分析方法均衡分析包括兩方面的基本含義:一是相對穩(wěn)定,二是相對最佳。各種理論所尋找的最佳答案,最終都是在某種均衡狀態(tài)確定了它。對于邊際分析的方法,要想確定問題的最佳解答,必須考察經濟變量在原有水平即邊際上所發(fā)生的微小變化,以明確事物向最佳狀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趨勢或方向,直至達到極值。需求曲線、供給曲線確定單一變量,各種影響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到供求定理的過程,以及彈性概念的提出及應用都為各種問題的研究、解決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需求曲線斜率為負值、供給曲線斜率為正值是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基本特征,它表明了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之間成反方向變動的關系、商品的價格和供給量成同方向變動的規(guī)律。微觀經濟學中,消費者行為和生產者行為相互影響構造出了市場的均衡狀態(tài),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分別是以消費者行為和生產者行為分析作為依據的。效用論分析需求曲線背后消費者的行為,并從中推導出需求曲線,因而效用論也被稱為消費者行為理論。分析供給曲線背后生產者的行為理論,從生產者行為的分析中推導出供給曲線。將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結合在一起,并將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及結果表現為產品市場中消費者行為和生產者行為相互作用及結合結果,即可分析出產品市場的均衡狀態(tài)。

效用是消費者對商品滿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一種主觀心理評價。運用效用論中基數效用論和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可分析得出基數效用論的消費者均衡條件,即消費者應該使自己所購買的各種商品的邊際效用與價格之比相等。運用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和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可推導出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同時可得出消費者剩余的概念,表示一種愿意支付與實際支付的差額,代表著一種狀態(tài)。效用論的序數效用論從消費者偏好進而應用無差異曲線細化分析出消費者消費行為。應用無論在函數形式上還是在曲線特點上都非常的相似的長期生產理論等產量曲線與消費者行為理論中的無差異曲線,再由邊際技術替代率和預算線共同推導出序數效用論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即所購買兩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等于兩商品的價格之比與之對應,由等產量曲線和等成本線(企業(yè)預算線)推導出既定成本條件下產量最大化,既定產量條件下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的最優(yōu)生產要素組合;以及原理相對應的消費者的價格―消費曲線、收入―消費曲線,生產者的擴展線,規(guī)模報酬及規(guī)模報酬曲線,而規(guī)模報酬的變化又是規(guī)模經濟與不經濟的一個特例。商品價格變化所引起的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化(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再由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到市場需求曲線,補充了不確定性下消費者的行為。生產者行為理論從企業(yè)的本質分析各種類型的生產函數,再由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分析得出邊際報酬遞減規(guī)律,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正是邊際報酬遞減規(guī)律,與之對應的長期成本可推論出長期生產技術的規(guī)模經濟和規(guī)模不經濟是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呈U型的決定因素,而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特征又決定了長期邊際成本也呈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長期成本曲線是在短期成本曲線的基礎上不斷調整規(guī)模,選擇最優(yōu)后推導出來的。

完全競爭市場和非完全競爭市場的內容構成了市場結構理論。市場論的中心是分析不同類型市場中商品的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的決定。在各種市場的類型以及劃分市場類型的四個主要因素中,第一市場上廠商的數目和第二產品的差別程度是最基本的決定因素,第三個因素對價格的控制是第一、二因素的必然結果,第四個因素進出一個行業(yè)的難易程序是第一個因素的延伸。市場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取決于市場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決定了市場的需求曲線,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決定了市場的供給曲線。收益取決于市場對其商品的需求狀況,成本取決于廠商的生產技術方面的因素,收益和成本決定了利潤。不同類型的市場對其產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完全競爭市場是一種最有效率的市場類型,為其他類型市場的經濟效率分析和評價提供了一個參照對比。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和供給曲線及行業(yè)的短期供給曲線推導得出完全競爭行業(yè)的長期供給曲線、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在不完全競爭市場的三種類型中,壟斷市場的壟斷程度最高,寡頭市場居中,壟斷競爭市場最低。

微觀經濟學的核心思想即論證市場經濟能夠實現有效的資源配置。微觀經濟學以需求、供給和均衡為出發(fā)點,通過效用論研究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推導出消費者的需求曲線,進一步得出市場的需求曲線。生產論、成本論和市場論主要研究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推導出生產者的供給曲線,進而得出市場的供給曲線,就可以決定市場的均衡價格。完全競爭市場最優(yōu),壟斷市場最差,而壟斷競爭市場比較接近完全競爭市場,寡頭市場比較接近壟斷市場。在所有個體經濟單位追求各自經濟利益的過程中,一個經濟社會如何在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下實現經濟資源的配置,是我們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尋求最優(yōu)值是人類經濟生活中的第一宗旨和目標,而微觀經濟學說和微觀經濟研究是總結、指導、實現這一宗旨和目標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但是,認知和研究的局限性、人類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影響因素的多元性,決定了對現實經濟不能簡單地以帕累托最優(yōu)理想狀態(tài)應用“看不見的手”原理去研究、推理每一個家庭都具有一系列反映該家庭對兩種物品的偏好的、向原點突出的無差異曲線及一系列代表生產任何一種產品所需的勞動和其他投入品的有連續(xù)性或平滑的等量曲線,存在經濟中任何一個部門的一系列向上傾斜的供給曲線,存在生產過程中一切投入品的一系列的邊際物質產品曲線。我們只有以客觀、辯證、唯物的方法,深入市場經濟社會實踐,總結、認知市場經濟社會內在的運行和發(fā)展規(guī)律,反過來指導、推動市場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fā)展,方能達到微觀經濟學說和微觀經濟研究的真正初衷。

【參考資料】

[1] 鐘世洪:微觀經濟學教程[M].經濟日報出版社,2004.

第9篇:微觀經濟學的前提范文

摘要:古典經濟學的核心是關于分工對經濟發(fā)展的意義,但隨著新古典經濟學的興起,經濟學關注的重心由經濟組織問題轉到了對資源配置問題的研究上,直到20世紀80年代,新發(fā)展的新興古典經濟學才重新復興了古典經濟學的研究范式。

關鍵詞:新興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研究范式

以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和亞當•斯密(Adam•Smith)為代表的古典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核心,是關于分工和專業(yè)化對經濟發(fā)展的意義。此后,隨著經濟學新古典框架的構建,以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內容共同組織起了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新古典微觀經濟學關注的重心是價格制度對于資源分配的決定作用而非價格制度協調專業(yè)化和分工的功能,這使得經濟研究的重點由經濟組織問題轉到了對資源配置問題的研究上。由于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不能解釋諸如經濟發(fā)展、貿易和經濟增長等現象,也無法闡釋交易成本和產權的經濟含義,因此,在它之后,人們又分別發(fā)展了發(fā)展經濟學、貿易理論、增長理論以及產權經濟學、交易成本經濟學和新企業(yè)理論等多個經濟學學科的分支理論,以填補以上空白。這使得建立起來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各分支學科,存在理論核心的內在不一致。

致力于解決這些經濟理論內在矛盾和沖突的經濟學家們經過努力,在20世紀80年代,通過采用非線性規(guī)劃(超邊際分析)工具,將古典經濟學中關于分工與專業(yè)化的思想變成了決策和均衡模型,建立起了一套獨立的、相對完備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析焦點集中在人們的專業(yè)化水平決定的社會分工水平對生產效率和經濟發(fā)展的意義上。通過對分工與專業(yè)化的研究,新古典經濟學中所有互相獨立的分支理論都能很自然地解釋為新興古典框架中分工發(fā)展的不同側面,分工和專業(yè)化的思想自然而然成為理論的內在核心,并成功復興了古典經濟學的研究范式。

一、新古典經濟學主流地位的確定

綜觀經濟學的發(fā)展歷程,以威廉•配第和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主流經濟學的核心,是關于分工對經濟發(fā)展的意義。斯密提出了著名的斯密定理:即“分工受限于市場的大小”。楊格(Allyn•Young)又將其發(fā)展為楊格定理,即不僅分工依賴于市場的大小,而且市場的大小也同樣依賴分工的水平。這種因果循環(huán)揭示了分工的網絡效應,分工網絡效應是基于個體網絡決策的,而對個體網絡決策的研究則需要采用所謂的“超邊際分析方法”。當馬歇爾在19世紀末試圖用數學框架將古典經濟學形式化時,受到當時數學發(fā)展水平的限制,他做了一個純消費者決策和純廠商決策截然兩分的假定,以避免涉及角點解①和相關的超邊際分析。馬歇爾對需求與供給的邊際分析,使他在取得對資源分配問題形式化的成功時,同時也遺憾地導致了古典經濟學中關于分工與專業(yè)化的精彩思想在新古典經濟學這一主流學派中地位的逐漸喪失。通過歷史,可以看出這一過程。

1890年,馬歇爾出版了《經濟學原理》一書,這標志著新古典經濟學的成形。這本著名教科書的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關于分工與專業(yè)化的洞見,即古典的經濟組織問題;另一部分則是關于資源配置問題的價格理論。由于當時還缺少處理角點解的數學工具,馬歇爾不能用一個數學框架將他對分工與專業(yè)化問題的洞見數學化;而以邊際分析為基礎的供求分析,在對資源配置問題進行數學處理時則非常得心應手,這使得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一書的第二部分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這部分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對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數學化,這在形式上更接近一種科學,更接近一代代經濟學家所追求的目標,因而關于資源配置問題的研究也就成了此后經濟學的主流。而作為古典經濟學理論之核心的專業(yè)化和分工這一深刻的經濟思想卻被淡忘了。

到1948年,薩繆爾森出版了他的《經濟學》教科書,這是經濟學發(fā)展的又一個分界點。他的這本教科書內容分為兩個部分,微觀經濟學部分就是馬歇爾對供求的邊際分析,宏觀經濟學部分則是凱恩斯經濟學。在這本被無數大學用做標準教科書的教材里,只有一小段對分工和專業(yè)化問題表示象征性重視的文字了。這樣,在薩繆爾森之后,關于個人選擇專業(yè)化模式的決策及其對分工網絡決定作用的分析,以及對市場協調分工職能的研究,在主流經濟學里失去了它的核心位置。

由于新古典經濟學存在針對不同的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需要不同的經濟學分支理論來給予解釋。例如,發(fā)展經濟學、貿易理論、比較經濟學、增長理論以及產權與交易成本經濟學、新企業(yè)理論等的產生,正是對新古典經濟學學科分支之間,理論核心彼此不一致的反映。沒有一個內在統(tǒng)一的理論內核成為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不可調和的矛盾。

二、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興起

一些經濟學家質疑并致力于解決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框架下的內在矛盾和沖突。新興古典經濟學正是這樣一支最新發(fā)展起來的經濟學流派,它從傳統(tǒng)經濟學的困境入手,采用超邊際分析方法,深入展開了對古典經濟學分工演進的研究,并成功地克服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內在缺陷,取得了很多有意義的成果。

分析新古典微觀經濟學,它有三個特點:(1)采用邊際分析方法來研究需求和供給,并以純消費者和廠商的絕對分離為基礎。因此,社會的分工結構是外生給定的,市場的存在及市場的大小也是外生給定的;(2)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中,廠商的生產條件主要由廠商的生產函數代表,而生產函數是產出和投入的關系,生產力與廠商規(guī)模有關,而與個人的專業(yè)化水平及全社會的分工水平無關;(3)新古典經濟學中的邊際分析方法是假定最優(yōu)決策不可能是角點解,而進行的一種對內點解②的分析。這些研究前提和內容與我們的現實經濟生活存在較大差異而遭到質疑。細想這些研究特點的產生,在分工與市場互為前提的條件下,個體網絡決策決定分工的網絡效應,因此,對個體網絡決策的研究就顯得特別重要。但由于受當時個體網絡決策研究手段的局限,以純消費者和廠商的絕對分離為前提的理論假定,導致了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存在著內在的缺陷,這也導致了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對分工研究的淡棄。

1962年,Buchanan和Stubblebine提出了超邊際分析的概念,超邊際分析方法為個體網絡決策提供了分析工具。具體說來,超邊際分析方法的運用,首先是對個人選擇專業(yè)化模式的決策所產生的角點解進行邊際分析,然后在不同角點之間進行總效用——成本分析,并最終決定市場的均衡結構。由此產生的所有關于超邊際決策(或任意一對參與者是否相聯通)的信息稱為“組織的拓撲性質”,而所有關于資源分配邊際決策的信息只同商品流量大小有關,它被稱為“組織的非拓撲性質”。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濟學家開始將超邊際分析應用于各種決策問題。但是,很多經濟學家仍然遵循馬歇爾關于純消費者和廠商截然兩分的假定。在這個假定下,角點解是一個例外,而內點解則是一個通例;并且,經濟組織的均衡拓撲性質不能嚴格定義。

直到20世紀末,由張五常和文玫完成了文定理的證明,才極大地推動了對分工網絡效應的研究。張五常和文玫等人證明:如果采用一個斯密框架,則內點解就決不可能是最優(yōu)均衡,而角點解則成為一個通例,其結果正好與外生給定的純消費者與廠商截然兩分前提條件下的結果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對于揭示分工網絡效應的含義,邊際分析就不夠了,超邊際分析成為必需。到20世紀80年代,在此基礎上,以羅森(Rosen)、貝克爾(Becker)、楊小凱、博蘭(Borland)和黃有光(Ng)等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遵循以上思路,從內生個人選擇專業(yè)化水平的決策入手,采用超邊際分析方法來分析市場和價格制度如何決定全社會的分工水平,并成功地將古典經濟學中關于分工與專業(yè)化的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這些前沿經濟學家以超邊際分析方法對古典經濟學分工演進所展開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一套獨立的、相對完備的理論體系,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這一理論學派所解決的問題是:資源稀缺程度本生不是固定的,市場和價格制度將在不同個體決策之間的交互作用下發(fā)展全社會分工水平,從而不斷改進資源的稀缺程度。而隨著分工的演進,生產集中程度、貿易多樣化程度、個人的專業(yè)化水平、每人的生產率、每人的貿易依存度、社會結構的多樣化程度、社會的商品化程度、市場個數都將隨著分工的演進而演進。此后,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框架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和完善。這一理論對分工與專業(yè)化的深入研究,使古典經濟學的靈魂得以在具有新數學模型的現代軀體中復活。

三、新興古典經濟學對古典經濟學的復興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式。所謂范式,按照科學哲學家?guī)於?Kuhn,1962)的理解,就是一種“科學共同體”的“共同信念”。這種共同信念規(guī)定了該科學共同體共有的基本觀點、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為共同體成員提供了共有的理論模型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框架,并成為規(guī)定相應學科發(fā)展方向的共同傳統(tǒng)。庫恩給出了范式的一般內涵,在此基礎上,拉卡托斯(Lakatos,1978)提出了科學研究綱領,用于范式內部的基本結構的分析。按照拉卡托斯的理解,研究綱領或范式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體系,包括內核和保護帶兩部分。對某種特定的范式而言,保護帶是,由種種輔假說構成,是不穩(wěn)定的、可變的;內核是核心,由基本理論構成,是穩(wěn)定的,不容改變的。

深入領會古典范式的精髓,不難發(fā)現,分工和專業(yè)化思想是古典經濟學的靈魂。古典范式的內核是:分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按照亞當•斯密的闡釋,其內容是:(1)國民財富增長,源于勞動分工;(2)勞動分工成百倍地提高勞動生產率;(3)分工雖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但分工的水平受制于市場范圍。但不幸的是,古典經濟學的系統(tǒng)理論沒有一個好的數學框架來組織,隨后的一場致力于將經濟學發(fā)展成為精密科學的邊際革命,則將這一核心問題逐漸擠出了主流經濟學的視野。經濟學關注的核心問題,也就由經濟組織問題逐漸轉向資源配置問題。

分析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其帶來的結果是:(1)經濟研究的重點從專業(yè)化和經濟組織問題,轉向給定組織結構下的資源分配問題。經濟組織為什么會從自給自足變得越來越專業(yè)化,企業(yè)和市場為什么會出現并變得越來越復雜等現象,新古典經濟學無從解釋;(2)由于純消費者與企業(yè)的絕對分離假定,使得專業(yè)化經濟概念變得沒有意義。因此,專業(yè)化經濟概念被規(guī)模經濟概念所替代。事實上,專業(yè)化和企業(yè)規(guī)模是相關但不盡相同的兩個概念:專業(yè)化的增加與活動范圍的縮減有關,而并不一定意味著企業(yè)規(guī)模的增加。專業(yè)化與小而全、大而全的不經濟相對應,而不同于規(guī)模經濟;(3)在以邊際分析為基礎的理論框架中,資源的帕累托最優(yōu)配置和均衡總是同外生給定的最高總產量邊界聯系在一起,因此均衡的總合生產力不再有增加的余地。這個框架不能用來解釋古典的經濟發(fā)展問題:為什么在生產函數和資源稟賦不變的情況下,分工水平的提高卻能提高總合生產力?看不見的手是如何協調分工從而促進經濟進步的?還有很多經濟現象也都無法用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來解釋,比如:城市的出現、貨幣的出現、市場的擴大、生產力的提高、比較優(yōu)勢和貿易依存度的變化等等。

其實,馬歇爾也曾注意到供給和需求邊際分析的弱點,他因此提出用外部規(guī)模經濟的概念來解釋社會分工的經濟效果。但是,美國經濟學家楊格(1928)指出,遞增報酬并不是由工廠或產業(yè)部門的規(guī)模產生,而是由專業(yè)化和分工產生的。楊格的學生弗蘭克•奈特(Frank•Knight,1925)也指出,外部規(guī)模經濟的概念犯了一個邏輯的錯誤,因為對所有企業(yè)都是外部性的規(guī)模經濟,不過是一個毫無內容的空殼而已。但是,楊格也無法將他的思想數學化,因而他的思想也一直不能通過主流經濟學教科書流傳下來。

直到20世紀50年代,數學家發(fā)展了線性規(guī)劃和非線性規(guī)劃等方法,為處理分工和專業(yè)化問題涉及的角點解提供了有力的解決武器。一批經濟學家采用超邊際分析的方法,才重新復興了古典經濟學的研究范式。新興古典經濟學用內生個人選擇專業(yè)化水平的決策及個人決策如何交互作用決定全社會分工水平的方法來研究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歷程。遵循這一思想,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資源的稀缺程度本生不是固定的,市場和價格制度將通過不同個人決策之間的交互作用來促進全社會分工水平的發(fā)展,從而不斷地改進資源的稀缺程度。對于一個給定的分工水平,均衡的資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但這種給定分工水平下的帕累托最優(yōu)只是一種局部均衡,而整體帕累托最優(yōu)包括了最優(yōu)資源配置和最優(yōu)分工結構兩部分內容,它被稱為全部均衡。全部均衡是所有局部均衡中效用最大的一個。新古典經濟學的帕累托最優(yōu)是與生產可能性邊界相吻合的,效用最大化同時意味著生產力最大化。但在新興古典的框架中,由于存在著分工好處與交易費用的兩難沖突,在交易效率不高時,帕累托最優(yōu)不會是最高分工水平。只有當交易效率改進時,帕累托最優(yōu)和市場均衡才會越來越接近生產可能性邊界。這意味著,交易效率是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一種推動力量,流通效率決定著生產力水平。當交易效率改進時,它通過提高生產力,減少資源的稀缺性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經濟發(fā)展。市場決定最優(yōu)分工水平和結構的功能更主要表現在通過不同個人決策之間的交互作用最終決定的參與市場行為的組織效率上,所謂組織效率,是指給定產品的相對生產和消費量的情況下,分工水平和結構達到最優(yōu)。而資源配置效率則只是在給定分工結構下(生產力水平或稀缺性一定時)對相對生產量和消費量的最優(yōu)折衷。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模型,歸納起來有以下三個特征:(1)每個決策者都是一個消費者——生產者,他們用邊際分析對每個貿易模式計算資源分配,然后用總成本——收益分析法來從眾多的角點解中選擇最優(yōu)的貿易模式和專業(yè)化水平。這兩步決策程序,就被稱為超邊際分析。最優(yōu)決策總是一個角點解而非內點解;(2)生產函數是對每個消費者——生產者設定的,且代表每個人對所有可能的生產活動邊干邊學的能力。企業(yè)制度是隨著在當個體決定去選擇一個高的分工水平,并且用勞動市場來協調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之間的分工時才會出現。同時,作為個體生產函數組合的企業(yè)生產函數也在事后出現。整個行業(yè)呈現為一個相互關聯的分工網絡,使得一般遞增報酬和分工的網絡效果同一個競爭性的市場是相容的。由于分工經濟和交易費用的兩難沖突,帕累托最優(yōu)效用邊界可能不同于生產可能性邊界。同樣,在競爭性均衡中,邊際成本定價法不再成立。這一特征使它區(qū)別于所有有規(guī)模經濟的模型;(3)交易費用對均衡的分工網絡大小有著重要的含義。隨著交易費用系數下降,均衡的分工網絡規(guī)模擴大,總合生產力和社會福利會提高,而總交易費用也會提高。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內生了市場結構和分工水平,從而推動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從關注資源配置問題向經濟組織問題的研究轉換。在新興古典分析框架內,它逐步解釋了分工的發(fā)展是如何引起市場的出現、企業(yè)和貨幣的產生以及失業(yè)和景氣循環(huán)交替的原因,它解釋了新產品、新行業(yè)如何由于分工在迂回生產部門的加深而出現,保險業(yè)如何為解決分工加深后交易可靠性下降的問題而產生,分層金字塔交易組織如何由于分工加深而為提高交易效率而產生和不斷演進……這些不但擴展經濟學的解釋能力和范圍,而且重新將在新古典經濟學中互相孤立的經濟學分支,包括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新貿易理論、新內生增長理論、演化經濟學、信息經濟學、對策論等,用一個內在一致的核心理論統(tǒng)一起來,所有互相獨立的個別理論都能很自然地解釋為新興古典經濟學中分工發(fā)展的不同側面。一旦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內生個人選擇專業(yè)化水平的決策,然后來分析市場和價格制度如何決定全社會的分工水平,則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的缺點就可以被徹底克服。